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282430Y - 一种逆变器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逆变器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282430Y
CN201282430Y CNU200820135373XU CN200820135373U CN201282430Y CN 201282430 Y CN201282430 Y CN 201282430Y CN U200820135373X U CNU200820135373X U CN U200820135373XU CN 200820135373 U CN200820135373 U CN 200820135373U CN 201282430 Y CN201282430 Y CN 201282430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ing device
input
diode
tie point
inverter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13537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学智
姚吉隆
赵研峰
克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emens Ltd China
Siemens AG
Siemens Ltd India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Ltd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Ltd China filed Critical Siemens Ltd China
Priority to CNU20082013537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282430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282430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282430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逆变器电路,该逆变器电路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三输入端、第四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以及第一开关器件、第二开关器件、第三开关器件、第四开关器件、第五开关器件、第六开关器件,在第一开关器件和第二开关器件的连接点与第三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七开关器件,在第五开关器件和第六开关器件的连接点与第二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八开关器件,在第二开关器件和第三开关器件的连接点与第二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一二极管,在第四开关器件和第五开关器件的连接点与第三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二二极管。本实用新型不仅降低了逆变器电路的成本,还降低了对逆变器电路的设计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逆变器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逆变器领域,特别是一种逆变器电路。
背景技术
逆变器广泛地应用于可变速驱动电路、高频开关模式电源、电源系统的电能质量控制、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等领域。图1给出了标准的两电平逆变器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逆变器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在第二输入端(电压假设为aV,a为任意正实数)和第一输入端(电压为0V)之间连接有一个电解电容器E1,在第二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连接有一个绝缘栅极型功率管(IGBT)T1,在输出端和第一输入端之间连接有另一个绝缘栅极型功率管T2,T1和T2作为开关器件。输出端的频率和输出波形的幅值可以由T1和T2的开关频率和占空比来控制。
两电平逆变器中开关器件T1和T2的最大电压应力为直流侧的电压,最大电流应力为负载电流。对于高电压和大容量的应用场合而言,两电平逆变器具有如下缺点:
1)当直流侧电压升高时,单个开关器件不能承受整个直流侧电压,因此需要串联多个开关器件,串联的多个开关器件对功率电路结构以及触发器脉冲要求达到严格的一致,从而避免开关操作延迟所造成的过电压,但是绝大多数应用场合很难满足这种要求。
2)开关器件的开关操作可能会引起电磁干扰。
3)高压开关器件的低开关频率会引起两电平逆变器中存在高电流谐波。
可以使用箝位技术来克服上述缺点。图2是一种四电平二极管箝位逆变器的示意图,图3是一种五电平二极管箝位逆变器的示意图。在图2和图3所示的逆变器中,将直流侧电压分成多个电平,并且通过二极管将每个开关器件的阻断电压箝位到aV。
以图2所示的逆变器为例,其中T1、T2……T6为用作开关器件的IGBT,D11、D12、D13、D21、D22、D23为箝位二极管,E1、E2、E3为电解电容器。
假设每个电解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为aV,那么图2所示逆变器的基本运行方式如下:
当T1、T2、T3导通而T4、T5、T6关断时,输出端电压为3aV。此时,通过输出端与D12、D13将T4的阻断电压箝位到aV(T4与输出端相连的一端的电压为3aV,T4的另一端经过D12、D13连接至2aV,因此T4两端的电压为aV,以下省略具体说明),通过D12、D13与D23将T5的阻断电压箝位到aV,通过D23将T6的阻断电压箝位到aV。
当T2、T3、T4导通而T1、T5、T6关断时,输出端电压为2aV。此时,通过输出端将T1的阻断电压箝位到aV,通过输出端与D23将T5的阻断电压箝位到aV,通过D23将T6的阻断电压箝位到aV。
当T3、T4、T5导通而T1、T2、T6关断时,输出端电压为aV。此时,通过D11将T1的阻断电压箝位到aV,通过D11与输出端将T2的阻断电压箝位到aV,通过输出端将T6的阻断电压箝位到aV。
