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01412Y - 内外加热式陶瓷内胆电饭锅 - Google Patents
内外加热式陶瓷内胆电饭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101412Y CN201101412Y CNU2007201048272U CN200720104827U CN201101412Y CN 201101412 Y CN201101412 Y CN 201101412Y CN U2007201048272 U CNU2007201048272 U CN U2007201048272U CN 200720104827 U CN200720104827 U CN 200720104827U CN 201101412 Y CN201101412 Y CN 201101412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t
- steam
- heating
- water
- electric cook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包括陶瓷内胆、储水装置、电加热器、电控器和外壳的内外加热式陶瓷内胆电饭锅,属于厨房用具领域。其特征是,在陶瓷锅的内端口上,匀布着1个或多个通气孔;对于锅内食物的加热,是采用锅内锅外共同加热结构式代替现有的单一外加热结构式,锅外加热由锅底发热盘或者由蒸汽室、蒸汽直接对陶瓷锅的外部进行加热,而锅内加热由蒸汽发热盘对隔离套中的水进行加热,产生的蒸汽由陶瓷锅的内端口上的通气孔进入锅内进行加热。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陶瓷内胆电饭锅内胆易爆裂、加热功率受限制提不高、加热速度慢、热效率低、煲饭时易夹生易焦底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领域,特指一种内外加热式陶瓷内胆电饭锅。
背景技术
通常的电饭锅均采用铝制内锅,长期使用易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后来有人研制出陶瓷(包括白陶和紫陶)内胆的电饭锅,以克服铝锅存在的缺点。但是这种陶瓷内胆电饭锅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加热时间长。由于强度的需要,陶瓷锅壁比铝锅厚得多,而过去的电饭锅都采用单一的锅外加热方式,由于陶瓷传热慢,内外壁温差大,所以热膨胀相差大,容易产生爆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有的陶瓷电饭锅多采用减小发热功率,增长加热时间,用缓慢加热来减小内外壁温差,这就需要提前较多的时间做饭,给使用带来不便。
2.由于陶瓷传热慢,使得大量的热从外部散掉,热效率低。
3.煲饭时易夹生或焦底。由于锅壁内外温差大,所以自动控温精度低,煲饭时易出现夹生或焦底现象。另外,当陶瓷锅容积过大,一次煲饭太多时,由于加热功率不足,饭的上层温度比下层低,也会出现上层夹生下层焦底现象。
针对陶瓷电饭锅存在的不足,很多人都在想办法进行改进。如中国专利ZL00132867.0(紫砂陶瓷电饭锅),ZL200320118386.3(一种快速、准确控温的紫砂陶瓷电饭锅),ZL200620057107.0(陶瓷电饭锅),ZL200620079830.9(陶瓷电饭锅)等。这些专利都是从陶瓷电饭锅的外部加热入手,采取增大外部加热面积、均匀加热的办法来提高加热功率;用电热铜板加热器代替铝盘加热器以提高加热温度;用增加通风透气散热的方法来防止陶瓷锅因提高加热温度而产生爆裂;用顶部蒸汽间接感温来提高控温精度,等等。这些方法虽然也能提高少量的加热功率,提高米饭的加工质量,但收效仍不多。加热时间仍较长,热效率仍没有提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加热功率大、加热速度快、热效率高、但陶瓷锅不爆裂、煲饭时不夹生不焦底的陶瓷内胆电饭锅。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用锅内锅外共同加热结构式代替现有的单一外加热结构式,方法是在陶瓷锅与盖搭接的内端口上,增加数个通气孔,在电饭锅底部增加一套电热蒸汽发生器,产生的蒸汽由陶瓷锅内端口的通气孔进入锅内协同加热,这就可大大提高加热的热量,同时也减少了锅壁的内外温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如下三种设计来实现:
