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326283Y - 促进环保的多层建筑物构造 - Google Patents

促进环保的多层建筑物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326283Y
CN201326283Y CNU2008201176059U CN200820117605U CN201326283Y CN 201326283 Y CN201326283 Y CN 201326283Y CN U2008201176059 U CNU2008201176059 U CN U2008201176059U CN 200820117605 U CN200820117605 U CN 200820117605U CN 201326283 Y CN201326283 Y CN 201326283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or
platform
building
flower
flower platf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11760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信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U20082011760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326283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326283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326283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Receptacles Or Flower-Pots, Or Pots For Seedl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促进环保的多层建筑物构造,其目的在使一块土地的露天有效植被面积不会因此建筑物的建立而减少。本实用新型的多层建筑物在至少一侧边的至少一部分楼层形成有阶状构造,而在该楼层形成一个露天的狭长台阶(花台),该台阶上可做一花台,每一楼层的花台的面积完全或大部分不会被其上层楼层的花台掩盖而完全或大部分露天。此建筑物可在单边,两边、三边或四边设置这种阶状花台,而最上一层的屋顶阳台则可利用作为屋顶花园,这种多层建筑物的设计构造适合于一切多层建筑物。

Description

促进环保的多层建筑物构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多层式建筑物,尤指一种可使一块土地的露天有效植被面积不因此建筑物的建立而减少的可促进环保的多层式建筑物。
背景技术
世界上由于种种人为的不当速度开发利用,地面的植被越来越少,使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氧气的能力大大减少。而且人类加速消耗石化燃料,这一切都促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日益增加,使地球因「温室效应」而造成暖化日趋严重,因此,设法增加地面植被面积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惟一挽救地球的途径。
我们知道,当土地面积有限时,「立体化」或「地下化」是增加可利用空间的面积的最好方法。例如三十坪的土地如建十层,就得到三百坪的居住空间。但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增加植被面积,因为植物多少都需要阳光。这三十坪的土地,如建十层,则仍然只有屋顶阳台那三十坪能受到阳光,其它各层只有周围一点地方能受到少许阳光,故并不能增加植被面积,因此未来在人口继续增加、空间日益不够时,为了拯救地球,在未来必须将一切人为设施尽量采用立体化,以增加可利用空间,并且将最顶上能受到阳光的露天面积保留来种植物。一切水泥覆盖的地面(如停车场、运动场)要尽量限制设计到地下或室内,以免与植被争夺露天面积。使地球有足够植物以进行光合作用,以免「温室效应」日趋恶化。
对寸土寸金的都市而言,如果三十坪土地建了大楼,则屋顶阳台仍有三十坪露天面积能受日晒雨淋的「露天有效面积」,如完全用来做屋顶花园,还可有三十坪的植被面积,当然,如果这三十坪土地不建大楼,直接种树,它可能种极高大深根的树木,如建了大楼,基于各种考虑,其屋顶阳台因土壤深度有限(一般不超过一公尺)只能种较矮性的浅根植物。但就净化空气而言,由于相同面积所受的阳光是一样的,因此不论植物多高大茂密,光合作用仍只限于光照得到的表面。因此,一棵三十公尺的亚历山大椰子与一棵三公尺的罗比亲王海枣,由于树冠大小差不多,故光合作用量也差不多,且前者因需消耗较多氧供较大的身体体积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净氧量可能反而少于后者,但因前者必须种在地面,后者可种在花台上,因此,只就光合作用的效率而言,面积因素是最重要的。因此在此处只讨论「有效植被面积」多少,而不考虑能否种高大或深根的植物。所以推广屋顶花园不失为一种促进环保的有效方法。
