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26918Y - 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 - Google Patents

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126918Y
CN201126918Y CNU2007203109923U CN200720310992U CN201126918Y CN 201126918 Y CN201126918 Y CN 201126918Y CN U2007203109923 U CNU2007203109923 U CN U2007203109923U CN 200720310992 U CN200720310992 U CN 200720310992U CN 201126918 Y CN201126918 Y CN 201126918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rotary connector
lower casing
changeover plug
fixable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31099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松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hiho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hih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hiho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Phih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72031099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126918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126918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126918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系揭露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于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本具有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包含下壳,其包含形成于其内之二通孔,一端开放之二插头接受长孔,以及形成于插头接受长孔之间之二开孔;插头,其包含较长端以插入下壳之通孔内,其中当插头旋转至隐藏位置时,插头之较长端系收入于下壳之插头接受长孔内;锁定构件,其放置于下壳上且包含形成于其下表面之二卡勾件;固定构件,其包含形成于其下表面之二夹具以夹住插头;以及转换插头,其包含形成于其上表面之二勾件,其中勾件穿过下壳之开孔并由锁定构件之卡勾件所扣卡住。

Description

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有关于旋转插头,特定而言系有关于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
背景技术
消费电子产品,例如笔记型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PDA)、行动电话、MP3播放器等持续趋向于小型化,因此促使易于携带之电力连接器例如电源供应器、电池充电器或变压器之更大需求。是故,消费电子产品之电力连接器需要制造得更小、更为轻巧且便于运送。此外,必需耐用以承受长期携带及频繁使用。每一消费电子产品大都需要其电力连接器或其本体上具有一插头以藉其供给电力,因此插头系为必要之组件。近年来出现各样用于消费电子产品或电力连接器之插头,以用于方便携带,例如可旋转插头、可折迭插头或可伸缩插头。
例如,传统电力连接器包含外壳及插头。外壳还有一凹形储藏局限部,其位于外壳之顶部边缘附近。插头主要由每侧具有凸榫之杆、二第一脚件以及二第二脚件所组成。第一脚件及第二脚件各别具有对应于凸榫之孔洞,以用于插入凸榫以使第一脚件、第二脚件及杆相连接。凹形储藏局限部之每一侧壁具有弹簧贮藏所,其内含弹簧。弹簧之端点系各别与弹簧贮藏所之一侧及藉固定组件与设置于每一第一脚件内之孔洞接触。插头系藉由弹簧之弹力设置于凹形储藏局限部,以及藉由调整第一脚件而折迭以驱动第二脚件及旋转该杆。因此,插头系电性连接至架置于外壳内之电路板。
许多类似于上述插头之传统可折迭、可旋转或可伸缩插头于机械设计上有一主要难题。传统之可折迭或可旋转固定装置通常具有贫弱之机械结构,用以装附至外壳或插头连接器之其它构件。贫弱之依附结构可能会造成可折迭或可伸缩单元易于损坏、低可靠度及甚至对于使用者具危险性,亦可能影响到建立及维持良好之电性接触。此外,传统之各国规格之转换插头通常系经由转换插头中之狭孔而与插头本体结合,由于传统之转换插头与插头本体之间缺乏固定机制,造成转换插头常于使用途中与插头本体脱离,而降低插头之安全性。因此,现今所需为提供一耐用、安全且可克服上述缺点之可与转换插头配合之旋转插头。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传统插头之缺点,例如贫弱机械结构使得传统插头易坏、低可靠度及甚至对使用者有危险性,以及转换插头与插头本体间缺乏固定机制,本实用新型揭露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
