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83312A - 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 - Google Patents

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83312A
CN1983312A CNA2005101325270A CN200510132527A CN1983312A CN 1983312 A CN1983312 A CN 1983312A CN A2005101325270 A CNA2005101325270 A CN A2005101325270A CN 200510132527 A CN200510132527 A CN 200510132527A CN 1983312 A CN1983312 A CN 19833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ty
management
urban
digital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13252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羡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A20051013252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983312A/zh
Publication of CN19833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833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它包括专家数据库系统、一般数据库系统和地球资源分配多维系统、城市规划定位系统、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系统、城市综合管理系统;数据采集器、数据分类器、数据自动更新器和多维多级反馈器;各系统双向连接;并分别与专家数据库系统、一般数据库系统双向连接;数据采集器、数据分类器分别设置在各系统与专家数据库系统、一般数据库系统双向连接通道中并与各连接系统双向连接;专家数据库系统和一般数据库系统分别设置数据自动更新器;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设置在多维多级反馈器。

Description

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
发明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对城市定位规划建设的综合开发及立体建设实施数字化管理的信息处理系统。
现有技术背景
城市规划建设及综合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实现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必须全面掌握并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同时还要具有前瞻性。目前公开的文献中没有披露可以实现对城市的现有资源可以全面掌握并合理利用同时还要具有前瞻性的技术措施。
本发明的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对城市规划建设及综合管理实施数字化管理的计算机系统技术方案,从而实现对城市的现有资源可以全面掌握并合理利用同时还要具有前瞻性。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城市数字化管理的计算机系统,所述的计算机系统它包括A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D1专家数据库系统、D2一般数据库系统和S1 地球资源分配(多维)系统、S2城市规划定位系统、S3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系统、S4城市综合管理系统;E1数据采集器、E2数据分类器、E3数据自动更新器和E4多维多级反馈器;S1地球资源分配(多维)系统、S2城市规划定位系统、S3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系统、S4城市综合管理系统与A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双向连接;S1地球资源分配多维系统、S2城市规划定位系统、S3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系统、S4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和A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分别与D1专家数据库系统、D2一般数据库系统双向连接;E1数据采集器、E2数据分类器分别设置在与S1地球资源分配(多维)系统、S2城市规划定位系统、S3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系统、S4城市综合管理系统与D1专家数据库系统、D2一般数据库系统双向连接通道中并与各连接系统双向连接;D1专家数据库系统和D2一般数据库系统分别设置E3数据自动更新器;A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设置在E4多维多级反馈器。
本发明中所述的E1数据采集器是全类数据输入装置;所述的E2数据分类器是将各系统所需数据按系统要求从数据库分类提取,送达所需系统;所述的E3数据自动更新器是将终端用户输入到数据库的数据实时更新;所述的E4多维多级反馈器是将S1、S2、S3、S4、D1、D2系统输入的数据通过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A,按照一定的数理运筹模型及模糊的数理运筹模型分析处理后,送发到不同等级的终端用户;所述的S1地球资源分配多维系统是包括但不限于地球资源、社会、经济、文化多位量化信息系统;所述的S2城市规划定位系统:根据目标城市的资源分配情况,科学定位城市的性质、规模、功能及形象;所述的S3  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系统是将各种规划设计的方案定位于虚拟的三维现实环境中,用动态交互的方式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评价其对现实环境的影响,并可在虚拟的设计环境中感知空间设计的合理性,降低设计成本并缩短设计时间;所述的S4城市综合管理系统是数字城市综合管理是利用S1中的资源,在S2、S3基础上的城市管理和辅助政府决策方面,实现工作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所述的A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是将数据的自动采集、动态监测、城市定位、规划设计、综合开发、立体建设、综合管理、辅助决策综合的技术系统,包括但不限于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多媒体网络及虚拟仿真技术,对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形象、建设、管理机制进行数字化综合开发和立体建设。具体而言,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是指通过D1专家数据库系统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通过D2一般数据库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将城市各种信息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为城市定位、规划、建设、管理服务。
本发明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组合发明,所设计的关键技术包括:
3S技术即:卫星遥感、遥测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卫星定位系统GPS
遥感、遥测RS是在远距离空间平台卫星、飞机或航天器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地面接收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和运动状态的地空复合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融计算机图形和网络、数据库于一体,储存处理空间信息与技术,它把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应用需要准确真实、图文格式地输出文件,满足城市建设、企业管理、居民生活对空间信息的需求。系统通过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达,提供辅助决策。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由空间卫星系统、地面监控系统、用户接受系统构成,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天候的导航、定位、定时、测速系统。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应用。
多媒体网络技术:
网络是指将地理和空间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用通信技术(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和网络协议、操作系统软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技术。它包括:
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Internet)是指连接全世界计算机的网络(含局域网和广域网)。
有限互联网技术(Wired Internet)