「屋顶花园」虽能将一块建了大楼的土地仍变成等面积的「露天有效植被面积」,但它有若干缺点,导致在实际上实施起来较困难:
1.大楼屋顶面积大,各住户相关所有权不易明确划分,且花园的维护责任归属也较不易确定;
2.屋顶离住户偏远,并非一眼即可望见,所以对美化、绿化日常生活的功劳不大。要上去欣赏以及整理都比较麻烦,而且由地面欣赏不到,使得它除了净化空气外,其它的功效大减;
3.屋顶花园较易受强风甚至雷电损坏;
4.屋顶花园总面积较大,故落叶总量极多,必须经常清理,以免堵住排水孔,整理起来不但费时,而且下大雨时,因受雨面积大、接受雨量多,所以易积水,下大暴雨时往往必须马上冒雨上去清理;
5.屋顶花园必须保留相当面积作为步道以便走动,因此露天有效植被面积会减少;
6.屋顶花园是直接位于顶楼室内上方,如有漏水,会对顶楼室内造成很大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化的建筑结构,它能提供与屋顶花园一样多的「露天有效植被面积」,也就是所提供的露天有效植被面积可等于该建筑物所占土地的面积,但没有上述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将一个多层的立体建筑物的至少一边的至少一部份楼层做成阶梯状构造,随着楼层越高,楼板面积也逐渐减小,而形成一个个台阶(肩部),因此每一层就会得到一个上面未被遮住的露天面积,也就是所谓的「露台」(有充分阳光及淋雨者),「露台」一词和上方被盖住的「阳台」一词相对立,这个露台上可设等面积的花台,该花台可完全用来种植植物。如此到了最顶上一层,其屋顶部份也可利用来做「屋顶花园」,因此整栋建筑物的「有效植被面积」就等于它所占的土地面积。换言之,这块土地并不会因为建了这栋建筑物而减少了它的「有效植被面积」。
依本实用新型另一种的特色,是在该露天面积内缘向内做一条阳台走廊,使楼层住户可易于探手并整理每一层露天部分的植物。
在先前技术虽然早有「阶状楼房」(terraced或step building),其各楼层随着层数增加向内缩入形成「露台」,其用意主要基于采光较佳。但并没有人将这种露台的露天面积完全利用来种植物者,更没有人在露台内侧形成一遮雨遮日的阳台,以利整理工作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剖面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剖面图,其中,花台为预铸式。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侧剖面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侧剖面图,其中,花台为预铸式。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侧剖面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侧剖面图,其中花台向外突伸。
图7B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侧剖面图,其中花台向内突伸。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另一立体图,其支柱与外墙间是采拱梁设计。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实施状态示意图,其是在一建筑物的两边设有本实用新型的花台。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实施状态示意图,其是在建筑物的三边设有本实用新型的花台。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实施状态示意图,其是在建筑物的四边设有本实用新型的花台。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以阶梯连接两相邻走廊的俯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以阶梯连接两相邻走廊的立体外观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状态示意图,其是在建筑物的中心设有本实用新型的花台。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侧剖面图,其中排水管沿外墙外表面及走廊面设置。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侧剖面图,其中排水管沿支柱及花台底部设置。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在屋顶阳台的边缘设置花台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大楼部分楼层的设计。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大楼部分楼层的另一设计。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A)(10B)(10C)楼房
