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459899U - 用于垃圾填埋场的排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垃圾填埋场的排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459899U
CN201459899U CN2009201107674U CN200920110767U CN201459899U CN 201459899 U CN201459899 U CN 201459899U CN 2009201107674 U CN2009201107674 U CN 2009201107674U CN 200920110767 U CN200920110767 U CN 200920110767U CN 201459899 U CN201459899 U CN 2014598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landfill yard
landfill
drainage system
sew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11076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祥信
徐文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092011076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4598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4598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45989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垃圾填埋场的排水系统,该系统包括设置在填埋场单元内的集水管和设置在单元外的排水管,以及选择性地连通集水管和排水管的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以便将来自己填埋单元的污水和未填埋单元的雨水分别排到不同的地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可以将大面积垃圾填埋场中的污水产生量降到最低程度,从而大大缓解污水处理的压力,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用于垃圾填埋场的排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填埋领域,更具体地涉及垃圾填埋场的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垃圾填埋操作中,通常只是开辟出一块开阔地,然后将城市垃圾堆放在这里。有时在填埋场四周设置围堤,以防止出自填埋场的污水扩散到其他区域。这样的垃圾填埋场通常至少在10公顷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几十公顷。目前,对于普通垃圾填埋场没有采取特别措施来应对下雨天产生的大量污水。对于一个大面积的填埋场,如果遇到下雨天气,来自已经堆有垃圾区域的雨水成为污水,其扩散到填埋场的其他区域(尚未堆放垃圾),或者与该其他区域的雨水混合,使得来自整个填埋场的雨水皆变为污水,这无疑会大大增加污水处理的负担。况且,在雨水充沛的地区,常常会出现长时间下大雨的恶劣天气,在这种情况下,垃圾填埋场的污水处理设备远远达不到所需要的处理能力,而只能将污水排放至环境中,导致填埋场下游地区的环境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因此提出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的排水系统,以克服先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垃圾填埋场排水系统包括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其可以选择性地将来自填埋场单元的污水和未污染的雨水分别导向不同的地方,以实现雨水和污水分流,降低污水处理量。
在一个典型实施例中,用于垃圾填埋场的排水系统包括:单元集水管,设置于填埋场的各个单元内,用于收集填埋场内的水;集水井,设于填埋场单元之外,用于存储来自填埋场单元的水;第一排水管,设于填埋场之外,用于将集水井内的污水排至污水处理场所;第二排水管,设于填埋场外,用于将集水井内的存水排至所述污水处理场所以外的地方;第一阀门,连接在集水井与第一排水管之间;以及第二阀门,连接在集水井与第二排水管之间。
优选地,单元集水管包括单元支管和单元主管,单元支管为多孔的花管,排布在填埋场单元内,单元主管汇集来自单元支管的水,并将其排到集水井内。
通常是沿着整个垃圾场的长度方向划分出多个单元。对于长度和宽度悬殊不大的大面积填埋场(例如长度和宽度皆在200米以上),可以沿第一方向将整个场地分为若干狭长区域,然后在将每一狭长区域分割为前述的若干单元。
上述实施例的排水系统适用于平原型垃圾填埋场。
在另一个典型实施例中,用于垃圾填埋场的排水系统包括:污水池,设于填埋场下游,用于存储来自所述填埋场的污水;多个单元导管,每个单元导管连接在相应填埋场单元的出水口与所述污水池之间;多个第一阀门,分别连接在各个所述单元导管与所述污水池之间;以及一个第一排水管,设于填埋场外,并通过多个第二阀门分别连通至各个所述单元导管.
优选地,该排水系统进一步包括单元集水管,设置于填埋场的各个单元内,用于收集填埋场内的水并导向各个单元的所述出水口,优选地,所述单元集水管包括单元支管和单元主管,所述单元支管为多孔的花管,排布在填埋场单元内,所述单元主管汇集来自所述单元支管的水,并将其排到所述出水口处。
本实施例的排水系统适用于山谷型垃圾填埋场的排水。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可以将大面积垃圾填埋场中的污水产生量降到最低程度,从而大大缓解污水处理的压力,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排水系统。该实施例适用于平原型垃圾填埋场。如图1所示,整个垃圾填埋场被分为5个单元,单元之间被隔水堤3分割开,其中,第一单元1已经填满垃圾,第二单元2正在使用中,第三、四和五单元尚未使用。在各单元中设置单元花管12,这些花管直接连接到各单元外的集水井14中。除第一单元外,其余各个集水井分别通过第一阀门15和第二阀门16可选择性地与污水管17和雨水管18连通。而第一单元的集水井14则直接连通至污水管17,污水管的污水被排到污水处理场地进行净化处理。
图2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排水系统。该实施例适用于平原型垃圾填埋场。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不为每个单元设置集水井。如图2所示,整个垃圾填埋场被分为5个单元,单元之间被隔水堤3分割开其中,第一单元1已经填满垃圾,第二单元2正在使用中,第三、四和五单元尚未使用。在各单元中设置单元主管10和单元支管11,该单元支管为带孔的花管,各单元支管11将雨水或污水汇集至单元主管10。除第一单元1外,其余各单元的主管皆通过第一阀门15和第二阀门16选择性地连通至污水管17和雨水管18。
图3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排水系统。该实施例适用于山谷型垃圾填埋场。如图3所示,整个垃圾填埋场沿着山谷延伸的方向被分为3个或多个单元,单元之间被隔水堤3分割开其中,第一单元1已经填满垃圾,第二单元2正在使用中,第三单元尚未使用。在各单元中设置单元主管10和单元支管11。单元主管10与各自的导流管13相连,该导流管13沿山谷最低处埋设,以将单元主管10收集的雨水输送至填埋场外,以便通过第一阀门15或第二阀门16输送至污水管17或雨水管18。污水管17将污水导入污水池19。
以上只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例.容易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实施例作多种变通,这些变通甚至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样容易理解的是,可以对各单元中管道的排布方式作各种适应性调整,只要能将落在该单元中的雨水收集至单元外部即可.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遇到下雨天,操作人员只需要将未使用单元中的管道通过打开第二阀门16和关闭第一阀门15连通至雨水管18,将已使用单元的管道通过关闭第二阀门16和打开第一阀门15连通至污水管17即可。
为了更进一步地减少污水产生量,在场地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先将已经堆满垃圾的单元覆盖起来,这可以通过在该单元的上表面覆盖上一层密实的土壤或其他隔水材料来实现。
以上结合少数的典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仅是出于示例的目的而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应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前提下,对于具体实施方式进行变化和修改。同样地,除了以上提到的实施方式,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中还可以发现许多具体实施方式。

