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475788U - 用于小型化投影机的照明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小型化投影机的照明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475788U CN201475788U CN2009201614715U CN200920161471U CN201475788U CN 201475788 U CN201475788 U CN 201475788U CN 2009201614715 U CN2009201614715 U CN 2009201614715U CN 200920161471 U CN200920161471 U CN 200920161471U CN 201475788 U CN201475788 U CN 20147578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illuminator
- display element
- opening
- polariz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小型化投影机的照明系统,该小型化投影机包含用以形成一图像画面的显示元件(面板)。该照明系统具有多个发光单元,任一发光单元可发出一光束,照射于该显示元件;其中,各光束在该显示元件上形成一光照范围,且各光照范围彼此间实质上不互相重叠。本实用新型有利于投影机小型化/可携式程度的提高,同时提升了照明光源的光及能源使用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适合应用于小型化投影机的照明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投影机所使用的光源是以高压放电的原理制作,其不但耗电、体积大,同时因其工作时所产生的高热等问题,一直成为投影机设计上的瓶颈。近来因发光二极管(LED,Light-Emitting Diode)的发光功率已被大幅提高,例如LUXEON,CREE等厂牌的LED,即以大功率的产品为主,某些产品甚至可达200流明(Lumen)以上。因此,开始有人尝试以LED作为投影机的光源。而随着可携式个人电子产品风潮的兴起,若投影机也可缩小体积而方便携带,势必为投影机及个人电子产品的应用及市场带来一波革命性的改变。
然而,由于现有的LED产品的设计仍以一般照明为主要目标,其光线照射的分布面积过大,造成到达投影显示元件(一般为液晶面板)的光线强度不够。举例来说,若一LED芯片的发光面积为1平方毫米(mm2),而发光范围为120°,则在距芯片10毫米(mm)的地方,发光范围将暴增至900倍,而芯片与投影显示元件的距离一般是远远超过10mm的,故光线漏失的情况将颇为严重。为解决光线强度不够的问题,曾有业者在投影机照明系统中使用多个LED重叠照射显示元件的同一区域,如图1所示,采用多个的LED灯41的用意是为了增强投影机照明系统在显示元件31上的照度,因此每个LED灯41所发出的光束410在显示元件31上必有部分的交错重叠。然而如此一来,光束410所需的光学路径势必要有一定的距离,也因而不利于整个投影机的小型化。
此外,由于投影显示元件需要被均匀的光源照射,否则可能在画面的边缘或中心造成光度或色彩不均的现象,这也是制造投影光源亟待解决的课题。
再者,若投影设备可缩小至个人可携式设备的尺寸,势必要使用电池等可携式电源,因而如何更有效的节能,在小型化投影设备的设计中也应列入考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利于投影机小型化/可携式程度提高,同时能够提升照明光源的光及能源使用效率的用于小型化投影机的照明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照明系统,应用于小型化投影机,其中该小型化投影机具显示元件,用以呈现图像画面。该照明系统包括多个发光单元,任一发光单元均可发出一光束,照射至该显示元件上,形成一光照范围;该显示元件分割为多个子区域,且该多个发光单元对应该多个子区域排列安装,使任一该多个子区域恰可由一对应的该光照范围所涵盖。
该显示元件为穿透式液晶面板。
该显示元件为反射式液晶面板。
该显示元件为数字微型反射式元件。
该多个发光单元排列成二维阵列。
任一发光单元均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芯片、封装结构底座以及杯形反射结构,该杯形反射结构形成于该封装结构底座上;其中,该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芯片安装于该杯形反射结构内,且该杯形反射结构用以将该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芯片所发出的光集聚成该光束。
该杯形反射结构具开口及底部,且该开口比该底部面积大。
该开口的形状为圆形或方形。
所述照明系统,还包括偏振片,以让该光束中的P偏振光穿透,并反射该光束的S偏振光。
所述照明系统还包括极性转化元件,将反射自该偏振片的S偏振光部分转化为P偏振光。
该极性转化元件为极性转化薄膜。
该极性转化元件为极性转化介质,注入于该杯形反射结构中,以利用该杯形反射结构,将自该偏振片反射的S偏振光,经该极性转化介质部分转化为P偏振光后,再度反射回该偏振片。
任一发光单元还包括透镜,该透镜与该封装结构底座组合成封装结构。
任一发光单元还包括有反射光管,安装于该封装结构之前,用以将该光束整型收聚至该光照范围。
该反射光管具有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该第一开口接至该封装结构,且该第二开口接至一收束透镜。
该收束透镜安装于该多个发光单元之前,并由该多个发光单元所共享。
任一发光单元具一独立的该收束透镜,且该收束透镜安装于该第二开口之上。
