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92574A - 通信方法、发送设备以及接收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发送设备以及接收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92574A
CN1692574A CN200380100621.7A CN200380100621A CN1692574A CN 1692574 A CN1692574 A CN 1692574A CN 200380100621 A CN200380100621 A CN 200380100621A CN 1692574 A CN1692574 A CN 16925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electric field
field strength
received electric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38010062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92574B (zh
Inventor
小林圣峰
村上丰
折桥雅之
松冈昭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 Fi Networks LLC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3/01505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4049596A1/ja
Publication of CN16925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925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6925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92574B/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基于在通信部分设备中所估计的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值确定发送信号的调制方案,并将指示所确定的调制方案的控制信号输出到S/P部件102-1和102-2。S/P部件102-1和102-2接收发送数字信号,进行串/并变换处理,进一步依照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的指示进行自适应调制处理。因此能够在考虑信道之间相关关系的情况下控制调制方案等方面的参数,因此能够提高接收质量。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发送设备以及接收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发送和接收时都利用多天线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方法、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MIMO(多输入多输出)作为一种有效利用有限的频带实现快速传输的系统逐渐引起关注。
MIMO是一种将多天线应用于发送和接收的系统,并且利用多个本征向量在相同的时间和相同的频带内发送和接收各个独立的信号,MIMO系统能够在不增加频带的情况下能够增加传输容量。
在此系统中,为了提高吞吐量,发送设备基于接收设备处所估计的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控制自适应调制处理等方面的参数,例如,当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高于预定门限时,发送设备则进行增加M进制的调制级数的处理。这与传统的MIMO相同。
但是,在利用多信道的通信中存在各个信道之间接收电场强度变化的情况,例如MIMO系统。当MIMO中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进行自适应调制处理时,即使当单个信道的接收电场的强度远大于其他信道的情况下调制级数会相应地增加。结果导致,大量具有很低接收电场强度的信道接收质量会恶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标是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发送设备以及接收设备,能够用于提高在发送和接收都应用多天线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质量。
在MIMO系统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多路信号(multiplexed signal)由于信道矩阵的状态不能完全解复用,这就不可能利用接收信号的接收电场强度的部分进行解调处理。在下文中,所提到的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就是能够应用于在发送和接收都利用多天线的无线通信像MIMO系统中进行解调处理的接收电场强度。
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目标通过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来控制调制方案等方面的参数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1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
图2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1示意通信终端设备结构的方框图;
图3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1示意基站设备中发送信号的帧结构的一个实例;
图4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1示意了基站设备和通信终端设备之间的传播信道;
图5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1示意通信终端设备中发送信号的帧结构的一个实例;
图6释义了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1基站设备的调制方案控制部件内存中所存储的表格;
图7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1说明基站设备的S/P部件中调制处理部分的内部结构方框图;
图8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2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
图9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2示意通信终端设备结构的方框图;
图10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3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
图11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4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
图12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5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
图13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6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
图14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7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
图15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7示意基站设备中发送信号的帧结构的一个实例;
图16示意了在图15中发送信号的每一个符号组结构的一个实例;
图17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8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
图18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9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
图19示意了在实施例9中空时编码方法的一个实例;
图20示意了在如图19所示进行编码的情况下发送信号的帧结构的一个实例;
图21示意了在实施例9中采用4个发射天线的情况下空时编码方法的一个实例;
图22示意了在如图21所示进行编码的情况下发送信号的帧结构的一个实例;
图23示意了在实施例9中采用4个发送天线进行空频编码方法情况下基站设备发送信号的帧结构的一个实例;
图24示意了在实施例9中采用4个发送天线进行空时频编码的方法情况下基站设备发送信号的帧结构的一个实例;
图25示意了在实施例9中采用4个发送天线进行空时编码的方法情况下基站设备发送信号的帧结构的一个实例;
图26示意了在实施例9中采用4个发送天线进行空频编码的方法情况下基站设备发送信号的帧结构的一个实例;
图27示意了在实施例9中采用4个发送天线进行空时频编码的方法情况下基站设备发送信号的帧结构的一个实例;
图28示意了在实施例9中基站设备中发送信号帧结构的一个实例;
图29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10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
图30示意了接收电场强度和级别之间的关系;
图31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11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
图32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11示意基站设备中发送信号的帧结构的一个实例;
图33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11示意通信终端设备中发送信号的帧结构的一个实例;
图34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11示意基站设备中发送信号的帧结构的一个实例;
图35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11示意基站设备中发送信号的帧结构的另一个实例;
图36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12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
图37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13示意发送设备结构的方框图;
图38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13示意接收设备结构的方框图;
图39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14示意发送设备结构的方框图;
图40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14示意接收设备结构的方框图;
图41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15示意接收设备结构的方框图;
图42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16示意接收设备结构的方框图;
图43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17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
图44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18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将进行如下具体说明。此外指出,下面每个实施例都将说明基站设备利用MIMO发送信号、通信终端设备利用MIMO接收信号的情况。
此外,在下面每个实施例中,OFDM(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作为多载波系统的一个实例应用,CDMA(码分多址接入)系统作为单载波系统的一个实例应用。
(实施例1)
实施例1描述了在多载波通信中利用MIMO的情况,调制方案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来控制。
图1为依据实施例1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在图1中,基站设备100在发送部分包括帧成形部件101-1和101-2、S/P部件102-1和102-2、IDFT部件103-1和103-2,射频部件104-1和114-2以及发送天线105-1和105-2。此外,基站设备100在接收部分包括接收天线151、射频部件152、解调部件153、分离部件154以及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
每一个帧成形部件101-1和101-2接收发送数字数据作为输入,对发送数字数据插入信道估计符号和保护符号生成发送数字信号,分别输出此信号到S/P部件102-1或102-2。
此外,信道估计符号为估计时间同步、频率同步以及由于信道波动引起的失真的一种符号,相当于一个已知信号,例如一个引导符号、唯一码字(word)和前导,并且适于BPSK(二进制移相键控)的已调信号。另外,空符号通常作为保护符号被插入。
S/P部件102-1接收发送数字信号,进行串/并变换处理,按照从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的指示进一步实现自适应调制处理,并将并行的已调信号输出到IDFT部件103-1。S/P部件102-2接收发送数字信号,进行串/并变换处理,按照从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的指示进一步实现自适应调制处理,并将并行的已调信号输出到IDFT部件103-2。此外,S/P部件102-1和102-2中的自适应调制处理下面会具体说明。
IDFT部件103-1接收并行的已调信号,对该信号进行IDFT处理生成发送基带信号,输出此信号到射频部件104-1。IDFT部件103-2接收并行的已调信号,对该信号进行IDFT处理生成发送基带信号,输出此信号到射频部件104-2。通常利用IFFT(逆傅氏变换)作为IDFT的处理。
射频部件104-1接收发送基带信号,上变频该基带信号生成发送信号(下面称为“发送信号A”),从发送天线105-1发送此无线电信号。射频部件104-2接收发送基带信号,转换该基带信号生成发送信号(下面称为“发送信号B”),从发送天线105-2发送此无线电信号。
射频部件152接收来自接收天线151所接收的信号,下变频该信号生成接收基带信号,输出结果到解调部件153。
解调部件153收到接收基带信号,解调该信号生成接收数字信号,输出结果到分离部件154。
