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243265Y - 一种新型布线结构的电子管功率放大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布线结构的电子管功率放大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243265Y CN201243265Y CNU2008200648692U CN200820064869U CN201243265Y CN 201243265 Y CN201243265 Y CN 201243265Y CN U2008200648692 U CNU2008200648692 U CN U2008200648692U CN 200820064869 U CN200820064869 U CN 200820064869U CN 201243265 Y CN201243265 Y CN 201243265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nnel
- electron tube
- output
- voltage amplification
- prime volt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mpl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技术,具体地说是涉及胆机中电子元件的合理布局与合理接地走线的一种新型布线结构的电子管功率放大器。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子管功率放大器,包括设置在机壳底板上的前级电压放大部分、后级功率放大部分、电源整流滤波部分和信号输出输入部分。本实用新型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子管功率放大器可以最大程度地控制交叉干扰,防止正反馈啸叫,可以提高放大器信噪比的电性能,同时可以方便快速地进行技术性调试与维修。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一切电子管功率放大器的布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技术,具体地说是涉及胆机中电子元件的合理布局与合理接地走线的一种新型布线结构的电子管功率放大器。
背景技术
胆机中电子元件的布局与合理的接地走线,直接关系到胆机的信噪比和电性能的优劣。因为胆机接地线具有双重的作用:它既是直流电压与电流的供给回路,又是音频信号的通路。目前电子管功率放大器胆机的直流电走线、交流电走线、信号线走线与强弱电布局不当,加上各种电阻、电容与电感的相互影响,很容易引起互相干扰,降低胆机的信噪比和电性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功放胆机中的电子元件合理布局与合理的接地走线的一种新型布线结构的电子管功率放大器。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布线结构的电子管功率放大器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布线结构的电子管功率放大器,包括设置在机壳底板上的前级电压放大部分、后级功率放大部分、电源整流滤波部分和信号输出输入部分。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布线结构的电子管功率放大器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布线结构的电子管功率放大器布线法将屏极走线与栅极走线分开,电子管屏极走线的直流电压很高,而电子管栅极的灵敏度与阻抗均比较高,很容易被外辐射里的磁场干扰。将屏极走线与栅极走线分开,可有效防止极间的相互干扰;将灯丝低压走线与阳极高压走线分开,电子管灯丝电压虽然很低,但电流很大,将灯丝低压走线与阳极高压走线分开,并将灯丝低压走线和阳极高压走线排线分为两层,可防止相互干扰,并且将灯丝走线绞合起来,可使交变电流的电磁场相互抵消;将耦合电容与其他阻容元件分开,由于电子管极间的耦合电容耐压高而体积较大,布局时将耦合电容设置在电子管上方并架空排在第二层远离其他阻容元件,其他阻容元件排列在第二层与接地母线呈90度平行排线,可排除外来磁场的干扰,减少噪声;将电源的整流滤波部分与前级电压放大部分分开的走线,由于前级放大器属于小信号电压放大器,灵敏度高,对于噪声干扰非常敏感,由电源变压器、电感和滤波电容引入的干扰,极易被放大而导致放大器信噪比降低。本实用新型将机壳底板上半部分安装设置放大电路,下半部分安装设置电源的整流滤波部分,可做到互不干扰。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布线结构的电子管功率放大器可以最大程度地控制交叉干扰,防止正反馈啸叫,可以提高放大器信噪比的电性能,同时可以方便快速地进行技术性调试与维修。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一切电子管功率放大器。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布线结构的电子管功率放大器有如下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布线结构的电子管功率放大器接线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布线结构的电子管功率放大器输出变压器接线结构示意图。
其中:1、机壳底板;2、前级电压放大部分;3、后级功率放大部分;4、电源整流滤波部分;5、信号输出输入部分;6、左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7、左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8、右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9、右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10、电源变压器出线孔;11、左声道第一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2、左声道第二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3、右声道第一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4、右声道第二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5、前级电压放大耦合电容;16、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旁路电容;17、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阴极电阻;18、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负载电阻;19、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