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16819A - 订单预测系统、订单预测方法及订单预测程序 - Google Patents

订单预测系统、订单预测方法及订单预测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16819A
CN1816819A CNA2004800185375A CN200480018537A CN1816819A CN 1816819 A CN1816819 A CN 1816819A CN A2004800185375 A CNA2004800185375 A CN A2004800185375A CN 200480018537 A CN200480018537 A CN 200480018537A CN 1816819 A CN1816819 A CN 18168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diction
forecasting
order
delivery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8001853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田智之
大池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168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168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8Logistics, e.g. warehousing, loading or distribution; Inventory or stock management
    • G06Q10/087Inventory or stock management, e.g. order filling, procurement or balancing against ord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30/00Commerce
    • G06Q30/02Marketing; Price estimation or determination; Fundraising
    • G06Q30/0201Market modelling; Market analysis; Collecting market data
    • G06Q30/0202Market predictions or forecasting for commercial activitie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Economic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Finance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Market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General Factory Administration (AREA)
  • Emergency Protection Circuit Devices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 Circuits Of Receiver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订单预测系统、订单预测方法及订单预测程序。根据预测信息,计算出适当的库存数量。本发明计算出过去预测信息中所含的所需数量与其所对应的订单实际比的转换系数(S1、S2),并计算出预测LT相等的多个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S3),将根据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所获得数值(s/Ave),在未超过阈值的预测LT判断为有效预测LT(S4、S5),利用将有效预测LT所对应的所需数量,乘上其所对应的转换系数,而计算出订单预测数量(S6),利用进行采用有效预测LT所对应的所需数量与其对应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的运算,而计算出余裕(S7),利用将订单预测数量与所对应的余裕进行加算,而计算出安全库存数量(S8)。

Description

订单预测系统、订单预测方法及订单预测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订单预测系统、订单预测方法及订单预测程序,特别涉及用于根据从作为需求者的客户所提供的预测信息(forecastinformation),执行订单预测的订单预测系统、订单预测方法及订单预测程序。
背景技术
近年,主要在制造业或流通业等方面,于资材调度、库存管理,甚至于产品配送等一连串事务活动,已超越企业或组织的界线而进行整合性管理,由此改善业务效率的手法正备受瞩目。此种组合一般通称为“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主要在缩短交货期或减少缺货、压缩库存等方面颇具效果。
为能充分发挥供应链管理的效果,供应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密切信息交换不可缺少。例如,若需求者将未来的详细订单预估通知供应者的话,供应者便可根据此数据建立未来的生产计划,可抑制发生库存过剩或缺货的情况。此种根据未来的订单预估(即供应者立场的未来订单预估)信息,便称为“预测信息”,可谓属于使供应链管理充分发挥功能的必要信息。
在此针对供应者立场的订单种类与其性质进行说明。因为就供应者立场而言,需求者即为“客户”,因而在下述说明中,便将需求者写为“客户”。
供应者立场的订单种类,可区分为“确定订单”与“预约订单”等二种。所谓“确定订单”是指交货日及数量均已确定的订单。确定订单是因为就客户立场而言属于确定下单,因而供应者在接受确定订单之后,在客户端便产生产品交易的义务。而所谓“预约订单”是指数量虽已确定,但是交货日尚未确定的订单。预约订单是在交货日未确定的前提下,客户端为求确保产品预定数量而下单,因此一般在接受预约订单之后,在客户端便产生产品交易的义务。就此点而言,预约订单具有与确定订单相同的性质。
相对于此,上述“预测信息”并非所谓的订单,而是关于未来订单的预估信息。所以,交货日或数量均未确定,只不过提供每个交货预定日的预定数量而已。通常预测信息由客户端提供,但是并未因此而与客户端产生产品交易的义务,充其量只不过当作使供应链管理达顺畅功能的预估信息而已。
图27所示是订单与生产的时间关系的一例图,是生产所需期间(以下称为“产品前置时间(product lead time)”)短(或相等)于从确定订单起至交货日为止的期间的情况。如图27所示,若将从确定订单起至交货日为止的期间设定为T1,将该产品的产品前置时间设定为T0的话,在本例中因为
            T1≥T0,因此在接受确定订单之后才开始生产便可。即,因为在接受确定订单之后,于截至交货日为止的剩余期间为T0的时间点才开始生产的话,便可在交货日完成生产,因此供应者便不会有库存。所以,此种状况的预约订单或预测信息对每项产品(或每项品名)的生产计划并不具有多大的意义。
图28所示是订单与生产的时间关系的另一例图,是产品前置时间长于从确定订单起至交货日为止的期间,而产品前置时间短(或相等)于从预约订单起至交货日为止的期间的情况。如图28所示,在本例中因为
             T1<T0,因此在接受确定订单之后才开始生产的话,将无法于交货日如期完成产品,但是当将从预约订单起至交货预定日为止的期间设定为T2的情况时,因为
T2≥T0,因此在接受预约订单之后才开始生产便可。此情况下,若在接受预约订单之后,于截至交货预定日为止的剩余期间为T0的时间点才开始生产的话,便可在交货预定日完成生产。但是,因为预约订单并未确定正式的交货日,因此随确定订单的内容,实际的应交货日期恐有在此预定日前后的状况。所以,为使不致发生缺货情况,便需要在截至交货预定日的剩余期间达T0时间点之前,便开始进行实际的生产,结果多少将出现库存情况。
图29所示是订单与生产的时间关系的再另一例图,是产品前置时间长于从确定订单起至交货预定日为止的期间的情况。如图29所示,在本例中因为
            T2<T0,因此在接受预约订单之后才开始生产的话,将无法于交货预定日如期完成产品,而发生缺货的情况。为能防止缺货,便必须根据预测信息执行预估生产,但是如上所述,依照预测信息的交货日或交货数量均属未确定,不仅有变动的可能性,而且因为客户端并无产品交易义务,因此供应者端必须负担全部风险(因缺货所衍生的交货风险或因滞销所衍生的库存风险)。此种风险在订制产品的预估生产方面可谓特别深刻。
再者,根据预估信息执行生产管理的系统,有如日本专利特开2002-140110号公报中所揭示的情况。
近年,产品的寿命周期有越来越短的倾向,在此种市场环境下企业为求确实提升利润,在较佳时机将产品投入市场中或迅速调整供应量的事越显重要。为能达成此要求,便产生必须缩短从确定订单起至交货日为止的期间(T1)或缩短从预约订单起至交货预定日为止的期间(T2),如图29所示例,产品前置时间(T0)长于从预约订单起至交货预定日为止的期间(T2)的情况已非常普遍的增加。此种倾向不仅通用产品,就连订制产品也是相同,因预估生产所衍生的供应者风险越来越大。
所以,对供应者而言预测信息的正确性便属非常重要,但是因为市场需求动向无时无刻都在变动,因而就连客户端也颇难对供应者端提供正确的预测信息。因此,供应者端在为求降低交货风险或库存风险方面,根据从客户所提供的预测信息进行高精度订单预测的事便变得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根据预测信息进行高精度订单预测的订单预测系统、订单预测方法及订单预测程序。
此外,因为从订单预测结果所获得的数值充其量只不过为推定值而已,因此在与实际确定订单中的数量之间将产生无法避免的误差。因此,在为求确实地抑制因缺货所衍生的交货风险或因滞销而所衍生的库存风险方面,不仅计算出预测订购数量,而且更进一步掌握适当的库存量的事将属重要的一环。
再者,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可根据预测信息,计算出适当库存数量的订单预测系统、订单预测方法及订单预测程序。
