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21351B - 传输速率控制方法、移动台、无线基站和无线网络控制站 - Google Patents

传输速率控制方法、移动台、无线基站和无线网络控制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21351B
CN1921351B CN200610121630XA CN200610121630A CN1921351B CN 1921351 B CN1921351 B CN 1921351B CN 200610121630X A CN200610121630X A CN 200610121630XA CN 200610121630 A CN200610121630 A CN 200610121630A CN 1921351 B CN1921351 B CN 19213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transmission rate
wireless base
user data
dedicated phys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2163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21351A (zh
Inventor
臼田昌史
尤密斯安尼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9213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213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213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213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07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04W28/22Negotiating communicat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08Closed loop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6Deriving transmission power values from another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user profile, e.g. mobile speed, priority or network state, e.g. standby, idle or non transmission
    • H04W52/286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user profile, e.g. mobile speed, priority or network state, e.g. standby, idle or non transmission during data packet transmission, e.g. high speed packet access [HSP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07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H04B1/7097Interference-related aspects
    • H04B1/711Interference-related aspects the interference being multi-path interference
    • H04B1/7115Constructive combining of multi-path signals, i.e. RAKE re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group of H04B3/00 - H04B13/00
    • H04B2201/69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 H04B2201/707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relating to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H04B2201/70703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relating to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using multiple or variable r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传输速率控制方法,包括:在无线基站处,测量从所述移动台发送的DPCH的接收功率;在无线基站处,从E-DPCCH中提取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数据块大小;在无线基站处,获取与所提取的传输数据块大小相对应的E-DPDCH和DPCCH的传输功率比;在无线基站处,根据测量的接收功率和所获取的传输功率比,来计算所述E-DPDCH的接收功率;在无线基站处,根据所计算的接收功率来计算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相对传输速率;在无线基站处,通过E-RGCH将相对传输速率通知给移动台;以及在移动台处,根据所通知的相对传输速率来控制传输速率。

Description

传输速率控制方法、移动台、无线基站和无线网络控制站
本申请基于2005年8月23日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No.P2005-241877,并要求其优先权;在此引用上述申请的全部内容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输速率控制方法,用于控制通过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从移动台发送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速率,以及在传输速率控制方法中使用的移动台、无线基站和无线网络控制站。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当设置移动台UE和无线基站NodeB之间的专用物理信道(DPCH)时,无线网络控制站RNC考虑用于无线基站Node B的接收的硬件资源(以下称为硬件资源)、上行链路中的无线电资源(上行链路中的干扰量)、移动台UE的发送功率、移动台UE的传输处理性能、上层应用所需要的传输速率等来确定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速率,并且通过第3层(无线电资源控制层)的消息向移动台UE和无线基站Node B二者通知所确定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速率。
在此,在无线基站Node B的上层提供无线网络控制站RNC,并且无线网络控制站RNC是一种用来控制无线基站Node B和移动台UE的装置。
一般来说,与语音通信或TV通信相比,数据通信常常引起突发的吞吐量。因此,优选的是,快速改变用于数据通信的信道的传输速率。
然而,如图1所示,无线网络控制站RNC通常是整体地控制多个无线基站Node B。因此,在现有技术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在于:由于无线网络控制站RNC中的处理负担和处理延迟的增大,导致难以对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速率的改变执行快速控制(例如,大约每1到100ms)。
此外,在现有技术的移动通信系统中,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使能够对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速率的改变执行快速控制,用于实现该装置以及用于操作网络的成本要明显增加。
因此,在现有技术的移动通信系统中,通常以从几百毫秒(ms)到几秒的量级来对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速率改变进行控制。
因此,在现有技术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当如图2A所示执行突发数据传输时,如图2B所示,通过接受低速度、高延迟以及低传输效率来传输数据,或者如图2C所示,通过为高速通信预留无线电资源来接受处在未占用状态的无线电带宽资源,并且浪费无线基站Node B中的硬件资源。
应当指出,上述无线电带宽资源和硬件资源都适用于图2B和2C中的垂直无线电资源。
因此,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第三代移动通信伙伴计划(3GPP)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伙伴计划2(3GPP2)已经讨论了一种在无线基站Node B和移动台UE之间在第1层以及媒体接入控制(MAC)子层(第2层)中高速控制无线电资源的方法,以便有效利用无线电资源。这些讨论或所讨论的功能在后文中被称作“增强上行链路(EUL)”。
参考图3,将描述向其应用了“增强上行链路”的移动通信系统。
在图3的示例中,由无线基站Node B控制的小区#1是移动台UE#1的服务小区,服务小区主要控制由移动台UE#1发送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速率。
此外,由无线基站Node B控制的小区#1不是移动台UE#2的服务小区,而是移动台UE#2的非服务小区,非服务小区与移动台UE#2建立无线电链路。
在上述移动通信系统中,小区#1向移动台UE#1发送用于传输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绝对传输速率的“增强绝对速率授权信道(E-AGCH,绝对传输速率控制信道)”。
