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88689A - 空调温度传感器固定结构 - Google Patents
空调温度传感器固定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88689A CN1888689A CNA2005100139725A CN200510013972A CN1888689A CN 1888689 A CN1888689 A CN 1888689A CN A2005100139725 A CNA2005100139725 A CN A2005100139725A CN 200510013972 A CN200510013972 A CN 200510013972A CN 1888689 A CN1888689 A CN 188868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nsor
- temperature sensor
- indoor heat
- heat converter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温度传感器固定结构,属于空调控制系统对温度敏感的装置。本发明包括室内热交换器,位于室内热交换器的一侧对热交换器周围温度进行测定的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的一侧对温度传感器进行固定的传感器支架;在传感器支架上有让温度传感器紧密接触在室内热交换器的传感器紧密接触部;传感器支架上还贯穿形成有让室内热交换器周围的空气流畅地流通的通孔。这样,本发明可以防止室内热交换器上出现结冰;固定温度传感器的的传感器支架部和支撑部上贯穿的通孔,让温度传感器更加准确地测定室内热交换器周围温度。温度传感器不与室内热交换器发生接触,可以防止温度传感器的误动或不必要的动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控制系统对空气敏感的装置,更详细的说,本发明是一种传感器支架具有传感器紧密接触部和贯穿形成有通孔,让固定在传感器支架上的温度传感器紧密地接触在室内热交换器上,从而使温度传感器更加准确地测定周围温度的空调温度传感器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空调是设置在汽车、办公室或家庭等室内的一个空间或墙壁上,对室内空气进行制冷或制热的一种制冷、制热设备,具有由压缩机一室外热交换器—膨胀阀—室内热交换器组成的制冷回路。
空调在结构上可分为设置在室外的室外机和设置在室内的室内机。作为制冷设备使用时,把室外侧称为放热侧,把室内侧称为吸热侧。上述室外侧设有室外热交换器和压缩机,室内侧设有室内热交换器。
众所周知,空调大体上可分为分体型空调和一体型空调。分体型空调的室内侧和室外侧采用相互分离的结构。而一体型空调的室内侧和室外侧采用形成一体的结构。
分体型空调在安装形式上可分为箱式、壁挂式、吊顶式等。而一体型空调可分为窗户型和墙壁埋设型。窗户型设置在窗户上,其室内侧朝着室内,室外侧朝着室外。而墙壁埋设型暗设在墙壁体内。
图1是普通一体型空调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已有技术一体型空调的传感器支架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已有技术一体型空调设置传感器支架的状态示意图。
如图所示,一体型空调具有长方体结构,包括形成正面外观的正面面板10,形成侧面以及背面外观的外壳20,形成顶面外观的外壳罩30,以及形成底面的底盘40。
正面面板10形成一体型空调的正面外观,具有四边形形状,其正面中心部向前突出一定程度,越往上或下突出程度越低,从侧面观察时,具有圆弧形状。
顺着正面面板10的外缘,形成有向后突出一定程度的衬边,使正面面板10容易地与外壳20以及外壳罩30结合。
正面面板10的下端部形成有正面吸入口12,正面吸入口12是用于把室内空气吸入到一体型空调内侧的通路。正面面板10的两侧面形成有侧面吸入口14。从而,空气通过正面面板10的下端部和侧面,流入一体型空调内部。
正面面板10的上部,横向形成有长长的室内排出口16,用于把热交换后的空气排向室内空间。室内排出口16的内部按一定间隔形成有排出格栅16a,让通过室内排出口16排出的空气均匀地流动。
室内排出口16的正面设有选择性开闭室内排出口16的排出门(未图示)。排出门具有四边形结构,具有与正面面板10正面相同的曲率。排出门通过上下滑动,有所选择地开闭室内排出口16。
室内排出口16的上侧横向形成有长长的操作面板18。操作面板18由操作部18b和显示部18a构成。操作部18b形成有控制一体型空调动作的多个按钮。显示部18a显示在操作部18b操作下的一体型空调状态。
底盘40的顶面被划分为室外侧和室内侧,并设有各种部件。底盘40上形成有空气导流件41,空气导流件41的下端一体形成有室内侧底座42。空气导流件41划分室内侧和室外侧,并导流室内侧的空气流动。
另外,虽未图示,上述空气导流件41的内侧被划分为左右两侧,各空间中分别设有室内扇,为室内侧的空气流动提供动力。
