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38664B - 一种解决网络次优路由问题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解决网络次优路由问题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38664B
CN1838664B CN2005100564170A CN200510056417A CN1838664B CN 1838664 B CN1838664 B CN 1838664B CN 2005100564170 A CN2005100564170 A CN 2005100564170A CN 200510056417 A CN200510056417 A CN 200510056417A CN 1838664 B CN1838664 B CN 18386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address prefix
common area
border
protocol me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1005641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38664A (zh
Inventor
张锋
钱雪彪
黄丽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51005641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838664B/zh
Publication of CN18386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386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386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386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运行IS-IS路由协议的网络中解决次优路由问题的方法,所述网络包括若干个普通Area和一个骨干Area,包括如下步骤:(1)普通Area内的边界IS将自己所在该普通Area内部的所有IS或ES路由发布到骨干Area中并进行充分扩散;(2)所述骨干Area内的IS根据上述路由计算,得到到达该普通Area内部每一台IS或ES的最优路由。本发明还进一步提供了采用上述方法可能带来的环路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较好的解决了上述网络中存在的次优路由问题,保证IS-IS协议路由方案中,IS-IS协议生成和采用的是最近的最优路由。

Description

一种解决网络次优路由问题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解决网络路由问题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在运行IS-IS(Intermediate System-to-Intermediate System)路由协议的网络中解决网络次优路由问题的方法。
背景技术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的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参照此模型,ISO定义了一套相应的OSI协议栈。CLNS(Connectionless Network Service)是OSI提供的无连接网络层服务,类似于TCP/IP协议栈中的IP转发服务,由IS-IS(中间系统-中间系统)协议和ES-IS(End System-to-Interconnection System,终端系统-中间系统)协议提供CLNS路由,CLNP协议(类似于TCP/IP协议栈中的IP协议)根据这些路由,转发CLNS数据报文(即CLNP报文)。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10589中对IS-IS路有选择协议作了说明,参照该文档,使用IS-IS进行组网和提供CLNS功能的典型组网如图1所示。
IS-IS将网络分为Domain、Area等若干个层次,并提供层次化的路由功能。图1是一个IS-IS Domain内的典型组网图,其包含若干普通Area(Area 47.0001/Area 47.0002,又被称为L1Area),有且仅有一个骨干Area(Backbone Area,又被称为L2Area),其中普通区域中包括IS和ES,ES一般是指用户终端系统,但也可以是路由器等IS,图1中并没有标出具体的用户终端系统,但图1中只属于普通区域的IS可以被视为ES,因此在以下叙述中,涉及到的ES具体是指图1中的IS4、IS5、IS8、IS9。图1中每个普通区域中的IS和ES可以属于一个或多个普通Area。所有普通Area都和骨干Area相连,普通Area一方面通过骨干Area发布本Area内的路由信息,另一方面通过骨干Area接收来自其他Area的路由信息,路由信息以LSP(Link State Protocol,链路状态协议)报文的形式发布。
根据IS-IS标准协议ISO/IEC 10589,IS分为三类,L1、L1/L2以及L2。其中:
普通Area内部的IS称为level-1(简称为L1)IS,图1中,IS4、IS5、IS8和IS9属于L1IS。这些IS只生成L1LSP(链路状态协议)报文并在本Area内部传播,也只接收同一Area的其它L1IS生成的L1LSP报文,根据这些LSP报文计算本Area内部的路由(L1路由),L1路由以ES和IS的System ID的形式进行组织,同一普通Area内部的L1IS借助L1路由进行互相访问,如图1,IS4和IS5之间借助L1路由直接访问,但均不能得到本Area以外的任何信息。
骨干Area内部的IS称为level-2(简称为L2)IS,这些IS只生成L2LSP报文并在骨干Area内传播,也只接收到骨干Area内其它IS生成的L2LSP报文,并且根据这些LSP报文计算得到Area之间的路由(L2路由),L2路由以AreaID的形式进行组织,骨干Area中的IS同样也无法了解除骨干Area之外的其它普通Area的内部细节。图1中,IS1是L2IS。
同时属于普通和骨干Area的IS称为L1/L2IS,也叫Area边界IS,图1中,IS2、IS3、IS6和IS7为L1/L2IS。它们同时生成L1和L2的LSP报文,其中L1LSP报文在所属的普通Area内传播,L2LSP报文在骨干Area内传播;并且接收同一普通Area内其它L1IS生成的L1LSP报文以及骨干Area内其它IS生成的L2LSP报文,在路由计算时根据L1LSP报文算出Area内部的路由即L1路由,根据L2LSP报文算出Area之间的路由即L2路由。由于它们既了解所属的普通Area内部的路由细节,同时又知道Area之间的路由,因此是多个普通Area之间的通信桥梁。