此外,小区#1向移动台UE#2发送用于传输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相对传输速率的“增强相对速率授权信道(E-RGCH,相对传输速率控制信道)”(例如,Up命令,Down命令,或Don’t care命令(不关注命令))。
此外,在上述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台UE#1和移动台UE#2都发送“增强专用物理控制信道(E-DPCCH)”和“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E-DPDCH)”。
这里,由无线基站Node B控制的小区#1利用E-RGCH发送“Down命令”,以便使来自非服务移动台(图3中的移动台UE#2)的干扰最小。
更具体地讲,小区#1利用E-RGCH发送“Down命令”,以便使来自服务移动台(图3中的移动台UE#1)的E-DPDCH的接收功率和来自非服务移动台的E-DPDCH的接收功率(即,干扰功率)之间的比率保持小于或等于预定阈值。
这里,小区#1的服务移动台是指将小区#1设为服务小区的移动台,非服务移动台是指没有将小区#1设为服务小区的移动台。
换句话说,在上述移动通信系统中,在无线基站Node B中实现的MAC功能利用E-AGCH和E-RGCH来控制移动台UE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速率。
然而,在上述移动通信系统中,由无线基站Node B控制的小区#1测量E-DPDCH的接收功率,而不知道要经由E-DPDCH发送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模式。因此,在上述移动通信系统中会出现较大的测量误差。
因此,在上述移动通信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在于:由于测量误差,导致难以对于每一个小区来调整来自服务移动台的E-DPDCH的接收功率和来自非服务移动台的E-DPDCH的接收功率之间的比率,因此,降低了传输效率。
发明内容
考虑到所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传输速率控制方法,能够容易并准确地测量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的接收功率,而无需知道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模式;以及一种无线基站和一种无线网络控制站。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概括为一种传输速率控制方法,用于在移动台处控制通过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传输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速率,所述方法包括:在无线基站处,测量从所述移动台发送的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在所述无线基站处,从所述移动台发送的增强专用物理控制信道中提取所述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数据块大小;在所述无线基站处,获取所述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与和所提取的传输数据块大小相对应的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传输功率比;在所述无线基站处,根据所测量的所述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和所获取的传输功率比,计算所述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的接收功率;在所述无线基站处,根据所计算的所述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的接收功率来计算所述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相对传输速率;在所述无线基站处,通过相对传输速率控制信道将所述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所述相对传输速率通知给所述移动台;以及在所述移动台处,根据所通知的所述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相对传输速率来控制所述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所述传输速率。
在第一方面中,所述的传输速率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所述无线基站处,根据从服务移动台发送的所述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的所述接收功率的积分值和从非服务移动台发送的所述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的所述接收功率的积分值的比较结果,计算所述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所述相对传输速率,所述服务移动台把由所述无线基站控制的小区设置为服务小区,以及所述非服务移动台不把由所述无线基站控制的小区设置为服务小区。
在第一方面中,所述无线基站存储多个对应关系表,在所述多个对应关系表中,所述传输数据块大小与所述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和所述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传输功率比相对应;当所述移动台建立用于传输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数据连接时,无线网络控制站向所述无线基站通知有关所述对应关系表的标识信息;以及所述无线基站参考能够通过所通知的标识信息识别的对应关系表,获取与所提取的传输数据块大小相对应的所述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与所述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所述传输功率比。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概括为一种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无线基站,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用于在移动台处控制通过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发送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速率,所述无线基站包括:测量单元,测量从所述移动台发送的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传输数据块大小提取单元,从所述移动台发送的增强专用物理控制信道中提取所述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数据块大小;传输功率比获取单元,获取与所提取的传输数据块大小相对应的所述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与所述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传输功率比;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接收功率计算单元,根据所测量的所述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和所获取的传输功率比,来计算所述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的接收功率;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相对传输速率计算单元,根据所计算的所述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的接收功率来计算所述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相对传输速率;以及相对传输速率控制信道通知单元,通过相对传输速率控制信道来通知所述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所述相对传输速率。
在第二方面中,所述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相对传输速率计算单元根据从服务移动台发送的所述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的接收功率的积分值和从非服务移动台发送的所述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的接收功率的积分值的比较结果,计算所述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所述相对传输速率,所述服务移动台把由所述无线基站控制的小区设置为服务小区,以及所述非服务移动台不把由所述无线基站控制的小区设置为服务小区。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概括为一种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无线网络控制站,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用于在移动台处控制通过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发送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速率,其中,当所述移动台建立用于传输所述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数据连接时,所述无线网络控制站向所述移动基站通知关于对应关系表的标识信息,在所述对应关系表中,传输数据块大小和所述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与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传输功率比相对应。