分离部件154将接收数字信号分离成数据符号(接收数字数据)、指示整个系统接收电场强度的信息符号(以下称为“第一信息符号”)以及指示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的另一个信息符号(以下称为“第二信息符号”),并输出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到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
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接收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从第一信息符号中读取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从第二信息符号中进一步读取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的值。然后,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基于这些值确定发送信号的调制方案,并将指示所确定的调制方案的控制信号(以下称为“调制方案指示信号”)输出到S/P部件102-1和102-2。此外,在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中调制方案确定的处理过程下面会具体说明。
上述为依照本实施例基站设备100的每一部件的说明。
接下来,参照图2的方框图,依照本实施例与图1所示的基站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终端设备的结构将说明如下。在图2中,通信终端设备200在接收端包括接收天线201-1和201-2、射频部件202-1和202-2、DFT部件203-1和203-2,数据分离部件204-1和204-2、信道估计部件205-1到205-4以及信号处理部件206。此外,通信终端设备200在发送部分包括特征值计算部件251、电场强度估计部件252、有效电场强度计算部件253、帧成形部件254、调制部件255、射频部件256以及发送天线257。
射频部件202-1接收来自接收天线201-1所接收的信号,下变频该信号生成接收基带信号,并将结果输出到DFT部件203-1。射频部件202-2接收来自接收天线201-2所接收的信号,下变频该信号生成接收基带信号,并将结果输出到DFT部件203-2。
DFT部件203-1收到接收基带信号,将该此信号进行DFT处理并输出到数据分离部件204-1和电场强度估计部件252。DFT部件203-2收到接收基带信号,将该此信号进行DFT处理并输出到数据分离部件204-2和电场强度估计部件252。此外,通常利用FFT(快速傅立叶变换)作为DFT的处理。
数据分离部件204-1将经DFT处理的接收基带信号分离成发送信号A的信道估计符号、发送信号B的信道估计符号以及数据符号,将发送信号A的信道估计符号输出到信道估计部件205-1、将发送信号B的信道估计符号输出到信道估计部件205-2,并进一步将数据符号输出到信号处理部件206。数据分离部件204-2将经DFT处理的接收基带信号分离成发送信号A的信道估计符号、发送信号B的信道估计符号以及数据符号,将发送信号A信道估计符号输出到信道估计部件205-3、将发送信号B信道估计符号输出到信道估计部件205-4,并进一步将数据符号输出到信号处理部件206。
信道估计部件205-1接收从接收天线201-1所接收的发送信号A的信道估计符号,完成时间同步、频率同步以及由于发送信号A的信道波动引起失真的每种估计的处理(以下称为“信道估计”),输出指示处理结果的信道估计值到信号处理部件206和特征值计算部件251。信道估计部件205-2接收从接收天线201-1所接收的发送信号B信道估计符号,完成发送信号B的信道估计,输出信道估计值到信号处理部件206和特征值计算部件251。
信道估计部件205-3接收从天线201-2所接收的发送信号A的信到估计符号,完成发送信号A的信道估计,输出信道估计值到信号处理部件206和特征值计算部件251。信道估计部件205-4接收由天线201-2所接收的发送信号B的信到估计符号,完成发送信号B的信道估计,输出信道估计值到信号处理部件206和特征值计算部件251。
信号处理部件206利用信道估计值解调数据符号,生成接收数字数据。作为解调方法的一个实例,可以利用包含信道估计值的信道矩阵对包含数据符号的矩阵进行逆矩阵的处理操作的方法、以及进行MLD(最大似然检测)的方法等。
特征值计算部件251接收发送信号A和B的信道估计值,计算相当于形成信道估计值矩阵的特征值,输出特征值到有效电场强度计算部件253。此外,作为计算特征值的方法,已熟知的方法例如Jascobi、Givens、Householder、QR、QL、带有模糊偏移(implicit shift)的QL以及逆迭代(inverse iteration)。在下面每一个实施例中也采纳了相似的方法。
电场强度估计部件252接收经DFT处理的接收基带信号,估计接收电场的强度,该强度是每一接收基带信号的幅度的平方,并将所估计的接收电场强度相加以取平均值,并获得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电场强度估计部件252输出相当于每个接收基带信号的接收电场强度到有效电场强度计算部件253,输出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到帧成形部件254。
有效电场强度计算部件253收到相当于每一接收基带信号的接收电场强度以及特征值,以特征值的最小功率乘以每一接收电场强度获得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将有效接收电场强度进行平均获得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输出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到到帧成形部件254。特征值最小功率的值为用于确定整个系统的BER(误比特率)特性和PER(误包率)的主要因素。
帧成形部件254接收发送数字数据、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以及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生成指示整个系统接收电场强度的第一信息符号以及指示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的第二信息符号。然后,帧成形部件254将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插入到发送数字数据中生成发送数字信号,并将结果输出到调制部件255。
调制部件255接收发送数字数据,对信号进行调制生成发送基带信号,并将该信号输出到射频部件256。
射频部件256接收发送基带信号,上变频该信号生成发送信号,从发送天线257发送此无线电信号。
如上所述为依照本实施通信终端设备200的各个部件的说明。
图3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1示意基站设备中发送信号的帧结构的一个实例,在图3中,在发送信号A中,一个帧中依次包括信道估计符号301、保护符号302以及数据符号303。在发送信号B中,一个帧中依次包括保护符号351、信道估计符号352以及数据符号353。发送信号A和B各自帧的起始均为相同的定时,插入的保护符号302和351防止了发送信号A的信道估计符号301以及发送信号B的信道估计符号352在时间上的互相交叠。结果使得,信道估计符号301和352彼此在时间上彼此独立。
图4示意了依照本实施例基站设备和通信终端设备之间的传播信道,如图4所示,发送信号A(Ta(t))从发送天线105-1发送,而发送信号B(Tb(t))从发送天线105-2发送。然后,接收天线201-1接收经历信道变化h11(t)的发送信号A和经历信道变化h12(t)的发送信号B的合并信号(R1(t))。接收天线201-2接收经历信道变化h21(t)的发送信号A和经历信道变化h22(t)的发送信号B的合并信号(R2(t))。结果,公式(1)确定如下。
R 1 ( t ) R 2 ( t ) = h 11 ( t ) h 12 ( t ) h 21 ( t ) h 22 ( t ) Ta ( t ) Tb ( t ) - - - ( 1 )
公式(1)中包括h11(t)、h12(t)、h21(t)以及h22(t)的矩阵称为信道矩阵。特征值计算部件251计算相应于公式(1)信道矩阵的特征值。此外,在n个发送天线和n个接收天线的情况下,信道矩阵为n×n矩阵。
图5为说明依照本实施例通信终端设备发送信号的结构帧的一个实例。在图5中,在发送信号中,一个帧依次包括第一信息符号501、第二信息符号502以及数据符号503。
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中的调制方案确定的处理将参照图6具体说明如下。图6说明了存储在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内存中的表格。
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计算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平均有效电场强度之间的差值X,并基于差值X和门限TH1和TH2之间的级别关系,从如图6所示的表格中确定最优的调制方案。例如,当差值X超过或等于门限TH1并且小于门限TH2,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确定QPSK调制是最优的。然后,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输出调制方案指示信号到S/P部件102-1和102-2。
有效接收电场强度表明了基于信道矩阵元素间的相关关系的接收电场强度。自适应调制处理基于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实现。因此,当单一信道的接收电场强度比其他信道格外大时,调制级数并不会增加,能够使得以较低的接收电场强度的在多数信道中提高接收质量。
在S/P部件102-1和102-2中自适应调制的处理将参照图7具体说明如下。图7说明了S/P部件102-1和102-2的调制处理部分的内部结构。
每个S/P部件102-1和102-2内部具有选择部件701和705、BPSK调制部件702、QPSK调制部件703以及16QAM调制部件704。
从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中依据调制方案的指示信号,选择部件701将发送数字信号输出到BPSK调制部件702、QPSK调制部件703或者16QAM调制部件704中。
BPSK调制部件702对发送数字信号进行BPSK(二进制移相键控)调制,输出已调信号到选择部件705。QPSK调制部件703对发送数字信号进行QPSK(四进制移相键控)调制,输出已调信号到选择部件705。16QAM调制部件704对发送数字信号进行16QAM(16进制幅度调制)调制,输出已调信号到选择部件705。
选择部件705输出已调信号到IDFT部件103-1和103-2,该已调信号是符合于由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所指示的最优调制方案、从BPSK调制部件702、或QPSK调制部件703或16QAM调制部件704输出的信号。
因此,在发送和接收都利用多天线的系统中,基于整个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通过控制调制方案,使得可能在考虑信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情况下实现控制,并因此能够提高接收质量。
(实施例2)
实施例2说明了利用MIMO的单载波通信的情况,调制方案基于整个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来控制。
图8为依照本实施例2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此外,在如图8所示的基站设备800中,与图1所示的基站设备100中共同的结构部件分配与图1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处忽略描述。
如图8所示的基站设备800除了将S/P部件102-1和102-2以及IDFT部件103-1和103-2除去并增加调制部件801-1和801-2以及扩频部件802-1和802-2以外,与如图1所示的基站设备100具有相同的结构。
每个帧成形部件101-1和102-2接收发送数字数据作为它的输入,将信道估计符号和保护符号插入到发送数字数据中生成发送数字信号,分别输出此信号到调制部件801-1或802-2
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接收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从第一信息符号中读取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从第二信息符号中进一步读取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的值。然后,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基于所读取的值确定发送信号的调制方案,并将指示所确定的调制方案的调制方案指示信号输出到调制部件801-1和801-2。
调制部件801-1接收发送数字信号,并依据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的指示进行自适应调制处理,输出已调信号到扩频部件802-1。调制部件801-2接收发送数字信号,并依据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的指示进行自适应调制处理,输出已调信号到扩频部件802-2。
扩频部件802-1接收已调信号进行扩频处理,并输出扩频信号到射频部件104-1。扩频部件802-2接收已调信号进行扩频处理,并输出扩频信号到射频部件104-2。
射频部件104-1接收扩频信号,上变频该信号生成发送信号A,从发送天线105-1将此无线电信号发送出去。射频部件104-2接收扩频信号,上变频该信号生成发送信号B,从发送天线105-2将此无线电信号发送出去。
图9为依照示意实施例2通信终端设备结构的方框图。此外,在如图9所示的通信终端设备900中,与图2所示的通信终端设备200共同的结构部件分配与图2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处忽略描述。
如图9所示的通信终端设备900除了将DFE部件203-1和203-2除去并增加了解扩部件801-1和802-2以外与如图2所示的通信终端设备具有相同的结构。
射频部件202-1收到来自接收天线201-1所接收的信号,下变频该信号生成接收基带信号,并输出结果到解扩部件901-1。射频部件202-2收到来自接收天线201-2所接收的信号,下变频该信号生成接收基带信号,并输出结果到解扩部件901-2。
解扩部件901-1收到接收基带信号进行解扩处理,并输出结果到数据分离部件204-1以及电场强度估计部件252。解扩部件901-1收到接收基带信号进行解扩处理,并输出结果到数据分离部件204-2以及电场强度估计部件252。
数据分离部件204-1将已解扩的接收基带信号分离成发送信号A的信道估计符号、发送信号B的信道估计符号以及数据符号,将发送信号A的信道估计符号输出到信道估计部件205-1,将发送信号B的信道估计符号输出到信道估计部件205-2,并将数据符号进一步输出到信号处理部件206。数据分离部件204-2将已解扩的接收基带信号分离成发送信号A的信道估计符号、发送信号B的信道估计符号以及数据符号,将发送信号A的信道估计符号输出到信道估计部件205-3,将发送信号B的信道估计符号输出到信道估计部件205-4,并将数据符号进一步输出到信号处理部件206。
电场强度估计部件252接收已解扩的接收基带信号,估计接收电场强度,其为每个接收基带信号幅度的平方,并将接收电场强度进行平均,从而获得了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电场强度估计部件252将相当于每个接收基带信号的接收电场强度输出到有效电场强度计算部件253,并将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输出到帧成形部件254。
