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81008A - 图像稳定器、透镜筒和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稳定器、透镜筒和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81008A
CN1881008A CNA2006101064947A CN200610106494A CN1881008A CN 1881008 A CN1881008 A CN 1881008A CN A2006101064947 A CNA2006101064947 A CN A2006101064947A CN 200610106494 A CN200610106494 A CN 200610106494A CN 1881008 A CN1881008 A CN 18810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coil
magnet
image stabilizer
correcting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0649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70434C (zh
Inventor
高桥立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810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810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7043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70434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图像稳定器,该稳定器通过在垂直于透镜系统的光轴的并且彼此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移动用于稳定由一透镜系统形成的图像的校正透镜来稳定图像,包括位于校正透镜的一侧的驱动器,并且该驱动器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移动校正透镜。

Description

图像稳定器、透镜筒和成像装置
本发明包含与2005年6月6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JP2005-167307、2005年6月17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JP 2005-178358和2005年9月2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JP 2005-319786的日本专利申请相关的主题,其全部内容在这里作为参考引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稳定在拍摄时由震动等造成的图像模糊的图像稳定器;一种具有该图像稳定器的透镜筒;和一种包含有该透镜筒的成像装置,例如数码照相机或摄像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例如数码照相机和摄像机的成像装置的性能得到了显著地提高,这使得任何人以高效率容易地拍摄具有高图像质量的静止图像和活动图像成为可能。这种成像装置的效率的提高归功于例如透镜、CCD及CMOS和图像处理电路的成像装置的高性能。
然而,即使透镜、CCD等能够具有更高的性能,如果手持照相机(成像装置)的摄影者的手产生抖动或振动,也会在具有高分辨率的图像上造成模糊,并使拍摄的图像变模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部分相对价格昂贵的照相机配备了能够稳定在图像拍摄时由照相机的抖动等造成图像模糊的图像稳定器。但是,需要这种图像稳定器的照相机并不是专业级的照相机,应该可以理解,图像稳定器对于许多只有很少摄影经验的业余摄影者来说是消费者照相机所必不可少的。
此外,通常对于更小和更轻的照相机(成像装置)的需求强烈并且大多数摄影者喜欢重量轻和便于携带的照相机。但是,由于在相关技术中图像稳定器的尺寸比较大,当这种大图像稳定器安装在照相机主体上时,整个照相机的尺寸变大,这违背了使照相机尺寸更小重量更轻的需求。另外,在相关技术中的图像稳定器需要大量组件,由此引出这样一个问题,也就是照相机的成本会随着组件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作为相关技术中的这种图像稳定器,例如,可以是一种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图像稳定器。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配备在照相机等上有关防止振动的器件,其探测照相机的频率相对较低的抖动,并且把探测的结果作为防止图像模糊的信息,以防止图像模糊。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该振动防止器件(在下文中称作“第一相关技术的例子”)是一种用于照相机的防止振动的器件,包括:校准光学机构,振动探测器和振动防止控制器。该校准光学机构配备在保持透镜组的透镜筒内并偏离该透镜组的光轴。该振动探测器探测施加到透镜筒上的振动。振动防止控制器通过根据上述振动探测器的信号驱动所述校准光学机构来防止振动。上述校准光学机构具有:校正透镜、固定框架、第一保持框架、第二保持框架、第一和第二线圈、第一和第二驱动器和第一和第二位置探测器。固定框架固定校正透镜。第一保持框架将固定框架保持为使得固定框架能够在与透镜组的光轴方向不同的第一方向上移动。第二保持框架将第一框架保持为使得第一保持框架能够在与光轴方向和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移动,并且固定到透镜筒上。第一和第二线圈使第一和第二保持框架分别沿第一和第二方向移动。第一和第二驱动器由面对第一和第二线圈的第一和第二磁场产生部件形成。第一和第二位置探测器探测固定框架和第一保持框架在第一和第二方向上移动的量。并且第一和第二磁场产生部件和第一和第二位置探测器中的至少一个配备在包括固定到透镜筒的第二保持框架的固定部件中。
根据专利文献1公开的具有上述结构的振动防止器件,可望获得这样的效果,其中该振动防止器件能响应达到高频振动的振动,而不会增加成本和增大尺寸。
作为相关技术中的图像稳定器的另一个例子,可以是例如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一种图像稳定器。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照相机图像模糊抑制器,该抑制器探测施加到例如照相机的装置的频率大约1Hz到12Hz振动(照相机抖动)以用作抑制图像模糊的信息,从而防止图像模糊。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这种照相机图像模糊抑制器(在下文中称作“第二相关技术的例子”)根据检测到的施加到透镜筒上振动的信息,计算用于抑制在图像表面上图像模糊所需的偏离所述光轴的校正量。并且,图像模糊抑制器根据上述校正量控制以浮动方式支承的校正光学系统的运动,以使其在透镜筒的直径方向上移动。在以浮动方式支撑上述校正光学系统方面,提供第一保持框架和第二保持框架。第一保持框架以下述方式支撑校正光学系统,即能够在与光轴垂直的平面内的第一方向上移动校正光学系统,而在不同于该方向的其它方向上限制其移动。第二保持框架以下述方式支撑第二保持框架,即能够在上述平面内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移动第二保持框架,而在不同于该方向的其它方向上限制其移动。并且第二保持框架固定于透镜筒。
根据采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上述结构的照相机图像模糊抑制器,可望获得这样的效果,其中在抑制图像模糊的时候不会产生焦点没有对准的问题。并且,由于校正光学机构能够在光轴方向上以小尺寸构造,能够可望获得照相机小型化的效果。
此外,作为相关技术中的图像稳定器的再一个例子,可以是例如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一种图像稳定器。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光学装置的透镜驱动器件。在专利文献3公开的这种透镜驱动器件(在下文中称作“第三相关技术的例子”)是一种包括第一驱动器和第二驱动器的透镜驱动器件。第一驱动器在垂直于上述透镜光轴的平面内的第一方向上驱动保持透镜的透镜存储部分。第二驱动器在垂直于该平面内的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驱动透镜存储部分。并且第一驱动器和第二驱动器沿一与透镜光轴平行的轴线对准。
根据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具有上述结构的透镜驱动器件,可望获得这样的效果,其中驱动用于稳定模糊图像的校正透镜的透镜驱动器件能够小型化。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H3-186823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H3-188430
[专利文献3]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H10-311995
然而,在关于第一和第二相关技术的例子方面,关于图像稳定器的区域在垂直于校正透镜的光轴方向上变大,以致于不仅存在透镜器件和成像装置作为一个整体变大的问题,而且还存在组件数量增加的问题,这将导致增加相当可观的成本。具体地说,在关于第一和第二相关技术的例子的方面,具有校正透镜的固定框架一般来说形成为正方形,一对横摆轴(yaw shaft)在纵向上放置在固定框架两侧的外面,并且一对纵摆轴(pitch shaft)在横向上放置在固定框架两侧的外面。此外,节距线圈(pitch coil)在纵向上连接到固定框架的两端,并且将每个节距线圈设置在由磁体和磁轭制成的第一磁路内。
在关于所述对纵摆轴的方面,该纵摆轴的两端由第一保持框架支撑,并且固定框架被支撑使得固定框架能够在相对于所述纵摆轴的纵摆方向上移动。并且,在关于所述对横摆轴的方面,该横摆轴的两端由第一保持框架支撑,并且一对固定到第二保持框架的外罩以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在这对横摆轴上。此外,一对横摆线圈连接到第一保持框架的所述对横摆轴的外面,并且将每个横摆线圈设置在由磁体和磁轭制成的第二磁路内。
因此,通过向第一磁路的纵摆线圈施加电流,在相对于第一保持框架的纵摆方向上驱动具有校正透镜的固定框架。并且,通过向第二磁路的横摆线圈施加电流,在相对于第二保持框架的横摆方向上与第一保持框架整体地驱动有校正透镜的固定框架。
然而,在第一和第二相关技术例子的情况下,使用的结构为磁体和磁轭对于用于在第一方向(例如纵摆方向)上驱动校正透镜的致动器和用于在第二方向(例如横摆方向)上驱动校正透镜的致动器两者都是必需的,这些致动器放置成使得其环绕校正透镜的所有侧面。由于这个缘故,图像稳定器在垂直于校正透镜的光轴的方向上变大,因此产生了整个器件变大和组件数量增多的上述问题,并由此导致成本的增加。
此外,在第三相关技术例子的情况下,用于在第一方向上驱动校正透镜的第一致动器线圈和在第二方向上驱动校正透镜的第二致动器线圈都是扁绕线圈构成的,该扁绕线圈缠绕成在平行于校正透镜的方向上扩大。由于这个缘故,第一致动器的磁体和磁轭和第二致动器的磁体和磁轭需要被分离,因此需要大量组件来使处理过程和装配过程的数量增加,这导致了成本增加的问题。
此外,在第一致动器的磁轭和第二致动器的磁轭之间设置有一个中心磁轭,其被用作所述两个致动器的磁轭。因此,第一和第二致动器的每个磁体的磁通密度必须由一个磁轭准备,所以在预定位置提供中心磁轭是必需的,该中心磁轭是每个磁体的厚度的两倍并且能够使磁通密度饱和。由于这个缘故,图像稳定器在垂直于校正透镜的光轴的方向上变大,因此造成了透镜筒和成像装置作为整体变大。
此外,在第一和第二相关技术例子的情况下,具有校正透镜的保持框架以可移动的方式在彼此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被引导和支撑;引导支撑机构由轴和轴承部分组合形成,其中每一个形成两套一组。在这种情况下,在轴和轴承之间可能需要特定尺寸的间隙以允许保持框架移动,因此在移动时产生碰撞声,这使得平滑移动变得困难,并使得校正透镜的位置不稳定。
发明内容
如相关技术的例子所述,存在这样的问题,当用于在垂直于校正透镜光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驱动校正透镜致动器彼此分离地设置,并且这些致动器放置在校正透镜附近时,图像稳定器在垂直于校正透镜光轴的方向上变大,因此扩大了整个装置的尺寸。此外,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当磁体和磁轭为每个致动器所必需时,可能需要大量的零件,因此处理过程和装配过程的数量增加,这导致了成本的增加。
根据本发明一项实施方案的图像稳定器通过在垂直于校正透镜的透镜系统光轴的并且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移动用于稳定由透镜系统形成的图像的校正透镜来稳定图像。该图像稳定器包括驱动器,其配备在校正透镜的一侧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校正透镜。
根据本发明一项实施方案的透镜筒包括图像稳定器,该图像稳定器通过在垂直于校正透镜的透镜系统光轴的并且彼此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移动用于稳定由透镜系统形成的图像的校正透镜来稳定图像。所述图像稳定器包括驱动器,其配备在校正透镜的一侧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校正透镜。
根据本发明一项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包括:透镜筒,所述透镜筒具有图像稳定器,该图像稳定器通过在垂直于校正透镜的透镜系统光轴的并且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移动用于稳定由透镜系统形成的图像的校正透镜来稳定图像;以及成像装置外壳,所述透镜筒被装于其中。所述图像稳定器包括驱动器,其配备在校正透镜的一侧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校正透镜。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稳定器、透镜筒和成像装置的一项实施方案,在所述校正透镜的一侧配备驱动器,所述驱动器在垂直于透镜系统光轴的方向上移动所述校正透镜,因此能够减少组件的数量,并通过减少驱动器的空间能够使成像装置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正面看到的根据本发明的透镜筒的第一实施方案的透视图;
图2是从背面看到的图1所示透镜筒的透视图;
图3是图1所示透镜筒的正视图;
图4是图1所示透镜筒的后视图;
图5是图1所示透镜筒的左侧正视图;
图6是图1所示透镜筒的右侧正视图;
图7是图1所示透镜筒的平面图;
图8是图1所示透镜筒的底视图;
图9是图5所示透镜筒的M-M线截面图;
图10是图3所示透镜筒的N-N线截面图;
图11是图1所示透镜筒的分解透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透镜筒的透镜系统的说明图;
图13示出了从正面看到的根据本发明的图像稳定器的第一实施方案;
图14是从背面看到的图13所示图像稳定器的透视图;
图15是图13所示图像稳定器的平面图;
图16是图13所示图像稳定器的正视图;
图17是图13所示图像稳定器的背视图;
图18是图13所示图像稳定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19是图13所示图像稳定器的第一移动框架的透视图;
图20是图13所示图像稳定器的线圈组、磁体和磁轭的分解透视图;
图21是放大的图13所示图像稳定器的线圈组、磁体和磁轭的平面图;
图22是放大的图13所示图像稳定器的线圈组、磁体和磁轭的正视图;
图23是根据本发明的图像稳定器的线圈组、磁体和磁轭的第二实施方案的平面图;
图24是根据本发明的图像稳定器的线圈组、磁体和磁轭的第三实施方案的透视图;
图25是图24所示线圈组、磁体和磁轭的分解透视图;
图26是根据本发明的透镜筒的第二实施方案的分解透视图;
