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953419Y - 电连接器结构之改良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结构之改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0953419Y
CN200953419Y CN 200620074611 CN200620074611U CN200953419Y CN 200953419 Y CN200953419 Y CN 200953419Y CN 200620074611 CN200620074611 CN 200620074611 CN 200620074611 U CN200620074611 U CN 200620074611U CN 200953419 Y CN200953419 Y CN 200953419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ng terminal
clamping face
electric connector
terminal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2007461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奋志
余轼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TRON PRECISION ELECTRONIC IND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TRON PRECISION ELECTRONIC IND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TRON PRECISION ELECTRONIC IND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TRON PRECISION ELECTRONIC IND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0620074611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0953419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0953419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0953419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后部与线缆连接的电连接器结构之改良,本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若干个导电端子[2]及壳体,绝缘本体[1]上开设若干个端子收纳孔[3],各导电端子[2]对应穿设固定在各端子收纳孔[3]中;每个导电端子[2]的前端上设有与另一相配电连接器配合的接触部[4],其特征在于:每个导电端子[2]后端与绝缘本体[1]间或导电端子[2]后端上设有供导线[5]端插入的弹性夹持部[6],该弹性夹持部[6]中至少有一夹持面[7]为导电端子[2]的表面,以此构成夹持接触式接线结构。本实用新型与线缆中各导线的连接为夹持接触式电连接,连接操作过程非常方便,可以达到安全、快速的生产特性,使整个生产成本降低。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结构之改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后部与线缆连接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线缆(或称信号传输线、数据传输线)在不同电子装置之间及同一电子装置内的不同部件之间作电连接是常见的电连接方式,如现今的电脑与电脑周边电子产品:显示器、打印机、手机、数码相机之间就多是以线缆连接的。以线缆连接时,就必须在线缆末端加设电连接器,以电连接器与待接装置上的对应的电连接器相配接,从而达到电连接和传输数据的目的。
现电连接器,如图1、图2所示,由绝缘本体21(又称胶芯)、若干个导电端子22及壳体23构成,绝缘本体21上开设若干个端子收纳孔,各导电端子22穿设在收纳孔中,并通过导电端子22上的倒钩27与端子收纳孔孔壁配合卡固连接;每个导电端子22前端为与相配电连接器配合的接触部24,后端为与线缆中对应导线25电连接的连接部26。一般而言,导电端子22的连接部26与线缆中导线25的连结方式通常有两种:焊接式及铆压式,其中更以焊接式最为普遍,具体对这两种连接方式分析如下:
1、焊接式接线,如图1所示,先制作好连接器,再用焊料将导线25端部的裸露部分焊接在导电端子22的连接部26上的焊槽内,为了达到环保要求,现业界虽说采用无铅锡丝作为焊料,但其实无铅锡丝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含有一定的铅,而铅是有毒金属,对人体健康有不利影响,故有改善的必要,而且因导电端子排列紧密,焊接时一不小心焊料就可能将相临的两导电端子22连接起来造成短路,因此整个焊接过程是很耗人工的,工作效率较低。
