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294288Y -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定位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定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294288Y
CN201294288Y CNU2008202103854U CN200820210385U CN201294288Y CN 201294288 Y CN201294288 Y CN 201294288Y CN U2008202103854 U CNU2008202103854 U CN U2008202103854U CN 200820210385 U CN200820210385 U CN 200820210385U CN 201294288 Y CN201294288 Y CN 201294288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conducting terminal
insulating body
terminal
electric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21038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德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82021038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294288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294288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294288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设有多数端子收容槽及一缺口和于缺口内设有抵压壁;一第二绝缘本体,设于缺口与第一绝缘本体配合,其设有多数第一抵压块对应抵靠抵压壁,二相邻的第一抵压块之间形成一第一定位槽,第二绝缘本体内设有至少一排导引孔,且其于第一定位槽的相对侧设有多数定位块,二相邻的定位块之间形成一卡扣槽;一第一组导电端子,设于端子收容槽中和第一抵压块与第一绝缘本体之间;一第二组导电端子,设于端子收容槽中和第一定位槽内;至少一第三组导电端子,设于端子收容槽中和导引孔内;以及一第四组导电端子,设于端子收容槽中且铆合固定于卡扣槽。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可防止导电端子之间的信号发生干扰。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定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端子定位装置,尤指一种可防止导电端子信号传输发生干扰的电连接器及其端子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业界普遍使用的多合一电连接器里面设有多组插槽,举例来说,双层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过去的传输规格是单排,即一组插槽内只有一组导电端子,所以双层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两组插槽中总共有两组导电端子,由于这两组导电端子结构形状和规格完全相同,所以只能传输速度相同的同一种信号,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其功能会受到限制,而随着人们对电子产品功能要求的提高,业界规定新一代双层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的传输规格为双排,即在双层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电连接器中的每一组插槽内增加一组导电端子,这样以来,导电端子由两组增加到四组,由于导电端子组数的增多,所以加快了电连接器的信号的传输速度,而且提高了电连接器的功能,但是,过去的双层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电连接器中所使用的后塞都是在所述后塞内设置贯穿所述后塞的多排导引孔以导引定位所述导电端子,所以随着导电端子数量的增多,需要在所述后塞有限的面积内增加导引孔以定位所增加的导电端子,如此,导电端子之间的间隙随着导电端子数量的增加而大大缩减,而且电连接器的插槽内也由于导电端子数量的增多而使得导电端子之间排列非常紧密,从而使得导电端子相互之间的间隙大大减小,在电连接器工作时,有可能造成信号传输的干扰。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及其端子定位装置,以克服所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导电端子信号传输发生干扰的电连接器及其端子定位装置。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电性连接一对接电连接器于一电路板,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多数收容槽以及一缺口,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于所述缺口内设有一抵压壁;一第二绝缘本体,设于所述缺口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配合,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多数第一抵压块对应抵靠所述抵压壁,二相邻的该第一抵压块之间形成一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内设有至少一排导引孔,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于设有所述第一定位槽的相对侧设有多数定位块,二相邻的该定位块之间形成一卡扣槽;一第一组导电端子,设于所述端子收容槽中且设于所述第一抵压块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之间;一第二组导电端子,设于所述端子收容槽中且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槽内;至少一第三组导电端子,设于所述端子收容槽中且设于所述导引孔内;以及一第四组导电端子,设于所述端子收容槽中且铆合固定于所述卡扣槽。
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配合的一第二绝缘本体,并于该第二绝缘本体上设置多数第一抵压块和形成于相邻两第一抵压块之间的一第一定位槽、至少一排导引孔以及多数定位块和形成于相邻两定位块之间的一卡扣槽,并使用一第一组导电端子、一第二组导电端子,至少一第三组导电端子以及一第四组导电端子,且将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设于所述第一抵压块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之间;将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槽内;将所述第三组导电端子设于所述导引孔内;将所述第四组导电端子铆合固定于所述卡扣槽内,由于将导电端子分为四排设于绝缘本体内,导电端子之间的间距增大,从而可防止导电端子在传输信号时,信号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定位装置,该电连接器具有一绝缘本体以及多组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缺口,所述端子定位装置设于所述缺口与所述绝缘本体配合,其具有抵压所述绝缘本体的多数第一抵压块,二相邻的该第一抵压块之间形成一第一定位槽,所述端子定位装置内设有至少一排导引孔,所述端子定位装置于设有所述第一定位槽的相对侧设有多数定位块,二相邻的该定位块之间形成一卡扣槽;所述多组导电端子中的其中一组导电端子设于所述第一抵压块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之间,其中一组导电端子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槽内,其中至少一组导电端子设于所述导引孔内,其中一组导电端子铆合固定于所述卡扣槽。