空气导流件41与管口(orifece)47结合,形成空气导流件41的正面,管口47形成流向空气导流件41的空气通路。空气导流件41与管口47下侧的一部分面接触,让被室内扇吹送的空气更加流畅地顺着空气导流件41的内侧壁面流动。
空气导流件41的上部形成有排出导流件43。室内扇吹送的空气,被排出导流件43导流到正面面板10上部的室内排出口16。排出导流件43通过滑动方式结合在空气导流件41的上端,从后端向前突出一定部分,其前端部具有与正面面板10室内排出口16对应的结构。
跨着排出导流件43的顶面和右侧面形成有控制箱44。从正面观察时,控制箱44具有“”形状,其折曲的部分安装在排出导流件43的右侧上方角部,并与之结合。
控制箱44的底部后方形成有安装电容45的空间。从而,即使不在外部形成单独的电容安装空间,也可以在由控制箱44形成的空间中安装电容45。
控制箱44的内部安装有主集成电路板44a。该主集成电路板44a用于控制一体型空调的工作。控制箱44的一侧设有连线44b。连线44b与操作面板18背面的显示器集成电路(未图示)连接,让控制箱44和操作面板18形成联动关系。
控制箱44的顶面形成有控制箱罩44’,用于保护内部的主集成电路板44a。
空气导流件41的前方设有室内热交换器46。室内热交换器46让冷媒与从调温空间流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室内热交换器46的正面设有温度传感器60。该温度传感器60对室内扇吹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6的室内空气进行温度测定。温度传感器60被固定设置在传感器支架70上,对室内热交换器46周围的温度进行测定,提供空调工作所需的信号。传感器支架70插入在室内热交换器46的散热片之间。
如图2、图3所示,传感器支架70包括固定在室内热交换器46正面的支架固定部72、形成在支架固定部72的相反侧,用于插放温度传感器60的传感器支架部74、以及形成在支架固定部72和传感器支架部74之间,连接并支撑支架固定部72和传感器支架部74的支撑部76。
支架固定部72的上下侧,分别形成有支架固定件72a。上下支架固定件72a的中心部,形成有插放室内热交换器46散热片的散热片插入槽72b,让传感器支架70容易地被固定在室内热交换器46的正面。
传感器支架部74形成有一字形传感器导向件74a。传感器导向件74a与支撑部76结合,形成“U”形(图2)结构。传感器导向件74a形成用于架设温度传感器60传感器连线62的传感器连线槽74b。
支撑部76形成在支架固定部72和传感器支架部74之间,连接并支撑支架固定部72和传感器支架部74,形成上述传感器支架70的形状。
虽然未图示,但室内扇的后侧设有风扇电机。风扇电机的中心轴前端插入室内扇的中心部,其后端插入在室外扇48的中心部。风扇电机向室内扇和室外扇48提供旋转动力。
空气导流件41的后方,与之相隔一定距离设有导流室外侧空气流动的遮蔽件(Shroud)49。相当于遮蔽件49后侧的底盘40后端,设有室外热交换器50。室外热交换器50让热交换系统的冷媒与从室外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但是,传统技术的一体型空调存在如下问题。
如图3所示,传统的一体型空调中,用于固定温度传感器60的传感器支架70传感器导向件74a具有一字形结构。当把温度传感器60安装在室内热交换器46上时,温度传感器60和室内热交换器46之间的间隙(A部分)比较大,其温度敏感性比较低。
从而,当空调进行一定时间的制冷作业时,随着室内扇的驱动,由于冷空气的排放,导致室内热交换器46的下端部出现结冰。
另外,传统技术的一体型空调还存在如下问题。
温度传感器60要超出传感器支架70的传感器导向件74a,才能准确地测定室内热交换器46周围的温度。但是,以温度传感器60超出传感器导向件74a的状态,长期放置或运送的过程中,如果温度传感器60与室内热交换器46接触,则会反复进行开启(on)、关闭(off)的动作,增加耗电量,给使用者带来不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温度传感器固定结构,使之具有可让温度传感器紧密接触在室内热交换器上的传感器紧密接触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温度传感器固定结构,在用于固定温度传感器的传感器支架上,贯穿形成多个通孔,让温度传感器更加准确地测定周围温度。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可以防止温度传感器与热交换器接触的空调温度传感器固定结构。
本发明的空调温度传感器固定结构,包括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位于室内热交换器的一侧对室内热交换器周围温度进行测定的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的一侧对温度传感器进行固定的传感器支架;其传感器支架上形成有让温度传感器紧密接触在室内热交换器的传感器紧密接触部;传感器支架上还贯穿形成有让室内热交换器周围的空气流畅地流通的通孔。
