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44547A - 无线网络中的软垂直切换 - Google Patents
无线网络中的软垂直切换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44547A CN1744547A CNA2005100915779A CN200510091577A CN1744547A CN 1744547 A CN1744547 A CN 1744547A CN A2005100915779 A CNA2005100915779 A CN A2005100915779A CN 200510091577 A CN200510091577 A CN 200510091577A CN 1744547 A CN1744547 A CN 17445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
- agreement
- telecommunication link
- network
- wirel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6854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2
- VOWPIDJSINRFPZ-UHFFFAOYSA-N 4-bromo-3-(trifluoromethyl)phenol Chemical compound OC1=CC=C(Br)C(C(F)(F)F)=C1 VOWPIDJSINRFP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9432 fr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700026140 MAC combinatio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56 binary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00 charge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365 direct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 H04W36/14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over a different radio air interface technology
- H04W36/1446—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over a different radio air interface technology wherein at least one of the networks is unlicense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group of H04B3/00 - H04B13/00
- H04B2201/69—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 H04B2201/707—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relating to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H04B2201/70718—Particular systems or standards
- H04B2201/70724—UM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6—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W36/18—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allowing seamless reselection, e.g. soft resel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30—Connection releas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软垂直切换方法。该方法包括经由依照第一协议工作的第一无线电信链路而请求从依照第一协议工作的第一无线网络切换到依照第二协议工作的第二无线网络,其中第一协议不同于第二协议。该方法还包括:响应于切换请求,形成一条依照第一和第二协议的第二无线电信链路,其中第二无线电信链路与第一无线电信链路是共存的。该方法还包括:在形成第二无线电信链路之后,撤销第一无线电信链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电信系统,尤其涉及无线电信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了诸如蜂窝电话系统和/或提供蓝牙功能的无线局域网(WLAN)之类的无线通信技术的一系列设备在传送语音和数据信号方面有了令人瞩目的扩展,这些设备包括蜂窝电话、个人数据助理、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膝上计算机以及台式计算机。此外,列表中的设备的数目以及这些设备所能提供的服务预期还会继续增加。无线通信系统的这种增长促使用户希望能在几乎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没有中断地访问这些系统和/或网络。
很多无线设备都能与多种不同系统和/或网络进行通信。举例来说,当用户处于室外时,移动电话能与依照通用移动电话系统(UMTS)协议工作的蜂窝电话系统中的基站建立第一无线通信链路。而在用户处于与接入点相关联的“热点”时,该移动电话还能与依照蓝牙协议工作的无线局域网的接入点建立第二无线通信链路。另举一例,当用户处于与第一基站相关联的第一小区时,移动电话能与依照UMTS协议工作的第一蜂窝电话系统中的基站建立第一无线通信链路。而在用户处于第二小区时,该移动电话能与依照全球数字移动电话系统(GSM)协议工作的第二基站建立第二无线通信链路。
当前,对指定系统来说,语音通信被视为是固定的。举例来说,如果在GSM系统中进行语音呼叫,那么在呼叫过程中,语音呼叫通常处于GSM域中。并且其中很少会将呼叫切换到另一个系统。然而,如果有必要或者希望将呼叫从第一系统切换到第二系统亦或是在第一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切换呼叫,那么切换通常是以“硬性”或“垂直”方式执行的。举例来说,在从GSM系统垂直切换到UMTS系统的过程中,在GSM系统中将会停止呼叫并且会在UMTS系统中重建呼叫。另举一例,在从UMTS系统的第一频率硬切换到第二频率的过程中,在第一频率上将会停止呼叫,并且会在UMTS系统的第二频率上重建呼叫。应该指出的是,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在将语音传送到新系统或是将其置入同一系统中的另一部分时,语音传输都会完全中断。