2、铆压式接线,是在导电端子制作时就将连接部制作成铆压槽状,然后将导线端部的裸露部分嵌入连接部的铆压槽中,然后以机器进行铆压,将导电端子与导线一一铆压连接好后,再将这些导电端子一根根压入绝缘本体的端子容纳孔中,其组装过程不但危险,还耗工时,无法提高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电连接器与线缆的连接部分进行改进,提供一种与线缆夹持接触式连接的电连接器,从而提高生产时电连接器和线缆连接的效率和方便性,降低生产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连接器结构之改良,本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个导电端子及壳体,绝缘本体上开设若干个端子收纳孔,各导电端子对应穿设固定在各端子收纳孔中;每个导电端子的前端上设有与另一相配电连接器配合的接触部,创新点在于:每个导电端子后端与绝缘本体间或导电端子后端上设有供导线端插入的弹性夹持部,该弹性夹持部中至少有一夹持面为导电端子的表面,以此构成夹持接触式接线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包括以下两种弹性夹持部的具体设置方案:
a、所述端子收纳孔的后端口中的一侧孔壁上设有凹槽,以此在导电端子的一旁形成空缺,相对于空缺的位置在导电端子的反向一侧上设第一夹持面,端子收纳孔中与第一夹持面面对面的一侧孔壁作为第二夹持面,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配合构成弹性夹持部。其中,所述”相对于空缺的位置在导电端子的反向一侧上设第一夹持面”是指在导电端子的一侧是空缺,而相反的另一侧上设置第一夹持面,具体若空缺位于导电端子的上方,第一夹持面即位于导电端子的下侧面上,若空缺位于导电端子的左侧,第一夹持面即位于导电端子的右侧面上,反之亦然。
上述方案中,可将所述凹槽的宽度设计得与端子收纳孔的孔径相同,即端子收纳孔为前后两段台阶孔,前端为小孔径段,后端为大孔径段。
上述方案中,为增加弹性夹持部的夹持力,使导电端子上的第一夹持面能与第二夹持面更加得紧靠,可将导电端子的后半段向凹槽侧折弯,导电端子的后端靠入凹槽中从凹槽中向后伸出,所述凹槽的底面作为第二夹持面与导电端子上的第一夹持面配合。
上述方案中,为了夹持面与导电端子间接触更紧电连接更可靠,增大接触面积,可在第一夹持面上凸设有线型卡条。
上述方案中,同样为了夹持面与导电端子间电连接更可靠,可将导电端子的后半段横截面设计成矩形,端子收纳孔的后端横截面也相应为矩形,这样以平面与平面夹持,夹持更稳。
b、所述导电端子的后端面上开设导线插孔,导线插孔的孔壁上沿周向均布有至少两个开口,以此形成至少两个相对的弹性夹持臂,夹持臂的内表面为夹持面,各夹持面配合构成弹性夹持部。
c、所述绝缘本体由多块绝缘块可拆卸式拼接构成,各块绝缘块的拼接缝处,一侧壁上开槽作为端子收纳孔容纳导电端子,而另一侧壁对应各导电端子设置第一夹持面,而导电端子的相对表面作为第二夹持面,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配合构成弹性夹持部。
2、上述方案中,所述壳体由上盖和下盖连接构成。
3、上述方案中,为提高屏蔽性能,本电连接器还包括一屏蔽外壳,该屏蔽外壳盖在壳体的后端上,并包裹导电端子后端及后端上的夹持接触式接线结构。
4、上述方案中,所述导电端子固定在端子收纳孔中具体方式有:
a、可以是导电端子中段上设有倒钩或卡块,然后以将导电端子大力压入端子收纳孔中,倒钩或卡块与端子收纳孔的孔壁相配合,以此卡固定位。该方式是较佳也是现常用的方式。
b、在绝缘本体注塑时一体成型,即是在绝缘本体注塑时就定位装入导电端子,将其粘注在绝缘本体上。
5、上述方案中,依导电端子前端接触部形状的不同,本电连接器包括插头电连接器或插座电连接器。
6、上述方案中,本电连接器从接口型式上包括DVI、VGA、HDMI、USB接口。
本实用新型设计原理是: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后端与绝缘本体间或导电端子后端上设弹性夹持部,以弹性夹持部夹持导线端部,以这种夹持接触式接线方式替代现有的焊接方式和铆压方式,提高接线的方便性和加工效率,从而最终降低制作成本。本实用新型的各导电端子与线缆中各导线连接过程是:以工具或手工将弹性夹持部打开,直接将导线端部的裸露部分插入即可,弹性夹持部即紧紧夹住了导线端部,导线端部与夹持面接触,而夹持面本身就是导电端子上的表面,从而导线与导电端子接触电连接。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由于本实用新型上设有主要由弹性夹持部构成的夹持接触式接线结构,其与线缆中各导线的连接为夹持接触式电连接,连接操作过程非常方便,可以达到安全、快速的生产特性,使整个生产成本降低,并且,该接线方式不用焊料无污染,符合现行欧洲重金属含量限制ROHS标准。
附图说明
附图1为现有技术整体立体示意图;
附图2为现有技术去除壳体和剖开半个绝缘本体后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整体立体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去除壳体和剖开绝缘本体后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去除壳体后的横截面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整体立体示意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去除壳体后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去除壳体后拆卸下一块绝缘拼合块时的立体分解状态示意图;
