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421283Y - 均温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均温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421283Y
CN201421283Y CN2009200015618U CN200920001561U CN201421283Y CN 201421283 Y CN201421283 Y CN 201421283Y CN 2009200015618 U CN2009200015618 U CN 2009200015618U CN 200920001561 U CN200920001561 U CN 200920001561U CN 201421283 Y CN201421283 Y CN 201421283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ransfer
support member
uniform heat
capillary
capillary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00156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积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 Jide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2000156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421283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421283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421283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均温传热装置,包括:一密封容器,内部填充有液态工质,且所述密封容器的内部定义有相对的一顶面与一底面;一支撑件,设于所述密封容器内,所述支撑件具有多个贯穿的通气孔;二金属片,分别抵于所述支撑件的二相对侧,且分别抵接于所述密封容器的顶面与底面;一毛细结构,位于所述二金属片之间,并与所述二金属片接触。由此,液体工质受热转换成气体后,沿着通气孔流往顶侧金属片,并冷凝成液体,然后通过金属片及毛细结构的毛细作用回流,以使散热功效更为显著。

Description

均温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散热装置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均温传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器件的高频、高速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密集和小型化,使得单位容积电子器件的发热量迅速增大,因此电子器件的散热技术已成为电子产品开发及研制中非常关键的技术,因散热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电子产品的寿命、可靠度及工作性能。
以LED为例,目前应用LED的产品非常广泛,如3C产品中的音响面板背光源、手机按键背光源及手机屏幕背光源等的应用。然而随着各界积极提高LED的亮度,使得LED的功率消耗及散发的热能迅速增加,造成目前使用LED为发光源的产品都面临散热的问题,从而限制了LED应用产品尺寸的发展。有鉴于此,便有均温传热装置的产生,其具有高效率的热传导特性,已成为电子产品中被广泛注意及未来可能被大量应用的导热组件之一。
现有的均温传热装置,是在一密封容器内部设置一支撑结构与二金属片,并填充液态工质,支撑结构的上下二侧分别顶抵一金属片,使二金属片分别接触密封容室的内顶面与内底面。实际使用时,均温装置的密封容室外侧接触热源,相对侧连接一散热片。由此,热源通过液态工质及金属片的传热及对流,使得热源的高热被快速导出,同时,液态工质也通过金属片进行毛吸作用而回流,以提升及维持散热能力。然而,上述毛吸现象所促成的回流量仍嫌不足,致使均温传热装置的散热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发热量大的电子产品。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温传热装置,其具有良好的散热能力,可满足发热量大的电子产品的需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均温传热装置,包括:一密封容器,内部填充有液态工质,且所述密封容器的内部定义有相对的一顶面与一底面;一支撑件,设于所述密封容器内,所述支撑件具有多个贯穿的通气孔;二金属片,分别抵于所述支撑件的二相对侧,且分别抵接于所述密封容器的顶面与底面;一毛细结构,位于所述二金属片之间,并与所述二金属片接触。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件具有一容置孔,所述毛细结构容设于所述支撑件的容置孔,并与所述二金属片的表面抵触。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毛细结构沿着所述二金属片周缘围绕设置,并与所述二金属片的周缘抵触。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毛细结构包括至少一第一毛细件与一第二毛细件,所述第一毛细件容设于所述支撑件,并与所述二金属片的表面抵触,所述第二毛细件沿着所述二金属片周缘围绕设置,并与所述二金属片的周缘抵触。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毛细结构对应于外部热源。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毛细结构为金属网。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毛细结构为金属粉末烧结体。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毛细结构由铜、镍、铝或其混合物所制成。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金属片为100网目以上的网体。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金属片为由附着于所述密闭容器内表面的金属烧结粉末构成。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件为20网目以下的网体或3D结构体。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密封容器、支撑件或金属片由铜、镍、铝或其混合物所制成。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液态工质为选自水、甲醇、氨水及氟里昂所构成的群组中的一种。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件具有多个容置孔,分设于与所述支撑件的中央位置及端落上,用以承置多个毛细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除可通过液态工质以热对流的方式传热外,更可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大幅提升整体传热效能,并提高传热装置的强度,而且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第一毛细件与第二毛细件,来增加回流水珠的分布及数量,使得热量的传导更加快速且持续,使散热功效更为显著。由此,本实用新型可满足现今发热量日趋增大的电子产品的散热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均温传热装置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图1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上述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
