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31070A - 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方法及传热介质 - Google Patents

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方法及传热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31070A
CN1731070A CN 200510103326 CN200510103326A CN1731070A CN 1731070 A CN1731070 A CN 1731070A CN 200510103326 CN200510103326 CN 200510103326 CN 200510103326 A CN200510103326 A CN 200510103326A CN 1731070 A CN1731070 A CN 17310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ransfer
transfer medium
heat
phase
phase trans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10332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建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051010332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731070A/zh
Publication of CN17310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310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方法及传热介质,是在基础传热介质内加入辅助相变传热物质,使得在基础传热介质的工作温度范围内无相变传热时,辅助相变传热物质进行相变传热,基础传热介质在相变传热时,辅助相变传热物质在低于基础相变传热介质的相变温度下进行相变传热。这种方法及介质能够实现对传热的整体热控制及热管理。

Description

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方法及传热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流态化传热介质进行强化传热的方法,以及一种流态化强传热介质,通过在基础传热介质中加入辅助相变传热物质实现对传热的整体的热控制及热管理。
背景技术
利用传热介质传热是最常见的一种传热方式,即利用传热介质在热源处吸收热量,并使吸收热量后的传热介质在放热设备或放热端内放出热量,到达传热的目的。传热介质作为一种流体,在密闭、封闭或半封闭的系统内流动。这种传热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以及民用、工业设备中。
传热过程包括换热、集热、散热、蓄热的热量的传递、交换、收集、储存、应用、控制、管理的所有过程,在本发明中,传热的概念包括以上所述的所有的过程。
根据传热介质在传热过程中是否有相变发生,可以分为有相变的传热,例如在空调、热泵中,采用氟里昂或氨、烷烃、水等作为传热介质,传热介质在蒸发器内从外界吸收热量,由液态变化为气态,然后经过压缩机、节流阀或泵等设备调节压力后,在冷凝器内由气态变成液态放出热量,来实现热控制或热管理。这种过程中传热介质在吸热及放热过程中有相变发生,属于相变传热。同样,在热管传热过程中,热管内的传热介质在吸热端由液态变为气态吸收热量,在放热端则由气态变成液态放出热量,也属于相变传热。还有,在工业换热(升温、冷却)过程中或民用采暖过程中,如果用蒸汽采暖,则在换热设备存在相变;如果用水或其它流体作为传热介质,通常在传换过程中不存在相变过程,属于非相变传热,如在民用采暖过程中通入到楼宇及家庭的散热器中的高温水,或在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电子器件冷却系统中,以及机械设备中用于冷却设备的机油等,常用流体循环来将热量传递到外部环境达到热控制或热管理的目的,所用的传热介质即流体可以为液体、气体或气液以及沸腾状态的混合物。
在航天和军事产品中,有比普通工业产品更高的传热性能要求,特别是对热控制的精度有更高的要求,所涉及的产品的应用的领域虽然不同,但其整体的热控制热管理的要求更高。
换热的目的一般来说是对热量进行交换或对温度进行热控制或热管理,通常,换热的热流量大小受换热设备的换热面积、传热介质的导热系数、热容量及流量、传热的热阻、传热温差的影响。通常,在一般传热系统中,换热设备的面积是一个固定的参数,传热介质的导热系数、热容量也是一定的,热控制或热管理往往是通过改变传热介质的循环量来实现的,在热泵或空调等系统中还通过控制蒸发设备及冷凝设备的操作压力来进行热控制或热管理调节。
然而,由于环境温度或者是换热系统中放/吸热量的波动频率较高或幅度较大,通过改变传热介质的流量及操作压力等方式会出现滞后或能力的不足,造成传热介质既使循环量最大时仍不能将待移走或补充的热量吸收或放出,出现换热能力的不足,这会造成被调节的系统或环境的温度出现不希望的波动,使得传热的目的无法实现。传统的方法可以通过设置很大的换热面积的余量保证在热量变化时仍可以实现对热量的传热,但这样将增加成本及浪费很多材料,特别是对于有重量、体积、成本要求的传热,采用这种方法将无法实现传热的热管理、热控制的目的,如计算机CPU的热管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方法,通过使传热介质多相化来强化传热介质的传热能力从而实现系统的传热能力的增强以及热控制及热管理的目标。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方法,在基础传热介质内加入辅助相变传热物质,使得在基础传热介质的工作温度范围内无相变传热时,辅助相变传热物质进行相变传热,基础传热介质在相变传热时,辅助相变传热物质在低于基础传热介质的相变温度下进行相变传热或储能。