根据IS的分类以及IS-IS路由的特点,ISO/IEC 10589提出如下IS-IS路由方案:
同一普通Area内部互相访问时,通过L1路由进行报文转发,如图1,同属于Area 47.0001的IS4和IS5之间通过L1路由直接访问。
跨普通Area互相访问时,把报文发送给距离最近的L1/L2IS并通过L1/L2IS进行Area间转发。如图1,跨普通Area的路由方案为:
当Area 47.0001中的L1IS IS4访问Area 47.0002中的L1IS IS9时,IS4将报文送往最近的L1/L2IS IS2,IS2接着查询L2路由(Area之间的路由)将报文送往L2IS IS1,IS1将报文送往到达Area 47.0002的最近的L1/L2IS IS6,最后由IS6查询L1路由(Area内部路由)将报文通过IS8送往最终目的地IS9。
上面的IS-IS路由方案中,存在着次优路由的问题,即IS-IS生成和采用的可能并不是最近的最优路由。主要的缺点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缺点一:对于骨干Area中的L2IS IS1来说,它将最终目的地是IS9的报文送给IS6进行转发,但实际上通过IS7并转发给IS9更近。
产生缺点一的原因是L1Area(Area 47.0002)的具体路由不会被扩散到L2骨干Area中,因此L2骨干Area中的路由器IS1只能知道到达Area 47.0002的路由,而无法知道到达Area 47.0002内部IS9的路由,因此它只能保证到达Area47.0002边界的路由是最优的,而无法保证到达Area 47.0002内部IS9的路由是最优的。
缺点二:对于普通Area 47.0001中的L1IS IS4来说,它将最终目的地是IS9的报文送给IS2来进一步转发,但实际上通过IS3来转发的路由更近。
产生缺点二的原因是由于L2骨干Area以及Area 47.0002的具体路由不会被扩散到Area 47.0001中,因此Area 47.0001中的L1IS IS4只能知道本Area内的路由细节,而无法知道出了Area后的所有路由细节(包括骨干Area的路由细节以及Area 47.0002内的路由细节),如果需要发送跨Area的报文,就只能借助缺省路由将报文送往离自己最近的Area边界IS(IS2),然后再由IS2对报文进行进一步的转发,因此它只能保证将跨Area报文送达本Area内边界IS的路径是最优的,而无法保证将报文送达最终目的地的整个路径是最优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次优路由问题,提供一种更加优化的路由选择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解决网络次优路由问题的方法,该方法运行在使用IS-IS路由协议的网络中,其中该网络包括若干个普通Area和一个骨干Area,包括如下步骤:
(1)普通Area内的边界IS将自己所在该普通Area内部的所有IS或ES路由以所属Area的Area ID+System ID的方式组成特定地址前缀;
(2)所述普通Area内的边界IS将前述特定地址前缀填入自己生成的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内;
(3)所述普通Area内的边界IS进一步将所生成的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发布到骨干Area中并充分扩散;
(4)所述骨干Area内的IS根据上述路由计算,得到到达该普通Area内部每一台IS或ES的最优路由。
本发明提供的另外一种解决网络次优路由问题的方法,运行在使用IS-IS路由协议的网络中,其中该网络包括若干个普通Area和一个骨干Area,包括如下步骤:
(1)普通Area内的边界IS将自己所在该普通Area内部的所有IS或ES路由以所属Area的Area ID+System ID的方式组成特定地址前缀;
(2)所述普通Area内的边界IS将前述特定地址前缀填入自己生成的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内;
(3)所述普通Area内的边界IS进一步将所生成的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发布到骨干Area中并充分扩散;
(4)所述骨干Area通过边界IS进一步将自己所属的IS路由及前述普通Area内部的IS或ES路由扩散到其它普通Area的IS或ES上,
(5)其他普通Area的IS或ES根据路由计算,得到到达骨干Area内的IS或前述普通Area内部的IS或ES的最优路由路径。
本发明提供的另外一种解决网络次优路由问题的方法,运行在使用IS-IS路由协议的网络中,其中该网络包括若干个普通Area和一个骨干Area,包括如下步骤:
(1)普通Area内的边界IS将骨干Area内部的所有路由的特定地址前缀
去掉Area ID,剩余System ID;
(2)所述普通Area内的边界IS将所述剩余的System ID填入自己生成的普通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
(3)所述普通Area内的边界IS进一步将所生成的普通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发布到自己所属的普通Area中并充分扩散;
(4)所述普通Area内的IS或ES根据所述路由,计算得到到达骨干Area内部的最优路由路径。
本发明提供的另外一种解决网络次优路由问题的方法,运行在使用IS-IS路由协议的网络中,其中该网络包括若干个普通Area和一个骨干Area,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1)边界IS将包含在自己所在普通Area内部的所有路由以所属Area的Area ID+Sys tem ID的方式组成特定地址前缀;
(12)所述边界IS将所述特定的地址前缀信息添入自己生成的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
(13)所述边界IS将所述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发布到骨干Area中并充分扩散;
(14)所述边界IS接收到骨干Area IS扩散的路由后,识别骨干Area路由的特定地址前缀;
(15)如果所述边界IS识别出是所述特定地址前缀,则所述边界IS对所述特定地址前缀进行变换;
(16)所述边界IS将变换后的所述特定地址前缀填入自己生成的普通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