本发明者等针对采用预测信息的订单预测进行深入钻研,结果发现在预测信息与相应于此的订单实绩之间,每位客户(或客户群)及每项产品(或产品群),存在特有相关性。即,整体观之,预测信息与订单实绩间的关系各不相同,几乎无法发现一定的倾向,但是若关注于某客户(或客户群)的某项产品(或产品群)的话,便可发现在预测信息与订单实绩之间的一定关系,且得知此种关系是依每位客户(或客户群)及产品(或产品群)而不同。
本发明是根据此种见解而构思,本发明的订单预测系统根据表示多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每个的所需数量的预测信息,确定安全库存数量;具备:储存着接收日不同的过去的多个预测信息的预测储存部;储存着每个交货日或交货期间的各订单实绩的订单实绩储存部;以及根据上述预测储存部中所储存的上述过去的预测信息及上述订单实绩储存部中所储存的上述订单实绩,通过对作为预测对象的新预测信息内的所需数量进行修正,而计算出上述安全库存数量的处理部;其中,上述处理部计算作为上述过去的预测信息中所含1或2以上(大于等于2)所需数量与其所对应的1或2个以上订单实绩间之比的转换系数,并计算出从预测接收日起至交货预定日为止间的期间、即预测前置时间为相等的多个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将上述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或根据其所获得的数值未超过预定阈值的预测前置时间判断为有效的预测前置时间,通过进行采用上述新预测信息中所含的所需数量之中、上述有效预测前置时间所对应的所需数量与其所对应的转换系数的运算,而计算出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订单预测数量,且通过进行采用上述新预测信息中所含的所需数量之中、上述有效预测前置时间所对应的所需数量与其所对应的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的运算,而计算出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余裕,再利用将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上述订单预测数量与其所对应的余裕进行加算,而计算出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安全库存数。
再者,本发明的订单预测方法根据表示多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每个的所需数量的预测信息,确定安全库存数量的订单预测方法;将接收日不同的过去的多个预测信息储存于预测储存部中,并将每个交货日或交货期间的各订单实绩储存于订单实绩储存部中,再利用根据上述预测储存部中所储存的过去的预测信息中所含1或2个以上所需数量,与上述订单实绩储存部中所储存的订单实绩中,相对应的1或2个以上订单实绩间之比,计算出转换系数,并计算出从预测接收日起至交货预定日为止的期间、即预测前置时间为相等的多个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将上述标准偏差或根据其所获得的数值未超过预定阈值的预测前置时间,判断为有效的预测前置时间,通过进行采用了上述新预测信息中所含的所需数量之中、上述有效预测前置时间所对应的所需数量与其所对应的转换系数的运算,计算出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订单预测数量,且通过进行采用了上述新预测信息中所含的所需数量之中、上述有效预测前置时间所对应的所需数量与其所对应的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的运算,计算出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余裕,再通过将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上述订单预测数量与其所对应的余裕进行加算,而计算出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安全库存数。
再者,本发明的订单预测程序的特征是使计算机执行下述步骤:利用过去的预测信息中所含1或2个以上所需数量与其所对应的1或2个以上订单实绩间之比,计算出转换系数的步骤;计算出从预测接收日起至交货预定日为止的期间、即预测前置时间为相等的多个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的步骤;将上述标准偏差或根据其所获得的数值与预定阈值,依每个预测前置时间进行比较,并将未超过上述预定阈值的预测前置时间判断为有效的预测前置时间的步骤;利用进行采用新预测信息中所含的所需数量之中、上述有效预测前置时间所对应的所需数量与其所对应的转换系数的运算,由此计算出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订单预测数量的步骤;通过进行采用了上述新预测信息中所含的所需数量之中、上述有效预测前置时间所对应的所需数量与其所对应的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的运算,由此计算出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余裕的步骤;以及利用将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上述订单预测数量与其所对应的余裕进行加算,而计算出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安全库存数的步骤。
若依照每位客户(或客户群)及产品(或产品群)进行上述处理的话,因为所获得的预测订购数量是经考量各客户(或客户群)的各产品(或产品群)所相关预测信息与订单实绩间的关系的数值,因此与预测信息内所需数量相比较,接近实际确定订单量的机率非常高。而且,依照本发明的话,因为最后将获得经考虑过预测订购数量或预测订购数量的标准偏差之后的安全库存数量,因此供应者便可根据此建立产品的制造计划。由此便可大幅降低因预估生产所衍生的风险(因缺货所衍生的交货风险或因滞销所衍生的库存风险)。在订单预测数量的计算方面,只要将新预测信息中所含的所需数量,乘上其所对应的多个转换系数的平均值的话便可。
在本发明中,最好利用过去的预测信息中所含的所需数量中,预测前置时间连续的2个以上所需数量,与其所对应的2个以上订单实绩之比,计算出转换系数。若依此计算出转换系数的话,因为将形成也考量过去有变更交货状况的订单预测,因此可更加降低因预估生产所衍生的风险。此情况下,转换系数最好作为连续2以上预测前置时间中,期间最短的预测前置时间所对应转换系数予以处置。若依此种处置的话,便可获得逼近重要性最高的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所相关的预测订购数量。
在本发明中,最好将标准偏差与其所对应多个转换系数的平均值间之比,将未超过预定阈值的预测前置时间判断为有效的预测前置时间。若采用此种判断基准的话,便可更加降低根据最后所获得预测订购数量执行预估生产时的风险。
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各余裕计算,最好利用将新预测信息中所含的所需数量,乘上其所相对应的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而求得预测订购数量的标准偏差,再根据预测订购数量的标准偏差与所容许的缺货率,求取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累计余裕,然后通过从各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所对应的累计余裕中,减掉前一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所对应的累计余裕而加以实施。在此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累计余裕的计算,可利用将预定的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所对应的预测订购数量的标准偏差予以平方而所获得的数值,以及比预定的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更靠前的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所对应的预测订购数量的标准偏差予以平方而所获得的数值,分别进行加算,再将经加算而所获得的数值的平方根,乘上根据缺货率的常数而加以实施。
附图说明
图1为预测信息的数据结构图。
图2为预测变迁表20的结构图。
图3为预测变迁表30的结构图。
图4为订单实绩表40的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方式的订单预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预测转换系数表50的结构图。
图7为预测转换系数表60的结构图。
图8为预测转换系数表70的结构图。
图9为标准偏差表80的结构图。
图10为标准偏差表90的结构图。
图11为标准偏差表100的结构图。
图12为平均值表110的结构图。
图13为平均值表120的结构图。
图14为平均值表130的结构图。
图15为采用平均值表110,根据最新预测信息执行订购数量的预测计算方法说明图。
图16为采用平均值表120,根据最新预测信息执行订购数量的预测计算方法的一例说明图。
图17为采用平均值表120,根据最新预测信息执行订购数量的预测计算方法的另一例说明图。
图18为采用平均值表130,根据最新预测信息执行订购数量的预测计算方法的一例说明图。
图19为采用平均值表130,根据最新预测信息执行订购数量的预测计算方法的另一例说明图。
图20为采用标准偏差表80,根据最新预测信息执行余裕计算的方法说明图。
图21为采用标准偏差表90,根据最新预测信息执行余裕计算的方法说明图。
图22为采用标准偏差表100,根据最新预测信息执行余裕计算的方法说明图。
图23为根据预测订购数量表140与余裕表170计算安全库存数量的方法说明图。
图24为根据预测订购数量表150与余裕表180计算安全库存数量的方法说明图。
图25为根据预测订购数量表160与余裕表190计算安全库存数量的方法说明图。
