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28696B - 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28696B CN1728696B CN2005100874317A CN200510087431A CN1728696B CN 1728696 B CN1728696 B CN 1728696B CN 2005100874317 A CN2005100874317 A CN 2005100874317A CN 200510087431 A CN200510087431 A CN 200510087431A CN 1728696 B CN1728696 B CN 172869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channel
- terminal
- base station
- subcarrier
- qual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42 quality metric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62 f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17 excl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61 pathw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07 rearrang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Quality of the received signal, e.g. BER, SNR, water fil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3/00—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4B3/00 - H04B11/00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多用户通信系统中,通过使用每个子信道的质量测量向子信道分配副载波。初始副载波被分配给每个子信道,并测量质量度量。根据每个子信道的质量测量来分配后续的副载波。具有最低质量测量的子信道接收最初的分配,具有最高质量测量的子信道接收最后的分配。按照重新排序的子信道质量测量来重复后续的分配,直到对所有的副载波进行了分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communication)系统,尤其是涉及在编码的OFDMA(正交频分多址)射频通信系统中的动态多用户副载波(subcarrier)分配。
背景技术
在频率选择性的衰落信道中,不同的副载波将经历不同的信道增益。在传统的OFDM(正交频分复用)TDMA(时分多址)系统中,每个用户在所有的副载波上同时进行发送,并且用户在时间上共享信道。如果信道理想地为发射机所知,所谓的“注水(water-filling)”策略(也就是当信道增益提高时更多功率,当信道增益降低时较少功率)被认为是在最大化数据速率方面的最佳方案。在单个用户OFDM系统中通过使用发送功率分配所产生的数据速率增加是由于频谱分集效果。
在OFDMA系统中,用户在时间上并不共享信道,但是用户通过在可用副载波的子集(通常是互斥的)上的传送能够在频率上共享信道。副载波的集合可以被分类成带有分配给用户子信道的子信道。尽管注水原理仍然适用,但是副载波的共享引入了对多址的系统资源分配的附加自由度。因此,就需要考虑到在OFDMA中或多用户OFDM系统中对副载波和功率分配的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很可能来自不同用户的信号将经历独立的衰减,这是由于用户很可能不在相同的位置。因此,所有的用户信号在相同副载波上遭受显著衰减的概率就非常低。在多用户OFDM系统中,可以使用多用户分集来增加数据速率。
在OFDMA中,向一个用户分配一个副载波通常能避免其它用户使用这个副载波,这是由于避免在用户共享相同的副载波时所引起的干扰是值得期望的。因此,最佳解决方法就不需要分配由单个选择用户(当在单个用户系统中)所了解的最佳副载波。情况可能是这样,例如,由于另一个用户碰巧没有其它好的副载波,可能出现一个用户的最佳副载波也是另一个用户的最佳副载波的情况。因此应当考虑不同的方法。
如上面的叙述,由于存在可用于分配的多个副载波,OFDMA系统提供了额外的自由度,它是可以被使用的特性。OFDMA与多用户方案(scenario)具有很好的匹配;对一个用户具有低质量的副载波可能对其它用户具有高的质量特性,并且可以相应的进行分配。通过适应的分配副载波,就可以利用在处于不同位置中的用户之间的信道分集。这个“多用户分集”来源于包含用户的独立路径损耗和衰减的信道分集。以前考虑的解决方法是建议采用对OFDMA系统合理的副载波和功率分配算法。例如,参见W.Rhee,J.M.Cioffi,在2000年5月15-18日,第51次IEEE,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Proceeding(车辆技术会议记录),2000,第2卷,第1085-1089页的“Increase in capacity of multi-user OFDM system using dynamic subchannel allocation”,以及J.Jang,K.Bok Lee,在2003年2月,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关于通信中选择区域的IEEE期刊),出版号为2,卷号为21,第171-178页的“Transmit Power Adaptation for Multi-user OFDM Systems”。
图1描述了在射频电信(telecommunication)系统中的信道分集。基站1操作向移动接收机21和22发送信号。诸如建筑物3的障碍可以引起在基站1和移动用户21和22之间采用多个路径41和42的传输。这种现象是为人们所周知的并被称为多径分集。到达移动接收机的信号将产生增益上的改变,该增益是作为频率的函数,产生增益改变的原因是由于在这些路径上出现了可变长度的路径和反射。这意味着不同的用户接收不同副载波的不同增益值。
