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66895A - 离心发射方式及其机构 - Google Patents
离心发射方式及其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566895A CN1566895A CN 03137659 CN03137659A CN1566895A CN 1566895 A CN1566895 A CN 1566895A CN 03137659 CN03137659 CN 03137659 CN 03137659 A CN03137659 A CN 03137659A CN 1566895 A CN1566895 A CN 156689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llet
- wheel
- wheel disc
- pipeline
- centrifug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一种以旋转机构的离心力发射物体的方法及离心发射机构,原理为将在轮盘圆周上随轮盘一起转动的物体在转动到物体的切线方向对准预定方向时,切断作用于物体的向心力使物体沿预定方向被发射出去。由于不必使用现行所有的基于燃烧物爆燃的发射推进手段,易于用大直径轮盘和高转速取得极高的发射线速度、瞬间大量发射和极低成本的超远距离发射,当被发射物体是弹丸时,可构成难以防御的打击力量。
Description
本发明属于武器技术范畴和空间运输技术范畴,主要涉及机械和电磁技术领域。先有技术主要涉及导弹、火箭、炮和炮弹、飞行器和其它现有投射技术。
当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急速发展,对它们的制约的技术却进展缓慢,这种局面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本发明人出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目的,初步作了些研究。认为必须以全新的本技术发明,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兹此提出。
导弹防御系统的出现打破旧有平衡使得核威胁单向化,单向威慑使得核武器被使用的危险大大增加。彻底打破导弹防御系统的手段在于下列不等式:
DC/MC>>GDPU/GDPC式中,DC表示U防御系统打掉1发飞来的炸弹的成本,MC表示C瞬间发射的炸弹平均每发的成本;GDPU表示U的总经济力量,GDPC表示C的总经济力量。当这个不等式成立时,例如若U的总经济力量是C的10倍,而打掉1发C导弹的成本却是该射出导弹成本的100倍,那么如果C使用其11%的经济力射出的导弹,U即使以举国之力也不能防御住,那么这种导弹防御系统即使在技术上是成功的,在技术经济上是终极失败的。即以数量制质量,以简单制复杂,以模糊制精确,以高级制初级。要在短时间内远程投掷数量足够多、成本足够低的炸弹,首先不能使用任何现行的发动机和火箭运载方式,那些都太昂贵了,要用极为经济的方式超远程地准确地将炸弹弹丸本身投送到应到的地方,本发明兹此提出离心投送方式:
一种以旋转机构的离心力发射物体的方法,其特征是,将在轮盘圆周上随轮盘一起转动的物体——例如弹丸——在转动到物体的切线方向(在轮盘平面上自物体所在点且垂直于物体所受向心力,下同)对准预定方向时,切断作用于物体的向心力使物体沿预定方向被发射出去。所述切断向心力的方法可以是使物体脱离设于轮盘内的轮中管道或轨道在轮盘圆周上的出口,所述对准预定方向的方法可以是控制设于轮中管道或轨道的电磁场因楞次定律产生的对沿轮中管道或轨道之轴线运动的物体的阻止力从而控制物体的运动速度,使物体到达轮中管道或轨道在轮盘圆周上之出口从而脱离轮盘的时刻就是该点切线对准预定方向的时刻。所述切断向心力和对准预定方向的方法还可以是使物体处于平行于轮盘轴线的磁场和沿切线方向通过物体的电流构成的电磁向心力作用之下而在切线对准预定方向时切断该电流或该磁场。所述切断向心力的方法还可以是使物体脱离轮盘后沿固定滚道运动而平滑进入与固定滚道平滑连接且其轴线为预定方向的发射管。
设想有1炸弹弹丸,被固定在1个可绕主轴以角速度ω转动的轮盘的半径为R的圆周上,当这个轮盘转动时,弹丸的线速度V等于轮盘转动角速度ω与半径R的乘积,当切断弹丸的向心力时,弹丸以该线速度V即发射初速沿切线方向飞出,当线速度V足够高时,弹丸飞行的距离S就足够远,当线速度V充分超过(指包括克服大气层内空气阻力)第一宇宙速度时,弹丸可以飞到地球上任何指定的地方。
首先是机械上实现的问题。每秒1000米至每秒十几公里的高线速度运转及其动平衡可以做到。轮盘边缘的材料承受的离心力要小于材料抗拉强度允许的数值,要求材料比重轻、强度高,同样的线速度下要求轮子半径大而角速度低,也是目前工程技术可以做到的。
其次自然是发射的准确性问题。以下结合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阻止力对准方式原理的示意图;
图2是说明调整发射角度的专用机构之一的示意图;
图3是说明一种纯机械方式的离心发射机构的示意图;
图4是说明以储弹室兼储备转动惯量方式原理的示意图;
图5是一种发射管形弹丸的离心发射机构原理的示意图;
图6-1是一种发射管形弹丸的阻止力对准方式原理的示意图;
图6-2是图6-1的左视局部剖面用来说明轮中管道的示意图;
图7是说明电磁向心力方式原理的示意图;
图8是说明收拢线圈原理的示意图;
图9是说明用管形弹丸侧翼小喷管调整方向的原理的示意图;
图10-1是一种运输用离心发射机构原理的示意图;
图10-2是图10-1的左视局部剖面用来说明一种减小弹丸壳体压强的方式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基本的解决对准问题的方案之一是阻止力对准方式,如图1的示意。半径为R的轮盘2以角速度ω和图示的顺时针方向被主轴1驱动绕主轴1的轴线转动。轮中管道3、4一端连通中空的主轴1,另一端在半径为R的轮2的圆周上开口。弹丸5在离心力作用下进入轮中管道,并在离心力作用下沿轮中管道向外——即远离主轴的半径增大的方向——运动,从轮中管道在圆周开口处位置6离开轮盘2,经位置9进入其轴线与轮2在同一平面且沿切线方向设置的发射管10,以线速度V=R*ω从发射管10发射出去,发射管是不随轮盘2转动的,它的指向保证了发射的准确性。由于弹丸脱离轮中管道圆周开口位置6的时刻不能保证就是圆周开口转到对准发射管入口的时刻,因此设置了与发射管10一体的固定滚道101,固定滚道101覆盖了一段轮盘2的圆周,当弹丸离开轮中管道圆周开口的位置是比发射管口靠前的位置8或更靠前的位置7,则因与固定滚道接触产生约束向心力,弹丸与固定滚道滚动摩擦产生绕与主轴轴线平行的自转轴线的与轮盘转向相反的自转和绕主轴轴线的与轮盘转向相同的公转,二者合成弹丸在固定滚道内的行星运动,叫做调整滚动,一直滚到平滑切入发射管口的位置9,进入发射管被准确发射出去。当弹丸是球形的,固定滚道内径面可以设如滚珠轴承外圈内径面所具的与滚珠外圆曲率相适应的凹槽滚道,这个凹槽滚道一方面导引保持弹丸在轮盘2平面沿固定滚道调整滚动平滑切入发射管10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其内曲率使弹丸在巨大离心力下对凹槽滚道的压强减小,弹丸和凹槽滚道的至少是表面的材料要用具有足够硬度和承压能力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其中非金属材料可以恰当地选用陶瓷,陶瓷也有利于弹丸在大气层内高速飞行时抵抗与空气摩擦产生的高热。弹丸在固定滚道段的自转滚动所绕轴线与主轴1轴线平行,但进入设有膛线的发射管后,如同公知的膛线导致炮弹旋转的作用,弹丸被膛线纠正而绕发射管轴线旋转。
