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233486Y - 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233486Y
CN201233486Y CNU2008201139863U CN200820113986U CN201233486Y CN 201233486 Y CN201233486 Y CN 201233486Y CN U2008201139863 U CNU2008201139863 U CN U2008201139863U CN 200820113986 U CN200820113986 U CN 200820113986U CN 201233486 Y CN201233486 Y CN 201233486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nsel
backreflection
sheet
fluorescent tube
metal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11398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灿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DING ENTERPRIS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DING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DING ENTERPRI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DING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82011398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233486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233486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233486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包括二发光部及一背光部,背光部包括一导光板,其背面与一背反射片的正面相连接,背反射片的两对应侧边上分别延伸出二个第一凸出部,任一侧边上的二个第一凸出部间形成一缺口,背反射片的背面则与一金属箔片正面相连接,金属箔片的两对应侧边上对应于第一凸出部的位置,分别延伸出二个第二凸出部,二发光部分别包括一灯罩反射片,其一侧面贴靠在一金属罩的一侧面,另一侧面凹设有一容置槽,容置槽内分别容置有至少一灯管及多个灯套,二发光部分别组装在背光部的两对应侧面上,以使第二凸出部分别与灯套相触接,且使灯管对应于缺口,该金属罩邻近该背反射片的一侧,延伸出一导热片体,导热片体与金属箔片的背面相互触接。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散热结构,尤指一种应用在背光模组上的散热结构,以降低该背光模组的制作成本,且使该背光模组能快速散热,并有效提高背光模组的使用寿命。
背景技术
按,传统的显示器产品(如:电视机、监视器…等),是使用阴极射线管(Cathode-Ray Tube,简称CRT)达成显像的目的,但所述CRT显示器却普遍存在体积笨重且耗电的问题,因此随着高科技产业的精进,传统使用CRT制成的显示器产品,已逐渐被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Display,简称LCD)面板所取代,因所述LCD面板的产品(如:笔记型计算机、监视器、电视机…等)相较CRT产品而言,体积显得更轻薄短小,使用者不仅容易搬移所述LCD产品,且亦不需规划过多的空间,用以摆放所述产品,进而有效地增加空间的可利用率,因此,近年来,所述LCD产品已逐渐受到个人及企业界的喜爱,而被广泛地使用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
一般言,LCD面板的显像方式,是使光线由LCD面板的背面进入液晶层,并通过液晶将光线及影像传导至LCD面板的正面,惟,由于液晶本身是不发光材质,故LCD面板需由背光模组,使光线由LCD面板的背面往正面投射,以供应液晶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液晶产生的影像能正常地显示在LCD面板的正面。一般言,现今的背光模组多是使用侧光式(Edge lighting)结构,请参阅图1所示的一传统侧光式结构的背光模组1,其结构主要包括一背光部10、二发光部12及一背板14,其中该背板14的断面形状是呈U型,该背光部10包括导光板100(light guideplate)及背反射片102(reflector),该导光板100背面是与该背反射片102正面相连接,另,该二发光部12分别包括一金属罩120、一灯罩反射片122、一灯管124及二灯套126,其中该灯罩反射片122的一侧面是由一粘胶1221贴附在该金属罩120的内侧面上,其另一侧面是凹设有一容置槽123,可使该灯管124及该二灯套126容纳在内,该二灯套126分别套设在该灯管124的两端,令该灯管124不会与该灯罩反射片122相接触,使该灯罩反射片122能将该灯管124所产生的光源完整地反射,再者,该二发光部12分别组装在该背光部10两对应侧面上,且使该二容置槽123的槽口分别朝向该导光板100的两对应侧面,再将该背光部10及该二发光部12组装至该背板14上,使该背板14的两对应内侧抵靠在该二金属罩120的外侧面,且使该背光部10能与该二发光部12紧密靠合,如此,该灯管124所产生的光源即可直接经由所述对应灯罩反射片122的反射,进入该导光板100的两对应侧面,并由该背反射片102而折射至该导光板100的正面。
