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66807A - 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566807A CN1566807A CN 03130045 CN03130045A CN1566807A CN 1566807 A CN1566807 A CN 1566807A CN 03130045 CN03130045 CN 03130045 CN 03130045 A CN03130045 A CN 03130045A CN 1566807 A CN1566807 A CN 156680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ype
- premises station
- suction
- cooling fan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它包括百叶框架和装有压缩机、共冷式冷凝器和冷却扇的室外机机壳(casing),百叶框架固定安装在形成于建筑物外墙上的直角四边形空间的内壁上,并且分成了吸入区域和排出区域,各个区域内都有若干个百叶叶片,室外机机壳则固定安装在建筑物空间内部的地面上,并且它与百叶框架相接触,其面对百叶框架的吸入区域和排出区域的一面是开放的,而底面以及其它三个面则是封闭的,并且它的内部划分成了与百叶框架相对应的吸入部和排出部。故其便于安装,吸气、排气顺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器,尤其涉及其室外机。
背景技术
将冷气机和暖风机二者集于一身的空气调节器可以分为一体型和分体型两种。以冷气机为例,作为本发明的对象的分体型空气调节器由室内机和室外机构成,其中室内机安装在室内并能够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室外机通过冷媒管道与室内机相连接,它安装在与大气接触的室外,能够把外部空气作为冷却媒体使其在冷凝器中与冷媒气体发生冷凝热交换,然后将冷凝后的冷媒通过冷媒管道输送给室内机的蒸发器。室内机包括以下部件蒸发器和通风扇,蒸发器能够通过使冷媒蒸发来吸收室内空气中的蒸发热量,从而实现冷却热交换;通风扇能够使室内空气循环。而室外机则包括压缩机、共冷式冷凝器、冷却扇,压缩机能够将冷媒气体压缩后输送给冷凝器;共冷式冷凝器能够将由压缩机输送过来的冷媒气体予以冷凝;冷却扇能够强制使外部空气流向共冷式冷凝器,从而使冷媒气体冷凝。上述室外机的压缩机、共冷式冷凝器以及冷却扇安装在形成了室外机的外观的室外机机壳内部。现有的六面体形状的室外机机壳上形成了空气吸入部和空气排出部,空气吸入部在机壳的三个侧面上形成,用来把空气吸向共冷式冷凝器;空气排出部在机壳的顶部形成,用来把在共冷式冷凝器中通过热交换作用而吸收了冷媒气体的冷凝热量的空气排放到外部。
但是,如上所述的现有的空气调节器室外机由于受城市高密度化以及强化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影响,其安装位置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空气调节器所产生的噪音和热气现在也成为市民们申诉不满的理由。特别是在公寓等公共居住场所内,出于美观和噪音等方面的原因,规定要求将室外机安装在室内的阳台内部。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日本的公开专利公报平6-101873号上发表了一种通过以下方式来安装空气调节装置的建筑物,即对于需要把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安装在需要空气调节的房间内或是靠近房间内部而安装、而把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安装在需要空气调节的房间的外面的建筑物来说,在建筑物的外墙或屋顶上有开口,开口处装有百叶,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安装在百叶内侧,室外机的吸气和排气动作通过百叶的叶片间隙而得以实现。
并且在日本的公开专利公报平3-213928号上发表了一种具备以下结构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它具备埋设在墙壁内的室外机本体,并且室外机本体的外壳厚度与墙体的尺寸大致相同,室外机本体的同一个面上形成了吸入口和排出口,其中吸入口用来吸入热交换用的空气,排出口用来排出经过热交换后的空气。