图26为本发明较佳实施方式的订单预测系统构造的方块图。
图27为订单与生产的时间关系的一例图。
图28为订单与生产的时间关系的另一例图。
图29为订单与生产的时间关系的再另一例图。
附图符号说明
10预测信息
11单位数据
12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
13所需数量
20,30预测变迁表
21~25,31~34所需数量数据组
40订单实绩表
50,60,70预测转换系数表
51,52,61~65,71~74栏
80,90,100标准偏差表
110,120,130平均值表
140,150,160预测订购数量表
170,180,190余裕表
200订单预测系统
210处理部
220存储部
221程序储存部
222预测储存部
223订单实绩储存部
224转换系数储存部
225标准偏差储存部
226平均值储存部
227预测订购数量储存部
228余裕储存部
230输入部
240显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所附图式,针对本发明较佳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所示是一般预测信息的数据结构图。如图1所示,预测信息10由多个单位数据11、11、…所构成,各单位数据11,11、…由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12与在各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所应交货的产品数量、即所需数量13所构成。
本发明的订单预测是通过统计此种预测信息10,而首先制作预测变迁表。但是,在预测信息10中所含的交货预定日间隔或交货预定期间长度(在本说明书中称为“时段(timebucket)”),是依客户及产品而各不相同,而且预测信息10的发表间隔,即供应者立场的预测信息10的接收间隔(在本说明书中称为“预测接收间隔”),也是依客户与产品而各不相同。因此,预测变迁表的制作必须区分为时段与预测接收间隔一致的情况,及并非一致的情况实施。
图2所示是预测变迁表的一例图,是表示预测接收间隔与时段一致的情况。如图2所示,预测变迁表20是具有横行为分配着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而行则分配着接收了预测信息的日期(在本说明书中称“预测接收日”)的结构。在图2所示例子中,预测接收间隔及时段均设为1周,例如第1周所接收的预测信息10-1由第2周至第5周的各周所需数量数据构成,而第2周所接收的预测信息10-2则由第3周至第6周的各周所需数量数据构成。关于第3周至第5周所接收的预测信息10-3~10-5亦同,分别由第4周至第7周、第5周至第8周、第6周至第9周的各周所需数量数据构成。
如图2所示,当将预测接收日(在本例中为接收的那一周)设为“a”,将交货预定日(在本例中为交货预定周)设为“b”时,各所需数量数据便如下表示:
              F(a,b)。例如,第2周所接收的预测信息10-2中所含所需数量数据中,第5周应交货的数量记为:
              F(2,5)。
在图2所示例中,各预测信息10-1~10-5分别表示从预测接收日起观之,经1周后至4周后的所需数量。所以,将从预测接收日(在本例中为接收的那一周)起至各交货预定日为止的期间,定义为“预测前置时间(以下记为“预测LT”)”,若将其数值设定为“c”的话,则预测LT便为下式:
          c=b-a。
例如,所需数量数据F(2,5)的预测LT为下式:
          c=5-2=3(3周)。
图3所示是预测变迁表的另一例图,是表示预测接收间隔与时段并非一致的情况。如图3所示,预测变迁表30是表示时段为1周,而预测接收间隔为2周的情况,各预测信息10-11~10-14分别表示从预测接收日起观之,经1周后至6周后的所需数量(c=1~6)。
再者,在图2及图3所示例子中,虽在所有预测信息中含有预测LT为1周(c=1)的所需数量数据,但是也有在各预测信息中仅含有预测LT为2周(c=2)以后的所需数量数据的状况。反之,也有含有预测LT为0周(c=0)的所需数量数据(如:F(1,1))的状况。例如,在星期一所接收的预测信息中,包含有同周星期五便应交货的产品所需数量数据的情况等。即,图2及图3所示预测变迁表充其量只不过为一例而已,仅要配合接收的预测信息中所含所需数量数据的预测LT,制作适当预测变迁表的话便可。
在本发明的订单预测中,是合并上述预测变迁表20(30),采用表示每个时段的订单实绩的订单实绩表。图4所示是订单实绩表40的结构图,表示每个时段的订单实绩(确定订单中的数量)。如图4所示,在将交货日(在本例中为交货周)设为“d”的情况下,各订单实绩如下式表示:
                QTY(d)。
例如,第3周的订单实绩如下式:
                QTY(3)。
当然,预测信息的所需数量数据与订单实绩并不限定于一定要一致。
本发明是利用对此种预测变迁表20(30)与订单实绩表40进行分析,而实际进行订单预测。以下,针对本发明较佳实施方式的订单预测顺序,采用流程表进行详细说明。
图5所示是本发明较佳实施方式的订单预测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订单预测中,首先制作上述预测变迁表20(30)及订单实绩表40(步骤S1)。如上所述,预测变迁表20(30)的制作是将所接收的预测信息10,依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对齐的方式,依照时间顺序排列。
接着,根据预测变迁表20(30)与订单实绩表40,制作预测转换系数表(步骤S2)。所谓“预测转换系数”(以下简称“转换系数”),是利用预测变迁表20(30)中所含的所需数量数据与订单实绩表40中所含的订单实绩间之比(QTY/F)而定义,预测转换系数表是对齐预测LT,依每个预测接收日来表示转换系数。转换系数表示所需数量数据相对于订单实绩到底偏离何种程度的数值,若其超过100%且变大的话,是意味着所需数量数据相对于订单实绩过小,而若低于100%且变小的话,则意味着所需数量数据相对于订单实绩过大。
图6所示是预测转换系数表的一例图。如图6所示,表示预测转换系数表50中每个预测LT与预测接收日(在本例中为接收的那一周)的转换系数,而原始数据是采用图2所示预测变迁表20与订单实绩表40。
预测转换系数表50中,列表示预测LT,例如在c=1的列中,分配着预测LT为“1(1周)”的所需数量数据,即
               b-a=1的所需数量数据,与其所对应的订单实绩,即
               d=b的订单实绩之比。此外,预测转换系数表50中,行表示预测接收日,例如在a=1的行中,分配着预测接收日为“1(第1周)”的所需数量数据与其所对应的订单实绩,即
               d=b的订单实绩之比。
因此,例如在c=1的列与a=1的行的栏51中,分配着第1周所接收的预测信息中,预测LT为“1”的所需数量数据F(1,2)与其所对应的订单实绩QTY(2)之比
              QTY(2)/F(1,2),而在c=4的列与a=3的行的栏52中,分配着第3周所接收的预测信息中,预测LT为“4”的所需数量数据F(3,7)与该交货日订单实绩QTY(7)之比
              QTY(7)/F(3,7)。
图7所示是预测转换系数表的另一例图。
图7所示是预测转换系数表60原始数据,如同上述预测转换系数表50,采用预测变迁表20与订单实绩表40,但是构成预测转换系数表60的各栏分配着预测LT连续的2个所需数量数据总计与其所对应订单实绩总计之比。例如在c=1与2的列中,便分配着预测LT为“1(1周)”的所需数量数据及“2(2周)”的所需数量数据的合计,与其所对应的2个订单实绩总和之比。由此例如构成c=1与2的列的栏61-65,便分别对应着图2所示所需数量数据组21~25。
图8所示是预测转换系数表的再另一例图。
图8所示预测转换系数表70是原始数据采用图3所示预测变迁表30与订单实绩表40,在构成预测转换系数表70的各栏中,分配着预测LT连续的4个所需数量数据总计与其所对应订单实绩总计之比。例如在c=1~4的列中,便分配着预测LT为“1(1周)”至“4(4周)”的所需数量数据总计,与其所对应4个订单实绩总计之比。由此例如构成c=1~4的列的栏71~74,便分别对应着图3所示所需数量数据组31~34。
上述充其量只不过是预测转换系数表的几个例子而已。即,虽图6所示预测转换系数表50为依每个预测LT,计算着所需数量数据与订单实绩之比(转换系数),图7所示预测转换系数表60为连续2个预测LT汇总计算,图8所示预测转换系数表70为连续4个预测LT汇总计算,但是在预测转换系数表中,预测LT的汇总数量(=e)并不仅限定于上述例子(图6为e=1、图7为e=2、图8为e=4),也可e=6或e=8。具体而言,在预测信息与确定订单之间,当数量偏差较多,但交货偏差较少的情况时,最好将预测LT的汇总数量e设定为较小值(e=1、e=2等),而当数量偏差较小,但交货偏差较多的情况时,最好将预测LT的汇总数量e设定为较大值(e=6、e=8等)。实际上,仅要配合客户(或客户群)与产品(或产品群)的性质而确定便可。
请再参照图5,接着采用预测转换系数表,依每个预测LT或每个预测LT组求取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步骤S3)。如上所述,各转换系数依每个预测接收日进行计算,所以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较大的事,意味着每个预测接收日的转换系数偏差较大的涵义,而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较小的事,意味着每个预测接收日的转换系数偏差较小的涵义。
图9所示是依图6所示预测转换系数表50为原始数据所制成的标准偏差表80,由每个预测LT的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所构成。即,标准偏差表80的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s(1),表示构成图6所示c=1的列的各数值的标准偏差,同样的,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s(2)、s(3)及s(4)分别是构成c=2、c=3、及c=4的列的各数值的标准偏差。