附图说明
图1是通常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整体配置的示意图。
图2A至2C是用于解释在现有技术的移动通信系统中控制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速率的方法的图表。
图3是现有技术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整体配置的示意图。
图4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台的功能方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台的基带信号处理部分的功能方框图。
图6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台的基带信号处理部分的功能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台的基带信号处理部分中MAC-e功能部分的功能方框图。
图8是示出了由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台的基带信号处理部分中的MAC-e功能部分中的HARQ处理部分执行的四信道停止和等待协议操作的图表。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台的基带信号处理部分中第1层功能部分的功能方框图。
图10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台的基带信号处理部分中第1层功能部分的功能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无线基站的功能方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基站中的基带信号处理部分的功能方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基站中的基带信号处理部分中的第1层功能部分的功能方框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基站中的基带信号处理部分中的MAC-e功能部分的功能方框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网络控制站的功能方框图。
图1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建立小区的操作的序列图。
图17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建立数据连接的操作的序列图。
图18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HARQ简档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9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HARQ简档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20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中控制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发送功率的操作流程图。
图21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在无线基站处估计E-DPDCH的接收功率的操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的配置)
参考图4至16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的配置。
应当指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被设计用于增大诸如通信容量、通信质量之类的通信性能。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能够适用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W-CDMA”和“CDMA2000”。
图4中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台UE的总体配置的示例。
如图4所示,移动台UE设置有总线接口11、呼叫处理控制部分12、基带信号处理部分13、发射机-接收机部分14和发射-接收天线15。此外,移动台UE包括放大器部分(图4中未示出)。
然而,这些功能不必独立地表现为硬件。即,可以部分或完全集成这些功能,或者可以通过软件过程来进行配置。
在图5中,示出了基带信号处理部分13的功能方框图。
如图5所示,基带信号处理部分13设置有上层功能部分131、RLC功能部分132、MAC-d功能部分133、MAC-e功能部分134和第1层功能部分135。
RLC功能部分132作为RLC子层进行工作。第1层功能部分135作为第1层进行工作。
如图6所示,RLC功能部分132将从上层功能部分131接收到的应用程序数据(RLC SDU)划分为预定PDU大小的PDU。然后,RLC功能部分132通过添加用于序列控制处理、重传处理等的RLC报头来产生RLC PDU,以便将RLC PDU传送到MAC-d功能部分133。
这里,作为RLC功能部分132和MAC-d功能部分133之间的桥而工作的管道(pipeline)是“逻辑信道”。根据要发送/接收的内容对逻辑信道进行分类,当执行通信时,可以在一个连接中建立多个逻辑信道。换句话说,当执行通信时,可以逻辑上并行地发送/接收具有不同内容(例如控制数据和用户数据等)的多个数据。
MAC-d功能部分133多路复用逻辑信道,并添加与逻辑信道的多路复用相关联的MAC-d报头,以便产生MAC-d PDU。将多个MAC-d PDU作为MAC-d流从MAC-d功能部分133传送到MAC-e功能部分134。
MAC-e功能部分134组装作为MAC-d流从MAC-d功能部分133接收到的多个MAC-d PDU,并将MAC-e报头添加到组装的MAC-d PDU,以便产生传送块。然后,MAC-e功能部分134将所产生的传送块通过传送信道传送到第1层功能部分135。
此外,MAC-e功能部分134作为MAC-d功能部分133的低层进行操作,并根据混合ARQ(HARQ)和传输速率控制功能来实现重传控制功能。
具体地讲,如图7所示,MAC-e功能部分134设置有多路复用部分134a、E-TFC选择部分134b和HARQ处理部分134c。
多路复用部分134a根据从E-TFC选择部分134b通知的“增强传送格式指示符(E-TFI)”,对作为MAC-d流从MAC-d功能部分133接收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执行多路复用处理,以便产生要通过传送信道(E-DCH)发送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传送块)。然后,多路复用部分134a将所产生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传送块)发送到HARQ处理部分134c。
下文中,将作为MAC-d流接收到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表示为“上行链路用户数据(MAC-d流)”,并且把要通过传送信道(E-DCH)发送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表示为“上行链路用户数据(E-DCH)”。
E-TFI是一种传送格式的标识符,所述传送格式是用于按TTI在传送信道(E-DCH)上提供传送块的格式,将E-TFI添加到MAC-e报头。
多路复用部分134a根据从E-TFC选择部分134b通知的E-TFI来确定要应用于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数据块的大小,并向HARQ处理部分134c通知所确定的传输数据块的大小。
此外,当多路复用部分134a接收到作为MAC-d流来自MAC-d功能部分133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时,多路复用部分134a向E-TFC选择部分134b通知用于选择接收到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送格式的E-TFT选择信息。
这里,E-TFC选择信息包括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数据大小和优先级类别等。
此外,当多路复用部分134a接收到来自MAC-d功能部分133的呼叫请求时,多路复用部分134a复用“随机接入信道(RACH)”上的呼叫请求,以便将呼叫请求发送到第1层功能部分135。
这里,呼叫请求用来请求建立用于向移动台UE发送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数据连接(专用信道(DCH)、E-DPDCH)。
HARQ处理部分134c基于从第1层功能部分135通知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ACK/NACK,根据“N信道停止和等待(N-SAW)协议”来对“上行链路用户数据(E-DCH)”进行重传控制处理。图9示出了“4信道停止和等待协议”操作的一个示例。
此外,HARQ处理部分134c向第1层功能部分135发送从多路复用部分134a接收到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E-DCH)”和用于HARQ处理的HARQ信息(例如,重传的数目等)。
E-TFC选择部分134b通过选择要应用于“上行链路用户数据(E-DCH)”的传送格式(E-TF)来确定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速率。
具体地讲,E-TFC选择部分134b根据调度信息、MAC-d PDU中的数据量、无线基站Node B的硬件资源条件等,确定应当执行还是停止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
