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00632A - 双向恒压膨胀阀 - Google Patents

双向恒压膨胀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00632A
CN1900632A CNA2005101200082A CN200510120008A CN1900632A CN 1900632 A CN1900632 A CN 1900632A CN A2005101200082 A CNA2005101200082 A CN A2005101200082A CN 200510120008 A CN200510120008 A CN 200510120008A CN 1900632 A CN1900632 A CN 19006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distolateral
valve
valve port
sensi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12000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35557C (zh
Inventor
藤本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cific Industrial Co Ltd
Taiheiyo Kogyo KK
Original Assignee
Pacif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cif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cif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006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006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3555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3555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luid-Driven Valves (AREA)
  • Temperature-Responsive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比以往更为准确地将制冷剂设为一定压力的双向恒压膨胀阀。根据本发明的双向恒压膨胀阀(10),由于一端侧及另一端侧的感压部(20A、20B)被固定于主体(10B)上,因此一端侧及另一端侧的感压部(20A、20B)自身就不会与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对应地移动。所以,就不需要像以往那样限制波纹管的压曲并且将波纹管可以伸缩地支撑的直动支撑机构。这样,直动支撑机构的滑动阻力的影响就会消失,从而可以比以往更为准确地将制冷剂设为一定压力。

Description

双向恒压膨胀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在热力泵回路的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内热交换器之间而使制冷剂沿双向流动,能够将下流侧的制冷剂压力设为一定值的双向恒压膨胀阀。
背景技术
图6所示的以往的双向恒压膨胀阀在制冷剂所流过的流路1的轴向具有1对球阀机构2、2,并且在这些球阀机构2、2之间可以直动地具备可动体3。另外,可动体3具备沿其直动方向延伸的波纹管4、限制该波纹管4的压曲并且将波纹管4可以伸缩地支撑的直动支撑机构5。具体来说,直动支撑机构5形成如下的构造,即,从固定于波纹管4的两端的可动盘5A、5A使支撑突部5B、5B相互接近地延展,使支撑栓5C贯穿这些支撑突部5B、5B,能够在限制支撑突部5B、5B的相对的倾斜的状态下使支撑突部5B、5B之间相互直动。
从可动体3的两端部朝向各球阀机构2、2延伸有1对推压轴6、6,各推压轴6、6以与波纹管4的伸缩度对应的推压力推压各球阀机构2、2的球2A、2A,调节各球阀机构2的阀开度。即,当制冷剂例如从图6的左侧向右侧流动时,可动体3就向下流侧移动而顶靠在流路1内的壁部上,一方的推压轴6将下流侧(同图的右侧)的球阀机构2保持为开阀状态。其结果是,球阀机构2的下流侧的制冷剂压力施加在波纹管4上,另一方的推压轴6以与波纹管4的反弹力对应的推压力推压上流侧(同图的左侧)的球阀机构2的球2A。这样,上流侧的球阀机构2就形成与下流侧的制冷剂压力对应的阀开度,从而可以将下流侧的制冷剂设为一定压力(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专利第3418271号公报([0024]~[0028]段、图1)
