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452292U - 具有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和靠背倾仰机构 - Google Patents

具有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和靠背倾仰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452292U
CN201452292U CN200920131748XU CN200920131748U CN201452292U CN 201452292 U CN201452292 U CN 201452292U CN 200920131748X U CN200920131748X U CN 200920131748XU CN 200920131748 U CN200920131748 U CN 200920131748U CN 201452292 U CN201452292 U CN 2014522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part
backrest
hole
breach
qui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13174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顺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BOYI FURNITU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2013174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4522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4522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45229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irs Characterized By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包括椅身、靠背和设置在椅子左、右边的两套靠背倾仰机构;各靠背倾仰机构包括固定在靠背下部的活动部件和固定在椅身上的固定部件,活动部件与固定部件可转动地活动连接。靠背随着外力而驱动其两边的靠背倾仰机构之活动部件绕固定部件转动,导致靠背向后倾仰;随着外力消除,靠背和其两边的活动部件回到原始状态。本实用新型靠背倾仰机构具有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坚固耐用和安装方便等优点;使用了该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能在较小的空间里实现靠背倾仰,具有成本低、外观亮丽、平稳性好、结构牢靠和维修及安装方便等优点,可根据靠背的倾仰来调整坐姿,让使用者坐在所述椅子上时有更舒适的坐姿。

Description

具有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和靠背倾仰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椅子,特别涉及可调部件为靠背的椅子,本实用新型还涉及用于该椅子的靠背倾仰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具有靠背的椅子包括靠背不能活动的椅子和靠背能活动的椅子,前者椅子多用于会议和接待等场合,因受结构、空间和成本等因素的限制,靠背是固定的,该椅子只能根据椅子本身的结构来调整坐姿,使用者久坐会感觉不舒服,容易出现腰酸背痛和浑身麻木等疲劳症状,不能满足工作和休息时人体的需要。
而现有技术靠背能活动的椅子,有的是借助弹簧等部件,将倾仰机构体积做得很大,影响到产品的美观,并且成本高;有的是采用气压泵结构,也叫上架结构,上架有一个接头与结合铁连接,结合铁另一端则与靠背连接,通过上架就可以调整靠背的倾仰,这种结构成本也比较高,并且靠背倾仰时平稳性差和容易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具有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和靠背倾仰机构,该靠背倾仰机构具有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坚固耐用和安装方便等优点;使用了该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能在较小的空间里实现靠背倾仰,具有成本低、外观亮丽、平稳性好、结构牢靠和维修及安装方便等优点,可根据靠背的倾仰来调整坐姿,让使用者坐在所述椅子上时有更舒适的坐姿。
本实用新型解决所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具有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包括椅身、靠背和靠背倾仰机构,椅身包括坐位和椅腿,有的椅身还包括扶手;所述靠背倾仰机构为两套,分别设置在所述椅子的左、右两边;所述各靠背倾仰机构包括活动部件和固定部件,所述活动部件与所述固定部件可转动地活动连接,有外力作用时,所述活动部件绕所述固定部件转动,外力消除,所述活动部件回到原始状态;所述靠背倾仰机构之活动部件固定在所述靠背下部,其固定部件固定在所述椅身上;如左边所述靠背倾仰机构之活动部件固定在所述靠背下部左边,左边固定部件固定在所述椅子左边的椅腿上,或者是左边固定部件固定在所述椅子左边的坐位或扶手上;右边所述靠背倾仰机构之活动部件固定在所述靠背下部右边,右边固定部件固定在所述椅子右边的椅腿上,或者是右边固定部件固定在所述椅子右边的坐位或扶手上。
所述靠背随着使用者背部向后的压力而驱动所述靠背两边的靠背倾仰机构之活动部件绕固定部件转动,导致所述靠背向后倾仰;随着使用者背部向后的压力消除,所述靠背两边的活动部件回到原始状态,所述靠背也回到原始状态。
上述活动部件包括活动转接件和转动弹性元件;所述活动转接件包括圆柱形的动旋转部和与该动旋转部柱面相联接的连接部;所述动旋转部设有中心通孔和缺口;所述转动弹性元件头部穿越所述动旋转部的缺口后插入所述动旋转部内。
所述固定部件包括固定转接件和转动轴;所述固定转接件包括圆柱形的静旋转部和与该静旋转部柱面相联接的连接部;所述静旋转部包括容纳所述活动转接件之动旋转部的开口槽,以及该开口槽两侧的夹持体,所述两夹持体分别设有中心通孔;所述连接部设有与所述静旋转部的开口槽相连通的通道。
装有所述转动弹性元件的动旋转部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之静旋转部的开口槽内,其中所述转动弹性元件尾部穿越所述固定转接件之连接部的通道后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的连接部内;所述转动轴插入所述静旋转部之夹持体的中心通孔、动旋转部的中心通孔和静旋转部之夹持体的中心通孔内,其两端固定在所述静旋转部之夹持体上;在外力作用下,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活动部件之动旋转部绕所述转动轴在所述固定部件之所述静旋转部的开口槽内转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靠背倾仰机构,用于椅子靠背调节;所述靠背倾仰机构包括活动部件和固定部件,所述活动部件与所述固定部件可转动地活动连接,有外力作用时,所述活动部件绕所述固定部件转动,外力消除,所述活动部件回到原始状态;所述靠背倾仰机构之活动部件固定在所述椅子的靠背下部,其固定部件固定在所述椅子的椅身上;所述靠背随着使用者背部向后的压力而驱动所述靠背两边的靠背倾仰机构之活动部件绕固定部件转动,导致所述靠背向后倾仰;随着使用者背部向后的压力消除,所述靠背两边的活动部件回到原始状态,所述靠背也回到原始状态。
同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和靠背倾仰机构其有益效果在于:
1、所述靠背倾仰机构将所有转动部件组装在所述活动转接件之动旋转部和所述固定转接件内的一个小小的空间里,具有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和安装方便等优点;
2、所述椅子采用左、右两套靠背倾仰机构,分担作用于所述靠背上的外力、保证所述靠背在转动过程中不会倾斜和良好的平稳性,以及延长所述靠背倾仰机构的使用寿命,而且外观也亮丽;