因此,在发送和接收都利用多天线的系统中,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电场强度通过控制调制方案,使得可能在考虑信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情况下实现控制,并因此能够提高接收质量。
(实施例3)
实施例3说明了在利用MIMO的多载波通信的情况,发送天线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电场强度被切换。此外,本实施例通信终端设备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所述的图2的通信终端设备200是相同的,因此此处的说明被忽略。
图10为依照实施例3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另外,在如图所示的基站设备1000中,与图1所示的基站设备100共同的结构部件分配了与图1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处忽略描述。
如图10所示的基站设备1000除了将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被除去并增加了天线控制部件1051、天线选择部件1001和发送天线105-3以外与如图1所示的基站设备具有相同的结构。
分离部件154输出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到天线控制部件1051。
天线控制部件1051接收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从第一信息符号中读取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从第二信息符号中进一步读取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的值。然后,天线控制部件1051确定是否基于所读取的值切换发送天线,并确定发送天线。尤其指出,天线控制部件1051计算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之间的差值X,当差值X小于预定门限时确定不切换发送天线、当差值X大于或等于预定门限时确定切换发送天线。然后,天线控制部件1051输出指示所确定的发送天线的控制信号(以下称为“发送天线指示信号”)到天线选择部件1001。
射频部件104-1接收发送基带信号,上变频基带信号生成发送信号A,输出此信号到天线选择部件1001。射频部件104-2接收发送基带信号,上变频换基带信号生成发送信号B,输出此信号到天线选择部件1001。
依照从天线控制部件1051输出的发送天线指示信号,天线选择部件1001从发送天线105-1到105-3选择两个不同的天线分别作为发送信号A和B的发送天线,并利用所选择的发送天线将发送信号A和B通过无线通信发送出去。
因此,在发送和接收都利用多天线的系统中,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电场强度通过选择发送天线,能够使得在考虑信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情况下实现控制,并因此能够提高接收质量。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开始通信时刻作为初始化操作的一种方法,基站设备对每对发送天线组合(105-1和105-2)、(105-2和105-3)以及(105-3和105-1)计算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之间的差值X,选择出最小化差值X的发送天线的组合。作为一种较简单的方法,考虑利用天线元素之间的距离为最大的两个天线的做法。这是因为通常更大空间的天线之间具有更低的天线相关性和信道相关性,因此适合应用于本实施例的MIMO系统。
(实施例4)
实施例4描述了在利用MIMO的单载波通信系统的情况,发送天线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电场强度进行切换,此外,本实施例中通信终端设备的结构于在实施例2中如图9所示的通信终端设备相同,因此此处忽略描述。
图11为依照实施例4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另外,在如图11所示的基站设备1100中,与图8所示的基站设备800共同的结构部件分配了与图8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处忽略描述。
如图11所示的基站设备1100除了将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除去并增加了天线控制部件1151、天线选择部件1101和发送天线105-3以外与如图8所示的基站设备800具有相同的结构。
分离部件154输出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到天线控制部件1151。
天线控制部件1151接收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从第一信息符号中读取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从第二信息符号中进一步读取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的值。然后,天线控制部件1151确定是否基于所读取的值切换发送天线,并确定发送天线。更具体地说,天线控制部件1151计算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之间的差值X,当差值X小于预定门限时确定不切换发送天线,当差值X大于或等于预定门限时确定切换发送天线。然后,天线控制部件1151输出指示所确定的发送天线的发送天线指示信号到天线选择部件1101。
射频部件104-1接收发送基带信号,上变频基带信号生成发送信号A,输出此信号到天线选择部件1101。射频部件104-2接收发送基带信号,上变频换基带信号生成发送信号B,输出此信号到天线选择部件1101。
依照从天线控制部件1151输出的发送天线指示信号,天线选择部件1101从发送天线105-1到105-3选择两个不同的天线分别作为发送信号A和B的发送天线,并利用所选择的发送天线将发送信号A和B通过无线通信发送出去。
因此,在发送和接收都利用多天线的系统中,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电场强度通过选择发送天线,能够使得在考虑信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情况下实现控制,并因此能够提高接收质量。
(实施例5)
实施例5描述了在利用MIMO的多载波通信系统的情况,发送功率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电场强度进行变化,此外,本实施例中通信终端设备的结构于在实施例1中如图2所示的通信终端设备200相同,因此此处忽略描述。
图12为依照实施例5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另外,在如图12所示的基站设备1200中,与图1所示的基站设备100共同的结构部件分配了与图1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处忽略描述。
如图12所示的基站设备1200除了将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除去并增加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251以及发送功率变化部件1201-1和1201-2以外与如图1所示的基站设备100具有相同的结构。
分离部件154输出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到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251。
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251接收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从第一信息符号中读取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从第二信息符号中进一步读取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的值。然后,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251基于所读取的值确定发送功率。更具体的说,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251计算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之间的差值X,当差值较小时设定更高的发送功率。然后,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251将指示所确定的发送功率的控制信号(以下称为“发送功率指示信号”)输出到发送功率变化部件1201-1和1201-2。
射频部件104-1接收发送基带信号,上变频基带信号生成发送信号A,输出此信号到发送功率变化部件1201-1。射频部件104-2接收发送基带信号,上变频基带信号生成发送信号B,输出此信号到发送功率变化部件1201-2。
依照从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251输出的发送功率指示信号,发送功率变化部件1201-1改变发送信号A的发送功率,并将发送信号A以经改变的发送功率通过无线通信发送出去。依照从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251输出的发送功率指示信号,发送功率变化部件1201-2改变发送信号B的发送功率,并将发送信号B以经改变的发送功率通过无线通信发送出去。
因此,在发送和接收都利用多天线的系统中,通过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电场强度改变发送功率,能够使得在考虑信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情况下实现控制,并因此能够提高接收质量。
(实施例6)
实施例6描述了在利用MIMO的单载波通信系统的情况,发送功率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电场强度进行变化,此外,本实施例中通信终端设备的结构与在实施例2中如图9所示的通信终端设备900相同,因此此处忽略描述。
图13为依照实施例6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另外,在如图13所示的基站设备1300中,与图8所示的基站设备800共同的结构部件分配了与图8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处忽略描述。
如图13所示的基站设备1300除了将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除去并增加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351以及发送功率变化部件1301-1和1301-2以外与如图8所示的基站设备800具有相同的结构。
分离部件154输出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到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351。
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351接收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从第一信息符号中读取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从第二信息符号中进一步读取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的值。然后,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351基于该值确定发送功率。更具体的说,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351计算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之间的差值X,当差值较小时设定更高的发送功率。然后,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351输出发送功率指示信号到发送功率变化部件1301-1和1301-2。
射频部件104-1接收发送基带信号,上变频基带信号生成发送信号A,输出此信号到发送功率变化部件1301-1。射频部件104-2接收发送基带信号,上变频基带信号生成发送信号B,输出此信号到发送功率变化部件1301-2。
依照从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351输出的发送功率指示信号,发送功率变化部件1301-1改变发送信号A的发送功率,并将发送信号A以经改变的发送功率通过无线通信发送出去。依照从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351输出的发送功率指示信号,发送功率变化部件1301-2改变发送信号B的发送功率,并将发送信号B以经改变的发送功率通过无线通信发送出去。
因此,在发送和接收都利用多天线的系统中,通过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电场强度改变发送功率,能够使得在考虑信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情况下实现控制,并因此能够提高接收质量。
(实施例7)
实施例7描述了在利用MIMO的多载波通信系统的情况下,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电场强度改变通信方法,此外,本实施例中通信终端设备的结构与在实施例1中如图2所示的通信终端设备200相同,因此此处忽略描述。
图14为依照实施例7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另外,在如图14所示的基站设备1400中,与图1所示的基站设备100共同的结构部件分配了与1相同的参考数字,此处忽略描述。
如图14所示的基站设备1400除了将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除去并增加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451、发送功率变化部件1201-1和1201-2、天线选择部件1001以及发送天线105-3以外与如图1所示的基站设备100具有相同的结构。
分离部件154输出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到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451。