图27是根据本发明的图像稳定器的第二实施方案和从背面看到的其装置壳的透视图。
图28是图27所示的图像稳定器和其装置壳的组装透视图;
图29是图27所示的图像稳定器和其装置壳的分解透视图;
图30是图27所示的图像稳定器以分解方式示出的透视图;
图31是图27所示的图像稳定器的平面图;
图32是图27所示的图像稳定器的正视图;
图33是图27所示的图像稳定器的左侧正视图;
图34是图27所示的图像稳定器的柔性印刷电路板向上弯曲的平面图;
图35是图27所示的图像稳定器的柔性印刷电路板向上弯曲的正视图;
图36是图27所示的图像稳定器的柔性印刷电路板向上弯曲的左侧正视图;
图37是根据图27所示的图像稳定器的线圈组的平面图;
图38是根据图27所示的图像稳定器的线圈组的正视图;
图39是根据图27所示的图像稳定器的线圈组的左侧正视图;
图40是根据图27所示的图像稳定器的线圈组的分解透视图;
图41是根据图27所示的图像稳定器的线圈组的组装透视图;
图42是根据图27所示的图像稳定器的磁轭和磁体的透视图;
图43是示意性地说明图27所示的图像稳定器上柔性印刷电路板的偏置力的效果的正视图;
图44是示意性地说明图27所示的图像稳定器上柔性印刷电路板的偏置力的效果的左侧正视图;
图45是根据图34所示的图像稳定器的柔性印刷电路板的改进实施方案的平面图;
图46是根据图34所示的图像稳定器的柔性印刷电路板的改进实施方案的左侧正视图;
图47是图31所示的图像稳定器的平面图,其中柔性印刷电路板被向下弯曲;
图48是图31所示的图像稳定器的正视图,其中柔性印刷电路板被向下弯曲;
图49是图31所示的图像稳定器的左侧正视图,其中柔性印刷电路板被向下弯曲;
图50是示意性地说明图31所示的图像稳定器上柔性印刷电路板的偏置力的效果的另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51是示意性说明图31所示的图像稳定器上柔性印刷电路板的偏置力的效果的另一实施例的左侧正视图;
图52是根据图31所示的图像稳定器的电力致动器的布置和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53是根据本发明的图像稳定器的第三实施方案的平面图;
图54是根据图53所示的图像稳定器的电力驱动器的透视图;
图55是根据图53所示的图像稳定器的电力驱动器的平面图;
图56是根据图53所示的图像稳定器的电力驱动器的正视图;
图57是根据图53所示的图像稳定器的电力驱动器的左侧正视图;
图58是根据图53所示的图像稳定器的线圈组的透视图;
图59是根据图53所示的图像稳定器的磁轭和磁体的透视图;
图60是应用于数码相机的根据本发明成像装置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分解透视图;
图61是从正面看到的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第一实施方案的数码相机和由透镜盖盖住的物镜的透视图;
图62是从正面看到的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第一实施方案的数码相机和通过打开镜头盖露出的物镜的透视图;
图63是图61所示的数码相机的后视图;
图64是图61所示的数码相机的平面图;
图65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图像稳定器的控制概念的方框图;
图66是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示意性构造的第一实施方案的方框图;和
图67是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示意性构造的第二实施方案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驱动器布置在校正透镜的一侧并且该驱动器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校正透镜,因此用于稳定图像的装置能够被小型化;以简化的结构得到图像稳定器、透镜筒和成像装置,校正透镜,其中所述校正透镜能够在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被迅速稳妥地移动。
在下文中,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将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1至6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案的附图。具体地说,图1至1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透镜筒的第一实施方案。图1是从正面看到的透视图;图2是从背面看到的透视图;图3是正视图;图4是背视图;图5是左侧正视图;图6是右侧正视图;图7是平面图;图8是底视图;图9是图5的沿M-M线的截面图;图10是图3的沿N-N线的截面图;图11是分解透视图;图12是透镜系统的说明图。
图13至2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图像稳定器的第一实施方案。图13是其从正面看到的透视图;图14是其从背面看到的透视图;图15是平面图;图16是正视图;图17是背视图。图18是分解透视图;图19是示出第一移动框架的透视图;图20是示出线圈组、磁体和磁轭的分解透视图;图21是线圈组等的平面图;图22是线圈组等的正视图。图23是示出线圈组、磁体和磁轭的第二实施方案的平面图;图24是示出线圈组等的第三实施例的透视图;图25是示出线圈组等的分解透视图。
图26至59示出了本发明的图像稳定器的其它实施方案。图26是示出图像稳定器的第二实施方案的分解透视图;图27是从正面看到的示出图像稳定器和其装置壳的透视图;图28是图像稳定器和装置壳的组装透视图;图29是图像稳定器和其装置壳的分解透视图。图30是图像稳定器的分解透视图;图31是其平面图;图32是其正视图;图33是其左侧正视图;图34是示出柔性印刷电路板连接状态的平面图;图35是其正视图;图36是其左侧正视图;图37是电力致动器的平面图;图38是其正视图;图39是其左侧正视图。图40是线圈组的分解透视图;图41是线圈组的透视图;图42是磁体和磁轭的分解透视图。
图43是说明柔性印刷电路板的排斥力的图像稳定器的正视图;图44是其左侧正视图。图45是示出根据图像稳定器的柔性印刷电路板的第一连接状态的平面图;图46是其左侧正视图。图47是类似地示出柔性印刷电路板的第二连接状态的平面图;图48是其正视图;图49是其左侧正视图。图50是类似地说明柔性印刷电路板的排斥力的正视图;图51是其左侧正视图。图52是示出电力致动器的安装状态的改进实施例的平面图;图53是示出图像稳定器的第三实施方案的平面图;图54是示出电力致动器的第二实施方案的透视图;图55是其平面图;图56是其正视图;图57是其左侧正视图。图58是线圈组的透视图;图59是磁体和磁轭的透视图。
图6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第一实施方案的数码相机的分解透视图。图61是从正面看到的数码相机的透视图;图62是通过移动镜头盖露出物镜的透视图;图63是数码相机的背视图;图64是其平面图。图65是说明根据本发明一项实施方案的图像稳定器的控制概念的方框图;图6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成像装置的示意性构造的第一实施方案的方框图;和图6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成像装置的示意性构造的第二实施方案的方框图。
图1至图12示出了本发明的透镜筒的第一实施方案。该透镜筒1包括透镜系统2、透透镜筒主体3、成像器4、图像稳定器5等。透镜系统2具有五组透镜,其中多个透镜被放置在相同的光轴L上。透镜筒主体3以固定或可移动的方式支撑该透镜系统2的透镜。成像器4由布置在透镜系统2的光轴L上的例如CCD或CMOS的成像器件形成,并且固定在透镜筒主体3上。图像稳定器5连接在透镜筒主体3上并且稳定透镜系统2的图像。
如图12所示,透镜筒1的透镜系统2被构造成具有由五组透镜7至11形成的可折叠透镜系统的可折叠透镜,其中五个透镜组放置在相同的光轴L上。在五组透镜7至11中,第一组透镜7位于前端包括:第一透镜7A,其为面向物体的物镜;棱镜7B,其相对于物镜7A放置在物体的相对侧;和第二透镜7C,其面向棱镜7B。棱镜7B由横截面为等边直角三角形的三角棱镜形成;彼此相邻并且旋转90°放置的两边中的一边面向物镜7A,而另一边面向第二透镜7C。具体地说,有关该折叠透镜的折叠透镜系统方面,透镜系统2的光轴L经棱镜7B弯成大约90°的角。因此,第一光轴L1设置在作为物镜的第一透镜7A侧,第二光轴L2设置在与第一光轴L1相垂直的方向上(在与第一光轴L1成90°角交叉的方向上)的成像器4侧(图像聚焦侧)。
关于第一组透镜7,经过物镜7A的光从一个表面进入棱镜7B。然后光反射到相对于第一光轴L1倾斜45°的反射表面上,因此使其在弯曲90°的方向上前进。随后,在经另一面射出后,光穿过第二透镜7C;最后沿第二光轴L2向第二组透镜8前进。第二组透镜8是第三透镜8A和第四透镜8B的组合,该第二组透镜8构造成可在第二光轴上移动。光经过第二组透镜8进入第三透镜组9。
第三组透镜9由固定到透镜筒主体3的第五透镜形成。在第三组透镜9后面配备有由第六透镜形成的第四组透镜10。在第四组透镜10和第三组透镜9之间配备有光圈机构12,其能够调节经过透镜系统2的光的量。第四组透镜10构造成能够在第二光轴L2上移动。在第四组透镜10后配备有第五组透镜11,其由第七透镜11A和稍后描述的校正透镜15组成。在第五组透镜11的各部件中,第七透镜11A固定到透镜筒主体3上,校正透镜15以可移动的方式配备在第七透镜11A后面,此外在校正透镜15后面配备有CCD(成像器)4。
第二组透镜8和第四组透镜10沿第二光轴L2在光轴方向上可独立地并分别地移动。通过在预定方向上移动第二组透镜8和第四组透镜10,能够实现变焦调节和聚焦调节。具体地说,在变焦时,通过从广角端到远摄端移动第二组透镜8和第四组透镜10来执行变焦调节。并且,在聚焦时,通过从广角端到远摄端移动第四组透镜10来执行聚焦调节。
CCD4被固定到CCD适配器,并且借助于该CCD适配器连接到透镜筒主体3上。在CCD4的前面配备有滤光器14,在滤光器14和第七透镜11A之间配备具有校正透镜15的图像稳定器5。将稍后详细描述的图像稳定器5用于稳定由透镜系统2等的振动引起的拾取图像(图像)的模糊。在标准状态下,校正透镜15安装成使其光轴与透镜系统2的第二光轴L2重合。当由于照相机主体等的振动引起的在CCD4的聚焦面上的图像模糊时,可通过由图像稳定器5在垂直于第二光轴L2的两个方向(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上移动校正透镜15来稳定在聚焦面上的模糊图像。
如图1至11所示,具有上述结构的保持透镜系统2的透镜筒主体3包括:上部筒16,中部筒17和下部筒18在上下方向上一个在另一个上的布置来组合和安装。上部筒16由具有配置在其上部正面的开口窗19和配置在其下表面的开口的壳形成。第一组透镜7的物镜7A连接到开口窗19上,并且通过连接到其前表面的板21,将物镜7A连接到上部筒16上。在上部筒16内,在物镜7A的后表面和棱镜7B之间具有光屏蔽层22,并且配置在物镜7A的后表面上的棱镜7B固定在上部筒16中,并且第二透镜7C配置在该棱镜7B的下表面上。
此外,在上部筒16内,配备有第一可移动保持框架23,其在沿透镜筒主体3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平行于透镜系统2的光轴L2方向上、以可移动地方式被支撑。在第一可移动保持框架23中,配备有一在上下方向上穿透的通孔,并且第二组透镜8被固定到该通孔。该第一可移动保持框架23以下述方式构造,即借助于连接到上部筒16的变焦驱动机构24,以使其可在透镜系统2的第二光轴L2的方向上在预定的范围内来回移动。
变焦驱动机构24包括:变焦电机25,配置为该变焦电机25的旋转轴的推进丝杠轴26,与该推进丝杠轴26接合的推进螺母27等。变焦电机25被固定到U型第一支架28上,并且突出入其一端的丝杠轴26的两端部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由第一支架28支撑。第一支架28通过示出为紧固机构的特定实施例的多个(该实施方案中为两个)固定螺丝29a连接到上部筒16。
在第一支架28的安装状态中,推进螺母27与丝杠轴26以可滑动的方式接合。推进螺母27由第一可移动保持框架23保持,其运动限制在其螺丝槽延伸的方向上。此外,两个导向轴31a和31b在平行于第二光轴L2的方向上以可滑动的方式穿过第一可移动保持框架23。两个导向轴31a和31b在一侧的两端由上部筒16保持,而其另一侧的两端由中部筒17保持。
因此,当变焦电机25被驱动时,推进丝杠轴26的旋转力经过推进螺母27传递到第一可移动保持框架23上。与此同时,推进螺母27在相对于丝杠轴26驱动的轴线上被移动,并且在预定位置上旋转。结果,第一可移动保持框架23与推进螺母27协同移动,以使得第二组透镜8根据变焦电机25的旋转方向选择性地在接近第一组透镜7的方向上或在接近第三组透镜9的方向上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保持第二组透镜8的第一可移动保持框架23在平行于第二光轴L2的方向上由两根导向轴31a和31b引导,因此第一可移动保持框架23能够在第二光轴L2上准确地移动。
中部筒17由大致成矩形的框架体形成,该框架体在其上下表面具有开口,并且两个开口分别面向上部筒16的下表面和下部筒18的上表面。以一个在另一个上的方式布置的三个筒由多个(在该实施方案中为三个)在上下方向上穿过其的固定螺丝29b扣紧并固定,并且于是被整体地装配,由此构成透镜筒主体3。
第三组透镜9由中部筒17固定和保持,并且在第三组透镜9下面配备有光圈机构12。该光圈机构12包括:可自由地调整孔径面积的隔膜(diaphragm)部件32,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撑该隔膜部件32的隔膜支撑板33,打开和关闭隔膜部件32的步进电机34等。该步进电机34固定到中部筒17的上表面侧,电机底座35配置在两者之间。
下部筒18由在其上表面、侧表面和下表面具有开口的壳形成,在壳内部,第二可移动保持框架36在平行于透镜系统2的第二光轴L2的上下方向上以可移动的方式被支撑。在第二可移动保持框架36中配备有在上下方向穿透的通孔,第四组透镜10固定到该通孔上。第二可移动保持框架36以下述方式构造,借助于连接到下部筒18的聚焦驱动机构37,以使其在透镜系统2的第二光轴L2的方向上在预定的范围内可以来回移动。
聚焦驱动机构37包括:聚焦电机38,配置为该聚焦电机38的旋转轴的推进丝杠轴39,与该推进丝杠轴39接合的推进螺母41等。聚焦电机38被固定到U型第二支架42上,并且突出入其一端的推进丝杠轴39的两端部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由第二支架42支撑。第二支架42通过作为紧固机构的多个(该实施方案中为两个)固定螺丝29c连接下部筒18。
在第二支架42的安装状态中,推进螺母41与推进丝杠轴39以可滑动的方式接合。推进螺母41由第二可移动保持框架36保持,其运动限制在其螺丝槽延伸的方向上。此外,两个导向轴43(图11中仅示出其中一个)在平行于第二光轴L2的方向上以可滑动的方式穿过第二可移动保持框架36。两个导向轴43在一侧的末端由中部筒17保持,而其另一侧的末端由下部筒18保持。
因此,当聚焦电机38被驱动时,推进丝杠轴39的旋转力经过推进螺母41传递到第二可移动保持框架36上。与此同时,推进螺母41在相对于被驱动的推进丝杠轴39的轴线上移动,并且在预定位置上旋转。结果,第二可移动保持框架36与推进螺母41协同移动,以使得第四组透镜10根据聚焦电机38的旋转方向选择性地在接近第三组透镜9的方向上或在接近第五组透镜11的方向上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保持第四组透镜10的第二可移动保持框架36在平行于第二光轴L2的方向上由两根导向轴43引导,因此第二可移动保持框架36能够在第二光轴L2上准确地移动。
CCD 4通过CCD适配器44连接到下部筒18的下表面。CCD适配器44由在中间具有正方形开口的板形成;并且CCD 4借助于例如粘合剂的紧固机构通过形状类似为正方形框的密封橡胶45整体地固定到CCD适配器的一个表面上。在CCD适配器44的另一表面上配备有光屏蔽板46,其中滤光器14布置在其上,它们在滤波器压板47的压力作用下被固定。在内部配置有滤光器14的情况下,CCD适配器44通过例如固定螺丝的紧固机构连接到下部筒18上。