接收来自无线基站Node B的调度信息(例如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绝对传输速率和相对传输速率),从MAC-d功能部分133传送MAC-d PDU中的数据量(例如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数据大小),并且在MAC-e功能部分134中控制无线基站Node B的硬件资源的条件。
例如,E-TFC选择部分134b存储与传送格式相关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速率,根据来自第1层功能部分135的调度信息来更新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速率,并且向第1层功能部分135和多路复用部分134a通知用于识别与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更新传输速率相关的传送格式的E-TFI。
这里,当E-TFC选择部分134b通过E-AGCH接收到来自移动台UE的服务小区的、作为调度信息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绝对传输速率时,E-TFC选择部分134b将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速率改变为接收到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绝对传输速率。
此外,当E-TFC选择部分134b通过E-RGCH接收到来自移动台的非服务小区的、作为调度信息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Up命令或Don’tcare命令(不关注命令))的相对传输速率时,E-TFC选择部分134b在接收相对传输速率的定时,根据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相对传输速率,将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速率增大/减小预定速率。
在本说明书中,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速率可以是能够通过“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EDPDCH)”传输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速率、用于传输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数据块大小(TBS)、“E-DPDCH”的传输功率或“E-DPDCH”和“专用物理控制信道(DPCH)”之间的传输功率比(传输功率偏移量)。
此外,E-TFC选择部分134b存储HARQ简档(profile)。HARQ简档是一种对应关系表,将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数据块大小与E-DPDCH和DPCCH的传输功率比(换句话说,E-DPDCH传输功率比,或E-DPDCH传输功率偏移量)进行关联(参考图18)。
此外,E-TFC选择部分134b能够存储预定的HARQ简档,或存储通过控制连接(“专用物理控制信道(DPCCH)”)接收到的HARQ简档,所述控制连接用于在移动台UE和无线网络控制站RNC之间发送/接收控制信息。
此外,E-TFC选择部分134b能够存储每一个逻辑信道或每一个上层流的不同HARQ简档(参见图19)。
按照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送格式设置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数据块大小和E-DPDCH传输功率比之间的对应关系,以便满足HARQ简档中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数据块大小和E-DPDCH传输功率比之间的对应关系。
如图9所示,第1层功能部分135设置有传输信道编码部分135a、物理信道映射部分135b、E-DPDCH发送部分135c、E-DPCCH发送部分135d、E-HICH接收部分135e、E-RGCH接收部分135f、E-AGCH接收部分135g、物理信道解映射部分135h、PRACH发送部分135i、S-CCPCH接收部分135j,和DPCH接收部分135k。
如图10所示,传输信道编码部分135a设置有FEC(前向纠错)编码部分135a1,和传输速率匹配部分135a2。
如图10所示,FEC编码部分135a1针对“上行链路用户数据(E-DCH)”,即,从MAC-e功能部分134发送的传送块,执行纠错编码处理。
此外,如图10所示,传输速率匹配部分135a2针对已经被执行了纠错编码处理的传送块,执行“重复”(比特的重复)和“穿孔(比特跳跃(bit skipping))”处理,以便与物理信道中的传输容量相匹配。
物理信道映射部分135b将来自传输信道编码部分135a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E-DCH)与E-DPDCH进行配对,将来自传输信道编码部分135a的E-TFI和HARQ信息与E-DPCCH进行配对,并且将来自传输信道编码部分135a的呼叫请求(RACH)与“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进行配对。
E-DPDCH发送部分135c执行E-DPDCH的发送处理。
E-DPCCH发送部分135d执行E-DPCCH的发送处理。
这里,将E-DPCCH与E-DPDCH上的格式信息(例如,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数据块大小等)进行配对。
PRACH发送部分135i执行PRACH的发送处理。
E-HICH接收部分135e接收从无线基站Node B发送的“E-DCH HARQ肯定应答指示符信道(E-HICH)”。
E-RGCH接收部分135f接收从无线基站Node B(移动台UE的服务小区和非服务小区)发送的E-RGCH。
E-AGCH接收部分135g接收从无线基站Node B(移动台UE的服务小区)发送的E-AGCH。
S-CCPCH接收部分135j接收从无线基站Node B发送的“辅助公共控制物理信道(S-CCPCH)”。
DPCH接收部分135k接收从无线基站Node B发送的DPCH。
在此,通过DCH或E-DCH传输“控制连接建立响应”。该控制连接建立响应通知已经建立了向移动台UE传输控制信息的控制连接。
物理信道解映射部分135h提取在由E-HICH接收部分135e接收的E-HICH中所包括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ACK/NACK,以便将所提取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ACK/NACK发送到MAC-e功能部分134。
此外,物理信道解映射部分135h提取在由E-RGCH接收部分135f接收的E-RGCH中所包括的调度信息(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相对传输速率,即,Up命令/Down命令/Don’t care命令),以便将所提取的调度信息发送到MAC-e功能部分134。
此外,物理信道解映射部分135h提取在由E-AGCH接收部分135g接收的E-AGCH中所包括的调度信息(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绝对传输速率),以便将所提取的调度信息发送到MAC-e功能部分134。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基站Node B的功能方框配置的示例。
如图1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基站Node B设置有HWY接口21、基带信号处理部分22、发射机-接收机部分23、放大器部分24、发射-接收天线25以及呼叫处理控制部分26。
HWY接口21接收从位于无线基站Node B的上层的无线网络控制站RNC发送的下行链路用户数据,以便将接收到的下行链路用户数据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部分22。
此外,HWY处理部分21从基带信号处理部分22向无线网络控制站RNC发送上行链路用户数据。
基带信号处理部分22对下行链路用户数据执行诸如信道编码处理、扩频处理等之类的第1层处理,以便将包括下行链路用户数据的基带信号发送到发射机-接收机部分23。
此外,基带信号处理部分22对从发射机-接收机部分23获取的基带信号执行诸如解扩处理、RAKE组合处理、纠错解码处理等之类的第1层处理,以便将所获取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发送到HWY接口21。
发射机-接收机部分23把从基带信号处理部分22获取的基带信号转换为射频信号。
此外,发射机-接收机部分23把从放大器部分24获取的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
放大器部分24放大从发射机-接收机部分23获取的射频信号,以便将放大的射频信号通过发射-接收天线25发送到移动台UE。
此外,放大器部分24放大由发射-接收天线25接收到的信号,以便将放大的信号发送到发射机-接收机部分23。
呼叫处理控制部分26向/从无线网络控制站RNC发送/接收呼叫处理控制信号,并执行无线基站Node B中各项功能的条件控制的处理、在第3层中分配硬件资源等。
图12是基带信号处理部分22的功能方框图。
如图12所示,基带信号处理部分22设置有第1层功能部分221和MAC-e功能部分222。
如图13所示,第1层功能部分221设置有“E-DPCCH解扩RAKE组合部分221a、E-DPCCH解码部分221b、E-DPDCH解扩RAKE组合部分221c、缓冲器221d、重解扩部分221e、HARQ缓冲器221f、纠错解码部分221g、传输信道编码部分221h、物理信道映射部分221i、E-HICH发送部分221j、E-AGCH发送部分221k、E-RGCH发送部分221l、PRACH解扩RAKE组合部分221m、PRACH解码部分221n、S-CCPCH发送部分221o、DPCH发送部分221p和DPCCH接收功率测量部分221q。
然而,这些功能不必独立地表现为硬件。即,可以部分或整体集成这些功能,或者可以通过软件过程来配置。
E-DPCCH解扩RAKE组合部分221a对E-DPCCH执行解扩处理和RAKE组合处理。