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451接收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从第一信息符号中读取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从第二信息符号中进一步读取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的值。然后,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451基于该值确定调制方案、发送功率以及发送天线。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451输出调制方案指示信号到S/P部件102-1和102-2、输出发送天线指示信号到天线选择部件1001,以及输出发送功率指示信号到发送功率变化部件1201-1和1201-2。
S/P部件102-1接收发送数字信号,进行串/并变换处理,并根据从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451输出的调制方案指示信号进一步做自适应调制处理,输出经调制的并行信号到IDFT部件103-1。S/P部件102-2接收发送数字信号,进行串/并变换处理,并根据从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451输出的调制方案指示信号进一步做自适应调制处理,输出经调制的并行信号到IDFT部件103-2。
射频部件104-1接收发送基带信号,上变频基带信号生成发送信号A,输出此信号到发送功率变化部件1201-1。射频部件104-2接收发送基带信号,上变频基带信号生成发送信号B,输出此信号到发送功率变化部件1201-2。
依照从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451输出的发送功率指示信号,发送功率变化部件1201-1改变发送信号A的发送功率,并将已改变发送功率的发送信号A输出到天线选择部件1001。依照从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451输出的发送功率指示信号,发送功率变化部件1201-2改变发送信号B的发送功率,并将已改变发送功率发送信号B输出到天线选择部件1001。
依照从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451输出的发送天线指示信号,天线选择部件1001从发送天线105-1到105-3选择两个不同的天线分别作为发送信号A和B的发送天线,并利用所选择的发送天线将发送信号A和B通过无线通信发送出去。
图15为说明本实施例中基站设备的发送信号A和B的帧结构实例,发送信号A和B的每一帧均包含基于时间或频率的符号组。
图16为说明在图15中发送信号A和B的每一符号组的结构实例。发送信号A和B的每一符号组包含信道估计符号1601以及数据符号1602。数据符号1602在不存在已调信号的保护模式以及作为调制方案的QPSK、16QAM和64QAM的模式之间进行转换。
在图15中,假定在时间1,发送信号A和B的符号组经历QPSK调制,并以预定的发送功率分别从发送天线105-1和105-2发送出去。
在这种情况下,通信终端设备200从如图16所示的信道估计符号1601中计算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以及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并将所计算的值发送到基站设备1400。
基站设备1400中的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451基于平均有效电场强度和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确定通信方法(调制方案、发送功率以及发送天线)。
例如,假定在时间1的情况下,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之间存在着几乎很小的差异,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即为适合于QPSK调制的接收电场强度,在这种情况下,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451确定增加发送信号A和B的发送功率,而不改变调制方案和发送天线。
通过这种方法,在时间2中,发送信号A和B的符号组经历QPSK调制,并以高于时间1时的发送功率将它们分别从发送天线105-1和105-2发送出去。
接下来假定在时间2内,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即为适合于16QAM调制的接收电场强度,在这种情况下,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451确定发送信号A的调制方案为16QAM,发送信号B为具有保护符号(数据符号1602不发送)、发送功率增加,发送天线并不改变。
通过这种方式,在时间3,发送信号A的符号组经历16QAM调制,并以高于时间2时的发送功率从发送天线105-1发送出去,发送信号B只有信道估计符号以高于时间2时的发送功率从发送天线105-2被发送出去。此外,在时间3,通过从单个发送天线将已增加调制级数的信号发送出去的方法,在与信号从两个天线发送出去的情况相比,使得能够在保留传输容量的同时提高接收质量。
假定在时间3,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即为适合于64QAM调制的接收电场强度,在这种情况下,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451确定发送信号A的调制方案为64QAM,发送信号B具有保护符号,发送功率不改变,并且发送信号A和B分别从发送天线105-1和105-3发送出去。其中通过切换发送天线,公式(1)中矩阵元素的值就会改变,特征值也随之改变,因此出现使得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改善的可能性,因此能够增加复用发送信号的数量,因此能够提高数据发送速率。
通过这种方式,在时间4,发送信号A的符号组经历64QAM,并从发送天线105-1以与时间3中相同的发送功率发送,而只有发送信号B的信道估计符号从发送天线105-3以与时间3时相同的发送功率发送。
假定在时间4中,整个系统的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和接收电场强度之间存在着很小的差别,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即为适合于16QAM的电场强度。在这种情况下,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451确定16QAM为发送信号A和B的调制方案、增加发送功率、并确定发送信号A和B分别从发送天线105-1和105-3发送出去。
通过这种方式,在时间5,发送信号A和B的符号组经历16QAM调制,并分别从发送天线105-1和105-3以高于时间4时的发送功率发送出去。
因此,在发送和接收都利用多天线的系统中,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改变通信方法,能够使得在考虑信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情况下实现控制,并因此能够提高接收质量。
(实施例8)
实施例8描述了在利用MIMO的单载波通信系统的情况下,通信方法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电场强度进行变化,此外,本实施例中通信终端设备的结构与在实施例1中如图2所示的通信终端设备200相同,因此此处忽略描述。
图17为依照实施例8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另外,在如图17所示的基站设备1700中,与图8所示的基站设备800共同的结构部件分配了与图8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处忽略描述。
如图17所示的基站设备1700除了将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除去并增加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751、发送功率变化部件1301-1和1301-2、天线选择部件1101以及发送天线105-3以外与如图8所示的基站设备800具有相同的结构。
分离部件154输出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到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751。
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751接收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从第一信息符号中读取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从第二信息符号中进一步读取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的值。然后,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751基于所读取的值确定调制方案、发送功率以及发送天线。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751输出调制方案指示信号到调制部件801-1和801-2、输出发送天线指示信号到天线选择部件1101、输出发送功率指示信号到发送功率变化部件1301-1和1301-2。
调制部件801-1接收发送数字信号,根据从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751输出的调制方案指示信号进行自适应调制,输出已调信号到扩频部件802-1。调制部件801-2接收发送数字信号,根据从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751输出的调制方案指示信号进行自适应调制,输出已调信号到扩频部件802-2。
射频部件104-1接收发送基带信号,上变频基带信号生成发送信号A,输出此信号到发送功率变化部件1301-1。射频部件104-2接收发送基带信号,上变频基带信号生成发送信号B,输出此信号到发送功率变化部件1301-2。
依照从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751输出的发送功率指示信号,发送功率变化部件1301-1改变发送信号A的发送功率,并将已改变发送功率的发送信号A输出到天线选择部件1101。依照从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751输出的发送功率指示信号,发送功率变化部件1301-2改变发送信号B的发送功率,并将已改变发送功率的发送信号B输出到天线选择部件1101。
依照从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751输出的发送功率指示信号,发送功率变化部件1301-1改变发送信号A的发送功率,并将已改变发送功率的发送信号A输出到天线选择部件1101。依照从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751输出的发送功率指示信号,发送功率变化部件1301-2改变发送信号B的发送功率,并将已改变发送功率的发送信号B输出到天线选择部件1101。
依照从通信方法控制部件1751输出的发送天线指示信号,天线选择部件1101从发送天线105-1到105-3选择两个不同的天线分别作为发送信号A和B的发送天线,并利用所选择的发送天线将发送信号A和B通过无线通信发送出去。
因此,在发送和接收都利用多天线的系统中,通过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电场强度改变通信方法,能够使得在考虑信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情况下实现控制,并因此能够提高接收质量。
(实施例9)
实施例9描述了多载波通信的情况下,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切换MIMO通信和实现预定编码的通信(以下称为“编码通信”)。编码通信较MIMO通信具有较低的传输速率,但在不依赖传输信道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发送分集增益。因此,提高了传输质量。此外,在本发明中编码方法未受限制,编码可以利用空时编码、空频编码以及空时频编码。
图18为依照实施例9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另外,如图18所示的基站设备1800,与图1所示的基站设备100共同的结构部件分配了与图1相同的参考数字,此处忽略描述。
如图18所示的基站设备1800除了将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除去并增加编码方法控制部件1851和编码部件1801以外与如图1所示的基站设备100具有相同的结构。
分离部件154输出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到编码方法控制部件1851。
编码方法控制部件1851接收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从第一信息符号中读取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从第二信息符号中进一步读取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的值。然后,编码方法控制部件1851基于所读取的值确定是否进行MIMO通信或者编码通信。更具体的指,编码方法控制部件1851计算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之间的差值,并且当差值X小于预定门限时确定利用MIMO通信,当差值X大于或等于预定门限时确定利用编码通信。然后,编码方法控制部件1851将指示所确定的通信方法的控制信号(以下称为“通信方法指示信号”)输出到编码部件1801。
每个帧成形部件101-1和101-2接收发送数字数据作为输入,对发送数字数据插入信道估计符号和保护符号生成发送数字信号,输出该信号到编码部件1801。
编码部件1801接收发送数字信号,当从编码方法控制部件1851输出的通信方法指示信号为编码通信时进行编码处理,将已编码的发送数字信号输出到S/P部件102-1和102-2。另外,编码部件1801接收发送数字信号,当从编码方法控制部件1851输出的通信方法指示信号为MIMO通信时不进行编码处理,输出发送数字信号到S/P部件102-1和102-2。
图19为示意本实施例中一个空时编码的例子。其中所说明的空时编码方法为文献“Space-Time Block Codes from Orthogonal Designs”,IEEETRANSACTIONS OF INFORMATION THEORY,pp 1456-1467,vol.45,no.5,July1999”中所描述的。
在图19的情况下,基站设备1800在时刻t从发送天线105-1发送信号S1以及从发送天线105-2发送的信号S2,在时刻t+T进一步从发送天线105-1发送信号-S2 *以及从发送天线105-2发送的信号S1 *(*指复共轭)。
图20为示意如图19所示基站设备1800进行编码情况下发送信号的帧结构实例。另外,在图20中,与图3相同的部分被分配了与图3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处忽略描述。
在图20中,在发送信号A中,每一帧依次包含信道估计符号301、保护符号302、已编码信号2001以及已编码信号2002,。同时,在发送信号B中,每一帧依次包含保护符号351、信道估计符号352、已编码信号2051以及已编码信号2052。
当假定h1(t)为图20中发送信号A的信号S1和信号-S2 *所经历的传输路径的信道变化,h2(t)为图20中发送信号B的信号S2和信号S1 *所经历的传输路径的信道变化,通信终端设备接收在时刻t由信号S1和S2合成获得的信号(R1),进一步接收在时刻t+T由信号-S2 *和S1 *合成获得的信号(R2)。结果建立了下面的公式(2)。