附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去除壳体和半剖后的立体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绝缘本体;2、导电端子;3、端子收纳孔;4、接触部;5、导线;6、弹性夹持部;7、第一夹持面;8、凹槽;9、空缺;10、线型卡条;11、开口;12、弹性夹持臂;13、导线插孔;14、上盖;15、下盖;16、中间绝缘块;17、绝缘拼合块;18、绝缘拼合块;19、第一夹持面;20、第二夹持面;21、绝缘本体;22、导电端子;23、壳体;24、接触部;25、导线;26、连接部;27、倒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附图3、附图4、附图5所示,一种电连接器结构之改良,本电连接器为插头型连接器,主要由绝缘本体1、15个导电端子2、上盖14和15构成,绝缘本体1上成15个端子收纳孔3,这15个端子收纳孔3呈三排分布,各导电端子2对应穿设固定在各端子收纳孔3中;每个导电端子2的前端上设有与相配的插座型电连接器配合的针状接触部4,每个导电端子2后端与绝缘本体1间或导电端子2后端上设有供导线5端插入的弹性夹持部6,该弹性夹持部6中至少有一夹持面7为导电端子2的表面,以此构成夹持接触式接线结构。
参见附图3、附图4、附图5所示,具体夹持接触式接线结构为:所述端子收纳孔3的后端口中的一侧孔壁上设有凹槽8,以此在导电端子的一旁形成空缺9,相对于空缺9的位置在导电端子2的反向一侧上设第一夹持面7,该夹持面7上凸设有线型卡条10。详见图5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的后半段向凹槽8侧折弯,导电端子2的后端靠入凹槽8中从凹槽8中向后伸出,所述凹槽8的底面作为第二夹持面7与导电端子2上的第一夹持面7配合构成弹性夹持部6。
详见图5所示,具体凹槽8的宽度与端子收纳孔3的孔径相同,即端子收纳孔3的孔型为前后两段的台阶孔,前端为小孔径段,后端为大孔径段。
参见附图3、附图4、附图5,为了增大夹持力和夹持面积,达到面与面的夹持,具体导电端子2的后半段横截面为矩形,而端子收纳孔3的后端横截面也相应为矩形。
为了美观,本电连接器一般还包括一塑料外壳,在电连接器与线缆一端连接好后,以塑料外壳包裹起来。并且,为了提高屏蔽性能,在塑料外壳中还可嵌一层屏蔽外壳,以屏蔽外壳盖在壳体的后端上,并包裹导电端子2后端及后端上的夹持接触式接线结构。
实施例二:参见附图6、附图7所示,一种电连接器结构之改良,本电连接器为插头型连接器,主要由绝缘本体1、15个导电端子2、上盖14和15构成,绝缘本体1上成15个端子收纳孔3;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为:夹持接触式接线结构具体如下:所述导电端子2的后端面中心处开设导线插孔13,导线插孔13的孔壁上沿周向均布有两个开口11,以此形成两个相对的弹性夹持臂12,两夹持臂12的内表面为夹持面7,两夹持面7配合构成弹性夹持部6。附图6、附图7所示,每根导电端子2整体呈圆柱形,而端子收纳孔3也相应为圆柱形通孔。
其它同实施例一,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参见附图8、附图9所示,一种电连接器结构之改良,本电连接器为插头型连接器,主要由绝缘本体1、15个导电端子2、上盖14和15构成,绝缘本体1上成15个端子收纳孔3;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为:夹持接触式接线结构具体如下:所述绝缘本体1由前后两半构成,后半绝缘体又由一块中间绝缘块16和左右两块绝缘拼合块17、18可拆卸式活动拼接构成,左右两绝缘拼合块17、18和中间绝缘块16的拼接缝处,中间绝缘块16的侧壁上开槽作为端子收纳孔3容纳导电端子2,而左右两绝缘拼合块17、18的侧壁上对应各导电端子2设置第一夹持面19,而导电端子2的相对表面作为第二夹持面20,第一夹持面19和第二夹持面20配合构成弹性夹持部6。
其它同实施例一,这里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电连接器结构之改良,本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若干个导电端子[2]及壳体,绝缘本体[1]上开设若干个端子收纳孔[3],各导电端子[2]对应穿设固定在各端子收纳孔[3]中;每个导电端子[2]的前端上设有与另一相配电连接器配合的接触部[4],其特征在于:每个导电端子[2]后端与绝缘本体[1]间或导电端子[2]后端上设有供导线[5]端插入的弹性夹持部[6],该弹性夹持部[6]中至少有一夹持面为导电端子[2]的表面,以此构成夹持接触式接线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之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收纳孔[3]的后端口中的一侧孔壁上设有凹槽[8],以此在导电端子的一旁形成空缺[9],相对于空缺[9]的位置在导电端子[2]的反向一侧上设第一夹持面[7],端子收纳孔[3]中与第一夹持面[7]面对面的一侧孔壁作为第二夹持面,第一夹持面[7]和第二夹持面配合构成弹性夹持部[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之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8]的宽度与端子收纳孔[3]的孔径相同,端子收纳孔[3]为前后两段台阶孔,前端为小孔径段,后端为大孔径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之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2]的后半段向凹槽[8]侧折弯,导电端子[2]的后端靠入凹槽[8]中从凹槽[8]中向后伸出,所述凹槽[8]的底面作为第二夹持面与导电端子[2]上的第一夹持面[7]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之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面[7]上凸设有线型卡条[10]。