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284258Y - 一种序批式静态沉淀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序批式静态沉淀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284258Y
CN201284258Y CNU2008201227205U CN200820122720U CN201284258Y CN 201284258 Y CN201284258 Y CN 201284258Y CN U2008201227205 U CNU2008201227205 U CN U2008201227205U CN 200820122720 U CN200820122720 U CN 200820122720U CN 201284258 Y CN201284258 Y CN 201284258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ch type
sedimentation pond
sequencing batch
static state
po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12272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星文
李斌
袁琳
周丽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IGU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Thunip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IGU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Thunip Holding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IGU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Thunip Holding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IGU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82012272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284258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284258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284258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eration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Activated Polluted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序批式静态沉淀系统,该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静态沉淀池组成,其特征在于,每个静态沉淀池都与前段处理系统通过公共壁连接,所述公共壁底部设置隔墙小孔,池底设有剩余污泥泵、曝气装置、污泥回流泵以及潜水搅拌器,池顶设有空气堰滗水器。该系统克服了动态沉淀模式自身存在的缺点,并具备了功能全面,实用性强,运行灵活,沉淀效率高,处理能力强,操作维护方便,构筑物结构紧凑,土地利用率高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序批式静态沉淀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序批式静态沉淀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污水处理系统中常用传统的沉淀池类型,如平流式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辐流式沉淀池以及依据浅层原理设计的沉淀池,均是在动态流的模式下设计实施的,即沉淀池同时进水、沉淀和出水。这样,污泥的沉降效率不可避免地受到进出水水流和上升水流的影响,污泥的沉降距离受到压缩,沉降时间延长,这使得沉淀池的容积相应增大;对于二沉池而言,浓缩的污泥要回流至主反应池,二沉池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污泥回流对沉降效果的影响,因此,在设计二沉池时,要选择较长的沉淀时间和较小的表面负荷,这也使得沉淀池的容积也相应增大。经过不断改良的辐流式沉淀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流流态对污泥沉降效果的影响,然而其复杂的结构并不利于操作和维护,高额的成本也是许多污水处理厂在构筑物选型时不可忽视的问题。
其次,传统沉淀池的功能比较单一,主要用于污泥的沉降、浓缩和回流,不具备对出水水质进行细微调节的功能;在构筑物的平面布置中,沉淀池一般为单独的构筑物且有效水深不高,占地面积较大,不适宜于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克服了动态沉淀模式自身存在的缺点,并具备功能全面,实用性强,运行灵活,沉淀效率高,处理能力强,操作维护方便,构筑物结构紧凑,土地利用率高的优点的序批式静态沉淀系统。
一种序批式静态沉淀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静态沉淀池组成,其特征在于,每个静态沉淀池都与前段处理系统通过公共壁连接,所述公共壁底部设置若干隔墙小孔,池底设有剩余污泥泵、曝气装置、污泥回流泵以及潜水搅拌器,池顶设有空气堰滗水器。
其中,所述空气堰滗水器由空气罩、进气阀、出气阀、出水堰和出水管组成,设置于距所述静态沉淀池末端池壁1m位置,以避免所述空气堰滗水器与池壁间隙细小杂质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其中,所述隔墙小孔为均匀设置于所述公共壁底部的方形小孔。
其中,所述静态沉淀池的长宽比为1:1~3:1。
其中,所述隔墙小孔过孔流速为3~5cm/s。
其中,所述静态沉淀池的有效水深为5~6m。