在基础传热物质中加入辅助相变物质,称为将工作介质多相化。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包括基础传热介质和辅助相变传热物质,辅助相变传热物质的相变温度在基础传热介质的工作温度区间之内,且其相变温度要低于基础传热介质的同一压力下的相变温度。
由于无论是基础传热介质还是辅助相变传热物质,其本身都属于传热介质,因此两者可采用任意比例,但为获得较佳的温度调节效果,基础传热介质与辅助相变传热物质的体积比可以为100∶1~300,使得能够充分发挥出多相传热的效果。
所述的基础传热介质可以为任何能够用于传热的流体,用于热管时优选钠、萘、钾、铯、导热油、水、汞、联苯、导热姆、丙酮、氨、甲醇、乙醇、F-22、乙烷、氮中的一种或多种;用于制冷设备或热泵时优选CFC、HCFC、HFC以及CFCs、HFCFs、HFCs、水、氨、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碳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用于发动机散热时优选水或发动机的不冻液;用于供暖设备时用水或水蒸汽。
所述的辅助相变传热物质可以为液气相变物质、固固相变物质、固液相变物质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所述的液气相变物质可以为钠、萘、钾、铯、导热油、水、汞、联苯、丙酮、氨、甲醇、乙醇、F-22、乙烷,CFC、HCFC、HFC、CFCs、HFCFs、HFCs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
所述的固固相变物质可以为PE(季戊四醇)、PG(2,2-二羟甲基丙醇)、NPG(新戊二醇)、TMP(三甲基丙烷)、TAM(三羟甲基甲胺)、无机盐、层状钙钛矿、硫氰化铵(NH4SCN)、高分子聚合物、高分子交联树脂、接枝共聚物、聚乙烯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固液(液固)相变物质可以为无机水合盐、石蜡、脂肪酸、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的卤化物、高温融化盐、混合盐、金属、合金、高级脂肪烃、醇、及盐、多烃基化合物,其中无机水合盐主要为硫酸盐、磷酸盐、碳酸盐、醋酸盐;高温融化盐主要有氟化盐、氯化物、硝酸盐、碳酸盐、硫酸盐;多烃基化合物可以为多元醇、季戊四醇、新戊二醇。
当基础传热介质与辅助相变传热物质或辅助相变传热物质之间易发生反应或避免与其他物质混合时,还可以将辅助相变传热物质包裹在一个壳体内成为颗粒状物质。
当基础传热介质进行无相变传热时,例如用于工业系统或建筑采暖、发动机冷却等,基础传热介质在以液态在管道和换热设备流动时,吸收热量后其温度升高,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利用显热传热。当温度较高而显热传热能力不足时,温度升高使得辅助相变传热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吸收大量热量,保证温度不会过高;放热时由气态变成液态并放出潜热,也可以维持系统温度不会过低,并且因为相变传热速率高于无相变的传热速率,所以能够显著改善传热效果,实现对传热的整体的温度控制及均衡。对于基础传热介质在传热过程中发生相变的传热过程,采用多相的工作介质可以将热源的高峰工作时的热量储存在辅助相变传热物质中,经多次的循环或在热源的低峰工作时发热量减少时在将热量释放,同时,这样也可以减少冷凝端的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平衡工作介质在不同的工作区间的工作温度,从而实现对传热的整体的热控制或热管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方法及传热介质作进一步说明,以助于理解本发明的内容。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涉及的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适宜的应用领域为:建筑供暖,发动机冷却,电子器件液冷,机械、医疗设备温度控制,航天,军事。
基础传热介质:水,工作温度为0-100℃,工作压力为正常气压。
下面不同的实施例中采用了不同的辅助相变传热物质:
实施例1.1
辅助相变传热物质为液气相变物质,为甲醇与乙醇的混合物。本实施例中基础传热介质与辅助相变传热物质构成的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的各组分体积比为:
水:100,汽化温度为100℃;
甲醇:30,汽化温度为:64.7℃;
乙醇:40,汽化温度为:78.3℃;
采用这种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的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方法为:在水中加入甲醇、乙醇作为传热介质,在加热端,随着温度的升高,甲醇首先汽化,然后乙醇汽化,进入到冷凝端时为汽液两相传热介质,在温度低于78.3℃时乙醇冷却释放潜热,到温度64.7℃时甲醇释放潜热,这样实现了两相传热及利用显热及潜热共同传热,提高了工作介质的传热能力。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中以固固相变物质为辅助相变传热物质,该物质采用2,2-二羟甲基丙醇(PG)。
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的各组分体积比为:
水:100份
2,2-二羟甲基丙醇(PG):10份,相变温度:81.76℃,转变焓:172.458J/G;
采用这种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的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方法为:在水中加入固固相变物质作为辅助相变传热物质,在换热系统的加热端,当水被加热到81.76℃时,PG开始吸热相变,到冷凝端后,当温度低于81.76℃时开始放热,从而实现利用固固相变与水的无相变的传热;