设计(I).本实用新型的内外加热式陶瓷内胆电饭锅由外盖1、蒸汽反射盖2、陶瓷锅3、外壳4、锅底发热盘5、蒸汽发热盘6、隔热垫7、盖板8、隔离套9、蒸汽室10、蒸汽管11、水箱12、进水管13、出水管14、水阀15、水位管16、浮管17、磁钢18、磁敏元件19、电源插座20、螺钉21、定时器22、水箱盖23组成。其特征在于,陶瓷锅3与蒸汽反射盖2搭接的陶瓷锅3的内端口3-1上,匀布着1个或多个通气孔3-2(最佳数量为3至12个);对于锅内食物的加热,是采用锅内锅外共同加热结构式:锅外加热结构是陶瓷锅3的底部装在锅底发热盘5的顶面上,锅底发热盘5装在蒸汽室10的顶面上,而锅内加热结构是水箱12底部装有蒸汽发热盘6,在蒸汽发热盘6外装有隔离套9,水箱盖23上有蒸汽出孔23-1,在水箱盖23上有蒸汽室10,蒸汽室10有底孔10-1,该底孔与水箱盖23上的蒸汽出孔23-1对应相通,蒸汽管11的下端焊在蒸汽室10的外周面上,上端插入陶瓷锅3的通气孔3-2中。锅外加热由锅底发热盘5对陶瓷锅3的外部进行加热,而锅内加热则由蒸汽发热盘6对隔离套9中的水进行加热,产生的蒸汽通过水箱盖23上的蒸汽出孔23-1、蒸汽室10上的底孔10-1、蒸汽管11向陶瓷锅3内部加热。陶瓷锅3上有外盖1和蒸汽反射盖2,蒸汽射到蒸汽反射盖2后,被反射向锅内对食物进行内加热。外盖1可减少热量的损失。由于增设了锅内加热,因而可适当减少锅底发热盘5的锅外加热功率,而蒸汽发热盘6可采用大的发热功率,使产生的強蒸汽快速把米水加热到沸点,这就提高了加热速度。由于外加热功率小,内蒸汽加热不会超温,所以可取消自动控温,用定时器控制蒸煮时间的长短。由于采用锅内锅外共同加热方式,陶瓷锅壁内外温差小,虽然加热功率大,但陶瓷锅不会爆裂。由于内加热蒸汽能迅速到达锅内,因而提高了热效率。这种锅内锅外共同加热方式,还能使米饭上下层温度一致,不会产生夹生或焦底现象。
为了进一步提高热效率和加热速度,本设计采用隔离局部快速加热结构来产生蒸汽。其做法是在水箱12的中央装一个隔离套9,蒸汽发热盘6只对隔离套9内的局部小容量水进行加热,因而可快速加热至沸腾。蒸汽发热盘6可使用电炉盘或者环形电热管,当使用电炉盘时,水箱12的底部中央拉深出一个向上的凹腔12-1,电炉盘装在凹腔12-1内,隔离套9套在凹腔12-1的外圆上,间隙配合,单边间隙2至3毫米,隔离套9的底端面匀布3条通水槽9-1,可让水箱12中的冷水从底部流入隔离套9内。当蒸汽发热盘6使用环形电热管时,电热管装在隔离套9内。水箱12底面是平面,在隔离套9的底面上有两个槽口9-2,以让出电热管的引出端位置,同时还可让水箱12中的冷水从槽口流入隔离套9内。环形电热管的底平面高于水箱12底面3至15毫米。隔离套9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如陶瓷)制造,因而两隔之间的水温相差大,不但提高了加热速度,还提高热效率。
水箱12上的水位管16不只是用来观察箱内水位高低,而且还起到低水位自动断电报警的作用。水位管16内装有漂浮于水中的浮管17,浮管底部有磁钢18,当水箱12中的水消耗下降到危险高度时,浮管17也随之下浮,使磁钢18接近磁敏元件19,磁敏元件产生反转电信号切断加热电源和产生报警声,以提醒主人加水。
设计(II).对于容积较小的本实用新型电饭锅,由于蒸饭量少,所需热量少,所以可把设计(I)中的锅底发热盘5取消,陶瓷锅3的底面直接放在蒸汽室10顶面上加热,其余不变。
设计(III).在设计(II)的基础上,用外锅10-11代替蒸汽室10和蒸汽管11,外锅10-11的上口放置陶瓷锅3,对外气密配合,对内能让锅内蒸汽从通气孔3-2顺利进入陶瓷锅3内,外锅10-11的底部有一个向外翻边的底孔10-11-1,该底孔从水箱盖23上的蒸汽出孔23-1插入隔离套9内。蒸汽在外锅10-11内对陶瓷锅3的外部进行外加热,而内加热仍从陶瓷锅3的内端口3-1的通气孔3-2向锅内供汽,其余不变。
本实用新型的内外加热式陶瓷电饭锅有如下优点:
1.加大了电加热功率,提高了加热速度,大的加热功率下陶瓷锅也不会爆裂。
2.由于内加热的蒸汽热量能够迅速到达陶瓷锅内,所以热损失小,热效率高。
3.提高了米饭质量。由于大功率加热产生的強蒸汽不但能使米水快速加热至沸腾,还能使蒸熟的米饭上下层温度一致,不会产生夹生或焦底现象,这种主要由蒸汽蒸出来的饭营养成分不会被破坏,口感好。
4.可实现一锅多用。由于锅内锅外共同加热,供热充分,加热快,所以还可以用来炖煮牛肉、排骨、鸡等难煮的肉食。即使从冷态加热也比现有的电炖锅快。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图3分别为蒸汽发热盘6使用电炉盘和使用环形电热管时设计(I)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图5分别为图2、图3取消锅底发热盘5即设计(II)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图7分别为图4、图5的蒸汽室10、蒸汽管11由外锅10-11代替即设计(III)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8为蒸汽发热盘6用电炉盘时隔离套9的底面视图和立视剖面图,图9为蒸汽发热盘6用环形电热管时隔离套9的底面视图和立视剖面图,图10为陶瓷锅3的立视剖面图和俯视图。