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与所述绝缘本体配合的一端子定位装置,并于该端子定位装置上设置多数第一抵压块和形成于相邻两第一抵压块之间的一第一定位槽、至少一排导引孔以及多数定位块和形成于相邻两定位块之间的一卡扣槽,从而可将设置在所述绝缘本体上的多组导电端子分排隔开,以防止导电端子在传输信号时,信号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第一绝缘本体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4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遮蔽壳体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5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第一绝缘本体和第二绝缘本体以及导电端子配合时的立体图;
图6为与图1所示电连接器相对应的对接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7为图6所示电连接器的第二绝缘本体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8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和图6所示的对接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9为图8中所示电连接器和对接电连接器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11为图10所示电连接器的第一绝缘本体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2为图10所示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3为图10所示的电连接器和图6所示的对接电连接器的组合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及其端子定位装置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电性连接一对接电连接器800至一电路板700上,其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1、多数导电端子2、一第二绝缘本体3、一内壳体4、一第一遮蔽壳体5以及一后壳体6。其中,所述导电端子2装设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内,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装设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上,所述内壳体4装设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上,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装设于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内,所述后壳体6装设固定于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上。
请参照图1、图2和图5,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设有一第一基部10,其具有相对的前后两端101、102,相对的左右两侧103、104,相对的顶端和底端105、106。所述前端101向前延伸设有形状相同的第一、第二舌板11、12和一隔板13以及一底板14,所述隔板13大致位于所述第一基部10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第二舌板11、12分设于所述隔板13的两侧,且所述第一舌板11临近所述第一基部10的顶端105,所述第二舌板12临近所述第一基部10的底端106,所述底板14自所述第一基部10的前端101的最底处延伸形成。所述后端102向后延伸设有两侧板15,分别自所述第一基部10的左右两侧103、104延伸形成。所述后端102与所述两侧板15形成一缺口150,且所述后端102延伸设有呈上下排列的第一定位板18和第二定位板19,该第一定位板18上设有多数第一卡扣槽16,所述第二定位板19的外侧壁形成一抵压壁151,且该抵压壁151部分向基部10凹陷形成多数第二定位槽170,两相邻的所述第二定位槽170之间设有一齿状的第二抵压块17。
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绝缘本体1的缺口150处也可以只设有抵压壁151而不开设第二定位槽170,进而也未形成齿状的第二抵压块17。
请参照图1、图2和图9,所述第一舌板11具有一顶面110和一底面111,该底面111设有多数贯穿所述第一基部10的第一收容槽112和第二收容槽113,所述第一收容槽112和第二收容槽113相连通,但其中心线相互偏移一定距离,每一所述第一收容槽112内设有一第一卡槽114,每一所述第二收容槽113内设有一第二卡槽115。
每一所述第二舌板12具有一顶面120和一底面121,该底面121设有多数贯穿所述第一基部10的第三收容槽122和第四收容槽123,所述第三收容槽122和第四收容槽123相连通,但其中心线相互偏移一定距离,每一所述第三收容槽122内设有一第三卡槽124,每一所述第四收容槽123内设有一第四卡槽125,所述第三卡槽124和第四卡槽125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槽114和第二卡槽115形状相同。
请参照图1、图3和图9,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一第一组导电端子20、一第二组导电端子21、至少一第三组导电端子22(在本实施例中只有一第三组导电端子22)以及一第四组导电端子23,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0与所述第三组导电端子22规格相同,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21与所述第四组导电端子23规格相同。
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0为弹片端子(其与对接电连接器800的接触为弹性接触,即将所述对接电连接器800插接入所述电连接器100中时,第一组导电端子20会发生微小的朝向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后端102方向的移动),其收容于所述第四收容槽123中,每一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包括一第一弹性臂200和由所述第一弹性臂200向下垂直弯折延伸形成的一第一端子脚201,所述第一弹性臂200上设有一第一卡持结构202,其与所述第四卡槽125相卡持。
