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32610A - 增亮模块与光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增亮模块与光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32610A
CN1932610A CN 200510103143 CN200510103143A CN1932610A CN 1932610 A CN1932610 A CN 1932610A CN 200510103143 CN200510103143 CN 200510103143 CN 200510103143 A CN200510103143 A CN 200510103143A CN 1932610 A CN1932610 A CN 19326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assembly
microstructure
module
optical mod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10314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柏宏
潘奕凯
林本胜
傅春能
黄珩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to CN 20051010314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932610A/zh
Publication of CN19326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26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增亮模块,其包含一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与一偏光组件;该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具有一第一光学面与可接收一入射光的一第二光学面,偏光组件设于与第二光学面两两相对位置;其中,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还包含一扩散部与一集光部;扩散部由可透光材料所制成且可扩散该入射光,该扩散部形成于第一光学面之上,集光部由可透光材料所制成且可集中入射光,集光部形成于扩散部之上。

Description

增亮模块与光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增亮模块与光源装置,尤其涉及可将扩散组件与集光组件设置于同一膜层并可进行强化偏光的一种增亮模块以及使用该增亮模块的光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显示装置的背光模块中,主要是利用增光片(菱镜片)(BEF)以及反射偏光片(DBEF或CBEF)光学膜片的搭配使用来达到光线集中的目的,菱镜结构在光学效果上具有良好的集光特性(缩小发散光源的发散角度),但是容易让角度较小的光线产生全反射,降低光线的使用效率,所以在某些辉度要求较高或电池供电的显示装置上,为了提高辉度、增加光线利用效率以及节省电力,会使用反射偏光片(DBEF或CBEF)来再次利用光线达到目的,但目前此两种相关组件的来源几乎都由3M公司所掌握,因此虽然台湾显示器产业蓬勃发展,但显示器产业的关键零组件长期受制于外商,导致利润低落;此外,背光模块架构使用的膜片数多,相对造成模块光学效率降低、模块成本高、组装良率受限等缺点。
请参见图1A,美国专利案US6,091,547号“辉度控制薄膜(LuminanceControl Film)”利用贴合两片菱形结构10与12来达成控制光、导引光的效果,使得光线集中,增加正向光线的辉度;虽然此结构可有效地集中光线,然而却无法达到扩散的目的。
再请参照图1B,日本专利案JP2001324608号“散光片(Light-DiffusingSheet)”公开了在一透明基板14上分布不同粒径大小的树脂颗粒16并以黏着树脂18固定,使得光线通过透明基板14后会产生杂乱的散射来达到光扩散的目的;但由于加入这些微小颗粒会使得扩散片的光使用效率降低,而且单纯为扩散所用,无法达到集中的目的。
3M公司的美国专利案6104536、6208466、6219121、6268961以及6576887号,这些专利案的偏极作动原理如图2A所示,其中增亮薄膜220由一极化片221(例如:p方向)与一复合材料222(约800层)所组成,当一线性非偏极光223入射并接触到极化片221后,与极化片221极化方向相同的一极化分量223a(即p方向)会直接通过极化片221,而当复合材料222的厚度调整为非偏极光223约1/4波长时,与极化分量223a正交的另一极化分量223b(即s方向)则被反射,反射的极化分量223b又会被一散射层222a反射而呈重新分布状态(即,成为含有p方向极化分量224a与s方向极化分量224b的一非偏极化光224,而p方向极化分量224a便可通过极化片221,而s方向极化分量224b再度被反射且遇到散射层222a后又被重新分配…如此不断反复;因此,此结构理论上可达成100%的入射光极化。
另一相关专利为日东电工公司的美国专利案6016177、6088079、6339501、6342934以及6433853号,这些专利案的偏极原理如图2B所示,其中增亮薄膜230由一极化片231(例如:p方向)、一1/4波长片232与一胆固醇液晶233所组成,当一圆形非偏极光234入射后,胆固醇液晶233仅会允许一个方向(例如左旋)的偏极分量通过并由1/4波长片232将其转换成线型偏极光234a再由极化片231通过,而另一个正交方向(右旋)的偏极分量234b则会反射,反射的偏极分量234b又会被一散射层233a反射而呈重新分布状态(即,成为含有左旋偏极分量235a与右旋偏极分量235b的一圆形极化光235),而左旋偏极分量235a经过该1/4波长片232转换后便可通过该极化片231,而右旋偏极分量235b再度被反射且遇到散射层233a后又被重新分配…如此不断反复;类似于图2A,此结构理论上亦可达成100%的入射光极化。
结合上述现有技术的增光片与偏光片的技术如同3M公司的美国专利案6025897号“具有反射式偏光片与随机排列腔体的显示器(Display withreflective polarizer and randomizing cavity)”,其剖面图如图3所示。在图3中,公开一搭配有增光片(BEF,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s)与反射偏光片(DBEF,Double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s)的显示器,其中该显示器由一平面光源30、一增亮模块32以及一显示模块34所构成;该增亮模块32由一增光片320与一反射式增光片322所组成。
