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89309A - 具有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广播系统、接收设备、和程序 - Google Patents

具有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广播系统、接收设备、和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89309A
CN1489309A CNA031550894A CN03155089A CN1489309A CN 1489309 A CN1489309 A CN 1489309A CN A031550894 A CNA031550894 A CN A031550894A CN 03155089 A CN03155089 A CN 03155089A CN 1489309 A CN1489309 A CN 14893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gital stream
stream
bit rate
time
encoding b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15508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39651C (zh
Inventor
北村朋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893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893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3965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3965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LSPEECH ANALYSIS TECHNIQUES OR SPEECH SYNTHESIS;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OR VOICE PROCESSING TECHNIQUES; SPEECH OR AUDIO CODING OR DECODING
    • G10L19/00Speech or audio signals analysis-synthesis techniques for redundancy reduction, e.g. in vocoders; Coding or decoding of speech or audio signals, using source filter models or psychoacoustic analysis
    • G10L19/005Correction of errors induced by the transmission channel, if related to the coding algorith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HBROADCAST COMMUNICATION
    • H04H20/00Arrangements for broadcast or for distribution combined with broadcast
    • H04H20/28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broadcast of plural pieces of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HBROADCAST COMMUNICATION
    • H04H40/00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eiving broadcast information
    • H04H40/18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circuits 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ei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20Server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ent, e.g. VOD servers;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2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lementary server operations; Server middleware
    • H04N21/234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of video streams or manipulating encoded video stream scene graphs
    • H04N21/2343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of video streams or manipulating encoded video stream scene graphs involving reformatting operations of video signals for distribution or compliance with end-user requests or end-user device requirements
