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392487Y - 一种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392487Y CN201392487Y CN200820181261U CN200820181261U CN201392487Y CN 201392487 Y CN201392487 Y CN 201392487Y CN 200820181261 U CN200820181261 U CN 200820181261U CN 200820181261 U CN200820181261 U CN 200820181261U CN 201392487 Y CN201392487 Y CN 201392487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therboard
- locating slot
- portable computer
- machine structure
- main mach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于机壳内部设置有一显示面板及一主机板,并使显示面板与主机板于纵轴方向上相互并列,且机壳具有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二壳体,显示面板设置于该机壳内部,具有一第一厚度,而主机板电性连接有多个电子零部件及多个外围装置,并具有一可容置多个电子零部件及外围装置的第二厚度,使得显示面板的第一厚度与主机板的第二厚度相互重叠,并以该第二厚度决定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之间的距离,从而以此第二厚度决定机壳的总厚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薄型主机结构,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与主机板相互并列而得到薄型结构的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台式电脑通常包含有一电脑机壳,并于电脑机壳的内部空间中设置有主机板、处理器、内存、硬盘驱动器、光驱、电源供应器、外围接口及输入输出端口等基本构件,并以一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一键盘、一鼠标及一扬声器(speaker)等接口设备外接于台式电脑。
一般而言,处理器厂商(如INTEL、AMD)会分别开发出台式电脑处理器与笔记本电脑处理器,台式电脑制造厂商根据处理器厂商所规范的设计规则,进一步架构出主机板上的各种电子零部件(如中央处理器、南桥芯片、北桥芯片、内存等)的配置位置,而其它的装设于台式电脑机壳内部的外围装置,如硬盘驱动器、光驱、电源供应器、外围接口(如显示卡、网卡等)则依据主机板上的电子零部件位置而相对应放置在电脑机壳内部,以此将主机板、各种电子零部件及各种外围装置全部容置于电脑机壳内部,进而符合台式电脑的规格。
举例说明,现有的直立式电脑机壳约为L45*W19*H40(CM)(如美国专利第6382744号专利申请、美国专利第D473555号专利申请等),其中主机板竖立于电脑机壳内,硬盘驱动器或光驱等外围装置设置于电脑机壳内的承载框架内。由于台式电脑的电脑机壳体积较大,其内部空间可供使用者于日后对电子零部件或外围装置进行维修、扩充或升级更换。然而,对于大多数电脑使用者而言,并不见得每个人都会进行电脑维修或升级更换,而诺大的电脑机壳往往不见得被充分利用。所以,此种电脑机壳在不扩充其它电子设备(如内存、硬盘、光驱等)的情况下,其电脑机壳的空间使用率普遍只有六、七成左右,无形之中浪费许多空间,也使得电脑机壳的体积外观显的相当地笨重庞大,于放置时会占据相当大的使用空间。
因而有厂商推出另一种型态的台式电脑-准系统,准系统(Barebone)又称为迷你电脑(Mini PC)或是小型电脑(SSF,Small Form Factor),准系统整合了主机板、显示卡、网卡、电源供应器,并且提供有USB、IEEE1394等连接端口,全部设置于一尺寸约为L20*W30*H23(CM)的电脑机壳内(如美国公开第20030016494号专利申请、美国公开第20050078442号专利申请),准系统所使用的各种电子零部件及各种外围装置,仍是采用台式电脑的规格,将其所有的电子零部件及外围装置整合于一体积较小的电脑机壳内,而具有体积小、系统整合性高等优点,且由于电脑机壳的体积较小,通过如镜面造型的外观设计,也可放置于客厅或卧室等地方,并可通过准系统多媒体的应用,而成为一台影音电脑。
