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22298A - 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及存储媒体的装载方法 - Google Patents

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及存储媒体的装载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22298A
CN1722298A CN 200510079467 CN200510079467A CN1722298A CN 1722298 A CN1722298 A CN 1722298A CN 200510079467 CN200510079467 CN 200510079467 CN 200510079467 A CN200510079467 A CN 200510079467A CN 1722298 A CN1722298 A CN 17222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etainer
transcriber
record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07946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41645C (zh
Inventor
川村麻子
尾原昌辉
小川泰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222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222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4164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4164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用于将制成片状存储器用作存储媒体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在从存储器可装卸地安装的装置主体的中央部起的一端侧的位置上设置从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数据中进行选择的选择操作部,在装置主体的中央部的另一端侧的位置处设置将安装的存储器排出的排出操作部,防止数据的选择操作及存储器的排出操作的误操作。

Description

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及存储媒体的装载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记录媒体采用片状存储器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特别是涉及可装卸地安装有片状存储器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及可将存储器在该装置上插拔的装载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装在个人计算机及音频·视频设备内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以及作为上述设备的外部存储装置所采用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广泛采用磁盘及光盘等作为记录媒体。
同时,作为音频信息及视频信息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采用磁带及磁盘或光盘作为记录媒体。
对于这种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例如提出了为进一步小型化将备有集成电路及快速存储器(高速闪存)等固体存储器的形成片状的存储器作为记录媒体使用的方案。采用固体存储器的片状存储器由于可以在确保大的存储容量的同时还具有小型的尺寸,从而可使采用这种存储器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进一步小型化。
将采用固体存储器的存储器用于存储媒体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与比盒式磁带机及磁带盒小得多的片状存储器相结合,可进一步小型化。
当把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小型化时,选择该装置的操作模式的操作部及把装在装置主体内的存储器排出操作用的排出操作部等相互靠近配置。
当多个操作部相互靠近配置时,会造成误操作的危险。在选择记录及/或再现操作模式的状态,当错误地操作排出操作部将存储器排出时,不仅不能进行正确的信息记录,而且有损伤记录在存储器上的信息的危险。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它采用可以小型化的存储器,可以提高进一步小型化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的操作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它可以防止可小型化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的误操作,进行正确的信息信号的记录及/或再现。
为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备有可装卸地装有制成片状的存储器的装置主体,在从该装置主体的中央部靠近一端侧的位置处设置选择存储在存储器上的数据等的操作模式的选择操作部,在从装置主体的中央部起在另一端侧的位置上,设置将装在上述装置主体内的存储器排出的排出操作部,通过这种设置,防止数据的选择等的操作模式的选择与存储器的排出操作的误操作。
选择操作模式的选择操作部在可以沿着进出装置主体的方向进行移动操作的同时,还可以相对于装置主体进行转动操作,排出操作部平行于装置主体的一个平面移动。
同时,排出操作部向存储器插入装置主体的方向的移动操作,将存储器从装置主体中排出。
进而,将存储器进行插拔的插拔口设在装置主体的另一端侧,将存储器从装置主体的另一端侧向其一端插入。
更且,在装置主体的一个平面上,设置使得插入保持器内的存储器的一个平面的至少一部分面向外部的窗部,该窗部由与装置整体形成的明暗色的透明板覆盖,不引人注意。
本发明的另外的目的以及利用本发明所获得的具体优点,从下面根据实施例所进行的说明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的片状存储器透视图,
图2是表示上述片状存储器底面一侧的透视图。
图3是从后面一侧观察根据本发明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时所观察到的透视图。
图4是从底面一侧观察时所看到的上述记录及/或再现装置的透视图。
图5是表示构成根据本发明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的保持器的透视图。
图6是表示将上述保持器安装到底座上时的透视图。
图7是表示把片状存储器插入根据本发明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中时的平面图。
图8是表示把片状存储器装到上述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内时的平面图。
图9是表示手持根据本发明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使用时的透视图。
图10是表示构成选择操作部的转动推压型开关的基本状态的平面图。
图11是表示转动操作转动推压型开关时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2是表示推压操作上述转动推压型开关时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3是表示上述转动推压型开关的分解透视图。
图14是表示上述转动推压型开关的组装透视图。
图15是配置于上述转动推压型开关上的压块的平面图。
图16是装于应用本发明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内的片状存储器的装载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17是上述装载装置的平面图。
图18是表示安装在构成上述装载装置的保持器上的限制构件的安装状态的主要部分透视图。
图19是表示安装在底座上的盖体的安装状态的主要部分透视图。
图20是表示安装在底座上的排出构件的安装状态的主要部分透视图。
图21是表示把片状存储插入装载装置内时的侧视图。
图22是表示片状存储器完全插入位于底座前面侧的插拔位置处的保持器内时的装载装置的平面图,
图23是其侧视图。
图24是表示片状存储器安装到装载装置内时的装载装置的平面图。
图25是表示将安装到装载装置内的片状存储器排出时的初期状态的装载装置的平面图。
图26是表示将装在装载装置中的片状存储器排出时的初期状态的装载装置的侧视图。
图27是表示片状存储器的装载装置的另外的例子的分解透视图。
图28是表示上述装载装置在非使用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9是表示片状存储器完全插入位于底座前面侧的插拔位置处的保持器内时的装载装置的侧视图。
图30是表示片状存储器装到装载装置内时的装载装置的侧视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将根据本发明的成为片状的存储器用作记录媒体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将图1及图2所示的片状存储器用作存储媒体。这种片状存储器1备有构成将合成树脂模压成型的存储器主体的壳体2,在该壳体2的内部设有例如在32兆比特以上的大存储容量的快速存储器(高速闪存)等存储元件。片状存储器1例如如图1所示,形成短边的长度W1大约为21.45mm,长边的长度L1大约为50mm,厚度D1大约为2.8mm的大致的矩形。
在作为构成片状存储器1的壳体2的一个短边侧的前面2a侧,如图1及图2所示,形成从前面2a直到底面2b的端子部3。在该端子部3上设置由相互隔离的间隔壁3a分离开来的多个电极3b。向设在壳体2内的存储元件所进行的信息的读出与写入动作是通过设在端子部3上的电极3b来进行。同时,端子部3形成由间隔壁3a构成的卡合凹部3c,电极3b配置在卡合凹部3c的底面上,从而防止手指等直接接触。
同时,在壳体2上形成有端子部3的前面2a侧之一的拐角部,如图1及图2所示,设置被切成圆弧状的表示向记录及/或再现装置的插入方向的切口部4。在壳体2上形成有切口部4侧的一个侧面2c上,如图2所示,与切口部4连续形成的将壳体2的底面2b侧敞开的误插入防止沟5。该切口部4及误插入防止槽5在片状存储器1装到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内时,限制相对于记录及/再现装置的插入方向,用于防止误插入。