3、所述靠背倾仰机构采用了限位轴和弧形通孔的旋转角度限位结构,限制所述背倾仰机构的活动部件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转动,防止所述活动部件转动角度过大而损坏所述靠背倾仰机构;
4、使用了该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能在较小的空间里实现靠背倾仰,具有成本低、外观亮丽和结构牢靠等优点,可根据靠背的倾仰来调整坐姿,让使用者坐在所述椅子上时有更舒适的坐姿;
5、所述靠背倾仰机构与椅子的连接采用螺丝固定,使安装和维修时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有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之轴测投影示意图;
图2是所述椅子一种优选实施例的左视示意图,图中靠背倾仰机构已剖视,其处于静止状态;
图3是图2中A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所述椅子一种优选实施例的左视示意图,图中所述靠背倾仰机构已剖视,其处于受外力后靠背向后仰的过程中;
图5是图4中B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所述椅子一种优选实施例的左视示意图,图中所述靠背倾仰机构已剖视,其处于受外力后靠背后仰角度最大的状态;
图7是图6中C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所述椅子之靠背、靠背倾仰机构和椅腿分解后的轴测投影示意图;
图9是所述椅子之靠背、靠背倾仰机构和椅腿装配后的轴测投影示意图;
图10至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靠背倾仰机构分解后的轴测投影示意图;
图14是所述靠背倾仰机构之转动轴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15是所述椅子另一种优选实施例的左视示意图,图中靠背倾仰机构已剖视,其处于静止状态;
图16是图15中D部放大示意图;
图17至图1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靠背倾仰机构分解后的轴测投影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至图13和图15至图19,一种具有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包括椅身、靠背30和靠背倾仰机构50,椅身包括坐位10和椅腿20,有的椅身还包括扶手40;所述靠背倾仰机构50为两套,分别设置在所述椅子的左、右两边;所述各靠背倾仰机构50包括活动部件51和固定部件55,所述活动部件51与所述固定部件55可转动地活动连接,有外力作用时,所述活动部件51绕所述固定部件55转动,外力消除,所述活动部件51回到原始状态;所述靠背倾仰机构50之活动部件51固定在所述靠背30下部,其固定部件55固定在所述椅身上;如图1所示,左边所述靠背倾仰机构50之活动部件51固定在所述靠背30下部左边,左边固定部件55固定在所述椅子左边的椅腿20上,或者是左边固定部件55固定在所述椅子左边的坐位10或扶手40上;右边所述靠背倾仰机构50之活动部件51固定在所述靠背30下部右边,右边固定部件55固定在所述椅子右边的椅腿20上,或者是右边固定部件55固定在所述椅子右边的坐位10或扶手40上。
所述靠背30随着使用者背部向后的压力而驱动所述靠背30两边的靠背倾仰机构50之活动部件51绕固定部件55转动,导致所述靠背30向后倾仰;随着使用者背部向后的压力消除,所述靠背30两边的活动部件51回到原始状态,所述靠背30也回到原始状态。
参见图3、图5、图7至图9、图10至图13和图15至图19,上述活动部件51包括活动转接件511和转动弹性元件514;所述活动转接件511包括圆柱形的动旋转部5112和与该动旋转部5112柱面相联接的连接部5111,该连接部5111固定在椅子的靠背30上,如图1、图2、图8和图9所示,可以在该连接部5111的头部设置两个螺丝孔51111,椅子的靠背30下部设有两个通孔31,借助该两个螺丝孔51111与两个通孔31用螺丝60可将所述活动转接件511之连接部5111固定在椅子的靠背30下部背后;所述动旋转部5112设有中心通孔51121和缺口51123;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头部穿越所述动旋转部5112的缺口51123后插入所述动旋转部5112内。
所述固定部件55包括固定转接件551和转动轴553;所述固定转接件551包括圆柱形的静旋转部5512和与该静旋转部5512柱面相联接的连接部5511,该连接部5511固定在椅子的椅腿20或坐位10或扶手40上,如图1、图2、图8和图9所示,可以在椅子的椅腿20上端设置一个与该连接部5511的下端适配的容腔,连接部5511和椅腿20上各设有一个通孔55113和201,连接部5511下端插入椅腿20上端的容腔内,在该椅腿20上端外面还套有带通孔的固定套70,螺丝61穿过固定套70的通孔、椅腿20的通孔201和连接部5511的通孔55113后固定在椅子同侧的另一个椅腿21和该椅腿21上的固定套71上;所述静旋转部5512包括容纳所述活动转接件511之动旋转部5112的开口槽55121,以及该开口槽55121两侧的夹持体55122、55123,所述两夹持体55122、55123分别设有中心通孔;所述连接部5511设有与所述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相连通的通道55112。
装有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的动旋转部5112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其中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尾部穿越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连接部5511的通道55112后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551的连接部5511内;所述转动轴553插入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2的中心通孔、动旋转部5112的中心通孔51121和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3的中心通孔内,其两端固定在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2、55123上;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活动部件51之动旋转部5112绕所述转动轴553在所述固定部件55之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转动。
参见图3、图5、图7至图9、图10至图13和图15至图19,上述活动部件51还包括第一转动套筒512,该第一转动套筒512设有与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头部适配的洞穴5121;所述活动转接件511的动旋转部5112设有容纳所述第一转动套筒512的孔槽51122,该孔槽51122与所述缺口51123相连通;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头部插入所述第一转动套筒512的洞穴5121中;所述第一转动套筒512设置在所述动旋转部5112的孔槽51122内,其洞穴5121内的转动弹性元件514穿越所述动旋转部5112的缺口51123后伸出。装有所述第一转动套筒512和转动弹性元件514的动旋转部5112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
参见图10至图12和图16至图19,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包括至少两片弹性材料制成的薄片,如采用一种弹性较好的钢质薄片,各薄片的厚度最好小于0.8毫米,较薄的薄片作用在于当其发生弹性变形时,具有较好的回弹性和抗疲劳性,而不会发生永久变形,所述各薄片形状相同,并相互叠加在一起,多片弹性较好的薄片叠加在一起不但强度高,而且弹性也好。