有限互联网是指光纤——光缆技术。
无限互联网
无限互联网是Internet与移动通信两种技术在信息服务方面相结合的技术,一般使用电子记事本、手机、便携计算机。
栅格网技术(缩写GGG)
栅格网是指用网络连接的、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或计算机群的数据和计算资源共享应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查询优化、对象关系数据库系统、数据复制和数据并行处理。它包括:
数据融合技术
采用基于城市多元数据融合时空模型和数据仓库体系结构的数据融合技术(多源遥感影像融合技术、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遥感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与融合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数据仓库技术
数据仓库它存储的数据与普通数据库中心数据不同,它存储的是从普通数据库里经过加工整理后的数据(知识性数据)。
工作流技术
工作流技术是指根据不同业务流程需要不同的数据融合与数据挖掘方法。
数据共享技术
计算机网络为数据共享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理想的载体,以及便捷的传输通道。
在互联网体系下GIS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①.引入分布式计算技术;
②.采用组件化软件开发模式;
③.多种类型的地理数据散布在各个网络节点上,采用“分散储存、集中管理”策略;
④.适应不同应用水平、不同使用目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种网络用户群体的不同需求。
嵌入技术:
嵌入式系统是指将应用程序、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硬件高度集成的系统,即应用软件与硬件一体化。它具有存软件代码小、高度自动化、响应速度快等特点,适合实时和多任务系统。
虚拟仿真技术
虚拟技术(Virtual Really)
虚拟技术又称虚拟现实,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具有视觉、听觉、触觉效果的可交互动态世界。人们可以对该虚拟世界中的虚拟实体进行操纵和考察。
仿真技术(Imitation Simulation)
与虚拟技术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不同点是用户对虚拟的物体只有视觉或听觉,没有触觉,不能交互作用。
管理信息技术(WEB_MIS)
本发明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的核心技术是由城市空间信息技术(WEB_GIS)与城市管理信息技术(WEB_MIS)高度综合而成,两者缺一不可。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除了办公自动化(OA)和决策支持系统,效率规划(EP)外,还应包括基于位置服务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L)、企业资源规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商业过程集成技术(CPI)等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对城市的实物流、决策流、信息流、人才流和服务流管理的需要,尤其是进行宽网管理需要。
本发明实施例如附图所示。
图1是本发明的系统框图;
图2是本发明中S1地球资源分配(多维)系统的框图;
图3是本发明中S2城市规划定位系统的框图;
图4是本发明中S3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系统的框图;
图5是本发明中S4城市综合管理系统的框图。
图中的符号分别表示:
图1中:
S1表示地球资源分配(多维)系统
S2表示城市项目规划定位系统
S3表示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系统
S4表示综合管理系统
A表示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
D1表示专家数据库系统
D2表示一般数据库系统
E1数据采集器
E2数据分类器
E3数据自动更新器
E4多维多级反馈器
图2中:
S1.1表示地上
S1.1.1表示生物植物
S1.1.2表示环境
S1.1.3表示土地
S1.1.4表示农作物
S1.1.5表示矿产
S1.1.6表示城镇规模
S1.1.6.1表示宗教文化
S1.1.6.2表示文教科技
S1.1.6.3表示政治军事
S1.1.7表示经济
S1.1.8表示能源
S1.1.9表示文化遗存
S1.1.10表示景观
S1.1.11表示地理地貌
S1.1.12表示水文气象
S1.1.13表示交通
S1.1.14表示人力
S1.1.15表示自然灾害
S1.2表示地下
S1.2.1表示矿产
S1.2.2表示生物植物
S1.2.3表示地下水
S1.2.4表示泾流潮汐
S1.2.5表示水文地质
S1.2.6表示地能
S1.2.7表示交通
S1.3表示海洋河川
S1.3.1表示水产
S1.3.2表示水力
S1.3.3表示航道港口
S1.3.4表示水文
S1.3.5表示滩涂
S1.3.6表示矿产
S1.3.7表示自然灾害
S1.3.8表示生物植物
S1.4表示天空
S1.4.1表示太阳能
S1.4.2表示航空航天
S1.4.3表示环境
S1.4.4表示天文
S1.4.5表示生物物种
图3中:
S2.1表示资源计划
S2.2表示建设计划
S2.3表示工程计划
S2.4表示商业计划
S2.5表示融资计划
S2.6表示销售计划
S2.7表示管理计划
图4中:
S3.1表示自然资源
S3.2表示环保
S3.3表示能源
S3.4表示交通
S3.5表示市政
S3.6表示景观绿化
S3.7表示企业
S3.8表示文教
S3.9表示信息
S3.10表示居住区
S3.11表示文化业遗存
S3.12表示城市中心
S3.13表示人文环境
S3.14表示数字金融
图5中:
S4.1表示政府
S4.2表示居住区
S4.3表示城市中心
S4.4表示文化遗存
S4.5表示景观绿化
S4.6表示自然资源
S4.7表示市政
S4.8表示交通
S4.9表示能源
S4.10表示治安
S4.11表示环保
S4.12表示文教
S4.13表示卫生
S4.14表示企业
S4.15表示市场
S4.16表示就业
S4.17表示人口
S4.18表示金融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示意图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城市数字化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它包括A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D1专家数据库系统、D2一般数据库系统和S1地球资源分配(多维)系统、S2城市规划定位系统、S3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系统、S4城市综合管理系统;E1数据采集器、E2数据分类器、E3数据自动更新器和E4多维多级反馈器;S1地球资源分配(多维)系统、S2城市规划定位系统、S3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系统、S4城市综合管理系统与A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双向连接;S1地球资源分配多维系统、S2城市规划定位系统、S3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系统、S4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和A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分别与D1专家数据库系统、D2一般数据库系统双向连接;E1数据采集器、E2数据分类器分别设置在与S1地球资源分配(多维)系统、S2城市规划定位系统、S3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系统、S4城市综合管理系统与D1专家数据库系统、D2一般数据库系统双向连接通道中并与各连接系统双向连接;D1专家数据库系统和D2一般数据库系统分别设置E3数据自动更新器;A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设置在E4多维多级反馈器。
本发明中所述的E1数据采集器是全类数据输入装置;所述的E2数据分类器是将各系统所需数据按系统要求从数据库分类提取,送达所需系统;所述的E3数据自动更新器是将终端用户输入到数据库的数据实时更新;所述的E4多维多级反馈器是将S1、S2、S3、S4、D1、D2系统输入的数据通过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A,按照一定的数理运筹模型及模糊的数理运筹模型分析处理后,送发到不同等级的终端用户;所述的S1地球资源分配多维系统是包括但不限于地球资源、社会、经济、文化多位量化信息系统;所述的S2城市规划定位系统:根据目标城市的资源分配情况,科学定位城市的性质、规模、功能及形象;所述的S3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系统是将各种规划设计的方案定位于虚拟的三维现实环境中,用动态交互的方式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评价其对现实环境的影响,并可在虚拟的设计环境中感知空间设计的合理性,降低设计成本并缩短设计时间;所述的S4城市综合管理系统是数字城市综合管理是利用S1中的资源,在S2、S3基础上的城市管理和辅助政府决策方面,实现工作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所述的A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是将数据的自动采集、动态监测、城市定位、规划设计、综合开发、立体建设、综合管理、辅助决策综合的技术系统,包括但不限于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多媒体网络及虚拟仿真技术,对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形象、建设、管理机制进行数字化综合开发和立体建设。具体而言,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是指通过D1专家数据库系统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通过D2一般数据库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将城市各种信息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为城市定位、规划、建设、管理服务。