但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都只不过是一种能够把室外机整体插入到在建筑物外墙上形成的空间内的技术,因此它存在一定的缺点,即由于现在室内机的体积随着空气调节容量的增加而增大,因此这种技术并不适用于把这样的室外机以埋入墙体的形式安装。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以把室外机以埋入建筑物的外墙的形式安装,从而适应大体积室外机的安装,提高室外机的性能和容量。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包括百叶框架和室外机机壳(casing)及安装在所述室外机机壳的吸入部内的压缩机;安装在室外机机壳的吸入部内的共冷式冷凝器;安装在室外机机壳的排出部内,能够把外部空气通过所述吸入区域而输送给共冷式冷凝器,同时还能够把经过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所述排出区域排出的冷却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框架固定安装在形成于建筑物外墙上的直角四边形空间的内壁上,并且分成了吸入区域和排出区域,各个区域内都有若干个百叶叶片,空气可以通过所述百叶叶片的间隙被吸入和排出;而所述室外机机壳则固定安装在建筑物空间内部的地面上,并且它与百叶框架相接触,它呈六面体形状,其中面对百叶框架的吸入区域和排出区域的一面是开放的,而底面以及其它三个面则是封闭的,并且它的内部划分成了与所述百叶框架的吸入区域和排出区域相对应的吸入部和排出部。
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中百叶框架由外部框架和内部框架构成,其中外部框架形成了外部边框,而内部框架则连接在所述外部框架上,并且包括百叶叶片。
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中交叉流动式风扇的吸入用管口(orifice)朝向上下方向。
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中管口位于室外机机壳的顶部的正下方且方向朝上时,所述交叉流动式风扇的电机安装在所述管口的附近。
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中交叉流动式风扇的吸入用管口朝向第2侧面,所述第2侧面是与面对着百叶框架的排出区域的开放的第1侧面相连接的一个侧面。
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中室外机机壳的排出部还包括用来支撑所述冷却扇的冷却扇支撑部件。
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中支撑部件由冷却扇框架和冷却扇托架构成,其中冷却扇框架用来加固所述排出部的边角,所述冷却扇托架用来把冷却扇的侧面固定连接在所述冷却扇框架上。
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中如果所述室外机机壳分为与吸入部相对应的吸入机壳和与排出部相对应的排出机壳的话,那么所述冷却扇框架还能够对所述排出机壳予以加固支撑。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显示了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的一个示例的构造的视图,是将室外机的一部分剖开后的侧视剖面图
图2为图1所示示例的安装示意图
图3为采用了图1所示示例的室外机的分解侧视图
图4a和图4b显示的是在图1所示的室外机上安装交叉流动式风扇的一个理想示例
图5为图1所示的室外机的安装结构的平面图
图中标号说明
2:建筑外墙 4:外部框架(frame)
6:内部框架 7a:吸入区域
7b:排出区域 8:百叶叶片(louver blade)
10:室外机 12a、12b、12c:侧盖(cover)
14:底盖 16:上盖
18a、18b、18c、18d:支撑腿 19:支撑腿加固件
20:压缩机 30:冷凝器
32a、32b、32c:冷凝器盖子 34a、34b:冷凝器托架(bracket)
36:管口
38:电机
40:冷却扇 42:冷却扇框架(fan frame)
44:冷却扇托架(fan bracket)
46:冷却扇前面板(fan front)
50:控制盒(controller box) 60:前面格栅(front grill)
62:“L”形托架 64:板状密封部件
66:板状减震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本发明的示例和附图为基础,以制冷用空气调节器为例对本发明予以更加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下面的示例和附图,本发明的范围只受限于权利要求书中所记录的特征内容。