在壳体2的底面2b侧,于靠近端子部3附近的位置处设置防止错误地将信息信号记录到半导体存储器上的误记录防止开关6。误记录防止开关6与壳体2内的操作件连接,当向一个方向滑动时,可以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当向另一个方向滑动时,不能写入新的信息信号。同时,在壳体2的一个侧面2c上形成防止脱落用凹部7,当插入到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内时,与设置在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侧的卡合保持部卡合,防止其从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中脱落。同时,在壳体2的另一个侧面2d的中央部附近,形成安装检测用的卡合凹部8。该卡合凹部8通过与设在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侧的检测部相卡合,检测片状存储器1有没有安装到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中。
在片状存储器1的壳体2上,如图1及图2所示,设置从平面2e侧直到后面2f、进而直到底面2b侧设置标签粘贴部9。标签粘贴部9通过从壳体2的平面2e侧直到后面2f进而直到底面2b的部分上形成凹部构成。标签粘贴部9形成一定的深度,使得当标签10粘贴到标签粘贴部9上时,标签10不从壳体2的外周面上突出或者与外周面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同时,标签粘贴部9的平面2e侧部分如图1所示,设置在从壳体2的后面2f侧直到前表面2a侧附近。在粘贴在标签粘贴部9处的标签10上,显示出表示可以采用这种片状存储器1的机种名以及记录在片状存储器1内的记录内容等。
将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片状存储器1用作记录媒体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备有麦克风及扬声器,将声音数据记录在片状存储器1上或者进行再现.该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如图3及图4所示,备有用合成树脂成形的上下一对外壳半体12a,12b对接结合构成装置主体的外壳12。
在外壳12的平面31侧上,如图3所示,设置第一窗部33,使配置在壳体12内的液晶显示体等构成的显示体32的显示面32a面向外方。第一窗部33设置在比从壳体12的前表面34到后面35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靠近前面34侧处的一个端部侧上。第一窗部33由具有透光性的透明合成树脂板等覆盖。
在外壳12的前面34侧的一个拐角部附近,设置收集外部声音的麦克风36,在外壳12的平面31侧的中央附近设置程序选择键37,将操作模式等显示在显示体32上的显示选择键38,使记录或再现模式停止的停止键39,将记录在安装于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内的片状存储器1上的记录内容删除的删除键40。
同时,在外壳12的平面31侧,如图3所示,设置扬声器45。扬声器45配置在比从外壳12的前面34到后面35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更靠近后面35侧的另一个端部侧上。
同时,在外壳12的一个侧面49侧上,设置选择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的操作模式的选择操作部52。选择操作部52设置在比从外壳12的前面34到背面35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更靠近前面34一侧的端部侧上。该选择操作部52以设置在外壳12内的旋转支点为中心,沿图3中箭头X1方向及X2方向旋转操作,选择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的记录模式和再现模式等操作模式,通过沿着与外壳12的侧面49垂直的图8中的Y1方向推压操作,决定所选择的操作模式。
同时,在设置有选择操作部52的外壳12的侧面49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处,设置固定所选择的操作模式的保持键51。此外,在该侧面49上,设置在装到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内的片状存储器1上记录声音数据用的记录开始键48。
进而,在壳体12的一个侧面49侧上设置排出操作部50,用于将装在该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内的片状存储器1排出。排出操作部50如图3及图4所示,设置在比从外壳12的前面34到后面35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更靠近背面35侧的另一个端部侧处。该排出操作部50向作为片状存储器1向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的插入方向的图3中的箭头C1方向移动,进行将装在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内的片状存储器1排出的操作。
在壳体12的后面35侧上,如图3所示,设置将安装在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内的存储器1插拔用的存储器插拔口55。片状存储器1以设置端子部3的前面2a侧作为插入端,从外壳12的后面35向前面34与外壳12的平面31平行地插入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内。
在外壳12的底面42侧上,如图4所示,设置第二窗部56,使粘贴在设于装在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内的存储器1的平面2e侧的标签粘贴部9、或者粘贴于该标签粘贴部9上的标签10的至少一部分面对外部。如图4所示,第二窗部56设置在比从外壳12的前面34到后面35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更靠近后面35侧的另一个端部侧。该第二窗部56以明暗色的透明板覆盖,以便从外部对标签10等的内容不太引人注意。
同时,在外壳12的底面42侧上,如图4所示,设置控制该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的再现速度用的再现速度控制键58,控制麦克风灵敏度的麦克风控制键59。控制从麦克风输入的音量或再现音量用的音量控制键60。
进而,从外壳12的底面42直到另一个侧面61,设置容纳向该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的驱动电源供电电池的电池容纳部62。电池容纳部62由可开闭的电池盖63覆盖。
同时,经过插拔口55插入外壳12内的片状存储器1借助装载装置安装到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内的安装位置上。该装载装置如图5及图6所示,备有将片状存储器1插入保持的保持器13及安装该保持器13的底座14,保持器13相对于底座14可移动地安装。
可移动地配置保持器13的底座14如图5所示,由在底板15的对向的两侧上向上竖起的一对第一壁及第二壁16及17构成,截面成コ字状。
可移动地配置在底座14上的存储器保持器13如图5所示,在支承片状存储器1的存储器支承板18的对向的两侧上,设置第一及第二存储器保持部19,20。作为保持器13的上表面侧的一对第一及第二存储器保持部19,20之间是敞开的,设置在插入所述第一及第二存储器保持部19,20之间的片状存储器1的平面2e上的标签粘贴部9面向外部。保持器13的敞开的一端侧构成将片状存储器1装入该保持器13内或从其中卸下用的插拔口21。在保持器13上设置插拔口21的一端侧对向的另一端侧上,设置与插入保持器13内的片状存储器1上所配置的端子部3进行电连接的连接器22。连接器22如图5所示,设置有与构成片状存储器1的端子部3的多个电极3b分别电连接的多个端子形成的第一连接端子23。第一连接端子23设置在连接器22的内端侧。同时,在连接器22上,以突出到保持器13侧的方式设有第二连接端子24,所述连接端子24由为了在设于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内的信号处理回路与片状存储器1内的存储器之间进行向片状存储器1内进行记录或者记录在存储器1内的信息信号授受用的多个端子构成。
在连接器22的上表面侧设置覆盖板25,将突出地设在保持器13侧、面向连接器22的外面的第二连接端子24覆盖。该覆盖板25当把保持器13配置在外壳12内时,中间经过设在外壳12的底面42侧的第二窗部56面对外面。在覆盖板25的表面上通过印刷或刻印设置显示部26,用于显示片状存储器1插入保持器13内时的插入方向以及有没有安装片状存储器1。
按上述方式构成的保持器13载置于底座14的底板15上,可沿图6中箭头B的方向以及箭头B的反方向移动地配置。这时,保持器13通过使图中未示出的移动导向轴与设在底座14侧的移动导向孔卡合支承,防止其从底座4中脱落,并且可沿图6中的箭头B的方向及箭头B的反方向移动地安装在底板15上。
在保持器13与底座14之间安装有肘节弹簧27。当片状存储器1从片状存储器1可向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插拔的初始位置的状态向保持器13插入时,保持器13沿图6中箭头B的反方向移动。进而,当保持器13移动到底座14的途中位置处时,借助肘节弹簧27加载方向的反转,受到肘节弹簧27的加载力,沿图6中箭头B的反向进一步移动,移动到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内的预定的存储器安装位置。
此外,当保持器13从移动到安装位置的状态沿图6中箭头B的方向移动,移动到底座14的途中位置时,借助肘节弹簧27的加载方向的反转,受到肘节弹簧27的加载力,沿图6中箭头B的方向进一步移动,移动到片状存储器1可插拔的插拔位置处。
通过使可移动地支承在底座14的一个侧壁16上的排出构件28沿图6中箭头B方向的移动操作,片状存储器1插入其中、移动到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内的存储器安装位置处的保持器13沿图6中箭头B的反方向移动,移动到插拔位置处。由于片状构件28沿着与将片状存储器1插入保持器13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操作,进行插入并保持在保持器13内的片状存储器1的排出操作,所以,可使片状存储器1的排出操作的操作感良好。
此外,排出构件28受到对架设在排出构件28与底座14的一个侧壁16之间的拉伸弹簧30的加载力,向沿图6中箭头B的反方向移动加载。
在靠近底座14的保持器13的插拔口21的一端侧上,可转动地安装开闭插拔口21的盖体29。盖体29由图中未示出的加载构件始终向关闭插拔口21的方向转动地加载。同时,盖体29与排出构件28向图6中箭头B的方向的移动操作连动,克服加载构件的加载力进行将插拔口21向打开方向的转动操作。
片状存储器1将设置端子3的前面2a侧作为插入端,将平面2e侧指向上方插入保持器13。从而当片状存储器1插入保持器13内时,设在平面2e上的标签粘贴部9中间经由一对第一及第二个存储器保持部19、20之间敞开的部分面对外部。
如上所述,可移动地安装在底座14上的保持器13是使插拔口21与设置在外壳12的后面35上的存储器插拔口55对向地配置在外壳12内。这时,保持器13是以其上表面侧的一对第一及第二个存储器保持部19、20之间的敞开部分位于外壳12的底面42侧的方式配置在外壳12内。由于保持器13是将上表面侧的敞开部分与外壳12的底面42侧对向地配置在外壳12内,所以该敞开部分中间经过设在外壳12上的第二窗部56面对外壳的外面,同时插入到保持器13内的片状存储器1也经由第二窗部56面对外面。
