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59430B - Ip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 Google Patents

Ip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59430B
CN1859430B CN200510036529XA CN200510036529A CN1859430B CN 1859430 B CN1859430 B CN 1859430B CN 200510036529X A CN200510036529X A CN 200510036529XA CN 200510036529 A CN200510036529 A CN 200510036529A CN 1859430 B CN1859430 B CN 18594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frame
address
link
layer
net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1003652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59430A (zh
Inventor
蓝海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51003652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859430B/zh
Publication of CN18594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594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594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594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IP传输技术,公开了一种IP传输系统及其方法,使得IP传输带宽得到提高,且对当前IP/MPLS网络广泛适用。本发明中,通过捆绑多条低速线路获取高带宽,为了实现捆绑,在两个主机间设置了多条层2链路,每一条层2链路承载于一条低速线路,将需要交互的IP包分配在各条层2链路上传输。本发明在支持IP传输的网络中通过VPLS实现以太网层的互通,通过VLAN的划分实现层2链路。

Description

IP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IP传输技术,特别涉及点对点的IP传输技术。
背景技术
网间互联协议(Internet Protocol,简称“IP”)是因特网上最重要的协议。因特网是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就是依靠这些协议才得以实现互联,实现网际之间的通信。IP是最基本的通信协议,它非常具体的规定了因特网上的计算机进行通信时应当遵守的规则。
基于传输控制协议/网际互连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Protocol,简称“TCP/IP”)的以太网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占绝对支配地位的局域网技术,已经成功进入公共网络的核心网、扎根于城域网并逐步渗透到公共接入网络。与此同时,随着以太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希望IP网络不仅能够提供传统的电子邮件(e-mail)、上网等服务,还能够提供端到端的转发控制、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简称“QoS”)等服务。
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简称“MPLS”)就是近年来在IP技术基础之上,结合异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简称“ATM”)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处于链路层头和网络层头之间的标签以加快转发的一种技术,它能够兼容多种网络技术和链路层技术,可以承载IP报文,目前它在虚拟专用网(Virtual Private Networking,简称“VPN”),流量工程,QoS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VPN是在公众网络上所建立的虚拟的专用网络,它具有与专用网络同样卓越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易管理性。VPN替代了传统的拨号访问,利用因特网(Intemet)公众网或者运营商网络资源作为企业专用网络的延续,节省昂贵的专线租用费用,同时VPN可以使用隧道协议、身份验证和数据加密等技术保证了通信的安全性,受到企业用户的欢迎。现有的VPN是基于网间互联协议第4版(Intemet Protocol version 4,简称“IPv4”)网络的,即组成VPN的骨干网络和站点都处于IPv4网络中。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请求评注(Request for Comments,简称“RFC”)标准2547bis定义的VPN实现方案对如何实现VPN作了具体描述。
L2VPN,或称“层二虚拟专用网”,是VPN中的一种。这种技术是为了充分利用IP/MPLS网络资源来支持数据业务而推出的,用IP/MPLS网络为诸如ATM信元、帧中继(Frame Relay,简称“FR”)帧、以太网帧之类的层二数据链路包提供传送通道,以便实现IP网和数据网的融合。业务提供商可以提供给用户的L2VPN业务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即虚拟专用线路业务(Virtual Private Wire Service,简称“VPWS”),虚拟私有局域网业务(VirtualPrivate LAN Service,简称“VPLS”)和只支持IP的类似局域网业务(IP-onlyLAN-like Service,简称“IPLS”)。