图10所示是依图7所示预测转换系数表60为原始数据所制成的标准偏差表90,由连续2个预测LT组的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所构成。即,标准偏差表90的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s(1-2),表示构成图7所示c=1与2的列的各数值的标准偏差,同样的,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s(2-3)及s(3-4)分别表示构成c=2与3、及c=3与c=4的列的各数值的标准偏差。
图11所示是依图8所示预测转换系数表70为原始数据所制成的标准偏差表100,由连续4个预测LT组的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所构成。即,标准偏差表100的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s(1-4),表示构成图8所示c=1~4的列的各数值的标准偏差,同样的,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s(2-5)及s(3-6)分别表示构成c=2~5及c=3~6的列的各数值的标准偏差。
当在步骤S3中求取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之际,未必需要使用各预测LT或预测LT组中所含的全部转换系数,当转换系数的数量较多的情况时,即长期统计预测信息10的情况时,最好仅使用含有逼近预测接收日所对应转换系数的数个转换系数。这是因为当转换系数的数量非常多的情况时,若使用所有转换系数的话,将含有旧有预测信息或旧的订单实绩所对应转换系数,结果对预测信息与实际订单内容的相关变动的敏感度将恶化。相对于此,若仅使用含有逼近预测接收日所对应转换系数的数个转换系数的话,即便预测信息与实际订单内容关系产生变动的情况下,仍可随其连动而进行精度较高的订单预测。关于在标准偏差计算中所采用的转换系数数量并无特别的限制,最好利用预测接收日的旧的程度进行规范。例如,仅使用由接收日在最近3个月内的预测信息所获得转换系数等。若使用此种基准的话,则不管预测接收间隔或时段长度,均可将对上述关系变动的敏感度维持于一定状态。
接着,依每个预测LT或预测LT组,求取转换系数平均值(步骤S4)。其中,当在步骤S3中求取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之际,非采用所有的转换系数而仅采用数个转换系数的情况时,在平均值的计算中,最好也是仅以作为标准偏差计算对象的转换系数为计算对象。
图12所示是依图6所示预测转换系数表50为原始数据所制成的平均值表110,由每个预测LT的平均值所构成。即,平均值表110的平均值Ave(1),表示构成图6所示c=1的列的各数值的平均值,同样的,平均值Ave(2)、Ave(3)及Ave(4)是分别构成c=2、c=3、及c=4的列的各数值的平均值。
图13所示是依图7所示预测转换系数表60为原始数据制成的平均值表120,由连续2个预测LT组的每组平均值所构成。即,平均值表120的平均值Ave(1-2),表示构成图7所示c=1与2的列的各数值的平均值,同样的,平均值Ave(2-3)与Ave(3-4)是分别构成c=2与c=3、及c=3与c=4的列的各数值的平均值。
图14所示是依图8所示预测转换系数表70为原始数据所制成的平均值表130,由连续4个预测LT组的每组平均值所构成。即,平均值表130的平均值Ave(1-4),表示构成图8所示c=1-4的列的各数值的平均值,同样的,平均值Ave(2-5)与Ave(3-6)是分别构成c=2~5及c=3~6的列的各数值的平均值。
接着,计算在步骤S3中所获得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s)与在步骤S4中所获得的相对应的平均值(Ave)之比(s/Ave),并依每个预测LT或预测LT组判断其是否在预定阈值以下(步骤S5)。这是判断每个预测接收日的转换系数偏差是否在容许范围内,同时判断最后所获得预测值的误差范围(绝对值)是否在容许范围内。
即,当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s)与平均值(Ave)之比(s/Ave)超过阈值的情况时,因为在预测信息与实际订单内容之间并未发现特定关系,或者在它们之间虽发现特定关系,但是预测值的误差范围(绝对值)结果变大,因而此情况便判断为不可进行订单预测或预测精度不足,并结束一连串的处理。反之,当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s)与平均值(AVe)之比(s/Ave)在阈值以下的情况时,因为意味着在预测信息与实际订单内容之间存在有特定关系,且预测值的误差范围(绝对值)将充分地减小,因而此情况便判断为可进行订单预测,并朝下一步骤(后述)前进。
关于上述阈值的具体数值并无特别限制,最好设定为10%以上、且低于30%,尤以设定在20%左右为佳。这是因为若上述阈值设定为低于10%的话,仅当预测信息与实际订单内容间的相关属于非常强烈的情况、或预测值的误差范围(绝对值)非常小的情况时,才能进行订单预测,即便连原本可进行订单预测的状况也恐有变成无法预测或精度不足之虞,反之,若上述阈值设定为超过30%的话,就连预测信息与实际订单内容的相关较薄弱(或几乎无关系)的状况或预测值误差范围(绝对值)相当大的状况,都将被涵盖于订单预测对象中,导致预测结果非常不正确,或当依使发生缺货的可能性在预定范围内的方式确定库存数量的情况(在本说明书中,将此种库存数量称为“安全库存数量”。关于其计算方法容后述),恐将发生大量过剩库存之故。相对于这些情况,若将上述阈值设定在20%左右的话,针对大多数的状况均可进行高精度的订单预测,且当根据安全库存数量确定实际库存数量的情况时,将可充分抑制过度库存的情况。
上述比(s/Ave)与预定阈值的比较,是因为依照每个预测LT或预测LT组实施,因此仅针对部分预测LT或部分LT组,假设为上述比(s/Ave)超过阈值的状况。此情况下,只要判断关于阈值以下的预测LT或预测LT组属于可进行订单预测的话,并朝下一步骤前进的话便可。但是,在为求进行更高精度的订单预测方面,也可针对所有预测LT或所有预测LT组,于上述比(s/Ave)未变为阈值以下的前提下,判断属于不可进行订单预测。
接着,采用步骤S4中所制成的平均值表110(120、130)与最新的预测信息10,实际进行订购数量的预测计算(步骤S6)。步骤S6中的订购数量的预测计算,原则上是将最新的预测信息10中所含订单预定数量,乘上其所对应的平均值。以下,针对具体的订购数量的预测计算方法进行说明。
图15所示是采用图12所示平均值表110,根据最新的预测信息10-6进行订购数量预测计算的方法说明图。在此,所谓“最新的预测信息10-6”是指图2所示预测信息10-5的下一个接收的预测信息,预测接收日(a)为第6周(a=6)。
如图15所示,采用平均值表110的订购数量预测计算,是将最新的预测信息10-6中所含各所需数量数据(F(6,7)、F(6,8)、F(6,9)、F(6,10)),分别乘上构成平均值表110的平均值(Ave(1)~Ave(4))之中预测LT为相等的值。例如,针对预测LT为1周(c=1)的所需数量数据F(6,7),利用乘上预测LT为1周(c=1)的平均值Ave(1)而修正其数值,获得预测订购数量RD(7)。同样的,针对预测LT为2周~4周(c=2~4)的所需数量数据F(6,8)、F(6,9)及F(6,10),分别乘上所对应的平均值Ave(2)、Ave(3)及Ave(4),而修正数值并获得预测订购数量RD(8)、RD(9)及RD(10)。依上述便制成预测订购数量表140。
依此所获得的预测订购数量RD(7)~RD(10)是针对分别对应的所需数量数据(F(6,7)、F(6,8)、F(6,9)、F(6,10))进行修正过的数值,可利用为从目前的预测接收日(a=6)起,分别经1周后~4周后的预测订购数量。即,预测订购数量RD(7)可利用为第7周(b=7)的交货预定日的预测订购数量,预测订购数量RD(8)可利用为第8周(b=8)的交货预定日的预测订购数量,预测订购数量RD(9)可利用为第9周(b=9)的交货预定日的预测订购数量,预测订购数量RD(10)可利用为第10周(b=10)的交货预定日的预测订购数量。这些预测订购数量是因为经考量过该客户(或客户群)的该产品(或产品群)关于预测信息与订单实绩间的关系的数值,因此与预测信息10-6中所含所需数量数据相比较,接近确定订购数量的机率非常高。
图16所示是采用图13所示平均值表120,根据最新的预测信息10-6进行订购数量预测计算的较佳方法说明图。如上所述,所谓“最新的预测信息10-6”是指预测信息10-5的下一个接收的预测信息。
如图16所示,采用平均值表120的订购数量预测计算,是将最新的预测信息10-6中所含各所需数量数据(F(6,7)、F(6,8)、F(6,9)、F(6,10)),分别乘上构成平均值表120的平均值(Ave(1-2)、Ave(2-3)、Ave(3-4)之中、前面的预测LT相等的平均值。例如,针对预测LT为1周(c=1)的所需数量数据F(6,7),利用乘上预测LT前端为1周(c=1)的平均值Ave(1-2)而修正其数值,获得预测订购数量RD(7)。同样的,针对前端的预测LT为2周及3周(c=2及3)的所需数量数据F(6,8)及F(6,9),分别乘上所对应的平均值Ave(2-3)及Ave(3-4),而修正数值并获得预测订购数量RD(8)及RD(9)。依上述便制成预测订购数量表150。在本例子中,因为在平均值表120内并未含前端的预测LT为4周的平均值,所以并无法获得所需数量数据F(6,10)所对应的预测订购数量RD(10)。
如上所述,所获得预测订购数量RD(7)~RD(9)是针对分别对应的所需数量数据(F(6,7)、F(6,8)、F(6,9))进行修正过的数值,可利用为从目前的预测接收日(a=6)起,分别经1周后~3周后的预测订购数量。
其中,于各所需数量数据的修正中,重要点在于比该预测LT更长的预测LT相关成分参与。例如,在预测LT为1周(c=1)的所需数量数据F(6,7)的修正中,不仅预测LT为1周(c=1)的成分(所需数量数据F(1,2)或所需数量数据F(2,3)等),就连预测LT为2周(c=2)的成分(所需数量数据F(1,3)或所需数量数据F(2,4)等)也参与。由此,便可执行也考量过去曾更改交货期状况的订单预测。
图17所示是采用图13所示平均值表120,并根据最新的预测信息10-6执行订购数量预测计算的另一方法说明图。
图17所述方法是不同于图16所示方法,在各所需数量数据的修正中,比该预测LT更短的预测LT相关成分也参与。例如,在预测LT为2周(c=2)的所需数量数据F(6,8)的修正中,不仅预测LT为2周(c=2)的成分(所需数量数据F(1,3)或所需数量数据F(2,4)等),就连预测LT为1周(c=1)的成分(所需数量数据F(1,2)或所需数量数据F(2,3)等)也参与。即便以此种方法,虽仍可执行也考量过去曾更改交货期状况的订单预测,但是,本方法是因为并无法获得最具重要性的逼近交货预定日(在本例中为7周)有关的预测订购数量,因此若考量此点的话,利用图16所示方法进行订单预测可谓较佳的方法。
