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99078Y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199078Y
CN201199078Y CNU2008200346090U CN200820034609U CN201199078Y CN 201199078 Y CN201199078 Y CN 201199078Y CN U2008200346090 U CNU2008200346090 U CN U2008200346090U CN 200820034609 U CN200820034609 U CN 200820034609U CN 201199078 Y CN201199078 Y CN 201199078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air
exchanger channels
heat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03460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玉生
张新江
寒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U20082003460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199078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199078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199078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4Free-cooling system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第一风机、第二风机、换热器、加湿装置、水箱、加湿器,壳体上具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换热器内具有相互隔开的数条第一换热通道和数条第二换热通道,第一股气流通过第一风机进入壳体内并依次流过第一进风口、第一换热通道以及第一出风口,加湿装置用于对第一股气流进行加湿降温,第二股气流通过第二风机进入壳体内并依次流过第二进风口、第二换热通道、第二出风口,第一股气流和第二股气流在换热器内进行热量交换,加湿装置安装在第一进风口与第一换热通道之间,加湿器安装在第二换热通道与第二出风口之间;此空调器能产生满足人体舒适度要求的循环冷风,且节能效果好。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器,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干燥、炎热地区使用、向室内提供新风的室内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的空调器是一种用于给房间(或封闭空间、区域)提供处理空气的机组。它的工作原理如下:空调器的制冷系统由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和毛细管四个主要部件组成。按照制冷循环工作的顺序,依次用管道连接成一个整体。系统工作时、蒸发器内的制冷剂吸收室内空气的热量而蒸发成为压力和温度均较低的蒸气,被压缩机吸入并压缩后,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均升高,然后排入冷凝器。制冷剂蒸气在冷凝器内通过放热给室外空气而冷凝成为压力较高的液体。制冷剂液体通过毛细管的节流,压力和温度均降低,再进入蒸发器蒸发,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工作,从而达到降低室内温度的目的。这种传统的空调存在如下弊端:1、制冷剂通常选用的都是氟利昂,该种制冷剂如果泄漏到大气中,会对大气层有很强的破坏作用;2、此种空调器只对原室内的空气进行再循环,基本不补充新鲜空气入室内,室内空气的质量无法得到改善;3、对压缩机等设备严重依赖,一旦该设备出故障,整个制冷系统将无法继续工作。为了改善这种传统空调器的弊端,申请号为03107846.X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名称为“环保节能中央空调器”,的新的空调器,该空调器采用了新的制冷循环方案,它能对房间(或封闭空间、区域)内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和空气流速等参数进行同时调节,以满足人体舒适或工艺过程的要求。它的主要部件包括在机壳内安装的风机、换热器、喷淋水装置和供水系统,其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利用风机将外界气流从进风口吸入空调器内部,该外界气流在将进入风机内后被分成两股,第一股气流经过加湿降温后用作下一步的冷却介质,第二股气流和这股用作冷却介质的低温气流在换热器内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将第二股气流的温度降下来,实现等湿降温,该股气流在排入室内之间还可以进行加湿降温,使得最终从排风口排出的新风满足人体舒适度的要求。