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21为平面端子(其与对接电连接器800的接触为平面接触,即将所述对接电连接器800插接入所述电连接器100中时,第二组导电端子21不会发生移动),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21收容于所述第三收容槽122中,每一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包括一呈“U”型的第一弯折头部210(该“U”的第一弯折头部210可通过冲压一步到位)、由所述“U”型第一弯折头部210进一步延伸形成一第二弹性臂211以及由所述第二弹性臂211进一步向下垂直弯折延伸形成的一第二端子脚212。所述第二弹性臂211上设有第二卡持结构213,其与所述第三卡槽124相卡持。
所述第三组导电端子22为弹片端子,其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13中,每一所述第三组导电端子包括一第三弹性臂220和由所述第三弹性臂220向下垂直弯折延伸形成的一第三端子脚221,所述第三弹性臂220上设有第三卡持结构222,其与所述第二卡槽115相卡持,所述第三端子脚221上设有第一卡块223,其与所述第一卡扣槽16相卡持。
所述第四组导电端子23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12中,每一所述第四组导电端子包括一呈“U”型的第二弯折头部230(该“U”的第二弯折头部230可通过冲压一步到位)、由所述“U”型第二弯折头部230进一步延伸形成的一第四弹性臂231以及由所述第四弹性臂231231进一步向下垂直弯折延伸形成一第四端子脚232。所述第四弹性臂231上设有第四卡持结构233,其与所述第一卡槽114相卡持,所述第四端子脚232上设有一第二卡块234。
请参照图1,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呈板状结构,其为一端子定位装置,具有相对设置的上下两表面300和301,相对设置的前后两端302和303,以及相对设置的左右两侧304和305,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设有多数导引孔31,贯穿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的上表面300和下表面301,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的前端302突设有多数齿状的第一抵压块32,两相邻的所述第一抵压块32之间形成一第一定位槽320,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的后端303间隔设有定位块321,每两相邻的所述定位块321之间形成一第二卡扣槽322。
请参照图1,所述内壳体4具有一主体部40和分别由所述主体部40两端朝相同的方向垂直弯折延伸形成的一板体41,每一所述板体41上设有两第一弹片42。
请参照图1和图4,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为一框体结构,其具有一第一收容框50,用于收容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具有相对设置的上下两侧壁500和501,相对设置的左右两侧壁502和503,以及相对设置的前后两端504和505,所述对接电连接器800自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的前端504插入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的第一收容框50内。所述上侧壁500临近所述前端504位置设有形状相同的两第二弹片51,其临近所述后端505位置设有一第一通孔52。所述下侧壁501设有形状相同的两第三弹片53。所述左侧壁502和右侧壁503分别设有形状相同的两第四弹片54、一抵持片55以及一第二通孔56。所述第二弹片51、所述第三弹片53和所述第四弹片54皆自各自所在侧壁延伸入所述第一收容框50内,且与对接电连接器800摩擦配合,以使对接电连接器800与相应的所述导电端子产生良好的接触。所述抵持片55也自各自所在侧壁延伸入所述第一收容框50内,且用于将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第一收容框50内。所述前端504设有开口供所述对接电连接器800与所述电连接器100相对接,其朝外弯折设有形状相同且相对设置的两第一弯折部57和形状相同且相对设置的四第二弯折部58,所述两第一弯折部57分别自所述上侧壁500和下侧壁501的前边缘弯折延伸形成,所述四第二弯折部58分别自所述左侧壁502和右侧壁503的前边缘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自所述后端505装设入所述第一收容框50内。另外,所述左侧壁502和右侧壁503的底缘分别向下延伸设有形状相同且相对设置的两插脚59,用于将所述电连接器100固定于电路板700上。
请参照图1和图8,所述后壳体6呈板片状,其顶端向前弯折设有一第一折弯片61,其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框50内与所述第一通孔52相扣持。所述后壳体6的左右两侧临近底端的位置分别向前弯折设有形状相同且相对设置的一第二折弯片62,其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框50内,且每一所述第二折弯片62外侧分别设有一第一凸块63,该第一凸块63与所述第二通孔56相扣持。
请参照图1,所述电路板700设有多数第一定位孔70和位于所述第一定位孔70区域外围的四个第二定位孔71。
请参照图1至图5以及图8和图9,本实用新型的加工及组装过程如下:
首先,将所述导电端子2中的第一组、第二组以及第三组导电端子20、21以及22通过铆合方式自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后端102处铆入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内。使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0的第一弹性臂200收容于所述第四收容槽123内,该第一弹性臂200上的第一卡持结构202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内设有的第四卡槽125相卡持,且所述第一端子脚201显露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之外,且部分进入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上设有的第二定位槽170内;使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21的第一弯折头部210以及第二弹性臂211收容于所述第三收容槽122内,所述第二卡持结构213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内设有的第三卡槽124相卡持,且所述第二端子脚212显露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之外;使所述第三组导电端子22的第三弹性臂220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13中,所述第三卡持结构222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内设置的第二卡槽115相卡持,使得所述第一卡块223与所述第一卡扣槽16相卡持,且所述第三端子脚221显露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之外。
