CN201506729U - 污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污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506729U
CN201506729U CN2009202042573U CN200920204257U CN201506729U CN 201506729 U CN201506729 U CN 201506729U CN 2009202042573 U CN2009202042573 U CN 2009202042573U CN 200920204257 U CN200920204257 U CN 200920204257U CN 201506729 U CN201506729 U CN 2015067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pipeline
branch line
water inlet
reaction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20425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志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2020425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5067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5067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50672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进水管路、污水池、第一水泵、排放管路、反应池、产水管路、曝气器、输气管路、加氧装置及贮水箱;所述进水管路包括进水公共管路、第一进水分支管路和第二进水分支管路,所述第一水泵连通所述进水公共管路和所述污水池,所述第一、二进水分支管路的出水端均连接所述反应池,所述排放管路连接污水池和反应池;所述反应池内充填有附着有生物膜的滤料,所述曝气器位于所述反应池内并通过所述输气管路连接所述加氧装置,所述产水管路连接反应池和贮水箱,第一、二进水分支管路上均设有用于控制通断的控制阀。第一水泵同时具有污水提升泵和反冲洗泵的作用,节约了一台水泵,提高了水泵的利用率,节约了成本。

Description

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尤其是关于一种采用曝气生物滤池(BAF)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中国水质性缺水越来越严重,而水价上涨将成为长期的趋势,在没有集约化大型污水处理工程的地域,尤其是污水产生量较小的地域,如别墅及宾馆等,洗浴废水处理较难实现,而这些洗浴废水经处理后本可作为生活杂用水来用于冲厕、洗车及绿化等,以实现环保,节约水资源。
为了实现对洗浴废水等污水的再利用,可以采用曝气生物滤池(BAF)技术,曝气生物滤池技术是将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和悬浮物过滤工艺结合在一起的污水处理技术,其原理为在反应池中充填粒径较小的滤料,滤料表面生长有生物膜,滤池内部由下往上曝气,污水由下往上或由上往下流经时,一方面利用氧气和生物的氧化降解能力快速的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另一方面利用滤料较小的特点及生物膜的生物絮凝作用,截留污水中的悬浮物。
但是,BAF装置通常用于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的大中型环保工程中,在实现对污水进行进化处理的过程中,需要有专业操作人员进行值守,根据进水的水质及出水的水质要求,调整进出水量及水力停留时间。该种BAF装置具有如下缺点:BAF装置的反冲洗是通过水泵来实现的,从而需要专门设置用于反冲洗的水泵,由于反冲洗流量较大,该水泵的功率也较大,而且由于仅在反冲洗时使用,水泵的利用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泵的利用率的污水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进水管路、污水池、第一水泵、排放管路、反应池、产水管路、曝气器、输气管路、加氧装置及贮水箱;所述进水管路包括进水公共管路及与其均连接的第一进水分支管路和第二进水分支管路,所述第一水泵连通所述进水公共管路和所述污水池,所述第一、二进水分支管路的出水端均连接所述反应池,所述排放管路连接所述污水池和反应池;所述反应池内充填有附着有生物膜的滤料,所述曝气器位于所述反应池内并通过所述输气管路连接所述加氧装置,所述产水管路连接所述反应池和所述贮水箱,所述第一、二进水分支管路上均设有用于控制通断的控制阀。
进一步的,所述产水管路与所述反应池的连接处高于所述曝气器。
进一步的,所述输气管路包括两个分支,分别为第一输气分支管路和第二输气分支管路,所述曝气器通过所述第一输气分支管路连接所述加氧装置,所述第二输气分支管路连接所述反应池。