在下部筒18侧表面中制成的开口48中,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有图像稳定器5。图像稳定器5具有如图13至22所示的结构。图像稳定器5包括上述校正透镜15,第一移动框架51、第二移动框架52、固定基板53、电力致动器54、位置探测器55等。第一移动框架51支撑校正透镜15。第二移动框架52在垂直于透镜系统2的第二光轴L2的第一方向X上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撑第一移动框架51。固定基板53在垂直于透镜系统2的第二光轴L2和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第二方向Y上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撑第二移动框架52。电力致动器54显示了驱动器的特例,其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第一移动框架51并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第二移动框架52。位置探测器55探测校正透镜15相对于透镜系统2的位置(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上)。
当后面将描述的照相机机身由于手抖等造成抖动或振动时,校正透镜15通过其位置对应于当时图像的模糊量在第一方向X和/或第二方向Y上移动来校正模糊的图像。如图18所示,在圆周方向上连续的阶梯部分15a配置在校正透镜15的外围缘的一侧。此外,通过在对应于直径方向的两个位置上配置凹槽,在校正透镜15的外围缘上形成两面宽度部分15b和15b。校正透镜15固定到第一移动框架51上。
如图18、19所示,第一移动框架51包括:校正透镜15装配于其中的环形透镜固定部分51a;在透镜固定部分51a的一侧连续形成的磁轭固定部分51b,其中磁轭固定部分51b被折叠成曲柄(crank)形式,并且后面描述的磁轭66固定在其上;等。透镜固定部分51a的形状对应于校正透镜15的形状,阶梯部分与校正透镜15的阶梯部分15a啮合,阶梯部分配置在其中装配有校正透镜15的装配孔58的围缘上。此外,透镜固定部分51a具有对应于校正透镜15的两面宽度部分15b的两面宽度部分51c和51d,并且磁轭固定部分51b在垂直于两面宽度部分51c和51d相对的方向(第二方向Y)的方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连续。
在透镜固定部分51a的两面宽度部分51c和51d的外侧上,配置有第一主轴承部分61和第一副轴承部分62。第一主轴承部分61具有在第一方向X上相距预定间隔的两个轴承块61a和61b。轴承块61a和61b每个都配置有轴承孔,并且第一主导向轴63在第一方向X上穿入轴承孔中。第一主导向轴63在压力作用下固定到轴承块61a和轴承块61b两者上,并且其两端从轴承块61a和61b向外部延伸。第一副轴承部分62配备有在其侧面内形成的轴承凹槽64。第一副导向轴65以可滑动的方式与轴承凹槽64啮合。
而且,构成电力致动器54一部分的磁轭66通过例如粘合剂或固定螺丝的紧固机构固定到第一移动框架51的磁轭固定部分51b。如图20所示,磁轭66包括:以预定间隔彼此平行且相对的上部件66a和下部件66b,和连接上部件66a和下部件66b的连接件66c。连接件66c配备在上部件66a和下部件66a的纵向的一侧,在连接件66c的横向上形成有凹槽,第一移动框架51的磁轭固定部分51b的一部分插入该槽中。
为了使下面描述的线圈组件主体93更加靠近校正透镜15,配置磁轭66的凹槽66d,采用该凹槽66d,电力致动器54能进一步小型化。磁轭66的上部件66a和下部件66a的内表面通过例如粘合剂的紧固机构以具有大约和内表面相同尺寸的矩形形状形成。上下相对的两块磁体67a和67b和磁轭66构成电力致动器54的磁路。具体地说,具有一个磁轭66和两个磁体67a和67b的一个磁路部件可用作第一电力驱动器即第一驱动器的磁路,并且也可以用作第二电力驱动器即第二驱动器的磁路。
在该实施方案中,电力致动器54的磁路通过将扁平磁体67a和67b固定到磁轭66的上部件66a和下部件66a的内表面来构成,其用于加强施加到下面描述的两个线圈的磁力。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磁体并不必需配置在磁轭66的上部件66a和下部件66a的内表面上,但是通过在磁轭66的上部件66a或下部件66a上固定磁体,也能够构成电力致动器54的磁路。
如图18所示,第二移动框架52由比第一移动框架51略宽的平板形成。第二移动框架52面向第一移动框架51装配以使其装配在第一移动框架51下。在第二移动框架52对应于第一移动框架51的装配孔58的位置上配备有一通孔68,该通孔具有与装配孔58大致相同的尺寸。在第二移动框架52的上表面上配备有第二轴承部分,以可滑动的方式在第一方向X上支撑第一移动框架51。
第二轴承部分包括:第二主轴承部分71,其以可自由滑动的方式支撑固定于第一移动框架51上的第一主导向轴63;和第二副轴承部分72,其以固定的方式支撑第一副导向轴65。在第一移动框架51已经装配到第二移动框架52上的状态下,第二主轴承部分71配备成能够支撑第一主导向轴63的两端。具体地说,第二主轴承部分71包括支撑第一主导向轴63两端的两个轴承块71a和71b,第二主轴承部分71配置在第二移动框架52的上表面上以向上突出。
第二主轴承部分71的两个轴承块71a和71b彼此分隔一距离地形成,该距离是第一主轴承部分61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和使第一移动框架51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所必需的长度的总和。两个轴承块71a和71b每个都配备有轴承孔,并且第一主导向轴63的两端以可滑动的方式插入到轴承孔中。
而且,在第一移动框架51已经被装配到第二移动框架52上的状态下,第二副轴承部分72配置的位置与第一副轴承部分62对应。具体地说,第二副轴承部分72包括支撑第一副导向轴65两端的两个轴承块72a和72b。两个轴承块72a和72b每个都配置有轴承孔,并且第一副导向轴65的两端在压力作用下固定到轴承块上。第一副导向轴65以可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到配置在第一移动框架51的第一副轴承部分62中的轴承凹槽64中。第一副导向轴65和第一主导向轴63设置成使它们的轴中心线彼此平行,并且第一移动框架51由两个导向轴63和65引导以使其可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
在第二移动框架52的下表面上配置有第三轴承部分,该第三轴承部分用于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第二方向Y上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撑第二移动框架52。第三轴承部分包括第三主轴承部分75和第三副轴承部分76。第三主轴承部分75位于第一方向X上第二移动框架52的一端,其包括两个在第二方向Y上彼此间隔预定量的轴承块75a和75b,并且第三主轴承部分75以向下突出的方式配置在第二移动框架52的下表面上。两个轴承块75a和75b每个都配备有轴承孔,并且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的第二主导向轴77的两端以可滑动的方式插入到该轴承孔中。
而且,第三副轴承部分76在第一方向X上大致配置在第二移动框架52的另一端的中心。第三副轴承部分76配备有横向开口的轴承槽78。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第二方向Y上延伸的第二副导向轴79以可滑动的方式与轴承槽78啮合。第二主导向轴77和第二副导向轴79两者都分别固定在固定基板53上。第二移动框架52面向固定基板53组装以使其装配在固定基板53上面。
如图18所示,固定基板53包括尺寸上对应于第二移动框架52的移动框架支撑部分53a,与移动框架支撑部分53a形成为一体的连续配置的线圈固定部分53b,等。移动框架支撑部分53a由具有与第二移动框架52大致相同尺寸的平板形成,并且线圈固定部分53b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到移动框架支撑部分53a的一端。在移动框架支撑部分53a对应于第二移动框架52的通孔68的位置上配置有通孔81,该通孔81具有与通孔68大致相同的尺寸。借助于第二导向轴在第二方向Y上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撑第二移动框架52的第四轴承部分配置在移动框架支撑部分53a上表面在第一方向X上的两端。
第四轴承部分包括配置在第一方向X上一侧的第四主轴承部分82,和配置在第一方向X上另一侧的第四副轴承部分83。第四主轴承部分82包括在第二方向Y上彼此间隔一定距离配置的两个轴承块82a和82b,并且第四主轴承部分82配置在移动框架支撑部分53a的上表面上从而向上突出。两个轴承块82a和82b每个配备有一轴承孔,并且在第二主导向轴77的轴线方向中间的两个位置上压入待固定到轴承孔中。因此,第二主导向轴77的两端分别向两个轴承块82a和82b的外部突出。
配置在第二移动框架52上的第三主轴承部分75的两个轴承块75a和75b被以可滑动的方式装配到第二主导向轴77两端的突出部分上。两个轴承块75a和75b彼此分开一定的距离,该距离是两个轴承块82a和82b之间的长度和第二移动框架52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必需的长度的总和。因此,第二移动框架52的第三主轴承部分75相对于固定到固定基板53的第四主轴承部分82的第二主导向轴77、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撑在两个轴承块82a和82b的外侧。
而且,第四副轴承部分83包括在第二方向Y上彼此间隔一定距离的两个轴承块83a和83b,并且第四副轴承部分83以向上突出的方式配置在移动框架支撑部分53a的上表面上。两个轴承块83a和83b每个配备有一轴承孔,并且第二副导向轴79被压入到轴承孔中以使其由其两端在其轴线方向上固定支撑。在两个轴承块83a和83b之间配置在第二移动框架52上的第三副轴承部分76的轴承槽78以可滑动的方式与第二副导向轴79啮合。因此,使第三副轴承部分76由第二副导向轴79引导在两个轴承块83a和83b之间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预定距离成为可能。
固定基板53的线圈固定部分53b由大致正方形平面部分形成,该平面部分具有向上突出的支撑壁84,并且支撑壁84配置在第二方向Y上一侧。线圈支架85固定到线圈支撑部分53b,并且线圈组件主体93连接到线圈支架85。如图20所示,线圈支架85用于将线圈组件主体93保持在预定高度,并且线圈支架形成为U形面的框架体。线圈支架85安装在线圈固定部分53b上以沿支撑壁84设置,并且通过例如粘合剂或固定螺丝的紧固机构整体固定在固定基板53上。在固定基板53的下表面上,配备有连接凸台部分53c以将其固定透镜筒主体3上。
线圈支架85的上表面形成为平面,并且用于定位线圈支撑部件86的两个定位突起85a和85a配置在上表面上。两个定位突起85a和85a在第二方向Y上彼此以预定距离间隔开地放置,并且由两个定位突起85a和85a定位并且用作柔性增强板的线圈支撑部件86固定在线圈支架85的上表面上。通过例如粘合剂类型的紧固机构将上下表面上印有预定电路的柔性印刷电路板87固定到线圈支撑部件86上。
示出第一线圈的特定实施例的扁绕线圈88安装在线圈支撑部件86的上表面上。如图20和其它附图所示,扁绕线圈88由两个并排布置的水平缠绕的椭圆形线圈部分88a和88b形成。两个线圈部分88a和88b在横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但在纵向上的长度不同。具有该扁绕线圈88的线圈支撑部件86固定在柔性印刷电路板87的一端的上表面上,两个线圈部分88a和88b在基本上垂直于柔性印刷电路板87延伸方向的方向上沿纵向延伸。
如图21和其它附图所示,对于配置在柔性印刷电路板87延伸一侧上的第一线圈部分88a,使其在纵向(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处于线圈支撑部件86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范围内。同时,对于第二线圈部分88b,使其在纵向(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比第一线圈部分88a短。这是因为在第二线圈部分88b纵向上的一侧配置一空间,并且在该空间中配备有连接件66c,连接件66c即磁轭66的一部分,其构成电力致动器54的一部分,以使电力致动器54小型化。
该两个线圈部分88a和88b通过缠绕一条线圈线来形成;使电流在沿第一方向X彼此邻近的长边上、沿第二方向Y直线延伸的部分处沿相同方向流过,具有不同长度的推力产生部分89a和89b由此形成。如图22和其它图中所示,在电力致动器54已被构造的状态下,这些推力产生部分89a和89b与磁体67a相对。
该扁绕线圈88被电连接到布置在柔性印刷电路板87的上表面上的预定的布线图。从而,当电流施加到该两个线圈部分88a和88b时,由磁体67a和67b产生的磁力沿垂直于扁绕线圈88的推力产生部分89a和89b的方向产生作用,因此,根据弗来明(Fleming)的左手定则,指向第一方向X的力作用在磁体67a和67b的侧面上。
如上所述,由于扁绕线圈88由并排布置的两个线圈部分88a和88b形成,所以较大的推力产生部分可被固定到扁绕线圈88,该扁绕线圈88位于靠近校正透镜15处并存储在一预定空间中。此外,由于通过使两个线圈部分88a和88b长度不同,可提供预定的空间,且磁轭66的连接部分66c被布置在该空间中,故有可能使整个电力致动器54小型化。
此外,示出第二线圈具体实例的圆柱线圈91被安装在柔性印刷电路板87之下。圆柱线圈91的两端被电连接到布置在柔性印刷电路板87下表面的预定的布线图上。如图20和其它图中所示,圆柱线圈91在其中心设有一矩形空间部分,从而使其在总体上成为一个矩形圆柱体,并通过缠绕一预定量的线圈线而形成带棱角的圆柱体形状,从而使其在叠层方向上具有预定的厚度。对于该圆柱线圈91,推力产生部分92通过粘性的固紧机构被固定到柔性印刷电路板87,其线圈线延伸的方向朝向第一方向X。
磁轭66的下部件66b和整体固定到其上的下部磁体67b被插入到圆柱线圈91中心的空间部分中。从而,当电流施加到圆柱线圈91时,由磁体67a和67b产生的磁力作用在垂直于推力产生部分92的方向,因此,根据弗来明的左手定则,指向第二方向Y的力作用在磁体67a和67b的侧面上。线圈支撑部件86、柔性印刷电路板87、扁绕线圈88和圆柱线圈91构成线圈组件主体93。
如上所述,由于通过将扁绕线圈88固定到线圈支撑部件86的一个表面,并通过将圆柱线圈91固定到另一个表面来构造一个线圈组件主体93,从而沿着平行于第二光轴L2的方向叠放两个线圈88和91,因而可能减小在垂直于第二光轴L2的方向上用于布置两个线圈88和91的空间,从而整个装置可得以小型化。此外,通过将扁绕线圈88的推力产生部分89a和89b以及圆柱线圈91的推力产生部分92布置为使其彼此垂直相交,磁体67a和67b的磁力共同地作用在的推力产生部分89a、89b和91上,这使致动器零件的数量得以减少。
图21和22示出包括上述线圈组件主体93、磁轭66以及两个磁体67a和67b的电力致动器54。在该电力致动器54的零件中,磁轭66、两个磁体67a和67b以及扁绕线圈88构成第一驱动器(第一电力驱动器),该第一驱动器通过第一移动框架51沿第一方向X移动校正透镜15。第一移动框架51的第一主、副轴承部分61和62、第一主、副导向轴63和65以及第二主、副轴承部分71和72构成第一导向装置,该第一导向装置通过第一移动框架51沿着垂直于透镜筒1的第二光轴L2的第一方向X引导该校正透镜15。
此外,磁轭66、两个磁体67a和67b以及圆柱线圈91构成第二驱动器(第二电力驱动器),该二驱动器通过第二移动框架52沿第二方向Y移动校正透镜15。第二移动框架52的第三主、副轴承部分75和76、第二主、副导向轴77和79以及第四主、副轴承部分82和83构成第二导向装置,该第二导向装置通过第二移动框架52沿着垂直于透镜筒1的第二光轴L2的并且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第二方向Y引导该校正透镜15。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一个具有磁轭66和两个磁体67a、67b的磁路部件充当第一驱动器的磁路,以及第二驱动器的磁路。从而,由于无需为每个驱动器配备一个磁路部件,所以零件数量可得以某种程度地减小,且整个装置得以小型化。
此外,如图20中所示,示出第一位置探测器具体实例的第一霍尔元件94、示出第二位置探测器具体实例的第二霍尔元件95和示出温度检测器具体实例的热敏电阻96被安装到线圈支撑部件86的下表面。第一霍尔元件94通过第一移动框架51检测校正透镜15沿第一方向X的位置。并且,第二霍尔元件95通过第二移动框架52检测校正透镜15沿第二方向Y的位置。第一霍尔元件94被布置在圆柱线圈91的一侧,且第二霍尔元件95被布置在圆柱线圈91的另一侧。