请参阅图2所示(为简化图标,仅在图2中表现出其中一发光部12),当该灯管124开始发光时,是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传递至该二灯套126上,此时,该二灯套126会依序由该灯罩反射片122及该金属罩120,而将热量传导至该背板14上,由于该背板14是为金属材质,且整体面积较大,故能快速散热,有效降低背光模组1的整体热量,以延长该背光模组1的使用寿命,惟,近年来,原物料成本上涨,导致业者在固定出货量的情况下,需负担较高的生产成本,因此,众多面板业者皆冀望改变背光模组1的结构,以降低成本,故有业者将背板14自传统的背光模组1中去除,直接将背光部10及发光部12组装在机壳内,惟,所制成的背光模组,在构造上,会产生散热不良的问题,复请参阅图2所示,意即当背光模组1不再包括背板14时,该灯套126上所蓄积的热量,仅能通过该金属罩120进行散热,由于该金属罩120的面积有限,且金属罩120与该灯套126间尚隔有该灯罩反射片122,因此,会造成整体背光模组的散热效果不良,若面板业者又因设计上的需求,而需增加发光部12的灯管124数量时,将会因金属罩120无法快速散热,而使得灯管124所产生的热量蓄积在发光部12上,导致灯管124及邻近发光部12的导光板100,容易发生老化现象,缩短背光模组1的使用寿命。故,如何设计出一种应用在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以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即成为目前各制造、设计面板的业者亟欲解决的一重要课题。
有鉴于传统的背光模组,皆是通过背板进行散热,而在业者为控制成本,将背光模组中的背板去除的情况下,会产生背光模组不易散热进而导致组件容易老化等问题,因此,创作人经过长久努力研究与实验,终于开发设计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以期由本实用新型的问世,而能有效解决前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其可快速散热,有效提高该背光模组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其可避免发光部的温度过高,造成背光模组的组件老化。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其可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包括二发光部及一背光部,其中该背光部包括一导光板、一背反射片及一金属箔片,该导光板的背面是与该背反射片的正面相连接,又,该背反射片的两对应侧边上分别延伸出二个第一凸出部,任一侧边上的二个第一凸出部间形成一缺口,所述第一凸出部是向上翻折贴附在该导光板的两对应侧面上,该背反射片的背面则由一第一粘着层,与该金属箔片的正面相连接,该金属箔片的两对应侧边上对应于所述第一凸出部的位置,分别延伸出二个第二凸出部,且所述第二凸出部是向上翻折贴靠在所述第一凸出部上,另,该二发光部分别包括一金属罩、一灯罩反射片、至少一灯管及多个灯套,其中该灯罩反射片的一侧面是由一粘胶贴靠在该金属罩的内侧面上,其另一侧面上凹设有一容置槽,该容置槽内容置有至少一灯管及多个灯套,所述灯套是分别套设在该灯管的两端,以使该灯管不与该灯罩反射片相接触,再者,该二发光部是分别组装在该背光部的两对应侧面上,且使该容置槽的槽口分别朝向该背光部的两对应侧面,以使所述第二凸出部分别与所述灯套相触接,且使该灯管对应于该缺口,该金属罩邻近该背反射片的一侧,是延伸出一导热片体,且该导热片体与该金属箔片的背面相互触接,如此,灯管所产生的热量,能经由该灯套及该金属罩而传导至金属箔片上,以快速散热,有效提高该背光模组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是包括二发光部及一背光部,该二发光部是分别组装在该背光部的两对应侧面上,其中该二发光部分别包括一金属罩、一灯罩反射片、至少一灯管及多个灯套,该灯罩反射片的一侧面是粘贴在该金属罩的内侧面上,其另一侧面上凹设有一容置槽,该容置槽内容置有至少一灯管及多个灯套,所述灯套是分别套设在该灯管的两端,以使该灯罩反射片能完全反射该灯管所发出的光源,另,该背光部包括一导光板、一背反射片及一金属箔片,该导光板的背面是贴靠在该背反射片的正面,又,该背反射片的背面设有一第一粘着层,以粘贴在该金属箔片的正面,且该金属箔片的两对应侧边上分别延伸出二个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是向上翻折贴附在该导光板的两对应侧面上,并在任一侧边上的二个凸出部间,形成一缺口,再者,该二发光部的容置槽的槽口是分别朝向该背光部,以使所述凸出部能分别触接到所述灯套,且使该灯管对应于该缺口,该金属罩邻近该背反射片的一侧,是延伸出一导热片体,且该导热片体与该金属箔片的背面相互触接,如此,灯套上的热量,即能直接传递至金属箔片上,或通过金属罩传递至金属箔片上,并由金属箔片达到快速散热的效果,以避免发光部的温度过高,造成背光模组的组件老化。