其次,在所述步骤之后,将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自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下方装设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上。使得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0的第一端子脚201由所述第二定位槽170和所述第一抵压块32共同配合以定位该第一组导电端子20,更准确地说,第一端子脚201进入所述第二定位槽170,第一抵压块32的前端面抵持第一端子脚201;使第二组导电端子21的第二端子脚212进入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上设置的第一定位槽320内,所述抵压壁151上设置的第二抵压块17和该第一定位槽320共同配合以定位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21,更准确地说,第二端子脚212进入所述第一定位槽320,第二抵压块17的前端面抵持第二端子脚212;使所述第三组导电端子22对应穿过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上设置的导引孔31,以导引和定位所述第三组导电端子22。
再次,在所述步骤之后,将所述第四组导电端子23通过铆合方式自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后端102铆合入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第一收容槽112内,使其每一导电端子的呈“U”型的第二弯折头部230和第四弹性臂231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12内,所述第四卡持结构233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上设置的第一卡槽114相卡持,且所述第四端子脚232显露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之外;同时也将所述第四端子脚232通过铆合方式铆合入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上设置的定位块321之间的第二卡扣槽322内,使得所述第四端子脚232上设置的第二卡块234与所述第二卡扣槽322相卡持,以固定所述的第四组导电端子23。
然后,在所述步骤之后,通过铆合的方式将所述内壳体4装设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上设置的隔板13上,使所述内壳体4上设置的板体41位于所述隔板13的上下两侧。
接着,在所述步骤之后,将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自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的后端505装设固定于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的第一收容框50内。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装入所述第一收容框50中之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上设置的底板14位于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的下侧壁501下方,所述遮蔽壳体5上设置的抵持片55分别抵持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左右两侧103、104,以将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第一收容框50内。
最后,在所述步骤之后,将所述后壳体6装设固定于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的后端505。使得所述后壳体6上设置的第一折弯片61与所述遮蔽壳体1上设置的第一通孔52相扣持,所述后壳体6上设置的两第二折弯片6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的左侧壁502和右侧壁503的内侧,且每一所述第二折弯片62上设置的第一凸块63与所述遮蔽壳体1上设置的第二通孔56相扣持。
以此组装完成该电连接器100。将所述电连接器100焊接至所述电路板700上,使得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0的第一端子脚201、第二组导电端子21的第二端子脚212、第三组导电端子22的第三端子脚221以及第四组导电端子23的第四端子脚232分别对应插入所述电路板700上设置的第一通孔70内,并与该电路板700相焊接,所述遮蔽壳体5上设置的插脚59插入所述电路板700上设置的第二通孔71内,并与该电路板700相焊接。
请参照图6和图7,所述对接电连接器800包括一绝缘基体80、一第三绝缘本体81、一第五组导电端子82、一第六组导电端子83以及一第二遮蔽壳体84。所述第五组导电端子82与所述第六组导电端子83收容于所述第三绝缘本体81内,所述第三绝缘本体81收容于所述第二遮蔽壳体84内,所述第二遮蔽壳体84收容于所述绝缘基体80内。
所述第三绝缘本体81设有一第二基部810,其具有一顶面812和一底面813,所述第二基部810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一第三舌板811,所述第三舌板811设有多数第五收容槽814和第六收容槽815,该第五收容槽814和第六收容槽815贯穿该第二基部810,所述第六收容槽815呈“T”型设置(如图7所示)。所述第五收容槽814位于所述第六收容槽815的上方,且每一所述第五收容槽814相邻设有第五卡槽816。
所述第五组导电端子82为弹片端子,其收容于所述第五收容槽814中,其每一导电端子包括一弹性接触部820、由所述弹性接触部820延伸形成的一第五弹性臂821以及由所述第五弹性臂821进一步延伸形成的一第五端子脚822,所述第五弹性臂821上设有第五卡持结构823,其与所述第五卡槽816相卡持。
所述第六组导电端子83为平面端子,其收容于所述第六收容槽815中,其每一导电端子包括一呈“U”型的第三弯折头部830(该第三弯折头部830可通过冲压一步到位)、由所述“U”型第三弯折头部830进一步延伸形成的一第六弹性臂831以及由所述第六弹性臂831进一步延伸形成的一第六端子脚832。所述第六弹性臂831上设有第六卡持结构833。
所述第二遮蔽壳体84为一框体结构,其具有一第二收容框840,用于收容所述第三绝缘本体81。所述第二遮蔽壳体84的上下两壁上分别设有两第三通孔841。
组装时,首先,将所述第五组导电端子82通过铆合方式从所述第三绝缘本体81的后端铆合入所述第五收容槽814内,使其每一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部820和第五弹性臂821收容于所述第五收容槽814内,而第五端子脚822显露于所述第三绝缘本体81之外。
其次,在所述步骤之后,将所述第六组导电端子83的第六弹性臂831以及第六端子脚832插入所述呈“T”型的第六收容槽815内,并使所述“U”型第三弯折头部830伸出所述第三舌板811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未图示);然后通过治具(未图示)顶推所述“U”型第三弯折头部830,使得所述第六组导电端子83由所述第三绝缘本体81的前端向所述第三绝缘本体81的后端移动,以使所述“U”型第三弯折头部830抵顶于所述第三舌板811的前端,使所述“U”型的第三弯折头部830和第六弹性臂831收容于所述第六收容槽815内,而第六端子脚832显露于所述第三绝缘本体81之外。
然后,在所述步骤之后,将所述第三绝缘本体81自所述第二遮蔽壳体84的后端装设固定于所述第二遮蔽壳体84的第二收容框840内。
最后,在所述步骤之后,将所述第二遮蔽壳体84包覆成型(insert-molding)于所述绝缘基体80内。
