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34808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34808A
CN1834808A CN 200610058566 CN200610058566A CN1834808A CN 1834808 A CN1834808 A CN 1834808A CN 200610058566 CN200610058566 CN 200610058566 CN 200610058566 A CN200610058566 A CN 200610058566A CN 1834808 A CN1834808 A CN 18348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processing system
image processing
transfer printing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05856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87600C (zh
Inventor
岩崎仁
田中功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348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348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8760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87600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旋转的像载体;带电部,其使像载体带电;曝光部,其在带电的像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部,其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调色剂像;转印部,其将调色剂像转印到被转印体上;残留调色剂带电部,其设置在带电部的上游,并且,设置在转印部的下游,使转印后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带电为标准极性;将通过残留调色剂带电部带电为标准极性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用显影部回收,其特征在于,残留调色剂带电部具有无纺布,该无纺布具有导电性并与像载体接触。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感光鼓上残留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通常要用清洁刮板刮削(掻きとる)而清除。
但是,已提出如下所述的无清洁器方式,即,其不设置清洁刮板等特殊的清洁机构部,通过将显影部的显影偏置电位的设定条件最优化,在显影部同时进行显影和回收(清洁)。
在这样的无清洁器方式中,具有残留调色剂带电单元,其使转印残留调色剂带电为标准极性。作为残留调色剂带电单元,如图10所示,已提出如下结构的残留调色剂带电器300,即,其可使导电性的固定刷302接触感光鼓12。(例如,参考日本特开2001-215799号公报)。
但是,在固定刷302中,要清除由带电器引起的在感光体带电时产生的放电生成物相当困难。因此,有时仍然会引起画质缺陷。特别地,在将交流电流与直流电流叠加的AC+DC接触带电方式中,由于对感光鼓12进行直接放电,因此,大量的放电生成物附着在感光鼓12的表面上。所以,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图像的图像缺失(Deletion)成为问题的较多。
再者,作为解决这种问题的手段,可以考虑通过提高固定刷302前端对感光鼓12的抵接力,来清除放电生成物的方法。但是,这样,如果使固定刷302的前端强烈地接触感光鼓12,则会在感光鼓12的表面产生伤痕(Scratch),或者会引起附着调色剂的调色剂成膜(toner filming)。
此外,为了使转印残留调色剂带电为标准极性,用施加在固定刷302上的电压同时使感光鼓12也带电。由该固定刷302引起的感光鼓12的带电,会导致非常大的带电不均。虽然感光鼓12通过接触带电器13,带电为最终期望的电位,但是,此时,当存在这种带电不均时,在期望的电位也会形成带电不均。因此,在中间色调(half tone)等的图像中会产生浓度不均等,不能获得良好的图像。从而,有必要提高接触带电器13的带电能力。
因此,公开有将2个固定刷并列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2-099176号公报)。
但是,这样将2个固定刷并列的结构,需要用于设置第2个固定刷的新的空间,此外,也造成成本的增加。
由于固定刷的毛尖部分以高压力进行点接触,因此,产生电荷的注入现象,该部分的带电电位变高,从而引起带电不均。由此,即使将2个固定刷并列,也不能充分解除固定刷通过的带电不均。
此外,另一方面,还提出下述方法,即,在将感光鼓上残留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用清洁刮板刮削而清除的方式中,使无纺布接触清洁刮板的下游侧,用该无纺布清除附着在感光鼓12的表面上的大量的放电生成物。(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2-25866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3-333805号公报)。
或者,也提出如下的结构,即,如图27所示,通过向一个方向卷绕,将无纺布900配置在转印的下游侧,所述无纺布900的新的面与感光体902接触。(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1-249592号公报)。
但是,即使这样使用无纺布,能清除的放电生成物也是有限度的,不能充分解除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图像的图像缺失(Deletion)。此外,为了提高放电生成物的清除性能,当使无纺布的抵接压力变得非常高时,就会发生膜化或划痕(伤痕),仍然不能获得良好的图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长期获得良好的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旋转的像载体;带电部,其使所述像载体带电;曝光部,其在带电的所述像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部,其对所述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调色剂像;转印部,其将所述调色剂像转印到被转印体上;残留调色剂带电部,其设置在所述带电部的上游,并且,设置在所述转印部的下游,使转印后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带电为标准极性;将通过所述残留调色剂带电部带电为标准极性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用所述显影部进行回收,其特征在于,所述残留调色剂带电部具有无纺布,其具有导电性,并接触所述像载体。
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是所谓的无清洁器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将通过残留调色剂带电部带电为标准极性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用显影部回收。并且,残留调色剂带电部具有无纺布,该无纺布具有导电性,并与像载体接触。
由于无纺布纤维密度很高,因此,转印残留调色剂的保持能力很高(可以保持大量的残留调色剂)。
从而,使转印残留调色剂带电为标准极性的带电能力很高。因此,可以防止由没有带电为标准极性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引起的不良现象,例如,可以防止在显影部的回收不良引起的图像不良等。
进而,由于被大量保持的残留调色剂,对清除在像载体的表面带电时产生的放电生成物非常有效,因此,可以防止由放电生成物的附着所引起的不良现象、图像缺失(Deletion)。
这样,通过在残留调色剂带电部具有保持转印残留调色剂的保持能力很高的无纺布,就可以低成本且节省空间地获得良好的图像。
进而,在使残留调色剂带电为标准极性时,像载体也带电。由于无纺布以面均匀地接触像载体,因此,带电不均很少。从而,没有必要将带电部的带电能力提高到必要以上。
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旋转的像载体;带电部,其使所述像载体带电;曝光部,其在带电的所述像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部,其对所述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调色剂像;转印部,其将所述调色剂像转印到被转印体上;调色剂保持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带电部的上游侧,并且设置在所述转印部的下游侧,与所述像载体接触,将转印残留调色剂保持在接触面上。
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其调色剂保持部件将转印残留调色剂保持在与像载体的接触面上。被保持的转印残留调色剂使清除附着在像载体表面的附着物、例如带电时产生并附着的放电生成物的清除能力提高。因此,可以防止由附着物引起的不良现象,例如,由放电生成物引起的图像缺失等。从而,可以长期形成良好的图像。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由于利用保持调色剂的调色剂保持部件,清除附着在像载体上的附着物,因此,可以长期间获得良好的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单元的图。
图3是表示残留调色剂带电器的图。
图4是将图3的残留调色剂带电器压接在感光鼓上的状态的图。
图5是从上方观察将残留调色剂带电器压接在感光鼓上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残留调色剂带电器的无纺布纤维的纤维直径和印刷5万张后的图像的关系的表。
图7是表示测定水相对于印刷5000张后的感光鼓的接触角,对无纺布与固定刷的放电生成物清除能力的差进行试验后的试验结果的图表(graph)。
图8是表示测定附着在印刷100张后的带电器上的调色剂附着量,对无纺布与固定刷的残留调色剂带电能力的差进行试验后的检测结果的图表。
图9是表示旋转式残留调色剂带电器的图。
图10是表示具有使用了固定刷的残留调色剂带电器的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单元的图。
图11是说明接触角的图。