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该金属箔片具有较大面积,且其上设有凸出部,能直接贴靠在灯套上,故能将灯套上的热量快速传导至金属箔片的背面,并进行散热的工作,有效降低灯套上的热量,又,灯套上远离该凸出部的一侧面,是会将其上的热量,传导至金属罩上,由于该金属箔片的热传导效果优于该金属罩,因此,该金属罩上的热量,能通过该导热片体而传导至该金属箔片的背面,进而发散至空气中,达到快速且大量散热的效果,令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在不需使用背板的情况下,仍旧能维持一高效率的散热功能,再者,由于该金属箔片的厚度是小于该背板的厚度,故该金属箔片所耗费的材料是少于该背板,故能降低业者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使审查员能对本实用新型目的、技术特征及其功效,做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以下列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其中:
图1是传统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2是传统背光模组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及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该背光模组是包括一背光部及二发光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所示(为简化附图,故在图3中仅表现其中一发光部3),该背光部2包括一导光板20、一背反射片22及一金属箔片24,其中该导光板20的背面是与该背反射片22的正面相连接,令进入该导光板20的光源,在折射至该导光板20的背面时,能反射至该导光板20的正面,又,该背反射片22的两对应侧边上分别延伸出二个第一凸出部221,任一侧边上的二个第一凸出部221间形成一缺口222,所述第一凸出部221是向上翻折贴附在该导光板20的两对应侧面上,另,该背反射片22的背面设有一第一粘着层23,使得该背反射片22的背面能由该第一粘着层23,与该金属箔片24正面相连接,且该金属箔片24的两对应侧边上对应于所述第一凸出部221的位置,分别延伸出二个第二凸出部242,且所述第二凸出部242是向上翻折贴靠在所述第一凸出部221上,再者,该二发光部3分别包括一金属罩30、一灯罩反射片32、至少一灯管34及多个灯套36,在该实施例中,是以一个发光部3设有二个灯管34及二个灯套36为例,进行说明,其中该灯罩反射片32的断面形状,是近似于该金属罩30的断面形状,该二灯罩反射片32的一侧面是由一粘胶31贴靠在该金属罩30的内侧面上,其另一侧面凹设有一容置槽320,所述容置槽320内分别容置有二灯管34及二灯套36,所述灯套36上是分别设有二个贯穿孔,使得所述灯套36能分别套设在所述灯管34的两端,以使所述灯管34不与该灯罩反射片32相接触,避免因灯管34接触到灯罩反射片32的一部份,使得该部份无法完整反射该灯管34所发出的光源,而导致整体的反射效率降低。
再者,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该二发光部3是分别组装在该背光部2的两对应侧面上(为简化附图,图4中仅表现出其中一个发光部3),且该二发光部3的容置槽320槽口是分别朝向该背光部2的两对应侧面,以使所述第二凸出部242能分别与所述灯套36相触接,并使该灯管34对应于该缺口222,如此,该灯管34所发出的光源,是经由该缺口222进入该导光板20内,并在经过折射及反射后,能提供该导光板20正面一均匀的光源,又,由于所述灯套36直接与所述第二凸出部242相接触,且金属箔片24的导热效果优于所述灯套36的导热效果,使得所述灯套36上的热量,能经由所述第二凸出部242,直接传导至该金属箔片24上,进行散热,另,该金属罩30邻近该背反射片22的一侧,是延伸出一导热片体302,该导热片体302与该金属箔片24的背面相互触接,在此特别一提的是,物品的导热系数越高,则该物品的散热效果越好,由于该金属箔片24的导热系数是高于该金属罩30的导热系数,使得该金属箔片24的导热效果是优于该金属罩30的导热效果,故,该金属罩30上的热量,能由该导热片体302而快速地传导至该金属箔片24上,并进行散热,如此,灯管34所产生的热量,是会经由其两端的灯套36及该金属罩30而传导至金属箔片24上,由于该金属箔片24的面积较大,且散热效果良好,故能将金属箔片24上的热量快速散去,以避免灯管34所产生的热量,蓄积在灯套36上,进而导致邻近所述灯套36的组件老化,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结构能有效提高背光模组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所示,该背光模组是包括一背光部4及二发光部5,为简化附图,