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37606Y - 一种自夹力夹紧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夹力夹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137606Y
CN201137606Y CNU2008200914402U CN200820091440U CN201137606Y CN 201137606 Y CN201137606 Y CN 201137606Y CN U2008200914402 U CNU2008200914402 U CN U2008200914402U CN 200820091440 U CN200820091440 U CN 200820091440U CN 201137606 Y CN201137606 Y CN 201137606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ing component
clamp device
clamping member
pressing
sid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09144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凤翼
刘凤羽
刘君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ZHEN ZIJINW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ZHEN ZIJINW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ZHEN ZIJINW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ZHEN ZIJINW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82009144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137606Y/zh
Priority to PCT/CN2008/071094 priority patent/WO2009043237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137606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137606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一种自夹力夹紧装置(100),包括支撑件(110)和工作构件(120),所述工作构件(120)有一表面A(121)与所述支撑件(110)的支撑面(111)面对面相连,所述工作构件(120)还有另一表面B(122),用来夹持被夹物体(130)的夹持物表面A(131),所述工作构件(120)的表面A(121)与所述支撑件(110)的支撑面(111)为复合角斜面(200)。本装置可实现在被夹持平面的180至360度范围内的自夹力都有效,且不受自夹力的方向的限制;并且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而且省却了传统夹具所要人为施加的外力。

Description

一种自夹力夹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夹紧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紧固或连接物件的自行产生夹力的夹紧装置,可广泛地应用于机械设计、加工和制造业,并在铁路、桥梁和建筑等多个领域亦可推广应用。现阶段尤其可用于平口钳、台虎钳等夹紧装置,它可以取代一切液压夹具。
背景技术
夹紧装置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紧固或连接物件。传统的夹紧装置都需要施加外部作用力来维持作用在被夹物件上的夹力,并且所有传统的夹紧装置都有一个共同缺陷,当被夹物件上的外力增加到一定力时,物件就会自行滑出夹紧装置,此时夹紧装置上通常使用的粗纹夹面常常会损坏被夹物件表面,而且由于被夹物件所需的最小夹力通常是无法预先估计的,要夹紧物件常常需要夹紧装置施加过度夹力在物件上。因此,传统的夹紧装置不仅需要使用大量能量,而且只能在有限范围之内有效。为解决上述问题,美国专利申请号为60/744251和中国专利文献(专利申请号200610149034.2,中国专利申请以美国专利申请为优先权)公开了一种夹紧装置,该夹紧装置包括支撑体和夹紧构件,夹紧构件有一表面a与支撑体的支撑面连接,并且夹紧构件表面a可在支撑体表面A上滑动,夹紧构件同样还有另一表面b,用来夹物体的表面。夹紧构件的表面a与表面b构成一个角度θ,θ角由不等式〔K+tan(θ)〕/〔1-Ktan(θ)〕<=M定义,式中M代表夹紧构件和被夹紧物体之间的静摩擦系数;K代表夹紧构件和上述的A支撑面之间的静摩擦系数。该夹紧装置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它不需要或几乎不需要使用能量,更不会出现过度夹紧,或夹不紧被夹物件的现象,无论是静力、动力或是冲击力作用在被夹物件上,该夹紧装置都能夹紧被夹物体。