图2描述了适合于在OFDM或OFDMA系统中应用的基站。该基站10在编码器102接收来自多个用户的数据输入U1,U2...Uk。编码器102将这些用户数据信号U1到Uk编码到副载波C1,C2...CN上。控制器108向用户U1至Uk分配副载波C1至CN。发射机变换单元104采用副载波信号,并应用逆快速傅里叶变换(IFFT)和并/串行变换来产生串行的输出数据流。该数据流被提供到输出单元106,该输出单元添加循环前缀,并以公知的方式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用于从天线20发射。
控制器108接收指示每个用户的信道副载波性能的反馈信号f1至fk。控制器108在控制信道上将控制信号110提供给移动接收机。
图3描述了在OFDM系统中使用的接收机。每个用户具有连接到用户接收机40的接收天线30。该用户接收机40包括输入单元402,该输入单元402执行输入信号的模拟/数字变换,并消除由基站发射机附加的循环前缀。接着由接收机变换单元处理数字信号,该接收机变换单元应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和串/并行变换以产生副载波信号C1至CN。副载波选择器406根据接收的控制信号410来接收副载波信号,并选择用户K的副载波。这些副载波都被提供给解码器408,由解码器408解码有关用户K的数据信号,从而产生输出信号Dk。
现在将叙述图2中基站的操作和图3中接收机的操作。
基站10中的控制器108根据副载波分配算法为每个用户分配副载波,该基站已经确定来自所有用户的信道信息。假定信道的衰减特性对于码元(或分组)持续时间是恒定的情况下,当CSI(信道状态信息)在发射机中可供使用时,发射机可以为用户分配副载波,并且可以采用逐个码元(或逐个分组)的方式适配发送功率,从而增加数据速率。
在提到的一个先前解决方案中,Rhee和Cioffi表明由于每个副载波被分配给对该副载波具有良好信道增益的用户,就不需要在副载波之中执行不同的功率分配。因此,算法仅仅需要找到对所有用户最适合的副载波,并分配相等的功率;这导致较低的实施复杂性。
在提到的另一个先前解决方案中,Jang和Bok Lee提出在用户被分配共享副载波的一般情况下的发送功率分配方案和副载波分配算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增加特定用户信号的发送功率,就会增加对相同副载波上其它用户信号的干扰。然而,在数学分析之后发现,如果副载波被分配给仅仅一个用户,就可以使容量最大化,因此不会产生干扰(对于以前和未来的工作这已经成为基本的假设)。如同Rhee和Cioffi的情况一样,已经发现相同的功率分配是最佳方案,这是由于基于分配的副载波上的注水将不会带来任何显著的增益,并将增加计算的复杂性。在最后提到的方案中,只有对该副载波具有最佳信道增益的用户在该副载波上发送数据(对于每个副载波来说检验哪个用户具有最佳的增益)。并且发现对于用户数量的增加会增加数据速率,这是由于它提供更多的多用户分集。
尽管在Jang和Bok Lee提出的方案中,增加了每个副载波的接收平均SNR并增加了平均数据速率,但是这种算法对用户来说并不公平。分配给每个用户的副载波数量并不固定,因此每个用户可能具有不同的数据速率。此外,如果发生一个用户并不具有为任何一个副载波所考虑的最佳的多用户信道增益(例如,由于它的位置),那么将根本没有副载波会分配给该用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提供对编码的OFDM系统的副载波进行分配的技术,该OFDM系统具有每个子信道固定数量的分配副载波。实施例应用了信道编码,因此使用了度量,这利用了信道编码特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复杂性的算法,它根据该度量,将最佳的可用副载波分配给每个用户。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除了实质提高了下行链路容量之外,还使用了公平的副载波分配,它为每个用户分配固定数量的副载波,并且确保在相同的SNR处所有用户相似的PER(分组差错率)和BER(误比特率)性能。
应当清楚在所有的副载波分配算法中存在一定数量的传输开销,这是由于基站必须将它们的分配副载波通知给移动接收机。但是这种开销可以是相对较少的,特别是如果在信道缓慢变化的情况下。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使用多个副载波的多用户电信系统中为子信道分配副载波的方法,该子信道被分配给至少一个用户,该方法包括:
a)为多个子信道的每一个分配初始副载波;
b)检测每个子信道的质量;
c)将子信道排序成质量递升的顺序,来产生副载波的顺序列表;
d)按照由子信道的顺序列表所确定的顺序,为每个子信道分配更多的副载波;
e)重复步骤c)和d),直到所有的副载波都进行了分配。
在这种使用本发明实施例的多用户通信系统中,通过使用对每个子信道的质量测量来为子信道分配副载波。初始副载波被分配给每个子信道,并测量质量。根据每个子信道的质量测量来分配后续的副载波。具有最低质量测量的子信道接收最初的分配,具有最高质量测量的子信道接收最后的分配。按照子信道质量测量的重新排序来重复后续的分配,直到所有的副载波都进行分配。替换的,可以使用SINR(信号干扰噪声比)作为质量测量。
将很容易的认识到实现本发明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射频电信系统。同样将很容易的认识到本发明的原理可以适用于使用其它通信技术的其它通信系统。
应当认识到上述实施例的叙述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脱离如后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情况下,本领域的熟练技术人员将能够设计出多种替换的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所有在圆括号中放置的参考标记将不被作为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在所有的权利要求和整个说明书中,术语“包含”和“包括”等都不排除在除了那些列出的部件或步骤之外的其他部件或步骤的存在。部件的单数引用并不排除这种部件的复数引用,反之亦然。本发明可以采用包含几种不同部件的硬件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采用适合的编程计算机的方式实现。在枚举多个装置的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几个装置可以由一个装置和相同的硬件对象来实现。仅仅在相互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中列举某些测量的事实,并不表示不可以使用这些测量的组合来产生良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叙述了在无线电信系统中的多信道分集;