所述的空调温度传感器固定结构,其传感器支架包括固定、结合在室内热交换器一侧的支架固定部,形成在支架固定部的一侧用于插放温度传感器的传感器支架部,形成在支架固定部和传感器支架部之间,连接支架固定部和传感器支架部的支撑部。
所述的空调温度传感器固定结构,其传感器紧密接触部从传感器支架部向侧方延伸,并向内侧弯曲一定角度。
所述的空调温度传感器固定结构,其传感器支架上贯穿形成有让室内热交换器周围的空气流畅地流通的至少2个通孔。
所述的空调温度传感器固定结构,至少2个通孔分别形成在传感器支架的传感器支架部和支撑部上。
所述的空调温度传感器固定结构,其传感器支架部的通孔和支撑部的通孔并相互错开地排列。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空调温度传感器固定结构,让用于固定温度传感器的传感器支架具有可让温度传感器紧密接触在室内热交换器上的传感器紧密接触部。从而,温度传感器紧密接触在室内热交换器上,可以敏感地反应于周围温度的变化,可以防止室内热交换器的下端部出现结冰。以此,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使用者的满意程度。
另外,在用于固定温度传感器的传感器支架的传感器支架部和支撑部上,贯穿形成多个通孔,让温度传感器更加准确地测定室内热交换器周围温度。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测定室内热交换器周围温度,更好地提供空调所需的信号,让空调更适当地调整工作,提高空调的效率。
再者,温度传感器不与室内热交换器发生接触,可以防止温度传感器的误动或不必要的动作,不仅可以防止费电,而且还能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普通一体型空调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已有技术一体型空调的传感器支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已有技术一体型空调设置传感器支架的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体型空调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空调传感器支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空调设置传感器支架的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空调传感器支架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正面面板 120:正面吸入口
140:侧面吸入口 160:室内排出口
162:排出格栅 180:操作面板
182:显示部 184:操作部
200:外壳 220:侧面吸入孔
300:外壳罩 320:顶面吸入孔
400:底座 410:空气导流件
420:室内侧底座 430:排出导流件
440:控制箱 442:主集成电路板
444:连接线 446:控制箱罩
450:电容 480:室外扇
490:遮蔽件 500:室外热交换器
600:温度传感器 620:传感器连线
700:传感器支架 720:支架固定部
722:支架固定件 724:散热片插入槽
740:传感器支架部 742:传感器导向件
742’、760’:通孔 744:传感器连线槽
760:支撑部 780:传感器紧密结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图4是本发明一体型空调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空调传感器支架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空调设置传感器支架的状态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空调传感器支架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一体型空调具有长方体结构,包括形成正面外观的正面面板100、形成侧面以及背面外观的外壳200、形成顶面外观的外壳罩300以及形成底面的底盘400。
正面面板100形成一体型空调的正面外观,具有四边形形状,其正面中心部向前突出一定程度,越往上或下突出程度越低,从侧面观察时,具有圆弧形状。
顺着正面面板100的外缘,形成有向后突出一定程度的衬边,使正面面板100容易地与外壳200以及外壳罩300结合。
正面面板100的下端部,形成有正面吸入口120。正面吸入口120是用于把室内空气吸入到一体型空调内侧的通路。正面面板100的两侧面形成有侧面吸入口140。从而,空气通过正面面板100的下端部和侧面,流入一体型空调内部。
正面面板100的上部横向形成有长长的室内排出口160,用于把热交换后的空气排向室内空间。室内排出口160的内部按一定间隔形成有排出格栅162,让通过室内排出口160排出的空气,均匀地流动。