本发明按照我国信息化发展规划标准,结合实际状况,采用面向政府管理、企业经营、居民生活三个层次,以宽带多媒体网络为载体,以具有动态多维功能电子地图为平台,以空间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为手段,与城市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包括环境、资源、交通、人口、治安、消防、社区服务等城市信息化工程,利用公共空间基础数据库,通过信息载体和软件平台,实现城市管理服务系统信息共享和在线业务处理,最终实现数字城市发展目标。
本发明设计的框架是:
①.以基础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率分析数字作为本发明对支撑城市建设的重要条件;
②.以建设、采集信息、城市构想、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管理等城市建设流程来设计本发明应用;
③.以对法律、人文、历史、城市美学等软环境的分析作为本发明对城市的规划宏观背景。
本发明依据的数字城市的结构体系框图如附图6所表示。
本发明依据的数字城市总体框架如下表所表示:
数字城市总体框架表
基础设施 网络层 宽带有限网:互联、万维、栅格、波分复用技术宽带无限网:移动互连,移动局域(WAP,bltooth),移动格网宽带综合网:mob,web,GGG
数据层 基础地理数据:遥感正射影像,数字地形高程模型,卫星定位,…基础设施数据:城市建设、交通、能源、通信、生态环境等设施社经人文数据:人口、能源、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医疗
技术层 空间信息技术平台:RS、GPS、GIS、VR、共享(WebGIS)管理信息技术平台:ERP、CRM、SCM、LBS(WebMIS)综合信息技术平台:Web(GIS+MIS)
保障层 标准与规范,安全与保密,监理与评估政策与法规人才培养与普及教育
应用工程 管理层 办公自动化、城市规划与管理、地籍与房地产管理、交通设施管理、能源(电力、天然气等)设施管理、供水设施管理、生态环境设施管理、应急事故管理、社会保障
应用层 e-政务,含e-税务,e-海关,e-公安,消防,e-审计,e-质检,e-金融等十金工程e-企业,e-商务,e-石化,e-制造,e-CBDe-home,e-医疗,e-学习,e-文娱,(e-影剧院),e-旅游
服务层 公众信息服务,移动信息服务,领导决策支持
数字城市应用工程框架
空间信息技术框架
    空间信息技术(RS,GPS,GIS)
    1.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信息与信息技术
    1)数据采集及管理(数据层)
    2)数据处理及共享(技术层)RS,GPS,GIS
    3)标准、法规、条例、保障(保障层)
    2.城市管理工程(管理层)
    1)设计与规划
    2)地籍与房地产管理
    3)交通设施管理
    4)通信设施管理
    5)能源设施管理
    6)医疗、卫生管理
    7)教育管理
    8)人口管理
    9)水资源管理
    10)信息技术管理
    11)治安管理
    12)立体建设管理(多维建设系统)
管理信息技术框架
    管理信息技术(ERP,CRM,SCM)
  1.信息基础设施、宽带网(网络层)
  2.数据基础设施(数据层)
  1)数据采集与管理(数据层)
  2)数据处理及共享(技术层)ERP,CRM,SCM
  3)标准、法规、条例
  3.应用工程(应用层)(e-电子)
  1)电子政务(含十金工程)
  2)电子商务
  3)电子制造
  4)电子物流
  5)电子化小区
  4.服务工程(服务层)
  1)公众信息服务系统
  2)移动信息服务系统
  3)领导决策系统
  4)城市管理系统
  5)城市监控系统
本发明数据库系统总体框架图如图7所表示。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加以具体说明:
数字地球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地球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地球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和深层地下水是不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虽可再生利用,但土壤更新需要上万年。水资源的再生性较强,但是淡水总量不多,人均更少,加上不断受到污染,也难以为继。运用数字地球资源管理系统,充分认识地球资源,才能使人类珍惜地球资源,进而通过理性思维,做到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
数字城市
未来的数字城市是高效、安全、舒适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集聚场所。通过网络将个人、家庭、工作单位和整个城市、地区、国家及全球实时、准时地连接起来,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通过现代化的高速交通(信息通道和运输通道),确保物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顺利畅通;通过网络可以随时、随地从事学习、商务、文娱活动;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人见面交流,签订商务协议,或协商某项工程或设计的技术细节,或朋友聚会。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了很大的空间,原来要几天、几十天才能完成的事情,现在只需几秒钟、几分钟就能够完成,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城市不仅是高度现代化的城市,而且还是生态城市和花园城市,是与环境相和谐的、具有建筑和园林艺术的城市,是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关键概念
一网概念:未来城市卫星网、电力网、有限网、无限网、局域网信息无缝连接为一体,简称一网。
公共服务器即D2一般数据库系统设置在城市信息中心,它的信息具有权威性,公正性和可靠性。
标准语言概念:未来城市信息化是国际性的,语言是自动标准翻译的。
准入协议概念:以人的DNA、虹膜、手纹、血型等多个特征作为安全准入协议。
终端插座概念:在一网上如电源插座或通信插座,就是网络终端插座。
终端人概念:未来电脑是钮扣级几何尺寸,控制电脑有多种方法:①.触摸,②.声控,③.鼠标(笔),④.键盘。电脑与设备无线联接电脑与网络可有线、无线联接,即人和电脑合二为一,称为终端人。
数字平台与网络
数字城市平台:遥测、遥感、监测、多媒体、仿真虚拟、远程操作、数据库共享、可视化均可操作的平台。未来城市依托电力网、有限网、无限网和终端人无缝联合构成动态立体的信息统一网络,简称一网。未来城市无处不网。一网是数字城市的信息载体,它是数字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
数字能源
循环能源和再生能源下的新经济时代,能源是城市运营的动力。传统能源主要有石油、煤、铀、天然气、水力。我们在未来城市发展中需要逐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性。一是传统能源产生的废气、废物、废水造成环境污染;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着不可逆的影响;传统能源是引起地球温室效应、海洋水平面上升、酸雨、臭氧层破坏、厄尔尼诺现象等自然灾害的主因。二是传统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将它用于未来太空开发和医药卫生等不可预知的更重大的领域去。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氢气、乙醇、生物、化学、雷电、潮汐、微波、磁力等,它们是可再生能源,并且对生态环境不会产生不良影响。随着科技进步,未来城市清洁能源和多样性可再生能源是城市获得能源的主要方式。
数字能源就是采用智能整合优化技术,解决不同能源系统之间的不协调,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充分发挥各个系统的综合优势。采用智能蓄能和能量回收技术,达到能源安全和能源节约的目的。采用智能控制与群控优化技术,解决能源设备按需自动调节,自动跟踪电、热、冷负荷达到能源的可靠性和节能性。数字能源将在未来城市运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数字交通
利用流量和协调实现对现有资源的调控提高交通的使用效率,未来城市交通是一个高度动态化的空间网络体系。它从一个起点经过不同等级通道,通过不同定义联结,经历不同信号调控和不同速度交混,走到目的地的终点。城市数字交通智能化最终目的是实现路程最小化、时间最小化和成本最小化的。我国人多地少,为了有效地节约用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所以未来城市应采用以立体交通为主的交通策略,即可分为地下交通、地面交通和空中交通三个层次。
一.地下交通
由于地下交通节地,不占用城市宝贵的用地;节能,地下天然的冬暖夏凉;环保,减少地面噪音,废气、废物、废水均可集中有效处理。因此,未来城市主要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在城市区域的地下。交通工具以磁悬浮轻轨为主,轻轨较其它交通工具有安全、运量大、速度快等优势。