下面介绍一下VPLS。
VPLS在层二上就能够实现IP VPN在层三上所能够提供的服务,例如,多点连接服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用户网边缘路由器(Custom Edge Router,简称“CE”)与骨干网边缘路由器(Provider Edge Router,简称“PE”)所使用的接口不同。在IP VPN服务中,CE是IP路由器,而在VPLS中,CE则可成为以太网网桥/交换机/集线器或路由器,在允许不同站点间进行IP数据传输的同时,也可进行非IP数据的传输。
VPLS有效的结合了IP/MPLS,VPN,以太网交换等多种技术各自的特点,为广域范围的多点到多点LAN互连提供了实现基础。从连接方式上来看,VPLS利用IP/MPLS的广域骨干网络为企业用户提供了一种仿真的LAN连接,因此也被称为透明的LAN服务(Transparent Lan Service——TLS)。从网络拓扑结构与运营维护来看,VPLS则提供了与VPN类似的服务,唯一的区别在于VPLS的网络边缘节点采用了链路层(即层二)桥接技术,而VPN则采用了层三路由技术。
在VPLS网络结构中,企业用户A与B分别通过VPLS服务连接各自的三个分支结构局域网,这里的关键在于网络运营商的边界设备(Provider Edge——PE),其上运行了支持VPLS相关特性的协议。用户的各个分支局域网通过PE接入到网络运营商的IP/MPLS骨干,并形成一个得力的VPLS域,属于同一个VPLS域的各个分支局域网相互之间可以以LAN方式传递数据流。一个PE上的不同接口可以分别用于不同VPLS用户的接入,这时,PE上为每一个VPLS用户创建一个分离的VPLS进程,用于该VPLS域的通讯管理。这样就保证了即使是多个企业通过同一个PE接入同一个骨干网络,它们的数据流也是逻辑上相互独立的,互不影响,这就充分保证了用户数据的私密性。
为了完成不同分支站点的连接,在服务于同一VPLS域的PE之间需要建立全网状的互连(即所谓的Full-mesh),这是通过IP/MPLS的标签交换路径(LSP)建立的数据隧道(Tunnel)。前面提到了,PE向用户提供了基于以太网的桥接接入方式,也就是说,PE可以直接接收来自用户分支局域网的以太封装格式的数据帧,并根据数据帧中的MAC地址信息决定将数据转发到合适的LSP上以送达另一端的分支局域网。PE上运行的VPLS协议支持特性使得PE上用于连接用户网络的接口可以象一个桥接设备一样提供层二交换和MAC地址学习的能力。通过MAC地址学习,PE上的每一个VPLS进程都为自己的VPLS域创建并维护一个MAC地址表。当接收到数据帧时,VPLS进程首先查询帧头中的目的MAC地址与MAC地址表中的表项是否有可匹配的。如果有,则数据帧被直接转发到对应的LSP上进行传输;如果没有匹配,则同一数据帧被广播到服务于同一VPLS域的其它逻辑端口上。等待PE设备从拥有这一MAC地址的主机上收到数据而学习到这个地址时,MAC地址表则被更新,而接下来的数据帧则可以被正常转发,这与以太网交换机的工作原理是基本相同的。PE上的VPLS支持还包括了另外两个特性。
第一个特性是服务于同一VPLS域的PE之间的信令机制,信令机制主要被用于标签交换路径(Label Switch Path,简称“LSP”)的建立以及MPLS标签的分配过程。主要的信令机制可有两种选择:基于标签分发协议(LabelDistribution Protocol,简称“LDP”)协议的信令和基于边界网关协议(BorderGateway Protocol,简称“BGP”)协议的信令,这两种机制的细节在有关MPLS技术及MPLS VPN技术的文献中都已有介绍,在此就不再过多论述。这两钟机制各自有其优缺点,基于LDP协议的信令机制实现比较简单,它是通过在每一对PE之间建立点到点的LDP会话来完成信令过程的。而且,由于LDP协议提出的较早,目前已有许多厂商的产品支持这一机制。不过由于其点到点的会话建立,LDP协议在大型网络中的可扩展性较差;并且,由于以太网的本质是多点接入的,因此LDP在此并不太适合。为此,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简称“IETF”)-提供者指配的虚拟专用网(Provider Provisioned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简称“PPVPN”)工作组正在制定LDP的扩展协议以支持多点连接特性。相对而言,基于边界网关协议(Border Gateway Protocol,简称“BGP”)协议的信令机制则可以充分利用BGP路由反射器的特点,这样PE只需路由反射器建立信令会话即可,这就大大提高了可扩展性。同时,BGP协议还可以支持跨越多个自治系统(AS)网络结构,这对于多个网络运营商并存情况下的VPLS实现非常有利。不过,也有许多运营商担心BGP协议的复杂性会为网络运营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
第二个特性则是自动发现机制,这对简化VPLS网络的管理与运营是相当重要的。自动发现是指当一个新的PE被增加到网络中时,所有属于同一VPLS域的其它PE可以自动的发现这一新的PE并自动完成相应的LSP建立过程。针对两种不同的信令机制也存在着两种自动发现机制。在采用了基于BGP协议的信令机制的情况下,新加入的PE只需与BGP路由反射器建立一个BGP连接会话,并通过BGP路由反射器向同一VPLS域的其它PE通知有关新的PE的参数。这样,其它PE就可以“发现”这一新的PE并主动与其建立LSP连接。在基于LDP协议的信令机制中并没有定义有关自动发现的功能,但是,通过在网络中增加一个目录服务器则也可以实现类似的功能。目录服务器中为每一个VPLS域维护了相关的配置信息。当新的PE加入网络中,将引起目录服务器上记录的更新,这一更新的结果被发布到其它所有的PE上,从而使得这些PE“发现”新的PE。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简称“ADSL”)是利用数字技术来扩展普通铜线电话用户线带宽和吞吐能力的技术。其特点是上行(从用户到电信部门的方向)和下行(从电信部门到用户的方向)速率不对称,即上行和下行的速率不相同。ADSL是利用频分复用的技术把普通电话线分成了普通电话、上行和下行三种信道,从而避免了相互之间的串扰。各种不同的ADSL,可以有160-640kbit/s的上行信道和1.5-8Mbit/s的下行信道。ADSL适用于“视频点播”、“远程教学”、“上网”等多种宽带业务。多数宽带业务是下行传送电视图像等要求高速率的业务,而上行是用来传送控制信令等低速的信号,可以用较窄的频带。