本实用新型提供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于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本具有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包含下壳,其包含形成于其内之二通孔,一端开放之二插头接受长孔,以及形成于插头接受长孔之间之二开孔;插头,其包含较长端以插入下壳之通孔内,其中当插头旋转至隐藏位置时,插头之较长端系收入于下壳之插头接受长孔内;锁定构件,其放置于下壳上且包含形成于其下表面之二卡勾件;固定构件,其包含形成于其下表面之二夹具以夹住插头;以及转换插头,其包含形成于其上表面之二勾件,其中勾件穿过下壳之开孔并由锁定构件之卡勾件所扣卡住。本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还包含与下壳结合之上壳以及装附于下壳上之电路板。上壳还包含形成于其内之圆形突孔。本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更包含设置于锁定构件以及固定构件之间之弹簧。
本实用新型之一优点为旋转插头系可方便地收藏入电器装置。
本实用新型之另一优点为旋转插头于使用上较省力。
本实用新型之又一优点为旋转插头能够符合安全规定。
本实用新型之又一优点为藉由利用下壳之圆形突孔将固定构件固定于上壳与下壳之间可使本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变得耐用且坚固,且可承受长期携带及频繁使用。
本实用新型之另一优点为本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得应用至任何类型需要电插头之电器装置。
本实用新型之又一优点为本转换插头藉由利用旋转插头内之锁定构件可锁定于旋转插头上,以增加转换插头使用上之牢固性。
此类及其它之优点从以下较佳实施例之叙述并伴随后附图式及权利要求书将变为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可藉由说明书中若干较佳实施例及详细叙述以及后附图式得以了解。然而,此领域之技艺者应得以领会所有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系用以说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要求,其中:
图1系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之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之示意图。
图2系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之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之上壳之示意图。
图3A及图3B系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之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之下壳之示意图。
图4系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之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之可旋转条架之示意图。
图5系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之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之锁定构件之示意图。
图6A及图6B系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之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之固定构件之示意图。
图7系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之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之转换插头之示意图。
图8系根据本实用新型说明本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之旋转机制之示意图。
图9系根据本实用新型说明本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之锁定机制之示意图。
图10系根据本实用新型说明本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之组装程序。
图中:10具有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
100旋转插头
101上壳
102下壳
103可旋转条架
104锁定构件
105固定构件
106弹簧
107转换插头
1011圆形突孔
1021狭长孔
1022基部
1023通孔
1024贮藏所
1025凹槽
1026凹口
1027开孔
1028开孔
1031轴
1032座部
1033叉件
1034圆形突部
1041直柄
1042卡勾件
1043凹部
1044按钮件
1045凹洞
1051平板
1052夹具
1053狭长孔
1054斜板
1055方形凹孔
1056侧壁
1071插头本体
1072勾件
1073深窄孔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将以较佳之实施例及观点加以详细叙述,而此类叙述系解释本实用新型之结构及程序,只用以说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要求。因此,除说明书中之较佳实施例之外,本实用新型亦可广泛实行于其它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系揭露具有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如图1所示,于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具有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10包含上壳101,下壳102,其与上壳101紧密配合,可旋转条架103,其由下壳102所支撑,锁定构件104,其设置于下壳102上,固定构件105,其设置于可旋转条架103以及锁定构件104上,弹簧106,其装附于固定构件105以及锁定构件104之间,以及转换插头107,其接收突出之可旋转条架103并藉由锁定构件104而固定于下壳102。