然而,上述的准系统台式电脑仍无法满足消费者想要更轻量化、体积超薄化的结构需求,以及更全方位的多功能设计,有鉴于此,便有相关厂商研发出一种全机一体(all in one)的平面显示个人电脑(Lcd PC),将一液晶显示器与电脑主机并为一个主体的电脑系统,以省去电脑主机与液晶显示器之间的电缆线连接,并妥善利用电脑主机内部空间的使用率,以此缩小平面显示个人电脑的整体体积。现今的平面显示个人电脑,其趋势逐渐走向厚度1英寸的超薄结构设计,其销售竞争的激烈程度,实不可言喻。对于消费者而言,都希望能以合理的价格,选购一台拥有多功能、体积小、轻量化的全方位平面显示个人电脑,因此,除了合理的价格外,是否能具有体积薄型、结构轻量化的独特设计,都会影响制造厂商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各家电脑制造厂商而言,大部分都以电脑机壳的一侧面设置有液晶显示器为主流,通常平面显示个人电脑的布局结构,皆是将液晶显示器、主机板以及设置于主机板上的电子零部件(如硬盘、光驱、散热片、风扇、内存、连接器、记忆卡等)依序相叠后而容置于电脑机壳内部,以此层层相叠的结构设计,再加上液晶显示器、硬盘、光驱、散热片、风扇皆具有一定的高度,势必会使得平面显示个人电脑的整体厚度增加,进而使得平面显示个人电脑的体积设计无法再薄型化。
因此,现今平面显示个人电脑在结构设计上,其电脑机壳的内部空间讲求锱铢必较,而现有的平面显示个人电脑内部电子零部件的层叠结构,并无法符合超薄结构(1英寸)的需求,因此,要如何在平面显示个人电脑内部的组件配置及空间使用率上取得完美协调的设计比例,并以超薄结构设计打破台式电脑体积庞大的固有困扰,方能替电脑制造厂商带来无限商机,以符合信息市场竞争激烈的需求,实乃目前刻不容缓的一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综观目前已知的平面显示个人电脑,其结构配置皆于液晶显示器后端依序层叠有主机板及各种零部件(如硬盘驱动器、光驱或散热装置等),而造成平面显示个人电脑的体积无法再薄型化;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取得薄型化结构的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包括有一机壳、一显示面板及一主机板,机壳具有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二壳体,将显示面板与主机板于纵轴方向上相互并列而设置于机壳内部,且显示面板设置于该机壳内部,并具有一第一厚度,而主机板电性连接有多个电子零部件及多个外围装置,且具有一可容置多个电子零部件及多个外围装置的第二厚度,以此第一厚度及第二厚度而相互并列重叠,而决定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距离,进而设计出机壳的总厚度。
优选地,该第一壳体还具有一窗口,该窗口符合该显示面板的尺寸面积。
优选地,该第一壳体还具有一电源启动孔,该电源启动孔相对应一电源按键,该电源按键设置于该主机板上。
优选地,该第一壳体还具有一可视信号透孔,该可视信号透孔相对应一摄影机,该摄影机设置于该显示面板上。
优选地,该机壳还包括有一支撑件,该支撑件具有一第一定位槽及一第二定位槽,该支撑件的该第一定位槽开口朝向该第一壳体且供该显示面板置入,而该第二定位槽开口朝向该第二壳体且供该主机板置入。
优选地,该机壳还具有一铁壳,设置于该支撑件且相对于该第二定位槽,该铁壳设有一第三定位槽,该第三定位槽与该第二定位槽相互对应,该铁壳朝向该支撑件固定,使该第三定位槽与该第二定位槽合并而构成容置该主机板的容置空间。
优选地,该主机结构采用符合笔记本电脑规格的多个芯片、多个电子零部件、一光驱、一硬盘驱动器及一散热装置,所述芯片与所述电子零部件配置于该主机板上,该散热装置对应设置于所述芯片上,该光驱相邻于该主机板侧边,该硬盘驱动器架设于所述电子零部件之上。
优选地,该芯片可为一中央处理器芯片、一北桥芯片、一南桥芯片、一显示芯片或音效芯片。
优选地,该电子零部件包含有一内存模块、一电源连接器、多个总线接口、一电流转换器、多个记忆卡连接器或多个输入/输出连接器。
优选地,该输入/输出连接器可为一通用序列总线连接器、一网络连接器、一音源连接器、一外围连接器、一电视信号连接器或一视频信号连接器。
优选地,该散热装置还包含有:至少一导热块,该导热块对应贴合于所述芯片表面;一导热管,一端穿设于该导热块,另一端延伸出该主机板外与一散热片连接;以及一风扇,设置于该导热管上方且对该导热管吹风。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其功效在于机壳内部并列的显示面板及主机板,其显示面板的厚度可重叠于主机板上容置电子零部件(如硬盘驱动器、散热装置等)的厚度,以此形成薄型化的结构,在实际应用上,将可获得一厚度约为1英寸(2.5CM)的薄度,进而提供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具有薄型化结构。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与实质精神,参照附图结合最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示意图;