以此组装完成该对接电连接器800。请参阅图9,将所述对接电连接器800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中之后,所述对接电连接800内的第五组导电端子82的弹性接触部820与所述电连接器100内的第二组导电端子21的“U”型第一弯折头部210或第四组导电端子23的“U”型第二弯折头部230接触,其第六组导电端子83的“U”型第三弯折头部830与所述电连接器100内的第一组导电端子20的第一弹性臂200的末端或第三组导电端子22的第三弹性臂220的末端接触,且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上设置的第二弹片51或第三弹片53和内壳体4上设置的第一弹片42分别位于第二遮蔽壳体84上设置的第三通孔841内,其与对接电连接器800摩擦配合,以使对接电连接器800与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0和第二组导电端子21或第三组导电端子22和第四组导电端子23产生良好的接触。
请参照图10,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将图3所示的第二组导电端子21和第四组导电端子23的第一弯折头部210和第二弯折头部230不设计成“U”型,而分别由所述第二弹性臂211和第四弹性臂231进一步向前延伸形成,如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1’、多数导电端子2’、一第二绝缘本体3’、一内壳体4’、一第一遮蔽壳体5’以及一后壳体6’。其中,所述导电端子2’装设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内,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装设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上,所述内壳体4’装设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上,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装设于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内,所述后壳体6’装设固定于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上。
请参照图10和图11,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设有一第一基部10’,其具有相对的前后两端101’、102’,相对的左右两侧103’、104’,相对的顶端和底端105’、106’。所述前端101’向前延伸设有形状相同的两第一、第二舌板11’、12’和一隔板13’以及一底板14’,所述隔板13’位于所述第一、第二舌板11’、12’之间,且所述第一舌板11’临近所述第一基部10’的顶端105’,所述第二舌板12’临近所述第一基部10’的底端106’,所述底板14’自所述第一基部10’的前端101’的最底处延伸形成。所述后端102’的两侧向后延伸设有两侧板15’。所述后端102’与所述两侧板15’形成一缺口150’,且所述后端102’延伸设有呈上下排列的第一定位板18’和第二定位板19’,该第一定位板18’上设有多数第一卡扣槽16’,所述第二定位板19’的外侧壁形成一抵压壁151’,且所述抵压壁151’部分向所述第一基部10’凹陷形成多数第二定位槽170’,两相邻的所述第二定位槽170’之间形成一齿状的第二抵压块17’,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两侧分别设有两第一凹陷部180和一第二凹陷部190,所述两第一凹陷部180之间设有一挡块181,所述每一侧板15’的内侧设有一第三凹陷部152,请参照图11。
请参照图10、图11,所述第一舌板11’具有一顶面110’和一底面111’,所述底面111’设有多数贯穿所述第一基部10’的第一收容槽112’和第二收容槽113’,所述第一收容槽112’和第二收容槽113’相连通,但其中心线相互偏移一定距离,每一所述第一收容槽112’内设有一第一卡槽114’,每一所述第二收容槽113’内设有一第二卡槽115’。
如图13,所述第二舌板12’具有一顶面120’和一底面121’,所述底面121’设有多数贯穿所述第一基部10’的第三收容槽122’和第四收容槽123’,所述第三收容槽122’和第四收容槽123’相连通,但其中心线相互偏移一定距离,每一所述第三收容槽122’内设有一第三卡槽124’,每一所述第四收容槽123’内设有一第四卡槽125’,所述第三卡槽124’和第四卡槽125’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槽114’和第二卡槽115’形状相同。
请参照图10和图12,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一第一组导电端子20’、一第二组导电端子21’、一第三组导电端子22’以及一第四组导电端子23’。
该第一组导电端子20’和第三组导电端子22’的形状分别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组导电端子20和第三组导电端子22的形状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该第二组导电端子21’和第四组导电端子23’,其分别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组导电端子21和第四组导电端子23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组导电端子21’和第四组导电端子23’的第二弹性臂211’和第四弹性臂231’呈“Z”形,该第二弹性臂211’和第四弹性臂231’的前端分别向前弯折延伸形成分别与该第二弹性臂211’和第四弹性臂231’呈落差设置的接触部210’和接触點230’。
请参照图10,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呈板状结构,其为一端子定位装置,且具有相对设置的上下两表面300’和301’,相对设置的前后两端302’和303’,以及相对设置的左右两侧304’和305’,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设有多数导引孔31’,贯穿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的上表面300’和下表面301’,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的前端302’设有多数齿状的第一抵压块32’,两相邻的所述第一状抵压块32’之间形成一第一定位槽320’,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的后端303’设有定位块321’,两相邻的所述定位块321’之间形成一第二卡扣槽322’,所述左右两侧304’和305’分别设有一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垂直的卡扣323,其与所述第三凹陷部152相扣持。
请参照图10,所述内壳体4’具有一主体部40’和分别由所述主体部40’两端朝相同的方向垂直弯折延伸形成的一板体41’,所述每一板体41’上设有两第一弹片42’。