但是,所述的以往的双向恒压膨胀阀中,在可动体3的侧面和流路1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隙的范围中,当可动体3沿与直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偏移时,则会在连结栓5C与支撑突部5B、5B之间施加力矩载荷,这些连结栓5C和支撑突部5B、5B之间的滑动阻力产生偏差。这样,随之而来地波纹管4相对于制冷剂压力的伸缩量也产生偏差。由此,以往的双向恒压膨胀阀中,很难将制冷剂准确地设为一定压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比以往更为准确地将制冷剂设为一定压力的双向恒压膨胀阀。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双向恒压膨胀阀10、30是连接在热力泵回路90的室内热交换器92A和室外热交换器91A之间,而使制冷剂沿双向流动,能够将下流侧的制冷剂压力设为一定值的双向恒压膨胀阀10、30,其特征是,具备:在内部具有制冷剂的流路11的主体10B、设于主体10B中而将流路11划分为一端侧区域R1、中间区域R3和另一端侧区域R2的1对分区壁13、13、13F、13F、贯穿形成于1对分区壁13、13、13F、13F上而被近似同轴地配置的1对阀口16A、16B、固定于主体10B上而在一端侧区域R1内被与一方的阀口16A相面对地配置并随着一端侧区域R1内的制冷剂压力上升而远离其阀口16A地发生弹性变形的一端侧感压部20A、固定于主体10B上而在另一端侧区域R2内被与另一方的阀口16B相面对地配置并随着另一端侧区域R2内的制冷剂压力上升而远离其阀口16B地发生弹性变形的另一端侧感压部20B、被收容于中间区域R3中而在1对阀口16A、16B之间移动并能够改变所接近的一侧的阀口16A、16B的阀开度的可动阀体17、33、被分别游嵌于1对阀口16A、16B中并根据可动阀体17、33的位置而在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的感压部20A、20B的任意一方和可动阀体17、33之间变为突伸状态的1对顶靠轴17D、17D、34、34。
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双向恒压膨胀阀10、30中具有如下的特征,即,一端侧及另一端侧的感压部20A、20B都在一端开放的感压筒体21的开口端上铺设有隔膜22,感压筒体21被固定于主体10B上,隔膜22被与阀口16A、16B相面对地配置。
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双向恒压膨胀阀10、30中具有如下的特征,即,在热力泵回路90的制暖运转时,使位于下流侧的一方的阀口16A和顶靠轴17D、34的间隙的开口面积大于另一方的阀口16B和顶靠轴17D、34的间隙的开口面积,从而使得热力泵回路90的制冷运转时的下流侧的制冷剂压力大于制暖运转时的下流侧的制冷剂压力。
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向恒压膨胀阀10、30中具有如下的特征,即,使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的感压部20A、20B当中的室内热交换器92A侧的感压部20B的弹性系数、室外热交换器91A侧的感压部20A的弹性系数不同。
技术方案5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向恒压膨胀阀10中具有如下的特征,即,1对顶靠轴17D、17D被从可动阀体17的两个端部延伸设置。
技术方案6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向恒压膨胀阀30中具有如下的特征,即,将1对顶靠轴34、34分别固定于另一端侧及一端侧的感压部20A、20B上,将可动阀体33用球体33构成。
当将技术方案1的双向恒压膨胀阀10、30连接在热力泵回路90的室外热交换器91A和室内热交换器92A之间,将热力泵回路90设为制暖运转和制冷运转的任意一方时,则在双向恒压膨胀阀10、30中,制冷剂以一端侧区域R1、一方的阀口16A、中间区域R3、另一方的阀口16B、另一端侧区域R2的顺序流过。这样,中间区域R3内的可动阀体17、33被制冷剂推压而向下流侧移动,游嵌在下流侧的阀口16B中的顶靠轴17D、34变为在可动阀体17、33和另一端侧感压部20B之间突伸的状态。这样,可动阀体17、33就被另一端侧感压部20B定位。这里,当另一端侧区域R2内的制冷剂压力变得比较大时,则另一端侧感压部20B就会远离阀口16B地变形,随之而来地可动阀体17、33接近阀口16B而使阀开度变小,另一端侧区域R2内的制冷剂压力降低。与之相反,当另一端侧区域R2内的制冷剂压力变得比较小时,则另一端侧感压部20B就接近阀口16B地变形,随之而来地可动阀体17、33远离阀口16B而使阀开度变大,另一端侧区域R2内的制冷剂压力上升。