图2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显示面板与主机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2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机壳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主机板的配置关系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5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机壳厚度比例关系的示意图;以及
图5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机壳厚度比例关系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以及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机壳与显示面板的面积比例决定情况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 显示面板 11 摄影机
20 主机板 21 电源按键
30 机壳 31 第一壳体
311 窗口 312 电源启动孔
313 可视信号透孔 32 第二壳体
321、322、323、324 侧壁 325 多个穿孔
326 多个散热孔 327 光盘出口
33 支撑件 331 第一定位槽
332 第二定位槽 34 铁壳
341 第三定位槽 342 多个透孔
40 多个电子零部件 41 多个芯片
42 内存模块 43 电源连接器
44 多个总线接口 45 电流转换器
46 多个记忆卡连接器 47 多个输入/输出连接器
50 硬盘驱动器 60 光驱
70 散热装置 71 散热片
72 导热管 73 导热块
74 风扇 80 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其中的整合型可携武电脑在以下的具体实施例中,将采用符合笔记本电脑规格的各种电子零部件及外围装置来作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电子零部件及外围装置,举例说明,如中央处理器可采用INTEL公司的双核心处理器,内存模块可采用笔记本电脑专用的小型双列直插式内存模块(DDR2SODIMM(Double Data RateSmall-Outline Dual Inline Memory Module)),硬盘驱动器可采用笔记本电脑专用的2.5英寸小型硬盘或3.5英寸串行硬盘(Serial ATA,SATA),光驱可采用笔记本电脑专用的薄型光驱(Slim type CD-ROM、Slim typeDVD-ROM、Slim type Combo),以供使用者执行特定工作并且呈现于显示器上;在以下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对于上述各个电子零部件及外围装置所执行的功能不再作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5所示的示意图,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将一显示面板10及一主机板20设置于一机壳30的内部,并将主机板20电性连接有多个电子零部件40、一硬盘驱动器50及一光驱60,再以一散热装置70对多个电子零部件40进行散热(如图4所示)。
机壳30包括有一第一壳体31、一第二壳体32、一支撑件33及一铁壳34,其第一壳体31表面开设有一窗口311,并以窗口311定义为机壳30的前端,另于第一壳体31表面设有一电源启动孔312及一可视信号透孔313,以对应一电源按键21及一摄影机11。而于第二壳体32四周竖立有侧壁321、322、323、324,使第二壳体32形成一开口朝前的容置空间,并使第二壳体32定义为机壳30的后端,并于第二壳体32后端开设有多个穿孔325及多个散热孔326,以对应主机板20处的多个输入/输出连接器47及散热装置70(如图2B、图4所示),并且在对应侧壁324的位置处设有一光盘出口327,光盘出口327也对应于光驱60,以供光盘片(图中未示)自光盘出口327进出光驱60。
此外,支撑件33竖立于第一壳体31及第二壳体32之间,该支撑件33一侧表面设有一第一定位槽331,且第一定位槽331的开口朝向第一壳体31,而支撑件32的另一侧表面设有一第二定位槽332,且第二定位槽332的开口朝向第二壳体32,并使第一定位槽331与第二定位槽332于纵轴方向上并列设置。而铁壳34则设置支撑件33一侧表面且定位在第二定位槽332处,并于铁壳34一侧设有一第三定位槽341,并使第三定位槽341与第二定位槽332相互对应,另于铁壳34表面开设有多个透孔342,且多个透孔342与多个穿孔325及多个散热孔326相互对应。此外,机壳30底部进一步设有一支撑座80,通过支撑座80而将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竖立于一平面进行操作。