但是,这种夹紧装置仍然存在自夹力的方向有限的问题,具体地说,由于该夹紧装置的支撑体和夹紧构件只包含一个斜面,这样,该装置就只能在以被夹持物体的重力所在平面内,以小于180度角范围内,其自夹力(重力的一个分力)才有效;如果要达到更大范围如180度以上至360度的自夹力都有效,则要将多个该夹紧装置按不同方向组合在一个被夹持物体重力所在的平面上工作,且至少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平面,组合后的装置的每个平面以一个所述角度θ沿径向从所述的组合装置的中心向外延伸,夹紧构件至少包括两个部件,每个部件都与所述的平面之一相连,通过所述夹紧构件来阻止被夹物体沿径向从所述组合装置的中心向外运动。也就是说,上述组合夹紧装置虽然自夹力的范围扩大了,但是,其存在装置不易密封、结构复杂和不易安装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自夹力夹紧装置,该装置只包括一个支撑件和一个夹紧构件时,它可以实现同一夹面内180度范围内的自夹力都有效。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夹力夹紧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支撑件、至少一个夹紧构件和一个工作构件时,它可以实现同一平面的360度范围内的自夹力都有效,且不受自夹力的方向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夹力夹紧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及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自夹力夹紧装置,包括支撑件和工作构件,所述工作构件有一表面A与所述支撑件的支撑面面对面相连,所述工作构件还有另一表面B,用来夹持被夹物体的夹持物表面A,所述工作构件的表面A与所述支撑件的支撑面为复合角斜面,所述复合角斜面是指在X-Y-Z坐标系中,不平行于三个坐标轴中的任何一个坐标的面称为复合角斜面。复合角斜面与X轴的夹角为θ1,与Y轴的夹角为θ2,复合角斜面中与坐标原点O相对应的顶点的等角线的延长线与X-Y平面的夹角为最大坡度角,用β表示。当角度θ1和角度θ2相等时, β = COS - 1 ( 2 * COS 2 θ 1 - 1 ) , 复合角斜面的最大坡度角β应满足[K+tan(β)]/[1-Ktan(β)]≤M,其中,M为工作构件的表面B与被夹紧物体的夹持物表面A之间的静摩擦系数;K为工作构件与复合角斜面之间的静摩擦系数。此外,在其它坡角的方向上,如果坡角不接近零度,该复合角斜面都具有自紧效应。
所述自夹力夹紧装置还包括阻止部,所述阻止部能有效地阻止所述工作构件沿支撑件的复合角斜面下坡方向滑动。
所述阻止部为棱柱,凸出地设置在所述工作构件的表面A上,并插在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支撑面上的比所述棱柱的截面面积大的至少具有两个相互垂直的阻止面的孔内,或者所述棱柱凸出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支撑面上,并插在设置在所述工作构件的表面A上比所述棱柱的截面面积大的至少具有两个相互垂直的阻止面的孔内。
所述自夹力夹紧装置还包括使所述工作构件工作完毕后恢复原位的复位件,它与所述的工作构件和所述支撑件弹性连接,并且向一个倾向于减少被夹物体上夹力的方向推所述的工作构件,它可以是拉簧或者其它可产生类似作用的复位件。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在所述支撑件和工作构件之间还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夹紧构件,所述夹紧构件有一表面C,所述夹紧构件的表面C与所述工作构件的表面A面对面连接;所述夹紧构件还有一个表面D,所述夹紧构件的表面D与所述支撑件的支撑面面对面连接;所述夹紧构件的表面C与所述工作构件的表面A,以及所述夹紧构件的表面D与所述支撑件的支撑面也为复合角斜面。
所述自夹力夹紧装置还包括阻止部,所述阻止部能有效地阻止所述夹紧构件的表面D沿所述支撑件的支撑面,以及所述工作构件的表面A沿所述夹紧构件的表面C的复合角斜面下坡方向滑动。
所述阻止部为棱柱A和棱柱B,所述棱柱A凸出于所述夹紧构件的表面C设置在所述夹紧构件的表面C上,所述棱柱B凸出于所述夹紧构件的表面D设置在夹紧构件的表面D上;所述棱柱A插在设置在所述工作构件的表面A上比所述棱柱A的截面面积大的至少具有两个相互垂直的阻止面的孔A内,所述棱柱B插在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支撑面111上的比所述棱柱B的截面面积大的至少具有两个相互垂直的阻止面的孔B内。
所述棱柱为三棱柱或四棱柱,以及大于四棱的多棱柱。
所述自夹力夹紧装置还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向一个倾向于减少被夹物体上夹力的方向推所述的夹紧构件。