当T4、T5、T6导通而T1、T2、T3关断时,输出端电压为0V。此时,通过D11将T1的阻断电压箝位到aV,通过D11与D21、D22将T2的阻断电压箝位到aV,通过D21、T22与输出端将T3的阻断电压箝位到aV。
在图3所示的逆变器中,T1、T2……T8为IGBT,D11、D12、D13、D14、D21、D22、D23、D24、D31、D32、D33、D34为箝位二极管,E1、E2、E3、E4为电解电容器。图3所示的五电平逆变器的基本运行方式与图2所示的四电平逆变器相似,这里不再赘述。
当逆变器的电平数在四以上时,串联的箝位二极管用来保证二极管和开关器件具有相同的额定电压。在如图2所示的四电平逆变器中使用了6个开关器件和6个二极管,它们具有相同的额定电流(不小于负载电流)。而在如图3所示的五电平逆变器中使用了满足上述要求的8个开关器件和12个二极管。当逆变器的电平数增加时,箝位二极管的数量急剧增多,并且所有的箝位二极管都需要不小于负载电流的额定电流。这显著地增加了逆变器的成本和体积。在大容量的应用场合,很难实现复杂的四电平逆变器和五电平逆变器的拓扑结构。此外,由于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需要谨慎地设计开关器件的开关顺序,以保证开关器件的阻断电压为aV。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逆变器电路,用以降低逆变器电路的成本,并且降低对逆变器电路的设计要求。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逆变器电路,该逆变器电路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三输入端、第四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在第四输入端和所述输出端之间依次串联有第一开关器件、第二开关器件和第三开关器件,在所述输出端和第一输入端之间依次串联有第四开关器件、第五开关器件和第六开关器件,在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第二输入端和第三输入端之间、第三输入端和第四输入端之间分别连接有一个电容器,在第一开关器件和第二开关器件的连接点与第三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七开关器件,在第五开关器件和第六开关器件的连接点与第二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八开关器件,在第二开关器件和第三开关器件的连接点与第二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一二极管,在第四开关器件和第五开关器件的连接点与第三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二二极管。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种逆变器电路,该逆变器电路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三输入端、第四输入端、第五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在第五输入端和所述输出端之间依次串联有第一开关器件、第二开关器件、第三开关器件和第四开关器件,在所述输出端和第一输入端之间依次串联有第五开关器件、第六开关器件、第七开关器件和第八开关器件,在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第二输入端和第三输入端之间、第三输入端和第四输入端之间、第四输入端和第五输入端之间分别连接有一个电容器,在第一开关器件和第二开关器件的连接点与第四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九开关器件,在第四输入端和第三输入端之间串联连接有第一二极管和第十开关器件,在第三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串联连接有第十一开关器件和第二二极管,在第七开关器件和第八开关器件的连接点与第二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十二开关器件,在第二开关器件和第三开关器件的连接点与第一二极管和第十开关器件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第十三开关器件,在第六开关器件和第七开关器件的连接点与第十一开关器件和第二二极管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第十四开关器件,在第三开关器件和第四开关器件的连接点与第十一开关器件和第十四开关器件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第三二极管,在第五开关器件和第六开关器件的连接点与第十三开关器件和第十开关器件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第四二极管。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又一种逆变器电路,该逆变器电路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三输入端、第四输入端、第五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在第五输入端和所述输出端之间依次串联有第一开关器件、第二开关器件、第三开关器件和第四开关器件,在所述输出端和第一输入端之间依次串联有第五开关器件、第六开关器件、第七开关器件和第八开关器件,在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第二输入端和第三输入端之间、第三输入端和第四输入端之间、第四输入端和第五输入端之间分别连接有一个电容器,在第一开关器件和第二开关器件的连接点与第四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九开关器件,在第四输入端和第三输入端之间串联连接有第一二极管和第五二极管,在第三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串联连接有第六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在第七开关器件和第八开关器件的连接点与第二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十二开关器件,在第二开关器件和第三开关器件的连接点与第一二极管和第五二极管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第七二极管,在第六开关器件和第七开关器件的连接点与第六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第八二极管,在第三开关器件和第四开关器件的连接点与第六二极管和第八二极管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第三二极管,在第五开关器件和第六开关器件的连接点与第七二极管和第五二极管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第四二极管。
