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360163Y - 组合电池充电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组合电池充电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360163Y
CN201360163Y CNU2009200038323U CN200920003832U CN201360163Y CN 201360163 Y CN201360163 Y CN 201360163Y CN U2009200038323 U CNU2009200038323 U CN U2009200038323U CN 200920003832 U CN200920003832 U CN 200920003832U CN 201360163 Y CN201360163 Y CN 201360163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electric capacity
power supply
charging
tri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92000383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强
熊振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U20092000383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360163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360163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360163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合电池充电控制装置,该装置包括:电源缓启电路,用于接受并输出由电源提供的充电电流;温度及电压反馈电路,用于采集并反馈组合电池的电压信号和温度信号;充电控制电路,连接于电源缓启电路和温度及电压反馈电路之间,用于调节充电电流,并根据温度及电压反馈电路反馈的电压信号和温度信号对组合电池进行保护。本实用新型提高了电池充电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组合电池充电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组合电池充电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带有可充电电池的电子设备越来越普及。可重复使用的充电电池(即,组合电池)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它可以作为设备在断电情况下的备用工作电源,另一方面,它可以减少一次性电池的使用,对环境保护有积极意义。
目前的组合电池具有成本低、环保无污染、无充电记忆效应和较高的体积能量比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设备中。由于电池的特性,在充电过程中,电池的电化学作用会使电池内部温度、电压及压力随时间相应变化。因此,需要由充电控制电路来完成充电程序,适时地终止充电和开启充电。
通信系统要具有高可靠性,一些应用于其中的小型终端设备由于连续不断电工作的要求,需要配备可充电电池组作为备用电源。在对可充电电池组的配备过程中,一方面是对高可靠性和性能要求,另一方面是终端设备面对的成本压力。
目前,出现的充电控制电路有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1.采用大电流快速充电,这种方式优点是充电时间比较短,电池电量恢复比较快,但是,由于电池初始状态不同、以及温度的骤升会缩短电池的寿命。
2.采用小电流慢速充电,这种方式虽然消除了大电流快速充电的的弱点,但是,充电时间过长导致使用不便。
3.采用大小电流结合的方法充电,这种方式的电路结构复杂,导致成本比较高,并且很难控制电池寿命的温度,进而会降低充电器的可靠性;此外,这种方式的充电电流采用固定化设计,不便于使用。
图1是根据相关技术的组合电池充电控制电路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源分别为DC/DC恒流转换电路和MCU电源电路提供电源,单片机(Micro Controller Unit,简称为MCU)电源电路用于驱动MCU,DC/DC恒流转换电路用于输出充电电流。电池连接到该充电控制电路后,电压采样电路采取电池的电压信号送到MCU,MCU根据电压采样信号判断电池,然后输出控制信号控制DC/DC恒流转换电路开关,同时,电流反馈电路对DC/DC恒流转换电路的输出电流信号进行采样并反馈给MCU,MCU根据电流反馈信号调整控制DC/DC恒流转换电路的控制信号,从而调整输出电流的大小。当MCU根据采样电压信号计算出电池已经充满,则停止输出控制DC/DC恒流转换电路的控制信号。通过在MCU预先写入的控制程序,对电池状态进行判断,对充满的电池及时关断充电电流,并实施小电流充电;对低压电池,先进行预充电(脉冲充电),待电压上升至正常值,再进行大电流充电。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目前的组合电池充电控制电路采用专门的MCU来控制电池充电,预充电时以脉冲形式充电,输出电路包括二极管、电感电路,但是,这种组合电池充电控制电路的结构比较复杂,并且没有快/慢充电的电流调节、温度保护、过流保护等功能。
发明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的组合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存在无过温保护、快/慢充电流固化、电路设计复杂的问题而提出本实用新型,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电池充电控制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至少之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合电池充电控制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电池充电控制装置包括:电源缓启电路,用于接受并输出由电源提供的充电电流;温度及电压反馈电路,用于采集并反馈组合电池的电压信号和温度信号;充电控制电路,连接于电源缓启电路和温度及电压反馈电路之间,用于调节充电电流,并根据温度及电压反馈电路反馈的电压信号和温度信号对组合电池进行保护。
