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438215U - 流水线型电能表定位接线系统 - Google Patents
流水线型电能表定位接线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438215U CN201438215U CN2009200907812U CN200920090781U CN201438215U CN 201438215 U CN201438215 U CN 201438215U CN 2009200907812 U CN2009200907812 U CN 2009200907812U CN 200920090781 U CN200920090781 U CN 200920090781U CN 201438215 U CN201438215 U CN 20143821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 energy
- energy meter
- transmitting device
- locating
- wi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流水线型电能表定位接线系统,包括机架,机架上设有传输系统和定位接线系统,定位接线系统包括两个以上的电能表定位接线机构,传输系统上设有载表装置,用于在检定过程中输送电能表;按电能表的输送方向所述传输系统上设有上料传输装置部分、测试传输装置部分和下料传输装置部分。本实用新型的流水线型电能表定位接线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无须人工对每一电能表进行分别传输、定位、接线及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流水线型电能表定位接线系统。
背景技术
电能表作为一个电能量计量装置,在生产过程中、安装前和使用过程中均要进行准确度测试,或按照国家规程和相关标准进行检定,传统的电能表检定装置是一种带挂表架的独立的装置,它一般有一个或多个独立的包含多个测试表位的挂表架。测试电能表的工序分为三步:1.电能表定位和接线,接线时将检定装置的测试探针组接入电能表的接线端子孔组内。2.电能表的检定测试;3.在检定装置上分离经过检定的电能表。其中第2步即电能表的检定测试步骤现有技术中已实现了全自动,但上述第1和第3步骤还需要由人工逐表完成并占用了整个工序的大部分时间,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不高。目前尚未出现能够对上述第1和第3步骤进行处理的定位接线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水线型电能表定位接线系统,能够对电能表的传输、定位、接线以及分离(电能表和检定装置相分离)进行流水操作。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流水线型电能表定位接线系统包括有机架,机架上设有传输系统和定位接线系统,定位接线系统包括两个以上的电能表定位接线机构,传输系统上设有载表装置,用于在检定过程中输送电能表;按电能表的输送方向所述传输系统上设有上料传输装置部分、测试传输装置部分和下料传输装置部分;所述电能表定位接线机构包括设在机架上与处于检定位置的载表装置相配合的定位装置以及设在机架上的接线装置,接线装置用于与处于检定位置的电能表相配合;载表装置和待检电能表的检定位置形成电能表测试区,所述各电能表定位接线机构及其对应的测试传输装置部分位于所述电能表测试区。
本实用新型的流水线型电能表定位接线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无须人工对每一电能表进行分别传输、定位、接线及分离,只须沿传输装置对电能表进行流水操作即可,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测试传输装置部分包括平行设置的上行线和下行线,上行线和下行线之间通过U形传输装置相连接;沿电能表的输送方向,所述上料传输装置部分的末端设有上料阻挡机构,所述电能表测试区前的传输系统上设有上料扫描装置,电能表测试区内上行线、下行线的末端分别设有上行阻挡机构、下行阻挡机构,下料传输装置部分的末端依次设有下料扫描装置和下料阻挡机构。
上述结构便于在传输装置的上行线和下行线皆设置定位接线机构,提高了电能表测试区单位时间内能够检定的电能表的数目。各阻挡机构、扫描装置的设置,便于电控装置收集电能表的行程信息和标记每一电能表检定后合格与否的信息。
沿电能表的输送方向,上行线前的传输系统上、下行线后的传输系统上均设有分流机构,所述的电能表测试区并联设有两个或两上以上;所述上料传输装置部分和下料传输装置部分还通过U形传输装置相连接使整个传输系统形成闭合的传输系统。
上行线前的传输装置上、下行线后的传输装置上皆设有分流机构,电能表测试区并联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根据需要对电能表定位接线系统进行扩展,使该系统的处理能力与实际需求相符合。上料区和下料区还通过U形传输装置相连接使整个传输装置形成闭合的传输装置,这样就可以使传输装置在工作中循环往复地不停运行。
各阻挡机构、扫描装置,各分流机构以及各定位装置、接线装置还都与一电控装置控制连接,在下料传输装置部分的末端还设有检验结果指示器,检验结果指示器与所述电控装置控制连接。
电控装置的设置,使各阻挡机构、扫描装置以及各定位装置、接线装置都可以自动运行,提高了本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检验结果指示器的设置,便于操作人员在下料区根据其指示将不合格的电能表分检出来。这样的设置只需要人工进行上料(即将待检的电能表在上料区卡入传输装置上的载表装置内)、下料(即将检定完毕的电能表在下料区从载表装置内分检出来)即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所述载表装置为载表托盘,所述电能表定位接线机构的定位装置及接线装置与处于检定位置的六个载表托盘共同构成一个检测单元,所述上行线和下行线上皆设有4个检测单元;所述的传输装置为链条传输装置。