实施例1.3
辅助相变传热物质采用固液(液固)相变物质,由三水醋酸钠、AL(NO3)3·9H2O及三羟甲基乙烷构成。
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的各组分体积比为:
水:100份
三水醋酸钠:70份相变温度58.2℃,熔解热250.8J/G,
AL(NO3)3·9H2O:80份,相变温度90℃,熔解热135.9J/G
三羟甲基乙烷:100份,相变温度80℃,熔解热309J/G
利用三种相变材料的不同的相变温度,在不同的相变点进行温度的释放,完成相变的传热;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涉及的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适用的领域包括:发动机冷却,机械、医疗设备热控制,航天,军事。
基础传热介质:机油,工作温度,10-200℃,压力,正常气压
实施例2.1
辅助相变传热物质为固固相变物质,本实施例中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各组分的体积比为:
机油:100份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2份,相变温度126℃,相变焓157J/G,颗粒度10nm(纳米)
高密度聚乙烯(HDPE),2.5份,相变温度133℃,相变焓212J/G,颗粒度90nm(纳米);
采用这种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的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方法为:在机油为基础传热物质的工作介质中,加入非金属的相变物质,制成纳米的非金属添加物,使其既可以保持有纳米物质的功能流体的特性,有通过相变物质控制机油的温度,即增加了其传热能力,又增加了热控制热管理能力,使得发动机在高温时可以通过相变蓄热将温度控制在适合的温度。
实施例2.2
辅助相变传热物质为固液(液固)相变物质,为LiNO3(体积比42%)+KNO3(体积比58%)。
本实施例中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各组分的体积比为:
机油:100份
LiNO3(体积比42%)+KNO3(体积比58%),:10份,相变温度120℃,相变焓151J/G;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涉及的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适用的领域:冶金、钢铁、化工行业余热回收,发动机余热回收,电子机械设备温度控制,建筑供暖,医疗设备温度控制,航天,军事。
基础传热介质:导热油,工作温度,-10-400℃,压力,正常气压。
实施例3.1
辅助相变传热物质为固固相变物质,由纯聚乙二醇(PEG)及高密度聚乙烯(HDPE)构成。
本实施例中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各组分的体积比为:
导热油:100份
纯聚乙二醇(PEG):10份,相变温度:328℃,相变焓185J/G
高密度聚乙烯(HDPE):50份,相变温度:133℃,相变焓212J/G
本工作介质的工作温度适合于在0-400℃内变化,在加热温低于133℃时,依靠高密度聚乙烯(HDPE)进行相变传热,当加热端温度低于328℃时,依靠纯聚乙二醇(PEG)进行相变传热,其放热端温度低于133℃,以便保证相变传热可以实现。
实施例3.2
本实施例中的辅助相变传热物质采用固液(液固)相变物质,由LiCl-KCl及NaCl-NaNO3、LiNO3-KNO3组成。
本实施例中的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各组分的体积比为:
导热油:100份
LiCl-KCl:1份,相变温度:352℃,熔解热117.8J/G
NaCl-NaNO3:30份,相变温度:290℃,熔解热247J/G
LiNO3-KNO3:50份,相变温度:120℃,熔解热151J/G
实施例4
应用领域:制冷空调、热泵,航天,军事。
基础传热介质为F13,其正常沸点47.68℃,体积100份,工作温度,-10-80℃。
实施例4.1
本实施例中采用液气相变物质作为辅助相变传热物质,该辅助相变传热物质由F11、F22组成。
本实施例中的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各组分的体积比为:
F13,100份;
F11,80份,正常沸点23.7℃
F22,100份,正常沸点31℃。
三种不同相变点的工作介质使用时存在不同的温度点相变,使得空调系统在四季变化时可以在不同的工作温度下采用不同的工作介质实现相变过程,使得空调系统在夏天制冷及冬季供暖的不同工作温度区间内以不同相变点的工作介质为主进行相变,使得空调系统的整体效能最高。
实施例4.2
本实施例中采用固液相变物质作为辅助相变传热物质,该辅助相变传热物质由CH3COONa·3H2O、Na2SO3·10H2O(加入适量氧化纳)组成。
本实施例中的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各组分的体积比为:
F13,100份;
CaCl2·6H2O,10份,相变温度:58℃,潜热值:250KJ/KG
Na2SO3·10H2O(加入适量氧化纳),20份,相变温度:17-27℃,潜热值:246KJ/KG
采用这种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的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方法为:将两种相变材料分别制造为颗粒物,并且将其用胶囊包裹,加入基础传热介质-F13中,在制冷过程中Na2SO3·10H2O(加入适量氧化纳)为辅助相变物质实现制冷的相变,在供热过程中,采用CaCl2·6H2O为相变物质,实现辅助相变传热,加入两种成分的物质将提高制冷与供热循环的整体效能。
实施例4.3