(11A)(11B)(11C)花台                 (12A)窗户
(13A)(13B)(13C)屋顶阳台
(13W)外墙
(14B)(14C)(14C1)(14C2)(14C3)(14C′2)(14C′1)走廊
(IW)花台内壁(16B)门
(17B)(17C)(17′C)支架               (OW)花台外壁
(18B)(18C)墙柱                      (19B)(19C)横梁
(20C)支柱                           (W)花台宽度
(H)花台高度                         (W1)延伸宽度
(AS)柏油
(21C)梁柱                           (22)走廊
(31)排水孔                          (32)排水管
(41)篷架
具体实施方式
依本实用新型,花台的设计,依其下一层楼的外墙位置而定,可分成三种类型:
(一)外缘型:下层楼的外墙在花台的外缘下方。
(二)中间型:下层楼的外墙位于花台内、外缘之间。
(三)内缘型:下层楼的外墙位于花台的内缘下方。
在(二)、(三)类型中,会在下层楼的外墙与花台之间留下一条走廊空间(阳台),以供整理花台时走动。
兹配合附图中的实施例详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图2A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最简单的实施例(外缘型),一栋四层的楼房10A有一边做成阶梯状构造,形成了二楼、三楼、四楼的花台11A,各花台11A的宽度W可为一公尺左右,高度(H)约几十公分,内部填充约八分满的土,各花台11A可间隔种植各种较浅根性、树冠横向发展不多的树木,树木下的土面可以用匐匍性式矮生的覆地植物如草莓、蟛蜞菊、高丽草等或矮性草本花卉将之盖满(图未示)。当二、三、四楼墙上开有窗户12A时,花台11A甚至还可种植附生植物如薜荔、爱玉,爬墙虎、伏石蕨、长春藤等,使其长满窗子间的壁面。或者可在壁上搭设一些简单的架子,则蔓性植物,如葡萄、木玫瑰、牵牛花等便可依附架子而向上生长,进而占满窗间的壁面,如此更能充分发挥植被效果,避免墙壁因日晒发热,可减少空调的用电。此外,屋顶阳台13A可做屋顶花园,只是屋顶花园设计不是本实用新型专利范畴,故不赘述。此外,各楼层的外墙13W下方构成花台内壁IW,而外墙13W上端延伸部分构成花台外壁OW。
图1这种花台11A,当要整理花木或施肥、除虫、喷药时,可打开窗户12A,人直接在窗户12A内将手部或上身伸出窗户12A外动手整理,也可直接爬出窗户12A外至花台11A上工作,但这种整理方式可能较不舒适且较危险,因此最好是种植不须经常(或完全不须)修剪整理的植物如木瓜、树薯、龙柏、非洲霸王树等,以减少工作次数或完全不用工作。
参见图3、4A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中间型),可较舒适地进行整理工作,其是在各层的花台11B与各层的外墙13W之间设有一阳台或走廊14B,操作者可由门16B走出屋外到走廊14B,沿着走廊14B走动以整理花台11B的草木,在这种设计下,外墙13W上就不宜有攀墙植物或蔓藤了。如要种蔓藤,可以在本楼花台内壁IW上缘及楼上花台11B的下外缘间搭设棚架。如此可以种植葡萄,丝瓜,西番莲(百香果)之类。整理或采收可直接在走廊14B中探手到棚架上进行。
最适当的设计中,走廊14B宽度宜约为花台11B宽度W的一半,而外墙13W大约顶住楼上的花台11B的中央之处。因此花台11B有一半宽度W是悬空的。如此,对于花台11B下方的外墙13W而言,其两边力矩大致平衡,在结构上较佳。而花台11B宽度W完全露天,不受楼上花台11B遮住,可充分接受光线或雨水。另外,我们可在外墙13W内、外于门16B与各窗11B间做钢筋混凝土的支架17B以支持装满土的花台11B的悬空部份的重量。这种支架17B在图4A中可看得更清楚。支架17B宜设在横梁19B的末端或墙柱18B的外墙13W外。
图1、3的实施例的缺点在于花台11A、11B全部或一部分是在室内的上方,如果花台11A、11B下方有裂缝,则泥水会从裂缝渗入下方室内,破坏室内装潢(当然如采用下文所述的预铸方式就可避免此问题)。为了防止这种缺点,可采取图5的内缘型设计。花台11C完全悬空到外墙13W之外,在花台11C下方各形成一条走廊14C或阳台。如此,即使花台11C有裂缝造成渗漏,也只会污染下方的室外走廊14C,不会损及室内装潢,且很方便由室外修补。
为了支持悬空的花台11C的重量,可隔一定间隔设支柱20C,支柱20C与楼房10C的横梁19C的柱框架(图未示)是结合成一体者。支柱20C宜由下方楼层的墙柱18C向上延伸构成,如此整个建筑物架构更坚固。
图4A的支架17B是从一般人的肩高以上的高度倾斜向上,因此不会妨碍人在走廊(aisle)14B的走动。走廊14B上方完全不露天,故即使下雨也可工作,而不会被雨淋(除非风迎面吹来)。而平常也较不会受到日晒,故工作比屋顶花园轻松且安全得多。
在图3的设计中,花台11B一半悬空是最理想的,除了力矩平衡的理由外,如果悬空的部分太多(例如3/4),则虽然走廊14B可较宽些,但花台需更强的支持,必须另做支柱,如悬空部分太少(例如1/4)则走廊会变得偏窄而使行动较不便,故都不佳。为了使花台11B完全露天以及为了整齐美观,楼下的花台11B的花台内壁IW宜与楼上花台13B的花台外壁OW对齐(如图4A所示)。