栅阴极电阻;20、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滤波电容;21、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旁路电容;22、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灯丝旁路电容;23、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阴极电阻;24、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负载电阻;25、三极管接法电阻;26、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减压电阻;27、左声道输出变压器;28、29、输入并联滤波电容;30、电感;31、32、输出并联滤波电容;33、灯丝接线;34、接地母线;35、屏极接线;36、左声道8欧姆输出插座;37、左声道4欧姆输出插座;38、接地母线插座;39、左声道输入信号插座;40、绝缘套管;41、右声道输出变压器;42、右声道接地母线插座;43、右声道4欧姆输出插座;44、右声道8欧姆输出插座;45、右声道输入信号插座;46、220V交流电输入插座;47、整流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布线结构的电子管功率放大器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布线结构的电子管功率放大器包括设置在机壳底板1上的前级电压放大部分2、后级功率放大部分3、电源整流滤波部分4和信号输出输入部分5,其特征为:
a)所述的前级电压放大部分2包括左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6、左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7、右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8、右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9、电源变压器10、前级电压放大耦合电容15、前级电压放大旁路电容16、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阴极电阻17、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负载电阻18、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栅阴极电阻19、滤波电容20,所述的左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6和左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7的灯丝接线33从两电子管上方紧贴机壳底板1向右至底板1中间排线,右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8和右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9的灯丝接线从两电子管上方紧贴机壳底板1向左至底板1中间排线,上述四个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的灯丝接线穿过底板1中心的留孔至底板1正面安装的电源变压器10的二次灯丝电源绕组输出端连接;
所述的输入信号通过输入插座从机壳底板1两侧与左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6和右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9的栅极脚连接;左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6屏极与左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栅极之间通过设置在两电子管上方的前级电压放大耦合电容15连接,右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8屏极与右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9栅极之间通过设置在两电子管上方的前级电压放大耦合电容15连接;左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6和左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7的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栅阴极电阻19设置在两电子管侧下方与接地母线34呈90°连接,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阴极电阻17、前级电压放大旁路电容16设置在两电子管侧下方与接地母线34呈90°连接;接地母线34设置在左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6、左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7、右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8、右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9的下方高于灯丝排线33与灯丝排线33垂直设置为第二层排线,接地母线34两端在机壳底板1两侧用螺栓固定在机壳上;左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6与左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7的屏极通过负载电阻18设置在两电子管侧下方与屏极排线35连接,左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6和左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7的每两个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负载电阻18输出端之间各串联连接一个设置在两电子管下方的减压电阻26,左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6后端的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负载电阻18和左声道第二前极电压放大电子管7前端的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负载电阻18之间串联连接一个设置在两电子管下方的减压电阻26,左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6前端的负载电阻18输出端与设置在左声道第一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