如图7及图8所示,第二窗部56被制成长的矩形,使覆盖保持器13的上表面侧的第一及第二个保持部19、20之间的敞开部分及连接器22的第二连接端子24的覆盖板25面向外壳12的外部。这样,通过形成第二窗部56,如图7及图8所示,设置在插入到保持器13内的片状存储器1的平面2e侧的标签粘贴部9中间经过第二窗部56面向外部,使用者可从外壳12的外部用眼睛观察所加在粘贴于标签粘贴部9上的标签10的内容,在片状存储器1安装在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内的状态下,确认记录在片状存储器1内的信息内容。同时,加在覆盖板25上的显示部26也经过第二个窗部56面对外部,使用者可从外壳12的外部目视显示部26。
同时,由于覆盖板25安装在与保持器13同时移动的连接器22上,所以,与片状存储器1的插拔相关联,与保持器13一起在第二个窗部56内移动。因此,通过使第二窗部56的大小相当于根据保持器13的移动位置覆盖25与第二窗部56的对向量的变化的大小,可以改变加在覆盖板25上的显示部26面对第二窗部56的状态。通过该显示部26,可以很容易地识别片状存储器1是处于已经插入到保持器13内的状态,还是处于可将片状存储器1插入的位置。即,如图7所示,当保持器13处于靠近设置在可以将片状存储器1插拔的外壳12的后面35侧的存储器插拔口55的位置处时,例如,由表示设在覆盖板25上的插入方向的箭头构成的整个显示部26面向外壳12的外部。当如图8所示,保持器13将插入该保持器13内的片状存储器1移动到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内的安装位置处时,通过将第二窗部56形成将构成显示部26的箭头的箭尖部分覆盖的尺寸,可很容易地由使用者确认片状存储器1相对于保持器13的插入状态。
保持器13是以上表面侧的一对第一及第二个存储器保持部19、20之间的敞开部分与第二个窗部56对向地设置在外壳12内。设于第一个侧壁16侧的排出部28位于外壳12的一个侧面49侧。同时,设于排出部28上的操作件28a突出于外壳12的一个侧面49侧,如图3所示,与沿着一个侧面49在图3中箭头C1的方向及与箭头C1相反的方向可移动地安装的排出操作部50卡合。当排出操作部50沿着将片状存储器1插入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内的图3中箭头C1的方向移动操作时,使插入并保持在保持器13内的片状存储器1突出到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的外部进行排出操作。
这样,由于选择操作模式的选择操作部52设在从外壳12中央部起的位于一个端部侧的位置处,排出操作部50设于从外壳12的中央部起的另一个端部侧的位置处,当使用者如图9所示用一支手把持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时,当手指靠近选择操作部52时,排出操作部50处于手指难以进行操作的位置处,而当使用者将手指置于操作排出操作部50的位置处,选择操作部50处于手指难以操作的位置,所以,能够可靠地避免在记录或再现过程当中使用者错误地操作排出操作部50将安装在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中的片状存储器1排出误操作。
同时,用于选择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的操作模式用的选择操作部52具体地说由图10至图15所示的转动推压型开关70构成。如图13所示,该转动推压型开关70由下述各部分构成:具有上部开口71a的合成树脂制的压块71,可转动地保持在该压块71上的操作体72,固定在该操作体72的下表面上的由导电弹性板构成的滑子73,从中间的卷绕部74a的两端突出一对臂部74b、74c的卷绕盘簧74,配置在压块71内的卡板75,以及覆盖压块71的上部开口71a的盖构件76。
如图15所示,压块71由大致为圆形的底部77及横贯该底部77周围整个外周形成的周壁78构成。在周壁78上形成与卷绕盘簧74的一对臂部74b、74c卡合的一对卡合阶梯部78a、78b。在底部74的中央设置用于轴支承操作体72的支轴79。在支轴79上形成承受对操作体72进行推压操作时的推压力的平面部79a。同时,在底部77上设置沿操作体72的转动方向形成的转动检测用的第一及第二固定接点80、81,用于检测操作体72推压操作的第三固定接点82,夹持支轴79形成于第三固定接点82的对向侧的连接于GND上的通用接点83。第一至第三接点80~82分别与从周壁78上突出形成的第一至第三外部输出端子80a~82a电连接。同时通用接点83也电连接在从周壁78上突出形成的外部端子83a上。
周壁78形成以支轴79为中心的大致的圆弧状,在该圆弧状部分上形成有限制操作体72的转动范围的限制阶梯部84。该限制阶梯部84限制操作体72的转动范围,在中央部分上形成当对操作体72进行推压操作时,对移动的操作体72进行导向的导向凹部85。同时,在周壁78上形成用于安装到记录及/或再现支轴11的外壳12上用的安装孔86。
配置在上述的压块71上的操作体72被制成左右对称的形状,如图13所示,它由配置在压块71内的基部87,从压块71上突出的操作部88,将基部87与操作部88连接起来的连接部89构成,连接部89卡合到压块71的限制阶梯部84上。在基部87的中央,竖立设置圆筒状的凸起部91,形成于该凸起部91内的贯通孔90是以操作体72的推压方向为长度方向形成的,支轴79插入并贯穿于其中。同时,在贯通孔90的周围形成配置卷绕盘簧74用的环形槽87a,在该环形槽87a内形成分别指向斜上方的一对卡合槽92、93。
如图10所示,卷绕盘簧74的卷绕部74a嵌入凸起部91上,配置在环形槽87a内,两个臂部74b、74c卡合到卡合槽92、93内,进而固定在压块71的卡合阶梯部78a、78b上。进而,在与贯通孔90的平面部79a对向的位置上,形成与相对于该贯通孔90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部90a。如图10所示,在非操作状态时,平面部90a与平面部79a呈脱离的状态,当进行转动操作时,如图11所示,处于偏离平面部79a的位置处的状态,而当进行推压操作时,则如图12所示,与平面部79a接触。
操作部88被制成以基部97为中心的圆筒状,在该操作部88的中央的内侧,形成与导向凹部85卡合的导向突起94。当图2所示的操作体72进行转动操作时,该导向突起94处于与导向凹部85非卡合的状态,移动到压块71的限制阶梯部84的外侧,进行如图3所示的操作体2的中心位置处的推压操作时,导向突起94在压块71的导向凹部85内进行导向移动。
安装在上述操作体72上的滑子73由导电的金属板构成,具有形成于安装在基部87下面的一对安装部95、96以及形成于这些安装部95、96之间的一对滑接部97、98。在各滑接部97、98上突出地形成第一及第二可动接点97a、98a,第二可动接点98a通常与公共接点83接触进行电连接。同时,第一可动接点97a借助操作体72的推压操作或转动操作,选择性地与第一至第三固定接点80~82接触进行电连接。
同时,在安装于上述操作体72上的压块72上,安装将上部开口71a闭塞的盖构件76。在该盖构件76上,形成用于将该盖构件76安装到压块71上用的多个卡止部99。盖构件76通过将这些卡止部99沿压块71周壁78插入、固定到压块71的下表面上,如图14所示,将压块71的上部开口71a关闭。
下面对按上述方式构成的转动推压型开关70的操作方法进行说明。该转动推压型开关70可进行对操作体72的推压操作,向一个方向的转动操作,向另一方向的转动操作,即,切换成三种模式。如图10所示,在不使用时,操作体72其卷绕盘簧74的两个臂部74b、74c分别固定在压块71的卡合阶梯部78a、78b上,卷绕部74a卷绕在操作体72的凸起部91上,所以由卷绕盘簧74施加使其处于中心位置的加载力。这时,操作体72的导向突起94处于不与压块71的导向凹部85卡合的状态,同时,操作体79的贯通孔90的平面部90a与支轴79的平面部79a处于脱离的状态。此外,滑子73的第二可动接点9a通常与公用接点83接触,但第一可动接点97a处于不和第一至第三固定接点80~82的任何一个接触的状态。从而,转动推压型开关70处于不输出任何电信号的切断状态。
以上述这种不输出任何电信号的状态作为基本状态,当从该基本状态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操作操作体72时,如图11所示,与操作体72连动,滑子73也以支轴79为中心转动,滑子73的第一可动接点97a与转动检测用的第二固定接点81接触。借此,转动推压型开关70与第二个外部端子81a输出第一个电信号。
此外,这时,卷绕盘簧74的一个臂部74b固定在压块71的卡合阶梯部78a上,另一个臂部74c借助操作体72的卡合槽93的端部沿转动方向被推压,处于脱离卡合阶梯部78b的状态。即,卷绕盘簧74通过向臂部74b、74c关闭的方向压缩,向操作体72施加使之向中心位置移动的恢复力。从而,当使用者将操作部88放手时,操作体72在卷绕盘簧74的加载力作用下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自动地返回到图10所示的中心位置。转动推压型开关70通过第一可动接点97a脱离转动检测用的第二固定接点81而被切断,返回到图10所示的状态,变成切断的状态。此外,在操作体72的转动操作的过程中,导向突起94脱离导向凹部85,移动到限制阶梯部84的外侧。从而,转动推压型开关70即使在对操作体72进行转动操作时发生误操作,向操作体72上施加推压力的情况下,通过导向突起94与限制阶梯部84接触,也可以限制操作体72被推压,防止误操作。
同样地,在使操作体72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操作时,滑子73的第二个可动接点98a与公用接点83一直保持接触,第一个可动接点97a与转动检测用的第一个固定接点80接触,与公用接点83a导通。从而,转动推压型开关70成接通状态,从第一个外部端子80a输出第二电信号。
同时,在对操作体72如图10所示的那样进行推压操作时,将操作部88向压块71的方向推压时,如图12所示,操作体72及滑子73向贯通孔90的推压方向移动。与此相伴,卡板75被向基部87推压,被压弯变形,从而产生“喀嗒”的感觉。与此同时,滑子73的第一个可动接点97a与第三个固定接点82接触。借此,转动推压型开关70成为接通状态,中间经过第三个外部端子82a输出第三个电信号。
这时,卷绕盘簧74其两个臂部74b、74c固定在压块71的卡合阶梯部78a、78b上,卷绕部74a借助操作体72的凸起部91向推压方向移动,从而,这些臂部74b、74c被向闭合的方向压缩,将操作体72向中心位置加载。当使用者将操作部88放手时,操作体72借助卷绕盘簧74的加载力上升,自动地返回到中心位置。借此,第一个可动接点97a离开推压检测用固定接点82,转动推压型开关70再次成为断开状态。此外,转动推压型开关70在操作体72的推压操作过程当中,导向突起94在导向凹部85内被导向而移动,因此,即使在操作体72的推压操作时发生错误在其上作用有转动方向的力时,由于导向突起94与导向凹部85的壁面接触,禁止操作体72的转动,从而可以防止误操作。
选择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的操作模式的选择操作部52由上面所述的转动推压型开关70构成,如图7所示,操作体72沿图中箭头X1方向或箭头X2方向转动操作,同时,借助向图7中箭头Y1方向推压操作,选择决定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的操作模式。