该种节能型中央空调器在使用时发现存在如下问题:1、通过一个风机进风,而后将这股风会变成两股,其在分股时,各股的分量很难控制;2、采用的换热器结构复杂、使用寿命短;3、其中的一股气流在加湿形成冷却介质的过程中,加湿效果不明显,降温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加湿、间接降温来实现空气调节的空调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第一风机、第二风机、换热器、加湿装置、水箱、加湿器,所述的换热器安装在所述的壳体内,所述的水箱安装在所述的换热器下方用于对所述的加湿装置和加湿器进行供水,所述的壳体上具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所述的换热器内具有相互隔开的数条第一换热通道和数条第二换热通道,第一股气流通过所述的第一风机进入壳体内并依次流过所述的第一进风口、第一换热通道以及第一出风口,第二股气流通过所述的第二风机进入壳体内并依次流过所述的第二进风口、第二换热通道、第二出风口,第一股气流和第二股气流在所述的换热器内进行热量交换,所述的加湿器安装在所述的第二出风口处,所述的加湿装置安装在所述的第一进风口与第一换热通道之间,所述的加湿器安装在所述的第二换热通道与第二出风口之间。
所述的换热器由依次堆叠的多个换热单元组成,各换热单元包括第一传热片、第二传热片、第三传热片,所述的第一换热片与第二传热片之间形成至少一个第一换热通道,所述的第二换热片与第三换热片之间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的第一换热通道与第二换热通道设置成当两股气流流过这两个换热通道时,所述的两股气流的流动方向相互垂直,并且所述的第一换热通道与所述的第二换热通道相互隔开。
所述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出处分别设置有初级过滤装置。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完全摆脱了对氟利昂制冷剂的依赖,不用氟利昂作为制冷剂;2、产品环保、节能,对能源的利用率较高,可节能70%—80%左右;3、室内的空气不断地从室外得到补充,使室内空气长久保持新鲜;4、由于水利用系统的作用,对空气的湿度处理更为合理、充分,有效的气流进行降温加湿。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又一立体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初级过滤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的立体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水箱的立体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原理图;
其中:1、壳体;2、第一进风口;3、第二进风口;4、第一出风口;5、第二出风口;6、初级过滤装置;7、第一风机;8、第二风机;9、换热器;10、第一换热通道;11、第二换热通道;12、旋切加湿装置;13、旋切加湿装置;14、加湿器;15、水箱;16、上壳体;161、开口;17、转筒;171 开口;18、清空柜;19、、手柄;100、铝箔;200、铝箔;300、铝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以及工作原理。
如图1~2所示,该空调器具有一个壳体1,该壳体1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2、第二进风口3、第一出风口4、第二出风口5。如图所示,各出风口处均设有可拆卸的初级过滤装置6,该初级过滤装置6的结构如图3所示,它通常有三层(图中未有显示),内外两层为铁丝网,中间层为尼龙网,外界空气进入壳体1内部时,首先要通过该三层网进行初级过滤,大颗粒的灰尘都会被阻挡在壳体1外,这样能保证进入壳体1内的气流只含有一些小灰尘,从而有效的保护了空调器的内部结免受灰尘的侵蚀。
壳体1内部还具有第一风机7、第二风机8,第一风机7将外界气流从第一进风口2吸入壳体1内形成第一股气流,第二风机8将另一股外界气流从第二进风口2进入壳体1内部形成第一股气流。
壳体1内还具有换热器9,其内部形成第一换热通道10和第二换热通道11,其中上述的第一股气流流入第一换热通道10,第二股气流流入第二换热通道11内,流过第一换热通道10和第二换热通道11的两股气流由于换热器9的结构特点将不会产生相互干扰,这样通过第一换热通道10和第二换热通道11的两股气流在换热器9内部仅进行热量交换,而且它们的热交换采用的是面接触,换热效率很高。
换热器的具体结构如图4所示(图中仅表示部分单元),它由若干个铝箔(即换热片)交叉堆叠而成,相邻的三个铝箔构成一个换热单元,图中各铝箔通过弯折方式在一侧表面上那个形成若干条凸筋。这些铝箔的中同一个铝箔的两侧表面分别构成不同的换热通道,以图中的结构为例,铝箔100的左侧表面与位于其左侧的另一个沿着与铝箔100相垂直方向堆叠的铝箔200在左侧构成第一换热通道10,该第一换热通道10只能在上、下方向流通气体,左、右方向被封死;铝箔100的右侧表面与位于其右侧的另一铝箔300构成第二换热通道11,该第二换热通道11只能在左、右方向流通气体,上、下方向被封死,因此,在换热器9中,第一换热通道10与第二换热通道11被公用的中间铝箔100相隔开,从而使得分别流过两种换热通道的气流不相连通,这两个换热通道流通的气体仅能通过公用的的铝箔100进行热量传递,而且位于两个不同换热通道中的气体是通过“面—面”换热,其换热的面积大,较以往的普通铜管+铝箔的换热器不仅换热效率高,制造成本也比较低。