图4揭示另一种支撑件的形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及功效,现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
附图说明如下。
如图1~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均温传热装置100,其用于将外部热源(如电子组件200)运作时所产生的高热导出,传热装置100包括一密封容器10、二金属片20、一支撑件30、一毛细结构40与一液态工质50。其中:
密封容器10由一壳体11与一相配套的盖体12焊接而成,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与盖体12由铜、镍、铝或其混合物所制成。密封容器10定义有相对的一蒸发端10a与一冷凝端10b,蒸发端10a的外侧供电子组件200安装其上,内侧构成密封容器10的一底面101,冷凝端10b的外侧设有一散热鳍片60,内侧构成密封容器10的一顶面102,散热鳍片60可以外加的方式或是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于冷凝端10b上。另外,密封容器10内部填充有液态工质50,液态工质50选自水、甲醇、氨水及氟里昂所构成的群组其中的一种,本实施例以水为例。
各金属片20在本实施例中为采用100网目以上的金属网体,由铜、镍、铝或其混合物所制成,其中,网目量视应用需求而定,网目量愈多,表示单位面积内的孔数愈多,也就是孔径越小,由此可提高液态工质50的毛吸力,使得回流速率越快(此部份容后再述)。另需一提的是,金属片20也可由金属烧结粉末构成,并附着于密封容器10的内表面。
支撑件30为经冲压制成的3D结构体,在本实施例中为20网目以下的金属编织网体,由铜、镍、铝或其混合物所制成。支撑件30具有一容置孔31与多数个通气孔32。容置孔31设于支撑件30中央位置,用于容置部份毛细结构40(容后再述),各通气孔32用于作为液态工质50蒸发的导引用。支撑件30的二相对侧分别抵触二金属片20,使得二金属片20紧密抵于密封容器10的顶、底面101、102,详细的讲,本实用新型将支撑件30与二金属片20叠置形成的高度设计制作成大于(或等于)密封容器10的顶、底面101、102间的距离,以迫使二金属片20紧密抵接于密封容器10的顶、底面101、102,如此一来,传热装置100除可通过液态工质50以热对流的方式传热外,更可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大幅提升整体传热效能,并提高传热装置100的强度。另需一提的是,支撑件30也可制作成如图4所示的支撑件30’,支撑件30’于其二侧分别凸设有多个支撑片33,在各支撑片33之间形成有多个通气孔34。各支撑片33顶抵二金属片20,以使二金属片20紧密抵于密封容器10的顶、底面101、102,如此也可达到支撑及供气体通过的功效。
再如图1~图3所示,毛细结构40包括一第一毛细件41与一第二毛细件42,在本实施例中均为金属粉末烧结体。其中,第一毛细件41容设于支撑件30的容置孔31,并与二金属片20的表面20a抵触,且第一毛细件41对应电子组件200设置。第二毛细件42则沿着二金属片20周缘围绕设置,并与二金属片20的周缘20b抵触。由此,当电子组件200产生高温时,传热装置100的蒸发端10a受热,使得内部的液态工质50吸热产生变化,部份转为饱和蒸气,蒸气沿支撑件30的通气孔32往上升,将热量传递至冷凝端10b,并经由散热鳍片60将热量散逸,以将电子组件200(如芯片)的高热流密度迅速均匀分散,以降低电子组件200的表面温度,于此同时,上述蒸气在凝端10b会再度凝结成小水珠附着于金属片20上,之后由金属片20及第一毛细件41与第二毛细件42的毛吸现象,将水引流回到蒸发端10a,由此反复执行蒸发及冷凝的动作,达到传热的功效。相比于现有散热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第一毛细件41与第二毛细件42,来增加回流水珠的分布及数量,使得热量的传导更加快速且持续,使散热功效更为显著,来满足现今发热量日趋增大的电子产品的散热需求。
另外要一提的是,毛细结构40的第一毛细件41与第二毛细件42可省去其中的一个,这样也能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另外,毛细结构40与金属片20也可改由金属烧结粉末构成,毛细结构40还可以由铜、镍、铝或其混合物所制成,或是金属网。再者,可依设计需求,将支撑件30的容置孔31的数量设为多个,并分设在支撑件30的中央位置及端落上,用以承置多个毛细结构4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数个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凡应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及附图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均温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密封容器,内部填充有液态工质,且所述密封容器的内部定义有相对的一顶面与一底面;
一支撑件,设于所述密封容器内,所述支撑件具有多个贯穿的通气孔;
二金属片,分别抵于所述支撑件的二相对侧,且分别抵接于所述密封容器的顶面与底面;
一毛细结构,位于所述二金属片之间,并与所述二金属片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具有一容置孔,所述毛细结构容设于所述支撑件的容置孔,并与所述二金属片的表面抵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沿着所述二金属片周缘围绕设置,并与所述二金属片的周缘抵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包括至少一第一毛细件与一第二毛细件,所述第一毛细件容设于所述支撑件,并与所述二金属片的表面抵触,所述第二毛细件沿着所述二金属片周缘围绕设置,并与所述二金属片的周缘抵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对应于外部热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为金属网。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为金属粉末烧结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为100网目以上的网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为由附着于所述密闭容器内表面的金属烧结粉末构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为20网目以下的网体或3D结构体。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态工质为选自水、甲醇、氨水及氟里昂所构成的群组中的一种。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具有多个容置孔,分设于与所述支撑件的中央位置及端落上,用以承置多个毛细结构。
CN2009200015618U 2009-01-15 2009-01-15 均温传热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1421283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0015618U CN201421283Y (zh) 2009-01-15 2009-01-15 均温传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0015618U CN201421283Y (zh) 2009-01-15 2009-01-15 均温传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421283Y true CN201421283Y (zh) 2010-03-10