(17)所述边界IS将所述普通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发布到所在的普通Area中并进行充分扩散。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由普通Area到骨干Area的路由扩散过程中,由于Area边界IS生成的组合地址前缀唯一代表本普通Area内的每一台ES或者IS,并将这些含有组合地址前缀的LSP发布到骨干Area中充分扩散,骨干Area中的其它所有骨干Area IS都可以接收到这些骨干Area LSP,并根据这些骨干Area LSP中的Prefix Neighbors TLV计算出到达这些地址前缀的最优路由,也就得到了到达普通Area内每一台ES或者IS的最优路由,从而解决了现有背景技术中的缺点一。
另外,在由骨干Area到普通Area的路由扩散过程中,本发明在普通Area的Area边界IS上将所有骨干Area路由的地址前缀去掉Area ID后将剩余的System ID填入自己生成的普通Area LSP中的End System Neighbors TLV中,并将这些普通Area LSP发布到自己所属的普通Area中并进行充分扩散,这样相应普通Area中每一台普通Area中间系统就知道了骨干Area以及其它普通Area的路由细节,就可以根据这些TLV计算出到达骨干Area以及其它普通Area内具体ES或者IS的最优路由,从而解决了背景技术中的缺点二。
附图说明
图1是IS-IS典型组网结构示意图。
图2是Prefix Neighbors TLV结构示意图。
图3是End System Neighbors TLV结构示意图。
图4是通过边界IS将普通Area内L1的IS或ES的路由扩散到骨干AreaCLNS内的路由扩散方案流程图
图5是通过边界IS将骨干Area内L2的IS路由扩散到普通Area CLNS内的路由扩散方案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现有技术方案使用IS-IS进行组网和提供CLNS功能的典型组网结构示意图。其内部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如上文背景技术所述,在此不赘述。在图1所示的组网环境中,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主要包括通过边界IS把属于普通Area内部L1的ES和IS的具体路由扩散到骨干Area中,以及骨干Area内L2的IS具体路由扩散到普通Area中两种方式。
图4所示的是本发明中的通过边界IS将普通Area内L1的ES或IS扩散到骨干Area内的CLNS路由扩散方案,结合图1,其关键点就在于,普通Area内的边界IS(L1/L2IS)上将所有L1路由以所属区域的Area ID+目的System ID的方式组成地址前缀,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地址前缀的组合方式不是惟一的,也可以是其他组合方式,只要这些组合方式使得组合后的地址前缀可以唯一代表本普通Area内的每一台ES或者IS即可,因此,不消说,其他的地址前缀组合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之内。
之后,边界IS将组合后的地址前缀填入自己生成的L2LSP报文中的特定位置,此特定位置最好是在L2LSP报文的Prefix Neighbors TLV(type 5)中,然后将这些L2LSP报文发布到骨干Area中并充分扩散,骨干Area中的其它所有骨干Area IS都可以接收到这些L2LSP报文,并根据这些L2LSP报文中的Prefix Neighbors TLV计算出到达这些地址前缀的最优路由,也就得到了到达L1域内每一台ES或者IS的最优路由。
例如在图1中,IS6和IS7分别将IS8和IS9采用47.0002+System ID的方法填入自己生成的L2LSP报文中,并在L2骨干Area中充分扩散,其它L2路由器(IS1/IS2/IS3)收到这种L2LSP报文后就能计算出到IS8和IS9的最优路由。即IS1知道通过IS7将报文转发给IS9比通过IS8更近,这样当它需要转发目的地为IS9地报文时,就会将报文正确地送往IS7。
图5所示的是本发明中的通过边界IS将骨干Area内L2的IS的具体路由扩散到普通Area内的CLNS路由扩散方案,结合图1,其关键点就在于L1Area的边界IS将所有L2路由中上述经过特殊处理的地址前缀去掉Area ID后将剩余的System ID填入自己生成的L1LSP报文中,最好是填入L1LSP报文中的End System Neighbors TLV(type 3)中,并将这些L1LSP报文发布到自己所属的L1Area中并进行充分扩散,这样相应L1Area中每一台L1IS就知道了L2骨干Area以及其它L1Area的路由细节,就可以根据这些TLV计算出到达L2骨干Area以及其它L1Area内具体ES或者IS的最优路由。
例如在图1中,IS3根据IS6和IS7生成的L2LSP分别算出了到IS8和IS9的最优路由,它将这两条路由的地址前缀去除Area ID 47.0002后就剩下了IS8和IS9的System ID,然后填入L1LSP并在Area 47.0001中充分扩散,Area47.0001中的其它L1路由器(IS4/IS5)收到这种L1LSP后就能计算出到IS8和IS9的最优路由。即IS4知道通过IS3去往IS9比通过IS2更近。
当采用上述扩散方案后,骨干Area LSP报文的Prefix Neighbors TLV中将会存在两大类地址前缀,一类是ISO/IEC 10589规定的从手工配置路由(即静态路由)引入的地址前缀,另外一类就是采用CLNS路由扩散方案后以Area ID+System ID的方式组合而成的地址前缀。第一类的地址前缀由于是用户手工配置,因而可以是任意形式任意长度,并不由Area ID和System ID两部分构成,所以在L2->L1CLNS路由扩散方案中必须对这两类地址前缀作出有效区分,只有第二类地址前缀才能去除Area ID得到System ID并插入到L1LSP中的EndSystem Neighbors TLV(type 3)中去。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的区分办法如下:
请参照图2所示,骨干Area LSP中的Prefix Neighbors TLV包含由4种TOSMetric类型组成的Metric项,其中Default Metric的第7位(标记为I/E)标明Metric的类型;第8位为预留位,在这里增加D(istinguish)-bit,用来区分上文所描述的两种地址前缀。当D-bit置为1时,标识该地址前缀是由AreaID+System ID的方式组合而成,反之则标识该地址前缀是从静态路由引入的地址前缀。Prefix Neighbors TLV(type 5)的格式以及D-bit在TLV中的位置如图2所示。当然,这里所述的区分办法也可以是其他标志位,只要能做到区分上文所描述的两种地址前缀即可,因此不消说,这些区分办法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之内。
另外,在未支持CLNS路由扩散之前,L1路由表内只存放到达本地L1Area内部ES或者IS的路由,因此ISO/IEC 10589提出了转发CLNP报文时查表方式是先检查报文是否去往本地L1Area(检查报文目的地址中的Area ID与本L1Area的Area ID是否相同),只有去往本地L1Area的报文才会去查询L1路由表,其它跨Area的报文则会查询L2路由表或者借助缺省路由。