以上简要介绍了和本发明所涉及的IP、MPLS、VPN、L2VPN、VPLS以及ADSL等技术。下面进一步介绍IP通信组网方式。
如图1,在现有技术中一般的IP通信组网方式中,主机1a、1b和1c与主机2通过IP网络通信。
其中,主机2通过高速线路与边缘路由器(Edge Router,简称“ER”)2相连,但主机1a、1b和1c分别通过低速线路与一个复用器(Multiplexer,简称“MUX”)1a设备相连,MUX1a主要用于实现层二协议的会聚和桥接功能,不处理IP层协议。MUX1a通过一条高速线路与ER1相连。ER1和ER2之间是IP网络或MPLS网络,其中,MPLS网络也支持IP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主机1到MUX1a之间的每条低速线路的速率是M,并且某种业务的带宽是N。当N大于M时,主机1与MUX使用一条低速线路就不能满足要求,这时需要考虑多条线路捆绑,提供物理传输带宽。
图2示出目前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常用捆绑方案。如图,本方案中增加了一个MUX1b。其中,MUX1a放置得靠近主机1,MUX1b放置得靠近ER1。并且,主机1与MUX1a之间通过高速线路连接;MUX1b与ER1之间通过高速线路相连,MUX1a与MUX1b通过多条低速线路相连。各条低速线路的总带宽大于等于业务带宽M,各条低速线路通过物理层捆绑或链路层捆绑。
上述方案的缺点在于,无法应用到目前使用非常广泛的ADSL传输方式中。具体的说,如客户有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Digital Subscriber LineAccess Multiplexer,简称“DSLAM”)设备,即相当于MUX1a,并提供ADSL端口的情况下,由于市场上基本上没有对应的ADSL设备完成MUX1b的功能,因此上述捆绑方案在实际推广中存在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上述方案无法有效提高IP传输带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IP传输系统及其方法,使得IP传输带宽得到提高,且对当前IP/MPLS网络广泛适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IP传输系统,包含可以透传层2信号的第一网络、需要进行IP通信的第一和第二主机,所述第一主机通过至少两条低速线路与第一网络相连,所述第二主机通过高速线路和第一网络连接;
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主机之间还配置有至少两条层2链路,每一条层2链路在所述第一主机和第一网络之间分别承载于一条所述低速线路,各层2链路在所述第二主机和第一网络之间承载于所述高速线路;
所述第一和第二主机还用于将需要交互的IP包分配在各条所述层2链路上传输。
其中,所述第一网络可以是以太网或支持以太网透传的传输网。
此外,所述系统还包含第一和第二边缘路由器;
所述第一主机的各低速线路通过所述第一边缘路由器接入所述第一网络;
所述第二主机和高速线路通过所述第二边缘路由器接入所述第一网络。
此外在所述系统中,还包含复用器,
所述第一主机连接到第一边缘路由器的多条低速线路可以由复用器整合成一路高速线路后连接到该第一边缘路由器。
此外在所述系统中,所述层2隧道通过虚拟私有局域网业务实现。
此外在所述系统中,在所述第一主机和第一边缘路由器之间建立N条以太网连接并设置N个第一虚拟局域网,每条所述低速线路承载一条以太网连接,每个第一虚拟局域网设置在一个以太网连接上;
在所述第二主机和第二边缘路由器之间建立以太网连接并在其上设置N个第二虚拟局域网;
各所述第一虚拟局域网与各所述第二虚拟局域网一一对应,并通过第一和第二边缘路由器之间的虚拟私有局域网业务在以太网层实现对应的第一和第二虚拟局域网之间的互通,通过互通的第一和第二虚拟局域网实现所述层2链路;
其中,N为所述第一主机和复用器之间的低速线路数目。
此外在所述系统中,每个所述第一虚拟局域网对应一个所述第一主机的物理端口,该物理端口有一个IP地址和一个端口号,该物理端口对应于一条所述低速线路;
每个所述第二虚拟局域网对应一个所述第二主机的子端口,该子端口有一个IP地址和一个子端口号;
在所述第一主机中按以下方式配置每一条所述层2链路的路由:
目的IP地址是所述第二主机的IP地址;
源IP地址是所述第一主机的IP地址;
下一跳IP地址是所述第二主机子端口的IP地址;
目的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是所述第二主机的媒体访问控制地址;
源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是所述第一主机物理端口的媒体访问控制地址;
在所述第二主机中按以下方式配置每一条所述层2链路的路由:
目的IP地址是所述第一主机的IP地址;
源IP地址是所述第二主机的IP地址;
下一跳IP地址是所述第一主机物理端口的IP地址;
目的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是所述第一主机物理端口的媒体访问控制地址;
源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是所述第二主机的媒体访问控制地址。
此外在所述系统中,每个所述第一虚拟局域网对应一个所述第一主机的物理端口,该物理端口有一个端口号,该物理端口对应于一条所述低速线路;