如图3、图4所示的主机板的配置关系示意图及局部结构组成示意图,其中多个电子零部件40包含有多个芯片41(如中央处理器芯片、北桥芯片、南桥芯片、显示芯片或音效芯片等)、内存模块42、电源连接器43、多个总线接口44(PCI Express,PCIe)、电流转换器45、多个记忆卡连接器46及多个输入/输出连接器47(如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网络连接器、音源连接器或外围连接器、电视信号连接器或视频信号连接器)等电子零部件。而散热装置70包含有一散热片71、一导热管72、一导热块73及一风扇74。
当进行多个电子零部件40在主机板20上的布局配置时,先根据主机板20的面积区隔成三个区域,即一第一区域A1、一第二区域A2及一第三区域A3,其中的多个芯片41、内存模块42及电源连接器43配置于第一区域A1,多个总线接口44配置于第二区域A2,多个记忆卡连接器46及多个输入/输出连接器47配置于第三区域A3,并将电流转换器45设置于主机板20的第二区域A2及第三区域A3侧边,而其它未提及的电子零部件及芯片则是配置于上述主要组件的外围。
另外,多个芯片41表面贴合有对应的导热块73,并以导热管72的一端穿设于导热块73,而导热管72的另一端则延伸出主机板20外与散热片71连接,并将风扇74设置于导热管72上。当多个芯片41工作产生热能时,可通过导热块73将热能传导至导热管72,并由导热管72将热能传导至散热片71,并同时以风扇74对导热管72进行吹风,以此散热装置70降低多个芯片41工作的温度。
于组装显示面板10与主机板20时,先将显示面板10置入支撑件33的第一定位槽331内,而主机板20则置入支撑件33另一侧的第二定位槽332内,并使显示面板10与主机板20于纵轴方向上呈一并列设置。另外,主机板20在第二区域A2上的多个总线接口44及其它电子零部件高度较低,进而可供硬盘驱动器50设置于第二区域A2且位于多个总线接口44上方,而后将硬盘驱动器50与主机板20电性连接。而光驱60及散热片71分别设置于第一定位槽331的背面且相邻于第二定位槽332侧边。随后,再将铁壳34朝向支撑件33的第二定位槽332固定,并使铁壳34的第三定位槽341与第二定位槽332合并而构成容置主机板20及主机板20上各组件的容置空间。
如图5A、图5B所示的机壳厚度的比例关系示意图,其中显示面板10于横轴方向上定义出一第一厚度D1,并使显示面板10的第一厚度D1可以符合第一定位槽331的深度,而硬盘驱动器50、导热块73及风扇74设置于主机板20后,使得最厚的电子零部件(如硬盘驱动器50、导热块73及风扇74)皆具有同样的厚度,并全部配置于主机板20上,并使主机板20于横轴方向上具有可容置前述硬盘驱动器50、导热块73及风扇74的一第二厚度D2,此第二厚度D2至少大于第一厚度D1。另将光驱60及散热片71设置于第一定位槽331的背面,且光驱60及散热片70具有同样的厚度而于支撑件33上定义出一第三厚度D3,使其总厚度为D1+D3=D2。
由此,显示面板10的第一厚度D1重叠于主机板20的第二厚度D2,以此来决定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31之间的距离,并使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32之间的距离至少要大于第二厚度D2,进而根据此一厚度尺寸关系而设计出机壳30的总厚度,其机壳30的总厚度以1英寸(2.5CM)为最佳的实施例,进而实现体积最薄化的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
此外,支撑件30的第一定位槽331具有一第一高度H1,而第二定位槽332则具有一第二高度H2,因为主机板20的第二厚度D2可以容置较厚的各电子零部件(如硬盘驱动器50、导热块73及风扇74),所以依据此第二厚度D2可以决定第二定位槽332的第二高度H2尺寸,而显示面板10的高度则可以决定第一定位槽331的第一高度H1尺寸,即可将第一高度H1与第二高度H2并列而决定机壳30的总高度H3。
如图6所示的机壳与显示面板的面积比例的决定情况的示意图,其中显示面板10具有一第一长度L1及一第一宽度W1,并以第一长度L1及第一宽度W1构成一第一面积,且第一面积为决定显示面板10的尺寸。而主机板20也具有一第二长度L2及一第二宽度W2,并以第二长度L2及第二宽度W2构成一第二面积,且第二面积为决定主机板20的尺寸。
因为显示面板10的第一长度L1相同于第一定位槽331的第一高度H1尺寸,而主机板20的第二长度L2相同于第二定位槽332的第二高度H2,所以显示面板10的第一面积与主机板20的第二面积合并后可定义出机壳30的一第三面积,并以第三面积设计出第一壳体31及第二壳体32的尺寸,以此机壳30容置构成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所有电子零部件及其所有外围装置。如此,可由显示面板10的第一面积与机壳30的第三面积决定出机壳30与显示面板10之间的最佳尺寸比例,其机壳30与面板10的最佳尺寸比例约为1∶2/3为最佳的实施例。