但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L2到L1CLNS路由扩散后L1路由表内将存在到达其它Area的ES或者IS地路由,例如上图1中Area 47.0001中的IS4/IS5的L1路由表中就存在了去往Area 47.0002中的IS8和IS9的路由,如果延续原来的CLNP转发查表方式,当在IS4上需要转发一个去往IS8的CLNP报文时,首先检查报文目的地址中的Area ID为47.0002,发现与IS4的本地Area ID47.0001不同,因此不会去查询L1路由表,从而造成L1路由表中存在的去往IS8的最优路由并没有真正得到应用。因此采用CLNS路由扩散方案后,需要修改CLNP转发查表流程,具体方法如下:
转发CLNP报文时,不管报文目的地是去往本地L1Area还是去往其它Area,首先在L1路由表中查询有无匹配路由,这样L1路由表中存放的去往其它Area内部的ES或者IS的路由才能得到真正应用。例如上图1中如果在IS4上需要转发一个去往IS8的CLNP报文,由于首先去查询L1路由表,就会匹配到L1路由表内存放的去往IS8的最优路由,从而使得CLNS路由扩散后计算出来的最优路由得到真正应用。
当采用上述CLNS路由扩散方案后,还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从L1Area引入到骨干Area的路由信息又重新扩散到同一L1Area中,或者从骨干Area引入到L1Area的路由信息又重新扩散到骨干Area中,会产生环路问题。
还是以图1为例:Area 47.0001的边界IS IS3产生的L2LSP的PrefixNeighbors TLV中以47.0001+System ID的形式携带了本Area内所有L1 IS(IS4和IS5)的信息,并扩散到整个骨干Area中,一方面,这种LSP最终会到达Area47.0001的另外一个边界IS IS2,而IS2会将这部分地址前缀去掉Area ID后将剩余的System ID通过L1LSP重新扩散到Area 47.0001中。另一方面,这种LSP也会最终到达Area 47.0002的边界IS IS6,由IS6将这部分地址前缀去掉Area ID后通过L1LSP扩散到Area 47.0002中,而IS6生成的这种L1 LSP会到达Area 47.0002的另一个边界IS IS7,IS7以47.0002+System ID的形式将这部分路由重新扩散回骨干Area。这两种情况都会产生环路问题。
为此,本发明采取比较Area ID的方法严格禁止了从L1 Area引入到骨干Area的路由信息又被重新扩散到同一L1 Area中的现象发生,同时采用在LSP中设置标志位的方法避免从骨干Area引入到L1 Area的路由信息又被重新扩散到骨干Area中去,从而有效的避免了CLNS路由扩散而引起的路由环路问题。
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1)进行L2->L1 CLNS路由扩散时,边界IS将L2 LSP内地址前缀信息中包含的Area ID与欲扩散到的目的L1 Area的Area ID进行比较,如果相同,说明L2 LSP的地址前缀信息是从本L1 Area引入的,则不再扩散到该L1 Area中去;如果不同,说明L2LSP的地址前缀信息不是从本L1 Area引入的,可以扩散到该L1 Area中去,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从L1 Area引入到骨干Area的路由信息又被重新扩散到同一L1 Area中去。
2)在L2->L1 CLNS路由扩散将L2LSP中Prefix Neighbors TLV地址前缀信息转换成End System Neighbors TLV(type 3)的形式时,请参照图3,由于End System Neighbors TLV(type 3)中包含由4种TOS Metric类型组成的Metric项,其中第7位(标记为I/E)标明Metric的类型,0表示内部Metric,1表明外部Metric类型;第8位为预留位,在此选择将Default Metric中的该预留位作为P(ropagate)-bit。并规定当P-bit置0时,表示在进行L1->L2路由扩散时该End System Neighbors TLV中的信息能转换成Prefix Neighbors TLV的形式载入到L2LSP中;当P-bit置1表示该End System  Neighbors TLV中的信息不能被转换并载入到L2 LSP中。
这样,当End System Neighbors TLV中的P(ropagate)-bit置为1的LSP报文进行L1->L2扩散时,由于L1LSP报文中的P-bit置为1,因此含有该EndSystem Neighbors TLV信息的报文不再转换成Prefix Neighbors TLV载入到L2 LSP报文中去,从而有效避免了从骨干Area引入到L1 Area的路由信息又被重新扩散到骨干Area中的问题发生。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P-bit标志位可以但并不限于设置在End SystemNeighbors TLV(type 3)中,上面所述的End System Neighbors TLV(type 3)的格式以及P-bit在TLV中的位置如图3所示。
再以图1为例,Area 47.0001的边界IS IS3产生的L2 LSP的PrefixNeighbors TLV中以47.0001+System ID的形式携带了本Area内所有L1 IS(IS4和IS5)的信息,并扩散到整个骨干Area中,一方面,这种LSP最终会到达Area47.0001的另外一个边界IS IS2,IS2比较Prefix Neighbors TLV中包含的AreaID 47.0001与本地L1 Area ID相同,则该Prefix Neighbors TLV不再转换为End System Neighbors TLV载入到IS2产生的L1 LSP中,避免了从L1 Area47.0001引入到骨干Area中的IS4和IS5的System ID信息再次扩散到L1 Area47.0001中。另一方面,这种LSP也会最终到达Area 47.0002的边界IS IS6,由IS6将这部分地址前缀去掉Area ID后通过L1LSP扩散到Area 47.0002中,其中该End System Neighbors TLV中P-bit置1,而IS6生成的这种L1 LSP会到达Area 47.0002的另一个边界IS IS7,IS7发现这种L1 LSP中End SystemNeighbors TLV的P-bit已经被置为1,因此不会再转换成Prefix Neighbors TLV载入到L2 LSP报文中去,避免了从骨干Area引入到L1Area 47.0002中的地址前缀信息重新扩散到骨干Area中。
引入如上述所述的环路解决方法之后,L1->L2的扩散方案的完整流程如图4所示。L2->L1的扩散方案的完整流程如图5所示