Family

ID=41807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001561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421283Y (zh) 2009-01-15 2009-01-15 均温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421283Y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2352A (zh) * 2015-11-18 2016-02-24 上海利正卫星应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均温板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8458613A (zh) * 2017-02-21 2018-08-28 Ibt株式会社 用于户外的板型真空传热装置
CN109323608A (zh) * 2017-07-31 2019-02-12 江苏鸿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单向传热换热器
CN110574505A (zh) * 2018-01-09 2019-12-13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冷却装置及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6753754A (zh) * 2022-04-07 2023-09-15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场协同控制毛细力的板式换热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2352A (zh) * 2015-11-18 2016-02-24 上海利正卫星应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均温板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8458613A (zh) * 2017-02-21 2018-08-28 Ibt株式会社 用于户外的板型真空传热装置
CN109323608A (zh) * 2017-07-31 2019-02-12 江苏鸿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单向传热换热器
CN110574505A (zh) * 2018-01-09 2019-12-13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冷却装置及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6753754A (zh) * 2022-04-07 2023-09-15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场协同控制毛细力的板式换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5989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heat pipe chamber cover for dissipating heat
CN201421283Y (zh) 均温传热装置
CN202135434U (zh) 冷却装置、电子设备
CN101307996B (zh) 平板蒸发器结构及具有平板蒸发器结构的回路式热管
US20100326630A1 (en) Heat spreader with vapor chamb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0395684C (zh) 环路式散热模组
CN106940148A (zh) 变梯度分形点阵夹芯强化相变热沉
CN102869943A (zh) 沸腾冷却装置
CN102003904B (zh) 平板式热管及其制造方法
TW201947180A (zh) 液、汽分離之迴路均溫板
CN100513971C (zh) 散热模块及其热管
CN105841532A (zh) 类热管并行结构泡沫铜均热板的制造方法
CN111912276B (zh) 均温板
CN102042777B (zh) 平板式热管
CN209169131U (zh) 散热鳍片模组
CN100513975C (zh) 微槽群吸液芯片、微槽群吸液芯以及集成热管散热器
CN202008994U (zh) 环路热管结构
CN213343091U (zh) 均温板和电子设备
CN107094360B (zh) 一种平板式微型环路热管系统
CN203167505U (zh) 具散热功能的电子装置及其散热模块
CN114641188A (zh) 一种内置有散热结构的均温板
CN202691980U (zh) 散热器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灯具
CN201286211Y (zh) 快速均温传热装置
CN102853700B (zh) 柔性平板热管
CN218730905U (zh) 一种毛细结构联接件及相变导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JOYMASTER INC.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JIN JIDE

Effective date: 2015032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324

Address after: The British Virgin Islands holding investment rudderow Cheng Maine Jie Fat Building 3 floor jeep

Patentee after: Joymaster Inc.

Address before: Taichung Road, Taichung, Taiwan, China, No. 5, building 184, 3

Patentee before: Jin Jide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Ruisheng electronic Limited by Share Ltd

Assignor: Joymaster Inc.

Contract record no.: 2015990000759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pparatus of uniform heat transf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310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50826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516

Address after: Chinese Taiwan Taoyuan District of Zhongli City Ren Mei two Street No. 116

Patentee after: Jin Jide

Address before: The British Virgin Islands holding investment rudderow Cheng Maine Jie Fat Building 3 floor jeep

Patentee before: Joymaster Inc.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