当切换制冷运转和制暖运转,制冷剂所流动的方向与所述的情况相反,一端侧区域R1位于下流侧时也相同,当一端侧区域R1内的制冷剂压力变得比较大时,则一方的阀口16A的阀开度变小,下流侧的制冷剂压力上升,另一方面,当一端侧区域R1内的制冷剂压力变得比较小时,则其阀口16A的阀开度变大,下流侧的制冷剂压力降低。而且,无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如何,因可动阀体17、33向下流侧移动,因而可动阀体17、33与上流侧的阀口16A、16B之间就被充分地分离,上流侧的阀口16A、16B总是成为开阀状态。
像这样,根据本发明的双向恒压膨胀阀10、30,就可以将下流侧的制冷剂压力设为一定值。而且,由于一端侧及另一端侧的感压部20A、20B被固定于主体10B上,因此一端侧及另一端侧的感压部20A、20B自身就不会与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对应地移动。所以,就不需要像以往那样限制波纹管的压曲并且将波纹管可以伸缩地支撑的直动支撑机构。这样,直动支撑机构的滑动阻力的影响就会消失,从而可以比以往更为准确地将制冷剂设为一定压力。
而且,一端侧感压部20A及另一端侧感压部20B因具备隔膜22或波纹管的任意一方,因此就可以形成与制冷剂压力对应地变形的构成。另外,在形成具备了隔膜22的构成的情况下,例如像技术方案2的发明那样,在一端开放的感压筒体21的开口上铺设隔膜22,将感压筒体21固定于主体10B上即可。
另外,本发明的双向恒压膨胀阀10、30与以往的双向恒压膨胀阀不同,由于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成对地设置了感压部20A、20B,因此就可以分别将室内热交换器92A侧的阀口16B的相对于制冷剂压力的阀开度的特性、室外热交换器91A侧的阀口16A的相对于制冷剂压力的阀开度的特性设定为与之各自适应的特性。
具体来说,通过像技术方案3的双向恒压膨胀阀10、30那样,使在制暖运转时位于下流侧的一方的阀口16A和顶靠轴17D、34的间隙的开口面积大于另一方的阀口16B和顶靠轴17D、34的间隙的开口面积,使得热力泵回路90的制冷运转时的下流侧的制冷剂压力大于制暖运转时的下流侧的制冷剂压力,就可以将制冷运转时和制暖运转时的分别被控制为最佳的温度及压力的制冷剂向室外及室内热交换器91A、92A供给。
另外,通过像技术方案4的双向恒压膨胀阀10、30那样,使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的感压部20A、20B当中的在制冷运转时位于下流侧的室内热交换器92A侧的感压部20B的弹性系数、在制暖运转时位于下流侧的室外热交换器91A侧的感压部20A的弹性系数不同,就可以在制冷剂压力及制冷剂流量不同的制冷运转和制暖运转时的各个情况下获得最佳的阀的提升特性。
根据技术方案5的构成,由于1对顶靠轴17D被从可动阀体17的两个端部延伸设置,因此就可以将一端侧及另一端侧的感压部20A、20B的构造简单化。
如技术方案6那样,将所述1对顶靠轴34分别固定于所述另一端侧及一端侧的感压部20A、20B上,将所述可动阀体33用球体33构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双向恒压膨胀阀的侧剖面图。
图2是该双向恒压膨胀阀的侧剖面图。
图3是该双向恒压膨胀阀的侧剖面图。
图4是热力泵回路的示意图。
图5是实施方式2的双向恒压膨胀阀的侧剖面图。
图6是以往的双向恒压膨胀阀的侧剖面图。
图中:10、30-双向恒压膨胀阀,10B-主体,11-流路,13、13F-对置壁,15A-导引筒体,15C-制冷剂通过孔,16A、16B-阀口,17-可动阀体,17D、34-顶靠轴,20A-一端侧感压部,20B-另一端侧感压部,21-感压筒体,22-隔膜,33-球体,90-热力泵回路,91A-室外热交换器,92A-室内热交换器,R1-一端侧区域,R2-另一端侧区域,R3-中间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将基于图1~图4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双向恒压膨胀阀10的主体10B在管道构件12的内部具备1对对置壁13、13。管道构件12例如将截面制成圆形而简直地延伸,在靠近两端位置被缩径为锥面状,与中间部分相比,两端部的直径更小。