请参照图10,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为一框体结构,其具有一第一收容框50’,用于收容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其具有相对设置的上下两侧壁500’和501’,相对设置的左右两侧壁502’和503’,以及相对设置的前后两端504’和505’,所述对接电连接器800自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的前端504’插入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的第一收容框50’内。所述上侧壁500’临近所述前端504’位置设有形状相同的两第二弹片51’,其临近所述后端505’位置设有一第一通孔52’。所述下侧壁501’设有形状相同的两第三弹片53’。所述左侧壁502’和右侧壁503’分别设有形状相同的两第四弹片54’、一抵持片55’以及一第二通孔56’。所述第二弹片51’、所述第三弹片53’和所述第四弹片54’皆自各自所在侧壁延伸入所述第一收容框50’内,且与对接电连接器800摩擦配合,以使对接电连接器800与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0’和第二组导电端子21’产生良好的接触。所述抵持片55’也自各自所在侧壁延伸入所述第一收容框50’内,且用于将所述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第一收容框50’内。所述前端504’供所述对接电连接器800插接入所述电连接器100’内,其朝外弯折设有形状相同且相对设置的两第一弯折部57’和形状相同且相对设置的四个第二弯折部58’,所述两第一弯折部57’分别位于所述上侧壁500’和下侧壁501’,所述四个第二弯折部58’分别位于所述左侧壁502’和右侧壁503’。所述后端505’供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装设入所述第一收容框50’内。另外,所述左侧壁502’和右侧壁503’的底缘分别向下延伸设有形状相同且相对设置的一插脚59’,用于将电连接器100’固定于电路板700上,所述左侧壁502’和右侧壁503’上进一步设有形状相同且相对设置的一第四凹陷部590。
请参照图10,所述后壳体6’呈板片状,其顶端向前弯折设有一第一折弯片61’,其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框50’内,且其上表面设有一第二凸块600,其与所述第一通孔52’相扣持。所述后壳体6’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前弯折设有一第二折弯片62’和一第三折弯片63’,所述第二折弯片62’均位于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的左侧壁502’和右侧壁503’的内侧,即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框50’内,所述第二折弯片62’外侧均设有一第三凸块64,其与所述第二通孔56’相扣持,所述第三折弯片63’位于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的外侧,且位于所述第四凹陷部590内。
请参照图10至图13,本实用新型的加工及组装过程如下:
首先,将第一组、第二组以及第三组导电端子20’、21’以及22’通过铆合方式自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后端102’处铆入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内。
其次,在所述步骤之后,将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上的卡扣323与所述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上的第三凹陷部152相扣持以将该第二绝缘本体3’与该第一绝缘本体1’固定在一起。使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0’的第一端子脚进入所述第二定位槽,第一抵压块的前端面抵持第一端子脚;第二组导电端子21’的第二端子脚进入所述第一定位槽,第二抵压块的前端面抵持第二端子脚;且使所述第三组导电端子22’对应穿过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上设置的导引孔31’。
再次,在所述步骤之后,将所述第四组导电端子23’通过铆合方式自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端102’铆合入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收容槽112’内,使其每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點230’和第四弹性臂231’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12’内,所述第四卡持结构233’与所述绝缘本体1’上设置的第一卡槽114’相卡持,而所述第四端子脚232’显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之外;同时也将所述第四端子脚232’通过铆合方式铆合入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上设置的定位块321’之间的第二卡扣槽322’内,使得所述第四端子脚232’上设置的第二卡块234’与所述第二卡扣槽322’相扣持,以固定所述第四组导电端子23。
然后,在所述步骤之后,通过铆合的方式将所述内壳体4’装设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设置的隔板13’上,使所述内壳体4’上设置的板体41’位于所述隔板13’的两侧。
接着,在所述步骤之后,将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自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的后端505’装设固定于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的第一收容框50’内。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装入所述第一收容框50’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上设置的抵持片55’沿所述绝缘本体1’上设置的第一凹陷部180移动并越过所述挡块181,以防止所述绝缘本体1’从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内退出。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装入所述第一收容框50’中之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上设置的底板14’位于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上设置的下侧壁501’下方,且所述绝缘本体1’上设置的第二凹陷部190与所述遮蔽壳体5’上设置的第二通孔56’相对应。
最后,在所述步骤之后,将所述后壳体6’装设固定于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的后端505’。使得所述后壳体6’上设置的第一折弯片61’上设置的第二凸块600与所述遮蔽壳体1’上设置的第一通孔52’相扣持,且所述后壳体6’上设置的两第二折弯片6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的左侧壁502’和右侧壁503’的内侧,且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设置的第二凹陷部190内,且所述每一第二折弯片62’上设置的第三凸块64与所述遮蔽壳体1’上设置的第二通孔56’相扣持。所述第三折弯片63’位于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的外侧,且对应位于所述遮蔽壳体1’上设置的第四凹陷部590内。
以此组装完成该电连接器100’。将所述电连接器100’焊接至所述电路板700上,使得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0’的第一端子脚201’、第二组导电端子21’的第二端子脚212’、第三组导电端子22’的第三端子脚221’以及第四组导电端子23’的第四端子脚232’分别对应插入所述电路板700上设置的第一通孔70内,所述遮蔽壳体5’上设置的插脚59’插入所述电路板700上设置的第二通孔71内。