图18所示是采用图14所示平均值表130,根据最新的预测信息10-15进行订购数量预测计算的方法说明图。在此,所谓“最新的预测信息10-15”是指图3所示预测信息10-14的下一个接收的预测信息,预测接收日(a)为第9周(a=9)。
如图18所示,采用平均值表130的订购数量预测计算,是如同图16所示的计算方法,将最新的预测信息10-15中所含各所需数量数据(F(9,10)、F(9,11)、F(9,12)、F(9,13)、F(9,14)、F(9,15)),分别乘上构成平均值表130的平均值(Ave(1-4)、Ave(2-5)、Ave(3-6))之中、前头的预测LT为相等的值。例如,针对预测LT为1周(c=1)的所需数量数据F(9,10),利用乘上预测LT前端为1周(c=1)的平均值Ave(1-4)而修正其数值,获得预测订购数量RD(10)。同样的,针对前端的预测LT为2周及3周(c=2及3)的所需数量数据F(9,11)及F(9,12),分别乘上所对应的平均值Ave(2-5)及Ave(3-6),而修正数值并获得预测订购数量RD(11)及RD(12)。依此便制成预测订购数量表160。在本例子中,因为在平均值表130内并未含前端的预测LT为4周以上的平均值,所以并无法获得所需数量数据F(9,13)、F(9,14)及F(9,15)所对应的预测订购数量RD(13)、RD(14)及RD(15)。
其中,于各所需数量数据的修正中,重要点在于比该预测LT更长的预测LT相关成分参与,由此便可执行考量过去曾更改交货期状况的订单预测。
图19所示是采用图14所示平均值表130,并根据最新的预测信息10-15执行订购数量预测计算的另一方法说明图。
图19所述方法是类似图17所示方法,在各所需数量数据的修正中,比该预测LT更长的预测LT相关成分与更短的预测LT相关成分参与。例如,在预测LT为2周(c=2)的所需数量数据F(9,11)修正中,不仅预测LT为2周(c=2)的成分(所需数量数据F(1,3)等),就连预测LT为1周(c=1)的成分(所需数量数据F(1,2)等)既预测LT为3周(c=3)及4周(c=4)的成分(所需数量数据F(1,4)或所需数量数据F(1,5)等)也参与。即便依此种方法,虽仍可执行考量过去曾更改交货期状况的订单预测,但是,如之前所说明般,本方法是因为并无法获得关于最具重要性的逼近交货预定日(在本例中为10周)的预测订购数量,因此若考量此点的话,利用图18所示方法进行订单预测可谓较佳的方法。
若依此而完成订购数量的预测计算(步骤S6)的话,接着便进行余裕的计算(步骤S7)。此处所谓“余裕(margin)”是指为求抑制发生缺货现象,而对在步骤S6中所计算出的预测订购数量(RD)所必要的追加数值。即,在步骤S6中所计算出的预测订购数量(RD)充其量只不过是推定值而已,在与实际确定订单中的数量间将产生无法避免的误差。因此,仅确保与预测订购数量(RD)相同数量库存时,当实际确定订单中的数量仅稍微大于预测订购数量(RD)的情况时,便将马上发生缺货现象。在为求防止此情况的发生,便必须对预测订购数量(RD)追加预定数值,此追加在本说明书中便称为“余裕”。在本实施方式中,此种余裕的计算也是采用预测信息等,由此便将发生缺货的可能性抑制于预定范围内,且可将过剩库存抑制于最小极限。
图20所示是采用图9所示标准偏差表80,根据最新的预测信息10-6执行余裕计算的方法说明图。
如图20所示,在采用标准偏差表80进行余裕的计算中,首先,将最新的预测信息10-6中所含所需数量数据(F(6,7)、F(6,8)、F(6,9)、F(6,10)),分别乘上构成标准偏差表80的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s(1)~s(4))中预测LT为相等者。例如,针对预测LT为1周(c=1)的所需数量数据F(6,7),乘上预测LT为1周(c=1)的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s(1)。所获得的数值将分别成为预测订购数量的标准偏差s’(1)~s’(4)。
接着,通过将各预测订购数量的标准偏差s’(1)~s’(4)分别代入下述计算式(1)中,而计算出累计余裕∑M(7)~∑M(10)。累计余裕∑M(7)~∑M(10)是截至各交货预定日的余裕累计值。即,累计余裕∑M(7)是截至第7周(b=7)的交货预定日的余裕,累计余裕∑M(8)是截至第8周(b=8)的交货预定日的余裕,累计余裕∑M(9)是截至第9周(b=9)的交货预定日的余裕,累计余裕∑M(10)是截至第10周(b=10)的交货预定日的余裕。
ΣM ( b ) = k × s ′ ( c ) 2 + s ′ ( c - 1 ) 2 + s ′ ( c - 2 ) 2 + · · · - - - ( 1 )
在计算式(1)中,“c”是预测LT,“b”是对应的交货预定日。所以,在各累计余裕∑M的计算中,不仅采用该预测LT所对应的预测订购数量的标准偏差,也采用更短预测LT所对应的预测订购数量的标准偏差。执行此种计算,是因为考量分散加法性。因此,累计余裕∑M(7)如下式(2)所示:
ΣM ( 7 ) = k × s ′ ( 1 ) 2 - - - ( 2 ) ,
累计余裕∑M(8)如下式(3)所示:
ΣM ( 8 ) = k × s ′ ( 2 ) 2 + s ′ ( 1 ) 2 - - - ( 3 ) ,
累计余裕∑M(9)如下式(4)所示:
ΣM ( 9 ) = k × s ′ ( 3 ) 2 + s ′ ( 2 ) 2 + s ′ ( 1 ) 2 - - - ( 4 ) ,
累计余裕∑M(10)如下式(5)所示:
ΣM ( 10 ) = k × s ′ ( 4 ) 2 + s ′ ( 3 ) 2 + s ′ ( 2 ) 2 + s ′ ( 1 ) 2 - - - ( 5 )
其中,“k”是由所容许缺货率确定的常数,从假设偏差依照正规分布的情况时的机率密度函数中求得。例如,当将容许缺货率设为1%、2.5%、5%或10%的情况时,便分别设定为:
k=2.32、
k=1.96、
k=1.65、
k=1.28。
如上所述,依此所获得累计余裕∑M(7)~∑M(10)便为截至各交货预定日的余裕累计值。所以,为计算出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余裕,仅要从各交货预定日所对应的累计余裕中,扣减前一个交货预定日所对应累计余裕的话便可。即,利用下式(6)
M(b)=∑M(b)-∑M(b-1)   …(6)便可计算出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余裕M(7)~M(10)。即,余裕M(7)是指第7周(b=7)的交货预定日的余裕,余裕M(8)是指第8周(b=8)的交货预定日的余裕,余裕M(9)是指第9周(b=9)的交货预定日的余裕,余裕M(10)是指第10周(b=10)的交货预定日的余裕。
依此所获得余裕M(7)-M(10)是指在为将发生缺货可能性抑制于预定范围内时,在各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中应追加的产品数量。依上述便制成余裕表170。
图21所示是采用图10所示标准偏差表90,根据最新的预测信息10-6执行订购数量预测计算的较佳方法说明图。
如图21所示,在采用标准偏差表90进行余裕的计算中,首先,将最新的预测信息10-6中所含所需数量数据(F(6,7)、F(6,8)、F(6,9)、F(6,10)),分别乘上构成标准偏差表90的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s(1-2)、s(2-3)、s(3-4))中前端的预测LT为相等者。就此点而言,是类似图16所示的预测订购数量计算方法。由此便获得预测订购数量的标准偏差s’(1-2)、s’(2-3)、s’(3-4)。
接着,通过将预测订购数量的标准偏差s’(1-2)、s’(2-3)、s’(3-4)代入上述计算式(1)中,而计算出累计余裕∑M(7)~∑M(9)。然后如式(6)所示,从各交货预定日所对应的累计余裕中,扣减前一个交货预定日所对应累计余裕,而获得余裕M(7)~M(9)。依上述便制成余裕表180。在本例中,在标准偏差表90内并未含前端的预测LT为4周的平均值,所以并无法获得第4周(b=4)所对应的余裕M(4)。
再者,虽未图示,但是如同图17所示订购数量的预测计算方法,若将最新的预测信息10-6中所含所需数量数据(F(6,7)、F(6,8)、F(6,9)、F(6,10)),分别乘上构成标准偏差表90的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s(1-2)、s(2-3)、s(3-4))中最后的预测LT为相等者的话,便可计算出最后的余裕M(8)-M(10)。如上述所说明,必须注意的点是本方法并无法获得最具重要性的逼近交货预定日(在本例中为7周)相关的余裕。
图22所示是采用图11所示标准偏差表100,根据最新的预测信息10-15执行订购数量预测计算的较佳方法说明图。
如图22所示,采用标准偏差表100进行余裕的计算,是如同图21所示余裕的计算方法,将最新的预测信息10-15中所含所需数量数据(F(9,10)、F(9,11)、F(9,12)、F(9,13)、F(9,14)、F(9,15)),分别乘上构成标准偏差表100的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s(1-4)、s(2-5)、s(3-6))中前端的预测LT为相等者。由此便获得预测订购数量的标准偏差s’(1-4)、s’(2-5)、s’(3-6)。
接着,通过将预测订购数量的标准偏差s’(1-4)、s’(2-5)、s’(3-6)代入上述计算式(1)中,而计算出累计余裕∑M(10)~∑M(12)。然后如式(6)所示,从各交货预定日所对应的累计余裕中,扣减前一个交货预定日所对应累计余裕,而获得余裕M(10)~M(12)。依上述便制成余裕表190。在本例中,在标准偏差表100内并未含前端的预测LT为4周以上的平均值,所以并无法获得所需数量数据F(9,13)、F(9,14)及F(9,15)所对应的余裕M(13)、M(14)及M(15)。
再者,虽未图示,但是如同图19所示订购数量的预测计算方法,若将最新的预测信息10-15中所含所需数量数据(F(9,10)、F(9,11)、F(9,12)、F(9,13)、F(9,14)、F(9,15)),分别乘上构成标准偏差表100的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s(1-4)、s(2-5)、s(3-6))中第2短的预测LT为相等者的话,便可计算出最后的余裕M(11)~M(13)。如上述所说明,必须注意的点是本方法并无法获得关于最具重要性的逼近交货预定日(在本例中为10周)的余裕。