E-DPCCH解码部分221b根据来自E-DPCCH解扩RAKE组合部分221a的输出来解码E-TFCI,以便确定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速率(或“增强传送格式和资源指示符(E-TFRI)”),以便将已解码的E-TFCI传输到MAC-e功能部分222。
具体地讲,E-DPCCH解码部分221b从由移动台UE发送的E-DPCCH中提取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数据块大小(TBS),并将所提取的传输数据块大小通知给MAC-e功能部分222。
E-DPDCH解扩RAKE组合部分221c利用与E-DPDCH能够使用的最大速率相对应的扩频因子(最小扩频因子)和多重码的数目来对E-DPDCH执行解扩处理,以便将已解扩的数据存储在缓冲器221d中。通过利用上述扩频因子和多重码的数目执行解扩处理,无线基站NodeB能够保留资源,以致无线基站Node B能够接收多达移动台UE可使用的最大速率(比特率)的上行链路数据。
重解扩部分221e利用从MAC-e功能部分222通知的扩频因子和多重码的数目,对存储在缓冲器221d中的数据执行重解扩处理,以便将重解扩的数据存储在HARQ缓冲器221f中。
纠错解码部分221g根据从MAC-e功能部分222通知的编码速率,对存储在HARQ缓冲器221f中的数据执行纠错解码处理,以便将所获取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E-DCH)”传输到MAC-e功能部分222。
PRACH解扩RAKE组合部分221m对PRACH执行解扩处理和RAKE组合处理。
此外,PRACH解码部分221n根据来自PRACH解扩RAKE组合部分221m的输出,对从移动台UE发送的呼叫请求或控制建立响应的连接进行解码,以便通过“随机接入信道(RACH)”将已解码的呼叫请求或控制建立响应的连接传输到MAC-e功能部分222。
传输信道编码部分221h对从MAC-e功能部分222接收到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ACK/NACK和调度信息执行所需要的编码处理。
物理信道映射部分221i将从传输信道编码部分221h获取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ACK/NACK与E-HICH进行配对,将从传输信道编码部分221h获取的调度信息(绝对传输速率)与E-AGCH进行配对,并且将从传输信道编码部分221h获取的调度信息(相对传输速率)与E-RGCH进行配对。
此外,物理信道映射部分221i将请求建立用于将控制信息传输到移动台UE的控制连接的控制连接建立请求与S-CCPCH进行配对。
此外,物理信道映射部分221i将向移动台UE通知HARQ简档ID等的逻辑控制信道与DPDCH进行配对。
E-HICH发送部分221j执行E-HICH的发送处理。
E-AGCH发送部分221k执行E-AGCH的发送处理。
E-RGCH发送部分221l执行E-RGCH的发送处理。
S-CCPCH发送部分221o执行S-CCPCH的发送处理。
DPCH发送部分221p执行DPCH的发送处理。
DPCCH接收功率测量部分221q测量接收到的DPCCH的接收功率,并将测量结果通知给MAC-e功能部分222。
如图14所示,MAC-e功能部分222设置有HARQ处理部分222a、接收处理命令部分222b、调度部分222c、多路分解部分222d。
HARQ处理部分222a接收从第1层功能部分221接收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和HARQ信息,以便对“上行链路用户数据(E-DCH)”执行HARQ处理。
此外,HARQ处理部分222a向第1层功能部分221通知示出了对“上行链路用户数据(E-DCH)”执行接收处理的结果的ACK/NACK(针对上行链路用户数据)。
此外,HARQ处理部分222a在每一次处理中向调度部分222c通知ACK/NACK(针对上行链路用户数据)。
接收处理命令部分222b向重解扩部分221e和HARQ缓冲器221f通知由从第1层功能部分221中的E-DPCCH解码部分221b接收到的每一个TTI处的E-TFCI指定的每一个移动台UE的传送格式的扩频因子和多重码数目。然后,接收处理命令部分222b向纠错解码部分221g通知编码速率。
调度部分222c根据从第1层功能部分221中的E-DPCCH解码部分221b接收到的每一个TTI处的E-TFCI、从HARQ处理部分222a接收到的每一次处理的ACK/NACK、干扰电平等,来改变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绝对传输速率或相对传输速率。
此外,调度部分222c以及移动台UE中的E-TFC选择部分134b存储一个或多个HARQ简档。
此外,调度部分222c参考所存储的HARQ简档,获取与从第1层功能部分222发送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数据块大小(由E-DPCCH解码部分221b提取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数据块大小)相对应的E-DPDCH传输功率比。
此外,当调度部分222c存储了多个HARQ简档时,调度部分222c通过参考能够由从无线网络控制站RNC通知的HARQ简档ID(有关对应关系表的标识信息)所识别的HARQ来获取E-DPDCH传输功率比。
此外,当按每个逻辑信道有区别地存储HARQ简档时,可以将逻辑ID指定为HARQ简档ID。当按每个上层流有区别地存储HARQ简档时,可以将流ID指定为HARQ简档ID。
此外,调度部分222c根据测量的DPCCH的接收功率和所获取的E-DPDCH发送功率比,计算E-DPDCH的接收功率。
调度部分222c根据所计算的E-DPDCH的接收功率来计算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相对传输速率。
具体地讲,调度部分222c根据从服务移动台发送的E-DPDCH的接收功率的积分值和从非服务移动台发送的E-DPDCH的接收功率的积分值的比较结果,计算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相对传输速率,所述服务移动台将由无线基站控制的小区设为服务小区,以及所述非服务移动台不将由无线基站控制的小区设为服务小区。
此外,调度部分222c向第1层功能部分221通知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绝对传输速率或相对传输速率,作为调度信息。
多路分解部分222d对从HARQ处理部分222a接收到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E-DCH)”执行多路分解处理,以便将所获取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发送到HWY接口21。
此外,多路分解部分222d对从第1层功能部分221接收到的呼叫请求(RACH)和控制建立响应的连接(RACH)执行多路分解处理,以便将所获取的多路分解处理的结果发送到HWY接口21。
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网络控制站RNC是一种位于无线基站Node B的上层的装置,并且控制无线基站Node B和移动台UE之间的无线电通信。
如图15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网络控制站RNC设置有交换接口31、逻辑链路控制(LLC)层处理部分32、MAC层处理部分33、媒体信号处理部分34、无线基站接口35以及呼叫处理控制部分36。
交换接口31是一种与交换局1的接口,并且把从交换局1发送的下行链路信号转发到LLC层处理部分32,把从LLC层处理部分32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转发到交换局1。
LLC层处理部分32执行LLC子层处理,例如诸如序列模式号之类的报头或报尾的组合处理。
LLC层处理部分32还在执行LLC子层处理之后,将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到交换接口31,和将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到MAC层处理部分33。
MAC层处理部分33执行诸如优先级控制处理或报头添加处理之类的MAC层处理。
MAC层处理部分33还在执行MAC层处理之后,将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到LLC层处理部分32,并且将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到无线基站接口35(或媒体信号处理部分34)。
媒体信号处理部分34对话音信号或实时图像信号执行媒体信号处理。
媒体信号处理部分34还在执行媒体信号处理之后,将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到MAC层处理部分33,并且将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到无线基站接口35。
无线基站接口35是一种与无线基站Node B的接口。无线基站接口35把从无线基站Node B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转发到MAC层处理部分33(或媒体信号处理部分34),并且把从MAC层处理部分33(或媒体信号处理部分34)发送的下行链路信号转发到无线基站Node B。
呼叫处理控制部分36通过第3层信令等执行无线电资源控制处理、信道建立和释放处理。这里,无线电资源控制包括呼叫容许控制、切换控制等。
此外,当移动台UE建立用于传输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数据连接时(DCH,E-DPDCH),呼叫处理控制部分36能够向无线基站Node B通知HARQ简档ID。
此外,如果仅存在一个HARQ简档,则当移动台UE建立用于传输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数据连接时(DCH,E-DPDCH),呼叫处理控制部分36不通知HARQ简档ID。
(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操作)
参考图16-21来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操作。
首先,参考图16,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建立小区的操作。