如图4所示,Area边界IS进行L1->L2扩散时,将首先判断End SystemNeighbors TLV中P-bit标志位的状态,如果P-bit标志位置1,则End SystemNeighbors TLV不再转换成Prefix Neighbors TLV载入到L2LSP中去。否则,Area边界IS将执行如前所提到的L1->L2的扩散。
如图5所示,Area边界IS进行L2->L1扩散时,首先判断L2LSP报文内地址前缀信息中包含的Area ID与欲扩散到的目的L1 Area的Area ID进行比较,如果相同,说明L2 LSP的地址前缀信息是从本L1 Area引入的,则不再扩散到该L1 Area中去;如果不同,说明L2 LSP的地址前缀信息不是从本L1 Area引入的,可以扩散到该L1 Area中去。
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方法,能较好的解决当前运行IS-IS路由协议的网络中存在的次优路由问题,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解决采用本发明后可能带来的环路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得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更加实用、可靠。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对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32)

1.一种解决网络次优路由问题的方法,运行在使用IS-IS路由协议的网络中,其中该网络包括若干个普通Area和一个骨干Area,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普通Area内的边界IS将自己所在该普通Area内部的所有IS或ES路由以所属Area的Area ID+System ID的方式组成特定地址前缀;
(2)所述普通Area内的边界IS将前述特定地址前缀填入自己生成的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内;
(3)所述普通Area内的边界IS进一步将所生成的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发布到骨干Area中并充分扩散;
(4)所述骨干Area内的IS根据路由计算,得到到达该普通Area内部每一台IS或ES的最优路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特定地址前缀信息填入的位置是所述普通Area边界IS自己生成的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的Prefix Neighbors TLV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列步骤:
(5)所述普通Area内的边界IS进一步将骨干Area内部的所有路由发布到自己所属的普通Area内的IS或ES中并充分扩散;
(6)所述普通Area内的IS或ES根据上述路由,计算得到到达骨干Area内部的最优路由路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5)中,所述边界IS通过将骨干Area内部的所有路由的特定地址前缀去掉Area ID后将剩余的System ID填入自己生成的普通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实现将骨干Area内部的所有路由扩散到自己所属的普通Area中的IS或ES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普通Area内的边界IS在接收到骨干Area IS扩散的路由后,还需进行:
(7)识别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的特定地址前缀;
(8)如果识别出是所述特定地址前缀,则将骨干Area IS扩散的路由的特定地址前缀去掉Area ID;
(9)将去掉Area ID后的所述特定地址前缀进一步填入自己生成的普通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
(10)将所述普通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发布到所在的普通Area中并进行充分扩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中识别所述骨干Area路由的特定地址前缀的方法是在所述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设置标志位实现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标志位的具体方法是在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的Prefix Neighbors TLV设置标志位D-bit,用来区分所述特定地址前缀和静态路由引入的地址前缀,操作方法是D-bit置为1时,标识该地址前缀是由Area ID+System ID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特定地址前缀;
D-bit置为0时,标识该地址前缀是从静态路由引入的地址前缀。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9)中的普通Area内的边界IS将去掉Area ID后的特定地址前缀填入自己生成的普通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的位置是End System Neighbors TLV中。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普通Area内部IS转发CLNP报文时,一律首先在普通Area路由表中查询有无匹配路由。
10.根据权利要求3、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列步骤:
在从骨干Area向普通Area扩散时,边界IS还进一步比较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内特定地址前缀信息中包含的Area ID与欲扩散到的目的普通Area的Area ID;
如果相同,则不扩散;如果不同,则扩散到相应普通Area。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界IS进一步在普通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的End System Neighbors TLV中设置P-bit标志位;并将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Prefix Neighbors TLV中的特定地址前缀信息转换成End System Neighbors TLV的形式时,将End System NeighborsTLV中的P-bit置为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界IS进行普通Area到骨干Area扩散时