载表装置为载表托盘、传输装置为链条传输装置,这样的设置便于制作、安装和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中电能表定位接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电能表定位接线机构去掉主控计算机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左视图;
图4是实施例一中流水线型电能表定位接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二中电能表定位接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电能表定位接线机构去掉主控计算机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流水线型电能表定位接线系统包括电能表定位接线机构,该机构包括机架1,机架1上设有传输装置23,传输装置23上设有载表托盘2,载表托盘2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定位孔3,使用时待检电能表15卡设在载表托盘2内。机架1上还设有与若干载表托盘2(如图1图2所示为六个)相配合的定位装置和与电能表15相配合的接线装置,该定位装置、接线装置及其对应的检定位置处的六个载表托盘2共同构成一个检测单元;每个载表托盘2的检定位置及与该位置相对应的定位装置部分和接线装置部分形成一个工位22,每个检测单元包括有6个工位。
定位装置包括有一个定位气缸5,定位气缸5与一定位滑板6的中部驱动连接,定位滑板6上与定位孔3相配合设有定位销7。
接线装置包括有两个对接气缸8,两个对接气缸8左右对称地与一对接滑板9驱动连接。对接滑板9上固连有接线器底座11,接线器底座11上固设有测试探针组12,测试探针组12的位置与检定位置处载表托盘2上待检电能表15的接线端子孔组16的位置相对应。定位气缸5、对接气缸8皆与一电控装置10控制连接。
其中,传输装置23可以是链条传输装置,也可以其他类型的传输装置;电控装置10可以是主控计算机,也可以是DSP控制电路、可编程控制器或单片机控制电路。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流水线型电能表定位接线系统包括机架1,机架1上设有传输系统29Z和定位接线系统,定位接线系统包括两个以上的电能表定位接线机构,传输系统29Z上设有载表托盘2,用于在检定过程中输送电能表15。
按电能表15的输送方向所述传输系统上设有上料传输装置部分29C、测试传输装置部分和下料传输装置部分29D,测试传输装置部分包括平行设置的上行线29S和下行线29X,上行线29S和下行线29X之间通过U形传输装置23B相连接。
所述电能表定位接线机构包括设在机架上与处于检定位置的载表托盘相配合的定位装置13以及设在机架1上的接线装置20,接线装置20用于与处于检定位置的电能表15相配合;载表托盘2和待检电能表15的检定位置形成电能表测试区26,所述各电能表定位接线机构及其对应的测试传输装置部分位于电能表测试区。
沿电能表的输送方向,上料传输装置部分29C的末端设有上料阻挡机构35,所述电能表测试区26前的传输系统上设有上料扫描装置36,电能表测试区26内上行线29S、下行线29X的末端分别设有上行阻挡机构32、下行阻挡机构33,下料传输装置29D部分的末端依次设有下料扫描装置37、下料阻挡机构38和检验结果指示器24,检验结果指示器24与一电控装置10控制连接。
沿电能表的输送方向,上行线29S前的传输系统上、下行线29X后的传输系统上均设有分流机构36,所述的电能表测试区26并联设有两个或两上以上;所述上料传输装置部分29D和下料传输装置部分29C还通过U形传输装置29E相连接使整个传输系统形成闭合的传输系统。
各阻挡机构、扫描装置,各分流机构36以及各定位装置13、接线装置20还都与电控装置10控制连接。
如图4和图2所示,相邻的六个载表托盘及其对应的定位装置13、接线装置20共同构成一个检测单元18,每个载表托盘及其对应的定位装置13、接线装置20共同构成一个工位22,每个检测单元18包含六个工位22。所述上行线29S和下行线29X上皆设有四个检测单元18计二十四个工位22。其中上(下)行线29S(29X)上每一工位22所对应的定位装置13、接线装置20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将不同工位22所对应的定位装置13、接线装置20设置为一体。
其中,传输系统可以是链条传输系统,也可以其他类型的传输系统,如输送带传输系统;电控装置10最好是主控计算机,也可以是DSP控制电路、可编程控制器或单片机控制电路。在检测前由电控装置识别、标记每一电能表15,并将检测结果与电能表15一一对应地存储起来,在下料区通过扫描机构识别电能表15并给出该电能表15的检定信息,便于操作员根据该电能表15合格与否的信息进行分检工作。
使用时,如图4所示载表托盘2平行并排地排列在传输系统上,接线器底座11与测试仪器的输入、输出端相连接,测试仪器采用市场现有的测试仪器即可。启动传输装置,操作人员在上料传输装置部分29C处将待检定的电能表15一一对应地卡设进载表托盘2中,然后电控装置10控制上料阻挡机构35放行载表托盘2,载表托盘2流出上料传输装置部分29C,经过第一个上料分流机构20S时,主控计算机判别第一个电能表测试区26是否需要进料,如需进料则控制第一个上料分流机构20S把已装载电能表15的载表托盘2输送至第一个电能表测试区26,如无需进料则控制第一个上料分流机构20S把已装载电能表15的载表托盘2向前直行送入第二个上料分流机构20S,如果所有的电能表测试区26都不需要上料,则停止上料。电能表15流入电能表测试区26前被扫描机构36扫描其条码信息、由电控装置10予以记录并和检定结果相对应存储。装载电能表15的载表托盘2沿传输装置流入电能表测试区26后,由电控装置10判别起用上行线29S还是下行线29X对应的电能表自动定位接线机构,又或是全部起用,如果只起用下行线29X(上行线29S)对应的电能表自动定位接线机构,则电控装置10控制下(上)行阻挡机构33(32)动作将载表托盘2及电能表阻挡在下(上)行线29X(29S)上的工位22,如果是全部起用则控制上、下行阻挡机构32、33分别把载表托盘阻挡在上、下行线29S、29X上的工位22上。