如图1至图5所示,在住宅以及/或是商用建筑物的外墙(2)上形成的直角四边形的空间的内壁上固定安装着外部框架(4),外部框架(4)的里边又固定安装着内部框架(6)。根据情况上述内外部框架(4、6)可以是一体的。内部框架(6)的内侧划分为吸入区域(7a)和排出区域(7b),并且各个区域内都装有若干个百叶叶片(8),空气可以通过这些百叶叶片(8)之间的间隙被吸入和排出。通过调节百叶叶片(8)的方向可以调节空气吸入以及/或是排出的方向。但是由于具备了百叶叶片(8)的内部框架(6)安装在与室外相接触的地方,并且很多是安装在高层建筑物上,因而这给在外部进行维修保养带来很多困难。如果通过转动百叶叶片(8)等方式来使它们随着室外机的运转而开关的话,那么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并且发生故障时修理起来很不方便。如果顾及到这些问题的存在,那么只需事先考虑好外部环境等因素,把空气的吸入和排出方向确定下来,依此将百叶叶片(8)按一定方向开放并使其保持这种状态就足够了。
另外,以能够接触到上述外部框架(4)以及/或是内部框架(6)的方式固定安装在外墙(2)内侧的室外机(10)具备室外机机壳,这个室外机机壳由图3所示的部件构成,同时,室外机机壳的内部还装有图3中所示的室外机组成部件。
首先,室外机机壳的面对内部框架(6)的吸入区域(7a)和排出区域(7b)的第1侧面是开放的,与内部框架的吸入区域(7a)和排出区域(7b)相对应,开放的面也分割成了吸入部(11a)和排出部(11b)。此外,其它三个侧面的侧盖(12a、12b、12c)和底盖(14)以及上盖(16)全部都是封闭的,由此构成了六面体的形状。并且上述室外机机壳也可以分为与吸入部(11a)相对应的吸入机壳和与排出部(11b)相对应的排出机壳。此外,底盖(14)上形成了若干个向外突出的支撑腿(18a、18b、18c、18d),这些支撑腿(18a、18b、18c、18d)的作用是把重量较大的室外机(10)从建筑物的地面,如公寓阳台的地面支撑起来。考虑到底盖(14)的形状,支撑腿(18a、18b、18c、18d)的个数最好是4个左右。同时,在底盖(14)的下面还形成了横向的支撑腿加固件(19),它能够把支撑腿(18a、18b、18c、18d)相互连接起来,从而起到加固作用。此外,支撑腿(18a、18b、18c、18d)还具备用来调整高度的螺丝(图中未示),当建筑物的地面,如公寓阳台的地面不够平整时,通过这些螺丝可以调整室外机(10)的水平度。此外,在支撑腿(18a、18b、18c、18d)前方(建筑物的外墙一侧)的两个支撑腿(18a、18b)还具备移动用的轮子(图中未示),这可以给搬运重量较大的室外机(10)的工作带来很多的便利。
此外,在室外机的吸入部(11a)内,压缩机(20)安装在压缩机连接部(22)上,“U”字形的共冷式冷凝器(30)通过冷凝器盖子(32a、32b、32c)和冷凝器托架(34a、34b)固定在侧盖(12a、12b)和底盖(14)上。共冷式冷凝器(30)的结构是在很多的冷凝器针(pin)之间排列着若干列呈“Z”字形弯曲的冷凝器管道。由于共冷式冷凝器的结构和形状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项,因此在这里不做具体说明。被压缩后的冷媒气体由压缩机(20)排出后会流经冷凝器(30)的管道,并且在流动的过程中它的冷凝热量被从外部流入的空气所吸收,从而实现冷凝。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从外部流入的空气不经过冷凝器(30)就流向排出部(11b),冷凝器盖子(32a、32b、32c)和冷凝器托架(34a、34b)构成了风道。因此,通过吸入区域(7a)的百叶叶片(8)之间的间隙而流入的外部空气会顺着由冷凝器盖子(32a、32b、32c)和冷凝器托架(34a、34b)构成的风道而流过“U”字形的冷凝器(30),从而与在冷凝器管道中流动的冷媒产生热交换。
在现有技术中,外部空气从三个侧面被吸入,经过热交换后的空气从顶部排出。而本发明则与这种方式不同,它采用了从前面吸入并排出的方式。但对于本发明的这种方式来说,由于吸入面受到一定限制,因此系统中的吸入阻力会增加。因此与采用轴流扇(axial fan)的现有结构不同,本发明的特征是采用了交叉流动式风扇(cross flow fan)。也就是说,在室外机排出部(11b)内,交叉流动式风扇(40)通过冷却扇框架(42)和冷却扇托架(44)而固定安装在侧盖(12a、12b、12c)和上盖(16)上,交叉流动式风扇(40)可以将外部空气通过吸入区域(7a)输送给共冷式冷凝器(30),同时还可以将经过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排出区域(7b)排出。图3所示示例中采用的是冷却扇(40)的一种——西洛可风扇(sirocco fan)。这样的交叉流动式风扇可以像图4a所显示的那样,吸入用管口(36)朝向上下方向而安装,也可以像图4b所显示的那样,吸入用管口(36)朝向侧盖(12a、12b)而安装。经由图4a和图4b所示的吸入用管口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图4a所示的结构与图4b所示的结构相比,它更能有效地降低由吸入部(11b)而吸入的空气的吸入阻力。也就是说大部分的空气通过下面的管口(36)而被吸入,相对来说较为少量的空气经由朝向上盖(16)的管口(36)而被吸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电机(38)不成为一个吸入阻力,用来驱动交叉流动式风扇的电机(38)最好安装在位于上盖(16)正下方的管口(36)的附近,。