显然,应控制弹丸在轮中管道内的运动速度,使得弹丸在脱离轮中管道圆周开口时的位置6尽量接近发射管入口位置9。可以使弹丸在轮中管道内运行的时间受到控制场的控制——一般是使弹丸运动受控减速,在电子计算机的统一控制下,使弹丸到轮中管道出口位置6的时刻恰是该出口转到发射管入口位置9的时刻。设置控制场的方法之一是如图1所示在轮中管道外绕有轴线为轮中管道轴线的线圈41、42、43,线圈内通过电流,产生沿该段线圈轴线方向的磁力线,对电流方向的设置使得所产生的磁力线方向使弹丸运动因感应电磁力矩而减速:弹丸在轮中管道运动时因与轮中管道内曲面摩擦产生的绕与主轴轴线平行的自转轴线的自转或主要转动分量,该自转使弹丸——具有金属壳层或其它导电物质壳层,下同——在轮中管道轴线方向的前、后端切割磁力线产生方向相反的感应电动势因而产生环绕电流,该环绕电流所绕轴线在轮盘2的平面上并产生与弹丸自转转向相反的感应电磁力矩,本说明书称为阻止力矩,该阻止力矩使自转减缓,因而使弹丸在轮中管道内的运动减速,可以认为是楞次定律的广义作用。同样,如图1的61那样在轮盘平面上在轮中管道两侧设置磁极使磁力线与轮中管道轴线垂直,也可产生阻止力矩减慢弹丸运动。这样使弹丸在轮中管道内运动速度可以被控制,控制系统在计算机的指挥下可以通过控制不同线圈中的电流的强弱来控制弹丸运动速度,使得弹丸到达轮中管道出口位置6的时刻精确地对准轮盘上位置6转动到对准发射管入口的时刻——弹丸脱离轮盘沿切线方向飞行而切线就是发射管轴线或极为接近,从而避免弹丸在固定滚道101内的调整滚动距离过长导致磨损、高度发热以及避免摩擦损失过大降低发射的初速导致落点产生偏近的偏差。这种利用弹丸在进入发射管前因其机械运动在电、磁场作用下产生阻止其机械运动(或阻止机械运动的部分分量)的电磁阻止力因而机械运动速度受到控制使能准确进入发射管的对准方式,本发明称为阻止力对准方式。
使用阻止力对准方式,若能使弹丸在轮中管道内运动时间较长对于提高控制的准确度是有利的。为了延长这个运动时间而不过多加大轮盘半径R,轮中管道可以不是沿半径的直线管道,而是在轮盘平面盘旋的曲线管道,管道盘旋的方向与轮盘转动方向相反时,由于弹丸在管道内某点的绕主轴公转的瞬时线速度矢量Vt与弹丸沿管道轴线运动速度矢量Vg在该点切线方向上的分矢量方向相反,因而起到阻止弹丸沿轮中管道运动的作用,可以延长运动时间,反向盘旋的管道某点Vt与Vg的夹角即公转切线与轮中管道轴线的夹角ATG大于90度,ATG越大则对弹丸的减速作用越大,ATG不能大于180度,ATG达到位于90度和180度之间的极限值ATGMAX时,弹丸在管道轴线上受力平衡而在管道轴线上没有运动,一般应使ATG小于ATGMAX。图1所示管道3和管道4都是ATG大于90度的反向盘旋管道,但管道3平均ATG较管道4为小,即弹丸在管道4内的无控制机械运动时间比管道3的长,利于控制的准确度。管道4内各段的ATG也不尽相同,在线圈41缠绕段的ATG较小,而在线圈42、43段的ATG较大,在ATG较大的段设置线圈的控制效果较好。在轮中管道多点上设有检测弹丸运动速度的传感器,将检测到的弹丸运动速度各矢量传送给中央计算机,中央计算机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出控制数据——例如给下一个线圈的控制电流强弱的信号,使弹丸被控逐次修正越接近出口位置6就越接近准确,最后在位置6准确对准发射管入口位置9。因此,轮中管道在近主轴的前段的ATG较小、可对弹丸运动速度“粗调”,在接近位置6的后段ATG较大以能对弹丸运动速度“精调”,有利于提高准确度。轮中管道3与管道4可以设计成输送不同直径或相同直径的弹丸,同一轮盘上可以有对称分布或不对称分布的多条轮中管道,各管道可相同或不同,各管道可以使用同一个发射管及其固定滚道,也可使用各自的发射管和固定滚道。相同或不同的多条轮中管道的设置及其控制要符合动平衡原则,即在同一时刻不同轮中管道及其内不同位置上的弹丸的对主轴的离心力(向心力)和力矩之矢量和为零,达到完全的动平衡。因此中央计算机要在上述动平衡约束条件下控制各弹丸的运动准确性。设置多个发射管的目的是同时打击多个目标,多个发射管可以设置在轮盘的不同圆周周沿位置上,也可以设置在沿主轴轴线的不同高度上——此时发射管对应的轮中管道设置在对应的不同的轮盘轴向断面上。为了连续发射,弹丸可用输弹机构11(见图2)经中空的主轴到轮中管道入口位置5,此后可以依靠或主要依靠离心力为动力推动弹丸运动。
发射管方向的调整可以用现行技术完成,方式之一如图2所示。驱动轮盘2的主轴1由驱动机构12驱动,发射管10及其固定滚道101连支架下端固定在驱动机构12的壳上,上端在102的位置为主轴1提供上端支承,使轮盘运转平稳。驱动机构固装于底板121上,底板121一端经铰链13连接于底盘14,另一端装有与圆弧齿条17相啮合的高低机齿轮16,高低机齿轮16转动即可调整底板121与底盘间夹角α,从而调整发射管10的高低角度。输弹机构11将弹丸从弹库110输送到主轴下端入口进入中空的主轴,再经中空的主轴进入轮中管道。铰链13和圆弧齿条17都固装于底盘14之上,而底盘14可绕底盘轴心15转动,就可以调整发射管10的方向角。这是说明调整发射管高低角和方向角的方式的示意,在实际工程结构中还要考虑稳定性、防震等问题。
一般情况下本发明的离心发射机构无需借助传统的高低机、方向机调整发射角度。这是因为只要缓慢地绕主轴转动发射管到指定方向就可以了,相应地调整轮盘上飞出弹丸与发射管入口的对准;要调整弹着点距离远近,只要调整线速度V——发射的初速就可以了,这一般可用调整轮盘转速做到。
为了减轻重量和体积——以利于装到飞行器上和其它需要减小重量、体积的场合,为了取消计算机控制系统——以利于不受对计算机系统的软杀伤(如电脑病毒)和硬杀伤的破坏,在必要的场合,可以不使用阻止力式对准方式所需要的计算机、线圈等控制系统,只是用纯粹精密机械系统做机械式离心发射,机械离心发射方法之一可参看图3的示意:被空心主轴1驱动的轮盘2以角速度ω旋转,弹丸自空心主轴进入轮中管道31和32在离心力作用下到达轮中管道出口位置6和61,轮盘2的圆周被不随轮盘2转动的圆形外壳103封闭,103只是在图示处有开口即发射管10的入口,因此处于位置61的弹丸被封闭在外壳103内,而处于位置6的弹丸因对准发射管入口而能够沿切线飞入发射管10,以线速度V射出,就是说,轮中管道出口位置每转到对准发射管入口处位置9就可将弹丸射出,位置9之前还是需要一小段弧度的固定滚道101,以保留一小段时间使在这一小段转角内脱离轮盘圆周的弹丸都能被收入发射管。发射管在入口段的直径可以较弹丸的直径大一些,以利于收敛弹丸,而在靠近出口段91,发射管直径平滑地收小到与弹丸直径正确配合的尺寸,以保证正确的射出方向和需要的膛线接触。由于离心式发射不是依靠火药爆炸气体压力作用时间增加射程,因此加长身管并无必要,发射管的长度可以很短,它的作用只是为弹丸规定一个正确的射向及需要时依靠接触膛线使弹丸绕方向轴线旋转。这种机械离心发射方法比较适于球形弹丸——可以沿固定滚道滚动被导入发射管,球形弹丸对固定滚道的压强及相关接触强度问题也易于以现有工程技术水平低成本地解决,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发射出大量弹丸——射速最大值接近线速度与弹丸直径的比值,例如弹丸直径D=10毫米,线速度V=3000米/秒,则理论上最大射速接近每秒3000米除以10毫米,即每秒30万发。但由于球形弹丸即使绕方向轴线自旋也难以象管形弹丸那样把持方向,因此准确度比管形弹丸的差。
机械离心发射球形弹丸的用途之一是依靠超高射速和远射程防御性地打击目标,“以数量制质量,以模糊制精确”。
实施例1:以图3示意的离心发射机构高射速地发射实心的球形弹丸,打击空中目标。直径10毫米轴承滚珠式的普通钢球作为弹丸,线速度V=发射初速=每秒3500米,射速每秒30万发,打击在150公里远处以2马赫速度相对飞来的30架战斗轰炸机,战斗轰炸机迎面投影面积设只有3平方米,30架编队占空的矩形正面面积设达60万平方米,离心发射机构在1分钟内发射了1800万个钢球弹丸,按正态分布有三分之一落在60万平方米的目标面积内,目标面积内每平方米平均有10个弹丸,每架战斗轰炸机平均被击中30个弹丸——其实这样高速动能弹丸击中3发就可靠摧毁了。同样的道理,打巡航导弹、打弹道导弹,都有99%以上的瞬间摧毁概率。而总重100吨上下的钢珠连同发射成本,不到上述1架战斗轰炸机造价的十分之一。