在预定位置处,第一霍尔元件94和第二霍尔元件95检测下部磁体67b的磁场强度,然后依据该磁场强度输出检测信号。根据来自两个霍尔元件94和95检测信号,控制单元通过算术运算来计算校正透镜15的位置。此外,热敏电阻96检测线圈组件主体93附近的温度,当其附近的温度升高到或超过一个预定值时,除了对由相机抖动、振动等造成的图像模糊进行稳定化以外,还进行温度校正。
具有如上所述结构的图像稳定器5例如被如下组装。首先,如图20-22所示,扁绕线圈88被固定到线圈支撑部件86的一个表面,且圆柱线圈91被固定到连接有柔性印刷电路板87的相对表面。从而,构成了由线圈支撑部件86和两个线圈88、91连接在其中的线圈组件主体93。
磁轭66的下部件66b被从侧向插入到该线圈组件主体93的圆柱线圈91的孔中,且固定在下部件66b内表面的下部磁体67b与圆柱线圈91的推力产生部分92相对。同时,上部磁体67a与扁绕线圈88的上表面相对。因而,扁绕线圈88的推力产生部分89a、89b和圆柱线圈91的推力产生部分92被保持在上、下磁体67a和67b之间,从而构成电力致动器54。该电力致动器54的线圈支撑部件86被安装在线圈支架85的上表面,并由两个定位突起85a和85a定位。然后,线圈支撑部件86利用诸如粘结剂的固紧机构被固定到线圈支架85上。
接下来,第二移动框架52从上面面对固定基板53的移动框架支撑部分53a,且第四主轴承部分82的两个轴承件82a和82b被定位在第三主轴承件75的两个轴承件75a和75b之间。并且第三副轴承件76被定位在第四副轴承件83的两个轴承件83a和83b之间。然后,使第二主导向轴77穿过第三主轴承部分75和第四主轴承部分82的四个轴承件75a、75b、82a和82b的轴承孔。在此情况下,第二主导向轴77被压入第四主轴承件82以被固定,但使其相对于第三主轴承件75可滑动。
此外,使第二副导向轴79穿过第四副轴承部分83的两个轴承件83a和83b的轴承孔以及第三副轴承部分76的轴承槽78。在此情况下,第二副导向轴79被压入第四副轴承部分83以被固定,但使其相对于第三副轴承部分76可滑动。这样,第二移动框架52可相对于固定基板53沿第二方向Y移动预定的距离,即,可移动一个从第三主轴承部分75的两个轴承件75a和75b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减去第四主轴承部分82的两个轴承件82a和82b外表面之间的距离而得到的长度。
接下来,第一移动框架51的透镜固定部分51a从上面面对第二移动框架52,且第一主轴承部分61的两个轴承件61a和61b被定位在第二主轴承部分71的两个轴承件71a和71b之间。然后,第一副轴承件62被定位在第二副轴承部分72的两个轴承件72a和72b之间。接下来,使第一主导向轴63穿过第一主轴承部分61和第二主轴承部分71的四个轴承件61a、61b、71a和71b的轴承孔。在此情况下,第一主导向轴63被压入第一主轴承部分61以被固定,但使其相对于第二主轴承部分71可滑动。
此外,使第一副导向轴65穿过第二副轴承部分72的两个轴承部分72a和72b的轴承孔以及第一副轴承部分62的轴承槽64。在此情况下,第一副导向轴65被压入第二副轴承部分72以被固定,但使其相对于第一副轴承部分62可滑动。这样,第一移动框架51可相对于第二移动框架52沿第一方向X移动预定的距离,即,可移动一个从第二主轴承部分71的两个轴承部分71a和71b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减去第一主轴承部分61的两个轴承部分61a和61b外表面之间的距离而得到的长度。
接下来,将固定有两个磁体67a和67b的磁轭66安装到第一移动框架51。对于磁轭66的安装,可在第一移动框架51被安装到第二移动框架52之前,预先将磁轭66安装到第一移动框架51。然后,将安装有线圈组件主体93的线圈支架85附接到固定基板53的线圈固定部分53b。在此情况下,将圆柱线圈91从侧向安装,且将磁轭66的下部件66b和下部磁体67b插入到其孔中。然后利用诸如粘结剂的固紧机构将线圈支架85安装到固定基板53。通过如此操作,完成图像稳定器5的装配,获得具有如图13-17中所示结构的图像稳定器5。
具有上述结构的图像稳定器5的功能如下。该图像稳定器5的校正透镜1 5的运动是通过选择性地或同时地经由柔性印刷电路板87向电力致动器54的扁绕线圈88和圆柱线圈91供给具有合适数值的驱动电流来执行的。
利用线圈支撑部件86将该图像稳定器5的扁绕线圈88和圆柱线圈91固定到线圈支架85,然后再利用线圈支架85固定到固定基板53上。在此情况下,扁绕线圈88的推力产生部分89a和89b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圆柱线圈91的推力产生部分92沿第一方向X延伸。并且,由于固定到磁轭66两端的两个磁体67a和67b被布置在线圈88和91之上和之下,由磁轭66和两个磁体67a和67b形成的磁路的磁通量以下述方式起作用,即垂直地穿过扁绕线圈88的推力产生部分89a和89b以及圆柱线圈91的推力产生部分92。
同时,磁轭66和两个磁体67a和67b被固定到保持着校正透镜15的第一移动框架51。校正透镜15被具有第一移动框架51的第一导向装置以相对于第二移动框架52沿第一方向X可移动的方式支撑。此外,该校正透镜15被具有第二移动框架52的第二导向装置以相对于固定基板53沿第二方向Y可移动的方式支撑。因而,利用第一导向装置和第二导向装置的作用,校正透镜15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在预定范围内可以自由地移动。
现在如果将电流施加到扁绕线圈88,那么由于推力产生部分89a和89b沿第二方向Y延伸,所以该电流在推力产生部分89a和89b处沿第二方向Y流动。在此情况下,由于磁路的磁通量作用在垂直于推力产生部分89a和89b的上、下方向,所以根据弗来明的左手定则,指向第一方向X的力作用在两个磁体67a和67b和磁轭66上。因而,固定有磁轭66等的第一移动框架51沿第一方向X移动。结果是,根据施加在扁绕线圈88上电流的大小,由第一移动框架51保持着的校正透镜15在第一导向装置的引导下,沿第一方向X移动。
另一方面,如果将一电流施加到圆柱线圈91,那么由于推力产生部分92沿第一方向X延伸,所以该电流在推力产生部分92处沿第一方向X流动。在此情况下,由于磁路的磁通量作用在垂直于推力产生部分92的上、下方向,所以根据弗来明的左手定则,指向第二方向Y的力作用在两个磁体67a和67b和磁轭66上。因而,借助于固定有磁轭66等的第一移动框架51,该第二移动框架52沿第二方向Y移动。结果是,根据施加在圆柱线圈91上电流的大小,借助于由第二导向装置所引导的第一移动框架51和第二移动框架52,校正透镜15沿第二方向Y移动。
并且,如果将电流同时施加到扁绕线圈88和圆柱线圈91,以上均已描述的扁绕线圈88的运动和圆柱线圈91的运动以联合的方式进行。具体地说,校正透镜15由于流经扁绕线圈88的电流的作用而沿第一方向X移动,并同时由于流经圆柱线圈91的电流的作用而沿第二方向Y移动。结果是,校正透镜15沿对角线方向移动,从而使透镜系统2的图像稳定。
图23示出上述电力致动器54的另一实施例。在该电力致动器54A中,线圈组件主体93沿一个不同的方向被装配,且其零件与上述实施例中相似。在本实施例中,线圈组件主体93被附接到固定基板53上,其中扁绕线圈88的长度方向(推力产生部分延伸的方向)指向第一方向X。且固定有磁体67a和67b的磁轭66被附接到第一移动框架51,以使磁轭66(以及磁体67a和67b)的纵向方向对应于扁绕线圈88的纵向方向。因此,圆柱线圈91的推力产生部分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第二方向Y延伸。
在本实施例情况下,当将电流施加到扁绕线圈88时,产生使第二移动框架52沿第二方向Y移动的力。并且,当将电流施加到圆柱线圈91时,产生使第一移动框架51沿第一方向X移动的力。
图24和25示出上述线圈组件主体93的另外一项实施例。该实施例中所示的线圈组件主体181使用第一扁绕线圈182作为第一驱动器的线圈构成部分,并且类似地使用第二扁绕线圈183作为第二驱动器的线圈构成部分。第一扁绕线圈182由两个并排布置的椭圆形线圈部分182a和182b形成,且这两个线圈部分182a和182b尺寸和形状相同。并且,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的扁绕线圈88,两个线圈部分182a和182b沿它们的横向方向(第一方向X)彼此相邻的部位是推力产生部分187。
第二扁绕线圈183具有与第一扁绕线圈182相同的结构,包括两个线圈部分183a和183b,并具有推力产生部分188。两个扁绕线圈182和183布置成使得它们的推力产生部分187和188垂直地彼此相交,并且通过将第一扁绕线圈182固定到柔性印刷电路板184的一个表面上,并将第二扁绕线圈183固定到其另一个表面上来构成线圈组件主体181,该柔性印刷电路板184用作线圈支撑部件。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一个磁体186被附接到U形磁轭185的上部,从而构成磁路。关于该磁体186,其纵向方向被设置成沿垂直于第一扁绕线圈182的推力产生部分的方向(第一方向X)。具有上述结构的线圈组件主体181类似于上述实施例,使得除了在预定空间内存储该扁绕线圈182和183之外,能够固定较大的推力产生部分,并且整个装置可得以小型化。此外,在该实施例情况下,与上述线圈组件主体93相比,可使线圈组件主体181相当薄,从而可使整个装置变薄。
应当指出,根据本发明一项实施例的图像稳定器的线圈组件主体可通过将两个圆柱线圈结合在一起进行构造。在此情况下,该两个圆柱线圈被布置成使它们的推力产生部分187和188垂直地彼此相交,并互相面对。并且通过将磁体的磁力共同地施加到两个推力产生部分,就可将推力施加到磁体的侧面,从而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移动校正透镜。并且,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反,可将圆柱线圈固定到线圈支撑部件86的上表面,该圆柱线圈被用作第一线圈,并可将扁绕线圈固定到柔性印刷电路板87的下表面,该扁绕线圈被用作第二线圈。
上述实施例采用所谓的移动磁体法,其中配备有两个线圈88、91等的线圈组件主体93被固定到固定基板53上;磁轭66和磁体67a、67b被固定到第一移动框架51;并且通过将电流施加到该线圈88、91而产生的推力被施加到磁轭66和磁体67a、67b的侧面,从而移动校正透镜15。然而,根据本发明一项实施例的图像稳定器还可采用所谓的移动线圈法,与上述移动磁体法相反,其中磁轭66和磁体67a、67b被固定到固定基板53上,并且线圈组件主体93被固定到第一移动框架51上。
应当指出,根据以上实施例中所示的所谓移动磁体法,由于线圈组件主体93被固定在固定基板53上,从而线圈组件主体93的柔性印刷电路板87可被固定到预定的位置。结果是,由于不必为允许柔性印刷电路板87的运动确保一空间,因而装置可被小型化。此外,由于不必使柔性印刷电路板87移动,将不会由于柔性印刷电路板87的弯曲变形而造成阻力增加。因而,电力致动器54的负荷并不增加,校正透镜15可稳妥地由小推力来移动,并且可通过减小施加在线圈88和91上的电流来降低功率消耗。
具有上述结构和功能的图像稳定器5被附接到透镜筒1,如图1-11中所示。图像稳定器5从侧向被插入设置在透镜筒主体3下镜筒18中的开口48和从该开口48拔出;并以可拆卸方式被附接到下镜筒18。在此情况下,根据本发明一项实施例的图像稳定器5作为一个单元被构造成一个装置,从而可被轻易、迅速地安装和拆卸。图11和其它附图中的附图标记98代表覆盖图像稳定器5的盖元件。该盖元件98利用诸如固定螺钉的固紧机构以可拆卸方式附接到透镜筒主体3的下镜筒18。
接下来,参照图12说明安装有图像稳定器5的透镜筒1的透镜系统2的操作。当透镜筒1的物镜7A瞄准物体时,来自该物体的光沿第一光轴L1射出,并从物镜7A输入到透镜系统2之内。在此情况下,穿过物镜7A的光在棱镜7B中被偏转90°,然后沿第二光轴L2向CCD 4前进。具体地说,在棱镜7B中被反射且已穿过第一组透镜7的第二透镜7C的光穿过第二组透镜8、第三组透镜9和第四组透镜10,穿过第五组透镜11的第七透镜11A和校正透镜15,并穿过滤光器14,从而在CCD 4的焦平面上形成相应于物体的图像。
在此情况下,在拍摄时,当相机抖动和振动未被施加到透镜筒1时,来自物体的光沿着光轴L(第一光轴L1和第二光轴L2)穿过第一组至第五组透镜的各个中心部分,如光6A的实线所示,于是图像形成在CCD 4焦平面上的预定位置,并从而获得优良的图像,而不造成图像模糊。
另一方面,在拍摄时,当相机抖动或振动被施加到透镜筒1时,来自物体的光以倾斜状态被输入到第一组透镜,如光6B的点划线所示,或如光6C的虚线所示。在第一组至第五组透镜中的每一个处,入射光6B、6C穿过这些透镜,偏离第二光轴L2;然而,可以依据相机的抖动等通过将校正透镜15移动预定量来校正相机抖动等。这使在CCD 4的焦平面上的预定位置处形成图像成为可能,并且可通过消除图像模糊来获得优良的图像。
利用一模糊检测器测得关于透镜筒1的相机的抖动、振动等。例如,可以将例如陀螺传感器用作这种模糊检测器。这种陀螺传感器与透镜筒1一起安装于照相机主体中,同时探测由振动、相机抖动和照相者手的类似动作引起的作用于透镜筒1的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等效应。由该陀螺传感器测得的信息,如加速度和角速度,被提供给控制装置,并且驱动并控制电力致动器54以使第一移动框架51响应于第一方向X上的抖动沿着第一方向X移动,第二移动框架52响应于第二方向Y上的抖动沿着第二方向Y移动,从而允许在CCD 4的焦平面上的预定位置处形成图像。
图26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透镜筒的第二实施例,其结构基本上与前述的实施例相似。具体地说,透镜筒1包括透镜系统2、透镜筒主体3、成像器4、图像稳定器5等。透镜系统2具有五组透镜,其中多个透镜被置于同一光轴L上。透镜筒主体3以固定或可移动的方式支撑透镜系统2中的透镜。标示成像器的特例的诸如CCD或CMOS的成像器4置于透镜系统2的光轴L上同时也被固定在透镜筒主体3上。图像稳定器5与透镜筒主体3相附连同时也稳定透镜系统2的图像。
如图12所示,透镜筒1的透镜系统2被构造成包括五组透镜7至11的折叠镜头,其中五个透镜组被置于同一光轴L上。具体地说,类似于前述实施例,对于这个折叠镜头的折叠透镜系统,透镜系统2的光轴L通过棱镜7B被弯曲成大约90°的角。因此,第一光轴L1被设置于第一透镜7A即物镜的一侧,第二光轴L2被设置于成像器4的一侧(图像聚焦侧),即沿与第一光轴L1垂直的方向(沿与第一光轴L1成90°角交叉的方向)。
如图26至29和其它附图所示,由于形成透镜系统2结构的五组透镜7至11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似,所以省略相关的重复说明。类似地,保持该透镜系统2的透镜筒3的结构与前述的实施例相似,这里同样省略相关的重复说明。
关于根据该第二实施例的透镜筒1,图像稳定器5与前述的透镜筒1中的有很大区别。根据该第二实施例的图像稳定器5与根据前述实施例的图像稳定器5有很大区别,其中第二实施例的图像稳定器5的驱动系统被构造成线圈移动系统,然而前述实施例的图像稳定器5的驱动系统则被构造成磁体移动系统。这里,在该磁体移动系统中,磁体与校正透镜15相结合地移动,并且线圈是固定的。另一方面,在该线圈移动系统中,线圈与校正透镜15相结合地移动,并且磁体是固定的。
如图30至42及其它附图所示,在校正透镜15的外部外围边缘,在一侧上具有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台阶部分15a。进而,两个表面宽度部分15b和15b通过在两个对应于直径方向的位置设置凹槽而形成于校对透镜15的外部外围边缘。该校正透镜15被固定于第一移动框架51。
第一移动框架51包括:环形透镜固定部分51a,校正透镜15被装配于其上;线圈固定部分51b,其被形成为与该透镜固定部分51a的一侧相连,被折成一曲柄结构,且线圈组件主体93被固定于其上;等诸如此类的部分。透镜固定部分51a具有与校正透镜15的形状相应的形状,并具有装配孔58,校正透镜15被装配于其中。在透镜固定部分51a的装配孔58的外围边缘上具有与校正透镜15的台阶部分15a相啮合的台阶部分。进而,透镜固定部分51a具有对应于校正透镜15的两表面宽度部分15b的两表面宽度部分51c和51c。同时磁轭固定部分51b沿与两个表面宽度部分51c和51c彼此相对的方向(第二方向Y)垂直的方向(第一方向X)与透镜固定部分51a在一侧相连。
在透镜固定部分51a的两个表面宽度部分51c和51c的外侧配备有第一主轴承部分61和第一副轴承部分62。第一主轴承部分61具有两个轴承件61a和61b并在第一方向X上设置一预定量的间隔,同时第一主导向轴63在第一方向X上穿过两个轴承件61a和61b。第一主导向轴63在压力作用下被固定于两个轴承件61a和61b上,并且其两个末端从轴承件61a和61b向外突出。第一副轴承部分62具有侧向开口的轴承槽64。第一副导向轴65以可滑动的方式与轴承槽64相啮合。