判断End System Neighbors TLV中的P-bit标志位;
如果P-bit标志位为0,将End System Neighbors TLV中的信息转换成PrefixNeighbors TLV的形式载入到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
如果P-bit标志位为1,则不将所述End System Neighbors TLV中的信息转换成Prefix Neighbors TLV的形式载入到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
13.一种解决网络次优路由问题的方法,运行在使用IS-IS路由协议的网络中,其中该网络包括若干个普通Area和一个骨干Area,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普通Area内的边界IS将自己所在该普通Area内部的所有IS或ES路由以所属Area的Area ID+System ID的方式组成特定地址前缀;
(2)所述普通Area内的边界IS将前述特定地址前缀填入自己生成的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内;
(3)所述普通Area内的边界IS进一步将所生成的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发布到骨干Area中并充分扩散;
(4)所述骨干Area通过边界IS进一步将自己所属的IS路由及前述普通Area内部的IS或ES路由扩散到其它普通Area的IS或ES上;
(5)其他普通Area的IS或ES根据路由计算,得到到达骨干Area内的IS或前述普通Area内部的IS或ES的最优路由路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所述边界IS通过将骨干Area所属的IS路由的特定地址前缀去掉Area ID后将剩余的System ID填入自己生成的普通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实现将骨干Area内部的所有路由扩散到自己所属的普通Area中的IS或ES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普通Area内的边界IS在接收到骨干Area IS扩散的路由后,还需进行:
(6)识别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的特定地址前缀;
(7)如果识别出是所述特定地址前缀,则将骨干Area IS扩散的路由的特定地址前缀去掉Area ID;
(8)将去掉Area ID后的所述特定地址前缀进一步填入自己生成的普通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
(9)将所述普通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发布到所在的普通Area中并进行充分扩散。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识别所述骨干Area路由的特定地址前缀的方法是在所述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设置标志位实现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标志位的具体方法是在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的Prefix Neighbors TLV设置标志位D-bit,用来区分所述特定地址前缀和静态路由引入的地址前缀,操作方法是D-bit置为1时,标识该地址前缀是由Area ID+System ID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特定地址前缀;
D-bit置为0时,标识该地址前缀是从静态路由引入的地址前缀。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8)中的普通Area内的边界IS将去掉Area ID后的特定地址前缀填入自己生成的普通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的位置是End System Neighbors TLV中。
19.根据权利要求15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普通Area内部IS转发CLNP报文时,一律首先在普通Area路由表中查询有无匹配路由。
20.根据权利要求13、15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列步骤:
在从骨干Area向普通Area扩散时,边界IS还进一步比较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内特定地址前缀信息中包含的Area ID与欲扩散到的目的普通Area的Area ID;
如果相同,则不扩散;如果不同,则扩散到相应普通Area。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界IS进一步在普通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的End System Neighbors TLV中设置P-bit标志位;并将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Prefix Neighbors TLV中的特定地址前缀信息转换成End System Neighbors TLV的形式时,将End System NeighborsTLV中的P-bit置为1。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界IS进行普通Area到骨干Area扩散时
判断End System Neighbors TLV中的P-bit标志位;
如果P-bit标志位为0,将End System Neighbors TLV中的信息转换成PrefixNeighbors TLV的形式载入到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
如果P-bit标志位为1,则不将所述End System Neighbors TLV中的信息转换成Prefix Neighbors TLV的形式载入到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