R 1 - R 2 * = h 1 h 2 - h 2 * h 1 * S 1 S 2 - - - ( 2 )
本实施例的通信终端设备与如图2所示通信终端设备200除了在信号处理部件206处理细节之外具有相同的结构。
在编码通信的时刻,例如,通信终端设备中信号处理部件206计算公式(2)中信道矩阵的逆矩阵,在公式(2)的两端通过乘以该逆矩阵从左端实现对发送信号S1和S2的译码和解调。
通过基站如此发送编码信号,从发送天线发出的发送信号矢量彼此正交,因此通信终端设备能够在没有增大噪声的情况下解调所接收的信号。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同样在编码通信的时刻,通信终端设备计算相应于公式(1)中信道矩阵的特征值,并获得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以及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发送到基站设备。
图21为本实施例中示意四个发送天线情况下空时编码方法的一个例子。另外,此空时编码方法为文献“Space-Time Block Coding for WirelessCommunications:Performance Results”,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IN COMMUNICATIONS,pp 451-460,vol.17,no.3,March 1999中所描述的,。
在图21的情况下,基站设备在时刻t从每个发送天线发送信号组为2101,在时刻t+T、从每个发送天线发送信号组为2102、在时刻t+2T、从每个发送天线发送信号组为2103,以及在时刻t+3T、从每个发送天线发送信号组为2104。
图22为在如图21所示的编码方法实现的情况下说明基站设备发送信号帧结构的一个例子。另外,在图22中,与图3相同的部分被分配了与图3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处忽略描述。
在图22中,在发送信号A中,每一帧依次包含信道估计符号2201、保护符号2201-1、2201-2和2201-3,以及已编码信号2203-1、2203-2、2203-3以及2203-4。在发送信号B中,每一帧依次包含保护符号2222-1、信道估计符号2221、保护符号2222-2、2222-3以及已编码信号2223-1、2223-2、2223-3以及2223-4。在发送信号C中,每一帧依次包含保护符号2242-1和2242-2、信道估计符号2241、保护符号2242-3以及已编码信号2243-1、2243-2、2243-3以及2243-4。在发送信号D中,每一帧依次包含保护符号2262-1、2262-2以及2262-3、信道估计符号2261以及已编码信号2263-1、2263-2、2263-3以及2263-4。通过发送这样的帧结构,从发送天线输出的发送信号矢量彼此之间相互正交,通信终端设备能够在没有增大噪声的情况下解调接收信号。
图23为本实施例中利用四个天线实现空频编码方法的情况下说明基站设备发送信号帧结构的一个例子。在图22中,信号被安排在时间轴方向上,而在图23中信号被安排在频率轴上。图24为本实施例中利用四个天线实现空时频编码方法的情况下说明基站设备发送信号帧结构的一个例子。
图25为本实施例中利用四个天线实现空时编码方法的情况下说明基站设备发送信号帧结构的一个例子。图26为本实施例中利用四个天线实现空频编码方法的情况下说明基站设备发送信号帧结构的一个例子。图27为本实施例中利用四个天线实现空时频编码方法情况下说明基站设备发送信号帧结构的一个例子。
在图25到27的描述中,a1到a4为表示发送信号A的已编码信号,b1到b4表示发送信号B的已编码信号,c1到c4表示发送信号C的已编码信号,d1到d4表示发送信号D的已编码信号。
在四个发送天线的情况下,基站设备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之间的差值X选择如图25到27所示的一个编码方法。
例如,图22中当发送信号A的子载波接收电场强度跌落时,发送信号A的接收质量恶化,同时S1、S2和S3的接收质量也发生恶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图23和26所示的在频率轴上实行编码。通过这种方式,例如,即使在发送信号A的发送信息a1在子载波上接收电场强度衰落时,如果发送a2、a3以及a4的子载波的接收电场强度没有衰落,那么就可能抑制了S1、S2和S3的接收质量的恶化。
当利用诸如OFDM的多载波系统时,如图24和27所示,可能需要进行空时频编码。因此能够确保在接收天线的发送信号矢量之间为正交或准正交形式,为了确保正交和准正交性,希望尽可能抑制发送信号矢量在时间轴和频率轴上的扩展以提高信道之间相关性。例如,在图22中所示当符号只安排在时间轴上,发送信号矢量在时间轴上扩展,而在如图23中所示当符号只安排择频率轴上,发送信号矢量在频率轴上扩展,因此这样很难确保正交性和准正交性。因此,为了更大程度的确保正交性和准正交性,如图27所示,首选在时频轴上进行编码。例如基于预定的两个门限设定切换。因此能够确保S1、S2和S3的接收质量。
因此,在发送和接收都利用MIMO的系统中,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通过切换通信方法或者改变编码方法,在考虑信道之间相互关系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控制,因此能够提高接收质量。
其中,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和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之间的存在很大的差值表明在信道矩阵中特征值之间的差值很大并且矢量的相关性很大。当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很大时,考虑到有效利用信号功率,对复用信号进行解复用和解调并无效率。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编码通信中,编码部件1801用如图28所示的发送信号A和B具有相同的数据符号2801的帧结构替代如图20所示的帧结构。利用这种方式,因为信号利用具有高相关性的信道发送,能够获得路径分集效应,有效的利用信号功率并且保持预期接收质量。在这一点上,如图15所示在时间3和时间4发送信号可以只从一个天线发送。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获得路径分集效应,但是同样能够有效利用信号功率。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发送速率是利用发送信号A和B发送不同数据符号情况下的一半。那么,通过利用很高的信号功率,例如,发送信号的调制方案发生改变增加调制级数,或者增加编码速率R,因此可以在未降低发送信号发送速率的情况下完成发送。
此外,本实施例描述了作为一种编码方法的空时编码,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一种方法,实际中也可以利用其他的类似编码方法,例如卷积码、Turbo码、以及LDPC(低密度奇偶校验)。
进而,实施例9能够与任何一个实施例1、3、5、7结合。
(实施例10)
实施例10描述了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MIMO通信和编码通信进行切换的单载波通信的情况。
图29为依照实施例10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另外,在如图29所示的基站设备2900中,与如图8所示的基站设备800相同的结构部件分配了与图8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处忽略描述。
如图29所示的基站设备2900除了将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去除并增加编码方法控制部件2951以及编码部件2901以外与如图8所示的基站设备800具有相同的结构。
分离部件154将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输出到编码方法控制部件2951。
编码方法控制部件2951接收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从第一信息符号中读取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从第二信息符号中进一步读取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的值。然后,编码方法控制部件2951基于所读取的值确定是否进行MIMO通信或编码通信。更具体地说,编码方法控制部件2951计算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之间的差值X,并且当差值X小于预定门限时确定利用MIMO通信,当差值X大于或等于预定门限时确定利用编码通信。然后,编码方法控制部件2951将指示所确定的通信方法的通信方法指示信号输出到编码部件2901。
每个帧成形部件101-1和101-2接收作为输入的发送数字数据,对发送数字数据插入信道估计符号和保护符号生成发送数字信号,输出该信号到编码部件2901。
编码部件2901接收发送数字信号,当从编码方法控制部件2951输出的通信方法指示信号为编码通信时进行编码处理,将已编码的发送数字信号输出到调制部件801-1和801-2。另外,编码部件1801接收发送数字信号,当从编码方法控制部件2951输出的通信方法指示信号为MIMO通信时不进行编码处理,输出发送数字信号到调制部件801-1和801-2。
本实施例的通信终端设备除了在信号处理部件206的具体处理细节外与实施例2中所描述的图9的通信终端设备900具有相同的结构。
在编码通信时刻,例如,通信终端设备中的信号处理部件206计算公式(2)信道矩阵的逆矩阵,在公式(2)的两端通过乘以该逆矩阵从左端实现对发送信号的译码和解调。
因此,在发送和接收都利用MIMO的系统中,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通过改变编码方法,在考虑信道之间相互关系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控制,因此能够提高接收质量。
此外,实施例10能够与任何一个实施例2、4、6、8结合。
上述提及的每一实施例描述了基站设备从多个发送天线发送信号、通信终端设备利用多个接收天线接收信号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同样在基站设备和通信终端设备建立了相反的情况。
进而,上述提及的每一实施例描述了通信终端设备发送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到基站设备的情况,基于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基站设备控制调制方案的参数等类似的方法,然而,本发明同样建立了基于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通信终端设备在帧结构中确定类似调制方案等的情况,并将指示所确定的调制方案等类似的指示信息发送到基站设备。
此外,在本发明中,通信终端设备预先设定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和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的级别,并将确定结果发送到基站设备。例如,如图30所示,级别分为四个阶段,“0”到“3”,通信终端设备分别确定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和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的级别,并将所确定的结果发送到基站设备作为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基站设备基于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和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的级别控制调制方案的参数或其他。因此能够降低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的比特数目,因而能够提高发送效率。例如,当提供的级别为四个阶段时,每一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能由两个比特表示。
此外,在本发明中,除了有效接收电场强度,例如多径状况、多普勒频移以及干扰功率等因素在确定调制方案或其他方面时也被考虑进去。
(实施例11)
实施例11描述了利用MIMO的单载波通信的情况,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切换发送天线。
图31为依照实施例11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另外,在如图31所示的基站设备3100中,与如图10所示的基站设备1000相同的结构部件分配了与图10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处忽略描述。
除了天线控制部件3151、帧成形部件3101-1和3101-2的功能与天线控制部件1051和帧成形部件101-1和101-2不同以外,如图31所示的基站设备3100与如图10所示的基站设备1000具有相同的结构。
每一帧成形部件3101-1和3102-2生成指示由天线控制部件3151所确定的发送天线的天线识别信息符号,接收发送数字数据,并将信道估计符号、保护符号、天线识别信息符号插入到发送数字数据以生成发送数字信号,并分别输出此信号到S/P部件102-1或102-2。
图32为示意基站设备3100发送信号帧结构的一个例子。在图32中,在发送信号A中,每一帧依次包含信道估计符号301、保护符号302、天线识别信息符号3201以及数据符号303。同样,在发送信号B中,每一帧依次包含保护符号351、信道估计符号352、天线识别信息符号3251以及数据符号353。
除了在数据分离部件204-1和204-2以及帧成形部件254的具体处理不同以外,本实施例的通信终端设备与实施例1所述的通信终端设备200具有相同的结构。数据分离部件204-1和204-2输出天线识别信息到帧成形部件254,帧成形部件254将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以及天线识别符号插入到发送数字数据,生成发送数字信号。
图33为依照本实施例示意通信设备终端发送信号帧结构的一个例子。在图33中,在发送信号里,一帧依次包含第一信息符号501、第二信息符号502、天线识别信息符号3301以及数据符号503。
图31中分离部件154将接收数字信号分离成数据符号(接收数字数据)、第一信息符号、第二信息符号以及天线识别信息符号,并将第一信息符号、第二信息符号以及天线识别信息符号输出到天线控制部件3151。
天线控制部件3151接收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以及天线识别信息符号,从第一信息符号读取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并从第二信息符号进一步读取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的值。然后,天线控制部件3151基于所读取的值确定是否切换发送天线,并确定发送天线。更具体地说,天线控制部件3151计算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之间的差值X,当差值X小于预定门限时确定发送天线不进行切换,而当差值X大于或等于预定门限时确定发送天线进行切换。然后,天线控制部件3151将指示所确定的发送天线的发送天线指示信号输出到天线选择部件1001以及帧成形部件3101-1和3101-2。