组成用于使校正透镜15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上移动的电力致动器54即驱动器的一部分的线圈组件主体93整体与第一移动框架51的线圈固定部分51b相连。如图40和41所示,线圈组件主体93包括具有磁性材料的、呈薄盘状的磁性板86,固定于上表面即该磁性板86的一个表面的扁绕线圈(第一线圈)88,和固定于下表面即磁性板86的另一表面的圆柱线圈(第二线圈)91。柔性印刷电路板87的一个末端定位于磁性板86和圆柱线圈91之间。磁性板86由在其上下表面印刷有预定布线电路的印刷电路板形成,并且与柔性印刷电路板87的布线线路电学连接。该磁性板86具有加固柔性印刷电路板87的功能及作为线圈支撑元件的功能,其防止支撑第一移动框架51的部分振动。
水平缠绕的扁绕线圈88被安装于该磁性板86的上表面,从而被电学连接于柔性印刷电路板87上的预定布线图。扁绕线圈88由两个并排放置的椭圆线圈部件88a和88b形成。两个线圈部件88a和88b在它们的横向方向上的长度大概相等,但是在纵向方向上的长度不同。两个线圈部件88a和88b的长度不同的理由如下。通过使磁轭66的连接件66c能够被置于短的线圈部分88b的外侧上,扁绕线圈88在平坦表面侧的面积被保持得较大,并且电力致动器54处于接近校正透镜15的位置,从而电力致动器54的整体可以小型化。
两个线圈部件88a和88b是通过缠绕线圈电线形成的。同样,缠绕线圈电线的方向被设置成,当施加电压时,产生电流沿相同方向流到推力产生部件89a和89b上,所述推力产生部件沿纵向方向直线延伸并且在它们的宽度方向彼此相邻。关于该扁绕线圈88,每个线圈部件88a和88b通过带粘性的固紧机构被固定于磁性板86上,其中两个线圈部件88a和88b的纵向方向被定向于第二方向Y。
圆柱线圈91被连接于固定于该磁性板86的下表面的柔性印刷电路板87的下表面上,圆柱线圈91的两个末端都被电学连接到柔性印刷电路板87上的预定布线图上。如图40和41及其它附图所示,圆柱线圈91在中心处具有矩形空间部分以便在整体上形成矩形主体,并且通过缠绕预定的量形成带有棱角的柱体形状,以便在堆叠方向上具有预定厚度。对于该圆柱线圈91,推力产生部件92通过粘性的紧固机构被固定于柔性印刷电路板87上,其中线圈电线的延伸方向被定向为沿第一方向X。
磁轭66的下部件66b和整体固定于此的下磁体67b被插入圆柱线圈91中心处的空间部分中。如图30、42及其它附图所示,磁轭66包括上部件66a和下部件66b,两者互相平行并以预定间隔量彼此相对,以及连接件66c,其连接上下部件66a和66b。连接件66c在纵向方向上位于上下部件66a和66b的一侧,从而在连接件66c的侧向形成凹槽66d以插入第一移动框架51的磁轭固定部件51b的一部分。设置磁轭66的凹陷66d的目的是使线圈组件主体93更接近校正透镜15,并且该凹陷66d使电力致动器54能够进一步小型化。
在磁轭66的上下部件66a和66b的内表面通过紧固机制如粘合剂固定有扁平磁体67a和67b,扁平磁体具有与上下部近似相同尺寸的矩形形状。彼此垂直相对的这两个磁体67a、67b和磁轭66组成电力致动器54的磁力回路。具体地说,一个磁力回路元件包括一个磁轭66和两个磁体67a和67b,其用作由扁绕线圈88形成的第一电力致动器54A的磁力回路,同时用作由圆柱线圈91形成的第二电力致动器54B的磁力回路。
进而,沿磁体67a和67b延伸的方向凸起的凸起部分69a和69b被置于磁轭66的上下部件66a和66b的末端。这些凸起部分69a和69b主要被用作有效地将磁体67a和67b的磁力偏转向磁轭66侧。具体地说,将磁体67a和67b的磁力有效地偏转向磁轭66侧使得磁体67a和67b末端的磁场更加与它们的中心处的磁场相等(磁场的一致),从而,有关位置探测的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之间的干扰可被减少。同样,沿彼此垂直方向展开的磁体67a和67b的两个平坦表面被设置成接触或相邻于凸起部分69a和69b的内表面。在该实施例中,这些凸起部分69a和69b可被成形为矩形或正方形,但是当然也可被成形为其它形状如半圆形、半椭圆形和三角形。
从而,当电流被施加到第一电力致动器54A的两个线圈部件88a和88b上时,由磁体67a和67b产生的磁力沿垂直于扁绕线圈88的方向作用,因此沿第一方向X导向的力根据弗来明左手定律作用于磁体67a和67b的侧面。同样,当电流被施加到第二电力致动器54B的圆柱线圈91上时,由磁体67a和67b产生的磁力沿垂直于推力产生部件92的方向作用,因此沿第二方向Y的力根据弗来明的左手定律作用于磁体67a和67b的侧面。
前面提及的磁性板86,柔性印刷电路板87,扁绕线圈88和圆柱线圈91组成线圈组件主体93。该线圈组件主体93,磁轭66和两个磁体67a和67b组成电力致动器54。第一电力致动器54A由包括两个线圈部分88a和88b的扁绕线圈88、磁轭66、和磁体67a和67b的结合构成;第二电力致动器54B由圆柱线圈91、磁轭66、和磁体67a和67b的结合构成。要注意的是,磁轭66通过例如粘合剂或固定螺丝的紧固机构固定于后面将会提及的固定基板53的磁轭固定部分53b上。
如图29和30所示,第二移动框架52由略宽于第一移动框架51的平板形成。第二移动框架52以装配于其下方的方式被组装成面对第一移动框架51。在第二移动框架52对应于第一移动框架51的装配孔58的位置处设置有具有与该装配孔近似相等的尺寸的通孔68。在该第二移动框架52的上表面具有第二轴承部分,以便在第一方向X上以滑动的方式支撑第一移动框架51。
第二轴承部分包括:第二主轴承部分71,其以可自由滑动的方式支撑固定于第一移动框架51的第一主导向轴63;和第二副轴承部分72,其以固定的方式支撑第一副导向轴65。在第一移动框架51已被装配于第二移动框架52上的情况下,第二主轴承部分71被设置的位置能够支撑第一主导轴63的两个末端。具体地说,第二主轴承部分71包括支撑第一主导向轴63的两个末端的两个轴承件71a和71b,并且配置于第二移动框架52的上表面上以向上突出。
第二主轴承部分71的两个轴承件71a和71b被成形为远离彼此的形式,其距离是第一主支撑部件61在第一方向X上长度和第一移动框架51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所必要的长度之和。两个轴承件71a和71b的每个都具有轴承孔,并且第一主导轴63的两个末端以可滑动的方式被插入那些轴承孔中。
同样,在第一移动框架51已经被安装于第二移动框架52上的情况下,第二副轴承部分72被置于对应于第一副轴承部分62的位置。具体地说,第二副轴承部分72包括两个轴承件72a和72b,其支撑第一副导向轴65的两端。两个轴承件72a和72b每个都具有轴承孔,并且第一副导向轴65的两端在压力作用下被固定入那些轴承孔。该第一副导向轴65以自由滑动的方式被插入第一移动框架51的第一副轴承部分62中的轴承槽64。第一副导向轴65和第一主导向轴63被设置成使它们的轴中心线彼此平行,并且第一移动框架51通过两个导向轴63和65引导可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
在第二移动框架52的下表面上具有用于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第二方向Y上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撑第二移动框架52的第三轴承部分。第三轴承部分包括第三主轴承部分75和第三副轴承部分76。第三主轴承部分75,其为第二移动框架52在第一方向X上的一端,包括两个在第二方向Y上彼此间具有预定间隔的轴承件75a和75b,并且被置于第二移动框架52的下表面上以向下凸起。两个轴承件75a和75b每个都具有轴承孔,并且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主导向轴77的两端以可滑动的方式被插入那些轴承孔中。
同样,在接近第一方向X上的第二移动框架52的另一端的中心处具有第三副轴承部分76。该第三副轴承部分76配备有沿横向制成的轴承槽78。沿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副导向轴79以可滑动的方式与该轴承槽78啮合。第二主导向轴77和第二副导向轴79被分别固定于固定基板53上。第二移动框架52以安装于其上的方式面对固定基板53装配。
如图29、30和其它附图所示,固定基板53包括与第二移动框架52在尺寸上对应的移动框架支撑部分53a,与该移动框架支撑部分53a整体且连续设置的磁轭固定部分53b,等。固定基板53的移动框架支撑部分53a由与第二移动框架52的尺寸大概相等的平板形成,磁轭固定部分53b在第一方向X上与该移动框架支撑部分53a的一端相连续。在移动框架支撑部分53a与第二移动框架52的通孔68相对应的的位置处具有通孔81,其尺寸与通孔68的近似相同。第四轴承部分通过第二主和副导向轴77和79在第二方向Y上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撑第二移动框架52,并且在第一方向X上设置在该移动框架支撑部分的上表面的两端。
第四轴承部分包括在第一方向X上置于一侧的第四主轴承部分82,和在第一方向X上置于另外一侧的第四副轴承部分83。第四主轴承部分82包括两个轴承件82a和82b,它们彼此在第二方向Y上具有一定量的间隔,并且以向上凸起的方式被置于移动框架支撑部分53a的上表面。两个轴承件82a和82b每个都具有轴承孔,并且第二主导向轴77的中间的两个位置沿其轴向被压入那些轴承孔以被固定。从而,第二主导向轴77的两端向两个轴承件82a和82b的外侧凸起。
第二移动框架52上的第三主轴承部分75的两个轴承件75a和75b的轴承孔以可滑动的方式被装配于该第二主导向轴77两端的凸起部分。两个轴承件75a和75b彼此远离,其距离为两个轴承件82a和82b之间的长度和第二移动框架52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所必需的长度之和。因此,第二移动框架52的第三主轴承部分75相对于被固定到固定基板53的第四主轴承部分82上的第二主导向轴77以可移动的方式被支撑在两个轴承件82a和82b的外侧。
同样,第四副轴承部分83包括两个轴承件83a和83b,其在第二方向Y上彼此相隔一定间隔,并且以向上凸起的方式被置于移动框架支撑部分53a的上表面。两个轴承件83a和83b每个都具有轴承孔,并且第二副导向轴79被压入那些轴承孔中并由轴向固定的两端支撑。在这两个轴承件83a和83b之间,位于第二移动框架52上的第三副轴承部分76的轴承槽78与第二副导向轴79以可滑动的方式啮合。因此,第三副轴承部分76可由两个轴承件83a和83b之间的第二副导向轴79导向沿第二方向Y移动预定的距离。
固定基板53的磁轭固定部分53b由具有向上凸起的支撑部分84大概为方形的平坦部分形成,支撑部分84被置于第二方向Y的一侧。磁轭66的下部件66b通过该支撑部分84接合并固定。从而,磁轭66被固定于固定基板53,其中上下部件66a和66b以及两个磁体67a和67b与光轴方向相反。这样,磁轭66可通过支撑部分84的保持力被保持,或利用诸如固定螺钉的紧固机构被紧固或固定。进而,在固定基板53的下表面上具有连接凸台部分53c,用于将该板固定于透镜筒3中。
同样,第一和第二移动框架51和52、和固定基板53中具有定位孔73A、73B、和73C,位于当第一和第二移动框架51和52和固定基板53被安装到一起后使装配孔58和通孔68和81的中心近似相等的位置处。当图像稳定器5被组装时,这些定位孔73A、73B和73C通过根据预定位置的关系定位第一和第二移动框架51和52和固定基板53从而用于提高组装过程和类似过程的效率。
上面提及的第一移动框架51的第一主和副轴承部分61和62、第一主和副导向轴63和65、和第二主和副轴承部分71和72,组成第一导向装置,其在与透镜筒1的第二光轴L2垂直的第一方向X上通过第一移动框架51引导校正透镜15。第二移动框架52的第三主和副轴承部分75和76、第二主和副导向轴77和79、和第四主和副轴承部分82和83组成第二导向装置,其在与透镜筒1的第二光轴L2相垂直的同时也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第二方向Y上通过第二移动框架52引导校正透镜15。
如上面所述,在该实施例中,一个包括一个磁轭66和两个磁体67a和67b的磁力回路元件用作第一电力致动器54A的磁力回路和第二电力致动器54B的磁力回路。因此,由于不必为每个驱动器提供磁力回路部件,所以元件数目可某种程度地减少,并且整个装置的尺寸可被减小。
进而,如图37至41所示,磁性板86的下表面附有:两个霍尔元件94和95,其作为位置探测器,用于探测校正透镜15相对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的位置;和温度探测器96,其探测它附近的温度。例如,热敏电阻96可被用作温度探测器。该热敏电阻96探测线圈组件主体93附近的温度,当附近的温度已经升高至或超过一预定值时,除了稳定由手的抖动、振动等引起的图像模糊之外还进行温度校正。
示出第一位置探测器的特定实例的第一霍尔元件94通过第一移动框架51探测校正透镜15在第一方向X上的位置。同样,示出第二位置的特定实例的第二霍尔元件95通过第二移动框架52探测校正透镜15在第二方向Y上的位置。第一霍尔元件94被置于圆柱线圈91的一侧,第二霍尔元件95被置于圆柱线圈91的另一侧。在各预定位置处,第一霍尔元件94和第二霍尔元件95探测下磁体67b的磁力强度,然后根据磁力强度输出探测信号。根据从这两个霍尔元件94和95得到的探测信号,控制装置计算校正透镜15的位置。
具有上述结构的图像稳定器5可被例如按下述方式进行组装。第一,如图40和41所示,扁绕线圈88固定于磁性板86的一个表面,同时圆柱线圈91被固定于连接有柔性印刷电路板87的相反表面上。从而,构造成其中连接有磁性板86、柔性印刷电路板87、两个扁绕线圈88和圆柱线圈91的线圈组件主体93。
接着,磁体67a和67b分别被放置并固定于磁轭66的上部件66a和下部件66b内。磁轭66的下部件66b和磁体67b被从侧向插入线圈组件主体93的圆柱线圈91的孔中。然后,下部磁体67b被安排成面对圆柱线圈91的推力产生部件92的下表面,而上部磁体67a被安排成面对扁绕线圈88的上表面。从而,扁绕线圈88的推力产生部件89a和89b和圆柱线圈91的推力产生部件92被保持在上部和下部磁体67a和67b之间,从而组成电力致动器54。该电力致动器54的磁性板(柔性加固板)86被固定于第一移动框架51的线圈固定部分53b。
接着,第二移动框架52被放置成从上方面对固定基板53的移动框架支撑部分53a,并且第四支撑部分82的两个轴承件82a和82b被置于第三主轴承部分75的两个轴承件75a和75b之间。同时,第三副轴承部分76被位于第四副轴承部分83的两个轴承件83a和83b之间。随后,第二主导向轴77穿过第三主轴承部分75和第四主轴承部分82的四个轴承件75a、75b、82a和82b的轴承孔。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主导向轴77被压入第四主轴承部分82以被固定,但是被制成相对于第三主轴承部分75可滑动。
进而,第二副导向轴70穿过第四副轴承部分83的两个轴承件83a和83b的轴承孔和第三副轴承部分76的轴承槽78。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副导向轴79被压入第四副轴承部分83以被固定,但是被制成相对于第三副轴承部分76可滑动。从而,第二移动框架52可以相对于固定基板53以预定距离沿第二方向Y移动,即,通过从第三主轴承部分75的两个轴承件75a和75b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减去第四主轴承部分82的两个轴承件82a和82b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获得的长度。
接着,第一移动框架51的透镜固定部分51a被放置成从上方面对第二移动框架52,并且第一主轴承部分61的两个轴承件61a和61b被置于第二主轴承部分71的两个轴承件71a和71b之间。同时,第一副轴承部分62被置于第二副轴承部分72的两个轴承件72a和72b之间。随后,第一主导向轴63穿过第一主轴承部分61和第二主轴承部分71的四个轴承件61a、61b、71a和71b的轴承孔。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主导向轴63被压入第一主轴承部分61以被固定,但是被制成相对于第二主轴承部分71可滑动。
进而,第一副导向轴65穿过第二副轴承部分72的两个轴承件72a和72b的轴承孔和第一副轴承部分62的轴承槽64。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副导向轴65被压入第二副轴承部分72以被固定,但是被制成相对于第一副轴承部分62可滑动。从而,第一移动框架51可相对于第二移动框架52以预定距离沿第一方向X移动,即,通过从第二主轴承部分71的两个轴承件71a和71b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减去第一主轴承部分61的两个轴承件61a和61b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得到的长度。