当每个工位22都上表完毕后,主控计算机控制电能表自动定位接线机构动作,如图1至图3所示定位气缸5推动定位滑板6使定位销7插入载表托盘2上的定位孔3,完成对电能表15的定位;对接气缸8推动对接滑板9使测试探针组12插入电能表15上的接线端子孔组16内,然后电控装置10通知测试仪器进行电能表15的检定。检定完毕后,电控装置10控制定位气缸5和对接气缸8反向动作从而松开电能表15。然后电控装置10控制相应的阻挡机构放行载有电能表15的载表托盘2,电能表15经下料分流机构20X流动到下料线路部分29D并由下料阻挡机构38阻挡,下料扫描装置37扫描电能表15的条码信息并传递给电控装置10,电控装置10将条码信息与检定结果相比较,并通过检验结果指示器24显示检定结果,由操作人员按照指示将不合格的电能表15分检出来。
在上述工作过程中,传统的定位、接线工作皆由系统自动完成,操作人员只需要上料、下料即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设备的自动化程度。
实施例二
如图5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电能表定位接线机构具有不同的结构、相应的载表托盘2上的定位孔3设在载表托盘的上下两侧以及使用时自动定位接线机构的动作过程相应的不同。
具体的说,定位装置的定位气缸5驱动连接有连杆机构14,连杆机构14的连杆上与定位孔3相配合一一对应设有定位销7。接线装置包括有对接气缸8,对接气缸8驱动连接有对接滑板9,对接滑板9上固连有接线器底座11,接线器底座11上固设有测试探针组12,测试探针组12的位置与载表托盘2上电能表15的接线端子孔组16的位置相对应。定位装置及接线装置与一个载表托盘2相对应设置,所述的定位气缸和对接气缸各设有一个。
使用时自动定位接线机构的动作过程为:当每个工位22都上表完毕后,主控计算机控制电能表定位接线机构动作,如图5至图7所示定位气缸5推动连杆机构14使定位销7插入载表托盘2上的定位孔3,完成对电能表15的定位;对接气缸8推动对接滑板9使测试探针组12插入电能表15上的接线端子孔组16内,然后电控装置10通知测试仪器进行电能表15的检定。
当然,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如电能表测试区26也可设置为一个或多个,最后一个电能表测试区26也可不设置分流机构,当电能表测试区只设置一个时,无须设置分流机构;又如上、下行线29S、29X不必皆对应设有电能表定位接线机构,可以留出其中一条线路作为储备区,在电能表测试区26较多时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再如载表托盘2上可以如以上实施例中所述设置一个载表位并用来承载一个电能表15,也可以设置两个或多个载表位并用来承载两个或多个电能表15,这种变换的方式等同于将两个或多个承载一个电能表的载表托盘2设置为一体。上述变换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流水线型电能表定位接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机架上设有传输系统和定位接线系统,定位接线系统包括两个以上的电能表定位接线机构,传输系统上设有载表装置,用于在检定过程中输送电能表;
按电能表的输送方向所述传输系统上设有上料传输装置部分、测试传输装置部分和下料传输装置部分;
所述电能表定位接线机构包括设在机架上与处于检定位置的载表装置相配合的定位装置以及设在机架上的接线装置,接线装置用于与处于检定位置的电能表相配合;载表装置和待检电能表的检定位置形成电能表测试区,所述各电能表定位接线机构及其对应的测试传输装置部分位于所述电能表测试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水线型电能表定位接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测试传输装置部分包括平行设置的上行线和下行线,上行线和下行线之间通过U形传输装置相连接;
沿电能表的输送方向,所述上料传输装置部分的末端设有上料阻挡机构,所述电能表测试区前的传输系统上设有上料扫描装置,电能表测试区内上行线、下行线的末端分别设有上行阻挡机构、下行阻挡机构,下料传输装置部分的末端依次设有下料扫描装置和下料阻挡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水线型电能表定位接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沿电能表的输送方向,上行线前的传输系统上和下行线后的传输系统上均设有分流机构,所述的电能表测试区并联设有两个或两上以上;所述上料传输装置部分和下料传输装置部分还通过U形传输装置相连接使整个传输系统形成闭合的传输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水线型电能表定位接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各阻挡机构、各扫描装置、各分流机构以及各定位装置、各接线装置还都与一电控装置控制连接,在下料传输装置部分的末端还设有检验结果指示器,检验结果指示器与所述电控装置控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流水线型电能表定位接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表装置为载表托盘,所述电能表定位接线机构的定位装置及接线装置与处于检定位置的六个载表托盘共同构成一个检测单元,所述上行线和下行线上皆设有四个检测单元。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200907812U CN201438215U (zh) | 2009-06-12 | 2009-06-12 | 流水线型电能表定位接线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200907812U CN201438215U (zh) | 2009-06-12 | 2009-06-12 | 流水线型电能表定位接线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438215U true CN201438215U (zh) | 2010-04-14 |