一般来说,对不太可能出现从GSM到UMTS系统之类的切换的常规系统而言,垂直和/或硬切换被视为可以满足需要,但在将这些常规切换技术应用于那些频繁切换语音呼叫乃至几乎连续切换语音呼叫的系统时,这些常规切换技术是存在很多缺陷的。例如,第四代无线系统是包含了很多竞争(或合作)以传递语音服务的系统,对这种第四代无线系统而言,其中将会出现所谓的“网际网”概念,在这种“网际网”中,考虑到传递便利性和价格等因素,频繁或者近乎连续切换语音呼叫将是非常需要的。然而,如果在切换时正在执行实时服务(例如语音),那么该服务将会因为停止和然后重建服务时出现的不连续性而受到阻碍。这种不连续性有可能变成时间的不连续,并且这将会导致中断或丢弃呼叫。
参与切换的第一和第二系统可以依照系统间耦合的相对紧密或松散程度来进行分类。例如,第一与第二网络之间互通的紧密或松散程度可以表示是否能将这两个网络之间的延迟(或等待时间)控制在某个预定限度以内。如果延迟限度相对较大,那么耦合是松散的;如果延迟限度相对较小,那么耦合是紧密的。相应地,紧密耦合系统可以提供“确定延迟”切换,而松散耦合的系统则提供“尽力而为”切换。
耦合系统的紧密或松散程度还可以表示其中一个系统或是这两个系统将来自中心点的数据引导到网络内部端点的能力。例如,紧密耦合系统可以包括这样一条路径,其中该路径包含了这两个系统已知并且可控的路由器。与此相反,松散耦合系统可以包括如下的路由路径,其中该路径包含了其中一个系统不了解或者不能控制的一个或多个路由器。耦合系统的紧密或松散程度还可以表示系统执行从第二网络返回到第一网络的验证的能力。举例来说,在紧密耦合系统中,由于第二网络是第一网络的扩展,因此可以直接管理消息验证,而在松散耦合系统中,由于第二网络并不是第一网络的扩展,因此不能直接管理消息验证。此外,在紧密耦合系统内部,移动性可以由一个为运营商所有的外部代理来管理,而在松散耦合系统内部,移动性可以由一个不为运营商所有的外部代理来管理。
在切换过程中,中断或丢弃呼叫的可能性至少部分依赖于参与切换的系统间连接的相对紧密或松散程度。举例来说,如果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紧密耦合,那么消息延迟和/或等待时间相对较小,并且在切换中,中断或丢弃呼叫的可能性也会降低。与此相反,如果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松散耦合,那么消息延迟和/或等待时间有可能相对较大,而呼叫在切换过程中被中断或是丢弃的可能性也会增大。然而,与松散耦合系统相比,紧密耦合系统通常具有更复杂的设计和实施方式。此外,紧密耦合系统还有可能偏离电信系统的常规标准。
本发明旨在处理上文阐述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所造成的影响。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软垂直切换方法。该方法包括:经由依照第一协议工作的第一无线电信链路而请求从依照第一协议工作的第一无线网络切换到依照第二协议工作的第二无线网络,其中第一协议不同于第二协议。该方法还包括:响应于切换请求,形成一条依照第一和第二协议的第二无线电信链路,其中第二无线电信链路与第一无线电信链路是共存的。该方法还包括:在形成第二无线电信链路之后,撤销第一无线电信链路。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软垂直切换方法。该方法包括:经由依照第一和第二协议工作的第一无线电信链路而请求从依照第一协议工作的第一无线网络切换到依照第二协议工作的第二无线网络,其中第一协议不同于第二协议。该方法还包括:响应于切换请求,形成依照第二协议的第二无线电信链路,其中第二无线电信链路与第一无线电信链路是共存的。该方法还包括:在形成了第二无线电信链路之后,撤销第一无线电信链路。
附图说明
参考以下结合附图所进行的说明,可以了解本发明,其中相同的参考数字标识的是相同部件,并且其中:
图1显示的是依照本发明并包含了经由第三网络耦合的第一和第二网络的系统的示范性实施例;
图2概念性描述了依照本发明的蓝牙节点B堆栈以及基站路由器堆栈的示范性实施例;以及
图3概念性描述了如图1所示系统这种依照本发明的系统的控制面的实施例。
虽然本发明可以接受多种修改和替换形式,但在附图中是借助实例来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描述的,并且在这里对这些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然而应该理解,这里关于具体实施例的描述并不是将本发明限制在所公开的特定形式,与此相反,本发明包含了落入附加权利要求所限定的发明实质和范围以内的所有修改、等价物及替换。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显示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为了清楚起见,在本说明书中并未描述实际实施方式的所有特征。当然应该了解,在开发具体实施例的过程中应该做出特定于实施方式的多种判定,以便实现开发人员的具体目标,例如与涉及系统以及涉及事务的约束条件相一致,而这些约束条件则会随着实施方式而变化。此外还应该了解,这种开发工作可能会很复杂并且非常耗时,但对受益于本公开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这种开发工作仍然是所要采取的例行程序。
图1显示了系统100的示范性实施例,其中包括第一和第二网络105、110。第一和第二网络105、110中的设备分别依照第一和第二协议来交换消息。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网络105是蓝牙网络,其中包含了接入点115,该接入点可以使用蓝牙协议而与热点125之类的地理区域中的一个或多个移动单元120建立并发的无线电信链路。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二网络110是蜂窝电话网络,其中包括基站130,它可以使用通用移动电话系统(UMTS)协议而与小区135之类的地理区域中的一个或多个移动单元120建立并发的无线电信链路。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该了解,在替换实施例中,热点125和小区135既可以重叠也可以不重叠。
为了清楚起见,本发明是在做出了如下假设的情况下描述的,即第一网络105是提供蓝牙功能的网络,而第二网络110则是UMTS网络。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可以使用多种第一和第二网络105、110来加以实现,其中这些网络分别允许在依照第一和第二协议的网络105、110中的设备之间交换消息,并且第一协议不同于第二协议。举例来说,第一网络105可以依照802.11协议之一来进行工作,而第二网络110可以依照全球数字移动电话系统(GSM)协议、个人通信系统(PCS)协议、基于网际协议(IP)的语音通信(VoIP)等协议来进行工作。此外,如下文详细描述的那样,在这里假设UMTS网络110是主网络,并且假设蓝牙网络是从网络。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该了解,在替换实施例中,任何一个网络都是可以充当主网络或从网络的。
网络105、110分别经由接口140、145而以通信方式耦合到网络137。相应地,网络105、110还经由接口140、145以及网络137而以通信方式相互耦合。在一个实施例中,接口140、145是固定的有线连接。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有线接口140、145。在替换实施例中,接口140、145也可以是无线或空中接口140、145。举例来说,在这里可以实施无线空载传输。