进一步的,所述反应池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反应池分隔为反应区及位于所述反应区下方的反冲洗区,所述滤料和曝气器均位于所述反应区,所述第一进水分支管路和排放管路均连接所述反应区,所述第二进水分支管路和第二输气分支管路连接所述反冲洗区,所述隔板上设有连通反应区和反冲洗区的过滤头。
进一步的,所述反冲洗区的底部与一放空管路的进水端连通,所述放空管路的出水端与所述污水池连接。通过该放空管路,可以将反应池内沉积的污泥重新排放到污水池。
进一步的,所述放空管路、排放管路、第一输气分支管路、第二输气分支管路上均设有用于控制管路通断的控制阀。
进一步的,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加药装置及输药管路,所述加药装置通过所述输药管路连接所述贮水箱。通过该加药装置和输药管路,可以对贮水箱内的产水进行消毒。
进一步的,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输水管路、生活杂用水箱及第二水泵,所述贮水箱、第二水泵、输水管路及生活杂用水箱顺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水泵为潜污泵,其位于所述污水池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反应池、贮水箱分别设有用于检测、控制水位的第一、二水位检测装置,所述产水管路上设有用于控制管路通断的电磁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第一、二进水分支管路分别用于正常进水和反冲洗时进水,又第一、二进水分支管路均与同一个第一水泵连通,使该第一水泵同时具有污水提升泵和反冲洗泵的作用,节约了一台水泵,提高了水泵的利用率,节约了成本。
2)通过设置水位检测装置和在各管路上设置控制阀,可以实现间歇进水和间歇出水,实现以需水量定产水量,进而节省人工,提高了效率,而且可以使该污水处理装置适用于污水产生量小的地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污水处理系统采用曝气生物滤池技术,其包括污水池1、反应池2、生活杂用水箱3及贮水箱4,污水池1用于接收洗浴污水,反应池2用于利用曝气生物滤池技术将洗浴污水净化处理为可以杂用的产水,生活杂用水箱3用于向需水场合供应产水,如用于冲厕、洗车及绿化等,贮水箱4用于贮存多余的产水以保证生活杂用水箱3在使用时能够连续供水。
污水池1通过进水管路5、排放管路6与反应池2连接。
进水管路5包括进水公共管路51、第一进水分支管路52和第二进水分支管路53,进水公共管路51通过第一水泵7与污水池1连通,第一、二进水分支管路52、53的进水端均与该进水公共管路51连接,第一、二进水分支管路52、53的出水端均与该反应池2连接。
排放管路6的进水端、出水端分别连接反应池2、污水池1。
反应池2内充填有附着有生物膜的滤料8,该反应池2内还装有曝气器9,该曝气器9通过输气管路10与加氧装置11连接。反应池2通过产水管路12与贮水箱4连接,贮水箱4通过输水管路13与生活杂用水箱3连接。
第一进水分支管路52和第二进水分支管路53上均设有用于控制管路通断的控制阀54,该控制阀54可以手动控制,也可以利用电信号进行自动控制,如电磁阀。排放管路6上可以设有用于控制管路通断的手动控制或自动控制的控制阀61。
第一水泵7可以位于污水池1外,第一水泵7的进水端通过管路与污水池1连通,第一水泵7的出水端与进水管路5的进水公共管路51连通;第一水泵7也可以设于污水池1内部,如潜污泵。
加氧装置11用于向曝气器9供应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混合物,该加氧装置11如空气压缩机。
产水管路12上设有用于控制管路通断的手动或自动控制的控制阀,该控制阀较佳的为电磁阀121。
正常进水时,打开第一进水分支管路52上的控制阀并关闭第二进水分支管路53上的控制阀,第一水泵7通过进水公共管路51和第一进水分支管路52将污水池1内的污水提升到反应池2内进行反应。
当反应池2内的滤料8被生物膜堵塞需要反冲洗时,关闭第一进水分支管路52上的控制阀并打开第二进水分支管路53上的控制阀,第一水泵7通过进水公共管路51和第二进水分支管路53将污水池1内的污水抽取到反应池2,使滤料表面的生物膜松动,反冲洗水经过排放管路6重新回到污水池1,完成对反应池2的反清洗,即第一水泵7同时具有污水提升泵和反冲洗泵的作用,节约了一台水泵,提高了水泵的利用率,节约了成本。
第一、二进水分支管路52、53的出水端可以分别与反应池2的上、下部连接,即反应池2为由上至下进水、由下至上进行反冲洗。当然,也可以是第一、二进水分支管路52、53的出水端分别与反应池的下、上部连接,即反应池为由下至上进水,而由上至下反冲洗。
反应池2可以由大尺寸有机管道建造,其内可以固定有隔板14,该隔板14将该反应池2分隔为反应区21和反冲洗区22,该反应区21位于该反冲洗区22的上方,该隔板14上固定有至少一个过滤头15,反应区21和反冲洗区22通过该过滤头15连通。滤料8和曝气器9均位于该反应区21内,第一进水分支管路52的出水端、排放管路6的进水端及产水管路12的进水端均与该反应区21连接,第二进水分支管路53的出水端与该反冲洗区22连接。第一进水分支管路52的出水端高于排放管路6的进水端,产水管路12的进水端高于曝气器9并低于排放管路6的进水端;当然,该等管路之间的位置关系及与曝气器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根据要求设计。
反冲洗区22的底部可以与放空管路16的进水端连接,放空管路16的出水端与污水池1连接。该放空管路16上也可以设置手动控制或自动控制的控制阀161。