1左侧的滤波电容20串联连接,滤波电容20输出端接地,右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9下方减压电阻26输出端与设置在右声道第二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4右侧的滤波电容20串联连接,滤波电容20输出端接地;左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7后端屏极负载电阻18输出端E端与输出变压器27一次绕组中间抽头端E端连接;屏极排线35设置在两电子管下方高于接地母线34与接地母线34平行设置为第三层排线,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负载电阻18输出线在接地母线34上方与接地母线34交叉处设置绝缘套管40;右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8与右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9的阻容元件接线方法与左声道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阻容元件接法相同;
b)所述的后级功率放大部分3包括左声道第一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1、左声道第二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2、右声道第一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3、右声道第二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4、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旁路电容21、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灯丝旁路电容22、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阴极电阻23、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负载电阻24、三极管接法电阻25,所述的左声道第一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1和左声道第二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2的灯丝接线从两电子管上方紧贴机壳底板1向右至底板1中间排线,右声道第一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3和右声道第二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4的灯丝接线从两电子管上方紧贴机壳底板1向左至底板1中间排线,上述四个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的灯丝接线与前极电压放大电子管灯丝接线绞合穿过底板1中心的留孔至底板左1正面安装的电源变压器10的二次灯丝电源绕组输出端连接;所述的左声道第一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1、左声道第二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2、右声道第一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3、右声道第二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4的阴极并联连接设置在电子管一侧的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阴极电阻23和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旁路电容21,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阴极电阻23和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旁路电容21输出端与设置在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下方的接地母线连接;所述的左声道第一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1屏极输出P1与设置在电子管一侧的三极管接法电阻25并联连接并与设置在机壳底板1正面的左声道输出变压器27输入端P1连接,左声道第二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2屏极输出P2与设置在电子管一侧的三极管接法电阻25并联连接并与设置在机壳底板1正面的左声道输出变压器27的P2输入端连接;所述的右声道第一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3屏极输出P1与设置在电子管一侧的三极管接法电阻25并联连接并与设置在机壳底板1正面的右声道输出变压器41的P1输入端连接,右声道第二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4屏极输出P2与设置在电子管一侧的三极管接法电阻25并联连接并与设置在机壳底板1正面的右声道输出变压器41的P2输入端连接;左声道输出变压器27二次输出O端与左声道接地母线插座38连接,二次输出4欧姆端与左声道4欧姆输出插座37连接,二次输出8欧姆端与左声道8欧姆输出插座36连接;右声道输出变压器41二次输出O端与右声道接地母线插座42连接,二次输出4欧姆端与右声道4欧姆插座43连接,二次输出8欧姆端与右声道8欧姆插座44连接;
c)所述的电源整流滤波部分4包括输入并联滤波电容28、29、电感30、输出并联滤波电容31、32、整流器47,所述的整流器47输入端与电源变压器48二次输出端连接,整流器47输出端正极与电感30输入端以及输入并联滤波电容28、输入并联滤波电容29并联连接,电感30输出端与输出并联滤波电容31、32并联连接电压放大器屏极输出端连接;
d)所述的信号输出输入部分5包括左声道信号输入插座39、左声道8欧姆输出接线插座36、左声道4欧姆输出接线插座37、接地母线插座38、电源插座46、右声道4欧姆输出接线插座42、右声道4欧姆输出接线插座43、右声道8欧姆输出接线插座44、右声道信号输入插座45,所述的左声道信号输入插座39信号输入线从机壳底板1左侧向上与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6栅极脚连接,所述的右声道信号输入插座45信号输入线从机壳底板1右侧向上与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9栅极脚连接;所述的左声道8欧姆输出接线插座36输出线与输出变压器27二次输出8欧姆端连接,左声道4欧姆接线插座37输出线与输出变压器27二次输出4欧姆端连接,左声道O接地母线插座38与接地母线连接,所述的右声道接线母线插座42与接地母线连接,右声道4欧姆输出接线插座43与输出变压器41二次输出4欧姆端连接,右声道8欧姆接线插座44与输出变压器41二次输出8欧姆端连接。