城市规划根据城市的规模,依照城市交通流量和形态,采用数理模型虚拟城市交通状态,通过分析模拟量化结果,确定地下交通方案,地下一层满足不了交通容量可以建设地下二层,地下二层满足不了交通容量可建设地下三层,以此类推,直到满足城市交通容量为止。
二.地面交通
地面交通是与地下轻轨交通配套设置的,它是作为城市的辅助交通手段的,它是地下轻轨交通末端接力。地面交通工具以汽车为主,采用清洁动力。车内配有卫星定位导航设备,可无人驾驶,城市为汽车安排地下停车场。
三.空中交通
(公家、私家)中小直升型飞行器,用途主要是:商务、治安、急救、消防救灾,机内配备有卫星定位导航设备,城市设机场,居住区每平方公里设停机坪。
四.城际交通
城际交通以磁悬浮轻轨列车为主,高速公路为辅。
智能(数字)交通可有效解决三种交通的有机结合和无缝联接,在交通枢纽处(主要是地下)设大型商场、超市、专卖店等设施。地面则可设城市中心。
五.交通工具
未来城市将产生能游、能行、能飞的水、陆、空三栖车类,城市交通系统应对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做准备。
结论:由于城市大部分交通设在城市地下运营,地上道路数量大幅下降,大量用地可设置绿地和其他重要用途设施。
构筑智能化的立体交通体系是解决众多“城市病”的关键因素,作为“数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数字)交通系统(ITS)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智能(数字)交通系统(ITS)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网络技术、虚拟仿真技术、3S技术和电子地图等其他相关技术来提高交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减少交通拥挤,提高通行效率,改善安全状况,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交通设施资源并减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城市健康、持续发展。通过ITS系统,出行者可实时选择交通方式和交通路线;智能(数字)交通管理控制中心可根据汇集、分析的信息自动进行合理的交通疏导、控制和事故处理;运输部门可随时掌握车辆的运行情况和路网交通流的分布,进行合理调度,充分利用路网通行能力,提高交通工具的机动性、安全性和工作效率,节约社会资源,减少能源消耗,改善环境。而且,对车辆年检、驾驶资质审验、违章事件处理等都实行网络化,将所有信息存入系统数据库,缩短了交管部门办理各种手续的时间,有利于公正执法;面对突发事故能迅速反应,及时处理,并根据系统记录对事故原因准确分析,提高交通管理水准。智能交通系统还可以对汽车尾气排放和噪声分贝进行实时监控,城市环境污染能得到有效控制,是实现“绿色交通”的有效手段。通过智能(数字)交通,对地面交通、地下交通、空中交通、水上交通达到最优组织,充分节约城市空间及土地资源。
数字政府
在数字化的城市中,政府通过广泛收集“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复杂系统中的各类信息,在进行加工整理和方案预演后,向公众发布有关指令性、调控性、解释性和服务性的“高等级信息集合”,能够快速有效地收集到社会反馈的广泛信息,以便于对“高等级信息”进行修正和优化。把电子政府作为数字城市的神经中枢去建设,它将打破现有行政机构的人为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突破时间限制(如现行的8小时工作制)、空间限制(如现行的严格属地原则)、流程限制(如现行的必须一级对一级的转送)、暗箱限制,达到政务公开、采购公开、管理公开和服务公开。
数字城市规划
数字城市技术就是将各种规划设计的方案定位于虚拟的三维现实环境中,用动态交互的方式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评价其对现实环境的影响。并可在虚拟的设计环境中感知空间设计的合理性,降低设计成本并缩短设计时间。尤其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地下管线规划以及城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理的分析等微观研究方面,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通过系统集成将GIS数据等相关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根据城市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潜在能力等综合因素通过不同的预测模型展现可能的前景,供城市中长期规划和宏观调控使用。随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发展,在协同、突变、混沌等科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下,数字城市将进一步解决城市面临的复杂而综合的问题,如城市空间动态演变和预测、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用地增值、城市环境体系评估与分析、以及城市交通网络模型、区域经济协作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等。
数字城市管理
数字城市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资源,在城市管理和辅助政府决策方面,实现工作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软件化和网络化,提高城市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办事透明度,使政府的管理以为社会服务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并将其建立在先进的技术支撑和可靠的数据基础上,为城市管理和发展提供及时和充分的科学依据。例如,数字城市支持下的数字社区管理及虚拟小区规划、社区空间信息管理、地下管线分布图、建筑信息(户型信息、地籍信息、结构信息、产权信息等)、社区物业管理、电子商务、网络信息服务管理等。
数字商务
数字商务完成“人流、物流、信息流、货币流”四者的有机匹配和统一网络化。在城市商业行为中,创造一个“诚信、稳定、有序、安全、高效”的虚拟商业环境,把每个人、每个企业、每项政府采购和各类供求关系的交易等的交换活动转换成一种全新的数字商务方式,即把包括生产中心、采购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批发中心、零售中心与各类电子住户充分联结的物流系统,把网络查询、电子订货、电子交易、价格协商、电子指南、合同拟订、电子服务、电子广告和电子仲裁的信息流系统,把虚拟资本、投资往来、货币兑换、股权交易、电子消费、电子结算、电子钱包、电子家政计划等的货币流系统,整体地纳入到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平台、不同中心的统一数字管理体系之中,这将是数字城市建设中一个特别庞大、特别精密和具有特别法律效力的战略实体工程。
数字银行
数字银行(金融)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源、电子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银行电子化的管理系统,将地理信息系统与其融合在一起,将现有的业务数据通过地理信息应用系统的独特关联技术,把业务数据转化为关联地图对象的可视属性,采用专题图的形式直接显示在地图上,以直观、形象的图表来预测未来业务的变化趋势,从而为银行的各级管理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科学的辅助决策支持。
数字电力
数字电力采用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使管理人员能够全面地了解电网在空间的分布状况;掌握电网的实时运行状况;使图形管理与数据管理融为一体;能够对指定局、变电所、区域、线路进行特定的统计计算,使图形、数据管理具有空间特性;能够通过对目标的点取一类的简单操作,直接查询电网的设备属性数据库的信息,快速、准确地评估、分析出数据内部潜在的联系,为管理人员规划、设计、预算、决策、控制提供分析未来用户的需求以产生最大的投资回报;有的放矢地配置不同区域的资源,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缩短故障报告到故障修复的时间;提供快速的用户服务,降低服务人力的投入;在发电、配电、输电、变电、调度、用电、通讯、工程建设部门之间共享信息,以便做出快速的、有效的商务决策。
数字通讯
邮电通讯行业涉及的各种信息,如:通讯网络信息、故障信息、客户信息、服务网点信息等,绝大部分是与空间位置相关联的。因此实现通信管线网络规划、工程设计、维护管理以及电信综合业务、设备实时监控、资产统计分析、用户服务的计算机一体化,采用反映地理空间关系、统计分析各种空间和属性信息能力特性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开发研制并建立通信网络地理信息系统。通信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采用地图技术将通讯网络、客户分布等以地图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有的放矢地发展、管理通信网络;跟踪、服务老用户;分析、发展潜在用户。从而提高企业进行市场运作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数字安防
随着信息可视化技术、互联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处理技术特别是与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的应用在各行各业的不断深入。自将GIS引入国内公安系统,将巡警、消防、犯罪分析领域提供一系列的解决方案,使公安系统信息处理方法和手段得以革新普及;全系列的信息可视化的产品必将进一步扩大产品在110、119、犯罪分析、安全防范、人口管理、综合指挥等方面的应用,为公安系统信息化管理提供有力的工具。