每个所述第二虚拟局域网对应一个所述第二主机的子端口,该子端口有一个子端口号;
在所述第一主机中按以下方式配置每一条所述层2链路的路由:
目的IP地址是所述第二主机的IP地址;
源IP地址是所述第一主机的IP地址;
目的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是所述第二主机的媒体访问控制地址;
源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是所述第一主机物理端口的媒体访问控制地址;
在所述第二主机中按以下方式配置每一条所述层2链路的路由:
目的IP地址是所述第一主机的IP地址;
源IP地址是所述第二主机的IP地址;
目的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是所述第一主机物理端口的媒体访问控制地址;
源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是所述第二主机的媒体访问控制地址。
此外在所述系统中,各条所述低速线路的带宽可以相同或不同。
此外在所述系统中,对应的所述第一虚拟局域网和第二虚拟局域网可以有相同或不同的虚拟局域网标识。
此外在所述系统中,所述支持以太网透传的传输网可以是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
此外在所述系统中,所述低速线路可以是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IP传输方法,应用于上文所述的系统,包含以下步骤:
所述第一或第二主机需要向对端发送IP包时,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从用于相互连接的各所述层2链路中选择一条发送;
所述第一或第二主机收到来自对端的IP包时,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确定各IP包之间的顺序。
其中,所述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从用于相互连接的各所述层2链路中选择一条发送可以是按照层2链路预先设置的顺序逐包选择一条层2链路发送IP包。
此外在所述方法中,所述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从用于相互连接的各所述层2链路中选择一条发送可以是将满足预置条件的IP包从指定的层2链路顺序发送。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发明通过捆绑多条低速线路获取高带宽,为了实现捆绑,在两个主机间设置了多条层2链路,每一条层2链路承载于一条低速线路,将需要交互的IP包分配在各条层2链路上传输。本发明在支持IP传输的网络(如MPLS网络)中通过VPLS实现以太网层的互通,通过虚拟局域网(Virtual Local AreaNetwork,简称“VLAN”)的划分实现层2链路。
这种技术方案上的区别,带来了较为明显的有益效果,即通过在多条层2链路间分配IP包,使得多条低速线路可以捆绑成一条高速线路,从而获得较高的点对点的IP传输带宽。
由于使用了VPLS技术,两个主机的各端口或子端口可以在以太网层互连互通,为实现多条层2链路提供了技术基础。而VLAN的划分则使两个主机的各端口或子端口一一对应起来,使得从一个端口发出的IP包只能发送到对应的子端口,从而作为一种具体技术方案实现了层2链路。
因为本发明对低速接入侧的接入设备没有特别的要求,所以适用泛围较广,特别是可以应用在已被大规模使用的ADSL等接入方式。
因为对IP/MPLS网络没有特殊的要求,所以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当前IP/MPLS网络,充分地利用已用的网络资源,节约网络改造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般的IP通信组网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以多条低速线路捆绑提供高带宽的组网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IP传输系统组网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IP传输系统组网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IP传输系统组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3所示,在根据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实施例的IP传输系统中,包含需要进行IP通信的主机1和主机2、通过支持IP传输的网络相连接的PE1和PE2,以及一个MUX。其中,主机1提供多个用于连接低速线路的物理端口,每一条低速线路使用一个物理端口。
这里需要指出,支持IP传输的网络可以是MPLS网络,而主机1和主机2的IP地址可以是公网地址也可以私网地址。并且,PE2和主机2可以在同一个物理设备中实现(例如可以把PE2设计成主机2的一个模块,或者在主机2中通过软件实现PE2)。
下面具体说明上述组成部分之间的连接方式。
如图3所示,首先,主机2和PE2通过高速线路连接。
其次,MUX一侧与PE1通过高速线路相连。MUX另一侧与主机1通过3条诸如ADSL之类的低速线路建立3条以太网连接,每一条以太网连接使用主机1的一个物理端口。根据本发明的原理,在其他实施例中,主机1也可以通过两条或更多的低速线路与MUX相连。由此,主机1通过多个物理端口,分别与PE1建立了多条以太网连接,主机1与PE1之间建立的以太网连接数目与主机1与MUX之间的低速线路数目相同。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中各个以太网连接的带宽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此外,如上所述,PE1和PE2通过支持IP传输的网络相连。它们之间建立一条以太网连接。需要指出,PE1与PE2之间的IP/MPLS网络支持VPLS功能,通过上文中对VPLS的描述可以知道,VPLS是一个MPLS层二遂道,使得MPLS网络像一个以太网交换机一样。对用户来说,主机1的各个端口和主机2的端口在以太网层互连互通。也就是说在主机1和主机2之间建立与低速线路数目相同的层2链路,每一条层2链路在主机1与PE1之间承载于一条低速线路上的以太网连接,在PE1和PE2之间承载于VPLS所构建的MPLS层二遂道,在PE2和主机2之间承载于高速线路上的以太网连接。