仅在图5中表现其中一发光部5,其中该二发光部5是分别组装在该背光部4的两对应侧面上,该背光部4包括一导光板40、一背反射片42及一金属箔片44,该导光板40的背面是与该背反射片42正面相连接,该背反射片42的背面则由一第一粘着层43,与该金属箔片44正面相连接,又,该金属箔片44的两对应侧边上分别延伸出二个凸出部442,任一侧边上的二个凸出部442间形成一缺口444,所述凸出部442是向上翻折贴附在该导光板40的两对应侧面上,另,该二发光部5分别包括一金属罩50、一灯罩反射片52、至少一灯管54及多个灯套56,在该另一实施例中,是以一发光部5设有二灯管54及二灯套56为例,进行说明,该灯罩反射片52远离该背光部4的一侧面是由一粘胶51贴靠在该金属罩50的内侧面上,其另一侧面凹设有一容置槽520,该二灯管54的两端,是套设有一灯套56,且所述灯管54及灯套56能容置在该容置槽520内,以使所述灯管54不与该灯罩反射片52相接触,避免造成该灯罩反射片52的反射效率降低。
另,请参阅图5及图6所示,该发光部5的灯管54是对应于该背光部4的缺口444,以使灯管54所发出的光源能经由该缺口444进入该导光板40内,且所述凸出部442是贴靠在所述灯套56上,令所述灯管54所产生的热量,能由灯套56传导至该金属箔片44上,又,该金属罩50邻近该背反射片42的一侧,是延伸出一导热片体502,该导热片体502是贴附在该金属箔片44的背面,使得该金属罩50上的热量能经由该导热片体502,而传递至该金属箔片44上,由于金属箔片44的导热系数,高于灯套56及金属罩50的导热系数,且金属箔片44的面积亦大于灯套56及金属罩50的面积,故该金属箔片44的散热速度快于该灯套56及金属罩50的散热速度,令该金属箔片44与灯套56或金属罩50间,产生一温度差,使得灯套56及金属罩50上的热量,会不断传递至该金属箔片44上,并自该金属箔片44上散发,故能有效降低背光模组的整体热量,进而延长背光模组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所述实施例中,该灯套的材质是为硅胶或具有弹性的材质,以使该灯套能因应不同的容置槽形状,且该灯套上的贯穿孔的数量,是能依业者所需,而在该灯套上设有一个贯穿孔,使其仅与一灯管的一端相连接,或在其上设有多个贯穿孔,使其能与多个灯管的一端相连接,另,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是直接组装在机壳内,并使金属罩的外侧面直接与该机壳相抵靠,令该发光部与背光部能相互迫紧,故本实用新型的发光部与背光部不需额外使用粘着剂,即能相互紧靠,且可使灯套上的热量,直接传导至金属箔片上,如此,由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结构,即能在去除背板的情况下,仍旧能使背光模组有一良好的散热效果,且能降低业者的生产成本。按,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惟,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权利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凡是熟悉该项技术的人士,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内容,可轻易思及的等效变化,均应属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畴。

Claims (6)

1、一种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背光部,该背光部包括一导光板;一背反射片,其正面与该导光板背面相连接,该背反射片的两对应侧边上分别延伸出二个第一凸出部,任一侧边上的二个第一凸出部间形成一缺口,所述第一凸出部向上翻折贴附在该导光板的两对应侧面上,且该背反射片的背面设有一第一粘着层;及一金属箔片,其正面由该第一粘着层,与该背反射片相连接,该金属箔片的两对应侧边上对应于所述第一凸出部的位置,分别延伸出二个第二凸出部,且所述第二凸出部向上翻折贴靠在所述第一凸出部上;及
二发光部,该二发光部分别组装在该背光部的两对应侧面上,且分别包括:一灯罩反射片,其一侧面凹设有一容置槽,且该容置槽的槽口朝向该背光部的方向;至少一灯管;多个灯套,其上设有至少一个贯穿孔,且分别套设在该灯管的两端,所述灯套分别与所述第二凸出部相触接,且使该灯管对应于该缺口;及一金属罩,其内侧面由一粘胶贴靠在该灯罩反射片远离该背光部的另一侧面上,且该金属罩邻近该背反射片的一侧,延伸出一导热片体,该导热片体与该金属箔片的背面相互触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金属箔片的导热系数高于该灯套及金属罩的导热系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其中该灯套的材质为硅胶。
4、一种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背光部,该背光部包括一导光板;一背反射片,其正面与该导光板背面相连接,该背反射片的背面设有一第一粘着层;及一金属箔片,其正面由该第一粘着层,与该背反射片相连接,该金属箔片的两对应侧边上分别延伸出二个凸出部,任一侧边上的二个凸出部间形成一缺口,所述凸出部向上翻折贴附在该导光板的两对应侧面上;及
