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05069A - 彩色显像管 - Google Patents

彩色显像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05069A
CN1705069A CNA2005100754279A CN200510075427A CN1705069A CN 1705069 A CN1705069 A CN 1705069A CN A2005100754279 A CNA2005100754279 A CN A2005100754279A CN 200510075427 A CN200510075427 A CN 200510075427A CN 1705069 A CN1705069 A CN 17050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ve
sinkage
shadow mask
formula
counter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07542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20590C (zh
Inventor
清水纪雄
二瓶史章
内河寿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T Picture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Toshiba Picture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Toshiba Picture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Toshiba Picture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050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050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2059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20590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9/00Details of cathode-ray tubes or of electron-beam tubes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 H01J31/00
    • H01J29/02Electrodes; Screens; Mounting, supporting, spacing or insulating thereof
    • H01J29/06Screens for shielding; Masks interposed in the electron stream
    • H01J29/07Shadow masks for colour television tub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9/00Details of cathode-ray tubes or of electron-beam tubes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 H01J31/00
    • H01J29/86Vessels; Containers; Vacuum locks
    • H01J29/861Vessels or contain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the stru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29/00Details of cathode ray tubes or electron beam tubes
    • H01J2229/07Shadow masks
    • H01J2229/0727Aperture plate
    • H01J2229/0788Parameterised dimensions of aperture plate, e.g. relationships, polynomial express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29/00Details of cathode ray tubes or electron beam tubes
    • H01J2229/07Shadow masks
    • H01J2229/0794Geometrical arrangements, e.g. curv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29/00Details of cathode ray tubes or electron beam tubes
    • H01J2229/86Vessels and containers
    • H01J2229/8613Faceplates
    • H01J2229/8616Faceplate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 H01J2229/862Parameterised shape, e.g. expression, relationship or equation

Landscapes

  • Electrodes For Cathode-Ray Tubes (AREA)

Abstract

屏盘的外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0000mm或以上,并且荫罩由含有95%或以上的铁的材料构成。在荫罩的表面上沿着曲线C1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满足特定条件1,其中通过荫罩的有效区域的中心P0并平行于管轴和主轴的平面于所述荫罩的表面相交。假设曲线C1和荫罩的有效区域端部之间的相交部位是主轴端部PL,沿着主轴从中心P0到主轴端部PL的距离为W,并且在主轴方向上离中心P0为2/3×W距离的曲线C1上的点是P1,则在荫罩表面上沿着曲线C2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满足特定条件2,其中通过点P1并平行于管轴和副轴的平面与所述荫罩的表面相交。因而,可以实现彩色显像管,其具有令人满意的可见度,以及由凸起引起的色纯度下降较小,同时具有由具有令人满意的成型性的便宜材料构成的荫罩。

Description

彩色显像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有荫罩的彩色显像管。
相关技术的说明
一般情况下,如图1所示,彩色显像管包括由基本上是矩形的屏盘3和漏斗形锥体4构成的外壳,在屏盘3中,在由弯曲表面形成的有效表面1的周边上设置裙部(skirt portion)2,锥体4连接到裙部2。其中形成大量电子束通孔6的基本上是矩形的荫罩7设置成与荧光屏5相对,荧光屏5由形成在屏盘3的有效表面的内表面上的三色荧光层构成。荫罩7由基本上是矩形的荫罩框架8固定。由荫罩7和荫罩框架8构成的荫罩结构9相对于屏盘3可拆卸地利用基本上是V形的弹性支架15支撑,并且弹性支架15的一端固定在荫罩框架8的每个角部或分别位于其短边和长边上,而弹性支架15的另一端与固定在屏盘3的裙部2的内壁上的柱螺栓销16啮合。发射三束电子束11的电子枪12安装在锥体4的颈部10中。由电子枪12发射的三束电子束11被安装在锥体4外侧的偏转装置13产生的磁场偏转,并允许经过荫罩7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扫描荧光屏5,由此显示彩色图像。
一般情况下,为了在彩色显像管的荧光屏5上没有任何颜色偏差地显示图像,经过形成在荫罩7中的电子束通孔6的三束电子束11应该准确地分别着落在荧光屏5的三色荧光层上。
近年来,为了增强彩色显像管的可见度,需要减小屏盘3的有效表面1的外表面的曲率,以便使外表面的形状基本上是平坦的。伴随着这种需求,考虑到爆炸和可见度,还需要减小屏盘3的有效表面1的内表面的曲率。
此外,为了允许电子束适当地着落在屏盘3的内表面的所希望的位置上,必须适当地保持屏盘3和荫罩7之间的间隔q,并根据屏盘3的内表面的曲率减小具有电子束通孔6的荫罩7的曲率。
根据荫罩型彩色显像管,在其工作原理上,通过荫罩7的电子束通孔6并到达荧光屏5的电子束11的相对量是由电子枪12所发射的电子束的总量的1/3或更少,并且其余电子束撞击荫罩7并被转换成热能。这样,就产生了所谓的凸起。即,荫罩7被加热而热膨胀,因而变形,从而在荧光屏5一侧膨胀。当由于凸起而使荧光屏5和荫罩7之间的间隔q超过可允许的范围时,电子束11相对于荧光屏5的着落位置偏移,从而降低了色纯度。
由荫罩7的热膨胀引起的电子束11的着落位置偏移的量根据图像图形的亮度和图形的持续时间而有很大地变化。特别是,在以高亮度局部显示图像图形的情况下发生局部凸起,并且在短时间内发生局部着落位置偏移。在局部凸起中,着落位置偏移的量很大。
如图13所示,假设荫罩7的中心(即与管轴(Z轴)相交的点)是P0,垂直于管轴并平行于长边的轴是主轴(X轴),而垂直于管轴和主轴并平行于短边的轴是副轴(Y轴)。此外,假设中心P0和沿着主轴的荫罩7的有效区域端部之间的间隔为W。上述局部凸起在以下情况下发生得非常明显,即,以高亮度在对应于包括主轴上的点P1的椭圆形区域30的荧光屏5上的区域中显示图形,其中所述点P1距离中心P0(2/3)×W,并且对应于区域30的荧光屏5上的区域中的电子束的着落位置偏移最大。
当荫罩7的曲率减小时,凸起量增加。因此,电子束的着落位置偏移的量也增加,并且色纯显著下降。因而,在其中屏盘3的有效表面的外表面基本上是平坦的彩色显像管中,为了抑制凸起,一般使用主要含有铁和镍并具有低热膨胀系数的合金作为荫罩7的材料。例如,使用铁-镍合金,例如36Ni Invar合金(见下述表3)。这种合金具有很高的价格,同时在0℃到100℃时具有1至2×10-6的热膨胀系数,并且对于抑制凸起是有效的。此外,铁-镍合金在退火之后具有大的弹性,从而用这种合金通过模制难以形成弯曲表面以及难以获得所希望的弯曲表面。即使对这种铁-镍合金在900℃的高温下进行退火,制造点强度为大约28×107N/m2。这样,必须在相当高的温度下处理该合金,以便将制造点强度设置为20×107N/m2或更低,在该制造点强度下模制一般被认为是容易的。特别是,在具有平坦屏盘外表面的彩色显像管中,荫罩7的曲率很小,从而模制更难以进行。