安全与环保监控系统应包括一个总控中心和若干个分控中心,总控中心设在公司安全与环保监控局,分控中心设在各直属企业,总控中心与分控中心公司内部计算机网络实现连接。正常情况下进行网上信息传递,完成安全监督管理功能;在紧急事故状态下,分控中心及时调阅相关的信息资料,将有关信息和专家建议等实时传回分控中心,实现双向传输,达到远程协调指挥事故处理的目的。
数字社区
数字社区是数字城市的基本单元,它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本内容。数字社区强调小区提供“以人为本”的高科技手段的智能化服务、管理,实现人类共同的“无距离、无时差”的信息资源共享。数字社区强调住宅智能化整体性,同时不偏废智能个性化。而且数字社区建设要具有中国特色和特点。数字社区建设就是实现三个目标:
①.方便快捷的信息化通道;
②.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③.高效科学的物业管理。
数字社区的建设可实现业主快速上网,现代高速通信(数字电话、可视电话、视频会议),共享数字城市和数字地球的信息资源,得到信息咨询服务,包括提供INTERNET上网,VOD视频点插,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网上炒股,电子商务,多媒体娱乐,网上交易,网上办公,计算机咨询服务和安防、防灾等物业管理服务。
数字化生态住宅(家庭)
数字化生态住宅是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节地、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寿命,与自然生态环境友好、不破坏生态环境;它拥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满足人们工作生活所需的健康舒适环境,使人和建筑、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1.生态化住宅的支持系统
①.能源系统:要求对电、燃气、煤等常规能源进行分析优化,采取优化方案,避免多条动力管道入户。对住宅的围护结构和供热、空调系统要进行节能设计,建筑节能至少要达到50%以上。有条件的地方鼓励采用新能源和绿色能源。
②.水环境系统:考虑水质和水量两个问题。在室外系统中要设立排水、雨水等处理后重复利用的中水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用于水景工程的景观用水系统要进行专门设计并将其纳入中水系统一并考虑。小区及室内的供水设施推行节水型器具。
③.气环境系统:室外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居室内达到自然通风,卫生间具备通风换气设施,厨房设有烟气集中排放系统,达到居室内的空气质量标准。
④.声环境系统:包括室外、室内和对小区以外噪音的阻隔措施。室外设计应满足:日间噪音小于50分贝、夜间小于40分贝。建筑设计中要采用隔音降噪措施使室内声环境系统满足:日间噪音小于35分贝、夜间小于30分贝。小区周边产生的噪音如果影响了小区的声环境,则应采取降噪措施。
⑤.光环境系统:着重强调满足日照要求、室内要尽量采用自然光,还应注意居住区内防止光污染,在室外公共场地采用节能灯具,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绿色照明。
⑥.热环境系统:对住宅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和保温隔热提出要求,以保证室内热环境满足舒适性的要求,住宅采暖、空调应该采用清洁能源,并因地制宜地采用新能源和绿色能源。
⑦.绿化系统:要求具备三个功能:一是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绿地是提供光合作用的绿色再生机制;二是休闲活动功能,小区绿地提供户外活动交往场所;三是景观文化功能,通过园林空间、植物配置、小品雕塑等提供视觉景观享受和文化品位欣赏。
⑧.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包括收集与处置两部分,收集应体现“谁污染谁治理,谁排放谁付费”的原则,处置应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原则。
⑨.绿色建筑材料系统:要求在建设绿色生态住宅中,材料的选用一是提倡使用3R材料;二是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有益人体健康的材料和产品。
2.数字化住宅的支持系统
网络系统把各种各样的设备连接于系统之中。网络用硬线、软件和无线连接或组合的方式。控制网络包括很多节点,每个节点都具有一个或多个传感器或驱动器,并与家庭中央控制处理器相连。
①.出入口控制系统:楼宇可视对讲系统;一卡通系统;门禁系统;电控锁;读卡器;防火、防盗门、电子巡更系统;停车管理、控制、收费系统;指纹识别系统等。
②.家庭控制系统:感烟探测器;红外探测器;燃气自动报警;入侵报警探测器等;水、电、气、热等多表远程抄表计量系统。
③.综合布线系统:系统集成;非结构布线;光纤、屏蔽线缆;控制电源系统。
④.安防网络、防盗报警、视频监视系统:红外控头;门磁开关;摄像机;监视器等。
⑤.通信网络系统:电话系统;卫星接收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电视会议系统等。
⑥.信息网络系统:网络设备、内部宽带数据网;接入网及网络管理等。
⑦.建筑监控系统:供热与采暖系统、空调与通风系统;变配电监控系统;照明监控、给排水系统;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
⑧.物业信息管理系统:紧急广播与背景音乐、环境养护监控设备、节能和环保设备,显示物业管理中心发布的信息。
⑨.消防自动化系统:包括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火灾报警器;火灾探测器;消防泵;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电动防火门;防火卷窗;广播设备等。
数字旅游
采用数字技术发展我国旅游资源,建立全球旅游网站,建立虚拟仿真网站。数字旅游包括城市社会公众的近距离、短时间的休闲娱乐和长时间、远距离的旅行旅游两个方面,是城市社会公众出行活动的总称。数字旅游主要是指城市社会公众出行行为以及服务的电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包括城市交通信息服务、旅游过程的组织、服务以及旅游目的服务等等。数字旅游将改变现有城市社会公众的出行方式,为城市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休闲娱乐和旅行旅游服务。
数字文化教育
●数字教育
21世纪教育是人脑加网络电脑的教育。网络电脑在未来教育中“无所不在、无所不用、无所不包”,网络多媒体教育是21世纪基本模式。网络多媒体教育模式适应了新世纪终身教育、立体(多元个性化)教育,在网络教育平台上可以获得任何学科的知识,诸如电子家庭图书馆,电子家庭博物馆,电子家庭动物园,电子海族馆等。教学手段网络化不仅能极大丰富学习者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学习者博采众多的教学资源,提高学习者获取学科知识的素质和能力。数字教育是未来社会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和方法。
●数字医院和数字医疗
数字医院是由数字医院管理和数字医疗两大部分构成,它包括现实世界的真实医院和网络虚拟医院,从应用角度看是基于现代数字技术和电脑信息处理技术产生的网络集成管理系统,它遵循一般的信息反馈机制,高速高效率地操控和运行医院,成为现代数字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融入当今信息社会。
数字医院和数字医疗系统的主要内容有:
1.在管理模式的方面,医院可实现医院管理计算机自动“驾驶”。
2.采用“数字病人”技术,推动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3.数字医疗系统采用计算机辅助治疗技术和提供开放的数字医疗接口,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诊断和专家系统的作用。
4.数字医疗系统采用数字电子病历,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数据流控制,从而实现医疗管理的自动化过程和自动化控制。
5.病人挂号、收费、计价划价、取药、诊疗过程的计算机自动化处理,极大地提高了医疗临床一线的工作效率,方便了患者。
6.数字医疗系统的数字电子病历档案,对于医院的科研、临床和教学具有巨大的价值,充分高效利用医疗信息,提高医疗技术和质量,减少医疗差错,增加了临床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7.数字医疗系统为全球远程医疗、社区医疗、网络门诊、虚拟社区医院和网络医疗会诊等医疗服务,提供了最便捷的实现途径,从而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高效的、高速的优质服务。
●数字娱乐
利用互联网开展VOD/AOD视频/音频点播、网上棋艺/益智游戏、网上文学/音乐/绘画欣赏与创作,丰富网上文化信息内容和城市公众的网上文化生活,开发网上数字文化娱乐。利用互联网快捷、及时、低成本的特点,及时主导网络文化的导向,规范网络文化市场,以网络文化娱乐引导网下文化娱乐,数字娱乐与网下娱乐互为补充,及时矫正各自的道对本发明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综述如下