如图16所示,在步骤S1001,当建立无线基站Node B时、或当无线网络控制站RNC改变设置给无线基站Node B的参数时,无线网络控制站RNC向无线基站Node B发送小区建立请求。
利用小区建立请求,例如,将通知来自服务移动台的E-DPDCH的接收功率与来自非服务移动台的E-DPDCH的接收功率之间的比值的目标值。
在步骤S1002,无线基站Node B向无线网络控制站RNC发送小区建立响应。小区建立响应通知了已经设置由来自无线网络控制站RNC的小区建立请求所通知的参数。
其次,参考图17,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建立数据连接的操作。
如图17所示,在步骤S2001,移动台UE利用PRACH(RACH)发送呼叫请求。呼叫请求用来请求建立用于传输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数据连接。
在步骤S2002,无线网络控制站RNC根据接收到的呼叫请求,向控制移动台UE的服务小区的无线基站Node B发送连接建立请求。连接建立请求用来请求设置移动台UE所请求的数据连接。
在步骤S2003,如果确定能够在移动台UE和无线基站Node B之间建立数据连接,无线基站Node B则向无线网络控制站RNC发送连接建立响应。
在步骤S2004,无线网络控制站RNC利用S-CCPCH(FACH)向移动台UE发送控制连接建立请求。控制连接建立请求用来请求建立用于向移动台UE发送控制信息的控制连接。
在步骤S2005,移动台UE利用DCH或E-DCH向无线网络控制站RNC发送控制连接建立响应,以便通知已经建立了控制连接。
在步骤S2006,利用控制连接建立上述数据连接。
这里,当多个HARQ简档存储在移动台UE和无线基站Node B中时,无线网络控制站RNC向无线基站Node B通知HARQ简档ID。
结果是,在随后描述的在无线基站Node B控制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速率的操作中,将使用由所通知的HARQ简档ID所指定的HARQ简档。
另一方面,当移动台UE和无线基站Node B中仅存储了一个HARQ简档时,无线网络控制站RNC不必向移动台UE和无线基站Node B通知HARQ简档ID。
第三,参考图20和21,描述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中控制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速率的操作。
如图20所示,在步骤S201,无线基站Node B估计来自已经与无线基站Node B建立了无线电链路的每一个移动台UE的E-DPDCH的接收功率。
换句话说,无线基站Node B估算来自无线基站Node B被设为从其接收E-DPDCH的每一个移动台的E-DPDCH的接收功率。
参考图21,描述估算来自每一个移动台UE的E-DPDCH的接收功率的操作。
如图21所示,在步骤S101,无线基站Node B测量从移动台UE发送的DPCCH的接收功率。
在步骤S102,无线基站Node B对从移动台UE发送的E-DPCCH进行解码,并从已解码的E-DPCCH中提取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数据块大小(TBS)。
在步骤S103,无线基站Node B参考由在步骤S2006从无线网络控制站RNC通知的HARQ简档ID指定的HARQ简档,获取与所提取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数据块大小相对应的E-DPDCH传输功率比。
在步骤S104,无线基站Node B根据所测量的DPCCH的接收功率和所获取的E-DPDCH传输功率比来计算E-DPDCH的接收功率。
具体地讲,无线基站Node B估算所测量的DPCCH的接收功率和E-DPDCH传输功率比之间的相乘结果作为E-DPDCH的接收功率。
再次参考图20,在步骤S202,无线基站Node B计算从无线基站Node B的服务移动台发送的E-DPDCH的接收功率的积分值,和从无线基站Node B的非服务移动台发送的E-DPDCH的接收功率的积分值。
在步骤S203,无线基站Node B对从无线基站Node B的服务移动台发送的E-DPDCH的接收功率的积分值与从无线基站Node B的非服务移动台发送的E-DPDCH的接收功率的积分值进行比较。
具体地讲,无线基站Node B确定来自服务移动台的E-DPDCH的接收功率的积分值与来自非服务移动台的E-DPDCH的接收功率的积分值的比率(服务移动台的接收功率与非服务移动台的接收功率的比率)是否低于在步骤S1001从无线网络控制站RNC通知的目标值。
当确定来自服务移动台的E-DPDCH的接收功率的积分值与来自非服务移动台的E-DPDCH的接收功率的积分值的比率低于目标值时,操作前行到步骤S204。在其它情况下,操作终止。
在步骤S204,无线基站Node B根据在图21的操作中计算的E-DPDCH的接收功率,计算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相对传输速率。
换句话说,在步骤S204,无线基站Node B产生“DOWN命令”作为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相对传输速率,并通过E-RGCH通知“DOWN命令”。
然后,移动台UE根据所通知的“DOWN”命令(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相对传输速率),控制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速率。
(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无线基站NodeB根据HARQ简档和所测量的DPCCH的接收功率来估算E-DPDCH的接收功率,因此,即使当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模式未知时,也可以容易并准确地测量E-DPDCH的接收功率。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当无线基站Node B仅存储了一个HARQ简档时,无线网络控制站RNC不必向无线基站Node B发送HARQ简档ID,因此能够减小无线网络控制站RNC和无线基站Node B之间的通信业务量。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即使当无线基站Node B存储了多个HARQ简档时,无线网络控制站RNC也只需向无线基站NodeB发送HARQ简档ID,因此能够减小无线网络控制站RNC和无线基站Node B之间的通信业务量。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地想到其他优点和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中不限于这里所示出以及描述的具体细节和代表性实施例。因此,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所限定的本发明的总体概念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各种修改。

Claims (5)

1.一种传输速率控制方法,用于在移动台处控制通过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传输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速率,所述方法包括:
在无线基站处,测量从所述移动台发送的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
在所述无线基站处,从所述移动台发送的增强专用物理控制信道中提取所述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数据块大小;
在所述无线基站处,获取所述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与和所提取的传输数据块大小相对应的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传输功率比;
在所述无线基站处,根据所测量的所述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和所获取的传输功率比,计算所述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的接收功率;
在所述无线基站处,根据所计算的所述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的接收功率来计算所述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相对传输速率;
在所述无线基站处,通过相对传输速率控制信道将所述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所述相对传输速率通知给所述移动台;以及
在所述移动台处,根据所通知的所述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相对传输速率来控制所述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所述传输速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速率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无线基站处,根据从服务移动台发送的所述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的所述接收功率的积分值和从非服务移动台发送的所述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的所述接收功率的积分值的比较结果,计算所述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所述相对传输速率,所述服务移动台把由所述无线基站控制的小区设置为服务小区,以及所述非服务移动台不把由所述无线基站控制的小区设置为服务小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速率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无线基站存储多个对应关系表,在所述多个对应关系表中,所述传输数据块大小与所述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和所述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传输功率比相对应;