图5的内缘型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房屋的「使用面积」会因走廊(阳台)14B较宽而增加,在寸土寸金的都市,有建蔽率、容积率的限制,因此有时可能须屈就现实,使用图1的外缘型或图3的中间型,这种情形下,花台11A、11B下方就要做得特别坚固以防裂漏,最好花台11A、11B设计成预铸式(prefabricated),如此不但有利于标准规格化及量产,而且它和房子墙壁的材料并非结合一体,因此花台11A、11B及墙壁如有裂隙造成应力集中而使裂缝延伸传播时,花台11A、11B的裂缝不会传播蔓延到其下方的墙壁及天花板,而屋子墙壁的裂缝也不会延伸到花台11A、11B,顶多延伸到二者界面之间便停止,如此可有效防止花台11A、11B的泥水滴漏下来。且由于花台11A、11B并不构成楼房10A、10B的外墙,也不承受楼房10A、10B的负荷,因此只有预铸屋的优点,而无预铸屋的任何缺点。预铸的情形中,花台的底部与房屋结构除了用销孔相互定位外,二者的交界处界面可涂柏油AS以防水渗入,以及增加二者之间的密封弹性粘合(参见图2B、4B)。
在图1-6所示的三种实施例类型,上层楼层较下层楼层缩入的宽度W,与产生的花台11A、11B、11C宽度(上方未被遮盖的部分)相同。但我们也可将该花台11A、11B、11C向外侧或向内侧(如可能的话)延伸一小段距离(延伸宽度W1),以增加花台11A、11B、11C面积及土壤体积,以更有利植物生长。以内缘型实施例为例,图7A及7B中,花台11C进一步朝其外侧或向其内侧突伸出一长度(延伸宽度W1),如此花台11C宽度变成W+W1,但露天的宽度W不变。这种设计中,花台11C的内侧一小部分(延伸宽度W1)上方被上方的花台11C遮住,因此即使有风雨由楼房10C该侧吹入,大部分雨水仍会落在花台11C中而不致进入其内侧的走廊14C,且在烈日时,走廊14C的遮阴效果也较好。在图7A中,花台11C朝支柱20C的外侧突伸出一宽度(延伸宽度W1),为了支持此悬空部分,支柱20C上设有支架17C。在图7B的实施例,花台的内壁15C的下端并不缩入,而是倾斜向上延伸一段再弯折而形成一垂直段,也就是朝花台11C内侧突伸出一延伸宽度W1,如此即使花台11C下方的底壁有裂缝时,花台11C内的泥水也不会渗入室内。为了支持这段向内侧突伸的部分,花台11C内壁15C的倾斜沿伸段下方可每隔一段间隔(例如每2公尺)设一支架17′C。一如图4A的支架17B,支架17′C特别适合设在有墙柱18B、18C及横梁19B、19C的位置。
另外,一个花台10C可以同时向其外侧及向其内侧突伸,也就是将图7A、7B的实施例组合,如此花台宽度变成W+2W1,但露天的宽度仍为W。
在图5、6的内缘型实施例中,还可采用拱梁设计,使支持强度达最大,且更美观,配合参见图7A所示,支柱20C与外墙13W之间可做成拱梁。此外,如图8所示,相邻的支柱20C之间也可做成拱梁形状。
图9为图1外缘型设计的俯视图,可看出其上的植被面积[全部花台11A加上屋顶花园13A]正好等于整栋建筑物所占的土地面积。图10、11为图3、5中间型与内缘型设计的俯视图,同样可看出这点。另外,同一建筑物也可在一边采用图1、3或5中的外缘型、中间型或内缘型设计的任一种的设计,而于另一边采用另一种设计。
图中只用四层的建筑物做说明,但实际上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十几层甚至几十层的建筑。如此,屋顶阳台13A、13B、13C部分的面积就变得小得多,其所有权较不会有问题,因各楼住户有自己的花台11A、11B、11C,故较不会去计较屋顶阳台13A、13B、13C的事。因为各楼花台11A、11B、11C每个部位都易由窗口或走廊探手而及,并不须做步道,故不会减少有效植被面积,因此从整个建筑来看,因屋顶阳台13A、13B、13C设置步道使得有效植被面积减少的情形可避免。且由于植被面积分散到各楼的花台11A、11B、11C,因此下雨时雨量不会集中在屋顶阳台13A、13B、13C,而是分配到各楼,故较易迅速排除,且不会积水。也比较没有落叶塞住水孔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中,不论住在哪一楼,设有花台11A、11B、11C的该窗边都是一片翠绿,不必费力登楼到屋顶阳台13A、13B、13C去观看或去整理,且花台11A、11B、11C一边有建筑物挡住,受风的影响远较屋顶阳台13A、13B、13C要小,故在整理及维护上容易得多。花台11A、11B、11C上的树木还能遮挡强烈日光,避免造成窗帘或室内物品受照射而劣化,也避免墙壁发热而使室温升高。
本实用新型这种花台11A、11B、11C也可做在建筑物一边(图9至图11)、两边(图12)、三边(图13)或四边(图14),不论哪种设计,全部的露天有效植被面积都是一样(等于建筑物所占地面的面积)。一般而言,在北半球,花台11A、11B、11C只建在南边是最有效率的,因为这种方式能最有效地接受最多日照。但建筑物如果在四边都设花台11A、11B、11C,也有优点,因为四周尽是一片翠绿,观赏价值较佳。在后者的情形,朝北阳光较少的一侧可尽量裁种忌强日照、耐荫的植物,如各种蕨类、树蕨,及许多所谓的「室内植物」。