对离心发射机构的防御很难:第一,因为是不用火药爆炸推动,属于″冷发射″,所以红外探测无效;第二,对很小体积的弹丸用雷达也很难探测到,即使测到,也难以知道弹丸的位置、速度矢量因此难以计算出规避需要的参数——因为探测到的至多是弹丸“连”成的线条。如果用陶瓷类的非金属弹丸,就更难探测了。离心发射机构的攻击是高度隐形的攻击。第三,在弹丸临近后就算发现了也很难躲——对于如雨雾般打来的弹丸,用反导弹导弹打无效,用机炮打无效,电子干扰无效,抛散钼条干扰无效,假红外弹干扰无效,做出多么高级的机动动作也无效,因为附近空域布满了小弹丸,一下子跳到另外一个空间去是不可能的,简言之,用任何人类已知的手段防御都无效。
进一步地,弹丸可用化学物质压制而成,可以不用金属或非金属外壳。用来压制弹丸的化学物质可以是:
1炸药。炸药压制的弹丸在接触到目标时因撞击而爆炸,增加杀伤力。撞击引爆的炸药成分是公知的,不赘述。
2高温下引爆的化学爆炸物质。由于飞机和巡航导弹类的飞行器的喷气发动机(如涡扇发动机)吸入其前方很大空间的空气,这里若有1粒这样的弹丸就会被吸入,在发动机内高温燃烧气体中爆炸,足以摧毁本来在高温下已很脆弱的涡轮,涡轮等的碎片会打碎其它机构形成连锁反应,在瞬间摧毁飞行器。
3含有与铝、镁等轻金属起剧烈氧化——燃烧反应的催化剂。飞机等飞行器的机壳常用铝、镁合金等轻金属制造,而铝、镁都是可以剧烈燃烧的金属,如镁光灯的镁粉、铝热剂的铝粉的燃烧,飞行器在高速飞行时机壳表面与空气剧烈摩擦,已创造了燃烧的条件,问题是表面稳定的氧化膜在保护,当大量微小弹丸如雨雾般弥漫在四周,飞行器壳体表面在碰上一粒小弹丸其氧化保护膜就破坏,当小弹丸含有上述催化剂物质时,小弹丸擦出的壳体铝、镁裸金属表面会剧烈氧化燃烧,迅速扩散为整个壳体的燃烧,摧毁飞行器。
适用于小弹丸攻击的还有子母弹的形式。将大量的上述小弹丸装于母弹弹壳内做成子母弹,用离心发射机构大量发射母弹到目标附近空域,母弹在目标空域轻微爆炸将内含的小弹丸散布于周围广大空间,可将上述化学物质的小弹丸做得很小、很轻,例如小到直径1毫米以内,并可将化学物质发泡空絮化制成比重很轻的微小颗粒,可以较长时间飘浮在空中,任何在此空域内的飞行器都会因撞上这些微小颗粒或发动机吸入这些微小颗粒,从而被摧毁。当然,这种子母弹是不必精确发射的,也无需制导功能,但是却可以有把握地摧毁现行的任何使用喷气式发动机和轻金属外壳的飞行器。对于武装直升机那样有钢质装甲保护和使用螺旋桨推进,用高温引爆小弹丸仍可摧毁其发动机,用实心动能弹丸直接攻击仍然可以击穿机体从而摧毁直升机。
由实施例1可知要解决发射功率问题和固定滚道及发射管散热问题。
解决发射功率问题以现行工程技术水平有多种方法,比较经济易行的是飞轮方式,即将轮盘2设置成或附加上有相当转动惯量的飞轮,驱动机构用相对较小的功率在一段时间内逐渐将轮盘加速到预定的角速度,而驱动机构的常备功率可以弥补连续发射时轮盘转动惯量的损失——运转新补充的弹丸加速到初速所需要的动能——保持角速度,这样需要的驱动功率较小。进一步地,可利用在轮盘外缘处预先储弹兼起到飞轮的作用。例如图4的示意,主轴1驱动的轮盘2的半径较大的外缘处设有储弹室311、321、331、341、351、361,里面已经预先储存满了弹丸(在储弹室311中示意画出)可形成轮盘的巨大转动惯量,各储弹室依次设有出口312、322、332、342、352、362,轮盘2外仍如图3那样设有圆形外壳103、固定滚道101和发射管10,每个储弹室出口转到发射管入口时弹丸就从储弹室出口位置6脱出经发射管射出,储弹室及其出口的数量多一些则射速可以高,当然要保持动平衡。发射管入口处或储弹室出口处要设有活门(图4中未示出),当轮盘转速尚未被驱动到规定值时,或是在发射口令下达前,活门是关闭的,弹丸出不来,发射时打开活门弹丸就立即射出。活门机构有多种方式,这里不细述。仍然可以设轮中管道如图4中的31、32、33、34、35、36依次通向对应的储弹室,可将主轴(设有轮中管道时主轴是中空的)内的弹丸如前述源源不绝地补充到储弹室,当然轮中管道也可以是预先向储弹室注入弹丸的手段——此时较低的轮盘转速就够用,使弹丸依靠离心力自动沿轮中管道进入储弹室。
在高射速连续发射时,圆形外壳103、固定滚道101和发射管10因与弹丸摩擦——即使是滚动摩擦——而产生高热,必须有效散热。可以简单地在圆形外壳、固定滚道和发射管外加水套使用水冷,这是现行水冷内燃机的成熟技术,不赘述。另一方面,弹丸附近也可以有冷却液兼润滑液,方法之一是在(中空主轴、轮中管道)储弹室内注入冷却液——例如注满水,弹丸的运动表面有了液体膜其摩擦会大大减轻,产生的一点热量被液体带走——液体随弹丸一同进入发射管发射出去,形成非循环的开式水冷。并且,弹丸与固定滚道、发射管产生的摩擦高热会将液体变成蒸气,汽化造成的膨胀压力将如汽缸对活塞般加速推动弹丸射出,如果设轮中管道,那么可以通过轮中管道输送和补充水,同时减轻弹丸与轮中管道的摩擦,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当在离心力作用下具有巨大速度动能的水沿切线方向进入发射管时,形成对发射管入口的集中射流,对收敛弹丸进入发射管入口、减小弹丸脱离轮中管道或储弹室出口后与固定滚道的碰撞与摩擦非常有效。水冷降温也完全消除了离心发射机构残存的微小红外特征。
在要求极高的线速度时,需要减小轮盘运转的空气阻力,此时轮盘内不宜注水,圆形外壳内还要抽成真空(发射管口先封闭,当发射时打开),轮盘在一定程度的真空中运转易于得到极高的圆周线速度,发射产生的热量用上述固定滚道和发射管外的水套水冷散去。
当追求高初速、对目标进行实施例1所述的概率射击时,可以在发射管内不设膛线,对弹丸“滑膛发射”,求得较高的初速。但一般来说,用离心发射机构很容易取得极高的初速,设膛线的速度损失也易于弥补。
实施例2:用离心发射机构打坦克。无论什么样的装甲,包括贫铀装甲,用速度够高的动能弹都可以打穿,而对于反应装甲,它的反应次数也是有限的,经不起小弹丸的连续攻击。用实施例1的离心发射机构打击几公里、十几公里外的坦克群,可以用概率面积直射,无需很精确的瞄准,如10辆挂有复合—贫铀装甲和反应装甲的坦克群在5公里外分布在1平方公里内,它们的迎面面积约5000平方米,那么以3500每秒米的初速在0.1秒内射出3万发硬质实心弹丸就够了,每辆坦克在反应装甲抗过前几发弹丸后仍至少被10发弹丸击穿,造成击穿金属流对乘员的杀伤和直接机械故障。
离心发射方式也易于发射液体和粉末。例如图3示意的有外壳103的离心发射机构,可以将液体自中空主轴1——轮中管道31和32输送到发射管10,借助离心力形成的高线速度发射出去。离心发射液体或粉末的应用至少有发射燃烧剂方面的,例如下面3个实施例。
实施例3:用离心发射机构发射液体燃烧剂打击10公里外分布在3万平方米内的10辆坦克组成的坦克群。液体燃烧剂是含有延迟氧化自燃成分(如自燃磷剂)的高热能燃烧剂,每公斤可以将炮塔局部加热到150摄氏度以上。离心发射机构用相对较低的线速度(使燃烧剂能够落在10公里外目标处就可以)发射3万公斤液体燃烧剂过去,每辆坦克炮塔上平均洒落1.5公斤燃烧剂,自燃后将炮塔局部加热到150摄氏度以上,将杀伤炮塔内乘员,并导致发动机故障和燃油燃烧。由于发射液体所需的线速度低,离心发射机构可以做得很小很轻,用单兵携带在较近距离发射高热燃烧剂准确打击装甲车辆、地堡和敌方人员都是极为有效的,例如在3公里距离内发射几公斤液体燃烧剂就可以有效摧毁1辆重型坦克等。
空气燃料炸弹的原理是众所周知的,使用离心发射机构易于实现空气燃料爆炸:离心发射机构连续发射液体或粉末燃烧剂,可以在指定空间经挥发——蒸发雾化形成燃烧剂雾,最后发射钠起爆器之类的点燃弹丸,指定空间的燃烧剂雾将剧烈爆炸,得到5-10倍以上同重量TNT炸药的爆炸威力。
实施例4:飞机载离心发射系统。是小型、超轻型的离心发射机构,可以远程发射弹丸如实施例1那样打击敌机,由于打击目标有限、目标空间较小,需发射的弹丸数量可以较少,一般总重100公斤约10-20万发弹丸就可以有把握地打掉100-400公里外的敌机,而现行用2发远程空—空导弹交叉打击的方法不能有把握打掉敌机,并且每发远程导弹的总重量都在1吨以上,且具有明显的红外特征。离心发射机构密集发射弹丸布成的“弹丸墙”也可在中、近距离充分有把握地打掉来袭的空空导弹。另一种方法,用离心发射机构发射燃烧剂在敌方飞机或导弹前方空域布成燃烧剂雾,发射点燃弹丸引爆后或者摧毁目标,至少造成爆燃后的空间内没有氧气,使随即飞入的空空导弹的发动机熄火、坠落。前已说明,这种离心发射的攻击是无法防御的。