这里,对由转动推压型开关70构成的选择操作部52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在安装于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中的片状存储器1上记录声音数据的场合,使用者通过推压操作图3所示的记录开始键48,用麦克风36收集的声音数据记录在片状存储器1上。当再次推压记录开始键48时,记录动作停止。在再现记录于片状存储器1上的声音数据的场合,使用者通过沿图3中的X1方向或X2方向转动选择操作部52,选择记录所需要的声音数据的文件夹编号。其次,使用者通过将选择操作部52向图3中箭头Y1的方向推压,可再现所选择的文件夹的声音数据。同时,在声音数据的再现过程中当选择操作部52向图3中箭头X1的方向转动时,从头开始进行当前正在再现的声音数据,当向图3中箭头X2的方向转动时,再现当前正在再现的声音数据的下一个声音数据。同时,当断续地将选择操作部52沿图3中箭头X1的方向转动时,所转动的转动角度的程度可返回到前一个文件夹,当断续地沿图3中的箭头X2方向转动时,转动的角度量可进入下一文件夹。
当推压图3所示的菜单选择键37时,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在显示体32显示面32a上显示操作菜单的一览表。具体地说,当推压操作菜单选择键37时,在显示体32的显示面32a上显示用英文及日文切换显示文字的语言选择功能,将作为存储媒体的片状存储器1进行格式化的功能,使之发出高频音的高频切换功能,将向片状存储器1内能够记录的时间在长时间模式(例如120分钟),与短时间模式(例如60分钟)之间进行切换的录音时间切换功能等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的功能一览表。使用者通过将选择操作部52沿图3中的箭头X1方向或箭头X2方向转动,从显示在显示面32a上的操作菜单中选择出其中的一个,然后,通过向图3中箭头Y1方向推压,可决定所选择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的一个功能。使用者通过进一步将选择操作部52向图3中箭头X1方向或箭头X2方向转动,例如选择动作的通、断,然后,通过向图3中箭头Y1方向推压,可设定通、断。
使用者推压菜单选择键37,通过沿图3中箭头X1方向或箭头X2方向转动选择操作部52,从显示在显示面32a上的操作菜单中选择录音时间切换功能,当沿图3中箭头Y1方向推压时,显示面32a上显示长时间模式及短时间模式。使用者通过进一步将选择操作部52沿图3中箭头X1方向或X2方向转动,选择长时间模式及短时间模式中之一,通过向图3中箭头Y1方向推压操作,设定所选择的记录时间。
利用上述转动推压型开关70构成的选择操作部52由于可沿三个方向操作,从而利用较少的操作键可以切换选择多种功能。特别是,在手掌大小的小型化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这种电子设备的场合,由于设置操作键的空间小,所以设置利用转动推压型开关70构成的选择操作部52是十分有效的。
其中,配置在用于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中的片状存储器1的外壳12内的装载装置具体地按以下方式构成。如图16及图17所示,该装载装置120备有安装在外壳12内的底座14,以及可滑动地安装在该底座14上的同时,保持片状存储器1的保持器13。
如图16及图17所示,底座14通过将金属板冲压弯曲形成,并备有大致为矩形的底板15以及在该底板15的长度方向的两侧上基本上平行地竖起形成的第一及第二侧壁16、17,其整体的截面大致呈コ字形。同时,保持器13可沿与片状存储器1的插入方向相同的方向,图16及图17中箭头B及与箭头B相反的方向移动地配置在由底板15及第一和第二侧壁16、17所包围的区域内。
保持器13所配备的底板15被制成沿其长度方向的长度与片状存储器1沿长度方向的长度基本上相同的大致上的矩形,在其后面侧沿保持器13的移动方向形成用于对保持器13的移动进行导向用的导向孔129、129。这些导向孔129、129与突出在保持器13的底面上的导向突起卡合,限制保持器13的移动区域。同时,在第一及第二侧壁16、17上,沿着保持器13移动方向,也形成对保持器13的移动进行导向,限制其移动区域的导向孔130、130。
在构成片状存储器1的插入侧的底板15的前面侧上安装转动臂131,该转动臂可使沿图16及图17中箭头B的方向滑动的保持器13沿这些图中的箭头B的反方向滑动。该转动臂131,其中部轴支承在设于底板15上的支轴132上,以该支轴132为中心可沿图16及图17的箭头C及箭头C相反的方向转动地支承。该转动臂131具有与第一及第二个侧壁16、17之间的间隔基本上相同的长度,在第一个侧壁16侧的一个端部上形成将保持器13向图16及图17中箭头B的反方向推压的推压部133,在第二个侧壁17侧的另一个端部上形成由排出构件28的推压部进行推压的被推压部134。形成于转动臂131的一个端部上的推压部133比形成于底板15上的开口部135更靠近外部。同时,形成于另一端部上的被推压部134,为了与排出构件28连接,较横贯底座14的底板15与第二个侧壁17形成的开口部136更临近外部。
转动臂131通过借助排出构件28的操作件28a将被推压部134向图16及图17中箭头C的方向推压,以支轴132为中心沿相同的图中箭头C方向转动,使另一个端部侧的推压部133向底座14的前面一侧移动。借此,位于底座14后面一侧的保持器13被推压到移动到底座14的前面侧的推压部133上,向底座14的前面一侧,即图16及图17中的箭头B的方向滑动。
此外,在底板15上形成用于安装到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的外壳12上的多个安装孔137。
可滑动地安装在上述底座14上的保持器13如图16及图17所示,其尺寸稍小于底座14,通过弯曲金属板形成。该保持器13构成将片状存储器1保持在存储器支承板18的前面侧的两侧上的第一及第二存储器保持部19、20。所述第一及第二存储器保持部19、20由将存储器支承板18的两侧垂直地弯曲形成、具有相当于片状存储器1厚度的高度的相互基本平行的侧壁144、145,以及将这些侧壁144、145的前端侧以与存储器支承板18平行的方式弯曲形成的支承片146、147构成。在保持器13的前面一侧上形成插拔口21,用于插拔由第一及第二存储器保持部19、20及存储器支承板18构成的片状存储器1。第一存储器保持部19与第二存储器保持部20之间是开放的,当第一及第二存储器保持部19、20保持在片状存储器1上时,使用者可经过第二个窗部56观察粘贴在标签粘贴部9上的标签10。
同时,在保持器13的后面一侧上形成安装与设在片状存储器1上的插入端上的电极3b连接的连接器的连接器安装部148。该连接器安装部148由形成于除存储器支承板18的前面侧之外的侧缘上的限制连接器的安装位置的限制壁149a、149b、149c以及支承板18构成。同时,在限制壁149a、149b、149c的前端上形成有用于将连接器固定到连接器安装部148上用的固定片151。同时,在构成连接器安装部148的存储器的存储器支承板18上形成对连接器进行定位安装用的定位孔150、150。
安装在该连接器148上的连接器22如图16所示,由用于和片状存储器1的电极3b连接的端子板153以及安装于该端子板153上的截面形状大致为コ字形的罩154构成。同时,通过将罩154安装到端子板153上,连接器22形成将片状存储器1的前面侧容纳在内部的容纳部,并形成将其前面侧形成有端子部3的片状存储器1的前面插入的插入口155。
同时,在罩154上,于其一个侧壁上设置片状存储器插入时构成与片状存储器1的防止脱落用凹部7卡合的防脱落片的弹性卡合片160。通过与片状存储器1的防止脱落用凹部7的卡合,弹性卡合片160将片状存储器1保持在保持器13内,安装到装载装置120内的片状存储器1不会脱落。弹性卡合片160卡合到片状存储器1的防脱落用凹部7上时,通过弹性位移,给予使用者以卡紧的感觉,使用者会感觉到片状存储器1完全插入到保持器13内。同时,当片状存储器1不能正常地插入保持器13内时,该弹性卡合片160还具有阻止将片状存储器1插入保持器13内的误插入防止功能。此外,连接器22还可以在罩154的后壁上设置与设于片状存储器1的后面的切口部4及误插入防止槽5卡合的防止脱落用构件。
在构成连接器22的底面的端子板153上,设置与片状存储器1的端子部3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端23,以及与组装有信号处理回路等电路中的印刷电路配线基板进行电连接用的柔性印刷电路配线基板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子24。第一连接端子23按照构成片状存储器1的端子部3的电极3b的数目设置。这些第一连接端子23弯曲成大致呈L形,该弯曲部向上方突出,以压紧在片状存储器1的电极3b上,进行弹性形变的方式设置。第一连接端子23在片状存储器1被插入时由片状存储器1的端子部3的敞开一侧进入,通过在压紧的状态下与电极3b接触,与电极3b进行电连接。
同时,将与组装有信号处理回路等的电路中的印刷电路配线基板进行电连接用的柔性印刷电路配线基板连接到第二个连接端子24上。即,将端子部3电连接到第一连接端子23上的片状存储器1,中间经由第二连接端子24及配置在外壳12上的印刷电路配线基板电连接的柔性印刷电路基板,被设在印刷电路配线基板上的信号处理回路进行控制。同时,为了易于和柔性印刷电路基板连接,将第二连接端子24设置在插入口155的附近。同时,柔性配线基板被制成保持器13可横贯底座14的前面侧的插拔位置与后面的安装位置进行移动的长度。在构成设置上述第一连接端子23及第二连接端子24的连接器22的端子板153的背面侧上设置安装用定位突起158、158,用于对构成保持器13的存储器支承板18的连接器安装148进行定位。
利用粘合剂等将上述覆盖板25安装到构成连接器22的罩154的顶板上。覆盖板25以把设于端子板153上的第二连接端子24覆盖的方式安装在罩154的顶板上。同时,当把装载装置120安装到外壳12上时,该覆盖板25中间经过外壳12的第二窗部56面对外部。即,该覆盖板25被制成可将第二连接端子24隐藏起来、且把片状存储器1插入到第一和第二存储器保持部19、20中时不把粘贴在标签粘贴部9上的标签10隐藏起来的大小。在该覆盖板25的表面上,通过印刷或刻印设置显示部26,用于表示插入到保持器13内的片状存储器1的插入方向以及有没有安装片状存储器1。
通过将端子板153的定位突起158、158卡合到形成于存储器支承板18的连接器安装部148上的定位孔150、150内、同时将形成于构成连接器安装部148的限制壁149a、149b、149c的前端部上的连接器卡止片151弯曲,将连接器22固定,将端子板153上安装了罩154的连接器22安装到连接器安装部148上。此外,形成于端子板153上的定位突起158、158贯穿存储器支承板18的定位孔150、150,从保持器13的存储器支承板18上突出,通过与该突出部分与形成于底座14上的导向孔129、129卡合,还具有作为保持器13相对于底座14移动时的导向突起的功能。
此外,在贯穿与保持器13的侧壁144,145平行的连接器安装部148的限制板149a,149b上,如图16所示,设置与形成在外侧面上与形成于底座14的第二侧壁16,17上的导向孔130,130卡合的导向突起159,159。同时,在保持器13的存储器支承板18上,沿保持器13的移动方向,形成导向孔171。安装在底座14的底板15上的移动臂131的支轴132卡合到该导向孔171上。即,该支轴132也起着保持器13相对于底座14移动时的导向突起的作用。
如图16、图17及图18所示,在贯穿保持器13的第二存储器保持部20的侧壁是45上,可转动地安装限制保持器13相对于底座14移动的限制构件161。限制构件161在其基端侧形成轴孔162,通过将竖立在保持器13的侧壁145上的支轴162a贯通插入,可沿图18中箭头D及箭头D的反方向转动地进行支承所述限制构件。
限制构件161在其前端侧形成将片状存储器1插入保持器13时与片状存储器1的卡合凹部8卡合的卡合突出部163。卡合突出部163为了与保持在保持器13上的片状存储器1的卡合凹部8上而借助横贯保持器13的存储器支承板18及侧壁145形成的开口部164面向保持器13的内部。同时,在限制构件161的卡合突出部163的更前端侧上,形成卡止在存储器支承板18及侧壁145上形成的开口部164的周缘的背面侧,对限制构件161沿图18中箭头D的方向转动区域进行限制的卡止部165。在该卡止部165的附近形成限制孔166,当保持器13以可滑动的状态安装在底座14上时,该限制孔与设在底座14的底板15的开口部136附近的卡合突起170卡合。限制孔166通过与形成在底座14上的卡合突起170卡合,禁止保持器13从底座14前面一侧的插拔位置向底座14的后面一侧的安装位置滑动。即,当片状存储器1插入到位于插拔位置处的保持器13内时,由于保持器13由限制构件161锁定在插拔位置上,片状存储器1的端子部3可靠地连接到第一个连接端子23上。