    • H04N21/23439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of video streams or manipulating encoded video stream scene graphs involving reformatting operations of video signals for distribution or compliance with end-user requests or end-user device requirements for generating different ver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20Server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ent, e.g. VOD servers;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25Management operations performed by the server for facilitating the content distribution or administrating data related to end-users or client devices, e.g. end-user or client device authentication, learning user preferences for recommending movies
    • H04N21/262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distribution scheduling, e.g. sending additional data at off-peak times, updating software modules, calculating the carousel transmission frequency, delaying a video stream transmission, generating play-lists
    • H04N21/2625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distribution scheduling, e.g. sending additional data at off-peak times, updating software modules, calculating the carousel transmission frequency, delaying a video stream transmission, generating play-lists for delaying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distribution, e.g. because of an extended sport ev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4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a video clip retrieved from local storage with an incoming video stream or rendering scenes according to encoded video stream scene graphs
    • H04N21/44004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a video clip retrieved from local storage with an incoming video stream or rendering scenes according to encoded video stream scene graphs involving video buffer management, e.g. video decoder buffer or video display buff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60Network structure or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or between remote clients; Control signalling between clients, server and network components; Transmission of management data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e.g. sending from server to client commands for recording incoming content stream; Communication details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 H04N21/63Control signaling related to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client, server and network components; Network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s or between remote clients, e.g. transmitting basic layer and enhancement layers over different transmission paths, setting up a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via Internet between remote STB's;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ddressing