实施例5:远程打击航空母舰编队。用离心发射机构连续发射20吨延迟雾化燃料剂到航母编队上空,燃料剂在空中挥发雾化成云雾状,被随后发射来的点燃弹丸点燃起爆,形成的爆炸威力足以摧毁整个航母编队。由于离心发射机构可以通过连续发射将足够数量的燃料剂发射到指定空间,所以可以构成当量极大的空气燃料炸弹。
离心发射机构也可以象画1个圈一样依次连续地将燃料剂发射到以航母编队为圆心的圆周上,但是不要使这个燃料剂圆闭合,然后发射点燃弹丸点燃这个未闭合燃料剂缺口圆周的一端,爆燃将以巨大的速度沿这个圆周发展到另一端,这个沿圆周的爆炸将在海面推起巨大的旋转漩涡,将位于圆周内的航母编队拉到海底。
离心发射机构以计算确定的时间间隔向指定海面发射空气燃料炸弹弹丸,可以起到共振激励兴波的作用,摧毁水面舰艇和岸边基地如港口和海军基地。原理是:如将1发空气燃料炸弹发射到目标海面上空爆炸,巨大的垂直冲击波将把下方的海水向四周压迫形成1个海面上的“大坑”,四周的海水将回流填补这个大坑,然后在坑的圆心向上聚起1个大水柱,随着这个水柱的落下海水将再次向四周波涌,但比第一次弱,此时,即在1次水柱下落后海水从中心向四周2次波涌时,令第二发空气燃料炸弹在圆心正上方爆炸,其巨大冲击波将大大激励推动2次波涌,其强度远高于一次波涌,在四周海水回流形成2次水柱下落后3次波涌开始时令第3发空气燃料炸弹在圆心上方爆炸,其冲击波将大大增强3次波涌,其强度远高于2次波涌,...,如此激励下去,让空气燃料炸弹爆炸的频率与海水向外波涌——向心回流——向外波涌的频率(应是递减频率,递增周期)一致合拍形成减频增幅共振使波涌越来越强,则对于一个要求强度的波涌,都可以找到1个N值(正整数),使得在第N次爆炸后的第N次波涌强度达到要求的数值。
例如实施例6:要求同时攻击5000公里外的2个目标——离港60海浬的航母编队和该港口海军基地,可用离心发射机构按计算好的间隔发射重20吨的有末端简单制导的空气燃料炸弹弹丸,令其在航母编队与海军基地连线的中点海面上空100米处爆炸,激起1次波涌,在上述1次水柱落下2次波涌开始时在原爆炸点略低处令第2发空气燃料炸弹弹丸爆炸,...,第6发至多第7发爆炸激起的波涌可以达到100米以上浪高和巨大浪速形成的离心扩散的超级海啸,轻易摧毁30海里外的海军基地和航母编队。
可以利用离心发射机构——如图3示意的机械离心发射机构射出超高速的水流或含有某些成分的液体流,打击较近距离的目标。例如:
实施例7:超轻型的机械式离心发射机构发射高速水流,用图4示的“储弹室”结构储存水,发射管设阀门可封闭或打开发射管,轮盘转动使水流在圆形外壳内高速转动,打开阀门则水流以高线速度射出,线速度为1000-2000每秒米的高速水滴可以击穿2000米内的敌方人员,作用1-2秒的高速水流可以击穿数百米内的薄装甲目标,对准敌方地堡射击孔和有屏障的机枪、榴弹发射器、机关炮发射,高速水滴可以击毁、至少打偏敌方射出的子弹、榴弹和炮弹,击在射击孔壁的“水弹″易于大角度反射进入射击孔内杀伤内部人员。高速水流击在石块等坚硬物体上四处飞溅的高速水滴及其再反射仍可对周围人员、隐蔽在隐蔽物后面的人员构成有效杀伤。这种高速射流的水枪或水炮可以用储弹室内的储水短时发射,也可以利用轮中管道的水射出后产生的真空从中空主轴连续吸入水形成长时间连续发射,不会出现现行机枪和机关炮连续发射时遇到的“枪管打红”的发热限制。水作为弹药随处可取。用工程尼龙和轻金属合金制成的小型射水离心发射机构可以用电池—直流电机驱动(使用串激直流电机其外特性易于将轮盘从静止驱动到高转速),由单兵携带,为了节省电池电能,可对轮盘空腔驱动,到达预订转速后再行注水—发射,例如从中空的主轴端注水,则水在离心力驱动下立即经轮中管道从发射管发射出去,此时控制注水的进水阀门可以代替发射管阀门作为控制发射的“扳机”,设置手摇柄(和工程尼龙齿轮)升速机构,使平时步兵可以手摇逆传动升速使直流电动机作为发电机用对电池充电。重型连续发射高速水流的射水离心发射机构——重型水炮,也适于用在舰艇上,吸取海水用于中、近程打击敌方飞机、导弹和射来的炮弹,也可用于攻击敌方舰船和岸上目标,由于不受弹药数量的限制,也不受连续发射发热的限制,可以连续攻击,比如在2海里外向岸上敌方基地连续扫射超高速水流2小时,敌方基地什么样的物体人员也摧毁殆尽了。
射水离心发射机构当然也可民用,例如用于工业的水切割,比现行高压水泵方式简单经济。
众所周知长圆的管形弹头在气流中具有沿轴线的稳定作用因而比球形弹丸更易于取得准确性。用离心发射方式发射管形弹头,有机械方式和电磁方式两种。机械方式可参考图5的示意,主轴1驱动轮盘2以角速度ω旋转,轮盘2的圆周外包有不随其转动的圆形外壳103,103上开口处连接固定滚道101和与固定滚道平滑连接的发射管10,轮中管道31的出口对准发射管入口时,弹头可以脱出轮中管道进入发射管射出,以上基本结构与图3、图1所述一致。特征在于,管形弹丸不象球形弹丸可以在圆形外壳内滚动,管形弹丸如被圆形外壳103封闭则必会产生剧烈的滑动摩擦,这一般是不允许的,为此要使用前述的阻止力对准方式,使管形弹丸51并不与圆形外壳103接触,仅受控在轮中管道出口转到对准发射管入口时经位置8、9进入发射管。轮中管道盘旋的方向应与轮盘转向相同,即ATG角小于90度大于0度。图5中示意了轮盘上半部分和发射管,轮中管道31将管形弹丸依与轮盘转向相同的顺时针盘旋方向引导到轮中管道出口,管形弹丸一方面以高速绕主轴1公转,同时沿轮中管道在离心力分矢量推动下以速度V51滑行,当要求取得高射速时,这个滑行速度V51也须较高,要防止过度的摩擦发热,采取的措施有,由于弹丸是紧贴轮中管道的外侧——远离主轴的一侧,如局部放大图6-1所示的31A侧——滑行的,故轮中管道外侧31A的沿轴向内曲率与管形弹丸51沿长度方向外曲率之差要尽量小,这样一方面按赫兹原理减小接触压强,另一方面使弹丸头部与轮中管道外侧形成小角度楔形,这个楔形在高滑动速度V51下极容易形成动压油膜(轮中管道内有润滑油,在离心力作用下润滑油紧贴于轮中管道外侧31A)取得极低的滑动摩擦系数。同理,轮中管道横截面上轮中管道外侧的横截面曲率应与管形弹丸横截面曲率一致——一般应为相同半径的圆——如图6-1的左视剖面示意图图6-2所示,而轮中管道的内侧31B——与外侧31A相对的靠近主轴1的一侧——应与管形弹丸保留一段距离,以防止管形弹丸与轮中管道内侧接触。除设置动压润滑油膜外,上述结构也利于形成气膜润滑:参看图6-1和图6-2,管形弹丸以V51高速沿轮中管道滑行时,头部靠近轮中管道内侧的空气可沿管形弹丸51与轮中管道内侧31B间的宽松空隙流过,但靠近轮中管道外侧31A的空气在前述小角度楔形作用下要经管形弹丸与轮中管道外侧间微小间隙流过,因此形成动力空气润滑膜,可以有效地消除管形弹丸51与轮中管道31间的固体接触滑动摩擦。阻止力对准方式所需的以电磁场控制管形弹丸在轮中管道内的滑动速度V51的方式有多种,可以依靠电场或磁场对电荷、电流及其磁场的作用,属于公知技术,不赘述。这里提出其中方式之一,图5的轮中管道31沿途设置了许多电磁场控制极对61,可以是图6-1所示的控制磁极611和612,控制磁极上绕有线圈613,线圈613通过之电流使得磁力线B沿箭头方向自磁极611发出横向穿过轮中管道31的外侧31A、轮中管道内滑过的管形弹丸51的头部、轮中管道31的内侧31B、磁极612、管形弹丸51的尾部、回到磁极611,构成磁通回路,此瞬间管形弹丸51(金属壳体)切割磁力线在头部产生电流I1方向为进入纸面,在尾部产生电流I2方向为穿出纸面,构成电流回路,I1所产生的洛仑兹力F1和I2产生的洛仑兹力F2都是与管形弹丸滑行方向相反(图6-1中所示,向左),使管形弹丸得到减速的力量,由此如前述,在中央计算机控制下,受控制的洛仑兹力可以精确控制管形弹丸51在轮中管道31各点的滑行速度V51,使得管形弹丸脱离轮中管道31出口的时刻就是轮中管道转到其出口对准发射管入口的时刻,管形弹丸得以沿切线方向平滑地进入发射管10(可设膛线或不设膛线),以线速度V发射出去。管形弹丸仍然可以是从中空的主轴1输送进入轮中管道,也可以是事先放置在轮中管道的某些段内,也可以是事先放在储弹室内,这里不细述。由于阻止力对准方式的电磁场阻止力控制精度的限制,管形弹丸仍有可能在固定滚道上有小段的滑行,固定滚道101较短且其在轮盘平面沿轴向之曲线曲率和横截面曲线曲率按上述原理设置成与自轮中管道出口发出的管形弹丸有最小的接触应力,并有上述原理形成的动力润滑油膜和动力空气润滑膜,即使如此,管形弹丸与固定滚道——这里实际上是“固定滑道”——的初接触碰撞和摩擦仍是限制阻止力对准方式的离心发射机构最大线速度的主要因素。