数字城市建设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必然。人类历史上的城市变革有三次:第一次发生在奴隶社会末期。小农经济的诞生和奴隶对乡村小农经济的追求引起了奴隶城市的崩溃和封建城市的出现,第一次城市变革的结果是:城市不仅有城,而且有市。城市开始成为手工业集中地和商品集散地,开始成为“真正的城市”。另一方面,那时“乡村在经济上统治着城市”,“工业(手工业)在城市的各种关系上模仿着乡村的组织”。第二次城市变革始于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兴起,使资本主义城市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动力。第二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城市工业化,社会生产力以极高的速度不断发展。乡村城市化加速,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享受着新的城市生活方式。随着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膨胀,城市环境日趋恶化。第三次城市变革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它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及信息时代出现和知识经济的诞生为标志。第三次城市变革的直接结果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取代工业时代的“物质经济”;知识资本取代物质资本在生产力三要素中起决定作用;城市发展以人为中心,并进入数字化、个性化、分散化发展时代。城市与乡村,人与环境将进入共生、共享、共荣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城市变革的第一步就是信息化和数字化,就是要以信息高速公路上可传输的数字来表达城市的各个方面、总体特征、运行程序和变化状态。城市数字化的结果是数字城市的诞生,进而产生虚拟城市,因此数字城市、虚拟城市与实体城市并存是知识经济时代城市体系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要素,因而也是历史必然。
数字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信息化程度和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信息化和全球化正以迅猛的态势席卷全球,不论是国家、地区或城市,凡是信息化发展快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快;凡是信息化发展慢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慢,于是就出现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由于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了信息鸿沟。于是,就可能被排挤到潮流的边缘,最终沦为边缘化、被遗忘、荒芜的城市。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为防止这类情况发生,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被淘汰并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设具有信息化、数字化的城市。
数字城市建设是我国现代城市化发展的必然。我国城市化是在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进行的。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在21世纪初期,影响世界最大的两件事,一是美国的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将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我国城市化是不可抗拒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利用数字城市这一现代先进的、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作为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数字城市的建立是恢复生态平衡、解决土地荒漠化、防治污染、保护环境、节约土地、科学利用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提高人居质量、提高城市运营效率的不可替代的工程手段和科学保障;城市化中的数字城市建设是加速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发展循环经济、造福百姓的必然过程。中国城市化与城市数字化并行的建设实施是赶超欧美综合实力的末班车。
数字城市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数字城市将数字空间技术渗透到城市建设管理的方方面面,其功能强大、信息丰富、反应快速、管理准确,直接为社会公众提供空间及相关服务。数字城市是城市调控、发展预测、城市监管的革命性手段,是城市定位、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数字化工程的最终目标。建立数字城市的目的和意义就是采用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进行量化资源、合理定位、科学立体建设综合实施系统管理的方法,节省城市管理运营成本,扼制人类在完善自身需要的同时对资源恶性损耗,支持循环、节能、环保经济,有效节约和利用自然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和平发展战略和消灭贫困的重大举措;使我们的城市进入良性的、可持续性的发展,造福子孙万代。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我国城市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我国迎接信息革命挑战的急切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我国农业、工业、科技和国防的全面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对改变我国信息化水平的落后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字城市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数字城市改变了传统城市的结构与功能
随着城市信息化的推进,城市逐步显现了知识化和高科技化的特征。原有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将逐步被具有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或信息产业所替代,信息流决定了城市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聚集和扩散过程及其结构,城市的结构与功能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也将随之发生改变,逐步被信息社会的城市空间结构所代替。与此同时,数字城市的出现,使城市的聚集与扩散功能增强,分散协调的生产将部分取代传统的大规模集中生产方式,城市的功能结构也将发生重大重组。
2.数字城市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从系统的观点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城市的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等要素形成一个平衡和谐且持续高速发展的系统。因此,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等要素的协调与统一问题。而解决这问题的关键是采用数字科学手段对城市进行科学规划,达到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合理利用。数字城市是一种全新的科学规划、建设和管理模式。它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数据和信息资源,使城市的地理、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等复杂系统数字化、网络化和可视化,并能在数字城市这个开放的平台上进行虚拟仿真,能够实现对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城市资源的浪费和城市功能的重复,为城市整体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的制订提供科学决策工具,使城市规划具有更高的效率,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法,更多的信息量,更高的分析能力和准确性,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及时性。因此,数字城市能够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规范化和民主化水平,为调控城市、预测城市、监管城市提供一种可持续、适应城市变化的手段,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工具。