图2是叙述应用于OFDM无线电信系统中的基站发射机的功能图;
图3是叙述应用于OFDM无线电信系统中的接收机的功能图;
图4是叙述在实现本发明的方法中的步骤流程图;
图5和6叙述使用最初副载波选择方法的性能;
图7至12叙述了对于实现本发明方法的性能结果;
图13叙述一个信道实现频率响应的实例;
图14叙述对于图13的频率响应的副载波分配;
图15和16分别叙述了采用和不采用根据本发明的副载波分配的链路吞吐量。
具体实施方式
在OFDM或OFDMA系统中,在现有的多路径分集中所有的副载波将采用不同的振幅到达指定接收机。事实上,由于显著的衰落效应,一些副载波可能会完全丢失。因此,总的比特率和容量将由具有最小振幅的少数副载波来支配(即使可能会没有差错地检测出绝大多数副载波)。
为了试图消除这个缺陷,绝大多数OFDM或OFDMA系统都使用信道编码。通过在副载波上使用编码,能够校正弱的副载波的差错。编码的OFDM/OFDMA系统的性能可以通过平均接收功率而不是最弱的副载波功率来确定。
在本发明的叙述实施例中,每个子信道(用户)的平均接收功率(或信道增益)将用作质量度量来分配副载波。副载波是以这种方式分配,这种方式是在不会最小化其它子信道中的平均接收功率的情况下,能够最大化每个子信道的平均接收功率。这确保对所有用户的公平方法(假定目前每个用户被分配一个子信道),从而导致在相同的SNR下用户上类似的PER和BER性能。
尽管在叙述的实施例中使用功率电平作为质量度量,但将很容易的认识到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任何的质量测量。例如,可以使用功率电平或SINR(信号干扰噪声比)作为分配副载波的质量测量的依据。也可以使用其它的质量测量。
图4是叙述实现本发明方法的流程图。由初始化与子信道功率电平相关的数据(在步骤A)开始该方法。例如,将初始电平设置为零。在步骤B,为每个子信道寻找各自的初始副载波。查找每个初始副载波以找到对该用户的最佳副载波增益。更新功率电平来反映分配的副载波,并且只要该副载波被分配,它就不再应用于对其它子信道的分配。在步骤D,子信道按照功率电平递升的顺序来排序,以致最低的功率电平子信道位于列表的首位。在步骤E,按照在排序的功率电平列表中出现的子信道的顺序来分配其它副载波,以使最低功率电平的子信道被首先分配其它的副载波。如果对所有的副载波进行了分配(步骤F),那么就结束过程(步骤G)直到下一个信道改变。如果没有对所有的副载波进行了分配,那么就重复步骤D和E,以便所有的副载波可以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分配。
Pk代表子信道(用户)k的平均接收功率。N代表可用的副载波。Hk,n代表副载波n和用户k的信道增益。在下面的实例中,子信道(用户)的数量是16,副载波的数量是768,为了简明起见,假定每个用户仅被分配一个子信道。注意到可以给特定用户分配多个子信道,以便给予它们更大共享的可用资源,同时保持子信道之间资源的公平分配。将很容易的认识到实现本发明的技术可以应用于任何数量的用户和副载波。
实现本发明的方法可以表示为下面的形式:
1、初始化
对k=1至1 6的所有用户设置Pk=0,N={1,2,3...,768}(可用的副载波)
2、第一次
对k=1至K的每个用户
b)依据Pk=Pk+|hk,n| 2,N=N-{n}来更新a)中带有n的Pk和N,
从可用的副载波中消除这个副载波
3、当N<>0时(直到对所有的副载波进行了分配)
a)依据具有较少功率的子信道来排序子信道。
c)依据Pk=Pk+|hk,n|2,N=N-{n}来更新a)中带有n的Pk和N
d)转到简表中的下一个,直到所有的用户都被分配了另外的副载波。
将以规则的间隔重复该技术,以适应时间上的变化。
尽管本发明是参照无线电信系统进行叙述,但是将很容易的认识到本发明的技术和原理可以适用于其它系统。
此外,尽管本发明的技术是参照基站进行叙述,但是并不是必须由基站实现副载波的分配。在实际的系统中,一个或者多个甚至所有的用户终端可以处理副载波的分配。
由于算法是确定的,如果所有的终端都访问信道上的相同信息,它们可以完全实施具有相同结果的算法。在这种系统中,需要给所有的终端提供涉及该信道的相关信息,这尤其是在没有基站而使用分布式控制的网络的情况中。通过使用系统中可用的控制信道就可以将该信息提供至每个用户终端。
在下文中,依据下行链路情况下的BER(误比特率)和PER(分组差错率)与SNR(信噪比)的比较图,提供对于增强型编码的OFDMA系统情况的物理层性能结果。如果信道没有变化并且用户接收机使用相同的副载波进行发送,那么就可以在上行链路中获得类似的性能增益。已经获得对作为指定的信道模式E的一些不同模式的性能结果。对于每个信道模型,产生2000个不相关的宽带瑞利(Rayleigh)信道,以便与调制数据进行卷积。
为了调查给一个用户分配非常好的副载波所获得的可能增益,尝试一种简单的贪婪(greedy)算法,该算法向一个用户分配最佳的副载波而不考虑其它的用户。图5和6分别提供了编码的OFDM系统的BER和PER性能与SNR的比较。对于这些结果,是使用了模式2(见表2)并且分组大小是54比特。可以看到当给一个用户分配最佳的副载波时,该性能与标准情况相比较具有显著的增强,在标准情况下随机副载波是在整个频谱上进行分配。这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首先,增强了这个用户的平均接收功率(在48个副载波中),其次较少的载波具有衰落,因此卷积码可以较正更多的差错,并使性能得到提高。应当注意到的是整个频谱上的平均功率保持相同,所改变的只是对特定用户副载波的功率。
然而,如前所述,这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这是由于可能出现用户的最佳副载波同时是另一个碰巧没有其它好副载波的用户的最佳副载波情况。这意味着尽管用户1的性能得到了增强,但是其他用户的性能可能遭受损失。
图7和图8分别提供了对于模式2采用副载波分配算法的编码OFDMA系统的BER和PER性能与SNR的比较。图9和10提供了对于模式6的BER和PER性能(参见表2)。可以看到副载波分配算法提供了显著的增益(见表1),它的性能非常接近于最佳副载波的分配情况(在1dB内)。而且,从图11中可以看出所有用户的性能得到同等地增强,这与最佳副载波的分配算法相反。
为了获得吞吐量结果,执行对所有传输模式的模拟。图12显示了对所有的模式采用副载波分配算法的PER结果。
如前所述,增益是由于在理想副载波中增强的接收功率,增强的性能是由于较少的衰落。这可以从图13和14中看出,图13和14分别显示了一个实例信道频率响应,以及在对48个副载波的副载波分配算法之后在接收机可以看到的结果。由于增强的接收功率所产生的平均增益被测量为4.8dB(基于所有的信道实现和用户)。如前所述,剩余的增益是由于频率响应所引起的形状(见图12),提供了相对平坦的信道。