在模制不充分和在模制之后在荫罩7中保留不希望的应力的情况下,在制造彩色显像管期间残余应力改变了荫罩7的形状,造成电子束的着落位置偏移,导致色纯度大大下降。
另一方面,利用主要含有高纯度铁的材料,通过在800℃下进行退火可以将制造点强度设置为20×107N/m2或以下,从而很容易地进行模制。由此,在模制期间不必保持模制温度很高,这在Invar合金中是需要的,并且产量也是令人满意的。
然而,主要含有高纯度铁的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很高(即在0℃到100℃时为大约12×10-6),这对于凸起是不利的。特别是,在将这种材料施加于彩色显像管的情况下,在该彩色显像管中屏盘3的有效表面1的外表面基本上是平坦的,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例如色纯度严重下降。
JP10(1998)-199436A公开了一种形状为基本上是圆柱表面的荫罩,其中主轴方向上的曲率半径几乎是无限大,并且副轴方向上的曲率半径几乎是恒定的,而与主轴方向上的位置无关。甚至这种荫罩也具有将凸起抑制到某种程度的效果。然而,在使用便宜铁材料的情况下,不能获得充分的效果。
此外,JP2004-31305A公开了一种阴极射线管,该阴极射线管通过定义屏盘内表面的曲率半径而使用了便宜的铁材料用于荫罩。然而,在这种阴极射线管中,不能获得充分的抑制凸起的效果,与JP10(1998)-199436A一样。当试图获得抑制凸起的充分效果时,与使用昂贵的Invar材料的情况相比,增加了屏盘的重量。
如上所述,在减小屏盘3的有效表面1的外表面的曲率从而增加可见度的情况下,当主要含有铁和镍的合金用作荫罩7的材料时,通过模制难以形成弯曲表面,并且不能获得所希望的弯曲表面。另一方面,当使用具有令人满意的成型性的便宜铁材料时,在彩色显像管工作期间由于荫罩7的局部凸起而发生电子束的着落位置偏移,引起应该发光的荧光体以外的荧光体发光,导致彩色显像管的色纯度下降。
发明内容
因此,鉴于前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彩色显像管,它具有令人满意的可见度和由凸起产生的色纯度的较小下降,同时具有由具有令人满意的成型性的便宜材料制成的荫罩。
本发明的彩色显像管包括:屏盘;形成在屏盘内表面上的基本上是矩形形状的荧光屏;和其中形成大量电子束通孔的荫罩,并且荫罩设置成与荧光屏相对。屏盘的外表面的曲率半径是10000mm或以上。荫罩由含有95%或更高的铁的材料构成的。
在本发明的第一彩色显像管中,假设在垂直于管轴的方向上从参考点到荫罩上的有效区域端部的距离为L,并且在管轴方向上在有效区域端部相对于参考点的下陷量为Ze,定义了第一下陷量和第二下陷量曲线,第一下陷量曲线表示在垂直于管轴的方向上到参考点的距离为d的点上的第一下陷量Z1,由下列公式1表示,并且第二下陷量曲线表示在垂直于管轴的方向上在到参考点的距离为d的点上的第二下陷量Z2,由下列公式2表示。在荫罩的表面上沿着曲线C1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满足下列条件1,通过荫罩的有效区域中心P0并平行于管轴和主轴的平面与所述荫罩的表面交叉。此外,假设曲线C1和荫罩的有效区域端部之间的相交部位是主轴端部PL,从中心P0沿着主轴到主轴端部PL的距离为W,并且在主轴方向上离中心P0为2/3×W距离的曲线C1上的点是P1,则在荫罩表面上沿着曲线C2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满足下列条件2,通过点P1并平行于管轴和副轴的平面与所述荫罩的表面相交。
公式1:Z1={(Ze·(1-rf1))/L2}d2+{(Ze·rf1)/L4}·d4
公式2:Z2={(Ze·(1-rf2))/L2}d2+{(Ze·rf2)/L4}·d4
条件1:假设在主轴端部PL上相对于中心P0的下陷量为ZPL,则在中心P0和主轴端部PL之间的沿着曲线C1的下陷量变化曲线的至少60%部分存在于在由公式1表示的第一下陷量曲线和由公式2表示的第二下陷量曲线之间,其中L=W,Ze=ZPL,rf1=0.7,rf2=1.2,
条件2:假设曲线C2和荫罩的有效区域端部之间的相交部位是P2,在副轴方向上从点P1到点P2的距离为H2,以及在点P2相对于点P1的下陷量为ZP2,则在点P1和点P2之间的沿着曲线C2的下陷量变化曲线的至少60%部分存在于由公式1表示的第一下陷量曲线和由公式2表示的第二下陷量曲线之间,其中L=H2,Ze=ZP2,rf1=-0.4,rf2=0。
在本发明的第二彩色显像管中,假设在垂直于管轴的方向上从参考点到屏盘内表面上的有效区域端部的距离为L’,并且在管轴方向上在有效区域端部相对于参考点的下陷量为Ze’,定义了第一下陷量曲线和第二下陷量曲线,第一下陷量曲线表示在垂直于管轴的方向上到参考点的距离为d’的点上的第一下陷量Z1’,由下列公式1’表示,并且第二下陷量曲线表示在垂直于管轴的方向上在到参考点的距离为d’的点上的第二下陷量Z2’,由下列公式2’表示。沿着屏盘内表面上的曲线C1’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满足下列条件1’,通过屏盘的有效区域中心P0’并平行于管轴和主轴的平面与所述屏盘内表面相交。此外,假设曲线C1’和屏盘内表面的有效区域端部之间的相交部位是主轴端部PL’,从中心P0’沿着主轴到主轴端部PL’的距离为W’,并且在主轴方向上离中心P0’为2/3×W’距离的曲线C1’上的点是P1’,则在屏盘内表面上沿着曲线C2’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满足下列条件2’,通过点P1’并平行于管轴和副轴的平面与所述屏盘内表面相交。
公式1’:Z1’={(Ze’·(1-rf1’))/L’2}d’2+{(Ze’·rf1’)/L’4}·d’4
公式2’:Z2’={(Ze’·(1-rf2’))/L’2}d’2+{(Ze’·rf2’)/L’4}·d’4
条件1’:假设在主轴端部PL’上相对于中心P0’的下陷量为ZPL’,则沿着曲线C1’在中心P0’和主轴端部PL’之间的下陷量变化曲线的至少60%部分存在于在由公式1’表示的第一下陷量曲线和由公式2’表示的第二下陷量曲线之间,其中L’=W’,Ze’=ZPL’,rf1’=0.7,rf2’=1.2,
条件2’:假设曲线C2’和屏盘内表面的有效区域端部之间的相交部位是P2’,在副轴方向上从点P1’到点P2’的距离为H2’,以及在点P2’相对于点P1’的下陷量为ZP2’,则沿着曲线C2’在点P1’和点P2’之间的下陷量变化曲线的至少60%部分存在于在由公式1’表示的第一下陷量曲线和由公式2’表示的第二下陷量曲线之间,其中L’=H2’,Ze’=ZP2’,rf1’=-0.4,rf2’=0。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通过阅读和理解下面参照附图进行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的。
附图的简述
图1是表示彩色显像管的示意结构的剖面图;
图2表示根据对应本发明实施例1的用于具有51cm的对角线有效尺寸的彩色显像管的一个例子的荫罩的下陷量变化曲线;
图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试图给出的在荫罩上的曲线的示意图;
图4表示根据对应本发明实施例1的一个例子的荫罩中的沿着曲线C1的下陷量变化曲线和凸起之间的关系;
图5表示根据对应本发明实施例1的一个例子的荫罩中的沿着曲线C2的下陷量变化曲线和凸起之间的关系;
图6表示根据对应本发明实施例1的用于具有36cm的对角线有效尺寸的彩色显像管的一个例子的荫罩的下陷量变化曲线;
图7表示根据对应本发明实施例1的用于具有60cm的对角线有效尺寸的彩色显像管的一个例子的荫罩的下陷量变化曲线;
图8表示在对应本发明实施例1的具有51cm对角线有效尺寸的彩色显像管的荫罩的一个例子中,在沿着曲线C2的下陷量变化曲线和本发明的条件2之间的关系;
图9表示在沿着具有单一曲率半径的荫罩的曲线C1的下陷量变化曲线和本发明的条件1之间的关系;
图10是表示用于形成荧光条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1A是理想荧光屏的放大正视图,以及图11B和11C是不合适的荧光屏的放大正视图;
图12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在屏盘的对角线端部上的厚度和亮度之间的关系;
图13是表示发生局部凸起的位置的一个例子的荫罩的有效区域的正视图。
优选实施例的说明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彩色显像管,它具有令人满意的可见度,以及由凸起引起的色纯度的下降较小,同时具有便宜的荫罩。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图1是彩色显像管的剖面图。该彩色显像管包括由基本上是矩形的屏盘3和漏斗形锥体4构成的外壳,在屏盘3中,在其上显示图像的有效表面1的周边上提供裙部2,锥体4连接到裙部2。其中形成大量电子束通孔6的具有弯曲表面的基本上是矩形的荫罩7设置成与荧光屏5相对,该荧光屏5由形成在屏盘3的有效表面1的内表面上的三色荧光层构成。荫罩7由具有基本上是L形的横截面的基本上是矩形的荫罩框架8固定。由荫罩7和荫罩框架8构成的荫罩结构9相对于屏盘3可拆卸地利用基本上是V形的弹性支架15支撑,并且弹性支架15的一端固定到荫罩框架8的每个中心部或分别位于其短边和长边上,而弹性支架15的另一端与固定在屏盘3的裙部2的内壁上的柱形螺栓16啮合。发射三束电子束11的电子枪12安装在锥体4的颈部10中。由电子枪12发射的三束电子束11被安装在锥体4外侧的偏转装置13产生的磁场偏转,并允许经过荫罩7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扫描荧光屏5,由此显示彩色图像。
为了在彩色显像管的荧光屏5上没有任何颜色偏差地显示图像,经过形成在荫罩7中的电子束通孔6的三束电子束11应该准确地分别着落在荧光屏5的三色荧光层上。为此,必须保持屏盘3和荫罩7之间的准确位置。