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之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2]的后半段横截面为矩形,端子收纳孔[3]的后端横截面也相应为矩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之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2]的后端面上开设导线插孔[13],导线插孔[13]的孔壁上沿周向均布有至少两个开口[11],以此形成至少两个相对的弹性夹持臂[12],夹持臂[12]的内表面为夹持面,各夹持面配合构成弹性夹持部[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之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1]由多块绝缘块可拆卸式拼接构成,各块绝缘块的拼接缝处,一侧壁上开槽作为端子收纳孔[3]容纳导电端子[2],而另一侧壁上对应各导电端子[2]设置第一夹持面[19],而导电端子[2]的相对表面作为第二夹持面[20],第一夹持面[19]和第二夹持面[20]配合构成弹性夹持部[6]。
CN 200620074611 2006-06-30 2006-06-30 电连接器结构之改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0953419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20074611 CN200953419Y (zh) 2006-06-30 2006-06-30 电连接器结构之改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20074611 CN200953419Y (zh) 2006-06-30 2006-06-30 电连接器结构之改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0953419Y true CN200953419Y (zh) 2007-09-26

Family

ID=38811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620074611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0953419Y (zh) 2006-06-30 2006-06-30 电连接器结构之改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0953419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36115A (zh) * 2011-09-29 2013-04-1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Vga连接器
US9184514B2 (en) 2014-03-25 2015-11-10 Amphenol Ltw Technology Co., Ltd. Wiring structure improvement of insulation piercing connector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36115A (zh) * 2011-09-29 2013-04-1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Vga连接器
US9184514B2 (en) 2014-03-25 2015-11-10 Amphenol Ltw Technology Co., Ltd. Wiring structure improvement of insulation piercing connector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840406Y (zh) 电子转接器
CN201498636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682676Y (zh) 连接器组件
CN2697844Y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0953419Y (zh) 电连接器结构之改良
CN2571009Y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00561804C (zh) 电信号连接器
CN1202987A (zh) 带屏蔽接头的扁形电缆
CN201008063Y (zh) 视讯连接器的结构改良
CN209526267U (zh) 一种户外信号防水连接器
CN200947471Y (zh) 导线连接装置
CN2909613Y (zh) 电连接器及配合电连接器的插头组合
CN2410764Y (zh) 多扭曲插座端子
CN2682615Y (zh) 电连接器
CN201656065U (zh) 线端连接器
CN2391333Y (zh) 线缆连接器组合
CN202856090U (zh) 插座连接器
CN2598201Y (zh) 插头电连接器
CN216055300U (zh) 一种连接器母座用连接端子加固结构
CN2786816Y (zh) 线缆连接器
CN2519493Y (zh) 电连接器
CN215070508U (zh) 一种Type-C拉伸壳充电款连接器及数码连接线
CN218101973U (zh) 一种带数显的转接连接器
CN215418793U (zh) 一种具有气密式防水功能的10芯连接器
CN2687899Y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926

Termination date: 201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