壳体1内设置有对第一股气流进行两次加湿的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包括两个旋切加湿装置12和13(旋切的主要作用是将水旋切成微小水滴后对第一股气流进行加湿),这两个部件分两次对第一股气流进行加湿降温。首先,在靠近第一出风口2处安装一个旋切加湿装置12,该旋切加湿装置12能够将水旋切后形成微小水滴用于对第一股气流在进行第一次加湿降温,第一次加湿后的第一股气流再自上向下流进下面介绍到的换热器9中的第一换热通道10内,这样流进第一股换热通道10内的第一股气流由于加湿降温的作用将变成低温的冷却介质。
另一个旋切加湿装置13安装在换热器9的上方,该旋切加湿装置13用于对进入第一它通过将水旋切后对换热通道10内的第一股气流进行第二次加湿降温,其工作时,通过该旋切加湿装置13旋切后形成的微小水滴流入向第一换热通道10内,这样与自上向下的喷淋水和自下而上的第一股气流在第一换热通道10内交融,这样第一股气流被第二次加湿,进一步降温,通过两次加湿降温后的第一股气流在第一换热通道10内流动时,第二股气流在第二换热通道11内流通,由于两股气流交叉流通,而且互不连通,所以第二股气流在流过换热器9时就会被等湿降温。经过等湿降温的第二股气流由于在此之前为等湿降温,为了增加该股气流对人体的舒适度,通常在流出第二出风口5之前还需要进行加湿,该次加湿不但能使得第二股气流的湿度增加而且在加湿时还能对气流进行进一步降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第二出风口5的上游还设置加湿器14,这样从第二出风口5排到房间的第二股气流将是有凉又湿的新风,尤为适合人体对舒适度的要求。
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水箱15,上述的两个旋切加湿装置12和13以及加湿器14的供水源均来自水箱15,为了使得水箱15能够方便清空内部的污物(由于此空调器多用在沙漠、干燥地区),水箱15的结构设计成如图5所示,它包括一个上壳体16、紧贴在上壳体16底部并可转动的转筒17、位于转筒17底部的抽拉式清空柜18,上壳体16的底部具有一个开口161,转筒17上也具有一个与开口161相当的开口171,在平时工作时,两个开口相对,这样流进水箱15内的污物(如泥沙等)就会依次经过开口161和开口171,最后全部落入转筒17中。抽拉式清空柜18为敞口结构,它紧贴着转筒17的下底部,当转动转筒17使得其上的开口171位于底部时,污物就会顺着开口171流进清空柜18,当污物全部流入清空柜18后,继续转动转筒17使其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即开口161和开口171相对),这时只要将清空柜18从壳体1内拉出进行污物清空即可。为了方便转筒17转动,转筒17上还设置有手柄19,该手柄19一端部固定在转筒17上,另一端部从壳体1穿出伸至外界。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该空调器的工作过程:
如图6所示,单箭头表示第一股气流的流动方向,双箭头表示第二股气流的流动方向,实心单箭头表示水的循环流动方向。
第一股气流和第二股气流首先通过各自的风机分别从第一进风口2和第二进风口3进入壳体1内,并且在进入壳体1内之前还分别通过初级过滤装置6进行初级过滤,过滤后的第一股气流再通过旋切加湿装置12进行第一次加湿降温,该次降温能够使得第一股气流被降温6~8摄氏度,被第一加湿降温后的第一股气流再从上向下流入换热器9内的第一换热通道10内,此时另一旋切加湿装置13将水旋切成微小水滴后也流入第一换热通道10内,此时均从第一换热通道10内流动的第一股气流和微小水滴在此通道内相直接接触,第一股气流被第二次加湿降温,该次降温的幅度也可达到6~8摄氏度形成冷区介质;与此同时,第二股气流也流进换热器9的第二换热通道11内,该股气流是一股未被加湿的干气流,它与第一股气流在换热器9内通过铝箔的导热作用进行热量交换,第二股气流被等湿降温,第一股气流流出换热器9后通过第一出风口4直接排入外界,微小水滴落入水箱15内用于下次再循环,第二股气流从换热器9流出后再经过加湿器14加湿降温后从第二出风口5流入室内。

Claims (3)

1.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第一风机、第二风机、换热器、加湿装置、水箱、加湿器,所述的换热器安装在所述的壳体内,所述的水箱安装在所述的换热器下方用于对所述的加湿装置和加湿器进行供水,所述的壳体上具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所述的换热器内具有相互隔开的数条第一换热通道和数条第二换热通道,第一股气流通过所述的第一风机进入壳体内并依次流过所述的第一进风口、第一换热通道以及第一出风口,第二股气流通过所述的第二风机进入壳体内并依次流过所述的第二进风口、第二换热通道、第二出风口,第一股气流和第二股气流在所述的换热器内进行热量交换,所述的加湿器安装在所述的第二出风口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湿装置安装在所述的第一进风口与第一换热通道之间,所述的加湿器安装在所述的第二换热通道与第二出风口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器由依次堆叠的多个换热单元组成,各换热单元包括第一传热片、第二传热片、第三传热片,所述的第一换热片与第二传热片之间形成至少一个第一换热通道,所述的第二换热片与第三换热片之间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的第一换热通道与第二换热通道设置成当两股气流流过这两个换热通道时,所述的两股气流的流动方向相互垂直,并且所述的第一换热通道与所述的第二换热通道相互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出处分别设置有初级过滤装置。