在这一点上,发送天线切换完成后,天线控制部件3151将不切换发送天线即使当差值X大于或等于预定门限时,直到后来的指示发送天线识别信息符号输入时才进行切换。通过这种方式,可能防止无意义的天线切换,并能使通信终端设备有效利用接收电场强度。
此外,在本发明中,基站设备中发送信号的帧结构并不局限于如图32所示的那些。例如,基站设备可以以如图34所示的帧结构发送信号。在图34中,从发送天线105-1所发送信号的每帧依次包含信道估计符号3401、保护符号3402、保护符号3403以及数据符号3404。另外,从发送天线105-2所发送信号的每帧依次包含保护符号3421、信道估计符号3422、保护符号3423以及数据符号3424。此外,从发送天线105-3所发送信号的每帧依次包含保护符号3441、保护符号3442、信道估计符号3443以及数据符号3444。
在图34的情况下,共有三组发送天线,G1(105-1和105-2)、G2(105-2和105-3)以及G3(105-3和105-1)。通信终端设备依次序(G1、G2、G3)接收信道估计符号,基于信道估计符号计算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和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并以未改变的顺序发送反馈信号到基站设备。利用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和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基站设备的天线确定部件比较信号发送时未改变次序的值,并能够从三个天线组中确定一个最大化接收信号接收质量的组。
此外,在本发明中,信号可以以如图35所示的帧结构进行发送。在图35中,从发送天线105-1所发送信号的每帧依次包含信道估计符号3501、3502、3503和3504,保护符号3505和3506以及数据符号3507。另外,从发送天线105-2所发送信号的每帧依次包含信道估计符号3521和3522、保护符号3523和3524,信道估计符号3525和3526以及数据符号3527。此外,从发送天线105-3所发送信号的每帧依次包含保护符号3541和3542、信道估计符号3543、3544、3545和3546以及数据符号3547。图35释义了在三个发送天线的两个中发送信号彼此正交的方法。例如,(1,1)和(1,-1)满足正交关系。在接收信号的通信终端设备中正交信号能够被分离。
在上述提及的结构中,信道估计符号和保护符号只要求能够分离信道,并且能够识别一组发送天线,该组发送天线发送由接收设备所接收的已调信号,或者识别信号发送的次序,例如,因此次序可以被切换的。
利用这种方法,通过利用信道估计符号识别发送信号的信息,能够在发送帧中不提供天线识别信息和信道号信息的情况下切换发送天线。
(实施例12)
实施例12说明了利用MIMO单载波通信的情况,其中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发送天线进行切换。
图36为依照实施例12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另外,在如图36所示的基站设备3600中,与图11所示的基站设备1100相同的结构部件分配了与图11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处忽略描述。
如图36所示的基站设备3600除了天线控制部件3651、帧成形部件3601-1和3601-2的功能与天线控制部件1151以及帧成形部件101-1和101-2不同以外,与图11所示的基站设备1100具有相同的结构。
每一帧成形部件3601-1和3601-2生成指示通过天线控制部件所确定的发送天线的天线识别信息符号,接收发送数字数据,并将信道估计符号、保护符号以及天线识别信息符号插入到发送数字数据以生成发送数字信号,并分别输出此信号到调制部件801-1或802-2。
本实施例的通信终端设备除了在数据分离部件204-1和204-2以及帧成形部件254的处理细节以外,与实施例1所描述的图2的通信终端设备具有相同的结构。数据分离部件204-1和204-2输出天线识别信息符号到帧成形部件254,帧成形部件254将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以及天线识别信息符号插入到发送数字数据中,并生成发送数字信号。
图36中分离部件154将接收数字信号分离成数据符号(接收数字数据)、第一信息符号、第二信息符号以及天线识别信息符号,并将第一信息符号、第二信息符号以及天线识别信息符号输出到天线控制部件3651。
天线控制部件3651接收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以及天线识别信息符号,从第一信息符号中读取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从第二信息符号中进一步读取平均有效接收电场的值。然后,天线控制部件3651基于所读取的值确定是否切换发送天线,并确定发送天线。更具体的指,天线控制部件3651计算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之间的差值X,当差值X小于预定门限时确定发送天线不进行切换,而当差值X大于或等于预定门限时确定发送天线进行切换。然后,天线控制部件3651输出指示所确定的发送天线的发送天线指示信号输出到天线选择部件1001以及帧成形部件3601-1和3601-2。
在这一点上,发送天线切换完成后,天线控制部件3651将不切换发送天线即使当差值X大于或等于预定门限时,直到后来的指示发送天线的天线识别信息符号输入时才进行切换。通过这种方式,可能防止无意义的天线切换,并能使通信终端设备有效利用接收电场强度。
(实施例13)
实施例13描述了利用多载波通信、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改变天线特性的情况。
图37为依照实施例13示意发送设备结构的方框图。在图37中,发送设备3700具有帧成形部件3701-1和3701-2、编码部件3702、S/P部件3703-1和3703-2、IDFT部件3704-1和3704-2、射频部件3705-1和3705-2以及发送天线3706-1和3706-2。每一帧成形部件3701-1和3701-2接收发送数字数据作为输入,将信道估计符号和保护符号插入到发送数字数据中生成发送数字信号,并输出此信号到编码部件3702。
编码部件3702接收发送数字信号进行编码处理,输出已编码的发送数字信号到S/P部件3703-1和3703-2。
S/P部件3703-1接收已编码的发送数字信号,进行串/并变换处理,进一步进行调制处理,并输出并行的已调信号到IDFT部件3704-1。S/P部件3703-2接收已编码的发送数字信号,进行串/并变换处理,进一步进行调制处理,并输出并行的已调信号到IDFT部件3704-2。
IDFT部件3704-1接收并行的已调信号,对该信号进行IDFT处理生成发送基带信号,并输出此信号至射频部件3705-1。IDFT部件3704-2接收并行的已调信号,对该信号进行IDFT处理生成发送基带信号,并输出此信号至射频部件3705-2。
射频部件3705-1接收发送基带信号,上变频基带信号生成发送信号A,此无线信号从发送天线3706-1发送出去。射频部件3705-2接收发送基带信号,上变频基带信号生成发送信号B,此无线信号从发送天线3706-2发送出去。
上面所述为依照本实施例发送设备3700各组成部件的说明。
发送设备3700的发送信号帧结构与图20所示的相同。
接下来,参照图38的方框图,依照本实施例与如图37所示的发送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接收设备的结构描述如下。在图38中,接收设备3800具有接收天线3801-1和3801-2、天线特性变化部件3802-1和3802-2、射频部件3803-1和3803-2、DFT部件3804-1和3804-2、数据分离部件3805-1和3805-2、信道估计部件3806-1到3806-4、信号处理部件3807、特征值计算部件3808、电场强度估计部件3809、有效电场强度计算部件3810、天线特性确定部件3811。
当天线特性确定部件3811确定需要改变天线特性时天线特性变化部件3802-1改变接收天线3801-1的天线特性,并输出由接收天线3801-1所接收的信号到射频部件3803-1。天线特性变化部件3802-2在当天线特性确定部件3811确定需要改变天线特性时改变接收天线3802-2的天线特性,并输出由接收天线3801-2所接收的信号到射频部件3803-2。此外,考虑天线特性的因素包括天线的方向性、极化、以及安置位置。
射频部件3803-1收到所接收的信号,下变频该信号生成接收基带信号,输出结果到DFT部件3804-1。射频部件3802-2收到所接收的信号,下变频该信号生成接收基带信号,输出结果到DFT部件3804-2。
DFT部件3804-1收到接收基带信号,对此信号进行DFT处理并输出到数据分离部件3805-1。DFT部件3804-2收到接收基带信号,对此信号进行DFT处理并输出到数据分离部件3805-2。
数据分离部件3805-1将接收天线3801-1所接收、经DFT处理的接收基带信号分离成发送信号A的信道估计符号、发送信号B的信道估计符号以及数据符号,输出发送信号A的信道估计符号到信道估计部件3806-1,输出发送信号B的信道估计符号到信道估计部件3806-2,并进一步输出数据符号到信号处理部件3807。数据分离部件3805-2将接收天线3801-2所接收、经DFT处理的接收基带信号分离成发送信号A的信道估计符号、发送信号B的信道估计符号以及数据符号,输出发送信号A的信道估计符号到信道估计部件3806-3,输出发送信号B的信道估计符号到信道估计部件3806-4,并进一步输出数据符号到信号处理部件3807。
信道估计部件3806-1接收在接收天线3801-1所接收的发送信号A的信道估计符号,对发送信号A进行信道估计,输出信道估计值到信号处理部件3807和特征值计算部件3808。信道估计部件3806-2接收在接收天线3801-1所接收的发送信号B的信道估计符号,对发送信号B进行信道估计,输出信道估计值到信号处理部件3807和特征值计算部件3808。信道估计部件3806-3接收在接收天线3801-2所接收的发送信号A的信道估计符号,对发送信号A进行信道估计,输出信道估计值到信号处理部件3807和特征值计算部件3808。信道估计部件3806-4接收在接收天线3801-2所接收的发送信号B的信道估计符号,对发送信号B进行信道估计,输出信道估计值到信号处理部件3807和特征值计算部件3808。
例如,信号处理部件3807计算公式(2)中信道矩阵的逆矩阵,以此逆矩阵乘以公式(2)的两端,从左端对发送信号S1和S2译码和解调。
在这一点上,信号处理部件3807不需要总是从两个天线3801-1和3801-2利用数据,利用其中一个天线的数据能够解调发送信号S1和S2。另外,在利用两个数据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分集增益,因此能够改善接收质量。
特征值计算部件3808接收发送信号A和B的信道估计值,计算相应于形成信道估计值矩阵的特征值,并输出此特征值到有效电场强度计算部件3810。
电场强度估计部件3809接收经DFT处理的接收基带信号,估计接收电场的强度,该强度为每一接收基带信号的幅度的平方,并将所估计的接收电场强度进行平均,获得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电场强度估计部件3809输出相当于每个接收基带信号的接收电场强度到有效电场强度计算部件3810,并输出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到天线特性确定部件3811。
有效电场强度计算部件3810收到相当于每一接收基带信号的接收电场强度以及特征值,以特征值的最小功率乘以每一接收电场强度获得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将有效接收电场强度进行平均获得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输出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到天线特性确定部件3811。
天线特性确定部件3811当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和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之间的差值X超过预定门限时确定需要改变天线特性。然后,天线特性确定部件3811输出确定结果到天线特性变化部件3802-1和3802-2。
此外,天线特性确定部件3811可以基于特征值确定是否改变天线特性。例如,在这种情况下,天线特性确定部件3811计算每一子载波的特征值,加上特征值中最大的值,进一步加上特征值中最小的值,计算已增加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当差值大于预定门限的情况下,确定需要改变接收天线的特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信道相关性增加,很难将多路信号解复用和解调,接收特性因此恶化。
上面所述为依照本实施例发送设备3800的各组成部件的说明。
因此,在发送和接收都利用多天线的系统中,通过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在必要情况下改变接收天线的特性,能够保存预期接收质量。
此外,在将本实施例利用到单载波通信的情况下,在图37所示的发送设备3700中,每一S/P部件3703-1和3703-2由调制部件替代,每一IDFT部件3704-1和3704-2由扩频部件替代。进而,在图38所示的接收设备3800中,每一DFT部件3804-1和3804-2由解扩部件替代。
(实施例14)
实施例14描述了利用MIMO的多载波通信、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接收天线改变天线特性的情况。
图39为依照实施例14示意发送设备结构的方框图。在39中,发送设备3900具有帧成形部件3901-1和3901-2、S/P部件3902-1和3902-2、IDFT部件3903-1和3903-2、射频部件3904-1和3904-2以及发送天线3905-1和3905-2。
每一帧成形部件3901-1和3901-2接收发送数字数据作为输入,将信道估计符号和保护符号插入到发送数字数据中以生成发送数字信号,并分别输出此信号到S/P部件3902-1或3902-2。
S/P部件3902-1接收发送数字信号,进行串/并变换处理,进一步调制处理,并输出并行已调信号到IDFT部件3903-1。S/P部件3902-2接收发送数字信号,进行串/并变换处理,进一步调制处理,并输出并行已调信号到IDFT部件3903-2。
IDFT部件3903-1接收并行已调信号,对该信号进行IDFT处理生成发送基带信号,并输出此信号到射频部件3904-1。IDFT部件3903-2接收并行已调信号,对该信号进行IDFT处理生成发送基带信号,并输出此信号到射频部件3904-2。
射频部件3904-1接收发送基带信号,上变频基带信号生成发送信号A,从发送天线3905-1发送此无线电信号。射频部件3904-2接收发送基带信号,上变频基带信号生成发送信号B,从发送天线3905-2发送此无线电信号。
上面所述为依照本实施例发送设备3900的各组成部件的说明。
发送设备3900的发送信号帧结构与图3所示的相同。
接下来,参照方框图40,依照本实施例与如图39所示的发送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接收设备的结构将描述如下。在图40中,接收设备4000具有接收天线4001-1和4001-2、天线特性变化部件4002-1和4002-2、射频部件4003-1和4003-2、DFT部件4004-1和4004-2、数据分离部件4005-1和4005-2、信道估计部件4006-1到4006-4、信号处理部件4007、特征值计算部件4008、电场强度估计部件4009、有效电场强度计算部件4010、天线特性确定部件4011。
当天线特性确定部件4011确定需要改变天线特性时天线特性变化部件4002-1改变接收天线4001-1的天线特性,并输出在接收天线4001-2处所接收的信号到射频部件4003-1。天线特性变化部件4002-2当天线特性确定部件4011确定需要改变天线特性时改变接收天线4001-1的天线特性,并输出在接收天线4001-2处所接收的信号到射频部件4003-2。