图12是表示成膜和放电生成物与固定刷的前端力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3是表示成膜和放电生成物与保持调色剂的固定刷的前端力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4是表示成膜和放电生成物与无纺布的咬入量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5是表示成膜和放电生成物与保持调色剂的无纺布的咬入量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6是表示施加在接触带电器上的VAC与带电电位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7是表示施加在接触带电器上的VAC是肩+40%的情况下的带电电位的表。
图18是表示施加在接触带电器上的VAC是肩+7%的情况下的带电电位的表。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单元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单元的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单元的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以及第6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单元的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单元的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单元的图。
图25(A)是无纺布保持转印残留调色剂后的状态的图。
图25(B)是在感光鼓上显影3cm宽度的全黑图像的示意图。
图26(A)是用SEM(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刷子保持调色剂后的状态的图。
图26(B)是用SEM观察无纺布保持调色剂后的状态的图。
图27是示意地表示具有卷绕无纺布的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
图28表示试验1的结果,是表示旋转时间与水接触角之间的关系、即恢复曲线的图表。
图29表示试验1的结果,是表示初期恢复值和最终恢复值与调色剂保持量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30是表示试验2的结果的表。
图31是说明试验3的试验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
图像形成装置100根据从没有图示的个人计算机等的图像数据输入装置传送过来的彩色图像信息,进行图像处理,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将彩色图像形成在记录用纸P上。
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具有形成黄色(Y)、洋红(M)、青色(C)、黑色(K)各色的调色剂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10K。另外,以后,在需要区别YMCK的情况下,在标号后附加Y、M、C、K中的任何一个进行说明,在没有必要区别YMCK的情况下,省略Y、M、C、K。
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10K相对于通过支承辊34和多个张紧辊32张紧后的环状的中间转印带30的行进方向,按照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10K的顺序,串行地排列起来。并且,中间转印带30贯穿在作为各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10K的像载体的感光鼓12Y、12M、12C、12K,和分别与它们对置地设置的一次转印辊16Y、16M、16C、16K之间。
接着,以形成黄色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0Y为代表,对各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10K的结构和图像形成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感光鼓12Y通过接触带电器13Y,使表面同样带电。接着,通过曝光装置14Y,进行与黄色图像对应的像曝光,在感光鼓12Y的表面上,形成与黄色图像对应的静电潜像。
与黄色图像对应的静电潜像,通过担载在显影装置15Y的被施加了显影偏压的显影辊18Y上的调色剂被显影,成为黄色调色剂图像。黄色调色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16Y的压接力、和施加在一次转印辊16Y上的由转印偏压产生的静电吸引力,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并且,为了下一次的图像形成循环,感光鼓12Y的表面利用接触带电器13Y再次带电。
另外,在一次转印中,黄色调色剂图像并不完全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而是一部分作为转印残留黄色调色剂,残留在感光鼓12Y上。残留在感光鼓12Y上的转印残留黄色调色剂,通过残留调色剂带电器200Y(将在后面详细描述),在被一次保持的同时,带电为标准极性,附着在感光鼓12Y上。并且,在显影装置15Y中显影的同时,在显影辊18Y上被回收(清洁)。
即,图像形成装置100不需要清除感光鼓12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的特殊的清洁机构部,而是采用所谓的无清洁器系统,该无清洁器系统通过将显影装置15的显影辊18的显影偏压的设定条件最优化,在显影装置15中同时进行显影和转印残留调色剂的回收(清洁)。
再者,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利用考虑了各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10K的相对位置不同的定时,也在各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10K中进行与上述相同的图像形成工序,在中间转印带30上,顺次重叠Y、M、C、K的各色调色剂像,形成全色调色剂像。
并且,在预定的定时被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A的记录用纸P上,通过被施加了转印偏压的二次转印辊36的静电吸引力,从中间转印带30将全色调色剂像汇总起来,转印到记录用纸P上。
转印有全色调色剂像的记录用纸P从中间转印带30分离后,被传送到定影装置31,通过热和压力,全色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用纸P上。
没有转印到记录用纸P的中间转印带30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由中间转印带用清洁器33回收。
接着,记述主要部件的规格和主要的电气规格。
感光鼓12:直径约30.0mm的有机感光体
          带电电位V0=-500v(背景部电位)
          曝光后电位VL=-200v(图像部电位)
处理速度:104mm/秒
显影方式:干式双组分显影方式
接触带电器13:由半导电性辊构成的带电辊
          DC+AC接触带电方式
          IAC=0.7mA(AC成分电流值)
          频率=614Hz(AC成分的电压波形)
          VDC=-520v(DC成分电压值)
曝光装置14:激光波长=780nm
显影辊18:直径=16.0mm
          旋转速度=208mm/秒
          旋转方向与感光鼓12的旋转方向相反
          显影偏压:VDC=-400v(DC成分电压值)
          Vpp=1.5kv(AC成分电压值(峰—峰值))
          频率=6kHz(AC成分的电压波形)
显影间隙(感光鼓12与显影辊18之间的间隔):约0.3mm
中间转印带30:聚酰亚胺制
一次转印辊16:转印偏压+500v~+1000v、10μA
二次转印辊36:转印偏压+1600v
下面,对残留调色剂带电器200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残留调色剂带电器200的由金属等构成的四角柱状的导电性基体202上,粘贴有板状的带电部204。在带电部204的厚度L2的具有弹性的导电性聚氨酯海绵206上,粘贴着具有适度导电性的厚度L3的无纺布208。于是,如图4所示,就成为无纺布208压接在感光鼓12上的固定式的残留调色剂带电器200。
并且,如图3所示,压接在感光鼓12上之前的带电部204,
其导电性聚氨酯海绵206的厚度L2约为3.0mm,
无纺布208的厚度L3约为500μm(0.5mm),
带电部204的总厚度L11(L2+L3)约为3.5mm。
并且,如图4所示,压接在感光鼓12上之后的带电部204的总厚度L12约为3.0mm,咬入量约为0.5mm。
另外,所谓无纺布,就如字面意义那样是“不编织的布”,是用各种方法使纤维之间结合起来的片(sheet)。作为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具有干式无纺布、纺粘无纺布(span band)、湿式无纺布等。
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纺布208,使用了干式无纺布。具体地,用梳理机或气流杂乱成网机(air random機),将纤维长度数厘米程度的纤维形成薄的片,根据需要,将若干张重叠起来而形成。用高压细水流将纤维缠绕起来进行接合(水流交络(span lace))。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208中所利用的纤维,是在绝缘性尼龙聚酯混棉纤维上,涂覆聚吡咯(polypyrrole)树脂,赋予导电性。此外,纤维直径φ为6.0μm~7.0μm。
如图5所示,残留调色剂带电器200的长度方向的宽度,比感光鼓12的旋转轴K方向的图像形成宽度R的宽度更宽。
在残留调色剂带电器200的基体20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在与感光鼓12的旋转轴线K方向的相同方向上,突出有大致为四角柱形状的轴220。(轴220与旋转轴线K平行)。轴220穿过支承部222的四角形状的孔。一方的轴220的端部,利用弹簧224被向另一端侧按压。在另一方的轴220端部,抵接着螺线管(solenoid)230的可动轴232。该可动轴232在感光鼓12的旋转轴线K方向上可动。(参照图中的箭头N)。从而,残留调色剂带电器200的无纺布208沿旋转轴线K方向,在感光鼓12的表面滑动(摆动)。(参照图中的箭头M)。并且,即使这样滑动,无纺布208也一定压接在感光鼓12的图形形成宽度R的整个范围上。此外,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即,不是用螺线管230,而是例如通过凸轮等,可移动到旋转轴线K方向的任意位置而固定。