参见图10至图14和图17至图19,所述转动轴553包括多边形的头部5531、与该头部5531联接的轴部5532和内螺纹孔5533;所述夹持体55122的中心通孔为与所述转动轴553多边形头部5531适配的多边形通孔55124;所述转动轴553插入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2的多边形通孔55124、动旋转部5112的中心通孔51121和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3的中心通孔内,其中所述转动轴553多边形头部5531位于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2的多边形通孔55124中,而所述转动轴553之轴部借助螺丝556和所述转动轴553之内螺纹孔5533固定在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3上.由于所述转动轴553多边形头部5531卡在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2的多边形通孔55124中,当所述动旋转部5112绕所述转动轴553在所述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转动时,保证所述静旋转部5512不会跟随转动.
参见图3、图5、图7至图9、图10至图13和图15至图19,上述活动部件51还包括支撑弹性元件513或513′,该支撑弹性元件513或513′设置在所述活动转接件511之动旋转部5112的缺口51123下壁,其中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或513′上端位于该缺口51123内,其下端位于该缺口51123外;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穿越所述动旋转部5112的缺口51123和该缺口51123处的支撑弹性元件513或513′后伸出,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或513′和转动弹性元件514相互接触。
参见图3、图5、图7至图9和图10至图13,装有所述第一转动套筒512、支撑弹性元件513和转动弹性元件514的动旋转部5112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其中位于所述动旋转部5112缺口51123外的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下端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连接部5511的通道55112内,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尾部穿越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连接部5511的通道55112后插入所述第二转动套筒552的洞穴5521内;所述转动轴553插入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2的中心通孔、动旋转部5112的中心通孔51121和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3的中心通孔内,其两端固定在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2、55123上;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活动部件51之动旋转部5112绕所述转动轴553在所述固定部件55之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转动。
或者是,参见图15至图19,装有所述第一转动套筒512、支撑弹性元件513′和转动弹性元件514的动旋转部5112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其中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尾部和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尾部一起穿越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连接部5511的通道55112后插入所述第二转动套筒552的洞穴5521内;所述转动轴553插入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2的中心通孔、动旋转部5112的中心通孔51121和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3的中心通孔内,其两端固定在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2、55123上;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活动部件51之动旋转部5112绕所述转动轴553在所述固定部件55之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转动。
参见图3、图5、图7至图9、图10至图13和图15至图19,上述固定部件55还包括第二转动套筒552,该第二转动套筒552设有洞穴5521,该洞穴5521的大小与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尾部适配,或者是该洞穴5521的大小与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尾部和支撑弹性元件513′尾部合在一起后适配;所述固定转接件551的连接部5511设有容纳所述第二转动套筒552的孔槽55111,该孔槽55111与所述通道55112相连通;所述第二转动套筒552设置在所述连接部5511的孔槽55111内;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尾部穿越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连接部5511的通道55112后插入所述第二转动套筒552的洞穴5521内得以固定。
参见图10至图13,上述活动部件51还包括两片圆形的隔音垫片515,所述各隔音垫片515设有中心通孔5151和缺口槽5152,两片所述隔音垫片515分别设置在所述活动转接件511之动旋转部5112两端面上。所述活动转接件511之动旋转部5112装配到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时,隔音垫片515将动旋转部5112与静旋转部5512隔开,避免动旋转部5112与静旋转部5512直接接触后,所述动旋转部5112绕所述转动轴553在所述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转动时产生噪音。
参见图3、图5、图7和图10至图12,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包括至少两片弹性材料制成的薄片,如采用一种弹性较好的钢质薄片,各薄片的厚度最好小于0.8毫米,较薄的薄片作用在于当其发生弹性变形时,具有较好的回弹性和抗疲劳性,而不会发生永久变形;所述各薄片形状和大小相似,所述各薄片5131、5132下端分别设有“U”形的迂回部,“U”形的迂回部作用在于增强弹性及回复性;所述活动转接件511之动旋转部5112的缺口51123下壁向外延伸有凸部51124;所述各薄片5131、5132相互叠加在一起后设置在所述活动转接件511之动旋转部5112的缺口51123下壁和凸部51124上端面上,其中所述各薄片5131、5132上端位于该缺口51123内,其设有“U”形迂回部51311、51321的下端位于所述缺口51123和凸部51124外,“U”形迂回部颈口外部靠住凸部51124最上端,凸部51124保证“U”形迂回部下端悬空,有足够的空间.所述各薄片两头还可以做成向下的弯勾,即与“U”形迂回部同一个方向的弯勾,这样不但增加弹性,而且安装后增强各薄片的稳定性.装有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和转动弹性元件514的动旋转部5112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其中位于所述动旋转部5112缺口51123和凸部51124外的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下端位于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连接部5511的通道55112内.