接口140、145依照某种公共协议来传送消息。例如在替换实施例中,接口140、145是依照UMTS协议来传送消息的。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依照UMTS协议传送消息的接口140、145。在不同的替换实施例中,接口140、145可以依照任何希望的无线电信协议来传送消息。此外,在不同的替换实施例中,网络137可以是任何类型的网络,其中包括但不局限于简易老式电话业务(POTS)、蜂窝电话系统、卫星网络、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以及因特网(例如基于网际协议的语音通信,VoIP)。此外,网络137还可以包括图1中未曾显示的多种部件。举例来说,网络137可以包括路由器、集线器、交换中心、网络控制器等等。
依据网络137的特性,第一和第二网络105、110既可以紧密耦合,也可以松散耦合。例如,第一(蓝牙)网络105可以经由一个或多个无线运营商网络所操作的接口140、145并通过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或因特网(例如基于网际协议的语音通信,VoIP)而与第二(UMTS)网络110松散耦合。在这个实例中,蓝牙语音信道无线扩展到固定线路,并且蓝牙网络与一个或多个无线运营商网络是完全分离的。第一和第二网络105、110之间并没有移动性属性,并且只有信号传递中的呼叫控制方面是在蓝牙网络105中终结的。在从一个网络切换到另一个网络的过程中,通常不会执行返回到双亲网络的验证,并且通常不能经由与双亲网络相关联的号码来对呼叫进行路由。对该系统而言,延迟和抖动是由网络137(例如PSTN或因特网连接)的质量表示的,它们不受无线运营商网络控制。
作为选择,如果网络105、110包含了某种允许控制接口140、145的无线运营商知道和/或部分控制该网络的信令功能,那么第一(蓝牙)网络105可以与第二(UMTS)网络110紧密耦合。例如,第一网络105可以包括提供蓝牙功能的节点B,它将会揭示一个回转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的Iub接口,其中所述RNC是由控制空中接口140、145以及第二网络110的无线运营商控制的。由于只给出了节点B的功能,因此结构的灵活性有可能受到限制。另举一例,第一网络105可以包括具有节点B和RNC的组合属性的实体。在这个实例中,蓝牙实体的RNC属性允许执行返回到无线运营商网络135的RNC端到端通信以及RNC-移动交换中心(MSC)通信。在这种结构中,如果存在某些返回到双亲网络并且受到管理的连接,那么可以放松耦合的紧密程度。然而,所有信令都会反向路由到双亲网络。相应地,在用于系统管理的双亲网络上有可能存在某种依赖性。由此,耦合的紧密程度可以得到保持,并且系统的整体灵活性有可能受损。
在另一个替换实施例中,第一网络105可以具有足够的信令能力,以便能在紧密或松散耦合方式中发挥作用。在这个方面,第一网络105具有节点B、RNC以及MSC功能的组合,或者对VoIP网络137而言,第一网络105具有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支持节点(SGSN)以及网关GPRS支持节点(GGSN)功能的组合。在这种结构中,第一(蓝牙)网络105的灵活性将会增强到第一网络105实际独立的程度。管理呼叫所需要的所有信令可以在第一(蓝牙)网络105中终结。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网络105可以充当双亲无线运营商网络的对等网络或是无线运营商网络的一部分(举例来说,如果保持了编号方案,那么可以在系统之间进行交互和漫游)。然后,对返回到无线运营商网络的连接性而言,其所有权和类型将会确定系统的紧密或松散程度。
系统100包括基站路由器150,它通过任何希望的有线和/或无线连接而与接入点115进行通信方式的耦合。虽然在图1中基站路由器150只与单个接入点115相连,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了解,基站路由器150也可以耦合到希望数量的接入点115。基站路由器150对从接入点115和/或网络137接收的信号进行修改,由此可以经由依照第一和第二协议的移动单元120与网络137之间的无线电信链路来传送消息。举例来说,如下文详细论述的那样,基站路由器150将会对消息进行修改,以便经由移动单元120与网络137之间的无线电信链路来传送消息。举例来说,如下文中详细论述的那样,基站路由器150对消息进行修改,由此可以依照蓝牙协议并经由接入点115与热点125中的移动单元120之间的空中接口153以及依照UMTS协议的接口140来传送消息。
虽然基站路由器150可以对从接入点115和/或网络137接收的信号进行修改,并且由此可以经由移动单元120与网络137之间的无线电信链路来传送消息,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在基站路由器150中修改信号的实施例。在替换实施例中,接入点115同样可以修改信号,由此可以经由移动单元120与网络137之间的无线电信链路来传送消息。在其他替换实施例中,基站路由器150以及接入点115各自可以识别一部分信号,由此可以经由移动单元120与网络137之间的无线电信链路来传送消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站路由器150提供了足够的功能,以使蓝牙网络105是一个独立系统,其中所用耦合类型(例如紧密或松散)是不相关的。由此,耦合质量可能会成为更为重要的问题,并且至少在某种程度上,结构选择受控于那些必须为语音服务保持的延迟和抖动约束条件。例如,系统100的等待时间应该满足关于端到端延迟(150ms)的ITU-T标准,此外还应该保持系统100的语音质量(例如,语音质量的MOS应该大于3.5)。
在系统100中,其中一个网络指定为其他异类系统之上的主网络。例如,在这里可以将第二网络110指定为主网络,并且将第一网络105指定为从网络。通过指定主网络,控制信令会在第一和第二网络105、110之间得到保持。举例来说,如果将UMTS网络指定为一个或多个蓝牙网络之上的主网络,那么在软切换过程中将会保持UMTS控制信令。此外,如下文中更详细论述的那样,主系统的帧编号机制将会渗透到其他异类网络中,并且可以用于简化软切换。
通过实施基站路由器150、一个或多个接入点115以及系统100的上述主-从架构的功能,可以采用连续切换、也就是软切换的方式而在第一和第二网络105、110之间切换(在图1中是用虚线155表示的)移动单元120。举例来说,移动单元120可以在使用了空中接口157和接口145的第一无线电信链路上请求从第二(例如UMTS)网络110切换到第一(例如蓝牙)网络105,其中这两个接口都是依照第二(例如UMTS)协议工作的。然后,在网络137与移动单元120之间将会形成依照第一(例如蓝牙)和第二(例如UMTS)协议工作的第二无线电信链路,并且这条链路将会与第一无线电信链路共存。一旦形成第二无线电信链路,则可以使用第一无线电信链路、第二无线电信链路或是同时使用第一和第二无线电信链路来传送信息。在形成了第二无线电信链路之后,第一无线电信链路将基本上被撤销。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了解,这种切换类型也称为“先建立后断开”切换。
在软切换过程中,在移动单元120与网络137中的一个或多个节点(未显示)之间将会保持同步,由此可以在上行链路中接收数据拷贝并且将所述拷贝组合在一起,以便形成向前传输的单个数据项。此外,在下行链路中可以将多个拷贝发送到不同传输站,以便将其同时传送到移动单元120,而所述移动单元120则选择或是组合多个到达拷贝,以便提供数据的单个相干拷贝。因此,移动单元120在系统100中的软切换相当于根据需要来添加新的支路(下行链路中的传送点以及上行链路中的接收点)。