3.数字城市提高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信息流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信息化程度和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数字城市的建设,使得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信息流的快速流动带动了城市物质、能量、资金和人才的快速流动,直接带动了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此同时,数字城市的高度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使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相结合,将会带来新一轮的投资、就业和商业开发的巨大商机,拉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城市来说,数字城市建设,不仅促进了城市信息化建设,还带动了城市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数字城市提高了城市的功能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数字城市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数字城市的高度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传统的时、空观念将逐步弱化或取消,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事务的速度将非常快;其次,由于城市信息化使得智能化交通、智能化住宅小区、数字化企业、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上医疗、网上教育等成为可能,使城市居民的工作环生活方式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人们会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工作和生活。除此之外,数字城市的形成还带动了生态城市和花园城市建设,为城市居民创造了更加方便、舒适、高效和安全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环境,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城市数字化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计算机系统是A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它包括D1专家数据库系统、D2一般数据库系统和S1地球资源分配多维系统、S2城市规划定位系统、S3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系统、S4城市综合管理系统;E1数据采集器、E2数据分类器、E3数据自动更新器和E4多维多级反馈器;S1地球资源分配多维系统、S2城市规划定位系统、S3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系统、S4城市综合管理系统与A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双向连接;S1地球资源分配多维系统、S2城市规划定位系统、S3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系统、S4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和A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分别与D1专家数据库系统、D2一般数据库系统双向连接;E1数据采集器、E2数据分类器分别设置在与S1地球资源分配多维系统、S2城市规划定位系统、S3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系统、S4城市综合管理系统与D1专家数据库系统、D2一般数据库系统双向连接通道中并与各连接系统双向连接;D1专家数据库系统和D2一般数据库系统分别设置E3数据自动更新器;A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设置在E4多维多级反馈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市数字化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E1数据采集器是全类数据输入装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市数字化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E2数据分类器是将各系统所需数据按系统要求从数据库分类提取,送达所需系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市数字化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E3数据自动更新器是将终端用户输入到数据库的数据实时更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市数字化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E4多维多级反馈器是将S1、S2、S3、S4、D1、D2系统输入的数据通过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A,按照一定的数理运筹模型及模糊的数理运筹模型分析处理后,送发到不同等级的终端用户。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市数字化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1地球资源分配多维系统是包括地球资源、社会、经济、文化的多位量化信息系统。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市数字化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2城市规划定位系统:根据目标城市的资源分配情况,科学定位城市的性质、规模、功能及形象。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市数字化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3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系统是将各种规划设计的方案定位于虚拟的三维现实环境中,用动态交互的方式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评价其对现实环境的影响,并可在虚拟的设计环境中感知空间设计的合理性,降低设计成本并缩短设计时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市数字化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4城市综合管理系统是数字城市综合管理是利用S1中的资源,在S2、S3基础上的城市管理和辅助政府决策方面,实现工作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和网络化。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市数字化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是将数据的自动采集、动态监测、城市定位、规划设计、综合开发、立体建设、综合管理、辅助决策综合的技术系统,包括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多媒体网络及虚拟仿真技术,对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形象、建设、管理机制进行数字化综合开发和立体建设。
CNA2005101325270A 2005-12-26 2005-12-26 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 Pending CN19833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5101325270A CN1983312A (zh) 2005-12-26 2005-12-26 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5101325270A CN1983312A (zh) 2005-12-26 2005-12-26 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83312A true CN1983312A (zh) 2007-06-20

Family

ID=38165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101325270A Pending CN1983312A (zh) 2005-12-26 2005-12-26 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983312A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1143A (zh) * 2009-05-27 2010-12-01 北京正辰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城市管理平台的技术架构
CN103824158A (zh) * 2014-02-25 2014-05-28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一种流程引导式的村镇空间规划网络系统
CN104134093A (zh) * 2014-04-02 2014-11-05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公路地质灾害面线点多层次综合预报方法
CN104820885A (zh) * 2015-04-15 2015-08-05 江苏中兴新泰物联网科技园有限公司 一种社区综合智能管理装置
CN104835090A (zh) * 2015-05-22 2015-08-12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城市知识教育普及方法
CN105303282A (zh) * 2014-07-15 2016-02-03 余羡鸣 用于数字生态城市全项支撑系统
CN106506695A (zh) * 2016-12-16 2017-03-15 四川格兰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城市智能管理系统
CN107944344A (zh) * 2017-10-30 2018-04-20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绍兴供电公司 供电企业施工移动安全监督平台
CN108596714A (zh) * 2018-04-04 2018-09-28 成都威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文化创意多维价值集成方法