优选地,电源缓启电路包括:电源滤波部,用于对输入的充电电流进行滤波;电源缓启动部,连接于电源滤波部和电源提供部之间,用于延迟充电的开启时间,并将经过电源滤波部滤波的充电电流提供给电源提供部;电源提供部,用于将经过电源滤波部滤波的充电电流输出到充电控制电路。
优选地,充电控制电路包括:开关控制部,用于控制充电的开启和关闭;电流调节部,连接至开关控制部,用于调节充电电流;充电指示部,连接至开关控制部,用于指示是否充电;过流保护部,连接于开关控制部和充电指示部之间,用于在充电电流过高时,对组合电池进行保护;输出控制部,连接至开关控制部,用于对输出到组合电池的信号、电压信号和温度信号进行滤波;信号检测部,连接于开关控制部、电流调节部和输出控制部之间,用于检测温度信号和电压信号。
优选地,温度及电压反馈电路包括:电压反馈部,用于采集组合电池的电压信号并进行反馈;温度反馈部,用于采集组合电池的温度信号并进行反馈。
优选地,电源滤波部包括:电容C1、电容C3,其中,电容C1和电容C3并联连接,且电容C3的一端连接至电源DC VIN,另一端接地GND;电源缓启动部包括:三极管VT3、电阻R1、电阻R9,其中,电阻R1和电阻R9串联连接,且和电容C3并联连接,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至三极管VT3的基极,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至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电阻R1的第一端为与电阻R9相连接的一端;电源提供部包括:电阻R17、电容C10、电阻R15、二极管HL1,其中,电容C10、电阻R15和二极管HL1并联连接,且二极管HL1的正极通过电阻R17连接至三极管VT3的集电极,二极管HL1的正极连接至电源VCC,二极管HL1的负极接地GND。
优选地,充电控制电路包括:开关控制部、电流调节部、充电指示部、过流保护部、输出控制部、信号检测部,其中,开关控制部包括:PNP三极管VT1、NPN三极管VT2、电阻R3;电流调节部包括:电位器RP1和电位器RP2;过流保护部包括:电阻R7和PNP三极管VT4;其中,PNP三极管VT1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7连接至电源DC VIN,PNP三极管VT1的基极通过电位器RP2连接至NPN三极管VT2的集电极,NPN三极管VT2的基极通过电阻R3连接至二极管HL1的正极,NPN三极管VT2的发射极通过电位器RP1二极管HL1的负极,PNP三极管VT4的发射极连接至电源DCVIN,PNP三极管VT4的基极连接至PNP三极管VT1的发射极,PNP三极管VT4的集电极连接至PNP三极管VT1的基极;充电指示部包括:电阻R2和二极管HL2,其中,二极管HL2的正极连接至电阻R2的一端,二极管HL2的负极连接至NPN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至PNP三极管VT4的发射极;输出控制部包括: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8、电容C9;信号检测部包括:带回差的双电压比较器D1;其中,电容C4和电容C5并联连接,且电容C4的第一端连接至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电容C4的第二端接地GND,电容C6的一端连接至双电压比较器D1的第3脚,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GND,电容C8的一端连接至双电压比较器D1的第6脚,且电容C8的第一端接电源VCC,电容C8的第二端接地GND,电容C9的第一端连接至双电压比较器D1的第1脚,电容C9的第二端接地GND,双电压比较器D1的第5脚连接至三极管VT2的发射极,双电压比较器D1的第2脚接地GND,双电压比较器D1的第4脚连接至三极管VT2的基极。
优选地,温度及电压反馈电路包括:电压反馈部和温度反馈部,其中,电压反馈部包括:电阻R5、电阻R6,其中,电阻R5与电阻R6串联连接,且与电容C5并联连接,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至组合电池的电源端,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至双电压比较器D1的第1脚,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至组合电池的地端,其中,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至PNP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至电阻R6,电阻R6的第一端接地;温度反馈部包括: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和电阻R12,其中,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与电阻R12串联连接,热负温度系数敏电阻的第一端连接至双电压比较器D1的第3脚,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第二端连接至组合电池的检测端,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第一端为连接至电阻R12的一端,电阻R12的第一端连接至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电阻R12的第二端连接至电源VCC。
通过本实用新型,采用设置电源缓启电路、充电控制电路、温度及电压反馈电路的方法,解决了相关技术的组合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存在无过温保护、快/慢无电流固化的问题,进而提高了电池无电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相关技术的组合电池充电控制电路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电池充电控制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组合电池充电控制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功能概述