所述复位件是拉簧或者其它可产生类似作用的复位件,其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孔A内,另一端穿过所述棱柱上的孔C后固定连接在所述孔B内,拉簧或者其它可产生类似作用的复位件所在的两邻边等角线方向为最大坡度方向,垂直于上述等角线的方向则为零坡度角方向。零坡度方向滑动由于受阻止部的作用会产生一个分力爬坡滑动,所以,零坡度方向仍然具有一定的夹紧效果。
所述孔C与拉簧或者其它可产生类似作用的复位件接触的内表面的轴向截面为圆弧形,以保证棱柱A和棱柱B分别在孔A和孔B内具有较大位移。
所述孔A或/和孔B是盲孔或通孔。
所述角度θ1和角度θ2的值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所述工作构件的表面A与所述支撑件的支撑面为复合角斜面的结构,这样,它具有可以同一平面内的180度范围内的自夹力都有效的优点;由于采用中间叠加了夹紧构件,且所述夹紧构件的表面C和表面D也同样为复合角斜面的结构,这样,它具有可以在同一平面的360度范围内的自夹力都有效,且不受自夹力的方向的限制的优点;由于采用了复位件是拉簧或者其它可产生类似作用的复位件,并且其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孔A内,另一端穿过所述棱柱上的孔C后固定连接在所述孔B内,复位件不仅具有复位的作用,而且还具有连接的作用,故使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及使用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利用图2所示原理一种实施例的完整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实施例的主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5的D-D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5的C-C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至图13是图3所示实施例四种典型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复合角斜面的原理结构说明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充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以及由所述结构所带来的技术效果。
为了说明什么是本专利中所述的复合角斜面200,现结合附图加以说明。
请参见图14,图14是复合角斜面200的原理结构说明示意图。下面以图14中的一个矩形体为例,并且复合角斜面200的角度θ1和角度θ2是相等的来说明复合角斜面200的定义,本专利申请中的所有复合角斜面200都由此定义,下文所述的夹紧构件有两个复合角斜面,它们对称于夹紧构件的中面。
设以图14中的矩形体的一个角的顶点为原点θ,以矩形体的最长边为X轴,以矩形体的次长边为Y轴,最短边为Z轴,所构成的X-Y-Z坐标系中,不平行于三个坐标轴中的任何一个坐标的面称为复合角斜面200。复合角斜面200与X轴的夹角为θ1,与Y轴的夹角为θ2,复合角斜面200中与坐标原点0相对应的顶点的等角线210的延长线与X-Y平面的夹角为最大坡度角,用β表示。当角度θ1和角度θ2相等时, β = COS - 1 ( 2 * COS 2 θ 1 - 1 ) , 复合角斜面200的最大坡度角β应满足[K+tan(β)]/[1-Ktan(β)]≤M,其中,M为工作构件的表面B与被夹紧物体的夹持物表面A之间的静摩擦系数;K为工作构件与复合角斜面200之间的静摩擦系数。此外,在其它坡角的方向上,如果坡角不接近零度,该复合角斜面200都具有自紧效应。
上面结合附图14,阐述了当角度θ1和角度θ2相等时,复合角斜面200应满足的条件,实际上,在实际生产的产品中,复合角斜面200的角度θ1和角度θ2也是可以不相等的,复合角斜面200的角度θ1和角度θ2不相等时的最大坡角β的计算,这里不再作具体分析。
下面请参见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原理结构示意图。总的来说,本实用新型基本原理是利用夹紧装置与被夹紧物体之间的相对静摩擦系数,将被夹物体所受外力转换为夹紧力的形态来实现对被夹物体的夹紧。图1所示的夹紧装置使用了一个可滑动的楔形工作构件来优化装置的摩擦力,但是,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可滑动的楔形工作构件与现有夹紧装置中的楔形块相比,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工作构件120的表面A121与所述支撑件110的支撑面111为复合角斜面,也就是说,复合角斜面由两个方向的角度θ1和角度θ2所定义,图1中的角度θ1是工作构件120的表面A121与其表面B122在X轴上的夹角,而角度θ2是工作构件120的表面A121与其表面B122在Y轴上的夹角。具有这种复合角斜面的工作构件120,它不仅可以有效地阻止被夹物体130沿图中所示F1方向的移动,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阻止被夹物体130沿图中所示F2方向的移动。本实用新型可做到在同一平面内的180度范围内自夹力都有效,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