当所述移动台建立用于传输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数据连接时,无线网络控制站向所述无线基站通知有关所述对应关系表的标识信息;以及
所述无线基站参考能够通过所通知的标识信息识别的对应关系表,获取与所提取的传输数据块大小相对应的所述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与所述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所述传输功率比。
4.一种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无线基站,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用于在移动台处控制通过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发送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速率,所述无线基站包括:
测量单元,测量从所述移动台发送的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
传输数据块大小提取单元,从所述移动台发送的增强专用物理控制信道中提取所述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传输数据块大小;
传输功率比获取单元,获取与所提取的传输数据块大小相对应的所述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与所述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传输功率比;和
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接收功率计算单元,根据所测量的所述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和所获取的传输功率比,来计算所述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的接收功率;
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相对传输速率计算单元,根据所计算的所述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的接收功率来计算所述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相对传输速率;以及
相对传输速率控制信道通知单元,通过相对传输速率控制信道来通知所述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所述相对传输速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基站,其中,所述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相对传输速率计算单元根据从服务移动台发送的所述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的接收功率的积分值和从非服务移动台发送的所述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的接收功率的积分值的比较结果,计算所述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所述相对传输速率,所述服务移动台把由所述无线基站控制的小区设置为服务小区,以及所述非服务移动台不把由所述无线基站控制的小区设置为服务小区。
CN200610121630XA 2005-08-23 2006-08-23 传输速率控制方法、移动台、无线基站和无线网络控制站 Active CN19213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41877 2005-08-23
JP2005-241877 2005-08-23
JP2005241877A JP4761890B2 (ja) 2005-08-23 2005-08-23 伝送速度制御方法、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回線制御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21351A CN1921351A (zh) 2007-02-28
CN1921351B true CN1921351B (zh) 2012-07-18

Family

ID=37192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21630XA Active CN1921351B (zh) 2005-08-23 2006-08-23 传输速率控制方法、移动台、无线基站和无线网络控制站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169976B2 (zh)
EP (2) EP2574115B1 (zh)
JP (1) JP4761890B2 (zh)
KR (1) KR20070068319A (zh)
CN (1) CN1921351B (zh)
BR (1) BRPI0605797A (zh)
RU (2) RU2345486C2 (zh)
TW (1) TWI3712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62647B1 (ko) * 2005-03-31 2007-10-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기지국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무선 자원 관리 방법
KR100876715B1 (ko) 2006-08-24 2008-12-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역방향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US8081712B2 (en) 2007-02-02 2011-12-20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pping of absolute power grant valu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20090036155A1 (en) * 2007-08-01 2009-02-05 Broadcom Corporation E-HICH/E-RGCH adaptive threshold setting
JP5108450B2 (ja) 2007-10-22 2012-12-26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無線端末
CN101874362B (zh) * 2007-11-26 2013-08-21 爱立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在e-dch的低准许下的dpcch和hs-dpcch控制
CN101453746B (zh) * 2007-12-03 2010-06-2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基站业务功能的测试方法、系统及测试控制器
CN101919190A (zh) * 2007-12-03 2010-12-15 爱立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增强型上行链路用户实体速率限制信号传输
BRPI0722252B1 (pt) * 2007-12-10 2020-01-21 Zte Corp método para configurar a tabela de mapeamento de concessão absoluta para estação base
RU2447615C2 (ru) * 2007-12-10 2012-04-10 ЗетТиИ Корпорейшн Способ конфигурирования таблицы преобразования абсолютного гранта для базовой станции
FR2925303B1 (fr) * 2007-12-21 2012-07-06 Oreal Compositions a base de peroxyde dans un vehicule glycole et leurs utilisations
JP5165397B2 (ja) * 2008-01-16 2013-03-2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
JP5091170B2 (ja) * 2008-02-13 2012-12-05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方法、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基地局
EP2498410B1 (en) * 2009-10-30 2013-10-23 Fujitsu Limited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4850296B2 (ja) * 2010-04-07 2012-01-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基地局および伝送制御方法
US9516609B2 (en) 2010-11-08 2016-12-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uplink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transmission
US9497773B2 (en) 2012-02-08 2016-11-15 QUALO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ing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uplink MIMO communication