本实施例中采用固固相变物质作为辅助相变传热物质,该辅助相变传热物质由层状钙钛矿及PG30%+NPG70%组成。
本实施例中的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各组分的体积比为:
F13,100份;
层状钙钛矿30份,相变温度0-12℃,相变焓42-146KJ/KG
PG30%+NPG70%,20份,相变温度31-81℃,相变焓73-42KJ/KG
层状钙钛矿为制冷过程的辅助相变物质,PG30%+NPG70%为制热过程中的辅助相变物质;
实施例5
应用领域:热管、热管散热器、热管换热器、热管集热器、热管蓄热器,脉冲热管、循环热管、曲面热管、复杂热管,航天,军事
基础传热介质:水,工作温度,20-300℃,压力,0.0001帕-500帕。
实施例5.1
本实施例中的辅助相变传热物质为乙醇及丙酮。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的体积组成为:
水:100份,正常沸点100℃
丙酮:30份,正常沸点56℃
乙醇:40份,正常沸点78℃
在工作过程中,首先丙酮开始汽化相变传热,在其所有的工作介质完全汽化后温度升高,乙醇开始汽化相变传热,待乙醇全部汽化完成后,水开始汽化相变传热,在冷凝段的工作温度要低于最低的初始相变工作介质的相变传热温度,如在本例中,冷凝段的温度应该低于丙酮的冷凝温度。低温丙酮,中温乙醇,高温水三种工作介质在不同的各种温度点产生相变传热,适应于在加热段不同的加热段工作温度及不同的传热能力的要求,通过调整不同的体积比可以使用于不同的温度点的需要,从而保证了系统在不同的工作区间的最高效能的传热,实现了对系统的热控制及热管理。
实施例5.2
本实施例中以固固相变物质作为辅助相变传热物质,本实施例中的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的体积比构成为:
水,100份,正常沸点100℃
AMP,20份,转变温度:56.96℃,转变焓114KJ/KG;
PG30%+NPG70%(二元体系结构):50份,转变温度:40-81℃,转变焓27-85KJ/KG
本实施例中的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的中,其主要的辅助相变传热物质为PG30%+NPG70%(二元体系结构),其具有较宽的相变温度区间,但在其特殊的温度点,根据系统的热控制的目标选择不高于60℃,因而采用AMP使系统的温度达到接近60℃时可以将热量大量的吸收,使得系统的热控制的目标可以实现。
实施例5.3
本实施例中的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的体积构成为:
水:100份,正常沸点100℃
乙醇:100份,正常沸点78℃
丙酮:130份,正常沸点56℃,
NaSO4·10H2O:150份,相变温度为32℃,熔解潜热为250KJ/KG,
十八酸(饱和一元脂肪酸):30份,相变温度为69.9℃,熔解潜热为63KJ/MOL,
本例特别适合于电子器件的散热器的热控制(散热器)产品中,采用基础传热物质为水,同时采用两种液气相变和固固相变物质为辅助相变物质,其罐装时内部真空度为0.1帕,在基本的相变温度点30-50℃区间内以乙醇、丙酮、NaSO4·10H2O为主要的工作介质,随着热源的温度的增加及工作时间的增加,热量开始由丙酮汽化相变传热,同时NaSO4·10H2O采用固固相变传热,如果热源的热量逐渐增加或突然增加,此时系统的温度也同时增加,水被汽化通过相变传热,当温度达到69℃时,十八酸(饱和一元脂肪酸)开始发生相变蓄热,使得系统被控制在70℃以下的温度区间工作,保证电子器件在大功率使用(如计算机CPU超频)时,仍使系统符合热控制的要求,从而高效的保证系统的热管理目标的实现。特别对于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等对空间和重量有要求的产品,可以采用此技术方法在符合要求的体积重量下仍可以完美的实现系统的热管理热控制的要求。

Claims (10)

1、一种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础传热介质内加入辅助相变传热物质,使得在基础传热介质的工作温度范围内无相变传热时,辅助相变传热物质进行相变传热,基础传热介质在相变传热时,辅助相变传热物质在低于基础传热介质的相变温度下进行相变传热或储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基础传热介质与辅助相变传热物质易发生反应或辅助相变传热物质之间易发生反应或避免与其他物质混合时,将所述的辅助相变传热物质包裹在一个壳体内成为颗粒状物质。
3、一种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包括基础传热介质,其特征在于:在基础传热介质中还加有辅助相变传热物质,辅助相变传热物质的相变温度在基础传热介质的工作温度区间之内,且其相变温度要低于基础传热介质同一压力下的相变温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其特征在于:当基础传热介质与辅助相变传热物质易发生反应或辅助相变传热物质之间易发生反应或避免与其他物质混合时,将所述的辅助相变传热物质包裹在一个壳体内成为颗粒状物质。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础传热介质与所述的辅助相变传热物质的体积比为100∶1~300。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助相变传热物质为液气相变物质或固固相变物质、固液相变物质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固相变物质为季戊四醇、2,2-二羟甲基丙醇、新戊二醇、三甲基丙烷、三羟甲基甲胺、无机盐、层状钙钛矿、硫氰化铵、高分子聚合物、高分子交联树脂、接枝共聚物、聚乙烯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液相变物质为无机水合盐、石蜡、脂肪酸、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的卤化物、高温融化盐、混合盐、金属、合金、高级脂肪烃、醇、多烃基化合物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机水合盐为硫酸盐或磷酸盐、碳酸盐、醋酸盐,所述的高温融化盐为氟化盐或氯化物、硝酸盐、碳酸盐、硫酸盐。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烃基化合物为多元醇或戊四醇、新戊二醇。