实施例1。
1、屏极走线与栅极走线分开
电子管屏极走线的直流电压很高,而电子管栅极的灵敏度与阻抗均比较高,很容易被外辐射里的磁场干扰,为防止极间的相互干扰,就必须采取屏极走线与栅极走线(包括信号线)分开的方法。将栅极电阻19、阴极电阻17设置在电子管一侧下方与第二层接地母线34连接,将屏极负载电阻18设置在电子管一侧下方与第三层屏极排线35连接。如图1所示。
2、灯丝低压走线与阳极高压走线分开
电子管灯丝电压(6.3V)虽然很低,但电流很大,其交变电流的电磁场辐射很强,将其接线绞合起来使交变电流的电磁场相互抵消。并且与450v直流高压电分开走线。图中电子管座的上端是灯丝绞合线33,下端是450v直流高压电走线即屏极排线35。
3、耦合电容与其他阻容元件分开
电子管与电子管的极间耦合电容,由于耐压高而体积比较大,布局不当很容易受到外来磁场的干扰而引入噪声,所以在安装耦合电容20时应尽量远离其他阻容元件,而架空设置在电子管座上方即第二层安装,阻容元件排列在第一层与接地母线成90度平行安装。
4、电源的整流滤波部分与前级电压放大部分分开
前级放大器属于小信号电压放大器,灵敏度高,对于噪声干扰非常敏感,由电源变压器、电感和滤波电容引入的干扰,极易被放大,而导致放大器信噪比降低。即机壳内上半部分安装放大电路,下半部分安装电源的整流滤波部分,相互分开、互不干扰。
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子管功率放大器优点为:1、可以最大程度的控制交叉干扰;2、可以非常有效的防止正反馈啸叫;3、可以大大的提高放大器信噪比和电性能;4、可以方便快速的进行技术性调试与维修;5、可以更安全、更快捷的学习掌握电子管hi-fi技术。
Claims (1)
1、一种新型布线结构的电子管功率放大器,包括设置在机壳底板(1)上的前级电压放大部分(2)、后级功率放大部分(3)、电源整流滤波部分(4)和信号输出输入部分(5),其特征在于:
a)所述的前级电压放大部分(2)包括左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6)、左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7)、右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8)、右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9)、电源变压器(10)、前级电压放大耦合电容(15)、前级电压放大旁路电容(16)、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阴极电阻(17)、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负载电阻(18)、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栅阴极电阻(19)、滤波电容(20),所述的左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6)和左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7)的灯丝接线(33)从两电子管上方紧贴机壳底板(1)向右至底板(1)中间排线,右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8)和右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9)的灯丝接线从两电子管上方紧贴机壳底板(1)向左至底板(1)中间排线,上述四个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的灯丝接线穿过底板(1)中心的留孔至底板(1)正面安装的电源变压器(10)的二次灯丝电源绕组输出端连接;
所述的输入信号通过输入插座从机壳底板(1)两侧与左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6)和右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9)的栅极脚连接;左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6)屏极与左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7)栅极之间通过设置在两电子管上方的前级电压放大耦合电容(15)连接,右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8)屏极与右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9)栅极之间通过设置在两电子管上方的前级电压放大耦合电容(15)连接;左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6)和左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7)的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栅阴极电阻(19)设置在两电子管侧下方与接地母线(34)呈90°连接,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阴极电阻(17)、前级电压放大旁路电容(16)设置在两电子管侧下方与接地母线(34)呈90°连接;接地母线(34)设置在左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6)、左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7)、右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8)、右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9)的下方高于灯丝排线(33)与灯丝排线(33)垂直设置为第二层排线,接地母线(34)两端在机壳底板(1)两侧用螺栓固定在机壳上;左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6)与左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7)的屏极通过负载电阻(18)设置在两电子管侧下方与屏极排线(35)连接,左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6)和左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7)的每两个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负载电阻(18)输出端之间各串联连接一个设置在两电子管下方的减压电阻(26),左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6)后端的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负载电阻(18)和左声道