上述限制构件161利用作为加载构件的扭簧167向作为保持器13的内侧的图18中箭头D的方向加载。扭簧167以其基部167a从限制构件161的上侧嵌合到竖立在保持器13的侧壁145上的支轴162a上。进而,扭簧167的一个臂部167b卡止在形成于保持器13的侧壁145上的卡止片168上,另一个臂部167c卡止在形成于限制构件161上的卡止片169上。利用上述结构,扭簧167将限制构件161向图18中箭头D的方向加载。限制构件161将前端部的卡止部165固定在开口部164附近的存储器支承板18的背面一侧,在将卡合突出部163通过开口部164面临保持器13的内部的状态下安装在侧壁145上。
按上述方式构成的保持器13如图16及图17所示,设置在构成连接器安装部148的限制板149a、149b上的导向突起159、159卡合到底座14的导向孔130、130内,安装在连接器安装部148上的端子板153的定位突起158、158卡合到底座14的导向孔129、129内。进而,保持器13通过将底座14侧的转动臂131的支轴132卡合到形成于保持器13的存储器支承板18上的导向孔171内,可滑动地安装在底座14的第一及第二侧壁16、17之间。保持器13横贯对片状存储器1进行插拔的底座14的前面一侧的插拔位置与对片状存储器1内的半导体存储器进行信息信号的写入或读出的底座的后面一侧的安装位置进行滑动。这里,所谓插拔位置是示于上面的图7中的状态,所谓安装位置是指上面的图8中所示的状态。当保持器13位于插拔位置时,进行片状存储器1的插拔,当保持器13处于安装位置时,对片状存储器1内的半导体存储器进行信息信号的写入或读出。
底座14与保持器13如图16及图17所示,通过作为加载构件的肘节弹簧27连接。该肘节弹簧27由将线状构件卷绕构成的线圈部174、从线圈174向一侧延伸的第一臂部175、由线圈部174向另一侧延伸的第二臂部176构成。同时,在第一臂部175的前端部上形成卡合在底座14一侧上的第一卡合部175a,在第二臂部176的前端部形成卡合到保持器13一侧上的第二卡合部176a。第一卡合部175a卡合到设于构成底座14的底板15的背面一侧的第一卡合突起177上,第二卡合部176a卡合到设于构成保持器13的存储器支承板18的背面一侧的第二卡合突起178上。
如上所述,当保持器13位于移动到底座14前面一侧的插拔位置时,连接底座14与保持器13的肘节弹簧27处于向图16及图17中箭头B的反方向加载的第一状态。当保持器13进行相对于底座14向图16及图17中箭头B的方向滑动操作时,肘节弹簧27反转到将保持器13向图16及图17中的箭头B的方向加载的第二状态,使得保持器13向底座14后面一侧的安装位置滑动。同时,当保持器13位于安装位置时,安装到底座14的底板15上的转动臂131沿图17中的箭头C的方向转动时,形成于转动臂131的一端上的推压部133压紧到保持器13的第二卡合突起178上。处于第二状态的肘节弹簧27,通过受到转动臂131的压紧部133压紧到保持器13的第二卡合突起178上的推压力,保持器13向图17中箭头B的反方向滑动,反转到将保持器13向图17中箭头B的反方向加载的第一种状态,将保持器13移动到插拔位置。
如上面所述,在可滑动地安装保持器13的底座14上,可转动地安装有将形成于保持器13前面一侧的片状存储器1的插拔口21及底座14的前面开闭的盖体29。盖体29如图16、图17、图19及图20所示,备有将插拔口21及底座14的前面关闭的闭塞板182及形成于该闭塞板182两侧的第一和第二转动支承臂183、184。
闭塞板182由将保持器13的插拔口21及底座14的前面关闭的第一闭塞部185、以及嵌合到形成于底座14的底板15的前面的切口部180上的第二闭塞部186构成。
位于底座14的第一个侧壁16一侧的第一转动支承臂183如图19所示,在其前端一侧上形成用于转动支承盖体29的第一支承孔187。该第一支承孔187卡合到设于底座14的第一侧壁16的前面侧的第一支轴188上。盖体29在第一转动支承臂183侧,由作为加载构件的扭簧189向将插拔口关闭的图20中的箭头E方向转动地加载。扭簧189以其基部189a卡合到形成于底座14的第一个侧壁16上的卡合片191上。进而,扭簧189通过其一个臂部189b卡止在形成于第一移动支承臂183前端部上的卡止部192上,另一个臂部189c卡止在形成于第一个侧壁16上的卡止部193上,将盖体29向图20中箭头E的方向转动地加载。
位于底座14上的第二个侧壁17一侧的第二转动支承臂184如图20所示,在其前端侧,与第一支承孔187同时形成用于对盖体29进行转动支承的第二支承孔194。该第二支承孔194卡合到设于底座14的第二侧壁17前面一侧的第二支轴195上。在第二转动支承臂184的前端部上,设置利用排出构件28进行推压的将盖体29向图20中箭头E的反方向转动用的突出部196。在突出部196的下侧,形成排出构件28的凸轮部易于接触闭塞板182一侧用的倾斜面部197。
上述盖体29如图19及图20所示,通过将第一及第二支轴188、195卡合到第一及第二支承孔187、194内,以第一将第二支轴188、195为中心可沿图19及图20中箭头E的方向及箭头E的反方向转动地被支承。盖体29借助扭簧189的加载力,向把底座14的前面关闭的图19及图20中箭头E的方向转动加载。形成于第二转动支承臂184上的突出部196的倾斜面部197借助排出构件28的凸轮部的推压,盖体29以第一及第二支轴188、195为中心向图19及图20中箭头E的反方向转动,将底座14的前面及保持器13的插拔口21打开。
如图16及图17所示,在底座14的第二个侧壁17上设置排出构件28,该排出构件28通过连接底座14及保持器13的肘节弹簧27将位于作为底座14后面一侧的安装位置处的保持器13移动到底座14前面一侧的插拔位置处。排出构件28,可沿长度方向、即沿图20中的箭头B的方向及箭头B的反方向滑动地安装在第二侧壁17上。排出构件28具有与底座14的第二个侧壁17的高度大致相同的宽度,用金属板冲压形成基本上为长的矩形形状。在排出构件28上,沿长度方向形成第一导向孔202及第二导向孔203。设置在底座14的第二侧壁17上的导向突出部204卡合到第一导向孔202内,形成于第二侧壁17上的导向片205卡合到第二导向孔203内。通过把定位螺栓206穿过第一导向孔202拧到第二侧壁17上的导向突出部204上形成的螺栓孔206a上,将排出构件28安装到第二侧壁17上。
如图20所示,排出构件28利用作为加载构件的拉簧30向图20中的箭头B的反方向加载。拉簧30的一端卡止在形成于对应排出构件28的底座14后面一侧的端部上的弹簧固定片211上,其另一端固定在形成于底座14的第二侧壁17的长度方向中间的一个固定片212上,借此将排出构件28向图20中的箭头B的相反方向加载。
在如上面所述的安装在底座14的第二侧壁17上的排出构件28上如图20所示,在位于底座14前面一侧的一端侧上,形成有与底座14的底板15平行地弯折、推压形成于上述盖体29的第二转动支承臂184上的突出部196的凸轮部207。凸轮部207通过形成于底座14的底板15上的开口部136面对底座14的内部。同时,凸轮部207,在成为底座14的后侧形成向下侧弯折的弯折部208,以便容易压紧形成于设在盖体29的第二转动支承臂184上的突出部196下侧的倾斜面部197。
在位于排出构件28的底座14前面一侧处的一端侧上,与底座14的底板15平行地弯曲形成操作片209,该操作片将形成于上述转动臂131另一端侧的被推压部134向底座14的后面一侧、即图20中箭头C的方向推压。在操作片209上,形成在排出构件28的前端侧向上弯折形成推压部210。形成于操作片209上的推压部210借助形成于底座14的底板15上的开口部136面对底座14的内部,卡合到转动臂131的被推压部134上。
进而,在排出构件28的一端侧上,利用比图中未示出的构成装置主体的壳体更靠近外部的排出操作部50弯曲形成滑动操作的操作件28a。通过将操作件28a沿图20中箭头B的方向滑动操作,使排出构件28沿相同的方向滑动。
在保持器13处于底座14后面一侧的安装位置的状态下,如图20所示,上述的排出构件28被向图20中的箭头B的方向推压,克服图20中的箭头B的反方向加载的拉簧30的加载力使排出构件28向图20中箭头B的方向滑动。当排出构件28被向图20中的箭头B的方向滑动时,凸轮部207推压形成于设置在盖体29的第二转动支承臂184上的突出部196下侧的倾斜面部197,克服扭簧189的加载力使盖体29向打开保持器13的插拔口21的图20中的箭头E的反方向转动。与此同时,形成于操作片209上的推压部210将转动臂131的被推压部134向图20中箭头C的方向推压,使转动臂131向相同的方向转动。形成于转动臂131一端的推压部133推压保持器13的第二个卡合突起178,使保持器13向图17中箭头B的反方向滑动。转动臂131的推压部133接受推压保持器13的第二卡合突起178的推压力,使保持器13向图17中的箭头B的反方向滑动。当保持器13向图17中的箭头B的反方向滑动时,肘节弹簧27反转成将保持器13向图17中的箭头B反方向加载的第一状态,将保持器13向插拔位置加载,使保持器13移动到插拔位置。
下面说明从片状存储器1插入以上述方式构成的装载装置120中之后,直到对片状半导体存储器1内的半导体存储器进行记录或再现的一系列动作。首先,对非使用时的装载装置120进行说明。如图17所示,保持器13处于移动到底座14前面一侧的插拔位置处,连接底座14及保持器13的肘节弹簧27处于将保持器13向底座14前面一侧的插拔位置加载的第一状态。
借助固定在盖体29一侧的卡止部192与卡止在底座14侧的卡止部193上的扭簧189的加载力,将盖体29向把底座14的前面闭塞的图19及图20中箭头E方向转动加载,盖体29将底座14的前面及位于插拔位置的保持器13的插拔口21关闭。盖体29防止尘埃等从保持器13的插拔口21侵入装载装置120内。
转动臂131为了使推压部133位于底座14的前面侧而向图17中的箭头C方向转动。同时,安装到底座14的第一侧壁16上的限制构件161如图18所示,其一个臂部167b卡止在形成于侧壁145上的卡止片168上,其另一个侧臂部167c借助卡止在形成于转动臂131上的卡止片169上的扭簧167被向图18中的箭头D的方向加载。限制构件161,其前端部的卡止部165处于卡止在形成于保持器13的存储器支承板18上的开口部164附近的背面的状态,设于前端侧的卡合部163面对保持器13的内部,限制孔166处于不与设在底座14的底板上的卡合突起170卡合的状态。即,通过限制构件161的限制孔166的与底座14的卡合突起170卡合,保持器13处于相对于底座14可向作为后面侧的图17中箭头B的方向移动的状态。
排出构件28处于借助卡止在排出构件28侧的弹簧卡止片211及底座14侧的弹簧卡止片212上的拉簧30向构成底座14的前面侧的图17及图20中的箭头B的反方向滑动的状态。
该状态为示于上述图7中的状态,使用者可通过设置在外壳12上的第二窗部37目视观察设在覆盖板25上的显示部26,使用者可以很容易地识别片状存储器1向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的插入方向。
如图21所示,片状存储器1将设置有端子部3的前面一侧作为插入端,将主面2a作为与底座14的底板15对向的下侧插入到上述的非使用时的装载装置120内。当片状存储器1从装载装置120的前面一侧插入时,通过将手指或片状存储器1的前面部勾挂,克服对盖体29向闭塞底座14的前面的图19及图20中箭头E方向加载的扭簧189的加载力,使盖体29向底座14的前面一侧,即将位于底座14前面一侧的插拔位置的保持器13的插拔口21打开的该图中箭头E的反方向转动。