在残留调色剂带电器200的基体202上,施加-850v的电压。从而,在无纺布208上施加有-850v的电压,作为残留调色剂带电电压。由此,无纺布208与感光鼓12的带电电位之间就会产生电位差。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感光鼓12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没有被转印在中间转印带30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附着在残留调色剂带电器200的无纺布208上而被临时保存之后,通过残留调色剂带电器200的无纺布208与感光鼓12之间的电位差,带电为标准极性(负极性),附着在感光鼓12上。此外,转印残留调色剂被压平,转印过程被解除。
已具备(揃える)标准极性(本实施方式是负极性)的转印残留调色剂被输送到接触带电器13。在接触带电器13上施加有带电偏压VDC=-520v。从而,在标准极性(负极性)的转印残留调色剂上,由于与接触带电器13之间作用有排斥力,因此,标准极性的转印残留调色剂从接触带电器13挤过去。
从接触带电器13挤过去的标准极性(负极性)的转印残留调色剂,被输送到与显影装置15的显影辊18对置的部分(显影部),通过将显影装置15的显影辊18的显影偏压的设定条件最优化,在显影的同时,被显影装置15回收(清洁)。并且,为了提高转印残留调色剂的回收效率,显影辊18向与感光鼓12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
再者,在利用接触带电器13带电时,产生放电生成物(在放电时产生的臭氧和氮氧化物等活性物质、以及它们等的反应生成物)。特别地,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将DC叠加到AC上的AC+DC的接触带电方式中,产生很多的放电生成物。放电生成物附着在感光鼓12的表面上,特别地,在高温高湿下,使感光鼓12表面的电阻降低。因此,潜像紊乱,成为所谓图像缺失(Deletion)的原因。特别地,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作为清洁部,不设置清洁刮板,利用显影装置15同时进行显影和回收(清洁)的方式中,由于不能用清洁刮板清除这样的感光鼓12上的放电生成物,因此影响极大。
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由于附着在残留调色剂带电器200的无纺布208上而被临时保持的转印残留调色剂,伴随感光鼓12的旋转,良好地清除放电生成物,因此,可以防止由附着放电生成物而引起的不良现象,例如,可以防止图像缺失(deletion)。
另外,为了使转印残留调色剂带电为标准极性(负极性),利用施加到无纺布208上的电压,使感光鼓12也带电。由于无纺布208以面均匀地与感光鼓12抵接,因此带电不均较少。从而,接触带电器13通过后的带电不均也非常少。因此,由于在中间色调等的图像上不会产生浓度不均等,所以可获得良好的图像。此外,不必为了解除带电不均而将接触带电器13的带电性能提高到必要以上。即,由于不必将施加到接触带电器13上的电压提高到必要以上,因此,也可以抑制放电生成物的产生。(有关详情,将在下面叙述)。
再者,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即使连续印刷5万张A3大小的记录用纸P,也不会发生如下情况,即,调色剂成分在大范围内薄薄地附着在感光鼓12上的调色剂成膜;因放电生成物的附着而引起的图像缺失(Deletion);因转印残留调色剂附着到接触带电器13上而引起的带电不良;因在显影装置15中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的回收不良等引起的不良图像。
其原因可考虑如下:无纺布208例如与以往利用的导电性固定刷302(参照图10)相比较,由于纤维直径很细,而且纤维密度很高,因此,在无纺布208上,转印残留调色剂密集而且较多地被保持(保持转印残留调色剂的保持能力很高)。因此,可以认为是使转印残留调色剂再次带电为标准极性的残留调色剂带电能力较高、并且清除放电生成物的放电生成物清除能力也很高的缘故。
此外,如图10所示,以往的固定刷302,由于刷的前端与感光鼓12抵接,因此接触压力很大。从而,容易对感光鼓12造成损伤。与此相对,如图4所示,由于无纺布208以面均匀地通过调色剂压接在感光鼓12上,因此,接触压力很小。从而,不易对感光鼓12造成损伤。
另外,如用图5说明的那样,残留调色剂带电器200的无纺布208通过沿旋转轴线K方向在感光鼓12表面上滑动,可以使保持转印残留调色剂的部位分散。从而,使残留调色剂带电能力和放电生成物清除性能,相对于旋转轴线K方向均匀化。
此外,在初期状态下,由于在无纺布208上没有保持转印残留调色剂,因此,放电生成物清除性能很低。从而,也可以预先将调色剂保持在无纺布208上,从初期开始提高放电生成物清除性能。
再者,图6的表表示无纺布208的纤维直径φ与上述连续印刷5万张后的图像的关系。由此可以明白,纤维直径φ大于等于0.5μm、小于等于25.0μm较好,进而,最好是大于等于1.0μm、小于等于20.0μm。
并且,其原因可以认为是,1.0μm≤φ≤20.0μm是转印残留调色剂的保持能力特别高的纤维直径。
这样,通过在残留调色剂带电器200中利用无纺布208,就可以低成本且节省空间地长期(即使在较多的记录用纸P上印刷)获得良好的图像形成。
并且,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只使用相同直径的导电性纤维,但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将非导电性的1.0μm的超极细纤维与导电性纤维这2种(或大于等于3种)的纤维缠绕起来而形成,更加提高残留调色剂保持能力。
此外,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绝缘性纤维上涂覆聚吡咯树脂,对无纺布208赋予导电性,但也可以涂覆其它导电性树脂并赋予导电性。或者,也可以利用含有炭黑等的导电性纤维并赋予导电性。另外,导电性纤维的纤维直径,目前一般是较细,为10.0~15.0μm。从而,容易赋予导电性,但可选择的纤维直径的范围很窄。与此相对,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涂覆导电性树脂并赋予导电性的方法,其可选择的纤维直径的范围很宽。另外,虽然导电性纤维的纤维直径的选择范围很窄,但可像上面所述那样,通过与极细的非导电性纤维组合起来,来提高性能。
这样,只要根据成本、无纺布的寿命、调色剂成膜性、放电生成物清除性能、残留调色剂带电能力等、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个系统,来选择各种无纺布即可。即,能够进行广范围的设计(选择),这是使用无纺布的优点。
此外,例如,也可以不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的固定式的残留调色剂带电器200(参照图2),如图9所示,可以是旋转式的残留调色剂带电器250,其具有以旋转轴252为轴心旋转的无纺布辊258。
此外,例如,虽然感光鼓12的带电是将DC叠加到AC上的AC+DC接触带电方式,但也可以是只施加DC的DC接触带电方式。另外,在DC接触带电方式的情况下,放电生成物的产生很少,但带电性能很低。然而,如上所述,由于为了使转印残留调色剂带电为标准极性(负极性),利用施加在无纺布208上的电压,使感光鼓12也带电时的带电不均很少,因此,即使是DC接触带电方式,也可良好地带电。
下面,对利用图10所示的在残留调色剂带电器300上具有固定刷302的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102,以及图2所示的在残留调色剂带电器200上具有无纺布208的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即,对利用固定刷302与无纺布208,来比较它们的放电生成物清除能力、以及残留调色剂带电能力之差的测试结果进行说明。
另外,无纺布208是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结构。固定刷302使用纤维直径为15.0μm的导电性尼龙,密度为430千纤维/平方英寸(kilo fiber/inch2),绒头高度为5.0mm。此外,咬入量都为0.5mm,施加电压(残留调色剂带电电压)都为-850v。
[测试1(放电生成物清除能力测试)]
在高温高湿(28℃/85%)下,连续印刷5000张A3大小的记录用纸P后,测定水相对于感光鼓12的接触角(后面详细描述),对施加在接触带电器13上的AC成分的电流值IAC与接触角的关系进行试验。另外,在接触角变为小于等于80度时,产生图像缺失(Deletion)。此外,电流值IAC越大,放电生成物就产生得越多。
并且,放电开始电流是IAC 0.6mA,当超过该放电开始电流时,可以获得所期望的感光鼓12的带电电位V0。但是,考虑放电开始电流的偏差或接触带电器13的劣化等,在高温高湿下,相对于该放电开始电流,优选留有约+10%程度的余量(margin),即,优选IAC为0.66mA程度。
图7是表示测试结果的图表。根据该图表,固定刷302在IAC大于等于0.7mA时,产生图像缺失(Deletion)的接触角为小于等于80度。与此相对,在无纺布208中,在IAC大于等于0.9mA时,产生图像缺失(Deletion)的接触角为小于等于80度。
即,可以明白,无纺布208的放电生成物清除能力远远比固定刷302高。
作为其原因,如前所述,可以认为是因为,无纺布208的纤维直径很细、密度很高,因此可密集且大量地保持转印残留调色剂,所以,无纺布清除附着在感光鼓12上的放电生成物的清除性能很高。
另外,当保持很多转印残留调色剂、与感光鼓12摩擦时,因与感光鼓12的摩擦,转印残留调色剂熔融,有可能会引起:调色剂成分在大范围内薄薄地附着在感光鼓12的表面上的调色剂成膜;调色剂的外添剂牢固地附着在感光鼓12的表面上的外添剂成膜,但至少在无纺布208的咬入量小于等于1.0mm时,确认不会引起这些成膜。从而,在上述测试和本实施方式中,使无纺布的咬入量为0.5mm。此外,在固定刷302中,咬入量小于等于1.0mm时,也确认不会引起调色剂成膜。从而,在上述测试中,同样使无纺布的咬入量为0.5mm。
另外,所谓接触角,用于评价液体和固体怎样“润湿、或不润湿”,即,用于评价可湿性。具体地,如图11所示,使液滴104(上述测试中为水)附着在固体样品(在上述测试中,经印刷5000张后的感光鼓12)上,从横向观察之,该液滴隆起的角度、即固液界面(水平线)与在液滴端的切线这2条线形成的夹角,是接触角α。并且,示出接触角α越大,防水性就越高。从而,对上述测试1,伴随在感光鼓12表面的放电生成物的增加,其防水性降低(成为亲水性)。由此,通过测定接触角α,就可以定量地测定放电生成物的附着量。
[测试2(残留调色剂带电能力测试)]
连续印刷100张A3大小的记录用纸P后,对转印残留调色剂中的反极性调色剂(大于等于+15μC/g)突入固定刷302、无纺布208的平均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重量),和附着在接触带电器13上的平均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重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另外,当附着在接触带电器13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反极性调色剂)大于等于0.2g/m2时,则引起了因带电不良而产生的画质缺陷。