在上述系统结构以及连接关系下,为了保证使IP包可以在主机1的各个端口上收发,需要在主机1与主机2之间实现路由分担。
具体的说,假设主机1提供了N个用于连接低速线路的物理端口{P1,P2,......,PN},则需要为主机1的这N个物理端口与PE1之间的以太网连接划分N个VLAN,即{VLAN1,VLAN2,......,VLANN},从而使每一条以太网连接拥有一个VLAN。
另一方面,主机2与PE2之间的以太网连接也存在N个VLAN’,即{VLAN1’,VLAN2’,......,VLANN’}。通过VLAN划分,主机2相应的有N个子端口,即,{P1’,P2’,......,PN’}。
VLANX与VLANX’{X=1,......,N}要求互通。值得指出的是,互通的VLAN号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而实际建网时经常是不同的。对于每一对VLAN,对应着主机1中的一个物理端口以及主机2中的一个子端口。其中,主机1为该物理端口提供一个端口IP地址,即,{IP1,IP2,......,IPN}是主机1的端口IP地址。另一方面,主机2为该子端口提供一个IP地址,即,{IP1’,IP2’,......,IPN’}是主机2的子端口IP地址。此外,主机1和主机2分别有一个主机IP地址,即,IP主机1和IP主机2
下面结合表1~表4说明标准和非标准的路由分担方案。
表1
路由 目的IP地址 源IP地址 下一跳IP地址 主机1端口号   目的MAC地址 源MAC地址
  1   IP<sub>主机2</sub>   IP<sub>主机1</sub> IP<sub>1</sub>’  P<sub>1</sub>   MAC<sub>主机2</sub>   MAC<sub>主朵1P1</sub>
  2   IP<sub>主机2</sub>   IP<sub>主机1</sub> IP<sub>2</sub>’  P<sub>2</sub>   MAC<sub>主机2</sub>   MAC<sub>主朵1P2</sub>
  3   IP<sub>主机2</sub>   IP<sub>主机1</sub> IP<sub>N</sub>’  P<sub>N</sub>   MAC<sub>主机2</sub>   MAC<sub>主朵1PN</sub>
表2
路由 目的IP地址 源IP地址 下一跳IP地址  主机2子端口号   目的MAC地址 源MAC地址
  1   IP<sub>主机1</sub>   IP<sub>主机2</sub> IP<sub>1</sub>  IP<sub>1</sub>’   MAC<sub>主朵P1</sub>   MAC<sub>主机2</sub>
  2   IP<sub>主机1</sub>   IP<sub>主机2</sub> IP<sub>2</sub>  IP<sub>2</sub>’   MAC<sub>主朵1P2</sub>   MAC<sub>主机2</sub>
  3   IP<sub>主机1</sub>   IP<sub>主机2</sub> IP<sub>N</sub>  IP<sub>N</sub>’   MAC<sub>主朵1PN</sub>   MAC<sub>主机2</sub>
表3
  路由   目的IP地址   源IP地址  主机1端口号   目的MAC地址   源MAC地址
  1   IP<sub>主机2</sub>   IP<sub>主机1</sub>  P<sub>1</sub>   MAC<sub>主机2</sub>   MAC<sub>主朵1P1</sub>
  2   IP<sub>主机2</sub>   IP<sub>主机1</sub>  P<sub>2</sub>   MAC<sub>主机2</sub>   MAC<sub>主朵1P2</sub>
  3   IP<sub>主机2</sub>   IP<sub>主机1</sub>  P<sub>N</sub>   MAC<sub>主机2</sub>   MAC<sub>主朵1PN</sub>
表4
  路由   目的IP地址   源IP地址  主机2子端口号   目的MAC地址   源MAC地址
  1   IP<sub>主机1</sub>   IP<sub>主机2</sub>  IP<sub>1</sub>’   MAC<sub>主朵1P1</sub>   MAC<sub>主机2</sub>
  2   IP<sub>主机1</sub>   IP<sub>主机2</sub>  IP<sub>2</sub>’   MAC<sub>主朵1P2</sub>   MAC<sub>主机2</sub>
  3   IP<sub>主机1</sub>   IP<sub>主机2</sub>  IP<sub>N</sub>’   MAC<sub>主朵1PN</sub>   MAC<sub>主机2</sub>
其中,在使用标准的路由分担方案的情况下,当主机1向主机2发送数据时,主机1的路由参见表1;当主机2向主机1发送数据时,主机2的路由参见表2。
另一方面,在使用非标准的路由分担方案的情况下,当主机1向主机2发送数据时,主机1的路由方式参见表3;当主机2向主机1发送数据时,主机2的路由方式参见表4。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知道,非标准的路由分担方案是指不使用端口IP地址,主机直接将IP包发送给相应的端口或子端口。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明白,上述的标准和非标准路由分担方案只是两个推荐实例,本发明并不排除其它路由方式。只要能够实现第一和第二主机将需要交互的IP包分配在各条层2链路上传输就是本发明可以使用的路由方式。
下面说明在上述组网方式下的IP传输方法。