表1:在PER=10-2的增益
模式 | 最佳副载波 | 副载波分配算法 |
2 | 8dB | 7.6dB |
6 | 11dB | 10dB |
表2:对4G的调制参数
通过如在WP3中叙述的链路适配方案,可以选择具有不同编码和调制方案的物理层模式(表2)。该链路适配机制能够使系统将传输模式和无线链路质量进行适配。
图15和16显示了在采用和不采用下行链路情况的副载波分配算法的情况下,基于PER结果和表2在建议的4G系统中的链路吞吐量。
可以观察到在采用副载波分配算法时的吞吐量具有显著的提高。该副载波分配算法可以获得对下行链路18dB的SNR值的最大吞吐量(288Mbps)。
表3总结了这些吞吐量的提高。例如在5dB的SNR值的增强型系统可以支持高达120Mbps而不是30Mbps。这是由于现在可以使用模式4而不是模式2的事实。可以看到对其它SNR值所具有的类似的改进。因此可以使用获得的性能增益来减少发送功率,或者为相同的发送功率提供增强的容量。
表3:吞吐量的提高
Claims (44)
1.一种在多用户电信系统中向子信道分配副载波的方法,该电信系统使用多个副载波,该子信道被分配给至少一个用户,该方法包括:
a)向多个子信道中的每一个分配初始副载波;
b)检测每个子信道的质量;
c)将子信道排序成质量递升的顺序,以产生子信道的顺序列表;
d)按照由子信道的顺序列表所确定的顺序,向每个子信道分配更多的副载波;
e)重复步骤c)和d),直到对所有的副载波都进行了分配。
2.如权利要求1所要求的方法,其中检测每个子信道的质量的步骤包括接收指示子信道质量测量的反馈数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要求的方法,其中电信系统是无线通信系统。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要求方法,其中电信系统是射频电信系统。
5.如权利要求4所要求的方法,其中射频电信系统是正交频分多址OFDMA系统。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要求的方法,其中通过电信系统的基站来执行分配。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要求的方法,其中通过电信系统的至少一个终端来执行副载波的分配。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要求的方法,其中该用户或每个用户是移动终端。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要求的方法,其中质量测量是功率电平测量。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要求的方法,其中质量测量是SINR(信号干扰噪声比)。
11.一种在电信系统中从基站向终端发送数据的方法,该电信系统使用在各个副载波频率的多个副载波,该方法包括:
向多个子信道中的每一个分配副载波;
向每个终端分配至少一个子信道;
在分配给该终端的子信道上将数据从基站发送至终端;
其中向多个子信道中的每一个分配副载波的方法包括步骤:
a)向多个子信道中的每一个分配初始副载波;
b)检测每个子信道的质量;
c)将子信道排序成质量递升的顺序,以产生子信道的顺序列表;
d)按照由子信道的顺序列表所确定的顺序,向每个子信道分配更多的副载波;
e)重复步骤c)和d),直到对所有的副载波都进行了分配。
12.如权利要求11所要求的方法,其中检测每个子信道的质量的步骤包括接收指示子信道质量测量的反馈数据。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要求的方法,其中电信系统是无线通信系统。
14.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要求方法,其中电信系统是射频电信系统。
15.如权利要求14所要求的方法,其中射频电信系统是正交频分多址OFDMA系统。
16.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要求的方法,其中通过电信系统的基站来执行副载波的分配。
17.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要求的方法,其中通过电信系统的至少一个终端来执行副载波的分配。
18.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要求的方法,其中该终端或每个终端是移动终端。
19.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要求的方法,其中质量测量是功率电平测量。
20.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要求的方法,其中质量测量是SINR(信号干扰噪声比)。
21.一种电信系统,包括:
基站,它操作用于发送信号至多个终端,在分配副载波的各自子信道上进行发送该信号;
至少一个终端,它操作用于从基站接收子信道通信;以及
分配单元,它操作用于向子信道分配副载波,其中该分配单元操作用于:
a)向多个子信道中的每一个分配初始副载波;
b)检测每个子信道的质量;
c)将子信道排序成质量递升的顺序,以产生子信道的顺序列表;
d)按照由子信道的顺序列表所确定的顺序,向每个子信道分配更多的副载波;
e)重复步骤c)和d),直到对所有的副载波都进行了分配。
22.如权利要求21所要求的系统,其中该基站操作用于:
向每个终端分配至少一个子信道;
在分配给该终端的子信道上从基站向终端发送数据。
23.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要求的系统,其中分配单元操作用于接收指示子信道质量的反馈数据。
24.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要求的系统,其中电信系统是无线通信系统。
25.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要求的系统,其中电信系统是射频电信系统。
26.如权利要求25中所要求的系统,其中射频电信系统是正交频分多址OFDMA系统。
27.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要求的系统,其中该分配单元是由基站提供。
28.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要求的系统,该分配单元是由至少一个终端提供。