图2概念性描述了蓝牙节点B堆栈200以及基站路由器堆栈205的示范性实施例,其中所述堆栈可以用于实现从依照第一协议工作的第一无线网络到依照第二协议工作的第二无线网络的软垂直切换。例如,蓝牙节点B堆栈200以及基站路由器堆栈205可以用于在蓝牙网络与UMTS蜂窝网络之间实现软垂直切换,其中举例来说,所述网络可以是图1所示的第一和第二网络105、110。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了解,堆栈200、205中的某些层是公知的,因此,为了清楚起见,在这里只对蓝牙节点B堆栈200以及基站路由器堆栈205进行描述。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蓝牙节点B以及基站路由器堆栈200、205,在替换实施例中,与其他协议相对应的其他堆栈同样是可以使用的。
依照蓝牙规范,蓝牙节点B堆栈200包括蓝牙无线电层、基带层、链路管理协议(LMP)层、逻辑链路控制和适配协议(L2CAP)层、电话控制协议规范二进制(TCS Bin)层以及服务发现协议(SDP)层。蓝牙节点B堆栈205还包括UMTS适配层215。如下文中详细论述的那样,UMTS适配层215对与一个或多个提供蓝牙功能的设备所交换的信号进行修改,以便允许设备漫游到其他网络,例如从蓝牙网络漫游到UMTS网络。其中举例来说,UMTS适配层215可以包括添加呼叫控制和移动性功能以适配耳机配置文件(headset profile),由此显现为UMTS移动单元。UMTS适配层215还可以包括添加呼叫控制和移动性功能以适配TCS配置文件,由此UMTS单元将会显现成是为系统给出的。UMTS适配层215与中继器220相耦合,该中继器则耦合到无线电链路控制(RLC)以及介质访问控制(MAC-C、MAC-D)层。
在这里还提供了蓝牙组帧协议(BTFP)层225。BTFP层225的一个功能是在第一和第二网络之间保持帧编号。例如,BTFP层225可以保证主系统(例如UMTS网络)的帧编号机制渗透到蓝牙网络之类的其他异类从系统中。在所示实施例中,信令基于UMTS协议,但是信道则基于蓝牙协议,因此,BTFP层225可以识别与蓝牙信道相对应的等价UMTS蓝牙无线电载体。BTFP层225表示的是与信令和数据相关联的物理信道,它允许将信道从蓝牙映射到UMTS。这样一来,BTFP层225允许基站路由器以所述信令来自UMTS信道那样的方式识别信令激励。并且如下文中详细描述的那样,蓝牙组帧协议则充当蓝牙控制应用的信令载体,BTFP层225定义各种组帧协议端点,并可以为映射器(图2中并未显示)提供端点标识符。如果执行软切换,则可以对BTFP层225进行同步(或是再同步)。BTFP层225可以耦合到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层、网际协议(IP)层以及10/100以太网层,其中所述层向接口230提供信号或是从该接口接收信号。举例来说,10/100以太网可以将信号和/或分组提供给Iub接口。
基站路由器堆栈205可以包括10/100以太网层,其中所述层向接口230提供信号或是从该接口接收信号。基站路由器堆栈205还可以包括网际协议(IP)层以及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层。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蓝牙组帧协议(BTFP)层235。BTFP层235定义了不同的组帧协议端点,并且如下文详细描述的那样,它可以向映射器(在图2中并未显示)提供端点标识符。BTFP层235定义的组帧协议端点与BTFP层225定义的组帧协议端点是一致的。如果进行软切换,则可以对BTFP层235进行同步(或是再同步)。基站路由器堆栈205还包括无线电链路控制(RLC)层、介质访问控制(MAC-C、MAC-D)层、语音代码转换层、语音信道化层以及E1层。
此外,在基站路由器堆栈205中还包含了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层240。在UMTS中,涉及RRC层225的信令标识可以经由一个或多个无线电载体来获取。信令载体是通过组合MAC与RLC结构来标识的。在一个实施例中,RRC层240可以察觉到多种信令载体,其中包括但不局限于:
●RB0-在RLC-TM中的CCCH上发送的所有消息;
●RB1-在RLC-UM-RRC中的DCCH上发送的所有消息,信令除外;
●RB2-在RLC-AM-RRC中的DCCH上发送的所有消息,信令除外;
●RB3-在RLC-AM中的DCCH上发送的所有消息,这些消息是直接传送,即传送更高层信令(SMS、MM、SM以及CC)。
通过RRC层240对无线电载体进行正确识别,可以允许自动识别上行链路中的信令信道。此外,通过在下行链路中定址正确的无线电载体,可以确保在恰当的移动单元上正确接收信令。
图3概念性描述了系统300中的控制面交互的一个实施例。例如,系统300可以用于在主UMTS网络与诸如上述网络之类的一个或多个从蓝牙网络之间实施软垂直切换。在操作中,具有UMTS控制部件310的蓝牙移动单元305经由空中接口320而与蓝牙节点B建立通信,其中所述接口将会促使发现TCS Bin。一旦初始检测到蓝牙移动单元320,那么节点B的控制源325将会经由空中接口320建立信令路径。例如,UMTS RACH的等价物可以借助空中接口320而被建立。初始RACH由TCS Bin主设备(未显示)接收,该设备会为新的移动单元305创建TCS Bin层330的实例,并且会(向系统300)指定一个唯一的信道标识编号。TCS Bin主设备还可以用信号向节点B的控制源325告知已经激活了新的TCS Bin层330,并且将TCS Bin句柄传递给节点B的控制源325,其中控制源325将会识别TCS Bin层330。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个移动单元305都具有TCS Bin层330的实例。
节点B的控制源325还为每个蓝牙移动单元305创建控制器335的一个实例,并且将TCS Bin句柄与控制器335相关联。控制器335可以为每个蓝牙移动单元305创建映射器。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器335使用蓝牙组帧协议来接收反向RLC/MAC构造消息,并且构造如图5所示的RLC/MAC协议层,此外还向映射器340提供端点标识符。映射器340则在无线电载体字段所识别的空中接口320上将UMTS信令映射给已经由恰当的控制器335构造的恰当的RLC/MAC端点。映射器340还可以在空中接口320上将来自恰当TCS Bin端点的UMTS数据映射到已由恰当的控制器335构造的恰当的RLC/MAC端点。然后,映射器340会将组帧协议端点映射到相关的TCS Bin端点。举例来说,通过使用TCS Bin句柄,映射器340可以识别正确的TCS BinRB0和RB1以及空中接口320的组帧协议消息传递端点。这样一来,信令载体可以得到恰当识别和管理。例如,通过添加MAC和RLC层,可以识别正确的RBx信令信道,并且将其映射到恰当的TCS Bin 330。此外,如上所述,如果执行软切换,那么控制器335还可以执行必要的蓝牙组帧协议同步。
节点B的控制源325还经由接口355而在基站路由器350中构造BSR控制源345。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面应用保持在基站路由器350内部的RRC层以及蓝牙节点B 315的TCS Bin层上。在一个实施例中,初始接触可以经由已知端口编号执行,然后则会执行握手,其中所述握手可以包括那些保持在蓝牙节点B 315中的类似SIM的信息。一旦进行了验证,则可以将节点B的控制源325与BSR控制源345之间的更进一步的应用通信弹回到另一个专用套接字,并且可以使用例如网际协议安全来对两个实体间的通信进行加密。在初始通信过程中,节点B的控制源325以及BSR控制源345将会建立不同的控制信道。在一个实施例中,节点B的控制源325以及BSR控制源345将会建立组帧协议端点,该端点表示的是添加了相关的RLC和MAC层的预期常规信令载体。