CN 200510103326 2005-09-16 2005-09-16 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方法及传热介质 Pending CN173107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510103326 CN1731070A (zh) 2005-09-16 2005-09-16 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方法及传热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510103326 CN1731070A (zh) 2005-09-16 2005-09-16 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方法及传热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31070A true CN1731070A (zh) 2006-02-08

Family

ID=35963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10103326 Pending CN1731070A (zh) 2005-09-16 2005-09-16 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方法及传热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73107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14024883A1 (ja) * 2012-08-08 2016-07-25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蓄熱材組成物、それを用いた補助熱源および熱供給方法
CN107216691A (zh) * 2017-05-10 2017-09-2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固‑固相变改性硅灰基阻燃木材复合涂料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14024883A1 (ja) * 2012-08-08 2016-07-25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蓄熱材組成物、それを用いた補助熱源および熱供給方法
CN107216691A (zh) * 2017-05-10 2017-09-2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固‑固相变改性硅灰基阻燃木材复合涂料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0098C (zh) 燃气热泵式空调装置及其运行方法
Khademi et al. A brief review on different hybrid methods of enhancement within latent heat storage systems
CN101018931B (zh) 采用兰金循环系统对来自燃料电池的废热进行热能转换所用的工作流体
CN1108502C (zh) 空气器
Ismail et al. New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s: A review
CN85106253A (zh) 转换能量的方法
CN1786619A (zh) 热电联合系统
CN1135329C (zh) 致冷系统和操作方法
CN1083508A (zh) 含有1,1,1,2,3,3,3,-七氟丙烷的致冷剂混合物
CN103982259B (zh) 一种基于orc系统的柴油发电机废热发电装置
JP2005241148A (ja) 太陽光利用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稼働制御方法
JP2006219557A (ja) 蓄熱材組成物、これを用いた蓄熱体及び蓄熱装置
CN101285657A (zh) 超临界流体的流态化强化传热方法及其传热工作介质和应用
Li et al. Cold thermal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toward sustainability
CN1840603A (zh) 一种共晶盐相变材料及其制作方法
CN1529108A (zh) 使用可燃性致冷剂的空调器
CN1291221A (zh) 使用有机金属液体吸收剂的热泵
CN104180521A (zh) 一种纳米相变储能式热泵热水器
CN1731070A (zh) 流态化多相强化传热方法及传热介质
CN1183087C (zh) 丙烯酸的制备方法及用于制备丙烯酸的设备
Raut et al. A review on latent heat energy storage for solar thermal water-lithium bromide vapor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CN1731069A (zh) 流态化传热的强化传热方法及流态化多相传热工作介质
CN1404569A (zh) 致冷循环设备
CN101067526A (zh) 热泵相变式供热及其应用技术
CN1051244A (zh) 贮热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