参见图16至图19,本实用新型另一种优选实施例,为了与上述支撑弹性元件513相区别,本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支撑弹性元件用标号513′表示。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包括至少两片弹性材料制成的薄片,所述各薄片形状和大小相似,并相互叠加在一起;所述各薄片相互叠加在一起后设置在所述活动转接件511之动旋转部5112的缺口51123下壁上,其中所述各薄片上端位于该缺口51123内,其下端位于所述缺口51123外;装有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和转动弹性元件514的动旋转部5112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其中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尾部和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尾部一起穿越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连接部5511的通道55112后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551的连接部5511内。所述各薄片头部还可以做成向下的弯勾,这样安装后增强各薄片的稳定性。
参见图3、图5、图7、图10至图13和图15至图19,所述靠背倾仰机构还包括旋转角度限位结构,所述旋转角度限位结构保证所述活动部件51之动旋转部5112绕所述转动轴553在所述固定部件55之所述静旋转部5512规定的角度内转动。所述旋转角度限位结构包括限位轴554和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两夹持体55122、55123分别对应地设置的弧形通孔,以及所述活动转接件511的动旋转部5112设置的与所述限位轴554适配的通孔51125,该通孔51125与限位轴554可以设计为紧配合,防止该限位轴554随所述活动转接件511的动旋转部5112在旋转的过程中沿轴向移动。所述活动转接件511的动旋转部5112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所述限位轴554插入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2的弧形通孔、动旋转部5112的通孔51125和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3的弧形通孔内。
参见图3、图5、图7、图10至图13和图15至图19,所述固定部件55还包括两个限位轴盖555;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两夹持体55122、55123分别对应地设有与所述限位轴盖555适配的凹槽;所述两限位轴盖555分别固定在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两夹持体55122、55123的凹槽内。所述两限位轴盖555起到装饰及防止所述限位轴554频繁运动时沿轴向的作用。
限位轴554可采用钢质材料制作,在于增加其强度。
借助所述限位轴554和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两夹持体55122、55123的弧形通孔,当所述动旋转部5112绕所述转动轴553在所述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转动时,限制所述动旋转部5112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转动,防止所述动旋转部5112转动角度过大而损坏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和/或使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下端脱离所述第二转动套筒552的洞穴5521.如图3所示,在没有外力或外力不大时,所述动旋转部5112没有转动,此时所述限位轴554位于所述静旋转部5512的弧形通孔55125最上端;在外力作用下,所述动旋转部5112绕所述转动轴553在所述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转动,如图5所示,在转动过程中,所述限位轴554已转到所述静旋转部5512的弧形通孔55125中间,而如图7所示,所述限位轴554已转到所述静旋转部5512的弧形通孔55125的最下端,此时所述动旋转部5112已转动到极限角度.
所述活动转接件511和所述固定转接件551可采用金属材质制作,不但增强其强度,而且外观亮丽。本实用新型靠背倾仰机构将所有转动部件组装在所述活动转接件511之动旋转部5112和所述固定转接件551内的一个小小的空间里,具有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和装配方便的优点。
最佳实施例一:
参见图10至图14,一种靠背倾仰机构,用于椅子靠背调节,包括活动部件51和固定部件55。所述靠背倾仰机构50之活动部件51固定在所述椅子的靠背30下部,其固定部件55固定在所述椅子的椅身上。
所述活动部件51包括活动转接件511、第一转动套筒512、支撑弹性元件513、转动弹性元件514和两片圆形的隔音垫片515。所述活动转接件511包括圆柱形的动旋转部5112和与该动旋转部5112柱面相联接的连接部5111;所述动旋转部5112设有中心通孔51121、孔槽51122、与该孔槽51122相连通的缺口51123和通孔51125,该缺口51123下壁向外延伸有凸部51124;所述第一转动套筒512设有与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头部适配的洞穴5121;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由两片弹性较好的钢质薄片5131、5132相互叠加在一起,所述两片薄片5131、5132下端分别设有“U”形的迂回部51311、51321,所述两薄片5131、5132两头设置有向下的弯勾,即与“U”形迂回部同一个方向的弯勾;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设置在动旋转部5112的缺口51123下壁和凸部51124上端面上,其中所述两片薄片5131、5132上端位于该缺口51123内,其设有“U”形迂回部51311、51321的下端位于所述缺口51123和凸部51124外,并且“U”形迂回部51311、51321的颈口外部靠住凸部51124最上端;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是由四片弹性较好的钢质薄片相互叠加在一起,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头部插入所述第一转动套筒512的洞穴5121中;所述第一转动套筒512设置在所述动旋转部5112的孔槽51122内,其洞穴5121内的转动弹性元件514穿越所述动旋转部5112的缺口51123和该缺口51123处的支撑弹性元件513后伸出,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和转动弹性元件514相互接触。所述各隔音垫片515设有中心通孔5151、缺口槽5152和通孔5153,两片所述隔音垫片515分别设置在所述活动转接件511之动旋转部5112两端面上,如在两片所述隔音垫片515内表面各设置两个定位突起5154,而所述活动转接件511之动旋转部5112端面设置相应的通孔51126,两片所述隔音垫片515分别设置在所述活动转接件511之动旋转部5112两端面上时,各定位突起515插入对应的通孔51126中,定位突起515与通孔51126可采用过盈配合,使隔音垫片515固定在动旋转部5112端面上。
所述固定部件55包括固定转接件551、第二转动套筒552、转动轴553、限位轴554、两个圆形的限位轴盖555和螺丝556.所述固定转接件551包括圆柱形的静旋转部5512和与该静旋转部5512柱面相联接的连接部5511;所述静旋转部5512包括容纳所述活动转接件511之动旋转部5112的开口槽55121,以及该开口槽55121两侧的夹持体55122、55123,所述两夹持体55122、55123分别设有中心通孔、弧形通孔55125和与所述限位轴盖555适配的圆形凹槽55126;所述第二转动套筒552设有与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尾部适配的洞穴5521;所述转动轴553包括六边形的头部5531、与该头部5531联接的轴部5532和与螺丝556适配的内螺纹孔5533;所述夹持体55122的中心通孔为与所述转动轴553六边形头部5531适配的六边形通孔55124.所述连接部5511设有孔槽55111,以及设有与该孔槽55111和所述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分别相连通的通道55112;所述第二转动套筒552设置在连接部5511的孔槽55111内.