图1中的自夹力夹紧装置100,包括支撑件110、140,以及工作构件120,所述工作构件120有一表面A121与所述支撑件110的支撑面111面对面相连,所述工作构件120还有另一表面B122,用来夹持被夹物体130的夹持物表面A131,所述工作构件120的表面A121与所述支撑件110的支撑面111为复合角斜面,且复合角斜面的最大坡度角β满足上述条件。
当最大坡度角β满足前述的不等式条件时,被夹物体130无论是沿F1或者F2方向移动,也无论力F1或者力F2有多大,自夹力夹紧装置都会产生一个夹力作用在被夹物体上,而阻止被夹物体的进一步移动。本实施例中,为了满足上述不等式中的静摩擦系数K小于静摩系数M的条件,在一个具体的自夹力夹紧装置中,其工作构件120的表面A121与支撑件110的支撑面之间要越光滑越好,必要时可以在工作构件120的表面A121与支撑件110的支撑面上渡或垫上一层减摩层;相反,所述工作构件120的表面B122与被夹紧物体130的夹持物表面A131之间要越粗糙越好,必要时,可以在工作构件120的表面B122与被夹紧物体130的夹持物表面A131之间设置粗纹等类似地可以增加摩擦力的结构。
为了防止所述自夹力夹紧装置100中的工作构件120沿F1或F2的反方向移动,本夹紧装置还设计了一个阻止部(未画出,关于阻止部的结构可以参阅后面的叙述),所述阻止部能有效地阻止所述工作构件120沿支撑件110的复合角斜面下坡方向滑动。具体地说,本实施例中的阻止部为棱柱,凸出地设置在所述工作构件120的表面A121上,并插在设置在所述支撑件110的支撑面111上的比所述棱柱的截面面积大的至少具有两个相互垂直的阻止面的孔内。
当然,所述阻止件也可如此设置,所述棱柱凸出设置在所述支撑悠扬(110)的支撑面(111)上,并插在设置在所述工作构件(120)的表面A(121)上比所述棱柱的截面面积大的至少具有两个相互垂直的阻止面的孔内,也具有同样的效果。
为了实现工作构件120在工作完毕后的自动复位,本自夹力夹紧装置100还包括复位件,它与所述的工作构件120和支撑件110弹性连接,并且向一个倾向于减少被夹物体130上夹力的方向推所述的工作构件120,它可以是拉簧或者其它可产生类似作用的复位件(本部分内容也可以参阅后述)。
上述实施例可以实现在同一平面内的180度范围内对被夹持物体130的阻止有效。下面叙述的实施例可以实现在同一平面内的360度范围内对被夹持物体130的阻止都有效。
请参见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它是在图1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所述支撑件110和工作构件120之间增设有一个夹紧构件150,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只画出了一个夹紧构件150,实际上,本自夹力夹紧装置是可以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叠加的夹紧构件150的,只要夹紧构件150具有复合角斜面即可;为了视图的方便,图2中未画出被夹物体130及另一支撑件140,并且将支撑件110、夹紧构件150及工作构件120呈上下移动一定距离,实际上,所述支撑件110、夹紧构件150及工作构件120是叠加的。所述夹紧构件150有一表面C151,所述夹紧构件150的表面C151与所述工作构件120的表面A121面对面连接;所述夹紧构件150还有一个表面D152,所述夹紧构件150的表面D152与所述支撑件110的支撑面111面对面连接;所述夹紧构件150的表面C151与所述工作构件120的表面A121,以及所述夹紧构件150的表面D152与所述支撑件110的支撑面111也为复合角斜面。
请参见图3和图4,图3是利用图2所示原理的一种实施例的完整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和图4所示实施例除了具有支撑件110、夹紧构件150及工作构件120三者叠加的结构外,它还包括阻止部160,所述阻止部160能有效地阻止所述夹紧构件150的表面D152沿所述支撑件110的支撑面111,以及所述工作构件120的表面B122沿所述夹紧构件150的表面C151的复合角斜面下坡方向滑动。具体地说,所述阻止部160包括棱柱A161和棱柱B190(参见图6),图中所述棱柱A161和棱柱B190为四棱柱,而且互为同心,所述四棱柱的四个角均为圆弧形(参见图3中的虚线部分);所述棱柱A凸出于所述夹紧构件150的表面C151设置在所述夹紧构件150的表面C151上,所述棱柱B190凸出于所述夹紧构件150的表面D152设置在夹紧构件150的表面D152上,并与所述棱柱A161对称设置;所述棱柱A161插在设置在所述工作构件120的表面A121上比所述棱柱A161的截面面积大的至少具有两个相邻的相互垂直的阻止面162的孔A163内,所述棱柱B插在设置在所述支撑件110的支撑面111上的比所述棱柱B的截面面积大的至少具有两个相邻的相互垂直的阻止面166的孔B165内(参见图4)。所述孔A163和孔B165为方孔,其四角为圆弧角167、168、169、170。显然,棱柱A163和棱柱B190也可以为三棱柱或其它具有三个面以上的棱柱,只要其中的面具有两个相邻的相互垂直的阻止面即可。