输气管路10包括两个分支,分别为第一输气分支管路101和第二输气分支管路102,第一输气分支管路101与曝气器9连接,第二输气分支管路102与反冲洗区22连接,加氧装置11产生的氧气能够分别通过第一、二输气分支管路101、102输出到曝气器9、反冲洗区22。第一、二输气分支管路101、102上可以设有用于控制管路通断的手动或自动控制的控制阀103,该控制阀较佳的为能够实现自动控制的电磁阀。
输水管路13用于连接贮水箱4和生活杂用水箱3。输水管路13上还可以设有第二水泵17,通过该第二水泵17将贮水箱4内的产水提升到生活杂用水箱3。
污水处理系统还可以包括加药装置18及输药管路19,该加药装置18通过该输药管路19与贮水箱4连接,通过该加药装置18及输药管路19,可以将消毒剂输送到贮水箱4,实现对贮水箱4的消毒处理。
反应池、贮水箱及生活杂用水箱内可以分别设有用于检测、控制水位的第一、二、三水位检测装置23、41、31,第一、二、三水位检测装置检测到水位到达设定值时,反馈信号到污水处理系统的控制电路,控制电路控制相应的第一水泵、第二水泵、加药装置、加氧装置或各控制阀开启或关闭,进而可以实现间歇进水和间歇出水,实现以需水量定产水量,进而节省人工,提高效率,使该污水处理装置可以小型化而应用在别墅、宾馆等污水产生量较小的地方。第一、二、三水位检测装置如液位球阀,滤料8向上充填到反应池2内的第一进水分支管路出水端的下方,当然,滤料8充填的高度也可以根据要求设计。
当贮水箱内的第二水位检测装置41检测到液位到达低限时,控制电路触发产水管路12上的电磁阀121开启和加药装置18工作,反应池2中的水流到贮水箱4,同时加药装置18将消毒剂泵入贮水箱4与产水混合,直至贮水箱4内的水位到达高限,这时产水管路的电磁阀121和加药装置18停止工作。
当反应池内的第一水位检测装置23检测到液位到达低限时,控制电路触发第一水泵7工作,将污水池1中的污水提升至反应池2,直至反应池2内的水位达到高限,这时第一水泵7停止工作。
当生活杂用水箱3中的水没有使用时,整套系统中只有加氧装置11工作,充足的氧气可以让生物膜自身产生消耗,减少滤料之间的堵塞,极大地延长反冲洗的时间间隔。
反冲洗时,由污水池1进入到反应池2的反冲洗区22内的污泥,在反冲洗结束后,不关闭反冲洗进气管路(即第二输气分支管路102),打开放空管路16上的控制阀161,进行顺冲洗,即可使污泥冲洗回到污水池1中,反冲洗和顺冲洗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路、污水池、第一水泵、排放管路、反应池、产水管路、曝气器、输气管路、加氧装置及贮水箱;
所述进水管路包括进水公共管路及与其均连接的第一进水分支管路和第二进水分支管路,所述第一水泵连通所述进水公共管路和所述污水池,所述第一、二进水分支管路的出水端均连接所述反应池,所述排放管路连接所述污水池和反应池;
所述反应池内充填有附着有生物膜的滤料,所述曝气器位于所述反应池内并通过所述输气管路连接所述加氧装置,所述产水管路连接所述反应池和所述贮水箱,所述第一、二进水分支管路上均设有用于控制通断的控制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产水管路与所述反应池的连接处高于所述曝气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气管路包括两个分支,分别为第一输气分支管路和第二输气分支管路,所述曝气器通过所述第一输气分支管路连接所述加氧装置,所述第二输气分支管路连接所述反应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反应池分隔为反应区及位于所述反应区下方的反冲洗区,所述隔板上设有连通反应区和反冲洗区的过滤头;
所述滤料和曝气器均位于所述反应区,所述第一进水分支管路和排放管路均连接所述反应区,所述第二进水分支管路和第二输气分支管路连接所述反冲洗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冲洗区的底部与一放空管路的进水端连通,所述放空管路的出水端与所述污水池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空管路、排放管路、第一输气分支管路、第二输气分支管路上均设有用于控制管路通断的控制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药装置及输药管路,所述加药装置通过所述输药管路连接所述贮水箱。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水管路、生活杂用水箱及第二水泵,所述贮水箱、第二水泵、输水管路及生活杂用水箱顺次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泵为潜污泵,其位于所述污水池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贮水箱分别设有用于检测、控制水位的第一、二水位检测装置,所述产水管路上设有用于控制管路通断的电磁阀。
CN2009202042573U 2009-08-24 2009-08-24 污水处理系统 Expired - Lifetime CN2015067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042573U CN201506729U (zh) 2009-08-24 2009-08-24 污水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042573U CN201506729U (zh) 2009-08-24 2009-08-24 污水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506729U true CN201506729U (zh) 2010-06-16