特别地,BSR控制源345可以为各个蓝牙移动单元305创建控制器360,并且为在与恰当的蓝牙TCS Bin层330相连的接口355上进行的通信创建BSR无线电资源控制器(RRC)365。控制器360可以在基站路由器350的RRC层365中创建恰当的RB0和RB1端点(RBi 1和RBi 0,其中i表示TCS Bin层330的实例)。在接收到来自RBi 0的信令时,BSR RRC 365知道在RBi 1上做出响应,并且可以实施恰当的RACH CCCH信号映射。
在完成了初始检测和信道映射后,对蓝牙节点B 315的专用控制和业务信道、即DCCH和DTCH来说,那些与为其管理恰当信令和业务量无线电载体创建/删除的任务有关的后续操作(信道请求)可以减少。在一个实施例中,其中为BSR控制源345提供了BSR无线电资源控制器(RRC)365的先验知识,并且专用控制和业务信道是响应于BSR无线电资源控制器(RRC)365接收的信令而被创建的。在这个实施例中,在预期经由DCCH接收信令响应的情况下,BSR无线电资源控制器(RRC)365必须创建RLC和MAC层,因此BSR无线电资源控制器(RRC)365知道蓝牙节点B控制源325必须为DCCH创建相关的上行链路RLC和MAC层。这样一来,蓝牙节点B的控制源325将会接收来自BSR控制源345的信令,其中所述信令与BSR控制源345创建的协议层是相反的。
通过以上述方式在系统300中实施控制面交互,可以采用一种非常简单和相容的方式来对移动单元305进行管理,并且RLC和MAC层可以像在基于UMTS的常规通信中那样运作。例如,在来自移动单元305的帧上可以执行上行链路帧检测(软切换),并且在下行链路上可以对从UMTS信道到蓝牙信道的恰当变换进行识别。简言之,由于信令和数据可以从恰当的物理、传送以及逻辑信道中识别,并且可以指向所述信道,因此可以将蓝牙节点B 315视为是另一个节点B,并且仍旧可以将信令/数据经由空中接口320发送到移动单元305或是从所述移动单元305接收信令/数据。
上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对受益于这里的教导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针对本发明所进行的不同但是等价的修改和实施都是显而易见的。此外,除了以下权利要求中描述的内容之外,并没有对这里显示的构造或设计细节进行限制。因此,很明显,上文公开的特定实施例是可以变更或修改的,并且所有这些变化都被视为是在本发明的范围和实质以内。相应地,这里寻求的保护范围是在以下的权利要求中阐述的。
Claims (10)
1.一种方法,包括:
经由依照第一协议工作的第一无线电信链路而请求从依照第一协议工作的第一无线网络切换到依照第二协议工作的第二无线网络,其中第一协议不同于第二协议;
响应于切换请求,形成一条依照第一和第二协议的第二无线电信链路,其中第二无线电信链路与第一无线电信链路是共存的;以及
在形成第二无线电信链路之后,撤销第一无线电信链路。
2.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第一协议是通用移动电话(UMTS)协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协议、个人通信系统(PCS)协议以及基于IP协议的语音通信(VoIP)中的至少一种。
3.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第二协议是蓝牙协议和802.11协议中的至少一种,并且其中第二无线网络包含了处于限定集合以内的多个提供蓝牙功能的设备,这些设备相互之间依照蓝牙协议并通过发送往来于集合内部的主设备的消息来进行通信。
4.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第一网络是主网络,并且其中形成与第一无线电信链路共存的第二无线电信链路包括使用主网络所确定的帧编号序列来形成第一和第二无线电信链路,其中形成依照第一和第二协议的第二无线电信链路包括形成依照第一和第二协议的第二无线电信链路,由此在第一和第二网络之间保持控制信令。
5.权利要求1的方法,还包括:在形成了第二无线电信链路之后,使用第一无线电信链路、第二无线电信链路或是同时使用第一和第二无线电信链路来传送信息。
6.一种方法,包括:
经由依照第一和第二协议工作的第一无线电信链路而请求从依照第一协议工作的第一无线网络切换到依照第二协议工作的第二无线网络,其中第一协议不同于第二协议;
响应于切换请求,形成依照第二协议的第二无线电信链路,其中第二无线电信链路与第一无线电信链路是共存的;以及
在形成了第二无线电信链路之后,撤销第一无线电信链路。
7.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中第一协议是蓝牙协议和802.11协议中的至少一种,并且其中第一无线网络包含了处于限定集合以内的多个提供蓝牙功能的设备,这些设备相互之间依照蓝牙协议并通过发送往来于集合内部的主设备的消息来进行通信。
8.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中第二协议是通用移动电话(UMTS)协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协议、个人通信系统(PCS)协议以及基于IP协议的语音通信(VoIP)中的至少一种。
9.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中第二网络是主网络,并且其中形成与第一无线电信链路共存的第二无线电信链路包括使用主网络所确定的帧编号序列来形成第一和第二无线电信链路,其中形成依照第一和第二协议的第二无线电信链路包括形成依照第二协议的第二无线电信链路,由此在第一和第二网络之间保持控制信令。
10.权利要求6的方法,还包括:在形成了第二无线电信链路之后,使用第一无线电信链路、第二无线电信链路或是同时使用第一和第二无线电信链路来传送信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0/923,959 | 2004-08-23 | ||
US10/923,959 US7843882B2 (en) | 2004-08-23 | 2004-08-23 | Soft vertical handovers in wireless networks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44547A true CN1744547A (zh) | 2006-03-08 |
CN1744547B CN1744547B (zh) | 2010-09-15 |
Family
ID=35219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51009157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44547B (zh) | 2004-08-23 | 2005-08-23 | 无线网络中的软垂直切换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843882B2 (zh) |
EP (1) | EP1631011B1 (zh) |
JP (1) | JP5004447B2 (zh) |
KR (1) | KR101109558B1 (zh) |
CN (1) | CN1744547B (zh) |