CN109409813A (zh) * 2018-06-15 2019-03-01 河南励创地理信息有限公司 土地执法案件管理系统
CN110033641A (zh) * 2019-04-16 2019-07-19 上海羡通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城市级智能停车综合管理系统
CN112734612A (zh) * 2020-08-21 2021-04-30 武施辰 基于gis和区块链技术的城市地下空间监测技术方案
CN113592302A (zh) * 2021-07-30 2021-11-02 兰州交通大学 一种国土空间规划方法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1143A (zh) * 2009-05-27 2010-12-01 北京正辰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城市管理平台的技术架构
CN103824158A (zh) * 2014-02-25 2014-05-28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一种流程引导式的村镇空间规划网络系统
CN104134093A (zh) * 2014-04-02 2014-11-05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公路地质灾害面线点多层次综合预报方法
CN105303282A (zh) * 2014-07-15 2016-02-03 余羡鸣 用于数字生态城市全项支撑系统
CN104820885A (zh) * 2015-04-15 2015-08-05 江苏中兴新泰物联网科技园有限公司 一种社区综合智能管理装置
CN104835090A (zh) * 2015-05-22 2015-08-12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城市知识教育普及方法
CN106506695A (zh) * 2016-12-16 2017-03-15 四川格兰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城市智能管理系统
CN107944344A (zh) * 2017-10-30 2018-04-20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绍兴供电公司 供电企业施工移动安全监督平台
CN108596714A (zh) * 2018-04-04 2018-09-28 成都威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文化创意多维价值集成方法
CN109409813A (zh) * 2018-06-15 2019-03-01 河南励创地理信息有限公司 土地执法案件管理系统
CN110033641A (zh) * 2019-04-16 2019-07-19 上海羡通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城市级智能停车综合管理系统
CN112734612A (zh) * 2020-08-21 2021-04-30 武施辰 基于gis和区块链技术的城市地下空间监测技术方案
CN113592302A (zh) * 2021-07-30 2021-11-02 兰州交通大学 一种国土空间规划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83312A (zh) 数字城市全项支撑系统
Yang et al. Digital twins for intelligent green buildings
Kamei et al. Urbanization, carbon neutrality, and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ways for Bhutan
US20140188449A1 (en) City Lifecycle Management
Deng et al. Eco-development in China: Cities, communities and buildings
Liu et al. [Retracted] Digital Twin‐Based Ecogreen Building Design
Danilina et al. Social factors of sustainability for a smart city development
Giuffrida et al. From the object to l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economic valuation in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the industrial estates
Lu The Smart City's systematic appl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in China
Ghosh et al. Typologies and basic descriptors of New Zealand residential urban forms
Cong et al.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and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in China and Japan Based on SDGs, Taking Dalian and Kobe as Examples
Boyle et al. Transitioning to sustainability: pathways, directions and opportunities
Wu Intelligent city evaluation system
Rashid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impact to the future of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n Malaysia
Chatterjee et al. Smart cities and their role in enhancing quality of life
Kim et al. Integrated Planning Approach to Climate Resilient and Low-Carbon Smart Cities: Process and Methods
Sun et al. Augmented planning support system framework for mountainous urban master planning
Kaswan et al. Introduction to DSS system for smart cities
Avezbaev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GIS-based Smart Community Information System and concepts of Digital Twin in the field of urban planning in Uzbekistan
Al-Gindy et al. Conceptualizing smart sustainable cities: Crossing visions and utilizing resources in Africa
Gan et al. Infrastructure and Industry Economy
Job et al. Smart Cities Vision: A Prototype for Future Cities
Guo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reconstruction effect of ancient villag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pidemic situation based on big data
Jingsen et al. Regeneration strategy on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HUL) based on case study
Yuan et al. 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 and the sustainable city: now and beyon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7 Notification of unclear or unknown address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Yu Xianming

Document name: Notice of application for publica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and entry into th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procedure

C57 Notification of unclear or unknown address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Yu Xianming

Document name: the First Notification of an Office Action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Yu Xianming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that Application Deemed to be Withdraw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7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