当主机1或主机2需要向对端发送IP包时,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从用于相互连接的多条层2链路中选择一条发送。例如,当有3条层2链路时,可以逐包依次通过3条层2链路发送,第1个包给1号链路,第2个包给2号链路,第3个包给第3链路,第4个包给第1链路,......,依此类推。又如,可以设计一个Hash函数,根据包的某个属性计算得到一个Hash值,以该Hash值对应的链路发送该包。再如,可以将满足预置条件的IP包(例如指定类型的IP包)从指定的层2链路顺序发送,。
在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中,主机1和PE1之间可以省掉MUX,直接通过多条低速线路连接,如图4所示。第二实施例可以看成第一实施例的一种特例,也就是将MUX整合到PE1中的一种特例。第二实施例的其它技术细节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另外,在发明中,MPLS网络的功能是完成以太网透传,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发明也可以使用其它的以太网透传输技术。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如图5所述,该实施例是对第二实施例进一步简化的一种网络形态。在该实施例中,主机1通过多条低速线路直接接入以太网,主机2通过一条高速线路直接接入以太网。该以太网至少由一个以太网交换机构成。和第一实施例相似,可以通过多个VLAN的设置建立多条层2链路,每一条低速线路承载一条层2链路,主机1和主机2将需要交互的IP包分配在各条层2链路上传输。其具体的实施可参见第一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对低速接入侧的接入设备没有特别的要求,所以适用泛围较广,特别是可以应用在已被大规模使用的ADSL等接入方式。而且,由于本发明对IP/MPLS网络没有特殊的要求,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当前IP/MPLS网络,充分的利用已用的网络资源,节约网络改造的成本,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虽然通过参照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3)

1.一种IP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可以透传层2信号的第一网络、需要进行IP通信的第一和第二主机,所述第一主机通过至少两条低速线路与第一网络相连,所述第二主机通过高速线路和第一网络连接;
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主机之间还配置有至少两条层2链路,每一条层2链路在所述第一主机和第一网络之间分别承载于一条所述低速线路,各层2链路在所述第二主机和第一网络之间承载于所述高速线路;
所述第一和第二主机还用于将需要交互的IP包分配在各条所述层2链路上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IP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是以太网或支持以太网透传的传输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IP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含第一和第二边缘路由器;
所述第一主机的各低速线路通过所述第一边缘路由器接入所述第一网络;
所述第二主机和高速线路通过所述第二边缘路由器接入所述第一网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IP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复用器,
所述第一主机连接到第一边缘路由器的多条低速线路由复用器整合成一路高速线路后连接到该第一边缘路由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IP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提供所述层2链路的层2隧道通过虚拟私有局域网业务实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IP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主机和第一边缘路由器之间建立N条以太网连接并设置N个第一虚拟局域网,每条所述低速线路承载一条以太网连接,每个第一虚拟局域网设置在一个以太网连接上;
在所述第二主机和第二边缘路由器之间建立以太网连接并在其上设置N个第二虚拟局域网;
各所述第一虚拟局域网与各所述第二虚拟局域网一一对应,并通过第一和第二边缘路由器之间的虚拟私有局域网业务在以太网层实现对应的第一和第二虚拟局域网之间的互通,通过互通的第一和第二虚拟局域网实现所述层2链路;
其中,N为所述第一主机和复用器之间的低速线路数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IP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虚拟局域网对应一个所述第一主机的物理端口,该物理端口有一个IP地址和一个端口号,该物理端口对应于一条所述低速线路;
每个所述第二虚拟局域网对应一个所述第二主机的子端口,该子端口有一个IP地址和一个子端口号;
在所述第一主机中按以下方式配置每一条所述层2链路的路由:
目的IP地址是所述第二主机的IP地址;
源IP地址是所述第一主机的IP地址;
下一跳IP地址是所述第二主机子端口的IP地址;
目的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是所述第二主机的媒体访问控制地址;