近年来,为了增强彩色显像管的可见度,使屏盘3的有效表面1的外表面基本上是平坦的,其曲率半径为10000mm或更大,并且伴随着这种需求,还应该使荫罩7也是平坦的。
当荫罩7的曲率减小时,难以通过模制形成弯曲表面。然而,通过使用含有95%或以上的铁的材料,可以以低成本显著提高弯曲表面的成型性。
然而,这种材料具有高热膨胀系数。因此,当显示高亮度的局部图像图形时,发生局部凸起,并且电子束的着落位置偏移变大。
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考虑增加荫罩7的曲率,并且还根据荫罩7的增加的曲率而增加屏盘3的内表面的曲率。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屏盘3的周边的厚度增加,因此在其生产期间出现了诸如由热应力引起的屏盘3裂开、亮度下降和重量增加等问题。
本发明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下面将说明本发明的一个例子。
图2表示用于具有51cm的对角线有效尺寸、4∶3的长宽比和20000mm的屏盘3的有效表面1的外表面的曲率半径的彩色显像管的荫罩7的表面的下陷量。这里,下陷量指的是在荫罩7的表面(与荧光屏5相对的表面)的管轴(Z轴)方向上的便移量(电子枪12的一侧被假设为是正的)。
如图3所示,假设基本是矩形荫罩7的中心(与管轴(Z轴)相交的点)是P0,垂直于管轴并平行于长边的轴是主轴(X轴),并且垂直于管轴和主轴并平行于短边的轴是副轴(Y轴)。
在图2中,“主轴”表示在荫罩7的表面上沿着曲线C1的下陷量变化曲线,其中通过中心P0并平行于管轴和主轴的平面在图3中与所述荫罩7的表面交叉。在这种情况下,图2中水平轴的“坐标”为0的位置(参考点)对应于中心P0
在图3中,假设曲线C1和荫罩7的有效区域端部之间的相交部位是主轴端部PL,沿着主轴在中心P0和主轴端部PL之间的距离为W,并且在主轴方向上离中心P0的距离为(2/3)×W的荫罩7(曲线C1)上的点是P1,在图2中,“主轴中间轴”表示在荫罩7的表面上沿着曲线C2的下陷量变化曲线,通过点P1并平行于管轴和副轴的平面与所述荫罩7的表面相交。在这种情况下,在图2中水平轴的“坐标”为0的位置(参考点)对应于点P1。根据本发明,荫罩7的“有效区域”指的是其中形成大量电子束通孔的荫罩7上的区域。
在图2中,“副轴”表示在荫罩7的表面上沿着曲线C3的下陷量变化曲线,在图3中经过中心P0和平行于管轴和副轴的平面与所述荫罩7的表面相交。在这种情况下,在图2中水平轴的“坐标”为0的位置(参考点)对应于点P0。
在图2中,“短边”表示在荫罩7的表面上沿着曲线C4的下陷量变化曲线,在图3中经过主轴端部PL和平行于管轴和副轴的平面与所述荫罩7的表面相交。在这种情况下,在图2中水平轴的“坐标”为0的位置(参考点)对应于主轴端部PL。
图2中的垂直轴表示相对于中心P0的下陷量。
在本例中,荫罩7具有样条(spline)弯曲表面,其中沿着曲线C1、C2的图2中所示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满足下列条件。
假设在垂直于管轴的方向上从参考点到荫罩7上的有效区域端部的距离为L,并且在有效区域端部相对于参考点的下陷量为Ze,定义了第一下陷量曲线和第二下陷量曲线,第一下陷量曲线表示在垂直于管轴的方向上到参考点的距离为d的点上的第一下陷量Z1,由下列公式1表示,并且第二下陷量曲线表示在垂直于管轴的方向上在到参考点的距离为d的点上的第二下陷量Z2,由下列公式2表示。
公式1:Z1={(Ze·(1-rf1))/L2}d2+{(Ze·rf1)/L4}·d4
公式2:Z2={(Ze·(1-rf2))/L2}d2+{(Ze·rf2)/L4}·d4
沿着曲线C1的图2中所示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满足下列条件1。
条件1:如图3所示,假设沿着主轴从中心P0到荫罩7的主轴端部PL的距离为W,在主轴端部PL上相对于中心P0的下陷量为ZPL,则沿着中心P0和主轴端部PL之间的曲线C1的下陷量变化曲线的至少60%部分存在于由公式1表示的第一下陷量曲线和由公式2表示的第二下陷量曲线之间,其中L=W,Ze=ZPL,rf1=0.7,rf2=1.2。
沿着曲线C2的图2中所示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满足下列条件2。
条件2:如图3所示,假设曲线C2和荫罩7的有效区域端部之间的相交部位是P2,在副轴方向上从点P1到点P2的距离为H2,以及在点P2相对于点P1的下陷量为ZP2,则沿着点P1和点P2之间的曲线C2的下陷量变化曲线的至少60%部分存在于由公式1表示的第一下陷量曲线和由公式2表示的第二下陷量曲线之间,其中L=H2,Ze=ZP2,rf1=-0.4,rf2=0。
此外,优选沿着曲线C3的如图2所示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满足下列条件3。
条件3:如图3所示,假设曲线C3和荫罩7的有效区域端部之间的相交部位是副轴端部PS,沿着副轴从中心P0到副轴端部PS的距离为H3,以及在副轴端部PS相对于中心P0的下陷量为ZPS,则沿着在中心P0和副轴端部PS之间的曲线C3的下陷量变化曲线的至少60%部分位于相对于由公式1表示的第一下陷量曲线下陷量较大的一侧上,其中L=H3,Ze=ZPS,rf1=0.2。
此外,优选沿着曲线C4的如图2所示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满足下列条件4。
条件4:如图3所示,假设曲线C4和荫罩7的对角线之间的相交部位是对角线端部PD,在副轴方向上主轴端部PL到对角线端部PD的距离为H4,以及在对角线轴端部PD相对于主轴端部PL的下陷量为ZPD,沿着在主轴端部PL和对角线端部PD之间的曲线C4的下陷量变化曲线的至少60%部分存在于由公式1表示的第一下陷量曲线和由公式2表示的第二下陷量曲线之间,其中L=H4,Ze=ZPD,rf1=-0.4,rf2=0。
图4表示沿着曲线C1的下陷量变化曲线和凸起之间的关系。在下列公式5中,沿着曲线C1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是在设置L=190mm和Ze=10.87mm的条件下通过改变rf而获得的,并且获得了每种情况下的凸起量。
公式5:Z={(Ze·(1-rf))/L2}d2+{(Ze·rf)/L4}·d4
在图4中,“主轴中点”表示在中心P0与主轴端部PL之间的中点上的凸起量,“对角线中点”表示在中心P0和对角线端部PD之间的中点上的凸起量,并且“平均”表示在这两个位置上的凸起量的平均值。在这些位置上,凸起量可能在荫罩中变得最大。
图4中,当rf在1.1附近时,在这两个位置上的凸起量之间的平衡是令人满意的。当rf大于1.2时,曲率被倒置的部分(即变形点)可能出现在下陷量变化曲线中;因而,荫罩的强度下降,并且其制造变得困难。通过设置满足上述条件1的0.7≤rf≤1.2,可以抑制凸起同时保证了荫罩的强度和可成型性。
图5表示沿着曲线C2的下陷量变化曲线和凸起之间的关系。在下列公式5中,通过在设置L=143mm和Ze=8.21mm的条件下改变rf而获得沿着曲线C2的下陷量变化曲线,并且获得在每种情况下的凸起量。
公式5:Z={(Ze·(1-rf))/L2}d2+{(Ze·rf)/L4}·d4
在图5中,“主轴中点”表示在中心P0与主轴端部PL之间的中点上的凸起量,“对角线中点”表示在中心P0和对角线端部PD之间的中点上的凸起量,并且“平均”表示在这两个位置上的凸起量的平均值。在这些位置上,凸起量可能在荫罩中变得最大。
一般情况下,沿着曲线C2的下陷量变化曲线对凸起具有特别大的影响。在图5中,发现下列事实:当满足上述条件2的-0.4≤rf≤0时,在这两个位置上的凸起量之间的平衡是令人满意的,并且其平均值很小,从而有效地抑制了凸起。
在图4和5中,尽管利用与图2中所示的例子相同的L和Ze改变下陷量变化曲线,一般获得上述效果,而与L和Ze的值无关。更具体地说,如果将参考点连接到距离参考点为L的点(端点)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满足本发明的上述条件,则可以获得本发明的抑制凸起的效果。
表1表示了当沿着曲线C1和C2在通过上述公式5获得的下陷量变化曲线中利用三种方式改变rf时,由凸起引起的电子束在荧光屏上的移动量的最大值。作为L和Ze的值,使用与图4和5相同的值。
                         表1
rf   由凸起引起的电子束的最大移动量(μm)
沿着曲线C1的下陷量变化曲线   0.4   350
  1.0(本发明)   255
  1.4   270
  沿着曲线C2的下陷量变化曲线   -0.6   287
  -0.2(本发明)   255
  0.4   320
应该理解在满足上述条件1和2的情况下可以减小电子束的移动量。这样,凸起大大受到沿着曲线C1和C2的下陷量变化曲线的影响。
此外,优选沿着曲线C3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满足上述条件3,这是因为可以获得下列效果。第一,可以解决在相对于点P1更稍微靠近中心P0的区域中的凸起的问题。第二,可以增加荫罩7的弯曲表面支撑强度(相对于外力能支撑弯曲表面的强度)。例如,在其中沿着曲线C3的下陷量变化曲线由rf=0的上述公式5表示的荫罩中,与由rf=0.6的上述公式5表示的荫罩的弯曲表面支撑强度相比,该弯曲表面支撑强度增加了大约35%。
此外,当沿着曲线C4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满足上述条件4时,可以获得下列效果。第一,可以解决在相对于点P1更稍微接近外侧的区域中的凸起的问题。第二,可以防止下陷量变化曲线的曲率倒置(即,可以防止下陷量变化曲线具有变形点)。第三,获得了没有任何不协调感觉的荧光屏形状。
表2表示在具有三种类型的荧光屏对角线有效尺寸的彩色显像管中荫罩具有各种表面形状的情况下,由点P1上的凸起引起的电子束移动量的概要。在表2中,“单一曲率半径”表示荫罩具有其中一部分球形表面把曲率半径R切除的形状的情况。“在副轴方向上的圆柱形表面”表示荫罩具有圆柱形表面形状的情况,其中在副轴方向上的曲率半径是不变的,并且与主轴方向上的位置无关,如在上述JP10(1998)-199436A中所示的那样。“样条近似”表示荫罩的有效区域的表面形状由x和y的近似样条的弯曲表面构成的情况,其中x表示主轴方向,y表示副轴方向。“四次方函数近似”表示荫罩的使有效区域的表面形状由x和y的近似四次方函数的弯曲表面构成的情况,其中x表示主轴方向,y表示副轴方向。在“样条近似”和“四次方函数近似”中满足本发明的上述条件1至4。为了易于比较,在对角线端部的下陷量设置为在相同荧光屏对角线有效尺寸下是相同的。