该反射光管前设有偏振片,容许该光束的P偏振光穿透,并将该光束的S偏振光反射回该反射光管,且该照明系统还包括可将该偏极光所反射的S偏振光转化为P偏振光的极性转化元件,使自该偏振片反射的S偏振光被转化为P偏振光,并由该反射光管再度反射回该偏振片。
该极性转化元件为极性转化薄膜,安装于该反射光管与该显示元件之间。
该极性转化元件为极性转化介质,注入于该反射光管之中。
该反射光管具内壁,而该内壁靠近该第一开口的部分呈圆形,靠近该第二开口的部分呈方形。
所述照明系统还包括连接该多个发光单元的控制器,该控制器可独立控制该任一发光单元的亮度,以控制相对应的该子区域内该图像画面的亮度。
任一发光单元具有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该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所发出的光彼此颜色不同,且该控制器可控制该多个发光二极芯片在不同的时序中发光。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应用上述照明系统的小型化投影机,该小型化投影机还包括投影透镜组。
本实用新型各发光单元光束的行进方向彼此间大致是平行的,对显示元件表面的法线的偏移角很小,各光照范围彼此间大体上不互相重叠,而是各自涵盖所对应的显示元件的子区域,再加上光线是直接照射并穿透显示元件,因此,缩短了投影机照明系统的成像光源的光学路径,大幅的缩小了投影机的体积,使投影机的小型化/可携式程度大大的提高;同时显示元件的任一该多个子区域恰被其发光单元的光照范围所涵盖,可提升照明光源的光及能源使用效率;另外还可使用更为通用/价廉的发光/显示元件,大幅降低所需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投影机照明系统的照明光路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概念的投影机较佳实施例的系统示意图。
图3及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概念的投影机另二较佳实施例的系统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概念的照明系统的较佳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概念的照明系统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7为显示元件子区域与所对应发光单元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概念的照明系统的照明光路径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概念的照明系统的发光单元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10为图5所示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11为图5所示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剖面图。
图12为图5所示的照明系统的控制线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所示的投影机9包括照明系统1、显示元件2及投影透镜组3,用以投影形成一图像画面4。图像画面4首先呈现于显示元件2上,经照明系统1所提供的光线5(参见图8)照射穿透后,投射至投影透镜组3之上。投影透镜组3可以将呈现于显示元件2的图像投影放大,而形成图像画面4。显示元件2可为穿透式液晶面板。当然,本实用新型概念的应用并不限于使用穿透式液晶面板的投影设备,如图3及图4所示,也可将本实用新型的照明系统1a或1b应用于使用反射式液晶面板2a(如LCOS等)或数字微型反射式元件2b(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等其它显示元件的投影设备。如图3所示,反射式液晶面板2a必须配合偏光分离棱镜(PBS,Polarized Beam Splitter)30a使用。而数字微型反射式元件2b,如图4所示,则必须配合全内反射(TIR,Total InternalReflect)棱镜30b使用。
照明系统1的具体构造,可参阅图5所示。照明系统1由多个发光单元11所组成,每一个发光单元11包括一个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110及一个反射光管111。发光单元11固定在电路板62上。反射光管111具有第一开口1111及第二开口1112。第一开口1111上安装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110,而第二开口1112上则安装有收束透镜102。如图7所示,安装于电路板62上的发光单元11排列成一个二维阵列,而此二维阵列的分布面积则大略与显示元件2的面积相等。显示元件2被分割为若干个子区域21。发光单元11是对应这些子区域排列安装的,以便每一子区域21均由一对应的发光单元11所发出的光束51所照射,并恰可由该光束的发光范围所涵盖。收束透镜102可为单独安装于每一第二开口1112上的透镜单元,也可将所有的收束透镜102一体成型于一片透明塑料或其它材料之上。除此之外,也可如图6所示,将单一收束透镜102c安装于发光单元11c所排成的阵列之前,并由该发光单元阵列中的所有发光单元11c共享收束透镜102c。