1对对置壁13、13成为与管道构件12独立的构件。从一方的对置壁13的中心朝向另一方的对置壁13,突出有圆筒状的导引筒体15A。与之相对,在另一方的对置壁13的中心形成有圆形凹部15B,在该圆形凹部15B的内部嵌合有导引筒体15A,对置壁13、13之间被相互定心对齐。另外,导引筒体15A的头端被顶靠在圆形凹部15B的内面上,按照使对置壁13、13之间的间隔成为一定的大小的方式,对置壁13、13之间被相互定位。
在各对置壁13的外周面上遍及全周地形成有锁定槽14。与之对应,在管道构件12的中间部分的轴向的2个部位,管道构件12的一部分被遍及圆周方向整体地向内侧弯曲而形成1对突条12T、12T。而且,将各突条12T锁合在各对置壁13、13的锁定槽14内,将对置壁13、13定位固定于管道构件12内,并且将对置壁13、13的外周面和管道构件12的内周面的间隙填塞。这样,管道构件12内的流路11就被1对对置壁13、13划分为一端侧的一端侧区域R1、另一端侧的另一端侧区域R2和这些一端侧区域R1与另一端侧区域R2的中间的中间区域R3。
在对置壁13、13的中心部,形成有阀口16A、16B。这些阀口16A、16B的开口形状都成为圆形,被相互配置于同轴上。另外,所述的导引筒体15A及圆形凹部15B被配置于这些阀口16A、16B的同心圆上。另外,一对对置壁13的阀口16A(图1的上侧的阀口16A)的内径大于另一方的对置壁13的阀口16B的内径。这样,制冷剂就会穿过这些阀口16A、16B,而在一端侧区域R1和中间区域R3之间、中间区域R3和另一端侧区域R2之间流过。另外,两阀口16A、16B的中间区域R3侧的开口边缘被实施了比较大的倒角处理,成为锥面状的阀座16Z。
在导引筒体15A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将导引筒体15A沿与轴向正交的方向贯穿的制冷剂通过孔15C,制冷剂穿过这些制冷剂通过孔15C而在导引筒体15A的内侧和外侧之间流过。另外,在各对置壁13、13上,包围导引筒体15A的两端部地形成有锥面15T、15T。这样,例如就会起到如下的作用,即,将从一端侧的制冷剂通过孔15C朝向导引筒体15A的外侧流动的制冷剂,利用一端侧的锥面15T沿导引筒体15A的轴向导引,并且将沿着导引筒体15A的外面流动的制冷剂利用另一端侧的锥面15T向另一端侧的制冷剂通过孔15C内导引。
在导引筒体15A的内部,收容有可动阀体17。可动阀体17形成沿与导引筒体15A同轴的方向延伸的圆柱体构造,随着向两端部前进,头端逐渐变细。具体来说,可动阀体17在轴向的中央部具备滑动部17A,从该滑动部17A的两端朝向两头端,依次分别具备游嵌部17B、阀部17C和顶靠轴17D。
滑动部17A形成可以在导引筒体15A的内面滑动的大小,这样可动阀体17就被与导引筒体15A及阀口16A、16B定心对齐。
各顶靠轴17D、17D被游嵌于各阀口16A、16B中。这样,制冷剂就会穿过各阀口16A、16B的内周面和顶靠轴17D、17D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而流过阀口16A、16B。另外,两顶靠轴17D、17D形成相同的外径。这样,由于如前所述,一方的阀口16A的内径大于另一方的阀口16B的内径,因此一方的阀口16A和顶靠轴17D的间隙的开口面积就大于另一方的阀口16B和顶靠轴17D的间隙的开口面积。
两游嵌部17B、17B相对于滑动部17A以带有阶梯的形状直径变小,形成于游嵌部17B和导引筒体15A的内面之间的间隙成为能够使制冷剂通过的大小。
阀部17C成为一端形成与游嵌部17B相同的外径而另一端形成与顶靠轴17D相同的外径的锥面形状。另外,阀部17C的锥面的倾斜度例如成为与设于阀口16A、16B的开口边缘的锥面状的阀座16的倾斜度相同的角度。这样,当如图3所示,可动阀体17在导引筒体15A内向一端侧移动时,一方的阀部17C就接近一方的阀口16A,从而可以调节该阀口16A的开阀度,并且另一方的阀部17C与另一方的阀口16B充分地分离,阀口16B成为开阀状态。与之相反,当如图1所示,可动阀体17在导引筒体15A内向另一端侧移动时,另一方的阀部17C接近一方的阀口16B,从而可以调节该阀口16B的开阀度,并且一方的阀部17C与另一方的阀口16A充分地分离,阀口16A成为开阀状态。
为了调节各阀口16A、16B的阀开度,在作为主体10B的一部分的各对置壁13、13上,安装有本发明的一端侧感压部20A和另一端侧感压部20B。一端侧感压部20A及另一端侧感压部20B都在一端开阀的感压筒体21的开口上铺设有隔膜22。在感压筒体21上,从其开口端向侧方伸出凸缘部21F。此外,隔膜22的外缘部被以铺设在凸缘部21F上的状态焊接。另外,与凸缘部21F对应地,在各对置壁13、13当中的与中间区域R3相反的面上,在靠近外部的部分上形成有圆环状突部18。另外,从圆环状突部18的外缘部向与中间区域R3远离的一侧,竖立起锁定片19。这样,就形成将隔膜22的外缘部夹持在凸缘部21F和圆环状突部18之间的状态,将锁定片19向凸缘部21F侧推倒,将感压筒体21固定在对置壁13上。