在上述逆变器电路中,所述开关器件为绝缘栅极型功率管(IGBT)、晶闸管(SCR)、可关断晶闸管(GTO)、大功率晶体管(GTR)或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
在上述逆变器电路中,所述电容器为有极性的电容器或者无极性的电容器。所述电容器优选为电解电容器。
在上述逆变器电路中,在相邻的输入端之间分别连接有一个电容器。
从上述方案中可以看出,由于本实用新型利用开关器件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部分箝位二极管,可以实现双向箝位,从而简化了电路,减少了逆变器电路中器件的数量,降低了逆变器电路的成本。并且,与二极管不同,本实用新型中的开关器件具有双向导电特性,因此对于开关器件的开关顺序的要求不高,从而降低了逆变器电路的设计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逆变器电路中,使用开关器件的箝位来实现电流回路,箝位二极管只在电压箝位中起作用,并不承载负载电流,所以本实用新型中的箝位二极管能够用额定电流小于开关器件额定电流十分之一的二极管来实现,而这种二极管的成本远远低于现有技术所采用的二极管,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标准的两电平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四电平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五电平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四电平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五电平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五电平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将现有逆变器电路中的箝位二极管换成了可以双向导通的开关器件。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四电平逆变器电路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逆变器电路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三输入端、第四输入端等四个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其中,第一输入端的电压为0V,第二输入端的电压为aV,第三输入端的电压为2aV,第四输入端的电压为3aV,其中a为一任意正实数,用来示意性地表示电压数值。
在第四输入端和第三输入端之间连接有一个电容器E1,在第三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连接有一个电容器E2,在第二输入端和第一输入端之间连接有一个电容器E3。这些电容器用来保证从输入端输入的信号为直流信号。当逆变器电路的输入端之前已经包括电容器时,在本实用新型的逆变器电路中,相邻的输入端之间也可以不包括上述电容器。
在第四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依次串联连接有第一开关器件T1、第二开关器件T2和第三开关器件T3。在输出端和第一输入端之间依次串联连接有第四开关器件T4、第五开关器件T5和第六开关器件T6。
在第一开关器件T1和第二开关器件T2的连接点与第三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七开关器件T7,在第五开关器件T5和第六开关器件T6的连接点与第二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八开关器件T8,在第二开关器件T2和第三开关器件T3的连接点与第二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一二极管D1,在第四开关器件T4和第五开关器件T5的连接点与第三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二二极管D2。
现有技术中的六个二极管D11、D12、D13、D21、D22、D23被替换为两个开关器件T7、T8和两个二极管D1、D2。开关器件T7、T8可以实现双向箝位,从而简化了电路,减少了逆变器电路中器件的数量,降低了逆变器电路的成本。并且,开关器件T7、T8具有双向导电特性,因此对于开关器件的开关顺序的要求不高,从而降低了逆变器电路的设计要求。箝位二极管D1、D2只在电压箝位中起作用,并不承载负载电流,所以箝位二极管D1、D2能够用额定电流小于开关器件额定电流十分之一的二极管来实现,而这种二极管的成本远远低于现有技术所采用的二极管,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如图4所示的四电平逆变器电路的运行方式如下:
当开关器件T1、T2、T3、T8导通T4、T5、T6、T7关断时,输出端的输出电压为3aV。此时,T7的阻断电压通过输出端箝位到aV,T4的阻断电压通过输出端与D2箝位到aV,T5的阻断电压通过D2与T8箝位到aV,T6的阻断电压通过T8箝位到aV。
当开关器件T2、T3、T7、T8导通T1、T4、T5、T6关断时,输出端的输出电压为2aV。此时,T1的阻断电压通过T7箝位到aV,T4的阻断电压通过输出端与D2箝位到aV,T5的阻断电压通过D2与T8箝位到aV,T6的阻断电压通过T8箝位到aV。
当开关器件T4、T5、T7、T8导通T1、T2、T3、T6关断时,输出端的输出电压为aV。此时,T1的阻断电压通过T7箝位到aV,T2的阻断电压通过T7与D2箝位到aV,T3的阻断电压通过D1与输出端箝位到aV,T6的阻断电压通过T8箝位到aV。
当开关器件T4、T5、T6、T7导通T1、T2、T3、T8关断时,输出端的输出电压为0V。此时,T1的阻断电压通过T7箝位到aV,T2的阻断电压通过T7与D1箝位到aV,T3的阻断电压通过D1与输出端箝位到aV,T8的阻断电压通过T6箝位到aV。