Claims (7)

1.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系统包括:
单元集水管,设置于填埋场的各个单元内,用于收集填埋场内的水;
集水井,设于填埋场之外,用于存储来自填埋场单元的水;
第一排水管,设于填埋场之外,用于将所述集水井内的存水排至污水处理场所;
第二排水管,设于填埋场外,用于将所述集水井内的存水排至所述污水处理场所以外的地方;
第一阀门,连接在所述集水井与所述第一排水管之间;以及
第二阀门,连接在所述集水井与所述第二排水管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系统,其中,每个所述单元集水管包括单元主管和从单元主管延伸出的多个单元支管,所述单元支管为多孔的花管。
3.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系统包括:
单元集水管,设置于填埋场的各个单元内,用于收集填埋场内的水;
第一排水管,设于填埋场之外,通过多个第一阀门分别连接至所述单元集水管,用于将来自所述集水管内的水排至污水处理场所;
第二排水管,设于填埋场外,通过多个第二阀门分别连接至所述单元集水管,用于将所述集水管内的水排至所述污水处理场所以外的地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水系统,其中,每个所述单元集水管包括单元主管和从单元主管延伸出的多个单元支管,所述单元支管为多孔的花管。
5.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系统包括:
污水池,设于填埋场下游,用于存储来自所述填埋场的污水;
多个单元导管,每个单元导管连接在相应填埋场单元的出水口与所述污水池之间;
多个第一阀门,分别连接在各个所述单元导管与所述污水池之间;以及
一个第一排水管,设于填埋场外,并通过多个第二阀门连通至各个所述单元导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水系统,进一步包括单元集水管,设置于填埋场的各个单元内,用于收集填埋场内的水并导向各单元的所述出水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水系统,其中,所述单元集水管包括单元支管和单元主管,所述单元支管为多孔的花管,排布在填埋场单元内,所述单元主管汇集来自所述单元支管的水,并将其排到所述出水口处。
CN2009201107674U 2009-08-12 2009-08-12 用于垃圾填埋场的排水系统 Expired - Lifetime CN2014598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1107674U CN201459899U (zh) 2009-08-12 2009-08-12 用于垃圾填埋场的排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1107674U CN201459899U (zh) 2009-08-12 2009-08-12 用于垃圾填埋场的排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459899U true CN201459899U (zh) 2010-05-12