首先,平面光源30发出光线300(a、b、c、d),经由反射式增光片322的作用后,会让特定方向的偏极光302a通过,其余反射为偏极光304(b、c、d),偏极光304(b、c、d)经一反射面310反射后,会重新分布成光线306(a、b、c、d),反射式增光片322再让特定方向的偏极光308a通过,如此反复作用以达到增加辉度的目的。在此种架构中所用到的增光片320一般来说为菱形结构,然而,使用菱镜结构虽然可以将光线集中,缩小角度,但是却容易使得原本角度就较小的光线产生全反射,降低光线的使用效率。
因此,所需要的是一种增亮模块,其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可满足此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提供一种增亮模块与光源装置,其利用微结构的方式达到集光与扩散的复合式光学效果,以达到有效提升光效率的目的。
本发明的次要目的提供一种增亮模块与光源装置,其通过微结构滚筒的制作并利用滚压生产一次成形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提供一种增亮模块与光源装置,其结合利用微结构所完成的复合功能光学调制组件与反射式极化片,以达到简化背光模块中膜片的使用量以及提升光线使用效率的目的。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增亮模块,其包含一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与一偏光组件;该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具有一第一光学面与可接收一入射光的一第二光学面,该偏光组件设于与该第二光学面两两相对位置;其中该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还包含:
一扩散部,其由可透光材料所制成且可扩散该入射光,该扩散部形成于该第一光学面之上;以及
一集光部,其由可透光材料所制成且可集中该入射光,该集光部形成于该扩散部之上。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更提供一种光源装置,其包含:
一反射片;
一导光板,其位于该反射片之上;
至少一光源,其位于导光板四周且可发射一入射光;
一增亮模块,其位于导光板之上且包含至少一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以及一偏光组件,该至少一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具有一第一光学面与可接收该入射光之一第二光学面,偏光组件设于与第二光学面两两相对位置;其中至少一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还包含:
一扩散部,其由可透光材料所制成且可扩散该入射光,该扩散部形成于第一光学面之上;以及
一集光部,其由可透光材料所制成且可集中该入射光,该集光部形成于该扩散部之上。
较佳地,该扩散部包含具有一曲面形单元结构深度的至少一个曲面形单元。
较佳地,该曲面形单元结构深度在5微米~500微米的范围内。
较佳地,该集光部包含具有一顶角及一高度的至少一个菱形单元。
较佳地,该顶角在30度~140度的范围内。
较佳地,该高度在大于0微米且不大于500微米的范围内。
较佳地,该第二光学面为平滑光学表面。
较佳地,该第二光学面为粗糙光学表面。
较佳地,该偏光组件为一反射式偏光片。
较佳地,该反射式偏光片所透射及反射的光线的极化方向不同。
较佳地,该反射式偏光片所透射及反射的光线皆为线性偏极光。
较佳地,该偏光组件还包含位于该反射式偏光片上的一1/4波长片。
较佳地,该反射式偏光片所透射及反射的光线皆为圆偏极光。
较佳地,该偏光组件为多个等间距排列的光栅单元,该光栅单元具有一线宽以及一线高。
较佳地,该线宽度大于0纳米且小于200纳米。
较佳地,该线高大于50纳米且小于500纳米。
较佳地,该线宽除以该线宽与间距之和的值为5%~95%。
较佳地,该光栅单元由金属所制成。
较佳地,该金属为铝或银。
较佳地,该光源装置包含两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这两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彼此重叠且呈大于0度且不大于90度的交角。
附图说明
图1A为一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图1B为另一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图2A为一现有技术的光偏极转换模块的示意图;
图2B为另一现有技术的光偏极转换模块的示意图;
图3为结合现有技术的增光片与偏光片的显示模块的示意图;
图4A为菱形透镜的光学特性示意图;
图4B为柱状透镜的光学特性示意图;
图4C为本发明中的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的横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中的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的加工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的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的一变化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A为本发明增亮模块应用于光源装置时的横剖面示意图;
图7B为本发明增亮模块应用于光源装置时的横剖面示意图,其显示另一
实施例;
图8为使用两片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的堆栈示意图;
图9为具有次波长结构的偏光组件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中的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的横剖面图,其显示另一实施例;以及
