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42386Y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142386Y CN201142386Y CNU2007201312720U CN200720131272U CN201142386Y CN 201142386 Y CN201142386 Y CN 201142386Y CN U2007201312720 U CNU2007201312720 U CN U2007201312720U CN 200720131272 U CN200720131272 U CN 200720131272U CN 201142386 Y CN201142386 Y CN 201142386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ccepting hole
- terminal
- hole
- limiting section
- electric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块与电路板,包括基板、贴附于基板下表面的底板及收容于基板及底板中的若干端子,所述基板及底板均设有共同收容端子的收容孔,所述端子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及套设两端子的弹性件,该第一、第二端子为金属板面状,所述两端子的金属板面作为抵接面相互抵接以降低两端子的阻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将芯片模块电性连接至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如美国专利公告第7,025,602号所揭示的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将芯片模块与印刷电路板相互电性连接,并包括基体、枢接于基体上的盖体、收容于基体内以电性连接芯片模块及印刷电路板的端子及套设于端子上的弹簧。该端子具有上端子及下端子。该上、下端子的结构相同,每一端子设有一端延伸出基体并与外界导体电性连接的导接部及位于另一端的对接部,该对接部设有一狭槽,并于该狭槽两侧形成一对臂部。该臂部的中间部位设有一连接部并将两臂部连接在一起。组装时,前述上、下端子以垂直状相互对接,其中,上端子的两臂部夹持于下端子的两臂部,且上端子的两臂部位于下端子的两臂部的狭槽内,所述弹簧套置于该上、下端子的臂部上。
所述上、下端子的臂部末端还设有卡钩以增加上、下端子配合的稳定性。因上、下端子成相互垂直状组装,所以,在组装过程中一端子的卡钩会对另一端子产生剪切力,从而降低端子的使用寿命,另外,上、下端子通过臂部相互接合达成电性连接,这种电连接器的端子连接方式会增加端子的阻抗。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端子阻抗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基板、设置于基板下侧的底板、若干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以及若干弹性件,该基板具有上表面、下表面及贯穿该上表面与下表面的若干上收容孔,该底板具有顶面、底面及贯穿该顶面与底面的若干下收容孔,该下收容孔与基板的上收容孔对应设置,所述第一端子设于上收容孔内,每一第一端子设有第一限位部、自该第一限位部一侧向上延伸的第一导接部及自该第一限位部另一侧向下延伸的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二端子设于底板的下收容孔内,每一第二端子设有第二限位部、自该第二限位部一侧向下延伸的第二导接部及自该第二限位部另一侧向上延伸的第二主体部,所述若干第一、第二端子组合形成若干个端子组,且所述弹性件位于每一端子组的第一、第二限位部之间,所述第一主体部与第二主体部具有相互抵接的抵接面,该抵接面为平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如下功效: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均设有平面抵接面,该第一、第二端子通过平面抵接面相互抵接配合以实现两端子的电性连接,从而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可达到降低端子阻抗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局部剖切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与弹性件配合的立体组合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与弹性件配合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配合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局部剖切立体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将芯片模块(未图示)与电路板(未图示)电性连接的电连接器1,该电连接器1包括基板2、位于基板2下方的底板3、盖设于基板2上方的框体4、收容于基板2与底板3之间的若干端子5、支撑基板2的底座6及将框体4及底座6相互接合的螺栓7。
所述基板2呈平板状,其具有上表面、下表面及贯穿该上表面与下表面的若干上收容孔21,所述上端子孔21具有贯穿上表面的第一收容孔211(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收容孔211为矩形状)及连接该第一收容孔211并贯穿下表面的第二收容孔212(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二收容孔212为圆柱形状),所述第一收容孔211与第二收容孔212的相接处形成第一肩部213。基板2的四角处设有供螺栓7穿过的定位孔22。
底板3设置于基板2的下侧,其具有顶面、底面及贯穿该顶面与底面的若干下收容孔31,该下收容孔31与基板2的上收容孔21对应设置,所述下端子孔31具有贯穿底面的第三收容孔311(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三收容孔311为矩形状)及连接第三收容孔311并贯穿顶面的第四收容孔312(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四收容孔312为圆柱形状),所述第三收容孔311与第四收容孔312的相接处形成第二肩部313。