    • H04N21/647Control signaling between network components and server or clients; Network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s, e.g. controlling the quality of the video stream, by dropping packets, protecting content from unauthorised alteration within the network, monitoring of network load, bridging between two different networks, e.g. between IP and wireless
    • H04N21/64784Data processing by the network
    • H04N21/64792Controlling the complexity of the content stream, e.g. by dropping packet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LSPEECH ANALYSIS TECHNIQUES OR SPEECH SYNTHESIS;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OR VOICE PROCESSING TECHNIQUES; SPEECH OR AUDIO CODING OR DECODING
    • G10L19/00Speech or audio signals analysis-synthesis techniques for redundancy reduction, e.g. in vocoders; Coding or decoding of speech or audio signals, using source filter models or psychoacoustic analysis
    • G10L19/04Speech or audio signals analysis-synthesis techniques for redundancy reduction, e.g. in vocoders; Coding or decoding of speech or audio signals, using source filter models or psychoacoustic analysis using predictive techniques
    • G10L19/16Vocoder architecture
    • G10L19/18Vocoders using multiple modes
    • G10L19/24Variable rate codecs, e.g. for generating different qualities using a scalable representation such as hierarchical encoding or layered enco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udiology, Speech & Language Patholog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 Television Systems (AREA)
  • Compression Or Coding Systems Of Tv Signals (AREA)
  • Circuits Of Receivers In General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一个广播系统具有数字接收设备,该数字接收设备模仿在发生传输路径故障时在模拟接收设备中观察到的、被恶化的重现,因此,防止习惯于模拟广播的受众对数字广播感觉不适。发送设备使得编码单元11和12根据相同的内容生成低质量流和高质量流,以及将这些数字流发送到传输路径上,而同时延迟该高质量流。在接收设备中,重现单元25在正常状态下重现高质量流,而同时在积累单元22中积累在直至当前时间的时间周期T中接收的低质量流的分组。如果出现传输路径故障,则重现控制单元26使得重现单元25重现该积累的、低质量流的分组,而不重现该高质量流。

Description

具有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广播系统、 接收设备、和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广播系统,具体地,涉及数字广播业务中的改进。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用于从模拟广播转移到数字广播的基础结构已被稳定地改进。在基础结构的这种改进中,重要的是完全认识到模拟广播与数字广播之间的差别。当发生传输路径故障时可观察到这样的一个差别。