图中,1为外盖、2为蒸汽反射盖、3为陶瓷锅、3-1为陶瓷锅的内端口、3-2为通气孔、4为外壳、5为锅底发热盘、6为蒸汽发热盘、7为隔热垫、8为盖板、9为隔离套、9-1为通水槽、9-2为槽口、10为蒸汽室、10-1为蒸汽室底孔、11为蒸汽管、10-11为外锅、10-11-1为外锅底孔、12为水箱、12-1为凹腔、13为进水管、14为出水管、15为水阀、16为水位管、17为浮管、18为磁钢、19为磁敏元件、20为电源插座、21为螺钉、22为定时器、23为水箱盖、23-1为水箱盖蒸汽出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2所示。食物放在陶瓷锅3内,锅底发热盘5的加热功率150W,陶瓷锅3上有外盖1和蒸汽反射盖2,在陶瓷锅3内端口3-1上,匀布着4个通气孔3-2,水箱12底部中央有一个向上的凹腔12-1,蒸汽发热盘6使用电炉盘,装在凹腔12-1内,功率600W,隔热垫7和盖板8把电炉盘固定在凹腔12-1内,隔离套9套在凹腔12-1的外圆上,间隙配合,单边间隙2至3毫米。隔离套9的底端面匀布3条通水槽9-1,从进水管13向水箱12加水后,水从通水槽9-1流入隔离套9内。为了便于装拆,水箱盖23与水箱12的法兰用螺钉21联接。通电后锅底发热盘5就对陶瓷锅3的外部进行加热。蒸汽发热盘6对隔离套9中的水加热,产生的强蒸汽通过水箱盖的蒸汽出孔23-1、蒸汽室10上的底孔10-1、蒸汽室10、蒸汽管11,从陶瓷锅3的通气孔3-2进入锅内,经蒸汽反射盖2反射后,对锅内食物进行内加热。加热时可根据食物的多少,对定时器22设定加热时间,一般20分钟左右。加热中,当水份蒸发减少时,水箱12中的冷水会不断从通水槽9-1补充到隔离套9内,当水消耗下降到危险高度时,水位管16中的浮管17也随之下浮,使磁钢18接近磁敏元件19,磁敏元件产生反转电信号切断加热电源和产生报警声,以提醒主人加水。如果用来炖煮肉食,可在汤水煮沸后断掉蒸汽发热盘6的电源,让锅底发热盘5对陶瓷锅3继续加热慢煮。当电饭锅长时间不用时,可通过出水管14和水阀15放掉水箱12中的水。
实施例2:如图3所示。与实施例1相比,实施例2的蒸汽发热盘6改用环形电热管,功率600W,隔离套9的底面改配两个槽口9-2,一方面让出电热管的引出端位置,另一方面还可让水箱12中的冷水补充到隔离套9内。环形电热管直接对水加热,其余实施过程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如图4、图5所示。与实施例1实施和例2相比,实施例3取消了锅底发热盘5,由蒸汽室10的顶面直接对陶瓷锅3的底面进行外加热,而内加热与实施例1、实施例2相同。所以实施例3仍为锅内锅外共同加热结构式。实施例3适合于小容量蒸煮的陶瓷电饭锅。
实施例4:如图6、图7所示。与实施例3相比,实施例4用外锅10-11代替蒸汽室10和蒸汽管11,外锅10-11可用金属薄板制造,也可用陶瓷或塑料制造。蒸汽在外锅10-11内对陶瓷锅3的外部进行外加热的同时,还从陶瓷锅3的通气孔3-2进入锅内对食物进行内加热,所以实施例4仍为锅内锅外共同加热结构式。实施例4也是适合于小容量蒸煮的陶瓷电饭锅。
Claims (2)
1. 一种包括陶瓷内胆、储水装置、电加热器、电控器和外壳的内外加热式陶瓷内胆电饭锅,其组合有三种:
(I).包括外盖[1]、蒸汽反射盖[2]、陶瓷锅[3]、外壳[4]、锅底发热盘[5]、蒸汽发热盘[6]、隔热垫[7]、盖板[8]、隔离套[9]、蒸汽室[10]、蒸汽管[11]、水箱[12]、进水管[13]、出水管[14]、水阀[15]、水位管[16]、浮管[17]、磁钢[18]、磁敏元件[19]、电源插座[20]、螺钉[21]、定时器[22]、水箱盖[23]的组合,或者
(II).包括外盖[1]、蒸汽反射盖[2]、陶瓷锅[3]、外壳[4]、蒸汽发热盘[6]、隔热垫[7]、盖板[8]、隔离套[9]、蒸汽室[10]、蒸汽管[11]、水箱[12]、进水管[13]、出水管[14]、水阀[15]、水位管[16]、浮管[17]、磁钢[18]、磁敏元件[19]、电源插座[20]、螺钉[21]、定时器[22]、水箱盖[23]的组合,或者
(III).包括外盖[1]、蒸汽反射盖[2]、陶瓷锅[3]、外壳[4]、蒸汽发热盘[6]、隔热垫[7]、盖板[8]、隔离套[9]、外锅[10-11]、水箱[12]、进水管[13]、出水管[14]、水阀[15]、水位管[16]、浮管[17]、磁钢[18]、磁敏元件[19]、电源插座[20]、螺钉[21]、定时器[22]、水箱盖[23]的组合,