图3和图4中还显示,所述自夹力夹紧装置100还包括复位件180,所述复位件向一个倾向于减少被夹物体上夹力的方向推所述的夹紧构件120。具体地实施例中,所述复位件180是拉簧,拉簧的一端通过螺丝181固定连接在所述孔A163内,另一端穿过所述棱柱上的孔C164后通过螺丝182固定连接在所述孔B165内,拉簧所在的两邻边等角线D-D方向为最大坡度方向。图中所述孔A163和孔B165是盲孔,盲孔可以防止灰尘进入自夹力夹紧装置100内,而影响本装置100的正常工作,显然,所述孔A163和孔B165也可以是通孔,此时,拉簧的两端可以穿过孔A163和孔B165后分别固定在工作构件120和支撑件110的外壁上。显然,所述复位件180也可以用其它可产生类似作用的构件代替,如橡皮条(筋)或压簧等等。
请参图5至图9,图5是图3所示实施例的主视平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5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5的D-D剖视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5的C-C剖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角度θ1和角度θ2的值相等,且均为4度,而且夹紧装置为正方体,所述孔C164与拉簧180接触的内表面的轴向截面为圆弧形,这样,可以使拉簧180有一定延伸长度,故可以保证棱柱A161和棱柱B190分别在孔A163和孔B165内具有较大位移。拉簧180所在的对角线方向D-D为最大坡度方向(参见图8),而另一对角线方向C-C是最小坡度方向(坡度为0度),从理论上讲,坡角为零时是不会产生自夹力的,但是,本实施例中由于阻止部相邻的两个阻止面的作用会产生一个分力,使得夹紧构件150和工作构件120一起向上作爬坡滑动。当支撑件110被固定后,工作构件120和夹紧构件150的全部下坡位移均被限制,而全部方位上的上坡位移均是自由的。坡度在360度圆周方向上由零度渐渐地过渡至最大坡度5.655度。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下面结合图10至图13,来说明图3所示实施例四种典型(上、下、左、右)工作状态。
请参见图10,图10是本实用新型向下工作时的状态示意图。图10中未画出工作构件120外侧的被夹物体和被夹物体外侧的另一支撑件,在分析问题时,请想象被夹物体和另一支撑件是存在的(下同),并且支撑件110是固定的。本实用新型由于棱柱A161和棱柱B190的面积小于其相应的孔A163和孔B165的面积,并且在拉簧180的作用下,使棱柱A161和棱柱B190贴在右下角的阻止面162上,这时,在棱柱A161和棱柱B190的上方有一间隙,当被夹物体沿F1方向向下滑动时,夹紧构件150在棱柱B190抵在孔B165的下底面上时,被支撑件110所限制不能移动,但是,工作构件120的棱柱A161上方有间隙,此时,工作构件120会随被夹物体一起下移,这时的工作构件120的表面A121与夹紧构件150的表面C151相对滑动,由于工作构件120的表面A121与夹紧构件150的表面C151的相对滑动是一个在Y轴上的爬坡位移,它所产生的张力会限制被夹物体的进一步下滑,自紧效应产生。
请参见图11,图11是本实用新型向右工作时的状态示意图。它的工作原理与图10所示的原理类似,当被夹物体在F2的作用下向右移动时,工件构件120的孔A的左侧面有间隙,工作构件120的表面A121与夹紧构件150的表面C151也可以相对滑动,只不过工作构件120的表面A121与夹紧构件150的表面C151的相对滑动是一个在X轴上的爬坡位移,同样会起到自紧效应。
请参见图12,图12是本实用新型向上工作时的状态示意图。当被夹物体在力F3的作用下向上移动时,工作构件120和夹紧构件150在棱柱A161与孔A的下底面阻止下,两者相对固定,这时,夹紧构件150的表面D152可以与支撑件110的支撑面相对滑动,这时,夹紧构件150的表面D152可以与支撑件110的支撑面的相对滑动是一个在Y轴上的爬坡位移,同样,它所产生的张力会限制被夹物体的进一步上移,自紧效应产生。
请参见图13,图13是本实用新型向左工作时的状态示意图。它的工作原理与图12所示的原理类似,当被夹物体在F4的作用下向左移动时,工件构件120与夹紧构件150相对固定,夹紧构件150的表面D152可以与支撑件110的支撑面相对滑动,这时,只不过夹紧构件150的表面D152可以与支撑件110的支撑面的相对滑动是一个在X轴上的爬坡位移,同样会起到自紧效应。
上面分析了本实用新型四个典型的位移方向时,另上先前对两条等角线方向的工作原理分析,可以得出本实用新型结构在同一平面内360度的任一方向都可以产生自紧力,都可以夹紧被夹物体。其它任意角度的分析不再赘述。

Claims (14)