接着,固定有两个磁体67a和67b的磁轭66被连接到固定基板53。对于磁轭66的安装,磁轭66可被预先连接到固定基板53,即,在第一移动框架51被连接到第二移动框架52上之前。随后,线圈组件主体93被连接到第一移动框架51的线圈固定部分51b。在这种情况下,圆柱线圈91从横向进行装配,并且磁轭66的下部件66b和下部磁体67b被插入其孔中。然后,线圈组件主体93利用例如粘合剂的紧固机构被固定于第一移动框架51的线圈固定部分51b上。这样,图像稳定器5完成组装,并且获得具有如图30至42所示结构的图像稳定器5。
接下来将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移动线圈系统的图像稳定器5的功能。该图像稳定器5的校正透镜15的移动是通过经柔性印刷电路板87选择性地或同时地向电力致动器54的扁绕线圈88和圆柱线圈91供给适当值的电流而进行的。
该图像稳定器5的扁绕线圈88和圆柱线圈91作为线圈组件主体93的一个元件被固定于第一移动框架51。在这种情况下,扁绕线圈88的推力产生部件89a和89b沿第二方向Y延伸,同时圆柱线圈91的推力产生部件92沿第一方向X延伸。同样,由于固定于磁轭66两端的两个磁体67a和67b被置于线圈88和91两者的上方和下方,所以由磁轭66和两个磁体67a和67b形成的磁力回路的磁通量以垂直通过扁绕线圈88的推力产生部件89a和89b和圆柱线圈91的推力产生部件92的形式作用。
同样,图像稳定器5的校正透镜15通过具有第一移动框架51的第一导向装置以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于第二移动框架52可移动的方式支撑。进而,校正透镜15通过具有第二移动框架52的第二导向装置以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于固定基板53可移动的方式支撑。因此,在第一导向装置和第二导向装置的作用下,校正透镜15可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上在预定范围内自由移动。
如果施加电流到扁绕线圈88上,由于推力产生部件89a和89b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所以电流在其推力产生部件89a和89b上沿第二方向Y流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磁力回路的磁通量作用于垂直于推力产生部件89a和89b的上下方向,所以在第一方向X上导向的力根据弗来明左手定律作用于两个线圈88和91。从而,固定有线圈组件主体93等的第一移动框架51沿第一方向X移动。结果,由第一移动框架51固定的校正透镜15根据施加给扁绕线圈88的电流的大小由第一导向装置导向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
另一方面,如果施加电流到圆柱线圈91,那么由于推力产生部件92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所以电流在其推力产生部件92处沿第一方向X流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磁力回路的磁通量作用在垂直于推力产生部件92的下方向上,所以在第二方向Y上导向的力根据弗来明左手定律作用于两个线圈88和91。从而,第二移动框架52借助固定有线圈组件主体93等的第一移动框架51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结果,校正透镜15根据施加到圆柱线圈91上的电流的大小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其中第一移动框架51和第二移动框架52由第二导向装置导向。
进而,如果电流被同时施加到扁绕线圈88和圆柱线圈91上,那么扁绕线圈88的移动和圆柱线圈91的移动以结合的方式实现,两者在上面均已被叙述。具体地说,校正透镜15由于流过扁绕线圈88的电流的作用沿第一方向X移动,同时校正透镜15由于流过圆柱线圈91的电流的作用沿第二方向Y移动。结果,校正透镜15沿斜线方向移动,从而稳定了透镜系统2的图像。
盖元件98以可拆卸的方式被安装到具有上述结构的图像稳定器5上,如图27至29所示。盖元件98具有上表面部分98a、前表面部分98b、和左和右侧表面98c(其中一个侧表面未在图中示出),盖元件98由大致成型为矩形平行六面体且在其后和下表面具有开口的外壳形成。上表面部分98a与前表面部分98b相连的部分处具有拔出口201,一端部连接到线圈组件主体93的柔性印刷电路板87从拔出口中拔出。
盖元件98盖住待保护的图像稳定器5的电力致动器54,并且从固定基板53的磁轭固定部分53b以可拆卸的方式进行构造。由于该原因,多个(在该实施例中是两个)以连接到上表面部分98的后表面侧并且向下突出的方式成型的连接支架202和202,和多个(在该实施例中是两个)形成于前表面部分98b的下部的连接孔203和203设置在盖元件98中。对应于这些连接孔203,固定基板53的磁轭固定部分53b具有相同数目的连接凸起部分204,该部分在侧向方向凸起。
通过将连接孔203装配于两个连接凸起部分204,盖元件98被安装于固定基板53。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两个连接支架202和202以与透镜筒主体3的下镜筒18等弹性啮合的方式被构造。由于盖元件98自身的结构,使得盖元件98可在不使用如固定螺钉的紧固机构的情况下以可自由拆卸的方式连接到透镜筒主体3。
同样,在盖元件98的拔出口201中具有柔性压迫部件205,其防止拔出的柔性印刷电路板87被提起。并且,在拔出口201顶部的上表面部分98a的前部以向上凸起的方式设置有在横向方向上支撑拔出的柔性印刷电路板的两侧的一对锁定凸起206a和206b。同时,在上表面部分98a的后部具有支撑柔性印刷电路板87的特定区域的锁定凸起侧207。虽然没有在图中示出,但是柔性印刷电路板87向前延伸的部分与电源或者连接于电源的电源侧的元件电学连接。
锁定凸起206a和206b和锁定凸起侧207被应用如图28、图34至36所示。具体地说,这对锁定凸起206a和206b在横向方向上锁定平坦表面部分87b的起始部分的两侧,其与在从拔出口201被拔出后以特定弯曲半径弯曲的弯曲部分87a相连。这使得弯曲部分87a具有弹性,并且第一移动框架51可借助这种弹力向第二移动框架52侧面偏移。
参照图43和44解释由柔性印刷电路板87的弯曲部分87a产生的偏移力W带来的效应。图43和44图解性地示出在弯曲部分87a、第一移动框架51、第二移动框架52和固定基板53产生的偏移力W,从而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由于柔性印刷电路板87的一端被固定到固定于透镜筒主体3上的盖元件98上,所以该盖元件98是固定部分。
在图43中,当偏移力W通过弯曲部分87a被施加到柔性印刷电路板87时,偏移力W产生响应于此将左边部分向下推和将右边部分向上推以作用于第一移动框架51的作用力。从而,对于固定于第一移动框架51的第一主导向轴63,左边突出部分63a被向下推,并且右边突出部分63b被向上推。结果,在第一主导向轴63和支撑第一主导向轴63的左边突出部分63a的轴承件71a之间,由安装误差决定的缝隙E1被仅仅向上定向。在另一方面,在第一主导向轴63和支撑第一主导向轴63的右边突出部分63b的轴承件71b之间,由安装误差决定的缝隙E1被仅仅向下定向。同样,在图44中,对于第一移动框架51上的第一副轴承部分62,向下推的作用力使得轴承槽64的上表面通过固定于第二移动框架52的第一副导向轴65从上方被压迫,并且由测量误差决定的缝隙E2仅仅向下定向。
同时,在图43和44中,响应于此而向下推动左部分和向上推动右部分的作用力作用在第二移动框架52上。从而,对于第二移动框架52,左边的部分被向下推动,而右边的部分被向上推动。结果,在第四主轴承部分82和第二主导向轴77之间,由安装误差决定的缝隙F1都在两侧上的轴承部分82a和82b处向下定向。在第三副轴承部分76和第二副导向轴79之间,同时,向上推动的作用力使得轴承槽78的下表面通过固定到固定基板53上的第二副导向轴79从下方被压迫,并且由测量误差决定的缝隙F2仅仅向上定向。
从而,通过保持第二移动框架52和第一移动框架51相对于固定基板53的固定状态,根据柔性印刷电路板87的弯曲部分87a产生的偏移力W,可保持校正透镜15的状态不变。此外,由于典型应用的柔性印刷电路板87按照原样使用并且不需要任何新的部分和机构等用于状态控制;因此,不需要增加成本便可实现状态控制。同样,由于磁性板86靠近磁体67b,产生由磁性板86和磁体67b的磁力决定的吸力;并且通过将该吸力和柔性印刷电路板87的弯曲部分87a中产生的偏移力W相结合,偏移力W变强。
图45和46示出了一项实施例,其中由柔性印刷电路板87的弯曲部分87a产生的偏移力W是可变的。在该项实施例中,只有柔性印刷电路板87的形状是和上面描述的实施例不同的。因此,此处仅仅说明柔性印刷电路板87并且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结构以省略重复的说明。柔性印刷电路板87的弯曲部分87b通过在宽度方向上切割具有圆弧形状的两侧而形成比其其他部分更窄,并且因此,弯曲部分87b的刚度(强度)被设置成比其它部分弱。这种结构使得任意将弯曲部分87b的刚度(强度)设置成比其他部分的弱成为可能。
应该指出,柔性印刷电路板87的弯曲部分87b的形状并不局限于该项实施例中所示的圆弧;例如,可以使用三角形、正方形、半椭圆形和其它不同的形状。同样,可以仅在一侧设置用于弯曲部分87b的凹陷。进而,弯曲部分87b可构成弯曲的部分,并不是通过在柔性印刷电路板87的外缘设置凹陷,而是通过在其内部制造圆形、椭圆形、棱形的或其它的孔并且从而使得这部分的刚性(强度)低于其它部分。
图47至49示出一种结构,其中柔性印刷电路板87的弯曲部分87a前的结构不是通过盖元件98支撑而是通过固定基板53支撑。因此,在固定基板53的磁轭固定部分53b的下表面上,设置一对在宽度方向上支撑弯曲部分87a的前端部分的两侧的锁定凸起206a和206b以向下凸起。通过使用这种支撑结构也可以获得类似于上面描述的实施例的效果。
通过由该柔性印刷电路板87的弯曲部分87a产生的偏移力W带来的效果将参照图50和51进行说明。图50和51图解性地显示了弯曲部分87a、第一移动框架51、第二移动框架52和固定基板52中产生的偏移力,从而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由于柔性印刷电路板87的一端被固定于固定在透镜筒主体3上的固定基板53上,所以该固定基板53是固定部分。
在图50中,当偏移力W通过弯曲部分87a被施加到柔性印刷电路板87上时,响应于此、将左边部分向上推和将右边部分向下推的作用力借助该偏移力W作用在第一移动框架51上。从而,对于固定于第一移动框架51上的第一主导向轴63,左边的凸起部分63a被向上推,并且右边的凸起部分63b被向下推。结果,在第一主导向轴63和支撑第一主导向轴63的左边凸起部分63a的轴承件71a之间,由安装误差决定的缝隙E1仅仅向下定向。同时,在第一主导向轴63和支撑第一主导向轴63的右边凸起部分63b的轴承件71b之间,由安装误差决定的缝隙E1仅仅向上定向。同样,在图51中,对于第一移动框架51上的第一副轴承部分62,向上推的作用力使得轴承槽64的下表面通过固定于第二移动框架52的第一副导向轴65从下方被压迫,并且由测量误差决定的缝隙E2仅仅向下定向。
与此同时,在图50和51中,响应于此、向上推动左边部分和向下推动右边部分的作用力作用于第二移动框架52上。从而,对于第二移动框架52,左边部分被向上推,而右边部分被向下推。结果,在第四主轴承部分82和第二主导向轴77之间,由安装误差决定的缝隙F1同时在两侧上的支撑部分82a和82b处向上定向。在第三副轴承部分76和第二副导向轴79之间,同时,向下推动的作用力使得轴承槽78的上表面通过固定到固定基板53上的第二副导向轴79从上方被压迫,并且由测量误差决定的缝隙F2仅仅向下定向。
从而,根据柔性印刷电路板87的弯曲部分87a产生的偏移力W,通过保持第二移动框架52和第一移动框架51相对于固定基板53的固定状态,可保持校正透镜15的状态不变。此外,由于典型应用的柔性印刷电路板87按照原样使用并且不需要新的任何部分和机构等用于状态控制,所以不需要增加成本便可实现状态控制。同样,通过使磁性板86靠近磁体67b产生由磁性板86和磁体67b的磁力决定的吸力;并且因此可通过将吸力和柔性印刷电路板87的弯曲部分87a产生的偏移力W结合而使偏移力W变强。
图52示出电力致动器54的连接状态的另一项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电力致动器54的连接角与上述实施例相比偏移90°,同时对于各元件,只有支撑线圈组件主体93的固定基板53的支撑部分84的位置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不同。因此,给出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参考数据,并且重复的说明内容将被省略。
在该实施例中,电力致动器54被连接到第一移动框架51上,旋转改变90°。具体地说,扁绕线圈88被连接到第一移动框架51上从而使推力产生部分在第一移动框架移动的方向上延伸。相应地,在固定基板53的磁轭固定部分53b中,磁轭66的上部件和下部件66a和66b和上下磁体67a和67b被放置成使纵向方向在第一移动框架51移动的方向延伸。通过使用这种结构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类似的效果。
图53至59进而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图像稳定器的另一(第三)实施例。该实施例显示了上述实施例中的扁绕线圈88的一项改进实例:两个线圈部分由相同的线圈部件88a和88a构成。并且磁体67a和67b的磁力通过构造具有圆形元件的磁轭而得到加强。对于该实施例中显示的电力致动器54,与上述实施例中显示的电力致动器54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了重复的描述。
电力致动器54A的扁绕线圈88的两个线圈部件88a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结构,并且扁绕线圈88、圆柱线圈91和磁性板86之间的排列关系也都相同。同样,磁轭66A是具有相同形状的两个分部件66A1和66A2的结合,并且被整体成型为矩形框。圆柱线圈91围绕该磁轭66A的一侧缠绕,并且磁轭66A和圆柱线圈91类似链形一样被连接在一起。通过这种结构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类似的效果。具体地说,根据该实施例,由于磁轭66A是圆形形状,所以具有增强磁体67a和67b的磁效率的优点。
具有上述结构和功能的图像稳定器5被连接到透镜筒1上,如图1至11所示。该图像稳定器5从横向方向被插入和拔出位于下镜筒18和透镜筒主体3上的开口部分48;并且以可拆卸的方式被连接到下镜筒18上。在这种情况下,图像稳定器被构造成一个装置的单元,这样它可被特别容易和快捷地连接和分离。注意,盖元件98可通过诸如固定螺钉的固紧机构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到透镜筒主体3的下镜筒18上。
图60至64示出作为具有上述结构的透镜筒1的成像装置的第一项实施例的数码相机100。该数码相机100使用半导体记录介质作为信息记录介质,并且物体的光学图像被转变成CCD(成像器)中的电信号,以便记录在半导体记录介质中并且显示在诸如液晶显示器的显示装置上。
如图60和其他附图所示,数码相机100包括:相机主体101、透镜筒1、显示装置102、控制元件103、图中未示出的电池等等。相机主体101示出成像装置主体的一个特例。透镜筒1捕捉作为光的物体的图像并将其传到作为成像器使用的CCD 4上。显示装置102由液晶显示器形成,其根据从CCD4等输出的图像信号显示图像。控制元件103控制透镜筒1的动作、液晶显示器102的显示等。
相机主体101成形为宽的扁平外壳,包括:以前后方向被装配在一起的前壳105和后壳106;将由前后壳105和106形成的间隔部分分成前部和后部的主框架107;与前壳105的前表面在上下方向上以可滑动的方式相连的镜头盖108;等等。透镜筒1的物镜7A设置成面对主框架107的前表面(第一主表面),并且所述物镜7A可通过镜头盖108打开和关闭。
物镜7A被置于主框架107的一侧的上部,并且透镜筒1与具有置于下方的CCD4和沿上下方向导向的第二光轴L2的相机主体101相连。透镜系统2的第一光轴L1沿前后方向即相机主体101的横向方向延伸。从而,作为图像稳定器5的驱动器的电力致动器54在垂直于第二光轴L2的方向和平行于第一主表面的方向上被置于一侧,位于相机主体101中。注意,由在布线基板上安装预定的微型计算机、电阻、电容、其它电子部件等形成的控制装置103;闪光装置110;等被连接到主框架107上。
控制元件103与透镜筒1并排安装,而闪光装置110被安装于透镜筒1上方。闪光装置110包括:暴露于前壳105的前表面上的光射出部分110a;驱动和控制光射出部分110a的驱动部分110b;将预定电能施加到驱动部分110上的电容器110c;等等。为了露出该闪光装置110的光射出部分110a和透镜筒1的物镜7A,要在前壳105的对应位置处设置透镜安装孔111a和闪光灯安装孔111b。物镜7A与面板21一起被安装到透镜安装孔111a中,而光射出部分110a被安装于闪光灯安装孔111b中。