其特征在于,在陶瓷锅[3]与蒸汽反射盖[2]搭接的陶瓷锅[3]的内端口[3-1]上,匀布着1个或多个通气孔[3-2];对于陶瓷锅[3]内食物的加热,是采用锅内锅外共同加热结构式:
对于组合(I),锅外加热结构是陶瓷锅[3]的底部装在锅底发热盘[5]的顶面上,锅底发热盘[5]装在蒸汽室[10]的顶面上,而锅内加热结构是水箱[12]底部装有蒸汽发热盘[6],在蒸汽发热盘[6]外装有隔离套[9],水箱盖[23]上有蒸汽出孔[23-1],在水箱盖[23]上有蒸汽室[10],蒸汽室[10]有底孔[10-1],该底孔与水箱盖[23]上的蒸汽出孔[23-1]对应相通,蒸汽管[11]的下端焊在蒸汽室[10]的外周面上,上端插入陶瓷锅[3]的通气孔[3-2]中;
对于组合(II),锅外加热结构是陶瓷锅[3]的底部直接装在蒸汽室[10]的顶面上,而锅内加热结构是水箱[12]底部装有蒸汽发热盘[6],在蒸汽发热盘[6]外装有隔离套[9],水箱盖[23]上有蒸汽出孔[23-1],在水箱盖[23]上有蒸汽室[10],蒸汽室[10]有底孔[10-1],该底孔与水箱盖[23]上的蒸汽出孔[23-1]对应相通,蒸汽管[11]的下端焊在蒸汽室[10]的外周面上,上端插入陶瓷锅[3]的通气孔[3-2]中;
对于组合(III),锅外加热结构是陶瓷锅[3]直接装在外锅[10-11]内,而锅内加热结构是水箱[12]底部装有蒸汽发热盘[6],在蒸汽发热盘[6]外装有隔离套[9],水箱盖[23]上有蒸汽出孔[23-1],在水箱盖[23]上有外锅[10-11],外锅[10-11]的上口放置陶瓷锅[3],对外气密配合,对内能让锅内蒸汽从通气孔[3-2]顺利进入陶瓷锅[3]内,外锅[10-11]的底部有一个向外翻边的底孔[10-11-1],该底孔从水箱盖[23]上的蒸汽出孔[23-1]插入隔离套[9]内。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外加热式陶瓷内胆电饭锅,其特征在于,产生蒸汽的隔离局部加热结构是:在水箱[12]的中央设一个隔离套[9],在隔离套[9]中有蒸汽发热盘[6],蒸汽发热盘[6]可采用电炉盘或者环形电热管,当采用电炉盘时,水箱[12]底部中央有一个用来装电炉盘的向上的凹腔[12-1],隔离套[9]套在凹腔[12-1]的外圆上,间隙配合,单边间隙2至3毫米,隔离套[9]的底面匀布着3条让水箱[12]中的冷水流入的通水槽[9-1];当蒸汽发热盘[6]采用环形电热管时,水箱[12]底面为平面,环形电热管装在隔离套[9]内,其底平面距水箱[12]的底面3至15毫米,隔离套[9]的底面上有两个让电热管通过和让水箱[12]中的冷水流入的槽口[9-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1048272U CN201101412Y (zh) | 2007-07-25 | 2007-07-25 | 内外加热式陶瓷内胆电饭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1048272U CN201101412Y (zh) | 2007-07-25 | 2007-07-25 | 内外加热式陶瓷内胆电饭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101412Y true CN201101412Y (zh) | 2008-08-20 |
Family
ID=39948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720104827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01412Y (zh) | 2007-07-25 | 2007-07-25 | 内外加热式陶瓷内胆电饭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101412Y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78442A (zh) * | 2010-01-12 | 2011-09-14 | 赵彦杰 | 可以电加热的陶器、瓷器 |
CN105640305A (zh) * | 2016-03-31 | 2016-06-08 | 武汉华易达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双层外锅的电饭锅 |
CN106580070A (zh) * | 2017-01-25 | 2017-04-26 | 上海术道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喷气式速热多用锅 |