在如图4所示的四电平逆变器电路中,二极管D1和D2只需要承受最多2aV的电压应力,并且没有电流从D1、D2流过。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五电平逆变器电路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五电平逆变器电路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三输入端、第四输入端、第五输入端等五个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其中,第一输入端的电压为0V,第二输入端的电压为aV,第三输入端的电压为2aV,第四输入端的电压为3aV,第五输入端的电压为4aV,a为一任意正实数,用来示意性地表示电压数值。
在第五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依次串联有第一开关器件T1、第二开关器件T2、第三开关器件T3和第四开关器件T4,在输出端和第一输入端之间依次串联有第五开关器件T5、第六开关器件T6、第七开关器件T7和第八开关器件T8。在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连接有一个电容器E4,第二输入端和第三输入端之间连接有一个电容器E3,第三输入端和第四输入端之间连接有一个电容器E2,第四输入端和第五输入端之间连接有一个电容器E1。这些电容器用来保证从输入端输入的信号为直流信号。当逆变器电路的输入端之前已经包括电容器时,在本实用新型的逆变器电路中,相邻的输入端之间也可以不包括上述电容器。
在第一开关器件T1和第二开关器件T2的连接点与第四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九开关器件T9,在第四输入端和第三输入端之间串联连接有第一二极管D1和第十开关器件T10,在第三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串联连接有第十一开关器件T11和第二二极管D2,在第七开关器件T7和第八开关器件T8的连接点与第二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十二开关器件T12,在第二开关器件T2和第三开关器件T3的连接点与第一二极管D1和第十开关器件T10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第十三开关器件T13,在第六开关器件T6和第七开关器件T7的连接点与第十一开关器件T11和第二二极管D2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第十四开关器件T14,在第三开关器件T3和第四开关器件T4的连接点与第十一开关器件T11和第十四开关器件T14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第三二极管D3,在第五开关器件T5和第六开关器件T6的连接点与第十三开关器件T13和第十开关器件T10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第四二极管D4。
现有技术中的12个二极管D11、D12、D13、D21、D22、D23、D31、D32、D33被替换为六个开关器件T9、T10、T11、T12、T13、T14和四个二极管D1、D2、D3、D4。这六个开关器件可以实现双向箝位,从而简化了电路,减少了逆变器电路中器件的数量,降低了逆变器电路的成本。并且,这些开关器件具有双向导电特性,因此对于开关器件的开关顺序的要求不高,从而降低了逆变器电路的设计要求。箝位二极管D1、D2、D3、D4只在电压箝位中起作用,并不承载负载电流,所以这些箝位二极管能够用额定电流小于开关器件额定电流十分之一的二极管来实现,而这种二极管的成本远远低于现有技术所采用的高压二极管,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图5所示的五电平逆变器电路的运行方式如下:
当开关器件T1、T12导通而T8、T9关断时,该五电平逆变器电路用作一个四电平逆变器电路。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上面的三个电容器E1、E2、E3,可以在输出端得到4aV、3aV、2aV、aV的输出电压。
当开关器件T9、T12导通而T1、T8关断时,该五电平逆变器电路用作一个三电平逆变器电路。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中间的两个电容器E2、E3,可以在输出端得到3aV、2aV、aV的输出电压。
当开关器件T8、T9导通而T1、T12关断时,该五电平逆变器电路用作一个四电平逆变器电路。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下面中间的三个电容器E2、E3、E4,可以在输出端得到3aV、2aV、aV、0V的输出电压。
如图5所示的五电平逆变器电路中,二极管D1、D2、D3、D4只需要承受最多2aV的电压应力,并且没有电流从D1、D2、D3、D4流过。其中,最后一级电路中的箝位二极管D3、D4的额定电压是开关器件额定电压的两倍,而其它箝位二极管D1、D2的额定电压与开关器件额定电压相同。
对于图5所示的五电平逆变器电路,当确保每个电平都具有双向电流回路时,可以使用箝位二极管代替没有负载电流的开关器件,从而进一步降低逆变器电路的成本。
如图6所示的是进一步改进的五电平逆变器电路,与图5所示的五电平逆变器电路相比,将其中的开关器件T10、T11、T13、T14分别替换为二极管D5、D6、D7、D8。由于二极管的成本远低于开关器件的成本,所以该方案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
图6所示的五电平逆变器电路的运行方式如下:
当开关器件T1、T12导通而T8、T9关断时,该五电平逆变器电路用作一个四电平逆变器电路。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上面的三个电容器E1、E2、E3,可以在输出端得到4aV、3aV、2aV、aV的输出电压。其中,当开关器件T2、T3、T4导通而T5、T6、T7关断时,输出端的输出电压为4aV。
当开关器件T9、T12导通而T1、T8关断时,该五电平逆变器电路用作一个三电平逆变器电路。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中间的两个电容器E2、E3,可以在输出端得到3aV、2aV、aV的输出电压。其中,当开关器件T2、T3、T4导通而T5、T6、T7关断时,输出端的输出电压为3aV。
当开关器件T9、T12导通而T1、T8关断时,该五电平逆变器电路用作一个三电平逆变器电路。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中间的两个电容器E2、E3,可以在输出端得到3aV、2aV、aV的输出电压。其中,当开关器件T3、T4、T5、T6导通而T2、T7关断时,输出端的输出电压为2aV。