US9380490B2 (en) 2010-11-08 2016-06-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uplink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transmission
US9100922B2 (en) * 2010-11-09 2015-08-0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terminal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 power status repor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740495B (zh) * 2011-04-02 2016-01-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的方法、终端设备和通信系统
US9031115B2 (en) * 2013-02-01 2015-05-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emory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virtual minimum spreading factor
AU2018237895B2 (en) 2017-03-20 2021-06-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nodes for determining a transmission data block siz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4657A (zh) * 2000-07-20 2002-02-06 阿尔卡塔尔公司 操作蜂窝通信系统
CN1377535A (zh) * 1999-09-30 2002-10-30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发射功率控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56253B2 (ja) * 1997-10-16 2006-12-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セルラー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基地局
EP1081977A1 (en) 1999-08-31 2001-03-0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ubscriber station, network control means and method for triggering inter-frequency measurement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473624B1 (en) 2000-03-21 2002-10-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etermining a reference power level for diversity handover base stations
JP3512787B2 (ja) * 2000-06-28 2004-03-31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逆方向データ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KR100832117B1 (ko) * 2002-02-17 2008-05-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고속 순방향 패킷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역방향 송신전력 오프셋 정보를 송수신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US7170876B2 (en) 2002-04-30 2007-01-30 Qualcomm, Inc. Outer-loop scheduling design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channel quality feedback mechanisms
AU2003249451A1 (en) * 2002-07-31 2004-02-23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Adaptive dual-mode reverse link scheduling method for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BRPI0406654A (pt) * 2003-01-10 2005-12-06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Sistema de comunicação sem fios incluindo uma estação de rádio base, e, método de controle de ligação inversa sem um sistema de estação base de rede de comunicação sem fios
JP4116925B2 (ja) * 2003-05-13 2008-07-0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装置、制御局装置、通信端末装置、送信信号生成方法、受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4538357B2 (ja) * 2005-03-29 2010-09-0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伝送速度制御方法、移動局、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回線制御局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7535A (zh) * 1999-09-30 2002-10-30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发射功率控制
CN1334657A (zh) * 2000-07-20 2002-02-06 阿尔卡塔尔公司 操作蜂窝通信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3GPP TSGRAN.FDD Enhanced Uplink
3GPP TSGRAN.FDD Enhanced Uplink Overall descrition;Stage 2 (Release 6).3GPP TS 25.309 V6.2.0.2005,3(25309620),1-30. *
Overall descrition
Stage 2 (Release 6).3GPP TS 25.309 V6.2.0.2005,3(25309620),1-3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74115B1 (en) 2018-05-02
JP4761890B2 (ja) 2011-08-31
CN1921351A (zh) 2007-02-28
US8169976B2 (en) 2012-05-01
US20070066339A1 (en) 2007-03-22
EP2574115A3 (en) 2014-04-16
BRPI0605797A (pt) 2007-04-27
EP1758318A2 (en) 2007-02-28
TW200715780A (en) 2007-04-16
JP2007060173A (ja) 2007-03-08
EP2574115A2 (en) 2013-03-27
TWI371201B (en) 2012-08-21
RU2006130459A (ru) 2008-02-27
RU2345486C2 (ru) 2009-01-27
KR20070068319A (ko) 2007-06-29
RU2503126C2 (ru) 2013-12-27
EP1758318A3 (en) 2008-12-10
RU2008142675A (ru) 2010-05-10
EP1758318B1 (en) 2013-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21351B (zh) 传输速率控制方法、移动台、无线基站和无线网络控制站
CN1921349B (zh) 传输速率控制方法、移动台、无线基站和无线网络控制站
CN101657009B (zh) 传输功率控制方法和移动通信系统
CN101730215B (zh) 传输功率控制方法和移动通信系统
CN1921338B (zh) 传输功率控制方法和移动通信系统
CN101868012B (zh) 传输功率控制方法和无线网络控制站
CN1941671B (zh) 传输控制方法、移动台、无线基站和无线网络控制站
CN1829111B (zh) 传输功率控制方法和移动台
CN1925366B (zh) 传输速率控制方法和移动台
US8804626B2 (en) Transmission rate control method, mobile station, radio network controller, and radio base station
CN1921335B (zh) 传输速率控制方法、移动台和无线网络控制站
CN1929329B (zh) 传输速率控制方法和无线网络控制站
CN100481993C (zh) 传输速率控制方法及移动台
CN1921353B (zh) 用户数据传输方法和无线网络控制站
EP1758319B1 (en) Transmission rate control method, and radio network controller
CN1855758B (zh) 传输速率控制方法、移动台及无线基站
US20060270410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adio network controll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