为了克服相关技术中的组合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存在的无过温保护、快/慢充电流固化、电路设计复杂等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电池温度控制,充电时间控制及快/慢充电流调节功能的组合电池充电控制装置,其中,该装置包括电源缓启电路、充电控制电路、温度及电压反馈电路,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置采用简单分立器件及比较器,实现简单,预充电时以恒压小电流充电,并具备多种保护功能,更加可靠。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装置实施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组合电池充电控制装置。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电池充电控制装置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装置包括:电源缓启电路11、充电控制电路12、温度及电压反馈电路13。
其中,电源缓启电路11,用于接受并输出由电源提供的充电电流;温度及电压反馈电路13,用于采集并反馈组合电池的电压信号和温度信号;充电控制电路12,连接于电源缓启电路11和温度及电压反馈电路13之间,用于调节充电电流,并根据温度及电压反馈电路反馈的电压信号和温度信号对组合电池进行保护。
在该装置中,电源向电源缓启电路11和充电控制电路12提供电源,充电控制电路12控制组合电池充电,组合电池通过温度及电压反馈电路13向充电控制电路12反馈组合电池的充电信息,这里的充电信息可以包括温度信息和电压信息。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组合电池充电控制装置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
电源缓启电路11包括:电源滤波部、电源缓启动部、电源提供部,其中,电源滤波部用于对输入的充电电流进行滤波;电源缓启动部,连接于电源滤波部和电源提供部之间,用于延迟充电的开启时间,并将经过电源滤波部滤波的充电电流提供给电源提供部;电源提供部,用于将经过电源滤波部滤波的充电电流输出到充电控制电路。
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电源缓启电路11包括:C1、C3、VT3、R1、R9、R17、C10、HL1及其所有连接。其中,C1、C3作为入电源滤波;VT3、R1、R9作为D1的电源的缓启动电路;R17、C10、HL1为D1提供电源。下面对其具体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电源滤波部包括:电容C1、电容C3,其中,电容C1和电容C3并联连接,且电容C3的一端连接至电源DC VIN,另一端接地GND。
电源缓启动部包括:三极管VT3、电阻R1、电阻R9,其中,电阻R1和电阻R9串联连接,且和电容C3并联连接,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至三极管VT3的基极,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至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电阻R1的第一端为与电阻R9相连接的一端。
其中,VT3、R1、R9组成的电路作用原理为:只有当DC VIN输入直流电压建立到一定电平时,才开启D1的电源,可以适当延迟该充电电路的开启时间,减少电源对D 1的冲击。当D1电源建立后,HL1自然亮起,HL1端电压即为D1的电源。
电源提供部包括:电阻R17、电容C10、电阻R15、二极管HL1,其中,电容C10、电阻R15和二极管HL1并联连接,且二极管HL1的正极通过电阻R17连接至三极管VT3的集电极,二极管HL1的正极连接至电源VCC,二极管HL1的负极接地GND。
充电控制电路12包括:开关控制部、电流调节部、充电指示部、过流保护部、输出控制部、信号检测部,下面对各结构进行描述。
开关控制部,用于控制充电的开启和关闭;电流调节部,连接至开关控制部,用于调节充电电流;充电指示部,连接至开关控制部,用于指示是否充电;过流保护部,连接于开关控制部和充电指示部之间,用于在充电电流过高时,对组合电池进行保护;输出控制部,连接至开关控制部,用于对输出到组合电池的信号、电压信号和温度信号进行滤波;信号检测部,连接于开关控制部、电流调节部和输出控制部之间,用于检测温度信号和电压信号。
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充电控制电路12包括:D1、VT1、VT2、R2、HL2、VT4、R7、RP1、RP2、R3、C4、C5、C6、C8、C9及其所有连接,其中,PNP三极管VT1和NPN三极管VT2控制充电开启与关闭;RP1、RP2可分别调节快/慢充充电电流;R2、HL2作为充电指示灯;VT4、R7作为过流保护;C4、C5、C6、C8、C9作为输出滤波及反馈端(即,组合电池)滤波;D1作为带回差的双电压比较器,检测反馈端信号。
开关控制部包括:PNP三极管VT1、NPN三极管VT2、电阻R3;电流调节部包括:电位器RP1和电位器RP2;过流保护部包括:电阻R7和PNP三极管VT4。
其中,PNP三极管VT1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7连接至电源DCVIN,PNP三极管VT1的基极通过电位器RP2连接至NPN三极管VT2的集电极,NPN三极管VT2的基极通过电阻R3连接至二极管HL1的正极,NPN三极管VT2的发射极通过电位器RP1二极管HL1的负极,PNP三极管VT4的发射极连接至电源DC VIN,PNP三极管VT4的基极连接至PNP三极管VT1的发射极,PNP三极管VT4的集电极连接至PNP三极管VT1的基极。
充电指示部包括:电阻R2和二极管HL2,其中,二极管HL2的正极连接至电阻R2的一端,二极管HL2的负极连接至NPN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至PNP三极管VT4的发射极。
输出控制部包括: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8、电容C9;信号检测部包括:带回差的双电压比较器D1。