29.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要求的系统,其中该终端或每个终端是移动终端。
30.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要求的系统,其中质量测量是功率电平测量。
31.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要求的系统,其中质量测量是SINR(信号干扰噪声比)。
32.一种用于电信系统的基站,该基站包括:
发送单元,它操作用于发送信号至多个终端,在被分配副载波的各个子信道上发送该信号;
分配单元,它操作用于向子信道分配副载波,其中该分配单元操作用于:
a)向多个子信道中的每一个分配初始副载波;
b)检测每个子信道的质量;
c)将子信道排序成质量递升的顺序,以产生子信道的顺序列表;
d)按照由子信道的顺序列表所确定的顺序,向每个子信道分配更多的副载波;
e)重复步骤c)和d),直到对所有的副载波都进行了分配。
33.如权利要求32所要求的基站,该基站操作用于:
向每个终端分配至少一个子信道;
在分配给该终端的子信道上从基站向终端发送数据。
34.如权利要求32或33所要求的基站,其中该分配单元操作用于接收指示子信道质量的反馈数据。
35.如权利要求32或33所要求的基站,其中电信系统是无线通信系统。
36.如权利要求32或33所要求的基站,其中电信系统是射频电信系统。
37.如权利要求36所要求的基站,其中射频电信系统是正交频分多址OFDMA系统。
38.如权利要求32或33所要求的基站,其中该终端或每个终端是移动终端。
39.如权利要求32或33所要求的基站,其中质量测量是功率电平测量。
40.如权利要求32或33所要求的基站,其中质量测量是SINR(信号干扰噪声比)。
41.一种用于接收从基站发送的子信道的终端,该终端包括:
接收单元,它操作接收从基站发送的子信道,该子信道被分配给该终端;
检测单元,它操作用于检测分配给该终端的子信道的质量;
发送单元,它操作用于向基站发送检测的质量;
其中该终端接收由基站确定的子信道,所述基站操作用于:
a)向多个子信道中的每一个分配初始副载波;
b)检测从终端发送的每个子信道的质量;
c)将子信道排序成质量递升的顺序,以产生子信道的顺序列表;
d)按照由子信道的顺序列表所确定的顺序,向每个子信道分配更多的副载波;
e)重复步骤c)和d),直到对所有的副载波都进行了分配。
42.如权利要求41所要求的终端,该终端是移动终端。
43.如权利要求41所要求的终端,其中质量测量是功率电平测量。
44.如权利要求41所要求的终端,其中质量测量是SINR(信号干扰噪声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GB0417171.6 | 2004-07-30 | ||
GB0417171A GB2416959B (en) | 2004-07-30 | 2004-07-30 | Communications systems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28696A CN1728696A (zh) | 2006-02-01 |
CN1728696B true CN1728696B (zh) | 2011-01-12 |
Family
ID=32947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510087431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28696B (zh) | 2004-07-30 | 2005-07-22 | 通信系统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680199B2 (zh) |
EP (1) | EP1622330B1 (zh) |
JP (1) | JP4624204B2 (zh) |
KR (1) | KR100786431B1 (zh) |
CN (1) | CN1728696B (zh) |
DE (1) | DE602005010337D1 (zh) |
GB (1) | GB241695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779054B1 (ko) * | 2003-08-27 | 2007-11-27 | 인터디지탈 테크날러지 코포레이션 | 다중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화(ofdm) 시스템에서실시간 서비스를 위한 부반송파와 비트 할당 |
WO2006000955A1 (en) * | 2004-06-24 | 2006-01-05 | Philips Intellectual Property & Standards Gmbh | A method for signaling thestatus of a subcarrier in a mc network and a method for adaptively allocating the subcarriers in a mc network |
KR101088933B1 (ko) * | 2005-02-25 | 2011-12-01 | 교세라 가부시키가이샤 | 통신 시스템 |
US7782895B2 (en) * | 2005-08-03 | 2010-08-24 | Nokia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allocating data for communication upo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in a multiple input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70036233A1 (en) * | 2005-08-15 | 2007-02-15 | Xiaoyong Yu | Sampling of data streams and support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 |
GB0517046D0 (en) * | 2005-08-19 | 2005-09-28 | Univ Plymouth Entpr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a communication channel |