另外,在感压筒体21的内部,收容有压缩弹簧24,压缩弹簧24的一个端部被推靠在紧靠在隔膜22的内面上的内部支撑盘23上。内部支撑盘23的中心部朝向隔膜22突出,仅该突出部分的头端面顶靠在隔膜22上。而且,感压筒体21的内部形成真空。另外,在圆环状突部18上,沿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形成有贯穿孔18A,穿过该贯穿孔18A,隔膜22和对置壁13之间的空间与一端侧区域R1(或另一端侧区域R2)整体连通。
这里,本实施方式中,使对应了隔膜22及压缩弹簧24的弹性系数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感压部20A、20B之间不同。具体来说,另一端侧感压部20B的弹性系数大于一端侧感压部20A的弹性系数。另外,如前所述,一方的阀口16A和顶靠轴17D的间隙的开口面积大于另一方的阀口16B和顶靠轴17D的间隙的开口面积,通过将这些弹性系数和开口面积设定为给定的值而组合,另一端侧区域R2成为下流时的该另一端侧区域R2的制冷剂压力就会大于一端侧区域R1成为下流时的该一端侧区域R1的制冷剂压力。
本实施方式的双向恒压膨胀阀10的构成如上所示。对于将该双向恒压膨胀阀10安装于图4所示的热力泵回路90中的情况的动作说明如下。该热力泵回路90例如被设于一般家庭用的室内空调中。在热力泵回路90中具备室外热交换器91A和室内热交换器92A,该室外热交换器91A被装入室内空调的室外机91中,另一方面,室内热交换器92A被装入室内机92中。此外,利用1对管路96A、96B将这些室外热交换器91A和室内热交换器92A之间连接,形成包括室外热交换器91A及室内热交换器92A的制冷剂循环路径96,制冷剂穿过这些室外热交换器91A及室内热交换器92A而在制冷剂循环路径96中循环。这样,在制冷剂通过室外热交换器91A时,在制冷剂和外界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制冷剂通过室内热交换器92A时,在制冷剂和室内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本实施方式的双向恒压膨胀阀10被装入室外机91内,并且被连接在连结室外热交换器91A和室内热交换器92A之间的一方的管路96A的途中。这样就形成如下的状态,即,主体10B当中的图1的上侧所示的一端侧区域R1总是与室外热交换器91A连通,另一方面,图1的下侧所示的另一端侧区域R2总是与室内热交换器92A连通。另外,在室外机91侧,在另一方的管路96B的途中借助四通阀93连接有压缩机94。这样,当将热力泵回路90切换为制冷运转和制暖运转时,四通阀93动作,流过制冷剂循环路径96的制冷剂的流向逆转。
在热力泵回路90的制冷运转时,在一方的管路96A中,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92A流向室外热交换器91A,此时,在双向恒压膨胀阀10中,如图1的箭头所示,制冷剂依照一端侧区域R1、一方的阀口16A、中间区域R3、另一方的阀口16B、另一端区域R2的顺序流动。这样,中间区域R3内的可动阀体17被制冷剂推压而向下流侧(该情况下为图1的下侧)移动,形成游嵌于下流侧的阀口16B中的顶靠轴17D在可动阀体17和另一端侧感压部20B之间突伸的状态。这样,可动阀体17就被另一端侧感压部20B定位。
这里,当另一端侧区域R2内的制冷剂压力变得比较大时,则另一端侧感压部20B的隔膜22就会远离阀口16B地变形,随之而来地可动阀体17接近阀口16B而使阀开度变小,另一端侧区域R2内的制冷剂压力降低。与之相反,当另一端侧区域R2内的制冷剂压力变得比较小时,则另一端侧感压部20B的隔膜22就接近阀口16B地变形,随之而来地可动阀体17远离阀口16B而使阀开度变大,另一端侧区域R2内的制冷剂压力上升。这样,就可以将下流侧的制冷剂压力设为一定值。
另一方面,当将热力泵回路90从制冷运转切换为制暖运转时,制冷剂所流动的方向逆转,如图2的箭头所示,制冷剂依照另一端侧区域R2、另一方的阀口16B、中间区域R3、另一方的阀口16A、一端侧区域R1的顺序流动。这样,如从图2到图3的变化所示,中间区域R3内的可动阀体17被制冷剂推压而向下流侧(该情况下为图3的上侧)移动,形成游嵌于下流侧的阀口16A中的顶靠轴17D在可动阀体17和一端侧感压部20A之间突伸的状态。这样,可动阀体17就被一端侧感压部20A定位。
此外,与制冷运转时相同,当一端侧区域R1内的制冷剂压力变得比较大时,随之而来地可动阀体17接近阀口16A而使阀开度变小,一端侧区域R1内的制冷剂压力降低。与之相反,当另一端侧区域R2内的制冷剂压力变得比较小时,随之而来地可动阀体17远离阀口16B而使阀开度变大,另一端侧区域R2内的制冷剂压力上升。这样,就可以将下流侧的制冷剂压力设定一定值。