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对接电连接器800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中之后,所述对接电连接800内的第五组导电端子82的弹性接触部820与所述电连接器100’内的第二组导电端子21’的接触部210’或第四组导电端子23’的接触點230’相接触,其第六组导电端子83的“U”型第三弯折头部830与所述电连接器100’内的第一组导电端子20’的第一弹性臂200’的末端或第三组导电端子22’的第三弹性臂220’的末端接触。且所述第一遮蔽壳体5’上设置的第二弹片51’或第三弹片53’和内壳体4’上设置的第一弹片42’分别进入第二遮蔽壳体84的上设置的第三通孔841内,其与对接电连接器800摩擦配合,以使对接电连接器800与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0’和第二组导电端子21’或第三组导电端子22’和第四组导电端子23’产生良好的接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配合的一第二绝缘本体,并于该第二绝缘本体上设置多数第一抵压块和形成于相邻两第一抵压块之间的一第一定位槽、至少一排导引孔以及多数定位块和形成于相邻两定位块之间的一第二卡扣槽,并使用一第一组导电端子、一第二组导电端子、至少一第三组导电端子以及一第四组导电端子,且将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的端子脚固定于所述第一抵压块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二定位槽之间;将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的端子脚固定在所述第一定位槽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二抵压块之间;将所述第三组导电端子的端子脚插入所述导引孔内;将所述第四组导电端子的端子脚铆合固定于所述第二卡扣槽内,总之,通过使用所述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组导电端子可稳定地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上。
另外,由于将导电端子分为四排设于绝缘本体内,各个导电端子之间的间隙比较大,从而防止导电端子在传输信号时导电端子之间的信号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
还有,由于使用的第一组导电端子和第二组导电端子,第三组导电端子和第四组导电端子可传输两种不同速度的信号,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传输信号的方式,而且由于增加了导电端子的数量,所以电连接器的传输速度也将增加,电连接器的使用性能也得到了提高。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电性连接一对接电连接器于一电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多数收容槽以及一缺口,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于所述缺口内设有一抵压壁;
一第二绝缘本体,设于所述缺口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配合,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多数第一抵压块对应抵靠所述抵压壁,二相邻的该第一抵压块之间形成一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内设有至少一排导引孔,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于设有所述第一定位槽的相对侧设有多数定位块,二相邻的该定位块之间形成一卡扣槽;
一第一组导电端子,设于所述端子收容槽中且设于所述第一抵压块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之间;
一第二组导电端子,设于所述端子收容槽中且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槽内;
至少一第三组导电端子,设于所述端子收容槽中且设于所述导引孔内;以及
一第四组导电端子,设于所述端子收容槽中且铆合固定于所述卡扣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于所述抵压壁处设有多数第二抵压块,二相邻的第二抵压块之间形成一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抵压块抵压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于所述第一定位槽内,所述第一抵压块抵压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于所述第二定位槽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组导电端子的传输速率不同,且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三组导电端子规格相同,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和所述第四组导电端子规格相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三组导电端子为弹片端子,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和所述第四组导电端子为平面端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端子设有收容于所述端子收容槽内的一弯折头部以及由所述弯折头部延伸的一弹性臂,由所述弹性臂弯折延伸形成显露于所述绝缘本体之外的一端子脚。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电连接器内设有多数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为平面端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进一步设有两卡扣,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上设有两凹陷部,所述卡扣卡持于所述凹陷部。
8.一种电连接器的端子定位装置,该电连接器具有一绝缘本体以及多组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定位装置设于所述缺口与所述绝缘本体配合,其具有抵压所述绝缘本体的多数第一抵压块,二相邻的该第一抵压块之间形成一第一定位槽,所述端子定位装置内设有至少一排导引孔,所述端子定位装置于设有所述第一定位槽的相对侧设有多数定位块,二相邻的该定位块之间形成一卡扣槽;所述多组导电端子中的其中一组导电端子设于所述第一抵压块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之间,其中一组导电端子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槽内,其中至少一组导电端子设于所述导引孔内,其中一组导电端子铆合固定于所述卡扣槽。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子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于所述缺口处设有一抵压壁,所述绝缘本体于所述抵压壁处设有多数第二抵压块,二相邻的第二抵压块之间形成一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一抵压块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槽内,所述第二第压块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槽内。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子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第一组导电子、一第二组导电端子、至少一第三组导电端子以及一第四组导电端子,所述第一抵压块抵压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于所述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抵压块抵压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于所述第一定位槽,所述导引孔供所述第三组导电端子穿过,所述第四组导电端子铆合固定于所述卡扣槽内。