当楼房10C四面都有花台11C时,其四面的相邻花台11C也可不在同一水平面上,而是各差四分之一层高度(例如每层楼高4公尺,则相邻的花台11C落差各1公尺),如此即可由一楼沿花台11C内的走廊(阳台)14C1依次绕行,经二楼、三楼外围的走廊14C1、14C2,一直走到屋顶花园,有利于园艺师傅一次整理所有花台11C。图15、16显示这种设计的平面图及部份立体剖面图,其中图15是将花台11C全部省略,仅露出下方的走廊14C1、14C2、14C3、14C4。请见图16所示,各花台11C在角落邻接到下一个花台11C。后者比前者高了1公尺,而其内侧的走廊14C3也比下一段的走廊14C2高1公尺,走廊14C2经过四个扇形阶梯(各高0.2公尺)登到走廊14C3。这种设计很适合供参观的药用植物园。游客可由地面沿走廊14C1、14C2、14C3登到屋顶花园,一路参观旁边花台11C中种的植物。注意,在一楼的四个走廊14C1段外侧并没有花台11C,故其第二、三及四个走廊要用栏杆围住以防跌落。而四楼的四个走廊14C4只有第一个右边那一个外侧有花台11C(为屋顶花园的右缘),其它走廊14C1上方则没有。另外,也可如图17所示,屋顶阳台13C中心形成天井,与外环走廊14C1、14C2(它们附有外环花台11C)构造相似的内环走廊14C′2、14C′1(当然也附有内环花台)沿天井环绕下到地面。这种情形,各楼室内四边走道高度不一,它们可比被围住的楼层地板低1公尺、一样高、高1公尺或高2公尺,因此四边中有一些边的外墙13W适宜不做窗户或做成落地窗形式,而其门内地板上可做一小段向上或向下的阶梯与外面不同高度(特别是比它高出1公尺或低1公尺)的走廊相通。
本实用新型的花台11A、11B、11C并不限于种植一般观赏草花树木,也可用于种各种经济作物,对净化空气仍有相当助益。例如种植各种蔬菜或果树等,或利用它来作树苗的育床,也能充分发挥土地的作用。如此可以减少在郊外或山区种植这些经济作物或育苗床而砍伐的林地面积。
依本实用新型,可使水泥森林的都市变得绿意盎然,且使会造成热岛效应的阳光被利用于光合作用,不但消除了阳光能量使空气变热的作用,更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改善空气品质,且由于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少,而使热岛效应完全消除。而植物除了能释出芬多精外,其呼吸空气时,对浮游尘埃有过滤作用,故可更进一步改善空气品质。除了以上功能外,如果所种植物为经济作物,则更使都市的广大面积具有农田的作用。例如在战争时粮食短缺,则这些花台11A、11B、11C可用于改种粮食作物,解决粮荒,也可用于种植玉米(可制酒精)及大豆(可制人造汽油)或油桐、绿珊瑚(制人造汽油),以解决非产油国家的能源危机。
参见图18所示,正如所有的花台都要有排水设计,为了防止水积在花台11C底部造成植物根部因不能呼吸而造成根腐烂,各花台11C在其下方外墙13W的外表面处可设有排水孔31,而排水管32从屋顶沿着外墙13W外表面及走廊14C地面一路蜿蜒下到地面的排水沟(见图18)。在各花台11C的排水孔31则开口到该水管32的转折处。为了避免土粒进入水管32造成堵塞,排水孔31上方可采用滤水池的滤层设计,先放一层兰花石(Luwasa pebbles)、再放一层珍珠石、再放一层蛇木屑,再放一层粗砂砾,如此可防止土粒随水渗入排水管32,排水管32宜浅层地嵌入外墙13W墙面及走廊14C地板中,并作伪装美化,且可分段相接,以便更换或消除淤塞。这种嵌入外墙13W外表面的水管系统适用图1、图3及图5的外缘型、中间型及内缘型三种设计中。而对图5的内缘型设计而言,还可采用图19所显示的另一种排水设计,其中排水管32可沿墙柱18C及花台11C的底部设置,并在各转角处都设排水孔31。图18及图19的设计可合并使用,使排水效果更好。这种管路设计也可用于该建筑物的供水管路,由于水管都尽量位在外墙13W外表面(明管)而非埋入墙中(暗管),因此漏水造成污染室内的问题可减到最小。
关于屋顶阳台13A、13B、13C的利用,屋顶花园最大问题在于屋顶阳台13A、13B、13C如有裂缝,则雨水或花台泥水会入顶楼室内,这种问题可用四种方式解决:
(1)不做屋顶花园,而做太阳能板屋顶(仍可完全利用太阳能)。
(2)做成玻璃温室,如此雨水可导入下方各层的花台11A、11B、11C,而温室中的花台因为上方有玻璃屋顶,不直接地接受上方落下的雨水(在大暴雨时,短时间内会有上百厘米的降雨量),只接受有限的灌溉水,因此裂漏的问题大大减少。也可完全不做花台只放花盆,如此则完全没有顶楼屋顶漏雨的问题。
(3)利用边缘做花台,采取如图8的内缘型且朝楼房10C内侧突伸的设计,例如图20所示,而中央可作温室作成凉亭式无墙的开放式太阳能屋顶的篷架41,下方空间可储放物品,如园艺工具、肥料、培养土、花盆等。而花台11C的斜内壁IW下方的空间也可供放置工具,如锄头、铲子、扫把等。
(4)屋顶花园(在本实用新型中,其面积减少到只占建筑物面积的一部份)的花台做成预铸式或花台的底部和屋顶的底部非合而为一,而是有20~30公分的间隙。
各花台11A、11B、11C可设以自动控制的喷水管线,事先依所种植物种类设定洒水量,依气温而适时供应水,天雨则依情况停止或减少供水。这种做法在现代自动控制技术是轻而易举者,并非本实用新型要点,兹不赘述。