并且,在固定刷302、无纺布208中,不是施加上述的-850v,而是施加了-1.0kv。此外,在本试验中,为产生大量的反极性调色剂,比起规格提高了转印电压(-700V)。从而,在实际的规格中,平均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重量)只在小于等于0.2g/m2时产生。
图8是表示试验结果的图表。根据该图表,在固定刷302只,在突入量大于等于0.25g/m2时,附着在接触带电器13上的调色剂量成为大于等于0.2g/m2,从而带电不顺利(不調)。与此相对,在无纺布208中,在突入量大于等于0.45g/m2时,附着在接触带电器13上的调色剂量成为大于等于0.2g/m2,从而成为带电不良。
即,可以明白,无纺布208的残留调色剂带电能力远远比固定刷302高。
其原因可以认为如下:即使在无纺布208中进入了大量的反极性调色剂的情况下,由于无纺布208的调色剂保持能力很高,因此,一旦大部分的反极性调色剂被保持,就可重新带电为标准极性。但是,由于固定刷302比起无纺布208,其调色剂保持能力很低,因此,不能重新带电为标准极性、维持着反极性而突入到接触带电器13中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反极性调色剂)变多。
下面,对通过保持调色剂来提高放电生成物清除能力的试验进行说明。
另外,即使以往的刷子,当加大刷子前端的压力时,放电生成物的清除能力也能提高。但是,当加大刷子前端的压力时,同时,感光鼓12的表面的CTL层(电荷输送层,图示略)也被刷子刮削,其刮屑附着在感光鼓12上,以该刮屑为核心附着调色剂中的外加剂,由此,产生雨滴状(水点状)的成膜。当产生该雨滴状(水点状)的成膜时,就会产生图像的白斑(白抜け)。此外,当加大刷子前端的压力时,也会产生划痕(伤痕)。
[测试3(通过保持调色剂来提高放电生成物的清除能力的测试)]
使如图10所示的固定刷302、以及由同样的刷子构成的旋转刷接触感光体,在28℃、85%的高温高湿环境下1小时,使感光鼓12旋转约4000圈,对此后的感光鼓12的接触角的降低程度、以及成膜的产生状况进行研究。
接触角初期是90°,当降低10度或大于10度时(变为小于等于80度时),产生由放电生成物引起的图像缺失等。
成膜的产生状况,通过在光学显微镜的观察和图像进行评价。此外,根据程度,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G0级(未产生)、G1级(基本未产生成膜,未产生画质白斑)、G2级(稍微产生成膜,在印刷品(print)上也稍微产生白斑)、G3级(产生成膜,在印刷品上呈条状产生部分白斑)、G4级(产生相当严重的成膜,在印刷品上有一半为白斑)、G5级(几乎整个面产生非常严重的成膜,在印刷纸的整个面上几乎全部为白斑)。并且,在G1级以下,可以判断为没有问题的级别。
将旋转刷的条件表示如下:
·刷子直径:Φ10、12
·轴径:Φ5、Φ6
·刷子的纤维粗细:2d、4d、6d(旦尼尔)
·旋转方向:与感光鼓12同方向,或者反方向
·旋转速度:0~104mm/秒
将固定刷的条件表示如下。
·刷子宽度:5.0mm
·刷子长度:4、5、6mm
·刷子的纤维粗细:2d、4d、6d
通过改变上述各条件,来使刷子的前端力进行各种改变,进行试验。
图12的图表,是在固定刷和旋转刷上完全没有保持调色剂的情况下的结果。为了将接触角的降低抑制为小于等于10度,需要约大于等于4.5g/cm的前端力,为了使成膜达到G1级或G1级以下,需要约小于等于1.6g/cm的前端力。从而,不能同时防止因放电生成物引起的图像缺失(Deletion)或白斑和成膜。
接着,在将调色剂充分保持在固定刷和旋转刷上的情况下,进行与上述同样的试验。如图13的图表所示,在保持调色剂的刷子中,如果前端力是约0.5g/cm~约1.8g/cm,则可以使接触角的降低为小于等于10度,同时,不产生成膜。
这样,可以明白,通过使调色剂保持在刷子上能提高性能。但是,清除放电生成物和防止成膜这两者可同时实现的范围约为1.3g/cm,非常狭窄,用于使刷子的前端力形成在该范围内的设计和制造,是非常困难的。
下面,利用图2所示的无纺布208,进行同样的测试。
无纺布208由相当于约0.3d粗细(直径约5μm)的尼龙和聚酯的微细纤维构成。此外,厚度约500μm,粘结在厚度约3mm的聚氨酯海绵上。另外,由于不能像刷子那样测定前端力,因此,对无纺布相对于感光鼓12的咬入量(参照图3、图4),研究了接触角的降低程度(放电静止物的清除性能)、以及成膜的产生状况。
如图14的图表所示,当在没有保持调色剂的情况下,在咬入量约为0.7~0.9mm的范围内,接触角的降低小于等于10度和防止成膜这两者能同时实现。但是,如图15的图表所示,在充分保持了调色剂的无纺布208中,在咬入量约为0.15~1.1mm的范围内,两者可同时实现。即,可以明白,通过保持调色剂,可以大幅度提高性能。
这样,调色剂本身具有清除放电生成物的效果,通过主动地在无纺布中保持调色剂,与没有调色剂的情况相比,可以用很低的抵接压力(咬入量)清除放电生成物。此外,由于可这样用很低的抵接压力(咬入量)清除放电生成物,因此,也就可以防止成膜。进而,由于使清除放电生成物和防止成膜两者可以同时实现的抵接压力(咬入量)的范围很宽,因此,设计和制造很容易。
下面,对有关当使转印残留调色剂带电时、同时使感光鼓12带电的影响的试验进行说明。
[测试4(带电不均的测试)’]
无纺布形成为图9所示那样的无纺布辊。无纺布厚度约500μm,由粗细相当于约0.3d(直径约5.0μm)的导电性尼龙构成。此外,无纺布安装在设置于轴的周围的厚度约为2.0mm的导电性聚氨酯海绵上。
为比较而使用的旋转刷是轴径为Φ5mm、粗细为2d的导电性尼龙,外形为Φ11mm。
并且,它们都与感光鼓12同方向,相对于感光鼓12,以约0.6倍的速度旋转。此外,施加电压都设为-850V。
接触带电器13使用由半导电性辊构成的带电辊。
如图16的图表所示的那样,是施加在接触带电器13上的电压,当使AC成分的电流值增加下去时,感光鼓12的带电电位也要继续上升。(另外,使VDC=-520v(DC成分电压值))。但是,当施加大于等于某一定的电流时,带电电位饱和(Saturation)。并且,将作为该饱和(成为一定)的电流值的肩S部分的电流值,以后称为“肩电流”。并且,在图16中,肩电流是1.22mA。进而,当表示为“肩+40%”时,就是将作为肩电流的1.22mA增加40%后的电流值,即1.22mA×1.4=1.71mA。此外,当表示为“肩+7%”时,就是将作为肩电流的1.22mA增加7%后的电流值,即1.22mA×1.07=1.31mA。并且,在本测试中的带电辊的AC频率是819Hz,感光鼓的处理(process)速度是165mm/s。
再者,在高温高湿环境下(28℃、85%),利用上述无纺布辊和旋转刷,进行下述评价,
(1)接触带电器13通过前(无纺布辊或旋转刷通过后)的感光鼓12的带电电位的带电不均(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
(2)接触带电器13通过后的带电不均(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
(3)中间色调(黑率20%)图像的浓度不均。
如图17、图18的表所示,在旋转刷的情况下,带电器通过前(旋转刷通过后)的带电不均为130v,非常大。这是因为,不仅是刷子的刷毛不均,而且刷子的毛尖部分以高压力进行点接触,因此产生电荷的注入现象,该部分的带电电位变高。
与此相对,在无纺布的情况下,带电器通过前(无纺布通过后)的带电不均为40v,很小,这是因为以低压力进行面接触,几乎不会发生电荷注入现象的缘故。
再者,如图17所示,在“肩+40%”的情况下,由于接触带电器13的带电能力很高,因此,即使接触带电器13通过前(旋转刷通过后)的带电不均是130v,接触带电器13通过后的带电不均也约为13v。因此,也不会产生中间色调图像的浓度不均。
但是,如图18所示,在“肩+7%”的情况下,由于接触带电器13的带电能力很低,因此,在旋转刷的情况下,接触带电器13通过后的带电不均变大为25v。并且,因此也会产生中间色调图像的浓度不均。与此相对,在无纺布的情况下,由于原来的带电不均较少,所以接触带电器13通过后的带电不均约为12v。此外,也不会产生中间色调图像的浓度不均。
这样,由于无纺布以面均匀地与感光鼓抵接,因此带电不均较少。从而,即使不提高接触带电器13的带电能力,换言之,即使不提高施加到接触带电器13的AC成分的电流值,接触带电器13通过后的带电不均也非常少,从而,由于没有必要将施加到接触带电器13的电压提高到必要以上,因此,也可以抑制放电生成物的产生。
并且,虽然上述试验是对图9所示的无纺布辊进行的,但图3等所示的固定式,也具有同样的结果。
如上述“测试1”和“测试3”说明的那样,可以明白,保持调色剂的无纺布,其放电生成物的清除能力非常高。于是,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残留调色剂带电器200可以进行放电生成物的清除和残留调色剂的带电调整这两者。
在以后的实施方式中,对在以清除放电生成物为主要目的的调色剂保持部件中,使用无纺布的结构进行说明。并且,第1实施方式的残留调色剂带电器200的以清除放电生成物作为主要目的的调色剂保持部件(调色剂保持器),兼用于转印残留调色剂的带电调整。
首先,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设为同一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只图示图像形成单元,省略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图。
并且,与第1实施方式说明过的相同,下面,也将“没有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的感光鼓12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称为“转印残留调色剂”。
如图19所示,调色剂保持器500设置在一次转印辊16的下游侧,该调色剂保持器500具备与感光鼓12抵接且具有导电性的无纺布208。在无纺布208上,施加有引起放电的偏置电压(在本实施方式中,DC-850v)。
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在调色剂保持器500与接触带电器13之间,设置有清洁装置510。清洁装置510具有与感光鼓12抵接的导电性的旋转刷512。在旋转刷512上,抵接着具有导电性的回收辊514,在该回收辊514上,抵接有刮板516。
再者,转印残留调色剂被保持在无纺布208上。未被保持而挤过去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通过由施加到无纺布208上的-850V的偏置电压引起的放电,带电调整为正极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负)。
带电调整为该正极性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由旋转刷512机械地刮削而清除。
进而,通过在旋转刷512上施加DC 0v,即使电附着在旋转刷512上也能清除。并且,这是因为:由于无纺布208通过后的感光鼓12的电位约为-400v,因此,通过使旋转刷512的电位变为0v,被带电调整为负极性(正极性)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附着在旋转刷512上。