所述框体4的中部设有一框口41用于定位芯片模块(未图示),框体4的四角处设有与所述定位孔22对应的通孔42。
请参阅图4至图7所示,前述电连接器1还包括一弹性件53(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弹性件53为弹簧)。所述端子5包括第一端子51、与第一端子51相互接触的第二端子52。所述第一端子51为金属板冲压成型,具有可抵靠于所述第一肩部213的第一限位部512、自第一限位部512一侧向上延伸并与外界导体接触的第一导接部511及自第一限位部512另一侧向下延伸的第一主体部513。所述第一肩部213限制第一限位部512于第二收容孔212中位移,该第一导接部511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孔211中,且该第一收容孔211具有相互面对的一对侧面,该两侧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导接部511的金属板面的厚度,从而可使第一导接部511于第一收容孔211中沿竖直方向运动并且限制第一导接部511横向摆动以使端子5接触稳固。该第一主体部513为长板状,其包括自第一导接部511的底部向外侧弯折的第一过渡部5131及由第一过渡部5131向下竖直延伸的第一配合部5132,所述第一配合部5132设有第一抵接面5133以与第二导电端子52接触,第一抵接面5133为形成所述端子51的金属板板面,所述第一配合部5132的末端向外侧略微翘曲以利于两对接导电端子组装。
所述第二端子52与第一端子51结构相同,所述第二端子52同样为金属板冲压成型,其设有可抵靠于所述第二肩部313的第二限位部522、自第二限位部512一侧向下延伸并与外界导体接触的第二导接部521及自第二限位部522另一侧向上延伸的第二主体部523,所述第二肩部313限制第二限位部522于第四收容孔312中位移,该第二导接部521收容于所述第三收容孔311中,且该第三收容孔311具有相互面对的一对侧面,该两侧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导接部521的金属板板面的厚度,从而可使第二导接部521于第三收容孔311中沿竖直方向运动并且限制第二导接部521横向摆动以使第一、第二端子51、52稳定的接触。所述第二主体部523同样设有自第二导接部521的底部向外侧弯折的第二过渡部5231及由第二过渡部5231向上竖直延伸的第二配合部5232,第二配合部5232设有与所述第一抵接面5133对接的第二抵接面5233,所述第二抵接面5233为所述金属板板面。
所述弹性件53套设于第一主体部513及第二主体部523的外围,若干上端子51与若干下端子52上下相对设置并组合成数个端子组,其中第一主体部513与第二主体部523相互接触,且弹性件53的一端抵接于第一限位部512,而另一端抵接于第二限位部522上,从而使第一、第二端子51、52上、下相对运动,另外,第一限位部512及第二限位部522分别抵靠于所述第一肩部213及第二肩部313上,从而可防止第一、第二端子51、52脱离出基板2与底板3外侧。
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所述底座6设有一基部61及自基部61之四角向外延伸的承载部62,所述承载部62的前端自上而下设有与所述定位孔22及通孔42对应的螺纹孔621以供螺栓7插入。
组装时,先将所述第二端子52收容于所述底板3的下端子孔31中,弹性件53套设于第二端子52上,第一端子51由上而下置于弹性件53中并与第二端子51接触,所述基板2由上而下与所述底板3对接,其中电连接器端子5向上插入对应的上端子孔21中,所述螺栓7自上而下贯穿所述通孔42及定位孔22并插入螺纹孔621中,以此实现各组件的组装固定。
在背景技术中,端子通过上、下端子卡钩的外侧缘与两臂部的内表面接触以实现电性连接,但是因上、下端子成相互垂直状组装,并通过臂部相互接合达成电性连接,以至该电连接器的端子连接方式会增加端子的阻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端子51及第二端子52为金属板状,其设有抵接面5133、5233抵接配合以实现两端子的电性连接,从而可达到降低端子5的阻抗的功效。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基板、设置于基板下侧的底板、若干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以及若干弹性件,该基板具有上表面、下表面及贯穿该上表面与下表面的若干上收容孔,该底板具有顶面、底面及贯穿该顶面与底面的若干下收容孔,该下收容孔与基板的上收容孔对应设置,所述第一端子设于上收容孔内,每一第一端子设有第一限位部、自该第一限位部一侧向上延伸的第一导接部及自该第一限位部另一侧向下延伸的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二端子设于底板的下收容孔内,每一第二端子设有第二限位部、自该第二限位部一侧向下延伸的第二导接部及自该第二限位部另一侧向上延伸的第二主体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第一、第二端子组合形成若干个端子组,且所述弹性件位于每一端子组的第一、第二限位部之间,所述第一主体部与第二主体部具有相互抵接的抵接面,该抵接面为平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为金属板冲压成型,且所述第一、第二主体部的抵接面为该金属板所具有的板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上收容孔具有贯穿基板上表面的第一收容孔,前述第一端子的第一导接部收容于该第一收容孔内,且该第一收容孔具有相互面对的一对侧面,该两侧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导接部的厚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上收容孔具有与第一收容孔相通且贯穿基板下表面的第二收容孔,所述第一收容孔与第二收容孔的相接处形成可限制第一限位部于第二收容孔内位移的第一肩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该第二收容孔内并抵靠于第一肩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下收容孔具有贯穿底板下表面的第三收容孔,前述第二端子的第二导接部收容于该第三收容孔内,且该第三收容孔具有相互面对的一对侧面,该两侧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导接部的厚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