更高线速度精确发射管形弹丸可以用本发明的电磁向心力方式,其原理如图7示意:主轴1驱动轮盘2旋转,轮盘2的圆周上有机械固连的推档电极21,轮盘圆周上置有管形弹丸51,它与轮盘2没有任何机械固连,只是被推档电极21电接触底部和机械接触推动,管形弹丸金属外壳头部下面与固连于轮盘2圆周上的头部电极22电接触,但头部电极22对管形弹丸沿切线方向飞出无任何机械阻碍,沿轮盘圆周外设有具有一定宽度的环形磁场,环形磁场方向与主轴轴线平行,在图7中为垂直进入纸面,在轮盘2圆周上放置的各个管形弹丸都处于环形磁场作用范围之内,环形磁场强度为B,主轴1上经滑环电极和电刷(图7中未示出)将电流I接入,方向为图7中箭头示经与头部电极22电连接的导线221—头部电极22-管形弹丸头部—管形弹丸尾部—推档电极21-与推档电极21电连接的导线211-主轴电刷和滑环电极到外部直流电源,电流I自头部电极到推档电极流经管形弹丸51在轮盘切向(近似与管形弹丸轴向)上的长度为L、电流中心到主轴轴线的距离为R(近似于轮盘半径与管形弹丸半径之和)、电流中心在轮盘切向上线速度为V——近似认为等于管形弹丸的线速度,管形弹丸51的质量为M,则当主轴驱动轮盘转动时,管形弹丸上电流I磁场B下产生洛仑兹力F=BIL,方向为指向轮盘圆心,可以充当向心力,这个电磁向心力F必须略大于把管形弹丸吸附于轮盘圆周所需要的向心力值=MV2/R,得到不等式
BI>MV2/[RL]当需要的线速度V很高时,加大磁场强度B比加大电流I要经济可行和工程可行,必要时采用超导线圈励磁(已在工程上有成熟应用,这里不赘述),以较小的能耗得到强大的磁场。由于管形弹丸是被电磁向心力F“吸附”在轮盘2的圆周上的,故切断电流I或切断磁场B都可以使管形弹丸立即沿切线方向飞出,但是切断电流I的作用响应时间接近于零,故应使用切断电流I的方式,即在管形弹丸轴线运转到对准预定发射方向轴线前一瞬切断电流I,管形弹丸可以以极高精度沿该方向轴线飞出。这些过程当然要用计算机控制,电流的开关当然不能用机械开关,而是用电子开关如半导体器件开关。为求得更高精度、进一步缩短反应时间,可在切断电流I后立即加上一个与I反向的小电流,有关瞬态过程及其计算、控制这里不细述。每个管形弹丸都有相同结构的独立的电流系统,依次切断转到指定位置的管形弹丸的电流就可以沿指定方向把这些管形弹丸连续发射出去。
图7示意的电磁向心力方式的一次发射的最大发射量不能超过轮盘2圆周上可容纳放置的管形弹丸的数量。为了求得长时间大量连续发射,可以将管形弹丸置于头部电极和推档电极并行构成的电极轨道上从中空主轴向轮盘圆周滑行,滑行的速度可以用电流I的大小来控制——电磁向心力略小于离心力,这个差值的绝对值越小,则管形弹丸沿电极轨道滑向轮盘圆周的速度越慢,当到达轮盘圆周预定半径位置时,令电磁向心力与离心力差值为零则管形弹丸的位置半径不再变化,此后管形弹丸转到指定方向的位置时切断电流即可发射。这种让管形弹丸沿从中空主轴到轮盘圆周的电极轨道滑行的连续供弹方式,要求磁场覆盖几乎整个轮盘,成本较高。
另一种连续供弹的方式是利用前述(参考图5和图6-1、图6-2)电磁阻止力控制轮中管道输弹速度、轮中管道出口设置图7示意的推档电极和头部电极,让管形弹丸一出轮中管道出口即尾部与推档电极连接、头部与头部电极与连接从而立即获得电磁向心力,环形磁场只作用于轮盘圆周内外一定宽度的环形面积上,发射的准确性仍由上述切断电流I的方式精确控制,而前述对轮中管道沿途电磁场——输弹电磁场——的控制只是控制管形弹丸沿轮中管道滑行的速度即输弹速度,这样用图7示电磁向心力方式以其电磁场——发射电磁场——控制发射精度,以轮中管道输弹电磁场控制输弹速度,避免了固定滚道的碰撞和摩擦,可以得到高速输弹连续发射和高线速度高准确度发射。
电磁向心力方式的准确性已可以不用发射管了,特别对于当弹丸带有简单制导机构的情形。但对于要求特别高的发射准确度,可以使用带电磁线圈的发射管。原理如图8的示意。主轴1驱动轮盘2以角速度ω顺时针旋转,右边沿切线方向设发射管10,为了将具线速度V但偏离预定方向的弹丸51收拢进发射管10,在发射管左边一段距离设置了同轴线但直径很大的空心的收拢线圈XQ10,发射管外也可以缠有发射管线圈XQ11,流过XQ10与XQ11的电流的方向使得所产生的收拢磁场B10方向如图8各磁力线箭头所示,轮盘2射出的偏离发射管轴线方向的弹丸51——为说明清晰,其偏离被夸大——之内绕弹丸轴线缠有校正线圈XQ51,所通校正电流方向为自尾部看去顺时针绕弹丸轴线,即如图8示上部导线电流自纸面穿出,下部导线电流向纸面穿入,因此在收拢磁场B10作用下所产生的洛仑兹力F10上面向右上、下面向左下,合成了使弹丸51顺时针偏转进入发射管轴线的校正力矩,从而使弹丸方向被校正,“收拢”进发射管。如果弹丸是向右下偏的,同理产生校正力矩使弹丸收拢进发射管。显然,收拢线圈XQ10和发射管线圈XQ11的匝数较多、通过的励磁电流较强、收拢线圈直径较大和轴向长度较长等因素对增强校正效果是有利的,弹丸51的校正线圈XQ51上通过的校正电流较强也对增强校正效果有利,对于图7示意的电磁向心力方式,只要在弹丸内设1个电池或电容器,在轮盘2圆周上已被头部电极和推档电极连接的直流电源充足电,在弹丸自轮盘2射出后通过校正线圈XQ51瞬间大电流放电,易于在此瞬间取得较好的校正效果。如果弹丸不设校正线圈,只设沿弹丸轴线放置的磁场方向与B10一致的小型永久磁铁,基于磁现象的电本质,也可以起到校正效果。如果弹丸壳体等部分是含铁质的,在收拢磁场B10的作用下也会被校正方向。在弹丸进入大直径的收拢线圈XQ10之后,同样道理,其任何偏离发射管轴线的速度分矢量都会被进一步校正消除,进入发射管后同理会被进一步校正,因此发射管入口段直径可做得较大,逐渐收缩到发射管出口段的应有直径,使弹丸得到极高的方向精度。如果不用发射管,只用直径很大的空心的收拢线圈来导正弹丸的方向也是可行的,这样要求收拢线圈轴向长度够长,可以设计成弹丸入口处收拢线圈的直径很大、向出口方向收拢线圈的直径逐渐减小,弹丸接近收拢线圈出口时已经偏差很小,在收拢线圈出口段很小的线圈直径形成的很大的磁通密度作用下被很精确地导正。无论是阻止力对准方式、电磁向心力对准方式还是其它以离心力发射弹丸的方式,都可以用上述收拢线圈的方式导正弹丸的方向。使用收拢线圈导正时,弹丸的壳体也可以不是铁质的,但如前述设有校正线圈或沿弹丸轴线设有磁场方向与收拢线圈磁场方向一致的磁铁会大大加强导正的效果。收拢线圈方式因占有体积较大,适于要求极高初速和极高准确度的发射,例如发射洲际导弹、发射导弹攻击卫星等。
电磁炮原理是公知的,依靠电磁场直线加速弹丸,本发明的弹丸初速是依靠离心发射机构得到的,电磁场手段只是起校正作用,因此可以比电磁炮大大简化机构,也具有比电磁炮高得多的初速,当然如果将各种公知的电磁场加速手段结合在离心发射机构上再次增速弹丸是可行的,技术方案可以是在如图8那样的结构原理中用离心发射机构使弹丸取得高初速V,弹丸进入发射管后用公知的电磁场直线加速手段对弹丸做二次加速,从而得到更高的初速VH,直线加速电磁场有直流电磁场和交流电磁场,目前电磁炮用直流电磁场加速,但是用交流电磁场加速弹丸同样可行,其原理仍是公知的交流直线电动机的原理,特别是采用交流异步直线电动机的原理是适合的,此时,在发射管上设置的电磁线圈构成异步直线电机的定子,弹丸的金属壳就是短路动子,由于异步电机必然存在的滑差,弹丸最后被加速到略低于同步速度,同步速度等于定子通过的交流电流频率f与波长l(等于两倍极距的长度)的乘积fl。定子磁极本身也可以构成发射管,而去掉“身管”。不过要在发射管上设直线加速电磁场设施会使机构变得复杂,只对于需要极高初速的超远程发射是有意义的。进一步地,发射管上的直线电机式的直线加速装置可以用来作为最终初速VH的控制装置,即当同步速度fl远大于弹丸自离心发射机构得到之初速V时对弹丸是加速,而当同步速度fl小于初速V时对弹丸就起到减速作用,这样控制定子电流频率f就可以控制弹丸射出发射管的最终初速VH,从而方便地调节弹着点的距离。