沿着具有51cm的对角线有效尺寸的“样条近似”的荫罩的曲线C1至C4的下陷量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图6表示沿着具有36cm的对角线有效尺寸的“样条近似”的荫罩的曲线C1至C4的下陷量变化曲线。图7表示沿着具有60cm的对角线有效尺寸的“样条近似”的荫罩的曲线C1至C4的下陷量变化曲线。
图6表示在具有36cm的对角线有效尺寸、4∶3的长宽比以及20000mm的屏盘3的有效表面1的外表面的曲率半径的彩色显像管中使用的根据具有样条近似弯曲表面的本发明的一个例子的荫罩表面的下陷量,与图2的方式相同。此外,图7表示在具有60cm的对角线有效尺寸、4∶3的长宽比以及20000mm的屏盘3的有效表面1的外表面的曲率半径的彩色显像管中使用的根据具有样条近似弯曲表面的本发明的一个例子的荫罩表面的下陷量,与图2的方式相同。
                        表2
  对角线有效尺寸(cm)   表面形状   电子束的移动量(μm)   在对角线端部的下陷量(mm)
51   单一曲率半径(R=1694mm) 443 16.8
  在副轴方向上的圆柱形表面 281 16.8
  样条近似(本发明) 256 16.8
  四次方函数近似(本发明) 255 16.8
36   单一曲率半径(R=1207mm) 310 12.0
  样条近似(本发明) 243 12.0
60   单一曲率半径(R=2209mm) 578 18.0
  样条近似(本发明) 330 18.0
根据表2,应该理解不管荧光屏尺寸如何,在满足本发明的条件1至4的情况下,可以大大减小由凸起引起的电子束的移动量。在“副轴方向上的圆柱形表面”的情况下,尽管可以将电子束的移动量减小到某种程度,但是当制造具有对应这种荫罩的基本上平坦的外表面的屏盘时,必须增加在副轴端部上的屏盘的厚度(大约10mm)。因而,屏盘的重量大大增加,导致成本增加。此外,屏盘的中心和和副轴端部之间的厚度差增加,从而在彩色显像管制造期间在加热工艺过程中由热变形引起的屏盘裂纹增加。根据本发明,可以大大抑制凸起,同时保持屏盘的重量等于“单一曲率半径”的情况下的屏盘重量。根据本发明,与对角线端部上的下陷量无关,可以获得抑制凸起的效果。这样,例如,如果屏盘具有51cm的对角线有效尺寸,可以以与使用昂贵的Invar材料的情况(9.5kg)相同的屏盘重量获得抑制凸起的效果。
由于不可能影响电子束的着落位置的移动,因此在荫罩的屏幕的中心附近发生的凸起几乎可以忽略。根据本发明,可以忽略的屏幕中心附近的凸起设置为比在可允许范围最窄的点P1附近的凸起相对更大。这可以抑制点P1附近的凸起。
图8表示如图2所示的沿着荫罩的曲线C2的下陷量变化曲线(“主轴中间轴”)和本发明的条件2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本例的下陷量变化曲线,“rf=-0.4”表示在条件2下由公式1表示的第一下陷量曲线,以及“rf=0”表示在条件2下由公式2表示的第二下陷量曲线。由虚线表示的本例的下陷量变化曲线在平行于副轴的方向上在从点P1到点P2距离为H2=143mm的范围内延伸,并且对应该距离的66%的95mm的部分位于第一下陷量曲线和第二下陷量曲线之间。最优选的是,下陷量变化曲线的所有部分都位于第一下陷量曲线和第二下陷量曲线之间。然而,只要下陷量变化曲线的至少60%位于第一下陷量曲线和第二下陷量曲线之间,就可以获得抑制凸起的效果。
图9表示如表层所示的沿着具有51cm的对角线有效尺寸且具有单一曲率半径的荫罩的曲线C1的下陷量变化曲线和本发明的条件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沿着荫罩的曲线C1的下陷量变化曲线,“rf=0.7”表示在条件1下由公式1表示的第一下陷量曲线,以及“rf=1.2”表示在条件1下由公式2表示的第二下陷量曲线。在本例中,沿着在中心P0和主轴端部PL之间的曲线C1的下陷量变化曲线的部分没有位于第一下陷量曲线和第二下陷量曲线之间。
如图3所示,假设从中心P0到荫罩7的有效区域端部的距离在对角线轴上为D、在主轴上为W、以及在副轴上为H3,并且相对于中心P0的下陷量在有效区域的对角线端部为ZMD、在主轴端部为ZMH以及在副轴端部为ZMV,优选满足下列公式3和4:
公式3:ZMD>1.4×ZMH>ZMV
公式4:ZMD/D>0.06
公式3限定了在主轴端部上的下陷量ZMH。当在主轴端部的下陷量ZMH增加得太多时,使凸起特性下降。通过满足公式3可以获得抑制凸起的适当效果。
公式4限定了在对角线端部上的下陷程度。随着ZMD/D变大,最大地影响凸起的沿着曲线C2的曲率也增大,从而获得了抑制凸起的大的效果。当ZMD/D增加太多时,如下述实施例2那样,在对角线端部的屏盘的屏幕有效区域的厚度也趋于增加。这样,优选在屏盘厚度的可允许上限内将ZMD/D设置得很大。
在图2中的上述荫罩中,ZMD/D=0.071,ZMD=16.8mm,ZMV=5.9mm以及ZMH=10.9mm。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屏盘3的有效表面1的外表面如上所述那样充分地平坦,并且获得了令人满意的可见度。此外,作为荫罩7的材料,可以使用例如在表3中所示的由在0℃到100℃下热膨胀系数为12×10-6的高纯度铁构成的铝镇静钢(aluminum killed steel)。因此,荫罩7的成型性是令人满意的,同时只承担了低成本。然后,如上所述可以抑制凸起,从而可以提供由凸起引起的色纯度的下降较小的彩色显像管。
                 表3
  成分   铝镇静钢   Invar合金
  C   0.002   0.009
  Mn   0.3   0.47
  Si   <0.01   0.13
  P   0.016   0.005
  S   0.009   0.002
  Al   0.052   -
  Ni(+Co)   -   36.5
  Fe   其余部分   其余部分
                                (单位:%)
荫罩7的有效区域的表面可以用氧化铋涂覆,由此可以进一步抑制凸起。
实施例2
在彩色显像管中,优选在屏幕的整个范围内适当地设置屏盘3与荫罩7之间的间隔q。因此,优选屏盘3的内表面具有与荫罩7的弯曲表面的曲率接近的曲率。在荫罩7是由含有95%或以上的铁的材料构成并且其表面设置为能有效地抑制凸起的形状的情况下,如实施例1所述的那样,优选屏盘3的内表面满足与实施例1中的条件相似的条件。原因如下。
荧光屏5是使用荫罩7作为掩模而通过曝光方法形成的。更具体地讲,如图10所示,通过以来自接近于电子束路径的曝光设备的光源18R、18G和18B的光束照射屏盘3的内表面而获得三色(红、绿和蓝)的荧光条。
此时,将上述间隔q设置成满足s=2/3PHP,如图11A所示,由此获得均匀的荧光条。这里,PHP表示三色(红R、绿G和蓝B)荧光条的排列间距,并且唯一地由荫罩的电子束通孔的排列间距来确定。在上述表达式中,s表示红色荧光条R的中心和蓝色色荧光条B的中心之间的间隔,并且根据间隔q而变化。然而,当s<2/3PHP时,如图11B所示,或者s>2/3PHP时,如图11C所示,都不能充分地获得每个黑色非发光层(黑条)17的宽度。这样,在彩色显像管工作期间色纯度可能下降。随着间距PHP增大,可以更充分地获得黑色非发光层17的宽度。然而,当间距PHP太大时,分辨率下降。
根据本实施例的彩色显像管的屏盘的内表面如下构成。
更具体地讲,假设在垂直于管轴的方向上从参考点到屏盘3的内表面上的有效区域端部的距离为L’,并且在有效区域端部相对于参考点的下陷量为Ze’,定义了第一下陷量曲线和第二下陷量曲线,第一下陷量曲线表示在垂直于管轴的方向上到参考点为距离d’的点上的第一下陷量Z1’,由下列公式1’表示,并且第二下陷量曲线表示在垂直于管轴的方向上在到参考点为距离d’的点上的第二下陷量Z2’,由下列公式2’表示。
公式1’:Z1’={(Ze’·(1-rf1’))/L’2}d’2+{(Ze’·rf1’)/L’4}·d’4
公式2’:Z2’={(Ze’·(1-rf2’))/L’2}d’2+{(Ze’·rf2’)/L’4}·d’4
利用与图3相同的方式,假设屏盘3的内表面的基本上是矩形的有效区域的中心(即,与管轴(Z轴)相交的点)为P0’,垂直于管轴并平行于长边的轴是主轴(X轴),以及垂直于管轴和主轴并平行于短边的轴是副轴(Y轴)。
定义曲线C1’,它是在经过中心P0’并平行于管轴和主轴的平面与屏盘3的内表面相交时获得的。
假设曲线C1’和屏盘3的内表面的有效区域端部之间的相交部位是主轴端部PL’,沿着主轴从中心P0’到主轴端部PL’的距离为W’,并且在主轴方向上离中心P0’为(2/3)×W’距离的屏盘3的内表面(曲线C1’)上的点是P1’,定义曲线C2’,它是在经过点P1’并平行于管轴和副轴的平面与屏盘3的内表面相交时获得的。
定义曲线C3’,它是在经过中心P0’并平行于管轴和副轴的平面与屏盘3的内表面相交时获得的。
定义曲线C4’,它是在经过主轴端部PL’并平行于管轴和副轴的平面与屏盘3的内表面相交时获得的。
沿着曲线C1’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满足下列条件1’。
条件1’:假设在主轴端部PL’上相对于中心P0’的下陷量为ZPL’,沿着在中心P0’和主轴端部PL’之间的曲线C1’的下陷量变化曲线的至少60%部分存在于由公式1’表示的第一下陷量曲线和由公式2’表示的第二下陷量曲线之间,其中L’=W’,Ze’=ZPL’,rf1’=0.7,rf2’=1.2。
沿着曲线C2’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满足下列条件2’。
条件2’:假设曲线C2’和屏盘3的内表面的有效区域端部之间的相交部位是P2’,在副轴方向上从点P1’到点P2’的距离为H2’,以及在点P2’相对于点P1’的下陷量为ZP2’,则沿着在点P1’和点P2’之间的曲线C2’的下陷量变化曲线的至少60%部分存在于由公式1’表示的第一下陷量曲线和由公式2’表示的第二下陷量曲线之间,其中L’=H2’,Ze’=ZP2’,rf1’=-0.4,rf2’=0。
通过满足条件1’和2’,在设有如实施例1中所示的荫罩的彩色显像管中通过曝光方法形成荧光屏5的情况下,可以形成具有均匀宽度的黑色非发光层17。
此外,优选沿着曲线C3’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满足下列条件3’。