射频部件4003-1收到所接收的信号,下变频此信号生成接收基带信号,并输出结果到DFT部件4004-1。射频部件4003-2收到所接收的信号,下变频此信号生成接收基带信号,并输出结果到DFT部件4004-2。
DFT部件4004-1收到接收基带信号,对此信号进行DFT处理并输出到数据分离部件4005-1。DFT部件4004-2收到接收基带信号,对此信号进行DFT处理并输出到数据分离部件4005-2。
数据分离部件4005-1将由接收天线4001-1所接收并经DFT处理的接收基带信号分离成发送信号A的信道估计符号、发送信号B的信道估计符号以及数据符号,输出发送信号A的信道估计符号到信道估计部件4006-1,输出发送信号B的信道估计符号到信道估计部件4006-2,并进一步输出数据符号到信号处理部件4007。数据分离部件4005-2将由接收天线4001-2所接收并经DFT处理的接收基带信号分离成发送信号A的信道估计符号、发送信号B的信道估计符号以及数据符号,输出发送信号A的信道估计符号到信道估计部件4006-3,输出发送信号B的信道估计符号到信道估计部件4006-4,并进一步输出数据符号到信号处理部件4007。
信道估计部件4006-1接收由接收天线4001-1所接收的发送信号A的信道估计符号,并对发送信号A进行信道估计,输出信道估计值到信号处理部件4007和特征值计算部件4008。信道估计部件4006-2接收由接收天线4001-1所接收的发送信号B的信道估计符号,并对发送信号B进行信道估计,输出信道估计值到信号处理部件4007和特征值计算部件4008。信道估计部件4006-3接收由接收天线4001-2所接收的发送信号A的信道估计符号,并进行发送信号A的信道估计,输出信道估计值到信号处理部件4007和特征值计算部件4008。信道估计部件4006-4接收由接收天线4001-2所接收的发送信号B的信道估计符号,并对发送信号B的进行信道估计,输出信道估计值到信号处理部件4007和特征值计算部件4008。
信号处理部件4007利用信道估计值解调数据符号,生成接收数字数据。
特征值计算部件4008接收发送信号A和B的信道估计值,计算相应于形成信道估计值的矩阵的特征值,并输出此特征值到有效电场强度计算部件4010。
电场强度估计部件4009接收经DFT处理的接收基带信号,估计接收电场的强度,该强度为每一接收基带信号幅度的平方,并将所估计的接收电场强度进行平均,获得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电场强度估计部件4009输出相应于每个接收基带信号的接收电场强度到有效电场强度计算部件4010,并输出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到天线特性确定部件4011。
有效电场强度计算部件4010收到相应于每一接收基带信号的接收电场强度以及特征值,以特征值的最小功率乘以每一接收电场强度获得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将有效接收电场强度进行平均获得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输出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到天线特性确定部件4011。
当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和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之间的差值X超过预定门限时天线特性确定部件4011确定需要改变天线特性。然后,天线特性确定部件4011输出确定结果到天线特性变化部件4002-1和4002-2。
此外,天线特性确定部件4011可以基于特征值确定是否改变天线特性。例如,在这种情况下,天线特性确定部件4011计算每一子载波的特征值,加上特征值中最大的值,进一步加上特征值中最小的值,计算已增加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当差值大于预定门限的情况下,确定需要改变接收天线的特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信道相关性增加,很难将多路信号解复用和解调,接收特性因此恶化。
上面所述为依照本实施例发送设备4000的各组成部件的说明。
因此,在发送和接收都利用多天线的系统中,通过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在必要情况下改变接收天线的特性,能够保存预期接收质量。
此外,在将本实施例利用到单载波通信的情况下,在图39所示的发送设备3900中,每一S/P部件3902-1和3902-2由调制部件替代,每一IDFT部件3903-1和3903-2由扩频部件替代。进而,在图40所示的接收设备4000中,每一DFT部件4004-1和4004-2由解扩部件替代。
(实施例15)
实施例15描述了利用多载波通信的情况,接收设备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切换接收天线。此外,本实施例发送设备的结构与实施例1 3所述的图37中发送设备相同,此处忽略描述。
图41为依照实施例15示意接收设备结构的方框图。另外,在如图41所示的接收设备4100中,与在图38所示的接收设备3800相同的结构部件分配了与图38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处忽略描述。
图41所示的接收设备4100除了将天线特性变化部件3802-1和3802-2以及天线特性确定部件3811去除并增加天线选择部件4101-1和4101-2以及天线控制部件4102以外与图38所示的接收设备3800具有相同的结构。另外,图41所示的接收设备4100具有多个接收天线,3801-1到3801-6。
当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和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之间的差值X超过预定门限时天线控制部件4102确定需要切换接收天线,然后,天线控制部件4102输出确定结果到天线选择部件4101-1和4101-2。
此外,天线控制部件4102可以基于特征值选择接收天线。例如,在这种情况下,天线控制部件4102计算每一子载波的特征值,加上特征值中最大的值,进一步加上特征值中最小的值,计算已增加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当差值大于预定门限的情况下,确定需要改变接收天线的特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信道相关性增加,很难将多路信号解复用和解调,接收特性因此恶化。
天线选择部件4101-1从接收天线3801-1到3801-3中选择接收天线,并将选择的天线所接收的信号输出到射频部件3803-1。天线选择部件4101-2从接收天线3801-4到3801-6中选择接收天线,并将选择的天线所接收的信号输出到射频部件3803-2。此外,当天线控制部件4102确定需要切换接收天线时,天线选择部件4101-1和4102-2切换接收天线。另外,作为切换接收天线的一种方法,可以考虑选择具有最高接收电场强度的接收天线的方法。
因此,在发送和接收都利用多天线的系统中,通过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在必要情况下切换接收天线,能够保证接收质量。
此外,本实施例描述了所选择的接收天线所接收的信号下变频生成接收基带信号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一种情况。也可能分别下变频各接收天线所接收的信号生成接收基带信号,并从这些信号中选择一个信号。
此外,在将本实施例利用到单载波通信的情况下,在图37所示的发送设备3700中,每一S/P部件3703-1和3703-2由调制部件替代,每一IDFT部件3704-1和3704-2由扩频部件替代。进而,在图41所示的接收设备4100中,每一DFT部件3804-1和3804-2由解扩部件替代。
(实施例16)
实施例16描述了利用MIMO的多载波通信的情况,接收设备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切换接收天线。另外,本实施例中发送设备的结构与实施例14中所描述的图39的发送设备3900相同,此处忽略描述。
图42为依照实施例16示意接收设备结构的方框图。此外,在如图42所示的接收设备4200中,与图40所示的接收设备4000相同的结构部件分配了与图40相同附图标记,此处忽略描述。
如图42所示的接收设备4200除了将天线特性变化部件4002-1和4002-2以及天线特性确定部件4011去除并增加天线选择部件4201-1和4201-2以及天线控制部件4202以外与如图40所示的接收设备4000具有相同的结构。另外,如图42所示的接收设备4200具有多个接收天线,4001-1到4001-6。
当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和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之间的差值X超过预定门限时天线控制部件4202确定需要切换接收天线,然后,天线控制部件4202输出确定结果到天线选择部件4201-1和4201-2。
此外,天线控制部件4202可以基于特征值选择接收天线。例如,在这种情况下,天线控制部件4202计算每一子载波的特征值,加上特征值中最大的值,进一步加上特征值中最小的值,计算已增加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当差值大于预定门限的情况下,确定需要改变接收天线的特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信道相关性增加,很难将多路信号解复用和解调,接收特性因此恶化。
天线选择部件4201-1从接收天线4001-1到4001-3中选择接收天线,并将选择的天线所接收的信号输出到射频部件4003-1。天线选择部件4201-2从接收天线4001-4到4001-6中选择接收天线,并将选择的天线所接收的信号输出到射频部件4003-2。此外,天线选择部件4201-1和4202-2当天线控制部件4202确定需要切换接收天线时切换接收天线。
因此,在发送和接收都利用多天线的系统中,通过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在必要情况下切换接收天线,能够预期接收质量。
此外,本实施例描述了对所选择的接收天线所接收的信号下变频生成接收基带信号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一种情况。也可能分别下变频各接收天线所接收的信号生成接收基带信号,并从这些信号中选择一个信号。
此外,在将本实施例利用到单载波通信的情况下,在图39所示的发送设备3900中,每一S/P部件3902-1和3902-2由调制部件替代,每一IDFT部件3903-1和3903-2由扩频部件替代。进而,在图42所示的接收设备4200中,每一DFT部件4004-1和4004-2由解扩部件替代。
(实施例17)
实施例17描述了利用MIMO的多载波通信的情况,天线特性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进行改变。另外,本实施例中通信终端设备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所描述的图2的通信终端设备200相同,此处忽略描述。
图43为依照实施例17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另外,在如图43所示的基站设备4300中,与图1所示的基站设备100相同的结构部件分配了与图1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处忽略描述。
如图43所示的基站设备4300除了将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去除并增加天线特性确定部件4351和天线特性变化部件4301-1和4301-2以外与图1所示的基站设备100具有相同的结构。
分离部件154输出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到天线特性确定部件4351。
天线特性确定部件4351接收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从第一信息符号中读取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并从第二信息符号中进一步读取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的值。然后,当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和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之间的差值X超过预定门限时天线特性确定部件4351确定需要改变天线特性,然后,天线特性确定部件4351输出指示确定结果的控制信号(以下称为“天线特性确定信号”)到天线特性变化部件4301-1和4301-2。
射频部件104-1接收发送基带信号,上变频基带信号生成发送信号A,并输出此信号到天线特性变化部件4301-1。射频部件104-2接收发送基带信号,上变频基带信号生成发送信号B,并输出此信号到天线特性变化部件4301-2。
当天线特性确定部件4351确定需要改变天线特性时天线特性变化部件4301-1改变发送天线105-1的天线特性,并通过无线通信将发送信号A发送出去。当天线特性确定部件4351确定需要改变天线特性时天线特性变化部件4301-2改变发送天线105-2的天线特性,并通过无线通信将发送信号B发送出去。
因此,在发送和接收都利用多天线的系统中,通过基于整个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改变天线特性,能够在考虑信道之间相互关系的情况下实现控制,并因此能够提高接收质量。
(实施例18)
实施例18描述了利用MIMO的单载波通信的情况,基于整个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改变天线特性。另外,本实施例通信终端设备的结构与实施例2中所述的图9中通信终端设备900的相同,因此此处忽略描述。
图44为依照实施例18示意基站设备结构的方框图。另外,在如图44所示的基站设备4400中,与图8所示的基站设备800相同的结构部件分配了与图8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处忽略描述。
如图44所示的基站设备4400除了将调制方案控制部件155去除并增加天线特性确定部件4451和天线特性变化部件4401-1和4401-2以外与图8所示的基站设备具有相同的结构。
分离部件154输出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到天线特性确定部件4451。
天线特性确定部件4451接收第一和第二信息符号,从第一信息符号中读取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并从第二信息符号中进一步读取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的值。然后,当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和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之间的差值X超过预定门限时天线特性确定部件4451确定需要改变天线特性,然后,天线特性确定部件4451输出指示确定结果的天线特性确定信号到天线特性变化部件4401-1和4401-2。
射频部件104-1接收发送基带信号,上变频基带信号生成发送信号A,并输出此信号到天线特性变化部件4401-1。射频部件104-2接收发送基带信号,上变频基带信号生成发送信号B,并输出此信号到天线特性变化部件4401-2。
当天线特性确定部件4451确定需要改变天线特性时天线特性变化部件4401-1改变发送天线105-1的天线特性,并通过无线通信将发送信号A发送出去。当天线特性确定部件4451确定需要改变天线特性时天线特性变化部件4401-2改变发送天线105-2的天线特性,并通过无线通信将发送信号B发送出去。