23.一种解决网络次优路由问题的方法,运行在使用IS-IS路由协议的网络中,其中该网络包括若干个普通Area和一个骨干Area,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普通Area内的边界IS将骨干Area内部的所有路由的特定地址前缀去掉Area ID,剩余System ID;
(2)所述普通Area内的边界IS将所述剩余的System ID填入自己生成的普通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
(3)所述普通Area内的边界IS进一步将所生成的普通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发布到自己所属的普通Area中并充分扩散;
(4)所述普通Area内的IS或ES根据所述路由,计算得到到达骨干Area内部的最优路由路径。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普通Area内的边界IS将骨干Area内部的所有路由的特定地址前缀去掉Area ID前,还需进行:
(5)识别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的特定地址前缀,并识别出是所述特定地址前缀。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识别所述骨干Area路由的特定地址前缀的方法是在所述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设置标志位实现的。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标志位的具体方法是在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的Prefix Neighbors TLV设置标志位D-bit,用来区分所述特定地址前缀和静态路由引入的地址前缀,操作方法是D-bit置为1时,标识该地址前缀是由Area ID+System ID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特定地址前缀;
D-bit置为0时,标识该地址前缀是从静态路由引入的地址前缀。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的普通Area内的边界IS将所述剩余的System ID填入自己生成的普通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的位置是End System Neighbors TLV中。
28.根据权利要求24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普通Area内部IS转发CLNP报文时,一律首先在普通Area路由表中查询有无匹配路由。
29.根据权利要求24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列步骤:在从骨干Area向普通Area扩散时,边界IS还进一步比较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内特定地址前缀信息中包含的Area ID与欲扩散到的目的普通Area的Area ID;
如果相同,则不扩散;如果不同,则扩散到相应普通Area。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界IS进一步在普通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的End System Neighbors TLV中设置P-bit标志位;并将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Prefix Neighbors TLV中的特定地址前缀信息转换成End System Neighbors TLV的形式时,将End System NeighborsTLV中的P-bit置为1。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界IS进行普通Area到骨干Area扩散时
判断End System Neighbors TLV中的P-bit标志位;
如果P-bit标志位为0,将End System Neighbors TLV中的信息转换成PrefixNeighbors TLV的形式载入到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
如果P-bit标志位为1,则不将所述End System Neighbors TLV中的信息转换成Prefix Neighbors TLV的形式载入到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
32.一种解决网络次优路由问题的方法,运行在使用IS-IS路由协议的网络中,其中该网络包括若干个普通Area和一个骨干Area,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1)边界IS将包含在自己所在普通Area内部的所有路由以所属Area的Area ID+System ID的方式组成特定地址前缀;
(12)所述边界IS将所述特定的地址前缀信息添入自己生成的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
(13)所述边界IS将所述骨干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发布到骨干Area中并充分扩散;
(14)所述边界IS接收到骨干Area IS扩散的路由后,识别骨干Area路由的特定地址前缀;
(15)如果所述边界IS识别出是所述特定地址前缀,则所述边界IS对所述特定地址前缀进行变换;
(16)所述边界IS将变换后的所述特定地址前缀填入自己生成的普通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中;
(17)所述边界IS将所述普通Area链路状态协议报文发布到所在的普通Area中并进行充分扩散。
CN2005100564170A 2005-03-22 2005-03-22 一种解决网络次优路由问题的方法 Active CN18386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5100564170A CN1838664B (zh) 2005-03-22 2005-03-22 一种解决网络次优路由问题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5100564170A CN1838664B (zh) 2005-03-22 2005-03-22 一种解决网络次优路由问题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38664A CN1838664A (zh) 2006-09-27