具有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10还包含印刷电路板(PCB)108,其装附于下壳102上以电性连接至可旋转条架103,如图10所示。印刷电路板(PCB)108系以平行于下壳102之方向设置于下壳102上。此领域之技艺者应得以领会,印刷电路板可以平行或垂直于下壳之方向设置于下壳上。换言之,如图1及图10所示,上壳101、下壳102、可旋转条架103、锁定构件104、固定构件105、弹簧106以及印刷电路板(PCB)108系构成旋转插头100。如图3B所示,于下壳102之下表面定义有二狭长孔1021。狭长孔1021系平行设置且于一端开放,以使可旋转条架103得通过并保留于其内。换言之,可旋转条架103可旋转至收容且隐藏于狭长孔1021内。此外,上壳101包含形成于其内之圆形突孔1011,如图2所示。
参照图3A及图3B,于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下壳102包含基部1022,二通孔1023,其形成贯穿基部1022以用于将可旋转条架103插入穿过下壳102,二贮藏所1024,其形成邻近于通孔1023以接受可旋转条架103之较短端(将于后叙述),凹槽1025,其形成于二通孔1023之间,四凹口1026,其各别形成于二通孔1023之两侧上,二开孔1027,其沿着与狭长孔1021平行之方向形成于狭长孔1021之间,以及开孔1028,其形成于二狭长孔1021之间且邻近于狭长孔1021之开放端。凹口1026之形状最好为U形。
参照图4,于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可旋转条架103包含轴1031,二座部1032,其形成于轴1031之相对端上,二叉件1033,其各别固定于座部1032上,以及二圆形突部1034,其沿着轴1031之轴线从外侧固定于座部1032。轴1031大体上为矩形柱。每一座部1032具有以垂直于轴1031之轴线之方向延伸通过其中之长孔(未图示),以及以平行于轴1031之轴线之方向延伸通过其中且与长孔连通之开孔(未图示)。每一叉件1033之较短端系插入且固定于长孔(未图示),而较长端系延伸出且于旋转时通过下壳102之对应狭长孔1021。当组装旋转插头100时叉件1033之较长端系插入下壳102之通孔1023。再者,可旋转条架103之轴1031及圆形突部1034系由下壳102之凹口1026所接受及支撑。因此,当条架103正在旋转时,轴1031可沿着轴1031之轴线旋转且可平顺地滑入及滑出锁定构件104之凹部(将于后叙述),而圆形突部1034可沿着轴1031之轴线与轴1031一同旋转。
参照图5,于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锁定构件104包含直柄1041,二卡勾件1042,其形成于直柄1041之下表面上且彼此隔开一距离,凹部1043,其形成于二卡勾件1042之间且于直柄1041之上表面内,按钮件1044,其形成于直柄1041之一端,以及凹洞1045,其形成于按钮件1044之内侧。卡勾件1042系予以形成以于组装旋转插头100时由下壳102之开孔1027所容纳,以及于装附可固定式转换插头107时扣卡住转换插头107之勾件(将于后叙述),以固定转换插头107。凹部1043系予以形成以于组装旋转插头100时由下壳102之凹槽1025所接受。凹槽1025之宽度系大于凹部1043之宽度以接受凹部1043。按钮件1044系予以形成以于组装旋转插头100时由下壳102之开孔1028所接受以形成按钮。凹洞1045系予以形成以于组装旋转插头100时接受弹簧106之一端。
参照图6A及图6B,于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固定构件105包含平板1051,二夹具1052,其从平板1051向下延伸,二狭长孔1053,其相对形成于平板1051之边缘且一端开放,二斜板1054,其各别从平板1051之二相对侧向下延伸,方形凹孔1055,其形成于二斜板1054中其中一斜板1054之底端以及侧壁1056。夹具1052系夹住可旋转条架103之轴1031,以防止条架103旋转离开预定之位置。因夹具1052具有弹性,故当可旋转条架103正在旋转时,二夹具1052之尖端部之距离可由轴1031所改变。狭长孔1053系予以形成以于组装旋转插头100时以及可旋转条架103正在旋转时接受叉件1033之较短端。方形凹孔1055系予以形成以于组装旋转插头100时接受弹簧106之另一端。
如上所述,弹簧106之一端系由锁定构件104之凹洞1045所接受,弹簧106之另一端系由固定构件105之方形凹孔1055所接受,藉此弹簧106固定于锁定构件104及固定构件105之间。参照图7,于一实施例中,可固定式转换插头107包含插头本体1071,以及二勾件1072,其相对形成于插头本体1071之上表面。插头本体1071包含二深窄孔1073,其平行形成于插头本体1071之上表面且向内延伸至其内部,以于装附可固定式转换插头107时接受可旋转条架103之叉件1033。勾件1072系予以形成以于装附可固定式转换插头107时穿过下壳102之开孔1027且由锁定构件104之卡勾件1042所扣卡住,以便将转换插头107固定于下壳102上。此领域之技艺者应得以领会,除图7所示之可固定式转换插头107之外,转换插头107可为任何类型之各国不同规格插头。
参照图8,于已组装之旋转插头中,叉件1033环绕轴1031之轴线从隐藏位置旋转至垂直位置,反之亦然,于隐藏位置时叉件1033系平行于下壳102之下表面且叉件1033之较长端系收入于对应之狭长孔1021,于垂直位置时叉件1033系垂直于下壳102之下表面且叉件1033之较长端系从下壳102暴露出。当叉件1033正从垂直位置旋转至隐藏位置时,叉件1033之较短端首先通过固定构件105之狭长孔1053,接着进入下壳102之贮藏所1024且收入于其中,而叉件1033之较长端则进入下壳102之下表面内之狭长孔1021收入于其中,反之亦然。此外,轴1031大体上为矩形柱。因此,当叉件1033系于垂直位置时,二夹具1052可于轴1031之矩形柱之二相对平面上夹住轴1031,以保持叉件1033之位置并防止叉件1033旋转离开垂直位置。当叉件1033正旋转回到隐藏位置时,轴1031之边缘系于锁定构件104之凹部1043内滑动且通过其中。夹具1052之物理弹性可使得从垂直位置旋转轴1031及叉件1033至隐藏位置变为容易且省力。于旋转回隐藏位置后,轴1031系于其矩形柱之另二相对平面上由夹具1052所夹住,以防止叉件1033从下壳102之下表面旋转出。同样地,当叉件1033欲被旋转至垂直位置时,夹具1052之物理弹性使得从隐藏位置旋转轴1031及叉件1033至垂直位置变为容易且省力。