LED灯虽然不像传统投影机所用的卤素灯一样,在操作时会产生高温,然而也会有一定的热量需要被发散。一般在安装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110与反射光管111时,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110与第一开口1111间会保持一段距离,以便LED发光时可以散热。所有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110被固定在电路板62上,而反射光管111则以固定架12固定,并以开口第一1111对准相对应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110。固定架12的功能可用各种不同的结构和形式实施,只要能达成各反射光管的固定和定位即可。除了使用固定架之外,也可在一完整结构上形成等同于反射光管111功能的多个孔洞,而安装在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110所形成的阵列之前。
而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小型化投影机的优点可以由图8观察得知。自各个发光单元11所射出的光束51组合成一光线5。其中,各光束51的行进方向彼此间大致是平行的,对显示元件2表面的法线的偏移角很小,且照射于显示元件2上所各自形成的光照范围21彼此间大体上不互相重叠,而是各自涵盖所对应的显示元件2的子区域21。再加上光线5是直接照射并穿透位于发光单元11正前方的显示元件2,使得光线5所需的光学路径的距离得以大幅的缩小,也因而大幅的缩小了投影机9的体积。
当然,除了缩小光学路径之外,如何提供足够强度且照射均匀的光束也是非常重要的。图9显示了发光单元的另一较佳实施例。发光单元8可如发光单元11一般,由多个该单元排列成一阵列式照明系统。发光单元8也由封装结构80及反射光管84所组成。封装结构80包括发光二极管芯片81、封装结构底座82、透镜83以及凹杯86。凹杯86为一杯形反射结构,形成于封装结构底座82上,而发光二极管芯片81则固定于凹杯86的内部。相较于一般LED灯封装结构,发光二极管芯片81由于放置于加深的凹杯86底部,使凹杯86成为一个效果良好的聚光结构,有效地缩小集中了发光二极管芯片81的发光范围。透镜83安装于封装结构底座82上方,而将发光二极管芯片81封装于封装结构80之内。透镜83本身也具有进一步收敛发光二极管芯片81发光范围的效果。
反射光管84包括了管状本体840、圆形内壁841、方形内壁842、第一开口843、第二开口844以及收束透镜85。开口843、844分别位于管状本体840的两端,其中第一开口843正对着封装结构80,而第二开口844则是用来对准所欲照射的显示元件。圆形内壁841围成一个圆柱形通道845,且使第一开口843呈圆形。方形内壁842由四片倾斜壁所组成(图9所示标号842则为其中二片倾斜壁的剖面),该四片倾斜壁两两相对,且相邻的倾斜壁彼此相接,而围成一个与前述圆柱形通道845相通的方锥形通道846。该相接的四片倾斜壁且使第二开口844呈方形。准此,由圆柱形通道845与方锥形通道846所构成的光信道有两大功能,其一为,利用光线在通道内壁上的多次反射,使光均化;其二则为使发光二极管芯片81原本的圆形发光面被整型为方形发光面。由于作为显示元件(图中未示)的液晶面板的形状多为方形,故反射光管84所提供的发光面整型功能,可使发光单元8所发出的光束的截面形状与显示元件的形状更为吻合,而减少光线的逸散。尤其是当多个发光单元8组合成一个方阵型照明系统时,每一发光单元8的方型发光面可使显示元件充分地被各发光单元8在其上的光照范围所覆盖,同时各光照范围彼此间又可更不易重叠,或即使稍有重叠,重叠部分的面积也会比圆形发光面者更小。
收束透镜85安装于第二开口844之上,而使射出发光单元8的光束的分布范围更进一步地收敛。因此,由发光二极管芯片81所发出的光线55,经过凹杯86、透镜83、圆形内壁841、方形内壁842以及收束透镜85的反射、聚光、匀化后,其光行进路径与欲照射的显示元件表面的法线几乎平行,使得发光二极管芯片81所发出的光能量充分地被运用,而不致有因光的逸散而导致照射于显示元件上光线的强度不足的问题。此外,由于被用来作为显示元件的液晶面板,在操作上,其入射光线的入射角度是愈小愈好,而发光单元11或发光单元8所提供的光束,其行进方向可与液晶面板表面的法线方向几乎成平行,即提供了一拥有极小入射角度的光源,而使液晶面板的性能可充分的发挥,产生清晰度极高的投影画面。
上述凹杯86的聚光作用,由于是在封装结构80之内进行,即在承载发光二极管芯片81的封装结构底座上直接形成凹杯86,在最靠近发光体之处直接进行聚光并收敛其发光范围,有别于一般传统在封装结构外才开始进行聚光的作法,使光逸散的程度可大幅缩小。为更清楚阐示这一技术概念,现以图10及图11所示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110的具体构造,来作进一步例示说明。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110包括发光二极管芯片75、控制接脚702、703、封装结构底座71以及透明上盖73。其中,封装结构底座71包括散热座710以及绝缘外壳70。散热座710下方为一大圆盘701,上方则为中心柱712。中心柱712的表面有一杯形反射结构72,而发光二极管芯片75则固定于杯形反射结构72的底部。杯形反射结构72的深度、侧壁倾斜度及开口尺寸和形状足以使发光二极管芯片75的发光范围收敛集中成一光束。散热座710的材料为金属等导热系数大的材料,以便将发光二极管芯片75发光时所产生的热传导至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110的外部。控制接脚702、703固定于绝缘外壳70上,且在结构上各自独立,与散热座710在结构上并不相连,而是另外自发光二极管芯片75上拉导线(图中未示)出来分别与控制接脚702、703连接,以使发光二极管芯片75可以通过控制接脚702、703接收电源及外部的控制信号。此种控制接脚与散热座在结构上分离的发光二极管芯片封装方法,常被通称为热-电分离封装方法。使用这种热-电分离方法封装的封装结构,由于芯片是置放在极易加工的金属散热座上,因此极适合运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概念,在散热座上加工形成深度足以带来良好聚光效果的杯形反射结构或凹杯。