条件3’:假设曲线C3’和屏盘3的内表面的有效区域端部之间的相交部位是副轴端部PS’,沿着副轴从中心P0’到副轴端部PS’的距离为H3’,以及在副轴端部PS’相对于中心P0’的下陷量为ZPS’,则沿着在中心P0’和副轴端部PS’之间的曲线C3’的下陷量变化曲线的至少60%部分位于相对于由公式1’表示的第一下陷量曲线下陷量更大的一侧上,其中L’=H3’,Ze’=ZPS’,rf1’=0.2。
通过满足条件3’,即使在发生凸起的情况下,电子束也不可能着落在所希望的荧光体以外的荧光体上,这防止了色纯度的下降。
此外,优选沿着曲线C4’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满足下列条件4’。
条件4’:假设曲线C4’和屏盘3的内表面的对角线之间的相交部位是对角线端部PD’,在副轴方向上主轴端部PL’到对角线端部PD’的距离为H4’,以及对角线轴端部PD’相对于主轴端部PL’的下陷量为ZPD’,则沿着在主轴端部PL’和对角线端部PD’之间的曲线C4’的下陷量变化曲线的至少60%部分存在于由公式1’表示的第一下陷量曲线和由公式2’表示的第二下陷量曲线之间,其中L’=H4’,Ze’=ZPD’,rf1’=-0.4,rf2’=0。
通过满足条件4’,减轻相对于屏盘的图像显示表面的形状不协调的感觉。
在本发明中,屏盘3的内表面的“有效区域”指的是形成三色(红、绿和蓝)荧光层的屏盘3的内表面上的区域。
图12表示相对于中心P0’的屏盘3的对角线端部PD’上的厚度比与相对于中心P0’的在该宽度比上的在对角线端部PD’的亮度比之间的关系。如从图12所理解到的那样,随着对角线端部PD’上的厚度比增加,屏幕的周边亮度下降。假设在中心P0’处的屏盘1的厚度为TC,以及在对角线端部PD’的屏盘1的厚度为TD,则优选TD/TC<2.1。因而,通过将在中心P0’处的屏盘3的透射率设为40-60%,则不管高对比度,可以使周边上的亮度下降忽略不计。在设有如实施例1的图2所示荫罩的彩色显像管中,TD/TC=1.9。
本发明的可应用领域不受特别的限制,并且本发明可以广泛地应用于TV、计算机显示器等的彩色显像管。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主要特性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以其它形式体现。本申请所公开的实施例在各个方面只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书而不是由前面的说明来限定,并且落入权利要求书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都趋于包含在本发明内。

Claims (6)

1、一种彩色显像管,包括:
屏盘;
形成在所述屏盘内表面上的基本上是矩形形状的荧光屏;以及
其中形成大量电子束通孔的荫罩,并且该荫罩设置成与荧光屏相对,
其中所述屏盘的外表面的曲率半径是10000mm或以上,
所述荫罩由含有95%或更高的铁的材料制成,
假设在垂直于管轴的方向上从参考点到所述荫罩上的有效区域端部的距离为L,并且在管轴方向上在有效区域端部相对于所述参考点的下陷量为Ze,在定义了第一下陷量曲线和第二下陷量曲线的情况下,其中所述第一下陷量曲线表示在垂直于管轴的方向上到所述参考点的距离为d的点上的第一下陷量Z1,由下列公式1表示,并且所述第二下陷量曲线表示在垂直于管轴的方向上在到所述参考点的距离为d的点上的第二下陷量Z2,由下列公式2表示,
在所述荫罩的表面上沿着曲线C1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满足下列条件1,通过所述荫罩的有效区域中心P0并平行于管轴和主轴的平面与所述荫罩的表面交叉,以及
假设所述曲线C1和所述荫罩的有效区域端部之间的相交部位是主轴端部PL,沿着主轴从中心P0到主轴端部PL的距离为W,并且在主轴方向上离中心P0为2/3×W距离的所述曲线C1上的点是P1,则在所述荫罩表面上沿着曲线C2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满足下列条件2,通过所述点P1并平行于管轴和副轴的平面与所述荫罩表面相交:
公式1:Z1={(Ze·(1-rf1))/L2}d2+{(Ze·rf1)/L4}·d4
公式2:Z2={(Ze·(1-rf2))/L2}d2+{(Ze·rf2)/L4}·d4
条件1:假设在主轴端部PL上相对于中心P0的下陷量为ZPL,则沿着在中心P0和主轴端部PL之间的所述曲线C1的下陷量变化曲线的至少60%部分存在于由公式1表示的所述第一下陷量曲线和由公式2表示的所述第二下陷量曲线之间,其中L=W,Ze=ZPL,rf1=0.7,rf2=1.2,
条件2:假设所述曲线C2和所述荫罩的有效区域端部之间的相交部位是P2,在副轴方向上从所述点P1到所述点P2的距离为H2,以及在所述点P2相对于所述点P1的下陷量为ZP2,则沿着在所述点P1和所述点P2之间的所述曲线C2的下陷量变化曲线的至少60%部分存在于由公式1表示的所述第一下陷量曲线和由公式2表示的所述第二下陷量曲线之间,其中L=H2,Ze=ZP2,rf1=-0.4,rf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显像管,其中在荫罩的表面上沿着曲线C3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满足下列条件3,通过荫罩的中心P0并平行于管轴和副轴的平面与所述荫罩表面相交,以及
在所述荫罩的表面上沿着曲线C4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满足下列条件4,通过所述主轴端部PL并平行于管轴和副轴的平面与所述荫罩表面相交:
条件3:假设所述曲线C3和所述荫罩的有效区域端部之间的相交部位是副轴端部PS,沿着副轴从中心P0到副轴端部PS的距离为H3,以及在副轴端部PS相对于中心P0的下陷量为ZPS,则沿着在中心P0和所述副轴端部PS之间的所述曲线C3的下陷量变化曲线的至少60%部分位于相对于由公式1表示的所述第一下陷量曲线下陷量较大的一侧上,其中L=H3,Ze=ZPS,rf1=0.2,
条件4:假设所述曲线C4和所述荫罩的对角线之间的相交部位是对角线端部PD,在副轴方向上所述主轴端部PL到所述对角线端部PD的距离为H4,以及所述对角线轴端部PD相对于所述主轴端部PL的下陷量为ZPD,沿着在所述主轴端部PL和所述对角线端部PD之间的所述曲线C4的下陷量变化曲线的至少60%部分存在于由公式1表示的所述第一下陷量曲线和由公式2表示的所述第二下陷量曲线之间,其中L=H4,Ze=ZPD,rf1=-0.4,rf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显像管,其中假设从中心P0到所述荫罩的有效区域端部的距离在对角线轴上为D、在主轴上为W、以及在副轴上为H3,并且相对于中心P0的下陷量在有效区域的对角线端部为ZMD、在主轴端部为ZMH、以及在副轴端部为ZMV,则满足下列公式3和4:
公式3:ZMD>1.4×ZMH>ZMV
公式4:ZMD/D>0.06。
4、一种彩色显像管,包括:
屏盘;
形成在所述屏盘内表面上的基本上是矩形形状的荧光屏;以及
其中形成大量电子束通孔的荫罩,并且该荫罩设置成与荧光屏相对,
其中所述屏盘的外表面的曲率半径是10000mm或以上,
所述荫罩由含有95%或更高的铁的材料制成,
假设在垂直于管轴的方向上从参考点到所述屏盘内表面上的有效区域端部的距离为L’,并且在管轴方向上在有效区域端部相对于所述参考点的下陷量为Ze’,在定义了第一下陷量曲线和第二下陷量曲线的情况下,其中所述第一下陷量曲线表示在垂直于管轴的方向上在到所述参考点的距离为d’的点上的第一下陷量Z1’,由下列公式1’表示,并且所述第二下陷量曲线表示在垂直于管轴的方向上在到所述参考点的距离为d’的点上的第二下陷量Z2’,由下列公式2’表示,
在所述屏盘内表面上沿着曲线C1’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满足下列条件1’,通过所述屏盘的有效区域中心P0’并平行于管轴和主轴的平面与所述屏盘内表面相交,以及
假设所述曲线C1’和所述屏盘内表面的有效区域端部之间的相交部位是主轴端部PL’,沿着主轴从中心P0’到所述主轴端部PL’的距离为W’,并且在主轴方向上离中心P0’为2/3×W’距离的所述曲线C1’上的点是P1’,则在所述屏盘内表面上沿着曲线C2’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满足下列条件2’,通过所述点P1’并平行于管轴和副轴的平面与所述屏盘内表面相交:
公式1’:Z1’={(Ze’·(1-rf1’))/L’2}d’2+{(Ze’·rf1’)/L’4}·d’4
公式2’:Z2’={(Ze’·(1-rf2’))/L’2}d’2+{(Ze’·rf2’)/L’4}·d’4
条件1’:假设在所述主轴端部PL’上相对于中心P0’的下陷量为ZPL’,则沿着中心P0’和所述主轴端部P’之间的所述曲线C1’的下陷量变化曲线的至少60%部分存在于由公式1’表示的所述第一下陷量曲线和由公式2’表示的所述第二下陷量曲线之间,其中L’=W’,Ze’=ZPL’,rf1’=0.7,rf2’=1.2,
条件2’:假设所述曲线C2’和所述屏盘内表面的有效区域端部之间的相交部位是P2’,在副轴方向上从所述点P1’到所述点P2’的距离为H2’,并且在所述点P2’相对于所述点P1’的下陷量为ZP2’,则沿着在所述点P1’和所述点P2’之间的所述曲线C2’的下陷量变化曲线的至少60%部分存在于由公式1’表示的所述第一下陷量曲线和由公式2’表示的所述第二下陷量曲线之间,其中L’=H2’,Ze’=ZP2’,rf1’=-0.4,rf2’=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彩色显像管,其中在所述屏盘的内表面上沿着曲线C3’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满足下列条件3’,通过所述屏盘的中心P0’并平行于管轴和副轴的平面与所述屏盘的内表面相交,以及
在所述屏盘的内表面上沿着曲线C4’的下陷量变化曲线满足下列条件4’,通过所述主轴端部PL’并平行于管轴和副轴的平面与所述屏盘的内表面相交:
条件3’:假设所述曲线C3’和所述屏盘的内表面的有效区域端部之间的相交部位是副轴端部PS’,沿着副轴从中心P0’到所述副轴端部PS’的距离为H3’,以及在所述副轴端部PS’相对于中心P0’的下陷量为ZPS’,则沿着在中心P0’和副轴端部PS’之间的所述曲线C3’的下陷量变化曲线的至少60%部分位于相对于由公式1’表示的所述第一下陷量曲线下陷量较大的一侧上,其中L’=H3’,Ze’=ZPS’,rf1’=0.2,
