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96017A - 生活污水一体化高效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生活污水一体化高效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96017A CN1896017A CNA2006100933894A CN200610093389A CN1896017A CN 1896017 A CN1896017 A CN 1896017A CN A2006100933894 A CNA2006100933894 A CN A2006100933894A CN 200610093389 A CN200610093389 A CN 200610093389A CN 1896017 A CN1896017 A CN 189601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wage
- mud
- efficient integrated
- sludge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生活污水一体化高效处理装置,采用碳钢材料制成一个四方体,生活污水与空气通过水泵与射流器从机体底部进入聚丙烯立体弹性填料层,在填料上附着生长的好氧微生物将有机物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降解。生活污水与空气在集泥斗的引导下,空气从装置两侧顶部逸出,污水与污泥进入接触沉淀滤料层,污泥受到阻拦,相互碰撞絮凝并结成大颗粒污泥沉降至集泥斗内,由排泥管重力排出。处理水经紫外线杀菌处理后达标排放。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接触沉淀滤料内含泥量增加,水位上升,当水位达到液位计时,启动反冲洗程序,对接触沉淀滤料反冲洗。反冲洗结束后,便可恢复正常的污水处理工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尤其是生活污水一体化高效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生活污水处理有多种处理工艺,每种工艺由不同的处理单元组合起来,构成生活污水的处理流程。由于处理流程长,组合单元多,所需要的设备投资大,设备利用效率低。在生活污水处理中,主要单元是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等有毒有害物质以及泥水分离,使处理水能达到标准后排放。如果能将有机物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去除和泥水分离单元组合在一个装置内,就能减少设备投资,降低污水处理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特别是生活污水一体化高效处理装置,通过采用一体化组合方式,将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和泥水分离两个不同功能的单元组合在一个处理装置内,制成一个一体化的处理装置。生活污水与空气通过水泵与射流器从一体化装置的底部呈颗粒状喷射出来,空气与污水充分混合,一起进入聚丙烯立体弹性填料层。填料上附着生长的好氧微生物从污水中获得有机物等能量,以维持其生存和种群扩大,由于反应是在好氧状态下进行的,污水中含有溶解氧,使生物化学反应呈好氧反应特性。这时,填料受到水力与曝气的冲刷,生物膜会自动脱落,与污水中的污泥一起,在水力与空气的推动下上升。这时装置内的水力与空气及污泥的冲击能量很大,需要进行消能处理,才能进行泥水分离。在集泥斗的引导下,空气从装置顶部两侧逸出,水力与污泥的冲击能量减弱。污泥与污水便越过集泥斗顶端进入沉淀区,污水通过接触沉淀滤料处理后成为处理水,污泥则在通过接触沉淀滤料时受阻,不能上升,便在相互碰撞中形成较大颗粒,沉降至集泥斗内,由排泥管重力排出。处理水进入集水堰内,由紫外线杀菌处理后流出装置,达到处理标准排放。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接触沉淀滤料中会积累污泥,污水不能顺利通过,水位上升,降低处理能力与处理质量。当水位上升达到液位计时,液位计发出讯号,启动反冲洗程序,进行反冲洗。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采用碳钢材料,制作成一个四方装置。装置内的功能分为布水与布气区、填料区、消能区、泥水分离区、静水与杀菌区。水泵与射流器将生活污水与空气从装置底部的布水与布气区进入,空气与污水在装置底部充分混合后,呈紊流状态进入聚丙烯立体弹性填料区。在经过培养与驯化后,聚丙烯立体弹性填料上附着生长了微生物富集的生物膜,当空气进入填料后,在与污水的相互接触中部分溶解,成为溶解氧,为好氧微生物提供氧源。生活污水和空气经过填料时,污水中的有机物与填料上附着生长的微生物接触,微生物将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与水。同时,生活污水中的其它有毒有害物质也能获得微生物的降解,转化为无机物或其它无害物质。污水与空气经过填料区后,有很大的冲击能量,在集泥斗引导下,污水与污泥及空气进行有组织运行,空气从装置两侧的顶部逸出,污水与污泥的上升能量得到消减。污水与污泥越过集泥斗顶端进入接触沉淀区,在通过接触沉淀滤料层时,污泥上升受阻,相互间碰撞絮凝,形成较大污泥颗粒沉降至集泥斗内,由排泥管重力排出。污水经过滤料时,泥水分离,成为处理水,进入装置上部后流入溢流堰,在溢流堰上方安装紫外线灯,对处理水进行杀菌处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接触沉淀滤料中会积累污泥,污水不能顺利通过,水位上升,降低处理能力与处理质量,当水位上升达到液位计时,液位计发出讯号,启动反冲洗程序,进行反冲洗。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生活污水在一体化装置内完成有机物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然后将处理水与污泥分离,完成生活污水处理的全过程,使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排放。这种生活污水一体化高效处理装置,结构合理,经济实用,适应性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附图是本发明1∶100的主视图。