由于显示元件常常只能允许特定极性的光通过,例如液晶面板只能接受P偏振光通过,造成S偏振光无法得到利用而影响光使用效率。解决的办法是可在显示元件与光源间的光行进路径上,放置极性转化元件,并在极性转化介质前放置偏振片,以回收并再利用S偏振光。极性转化元件可以是一片极性转化薄膜,也可以是注入封装结构底座的杯形反射结构/凹杯或反射光管内、可改变光极性的极性转化介质。请参见图5及图6。在组装照明系统1或1c时,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110或110c被固定至电路板62或62c上,而反射光管111或111c则以固定架12或12c固定。若要在反射光管111内灌入极性转化介质112,则第一开口1111可以用透明物(图中未示)封住。该极性转化介质112可为加入微粒的胶或液晶等,可以将S偏振光转化为P偏振光。然后,以收束透镜102密接于第二开口1112以防极性转化介质112渗漏。等所有发光单元11按上述程序安装完毕之后,再在所有收束透镜102前端安装一偏振片61,该偏振片61可容许P偏振光通过,而反射回S偏振光。被反射回来的S偏振光有部分会被极性转化介质112转化为P偏振光,经反射光管111的反射后再度被送至偏振片61,此时被转化成P偏振的光就可通过偏振片61而被利用。若光线501是第一次被传送至偏振片61的光线,其中同时包含P偏振光502及S偏振光503,则P偏振光502会通过偏振片,而S偏振光503会被反射回反射光管111内部。假设被反射回来的S偏振光503有二分之一被所灌入的极性转化介质112转化为P偏振光505,则S偏振光503被反射光管111内壁反射后成为光线504,并再度回到偏振片61时,光线504中已被转化的P偏振光505会通过,而未被转化的S偏振光则再度被反射回反射光管111内部,并再有二分之一被转化。如此反复的反射/转化程序,并假设第一次通过偏振片61的P偏振光502的量为P,则原光线501最后通过偏振片61的光线的量,会是P的1+1/2+1/4+1/8+1/16+……倍。其中,被反射回来的S偏振光每次转成P偏振光的转化率,会因极性转化介质性质的不同而变化。当转化率为1/2时,则通过偏振片61的P偏振光会趋近原来不回收的2倍,即几乎所有原来的S偏振光已由此回收机制完全转化为P光而被充分利用,可见此种光回收机制可以得到相当不错的成效。当此种机制应用在封装结构底座的凹杯或杯形反射结构时,只要将此极性转化介质注入凹杯/杯形反射结构中,再密封住凹杯/杯形反射结构开口即可。当使用极性转化薄膜为极性转化元件时,其安装位置可如图6所示,在反射光管与显示元件之间。图6中安装于收束透镜102c与偏振片61c间的极性转化薄膜103c仅为例示,极性转化薄膜103c也可安装于偏振片61c与反射光管111c间的其它位置,或是安装在如图5所示的照明系统1的偏振片61与反射光管111之间。当然,当安装了极性转化薄膜103c后,反射光管111内就不需再注入极性转化介质112。
前述的种种发光角度收敛或光回收的机制,使得光的使用效率大为提升,然而,若能更进一步节省光源所使用的能源,则对投影机小型化/可携化的设计将更有帮助。传统的投影机光源,在投影机操作时光源自始至终全部是开启的,亮度也是固定的,若投影画面中有黑色或较暗的部分也全靠显示元件来控制。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全新概念,即通过控制投影机光源的明暗程度来呈现投影画面中所需的明暗。由于发光二极管芯片有极快的反应速度,因此使得此概念的实施更为容易。当投影画面有全黑画面时,关掉全部的投影机光源。当整个投影画面在某一灰暗的亮度值时,将整体光源的亮度由全亮状态降低至足够呈现该灰暗亮度值即可。请参看图8,当某一发光单元11的光照范围21所对应到的局部投影画面被侦测到为全黑或可由某一亮度值来表现时,则关掉该发光单元11或将该发光单元11的亮度调至足以呈现该亮度值。如此一来,通过关掉或降低全部或部分发光单元11亮度所节省的能源,将大大提升整个投影机9的能源使用效率,也更有助于其小型化或可携化的特性。图12为控制照明系统1亮度的硬件示意图。控制器6连接至每一个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110的控制接脚702/703,以个别控制其明亮度。在操作时,控制器6先分析整个投影画面或各光照范围21所对应的亮度值,再依所分析结果控制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110内的发光二极管芯片75发出适当的亮度,同时分析下一投影画面的整体/局部亮度值,以便于下一个操作频率中进行控制。除了控制亮度之外,当发光二极管芯片75为可以分别发出R、G、B三种不同颜色的光线的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时,控制器6可通过控制R/G/B芯片在不同的时序发光。此种分时显示R/G/B三原色的作法可以取代传统滤色镜(color filter)的功能。而由于不需使用滤色镜,可使投影画面的分辨率提高三倍。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架构之下,显示元件可选用(但不限于)一般手机等手持装置所使用的低温多晶硅(LTPS,Low Temperature Poly Silicon)液晶面板,不需(但不限制)使用高温多晶硅(HTPS)液晶面板等价格昂贵的产品,不但可节省成本,同时也替LTPS面板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同时,由于光使用效率的提升,在发光元件方面也可选用(但不限于)市场接受度高且较为平价的类似LUXEON的热-电分离式LED发光元件,而不需(但不限制)特别选择高亮度但价格也较高的如CREE的LED发光元件。由于这些关键元件的价格可压低,因此也使运用本实用新型所制造的投影机能够有较高的市场接受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出全新的技术概念及架构,缩短了投影机照明系统的成像光源的光学路径,同时提升照明光源的光及能源使用效率,而使投影机的小型化/可携化的程度大大的提高,且可使用更为通用/价廉的发光/显示元件,大幅降低所需成本,为投影机/发光二极管元件/液晶面板产业的应用及市场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实为一极具产业价值的实用新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因此凡其它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变或修饰,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4)