像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双向恒压膨胀阀10,无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如何,都可以将下流侧的制冷剂压力设为一定值。此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的双向恒压膨胀阀10中,一端侧及另一端侧的感压部20A、20B被固定于主体10B上,因此一端侧及另一端侧的感压部20A、20B自身就不会与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对应地移动。所以,就不需要像以往那样地限制波纹管的压曲并且将其可以伸缩地支撑的直动支撑机构。这样,直动支撑机构的滑动阻力的影响就会消失,从而可以比以往更为准确地将制冷剂设为一定压力。而且,由于可动阀体17被导引筒体15A可以直动地导引,因此可动阀体17的直动位置与阀开度的对应关系比以往更稳定,在这一点上,也可以与以往相比更为准确地将制冷剂设为一定压力。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双向恒压膨胀阀10与以往的双向恒压膨胀阀不同,由于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成对地设置了感压部20A、20B,因此就可以分别将室内热交换器92A侧的阀口16B的相对于制冷剂压力的阀开度的特性、室外热交换器91A侧的阀口16A的相对于制冷剂压力的阀开度的特性设定为与之各自适应的特性。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双向恒压膨胀阀10中,由于使制冷运转时的下流侧的制冷剂压力大于制暖运转时的下流侧的制冷剂压力,因此就可以将制冷运转时和制暖运转时的分别被控制为最佳的温度及压力的制冷剂向室外及室内热交换器91A、92A供给。
而且,由于使在制暖运转时位于下流侧的一方的阀口16A和顶靠轴17D的间隙的开口面积大于另一方的阀口16B和顶靠轴17D的间隙的开口面积,因此即使在制冷剂流量比较大的制暖运转时,也可以使制冷剂顺利地流过。
另外,通过使在制冷运转时位于下流侧的另一端侧感压部20B的弹性系数、在制暖运转时位于下流侧的一端侧感压部20A的弹性系数不同,就可以在制冷剂压力及制冷剂流量不同的制冷运转时和制暖运转时的各个情况下获得最佳的阀的提升特性。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的双向恒压膨胀阀30被表示于图5中。以下将对与所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使用相同的符号,将重复的说明省略,仅对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5中,符号31为第1内壁构成体,形成使所述实施方式1的一方的对置壁13的外径略为减小,从其外周面中伸出锁定突条31A的构造。另外,符号32为第2内壁构成体,形成从所述实施方式1的另一方的对置壁13当中的外缘部向与另一端侧感压部20B相反的一侧伸出锁定突片31B的构造。这样,通过形成将第1内壁构成体31和第2内壁构成体32的一端面之间接合的状态,将锁定突片31B向内侧弯曲而与锁定突条31A锁合,第1内壁构成体31和第2内壁构成体32就被一体化。
在第2内壁构成体32的中心部分的、与第1内壁构成体31的接合面上形成有截面圆形的陷入部38,另一方面,在第1内壁构成体31的中心部分,形成有圆筒突部39。这样,圆筒突部39被与陷入部38嵌合,该圆筒突部39的内侧形成本发明的中间区域R3,陷入部38和圆筒突部39的各内壁成为本发明的1对对置壁13F、13F。此外,在中间区域R3的内部,收容有作为本发明的可动阀体的球体33。
另外,在一端侧感压部20A及另一端侧感压部20B的各隔膜22上,在各自中心部固定有顶靠轴34的一个端部,各顶靠轴34的另一端部被配置于阀口16A、16B内。这样,当制冷剂在图5中向下流动时,球体33向阀口16B侧移动,在该阀口16B的阀座16Z和球体33之间形成间隙。此外,当另一端区域R2内的压力变得比较高时,球体33与阀口16B的阀座16Z接近而使阀开度变小,当另一端侧区域R2内的压力变得比较低时,球体33远离阀口16B的阀座16Z而使阀开度变大。这样,另一端侧区域R2的制冷剂压力就被保持一定。
在制冷剂流动的方向逆转的情况下,球体33向阀口16A侧移动,同样地,阀口16A的开阀度被与一端侧区域R1内的制冷剂压力对应地调节,一端侧区域R1的制冷剂压力被保持一定。