实施例8:离心发射机构发射管形弹丸的导弹是非常有利的,首先可以省去推进发动机及其燃料,使导弹的体积和重量大大减轻,对机载空对空导弹尤其适合;其次没有发动机和高热气体的红外特征难以被敌方探测到;第3有制导机构的导弹对离心发射机构发射方向精度要求不高,使离心发射机构可以大大简化。如果加设推进发动机和较少的燃料,用离心发射机构将导弹发射到接近目标的区域再启动发动机则可以取得更远的射程和大大延长导弹追击目标的时间使导弹长时间追踪攻击目标最终击毁目标,可制成超远程、高度有效的空对空导弹。
离心发射机构发射的导弹、飞行器,要延长射程就要尽量减小空气阻力,因此通常用来取得升力和调整方向的翼都可尽量缩小或省去,使管形弹丸外形尽量接近理想流线形状,而调整方向可以如图9所示原理,以速度V飞行的导弹51壳体上设有一些小型转向喷管511,可以沿与导弹轴线垂直的角度或倾斜的角度向侧方喷射气体——可以是已储存在导弹内的压缩空气或是燃料燃烧的燃气,其反作用力使得导弹向喷射方向相反的方向急剧转动和/或移动,如图9中小喷管向上方VR方向喷射气体,则导弹由此获得向下方转向的动力。小喷管是可以多次喷射的,保证导弹在飞行时间内可以向任何方向迅速转向,拥有最小的转弯半径,获得高超的机动性。用专用于转向的小喷管实现转向的方式也可以用于有机翼的飞机,使之获得急剧转向的能力。
对于战略打击所需要的超远距离大量发射管形弹丸,初速要充分大于第一宇宙速度,弹丸按弹道飞行,先穿出大气层,再进入目的地上方的大气层,从离心发射机构和弹丸两方面考虑总的投射成本,技术经济——价值工程的概算表明,总投射效果与总投射成本之比值较高的方案应为:前述具有轮中管道的轮盘2和以阻止力对准方式的电磁场控制弹丸沿轮中管道滑行速度的控制机构,已具有大致控制弹丸飞出轮中管道出口后方位的能力,可以不设圆形外壳103、不设固定滚道101、不设发射管10,但是弹丸是前述具有最小空气阻力外形、主要依靠图9所示侧向小喷管调整方向的简单制导导弹,离心发射机构将导弹以极高线速度向大致正确的方向抛出,导弹飞出轮中管道出口后即自行初段制导校正方向,在飞出大气层后可进行或不进行中段制导,再入大气层后做末端制导。当需要发射极大数量的导弹时,可以如前述在离心发射机构旁在射向方位加设收拢线圈精确校正弹丸到指定方向上,使弹丸具有初段精确方向,以省掉大量导弹初段制导的费用,中段制导费用也可大为节省,仅用末端制导就可取得足够的精确度。由于轮盘每转1转每个轮中管道有1次对准正确方向的机会射出弹丸,故轮中管道式离心发射机构的最大射速等于轮盘转速与轮中管道数目的乘积,这是很大的数值。对于离心发射方式,以母弹载运多个子弹头分导进入大气层打击多个目标的昂贵的方法是可以不用的,因为用离心发射方式做洲际导弹战略打击依靠的是短时间内以足够的初速精确发射巨大数量的廉价弹丸,其发射数量超过敌方防御弹道导弹最大能力的10倍以上,任何防御系统都会终极失效。同理,诸如战略核潜艇类隐蔽打击手段、战略轰炸机类的运载手段都已经没有存在必要。
对于本发明的离心发射方式没有战术防御手段,其战略防御手段只能是双方都具有离心发射能力形成相互威慑下的平衡,当然这种平衡是在本发明公开后才会出现。能够实现的平衡,即使是更高武力级别上的平衡,也比较低水平的单向威慑的不平衡更有利于和平。
离心发射方式也能够用于低成本快速空运。具有前述很小空气阻力的流线外形的巨型管形弹丸做成空心的,这个空腔就可以用于装载,是可以装载数十吨甚至一二百吨重的装备和物资,被离心发射机构发射出去后,初段和中段都在流线弹壳的极低阻力保证下飞到足够远的距离,其间需要的方向调整可以用图9所述的小喷管侧向喷气的方式解决,因为这种方式下小喷管无须伸出流线壳体之外,不会增加空气阻力。 接近目的地后,原藏于弹壳机体内的机翼在控制下——一般是遥控——伸出弹壳并被操纵,使得管形弹丸——此时已变成滑翔机——被精确控制在通向目的地的正确轨道上,并被控制在着陆跑道上着陆。此时图9的小喷管方法仍是辅助控制方式之一,例如在着陆时可以向下喷射气体辅助着陆。
以离心发射方式运载重物时,轮盘半径要做得足够大才能减小向心力,并且发射前巨大的向心力必须在弹壳表面均匀分布才能被承受。可以有多种实现技术方案。例如图10-1和图10-2所示,轮盘2被主轴1驱动以角速度ω旋转,其圆周上有作为载具的管形弹丸51,被与轮盘2固连一体的凸档25挡住,尾部被电磁铁26吸住,因而随轮盘2一起转动,当到达发射方位时将电磁铁26的电流方向在瞬间反过来,电磁铁26对载具弹丸51的吸附力变成推据力,载具弹丸即沿切线方向飞出。图10-2是图10-1的左视局部剖面图,与轮盘2圆周以足够连接强度固连(可用焊接)成一体的凸档25与载具弹丸51接触的面是曲率相同的圆弧面,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分散压力,在巨大向心力下有相对较低的接触面压强。为了求得连续发射,仍可让载具弹丸沿轮中管道或截面如图10-2示的轮盘上的轨道滑行到轮盘边缘发射,此时可不设电磁铁26,而用前述阻止力对准方式,阻止力可用前述的电磁场方式,也可以使用机械传送轨道辅助以电磁场的阻止力控制,使载具弹丸脱出轮盘圆周飞出时对准正确的方向。机械传送轨道有多种公知的方式,例如沿轨道设齿条,在载具弹丸上设与齿条相啮合的齿轮,控制齿轮的转动就可以控制载具弹丸沿轮上轨道或轮中管道滑动的速度,使载具弹丸到达轨道终点(轮中管道出口)的时刻恰是轮盘转到该轨道终点对准要求方向的时刻,此刻载具弹丸脱离轨道(齿轮也与齿条终点脱离啮合)以正确方向飞出。同理,对弹丸沿轮中管道或轨道运行速度的控制也可以用电力传动方式实现,当弹丸到达轮盘圆周上的终点后可以用电力传动方式控制其脱离轮盘飞出的时机,而电力控制的相应速度快,更易于实现精确对准,理论上所有电力传动和电力控制的方式都可以用于上述对准。这种以可控机械传动或/和可控电力传动实现离心发射机构对准方向的方式可统称为传动对准方式。
相同原理,离心发射机构可以用于发射卫星和发射航天飞机等航天飞行器。
用离心发射机构做经济用途的运输要考虑费效比,远距离运输——例如跨越半个地球的运输,如果使用出入大气层的方式因载具弹丸耐热要求、发射机构要求等导致成本过度升高,就不如用较低的发射初速,每段距离较短地连续跳跃式运输,即载具弹丸从始点射出后到距离较近(例如几百公里)的第一中转站以伸出机翼后的遥控滑翔机方式着陆,再由第一中转站的离心发射机构依法送到第二中转站,如此进行,经多个中转站的蛙跳式地到达目的地。对于确定总距离确定运输量的多段式离心发射运输,每段距离太长或太短都是不经济的,总是存在一个最优每段距离,使总成本达到最低值。
象每次新原理提出后的情形一样,离心发射方式还有大量细节技术问题要解决、改进和提高,后续研发的空间是巨大的。
Claims (9)
1一种以旋转机构的离心力发射物体的方法,其特征是,将在轮盘圆周上随轮盘一起转动的物体在转动到物体的切线方向对准预定方向时,切断作用于物体的向心力使物体沿预定方向被发射出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切断向心力的方法是使物体脱离设于轮盘内的轮中管道或轨道在轮盘圆周上的出口,所述对准预定方向的方法是控制设于轮中管道或轨道的电磁场因楞次定律产生的对沿轮中管道或轨道之轴线运动的物体的阻止力从而控制物体的运动速度,使物体到达轮中管道或轨道在轮盘圆周上之出口从而脱离轮盘的时刻就是该点切线对准预定方向的时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切断向心力和对准预定方向的方法是使物体处于平行于轮盘轴线的磁场和沿切线方向通过物体的电流构成的电磁向心力作用之下而在切线对准预定方向时切断该电流或该磁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切断向心力的方法是使物体脱离轮盘,所述对准预定方向的方法是使脱离轮盘后的物体沿固定滚道运动而平滑进入与固定滚道平滑连接且其轴线为预定方向的发射管。