装有所述第一转动套筒512、支撑弹性元件513、转动弹性元件514和两片隔音垫片515的动旋转部5112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其中位于所述动旋转部5112缺口51123和凸部51124外的设有“U”形迂回部51311、51321的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下端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连接部5511的通道55112内,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尾部穿越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连接部5511的通道55112后插入位于所述固定转接件551连接部5511上的所述第二转动套筒552的洞穴5521内;所述转动轴553插入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2的六边形通孔55124、动旋转部5112的中心通孔51121和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3的中心通孔内,其中所述转动轴553六边形头部5531位于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2的六边形通孔55124中,而所述转动轴553之轴部借助螺丝556和所述转动轴553之内螺纹孔5533固定在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3上;所述限位轴554插入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2的弧形通孔55125、动旋转部5112的通孔51125和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3的弧形通孔内,所述两限位轴盖555分别固定在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两夹持体55122、55123的凹槽55126内,如在两限位轴盖555内表面各设置三个定位突起5551,而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两夹持体55122、55123设置相应的三个通孔55127,定位突起5551与通孔55127可采用过盈配合,借助该定位突起5551与通孔55127可将两限位轴盖555固定在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两夹持体55122、55123的凹槽55126内。有外力作用时,所述动旋转部5112绕所述转动轴553在所述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转动,在所述动旋转部5112转动的过程中,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发生弹性变形,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的“U”形迂回部51311、51321的下端也随着发生弹性变形,而所述静旋转部5512不会转动。如图3、图5和图7所示,可将所述动旋转部5112的孔槽51122设计得比所述第一转动套筒512稍大,在所述动旋转部5112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转动套筒512在所述动旋转部5112的孔槽51122内随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头部转动,但是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头部仍然保持在所述第一转动套筒512的洞穴5121内,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尾部也仍然保持在所述第二转动套筒552的洞穴5521内。
所述活动转接件511和所述固定转接件551可采用金属材质制作,所述限位轴554可采用钢质材料制作。
最佳实施例二:
参见图1至图13,一种具有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包括坐位10、椅腿20、靠背30、扶手40和靠背倾仰机构50;所述靠背倾仰机构50采用最佳实施例一的靠背倾仰机构50,数量为两套,分别设置在所述椅子的左、右两边,采用左、右两个靠背倾仰机构50,分担作用于所述靠背30上的外力、保证所述靠背30在转动过程中不会倾斜和良好的平稳性,以及延长所述靠背倾仰机构50的使用寿命.左边所述靠背倾仰机构50之活动部件51的所述活动转接件511之连接部5111用螺丝60固定在椅子的靠背30下部左边背后,其固定部件55之固定转接件551的固定在所述椅子左边的椅腿20上;右边所述靠背倾仰机构50之活动部件51的所述活动转接件511之连接部5111用螺丝60固定在椅子的靠背30下部右边背后,其固定部件55之固定转接件551的固定在所述椅子右边的椅腿20上.