Family

ID=42387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110767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459899U (zh) 2009-08-12 2009-08-12 用于垃圾填埋场的排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459899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66165A (zh) * 2012-11-12 2013-03-13 三峡大学 利用绿化区吸附层消减城市内涝的系统及消减内涝的方法
CN103374965A (zh) * 2012-04-28 2013-10-30 上海老港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 一种垃圾填埋场文丘里自循环负压排水系统
CN103711195A (zh) * 2013-12-31 2014-04-09 长沙威保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对垃圾填埋场进行雨污分流的处理方法及雨污分流处理系统
CN103741780A (zh) * 2013-12-30 2014-04-23 深圳市胜义环保有限公司 垃圾填埋场雨污分流系统及其分流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4965A (zh) * 2012-04-28 2013-10-30 上海老港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 一种垃圾填埋场文丘里自循环负压排水系统
CN102966165A (zh) * 2012-11-12 2013-03-13 三峡大学 利用绿化区吸附层消减城市内涝的系统及消减内涝的方法
CN103741780A (zh) * 2013-12-30 2014-04-23 深圳市胜义环保有限公司 垃圾填埋场雨污分流系统及其分流方法
CN103741780B (zh) * 2013-12-30 2016-05-25 深圳市胜义环保有限公司 垃圾填埋场雨污分流系统及其分流方法
CN103711195A (zh) * 2013-12-31 2014-04-09 长沙威保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对垃圾填埋场进行雨污分流的处理方法及雨污分流处理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29224B (zh) 渗滤液导流盲管铺设系统
CN201539012U (zh) 一种雨水综合利用渗排水管渠
CN113175050B (zh)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CN108867239B (zh) 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自调节系统
CN102304939A (zh) 山谷型垃圾填埋场串联多分区雨污分流装置及方法
CN201459899U (zh) 用于垃圾填埋场的排水系统
CN107447836A (zh) 一种一体式雨水净化回收立体绿化景观型建筑
CN106400926B (zh) 用于大面积下沉式绿地的渗排水沟渠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205296339U (zh) 一种山谷型垃圾填埋场的雨污分流导流系统
CN101672068B (zh) 用于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排水方法
CN104532940B (zh) 双层排水管渠
CN201358205Y (zh) 一种脱水污泥填埋装置
CN203684374U (zh) 垃圾填埋场雨污分流系统
CN203412079U (zh) 一种垃圾填埋场的雨水导排收集系统
CN204385855U (zh) 双层排水管渠
CN102086658A (zh) 一种雨水综合利用渗排水管渠
CN109570182A (zh) 一种垃圾填埋场封场渗滤液处理系统
CN210208047U (zh) 垃圾填埋场
CN203546876U (zh) 一种新型雨水截水及渗排一体化系统
CN105464191A (zh) 一种山谷型垃圾填埋场的雨污分流导流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207362895U (zh) 立体式环保复合生态封场结构
CN206189551U (zh) 一种适用于老旧小区改造的围檐式雨水调蓄收集系统
CN212053102U (zh) 垃圾填埋场雨水收集导排系统
CN101672069B (zh) 用于山谷型垃圾填埋场的排水方法
CN104193100B (zh) 一种具有污水处理功能的绿化墙体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CHINA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 RESERRCH INSTITU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CHINA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029 Beijing city Chaoyang District Huixinli No. 3

Patentee after: China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 Reserrch Institute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29 Beijing city Chaoyang District Huixinli No. 3

Patentee before: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