图11为本发明中的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的横剖面图,其显示又另一实施例。
其中,附图标记:
7-光源装置
10-菱形结构
12-菱形结构
14-透明基板
16-树脂颗粒
18-黏着树脂
30-平面光源
32-增亮模块
34-显示模块
40-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
42-第一光学面
44-第二光学面
46-菱形单元
48-曲面形单元
50-塑料基板
52-紫外线成形材料
54-微结构模仁
56-滚筒
60-最小单元
70-光源
72-反射片
74-导光板
76-增亮模块
90-偏光组件
92-光线
92a-偏极光
92b-偏极光
220-增亮薄膜
221-极化片
222-复合材料
222a-散射层
223-线性非偏极光
223a-极化分量光
223b-极化分量光
224-非偏极化光
224a-极化分量
224b-极化分量
230-增亮薄膜
231-极化片
232-1/4波长片
233-胆甾醇液晶
233a-散射层
234-圆形非偏极光
234a-线性偏极光
234b-偏极分量
235-圆形极化光
235a-左旋偏极分量
235b-右旋偏极分量
300a-光线
300b-光线
300c-光线
300d-光线
302a-偏极光
304b-偏极光
304c-偏极光
304d-偏极光
306a-光线
306b-光线
306c-光线
306d-光线
308a-偏极光
310-反射面
320-增光片
322-反射式增光片
430-菱镜
432-入射光
434-透镜
436a-入射光
436b-入射光
436c-入射光
436d-入射光
438-汇聚区
440-粒子
700-入射光
760-偏光组件
762-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
764-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
800-入射光
900-光栅单元
a-顶角
b-曲面形单元结构深度
c-线宽
d-线高
e-间距
h-高度
θ-角度
α-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为达成目的所使用的技术手段与功效,而以下结合附图所列举的实施例仅为辅助说明,而本案的技术手段并不仅限于此。
请参见图4A,菱形结构在光学效果上具有良好的集光特性(缩小发散光源的发散角度);根据司乃尔定律(Snell’s Law),当入射光432射入菱镜430后,如果角度θ大于全反射临界角,则入射光432会在菱镜430内被全反射(图4A中虚线箭头),如果角度θ小于全反射临界角,则入射光432在射出该菱镜430后(图4A中实线箭头)会再次偏离法线(图4A中虚线),因而达到集光效果。
又,曲面形结构在光学效果上则因曲面特性而可表现出有效范围的扩散性质,如图4B所示,当入射光436a、当离轴的入射光436b、入射光436c以及入射光436d射入透镜434后,会先汇聚于汇聚区438然后再发散;利用此特性可达成大入射角度光线的出光角收敛与均匀化(模糊化)的目的。
本发明所提出的增亮模块对光源具有扩散与集光的复合效果,此增亮模块表面主要由具有上述两种几何特征的微结构所组成,意即由菱形结构与曲面形结构所组成。因此,通过这两种结构的堆栈组合,将可对光源产生集光与扩散的双重效果。
请参见图4C,其为本发明增亮模块中的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的横剖面图。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40具有一第一光学面42与一第二光学面44,该第二光学面44用于接收入射光(图中未示出),第一光学面42上形成有一曲面形单元48,曲面形单元48之上还形成一菱形单元46,该菱形单元46用于集中光线,亦即为集光部,该曲面形单元48则用于扩散光线,亦即为扩散部,菱形单元46具有一顶角a及一高度h,曲面形单元48具有一曲面形单元结构深度b,通过适当选择顶角a、曲面形单元结构深度b、高度h及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40的组成材料(即,选择折射率),可依产品的不同需要来调整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40所表现出的集光度与扩散度的强弱比例。
图5为上述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的加工示意图。当制作该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时,先在塑料基板50上涂布一层紫外线成形材料52,然后以装设有微结构模仁54的滚筒56滚压过该紫外线成形材料52,即可在该紫外线成形材料52上形成所需图案,然后以紫外光(图中未示出)照射该紫外线成形材料52使其固化,即可得到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
当然,本发明中的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非仅局限于一曲面形单元之上搭配一个菱形单元,而亦可有多种搭配变化。如图6所示,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的最小单元60亦可为一个曲面形单元之上搭配四个菱形单元;这些变化完全依照使用者依实际需要状况来进行设定,不再赘述。
图7A为本发明增亮模块应用于光源装置时的横剖面示意图。在图7A中,光源装置7包含一光源70、一反射片72、一导光板74,以及一增亮模块76,该增亮模块76由一偏光组件760与一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762所组成;光源70位于导光板74四周且可发射一入射光700,导光板74位于反射片72之上,增亮模块76位于导光板74之上;如此,入射光700先被偏光组件760进行极化后,再于单一方向上(水平或垂直)被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762进行集中与扩散的双重效果(例如为了提升显示器的水平可视度或垂直可视度),使得光源装置7可提升光效率且具有优异的显示特性。