CN106820946A (zh) * | 2017-01-25 | 2017-06-13 | 上海术道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喷气式速热多用锅的烹饪方法 |
CN109805770A (zh) * | 2018-05-10 | 2019-05-28 | 遂溪县百事佳电器有限公司 | 多功能陶瓷慢炖锅 |
CN110623518A (zh) * | 2018-06-21 | 2019-12-31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炖蒸器具 |
-
2007
- 2007-07-25 CN CNU2007201048272U patent/CN201101412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78442A (zh) * | 2010-01-12 | 2011-09-14 | 赵彦杰 | 可以电加热的陶器、瓷器 |
CN105640305A (zh) * | 2016-03-31 | 2016-06-08 | 武汉华易达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双层外锅的电饭锅 |
CN106580070A (zh) * | 2017-01-25 | 2017-04-26 | 上海术道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喷气式速热多用锅 |
CN106820946A (zh) * | 2017-01-25 | 2017-06-13 | 上海术道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喷气式速热多用锅的烹饪方法 |
CN109805770A (zh) * | 2018-05-10 | 2019-05-28 | 遂溪县百事佳电器有限公司 | 多功能陶瓷慢炖锅 |
CN110623518A (zh) * | 2018-06-21 | 2019-12-31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炖蒸器具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101412Y (zh) | 内外加热式陶瓷内胆电饭锅 | |
EP2457030B1 (en) | Solar cooking range and appliances | |
CN102028398B (zh) | 压力电蒸锅 | |
CN105455608A (zh) | 高效节能烹饪器具及其支架 | |
CN201719038U (zh) | 煮粥装置 | |
CN205181066U (zh) | 一种高效节能烹饪器具及其支架 | |
CN103690054A (zh) | 光波储能加热的家用及商用生活电器 | |
CN201958604U (zh) | 压力电蒸锅 | |
CN201267397Y (zh) | 真空保温低压力节能锅 | |
CN201073219Y (zh) | 均温节能多用电热锅 | |
CN201431320Y (zh) | 一种节能型老汤炖煮缸 | |
CN209678288U (zh) | 一种低能耗电加热平底煎饼锅 | |
CN210008886U (zh) | 一种免喷蒸汽锅 | |
CN1331946A (zh) | 节能型多用蒸锅 | |
CN101233995A (zh) | 高热流体多用煲及其灶厨具组合 | |
CN2807992Y (zh) | 电子汽锅 | |
CN201098014Y (zh) | 热石烤炉 | |
CN2920101Y (zh) | 一种蒸煮锅 | |
CN204950522U (zh) | 一种多功能电加热锅 | |
CN201153852Y (zh) | 节能保温锅 | |
CN203234541U (zh) | 煮面炉专用锅 | |
CN216822120U (zh) | 一种户外可蒸煮饭盒 | |
CN201067318Y (zh) | 中空保温外体高节能多用焖炊锅 | |
CN201595652U (zh) | 一种双层隔热煮锅 | |
CN208703974U (zh) | 一种高效节能环形灶用烧水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820 Termination date: 20100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