当开关器件T9、T12导通而T1、T8关断时,该五电平逆变器电路用作一个三电平逆变器电路。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中间的两个电容器E2、E3,可以在输出端得到3aV、2aV、aV的输出电压。其中,当开关器件T5、T6、T7导通而T2、T3、T4关断时,输出端的输出电压为aV。
当开关器件T8、T9导通而T1、T12关断时,该五电平逆变器电路用作一个四电平逆变器电路。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下面的三个电容器E2、E3、E4,可以在输出端得到3aV、2aV、aV、0V的输出电压。其中,当开关器件T2、T3、T4导通而T5、T6、T7关断时,输出端的输出电压为0V。
如图6所示的五电平逆变器电路中,二极管D1、D2、D3、D4只需要承受最多2aV的电压应力,并且没有电流从D1、D2、D3、D4流过。其中,最后一级电路中的箝位二极管D3、D4的额定电压是开关器件额定电压的两倍,而其它箝位二极管D1、D2、D5、D6、D7、D8的额定电压与开关器件额定电压相同。
在如图4、5、6所示的逆变器电路中,开关器件实施为绝缘栅极型功率管(IGBT),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本实用新型中的开关器件还可以用晶闸管(SCR)、可关断晶闸管(GTO)、大功率晶体管(GTR)或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或类似器件来实现。
另外,在图4、5、6所示的逆变器电路中,电容器实施为电解电容器。电解电容器是一种有极性的电容器,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本实用新型中的电容器可以用无极性的电容器或者其它有极性的电容器来实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逆变器电路,该逆变器电路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三输入端、第四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在第四输入端和所述输出端之间依次串联有第一开关器件(T1)、第二开关器件(T2)和第三开关器件(T3),在所述输出端和第一输入端之间依次串联有第四开关器件(T4)、第五开关器件(T5)和第六开关器件(T6),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开关器件(T1)和第二开关器件(T2)的连接点与第三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七开关器件(T7),在第五开关器件(T5)和第六开关器件(T6)的连接点与第二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八开关器件(T8),在第二开关器件(T2)和第三开关器件(T3)的连接点与第二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一二极管(D1),在第四开关器件(T4)和第五开关器件(T5)的连接点与第三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二二极管(D2)。
2、一种逆变器电路,该逆变器电路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三输入端、第四输入端、第五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在第五输入端和所述输出端之间依次串联有第一开关器件(T1)、第二开关器件(T2)、第三开关器件(T3)和第四开关器件(T4),在所述输出端和第一输入端之间依次串联有第五开关器件(T5)、第六开关器件(T6)、第七开关器件(T7)和第八开关器件(T8),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开关器件(T1)和第二开关器件(T2)的连接点与第四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九开关器件(T9),在第四输入端和第三输入端之间串联连接有第一二极管(D1)和第十开关器件(T10),在第三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串联连接有第十一开关器件(T11)和第二二极管(D2),在第七开关器件(T7)和第八开关器件(T8)的连接点与第二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十二开关器件(T12),在第二开关器件(T2)和第三开关器件(T3)的连接点与第一二极管(D1)和第十开关器件(T10)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第十三开关器件(T13),在第六开关器件(T6)和第七开关器件(T7)的连接点与第十一开关器件(T11)和第二二极管(D2)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第十四开关器件(T14),在第三开关器件(T3)和第四开关器件(T4)的连接点与第十一开关器件(T11)和第十四开关器件(T14)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第三二极管(D3),在第五开关器件(T5)和第六开关器件(T6)的连接点与第十三开关器件(T13)和第十开关器件(T10)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第四二极管
3、一种逆变器电路,该逆变器电路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三输入端、第四输入端、第五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在第五输入端和所述输出端之间依次串联有第一开关器件(T1)、第二开关器件(T2)、第三开关器件(T3)和第四开关器件(T4),在所述输出端和第一输入端之间依次串联有第五开关器件(T5)、第六开关器件(T6)、第七开关器件(T7)和第八开关器件(T8),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开关器件(T1)和第二开关器件(T2)的连接点与第四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九开关器件(T9),在第四输入端和第三输入端之间串联连接有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五二极管(D5),在第三