第二前极电压放大电子管(7)前端的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负载电阻(18)之间串联连接一个设置在两电子管下方的减压电阻(26),左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6)前端的负载电阻(18)输出端与设置在左声道第一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1)左侧的滤波电容(20)串联连接,滤波电容(20)输出端接地,右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9)下方减压电阻(26)输出端与设置在右声道第二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4)右侧的滤波电容(20)串联连接,滤波电容(20)输出端接地;左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7)后端屏极负载电阻(18)输出端E端与输出变压器(27)一次绕组中间抽头端E端连接;屏极排线(35)设置在两电子管下方高于接地母线(34)与接地母线(34)平行设置为第三层排线,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负载电阻(18)输出线在接地母线(34)上方与接地母线(34)交叉处设置绝缘套管(40);右声道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8)与右声道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9)的阻容元件接线方法与左声道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阻容元件接法相同;
b)所述的后级功率放大部分(3)包括左声道第一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1)、左声道第二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2)、右声道第一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3)、右声道第二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4)、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旁路电容(21)、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灯丝旁路电容(22)、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阴极电阻(23)、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负载电阻(24)、三极管接法电阻(25),所述的左声道第一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1)和左声道第二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2)的灯丝接线从两电子管上方紧贴机壳底板(1)向右至底板(1)中间排线,右声道第一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3)和右声道第二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4)的灯丝接线从两电子管上方紧贴机壳底板(1)向左至底板(1)中间排线,上述四个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的灯丝接线与前极电压放大电子管灯丝接线绞合穿过底板(1)中心的留孔至底板左(1)正面安装的电源变压器(10)的二次灯丝电源绕组输出端连接;所述的左声道第一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1)、左声道第二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2)、右声道第一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3)、右声道第二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4)的阴极并联连接设置在电子管一侧的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阴极电阻(23)和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旁路电容(21),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阴极电阻(23)和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旁路电容(21)输出端与设置在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下方的接地母线连接;所述的左声道第一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1)屏极输出P1与设置在电子管一侧的三极管接法电阻(25)并联连接并与设置在机壳底板(1)正面的左声道输出变压器(27)输入端P1连接,左声道第二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2)屏极输出P2与设置在电子管一侧的三极管接法电阻(25)并联连接并与设置在机壳底板(1)正面的左声道输出变压器(27)P2输入端连接;所述的右声道第一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3)屏极输出P1与设置在电子管一侧的三极管接法电阻(25)并联连接并与设置在机壳底板(1)正面的右声道输出变压器(41)P1输入端连接,右声道第二后级功率放大电子管(14)屏极输出P2与设置在电子管一侧的三极管接法电阻(25)并联连接并与设置在机壳底板(1)正面的右声道输出变压器(41)P2输入端连接;左声道输出变压器(27)二次输出O端与左声道接地母线插座(38)连接,二次输出4欧姆端与左声道4欧姆输出插座(37)连接,二次输出8欧姆端与左声道8欧姆输出插座(36)连接;右声道输出变压器(41)二次输出O端与右声道接地母线插座(42)连接,二次输出4欧姆端与右声道4欧姆插座(43)连接,二次输出8欧姆端与右声道8欧姆插座(44)连接;
c)所述的电源整流滤波部分(4)包括输入并联滤波电容(28,29)、电感(30)、输出并联滤波电容(31,32)、整流器(47),所述的整流器(47)输入端与电源变压器(48)二次输出端连接,整流器(47)输出端正极与电感(30)输入端以及输入并联滤波电容(28,29)并联连接,电感(30)输出端与输出并联滤波电容(31,32)并联连接电压放大器屏极输出端连接;
