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94259Y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194259Y
CN201194259Y CNU200820008772XU CN200820008772U CN201194259Y CN 201194259 Y CN201194259 Y CN 201194259Y CN U200820008772X U CNU200820008772X U CN U200820008772XU CN 200820008772 U CN200820008772 U CN 200820008772U CN 201194259 Y CN201194259 Y CN 201194259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electric connector
protuberance
row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00877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文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riority to CNU20082000877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194259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194259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194259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包含一绝缘壳体、第一电源端子、第二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绝缘壳体包括与对接电连接器接触的接合面及三个以上端子通道,各端子分别容置于一端子通道中,且包括凸出部、本体及焊接部,各凸出部向同一方向突伸于接合面之外;其中,第一电源端子、第二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的凸出部呈不同的形状且以不同长度突伸出接合面,而接地端子的凸出部突伸出接合面的长度最长。该电连接器的设计一方面使第一电源端子、第二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具有不同形状的凸出部,让组装者及/或使用者通过视觉可迅速清楚辨识,另一方面使上述三类端子的凸出部具有不同长度,以达到接地与依序启动系统内不同电子装置的目的。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具有接地端子且可依序启动系统内电子装置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美国公告第5582519号发明专利“Make-first-break-last GroundConnections”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及对接连接器的组合,其电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一类端子91(如图1所示)及第二类端子92(如图2所示),第一类端子91及第二类端子92分别以相同长宽的刃片911及刃片921突伸出电连接器的接合面,而第二类端子92在刃片921前缘还突伸一舌片922;而对接连接器包括第一类弹片端子95及第二类弹片端子96(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两类弹片端子皆具有开口97,且第一类弹片端子95对接第一类端子91,而第二类弹片端子96对接第二类端子92;其中,第二类端子92是接地端子,通过其舌片922配合突伸一长度并配合第二类弹片端子96的开口97设计,使得接地端子产生“先接触后脱离(make-first-break-last或first mate lastbreak)”功能,即,电连接器插接于对接连接器时,接地端子会最先接触导电连通,相反地,在电连接器从该对接连接器上拔脱时,接地端子亦会最后脱离断电,以此避免静电效应影响。
然而,当上述电连接器的多个第一类端子91皆是电源端子时,一旦插接于对接连接器,则多个第一类端子91会同时启动系统内的所有电子装置,此时整个系统承受的电功率突然巨幅上升,常造成系统死机或重新启动的现象。
为避免此现象发生,通常把电源端子凸出于接合面的凸出部(至少部分供与对接端子接触)设计成不同长度,但电源端子的凸出部形状仍相当类似。例如上下两排各有两个端子通道的电连接器(2×2模式),上排容置一凸出部长度较长的第一电源端子及一凸出部长度较短的第二电源端子,下排为两个接地端子,当与对接连接器插接时,仅就两个电源端子的状况来说(不讨论接地端子),第一电源端子因为凸出部长度较长,所以会先接触导通,并启动第一电子装置,然后第二电源端子再接触导通,启动第二电子装置;但是,当第一电源端子与第二电源端子仅有长度上差别,在电连接器制造时组装者不易从其类似外形迅速判别长短,于是第一电源端子与第二电源端子插置相反的情况很容易发生,而对使用者来说,端子错置的电连接器更是难以迅速辨认,因为仅可观察到露出电连接器接合面之外的凸出部而已;当这种端子错置的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插接时,会先启动第二电子装置,然后才启动第一电子装置,这种相反的启动顺序有时对电子系统或电子仪器等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坏。
发明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电连接器,当该电连接器与对接的电连接器电性连接时,接地端子先接触后脱离,并可依序启动系统内不同电子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电连接器,可供组装者及/或使用者迅速辨识端子是否有错置的情形。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具有三类端子以上的电连接器,各类端子具有不同形状的凸出部(至少部分用于与对接端子接触),且各类端子的凸出部具有不同长度。
于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包含绝缘壳体、第一电源端子、第二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绝缘壳体包括与对接电连接器接触的接合面(mating face)及三个以上端子通道,各端子分别容置于一端子通道中,且包括凸出部、本体及焊接部,各凸出部向同一方向突伸于接合面之外;其中,第一电源端子、第二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的凸出部呈不同的形状且以不同长度突伸出接合面,而接地端子的凸出部突伸出接合面的长度最长。
上述电连接器的端子通道可配置成多排,其中第一电源端子及第二电源端子配置在同一排。