在盖体29将底座14的前面打开的同时,如图21所示,片状存储器1以端子部3作为插入端从保持器13的插拔口21插入。如图16及图21所示,当片状存储器1前面一侧的前端与形成于主面2a侧的卡合凹部8之间的区域在面对保持器13内部的限制构件161上向图21中箭头B的方向移动时,利用面对保持器13内部的限制构件161的卡合突出部163被片状存储器1的前端及形成主面2a侧的卡合凹部8之间的区域的推压,克服扭簧167的加载力,限制构件161以支轴162a作为转动支点,向图21中箭头D的反方向转动。通过限制构件161向箭头D的反方向转动,如图18及图21所示,限制构件161的限制孔166与底座14侧的卡合突起170卡合,随着片状存储器1的插入,禁止位于底座14前面一侧的插拔位置处的保持器13向底座14后面一侧的图21中箭头B的方向滑动的状态。保持器13通过片状存储器1的端子部3连接到设于保持器13上的连接器22的第一连接端子23上,由限制构件161锁定在插拔位置处,构成端子部3的电极3b可靠地连接到连接器22的连接端子23上。
进而,当片状存储器1插入装载装置120内时,变成图22及图23所示的状态。即,当保持器3位于底座14前面一侧的插拔位置时,一旦片状存储器1完全插入位于插拔位置处的保持器13内,片状存储器1由配置在保持器13后面一侧的连接器22的插入口155插入。连接器22的第一连接端子23由片状存储器1的端子3的敞开端卡合到卡合凹部3c内,在压紧电极3b的状态下,与电极3b进行电连接。
当第一连接端子23卡合到片状存储器1的卡合凹部3c内,电极3b与第一连接端子23连接时,片状存储器1的卡合凹部8位于保持器13内的限制构件161的卡合突出部163的上方。这样,到此为止,卡合到从片状存储器1的前端直到卡合凹部8的整个区域内的卡合突出部163被推压,被向图23中的箭头D的反方向转动的限制构件161在片状存储器1的卡合凹部8与限制构件161的卡合突出部163成为可卡合的状态下,借助扭簧167的加载力向图23中的箭头D方向转动,卡合突出部163卡合到片状存储器1的卡合凹部8内。从而至此卡合到底座14的卡合突起170上的限制构件161的限制孔166与卡合突起170的卡合状态被解除,保持器13成为可沿作为底座14后面一侧的安装位置的方向的图22及图23中的箭头B的方向滑动的状态。当片状存储器1完全插入保持器13内时,如图17所示,设于连接器22上的弹性卡合片160卡合到防止片状存储器1脱落用的凹部7内,防止片状存储器1从保持器上脱落。当弹性卡合片160卡合到片状存储器1的防脱落用凹部7内时,通过弹性变形给予使用者以咔嗒的感觉,使之感觉到片状存储器1已被完全插入保持器13内,即令使用者感到端子部3与第一连接端子23已可靠地卡合。这种状态为上述的图7所示的状态,是使用者可经过第二窗部目视观察设置在覆盖板25上的显示部26的状态。
这里,在片状存储器1在上述正常的状态下插入到装载装置120内的情况下,即,在片状存储器1从后面一侧插入的场合及片状存储器1以主面2a作为上侧由插拔口21插入的场合,即使在插入到处于插拔位置的保持器13内的情况下,限制构件161的卡合突出部163也不会卡合到片状存储器1的卡合凹部8内。即,即使片状存储器1一直插入到图22及图23所示的位置,由于在保持器13内的限制构件161的卡合突出部163的上方没有片状存储器1的卡合凹部8,所以限制构件161处于卡合突出部163压紧到片状存储器1的主面上的状态不变。即,持续保持限制孔166与底座14的卡合突起170卡合的状态。从而随着片状存储器1的插入,禁止位于插拔位置的保持器13向底座14后面一侧的图21中箭头B方向的滑动。从而,装载装置120在片状存储器1误插入的情况下,禁止位于插拔位置的保持器13向作为底座14后面一侧的安装位置的方向的图22及图23中箭头B的方向滑动,防止片状存储器1的误插入。当不能以正常的状态插入片状存储器1时,由于弹性卡合片160不与片状存储器1防脱落用凹部7卡合,从而阻止片状存储器1插入到位于插拔位置的保持器13内,不使第一连接端子23与端子部3的卡合凹部3c卡合以免与电极3b电连接,防止片状存储器1的误插入。
如图22及图23所示,在片状存储器1完全插入位于底座14前面一侧的插拔位置处的保持器13内之后,将片状存储器1进一步向图22及图23中箭头A的方向推压时,如图24所示,片状存储器1被完全收容在装载装置120内,安装到装载装置120内,变成可对半导体存储器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的状态。即,如图24所示,将从图22及图23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推压片状存储器1时,限制构件161的限制孔166与底座14的卡合突起170的卡合状态被解除,保持器13变成可向作为底座14后面一侧的安装位置的方向的图22及图23中箭头B的方向滑动的状态。
当由片状存储器1将保持器13向图24中箭头B的方向推压时,肘节弹簧27从向图24中箭头B的方向加载的第一状态反转,变成将保持器13向该图中箭头B的反方向加载的第二状态。通过使肘节弹簧27向图24中箭头B的方向加载,将保持器13滑动到底座14后面一侧的安装位置上。借此,将连接到连接器22上的片状存储器1完全容纳在装载装置120内。防止片状存储器1的后面侧将底座14的前面侧闭塞的盖体29受到扭簧189的加载力向图23中的箭头E方向转动,将底座14的前面闭塞,防止尘埃等侵入装载装置120内。同时利用保持器13向图24中箭头B方向的滑动,其一端侧的推压部133借助与肘节弹簧27的第二臂部176的卡合部176a卡合的第二卡合突起178被推压,可转动地安装在底座14的底板15上的转动臂131向图24中箭头C的反向转动。
在如上所述的片状存储器1的电极3b与连接器22的第一连接端子23连接的状态下,安装在底座14后面一侧的安装位置处的片状存储器1中间经由连接到连接器22的第二连接端子24上的柔性印刷配线基板受到控制。具体地说,片状存储器1在安装于该安装位置的状态下,利用从计算机等数据处理装置来的控制信号对内装于卡主体2内的半导体存储器进行信息信号的写入或将存储在半导体存储器内的信息信号进行读出。该状态为上面所述的图8所示的状态,使用者可经过设于外壳12上的第二窗部37目视观察粘贴在安装于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内的片状存储器1的标签粘贴部9上的标签的记录内容。
以上述方式安装片状存储器1的装载装置120以下述方式将片状存储器1从装载装置120中排出。即,如图25及图26所示,当通过比装置主体的壳体更靠外方的排出操作部50向图25及图26中箭头B的方向推压操作件28a时,排出构件28克服拉簧30的加载力向图25及图26中箭头B的方向滑动。这时,排出构件28的凸轮部207向图25及图26中箭头B的方向推压设于盖体29的第二个转动支承臂184上的突出部196。同时,如图20所示,在凸轮部207上形成弯折部208,在突出部196上,在与下侧的弯折部208对向的位置处形成倾斜面部197,从而,凸轮部207能够可靠地压紧到突出部196上。通过凸轮部207推压盖体29的突出部196,借助扭簧189的加载力将底座14的前面闭塞的盖体29受到凸轮部207推压盖体29的突出部196的推压力,克服扭簧189的加载力向图26中箭头E的反方向转动,将底座14的前面打开,变成可将片状存储器1排出的状态。
与此同时,形成于排出构件28的操作片209上的推压部210向图25中箭头C的反方向转动,被推压部134与位于底座14前面一侧的转动臂131的被推压部134接触。然后,当进一步操作排出操作部50,排出构件28进一步向图25及图26中箭头B的方向滑动时,推压部210推压转动臂131的被推压部134,使转动臂131向图25中箭头C的方向转动。这样一来,排出构件28的推压部210受到推压转动臂131的被推压部134的推压力,转动臂131的推压部133推压卡合有肘节弹簧27的第二臂部176的卡合部176a的第二卡合突起178。处于连接底座14和保持器13的第二状态的肘节弹簧27反转,返回到将保持器13向图25中箭头B的反方向加载的第一状态,使保持器13向图25及图26中箭头B的反方向滑动。借此,处于底座14后面一侧的保持器13滑动到底座14前面一侧的插拔位置,使保持片状存储器1的后面侧比底座14的前面更靠近装载装置120的外部。
由使用者从位于底座14前面一侧的插拔位置处的保持器13中将后面侧比底座14的前面更靠近外部的片状存储器1拔出,片状存储器1的端子部3与连接器22的第一连接端子23的连接被解除。然后,盖体29借助扭簧189的加载力向将底座14的前面闭塞的图25及图26中所示的箭头E的方向转动,将底座14的前面及处于插拔位置的保持器13的插拔口21关闭,尘埃等不会侵入装载装置120内。
按上述方式构成的片状存储器1的装载装置120在排出片状存储器1时,受到使用者操作设在装置主体的壳体上的排出操作部的推压力,仅使位于底座14后面一侧的安装位置处的保持器13移动到底座14前面一侧的插拔位置处,不会使安装在保持器13上的连接器22的第一连接端子23与构成片状存储器1的端子部3的电极3b的卡合状态解除。即,在该装载装置120中,最后将片状存储器1的取出由使用者来进行。从而,装载装置120与借助推压操作排出键将连接器22的第一连接端子23与片状存储器1的端子部3的电极3b的卡合状态解除的装载装置相比,其操作排出操作部的操作力小,可容易地进行片状存储器1的排出操作。同时,在将片状存储器1误插入时,由于限制孔166保持着与底座14侧的底座14的卡合突起170卡合的状态,从而可防止向装载装置120的误插入。
在上面的说明中,作为防止片状存储器1向装载装置120中误插入的装置,举出使用限制构件16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防止片状存储器1的误插入的装置也可以按下面所述的方式构成。此外,下面所描述的装载装置220除限制构件的部分外,与说上面所描述的装载装置120基本上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对于和装载装置120相同的构件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该装载装置220如图27所示,在构成保持器13的侧壁145侧上安装有限制构件221,用于防止保持器13从底座14前面一侧的插拔位置向底座14后面一侧移动。该限制构件221形成可沿保持器13的侧壁145配置的长形。该限制构件221在其中间形成支承孔222。通过将设置在构成与保持器13的侧壁145并列形成的连接器安装部148的限制壁149b上的支轴223贯穿插入该支承孔222内,可沿图27中箭头F方向及箭头F的反方向转动地安装。这里所示的装载装置220处于将保持器13的后面侧敞开的状态。
当把限制构件221安装到限制壁149b上时,在位于限制构件221的保持器13后面一侧的后端部上,形成指向保持器13的内部,大致弯折成直角的弯折片224。在该弯折片224上,形成当片状存储器1插入保持器13内时,与形成于片状存储器1的插入端侧的倾斜面部分3a接触并被推压的被推压部225。该被推压部225比保持器13的后面侧更靠近保持器13的内部,为了使在正常状态下把片状存储器1插入到保持器13内时与片状存储器1的倾斜面部分3a对向,被推压部225被从弯折片224的上端向下方弯折成锐角。
在限制构件221上,于下端侧的中部,突出地形成限制保持器13从插拔位置向安装位置移动的限制部226。当保持器13锁定在底座14前面一侧的插拔位置上时,该限制部226卡合到横贯底座14的底板15与第二侧壁17形成的卡合孔227内。在横贯底座14的底板15与第二侧壁17的位置上,于比卡合孔227更靠近底座14的后面一侧形成作为限制部226退刀槽的狭槽228。限制部226,在后端侧形成垂直面部分229,用于直到片状存储器1插入处于插拔位置的保持器13之前不能移动到底座14后面一侧的安装位置处,使之可靠地卡合到卡合孔227的后端上。限制部226形成倾斜面部分230,以便用于保持器13将片状存储器1排出,从底座14后面一侧的安装位置移动到前面一侧的插拔位置时,可顺滑地停靠在狭槽228上。
限制构件221是将形成于保持器13的限制壁149b上的支轴223贯穿插入支承孔222内可沿图27中的箭头F方向及箭头F的反方向转动地安装在限制壁149b上时。这时,由作为加载构件的扭簧223将限制构件221向图27中箭头F方向转动加载。扭簧231的基体部安装在与限制构件221上形成有被推压部225的后端部相对向的前端部上的安装片232上。扭簧231以其一个臂部231b卡止在构成保持器13的侧壁145上的卡止片233上,另一个侧壁231c卡止在形成于限制构件221的下端的卡止片234上。扭簧231将限制构件221向图27中箭头F方向加载,将限制部226卡合到卡合孔227内。