室内排出口160的正面,设有可选择性开闭室内排出口160的排出门(未图示)。排出门具有四边形结构,具有与正面面板100的正面相同的曲率。排出门通过上下滑动,有所选择地开闭室内排出口160。
室内排出口160的上侧横向形成有长长的操作面板180。操作面板180由操作部184和显示部182构成。操作部184形成有控制一体型空调动作的多个按钮。显示部182显示在操作部184操作下的一体型空调状态。
底盘400的顶面被划分为室外侧和室内侧,并设有各种部件。底盘400上形成有空气导流件410,空气导流件410的下端一体形成有室内侧底座420。空气导流件410划分室内侧和室外侧,并导流室内侧的空气流动。
另外,虽然未图示,空气导流件410的内侧,被划分为左右两侧,各空间中分别设有室内扇,为室内侧的空气流动提供动力。
空气导流件410与管口470结合,形成空气导流件410的正面,管口470形成流向空气导流件410的空气通路。空气导流件410与管口470下侧的一部分面接触,让被室内扇吹送的空气更加流畅地顺着空气导流件410的内侧壁面流动。
空气导流件410的上部形成有排出导流件430。室内扇吹送的空气,被排出导流件430导流到正面面板100上部的室内排出口160。排出导流件430通过滑动方式结合在空气导流件410的上端,从后端向前突出一定部分,其前端部具有与正面面板100室内排出口160对应的结构。
跨着排出导流件430的顶面和右侧面形成有控制箱440。从正面观察时,控制箱440具有“”形状,其折曲的部分安装在排出导流件430的右侧上方角部,并与之结合。
控制箱440的底部后方形成有安装电容450的空间。从而,即使不在外部形成单独的电容安装空间,也可以在由控制箱440形成的空间中安装电容450。
控制箱440的内部安装有主集成电路板442。该主集成电路板442用于控制一体型空调的工作。控制箱440的一侧设有连线442。连线444与操作面板180背面的显示器集成电路(未图示)连接,让控制箱440和操作面板180形成联动关系。
控制箱440的顶面形成有控制箱罩446,用于保护内部的主集成电路板442。
上述空气导流件410的前方,设有室内热交换器460。上述室内热交换器460让冷媒与从调温空间流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室内热交换器460的正面设有温度传感器600。该温度传感器600对室内扇吹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60的室内空气进行温度测定。温度传感器600被固定设置在传感器支架700上,对室内热交换器460周围的温度进行测定,提供空调工作所需的信号。上述传感器支架700插入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460的散热片之间。
如图5、图6所示,传感器支架700包括固定室内热交换器460正面的支架固定部720,形成在支架固定部720的相反侧,用于插放温度传感器600的传感器支架部740,以及形成在支架固定部720和传感器支架部740之间,连接并支撑支架固定部720和传感器支架部740的支撑部760。传感器支架部740上还形成有让温度传感器600紧密接触在室内热交换器460的传感器紧密接触部780。
支架固定部720的上下侧,分别形成有支架固定件722。上下支架固定件722的中心部,形成有插放室内热交换器460散热片的散热片插入槽724,让传感器支架700容易地被固定在室内热交换器460的正面。
传感器支架部740形成有一字形传感器导向件742。传感器导向件742与上述支撑部760结合,形成“U”形(图5)结构。传感器导向件742形成用于架设温度传感器600传感器连线620的传感器连线槽744。
传感器支架部740的传感器导向件742上,延伸形成有传感器紧密接触部780。传感器紧密接触部780从传感器导向件742向侧内方延伸形成,即按室内热交换器460方向弯曲一定角度。
如图6所示,通过让温度传感器600紧密接触在室内热交换器460上,使温度传感器600和室内热交换器460之间的间隙(B部分)变小,让温度传感器600敏感地反应于室内热交换器460周围温度的变化。
从而,可以敏感地测定室内热交换器460周围的空气,当室内热交换器460通过冷媒的潜热冷却空气时,防止由于冷气引起的室内热交换器460下端出现结冰。
支撑部760形成在支架固定部720和传感器支架部740之间,连接并支撑支架固定部720和传感器支架部740,形成传感器支架700的形状。
虽未图示,但室内扇的后侧设有风扇电机。风扇电机的中心轴前端插入在室内扇的中心部,其后端插入在室外扇480的中心部。风扇电机向室内扇和室外扇480提供旋转动力。
空气导流件410的后方,与之相隔一定距离设有导流室外侧空气流动的遮蔽件(Shroud)490。相当于遮蔽件490后侧的底盘400后端设有室外热交换器500。室外热交换器500让热交换系统的冷媒与从室外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如图7所示,传感器支架部740的传感器导向件742和支撑部760上形成有至少2个通孔742’,760’。通孔742’,760’让室内热交换器460周围的空气更加流畅地流通到位于传感器槽744内的温度传感器600上,使之更加准确地测定室内热交换器460周围的温度。另外,传感器支架部740的通孔742’和支撑部760的通孔760’以相互错开的结构贯穿形成。