使用所述椅子时,所述靠背30会随着使用者背部向后的压力而驱动所述靠背30两边的所述靠背倾仰机构50之动旋转部5112绕所述转动轴553在所述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转动,并受限位轴554和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弧形通孔55125的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转动;而所述固定部件55之固定转接件551的静旋转部5512不会转动,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下端与所述固定转接件551内的第二转动套筒552位置关系将不发生变化,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上端将随所述动旋转部5112同时旋转,此时与转动弹性元件514中间部位相互接触的支撑弹性元件513将反向推动转动弹性元件514,因此转动弹性元件514中间部位和两端的作用力相反,将以转动弹性元件514中间部位为支点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所述靠背30向后倾仰,让使用者坐在所述椅子上时有更舒适的坐姿。
最佳实施例三:
参见图17至图19,一种靠背倾仰机构,用于椅子靠背调节,该靠背倾仰机构与最佳实施例一的靠背倾仰机构基本相同,有五处不同:
1、所述支撑弹性元件不一样,本实施例的支撑弹性元件513′包括三片弹性材料制成的薄片,所述各薄片形状和大小相似,并相互叠加在一起,所述各薄片只有头部做成了向下的弯勾;
2、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是由三片弹性较好的钢质薄片相互叠加在一起;
3、所述活动转接件511之动旋转部5112的缺口51123下壁没有向外延伸凸部51124;
4、所述第二转动套筒552的洞穴5521大小不一样,该洞穴5521的大小与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尾部和支撑弹性元件513′尾部合在一起后适配;
5、所述支撑弹性元件尾部的位置关系不一样,本实施例中由三片薄片相互叠加在一起后的支撑弹性元件513′尾部和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的尾部一起穿越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连接部5511的通道55112后插入位于所述固定转接件551连接部5511上的所述第二转动套筒552的洞穴5521内。
最佳实施例四:
参见图1和图15至图19,一种具有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该椅子与最佳实施例二的椅子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所述靠背倾仰机构采用最佳实施例三的靠背倾仰机构。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Claims (20)

1.一种具有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包括椅身、靠背(30)和靠背倾仰机构(50);其特征在于:
所述靠背倾仰机构(50)为两套,分别设置在所述椅子的左、右两边;所述各靠背倾仰机构(50)包括活动部件(51)和固定部件(55),所述活动部件(51)与所述固定部件(55)可转动地活动连接;所述靠背倾仰机构(50)之活动部件(51)固定在所述靠背(30)下部,其固定部件(55)固定在所述椅身上;
所述靠背(30)随着使用者背部向后的压力而驱动所述靠背(30)两边的靠背倾仰机构(50)之活动部件(51)绕固定部件(55)转动,导致所述靠背(30)向后倾仰;随着使用者背部向后的压力消除,所述靠背(30)两边的活动部件(51)回到原始状态,所述靠背(30)也回到原始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部件(51)包括活动转接件(511)和转动弹性元件(514);所述活动转接件(511)包括圆柱形的动旋转部(5112)和与该动旋转部(5112)柱面相联接的连接部(5111),所述动旋转部(5112)设有中心通孔(51121)和缺口(51123);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头部穿越所述动旋转部(5112)的缺口(51123)后插入所述动旋转部(5112)内;
所述固定部件(55)包括固定转接件(551)和转动轴(553);所述固定转接件(551)包括圆柱形的静旋转部(5512)和与该静旋转部(5512)柱面相联接的连接部(5511),所述静旋转部(5512)包括容纳所述活动转接件(511)之动旋转部(5112)的开口槽(55121),以及该开口槽(55121)两侧的夹持体(55122、55123),所述两夹持体(55122、55123)分别设有中心通孔;所述连接部(5511)设有与所述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相连通的通道(55112);
装有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的动旋转部(5112)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其中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尾部穿越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连接部(5511)的通道(55112)后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551)的连接部(5511)内;所述转动轴(553)插入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2)的中心通孔、动旋转部(5112)的中心通孔(51121)和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3)的中心通孔内,其两端固定在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2、55123)上;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活动部件(51)之动旋转部(5112)绕所述转动轴(553)在所述固定部件(55)之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部件(51)还包括第一转动套筒(512),该第一转动套筒(512)设有与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头部适配的洞穴(5121);所述活动转接件(511)的动旋转部(5112)设有容纳所述第一转动套筒(512)的孔槽(51122),该孔槽(51122)与所述缺口(51123)相连通;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头部插入所述第一转动套筒(512)的洞穴(5121)中;所述第一转动套筒(512)设置在所述动旋转部(5112)的孔槽(51122)内,其洞穴(5121)内的转动弹性元件(514)穿越所述动旋转部(5112)的缺口(51123)后伸出;装有所述第一转动套筒(512)和转动弹性元件(514)的动旋转部(5112)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包括至少两片弹性材料制成的薄片,所述各薄片形状相同,并相互叠加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55)还包括第二转动套筒(552),该第二转动套筒(552)设有洞穴(5521);所述固定转接件(551)的连接部(5511)设有容纳所述第二转动套筒(552)的孔槽(55111),该孔槽(55111)与所述通道(55112)相连通;所述第二转动套筒(552)设置在所述连接部(5511)的孔槽(55111)内;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尾部穿越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连接部(5511)的通道(55112)后插入所述第二转动套筒(552)的洞穴(5521)内得以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轴(553)包括多边形的头部(5531)、与该头部(5531)联接的轴部(5532)和内螺纹孔(5533);所述夹持体(55122)的中心通孔为与所述转动轴(553)多边形头部(5531)适配的多边形通孔;所述转动轴(553)插入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2)的多边形通孔、动旋转部(5112)的中心通孔(51121)和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3)的中心通孔内,其中所述转动轴(553)多边形头部(5531)位于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2)的多边形通孔中,而所述转动轴(553)之轴部借助螺丝(556)和所述转动轴(553)之内螺纹孔(5533)固定在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3)上。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具有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部件(51)还包括支撑弹性元件(513或513′),该支撑弹性元件(513或513′)设置在所述活动转接件(511)之动旋转部(5112)的缺口(51123)下壁,其中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或513′)上端位于该缺口(51123)内,其下端位于该缺口(51123)外;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穿越所述动旋转部(5112)的缺口(51123)和该缺口(51123)处的支撑弹性元件(513或513′)后伸出,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或513′)和转动弹性元件(514)相互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包括至少两片弹性材料制成的薄片,所述各薄片形状和大小相似,所述各薄片下端分别设有“U”形的迂回部;所述活动转接件(511)之动旋转部(5112)的缺口(51123)下壁向外延伸有凸部(51124);所述各薄片相互叠加在一起后设置在所述活动转接件(511)之动旋转部(5112)的缺口(51123)下壁和凸部(51124)上端面上,其中所述各薄片上端位于该缺口(51123)内,其设有“U”形迂回部的下端位于所述缺口(51123)和凸部(51124)外;