[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如下说明所示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另外,对于下述以外的方式,也可以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
(1)所述实施方式1及2的一端侧感压部20A及另一端侧感压部20B虽然具备隔膜22,但是也可以取代该隔膜22,而在一端侧感压部及另一端侧感压部上设置波纹管。
(2)所述实施方式1及2的主体10B虽然装有管道构件12和对置壁13、13(13F、13F),但是将这些对置壁13、13与管道构件12一体化形成的构成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

Claims (6)

1.一种双向恒压膨胀阀(10、30),连接在热力泵回路(90)的室内热交换器(92A)和室外热交换器(91A)之间,而使制冷剂沿双向流动,能够将下流侧的制冷剂压力设为一定值,其特征是,具备:
主体(10B),在其内部具有所述制冷剂的流路(11);
1对分区壁(13、13、13F、13F),其设于所述主体(10B)中,将所述流路(11)划分为一端侧区域(R1)、中间区域(R3)和另一端侧区域(R2);
1对阀口(16A、16B),该1对阀口(16A、16B)贯穿形成于所述1对分区壁(13、13、13F、13F)上并被近似同轴地配置;
一端侧感压部(20A),其固定于所述主体(10B)上,在所述一端侧区域(R1)内被与一方的所述阀口(16A)相面对地配置,并随着所述一端侧区域(R1)内的制冷剂压力上升而远离所述一方的阀口(16A)地发生弹性变形;
另一端侧感压部(20B),其固定于所述主体(10B)上而在所述另一端侧区域(R2)内被与另一方的所述阀口(16B)相面对地配置,并随着所述另一端侧区域(R2)内的制冷剂压力上升而远离所述另一方的阀口(16B)地发生弹性变形;
可动阀体(17、33),其被收容于所述中间区域(R3)中而在所述1对阀口(16A、16B)之间移动,并能够改变所接近的一侧的所述阀口(16A、16B)的阀开度;
1对顶靠轴(17D、17D、34、34),其被分别游嵌于所述1对阀口(16A、16B)中并根据所述可动阀体(17、33)的位置而在所述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的感压部(20A、20B)的任意一方和所述可动阀体(17、33)之间变为突伸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恒压膨胀阀(10、30),其特征是,所述一端侧及另一端侧的感压部(20A、20B)都在一端开放的感压筒体(21)的开口端上铺设有隔膜(22),所述感压筒体(21)被固定于所述主体(10B)上,所述隔膜(22)被与所述阀口(16A、16B)相面对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向恒压膨胀阀(10、30),其特征是,在所述热力泵回路(90)的制暖运转时,位于下流侧的一方的所述阀口(16A)和所述顶靠轴(17D、34)的间隙的开口面积大于另一方的所述阀口(16B)和所述顶靠轴(17D、34)的间隙的开口面积,从而使得所述热力泵回路(90)的制冷运转时的下流侧的制冷剂压力大于制暖运转时的下流侧的制冷剂压力。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向恒压膨胀阀(10、30),其特征是,所述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的感压部(20A、20B)当中的所述室内热交换器(92A)侧的感压部(20B)的弹性系数、和所述室外热交换器(91A)侧的感压部(20A)的弹性系数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向恒压膨胀阀(10),其特征是,所述1对顶靠轴(17D、17D)被从所述可动阀体(17)的两个端部延伸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向恒压膨胀阀(30),其特征是,将所述1对顶靠轴(34、34)分别固定于所述另一端侧及一端侧的感压部(20A、20B)上,将所述可动阀体(33)用球体(33)构成。
CNB2005101200082A 2005-07-22 2005-11-08 双向恒压膨胀阀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555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12151 2005-07-22
JP2005212151 2005-07-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00632A true CN1900632A (zh) 2007-01-24