若依此完成余裕的计算(步骤S7)的话,接着便进行安全库存数量的计算(步骤S8)。如上所述,所谓“安全库存数量”是指缺货发生可能性(缺货率)在预定范围内(如5%以内)的库存数量。步骤S8的安全库存数量计算,是将步骤S6所获得预测订购数量与步骤S7所获得余裕进行加算。
图23所示是根据图15所示预测订购数量表140与图20所示余裕表170,计算安全库存数量的方法说明图。
如图23所示,安全库存数量的计算是将预测订购数量表140中所含各预测订购数量(RD(7)~RD(10)),与构成余裕表170的余裕(M(7)~M(10))中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相等者分别进行加算。由此因为对各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中的预测订购数量追加余裕,因此便可获得各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安全库存数量Z(7)~Z(10)。
依此所获得安全库存数量Z(7)~Z(10)是除预测订购数量(RD)或预测订购数量的标准偏差(s’)之外,尚经考量容许缺货率而所获得的数值。因此,供应者仅要在产品生产计划中,建立成各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库存数量所对应的安全库存数量(Z)的话,便可将各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发生缺货的可能性抑制于预定范围内,并可抑制过度库存。
图24所示是根据图16所示预测订购数量表150与图21所示余裕表180,计算安全库存数量的方法说明图。
此情况也是通过将预测订购数量表150中所含各预测订购数量(RD(7)~RD(9)),与构成余裕表180的余裕(M(7)~M(9))中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为相等者分别进行加算,而执行安全库存数量的计算。由此便可获得各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安全库存数量Z(7)~Z(9)。因为依此所获得的安全库存数量Z(7)~Z(9),是属于也考量过去曾更改交货期状况的数值,因此可更加降低发生过度库存的可能性。
再者,虽未图示,当利用图17所示方法计算出预测订购数量(RD(8)~RD(10))的情况时,通过分别加上余裕(M(8)~M(10)),便可获得安全库存数量Z(8)~Z(10)。关于余裕M(8)~M(10)的计算方法,前已有所述。但是,在此方法中,必须注意的点是本方法并无法获得关于最具重要性的逼近交货预定日(在本例中为7周)的安全库存数量。
图25所示是根据图18所示预测订购数量表160与图22所示余裕表190,计算安全库存数量的方法说明图。
此情况也是通过将预测订购数量表160中所含各预测订购数量(RD(10)~RD(12)),与构成余裕表190的余裕(M(10)~M(12))中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为相等者分别进行加算,而执行安全库存数量的计算。由此便可获得各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安全库存数量Z(10)~Z(12)。因为依此所获得的安全库存数量Z(10)~Z(12),是属于也考量过去曾更改交货期状况的数值,因此可更加降低发生过度库存的可能性。
再者,虽未图示,当利用图19所示方法计算出预测订购数量(RD(11)~RD(13))的情况时,通过将它们分别加上余裕M(11)~M(13),便可获得安全库存数量Z(11)~Z(13)。关于余裕M(11)~M(13)的计算方法,前已有所述。但是,在此方法中,必须注意的点是本方法并无法获得关于最具重要性的逼近交货预定日(在本例中为10周)的安全库存数量。
以上是本发明较佳实施方式的订单预测方法。
接着,针对实施上述订单预测的顺序用的订单预测系统进行说明。
图26所示是本发明较佳实施方式的订单预测系统构造的方块图。
如图26所示,实施方式的订单预测系统200是具备:控制着整体订单预测系统200动作的处理部210、储存后述各种数据等的存储部220、将必要数据输入于订单预测中的输入部230、及显示订单预测结果的显示部240。存储部220是具备:储存订单预测程序的程序储存部221、储存预测变迁表(20,30)的预测储存部222、储存订单实绩表(40)的订单实绩储存部223、储存预测转换系数表(50,60,70)的转换系数储存部224、储存标准偏差表(80,90,100)的标准偏差储存部225、储存平均值表(110,120,130)的平均值储存部226、储存预测订购数量表(140,150,160)的预测订购数量储存部227、及储存余裕表(170,180,190)的余裕储存部228。其中,这些储存部221~228并不需要各自物理性独立的硬件资源,若分别分配于1或2以上记录装置(硬盘装置或半导体存储器等)的部分存储区域中的话便足够,所分配的区域也可进行动态变化。
程序储存部221中所储存的订单预测程序,是供使处理部210执行图5所示顺序用的程序。因此,若经由输入部230利用操作员输入预测信息及订单实绩的话,处理部210便依照程序储存部221中所储存的订单预测程序,执行图5所示顺序。关于具体的顺序因在前已有叙述,因此便不再详述,显示部240显示出最后所获得的预测订购数量或安全库存数量,由此操作员便可确认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预测订购数量,同时可确认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安全库存数量。
再者,预测信息及订单实绩的输入,也可非由操作员经由输入部230实施,而采取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Electronic DataInterchange),直接使用由客户经由连线(online)传输的数据。此情况下,每次利用连线传输新的预测信息之时,便自动执行订单预测程序,由此便可构成自动执行订单预测。
如上述所说明,本实施方式是因为从过去所接收的预测信息与其所对应订单实绩中,调查每个客户(或客户群)及每项产品(或产品群)的预测信息与订单实绩间的关系,再根据此执行订单预测,因此获得接近实际确定订购数量的数值的机率非常高。即,可执行精度佳的订单预测,可降低因预估生产所衍生的风险(因缺货所衍生的交货风险或因滞销所衍生的库存风险)。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并不限于预测订购数量的计算,而更进一步因为也执行安全库存数量的计算,因此可将在各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中发生缺货的可能性抑制于预定范围内,并可将过剩库存抑制于最小极限。
特别是在预测转换系数表的制作中,若将预测LT的汇总数(=e)设定在2以上(尤其是4左右)的话,因为将可执行也考量过去曾更改交货期状况的订单预测,因此可更加降低因预估生产所衍生的风险。
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上述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可在权利要求范围所公开的发明范畴内进行各种变更,这些当然均涵盖于本发明中。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利用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s)与其所对应转换系数的平均值(Ave)之比(s/Ave)是否在预定阈值以下,而判断是否可执行订单预测参照(步骤S5),但判断的方法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将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当作参数使用,当其超过阈值的情况时,便判断为不可执行订单预测。若采用此种判断基准的话,则预测值误差范围(绝对值)大至某程度的状况仍可执行预测,且可执行单纯仅着重于预测信息与实际订单内容之间的相关的判断。此情况时,也可在判断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是否在阈值以下之后,才执行平均值的计算。
再者,当存在某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所需数量欠缺的预测信息的情况时,也可将预测转换系数表中的该栏予以空白,也可将前次或下一次所接收的预测信息中,相同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所对应的所需数量,当作弥补数据而加以利用。此外,当预测LT的汇总数(=e)在2以上的情况时(参照图7、图8),也可于该转换系数的计算中,求取所需数量数据的平均值与订单实绩平均值之比,并将其使用为转换系数。
再者,于计算转换系数平均值之际,当存在有数值比其他转换系数大幅偏离的转换系数(异常值)的情况时,也可将其排除之后再求取平均值。其基准是利用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的话便可,例如若采行与包含视为异常值在内的转换系数所获得平均值间的差值,在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的2倍以上的数值,便当作异常值处置等处理的话便可。
如上述所说明,本发明是因为依照每个客户(或客户群)及每项产品(或产品群),调查预测信息与订单实绩间的关系,再根据此计算出预测订购数量及安全库存数量,因此可执行精度佳的订单预测,可降低因预估生产所衍生的供应者的风险。

Claims (16)

1、一种订单预测系统,根据表示多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每个的所需数量的预测信息,确定安全库存数量,其特征在于,
具备:储存着接收日不同的过去的多个预测信息的预测储存部;储存着每个交货日或交货期间的订单实绩的订单实绩储存部;以及根据上述预测储存部中所储存的上述过去的预测信息与上述订单实绩储存部中所储存的上述订单实绩,对作为预测对象的新预测信息内的所需数量进行修正,由此计算出上述安全库存数量的处理部;