更进一步地,第一电源端子及第二电源端子配置在第一排,而第二排配置两个接地端子。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电连接器包含绝缘壳体、第一电源端子、第二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绝缘壳体包括与对接电连接器接触的接合面及多个端子通道,各端子分别容置于一端子通道中,且包括凸出部、本体及焊接部,各凸出部为梯阶状,并向同一方向突伸于该接合面之外;其中,电连接器的第一电源端子的凸出部为两个梯阶,第二电源端子的凸出部为一个梯阶,接地端子的凸出部为三个梯阶,且第二电源端子的凸出部突伸出接合面的长度最短,而接地端子的凸出部突伸出接合面的长度最长。
亦可将各类端子凸出部的每一个梯阶突伸长度设计成相同,如此一来,梯阶数目与凸出部突伸出接合面的长度成正比,也就是说,凸出部的阶梯数目越多,其凸出部突伸出该接合面的长度越长。
另外,端子通道可配置成第一排与第二排,各排有两个端子通道,而第一电源端子及第二电源端子配置在同一排;更进一步地,第一电源端子及第二电源端子配置在第一排,而第二排配置两个接地端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该电连接器的设计一方面使第一电源端子、第二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具有不同形状的凸出部,让组装者及/或使用者通过视觉可迅速清楚辨识,另一方面使上述三类端子的凸出部具有不同长度,以达到接地与依序启动系统内不同电子装置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美国第5582519号发明专利电连接器的第一类端子与对接弹片端子结构图。
图2是美国第5582519号发明专利电连接器的第二类端子(接地端子)与对接弹片端子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从接合面方向观看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元件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电连接器的元件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插接对接电连接器的对接端子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电连接器的上方透视图。
图8是图7中VIII-VIII剖面的元件结构图。
图9是图7中IX-IX剖面的元件结构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绝缘壳体              2第一电源端子
3第二电源端子          4接地端子
5绝缘壳体              6对接端子
7第一电路板            8第二电路板
11接合面               12端子通道
13第一排               14第二排
21凸出部               22本体
23焊接部               31凸出部
32本体                 33焊接部
41凸出部               42本体
43焊接部               51接合面
52端子通道             91第一类端子
92第二类端子           95第一类弹片端子
96第二类弹片端子       97开口
100电连接器            200对接电连接器
211两个梯阶            212第一长度
311一个梯阶            312第二长度
411三个梯阶            412第三长度
911刃片                921刃片
922舌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地呈现。
参阅图3及图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实施例,该电连接器100包含一绝缘壳体1、一第一电源端子2、一第二电源端子3及两个接地端子4,并连接于一第一电路板7,该绝缘壳体1具有与对接电连接器接触的接合面11及四个端子通道12,四个端子通道12配置成第一排13及第二排14各两个(2×2模式),于端子通道第一排13配置两个接地端子4,而端子通道第二排14分别配置一个第一电源端子2及一个第二电源端子3。该第一电源端子2包含凸出部21、本体22及焊接部23,其中凸出部21的外形为两个梯阶211,并以第一长度212突伸出该接合面11;该第二电源端子3包含凸出部31、本体32及焊接部33,其中凸出部31的外形为一个梯阶311,并以第二长度312突伸出该接合面11;该接地端子4包含凸出部41、本体42及焊接部43,其中凸出部41的外形为三个梯阶411,并以第三长度412突伸出该接合面11;上述第三长度412大于第一长度212,且第一长度212大于第二长度312。另外,第一电源端子2电性连接至第一电子装置(图未示),第二电源端子3电性连接至第二电子装置(图未示)。
有关电连接器100与对接电连接器200的结构如图5所示,其中对接电连接器200具有一绝缘壳体5及四个对接端子6,并连接于一第二电路板8,该绝缘壳体5具有与该电连接器100接触的接合面51及配置成如上述的2×2模式的四个端子通道52,其中四个对接端子6的形状相同,且四个对接端子6的前端与接合面51的距离皆相同。再参阅图6,当电连接器100插接于该对接电连接器200时,第一电源端子2、第二电源端子3及接地端子4与对接端子6接触的先后次序如后(配合参考图7、图8及图9):首先,接地端子4由于凸伸出接合面11的第三长度412最长,会最先接触导通,产生接地效果;其次接触导通的是以第一长度212凸伸出接合面11的第一电源端子2,并启动第一电子装置;而第二电源端子3因为凸伸出接合面11的第二长度312最短,所以最后接触导通,并启动第二电子装置。
上述的实施例亦可将绝缘壳体1的端子通道12扩充成J排K个(即为J×K模式,其中J和K分别为自然数),另外,第一电源端子2、第二电源端子3及接地端子4也可以分别是多个。而有关凸出部的形状,除上述梯阶状以外,可任意选择足以使视觉迅速辨识的形状,例如波浪状(可分别设计成一个波浪、两个波浪及三个波浪)或锯齿状(可分别设计成一个锯齿、两个锯齿及三个锯齿)等。
经由上述第二长度312小于第一长度212,且第一长度212小于第三长度412的设计,一方面使接地端子4可以达到“先接触后脱离”效果,另一方面可使第一电源端子2先启动第一电子装置,然后第二电源端子3再启动第二电子装置,达到依序启动系统内电子装置的效果;另外,装设在同一排(第二排14)的第一电源端子2及第二电源端子3,因为分别具有两个梯阶211及一个梯阶311的不同外形,在制造电连接器时,组装者通过视觉可迅速辨识,避免端子配置错误,而使用者也可迅速检查电连接器是否发生错置,故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然而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及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所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绝缘壳体,包括一与一对接电连接器接触的接合面、及三个以上端子通道;