在模拟广播中,当发生传输路径故障时,故障被受众识别为被恶化的重现质量。在经历了50年以上的模拟广播的运行后,受众已熟悉由雷电等引起的、这样的被恶化的重现质量。
另一方面,在数字广播中,传输路径故障使得接收设备检测到误码。当接收设备在接收的广播波中检测到误码时,它们在提供重现输出之前,通过使用里德-所罗门(Reed-Solomon)奇偶校验码等来纠正该误码。通过这些操作,受众被提供以未被误码恶化的重现输出。然而,如果雷电等造成大量误码而不能通过比特纠错而被纠正,则接收设备停止提供重现输出。这里,应当指出,在本文件中,“数字广播故障”表示不能通过比特纠错而克服的大的故障。
同时,公知常识:“当发生传输路径故障时,故障被受众认作为被恶化的重现质量”可能成为数字广播中未预料到的障碍。也就是说,例如,如果在用户被提供以重现输出时发生突然的雷电,则由于上述已确立的公知常识,用户将可能预期有重现质量上的恶化。然而,如果与由于传输路径故障而引起的预期相反,来自接收设备的重现输出的供应突然停止,则用户可能把传输路径故障误认为接收设备故障。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在每次雷电等造成许多传输路径故障时,会有有关接收设备故障的大量抱怨被发送到该接收设备的制造者。在这样的情形下,制造者将疲于应付这些抱怨。
                         发明内容
所以,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数字接收设备的广播系统,它模仿在发生传输路径故障时在模拟接收设备中观察到的、重现输出的恶化,因此,防止受众把传输路径故障误解为接收设备故障。
以上目的是通过一种包括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广播系统达到的,该发送设备包括:生成单元,用来通过以不同的编码比特速率编码同一个信号,而生成第一数字流和第二数字流,其中第一数字流的编码比特速率低于第二数字流的编码比特速率;以及发送单元,用来在传输路径上发送该第一和第二数字流,而同时使该第二数字流相对于该第一数字流延时,该接收设备包括:重现单元,用来在正常状态下重现该第二数字流;以及重现控制单元,如果出现传输路径故障,则用来使得该重现单元重现在发生传输路径故障之前已接收的第一数字流的一部分,而不重现该第二数字流。
通过上述的结构,发送设备在高质量流之前发送低质量流。接收设备在正常状态下重现高质量流,但如果发生传输路径故障,则接收设备重现先前已接收的一部分低质量流,其内容与如果不发生传输路径故障应当被重现的一部分高质量流相同。通过这种安排,受众将无法辨认出重现已被暂停。
另外,通过在接收中断期间,代替重现高质量流而重现低质量流,该接收设备模仿在发生传输路径故障时在模拟接收设备中长期以来观察到的、被恶化的重现,因此防止习惯于模拟广播的受众对数字广播感觉不适。
在以上的广播系统中,在由于出现传输路径故障而重现一个或多个分组时,接收设备可以在积累单元中积累的一个或多个分组上叠加一个类似噪声的信号。
通过上述的结构,数字接收设备可重现混合有白噪声的数字流,以模仿模拟接收设备的降级的重现。这种逼真的模仿防止习惯于模拟广播的受众对数字广播感觉不适。
在以上的广播系统中,接收设备可配备以导引灯,它以把正常状态与异常状态区分开的方式发光,其中在正常状态下重现第二数字流,以及在异常状态下重现第一数字流。
通过上述的结构,数字接收设备可以重现带有导引灯的闪烁的数字流,这是模拟接收设备的受众所熟悉的。这种逼真的模仿防止习惯于模拟广播的受众对数字广播感觉不适。
在以上的广播系统中,接收设备还可包括:操作接收单元,用来接收用户请求实时重现的输入操作;以及开关单元,如果操作接收单元接收到用户的输入操作,则用来从重现第二数字流切换到重现第一数字流。
上述的结构提供实际的优点。例如,假设用户正在观看实时体育比赛,而同时用便携式接收设备收听该体育比赛的实况广播。用户可以选择具有延时的高质量流或没有延时的低质量流。这个功能使用户很方便,因为他/她可选择重现低质量流,以及享受观看比赛的乐趣,而不会被实时比赛与该比赛的广播之间的时间滞后搞糊涂。
在以上的广播系统中,发送设备的生成单元可包括两个编码器,它们通过对模拟信号执行可变长度编码而分别生成第一数字流和第二数字流。
通过上述的结构,其中生成单元对模拟信号执行可变长度编码,与从包含较少量的可闻成分的音频帧省略的同样多的比特速率量,可适合于包含较多量的可闻成分的音频帧。这使得音频重现的质量能够总体地被改进。
以上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包括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广播系统来达到,发送设备包括:生成单元,用来通过以不同的编码比特速率分别编码同一个信号而生成第一数字流、第二数字流和第三数字流,其中用于第一数字流的编码比特速率是在这些编码比特速率中间的最低值,用于第二数字流的编码比特速率是在用于第一和第三数字流的编码比特速率之间的中间值,以及用于第三数字流的编码比特速率是在这些编码比特速率中间的最高值;以及发送单元,用来把该第一、第二和第三数字流发送到传输路径上,而同时使第二数字流延迟时间周期T1,以及使第三数字流延迟时间周期T2,其中T2>T1,该接收设备包括:积累单元,用来积累从发送设备接收的第一和第二数字流部分;重现单元,用来在正常状态下重现第三数字流;以及重现控制单元,如果传输路径故障持续时间周期T2或更长时间,则用来使得重现单元不重现第三数字流,而重现积累单元中积累的该第二数字流部分,以及在重现被积累在积累单元中的该第二数字流部分后,重现被积累在积累单元中的该第一数字流部分。
通过上述的结构,在正常接收期间,数据以正比于比特速率的85%的质量水平被重现,以及在接收中断期间,首先,数据以正比于比特速率的10%的质量水平被重现,然后以正比于比特速率的5%的质量水平被重现。这将给受众一个该重现质量正逐渐恶化的印象,使得他们感觉好像他们正在收听模拟接收机。