1.一种照明系统,应用于小型化投影机,其中该小型化投影机具用以呈现图像画面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照明系统包括多个发光单元,任一发光单元均可发出一光束,照射至该显示元件上,形成一光照范围;该显示元件分割为多个子区域,且该多个发光单元对应该多个子区域排列安装,使任一该多个子区域恰可由一对应的该光照范围所涵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显示元件为穿透式液晶面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显示元件为反射式液晶面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显示元件为数字微型反射式元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多个发光单元排列成二维阵列。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任一发光单元均包括:
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芯片;
封装结构底座;以及
杯形反射结构,形成于该封装结构底座上;其中,该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芯片安装于该杯形反射结构内,且该杯形反射结构将该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芯片所发出的光集聚成该光束。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杯形反射结构具开口及底部,且该开口比该底部面积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开口的形状为圆形或方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让该光束中的P偏振光穿透并反射该光束的S偏振光的偏振片。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反射自该偏振片的S偏振光部分转化为P偏振光的极性转化元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极性转化元件为极性转化薄膜。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极性转化元件为极性转化介质,注入于该杯形反射结构中,以利用该杯形反射结构,将自该偏振片反射的S偏振光,经该极性转化介质部分转化为P偏振光后,再度反射回该偏振片。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任一发光单元还包括透镜,该透镜与该封装结构底座组合成封装结构。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任一发光单元还包括有反射光管,安装于该封装结构之前,用以将该光束整型收聚至该光照范围。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反射光管具有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该第一开口接至该封装结构,且该第二开口接至一收束透镜。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收束透镜安装于该多个发光单元之前,并由该多个发光单元所共享。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任一发光单元具一独立的该收束透镜,且该收束透镜安装于该第二开口之上。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反射光管前设有容许该光束的P偏振光穿透并将该光束的S偏振光反射回该反射光管的偏振片,且该照明系统还包括可将该偏极光所反射的S偏振光转化为P偏振光的极性转化元件,使自该偏振片反射的S偏振光被转化为P偏振光,并由该反射光管再度反射回该偏振片。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极性转化元件为极性转化薄膜,安装于该反射光管与该显示元件之间。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极性转化元件为极性转化介质,注入于该反射光管之中。
21.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反射光管具内壁,而该内壁靠近该第一开口的部分呈圆形,靠近该第二开口的部分呈方形。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该多个发光单元并可独立控制该任一发光单元的亮度以控制相对应的该子区域内该图像画面的亮度的控制器。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任一发光单元具有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该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所发出的光彼此颜色不同,且该控制器可控制该多个发光二极芯片在不同的时序中发光。