1、一种自夹力夹紧装置(100),包括支撑件(110)和工作构件(120),所述工作构件(120)有一表面A(121)与所述支撑件(110)的支撑面(111)面对面相连,所述工作构件(120)还有另一表面B(122),用来夹持被夹物体(130)的夹持物表面A(131),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构件(120)的表面A(121)与所述支撑件(110)的支撑面(111)为复合角斜面(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夹力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夹力夹紧装置(100)还包括阻止部,所述阻止部能有效地阻止所述工作构件(120)沿支撑件(110)的复合角斜面下坡方向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夹力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止部为棱柱,凸出地设置在所述工作构件(120)的表面A(121)上,并插在设置在所述支撑件(110)的支撑面(111)上的比所述棱柱的截面面积大的至少具有两个相互垂直的阻止面的孔内,或者所述棱柱凸出设置在所述支撑件(110)的支撑面(111)上,并插在设置在所述工作构件(120)的表面A(121)上比所述棱柱的截面面积大的至少具有两个相互垂直的阻止面的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夹力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棱柱为三棱柱或四棱柱或其它四棱以上的多棱柱。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夹力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夹力夹紧装置(100)还包括使所述工作构件(120)工作完毕后恢复原位的复位件,它将所述的工作构件(120)与所述的支撑件(110)弹性连接,并且向一个倾向于减少被夹物体(130)上夹力的方向推所述的工作构件(120),它可以是弹簧或者其它可产生类似作用的复位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夹力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件(110)和工作构件(120)之间还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夹紧构件(150),所述夹紧构件(150)有一表面C(151),所述夹紧构件(150)的表面C(151)与所述工作构件(120)的表面A(121)面对面连接;所述夹紧构件(150)还有一个表面D(152),所述夹紧构件(150)的表面D(152)与所述支撑件(110)的支撑面(111)面对面连接;所述夹紧构件(150)的表面C(151)与所述工作构件(120)的表面A(121),以及所述夹紧构件(150)的表面D(152)与所述支撑件(110)的支撑面(111)也为复合角斜面(20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夹力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夹力夹紧装置(100)还包括阻止部,所述阻止部能有效地阻止所述夹紧构件(150)的表面D(152)沿所述支撑件(110)的支撑面(111),以及所述工作构件(120)的表面A(121)沿所述夹紧构件(150)的表面C(151)的复合角斜面下坡方向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夹力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止部为棱柱A和棱柱B或其它一切具有阻止作用的形态及部件,所述棱柱A凸出于所述夹紧构件(150)的表面C(151)设置在所述夹紧构件(150)的表面C(151)上,所述棱柱B凸出于所述夹紧构件(150)的表面D(152)设置在夹紧构件(150)的表面D(152)上;所述棱柱A插在设置在所述工作构件(120)的表面A(121)上比所述棱柱A的截面面积大的至少具有两个相互垂直的阻止面的孔A内,所述棱柱B插在设置在所述支撑件(110)的支撑面(111)上的比所述棱柱B的截面面积大的至少具有两个相互垂直的阻止面的孔B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夹力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棱柱为三棱柱、四棱柱或者大于四棱的多棱柱。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夹力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夹力夹紧装置(100)还包括复位件,所述的复位件是向一个倾向于减少被夹物体(130)上夹力的方向推所述的夹紧构件(120)的拉簧或者其它具有复位功能的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夹力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是拉簧或者其它可产生类似作用的复位件,其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孔A内,另一端穿过所述棱柱上的孔C后固定连接在所述孔B内,拉簧或者其它可产生类似作用的复位件所在的对角线方向为最大坡度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夹力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孔C与拉簧或者其它可产生类似作用的复位件接触的内表面的轴向截面为圆弧形,以保证棱柱A和棱柱B分别在孔A和孔B内具有较大位移。