以上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包括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广播系统来达到,发送设备包括:第一生成单元,用来通过以不同的编码比特速率编码同一个信号而生成第一音频流和第二音频流,其中用于第一音频流的编码比特速率比用于第二音频流的编码比特速率低;第二生成单元,用来通过以不同的编码比特速率编码同一个信号而生成第一视频流和第二视频流,其中用于第一视频流的编码比特速率比用于第二视频流的编码比特速率低;以及发送单元,用来使第一和第二音频流与第一和第二视频流发送到传输路径上,而同时使第二视频流延迟一个时间周期T1,以及使第二音频流延迟一个时间周期T2,其中T2>T1,该接收设备包括:第一积累单元,用来积累在直至当前时间的时间周期T1期间接收的第一视频流部分;第二积累单元,用来积累在直至当前时间的时间周期T2期间接收的第一音频流部分;重现单元,用来在正常状态下重现第二视频流和第二音频流;以及重现控制单元,用来在传输路径的故障持续时间周期T2或更长时间的情况下,使得重现单元对于时间周期T1重现(i)在第一积累单元中积累的该第一视频流部分和(ii)重现在第二积累单元中积累的该第一音频流部分,以及在时间周期T1后重现在第二积累单元中积累的该第一音频流部分。
通过上述的结构,如果传输路径上出现故障,则在正常接收周期提供的“高质量音频+高质量视频”输出被改变为“低质量音频+低质量视频”输出。而且,如果接收中断的时间持续某个时间周期,则重现从“音频+视频”改变到“只有音频”。也就是说,重现的数据从在正常接收周期的高质量音频和视频逐步改变到低质量音频和视频,再改变到只有音频而没有视频。这样,在发生传输路径故障时数字接收设备模仿在模拟接收设备中观察到的、重现输出的逐渐恶化,给受众以重现质量按照与他们正在收听模拟接收机时相同的方式被逐渐降级的印象。
                         附图说明
当结合显示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的附图阅读以下的说明时,将明白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优点和特性。
在图上:
图1显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广播系统的结构;
图2显示由编码单元11和12执行的编码程序过程;
图3显示由编码单元11生成的数字流的结构;
图4显示延时单元13如何相对于低质量流对高质量流进行延时;
图5显示接收设备的结构;
图6显示在积累单元22中积累的、低质量流的那个部分;
图7A到7D显示分组如何被写入(被积累)到积累单元22;
图8显示由重现控制单元26执行的重现控制;
图9是显示重现控制单元26的重现控制程序过程的流程图;
图10显示实施例2的接收设备的结构;
图11显示实施例3的接收设备的结构;
图12显示实施例4的发送设备的结构;
图13显示接收设备的结构;
图14显示实施例5的广播系统的结构;
图15显示实施例5的接收设备的结构;以及
图16显示实施例6的广播系统中发送设备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按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广播系统。
实施例1
图1显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广播系统的结构。在图1上,广播系统包括数字发送设备1和数字接收设备2-5,以及提供数字广播业务。这里应当指出,本实施例涉及地面数字无线电广播。
发送设备1使用用于数字广播的频带来发送数字流。用于数字广播的频带可以由射频频带中的一个时隙来标识。这里假设把1Mbps的比特速率指配给该频带。
接收设备2-5是数字接收设备,被开发来代替现有的模拟无线电接收设备。数字接收设备有便携型和固定型,这两种类型的接收设备都接收来自发送设备的数字流,以及重现它们。
现在参照图1描述在以上概述的广播系统中使用的发送设备的结构。如图1所示,发送设备1包括信号源10、编码单元11、编码单元12、延时单元13、复用单元14和调制单元15。
信号源10从广播站的声音记录设备和/或用于重现被记录在磁带上的模拟音频信号的重现设备接收音频信号,以及输出模拟信号。
编码单元11把从信号源10输出的模拟信号编码为第一种类型的数字流。图2显示由编码单元11和12执行的编码程序过程。图2的上部是显示从信号源10输出的模拟信号随时间的改变的图。
首先,编码单元11以预定的采样频率“cy”采样从信号源10输出的模拟信号的幅度。通过采样得到的幅度由量化比特数“rx”表示。这个编码过程输出音频帧。该音频帧是数字音频数据的最小单元,它具有相应于采样频率的倒数的时间周期(例如,20毫秒的量级)。在模拟信号从信号源10被输出时,通过重复进行这个编码过程,而得到由音频帧序列组成的数字流。图3显示由编码单元11生成的数字流的结构。数字流包括头标和至少一个音频帧。头标包括分组识别符,用于在被包括在数字流中的分组中间识别当前接收到的分组。编码单元11通过得到被指配给一个频带的1Mbps比特速率的10%的量化比特数而编码接收的模拟信号。考虑到在传输路径上的传输,把比特速率指配给每种类型的数字流。这里应当指出,1Mbps的比特速率仅仅是一个例子,以及比特速率可以不同于这个速率。
编码单元12把从信号源10输出的模拟信号编码为第二种类型的数字流。在这个编码中,编码单元12把用于一个频带的比特速率的90%指配给第二种类型的数字流。由于比特速率之间的很大的差别,第二种类型的数字流比起第一种类型的数字流具有更高的质量。图2上的箭头“ib1”和“ib2”表示分别由编码单元1和2执行的编码处理。指示符“ib1”和“ib2”表示第一和第二种类型的数字流的“密度”,这个密度是由分别被编码单元1和2指配的比特速率造成的。正如指示符表示的,编码单元12用许多量化比特编码模拟信号,因此,提供高的质量。为此,由编码单元12得到的第二种类型的数字流被称为高质量流,以及由编码单元11得到的第一种类型的数字流被称为低质量流。