DE (1) | DE602005005122T2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83856B (zh) * | 2009-02-18 | 2011-01-19 | 北京交通大学 | 基于多信道同步检测下移动终端的垂直切换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021260A1 (en) * | 2001-07-25 | 2003-01-30 | Daley Robert S. | System and method for frame selection in IP-based CDMA network |
US20060246903A1 (en) * | 2005-04-29 | 2006-11-0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voice data handoff between cellular network and WiBro/WLAN network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 environment |
US20060285519A1 (en) * | 2005-06-15 | 2006-12-21 | Vidya Narayanan |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facilitate handover key derivation |
EP1943777B1 (en) * | 2005-10-31 | 2016-07-20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process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07052921A1 (en) * | 2005-10-31 | 2007-05-10 | Lg Electronics Inc. | Data receiving method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
CN101300754B (zh) | 2005-10-31 | 2012-02-22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无线电接入信息的方法 |
WO2007066883A1 (en) * | 2005-10-31 | 2007-06-14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 measurement report in a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
JP4818371B2 (ja) * | 2005-10-31 | 2011-11-16 |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 無線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制御情報の処理方法 |
US7499431B2 (en) * | 2006-02-14 | 2009-03-03 | Zyxel Communications Corp. | Method for performing a network handoff in a wireless network environment |
US7492739B2 (en) * | 2006-04-05 | 2009-02-17 | Motorola, Inc. | Method for enhancing the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in a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
FI20065562A0 (fi) * | 2006-09-13 | 2006-09-13 | Nokia Corp | Vertikaalinen yhteysvastuun vaihto |
KR101242174B1 (ko) | 2006-10-10 | 2013-03-1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오버레이 네트워크에서의 수직적 핸드오버 방법 |
US8565744B2 (en) * | 2006-10-31 | 2013-10-22 | Intel Corporation | Vertical handover composite quality measures |
US8412207B2 (en) | 2006-12-21 | 2013-04-02 | Core Wireless Licensing S.A.R.L. | Method of providing a mobility service |
CN101321156B (zh) * | 2007-06-06 | 2011-05-04 | 艾威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基于第一互通协议进行第二互通协议扩展的方法和系统 |
US20090042563A1 (en) * | 2007-08-08 | 2009-02-12 | Bernard Marc R |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support services for a non-resident device |
GB2453526B (en) * | 2007-09-28 | 2009-11-1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CN102037767B (zh) * | 2008-05-20 | 2014-05-14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移动通信方法以及无线基站 |
TWI371982B (en) * | 2008-10-03 | 2012-09-01 | Ind Tech Res Inst | Adaptive handover apparatus and method in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environment |
US9288780B2 (en) * | 2009-02-17 | 2016-03-15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servers and system including servers, and computer programs |
EP2614673B1 (en) * | 2010-09-07 | 2018-03-07 | Empi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LC | Dynamic internetwork load balancing |
CN103813454B (zh) * | 2012-11-15 | 2017-08-29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进行设备至设备通信的方法以及相应的控制方法 |