其中,电容C4和电容C5并联连接,且电容C4的第一端连接至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电容C4的第二端接地GND,电容C6的一端连接至双电压比较器D1的第3脚,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GND,电容C8的一端连接至双电压比较器D1的第6脚,且电容C8的第一端接电源VCC,电容C8的第二端接地GND,电容C9的第一端连接至双电压比较器D1的第1脚,电容C9的第二端接地GND,双电压比较器D1的第5脚连接至三极管VT2的发射极,双电压比较器D1的第2脚接地GND,双电压比较器D 1的第4脚连接至三极管VT2的基极。
其中,D1的第3脚用于检测温度情况,当温度高于设定值,相应的输出脚第4脚用于输出低阻,控制VT2断开,终止快速充电。反之,输出高阻,对VT2不进行控制,VT2的状态仅由电压检测输出脚第5脚决定。电池的电压检测由第1脚输入,当电压高于设定值,相应的第5脚输出高阻,VT2断开,快速充电终止。反之,第5脚输出低阻。这里的电池(BATTERY)可以为多节串并联的组合电池。DC VIN的输入电压需要高于组合电池的电压。VT4、R7作为过流保护设计,在过流时可以有效断开,避免意外情况导致过流时,对电池的冲击。电位器RP1为小电流充电时的调节电阻,电位器RP2为大电流充电时的调节电阻。
温度及电压反馈电路13包括:电压反馈部和温度反馈部,其中,电压反馈部,用于采集组合电池的电压信号并进行反馈;温度反馈部,用于采集组合电池的温度信号并进行反馈。
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温度及电压反馈电路13包括:R5、R6、R12、负温度系数(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简称NTC)热敏电阻及其所有连接。其中,R5、R6分压网络连接至电池两端,按照设定的分压比将电压反馈给D1;R12、NTC作为温度检测,经过R12的上拉,R12与NTC分压后反馈给D1。
电压反馈部包括:电阻R5、电阻R6,其中,电阻R5与电阻R6串联连接,且与电容C5并联连接,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至组合电池的电源端,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至双电压比较器D1的第1脚,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至组合电池的地端,其中,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至PNP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至电阻R6,电阻R6的第一端接地。
温度反馈部包括: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和电阻R12,其中,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与电阻R12串联连接,热负温度系数敏电阻的第一端连接至双电压比较器D1的第3脚,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第二端连接至组合电池的检测端,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第一端为连接至电阻R12的一端,电阻R12的第一端连接至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电阻R12的第二端连接至电源VCC。
需要说明的是,图3所示的电池(BATTERY)的第1端为电源端、第2端为检测端、第3端为地端。
下面是上述的组合电池充电控制装置的充电控制过程的进行详细描述:
在VCC电源建立后,电源指示灯HL2点亮,R5、R6分压电路对电池组(即,组合电池)的电压进行检测,VBAT为组合电池的最高电压值,A点电压阈值为VA(TH)=VBAT(1+R6/R5),当VA<VA(TH)时,D1的第4脚将为高阻态,第5脚为低阻态,这样,VCC通过VT2的基极电阻使VT2完全导通。在VT2完全导通之后,集电极拉低,电流经过R2、HL2、RP2,使VT1导通。直接进入快速充电状态,电池组电量可以迅速恢复。快速充电时间可以由RP2来进行调节,RP2的值可以控制VT1的基极电流,从而控制流过VT1的电流I。R7、VT4作为充电电流过流保护,当I*R7>Vbe(VT4的PN结电压),VT4导通,VT1被旁路掉,直至I*R7<Vbe,VT4截止,电流重新由VT1流过继续充电过程。
在快速充电之后,电池电压抬升,当VA>VA(TH)时,充电控制开始进入慢速充电状态。此时,D1的第5脚为高阻态,电流完全经由RP1,因此,慢速充电时间可以由RP1来控制,其原理是通过调节RP1可以改变VT1的基极电流,从而控制流过VT1的电流I。
在进入慢速充电之后,控制电路会以较小电流缓慢恢复电池的电量,随之温度也会缓慢升高。该电路对温度的控制通过NTC热敏电阻在其与R12组成的分压网络上的采样来实现。B点电压阈值为VB(TH)=VCC(1+RNTC(常温)/R12),随着电池充电的继续,电池内部温度升高。由于NTC电阻的特性,阻值会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当温度高于设定值即VB<VB(TH)时,D1的第4脚输出低阻,VT2将被彻底关断,电池将终止充电。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组合电池充电控制装置实现方式简单,成本低,实现了多种实用的控制功能,可以对多节串/并联的组合电池进行充电控制,并能够适应不同的应用环境,可以进行自动检测进入快速充点和慢速充点两种方式,可以对快速充电和慢速充点的充电电流进行任意调节,因此,可以根据使用情况方便地设置充电时间;电池的关键参数温度可以监控和管理,明显延长了电池的寿命、提高了对电池充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实用新型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组合电池充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源缓启电路,用于接受并输出由电源提供的充电电流;
温度及电压反馈电路,用于采集并反馈组合电池的电压信号和温度信号;
充电控制电路,连接于所述电源缓启电路和所述温度及电压反馈电路之间,用于调节所述充电电流,并根据所述温度及电压反馈电路反馈的所述电压信号和所述温度信号对所述组合电池进行保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缓启电路包括:
电源滤波部,用于对输入的所述充电电流进行滤波;