CN1838664B true CN1838664B (zh) 2010-09-08

Family

ID=37015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100564170A Active CN1838664B (zh) 2005-03-22 2005-03-22 一种解决网络次优路由问题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8386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53467B (zh) * 2007-12-03 2012-07-11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Is-is动态路由协议支持点对多点网络接口的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39911A1 (en) * 1993-08-18 1995-02-22 Koninklijke KPN N.V. Routing in a hierarchic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369159A (zh) * 1999-06-08 2002-09-11 马科尼通讯有限公司 通信配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39911A1 (en) * 1993-08-18 1995-02-22 Koninklijke KPN N.V. Routing in a hierarchic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369159A (zh) * 1999-06-08 2002-09-11 马科尼通讯有限公司 通信配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 Li,T. Przygienda,H. Smit.Domain-wide Prefix Distribution with Two-Level IS-IS.RFC2966.2000,2-1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38664A (zh) 2006-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mit et al. 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 (IS-IS) extensions for traffic engineering (TE)
CN101167315B (zh) 自组织网络、移动路由器和方法
CN101455030B (zh) 动态共享风险节点组(srng)成员发现
CN100461746C (zh) 用于优化携带反向路由头部的消息的移动网络中的路由器布置
CN1830182B (zh) 提取用于在移动路由器与对端路由器之间建立双向隧道的路由信息的布置
Li et al. IS-IS extensions for Traffic Engineering
CN1839586B (zh) 基于因特网协议的路由器中的方法及路由器
US6980524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outing in a mobile ad hoc network
CN100555965C (zh) 路由器中的基于接收到的分组的样式来生成路由的配置
Jain et al. Geographical routing using partial information for wireless ad hoc networks
US6944675B2 (en) QoS-based shortest path routing for hierarchic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7656857B2 (en) Directed acyclic graph computation by orienting shortest path links and alternate path links obtained from shortest path computation
US20080089257A1 (en) Mobile router support for IPv6
US20080112355A1 (en) Multi-Hop Ad-hoc Wireless Networks That Support Non-Multi-Hop Wireless Terminals
US20070268821A1 (en) Rpr representation in ospf-te
AU2003234265A1 (en) Quality of service routing for mobile ad hoc networks
JP2007325261A (ja) 経路確立方法
JP2005033557A (ja) マルチホップ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経路選択方法
Murphy The OSPF not-so-stubby area (NSSA) option
CN105577543A (zh) 基于性能的路由方法和设备
CN101803299A (zh) 通信网络中的策略路由
US8239569B2 (en) OSPF optimization for hub and spoke environment
CN101938533B (zh) 地址解析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JP2007324987A (ja) 拠点通信端末及び通信端末並びに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CN102546419B (zh) 一种路由方法和装置、分组转发方法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0052 Binjiang District Changhe Road, Zhejiang, China, No. 466, No.

Patentee after: Xinhua three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0053 Hangzhou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 310 and No. six road, HUAWEI, Hangzhou production base

Patentee before: Huasa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