装有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和转动弹性元件(514)的动旋转部(5112)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其中位于所述动旋转部(5112)缺口(51123)和凸部(51124)外的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下端位
于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连接部(5511)的通道(55112)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包括至少两片弹性材料制成的薄片,所述各薄片形状和大小相似,并相互叠加在一起;所述各薄片相互叠加在一起后设置在所述活动转接件(511)之动旋转部(5112)的缺口(51123)下壁上,其中所述各薄片上端位于该缺口(51123)内,其下端位于所述缺口(51123)外;
装有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和转动弹性元件(514)的动旋转部(5112)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其中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尾部和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尾部一起穿越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连接部(5511)的通道(55112)后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551)的连接部(5511)内。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靠背倾仰机构还包括旋转角度限位结构,该旋转角度限位结构包括限位轴(554)和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两夹持体(55122、55123)分别对应地设置的弧形通孔,以及所述活动转接件(511)的动旋转部(5112)设置的与所述限位轴(554)适配的通孔(51125);
所述活动转接件(511)的动旋转部(5112)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所述限位轴(554)插入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2)的弧形通孔、动旋转部(5112)的通孔(51125)和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3)的弧形通孔内。
11.一种靠背倾仰机构,用于椅子靠背调节;其特征在于:
所述靠背倾仰机构(50)包括活动部件(51)和固定部件(55),所述活动部件(51)与所述固定部件(55)可转动地活动连接,有外力作用时,所述活动部件(51)绕所述固定部件(55)转动,外力消除,所述活动部件(51)回到原始状态;
所述靠背倾仰机构(50)之活动部件(51)固定在所述椅子的靠背(30)下部,其固定部件(55)固定在所述椅子的椅身上;所述靠背(30)随着使用者背部向后的压力而驱动所述靠背(30)两边的靠背倾仰机构(50)之活动部件(51)绕固定部件(55)转动,导致所述靠背(30)向后倾仰;随着使用者背部向后的压力消除,所述靠背(30)两边的活动部件(51)回到原始状态,所述靠背(30)也回到原始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靠背倾仰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部件(51)包括活动转接件(511)和转动弹性元件(514);所述活动转接件(511)包括圆柱形的动旋转部(5112)和与该动旋转部(5112)柱面相联接的连接部(5111),所述动旋转部(5112)设有中心通孔(51121)和缺口(51123);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头部穿越所述动旋转部(5112)的缺口(51123)后插入所述动旋转部(5112)内;
所述固定部件(55)包括固定转接件(551)和转动轴(553);所述固定转接件(551)包括圆柱形的静旋转部(5512)和与该静旋转部(5512)柱面相联接的连接部(5511),所述静旋转部(5512)包括容纳所述活动转接件(511)之动旋转部(5112)的开口槽(55121),以及该开口槽(55121)两侧的夹持体(55122、55123),所述两夹持体(55122、55123)分别设有中心通孔;所述连接部(5511)设有与所述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相连通的通道(55112);
装有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的动旋转部(5112)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其中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尾部穿越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连接部(5511)的通道(55112)后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551)的连接部(5511)内;所述转动轴(553)插入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2)的中心通孔、动旋转部(5112)的中心通孔(51121)和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3)的中心通孔内,其两端固定在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2、55123)上;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活动部件(51)之动旋转部(5112)绕所述转动轴(553)在所述固定部件(55)之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转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靠背倾仰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部件(51)还包括第一转动套筒(512),该第一转动套筒(512)设有与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头部适配的洞穴(5121);所述活动转接件(511)的动旋转部(5112)设有容纳所述第一转动套筒(512)的孔槽(51122),该孔槽(51122)与所述缺口(51123)相连通;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头部插入所述第一转动套筒(512)的洞穴(5121)中;所述第一转动套筒(512)设置在所述动旋转部(5112)的孔槽(51122)内,其洞穴(5121)内的转动弹性元件(514)穿越所述动旋转部(5112)的缺口(51123)后伸出;装有所述第一转动套筒(512)和转动弹性元件(514)的动旋转部(5112)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靠背倾仰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55)还包括第二转动套筒(552),该第二转动套筒(552)设有洞穴(5521);所述固定转接件(551)的连接部(5511)设有容纳所述第二转动套筒(552)的孔槽(55111),该孔槽(55111)与所述通道(55112)相连通;所述第二转动套筒(552)设置在所述连接部(5511)的孔槽(55111)内;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尾部穿越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连接部(5511)的通道(55112)后插入所述第二转动套筒(552)的洞穴(5521)内得以固定。