再者,轴1031及圆形突部1034系由固定构件105之侧壁1056与下壳102之凹口1026所夹在中间,且如图8所示固定构件105系藉由上壳101之圆形突孔1011之支撑而固定于下壳102上。因此,旋转轴将不会偏移离开预定之位置且旋转插头100之耐用性可受到提升。是故,本实用新型中利用夹具1052以及圆形突孔1011之支撑之可旋转插头机制将较先前技术大为稳固。此外,侧壁1056、凹口1026、轴1031以及圆形突部1034之间之接触表面可经过刨光以减少其间之摩擦力,且藉此可旋转条架103可更加平顺地旋转。
参照图9,于已装附转换插头107之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10中,锁定构件104可藉由弹簧106而水平移动于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于第一位置中,弹簧106系处于延伸状态,按钮件1044系突出于开孔1028。转换插头107之勾件1072之末端系进入锁定构件104之卡勾件1042之凹口,以将转换插头107固定于下壳102上。当按钮件1044被推入时,弹簧106被压缩而从延伸状态转换成紧缩状态以使锁定构件104移动至第二位置。于第二位置中,弹簧106系处于紧缩状态,按钮件1044之外表面系大约位于开孔1028处。转换插头107之勾件1072之末端系离开锁定构件104之卡勾件1042之凹口,以使转换插头107得脱离下壳102。因此,当锁定构件104于第二位置时,转换插头107可从旋转插头100之下壳102移除,以便替换其它类型之转换插头,或于不使用时得移除转换插头107而后将旋转插头100之叉件1033隐藏于下壳102内。再者,当锁定构件104于第一位置时,因转换插头107可锁定于下壳102上而不会脱落,故可增加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10之牢固性,让使用者使用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10时更为安全与方便。是故,本实用新型藉由锁定构件104提供暨可固定、可替换又安全之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10。
此外,因旋转插头100为可旋转且可收藏。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旋转插头100本身省力、可收藏、可旋转且转换插头107可固定、可替换并可符合安全规定之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10。本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10可应用于任一电力连接器,例如电源供应器、电池充电器、变压器、转接器或任何其它需要电插头之电器产品。
参照图10,于本实用新型之旋转插头100之组装程序中,首先预先准备下壳102,接着,将锁定构件104放置于下壳102之凹槽1025上,且同时将锁定构件104之按钮件1044置入下壳102之开孔1028内。其后,将可旋转条架103垂直插入下壳102之二通孔1023内之后,将弹簧106之一端插入于固定构件105之方形凹孔1055。接着,将固定构件105放置于下壳102上,以压住锁定构件104及可旋转条架103。其后,将印刷电路板(PCB)108及上壳101依序装附于下壳102上,以形成旋转插头100。再者,于装附转换插头107至旋转插头100上之组装程序中,首先将锁定构件104之按钮件1044推入,以使锁定构件104移动至第二位置。之后,将叉件1033之较长端插入转换插头107之深窄孔1073内,且同时将可固定式转换插头107之勾件1072插入下壳102之开孔1027内。接着,松开锁定构件104之按钮件1044,以使锁定构件104移动至第一位置,藉此固定转换插头107于旋转插头100上以形成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10。
上述叙述系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此领域之技艺者应得以领会其系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所主张之权利要求。其专利保护范围当视后附之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领域而定。凡熟悉此领域之技艺者,在不脱离本专利精神或范围内,所作之更动或润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精神下所完成之等效改变或设计,且应包含在下述之权利要求书内。

Claims (10)

1.一种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下壳,其包含形成于其内之二通孔,一端开放之二插头接受长孔,以及形成于该插头接受长孔之间之二开孔;
一插头,其包含一较长端以插入该下壳之该通孔内,其中当该插头系旋转至隐藏位置时,该插头之该较长端系收入于该下壳之该插头接受长孔内;
一锁定构件,其系放置于该下壳上且包含形成于其下表面之二卡勾件;
一固定构件,其包含形成于其下表面之二夹具以夹住该插头;以及