US8526359B2 (en) * | 2005-11-25 | 2013-09-03 | Go Net Systems Ltd. | Hybrid point to multipoint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412249B2 (en) * | 2005-12-20 | 2013-04-02 | Alcatel Lucent |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1062674B1 (ko) * | 2006-02-18 | 2011-09-0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을 할당하고 통신을 수행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
JP4732193B2 (ja) * | 2006-03-01 | 2011-07-27 | 住友電工ネットワークス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
US20070280280A1 (en) * | 2006-06-02 | 2007-12-06 | Nokia Corporation |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grouped resource units |
JP4403515B2 (ja) * | 2006-09-20 | 2010-01-27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その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
JP4384655B2 (ja) * | 2006-12-25 | 2009-12-16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
KR101139048B1 (ko) * | 2006-09-20 | 2012-04-30 | 교세라 가부시키가이샤 | 통신 시스템, 기지국 및 통신 방법 |
JP4845719B2 (ja) * | 2006-12-25 | 2011-12-28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
US8982800B2 (en) | 2006-11-29 | 2015-03-17 | Kyocera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JP4828386B2 (ja) * | 2006-11-29 | 2011-11-30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
KR101341466B1 (ko) * | 2006-12-18 | 2013-12-1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적응적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이를구현하는 송수신기 |
KR100862271B1 (ko) * | 2006-12-28 | 2008-10-09 |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접속 시스템을 위한 채널 할당 장치및 방법 |
FI20075157A0 (fi) * | 2007-03-05 | 2007-03-05 | Nokia Corp | Menetelmä ja järjestelmä resurssien varaamiseksi |
CN101772906B (zh) | 2007-08-03 | 2013-06-05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无线基站的发送功率控制方法以及无线基站 |
KR101403822B1 (ko) | 2007-09-28 | 2014-06-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방식의 분산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무선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
JP4353302B2 (ja) * | 2008-02-12 | 2009-10-28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基地局装置及びサブキャリア割り当て方法 |
US8565146B2 (en) * | 2008-02-27 | 2013-10-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data transmission in a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0975227B1 (ko) * | 2008-03-21 | 2010-08-11 | 에스케이 텔레콤주식회사 | 다중 사용자 자원공유를 위한 채널 할당 시스템 및 다중사용자 자원공유를 위한 채널 할당 방법 |
US20090245092A1 (en) * | 2008-03-28 | 2009-10-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processes, and articles of manufacture for 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 and beacon searching |
CN101656599B (zh) * | 2008-08-19 | 2012-10-03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子信道选择方法和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接收机 |
WO2010065280A2 (en) * | 2008-12-03 | 2010-06-10 | Motorola, Inc. | Method for efficient reporting of channel quality information from user equipment to the network |