其中,上述处理部计算上述过去的预测信息中所含1或2个以上所需数量与其所对应的1或2个以上订单实绩间之比、即转换系数,并计算出从预测接收日起至交货预定日为止的期间、即预测前置时间为相等的多个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将上述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或根据其所获得的数值未超过预定阈值的预测前置时间判断为有效的预测前置时间,通过进行采用了上述新预测信息中所含的所需数量之中、上述有效预测前置时间所对应的所需数量与其所对应的转换系数的运算,而计算出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订单预测数量,且通过进行采用了上述新预测信息中所含的所需数量之中、上述有效预测前置时间所对应的所需数量与其所对应的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的运算,而计算出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余裕,再利用将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上述订单预测数量与其所对应的余裕进行加算,而计算出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安全库存数。
2、如权利要求1的订单预测系统,其中,利用将上述新预测信息中所含的所需数量,乘上其所对应的多个转换系数平均值,而计算出上述订单预测数量。
3、如权利要求1的订单预测系统,其中,利用上述过去的预测信息中所含的所需数量中,预测前置时间连续的2个以上所需数量,与其所对应的2个以上订单实绩之比,计算出上述转换系数。
4、如权利要求2的订单预测系统,其中,利用上述过去的预测信息中所含的所需数量中,预测前置时间连续的2个以上所需数量,与其所对应的2个以上订单实绩之比,计算出上述转换系数。
5、如权利要求3的订单预测系统,其中,上述转换系数作为连续2个以上预测前置时间中,期间最短的预测前置时间所对应转换系数而加以处置。
6、如权利要求4的订单预测系统,其中,上述转换系数作为连续2个以上预测前置时间中,期间最短的预测前置时间所对应转换系数而加以处置。
7、如权利要求1的订单预测系统,其中,将上述标准偏差与其所对应的多个转换系数平均值间之比未超过预定阈值的预测前置时间,判断为有效的预测前置时间。
8、如权利要求2的订单预测系统,其中,将上述标准偏差与其所对应的多个转换系数平均值间之比未超过预定阈值的预测前置时间,判断为有效的预测前置时间。
9、如权利要求3的订单预测系统,其中,将上述标准偏差与其所对应的多个转换系数平均值间之比未超过预定阈值的预测前置时间,判断为有效的预测前置时间。
10、如权利要求4的订单预测系统,其中,将上述标准偏差与其所对应的多个转换系数平均值间之比未超过预定阈值的预测前置时间,判断为有效的预测前置时间。
11、如权利要求5的订单预测系统,其中,将上述标准偏差与其所对应的多个转换系数平均值间之比未超过预定阈值的预测前置时间,判断为有效的预测前置时间。
12、如权利要求6的订单预测系统,其中,将上述标准偏差与其所对应的多个转换系数平均值间之比未超过预定阈值的预测前置时间,判断为有效的预测前置时间。
13、如权利要求1的订单预测系统,其中,利用将上述新预测信息中所含的所需数量,乘上其所相对应的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而求得预测订购数量的标准偏差,再根据上述预测订购数量的标准偏差与所容许的缺货率,求取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累计余裕,然后从各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所对应的累计余裕中,减掉前一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所对应的累计余裕,而求得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余裕。
14、如权利要求13的订单预测系统,其中,将预定的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所对应的预测订购数量的标准偏差予以平方而所获得的数值,以及将比上述预定的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更靠前的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所对应的预测订购数量的标准偏差予以平方而所获得的各数值,分别进行加算,再将经上述加算而所获得的数值的平方根,乘上基于上述缺货率的常数,从而求得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累计余裕。
15、一种订单预测方法,根据表示多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每个的所需数量的预测信息,确定安全库存数量,其特征在于:
将接收日不同的过去的多个预测信息储存于预测储存部中;
将每个交货日或交货期间的各订单实绩储存于订单实绩储存部中;
利用根据上述预测储存部中所储存的过去的预测信息中所含1或2个以上所需数量,与上述订单实绩储存部中所储存的订单实绩中,相对应的1或2个以上订单实绩间之比,计算出转换系数;
计算出从预测接收日起至交货预定日为止的期间、即预测前置时间为相等的多个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
将上述标准偏差或根据其所获得的数值未超过预定阈值的预测前置时间,判断为有效的预测前置时间;
通过进行采用了上述新预测信息中所含的所需数量之中、上述有效预测前置时间所对应的所需数量与其所对应的转换系数的运算,计算出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订单预测数量;
通过进行采用了上述新预测信息中所含的所需数量之中、上述有效预测前置时间所对应的所需数量与其所对应的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的运算,计算出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余裕;以及
利用将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上述订单预测数量与其所对应的余裕进行加算,而计算出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安全库存数。
16、一种订单预测程序,其特征为,使计算机执行下述步骤:
利用过去的预测信息中所含1或2个以上所需数量,与其所对应的1或2个以上订单实绩间之比,计算出转换系数的步骤;
计算出从预测接收日起至交货预定日为止的期间、即预测前置时间为相等的多个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的步骤;
将上述标准偏差或根据其所获得的数值与预定阈值,依每个预测前置时间进行比较,并将未超过上述预定阈值的预测前置时间判断为有效的预测前置时间的步骤;
进行采用新预测信息中所含的所需数量之中、上述有效预测前置时间所对应的所需数量与其所对应的转换系数的运算,由此计算出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订单预测数量的步骤;
通过进行采用了上述新预测信息中所含的所需数量之中、上述有效预测前置时间所对应的所需数量与其所对应的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的运算,由此计算出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余裕的步骤;以及
利用将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上述订单预测数量与其所对应的余裕进行加算,而计算出每个交货预定日或交货预定期间的安全库存数的步骤。
CNA2004800185375A 2003-06-30 2004-06-11 订单预测系统、订单预测方法及订单预测程序 Pending CN181681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86649/2003 2003-06-30
JP2003186649A JP3954539B2 (ja) 2003-06-30 2003-06-30 受注予測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16819A true CN1816819A (zh) 2006-08-09

Family

ID=33549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4800185375A Pending CN1816819A (zh) 2003-06-30 2004-06-11 订单预测系统、订单预测方法及订单预测程序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041463A1 (zh)
EP (1) EP1640897A4 (zh)
JP (1) JP3954539B2 (zh)
CN (1) CN1816819A (zh)
MY (1) MY140269A (zh)
TW (1) TW200516462A (zh)
WO (1) WO200500173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50898A (zh) * 2015-03-11 2015-08-19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制造业预测逻辑订单生成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39621B1 (en) 2005-09-16 2014-11-19 Azbil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bstrate for biochip,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biochip
JP4763402B2 (ja) * 2005-09-26 2011-08-31 株式会社山武 バイオチップの製造方法及びバイオチップ用基板