这种设计(尤其是图1内缘型的无走道式设计)也适合做为其它多层式不具外墙13W的开放通风式建筑物(如加油站、立体停车场、果菜批发市场、土鸡城、国家公园的展望台、农场、养鸡场、养蜂场、养鸽场等)的周缘设计。在设于农场的情形中,清洗鸡、猪等禽畜的排泄物的废水还可收集起来,经处理后,适量地灌溉花台11A、11B、11C,一方面可促使植物生长良好,另一方面还可减少污水排放造成污染的问题。污水处理厂也可建造成四、五层的如本实用新型的多层建筑物构造,其活性污泥干燥后可做为花台11A、11B、11C的肥料,一部分除去污染的排放水或者未经脱硝化、脱磷酸的半处理水则可用于灌溉。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对喜好饲养宠物者也为一大福音,今日的高楼大厦对饲养宠物者有许多不便:宠物本身没有活动空间,其排泄物处理较麻烦,且常有宠物自高楼窗口摔下致死或成为残废的情况。如果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则此种阶梯状的花台11A、11B、11C可提供宠物(特别是猫)极佳的扩大的活动空间,宠物排泄物可直接倒在花台11A、11B、11C作肥料,或让宠物直接跳上花台11A、11B、11C便溺,一举两得,而且在高楼上不论宠物或小孩都不易穿过花台11A、11B、11C的草木而跌落,即使会跌落,也祗会落到下一层的花台11A、11B、11C上的草木,不会有死伤的情况。此外,这种建筑设计,对有惧高症的高楼居住者,也提供了心理上及实际上的安全感。
这种建筑,即使大楼起火,花台11A、11B、11C的土壤可阻止火焰蔓延,且居住者易由阶梯状的花台11A11B11C一层层地跳下逃生(设有花台11A、11B、11C的一侧要着火极难)。而消防人员也容易利用这种阶梯构造进入高楼高处救人及灭火,而不需超长的云梯。
此外,与纯粹屋顶花园的长方形大楼相比,这种大楼的重心要低得多,因为建筑物呈截锥形时,大楼本身重心就降到四分之一的高度处以下(一般大楼重心在1/2高度处,而设有屋顶花园者,更比1/2略高)。而且土壤与植物分散在每一楼,使得土壤及植物的重量的重心也比纯屋顶花园者低得多,因此在地震时的稳定安全性也好得多。
屋顶花园从地面看不到,至多只看到边缘的绿意盎然,因此对于改善地面上的景观的作用有限,但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其各层所植花木,在地面上可一目了然,故本实用新型可使现代都市死气沉沉的一座座高耸的「水泥森林」变成一座座花团锦簇的山丘,使都市人宛如身在山林中。
如果一个大楼的全部花台11A、11B、11C有专人负责处理,为了使其活动便利,相邻的各楼间可做简便的攀爬楼梯(图未示)使他能在各间的花台11A、11B、11C直接上下。这种情形中,上述的共同排水管32就可利用此楼梯的构造,适当地伪装掩饰,以减少排水管32以明管呈现时对外观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平面外围轮廓并不限于长方形或正方形,其它几何形状如圆形、椭圆(如体育馆)、六角形、八角形(如藏骨塔)、U字形、L字形、T字形、E字形、H字形等也能适用。
一个都市内有许多这种构造的话,还有水文学上的优点。我们知道,都市内有许多不透水的石质铺设地(如屋顶、停车场、道路)这些广大的面积不但是「热岛效应」的罪魁祸首,且在下雨时所收集的大量雨水并不能透过土壤渗入地下,而全经由下水道排出,在大暴雨时下水道瞬间负荷极大,故易造成下水道不胜负荷而溢流淹水。依本实用新型,所有建筑物的面积都为土壤所覆,其植被以及数十公分深的土壤在其水分达饱和前,至少可吸收100mm以上的降雨量,故对于防止及缓冲淹水现象有相当的助益。
如果是在寸土千金的地区,建地很小(例如祗有30坪),又想要建很高的楼房(例如12层)(事实上,在容积率规定实施后,这是不可以的),则可以只在最顶上几层(例如第8层起)做这种阶梯状构造(例如图21所示),其下方各楼层仍与一般大楼无异,如此则可将因做花台11A缩入而造成各楼层坪数变小的影响降至最低。而这些设有花台11A的楼层(8~12楼)更易卖出,每坪的价钱也可卖得较高。另一种方式,可以不采每层做花台11A的方式,而采每隔两、三层或四、五层做一花台11A(例如图22)。当然设有花台11A的楼层(第4、7、10楼)也会较易卖出,且单位坪数价钱较高,由图中可看出,就总坪数而言,于最顶上若干楼层设置花台11A的设计较间隔若干楼层设置花台11A的设计为佳。
本实用新型用以做为二、三公尺以下树木(例如龙柏苗圃或做茶园、柑园)的苗圃时,甚至比山上的自然苗圃更佳,因为:
1.这种树苗根伸展不深,几十公分的花台土壤足足有余,只要肥料适当供应,绝不比陆地种植差。
2.植株非呈平面而呈立体分布,互相完全不遮挡或相碰,能充分接受更多阳光(尤其是向南的一面),通风更佳,故较不会患病虫害。并能充分发展侧面枝条。尤其是当感染线虫时,至多只会在同一层的花台蔓延,不会扩及整栋大楼,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及控制较容易。
3.对种植者而言,管理与照顾的工作由室外变成室内或半室内(非露天),十分轻松而且简易,无需风吹日晒雨淋,也不必在树丛间穿梭。
4.施肥可更有效而长久地保持在植物附近(在花台中)而不流失,且即使有流失,由于洗出水直接排入地下水系统而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不会有水源污染水质优养化的问题(对于做茶园、果园、菜园而言,以上各点也同样成立)。