US8879479B2 (en) | 2009-01-27 | 2014-11-04 | Motorola Solutions, Inc. | Reactive schedul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enable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links in a wireless OFDMA system |
US9049702B2 (en) | 2009-01-27 | 2015-06-02 | Motorola Solution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cheduling various types of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links |
US8305972B2 (en) * | 2009-01-27 | 2012-11-06 | Motorola Solutions, Inc. | Proactive schedul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enable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links in a wireless OFDMA system |
CN101938812B (zh) * | 2009-06-29 | 2013-03-2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子带指标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WO2013086670A1 (zh) * | 2011-12-12 | 2013-06-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多载波共用多功率放大器时的信号分配方法、装置和基站 |
US8787305B2 (en) | 2011-12-29 | 2014-07-22 | Motorola Solution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cheduling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links |
US9363677B2 (en) * | 2014-03-18 | 2016-06-07 | Vixs Systems Inc. | Pilot selection for OFDMA carrier tracking |
US9363703B2 (en) * | 2014-03-18 | 2016-06-07 | Vixs Systems Inc. | OFDMA subchannel assignment |
EP3599748B1 (en) * | 2018-07-26 | 2020-12-16 | Mitsubishi Electric R&D Centre Europe B.V. | Symbols incorporation scheme for dft-s-ofdm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408710A1 (en) * | 2002-09-30 | 2004-04-1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of a virtual cell in an OFDM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26978A (en) * | 1995-06-22 | 1998-03-10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Adaptive channel allocation in a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ed system |
CA2359086A1 (en) * | 1999-02-23 | 2000-08-31 | Aware,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tone allocation in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systems |
US6947748B2 (en) * | 2000-12-15 | 2005-09-20 | Adaptix, Inc. | OFDMA with adaptive subcarrier-cluster configuration and selective loading |
US6940827B2 (en) * | 2001-03-09 | 2005-09-06 | Adaptix, Inc. |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OFDM for one direction and DSSS for another direction |
US6751444B1 (en) * | 2001-07-02 | 2004-06-15 | Broadstorm Telecommunication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aptive carrier allocation and power control in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7020110B2 (en) * | 2002-01-08 | 2006-03-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IMO-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7385915B2 (en) * | 2002-07-31 | 2008-06-10 | Nokia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facilitating communication allocation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460876B2 (en) * | 2002-12-30 | 2008-12-02 | Intel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lligent transmitted power control scheme |