附着在旋转刷512上而被清除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移动到被施加了偏置电压的回收辊514上之后,由刮板516刮削并回收。从而,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在显影时不需要回收转印残留调色剂。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放电生成物附着在感光鼓12的表面,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图像的缺失或白斑就成为问题。
再者,如上所述,当加大旋转刷512的刷子前端的压力时,放电生成物的清除能力便提高。但是,同时,旋转刷512也会刮削感光鼓12的表面的CTL层(电荷输送层,图示略),其刮屑附着在感光鼓12上,以该刮屑为核心附着有调色剂中的外加剂,从而产生雨滴状(水点状)的成膜。当产生该雨滴状(水点状)的成膜时,就会产生图像的白斑。此外,当加大旋转刷512的刷子前端的压力时,也会产生划痕(伤痕)。
但是,由于通过具有保持调色剂的无纺布208的调色剂保持器500,清除放电生成物,因此,没有必要将旋转刷512的刷子前端的压力提高到必要以上。即,清除放电生成物和防止成膜这两者可以同时实现。
利用本实施方式,即使进行3万张的印刷测试后,也未产生由放电生成物引起的图像缺失和成膜。
并且,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也可以使调色剂保持器500沿旋转轴线K方向滑动。(参照图5)。向该旋转轴线K方向的滑动,在以后说明的第3实施方式以后的实施方式中也可应用。
此外,无纺布208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只要采用与必要性能对应的无纺布(有无导电性、多种纤维的组合等)即可。
进而,也可以预先使调色剂保持在无纺布208上,从初期开始便提高放电生成物的清除性能。此外,也可以是利用无纺布辊的旋转辊式调色剂保持器。(参照图9)。
此外,附着在旋转刷512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的清除,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具有导电性的回收辊514和刮板516进行,但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用敲击棒(flicking bar)敲落清除(参照下面说明的第3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首先,对第1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刚接通图像形成装置的电源之后,作为调色剂供给模式,在感光鼓12上,沿旋转轴线K方向,对宽度3cm的100%的全黑图像T1(参照图25(B))进行显影。此时,转印停止(off),使全黑图像T1不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而是如图25(A)所示,全部突入并保持在无纺布208上(图中的T2)。没有被保持的调色剂T3由旋转刷512清除。并且,为容易理解,图25(A)以比实际更大来示意地图示调色剂。
通过形成这样的系统,装置被设置在客户处,当开始接通电源时,无纺布208成为保持调色剂的状态。从而,从初期开始,就可以可靠地清除放电生成物。
下面,对第2变形例进行说明。
将印刷100张后暂停3秒的印刷循环称为“Job”。于是,在每印刷500张后紧跟着的Job结束(JobEnd),作为调色剂供给模式,对与变形例1相同的宽度3cm的100%的全黑图像T1(宽度3cm的黑线,参照图25(B))进行显影。此时,转印停止,使全黑图像T1不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而全部突入无纺布208中(参照图25(A))。
通过形成这样的系统,无纺布208就总是成为保持大于等于规定量的调色剂的状态。此外,即使连续对偏了的图像(例如,只印刷了右半部分的图案)进行印刷,也可以成为定期地在调色剂保持器500的无纺布208的整个面上保持调色剂的状态。从而,可以长期更可靠地清除放电生成物。
并且,进入了每500张的Job结束(JobEnd),也可以进入Job开始(Job Start),也可以进入两者。此外,根据装置整体的系统等进入调色剂供给模式的张数也并不仅限于每500张,也可以是例如每200张、或每1000张等,可以适当决定。
并且,也可以实施第1变形例和第2变形例两者。
下面,对第3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第1、第2变形例中,在使全黑图像T1不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而全部突入无纺布208中时,通过在无纺布上施加+200v的电压,使其大部分主动地大量保持调色剂。(由于全黑图像T1的调色剂极性是正极性(负极性))。并且,此时不能被保持的调色剂,利用下游侧的旋转刷512清除。
通过形成这样的系统,在无纺布208上可以保持更多的量,因此,可以更加可靠地清除放电生成物。
下面,对第4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第1、第2变形例中,在使全黑图像T1不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而全部突入无纺布208中时,在无纺布上施加将VAC(Vpp 800v)的电压叠加在DC-200v上的电压,使其更大量地保持。并且,此时不能被保持的调色剂,利用下游侧的旋转刷512清除。
通过形成这样的系统,在无纺布208上可以保持更多的量,因此,可以更加可靠地清除放电生成物。
并且,也可以将第1变形例到第4变形例,应用在第1实施方式中。进而,也可以应用在以后说明的第3实施方式以后的实施方式中。
下面,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对与第1和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设为同一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0所示,调色剂保持器502中所用的无纺布209,只由绝缘性的微细纤维构成。此外,在调色剂保持器502与接触带电器13之间,设置有清洁装置520。
清洁装置520具有与感光鼓12抵接的导电性的旋转刷522。并且,在旋转刷522上,施加了将VAC(Vpp800v)叠加到DC-200v上的电压。此外,敲击棒524与旋转刷522抵接。
转印残留调色剂被附着并保持在无纺布209上。未被保持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附着在旋转刷522上而被清除。附着在旋转刷522上而被清除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用敲击棒524敲落并回收。并且,由于在旋转刷522上施加有上述的DC+AC电压,因此,即使是正极性、负极性的任意一个极性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都可以被回收。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由于无纺布209不需要对转印残留调色剂进行带电调整,因此,不需要具有导电性。从而,可以只由调色剂的保持力较大的微细纤维构成。因此,可以提高放电生成物的清除能力。
并且,附着在旋转刷522上而被清除的转印残留调色剂,也可以通过敲击棒524以外的部件回收。此外,也可以具有这样的结构,利用多个旋转刷,用各旋转刷将各极性(正极性和反极性)的转印残留调色剂清除。
利用本实施方式,进行了3万张的印刷测试,未产生由放电生成物引起的图像缺失和成膜。
下面,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与第1到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设为同一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1所示,在调色剂保持器502中使用的无纺布209,只由绝缘性的微细纤维构成。此外,在调色剂保持器502与接触带电器13之间,设置有清洁装置530。清洁装置530具有与感光鼓12抵接的清洁刮板532。
转印残留调色剂被附着并保持在无纺布209上。未被保持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由清洁刮板532刮削而清除。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通过加大清洁刮板532的抵接力,来提高放电生成物的清除能力。但是,当提高清洁刮板532的抵接力时,以由放电生成物的附着引起的摩擦系数的增加为起因,产生清洁刮板532的翘尾、声响,进而,产生刮板边缘的缺损和清洁不良等。此外,也就容易产生成膜和划痕(伤痕)。
但是,由于通过调色剂保持器502清除放电生成物,因此,没有必要将清洁刮板532的抵接力提高到必要以上。
即,清除放电生成物和防止成膜这两者可以同时实现,并且,也可以防止以放电生成物为起因的清洁刮板532的翘尾、声响、刮板边缘的缺损、清洁不良等。
用本实施方式,即使进行3万张的印刷测试后,也未产生由放电生成物引起的图像缺失和成膜。此外,也没有产生清洁刮板532的翘尾、声响、刮板边缘的缺损、清洁不良等。
并且,也可以使无纺布具有导电性,例如,对转印残留调色剂进行除电,减弱感光鼓12与转印残留调色剂之间的附着力,用清洁刮板532容易刮削。
下面,对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与从第1到第4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设为同一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2所示,调色剂保持器500设置在一次转印辊16的下游侧,该调色剂保持器500具备与感光鼓12抵接的具有导电性的无纺布208。在无纺布208上,施加有将VAC(Vpp800v)叠加在DC-200v上的电压。在调色剂保持器500与接触带电器13之间,具有导电性的旋转刷540。
转印残留调色剂被保持在无纺布208上。并且,由于在无纺布208上施加有将VAC(Vpp800v)叠加在DC-200v上的电压,因此,转印残留调色剂被大量地保持。没有被保持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通过施加在旋转刷540上的DC+200v的电压,由旋转刷540回收(优选形成为突入旋转刷540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大部分为正极性(负极性)的系统)。
旋转刷540回收并保持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在预定的定时(在本实施方式中,每100张),通过将施加到旋转刷540上的电压变换为-600v,被排出到感光鼓12上。(排出模式)。该排出后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由显影装置15回收。没有被显影装置15回收的转印残留调色剂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由中间转印带用清洁器33回收。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由于不需要将感光鼓12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清除并回收的特殊的清洁机构部,因此成本很低。并且,通过清除放电生成物的调色剂保持器500,可以长期形成良好的图像。