延时单元13把由编码单元12生成的高质量流延迟时间周期T。图4显示高质量流是如何由延时单元13相对于低质量流进行延时的。低质量流和高质量流都是一系列分组,它们被指配以识别符P1,P2,...。如图4所示,在延时单元13把高质量流延迟时间周期T后,高质量流的第一分组P1连同低质量流的分组P6一起被提供。
复用单元14把由编码单元11生成的低质量流与由编码单元12生成并被延时单元13延迟的高质量流复用成复用流。
调制单元15调制该复用流,以及在传输路径上通过使用用于数字广播的一个频带来发送作为调制的结果而得到的广播波。
现在描述接收设备。图5显示接收设备的结构。如图5所示,每个接收设备包括解调单元20、解复用单元21、积累单元22、补充数据贮存单元23、选择/输出单元24、重现单元25和重现控制单元26。
解调单元20解调通过传输路径接收的广播波,对解调的广播波执行纠错,以得到复用流,以及把得到的复用流输出到解复用单元21。
解复用单元21对于从解调单元20输出的复用流执行纠错,以及把复用流解复用成高质量流和低质量流。解复用单元21通过计算复用流中的误码率而执行纠错,以及判断误码率是否超过预定的标准值,以及如果判断是肯定的,则把这一事实通知重现控制单元26。在判断中使用的标准值是可接受的极限,在此范围内误码可通过纠错被纠正。关于误码率已经超过预定的标准值的通知表示在复用流中发现的误码不能被纠正,以及解复用单元21已停止执行解复用处理过程。重现控制单元26监视解复用单元21停止执行解复用处理过程多长时间,以及识别通过监视检测的时间周期作为接收中断时间周期。相反,其间数字流被正常地接收的时间周期被称为正常接收周期。
积累单元22是缓冲存储器,在其中积累通过解复用得到的低质量流部分。积累单元22积累相应于直到当前时间的过去时间周期的低质量流的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时间周期T等于延迟时间T。
图6显示在积累单元22中积累的低质量流的部分。这里假设在低质量流中的分组中间,分组P10是最近被接收的,以及在时间周期T期间接收的分组P6到P10被积累在积累单元22中。这里应当指出,每个接收设备保持接收一个新的分组,以及在直至当前时间的时间周期T期间接收的分组总是被积累在积累单元22中。
图7A到7D显示如何把分组写入(积累)到积累单元22。图7A表示当分组P6到P10已在积累单元22中被积累时,分组P11是新接收的。图7B表示最老的分组P6被删除以及新接收的分组P11被写入到积累单元22。这应用到接收分组P12的情形。图7C表示当分组P7到P11已在积累单元22中被积累时,分组P11被新接收。图7D表示最老的分组P7被删除以及新接收的分组P12被写入到积累单元22。
上述的过程重复进行,以及在时间周期T期间最近接收的分组总是被积累在积累单元22中。积累单元22的容量被设置为“时间周期T×1Mbps×10%”。只要正常地接收到低质量流,积累单元22就保持积累低质量流部分。当低质量流没有被接收时,即,在接收中断期间,积累单元22不积累低质量流。
这里应当指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起见,时间周期T等于延时时间T,但实际上,两个时间周期可以互相不同的。
补充数据贮存单元23存储由在接收中断时间期间被使用来补充该停止的重现的辅助音频数据实现的补充数据。辅助音频数据宣告以下事实:由于传输路径的恶化的条件,该重现输出已被停止。
选择/输出单元24从以下项目中选择一项:(a)高质量流;(b)在积累单元22中积累的低质量流部分;以及(c)被存储在补充数据贮存单元23中的音频数据,以及把选择的内容输出到重现单元25。选择和输出由选择/输出单元24按照从重现控制单元26发送的指令执行。
重现单元25重现由选择/输出单元24选择地输出的数字流。由于在本实施例中涉及的数字流是音频数据,重现单元25提供音频输出。当在积累单元22中积累的该低质量流部分被重现单元25重现时,重现的音频的质量是低的,因为只有10%的比特速率被指配给该低质量流。
重现控制单元26在复用流被正常地接收时,指令该选择/输出单元24选择和输出高质量流。重现控制单元26在它从解复用单元21获知出现接收中断时,指令该选择/输出单元24选择和输出在积累单元22中积累的该低质量流部分。也就是说,在接收中断期间,在积累单元22中积累的该低质量流部分被输出。
图8显示由重现控制单元26执行的重现控制。如图8所示,在接收中断时间期间,预期要接收到低质量流的分组P11到P16和高质量流的分组P6到P11。这里假设,由于接收中断,某些分组被从高质量流和低质量流中丢失是不可避免的。
另一方面,积累单元22在紧接在接收中断的周期开始之前的时间周期T期间已经积累低质量流的分组。在图8所示的这个例子中,积累单元22在该周期期间已经积累低质量流的分组P6到P10。这是因为,正如前面描述的,高质量流的接收是从低质量流的接收延时的。通过这个安排,有可能令重现控制单元26指令该选择/输出单元去选择和输出在积累单元22中积累的低质量流的分组,以使得在接收中断周期期间重现低质量流的分组P6到P10,而不重现高质量流的分组P6到P10。
正如从以上看到的,低质量流的分组P6到P10和高质量流的分组P6到P10都是从同一个源生成的,以及具有相同的广播内容,但不同点在于,用于数字广播的一个频带的比特速率的90%被指配给高质量流,而用于该频带的相同的比特速率的10%被指配给低质量流。当由重现单元25重现时,低质量流的质量低于高质量流的质量,虽然广播内容是相同的。这给予受众以重现质量已经降级的印象。
图9是显示重现控制单元26的重现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由重现控制单元26执行的处理大致被划分成正常接收周期的处理(步骤S1-S2)和接收中断周期的处理(步骤S3-S7)。