US7286609B2 (en) * | 2003-08-08 | 2007-10-23 | Intel Corporation | Adaptive multicarri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
KR100779054B1 (ko) * | 2003-08-27 | 2007-11-27 | 인터디지탈 테크날러지 코포레이션 | 다중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화(ofdm) 시스템에서실시간 서비스를 위한 부반송파와 비트 할당 |
US7697560B2 (en) * | 2004-01-30 | 2010-04-13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Method of assigning radio channels |
JP4150388B2 (ja) * | 2005-07-19 | 2008-09-17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無線送信装置およびガード周波数帯設定方法 |
-
2004
- 2004-07-30 GB GB0417171A patent/GB2416959B/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7-22 CN CN2005100874317A patent/CN172869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7-26 EP EP05254641A patent/EP1622330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5-07-26 DE DE602005010337T patent/DE602005010337D1/de active Active
- 2005-07-28 JP JP2005219294A patent/JP462420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7-29 US US11/193,045 patent/US768019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7-29 KR KR1020050069521A patent/KR100786431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408710A1 (en) * | 2002-09-30 | 2004-04-1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of a virtual cell in an OFDM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Cheong Yui Wong等.A Real-time Sub-carrier Allocation Scheme forMultiple Access Downlink OFDM Transmission.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2.1999,1124,1126,1127.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60126749A1 (en) | 2006-06-15 |
DE602005010337D1 (de) | 2008-11-27 |
CN1728696A (zh) | 2006-02-01 |
GB2416959A (en) | 2006-02-08 |
KR20060048938A (ko) | 2006-05-18 |
GB0417171D0 (en) | 2004-09-01 |
US7680199B2 (en) | 2010-03-16 |
EP1622330B1 (en) | 2008-10-15 |
JP4624204B2 (ja) | 2011-02-02 |
KR100786431B1 (ko) | 2007-12-17 |
GB2416959A8 (en) | |
EP1622330A1 (en) | 2006-02-01 |
JP2006050615A (ja) | 2006-02-16 |
GB2416959B (en) | 2009-06-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728696B (zh) | 通信系统 | |
AU2006276391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daptive channel quality feedback in a multicarrier wireless network | |
EP1796300B1 (en) | Radio transmission device | |
JP4971174B2 (ja) | 通信システム | |
US8634432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bcarrier allocation in a multicarrier wireless network | |
CN101129009B (zh) | 通信系统 | |
KR20050053907A (ko) |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이동 통신시스템에서 서브 캐리어 할당 방법 | |
CN101232486B (zh) | 多用户ofdm系统中的随机子载波分配方法 | |
CN102098775A (zh) | 一种分子带的自适应比特功率分配方法及系统 | |
KR20090109295A (ko) |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사용자 선택 장치 및 방법 | |
CN101765989A (zh) | 将数据发送到接收器的方法 | |
KR20170044799A (ko) | Ofdm 시스템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전력 할당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12 Termination date: 2017072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