在这种花台11A、11B、11C栽种作物,产量及品质也许无法和专业农地相比,但都市人种农作物,往往娱乐及学习的用途大于其农作物收获的用途。且无论如何,绿化环境与净化空气的主要目的都能达到。即使因种植方式不当导致植株死亡,只要重新再种其它植株即可。要强调的是,即使花台11A、11B、11C完全任其荒废,杂草丛生,这些杂草仍一样有净化地球空气、减少暖化的作用。
另外,本实用新型这种设计不仅适用于长方体的建筑物,也可用于圆形、椭圆、六角、八角、U字形、L字形、T字形、E字形等各种轮廓的棱柱形的建筑。总言之,本实用新型不但对于环保经济,景观有很大贡献,且将大自然带到人们的居住或工作环境,可提高其生活情趣及工作效率,增进其大自然的知识,而且其实施上没有任何技术上的问题,充分符合专利法实用新型的要件。

Claims (9)

1、一种多层建筑物构造,其于至少一侧边的至少一部份楼层缩入呈层状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缩入的侧边的楼层,形成了一个露天的狭长台阶,在各台阶上设置一花台,该花台完全不受其上方花台遮住而完全露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促进环保的多层建筑物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花台的外壁在其下层楼层的外墙上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促进环保的多层建筑物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花台的内壁在其下层楼层的外墙上方,花台内壁与同一楼层的外墙间形成一走廊,花台内壁间隔设有多根支柱,该支柱向上延伸到上层楼层的花台的外壁下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促进环保的多层建筑物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花台下层楼层的外墙在该花台的内壁及外壁之间的下方,且该花台下方间隔设有支架,该支架位于该花台底侧及下层楼层的外墙外侧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促进环保的多层建筑物构造,其特征在于,花台外壁较其下层楼层的花台上的支柱朝楼房外侧多延伸了一小段。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促进环保的多层建筑物构造,其特征在于,花台内壁较设在其下层的外墙更朝楼房内侧延伸了一小段。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多层建筑物构造,其特征在于,各楼层相邻的二花台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在该二花台旁侧的走廊的交接处设有阶梯,使该走廊绕该建筑物蜿蜒向上至屋顶阳台。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多层建筑物构造,其特征在于,每一花台底部设有排水孔,且沿各楼层的外墙、走廊及花台底侧设有与该排水孔相通的排水管。
9、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多层建筑物构造,其特征在于,每一花台底部设有排水孔,且沿各楼层的支柱及花台底侧设有与该排水孔相通的排水管。
CNU2008201176059U 2008-05-23 2008-05-23 促进环保的多层建筑物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326283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176059U CN201326283Y (zh) 2008-05-23 2008-05-23 促进环保的多层建筑物构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176059U CN201326283Y (zh) 2008-05-23 2008-05-23 促进环保的多层建筑物构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326283Y true CN201326283Y (zh) 2009-10-14

Family

ID=41178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117605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326283Y (zh) 2008-05-23 2008-05-23 促进环保的多层建筑物构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326283Y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60907A (zh) * 2016-12-28 2017-05-31 天津大学 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及其构建的绿化体系