Family

ID=42467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204257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506729U (zh) 2009-08-24 2009-08-24 污水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50672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00634A (zh) * 2017-10-25 2018-02-16 宣城市益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检测体系
CN107720781A (zh) * 2017-11-30 2018-02-23 福州和信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盐晶颗粒提取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00634A (zh) * 2017-10-25 2018-02-16 宣城市益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检测体系
CN107700634B (zh) * 2017-10-25 2018-07-31 安徽得奇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检测体系
CN107720781A (zh) * 2017-11-30 2018-02-23 福州和信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盐晶颗粒提取设备
CN107720781B (zh) * 2017-11-30 2018-07-17 五莲森之林海藻有限公司 一种盐晶颗粒提取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973565U (zh) 软片式mbr膜废水深度处理系统
CN203613071U (zh)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CN206872639U (zh)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10505963U (zh)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202046963U (zh) 基于玻璃钢的平板膜生物反应污水处理装置
CN201506729U (zh) 污水处理系统
CN104291519A (zh) 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208933186U (zh) 一种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处理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209507719U (zh) 一种潮汐式曝气生物滤池
CN201268647Y (zh) 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109384305A (zh) 一种潮汐式曝气生物滤池及污水处理方法
CN202671352U (zh) 一体式好氧颗粒污泥动态膜生物反应废水处理装置
CN210974324U (zh)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204058065U (zh) 一种mbr污水处理设备
CN103304098A (zh) 一种基于火山岩填料曝气生物滤池的污水处理系统
CN204325062U (zh) 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208700832U (zh) 一种高盐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再生处理系统
CN2641037Y (zh) 一种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208933075U (zh) 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
CN106430582A (zh) 斜板式膜‑生物一体化废水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CN206680352U (zh) 一种新型mbr一体化水处理设备
CN207227227U (zh) 一种景区厕所污水一体化mbr回用设备
CN206408065U (zh) 复合介质模块化一体处理设备
CN100368323C (zh) 生活污水、粪便污水原位复合反应处理装置
CN201092551Y (zh) 一种埋地式处理生活污水和发生沼气一体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