此外,如图3、4a以及4b所示,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小风扇运行时所产生的振动对整个系统的影响,需要一种用来把冷却扇(40)固定在室外机机壳上的冷却扇支撑部件。这样的支撑部件如图所示,它由以下部件构成,即用来加固支撑排出部的边角部分的冷却扇框架(42);用来把交叉流动式风扇(40)的侧面固定连接在风扇框架(42)上的冷却扇托架(44)。随着交叉流动式风扇的安装方向的不同,冷却扇(40)的形状也会有所不同。并且当室外机机壳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分为与吸入部(11a)相对应的吸入机壳和与排出部(11b)相对应的排出机壳时,冷却扇框架(42)能够对排出机壳予以加固支撑。图中符号46为安装在交叉流动式风扇(40)前面的冷却扇前面板(fan front)。
此外,上述侧盖中的构成了室外机的背面的侧盖12b的内侧装有用来控制室外机的动作的控制盒(50),控制盒(50)的下面装有阀门组件(valveassembly)(52),阀门组件是内部有在室内机中经过蒸发后的冷媒气体流入的冷媒管道和内部有在室外机中经过冷凝后的冷媒流出的冷媒管道的通道。
在室外机(10)的前面,即面对着内部框架(6)的吸入区域(7a)和排出区域(7b)的开放的第1侧面的前面还装有网状的前面格栅(60),通过它可以防止动物(如老鼠等)从外面侵入。
如图4所示,由于具有上述结构的室外机(10)的宽度比固定安装在外墙内侧的外部框架(4)的内部空间的宽度小,因而需要利用单独的连接部件,如图5所示的“L”形的托架(62)把外部框架(4)和侧盖(12a、12b)固定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是把室外机(10)固定在水泥外墙(2)上,因此对固定安装很有利,同时由于水泥外墙(2)与室外机(10)之间至少存在相当于外部框架(4)大小的间隙,因此使固定安装的操作更加便利。在这里,由于在内部框架(6)与室外机(10)机壳之间插入了板状密封部件(64),因此可以使从外部通过吸入区域(7a)而流入的空气不从其它地方(如排出部(11b))泄漏而只是流过吸入部(11a),同时还可以使由排出部(11b)流出的空气不从其它地方(如吸入部(11a))泄漏而只是通过排出区域(7b)排放到外面。此外,在位于室外机(10)机壳前面的前面格栅(60)的前面插入了板状减震部件(66),它可以吸收室外机(10)内部的冷却扇(40)所产生的振动。
下面看一下具有上述结构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的动作过程。
从室内机通过阀门组件(52)的冷媒管道而流过来的冷媒气体经压缩机(20)压缩后会流向冷凝器(30)。此时由于冷却扇(40)处于工作状态,因此从外部通过吸入区域(7a)的百叶叶片(8)之间的间隙而流入的空气流经前面格栅(60)之后,会通过由冷凝器盖子(32a、32b、32c)和冷凝器托架(34a、34b)形成的风道均匀地流过在“U”字形的冷凝器(30)的3个面上形成的针(pin)的间隙,并且在流动的过程中会吸收在冷凝器管道中流动的冷媒气体所散发出来的冷凝热量,其中冷凝器管道是插装在针之间的。经过过程,空气的温度会升高,而这样的温度升高了的空气会经由冷却扇(40),然后重新流经前面格栅(60),最后通过排出区域的百叶叶片(8)之间的间隙排放到外部。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对于最近的空气调节器室外机来说,随着空气调节容量的增加或者出于限制吸入和排出区域的需要,其体机和重量不可避免地会增加,而本发明则提供了一种能够把这样的室外机有效、经济地安装在建筑物外墙内侧的安装结构和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室外机的结构。
Claims (8)
1、一种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包括百叶框架和室外机机壳(casing)及安装在所述室外机机壳的吸入部内的压缩机,安装在室外机机壳的吸入部内的共冷式冷凝器,安装在室外机机壳的排出部内的能够把外部空气通过所述吸入区域而输送给共冷式冷凝器,能够把经过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所述排出区域排出的冷却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框架固定安装在形成于建筑物外墙上的直角四边形空间的内壁上,并且分成了吸入区域和排出区域,各个区域内都有若干个百叶叶片,空气可以通过所述百叶叶片的间隙被吸入和排出;而所述室外机机壳则固定安装在建筑物空间内部的地面上,并且它与百叶框架相接触,它呈六面体形状,其中面对百叶框架的吸入区域和排出区域的一面是开放的,而底面以及其它三个面则是封闭的,并且它的内部划分成了与所述百叶框架的吸入区域和排出区域相对应