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靠背倾仰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轴(553)包括多边形的头部(5531)、与该头部(5531)联接的轴部(5532)和内螺纹孔(5533);所述夹持体(55122)的中心通孔为与所述转动轴(553)多边形头部(5531)适配的多边形通孔;所述转动轴(553)插入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2)的多边形通孔、动旋转部(5112)的中心通孔(51121)和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3)的中心通孔内,其中所述转动轴(553)多边形头部(5531)位于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2)的多边形通孔中,而所述转动轴(553)之轴部借助螺丝(556)和所述转动轴(553)之内螺纹孔(5533)固定在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3)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2~15任一项所述的靠背倾仰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部件(51)还包括支撑弹性元件(513或513′),该支撑弹性元件(513或513′)设置在所述活动转接件(511)之动旋转部(5112)的缺口(51123)下壁,其中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或513′)上端位于该缺口(51123)内,其下端位于该缺口(51123)外;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穿越所述动旋转部(5112)的缺口(51123)和该缺口(51123)处的支撑弹性元件(513或513′)后伸出,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或513′)和转动弹性元件(514)相互接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靠背倾仰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包括至少两片弹性材料制成的薄片,所述各薄片形状和大小相似,所述各薄片下端分别设有“U”形的迂回部;所述活动转接件(511)之动旋转部(5112)的缺口(51123)下壁向外延伸有凸部(51124);所述各薄片相互叠加在一起后设置在所述活动转接件(511)之动旋转部(5112)的缺口(51123)和凸部(51124)处,其中所述各薄片上端位于该缺口(51123)内,其设有“U”形迂回部(51311、51321)的下端位于所述缺口(51123)和凸部(51124)外;
装有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和转动弹性元件(514)的动旋转部(5112)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其中位于所述动旋转部(5112)缺口(51123)和凸部(51124)外的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下端位于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连接部(5511)的通道(55112)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靠背倾仰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包括至少两片弹性材料制成的薄片,所述各薄片形状和大小相似,并相互叠加在一起;所述各薄片相互叠加在一起后设置在所述活动转接件(511)之动旋转部(5112)的缺口(51123)下壁上,其中所述各薄片上端位于该缺口(51123)内,其下端位于所述缺口(51123)外;
装有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和转动弹性元件(514)的动旋转部(5112)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其中所述支撑弹性元件(513′)尾部和所述转动弹性元件(514)尾部一起穿越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连接部(5511)的通道(55112)后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551)的连接部(5511)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靠背倾仰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靠背倾仰机构还包括旋转角度限位结构,所述旋转角度限位结构保证所述活动部件(51)之动旋转部(5112)绕所述转动轴(553)在所述固定部件(55)之所述静旋转部(5512)规定的角度内转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靠背倾仰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角度限位结构包括限位轴(554)和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两夹持体(55122、55123)分别对应地设置的弧形通孔,以及所述活动转接件(511)的动旋转部(5112)设置的与所述限位轴(554)适配的通孔(51125);
所述活动转接件(511)的动旋转部(5112)插入所述固定转接件(551)之静旋转部(5512)的开口槽(55121)内,所述限位轴(554)插入所述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2)的弧形通孔、动旋转部(5112)的通孔(51125)和静旋转部(5512)之夹持体(55123)的弧形通孔内。
CN200920131748XU 2009-05-13 2009-05-13 具有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和靠背倾仰机构 Expired - Lifetime CN2014522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131748XU CN201452292U (zh) 2009-05-13 2009-05-13 具有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和靠背倾仰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131748XU CN201452292U (zh) 2009-05-13 2009-05-13 具有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和靠背倾仰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452292U true CN201452292U (zh) 2010-05-12

Family

ID=423796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131748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452292U (zh) 2009-05-13 2009-05-13 具有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和靠背倾仰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45229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6759A (zh) * 2011-01-17 2013-05-08 刈木家具株式会社 椅子
CN106913100A (zh) * 2015-12-28 2017-07-04 朱政臣 一种带倾仰力调节装置的座椅底盘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6759A (zh) * 2011-01-17 2013-05-08 刈木家具株式会社 椅子
CN103096759B (zh) * 2011-01-17 2015-12-02 刈木家具株式会社 椅子
CN106913100A (zh) * 2015-12-28 2017-07-04 朱政臣 一种带倾仰力调节装置的座椅底盘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011969Y (zh) 一种座椅靠背
JPH042241B2 (zh)
CN201452292U (zh) 具有靠背倾仰机构的椅子和靠背倾仰机构
KR20110114509A (ko) 틸팅 의자
KR20110097295A (ko) 틸팅 의자
CN211431832U (zh) 一种腰靠调节机构
CN209769736U (zh) 一种安装在座椅扶手上的茶几
CN214803660U (zh) 一种沙发头枕铰链
CN204764181U (zh) 一种多功能茶几
CN210842330U (zh) 一种助力打开式沙发
CN202858466U (zh) 一种两用椅子
CN215936872U (zh) 双层弹簧阵列垫
CN219147164U (zh) 一种扶手可旋转翻折的沙发
CN221179921U (zh) 一种便携式回弹座椅背靠
CN217243369U (zh) 一种回转装置及具有其的坐具
CN210158329U (zh) 坐躺椅及汗蒸房
CN218390924U (zh) 坐便器的翻圈装置及坐便器
CN220694838U (zh) 一种自适应腰托支架及其座椅
CN219306349U (zh) 一种具有追背功能的靠背
CN220069249U (zh) 一种椅子底盘及椅子
CN213820605U (zh) 一种便于升降腰靠的椅子
CN220966893U (zh) 一种可调节腰托的沙发
CN212325925U (zh) 一种扶手转动机构及座椅
CN211933384U (zh) 一种靠背支架及沙发靠背
CN219629136U (zh) 一种可调节躺卧姿势的藤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18

Address after: Tangxia Town, Guangdong city of Dongguan province Qing 523710 Friendship Road Lake 1, No. 3

Patentee after: Dongguan Boyi Furniture Co., Ltd.

Address before: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Xin Tian 523710 Keyuan City Industrial Zone Bojie furniture factory

Patentee before: Lu Shunjie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