CNU2008202103854U 2008-03-13 2008-10-25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定位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1294288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2103854U CN201294288Y (zh) 2008-03-13 2008-10-25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定位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20009619.9 2008-03-13
CN200820009619 2008-03-13
CNU2008202103854U CN201294288Y (zh) 2008-03-13 2008-10-25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定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294288Y true CN201294288Y (zh) 2009-08-19

Family

ID=41007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210385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294288Y (zh) 2008-03-13 2008-10-25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定位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294288Y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09937A (zh) * 2011-11-01 2012-06-20 深圳市正耀科技有限公司 双层插座连接器
CN108736222A (zh) * 2018-04-02 2018-11-02 东莞市三基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型直立式双层usb连接器
CN110048259A (zh) * 2019-05-24 2019-07-23 深圳市兴万联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11490383A (zh) * 2020-04-10 2020-08-04 宁波市富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车灯led模组中插针变形的结构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09937A (zh) * 2011-11-01 2012-06-20 深圳市正耀科技有限公司 双层插座连接器
CN102509937B (zh) * 2011-11-01 2013-12-25 深圳市正耀科技有限公司 双层插座连接器
CN108736222A (zh) * 2018-04-02 2018-11-02 东莞市三基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型直立式双层usb连接器
CN108736222B (zh) * 2018-04-02 2024-04-05 东莞市三基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型直立式双层usb连接器
CN110048259A (zh) * 2019-05-24 2019-07-23 深圳市兴万联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10048259B (zh) * 2019-05-24 2024-04-19 深圳市兴万联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11490383A (zh) * 2020-04-10 2020-08-04 宁波市富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车灯led模组中插针变形的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397899Y (zh) 电连接器
US9787009B2 (en) Receptacle connector having an insulating tongue with a combining area for accommodating combining portions of a plurality of contacts
US8152568B2 (en) Cable assembly with new interface
CN203225432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00440630C (zh) 插座连接器
US20110306241A1 (en) High speed modular jack
CN110729594A (zh) 一种线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100382392C (zh) 卡电连接器
CN210156669U (zh) 一种两侧解锁连接器组件
US20110306240A1 (en) High speed modular jack
CN201345438Y (zh) 电连接器
CN201294288Y (zh)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定位装置
CN201374421Y (zh) 插座连接器
CN201374422Y (zh) 插座连接器
CN201282235Y (zh) 层叠式插座电连接器
CN202042739U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202308487U (zh) 直立式连接器及其组合
CN201397964Y (zh) 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
CN2874849Y (zh) 电连接器
CN201937033U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101527415B (zh) 电子转接装置
CN201364992Y (zh) 零插入力电连接器
CN202930584U (zh) 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
CN202084700U (zh) 卡连接器
CN200997470Y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19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