下面,对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由于与第5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相同,因此,用同一图22进行说明。
在调色剂保持器500与接触带电器13之间,具有导电性的旋转刷540。在旋转刷540上,施加有DC-850v的电压。
转印残留调色剂被保持在无纺布208上。并且,由于在无纺布208上,施加有将VAC(Vpp800v)叠加在DC-200v上的电压,因此,转印残留调色剂被大量地保持。没有被保持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通过由施加在旋转刷540上的DC-850v的电压引起的放电,具备正极性(负极性)。该具备正极性的转印残留调色剂从接触带电器13挤过去,由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显影装置15回收。
旋转刷540进行转印残留调色剂的带电调整,但同时还保持一部分反极性(正极性)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并且,通过在预定的定时(在本实施方式中,每100张),将电压变换为+200v,将反极性(正极性)调色剂排出到感光鼓12上。(排出模式)。通过将转印电压变换为正极性(负极性),该反极性(正极性)调色剂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并且,由中间转印带用清洁器33回收。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由于不需要清除感光鼓12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的特殊的清洁机构部,因此成本很低。进而,通过清除放电生成物的调色剂保持器500,可以长期形成良好的图像。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转印残留调色剂带电的残留调色剂带电器200也兼用作清除放电生成物(调色剂保持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转印残留调色剂带电,此外,将临时保持的旋转刷和清除放电生成物的调色剂保持器500分开。即,通过使功能分离,可以选择更加适合于清除放电生成物的无纺布(纤维直径等)。从而,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可提高放电生成物的清除能力。
下面,对第7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与从第1到第6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设为同一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3所示,调色剂保持器500设置在一次转印辊16的下游侧,该调色剂保持器500具备与感光鼓12抵接的具有导电性的无纺布208。在无纺布208上,施加有DC+200v的电压。
在调色剂保持器500与接触带电器13之间,具有旋转式的残留调色剂带电器250,作为残留调色剂带电部。在无纺布辊258上,施加有DC-850v的电压。
转印残留调色剂被保持在无纺布208上。并且,由于在无纺布208上,施加有DC+200v,因此,正极性(负极性)的转印残留调色剂被保持。没有被保持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通过施加在无纺布辊258上的DC-850v的电压引起的放电,使无论正极性的或负极性的都具备正极性(负极性)。具备该正极性的转印残留调色剂从接触带电器13挤过去,由显影装置15回收。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由于不需要清除感光鼓12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的特殊的清洁机构部,因此成本很低。进而,通过清除放电生成物的调色剂保持器500,可以长期形成良好的图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即便使带电的VAC为“肩+7%”(参照图16),也几乎没有带电不均,可以形成良好的图像。从而,可抑制放电生成物的产生。此外,进行了3万张的印刷测试,也未产生由放电生成物引起的图像缺失和成膜。
并且,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设置主要进行清除放电生成物的无纺布208、和主要进行转印残留调色剂的带电的无纺布辊258这2个部件,可以选择适合各自目的的无纺布。并且,无纺布辊258主要进行转印残留调色剂的带电,比起以往的刷子,其放电生成物的清除能力更高。
并且,作为变形例,如图24所示,也可以将旋转式的残留调色剂带电器250,形成为固定式的残留调色剂带电器200。或者,其图示被省略,也可以2个都是旋转式的残留调色剂带电器250。进而,也可以将上游侧形成为旋转式的调色剂保持器,将下游侧形成为固定式的残留调色剂带电器200。
另外,也可以具有这样的结构,在残留调色剂带电器200、250的上游侧,设置以往的刷子(例如,图10的固定刷302等)。
可是,图26(A)是示意地表示用SEM(Scanning ElectronMicroscope: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以往的刷子的调色剂附着状态的结果的图,图26(B)是示意地表示用SEM观察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用的无纺布的调色剂附着状态的结果的图。从这些图可知,无纺布(图26(B))比起刷子(图26(A)),可以高密度地附着调色剂。这样,由于调色剂高密度地附着在与感光鼓的接触面上,因此,可以认为,放电生成物的清除性能或转印残留调色剂的带电性能都很高。从而,如果是比以往的刷子能高密度地在表层(与感光鼓的接触面)保持调色剂的部件的话,即使不是无纺布,也可以期待同样的作用效果。从而,在上述任何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无纺布以外的部件用于调色剂保持部件。
并且,即使使用无纺布,由于在日本特开2002-258666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3-333805号公报的结构中,在清洁刮板的下游侧,使无纺布与感光鼓接触,因此,无纺布并不保持调色剂。从而,与本发明不同,放电生成物的清除能力很低。
此外,图27所示的日本特开2001-249592号公报的结构,即使调色剂突入无纺布900中,由于卷绕无纺布900进行使用,因此,不能成为使调色剂保持在与感光鼓902的接触面上的状态。从而,与本发明不同,放电生成物的清除能力很低。
下面,对作为调色剂保持部件的无纺布所保持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的保持量,与放电生成物的清除能力的关系的实验结果进行说明。
首先,对试验方法进行说明。
(试验1)
(1)首先,在预先使一定量的调色剂显影并附着后的感光鼓上,只使无纺布抵接,使感光鼓旋转,使期望量的调色剂保持在无纺布上。
(2)只使带电辊抵接在与上述(1)不同的感光鼓上,在一定时间一边使感光鼓旋转,一边在带电辊上施加预定的电压并使其放电,作成在表面上附着放电生成物的感光鼓。
(3)在上述(2)中作成的附着了放电生成物的感光鼓上,抵接着在上述(1)中作成的保持有期望量的调色剂的无纺布,测定使感光鼓旋转预定时间后的水接触角,研究其恢复程度(放电生成物的清除程度)。(水接触角与放电生成物之间的关系,参照[测试1])。
(试验2)
相对于与第2实施方式(参照图19)相同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控制无纺布208保持的调色剂量,使其成为期望的调色剂保持量,进行连续走纸,观察调色剂保持量与图像缺失的关系。
并且,使无纺布208保持的调色剂量成为期望的调色剂保持量的控制,按以下的方法进行。
本测试用于研究调色剂保持量的影响,是模型试验。因此,实施降低图像浓度、以及调整对调色剂保持部件施加的电压,模型地调整调色剂保持部件的调色剂保持量。
此外,上述[试验1]、[试验2]的试验条件,表示如下:
无纺布
材质:聚酯/尼龙
单位面积重量:85g/m2
厚度:约500μm
处理(process)方向的宽度:约5mm
对感光体的压接力:约0.8g/mm
其它:用两面胶带粘贴在厚度3mm的聚氨酯海绵上
处理速度:104mm/s
感光鼓直径:φ30mm
试验环境:28℃/85%(高温高湿环境)
记录用纸:A4,横向输送[试验2]
走纸张数:一天6000张×10天=合计60000张(试验2)
调色剂保持量(g/m2):0、2、4、10、20、100、150、200、250、300、350。
下面,对上述[试验1]、[试验2]的试验结果,以及基于试验结果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的保持量与放电生成物的清除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图28的图表中表示[试验1]的感光鼓的旋转时间和水接触角之间的关系(恢复曲线)。
这样,水接触角以旋转时间为不足2分钟的程度急剧恢复,其后便稳定下来。
并且,由于在图28的图表中看不清楚,因此,作为代表,只图示2条恢复曲线(G和H),但对每个调色剂保持量(g/m2):0、2、4、10、20、100、150、200、250、300、350,求出水接触的恢复曲线。
其结果,即使是任何的调色剂保持量,图表整体的形状(恢复时间在不足2分钟期间急剧恢复,其后便稳定下来的倾向)都相同,但如恢复曲线G、恢复曲线H那样,根据调色剂保持量,上升的斜率与稳定时的值却不同。
从而,上升的斜率用15秒后的值来代表,将该值作为初期恢复值。进而,将稳定时的值用5分钟后的值来代表,将该值作为最终恢复值。
再者,图29的图表,表示该初期恢复值和最终恢复值与调色剂保持量之间的关系。
如从该图表所了解的那样,随着调色剂保持量的增加,水接触角的恢复性(初期恢复值、最终恢复值的任何一个)都变好,在大于等于某个量时,恢复性饱和。进而,可以明白,当使调色剂保持量增加时,相反会恶化。
此外,图30的表表示[试验2]在实际机器上进行走纸试验的结果。从该表可知,同样地,随着调色剂保持量的增加,变得不会产生图像缺失,但可以明白,当使调色剂保持量过分增加时,会再次产生图像缺失。
并且,在图30的表中所谓刚连续走纸之后,就是指完成一天6000张的走纸时的第6000张的图像,所谓长时间放置后,就是指一天6000张的走纸结束后,放置数小时以上之后(本试验中为12小时之后)最初印刷的图像。
再者,比起连续走纸中和刚走纸之后,长时间放置后容易产生图像缺失。可以认为,这是因为在长时间放置的期间内,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变得容易产生图像缺失的缘故。此外,长时间放置后的图像缺失,如本试验的条件那样,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放置较为显著。