5一种离心发射机构,包括主轴1、随主轴一起转动的轮盘2、被发射物体,其特征是,还具有可控制所述物体之向心力被切断之时刻的控制机构,所述物体随轮盘一起转动获得高线速度并可在控制机构作用下在其切线对准预定方向时被切断向心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心发射机构,其特征是,轮盘2上设有轮中管道或轨道,所述控制机构是设于轮中管道或轨道的产生电磁场的电极、磁极和线圈及控制用计算机,物体在离心力作用下沿轮中管道或轨道轴线之运动速度受到控制机构产生的电磁场的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心发射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控制机构是构成使物体处于平行于轮盘轴线的磁场和沿切线方向通过物体的电流构成的电磁向心力作用之下并可以受控切断该电流或磁场的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心发射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控制机构是在轮盘圆周外设置的固定滚道和与固定滚道平滑连接且其轴线为预定方向的发射管。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心发射机构,其特征是,还包括置于该离心发射机构旁预定方向上的通有电流的空心的收拢线圈XQ1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3137659 CN1566895A (zh) | 2003-06-19 | 2003-06-19 | 离心发射方式及其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3137659 CN1566895A (zh) | 2003-06-19 | 2003-06-19 | 离心发射方式及其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66895A true CN1566895A (zh) | 2005-01-19 |
Family
ID=344704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03137659 Pending CN1566895A (zh) | 2003-06-19 | 2003-06-19 | 离心发射方式及其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566895A (zh) |
Cited B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01404A (zh) * | 2012-10-31 | 2013-01-30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 | 用单片机调节发射角度的电磁炮 |
CN104236391A (zh) * | 2014-09-20 | 2014-12-24 | 南京理工大学 | 基于电机驱动的离心加速发射装置 |
CN105021089A (zh) * | 2014-04-30 | 2015-11-04 | 王力丰 | 高初速弹丸发射装置及发射方法 |
CN105115358A (zh) * | 2015-08-25 | 2015-12-02 | 陈云桥 | 旋转离心发射器 |
CN105698595A (zh) * | 2016-04-22 | 2016-06-22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 离心式密集动能弹丸发射装置 |
CN106595387A (zh) * | 2015-07-27 | 2017-04-26 | 郭三学 | 一种动能防暴驱散发射器 |
WO2017139739A1 (en) * | 2016-02-14 | 2017-08-17 | Paul Westmeyer | Acceleration and precision controlled ejection of mass |
CN108445078A (zh) * | 2018-02-09 | 2018-08-24 | 深圳市睿灵创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建筑物外墙空鼓检测装置与方法 |
US10059472B2 (en) | 2016-04-19 | 2018-08-28 | SpinLaunch Inc. | Circular mass accelerator |
WO2018160542A1 (en) * | 2017-03-03 | 2018-09-07 | Paul Westmeyer | Hybrid rotating-gyrating device |
CN109323938A (zh) * | 2018-11-23 | 2019-02-12 | 浙江大学 | 一种应用于霍普金森压杆的多级子弹自动装填发射装置 |
CN109361151A (zh) * | 2018-11-07 | 2019-02-19 | 南宁超伏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多响应坠落式离心抛射灭弧装置 |
WO2019164472A1 (en) * | 2018-02-20 | 2019-08-29 | SpinLaunch Inc. | Circular mass accelerator |
CN110689971A (zh) * | 2019-10-29 | 2020-01-14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一种高速弹丸离心加速系统和方法 |
CN111076606A (zh) * | 2020-01-19 | 2020-04-28 | 李新亚 | 增大弹丸初速和缩短炮管的方法 |
CN112654216A (zh) * | 2020-12-14 | 2021-04-13 |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 一种小型弹载飞控设备集成化结构 |
CN113028895A (zh) * | 2021-05-01 | 2021-06-25 | 李新亚 | 发射无壳子弹方法 |
CN113532199A (zh) * | 2021-07-10 | 2021-10-22 | 李新亚 | 可连续密集发射炮弹的大炮 |
-
2003
- 2003-06-19 CN CN 03137659 patent/CN1566895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01404A (zh) * | 2012-10-31 | 2013-01-30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 | 用单片机调节发射角度的电磁炮 |
CN105021089A (zh) * | 2014-04-30 | 2015-11-04 | 王力丰 | 高初速弹丸发射装置及发射方法 |
CN104236391A (zh) * | 2014-09-20 | 2014-12-24 | 南京理工大学 | 基于电机驱动的离心加速发射装置 |
CN104236391B (zh) * | 2014-09-20 | 2015-08-19 | 南京理工大学 | 基于电机驱动的离心加速发射装置 |
CN106595387A (zh) * | 2015-07-27 | 2017-04-26 | 郭三学 | 一种动能防暴驱散发射器 |
CN105115358A (zh) * | 2015-08-25 | 2015-12-02 | 陈云桥 | 旋转离心发射器 |
US10088263B2 (en) | 2016-02-14 | 2018-10-02 | Paul Westmeyer | Acceleration and precision controlled ejection of mass |
JP2019513572A (ja) * | 2016-02-14 | 2019-05-30 | ウエストマイヤー,ポール | 物体の加速及び精密制御された放出 |