CN107630568A (zh) * 2016-07-15 2018-01-26 章锐 绿色建筑森林大厦
CN110158994A (zh) * 2018-04-02 2019-08-23 楼中平 一种清洁生态发展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30568A (zh) * 2016-07-15 2018-01-26 章锐 绿色建筑森林大厦
CN106760907A (zh) * 2016-12-28 2017-05-31 天津大学 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及其构建的绿化体系
CN110158994A (zh) * 2018-04-02 2019-08-23 楼中平 一种清洁生态发展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opkins et al. Living architecture: green roofs and walls
JP2011506805A (ja) 建築構造物とその建築方法
CN1844611A (zh) 盆式生态庭院及其建造方法
Dunnett et al. Small green roofs: low-tech options for greener living
Steen et al. Built by hand: vernacular buildings around the world
CN201326283Y (zh) 促进环保的多层建筑物构造
Falkenberg Interior gardens: designing and constructing green spaces in private and public buildings
Naqvi Maximizing Green Space in a Building Complex through Alternative Landscape Design Elements
Williams Creating the prairie xeriscape
Nowysz URbaN veRTICal faRm–INTRODUCTION TO The sUbjeCT aND DIsCUssION Of seleCTeD examples
Green A guide to using plants on roofs, walls and pavements
CN113585815A (zh) 一种可持续生存的立体城市建筑系统
Khazraie A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Vertical Green Systems in High Rise Buildings
Poropat Family house courtyard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arrangement
Sawasdee et al. Adaptation of Vernacular Houses to Coastal Basin Environments of Pak Phanang, Nakhon Si Thammarat, Thailand
CN214740238U (zh) 一种带有人工鸟巢的生态廊架
Bull et al. Elevating the botanical
Cruz Martínez Green Envelopes: Technological and Architectural Integration in a Mediterranean Area-Barcelona
CN1068922C (zh) 多层园林绿化建筑
Seruga Zieleń i woda we współczesnych założeniach architektoniczno-urbanistycznych
Kahn et al. Shelter Ii
Andreucci Greening High-Density Buildings, Open Space, and Infrastructures: Circular and Regenerative Climate Actions Linking Environmental with Social Aspects
Andreucci Circular and Regenerative Climate Actions Linking Environmental with Social Aspects
Mohammed Green Roofs to Treat the Local Dwelling Environment Problems Within Egypt's Vision 2030
Rathwell Greening: Designing Sustainable Urban Greenhouses in Ottaw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014

Termination date: 201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