此外,图30的表中的所谓清除模式,就是指长期放置后,在使感光鼓空转数分钟期间(本试验中约5分钟期间)后进行印刷的模式。当进行这样的清除模式时,就有图像缺失恢复的倾向。可以认为,这是因为通过使感光鼓空转,保持调色剂后的无纺布清除放电生成物,又有水分蒸发,使图像缺失恢复。
下面,对适当的调色剂保持量进行说明。
如果试验1(图29)的水接触角在15秒后的初期恢复值,大于等于约60°的话,在试验2(图30)的走纸测试中,在连续走纸中和刚走纸之后,包含长时间放置后,未产生图像缺失。满足其的范围,即调色剂保持量的适当范围,就是图中范围A,即10~250g/m2
此外,在试验1的水接触角在15秒后的初期恢复值未达到约60°,旋转开始后5分钟后的最终恢复值恢复到89°的情况下,在试验2中,即使在容易产生图像缺失的长时间放置后,也能通过导入清除模式,防止图像缺失。满足其的范围,即,调色剂保持量的适当范围,就是图中的范围B,即4g/m2~300g/m2
这样,最合适的调色剂保持量的适当范围,就是图中的范围A,即10~250g/m2。在包含导入到清除模式的情况下,调色剂保持量的适当范围就是图中的范围B,即4g/m2~300g/m2
进而,在以下详细说明。
[调色剂保持量为2g/m2]
在试验1中,在没有保持调色剂(0g/m2)的情况下,初期恢复值和最终恢复值都几乎相同,没有发现放电生成物的刮削性。
试验2的在实际机器上的走纸测试中,在约3000张时,由于不能完全清除放电生成物,因此在印刷样品上产生了白斑(图像缺失)。
此外,当用SEM(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无纺布表面时,在无纺布表面附着并存在的调色剂量非常少。
[调色剂保持量为4g/m2]
在试验1中,与没有保持调色剂的无纺布相比,初期恢复值稍微好转,但没有超过60°。最终恢复值几乎恢复到没有放电曝光的新品的感光鼓的值,即几乎恢复到接近89°。
直到这样完全恢复为止,需要使其旋转数分钟以上的时间。从而,在长时间放置后等容易产生图像缺失的状况时,这样空转数分钟,花费一些时间,可以导入清除放电生成物的模式,即可以导入清除模式,在该情况下,可以认为,即使为该程度的调色剂保持量,也可以清除放电生成物。
实际上,试验2的在实际机器上的走纸测试中,连续走纸中和刚走纸之后,没有产生白斑(图像缺失)。但是,在次日,即放置12小时后的最初的印刷样品上产生了白斑。然而,放置后,在最初印刷前,当进入使感光鼓旋转5分钟的清除模式时,印刷纸上的白斑完全消失。即,可以说是通过导入清除模式,就能清除放电生成物的调色剂保持量。
并且,在用SEM观察中,在与感光鼓接触的面的无纺布的纤维上附着并存在的调色剂量,没有密密麻麻地附着并粘附在整个抵接面上,但与2mg/m2时相比,大幅地增加。
[调色剂保持量为10g/m2]
在试验1中,其初期恢复值和最终恢复值都获得很大改善。
即使在试验2的在实际机器上的走纸测试中,一天6000张,10天合计完成60000张,在连续走纸中和刚走纸之后、以及长时间放置后的任何一种情况下,在印刷样品上都没有产生白斑(图像缺失)。直到该程度为止,调色剂保持量变多时,由于放电生成物清除性能充分变高,因此,可以认为,即使在长时间放置后的最初的印刷前,不导入清除模式,也可以充分防止图像缺失。
[调色剂保持量为20g/m2~200g/m2]
在试验1中,其初期恢复值和最终恢复值都进一步获得很大改善。在该20g/m2~200g/m2之间,水接触角的恢复曲线几乎相同,可以认为,在20g/m2~200g/m2范围的调色剂保持量上,恢复性能饱和。
即使在试验2的在实际机器上的走纸测试中,连续走纸中和刚走纸之后、以及长时间放置后的任何一种情况下,在印刷样品上都没有产生白斑(图像缺失)。
即使用SEM观察,在20g/m2~200g/m2中,在接触感光鼓的抵接面上,几乎完全被调色剂覆盖,暗示清除性能饱和。
[调色剂保持量为250g/m2]
在试验1中,判明其恢复性能恶化。但是,初期恢复值为大于等于60°,最终恢复值也大约为89°(与调色剂保持量为10g/m2的程度相同)。
即使在试验2的在实际机器上的走纸测试中,在连续走纸中、以及长时间放置后的任何一种情况下,在印刷样品上都没有产生白斑(图像缺失)。(与调色剂保持量为10g/m2的程度相同)。
[调色剂保持量为300g/m2]
在试验1中,其恢复性能进一步恶化,初期恢复值低于60°。并且,最终恢复值几乎恢复到未放电曝光的新品的感光鼓的值,即89°。
从而,与调色剂保持量为4g/m2的情况相同,在长时间放置等容易产生图像缺失的状况时,在可以导入清除模式的情况下,可以认为,能够清除放电生成物,该清除模式是进行空转、花费一些时间来清除放电生成物。
实际上,在试验2的在实际机器上的走纸测试中,与调色剂保持量为4g/m2的情况相同,在连续走纸中、以及在刚走纸之后,没有产生白斑,但在放置12小时后的最初的印刷样品上产生了白斑(图像缺失)。但是,在进行长时间放置后的最初的印刷之前,当进入使感光鼓空转5分钟的清除模式的情况下,印刷纸上的白斑完全消失,可以说是能够通过导入清除模式来使用的调色剂量。
[调色剂保持量为大于等于350g/m2]
在试验1中,初期恢复值和最终恢复值都降低。
在试验2的在实际机器上的走纸测试中,在约3000张时,由于不能完全清除放电生成物,因此在印刷样品上产生了白斑。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作为调色剂保持部件的无纺布上,保持大于等于4g/m2的调色剂是必要的最低限度,进而,优选保持大于等于10g/m2的调色剂。此外,上限的必要最低限度为小于等于300g/m2,进而,优选为小于等于250g/m2
此外,即使无纺布的接触面的用SEM观察的结果,当使调色剂保持量增加下去时,在无纺布表面的纤维上附着的调色剂量也会增加下去,此外,可以判明,在恢复性饱和的调色剂保持量的范围内,无纺布表面的纤维被调色剂密密麻麻地覆盖。
进而,作为试验3,进行了以下的试验。
如图31所示,使保持调色剂的无纺布802接触玻璃鼓800,用摄像机804拍摄并观察抵接面802A。
其结果,当调色剂保持量是比250g/m2少的量时,无纺布802的抵接面802A的调色剂有时也会稍微脱离并附着在鼓上而离开的情况,但几乎保持在抵接面802A上。
与此相对,在无纺布802上保持上述的恢复性恶化的调色剂保持量、即大于等于250g/m2时,观察到调色剂不断地脱离,在玻璃鼓800上流出的情况。此外,观察到调色剂保持量越多,则流出的调色剂量也就越多。
根据这样的试验3的结果,可以将当调色剂成为流出的状态,即调色剂保持量变为大于等于250g/m2时,放电生成物的清除性能恶化的原因推测如下。
当在无纺布的抵接面上保持着调色剂时,在与感光鼓表面的抵接面上保持的调色剂之间,产生速度差,因此,滑动摩擦力产生作用,清除放电生成物。
与此相对,可以认为,当调色剂不保持在接触面上而流出时,流出的调色剂到达感光鼓表面,调色剂与感光鼓表面之间不产生速度差,滑动摩擦力也就不起作用,因此,清除放电生成物的能力就会极大地降低。
下面,对除无纺布以外的调色剂保持部件进行说明。
如已经叙述过的那样,在上述的任何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除无纺布以外的部件用于调色剂保持部件。
例如,即使利用编或织而形成的布,使其与感光鼓面接触,也可以与无纺布相同,在抵接面上保持适度的调色剂,获得很高的放电生成物的清除能力。并且,作为实际设备的结构,只要将到现在为止说明过的实施方式的无纺布,替换为布即可。从而,省略利用布的情况下的结构的图示和说明。
下面,对利用布的情况下的放电生成物的清除,详细地进行说明。
利用将0.2d(旦尼尔)的具有导电性的尼龙纤维编成薄片状而形成的布,以及将同样的纤维织成薄片状而形成的布,分别来代替第2实施方式的无纺布208(参照图19),进行了3万张的走纸测试。其结果,即使利用这些布,也与使用无纺布208的情况相同,均未产生由放电生成物引起的图像缺失和成膜。
进而,本发明者们已确认,即使将这些布用于除第2实施方式以外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也具有很高的放电生成物的清除能力。
此外,本发明者们也已确认,当利用由极细纤维形成的布时,效果很大(放电生成物的清除能力很高)。进而,本发明者们也已确认,如果是由上述的0.2旦尼尔的纤维那样的超极细纤维形成的布,其效果更大。
并且,一般地,所谓极细纤维,是指比绢更细的未满1dtex(分特)的纤维。此外,所谓超极细纤维,是指小于0.1dtex的纤维。
并且,所谓“旦尼尔”,就是丝的粗细的单位,即每9,000m的克数。
此外,“deci-tex(dtex)”也是丝的单位,即,每10,000m的克数。并且,原来,“tex”是每1,000m的克数,加上10分之1的意思的“deci-”,例如,表示为8.4tex=84deci-tex。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进行适当变更。

Claims (33)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可旋转的像载体;
带电部,其使所述像载体带电;
曝光部,其在带电的所述像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部,其对所述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调色剂像;
转印部,其将所述调色剂像转印到被转印体上;
残留调色剂带电部,其设置在所述带电部的上游,并且,设置在所述转印部的下游,使转印后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带电为标准极性;
将通过所述残留调色剂带电部带电为标准极性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用所述显影部进行回收,其特征在于,
所述残留调色剂带电部具有无纺布,其具有导电性并与所述像载体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纺布由至少具有导电性的纤维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纺布由至少用导电性树脂涂覆后的纤维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无纺布的纤维的纤维直径Φ为1.0μm≤φ≤20.0μ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无纺布滑动部,其使所述无纺布在所述像载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上滑动。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可旋转的像载体;
带电部,其使所述像载体带电;
曝光部,其在带电的所述像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部,其对所述静电潜像显影,形成调色剂像;
转印部,其将所述调色剂像转印到被转印体上;