第一电源端子、第二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各端子分别容置于一端子通道中,且包括一凸出部、一本体及一焊接部,各凸出部向同一方向突伸于该接合面之外;
其中,该第一电源端子、该第二电源端子及该接地端子的凸出部呈不同的形状且以不同长度突伸出该接合面,而该接地端子的凸出部突伸出该接合面的长度最长。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端子通道配置成多排。
3.依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源端子及该第二电源端子配置在同一排。
4.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端子通道配置成一第一排与一第二排,且各排有两个端子通道。
5.依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源端子及该第二电源端子配置在该第一排,该第二排配置两个该接地端子。
6.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绝缘壳体,包括一与一对接电连接器接触的接合面、及多排端子通道;
第一电源端子、第二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各端子分别容置于一端子通道中,且包括一凸出部、一本体及一焊接部,各凸出部为梯阶状,并向同一方向突伸于该接合面之外;
其中,该第一电源端子的凸出部为两个梯阶,该第二电源端子的凸出部为一个梯阶,该接地端子的凸出部为三个梯阶,且该第二电源端子的凸出部突伸出该接合面的长度最短,而该接地端子的凸出部突伸出该接合面的长度最长。
7.依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源端子及第二电源端子配置在同一排。
8.依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端子通道配置成一第一排与一第二排,且各排有两个端子通道。
9.依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源端子及第二电源端子配置在该第一排,该第二排配置两个该接地端子。
CNU200820008772XU 2008-04-03 2008-04-03 电连接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1194259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08772XU CN201194259Y (zh) 2008-04-03 2008-04-03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08772XU CN201194259Y (zh) 2008-04-03 2008-04-03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194259Y true CN201194259Y (zh) 2009-02-11

Family

ID=40393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008772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194259Y (zh) 2008-04-03 2008-04-03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194259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30745A (zh) * 2012-10-16 2014-04-16 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30745A (zh) * 2012-10-16 2014-04-16 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TWI511384B (zh) * 2012-10-16 2015-12-01 Oupiin Electronic Kunshan Co Ltd 電連接器及其組合
CN103730745B (zh) * 2012-10-16 2016-02-03 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17732B2 (en) Plug-in connector for printed circuits
US8277258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951068B2 (en) Modular connector
ATE518282T1 (de) Kupplung
CN201667411U (zh) 电连接器
CN107994364B (zh) 一种双触点内存连接器
DE502005008691D1 (de) Kabelsteckverbinder für leiterplatten
TW200746551A (en) Connector
US7220140B2 (en) Board connector
KR20140125884A (ko) 기판 커넥터
CA2565279A1 (en) Electric connection terminal for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JP2009164105A (ja) 第1コネクタ、第2コネクタ及び電気接続装置
CN201194259Y (zh) 电连接器
US9093799B2 (en) Connector apparatus
US757546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6028646B (zh) Pcb板组件及具有其的适配器和移动终端
US9819106B2 (en) Male strip connector
CN201838762U (zh) 电连接器及使用这种电连接器的电子组件
US814220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grooves receiving crumbs
CN205882239U (zh)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与连接器组件
CN201663267U (zh) 一种多极可扩充式微型fpc连接器
CN203434325U (zh) 电连接器
CN204558743U (zh) 一种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件
CN218123755U (zh) 电连接组件和电连接装置
CN218215752U (zh) 免焊型电连接装置及其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211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