CN100535557C CN100535557C (zh) 2009-09-02

Family

ID=37622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2000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5557C (zh) 2005-07-22 2005-11-08 双向恒压膨胀阀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0630612B1 (zh)
CN (1) CN100535557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51561A (zh) * 2021-12-13 2022-03-08 芜湖创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带流量监控的电动阀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65945B2 (ja) * 1984-09-12 1994-08-24 日本電装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用膨脹弁
JP3207716B2 (ja) * 1994-12-22 2001-09-10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温度膨張弁
JP2004101163A (ja) * 2002-07-16 2004-04-02 Tgk Co Ltd 定流量膨張弁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51561A (zh) * 2021-12-13 2022-03-08 芜湖创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带流量监控的电动阀
CN114151561B (zh) * 2021-12-13 2024-03-15 芜湖创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带流量监控的电动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35557C (zh) 2009-09-02
KR100630612B1 (ko) 2006-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88365B1 (ko) 열교환기
CN100338425C (zh) 具有多圆柱面组合型流路的热交换器用管道及使用该管道的热交换器
CN100350170C (zh) 减振器可调节缓冲阀
CN1771384A (zh) 恒温装置
US9951996B2 (en) Refrigerant evaporator
EP1837616A3 (en) A heat exchanger
US9353978B2 (en) Adsorber and adsorption heat pump
CN1900632A (zh) 双向恒压膨胀阀
CN1144316A (zh) 空调装置
CN107504728A (zh) 滑动式换向阀及冷冻循环系统
US11098681B2 (en) Cobra head air intake ports and intake manifolds
CN113482808B (zh) 一种egr冷却器及egr系统
CN2818954Y (zh) 一种陶瓷阀片组件及装有该组件的冷热水混合阀
CN1945072A (zh) 一种陶瓷阀片组件及装有该组件的冷热水混合阀
CN205638675U (zh) 车辆散热器的水室和散热器总成
CN202326887U (zh) 一种调节减振器阻尼的阀组件
CN1932352A (zh) 流路切换阀
CN103256834A (zh) 椭圆管翅片式换热器及顶出风空调室外机
CN104976178B (zh) 一种调节气缸
CN108323978A (zh) 可伸缩调整的压力棒及其应用
CN205718107U (zh) 一种稳定型双向节流阀
CN209197536U (zh) 一种可调节板式换热器
CN1453532A (zh) 节流阀装置和空调机
CN108826753A (zh) 可变流程平行流换热器
CN1821637A (zh) 一种陶瓷阀片组件及装有该组件的冷热水混合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02

Termination date: 2015110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