条件4’:假设所述曲线C4’和所述屏盘的对角线之间的相交部位是对角线端部PD’,在副轴方向上从所述主轴端部PL’到所述对角线端部PD’的距离为H4’,并且所述对角线端部PD’相对于所述主轴端部PL’的下陷量为ZPD’,则沿着在所述主轴端部PL’和所述对角线端部PD’之间的所述曲线C4’的下陷量变化曲线的至少60%部分存在于由公式1’表示的所述第一下陷量曲线和由公式2’表示的所述第二下陷量曲线之间,其中L’=H4’,Ze’=ZPD’,rf1’=-0.4,rf2’=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彩色显像管,其中假设在中心P0’处的所述屏盘的厚度为TC,并且在有效区域的所述对角线端部PD’处的所述屏盘的厚度为TD,则满足关系:TD/TC<2.1,并且在中心P0’处的所述屏盘的透射率为40%至60%。
CNB2005100754279A 2004-06-01 2005-06-01 彩色显像管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059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63148 2004-06-01
JP163148/2004 2004-06-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05069A true CN1705069A (zh) 2005-12-07
CN1320590C CN1320590C (zh) 2007-06-06

Family

ID=34941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7542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0590C (zh) 2004-06-01 2005-06-01 彩色显像管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045942B2 (zh)
EP (1) EP1617455B1 (zh)
CN (1) CN1320590C (zh)
DE (1) DE602005001816T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49145A (ja) * 2004-08-05 2006-02-16 Matsushita Toshiba Picture Display Co Ltd カラー受像管
US20070126332A1 (en) * 2005-12-02 2007-06-07 Matsushita Toshiba Picture Display Co., Ltd. Color picture tube
US8873585B2 (en) 2006-12-19 2014-10-28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for MIMO technologies
US20100054746A1 (en) 2007-07-24 2010-03-04 Eric Raymond Logan Multi-port accumulator for radio-over-fiber (RoF) wireless picocellular systems
US8175459B2 (en) 2007-10-12 2012-05-08 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 Hybrid wireless/wired RoF transponder and hybrid RoF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same
WO2009081376A2 (en) 2007-12-20 2009-07-02 Mobileaccess Networks Ltd. Extending outdoor location based services and applications into enclosed areas
AU2010210771B2 (en) 2009-02-03 2015-09-17 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 Optical fiber-based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components, and related methods for calibration thereof
US9673904B2 (en) 2009-02-03 2017-06-06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Optical fiber-based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components, and related methods for calibration thereof
JP2012517190A (ja) 2009-02-03 2012-07-26 コーニング ケーブル システムズ リミテッド ライアビリティ カンパニー 光ファイバベースの分散型アンテナシステム、構成要素、及びそのモニタリング及び構成のための関連の方法
US8548330B2 (en) 2009-07-31 2013-10-01 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 Sectorization i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and related components and methods
US8280259B2 (en) 2009-11-13 2012-10-02 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 Radio-over-fiber (RoF) system for protocol-independent wired and/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8275265B2 (en) 2010-02-15 2012-09-25 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 Dynamic cell bonding (DCB) for radio-over-fiber (RoF)-based network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related methods
US20110268446A1 (en) 2010-05-02 2011-11-03 Cune William P Providing digital data services in optical fiber-based distributed radio frequency (rf) communications systems, and related components and methods
US9525488B2 (en) 2010-05-02 2016-12-20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Digital data services and/or power distribution in optical fiber-based distributed communications systems providing digital data and radio frequency (RF)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and related components and methods
EP2606707A1 (en) 2010-08-16 2013-06-26 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 Remote antenna clusters and related systems, components, and methods supporting digital data signal propagation between remote antenna units
US9252874B2 (en) 2010-10-13 2016-02-02 Ccs Technology, Inc Power management for remote antenna units i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EP2678972B1 (en) 2011-02-21 2018-09-05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Providing digital data services as electrical signals and radio-frequency (rf) communications over optical fiber in distributed communications systems, and related components and methods
WO2012148940A1 (en) 2011-04-29 2012-11-01 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increasing radio frequency (rf) power i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EP2702710A4 (en) 2011-04-29 2014-10-29 Corning Cable Sys Llc DETERMINING THE TRANSMISSION DELAY OF COMMUNICATIONS I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AND CORRESPONDING COMPONENTS, SYSTEMS AND METHODS