WO2017139739A1 (en) * | 2016-02-14 | 2017-08-17 | Paul Westmeyer | Acceleration and precision controlled ejection of mass |
US10202210B2 (en) | 2016-04-19 | 2019-02-12 | SpinLaunch Inc. | Circular mass accelerator |
US10059472B2 (en) | 2016-04-19 | 2018-08-28 | SpinLaunch Inc. | Circular mass accelerator |
CN105698595A (zh) * | 2016-04-22 | 2016-06-22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 离心式密集动能弹丸发射装置 |
AU2018229280B2 (en) * | 2017-03-03 | 2023-07-27 | Renee Mazaheri | Hybrid rotating-gyrating device |
WO2018160542A1 (en) * | 2017-03-03 | 2018-09-07 | Paul Westmeyer | Hybrid rotating-gyrating device |
CN108445078A (zh) * | 2018-02-09 | 2018-08-24 | 深圳市睿灵创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建筑物外墙空鼓检测装置与方法 |
WO2019164472A1 (en) * | 2018-02-20 | 2019-08-29 | SpinLaunch Inc. | Circular mass accelerator |
CN109361151A (zh) * | 2018-11-07 | 2019-02-19 | 南宁超伏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多响应坠落式离心抛射灭弧装置 |
CN109323938A (zh) * | 2018-11-23 | 2019-02-12 | 浙江大学 | 一种应用于霍普金森压杆的多级子弹自动装填发射装置 |
CN109323938B (zh) * | 2018-11-23 | 2024-02-20 | 浙江大学 | 一种应用于霍普金森压杆的多级子弹自动装填发射装置 |
CN110689971A (zh) * | 2019-10-29 | 2020-01-14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一种高速弹丸离心加速系统和方法 |
CN111076606A (zh) * | 2020-01-19 | 2020-04-28 | 李新亚 | 增大弹丸初速和缩短炮管的方法 |
CN112654216A (zh) * | 2020-12-14 | 2021-04-13 |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 一种小型弹载飞控设备集成化结构 |
CN112654216B (zh) * | 2020-12-14 | 2023-04-25 |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 一种小型弹载飞控设备集成化结构 |
CN113028895A (zh) * | 2021-05-01 | 2021-06-25 | 李新亚 | 发射无壳子弹方法 |
CN113532199A (zh) * | 2021-07-10 | 2021-10-22 | 李新亚 | 可连续密集发射炮弹的大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566895A (zh) | 离心发射方式及其机构 | |
US20100089227A1 (en) | Electromagnetic missile launcher | |
EP0864073B1 (en) | Method for increasing the probability of impact when combating airborne targets, and a weapon desig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method | |
US7874237B2 (en) | Electromagnetic missile launcher | |
US6845714B1 (en) | On-boar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for a guided projectile | |
Walls et al. | Applic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guns to future naval platforms | |
WO2006091240A2 (en) | Infantry combat weapons system | |
KR101541198B1 (ko) | 요격 시스템용 탄두 | |
CN101294782A (zh) | 发射方法及发射装置 | |
CN1800769A (zh) | 螺管发射机构 | |
CN106875806A (zh) | 一种青少年国防科技研究专用的分导式制导炮弹车模型 | |
CN1315650A (zh) | 一种军用电磁能发射炮 | |
CN202442648U (zh) | 防空弹丸发射器 | |
Zhao et al. | Study on fuze-guidance integration technology for improving air target striking capability of fortification storming/heat missiles | |
UA113654C2 (xx) | Спосіб гіперзвукового захисту танка гальченко і модуль комплексу активного його захисту | |
CN1721269A (zh) | 永浮舰船及其防护和动力 | |
RU2818378C1 (ru) | Боевой мультикоптер с кумулятивным снарядом | |
Kopp | The Dawn of the Smart Bomb | |
RU2034232C1 (ru) | Кассетный снаряд направленного осколочного действия | |
RU2472098C1 (ru) | Осколочный боеприпас староверова (варианты)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применения (варианты) | |
CN207280305U (zh) | 可变弹道弹头 | |
Sharoni et al. | The Future Combat System (FCS) | |
Kondratyuk et al. | REVIEW OF EXTERNAL PROBLEMS OF REACTIVE MISSILES OF REACTIVE VOLLEY FIRE SYSTEMS | |
Crow | The Rocket as a Weapon of War in the British Forces | |
Coman | CONSIDERATIONS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RTILLERY SYSTEMS (II)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