二发光部,该二发光部分别组装在该背光部的两对应侧面上,分别包括:一灯罩反射片,其一侧面凹设有一容置槽,且该容置槽的槽口朝向该背光部的方向;至少一灯管;多个灯套,其上设有至少一个贯穿孔,且分别套设在该灯管的两端,所述灯套分别与所述凸出部相触接,且使该灯管对应于该缺口;及一金属罩,其内侧面由一粘胶贴靠在该灯罩反射片远离该背光部的另一侧面上,且该金属罩邻近该背反射片的一侧,延伸出一导热片体,该导热片体与该金属箔片的背面相互触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金属箔片的导热系数高于该灯套及金属罩的导热系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灯套的材质为硅胶。
CNU2008201139863U 2008-06-24 2008-06-24 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233486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139863U CN201233486Y (zh) 2008-06-24 2008-06-24 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139863U CN201233486Y (zh) 2008-06-24 2008-06-24 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233486Y true CN201233486Y (zh) 2009-05-06

Family

ID=40619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113986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233486Y (zh) 2008-06-24 2008-06-24 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233486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47965A1 (zh) * 2012-09-26 2014-04-03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47965A1 (zh) * 2012-09-26 2014-04-03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75923B (zh) 灯条及用该灯条的背光模组
CN105842919A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CN102798044B (zh) 侧入式背光模组
CN210864267U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液晶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CN205318063U (zh) 一种背光模组
CN201233486Y (zh) 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
CN201487746U (zh) 背光源的光源组件及背光模组
CN201184944Y (zh) 背光模组
CN103511991B (zh) 一种led背光模组中反射片的固定结构
CN201081169Y (zh) 双面led灯
CN202469772U (zh) 直下式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N202103046U (zh) 发光二极管散热构造及背光模块
CN207249303U (zh) 一种新型超薄led背光模组
CN203349082U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
CN201017144Y (zh) 用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光源装置
CN206906746U (zh) 一种高亮度直下式背光液晶显示模组
CN203240405U (zh) 背光模组
CN215642163U (zh) 一种超薄型led背光源
CN201764323U (zh) 背光模块
CN201396695Y (zh) 灯罩结构
CN201934990U (zh) 一种户外指示牌用照明光源
CN206725805U (zh) 具有光源和导光板一体化机构的背光模组
US8654277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backlight module and back plate thereof
CN215181312U (zh) 一种高散热led背光源
CN205263432U (zh) 一种四角灯背光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506

Termination date: 201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