因此,在发送和接收都利用多天线的系统中,通过基于整个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改变天线特性,能够在考虑信道之间相互关系的情况下实现控制,并因此能够提高接收质量。
在本发明中,发送天线的数目和接收天线的数目没有限制。进而,在如上所述的每个实施例,OFDM系统作为多载波系统的实例应用,而CDMA系统作为单载波系统的实例应用。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例。
进而,如上所述的每个实施例中接收电场强度从经DCT处理的信号或解扩信号中进行估计,本发明在接收电场强度的估计方法上并未限制。
进而,如上所述的每个实施例中,基于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和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之间的差值进行参数控制。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通过利用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的方法进行参数控制,例如,利用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和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之间的比率。
此外,在本发明中,可以基于相应于平均有效接收电场强度和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之间差值的特征值的差值进行参数控制。
从如上所述清晰可见,依照本发明,在发送和接收都利用多天线的系统能够中,通过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控制调制方案或其他方面的参数,能够在考虑信道之间相互关系的情况下控制调制方案或其他方面的参数,因此可以提高接收质量。
此申请基于2002年11月2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2-342019、2002年12月5日提交的No.2002-354102、2003年1月16日提交的No.2003-8002、2003年2月19日提交的No.2003-41133以及2003年3月20日提交的No.2003-78037,这里参考的全部内容清晰地包含在其中。
工业应用
本发明适用于在发送和接收都利用多天线进行无线通信的系统里的通信设备中。

Claims (16)

1、一种在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端都利用多天线进行无线通信的系统中的通信方法,包括:
估计步骤,用于估计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
计算步骤,用于计算有效接收电场强度,该有效接收电场强度为可用于解调处理中的接收电场强度;
控制步骤,用于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控制预定的参数;以及
发送步骤,用于在发送设备中发送按所确定的参数处理的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在控制步骤中以控制参数来控制调制方案,同时以确定的调制方案所调制的信号在发送步骤中发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在控制步骤中以控制参数选择发送天线,同时在发送步骤中从所选择的发送天线发送信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在控制步骤中以控制参数来控制发送功率,同时在发送步骤中发送放大至所确定的发送功率的信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在控制步骤中以控制参数从MIMO通信或空时编码通信中确定通信方案,同时在发送步骤中以所确定的通信方案发送信号。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在控制步骤中以控制参数来控制编码方法,同时在发送步骤中发送以所确定的编码方法编码的信号。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在控制步骤中以控制参数来控制天线特性,同时在发送步骤中以所确定的天线特性发送信号。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在计算步骤中,计算相应于形成信道估计值的信道矩阵的特征值,并基于特征值计算有效接收电场强度。
9、一种在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端都利用多天线进行无线通信的系统中的通信方法,包括:
估计步骤,用于估计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
计算步骤,用于计算有效接收电场强度,该有效接收电场强度为可用于解调处理中的接收电场强度;
控制步骤,用于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控制预定的参数;以及
接收步骤,用于在接收设备中接收所确定的参数的信号。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在控制步骤中以控制参数选择接收天线,同时在接收步骤中在所选择的接收天线接收信号。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在控制步骤中以控制参数来控制天线特性,同时在接收步骤中以所确定的天线特性接收信号。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在计算步骤中,计算相应于形成信道估计值的信道矩阵的特征值,并基于特征值计算有效接收电场强度。
13、一种在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端都利用多天线进行无线通信的系统中的发送设备,包括:
控制器,用于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应用于解调处理的接收电场强度即有效接收电场强度控制预定的参数;以及
发送机,用于发送经控制参数处理的信号。
14、一种在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端都利用多天线进行无线通信的系统中的接收设备,包括:
电场强度估计器,用于估计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
有效电场强度计算器,用于计算应用于解调处理的接收电场强度即有效接收电场强度;
帧成形部件,用于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确定预定的参数,并将指示所确定参数的信息发送到发送设备;以及
接收机,用于利用多天线接收在发送设备中以所确定参数处理的信号。
15、一种在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端都利用多天线进行无线通信的系统中的接收设备,包括:
电场强度估计器,用于估计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
有效电场强度计算器,用于计算应用于解调处理的接收电场强度即有效接收电场强度;
控制器,用于控制基于整个系统的接收电场强度和有效接收电场强度的参数;以及
接收器,用于以控制参数接收信号。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收设备中,进一步包括:
特征值计算器,用于计算相应于形成信道估计值的信道矩阵的特征值,其中有效电场强度计算器基于特征值计算有效接收电场强度。
CN200380100621.7A 2002-11-26 2003-11-26 通信方法、发送设备以及接收设备 Expired - Lifetime CN16925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342019 2002-11-26
JP342019/2002 2002-11-26
JP2002354102 2002-12-05
JP354102/2002 2002-12-05
JP8002/2003 2003-01-16
JP2003008002 2003-01-16
JP41133/2003 2003-02-19
JP2003041133 2003-02-19
JP78037/2003 2003-03-20
JP2003078037 2003-03-20
PCT/JP2003/015057 WO2004049596A1 (ja) 2002-11-26 2003-11-26 通信方法及び送信装置、受信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1824022A Division CN101447820A (zh) 2002-11-26 2003-11-26 通信方法、发送设备以及接收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92574A true CN1692574A (zh) 2005-11-02
CN1692574B CN1692574B (zh) 2010-06-09

Family

ID=3534702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380100621.7A Expired - Lifetime CN1692574B (zh) 2002-11-26 2003-11-26 通信方法、发送设备以及接收设备
CNA2008101824022A Pending CN101447820A (zh) 2002-11-26 2003-11-26 通信方法、发送设备以及接收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1824022A Pending CN101447820A (zh) 2002-11-26 2003-11-26 通信方法、发送设备以及接收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69257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3268A (zh) * 2008-01-30 2010-12-29 京瓷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设备和通信控制方法
CN104038259A (zh) * 2013-03-07 2014-09-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非接触式通信装置和包括非接触式通信装置的用户装置
CN113671325A (zh) * 2021-08-18 2021-11-19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大理供电局 一种基于高频电场变化的终端局放监测方法及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4556B (zh) * 2009-09-02 2015-02-11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59687B1 (en) * 1997-10-31 2001-07-10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tation with multiple antennas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3268A (zh) * 2008-01-30 2010-12-29 京瓷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设备和通信控制方法
CN101933268B (zh) * 2008-01-30 2014-01-29 京瓷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设备和通信控制方法
CN104038259A (zh) * 2013-03-07 2014-09-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非接触式通信装置和包括非接触式通信装置的用户装置
CN113671325A (zh) * 2021-08-18 2021-11-19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大理供电局 一种基于高频电场变化的终端局放监测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92574B (zh) 2010-06-09
CN101447820A (zh) 2009-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70445C (zh) 信道估计装置和方法以及解调装置和方法
CN1268081C (zh) 接收器、发送器、通讯系统和通讯方法
CN101030800A (zh) 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信系统中用信道状态信息处理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263319C (zh) 带天线阵的移动通信设备及其移动通信方法
CN1636346A (zh) Mimo-ofdm通信系统的资源分配
CN1759617A (zh) 利用基于射频和基带传输信号加权与合并的多天线通信系统权重生成方法
CN1762137A (zh) 使用射频和基带信号加权合并的多天线通信系统
CN1306740C (zh) 无线电发送设备和无线电发送方法
CN1572080A (zh) 正交频分多路复用通信方法与正交频分多路复用通信装置
CN1288862C (zh) 正交频分复用通信装置和正交频分复用通信方法
CN1309183C (zh) 多信道通信系统内使用选择性信道逆处理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00336319C (zh) 无线装置和自适应阵列处理方法
CN1297088C (zh) 接收装置
CN1742455A (zh) 差分多长度发送及接收分集
CN1875562A (zh) 宽带miso和mimo系统的频率无关空间处理
CN1501653A (zh)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及接收方法
CN1720686A (zh) Mimo通信系统的导频
CN1613201A (zh) 多址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信系统
CN1739270A (zh) Mimo通信系统中用于空间处理的特征向量的得到
CN1717888A (zh) 多个空间多路复用模式的mimo系统
CN101053177A (zh) 移动台装置和通信对方选择方法
CN1716809A (zh) 无线通信系统、装置、方法及计算机程序
CN1930813A (zh) 接收装置、接收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241380C (zh) 传输装置和传输控制方法、接收装置和接收控制方法
CN101044733A (zh) 用于均衡数字信号的方法和均衡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05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624

Address after: Texas, USA

Patentee after: WI-FI networks LLC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09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