电源缓启动部,连接于所述电源滤波部和所述电源提供部之间,用于延迟充电的开启时间,并将经过所述电源滤波部滤波的所述充电电流提供给所述电源提供部;
所述电源提供部,用于将经过所述电源滤波部滤波的所述充电电流输出到所述充电控制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包括:
开关控制部,用于控制充电的开启和关闭;
电流调节部,连接至所述开关控制部,用于调节所述充电电流;
充电指示部,连接至所述开关控制部,用于指示是否充电;
过流保护部,连接于所述开关控制部和所述充电指示部之间,用于在所述充电电流过高时,对所述组合电池进行保护;
输出控制部,连接至所述开关控制部,用于对输出到所述组合电池的信号、所述电压信号和所述温度信号进行滤波;
信号检测部,连接于所述开关控制部、所述电流调节部和所述输出控制部之间,用于检测所述温度信号和所述电压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及电压反馈电路包括:
电压反馈部,用于采集所述组合电池的所述电压信号并进行反馈;
温度反馈部,用于采集所述组合电池的所述温度信号并进行反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滤波部包括:电容(C1)、电容(C3),其中,所述电容(C1)和所述电容(C3)并联连接,且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至电源(DC VIN),另一端接地(GND);
所述电源缓启动部包括:三极管(VT3)、电阻(R1)、电阻(R9),其中,所述电阻(R1)和所述电阻(R9)串联连接,且和所述电容(C3)并联连接,所述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三极管(VT3)的基极,所述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三极管(VT3)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1)的第一端为与所述电阻(R9)相连接的一端;
所述电源提供部包括:电阻(R17)、电容(C10)、电阻(R15)、二极管(HL1),其中,所述电容(C10)、所述电阻(R15)和所述二极管(HL1)并联连接,且所述二极管(HL1)的正极通过所述电阻(R17)连接至所述三极管(VT3)的集电极,所述二极管(HL1)的正极连接至电源(VCC),所述二极管(HL1)的负极接地(GND)。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包括:开关控制部、电流调节部、充电指示部、过流保护部、输出控制部、信号检测部,其中,
所述开关控制部包括:PNP三极管(VT1)、NPN三极管(VT2)、电阻(R3);
所述电流调节部包括:电位器(RP1)和电位器(RP2);所述过流保护部包括:电阻(R7)和PNP三极管(VT4);其中,所述PNP三极管(VT1)的发射极通过所述电阻(R7)连接至所述电源(DC VIN),所述PNP三极管(VT1)的基极通过所述电位器(RP2)连接至所述NPN三极管(VT2)的集电极,所述NPN三极管(VT2)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3)连接至所述二极管(HL1)的正极,所述NPN三极管(VT2)的发射极通过所述电位器(RP1)所述二极管(HL1)的负极,所述PNP三极管(VT4)的发射极连接至所述电源(DC VIN),所述PNP三极管(VT4)的基极连接至所述PNP三极管(VT1)的发射极,所述PNP三极管(VT4)的集电极连接至所述PNP三极管(VT1)的基极;
所述充电指示部包括:电阻(R2)和二极管(HL2),其中,所述二极管(HL2)的正极连接至所述电阻(R2)的一端,所述二极管(HL2)的负极连接至所述NPN三极管(VT2)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PNP三极管(VT4)的发射极;
所述输出控制部包括: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8)、电容(C9);
所述信号检测部包括:带回差的双电压比较器(D1);
其中,所述电容(C4)和所述电容(C5)并联连接,且所述电容(C4)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三极管(VT1)的集电极,所述电容(C4)的第二端接地(GND),所述电容(C6)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双电压比较器(D1)的第3脚,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GND),所述电容(C8)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双电压比较器(D1)的第6脚,且所述电容(C8)的第一端接电源(VCC),所述电容(C8)的第二端接地(GND),所述电容(C9)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双电压比较器(D1)的第1脚,所述电容(C9)的第二端接地(GND),所述双电压比较器(D1)的第5脚连接至所述三极管(VT2)的发射极,所述双电压比较器(D1)的第2脚接地(GND),所述双电压比较器(D1)的第4脚连接至所述三极管(VT2)的基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及电压反馈电路包括:电压反馈部和温度反馈部,其中,
所述电压反馈部包括:电阻(R5)、电阻(R6),其中,所述电阻(R5)与所述电阻(R6)串联连接,且与所述电容(C5)并联连接,所述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组合电池的电源端,所述电阻(R5)的所述第二端连接至所述双电压比较器(D1)的第1脚,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组合电池的地端,其中,所述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PNP三极管(VT1)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电阻(R6),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接地;