请再次参阅图3、图4、图5A、图5B、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利用符合笔记本电脑规格的中央处理器、内存模块、散热装置及光驱等电子零部件及外围装置作为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并以显示面板10及主机板20相互并列而定义出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机壳30与显示面板10的最佳比例,再以显示面板10及主机板20并列后,将显示面板10及主机板20厚度重叠而定义出机壳30的总厚度,根据此一比例关系及厚度尺寸关系设计略大的机壳30,以决定可容置显示面板10、主机板20、各种电子零部件及外围装置,在具体实施例上,整合型可携式电脑体积约为L35.4*W41.0*H2.5(CM),而机壳与显示面板的最佳比例约为1∶2/3。
另外,就机壳30的散热部分,机壳30通过第二壳体32的多个散热孔326做为散热装置70的热对流导引之用,即解决了小型化的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的散热问题。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除可作为个人电脑使用外,也可以作为具有娱乐性的家庭影院主机,譬如本实用新型于主机板上的区域A3设置有多个各种规格的多个输入/输出连接器47,其多个输入/输出连接器47可为一电视信号端子、一蓝牙无线模块(Blue tooth)、一数字视频接口(Digital Visual Interface (DVI))、一无线网络模块(WirelessLAN)、一视频信号专用输入输出接口(S-video)或一通用串行总线端口(USB)等,以使得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电视信号端子来接收有线电视信号,以蓝牙模块来接收音响主机的信号、以视频信号专用输入输出接口外接液晶显示器或平面电视等,以作为各种多媒体的应用。
虽然本实用新型以前述的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所做的变化与修饰,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关于本实用新型所界定的保护范围请参考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机壳,具有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二壳体;
一显示面板,设置于该机壳内部,该显示面板具有一第一厚度;以及
一主机板,设置于该机壳内部并于纵轴方向上与该显示面板相互并列,该主机板电性连接有多个电子零部件及多个外围装置,在该主机板上具有一可容置所述电子零部件及所述外围装置的第二厚度,该第二厚度与该第一厚度相互重叠,并以该第二厚度决定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之间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还具有一窗口,该窗口符合该显示面板的尺寸面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还具有一电源启动孔,该电源启动孔相对应一电源按键,该电源按键设置于该主机板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还具有一可视信号透孔,该可视信号透孔相对应一摄影机,该摄影机设置于该显示面板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机壳还包括有一支撑件,该支撑件具有一第一定位槽及一第二定位槽,该支撑件的该第一定位槽开口朝向该第一壳体且供该显示面板置入,而该第二定位槽开口朝向该第二壳体且供该主机板置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机壳还具有一铁壳,设置于该支撑件且相对于该第二定位槽,该铁壳设有一第三定位槽,该第三定位槽与该第二定位槽相互对应,该铁壳朝向该支撑件固定,使该第三定位槽与该第二定位槽合并而构成容置该主机板的容置空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主机结构采用符合笔记本电脑规格的多个芯片、多个电子零部件、一光驱、一硬盘驱动器及一散热装置,所述芯片与所述电子零部件配置于该主机板上,该散热装置对应设置于所述芯片上,该光驱相邻于该主机板侧边,该硬盘驱动器架设于所述电子零部件之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可为一中央处理器芯片、一北桥芯片、一南桥芯片、一显示芯片或音效芯片。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零部件包含有一内存模块、一电源连接器、多个总线接口、一电流转换器、多个记忆卡连接器或多个输入/输出连接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输出连接器可为一通用序列总线连接器、一网络连接器、一音源连接器、一外围连接器、一电视信号连接器或一视频信号连接器。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散热装置还包含有:
至少一导热块,该导热块对应贴合于所述芯片表面;
一导热管,一端穿设于该导热块,另一端延伸出该主机板外与一散热片连接;以及
一风扇,设置于该导热管上方且对该导热管吹风。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20181261U CN201392487Y (zh) | 2008-12-18 | 2008-12-18 | 一种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20181261U CN201392487Y (zh) | 2008-12-18 | 2008-12-18 | 一种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392487Y true CN201392487Y (zh) | 2010-01-27 |
Family
ID=41599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2018126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392487Y (zh) | 2008-12-18 | 2008-12-18 | 一种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392487Y (zh) |
-
2008
- 2008-12-18 CN CN200820181261U patent/CN201392487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278736B (en)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minimal size of a PC host and the PC host using the method | |
US10114426B2 (en) | Full height I/O bracket for low profile expansion card | |
CN100377032C (zh) | 笔记本电脑主板 | |
US20080256283A1 (en) | Multimedia expansion module and computer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US7836237B2 (en) | Changeable CPU module apparatus for a computer | |
CN201392487Y (zh) | 一种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的主机结构 | |
CN201522668U (zh) | 笔记型计算机的外接式扩充基座 | |
CN101576758A (zh) | 便携式diy电脑 | |
CN201402421Y (zh) | 一种整合型可携式电脑结构 | |
CN217982218U (zh) | 一种一体机电脑主板 | |
CN2708360Y (zh) | 双主机复合式计算机机壳组 | |
CN201281838Y (zh) | 笔记本型计算机用的整合式散热垫 | |
TW201131336A (en) | Horizontal stacking expansion configuration for motherboard | |
CN221149238U (zh) | 一种便携带独显迷你pc | |
CN100549907C (zh) | 确定最小化个人电脑主机体积的方法及个人电脑主机 | |
JP2007058385A (ja) | 情報処理装置 | |
CN205508003U (zh) | 一种pos机用低功耗主板结构及计算机 | |
CN203250255U (zh) | 机箱散热系统 | |
CN201464992U (zh) | 一种微型电脑 | |
CN216286533U (zh) | 一种高性能计算主板及设备 | |
CN210515263U (zh) | 一种适用于拼接屏展示场景的控制装置 | |
CN213876466U (zh) | 一种支持独立显卡的平板电脑 | |
CN201084069Y (zh) | 设有显示面板的计算机 | |
CN2857082Y (zh) | 计算机机箱 | |
TWI475537B (zh) | 液晶顯示模組及電腦系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127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