US8015078B1 (en) * 2006-07-20 2011-09-06 Intuit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playing quantities of inventory items in multiple units of measure
US20090037299A1 (en) * 2007-07-31 2009-02-05 Caterpillar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ventory level improvement
US20090083123A1 (en) * 2007-09-26 2009-03-26 Haydn James Powel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ventory level improvement by data simulation
JP2009140350A (ja) * 2007-12-07 2009-06-25 Hitachi Ltd サプライチェーン評価システ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7958020B2 (en) * 2009-11-09 2011-06-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Efficient inventory management for providing distinct service qualities for multiple demand groups
CN102663564A (zh) * 2012-04-23 2012-09-12 中国电力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电池集中充电、集中调配的一体化调度系统
JP6435685B2 (ja) * 2014-07-23 2018-12-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発注量決定方法、発注量決定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US10235686B2 (en) 2014-10-30 2019-03-19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System forecasting and improvement using mean field
JP2017004448A (ja) * 2015-06-16 2017-01-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フォーキャスト算出装置およびフォーキャスト算出方法
US11151496B2 (en) * 2018-02-19 2021-10-19 Target Brands, Inc. Parallel lead time determinations in supply chain architecture
WO2019161394A1 (en) * 2018-02-19 2019-08-22 Target Brands, Inc. Lead time determinations in supply chain architecture
WO2019186988A1 (ja) * 2018-03-30 2019-10-03 加藤寛之 株価予測支援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11748837B2 (en) * 2019-05-14 2023-09-05 Qatar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 Science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Cargo booking manage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0942207A (zh) * 2019-12-06 2020-03-31 北京云杉世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生鲜产品待加工量的确定方法及其装置
CN114493199B (zh) * 2022-01-11 2023-04-18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跨中小型企业的智能云排产方法
CN115481927A (zh) * 2022-10-13 2022-12-16 鼎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差异数据处理系统以及差异数据处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01070B1 (en) * 1996-10-11 2002-06-04 Freddie Ma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house price forecasts based on repeat sales model
US5963919A (en) * 1996-12-23 1999-10-05 Northern Telecom Limited Inventory management strategy evalua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6205431B1 (en) * 1998-10-29 2001-03-20 Smart Software,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forecasting intermittent demand
JP2001325488A (ja) * 2000-05-16 2001-11-22 Hitachi Ltd 需要情報取得方法および需要情報取得システム
JP2002012308A (ja) * 2000-06-30 2002-01-15 Hitachi Ltd 在庫管理方法
JP2002073752A (ja) * 2000-09-04 2002-03-12 Kao Corp 受注予測システムおよび受注管理システムならびに生産管理システム
JP2002318613A (ja) * 2001-04-20 2002-10-31 Rubycon Corp 部品供給管理システ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50898A (zh) * 2015-03-11 2015-08-19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制造业预测逻辑订单生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60041463A1 (en) 2006-02-23
JP3954539B2 (ja) 2007-08-08
EP1640897A1 (en) 2006-03-29
WO2005001731A1 (ja) 2005-01-06
JP2005025246A (ja) 2005-01-27
MY140269A (en) 2009-12-31
TW200516462A (en) 2005-05-16
EP1640897A4 (en) 2006-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16819A (zh) 订单预测系统、订单预测方法及订单预测程序
CN1926565A (zh) 损益管理信息提示方法、损益管理信息提示装置以及损益管理信息提示处理程序
CN1417721A (zh) 零件供应和零件管理方法及其装置
CN1164130C (zh) 基于技能的动态呼叫路由选择
CN1535442A (zh) 企业利润改进支持系统及产品生产业务改革支持系统
CN1439137A (zh) 优化成果驱动作业流程合成及简化的方法、处理和系统
CN1666161A (zh) 生产计划制作系统及方法以及程序
CN1574537A (zh) 电力买卖支援系统
CN1317758A (zh) 工作管理系统、工作管理装置以及工作管理方法
CN1823342A (zh) 用于监视并控制商务级服务等级协议的系统和方法
CN1311490A (zh) 游戏机及其运用方法
CN1673910A (zh) 成套设备的运转计划最优化方法及最优化系统
CN1661642A (zh) 目标值加工装置、温度调节器、控制过程执行系统和方法
CN1389766A (zh) 远程维护方法、工业装置和半导体器件
CN1362683A (zh) 零部件成本估计方法及系统,成本标准信息提供方法及系统
CN1347054A (zh) 半导体制品的生产和生产设备及其电子交易系统与方法
CN1648916A (zh) 优化制造产能所用的方法
CN1854946A (zh) 制造条件设定系统及制造条件设定方法
CN1945602A (zh) 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特征选择方法
CN1722140A (zh) 信息处理设备及信息处理方法
CN1535402A (zh) 用于建筑材料制造的信息处理系统、建筑材料制造方法及制造设备及建筑信息流通系统
CN1813264A (zh) 订单预测系统、订单预测方法及订单预测程序
CN1871563A (zh) 加工信息产生装置、程序和加工信息产生方法
JP2008293475A (ja) 出鋼枠配置計画立案装置、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憶媒体
CN1643460A (zh) 汽车制造生产线的投放顺序计划制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9015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60809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09015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