的吸入部和排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框架由外部框架和内部框架构成,其中外部框架形成了外部边框,而内部框架则连接在所述外部框架上,并且包括百叶叶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流动式风扇的吸入用管口朝向上下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口位于室外机机壳的顶部的正下方且方向朝上时,所述交叉流动式风扇的电机安装在所述管口的附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流动式风扇的吸入用管口朝向第2侧面,所述第2侧面是与面对着百叶框架的排出区域的开放的第1侧面相连接的一个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机壳的排出部还包括用来支撑所述冷却扇的冷却扇支撑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由冷却扇框架和冷却扇托架构成,其中冷却扇框架用来加固所述排出部的边角,所述冷却扇托架用来把冷却扇的侧面固定连接在所述冷却扇框架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室外机机壳分为与吸入部相对应的吸入机壳和与排出部相对应的排出机壳的话,那么所述冷却扇框架还能够对所述排出机壳予以加固支撑。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3130045 CN1566807A (zh) | 2003-06-17 | 2003-06-17 | 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3130045 CN1566807A (zh) | 2003-06-17 | 2003-06-17 | 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66807A true CN1566807A (zh) | 2005-01-19 |
Family
ID=34469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03130045 Pending CN1566807A (zh) | 2003-06-17 | 2003-06-17 | 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566807A (zh) |
-
2003
- 2003-06-17 CN CN 03130045 patent/CN1566807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732361A (zh) | 嵌入式空调器室外机 | |
CN100526728C (zh) | 内镶式空调室外机 | |
CN2669055Y (zh) | 前面吸/排气式空调器室外机及其安装系统 | |
CN1311205C (zh) | 控制室外机操作的装置及其方法 | |
CN2669054Y (zh) | 前面吸/排气式的空调器用室外机 | |
CN1542355A (zh) | 室外机的运行控制装置及方法 | |
CN100593675C (zh) | 前面吸/排气式空调器室外机及其安装系统 | |
CN1566807A (zh) | 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 | |
CN2669051Y (zh) | 一种前面吸排气式空调器用室外机 | |
CN1566804A (zh) | 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 | |
CN2669049Y (zh) | 前面吸/排气式空调器室外机 | |
CN2669060Y (zh) | 正面吸排式空调器室外机 | |
CN2669056Y (zh) | 墙壁镶嵌式空调器的室外机 | |
CN2669053Y (zh) | 前面吸排气式空调器用室外机 | |
CN1566806A (zh) | 空气调节器的前面吸排型室外机 | |
CN2669059Y (zh) | 嵌入式空调器室外机 | |
CN2669058Y (zh) | 前面吸、排气方式的空调器用室外机及其西洛可冷却风扇 | |
CN2669052Y (zh) | 前面吸/排气式空调器用室外机 | |
CN2669048Y (zh) | 正面吸入排出式空调室外机 | |
CN1920413A (zh) | 一体型空调器轴流风扇导风罩排风结构 | |
CN1566805A (zh) | 空调器的前面吸排型室外机 | |
CN2859386Y (zh) | 具有新型冷凝器组件的整体式机车空调 | |
CN1699879B (zh) | 空气调节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