WO2013148986A1 (en) 2012-03-30 2013-10-03 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 Reducing location-dependent interference i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operating in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configuration, and related components, systems, and methods
EP2842245A1 (en) 2012-04-25 2015-03-04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architectures
WO2014024192A1 (en) 2012-08-07 2014-02-13 Corning Mobile Access Ltd. Distribution of time-division multiplexed (tdm) management services in a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and related components, systems, and methods
US9455784B2 (en) 2012-10-31 2016-09-27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 Deployable wireless infrastructures and methods of deploying wireless infrastructures
CN105308876B (zh) 2012-11-29 2018-06-22 康宁光电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分布式天线系统中的远程单元天线结合
US9647758B2 (en) 2012-11-30 2017-05-09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 Cabling connectivity monitoring and verification
CN105452951B (zh) 2013-06-12 2018-10-19 康宁光电通信无线公司 电压控制式光学定向耦合器
WO2014199380A1 (en) 2013-06-12 2014-12-18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 Time-division duplexing (tdd) in distributed communications systems, including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dass)
US9247543B2 (en) 2013-07-23 2016-01-26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 Monitoring non-supported wireless spectrum within coverage areas of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DASs)
US9661781B2 (en) 2013-07-31 2017-05-23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 Remote units for distributed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related install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US9385810B2 (en) 2013-09-30 2016-07-05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 Connection mapping in distributed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9178635B2 (en) 2014-01-03 2015-11-03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 Separation of communication signal sub-bands i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DASs) to reduce interference
US9775123B2 (en) 2014-03-28 2017-09-26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 Individualized gain control of uplink paths in remote units in a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DAS) based on individual remote unit contribution to combined uplink power
US9357551B2 (en) 2014-05-30 2016-05-31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imultaneous sampling of serial digital data streams from multiple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s (ADCS), including i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US9525472B2 (en) 2014-07-30 2016-12-20 Corning Incorporated Reducing location-dependent destructive interference i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DASS) operating in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configuration, and related components, systems, and methods
US9730228B2 (en) 2014-08-29 2017-08-08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 Individualized gain control of remote uplink band paths in a remote unit in a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DAS), based on combined uplink power level in the remote unit
US9602210B2 (en) 2014-09-24 2017-03-21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 Flexible head-end chassis supporting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connection of radio interface modules and optical interface modules in an optical fiber-based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DAS)
US10659163B2 (en) 2014-09-25 2020-05-19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Supporting analog remote antenna units (RAUs) in digital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DASs) using analog RAU digital adaptors
US9420542B2 (en) 2014-09-25 2016-08-16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 System-wide uplink band gain control in a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DAS), based on per band gain control of remote uplink paths in remote units
WO2016071902A1 (en) 2014-11-03 2016-05-12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 Multi-band monopole planar antennas configured to facilitate improved radio frequency (rf) isolation in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antenna arrangement