源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是所述第一主机物理端口的媒体访问控制地址;
在所述第二主机中按以下方式配置每一条所述层2链路的路由:
目的IP地址是所述第一主机的IP地址;
源IP地址是所述第二主机的IP地址;
下一跳IP地址是所述第一主机物理端口的IP地址;
目的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是所述第一主机物理端口的媒体访问控制地址;
源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是所述第二主机的媒体访问控制地址。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IP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虚拟局域网对应一个所述第一主机的物理端口,该物理端口有一个端口号,该物理端口对应于一条所述低速线路;
每个所述第二虚拟局域网对应一个所述第二主机的子端口,该子端口有一个子端口号;
在所述第一主机中按以下方式配置每一条所述层2链路的路由:
目的IP地址是所述第二主机的IP地址;
源IP地址是所述第一主机的IP地址;
目的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是所述第二主机的媒体访问控制地址;
源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是所述第一主机物理端口的媒体访问控制地址;
在所述第二主机中按以下方式配置每一条所述层2链路的路由:
目的IP地址是所述第一主机的IP地址;
源IP地址是所述第二主机的IP地址;
目的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是所述第一主机物理端口的媒体访问控制地址;
源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是所述第二主机的媒体访问控制地址。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IP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持以太网透传的传输网是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IP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速线路是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11.一种IP传输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所述第一或第二主机需要向对端发送IP包时,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从用于相互连接的各所述层2链路中选择一条发送;
所述第一或第二主机收到来自对端的IP包时,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确定各IP包之间的顺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IP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从用于相互连接的各所述层2链路中选择一条发送包括:按照层2链路预先设置的顺序逐包选择一条层2链路发送IP包。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IP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从用于相互连接的各所述层2链路中选择一条发送包括:将满足预置条件的IP包从指定的层2链路顺序发送。
CN200510036529XA 2005-08-09 2005-08-09 Ip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Active CN18594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510036529XA CN1859430B (zh) 2005-08-09 2005-08-09 Ip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510036529XA CN1859430B (zh) 2005-08-09 2005-08-09 Ip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59430A CN1859430A (zh) 2006-11-08
CN1859430B true CN1859430B (zh) 2010-04-28

Family

ID=37298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10036529XA Active CN1859430B (zh) 2005-08-09 2005-08-09 Ip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8594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0917B (zh) * 2007-03-31 2010-09-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在vlan接口上实现mpls te的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3294A (zh) * 2001-04-26 2002-12-04 友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虚拟局域网提供多用户服务的方法
US6553029B1 (en) * 1999-07-09 2003-04-22 Pmc-Sierra, Inc. Link aggregation in ethernet frame switches