进而,前壳105上具有多个开口111c,镜头盖108上的多个腿部通过其被插入。通过设置多个具有防分离部分的腿部来防止镜头盖108从前壳105上掉落。该镜头盖108可通过多个开口111c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并且可通过图中未示出的锁定机构被锁定在顶部和底部。如图61所示,当镜头盖108位于顶部时,物镜7A被完全关闭,从而保护了物镜7A。另一方面,如图62所示,当镜头盖108被移动到底部时,物镜7A被完全打开并且电源开关被打开,从而能够拍摄。
如图60和63所示,在后壳106上具有方形窗口112,以用于露出显示装置102的显示表面。后壳106具有窗口112,在作为第二主表面的后表面上具有大的开口,同时显示装置102被置于其中。显示装置102是具有相应于窗口112的尺寸的液晶显示器和安装于该液晶显示器内表面上的背光件的结合。在显示装置102的液晶显示器侧具有保护片114,其间具有密封框113,该保护片114的外侧边缘与窗口112的内表面接触。
进而,后壳106上具有不同的操作开关。作为操作开关,在适当位置具有模式选择钮115、缩放按钮116、屏幕显示按钮117、菜单按钮118、方向键119、屏幕按钮121等等。模式选择钮115选择功能模式(静止图像、运动图像、重放等等)。缩放按钮116执行缩放操作。屏幕显示按钮117执行屏幕显示。菜单按钮118选择不同的菜单。方向键119移动菜单选择指针等等。屏幕按钮121转换屏幕尺寸和删除屏幕。扬声器孔122位于显示装置102的侧面上的后壳106的端部处,其中结合有扩音器,并且在其相对侧的末端连接有皮带支撑金属片(strap supporting metal piece)123。
同样,如图64和其它附图所示,在相机主体101的上表面具有:使电源开/关的电源按钮125;开始和结束拍摄的拍摄按钮126;在发生相机抖动时操作图像稳定器5以稳定图像的相机抖动设置按钮127;等等。此外,在相机主体101的上表面的中间制有麦克风孔128,其中结合有麦克风。
电源按钮125、拍摄按钮126和相机抖动设置按钮127都与安装于相机主体101中的开关架124相连。进而,麦克风孔128也被制于开关架124中,而内置麦克风被固定于开关架124上。并且开关架124由相机主体101保持从而使开关架124的部分保持在前壳105和后壳106之间。
图65是说明上述图像稳定器5的控制原理的框图。控制元件130包括:图像稳定计算元件131;模拟伺服元件132;驱动电路元件133;四个放大器(AMP)134A,134B,135A和135B;等等。在图像稳定计算元件131上经过第一放大器(AMP)134A连接有第一陀螺传感器136,经过第二放大器(AMP)134B连接有第二陀螺传感器137。
第一陀螺传感器136探测由施加到相机主体101上的相机抖动或类似的动作引起的在第一方向X上的位移量,第二陀螺传感器137探测由施加到相机主体101上的相机抖动或类似的动作引起的在第二方向Y上的位移量。虽然在该实施例中已经说明下述例子,即在第一方向X上的位移量和第二方向Y上的位移量是通过两个陀螺传感器分别测量的,不需要再说,在两个方向,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上的位移量,可以通过一个陀螺传感器测得。
模拟伺服元件132被连接到图像稳定计算元件131上。模拟伺服元件132将由图像稳定计算元件131计算得到的值从数字值转换为模拟值,并且输出对应于模拟值的控制信号。驱动电路元件133与模拟伺服元件132相连。驱动电路元件133上经过第三放大器(AMP)135A连接有第一霍尔元件94,其为第一位置探测元件;经过第四放大器(AMP)135B连接有第二霍尔元件95,其为第二位置探测元件。此外,驱动电路元件133上连接有:扁绕线圈88,其为第一线圈;和圆柱线圈91,其为第二驱动线圈。
由第一霍尔元件94测得的第一移动框架51在第一方向X上的位移量,经过第三放大器135A被输入到驱动电路元件133中。同样,由第二霍尔元件95测得的第二移动框架52在第二方向Y上的位移量,经过第四放大器135B被输入到驱动电路元件133中。为了移动校正透镜15以稳定图像,根据从模拟伺服元件132得到的输入信号和控制信号,驱动电路元件133输出预定的控制信号到扁绕线圈88上或到圆柱线圈91上或到它们两者。
图66是框图,其示出装配有具有有上述结构和功能的图像稳定器5的数码相机100的示意性结构的第一项实施例。该数码相机100包括透镜筒1、控制元件140、存储装置141、操作元件142、显示装置102、外部存储器143等。透镜筒1具有图像稳定器5。控制元件140在控制装置中扮演中心角色。存储装置141具有用于驱动控制元件140的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其它的RAM/ROM等。操作元件142输入不同的指令信号等用于开/关电源、选择拍摄模式、实现拍摄等。显示装置102显示拍到的图像等。外部存储器143扩大存储容量。
举例来说,控制元件140包括具有微型计算机(CPU)的工作电路;等等。存储装置141,操作元件142,模拟信号处理元件144,数字信号处理元件145,两个A/D转换器146和147,D/A转换器148,和定时发生器(TG)149被连接到该控制元件140上。模拟信号处理元件144被连接到与透镜筒1附连的CCD 4上,并且借助于与从CCD 4输出的捕捉到的图像对应的模拟信号执行预定的信号处理。该模拟信号处理元件144被连接到第一A/D转换器146上,并且其输出通过该A/D转换器146被转换成数字信号。
第一A/D转换器146上连接有数字信号处理元件145,其借助于由第一A/D转换器146提供的数字信号执行预定的信号处理。该数字信号处理元件145上连接有显示装置102和外部存储器143,并且相应于目标的图像根据作为数字信号处理元件145输出信号的数字信号被显示于显示装置102上或存储于外部存储器143中。同样,第二A/D转换器147上连接有表示模糊检测元件的一个特例的陀螺传感器151。通过该陀螺传感器151检测相机主体101的振动、抖动等,并且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图像稳定。
D/A转换器148上连接有驱动控制元件152,其为用于稳定图像的伺服计算元件。驱动控制元件152通过根据校正透镜15的位置驱动并控制图像稳定器5从而稳定图像。驱动控制元件152上连接有图像稳定器5,和第一位置探测器94以及第二位置探测器95,这两个检测器是通过检测两个移动框架51和52从而检测校正透镜15的位置的位置检测元件。另外,定时发生器(TG)149被连接到CCD 4上。
从而,当物体的图像被输入透镜筒1的透镜系统2中,然后在CCD 4的焦平面上形成图像时,其图像信号作为模拟信号输出,在模拟信号处理元件144中对该模拟信号进行预定的处理,然后通过第一A/D转换器146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在数字信号处理元件145执行了预定的处理后,从第一A/D转换器146输出的信号作为相应于物体的图像被显示于显示装置102上,或作为存储信息被存储于外部存储器中。
在上述拍摄状态下,当振动、抖动等在操作状态下被施加到具有图像稳定器5的相机主体101上时,陀螺传感器151探测所述振动、抖动等并且随后将探测信号输出到控制元件140。接收到该信号后,控制元件140运行预定的计算处理,并且将控制图像稳定器5的控制信号输出到驱动控制元件152上。基于从控制元件140输出的控制信号,驱动控制元件152输出预定的驱动信号到图像稳定器5上,从而以预定值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第一移动框架51并且以预定值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第二移动框架52。这使得通过校正透镜15的运动稳定图像并且从而获得极佳的图像成为可能。
图67是框图,其示出装配具有上述结构和功能的图像稳定器5的数码相机的示意性结构的第二实施例。该数码相机100A包括透镜筒1、视频记录/复制电路元件160、内置存储器161、视频信号处理元件162、显示装置163、外部存储器164、校正透镜控制元件165等。透镜筒1具有图像稳定器5。视频记录/复制电路元件160在控制装置中扮演中心角色。内置存储器161具有用于驱动视频记录/复制电路元件160的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其它RAM/ROM等。视频信号处理元件162将拍摄到的图像等处理成预定的信号。显示装置163显示拍摄到的图像等。外部存储器164扩大存储容量。校正透镜控制元件165驱动并控制图像稳定器5。
视频记录/复制电路元件包括:具有微型计算机(CPU)的操作电路;等,举例来说。内置存储器161,视频信号处理元件162,校正透镜控制元件165,监视器驱动元件166,放大器1 67和三个接口(I/F)171、172和173被连接到视频记录/复制电路元件160上。经过放大器167,视频信号处理元件162被连接到与透镜筒1上附接的CCD 4上,并且被处理成预定视频信号的信号被输入到视频记录/复制电路元件160中。
经过监视器驱动元件166,显示装置163被连接到视频记录/复制电路元件160上。同样,连接器168被连接到第一接口(I/F)171上,并且外部存储器164以可自由拆卸的方式被连接到该连接器168上。相机主体101上的连接终端174被连接到第二接口(I/F)172上。
作为模糊检测元件的加速度传感器175经过第三接口(I/F)173被连接到校正透镜控制元件165上。该加速度传感器175检测由于振动、抖动等被施加到相机主体101上的位移量,作为加速度,陀螺传感器可被用作该加速度传感器175。在校正透镜控制元件165上连接有:图像稳定器5的透镜驱动元件,其驱动并控制校正透镜15;和两个位置检测传感器94和95,其检测校正透镜15的位置。
从而,当目标的图像被输入到透镜筒1的透镜系统2中,然后在CCD 4的焦平面上形成图像时,其图像信号通过放大器167被输入到视频信号处理元件162上。在该视频信号处理元件162中被处理成预定视频信号的信号被输入到视频记录/复制电路元件160中。从而,相应于目标图像的信号从视频记录/复制电路元件160中被输出到监视器驱动元件166,和内置存储器161或外部存储器164上。结果,通过监视器驱动元件166,对应于目标图像的信号根据需要被显示于显示装置163上,或作为信息信号记录于内置存储器161或外部存储器164中。
在上述拍摄阶段,当振动、抖动等在操作状态下被施加到具有图像稳定器5的相机主体101上时,加速度传感器175探测所述振动、抖动等,并且随后经过校正透镜控制元件165将其探测信号输出到视频记录/复制电路元件160上。接收到该信号后,视频记录/复制电路元件160运行预定的计算处理,并且输出控制信号到校正透镜控制元件165上,该信号控制稳定器5的动作。基于从视频记录/复制电路元件160输出的控制信号,该校正透镜控制元件165输出预定的驱动信号到图像稳定器5上,从而以预定值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第一移动框架51和以预定值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第二移动框架52。这使得通过校正透镜15的运动来稳定图像并且从而获得极佳的图像成为可能。
如上面所说明的,根据本发明的图像稳定器的一项实施例,由于驱动器被置于校正透镜的一侧,所以图像稳定器可以是小尺寸和低重量的。进而,由于括磁体和磁轭的一个磁力回路单元包用作第一驱动器的磁力回路和第二驱动器的磁力回路,所以可减少元件数量并且装置本身可成为小尺寸和低重量的。结果,根据本发明的一项实施例的图像稳定器的透镜筒被安装,并且结合有透镜筒的成像装置的整体可以是小尺寸和低重量的。
同样,由于用于形成磁力回路单元的磁体被用作分别探测第一导向装置(第一移动框架51)和第二导向装置(第二移动框架52)的位置的第一位置探测器和第二位置探测器的磁体,所以元件的数量可进一步被减少。进而,可能消除由轴和轴承部分之间的缝隙产生的扰动,因为柔性印刷电路板被弯折成U形,并且排斥力被施加于第一导向装置和固定基板或将固定基板如圆筒固定于其上的固定部分之间,并且在光轴方向上推动相应部件,从而校正透镜被压向光轴方向。结果,支撑校正透镜的移动框架可被平稳移动,并且校正透镜的状态保持不变,从而阻止了由校正透镜的状态的不稳定导致的光学性能的变劣。
进而,在透镜筒构成为折叠透镜并且从物镜中穿过的光线在棱镜中弯折90后°被引导至图像稳定器的校正透镜的情况下,校正透镜在成像装置的状态被校正时变得与地面平行,并且作为校正透镜移动方向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与重力作用的方向垂直。从而,以可以自由移动的方式支撑校正透镜的第一和第二移动框架不会由重力拉向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并且不需要为了将第一和第二移动框架保持在与重力相反的方向上而使图像稳定器一直处于电源打开的状态。结果,当在带有成像装置状态校正的情况下拍摄图像时,可大大减少能量消耗,并且成像装置可被使用的时间长度可变长。此外,还可能减少移动校正透镜所用的推力,从而可能实现第一和第二移动框架的重量的允许误差,也就是大概1G的手抖加速度,并且诸如相当大的手抖的相机抖动可被克服。然而,本发明并不是局限于折叠透镜系统,而不必说的是,本发明可被实施于光轴始终保持直线的线性透镜。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前面所述的和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可能作出不同的修改而不偏离本发明的要点。例如,虽然数码相机被用作成像装置的实例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可被应用于数码摄像机,装有摄像头的个人电脑,具有内置摄像头的移动电话及其它成像装置。进而,虽然已经在例子中说明了将五个一组的透镜用作透镜筒1,不必说的是,本发明可被应用四个一组的透镜或更少的且同样也可以应用六个一组的透镜或更多的。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根据设计需要或其它因素可出现不同的修改、结合、子组合和改造,其不脱离所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图像稳定器,通过在垂直于透镜系统的光轴方向的且彼此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移动用于稳定由所述透镜系统形成的图像的校正透镜来稳定图像,包括:
位于所述校正透镜的一侧的驱动器,且该驱动器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校正透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稳定器,
其中,所述驱动器具有产生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所述校正透镜的推力的第一线圈,产生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校正透镜的推力的第二线圈,将磁力施加到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磁体,和支撑所述磁体的磁轭,并且
所述第一线圈的推力产生部分和所述第二线圈的推力产生部分被制成以直角彼此交叉且重叠,并且所述磁体的磁力被施加到两个推力产生部分共同的重叠部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稳定器,
其中,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由水平缠绕的并且具有线性部分即所述推力产生部分的两个扁绕线圈的组合、在堆叠线圈的方向上具有预定厚度且具有线性部分即所述推力产生部分的两个圆柱线圈的组合、或所述扁绕线圈和所述圆柱线圈的组合构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稳定器,
其中,所述扁绕线圈具有由缠绕一条线圈电线形成的两个线圈部分;所述两个线圈部分的推力产生部分并排放置;并且电流在两个所述推力产生部分中沿同一方向流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稳定器,
其中,所述两个线圈部分的所述推力产生部分被制成不同长度,并且所述磁轭的一部分被置于短的推力产生部分的侧面上,长的推力产生部分在此处延伸。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稳定器,进一步包括:
第一导向装置,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引导所述校正透镜;和第二导向装置,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引导所述校正透镜,