Family
ID=42400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20090781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438215U (zh) | 2009-06-12 | 2009-06-12 | 流水线型电能表定位接线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438215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19266A (zh) * | 2010-04-01 | 2010-09-01 | 宁波三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电能表生产线上的检测设置装置 |
CN101923151A (zh) * | 2009-06-12 | 2010-12-22 | 河南电力试验研究院 | 流水线型电能表定位接线系统 |
CN102012495A (zh) * | 2010-08-13 | 2011-04-13 | 深圳市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检定费控电能表费控功能的装置及方法 |
-
2009
- 2009-06-12 CN CN2009200907812U patent/CN20143821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23151A (zh) * | 2009-06-12 | 2010-12-22 | 河南电力试验研究院 | 流水线型电能表定位接线系统 |
CN101819266A (zh) * | 2010-04-01 | 2010-09-01 | 宁波三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电能表生产线上的检测设置装置 |
CN101819266B (zh) * | 2010-04-01 | 2012-11-28 | 宁波三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电能表生产线上的检测设置装置 |
CN102012495A (zh) * | 2010-08-13 | 2011-04-13 | 深圳市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检定费控电能表费控功能的装置及方法 |
CN102012495B (zh) * | 2010-08-13 | 2013-04-17 | 深圳市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检定费控电能表费控功能的装置及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88935B (zh) | 电能表检定系统 | |
CN201464517U (zh) | 电能表定位接线机构 | |
CN102944863B (zh) | 智能电能表自动化检定系统及方法 | |
CN103713221B (zh) | 基于plc控制groovy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的低频变压器自动综合测试机 | |
CN201855812U (zh) | 一种自动检测电子组件产品耐高压及电气功能的设备 | |
CN101819266B (zh) | 电能表生产线上的检测设置装置 | |
CN101923151B (zh) | 流水线型电能表定位接线系统 | |
CN201909843U (zh) | 一种用于三相电能表自动检定的接线装置 | |
CN110523647B (zh) | 一种通信模块自动化检测流水线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
CN201678692U (zh) | 高炉上料系统料仓自动卸料装置 | |
CN201438215U (zh) | 流水线型电能表定位接线系统 | |
CN101923149B (zh) | 电能表定位接线机构 | |
CN106226676A (zh) | 一种芯片参数测试系统 | |
CN106440977A (zh) | 一种电子雷管管身码‑uid码‑起爆密码三码绑定方法及系统 | |
CN202177942U (zh) | 电能表检定系统 | |
CN203929909U (zh) | 变压器耐压测试机构 | |
CN206313275U (zh) | Usb接头自动化组装和测试系统 | |
CN204194313U (zh) | 水产品分选机 | |
CN101819247A (zh) | 一种自动检测电子组件产品耐高压及电气功能的设备 | |
CN201749183U (zh) | 电能表自动壁挂式多工位、多产品独立测试系统 | |
CN202948127U (zh) | 智能电能表自动化检定系统 | |
CN108254714A (zh) | 三相一体式表架和三相电能表计量校验装置及校验接线方法 | |
CN105911457A (zh) | 一种实现ict和fct多机并行测试的方法 | |
CN102298135A (zh) | 人工检定系统 | |
CN103344900B (zh) | 光伏电池板电性能测试、数据处理及放置分选方法及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41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90612 |
|
RGAV |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