24.一种应用如权利要求1至23任一项所述的照明系统的小型化投影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投影透镜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201614715U CN201475788U (zh) | 2009-07-31 | 2009-07-31 | 用于小型化投影机的照明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201614715U CN201475788U (zh) | 2009-07-31 | 2009-07-31 | 用于小型化投影机的照明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475788U true CN201475788U (zh) | 2010-05-19 |
Family
ID=42412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20161471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475788U (zh) | 2009-07-31 | 2009-07-31 | 用于小型化投影机的照明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47578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92797A (zh) * | 2011-03-25 | 2012-09-26 | 铭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混光方法、混光装置以及应用该混光装置的小型投影系统 |
-
2009
- 2009-07-31 CN CN2009201614715U patent/CN20147578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92797A (zh) * | 2011-03-25 | 2012-09-26 | 铭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混光方法、混光装置以及应用该混光装置的小型投影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311403B2 (en) | Optical member,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projection type video display | |
US7940341B2 (en) | Light source for a projector | |
CN1196970C (zh) | 显示装置 | |
WO2017045381A1 (zh) | 一种拼接屏 | |
US7360901B2 (en) | Cross dichroic mirror,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projection type video display | |
CN104345531B (zh) | 光源装置及投影机 | |
KR101694191B1 (ko) | 하나 이상의 광원을 구비한 광파이프를 사용하여 휘도를 증가시키기 위한 리사이클링 시스템 및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프로젝터 | |
CN100383660C (zh) | 照明装置和投影型图像显示器 | |
CN1228544A (zh) | 偏光照明装置及投影式显示装置 | |
CN102159876A (zh) | 用于颜色质量一致的混色方法 | |
KR20060071033A (ko) | 엘이디 조명 장치 및 광학시스템 | |
WO2007108663A1 (en) | Lentille de fresnel et del l'utilisant | |
CN201417358Y (zh) | 一种高光效的微型投影光学引擎 | |
CN102411206A (zh) | 投影系统 | |
CN107167864A (zh) | 一种阵列式线激光量子点背光模组制作方法及装置 | |
JP2008243386A (ja) |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 |
CN201600541U (zh) | 一种微投影仪光源装置及微投影仪 | |
CN201475788U (zh) | 用于小型化投影机的照明系统 | |
CN206421144U (zh) | 光源装置及数字光处理投影显示系统 | |
CN201017160Y (zh) | 反射式led光学引擎 | |
JP2007188695A (ja) | 表示装置用照明装置 | |
CN108563074A (zh) | 一种具方向性的薄型液晶显示器背光照明系统 | |
CN202330857U (zh) | 一种显微照明装置 | |
CN101989033A (zh) | 用于小型化投影机的照明系统 | |
CN201222158Y (zh) | 投影光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19 Termination date: 20120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