向图27中箭头F方向加载的限制构件221设置有防止向同一图中F方向转动过度的转动限制突起235。转动限制突起235卡合到底座14的第二个侧壁17上端的凸轮部236上。当保持器13处于底座14前面一侧的插拔位置处时,转动限制突起235与第一个水平面部236a卡合。当保持器13处于底座14后面一侧的安装位置时,转动限制突起235与第二个水平面236b卡合。凸轮部236由第一及第二水平面236a、236b以及把这些第一及第二水平面部236a、236b连接起来的倾斜面部分236c构成。第一水平面部236a比第二水平面部236b低一个台阶。当保持器13从插拔位置向安装位置移动时,转动限制突起235依次在第一水平面部236a,倾斜面部236c,第二水平面部236b上移动。
此外,贯通插入限制构件221的支承孔222内的保持器13的支轴223卡合到在底座14的侧壁17上沿保持器13的移动方向形成的导向孔237内。
下面,对在片状存储器1插入以上述方式构成的装载装置220内之后,直到对片状存储器1的半导体存储器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的一系列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非使用时的装载装置220进行说明,如图28所示,保持器13处于移动到底座14前面一侧的插拔位置处。这时,限制构件221借助扭簧231的加载力,以支轴223为中心,向图28中箭头F的方向转动,处于把限制部226卡合到底座14的卡合孔227内的状态。从而,安装在限制构件221上的保持器13处于被锁定在底座14前面一侧的插拔位置处的状态。这时,限制构件221的转动限制突起235与构成凸轮部236的第一水平面部236a卡合。
该状态为上述图7所示的状态,使用者可经由设在外壳12上的第二窗部37目视观察设于覆盖板25上的显示部26,使用者可以很容易地识别片状存储器1向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内的插入方向。
在上面所述的这种装载装置220上,如图29所示,片状存储器1以端子部3侧作为插入端插入到由位于插拔位置处的限制构件221锁定的保持器13内。当片状存储器1从装载装置220的前面一侧插入时,通过将手指或片状存储器1的前面部勾挂到盖体29上等,将盖体29向把底座14的前面打开的图29中箭头E的反方向转动,将保持器13的插拔口21敞开。
与把底座14的前面打开的同时,如图29所示,以端子部3作为插入端,将片状存储器1从保持器13的插拔口21插入。这时,连接器22的第一连接端子23借助片状存储器1的端子部3的敞开端与卡合凹部3c卡合,在推压电极3b的状态下与电极3b电连接。一直到将第一连接端子23与电极3b连接,限制构件221的限制部226卡合到底座14的卡合孔227内,由于保持器13被锁定在插拔位置,第一连接端子23卡合到片状存储器1的卡合凹部3c内,以便可靠地与端子部7进行电连接。当片状存储器1完全插入到处于插拔位置的保持器13内时,限制构件221的被推压部225压紧到片状存储器1的倾斜面部3a上。这样,限制构件221以支轴223为中心,克服扭簧231的加载力向图29中箭头F的反方向转动,解除限制部226与卡合孔227的卡合状态,变成保持器13可从底座14前面一侧的插拔位置向后面一侧的安装位置移动的状态。这种状态为上面的图7所示的状态,是一种使用者可通过第二窗部37目视观察设于覆盖板25上的显示部26的状态。
在片状存储器1不能以上述正常状态插入装载装置220内的情况下,第一连接端子23不与构成片状存储器1的端子部3的卡合凹部3c卡合。限制构件221的被推压部也不被压紧到片状存储器1的倾斜面3a上。限制构件221不向图28中箭头F的反方向转动,维持限制部226与底座14的卡合孔227的卡合状态,保持器13原封不动地处于被锁定在插拔位置的状态。借此,装载装置220在片状存储器1误插入的场合,禁止处于插拔位置的保持器13向作为底座14后面一侧的安装位置的方向的图28中箭头B方向的滑动,防止片状存储器1的误插入。
此后,如图29所示,在片状存储器1完全插入到位于底座14前面一侧的插拔位置处的保持器13内之后,当片状存储器1被进一步向图29中箭头B的方向推压时,如图30所示,片状存储器1被完全容纳在装载装置220内,成为安装到装载装置220内,可对半导体存储器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的状态。即,如图30所示,限制构件221克服扭簧231的加载力向图30中的箭头F的反方向转动,在解除限制部226与卡合孔227的卡合状态的状态下,位于底座14前面一侧的插拔位置处的保持器13移动到底座14后面一侧的安装位置处。这时,限制构件221的转动限制突起235经由倾斜面部236c从构成凸轮部236的第一水平面236a移动到比第一水平面部236a高出一段的第二水平面部236b。限制构件221通过移动到比第一水平面部236a高出一段的第二水平面部236b上,借助扭簧231的加载力防止向图30中箭头F方向的转动。同时,盖体29向图30中箭头E方向转动,将保持器13的插拔口21及底座14的前面闭塞,防止尘埃等侵入装载装置220内。
这种状态为上面的图8中所示的状态,使用者可通过设于外壳12上的第二窗部37目视观察粘贴在安装于记录/或再现装置11上的片状存储器1的标签粘贴部9上的标签10上所记录的内容。
如上所述的安装有片状存储器1的装载装置220按如下方式将片状存储器1从装载装置220中排出。即,当操作比装置主体的壳体更靠外方的排出操作部50时,位于底座14后面一侧的安装位置上的保持器13移动到底座14前面一侧的插拔位置处。这样,如图30所示,克服扭簧231的加载力向图30中箭头F的反方向转动的限制构件221,通过转动限制突起235从构成凸轮部236的第二水平面236b移动到低一段的水平面部236a上,变成可向图29中箭头F的方向转动的状态。这里,在片状存储器1插入保持器13上之后,限制构件221成为其被推压部225处于被压紧在片状存储器1的倾斜面3a上的状态,限制构件处于向图29中箭头F方向转动的状态。片状存储器1的后面侧比盖体29打开的保持器13的插拔口21更靠外侧。
通过使用者将片状存储器1由处于插拔位置的保持器13中拔出,解除片状存储器1的端子部3与连接器22的第一连接端子23的连接。与此同时,限制构件221的被推压部225由于推压在片状存储器1的倾斜面部3a上的状态被解除,如图28所示,借助扭簧231的加载力向图28中箭头F的方向转动。从而,限制构件221的限制部226卡合到底座14的卡合孔227内,保持器13被锁定在底座14前面一侧的插拔位置上。片状存储器1被从装载装置220中完全拔出后,盖体29向图28中的箭头E的方向转动,将处于插拔位置的保持器13的插拔口21闭塞,防止尘埃等侵入装载装置220内。
这里所示的装载装置220也和前述的装载装置120一样,将连接器22安装到保持器13上,通过由使用者对片状存储器1进行插拔操作,在将片状存储器1从装载装置220中排出时的操作力较小,可以令使用状态良好。同时,该装载装置220只有当片状存储器1在正常状态下被插入处于插拔位置的保持器13内时,限制构件221的被推压部受到推压,限制部226与底座14的卡合孔227的卡合状态被解除,才可能移动到进行信息信号的存储或再现的底座14后面一侧的安装位置处。即,当片状存储器1不是在正常状态下被插入到保持器13内时,限制构件221的被推压部225不被推压,限制部226与卡合孔227的卡合状态不被解除,从而保持器13不能从插拔位置移动到安装位置。因此,该装载装置220也可以防止片状存储器1的误插入。
在上述例子中,限制构件安装在保持器13上,但是,限制构件只要是限制保持器13相对于底座14的移动即可。因此,限制构件也可以安装在底座14上。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装载装置120、220在保持器13保持片状存储器1的状态下横贯插拔位置及安装位置移动。从而,由于覆盖板25安装到与保持器13同时移动的连接器22上,所以,与片状存储器1的插拔相关联,该覆盖板与保持器13一起移动到第二窗部37内。因此,配备有装载装置120、220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通过将第二窗部37的大小按照保持器13的移动位置,使覆盖板25与第二窗部37对向的量变化的方式形成,可以改变加在覆盖板25上的显示部26面对第二窗部37的状态。进而,利用显示部26,使用者可以很容易地识别片状存储器1是插入到保持器13内的状态,还是处于片状存储器1可以插入的位置。即,如图7所示,当保持器13处于靠近设在片状存储器1可插拔的外壳12的后面31一侧上的存储器插拔口32的位置处时,例如,由显示设于覆盖板25的插入方向的箭头构成的显示部26的整体面向外壳12的外部,当保持器13移动到如图13所示的插入并保持在该保持器13内的片状存储器1安装到记录及/或再现装置11的安装位置时,以覆盖构成显示部26的箭头的一部分,例如箭头部分的大小的方式形成第二窗部37,使用者可很容易地确认片状存储器1相对于保持器13的插入状态。
工业上应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由于在从可装卸地安装有形成片状的存储器的装置主体的中央部起的一端侧的位置上设置至少选择操作模式或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数据的选择操作部,在从装置主体的中央部起的另一端侧的位置上设置把安装在装置主体内的片状存储器排出用的排出操作部,从而可防止操作模式的选择与片状存储器的排出操作的误操作,所以可使用小型化的片状存储器,提高进一步小型化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的操作性能。
由于片状的存储器从设置排出操作的装置主体的另一端侧向第一端侧插入装置主体内,所以在操作排出操作部时,由于可以很容易地用手指挡住从装置主体中突出的片状存储器,从而可以防止其从装置主体中脱落等,可靠地进行排出操作。

Claims (32)

1.记录及/或再现装置,配备有:
可插拔地安装有存储媒体的装置主体,
保持上述存储媒体、相对于上述装置主体可在插拔上述存储媒体的第一位置与容纳上述存储媒体的第二位置之间滑动移动的保持器,
设置在上述保持器上,当上述保持器位于第一位置时上述存储媒体的端子部与之连接的连接器,
从上述装置的中央部在一端侧的位置处设置的、至少选择存储在上述存储媒体中的数据的选择操作部,
设置在从上述装置主体的中央部起的另一端侧的、将安装在上述装置主体中的存储媒体排出的排出操作部,