附图中,1、机体 2、集泥斗 3、15、玻璃钢格栅 4、聚丙烯立体弹性填料 5、排泥管 6、空气与污水入口 7、液位计 8、挡板 9、出水管 10、紫外线灯 11、反冲洗泥水排放管 12、溢流堰 13、接触沉淀滤料 14、反冲洗水管
在附图实施例中,由水泵配套射流器将污水与空气注入由碳钢制成的机体(1)的底部,生活污水与空气充分混合,进入由玻璃钢格栅(15)承托的聚丙烯立体弹性填料(4),生活污水和空气与填料上附着生长的好氧微生物接触后,有机物与其它有毒有害物质被好氧微生物降解,转变成二氧化碳与水,因为水力与曝气的冲刷作用,填料上的生物膜会自动脱落,与生活污水中的污泥混合在一起,受水力与空气的冲击,一起上升,在集泥斗(2)的引导下,空气从装置两侧顶部逸出,污水与污泥的冲击能量减弱,污水与污泥越过集泥斗(2)的顶端,在挡板(8)的阻拦下,污水与污泥进入由玻璃钢格栅板(3)承托的接触沉淀滤料(13),污泥被滤料阻拦不能上升,便相互碰撞絮凝沉降,进入集泥斗(2)内,污泥由排泥管(5)重力排出装置外,处理水经过接触沉淀滤料(13)进入溢流堰(12)内,安装在溢流堰上部的紫外线灯(10)对处理水进行杀菌处理,处理水通过出水管(9)对外排放。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接触沉淀滤料(13)会有污泥积累,处理水量减少,水质开始下降,水位上升。当水位达到液位计(7)时,发出讯号,启动反冲洗程序。在反冲洗时,关闭出水管(9),打开反冲洗泥水排放管(11),开启反冲洗供水管(14),对接触沉淀滤料(13)进行反冲洗,反冲出来的泥水进入集水堰(12)内,通过反冲洗泥水排放管(11)排出机体(1),进入污水集水池,经提升后进入机体内再处理。
具体实施方式 采用碳钢材料制成一个四方体,将装置内设置布水与布气区、填料区、消能区、接触沉淀区以及静水与杀菌区。生活污水与空气通过水泵与射流器从机体底部进入装置内,生活污水与空气充分混合,一起进入聚丙烯立体弹性填料层,在填料上附着生长的好氧微生物从曝气中获得氧分,从生活污水中获得有机物等能量,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将有机物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降解。污水、空气以及污泥从填料区继续上升后,冲击能量很大,此时不适合泥水分离,需要进行消能处理,将它们的冲击能量减弱,以利后续的泥水分离。当生活污水与空气以及污泥穿过填料后,在集泥斗的引导下,空气从装置两侧顶部逸出,污水与污泥进入接触沉淀滤料层,污泥受到阻拦,相互碰撞絮凝并结成大颗粒污泥沉降至集泥斗内,污泥由排泥管重力排出。处理水则进入溢流堰内,经紫外线杀菌处理后,可达标排放。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接触沉淀滤料内含泥量增加,水位上升,当水位达到液位计时,启动反冲洗程序,对接触沉淀滤料进行反冲洗。在反冲洗时,关闭处理水的出水管,打开反冲洗泥水排放管,开启反冲洗水进水管,对接触沉淀滤料进行反冲洗,反冲洗泥水进入集水堰内,由反冲洗泥水排放管排出,进入生活污水集水池,经提升后进入装置内重新进行处理。反冲洗结束后,便可恢复正常的污水处理工作。
Claims (9)
1、一种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由机体(1)、集泥斗(2)、玻璃钢格栅(3、15)、聚丙烯立体弹性填料(4)、排泥管(5)、空气与污水入口(6)、液位计(7)、挡板(8)、出水管(9)、紫外线灯(10)、反冲洗泥水排放管(11)、溢流堰(12)、接触沉淀滤料(13)、反冲洗水管(14)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活污水一体化高效处理装置,其特征是集泥斗(2)下部设置在聚丙烯立体弹性填料(4)内,上部引导污水与污泥及空气进行消能与改变污水与污泥的流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活污水一体化高效处理装置,其特征是在集泥斗(2)的内侧设置挡板(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活污水一体化高效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挡板(8)设在装置顶部,从两侧引导污水与污泥进行泥水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活污水一体化高效处理装置,其特征是在挡板(8)内侧设置接触沉淀滤料(1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活污水一体化高效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接触沉淀滤料(13)下安装反冲洗供水管(1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活污水一体化高效处理装置,其特征是反冲洗泥水排放管(11)安装在出水堰(12)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活污水一体化高效处理装置,其特征是紫外线灯管(10)安装在溢流堰(12)的上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活污水一体化高效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液位计(7)安装在装置顶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2006100933894A CN1896017A (zh) | 2006-06-20 | 2006-06-20 | 生活污水一体化高效处理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2006100933894A CN1896017A (zh) | 2006-06-20 | 2006-06-20 | 生活污水一体化高效处理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96017A true CN1896017A (zh) | 2007-01-17 |
Family