其中,所述驱动器包括沿所述第一导向装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所述校正透镜的第一驱动器,和沿所述第二导向装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校正透镜的第二驱动器;并且
所述第一驱动器具有所述第一线圈、所述磁体和所述磁轭,所述第二驱动器具有所述第二线圈、所述磁体和所述磁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稳定器,
其中,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固定于一固定基板,所述固定基板通过所述第一导向装置和所述第二导向装置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撑所述校正透镜,并且所述磁体和所述磁轭固定于支撑所述校正透镜的移动框架上。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稳定器,
其中,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固定于一支撑所述校正透镜的移动框架,并且所述磁体和所述磁轭固定于一固定基板,所述固定基板通过所述第一导向装置和所述第二导向装置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撑所述校正透镜。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稳定器,
其中,所述磁体用作通过对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施加磁力以产生推力的磁体,并且还用作第一位置探测器和第二位置探测器的磁体,所述第一和第二位置探测器分别探测所述校正透镜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和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所述透镜系统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稳定器,
其中,所述第一位置探测器和所述第二位置探测器分别具有第一霍尔元件和第二霍尔元件,所述第一和第二霍尔元件通过所述磁体的位置探测所述校正透镜的位置,所述第一霍尔元件和所述第二霍尔元件安装于一个基底上。
11、一种透镜筒包括:图像稳定器,该稳定器通过在垂直于透镜系统的光轴的并且彼此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移动用于稳定由所述透镜系统形成的图像的校正透镜来稳定图像,
其中,所述图像稳定器具有驱动器,所述驱动器位于所述校正透镜的一侧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校正透镜。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透镜筒,
其中,所述驱动器具有产生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校正透镜的推力的第一线圈,产生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校正透镜的推力的第二线圈,向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施加磁力的磁体,和支撑所述磁体的磁轭,和
所述第一线圈的推力产生部分和所述第二线圈的推力产生部分被制成以直角彼此交叉且重叠,并且所述磁体的磁力被施加到两个推力产生部分共同的重叠部分。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透镜筒,
其中,所述透镜系统是可折叠透镜系统,其中,所述光轴的中间部分被弯折大约90°,并且
所述驱动器位于与由所述可折叠透镜系统中的两个光轴形成的平面相垂直的一侧,第一光轴位于所述物镜侧,第二光轴位于所述成像侧。
14、一种成像装置包括:透镜筒,其包括通过在垂直于所述透镜系统的光轴的并且彼此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移动用于稳定由透镜系统形成的图像的校正透镜来稳定图像的图像稳定器,和
在其中存储所述透镜筒的成像装置外壳,
其中,所述图像稳定器具有驱动器,所述驱动器位于所述校正透镜的一侧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校正透镜。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驱动器具有产生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校正透镜的推力的第一线圈,产生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所述校正透镜的推力的第二线圈,向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施加磁力的磁体,和支撑所述磁体的磁轭,和
所述第一线圈的推力产生部分和所述第二线圈的推力产生部分被制成以直角彼此交叉且重叠,并且所述磁体的磁力被施加到两个推力产生部分共有的重叠部分。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透镜系统是可折叠透镜系统,其中所述光轴的中间部分被弯折大约90°,并且
所述驱动器位于与由所述可折叠透镜系统中的两个光轴形成的平面相垂直的一侧,第一光轴位于所述物镜侧,第二光轴位于所述成像侧。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成像装置外壳是扁平的和矩形的,其中所述透镜系统的物镜被置于第一主表面上;所述透镜系统的第二光轴被置于平行于所述第一主表面的方向上;并且所述驱动器在垂直于所述第二光轴的和平行于所述第一主表面的方向上被置于一侧。
CNB2006101064947A 2005-06-07 2006-06-05 图像稳定器、透镜筒和成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043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67307 2005-06-07
JP167307/05 2005-06-07
JP178358/05 2005-06-17
JP319786/05 2005-11-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81008A true CN1881008A (zh) 2006-12-20
CN100570434C CN100570434C (zh) 2009-12-16

Family

ID=37519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0649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0434C (zh) 2005-06-07 2006-06-05 图像稳定器、透镜筒和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70434C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0010B (zh) * 2006-01-30 2011-10-12 索尼株式会社 图像模糊校正设备、镜头设备和图像拾取设备
CN104216199A (zh) * 2013-05-29 2014-12-17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装置
CN104793439A (zh) * 2009-08-21 2015-07-22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组件及相机
CN108632730A (zh) * 2017-03-22 2018-10-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超声波器件单元、超声波探头及超声波装置
CN109309779A (zh) * 2015-09-30 2019-02-05 苹果公司 利用多个光学图像稳定相机的移动变焦
CN110673424A (zh) * 2018-07-02 2020-01-10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装置
CN111045276A (zh) * 2018-10-12 2020-04-21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和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15248520A (zh) * 2021-04-28 2022-10-28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87111B1 (en) * 2013-12-20 2017-12-13 Axis AB Lens holder
JP2017097100A (ja) * 2015-11-20 2017-06-0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像振れ補正装置及びこの像振れ補正装置を適用した撮像装置

Cited B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0010B (zh) * 2006-01-30 2011-10-12 索尼株式会社 图像模糊校正设备、镜头设备和图像拾取设备
CN104793439B (zh) * 2009-08-21 2021-08-03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抖动校正装置及带相机的移动电话
CN104793439A (zh) * 2009-08-21 2015-07-22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组件及相机
CN104216199B (zh) * 2013-05-29 2019-04-16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装置
CN104216199A (zh) * 2013-05-29 2014-12-17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装置
US11914171B2 (en) 2013-05-29 2024-02-27 Lg Innotek Co., Ltd. Lens driving device
US10268047B2 (en) 2013-05-29 2019-04-23 Lg Innotek Co., Ltd. Lens driving device
US11199723B2 (en) 2013-05-29 2021-12-14 Lg Innotek Co., Ltd. Lens driving device
US10598954B2 (en) 2013-05-29 2020-03-24 Lg Innotek Co., Ltd. Lens driving device
CN109309779B (zh) * 2015-09-30 2021-08-24 苹果公司 利用多个光学图像稳定相机的移动变焦系统、方法和介质
US11102416B2 (en) 2015-09-30 2021-08-24 Apple Inc. Mobile zoom using multiple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cameras
CN109309779A (zh) * 2015-09-30 2019-02-05 苹果公司 利用多个光学图像稳定相机的移动变焦
US11722774B2 (en) 2015-09-30 2023-08-08 Apple Inc. Mobile zoom using multiple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cameras
CN108632730B (zh) * 2017-03-22 2022-01-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超声波器件单元、超声波探头及超声波装置
CN108632730A (zh) * 2017-03-22 2018-10-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超声波器件单元、超声波探头及超声波装置
CN110673424B (zh) * 2018-07-02 2021-09-17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装置
CN110673424A (zh) * 2018-07-02 2020-01-10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装置
CN111045276A (zh) * 2018-10-12 2020-04-21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和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11045276B (zh) * 2018-10-12 2022-11-29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和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15248520A (zh) * 2021-04-28 2022-10-28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15248520B (zh) * 2021-04-28 2023-05-0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70434C (zh) 2009-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81008A (zh) 图像稳定器、透镜筒和成像装置
CN1896803A (zh) 图像稳定器,透镜装置以及成像器装置
CN1896804A (zh) 图像稳定器的制造方法
CN1707346A (zh) 防震装置
CN100350792C (zh) 摄像装置
CN1288896C (zh) 照相机
CN1574899A (zh)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摄取装置和程序
CN101030010A (zh) 图像模糊校正设备、镜头设备和图像拾取设备
JP4488043B2 (ja) 像ぶれ補正装置、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EP1795944A1 (en) Lens device and imager apparatus with image stabilizer
CN1667484A (zh) 抗抖动装置
CN1265226C (zh) 图像摄取装置和缩放透镜
CN1955782A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934853A (zh) 成像装置
CN1959460A (zh) 变焦镜头和具有变焦镜头的图像拾取设备
CN1574892A (zh) 用于获得具有图像振动校正的摄影图像的摄影装置和方法
CN1166972C (zh) 倒立型显微镜
CN1760711A (zh) 变焦透镜和成像装置
CN101063745A (zh) 可变焦距透镜系统和成像装置
CN1993642A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574898A (zh) 图像摄取装置
CN1776515A (zh) 平行移动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致动器、镜头单元和照相机
CN1652575A (zh) 头戴型照相机
CN1869760A (zh) 变焦透镜和图像拾取装置
CN1374544A (zh) 变焦镜头以及采用该变焦镜头的光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16

Termination date: 2015060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