在正常接收周期内,重现控制单元26指令该选择/输出单元24去选择和输出高质量流,除非它从解复用单元21获知:误码率超过标准数值(步骤S1-S2)。
如果重现控制单元26从解复用单元21获知:误码率超过标准数值,则它执行对于接收中断周期的处理,从得到最近由解复用单元21解复用的、高质量流的分组的分组识别符开始(步骤S3)。然后,重现控制单元26判断具有跟随在步骤S3得到的分组识别符后面的分组识别符的分组是否已被积累在积累单元22中(步骤S4)。如果判断结果是肯定的,重现控制单元26就从积累单元22中读出该分组,以及指令该选择/输出单元24输出读出的分组(步骤S5)。以上的步骤S4-S6在接收中断周期期间被重复进行,以及在积累单元22中积累的分组被接连地输出和重现。如果接收中断时间周期比对于重现被积累在积累单元22中的分组所需要的时间更长,则在接收中断周期结束之前可能会发生在积累单元22中没有积累的分组可被重现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下,重现控制单元26指令该选择/输出单元24输出被存储在补充数据贮存单元23中的音频数据(步骤S7)。这使得受众能够被告知:由于传输路径的恶化条件,重现输出已被停止。
如上所述,按照本实施例的广播系统,低质量流先于高质量流而被发送一个预定的时间周期,以及在该预定的时间周期期间最近接收的、低质量流的分组总是被积累在积累单元22中。如果发生接收中断,则被积累在积累单元22中的分组被重现。这防止受众识别一个暂停的重现。
通过上述的安排,其中数字接收设备当出现传输路径故障时模仿在模拟接收设备中观察到的、重现输出的恶化,有可能防止熟悉在这种情形下的重现质量的恶化的受众被重现提供的突然停止而搞糊涂。
时间周期T最好是根据对于传输路径的接收中断周期的统计资料被确定。这是因为对于这样的安排,如果出现接收中断,则高质量流被延迟时间周期T,在直至当前时间的时间周期T期间低质量流的分组总是被积累,以及接收中断周期持续时间周期T,因此即使在接收中断周期也非常可能使得受众能够享受该广播的无缝重现。
在本实施例中,高质量流和低质量流被复用成一个复用流,然后把它发送到传输路径上。然而,高质量流和低质量流可以分别被发送到不同的传输路径上。例如,高质量流和低质量流可以分别被发送到用于无线电广播和有线广播的传输路径上。在这种情形下,即使雷电等造成在用于高质量流的传输路径上的故障,但该故障并不影响用于低质量流的传输路径,因此该广播被不中断地提供。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提供音频播报作为补充数据。然而,也可以提供音乐或电子声音,而不提供播报。音乐或电子声音最好具有与使得受众感觉到可能已出现传输路径故障的警告那样的音调。
实施例2
实施例2涉及在体育比赛等的实况广播时接收设备的改进。在实施例1中,接收设备在正常接收周期期间重现延时的高质量流。这意味着,受众总是在时间周期T的延迟后收听到广播内容。当受众收听预先录制的广播节目时,他们并不能辨别出这样的延时。然而,当受众收听体育比赛等的实况广播节目时,可能出现某些问题。例如,假设用户正在观看实时的体育比赛,并用便携式接收设备收听该体育比赛的实况广播。用户可能被在实时比赛与比赛的广播之间的时间滞后搞糊涂,这是由于接收设备重现该延时的高质量流造成的。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图10显示实施例2的接收设备的结构。该结构类似于图1所示的结构,但不同点在于,复用单元21把低质量流和高质量流直接输出到选择/输出单元24,以及把低质量流输出到积累单元22。在本实施例中的接收设备也包括交换机27,它接收来自用户(受众)的指令,在低质量流与高质量流之间进行切换,以及把指令发送到选择/输出单元24。
现在描述本实施例的接收设备的运行。
正如实施例1中描述的,选择/输出单元24接收从复用单元21输出的高质量流,以及把它输出到重现单元25。然而,如果用户操作开关27从高质量流切换到低质量流,则选择/输出单元24从复用单元21接收低质量流,以及把它输出到重现单元25。
如上所述,受众可选择具有延时的高质量流或没有延时的低质量流。这个功能便利于受众,特别是当他们正在观看体育比赛而同时收听该比赛的广播时,因为他们可选择重现低质量流并享受观看比赛的乐趣而不被实时比赛与比赛的广播之间的时间滞后搞糊涂。
实施例3
在实施例3中,由实施例1中数字接收设备对模拟接收设备的模仿以更现实的方式被执行。图11显示实施例3中接收设备的结构。图11与图5的不同点在于,它附加地包括叠加单元28和导引灯29。
叠加单元28在接收中断周期期间把噪声信号叠加到从重现单元25输出的重现的低质量流上。该噪声信号具有类似于白噪声的信号波形。当噪声信号被叠加到该重现的低质量流时,受众可听见连同从重现单元25输出的话音/声音一起的突发噪声,这对于收听从模拟接收设备输出的模拟广播的受众是熟悉的。这可能给受众以他们正在收听模拟接收设备的印象。
导引灯29是发光元件,诸如发光二极管,其中从导引灯发出的光表示流的接收状态。重现控制单元26控制导引灯29,使得受众在视觉上区解复用收中断周期与正常接收周期。更具体地,重现控制单元26使得导引灯29在正常接收期间稳定地闪烁,而相反,在接收中断周期使得导引灯29不稳定地间歇地发光。这个运行是模仿在许多模拟接收设备中提供的导引灯的闪烁。
如上所述,按照本实施例,数字接收设备模仿对于模拟接收设备的受众熟悉的噪声和导引灯的闪烁,因此防止受众对数字广播感觉不适。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中,低质量流和高质量流被发送到传输路径上。在实施例4中,n个数字流被发送到传输路径上。图12显示实施例4中的发送设备的结构。在图12上,假定数字流的数目“n”是3。图1所示的编码单元11和12用低速率编码单元31、中等速率编码单元32、和高速率编码单元33代替。编码单元31-33编码从信号源10输出的模拟信号。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比特速率由每个编码单元指配给每个数字流。更具体地,在实施例1中,编码单元11和12分别把用于一个频带的比特速率的10%和90%指配给两种类型的数字流,而在实施例4中,编码单元分别把用于一个频带的比特速率的5%,10%和85%指配给三种类型的数字流。