一转换插头,其包含形成于其上表面之二勾件,其中该勾件系穿过该下壳之该开孔并由该锁定构件之该卡勾件所扣卡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上壳,其与该下壳结合,其中该上壳包含形成于其内之一圆形突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弹簧,其系设置于该锁定构件以及该固定构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下壳还包含形成于其内之至少二凹口以支撑该插头,以及一凹槽,其形成于该通孔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之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凹口系为U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插头还包含一矩形轴以由该固定构件之该夹具所夹住,形成于该矩形轴之相对端之二座部,以及固定于该座部之二圆形突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锁定构件还包含一凹部,其形成于该二卡勾件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锁定构件还包含一按钮件,其形成于该锁定构件之一端,以及一凹洞,其形成于该按钮件之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固定构件还包含二狭长孔,其相对形成于该固定构件之边缘。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固定构件还包含一斜板,其从该固定构件之一侧向下延伸,以及一凹孔,其形成于该斜板之底端。
CNU2007203109923U 2007-12-20 2007-12-20 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 Expired - Lifetime CN201126918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3109923U CN201126918Y (zh) 2007-12-20 2007-12-20 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3109923U CN201126918Y (zh) 2007-12-20 2007-12-20 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126918Y true CN201126918Y (zh) 2008-10-01

Family

ID=40000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310992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126918Y (zh) 2007-12-20 2007-12-20 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126918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47254A (zh) * 2019-06-28 2019-09-17 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折叠插头组件和包括可折叠插头组件的装置
CN112886668A (zh) * 2021-02-28 2021-06-01 牛桂平 一种氮化镓充电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47254A (zh) * 2019-06-28 2019-09-17 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折叠插头组件和包括可折叠插头组件的装置
CN112886668A (zh) * 2021-02-28 2021-06-01 牛桂平 一种氮化镓充电器
CN112886668B (zh) * 2021-02-28 2022-08-16 江西米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氮化镓充电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28621B2 (en) Electric device with rotatable and receivable plug
US7481660B1 (en) Rotatable plug with fixable converter
CN202384561U (zh) 可变换方向的电源插头装置
CN111064037B (zh) 一种电力安全供电装置
CN201171103Y (zh) 电源适配器
CN201126918Y (zh) 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
CN211629449U (zh) 一种可自动锁止插头的插座
CN209448032U (zh) 尾部拨盖式连接器
CN109004443B (zh) 电气连接用工业连接器
CN115980420B (zh) 一种电表防窃电装置
CN201041872Y (zh) 电连接器
CN101409399B (zh) 具可旋转且可收藏插头之电器装置
CN111923795A (zh) 一种带支脚的安全椅座
CN207599655U (zh) 一种灯带接头
CN215645364U (zh) 可变换方位充电的电池充电器
EP2083488B1 (en) Rotatable plug with fixable converter
JP4690384B2 (ja) 固定可能なコンバータを備えた回転可能なプラグ
CN110265818B (zh) 一种大电流连接器
CN213602034U (zh) 一种电源适配器交流转接固定式结构及可拆卸插头
CN202601916U (zh) 新型电源适配器
CN219498370U (zh) 一种两用翻转式插座
CN214652961U (zh) 一种改进型汽车组合吊耳
CN111064027A (zh) 带有插头固定结构的可拓展插座
CN212062906U (zh) 一种超小型拔插式电源连接头
CN216624474U (zh) 一种适用于移动设备的外接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