所述温度反馈部包括: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和电阻(R12),其中,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与所述电阻(R12)串联连接,所述热负温度系数敏电阻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双电压比较器(D1)的第3脚,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组合电池的检测端,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第一端为连接至所述电阻(R12)的一端,所述电阻(R12)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所述电阻(R12)的第二端连接至电源(VCC)。
CNU2009200038323U 2009-02-06 2009-02-06 组合电池充电控制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1360163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9200038323U CN201360163Y (zh) 2009-02-06 2009-02-06 组合电池充电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9200038323U CN201360163Y (zh) 2009-02-06 2009-02-06 组合电池充电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360163Y true CN201360163Y (zh) 2009-12-09

Family

ID=41425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920003832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360163Y (zh) 2009-02-06 2009-02-06 组合电池充电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360163Y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86638A (zh) * 2010-08-30 2012-03-21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可充电电池的充放电设备及其驱动方法
CN104158246A (zh) * 2014-08-11 2014-11-19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风电储能运行控制方法
CN106926722A (zh) * 2017-02-22 2017-07-07 安徽易威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快速充电的充电系统及快速充电方法
CN110838739A (zh) * 2018-08-17 2020-02-25 群光电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86638A (zh) * 2010-08-30 2012-03-21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可充电电池的充放电设备及其驱动方法
CN104158246A (zh) * 2014-08-11 2014-11-19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风电储能运行控制方法
CN106926722A (zh) * 2017-02-22 2017-07-07 安徽易威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快速充电的充电系统及快速充电方法
CN110838739A (zh) * 2018-08-17 2020-02-25 群光电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52087B (zh) 电动车用智能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及其均衡控制方法
CN104052130B (zh) 用于服务机器人的磷酸铁锂电池电源管理系统及工作方法
CN201004559Y (zh) 一种车载电子设备的备用电池充放电电路
CN207910511U (zh) 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及吸尘器
CN201360163Y (zh) 组合电池充电控制装置
CN203697985U (zh) 多功能电动车电源控制器
CN101826744B (zh) 铁电池充电电路
CN113659685A (zh) 一种模拟电动汽车电池充放电管理的小型电池管理系统
CN109017425A (zh) 新能源电动车充电控制电路
CN107901786A (zh) 人工智慧电动车管家
CN205104922U (zh) 具有多重保护功能的锂电池智能充电电路
CN204046247U (zh) 充电器的多用途高智能化电路
CN214626473U (zh) 一种防饿死的自启动光伏电源
CN102064589B (zh)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充电装置
CN201877851U (zh) 一种备用电池充电电路
CN211063383U (zh) 一种多串锂电池的保护系统
CN2437531Y (zh) 电动自行车蓄电池过放电保护器
CN202503336U (zh) 一种智能集中器后备电池的高效自动管理模块
CN207389118U (zh) 智能汽车应急启动电源
CN113937865A (zh)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及供电系统
CN202363937U (zh) 吸尘器的智能充放电电路
CN101505066A (zh) 一种手机的涓流充电电路
CN106374570A (zh) 适合于电动车用铅蓄电池的充电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11884292A (zh) 一种自动识别外部适配器的智能充电器及充电方法
CN201975841U (zh) 多功能智能充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