调色剂保持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带电部的上游侧,并且设置在所述转印部的下游侧,接触所述像载体,将转印残留调色剂保持在接触面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被所述调色剂保持部件保持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在预定的定时供给该调色剂保持部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的定时,就是电源刚接通之后。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的定时,就是每印刷预定张数。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供给转印残留调色剂时,将电压施加到所述调色剂保持部件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施加在所述调色剂保持部件上的电压,是与被供给的转印残留调色剂极性相反的偏置电压。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施加在所述调色剂保持部件上的电压,包含交流电压。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调色剂保持部件的下游侧,并且,在所述带电部的上游侧,具有清除转印残留调色剂的清洁部。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调色剂保持部件的下游侧,并且,在所述带电部的上游侧,具有调色剂处理部,其与所述像载体抵接,处理转印残留调色剂。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色剂处理部是清除转印残留调色剂并对其进行临时保持的临时保持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临时保持部在预定的定时,将保持的转印残留调色剂排出到所述像载体上。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色剂处理部是使转印残留调色剂带电的残留调色剂带电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残留调色剂带电部具有与所述像载体接触并具有导电性的无纺布。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色剂保持部件兼作所述残留调色剂带电部。
2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色剂保持部件具有与所述像载体接触的无纺布。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纺布由至少具有导电性的纤维形成。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纺布由至少用导电性树脂涂覆后的纤维形成。
23.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无纺布的纤维的纤维直径Φ为1.0μm≤φ≤20.0μm。
2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色剂保持部件具有与所述像载体面接触的布。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布由至少具有导电性的纤维形成。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布由极细纤维形成。
2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调色剂保持部件的接触面所保持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的量,形成为大于等于4g/m2,小于等于300g/m2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调色剂保持部件的接触面所保持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的量,形成为大于等于10g/m2,小于等于250g/m2
2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保持部件滑动部,其使所述调色剂保持部件在所述像载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上滑动。
3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色剂保持部件是接触面旋转的旋转辊。
3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色剂保持部件的接触面被固定。
32.如权利要求1或6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电部是被施加有在直流电压上叠加交流电压后的电压的接触带电器。
33.如权利要求1或6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电部是只被施加直流电压的接触带电器。
CNB2006100585665A 2005-03-16 2006-03-16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8760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75011 2005-03-16
JP2005075011 2005-03-16
JP2005183888 2005-06-23
JP2006033813 2006-02-10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810215144 Division CN101354566B (zh) 2005-03-16 2006-03-16 图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34808A true CN1834808A (zh) 2006-09-20
CN100487600C CN100487600C (zh) 2009-05-13

Family

ID=3700260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5856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87600C (zh) 2005-03-16 2006-03-16 图像形成装置
CN 200810215144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54566B (zh) 2005-03-16 2006-03-16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810215144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54566B (zh) 2005-03-16 2006-03-16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0487600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6855A (zh) * 2009-01-13 2010-07-1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3676564A (zh) * 2012-09-11 2014-03-26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部件清洁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6855A (zh) * 2009-01-13 2010-07-1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776855B (zh) * 2009-01-13 2014-02-12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3676564A (zh) * 2012-09-11 2014-03-26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部件清洁方法
CN103676564B (zh) * 2012-09-11 2016-01-27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部件清洁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54566A (zh) 2009-01-28
CN101354566B (zh) 2013-01-09
CN100487600C (zh) 2009-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805C (zh) 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消电技术及清洁技术的改良
CN1112610C (zh) 复制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236365C (zh) 显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198183C (zh) 成像方法及设备和成像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677264A (zh) 显影设备
CN1525258A (zh) 成像设备和感光器盒
CN1550918A (zh) 载体、显影剂、成像设备和处理模块
CN1237723A (zh) 色粉,双组分显影剂,成象方法及成象设备
CN1158577C (zh) 显影剂负载元件,显影设备,显影方法,成像设备和处理盒
CN1940754A (zh) 成像设备、成像方法及处理盒
CN1930528A (zh) 充电器件、处理盒、成像装置和调色剂
CN1530758A (zh) 干式调色剂、干式调色剂的制备方法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591230A (zh) 显影剂承载体和采用该显影剂承载体的显影方法
CN1477458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770041A (zh) 清洁装置、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700924Y (zh) 显影剂充电单元、显影设备、成像装置和计算机系统
CN2716870Y (zh) 影像处理装置和影像形成设备
CN2814463Y (zh) 成像设备和感光器盒
CN1707371A (zh)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方法、色调剂及处理卡盒
CN1300643C (zh) 调色剂
CN1115597C (zh) 静电影像显影用的调色剂、成像方法和工艺盒总成
CN1834808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301449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834797A (zh) 成像方法,成像装置和处理盒
CN1163799C (zh) 电子照相的光电导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513

Termination date: 201703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