使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序批式静态沉淀系统对污水进行处理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与传统的沉淀池相比,不仅具有污泥沉降、浓缩、回流的作用,反应阶段还使其具有了很强的实用性,既可进行好氧、缺氧反应或者好氧-缺氧间歇反应,亦可进行絮凝沉淀、化学除磷等物化处理,尤其对脱氮除磷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实现灵活的终端调控。
(2)采用自动化的控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对进水-滗水时间,反应时间以及反应过程中各运行状态的时间分配等参数进行调节,调节的灵活性可以适应不同情况的需求,从而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3)与动态沉降相比,静态沉降不受进出水流和上升水流的影响,污泥可以进行高效的自由沉降,污泥沉降距离不会受到压缩,沉降效率显著增强,尤其对微小絮体也具有良好的沉降效果。
(4)当处于反应阶段的静态沉淀池进行污泥回流时,同样流量的泥水混合液会同时通过公共壁上的隔墙小孔流入这个静态沉淀池,处于进水-滗水阶段的另一静态沉淀池的进水量仍维持与原水的进水量一致,因此,静态沉淀池具有更高的表面负荷,一般为传统沉淀池的1.5~3倍。
(5)传统沉淀池的刮吸泥机被恒水位空气堰滗水器所取代,通过调节空气阀门实现对沉淀池的滗水及关键环节的控制,结构简单,易操作和维护。
(6)构筑物结构紧凑,土地利用率高:静态沉淀池与前段处理系统采用共壁结构,平面结构布置更加紧凑,成本相对降低;虽然其附加的反应阶段使池容有所增大,为传统沉淀池的1~2倍,但静态沉淀池的有效水深较传统沉淀池明显增大,可至5~6m;二者的占地面积相当,与需要独立设置的传统沉淀池相比,静态沉淀池在土地利用上更有优势,因此,在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序批式静态沉淀系统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用新型静态沉淀池结构示意图;
图2为进水-滗水阶段起始时刻静态沉淀池内混合液分层示意图;
图3为进水-滗水阶段结束时刻静态沉淀池内混合液分层示意图;
图4为反应阶段静态沉淀池内混合液分层示意图;
图5为静沉阶段静态沉淀池内混合液分层示意图。
图中:1、进水;2、出水;3、清水层;4、缓冲层;5、污泥层;6、剩余污泥泵;7、曝气装置;8、污泥回流泵;9、潜水搅拌器;10、空气堰滗水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序批式静态沉淀系统,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说明如下。
本实施例所提出的一种序批式静态沉淀系统,由两个静态沉淀池组成,分别为静态沉淀池A、B。
如图1所示,每个静态沉淀池都包括与前段处理系统连接的公共壁,使得平面结构布置更加紧凑,成本相对降低,实现了小的占地面积,静态沉淀池沿公共壁的底部均匀开设有一系列的方形隔墙小孔,以保证过孔流速为3~5cm/s,通过隔墙小孔,污泥和水的混合液可进入静态沉淀池;静态沉淀池底部设有剩余污泥泵6、曝气装置7、污泥回流泵8以及潜水搅拌器9;静态沉淀池顶设有空气堰滗水器10,设置于距静态沉淀池末端池壁1m左右位置,以避免空气堰滗水器10与池壁间隙细小杂质对出水水质的影响,空气堰滗水器10主要由空气罩、进气阀、出气阀、出水堰和出水管组成;为实现良好的出水水质,静态沉淀池长宽比为1:1~3:1,有效水深5~6m,水平流速3mm/s。
使用本实施例所提出的序批式静态沉淀工艺及其系统对污水进行处理时,两个静态沉淀池按照设定的运行周期交替运行,每个周期分为进水-滗水阶段、反应阶段、静沉阶段。
在进水-滗水阶段,关闭静态沉淀池A的空气堰滗水器10的进气阀门,打开排气阀门,内部的空气压力释放,内外压差消失,内外液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经过前段预处理或生化处理的泥水混合液通过隔墙小孔进入静态沉淀池A中,在水力作用下将上清液逐层上托,如图2所示,池内混合液分从上到下为清水层3、缓冲层4以及污泥层5,通过空气堰滗水器10的出水堰收集并通过底部相连的出水管将溢流的上清液排出,上清液逐渐被泥水混合液置换,如图3所示,当上清液与泥水混合液的置换比达到设定值50%~70%时,静态沉淀池A的进水-滗水阶段结束;
静态沉淀池A进入反应阶段,关闭排气阀门,开启进气阀门,在利用空压机向空气罩内补入一定量的空气后,关闭进气阀,此时空气罩内维持着一定量的气压,并产生了一个内外的液面差,空气罩内部的液面低于出水堰堰高,混合液维持在静态沉淀池内不溢出;根据工艺的需要及要达到的处理目标,可对污水进行好氧反应、缺氧反应、好氧-缺氧间歇反应,也可以进行絮凝沉淀或者化学除磷等物化处理,曝气装置7为反应阶段创造好氧环境,潜水搅拌器9为反应阶段创造缺氧环境;如图4所示,在反应阶段,泥水完全混匀,剩余污泥泵6开启,排出的剩余污泥量与每日静态沉淀池池内所产生的泥量相当,可根据理论计算;污泥回流泵8也在此阶段开启,将污泥回流至前段的处理系统,以维持前段的处理系统恒定的污泥浓度,污泥回流比为300%;静态沉淀池A进行污泥回流时,同样流量的泥水混合液会同时通过公共壁上的隔墙小孔流入静态沉淀池A,处于进水-滗水阶段的另一静态沉淀池B的进水量仍维持与原水进水量一致,这样,静态沉淀池便具有了更高的表面负荷,可达到传统沉淀池的1.5~3倍,本实施例中两静态沉淀池的表面负荷为不大于2.5米/小时;
在静态沉淀池A进入反应阶段的同时,关闭静态沉淀池B的空气堰滗水器10的进气阀门,打开排气阀门,经过预处理或生化处理的泥水混合液进入其中,静态沉淀池B进入进水-滗水阶段;
反应阶段结束后,静态沉淀池A进入静沉阶段,此时静态沉淀池B仍然处于进水-滗水阶段,静态沉淀池A中的污泥在静态流中自由沉降,经过0.6小时的预设静沉时间静沉阶段结束,池内泥水混合液实现良好的分层,如图5所示,由上至下分别为清水层3,缓冲层4以及污泥层5。
静态沉降不受进出水流和上升水流的影响,污泥可以进行高效的自由沉降,污泥沉降距离不会受到压缩,沉降效率显著增强,尤其对微小絮体也具有良好的沉降效果。
此后,静态沉淀池A、B功能交换,即静态沉淀池A进入进水-滗水阶段,而静态沉淀池B依次进入反应阶段以及静沉阶段,两池交替运行,实现了良好的出水水质。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6)