上述选择操作部设于和上述排出操作部同一的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上述选择操作部可沿与上述装置主体的一个面正交的方向移动,并且,可相对于上述装置主体转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上述排出操作部可平行于上述装置主体上设有排出操作部的面移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上述排出操作部通过上述存储媒体向插入上述装置主体的方向移动,进行将安装到上述装置主体内的存储媒体排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上述存储媒体插拔的第一位置位于从上述装置主体中央部起的另一端侧,上述存储媒体从上述装置主体另一端侧向上述一端侧插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在上述装置主体的一个面侧,在从上述装置主体中央部起的一端侧的位置上设置显示有关存储在上述存储媒体上的数据的信息的显示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在上述装置主体的一个面上,设置使安装在上述装置主体内的存储媒体的一部分面向外部的窗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上述窗部由整体设置在上述装置主体上的透明板覆盖。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备有覆盖板,所述覆盖板在将设在上述连接器上、把上述存储媒体与上述装置主体内的信号处理回路电连接起来的连接端子覆盖的同时,从上述窗部面向外部。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上述窗部使粘贴在上述存储媒体上的标签面向外部。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上述覆盖板以覆盖上述连接器的方式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上述连接器具有连接到上述存储媒体的端子部的第一连接端子,以及经由上述第一连接端子电连接到上述存储媒体上的同时,连接到上述装置主体内的信号处理回路上的第二连接端子,上述覆盖板以覆盖上述第二连接端子的方式设置。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备有限制构件,以便在上述连接器连接到上述存储媒体的端子部上之前限制上述保持器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移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上述限制构件通过设有卡合到形成于上述装置主体内的底座上的卡合部的限制部,限制上述保持器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的移动。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上述限制构件在上述连接器连接到上述端子部之后,解除对上述保持器的上述限制。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上述限制构件具有卡合到形成于插入上述保持器内的上述存储媒体上的凹部内的突出部,通过上述突出部卡合到上述凹部内,解除将上述保持器限制在上述第一位置的状态。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上述限制构件具有可自由转动地设置在上述保持器上的同时向一个方向加载、卡合到形成于上述装置主体内的底座上的卡合部上的限制部,通过上述突出部与插入到上述保持器内的上述存储媒体的前面侧卡合的同时向另一个方向转动,上述限制部与上述卡合部卡合,通过上述存储媒体进一步插入上述保持器内、上述突出部与上述存储媒体的凹部卡合,向上述一方转动,再次解除上述限制部与上述卡合部的卡合。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上述限制构件具有与形成于上述装置主体内的底座上的卡合部卡合的限制部,以及由插入到上述保持器内的上述存储媒体的插入端推压的被推压部,通过上述存储媒体插入位于上述第一位置的保持器、上述插入端推压上述被推压部而解除上述限制部与上述卡合部的卡合。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上述限制构件可自由转动地设在上述保持器上的同时向一个方向加载,通过上述被推压部卡合到插入上述保持器内的上述存储媒体的插入端的同时向另一方转动,解除上述限制部与上述卡合部的卡合。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上述限制构件在上述存储媒体误插入到上述保持器内时禁止解除对上述保持器的上述限制。
21.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上述限制构件备有卡合到形成于上述装置主体内的底座上的突出部上的孔部。
22.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上述限制构件备有卡合到形成于上述装置主体内的底座上的孔部内的突出部。
23.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上述保持器通过一端卡止在上述装置主体内的底座上的加载构件的另一端被卡止而连接在上述装置主体内的底座上,在由上述限制构件造成的向上述第一位置的限制解除后,由上述加载构件向上述第二位置的方向加载。
2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备有可移动地设置在上述装置主体内的底座上,由上述排出操作部操作的排出构件,上述保持器借助上述排出构件向上述存储媒体的插入方向的移动,从上述第二位置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备有可自由转动地设在上述底座上的转动臂,上述转动臂通过一端由向上述存储媒体插入方向移动的上述排出构件推压,其另一端将上述保持器从上述第二位置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处。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上述排出构件将安装在上述装置主体内的存储媒体向排出方向加载。
27.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在上述保持器上备有将上述存储媒体插拔的底座的前面一侧开、闭的盖体。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上述盖体备有闭塞上述底座的前面一侧的闭塞部,以及将上述闭塞部相对于上述底座转动支承的转动支承部。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上述盖体由一端卡止在上述底座上另一端卡止在转动支承部上的加载构件向闭塞方向加载。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备有可移动地设置在上述底座上的排出构件,上述盖体通过向上述存储媒体的插入方向移动的上述排出构件推压而向打开方向转动。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上述盖体借助形成于向上述存储媒体的插入方向移动的上述排出构件上的凸轮部推压形成于上述转动支承部上的突出部,克服上述加载构件的加载力向把上述底座整个面打开的方向转动。
32.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在上述连接器上,设有在正常状态下插入上述存储媒体时与形成在上述存储媒体上的凹部卡合的误插入防止部。
CNB2005100794670A 1999-08-24 2000-08-18 记录及/或再现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164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37622/99 1999-08-24
JP23762299 1999-08-24
JP350860/99 1999-12-09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802281XA Division CN1273923C (zh) 1999-08-24 2000-08-18 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及存储媒体的装载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22298A true CN1722298A (zh) 2006-01-18
CN100541645C CN100541645C (zh) 2009-09-16

Family

ID=35912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7946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1645C (zh) 1999-08-24 2000-08-18 记录及/或再现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41645C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41645C (zh) 2009-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59226C (zh) 电子设备
US5506736A (en) Memory arrangement for tape cassettes used in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tion
US20080166920A1 (en) Multiconnector memory card
US6334788B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for reproducing data
CN1215504A (zh) 电池式装置和电池单元
US815485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system
US11785381B2 (en) Audio recorder
CN1273923C (zh) 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及存储媒体的装载方法
US6203363B1 (en) Electronic equipment with removable battery terminal
CN1320551C (zh) 盒式记录盘
CN1231915C (zh) 装有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US8023039B2 (en) Image capture apparatus with an operation member for a cover of a connector
CN1327568A (zh) 记录及/或再生装置及存储媒体的装载方法
CN1722298A (zh) 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及存储媒体的装载方法
CN1215195A (zh) 盒式磁盘型适配器
CN100463499C (zh) 电子设备
US8737053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707686A (zh) 盘装置
JP2004103192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671096B2 (ja) 端子構造及び電子機器
US20040228223A1 (en) Disk cartridge and device to which disk cartridge is inserted
JP3392818B2 (ja) 携帯形電子機器および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CN1106012C (zh) 磁带记录器的磁带盒舱总成
CN2498709Y (zh) 数字影音播放装置
JP4476085B2 (ja) 車載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16

Termination date: 2015081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