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夹力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孔A和/或孔B是盲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自夹力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角斜面是指在X-Y-Z坐标系中,不平行于三个坐标轴中的任何一个坐标的面,复合角斜面(200)与X轴的夹角为θ1,与Y轴的夹角为θ2,复合角斜面(200)中的等角线(210)的延长线与X-Y平面的夹角为最大坡度角β,当角度θ1和角度θ2相等时, β = COS - 1 ( 2 * COS 2 - θ 1 - 1 ) , 复合角斜面(200)的最大坡度角β应满足[K+tan(β)]/[1-Ktan(β)]≤M,其中,M为工作构件的表面B与被夹紧物体的夹持物表面A之间的静摩擦系数;K为工作构件与复合角斜面之间的静摩擦系数。
CNU2008200914402U 2007-10-01 2008-01-07 一种自夹力夹紧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37606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914402U CN201137606Y (zh) 2008-01-07 2008-01-07 一种自夹力夹紧装置
PCT/CN2008/071094 WO2009043237A1 (fr) 2007-10-01 2008-05-27 Mécanisme de serrage et clé réglable à serrage automatiqu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914402U CN201137606Y (zh) 2008-01-07 2008-01-07 一种自夹力夹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137606Y true CN201137606Y (zh) 2008-10-22

Family

ID=40038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091440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37606Y (zh) 2007-10-01 2008-01-07 一种自夹力夹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137606Y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65554B (zh) Workpiece holding device
CA2545106A1 (en) Hanger bar centering mechanism
US9144888B2 (en) Clamping assembly
WO2019045156A1 (ko) 풀림방지부재를 구비한 이중너트
CN106090003A (zh) 一种易于拆修的检测设备导轨
JP7197300B2 (ja) パレットクランプ
US5152566A (en) Spreader arm mounting device
CN201137606Y (zh) 一种自夹力夹紧装置
TWM454911U (zh) 工具吊卡
EP2730830A1 (en) Pipe pre-fixing sound-insulating clamp
TWM515438U (zh) 具有雙向夾持之虎鉗構造
CN105716942A (zh) 一种用于高低温环境箱中聚合物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夹具
US9242323B2 (en) Die pressing plate
KR20210000161U (ko) 진공 배관용 플랜지 및 진공 배관 연결 구조
CN111372884B (zh) 绳索末端的紧固装置及绳索末端的紧固方法
US8047517B2 (en) Vise or clamp attachment
KR102008170B1 (ko) 다관절형 지지부재를 포함하는 케이블
US9618141B2 (en) Assembly of cable and cable support device
WO2014165636A1 (en) Straight edge clamp
CN103028965A (zh) 双浮动顶块夹紧装置
TWM499267U (zh) 尾座裝置
CN206503244U (zh) 索夹
CN219275233U (zh) 一种涨紧轴装置
US5358228A (en) Vise having an invertible V-block
CN211288642U (zh) 一种自动间隙补偿螺母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22

Termination date: 201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