图7B为本发明增亮模块应用于光源装置时的横剖面示意图,其显示另一实施例。在图7B中,各组成组件均与图7A相同,故不再赘述,其差异之处在于该增亮模块76包含两片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762与764,且该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762与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764除彼此重叠外并可呈一特殊夹角α,如图8所示;如此,该入射光700可被该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762与764在两方向上同时进行集中与扩散的双重效果(例如为了同时提升显示器的水平可视度及垂直可视度),使得该光源装置7可提升光效率且具有优异的显示特性。
当然,除了可使用现有的反射式偏光片来作为偏光组件外,本发明亦可使用多个等间距排列的光栅单元(次波长结构)来作为偏光组件,请参见图9。其中该偏光组件90由多个以等间距e排列的光栅单元900所组成,该光栅单元900具有一线宽c以及一线高d,线宽c较佳大于0纳米且小于200纳米,线高d较佳大于50纳米且小于500纳米;线宽c除以该线宽c与该间距e之和的值(光栅周期比)较佳为5%~95%。当一光线92接触到该偏光组件90时,偏振方向与这些光栅单元900垂直的偏极光92a能通过,而偏振方向与这些光栅单元900平行的偏极光92b则被反射。因此,此种次波长结构亦能达成线性偏光的效果,故可作为偏光组件来使用。此外,光栅单元900可由反射性良好的金属材料(例如铝或银等)所制成。
在本发明中,曲面形单元的曲面形单元结构深度在5微米~500微米的范围内,菱形单元的顶角在30度~140度的范围内,菱形单元的高度在大于0微米且不大于500微米的范围内;第二光学面可为平滑或粗糙的光学表面(为使扩散效果更佳),当欲将该第二光学面44制作为粗糙表面时,可在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40上涂布不同粒径大小的粒子440或在制造该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40时一体成形,如图10及图11所示;当叠置两片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时,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可彼此呈大于0度而不大于90度的特殊夹角。
由上述可知,本专利所提出的增亮模块除可对光源极化外,亦同时具有扩散与集光的复合效果,利用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搭配现有的偏光组件(3M公司或日东电工的反射式偏光片或是次波长结构的光栅),该增亮模块可表现出高度可控制性的光学扩散功能,以达成同时取代传统集光片与扩散片的目的,当此种增亮模块应用于背光模块中时,可提升光效率、简化模块架构并降低模块成本,为此技术领域中极具竞争力的产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所实施的范围。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改,皆应属于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增亮模块,包含:
一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其具有一第一光学面与可接收一入射光的一第二光学面,所述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还包含:
一扩散部,其由可透光材料所制成且可扩散所述入射光,所述扩散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光学面之上;
一集光部,其由可透光材料所制成且可集中所述入射光,所述集光部形成于所述扩散部之上;以及
一偏光组件,其设于与所述第二光学面两两相对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部包含具有一曲面形单元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亮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形单元结构具有至少一曲面形单元结构深度,所述曲面形单元结构深度在5微米~500微米的范围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光部包含一菱形单元结构,所述菱形单元结构具有一顶角及一高度,所述顶角在30度~140度的范围内,所述高度在大于0微米且不大于500微米的范围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为于塑料基板上涂布一层紫外线成形材料,然后由微结构模仁滚压成形,接着以紫外光照射固化。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亮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形单元结构上具有多个菱形单元结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组件为一反射式偏光片。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增亮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组件还包含位于所述反射式偏光片上的一1/4波长片。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组件为多个等间距排列的光栅单元,所述光栅单元具有一线宽以及一线高,所述线宽大于0纳米且小于200纳米,所述线高大于50纳米且小于500纳米,所述线宽除以所述线宽加所述间距之和的值为5%~95%。
10、一种光源装置,包含:
一反射片;
一导光板,其位于所述反射片之上;
至少一光源,其位于所述导光板四周且可发射一入射光;以及
一增亮模块,其位于所述导光板之上且包含:
至少一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其具有一第一光学面与可接收所述入射光的一第二光学面,所述至少一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还包含:
一扩散部,其由可透光材料所制成且可扩散所述入射光,所述扩散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光学面之上;
一集光部,其由可透光材料所制成且可集中所述入射光,所述集光部形成于所述扩散部之上;以及