WO2016095115A1 (en) * | 2014-12-17 | 2016-06-2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Handover using dual active connection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7716A (ja) * | 1997-07-03 | 1999-01-29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ハンドオフ制御方法 |
FI106494B (fi) * | 1998-11-05 | 2001-02-15 | Nokia Networks Oy | Kehystahdistusmekanismi |
US6243581B1 (en) * | 1998-12-11 | 2001-06-05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amless roaming betwe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with a mobile terminal |
US6993359B1 (en) * | 2000-04-28 | 2006-01-31 | Cisco Technology,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cell handover in wireless networks using multiple protocols |
EP1351530B1 (en) * | 2000-11-17 | 2005-04-27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7843878B2 (en) * | 2000-12-04 | 2010-11-30 | Ericsson Ab |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control handoff between different wireless systems |
US8019335B2 (en) * | 2001-01-29 | 2011-09-13 | Nokia Corporation | Identifying neighboring cells in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7308263B2 (en) * | 2001-02-26 | 2007-12-11 | Kineto Wireless, Inc. |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the handover of a telecommunication session between a licensed wireless system and an unlicensed wireless system |
US6947405B2 (en) * | 2001-03-19 | 2005-09-20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Cellular system with cybercells |
WO2002103970A1 (en) * | 2001-06-18 | 2002-12-27 | Tatara System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verging local area and wide area wireless data networks |
US6973058B2 (en) * | 2001-07-31 | 2005-12-06 | Broadcom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cessing a multi-line gateway using cordless telephony terminals |
US7200112B2 (en) * | 2002-01-02 | 2007-04-03 | Winphoria Networks, Inc. |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a mobile station to sense and select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 or a wide area mobile wireless network (WWAN) |
KR100984656B1 (ko) * | 2002-04-11 | 2010-10-01 | 퀄컴 인코포레이티드 | 무선 인터페이스 동기 |
US7583632B2 (en) * | 2002-05-28 | 2009-09-01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Efficient handoffs between cellular and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US7826868B2 (en) * | 2002-10-10 | 2010-11-02 | Robbins Barry R | Extension of a local area phone system to a wide area network |
EP1411670B1 (en) * | 2002-10-17 | 2005-12-28 | Alcatel | A hybrid UMTS/WLAN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7606190B2 (en) * | 2002-10-18 | 2009-10-20 | Kineto Wireless, Inc. | Apparatus and messages for interworking between unlicensed access network and GPRS network for data services |
US6904029B2 (en) * | 2003-01-23 | 2005-06-07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source-initiated handoff from a source cellular wireless network to a target non-cellular wireless network |
US9166867B2 (en) * | 2003-01-27 | 2015-10-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eamless roaming |
US7904068B2 (en) * | 2003-06-06 | 2011-03-08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integrated voice and data services utilizing wired cordless access with unlicensed spectrum and wired access with licensed spectrum |
US20050227691A1 (en) * | 2004-03-19 | 2005-10-13 | Pecen Mark E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handover between two networks during an ongoing communication |