CN1499776A (zh) * 2002-11-11 2004-05-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速率同步数字网汇聚解汇聚方法及其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53029B1 (en) * 1999-07-09 2003-04-22 Pmc-Sierra, Inc. Link aggregation in ethernet frame switches
CN1383294A (zh) * 2001-04-26 2002-12-04 友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虚拟局域网提供多用户服务的方法
CN1499776A (zh) * 2002-11-11 2004-05-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速率同步数字网汇聚解汇聚方法及其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Link Aggregation according to IEEE 802.3ad.White Paper.2002,1-2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59430A (zh) 2006-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16796B1 (en) 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in ethernet-based service domains over networks
US9166807B2 (en) Transmission of layer two (L2) multicast traffic over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networks
US7136374B1 (en) Transport networks supportin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and configuring such networks
US7733812B2 (en) Method for enabling multipoint network services over a ring topology network
EP1713197B1 (en) A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the virtual leased line
US7710970B2 (en) Source identifier for MAC address learning
US8121126B1 (en) Layer two (L2) network access node having data plane MPLS
US8625465B1 (en) Auto-discovery of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US9225640B2 (en) Intra-domain and inter-domain bridging over MPLS using MAC distribution via border gateway protocol
US7796611B2 (en) Method for providing efficient multipoint network services
US20040165600A1 (en) Customer site bridged emulated LAN services via provider provisioned connections
US20030133412A1 (en) VLAN to MPLS mapping: method to establish end-to-end traffic path spanning enterprise local area networks and a global network
CN100442770C (zh) 一种在bgp/mpls vpn实现组播的方法
US20050262264A1 (en) MPLS network and architecture method thereof
WO2006029572A1 (fr) Procede relatif a un trajet d&#39;acheminement dans un reseau
US20150146573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layer-2 and layer-3 vpn discovery
EP1434395A1 (en)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label distribution method including a DSLAM and a BRAS
Finlayson et al. VPN Technologies-a comparison
CN1859430B (zh) Ip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Joseph et al. Network convergence: Ethernet applications and next generation packet transport architectures
CN100536383C (zh) Ip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KR20070061933A (ko) 엠피엘에스 브이피엔을 이용한 가입자간 포인트 투 포인트서비스 제공 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