ID=37608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6100933894A Pending CN1896017A (zh) | 2006-06-20 | 2006-06-20 | 生活污水一体化高效处理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896017A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76029A (zh) * | 2010-06-11 | 2011-12-14 | 冯军 | 一种旁流水处理设备倒置腔体 |
CN102815784A (zh) * | 2012-08-29 | 2012-12-12 |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好氧三相分离器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方法 |
CN106115818A (zh) * | 2016-08-31 | 2016-11-16 | 陈师楚 | 一种螺旋板压力池 |
CN107381965A (zh) * | 2017-08-31 | 2017-11-24 | 常州道博化工有限公司 |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
CN109020071A (zh) * | 2018-08-24 | 2018-12-18 | 浙江海河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污水三相接触生物处理工艺及一体化装置系统 |
-
2006
- 2006-06-20 CN CNA2006100933894A patent/CN1896017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76029A (zh) * | 2010-06-11 | 2011-12-14 | 冯军 | 一种旁流水处理设备倒置腔体 |
CN102815784A (zh) * | 2012-08-29 | 2012-12-12 |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好氧三相分离器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方法 |
CN102815784B (zh) * | 2012-08-29 | 2014-06-25 |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好氧三相分离器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方法 |
CN106115818A (zh) * | 2016-08-31 | 2016-11-16 | 陈师楚 | 一种螺旋板压力池 |
CN107381965A (zh) * | 2017-08-31 | 2017-11-24 | 常州道博化工有限公司 |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
CN109020071A (zh) * | 2018-08-24 | 2018-12-18 | 浙江海河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污水三相接触生物处理工艺及一体化装置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346525B1 (ko) | 폐수 응집 처리장치 | |
CN104176886B (zh) | 一种微动力mbr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 |
CN107963786A (zh) | 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及系统 | |
CN100471800C (zh) | 生活污水流化床一体化处理装置 | |
CN101638277A (zh) | 洗车水净化回用处理系统 | |
CN102020370A (zh) | 一种污水深度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 |
CN1896017A (zh) | 生活污水一体化高效处理装置 | |
CN116409878A (zh) | 一种厌氧氨氧化废水处理装置及废水处理系统 | |
KR102063343B1 (ko) | 화학 응집 침전 여과장치 | |
US3539507A (en) | Waste treatment process | |
KR101037888B1 (ko) | 침전, 생물학적 분해, 여과, 인제거, 자외선소독 일체형 하이브리드 하폐수 처리장치 | |
CN101898847A (zh) | 处理含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及代谢产物污水的系统 | |
CN103319049A (zh) | 一种mbr膜污水处理系统 | |
CN100471799C (zh) | 工业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 | |
CN201338976Y (zh) | 医疗机构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 | |
CN114933392B (zh) |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 |
CN217418468U (zh) | 一种一体化厌氧好氧污水处理设备 | |
CN200974790Y (zh) | 生活污水流化床一体化处理装置 | |
CN211394152U (zh) | 一种中水处理装置 | |
CN210505859U (zh) | 一种油漆废水高效混凝气浮处理装置 | |
KR101161165B1 (ko) | 고효율 오폐수 처리장치 | |
CN207792980U (zh) | 一种生活污水专用一体化处理设备 | |
CN201010602Y (zh) | 工业废水流化床一体化处理装置 | |
JP2006289153A (ja) | 汚水浄化方法及び装置 | |
CN111977909A (zh) | 一种垃圾中转站渗滤液脱氮装置及使用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