1、一种序批式静态沉淀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静态沉淀池组成,其特征在于,每个静态沉淀池都与前段处理系统通过公共壁连接,所述公共壁底部设置若干隔墙小孔,池底设有剩余污泥泵、曝气装置、污泥回流泵以及潜水搅拌器,池顶设有空气堰滗水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序批式静态沉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堰滗水器由空气罩、进气阀、出气阀、出水堰和出水管组成,设置于距所述静态沉淀池末端池壁1m位置,以避免所述空气堰滗水器与池壁间隙细小杂质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序批式静态沉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墙小孔为均匀设置于所述公共壁底部的方形小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序批式静态沉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态沉淀池的长宽比为1:1~3: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序批式静态沉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墙小孔过孔流速为3~5cm/s。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序批式静态沉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态沉淀池的有效水深为5~6m。
CNU2008201227205U 2008-09-24 2008-09-24 一种序批式静态沉淀系统 Expired - Lifetime CN201284258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227205U CN201284258Y (zh) 2008-09-24 2008-09-24 一种序批式静态沉淀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227205U CN201284258Y (zh) 2008-09-24 2008-09-24 一种序批式静态沉淀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284258Y true CN201284258Y (zh) 2009-08-05

Family

ID=40949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122720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284258Y (zh) 2008-09-24 2008-09-24 一种序批式静态沉淀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284258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9740A (zh) * 2014-05-29 2014-08-13 厦门溢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脱氮除磷恒水位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系统及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9740A (zh) * 2014-05-29 2014-08-13 厦门溢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脱氮除磷恒水位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系统及其方法
CN103979740B (zh) * 2014-05-29 2015-11-25 厦门溢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脱氮除磷恒水位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系统及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95947B (zh) V型气提回流两级沉淀一体化污水处理池
CN101544423B (zh) 污泥减量的a/o脱氮污水处理工艺及装置
CN103395950B (zh) 大中型污水处理v型气提脱氮除磷工艺
CN103408194B (zh) 小型污水处理水解气提沉淀工艺方法
CN103395948B (zh) Z型气提回流两级沉淀一体化污水处理池
CN101289263B (zh) 强化污泥过滤技术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方法
CN203392986U (zh) V型气提回流两级沉淀一体化污水处理池
CN106830534A (zh) 一种恒流量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
CN101402508A (zh) 一种序批式静态沉淀方法及其系统
CN107140737A (zh) 改良节能aao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117209053B (zh) 一种嵌入式曝气沉淀一体化自凝聚活性污泥生化反应器
CN101985383A (zh) 改进型四沟式氧化沟及其污水处理方法
CN103420483B (zh) 一种批序式污水处理装置
CN101337736A (zh) Sbr工艺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CN201284258Y (zh) 一种序批式静态沉淀系统
CN104556578A (zh) 一种废水的深度处理方法
CN107162189A (zh) 一种改良节能ao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203392987U (zh) Z型气提回流两级沉淀一体化污水处理池
CN103482760A (zh) 多模式曝气氧化沟生物反应池
CN110436596A (zh) 一种组合式反冲洗水处理及回用系统
CN202936254U (zh) 小城镇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
CN207210066U (zh) 改良节能aao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202945096U (zh) 一种可变容积水解酸化和a/o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203498154U (zh) 多模式曝气氧化沟生物反应池
CN211141836U (zh) 废纸再生造纸废水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05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