WO2016075696A1 (en) 2014-11-13 2016-05-19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 Analog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dass) supporting distribution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s signals interfaced from a digital signal source and analog radio frequency (rf) communications signals
US9729267B2 (en) 2014-12-11 2017-08-08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 Multiplexing two separate optical links with the same wavelength using asymmetric combining and splitting
EP3235336A1 (en) 2014-12-18 2017-10-25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 Digital interface modules (dims) for flexibly distributing digital and/or analog communications signals in wide-area analog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dass)
WO2016098111A1 (en) 2014-12-18 2016-06-23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 Digital- analog interface modules (da!ms) for flexibly.distributing digital and/or analog communications signals in wide-area analog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dass)
US20160249365A1 (en) 2015-02-19 2016-08-25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 Offsetting unwanted downlink interference signals in an uplink path in a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das)
US9681313B2 (en) 2015-04-15 2017-06-13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 Optimizing remote antenna unit performance using an alternative data channel
US9948349B2 (en) 2015-07-17 2018-04-17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 IOT automation and data collection system
US10560214B2 (en) 2015-09-28 2020-02-11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Downlink and uplink communication path switching in a time-division duplex (TDD)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DAS)
US10236924B2 (en) 2016-03-31 2019-03-19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 Reducing out-of-channel noise in a wireless distribution system (WD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81004A (en) * 1987-08-26 1989-11-1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olor cathode ray tube
JPH0614454B2 (ja) * 1990-03-22 1994-02-23 松下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シャドウマスク型カラー受像管
IT1239510B (it) * 1990-03-30 1993-11-03 Videocolor Spa Tubo a raggi catodici avente una lastra frontale perfezionata, con rapporto larghezza/altezza di 16/9"
ATE129598T1 (de) * 1991-05-29 1995-11-15 Philips Electronics Nv Elektronenstrahlröhre mit bildfenster.
MY109452A (en) * 1992-07-09 1997-01-31 Toshiba Kk Color cathode ray tube
TW297907B (zh) * 1994-07-14 1997-02-11 Toshiba Co Ltd
JPH10199436A (ja) 1997-01-13 1998-07-31 Toshiba Corp カラー受像管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0828281A4 (en) * 1996-03-06 1999-09-01 Toshiba Kk CATHODE RAY TUB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P0933797B1 (en) * 1998-01-30 2004-07-28 Hitachi, Ltd. Cathode ray tube
TW430851B (en) * 1998-09-17 2001-04-21 Toshiba Corp Color picture tube
US6465945B1 (en) * 1999-06-16 2002-10-1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olor cathode-ray tube
JP2001101984A (ja) * 1999-09-30 2001-04-13 Hitachi Ltd カラー陰極線管
KR100331820B1 (ko) * 2000-04-12 2002-04-09 구자홍 평면 음극선관
JP2002245948A (ja) * 2001-02-15 2002-08-30 Toshiba Corp カラー受像管
US6590327B2 (en) * 2001-05-01 2003-07-08 Hitachi Ltd. Color cathode ray tube having flat outer face
KR100426575B1 (ko) * 2001-05-10 2004-04-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음극선관용 패널 구조
CN1385873A (zh) * 2001-05-10 2002-12-1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具有平的外表面的彩色阴极射线管
KR100408005B1 (ko) * 2002-01-03 2003-12-03 엘지.필립스디스플레이(주) 마스크 스트레칭형 칼라 음극선관용 패널
KR100443611B1 (ko) 2002-06-26 2004-08-09 엘지.필립스디스플레이(주) 음극선관용 패널
KR20060000514A (ko) * 2004-06-29 2006-01-0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음극선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50269930A1 (en) 2005-12-08
US7045942B2 (en) 2006-05-16
EP1617455A1 (en) 2006-01-18
EP1617455B1 (en) 2007-08-01
DE602005001816T2 (de) 2007-12-06
DE602005001816D1 (de) 2007-09-13
CN1320590C (zh) 2007-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20590C (zh) 彩色显像管
CN1124636C (zh) 阴极射线管
CN1219749A (zh) 彩色显像管
CN1165950C (zh) 彩色阴极射线管
CN1191602C (zh) 彩色阴极射线管
CN1210754C (zh) 彩色阴极射线管
CN1171274C (zh) 彩色阴极射线管
CN1278362C (zh) 彩色显像管
CN1147911C (zh) 彩色阴极射线管
CN1245734C (zh) 彩色阴极射线管
CN1137502C (zh) 彩色显像管
CN1208804C (zh) 彩色阴极射线管用荫罩
CN1218358C (zh) 阴极射线管的荫罩框架
CN1388560A (zh) 具有改善色纯度的彩色阴极射线管
CN1157751C (zh) 彩色阴极射线管
CN1228808C (zh) 阴极射线管的玻璃结构
CN1271669C (zh) 彩色显象管
CN1236472C (zh) 阴极射线管的玻壳结构
CN1226771C (zh) 阴极射线管
CN1737986A (zh) 彩色显像管
CN1975977A (zh) 彩色显像管
CN1215521C (zh) 阴极射线管的荫罩框架
CN1233014C (zh) 用于平面屏幕型阴极射线管的显示屏
CN1692464A (zh) 彩色阴极射线管
CN1622268A (zh) 阴极射线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