下收容孔具有与第三收容孔相通且贯穿底板上表面的第四收容孔,所述第三收容孔与第四收容孔的相接处形成可限制第二限位部于第四收容孔内位移的第二肩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该第四收容孔内并抵靠于第二肩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部与第二主体部的抵接面始终接触,且可相对滑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部设有连接第一限位部并向外侧弯折的第一过渡部及由第一过渡部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一配合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部设有连接第二限位部并向外侧弯折的第二过渡部及由第二过渡部竖直向上延伸的第二配合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呈平板状,基板的四角处设有供螺栓穿过的定位孔,所述框体的四角处设有与所述定位孔对应的通孔,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设有一底座及连接各组件的螺栓,所述底座的四角处设有与所述定位孔及通孔对应的螺纹孔,所述螺栓自上而下贯穿所述通孔及定位孔并插入螺纹孔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1312720U CN201142386Y (zh) | 2007-12-06 | 2007-12-06 | 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1312720U CN201142386Y (zh) | 2007-12-06 | 2007-12-06 | 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142386Y true CN201142386Y (zh) | 2008-10-29 |
Family
ID=40070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720131272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42386Y (zh) | 2007-12-06 | 2007-12-06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142386Y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69666A (zh) * | 2016-08-25 | 2016-11-30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 触碰式低频电连接器 |
-
2007
- 2007-12-06 CN CNU2007201312720U patent/CN201142386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69666A (zh) * | 2016-08-25 | 2016-11-30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 触碰式低频电连接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797097U (zh) | 一种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 |
CN201549634U (zh) |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 |
CN200941510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029138Y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
CN201142386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199556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054449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144491U (zh) | 连接器组件 | |
CN100440627C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
CN2904339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075551Y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01323276Y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201178168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747125U (zh) | 卡连接器组件 | |
CN100470942C (zh) | 低插入力插座连接器 | |
CN201699182U (zh) | 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 |
CN200990436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112640Y (zh) | 卡连接器 | |
CN201259936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121102U (zh) | 具有落料式插座端子的板对板连接器 | |
CN212783168U (zh) | 一种便于拆装的按键开关 | |
CN219490205U (zh) | 导电装置及电镀设备 | |
CN100536243C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
CN219393776U (zh) | 一种电池座连接器 | |
CN201639029U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29 Termination date: 20101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