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串联连接有第六二极管(D6)和第二二极管(D2),在第七开关器件(T7)和第八开关器件(T8)的连接点与第二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十二开关器件(T12),在第二开关器件(T2)和第三开关器件(T3)的连接点与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五二极管(D5)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第七二极管(D7),在第六开关器件(T6)和第七开关器件(T7)的连接点与第六二极管(D6)和第二二极管(D2)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第八二极管(D8),在第三开关器件(T3)和第四开关器件(T4)的连接点与第六二极管(D6)和第八二极管(D8)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第三二极管(D3),在第五开关器件(T5)和第六开关器件(T6)的连接点与第七二极管(D7)和第五二极管(D5)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第四二极管(D4)。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器件为绝缘栅极型功率管、晶闸管、可关断晶闸管、大功率晶体管或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器为有极性的电容器或者无极性的电容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器为电解电容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在相邻输入端之间分别连接有一个电容器。
CNU200820135373XU 2008-08-25 2008-08-25 一种逆变器电路 Expired - Lifetime CN201282430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35373XU CN201282430Y (zh) 2008-08-25 2008-08-25 一种逆变器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35373XU CN201282430Y (zh) 2008-08-25 2008-08-25 一种逆变器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282430Y true CN201282430Y (zh) 2009-07-29

Family

ID=40929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135373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282430Y (zh) 2008-08-25 2008-08-25 一种逆变器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282430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37762A (zh) * 2011-10-27 2012-05-02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单相半桥五电平逆变器及其应用电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37762A (zh) * 2011-10-27 2012-05-02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单相半桥五电平逆变器及其应用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66809B (zh) 一种应用于直接串联型igbt的改进型rcd缓冲电路
CN103633820A (zh) 一种igbt并联均流电路
CN102780384A (zh) 高性能低成本igbt 负压自举驱动电路
CN102611342A (zh) 三电平逆变器
CN102946205A (zh) 三电平逆变器和供电设备
CN105024532A (zh) 一种单相三电平逆变器及三相三电平逆变器
CN109302058A (zh) 一种具有类三电平输出的直流—直流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9039046A (zh) 一种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半全桥子模块的缓冲电路
US20160065069A1 (en) Power converter
CN102664514B (zh) 开关管单元及五电平逆变器及具有该逆变器的发电系统
CN102882409A (zh) 基于耦合电感单相九电平功率变换器
CN202475300U (zh) 五电平电压源逆变器
CN213521829U (zh) 中点分压的固态电子开关及混合开关
CN201282430Y (zh) 一种逆变器电路
CN103138618A (zh) 适用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新型功率单元模块
CN2829213Y (zh) 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逆变器驱动电源
CN106787901A (zh) 用于将直流电功率转换为三相电功率的系统及其功率模块及电极系统
CN106787886B (zh) 七电平逆变拓扑结构及七电平逆变器
CN102882411B (zh) 一种单相七电平逆变器
CN102195558B (zh) 较小电容的多电平变速驱动器及其控制方法
Nicolás-Apruzzese et al. Design issues of the multilevel active-clamped converter
CN203608071U (zh) 一种igbt并联均流电路
CN204119076U (zh) 三电平三相桥电路及其模块化结构
CN103684019A (zh) 一种五电平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3595282A (zh) 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的变流模块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