d)所述的信号输出输入部分(5)包括左声道信号输入插座(39)、左声道8欧姆输出接线插座(36)、左声道4欧姆输出接线插座(37)、接地母线插座(38)、电源插座(46)、右声道4欧姆输出接线插座(42)、右声道4欧姆输出接线插座(43)、右声道8欧姆输出接线插座(44)、右声道信号输入插座(45),所述的左声道信号输入插座(39)信号输入线从机壳底板(1)左侧向上与第一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6)栅极脚连接,所述的右声道信号输入插座(45)信号输入线从机壳底板(1)右侧向上与第二前级电压放大电子管(9)栅极脚连接;所述的左声道8欧姆输出接线插座(36)输出线与输出变压器(27)二次输出8欧姆端连接,左声道4欧姆接线插座(37)输出线与输出变压器(27)二次输出4欧姆端连接,左声道O接地母线插座(38)与接地母线连接,所述的右声道接线母线插座(42)与接地母线连接,右声道4欧姆输出接线插座(43)与输出变压器(41)二次输出4欧姆端连接,右声道8欧姆接线插座(44)与输出变压器(41)二次输出8欧姆端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8200648692U CN201243265Y (zh) | 2008-08-22 | 2008-08-22 | 一种新型布线结构的电子管功率放大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8200648692U CN201243265Y (zh) | 2008-08-22 | 2008-08-22 | 一种新型布线结构的电子管功率放大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243265Y true CN201243265Y (zh) | 2009-05-20 |
Family
ID=40716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820064869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243265Y (zh) | 2008-08-22 | 2008-08-22 | 一种新型布线结构的电子管功率放大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243265Y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35501A (zh) * | 2010-10-29 | 2011-04-27 | 上海交通大学 | 浮地双端口对称结构的有源电感 |
CN105450190A (zh) * | 2014-09-26 | 2016-03-30 | 刘自华 | 单端与推挽双结构的电子管功放电路 |
CN109889167A (zh) * | 2019-03-01 | 2019-06-14 | 陈东平 | 一种直热型电子管交流点灯底噪控制技术及装置 |
AU2020294152B2 (en) * | 2020-06-04 | 2022-08-18 | Echowell Electronic Co., Ltd. | Vacuum tube amplification system capable of reducing residual noise and a grounding method thereof |
-
2008
- 2008-08-22 CN CNU2008200648692U patent/CN201243265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35501A (zh) * | 2010-10-29 | 2011-04-27 | 上海交通大学 | 浮地双端口对称结构的有源电感 |
CN105450190A (zh) * | 2014-09-26 | 2016-03-30 | 刘自华 | 单端与推挽双结构的电子管功放电路 |
CN105450190B (zh) * | 2014-09-26 | 2018-11-27 | 刘自华 | 单端与推挽双结构的电子管功放电路 |
CN109889167A (zh) * | 2019-03-01 | 2019-06-14 | 陈东平 | 一种直热型电子管交流点灯底噪控制技术及装置 |
CN109889167B (zh) * | 2019-03-01 | 2023-09-12 | 陈东平 | 一种直热型电子管交流点灯底噪控制方法及装置 |
AU2020294152B2 (en) * | 2020-06-04 | 2022-08-18 | Echowell Electronic Co., Ltd. | Vacuum tube amplification system capable of reducing residual noise and a grounding method thereof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243265Y (zh) | 一种新型布线结构的电子管功率放大器 | |
CN102594122B (zh) | 电源适配器 | |
CN103700244A (zh) | 电力线载波抄表组网测试系统 | |
CN203151436U (zh) | 一种立体声高传真度唱片及前级放大器 | |
CN202475741U (zh) | 两通道音频线路传输降噪器及车载音响主板 | |
CN108600058A (zh) | 一种以太网信号传输接口电路和网络设备 | |
CN107359784A (zh) | 一种高压直流输入电源的输入emc滤波器及制作方法 | |
CN102647129A (zh) | 一种高压隔离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的结构 | |
CN202093120U (zh) | 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与局放信号复合传感器 | |
CN215578176U (zh) | 一种大型变压器腹板结构件防护结构 | |
CN205050909U (zh) | 一种储能用汇流装置 | |
CN201438681U (zh) | 太阳能电源智能控制器 | |
CN202815230U (zh) | 用于多通道扩展的单通道前置放大器组合 | |
CN202816539U (zh) | 高功率密度ev型电感器 | |
CN201210387Y (zh) | 一种lcd屏背光供电结构电路 | |
CN114499423A (zh) | 一种高保真电子管放大器 | |
CN207853230U (zh) | 一种双框架断路器低压柜 | |
CN208400666U (zh) | 一种高效节能变压器稳压装置 | |
CN204809648U (zh) | 紧凑型集合式电容器成套装置 | |
CN209103922U (zh) | 高耐压稳定型变压器 | |
CN112600439A (zh) | 一种音响电源电子瞬间释放器 | |
CN214175837U (zh) | 变压器结构和电源适配器 | |
CN221884839U (zh) | 大容量可串并联铁芯电抗器 | |
CN219204197U (zh) | 10kv高压取电装置 | |
CN201302914Y (zh) | 电连接器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520 Termination date: 20110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