CNU2008200346090U 2008-04-15 2008-04-15 空调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99078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346090U CN201199078Y (zh) 2008-04-15 2008-04-15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346090U CN201199078Y (zh) 2008-04-15 2008-04-15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199078Y true CN201199078Y (zh) 2009-02-25

Family

ID=40450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034609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99078Y (zh) 2008-04-15 2008-04-15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199078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21011A (zh) * 2017-09-26 2018-01-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11509275A (zh) * 2020-04-30 2020-08-07 苏州纳尔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基于燃料电池控制气体加湿的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21011A (zh) * 2017-09-26 2018-01-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7621011B (zh) * 2017-09-26 2023-10-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11509275A (zh) * 2020-04-30 2020-08-07 苏州纳尔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基于燃料电池控制气体加湿的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361857U (zh) 热回收式膜法溶液热泵系统
CN205383723U (zh) 一种节能型蒸发冷却式中央空调机组
Mohammed et al. Indirect evaporative cooling for buildings: A comprehensive patents review
CN102353112B (zh) 填料式再循环紧凑型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CN105737302A (zh) 基于干空气能的中央空调
CN211650466U (zh) 冷凝水再利用的节能新风空调
CN202392918U (zh) 一种蒸发冷却与半导体制冷相结合的空调器
CN209165653U (zh) 一种热通道封闭的数据中心用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CN202254137U (zh) 一种分体式热回收蒸发冷凝新风空调
CN202546960U (zh) 蒸发冷却卧式室外机
CN109990413A (zh) 一种重力热管与露点间接蒸发冷却器结合的空调机组
CN207247488U (zh) 模块组合式间接换热芯体
CN212108844U (zh) 基于转轮式热回收、间接蒸发冷却及机械制冷的空调机组
CN102345920A (zh) 一种分体式热回收蒸发冷凝新风空调
CN201199078Y (zh) 空调器
JPH11294832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01497108U (zh) 管式蒸发冷却器、蒸发冷却盘管组成的闭式空调机组
CN207350637U (zh) 数据中心用立管间接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联合空调系统
CN110260567A (zh) 一种喷淋式冷凝器、蒸发冷制冷机、蒸发冷空调机及其应用方法
CN109915968A (zh) 一种防堵塞的蒸发冷却结合机械制冷的空调机组
CN202546944U (zh) 一种全新风式蒸发冷却家用窗机
CN206234954U (zh) 闭式间接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联合运行的冷水机组
KR20040049568A (ko) 하이브리드 냉각탑
CN214038741U (zh) 自然冷空调系统
CN2553290Y (zh) 间接蒸发制冷式新风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225

Termination date: 201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