US20050226185A1 (en) * | 2004-04-07 | 2005-10-13 | Tell Daniel F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via a wireless local-area network |
US7200383B2 (en) * | 2004-04-26 | 2007-04-03 | Nokia Corporation | Subscriber authentication for unlicensed mobile access signaling |
US20060039332A1 (en) * | 2004-08-17 | 2006-02-23 | Kotzin Michael D | Mechanism for hand off using subscriber detection of synchronized access point beacon transmissions |
US7565144B2 (en) * | 2004-11-01 | 2009-07-21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system and mobile station for handing off communications from a cellular radio access network to an unlicensed mobile access network |
-
2004
- 2004-08-23 US US10/923,959 patent/US784388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8-18 DE DE602005005122T patent/DE602005005122T2/de active Active
- 2005-08-18 EP EP05255122A patent/EP1631011B1/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5-08-23 KR KR1020050077397A patent/KR10110955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5-08-23 CN CN2005100915779A patent/CN174454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8-23 JP JP2005240568A patent/JP500444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83856B (zh) * | 2009-02-18 | 2011-01-19 | 北京交通大学 | 基于多信道同步检测下移动终端的垂直切换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631011A1 (en) | 2006-03-01 |
DE602005005122D1 (de) | 2008-04-17 |
US7843882B2 (en) | 2010-11-30 |
KR101109558B1 (ko) | 2012-02-06 |
US20060039327A1 (en) | 2006-02-23 |
DE602005005122T2 (de) | 2009-02-19 |
JP2006060831A (ja) | 2006-03-02 |
EP1631011B1 (en) | 2008-03-05 |
CN1744547B (zh) | 2010-09-15 |
KR20060050576A (ko) | 2006-05-19 |
JP5004447B2 (ja) | 2012-08-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744547B (zh) | 无线网络中的软垂直切换方法 | |
US7164917B2 (en) | Radio access network apparatus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 |
CN1741678B (zh) | 扩展蜂窝电话协议 | |
JP2008048415A (ja) |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接続パラメータ調整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 |
CN1706166A (zh) | 用于通过移动站把外围设备连接到支持网络的系统和方法 | |
KR20100072236A (ko) | 무선통신시스템 및 무선통신방법 | |
CN103313325A (zh) | 切换方法及装置、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 |
AU4539100A (en) | Processing of mobile originated calls in packet switched protocol base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
US7940701B2 (en) | Network selection | |
JP2003333644A (ja) | Iu−FlexベースのMBMSを実行するための方法 | |
US20040235477A1 (en) | Wireless handover using anchor termination | |
WO2010078742A1 (zh) | 跨Iur口传递小区能力的方法、系统及DRNC | |
JP2004274740A (ja) | 分散無線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の移動体制御機能エンティティとセル制御機能エンティティの間でメッセージを経路指定する方法 | |
JP2010510735A (ja) | トランキング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呼出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
CN101006704A (zh) | 用于移动切换的动态分组缓冲系统 | |
AU777183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witching media packets for packet-based communicat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
KR100378317B1 (ko) | 패킷 기반의 구내 무선 통신망 시스템 | |
JP3934346B2 (ja) | 通信ネットワーク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ルータ | |
JP5643365B2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ユーザプレーン制御装置並びにその通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15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