传感器支架部740的通孔742’,对通过正面面板100的正面吸入口120和侧面吸入口140流入室内热交换器460的空气进行温度测定,而支撑部760的通孔760’测定室内热交换器460的潜热。这样,不仅可以同时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60周围的温度,而且在温度传感器600没有与室内热交换器460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容易地检测温度。
下面,对采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体型空调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首先,需要让一体型空调作为制冷机进行工作时,向一体型空调接通电源,并按意愿操作位于操作面板180一侧的操作部184,使控制箱440对一体型空调的内部电子器件进行控制,驱动空调。
一体型空调工作时,风扇电机(未图示)进行工作,让与之连接的室内扇(未图示)和室外扇480进行旋转。之后,压缩机(未图示)进行工作,把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让它循环热交换回路。
如上所述,通过驱动室内扇,让调温空间的空气通过正面吸入口120和侧面吸入口140流入,通过室内热交换器460流进室内侧内部。
在室内热交换器460中进行热交换后被降低温度的空气,被吸入到室内扇的前方。这时,室内空气通过管口470的成双贯穿孔(未图示)流入。
流入到室内扇的空气在室内扇的旋转作用下,按圆周方向被排出。被排出的空气被空气导流件410的侧面和左右挡板(未图示)导流,向空气导流件410上方的排出导流件430内部流动。流入排出导流件430内部的空气,被导流到前方,排向室内排出口160的前方,即调温空间。
本发明空调温度传感器固定结构中,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460正面的温度传感器600,在传感器支架700的传感器紧密接触部780的作用下,紧密接触在室内热交换器460上,可以敏感地测定排向调温空间的室内热交换器460周围空气。而空调根据上述温度,可以适当地调整工作,防止室内热交换器460的下端部出现结冰。
当一体型空调以制热模式进行工作时,室内热交换器460和室外热交换器500的作用相互转换,流过室内热交换器460的空气与冷媒进行热交换,被加热成相对温度高的空气,被排向室内。
另外,通过横跨管口470贯穿孔形成的PTC加热器(未图示),对流过管口470贯穿孔的空气进行额外的加热。加热的空气以与上述相同的路径排向室内排出口160。
另外,在室外扇480的作用下,室外空气被吸入到一体型空调内部。即,在室外扇480的作用下,外部空气通过外壳200的侧面吸入孔220和外壳罩300的顶面吸入孔320,流入一体型空调内部。
流入到一体型空调内部的空气,被遮蔽件490导流,被吸入到室外扇480,并在室外扇480的作用下流过室外热交换器500,与热交换回路的冷媒进行热交换。这时,冷媒的热量传向冷媒,使室内的热量传到室外。
如上所述,被传向室外侧的低温空气,降低压缩机的温度,被室外扇480吹向室外热交换器500,与冷媒进行热交换后,被排向室外。
本发明空调温度传感器固定结构中,设置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460正面的温度传感器600,通过传感器支架700的传感器支架部740和支撑部760的通孔742’,760’,对流入室内热交换器460的空气温度和室内热交换器460的潜热,同时进行测定,可以更加准确地测定室内热交换器460周围的空气温度。而空调根据上述温度,可以更适当地调整工作。
Claims (6)
1.一种空调温度传感器固定结构,包括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位于室内热交换器的一侧对室内热交换器周围温度进行测定的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的一侧对温度传感器进行固定的传感器支架,其特征在于传感器支架上形成有让温度传感器紧密接触在室内热交换器的传感器紧密接触部;传感器支架上还贯穿形成有让室内热交换器周围的空气流畅地流通的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温度传感器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传感器支架包括固定、结合在室内热交换器一侧的支架固定部,形成在支架固定部的一侧用于插放温度传感器的传感器支架部,形成在支架固定部和传感器支架部之间,连接支架固定部和传感器支架部的支撑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温度传感器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传感器紧密接触部从传感器支架部向侧方延伸,并向内侧弯曲一定