一偏光组件,其设于与所述第二光学面两两相对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部包含一曲面形单元结构,所述曲面形单元结构具有至少一曲面形单元结构深度。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光部包含具有一顶角及一高度的至少一菱形单元。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源装置,其包含两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所述微结构光学调制组件彼此重叠且呈小于90度的交角。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组件为一反射式偏光片。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组件还包含位于所述反射式偏光片上的一1/4波长片。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组件为多个等间距排列的光栅单元,所述光栅单元具有一宽度以及一高度,所述宽度大于0纳米且小于200纳米,所述高度大于50纳米且小于500纳米,所述宽度除以所述宽度加所述间距之和的值为5%~95%。
CN 200510103143 2005-09-16 2005-09-16 增亮模块与光源装置 Pending CN19326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510103143 CN1932610A (zh) 2005-09-16 2005-09-16 增亮模块与光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510103143 CN1932610A (zh) 2005-09-16 2005-09-16 增亮模块与光源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354182A Division CN102169202A (zh) 2005-09-16 2005-09-16 增亮模块与光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2610A true CN1932610A (zh) 2007-03-21

Family

ID=37878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10103143 Pending CN1932610A (zh) 2005-09-16 2005-09-16 增亮模块与光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93261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6702B (zh) * 2008-02-26 2014-03-12 沙伯基础创新塑料知识产权有限公司 膜、背光显示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34669A (zh) * 2015-12-09 2016-02-17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6702B (zh) * 2008-02-26 2014-03-12 沙伯基础创新塑料知识产权有限公司 膜、背光显示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34669A (zh) * 2015-12-09 2016-02-17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设备
CN105334669B (zh) * 2015-12-09 2018-12-28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11605C (zh) 一种发射偏振光的波导板
CN1683974A (zh) 漫射板、面光源装置和透射型显示装置
CN1125943C (zh) 用于校正对角线畸变的背光装置及具有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285000C (zh) 背面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1080661A (zh) 具有层压的扩散板的液晶显示器
CN1795403A (zh) 光学膜及使用了它的面光源装置
CN101040211A (zh) 复合漫射板及使用复合漫射板的直接照明式液晶显示器
CN1199058C (zh) 光学器件
CN1672092A (zh) 液晶显示器件
CN1571903A (zh) 面光源装置及其中使用的导光体
CN1284009C (zh) 微透镜阵列的曝光装置和曝光方法
CN1922516A (zh) 利用光集中器阵列的亮度增强膜和利用该亮度增强膜的光导板、照明系统和显示设备
CN101080656A (zh) 偏振光片、其制造方法和使用该偏振光片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924429A (zh) 背光灯制造方法和背光灯
CN1784617A (zh) 全息照相光学元件及使用它的面光源装置
CN1265277C (zh) 薄膜电晶体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
CN1904698A (zh) 偏振补偿膜和具有其的显示面板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991416A (zh) 光学片和使用该光学片的背光单元
CN1264056C (zh) 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与扩散性板的制造方法
CN1877374A (zh) 导光板、背光组件以及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932610A (zh) 增亮模块与光源装置
CN1685279A (zh) 多层准直器
CN1932609A (zh) 增亮模块与光源装置
CN1869737A (zh) 光学组件与光源装置
CN100437285C (zh) 增亮模块与包括该增亮模块的光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