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温度传感器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传感器支架上贯穿形成有让室内热交换器周围的空气流畅地流通的至少2个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空调温度传感器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2个通孔分别形成在传感器支架的传感器支架部和支撑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空调温度传感器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传感器支架部的通孔和支撑部的通孔并相互错开地排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2005100139725A CN1888689A (zh) | 2005-06-27 | 2005-06-27 | 空调温度传感器固定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2005100139725A CN1888689A (zh) | 2005-06-27 | 2005-06-27 | 空调温度传感器固定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88689A true CN1888689A (zh) | 2007-01-03 |
Family
ID=37577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5100139725A Pending CN1888689A (zh) | 2005-06-27 | 2005-06-27 | 空调温度传感器固定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888689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81299A (zh) * | 2019-11-07 | 2021-05-11 | 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 | 冰箱 |
-
2005
- 2005-06-27 CN CNA2005100139725A patent/CN1888689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81299A (zh) * | 2019-11-07 | 2021-05-11 | 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 | 冰箱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627010A (zh) | 内置冰箱的散热装置 | |
CN1699860A (zh) | 通风设备 | |
CN2694155Y (zh) | 整体式空调器及其空气导向构件 | |
CN1239872C (zh) | 冰箱 | |
CN101769567A (zh) | 分体式变频空调室外机 | |
CN1727766A (zh) | 空调系统 | |
CN1232765C (zh) | 组合式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 |
CN1888689A (zh) | 空调温度传感器固定结构 | |
CN101586844B (zh) | 空气调节器的室外机 | |
CN1888585A (zh) | 空调器的室内机 | |
CN101078557A (zh) | 空调器室内机的排水盘 | |
CN1811286A (zh) | 空调机 | |
CN1888694A (zh) | 空调器室内机的排水底盘结构 | |
CN1888602A (zh) | 空调器面板驱动电机安装结构 | |
KR102168581B1 (ko) | 천장형 에어컨의 실내기 | |
CN209910051U (zh) | 双风管式移动空调 | |
KR100792060B1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연결배관 설치구조 | |
CN1888617A (zh) | 空气调节器 | |
CN1782551A (zh) | 一拖多空调器的室外机 | |
CN1314927C (zh) | 一体式空气调节器的电机安装结构 | |
CN1712846A (zh) | 空调器 | |
CN1626936A (zh) | 一体型空调器换气门驱动装置 | |
CN1712804A (zh) | 空调器 | |
CN1755245A (zh) | 具有换气功能的空调机 | |
CN1626979A (zh) | 空调器导线保护装置及配有导线保护装置的空调器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