图1所示的延时单元13用图12的延时单元34和35代替。延时单元34和35分别延迟由编码单元32和33生成的数字流。延时单元34把由中等速率编码单元32生成的数字流延迟时间周期T/2,以及把延时的数字流输出到复用单元14。延时单元35把由高速率编码单元33生成的数字流延迟时间周期T,以及把延时的数字流输出到复用单元14。
通过上述的元件替换,图12所示的复用单元14把以下三种类型的数字流复用成一个复用流:(1)由低速率编码单元31生成的数字流;(2)由中等速率编码单元32生成且被延时单元34延迟时间周期T/2的数字流;以及(3)由高速率编码单元33生成且被延时单元35延迟时间周期T的数字流。
现在描述接收设备的结构。图13显示接收设备的结构。在图13上,图5所示的积累单元22用积累单元36和37替换。积累单元37在自身中积累低质量数字流,它被指配以用于一个频带的比特速率的5%。积累单元36在自身中积累中等质量数字流,它被指配以用于一个频带的比特速率的10%,以及被延迟时间周期T/2。
在实施例4中,重现控制单元26指令该选择/输出单元24选择和输出高质量数字流,它在正常接收周期期间被指配以用于一个频带的比特速率的85%,以及被延迟时间周期T。通过这个安排,在正常接收周期期间,由重现单元25重现高质量数字流。
接着描述在接收中断周期期间的重现控制。这里,为了方便起见,假定接收中断周期持续时间周期T。在接收中断周期的头半个时间周期(T/2)期间,重现控制单元26指令该选择/输出单元24输出被积累在积累单元36中的中等质量数字流。通过输出的这种改变,由重现单元25重现的数据质量的降级正比于比特速率的、从85%到10%的改变。在接收中断周期的第二个半个时间周期(T/2)期间,重现控制单元26指令该选择/输出单元24输出被积累在积累单元37中的低质量数字流。通过输出的这种改变,由重现单元25重现的数据质量的降级正比于比特速率的、从10%到5%的改变。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正常接收周期,数据以正比于比特速率的85%的质量水平被重现,以及在接收中断周期,首先,数据以正比于比特速率的10%的质量水平被重现,然后,数据以正比于比特速率的5%的质量水平被重现。这将给受众以重现质量在逐渐恶化的印象,使得他们感觉好像他们正在收听模拟接收机那样。
这里应当指出,85%,10%,和5%的分布率仅仅是一个例子,它可以被改变,只要它给受众以重现质量逐渐恶化的印象即可。
实施例5
在实施例1中,只提供一个信号源。在实施例5中,提供不同的信号源,分别用于音频和视频。图14显示实施例5的广播系统的结构。信号源10a和10b分别生成音频和视频模拟信号。编码单元11a和12a以及延时单元13a被与信号源10a相联系地提供,以及编码单元11b和12b以及延时单元13b被与信号源10b相联系地提供。通过这个结构,对于每个音频和视频信号生成低质量流和高质量流,以及高质量流被延时。
视频数据比起音频数据在传输上需要更高的比特速率。结果,编码单元11a,12a,11b和12b分别指配不同的比特速率给数字流。
正如实施例1那样,编码单元11a和12a分别把用于一个频带的比特速率(1Mbps)的10%和90%指配给音频的低质量流和高质量流。这里假设,数字广播中用于视频数据传输的比特速率是5Mbps。编码单元11b和12b分别把用于一个频带的比特速率(5Mbps)的10%和90%指配给视频的低质量流和高质量流。
也就是说,由编码单元11a,12a,11b,和12b进行的编码提供:(1)被指配以1Mbps的10%的音频数字流;(2)被指配以1Mbps的90%的音频数字流;(3)被指配以5Mbps的10%的视频数字流;和(4)被指配以5Mbps的90%的视频数字流。这里应当指出,用于视频数字流的5Mbps仅仅作为例子被给出,以及比特速率可以不同于此。
延时单元13a和13b分别延迟音频和视频数字流。正如实施例1那样,延时单元13a把由编码单元12a产生的音频高质量流延迟时间周期T。延时单元13b把由编码单元12b产生的视频高质量流延迟时间周期T/2。由编码单元12b给出的延时是由编码单元12a给出的延时的一半的原因是,当时间周期T增加时,积累单元22的容量增加,其中积累单元22的容量被计算为:时间周期T×1Mbps×10%。
视频低质量流比音频低质量流(它是1Mbps×10%)接收更高的比特速率(在本实施例中它是5Mbps×10%)的指配。如果该数据在时间周期T内以这个速率被积累,则视频积累单元需要的贮存容量是音频积累单元的贮存容量的五倍。结果,视频高质量流被延迟T/2,这样,要被积累在接收设备中的低质量流的量被减小同样多。
用于音频和视频的低质量流和高质量流(其中高质量流被延时)被输出到复用单元14,以便被复用成流。
复用单元14把所有类型的数字流复用成一个复用流,以及把生成的复用流输出到调制单元15。
至今为止,描述了实施例5的发送设备的运行。现在将描述在实施例5中的接收设备的结构。
图15显示实施例5中接收设备的结构。在实施例5的接收设备中提供了积累单元22、选择/输出单元24和重现单元22,用于每个音频和视频。更具体地,积累单元22a、选择/输出单元24a和重现单元25a涉及用于音频的低质量流和高质量流,以及积累单元22b、选择/输出单元24b和重现单元25b涉及用于视频的低质量流和高质量流。
解复用单元21解复用一个复用流,得到四种类型的数字流:音频低质量流;视频低质量流;音频高质量流;和视频高质量流。
积累单元22a积累在直至当前时间的时间周期T期间得到的音频低质量流部分。
积累单元22b积累在直至当前时间的时间周期T/2期间得到的视频低质量流部分。
选择/输出单元24a在(i)从解复用单元21输出的音频高质量流和(ii)从积累单元22a中积累的音频低质量流部分中间选择一个数字流,以及把选择的音频数字流输出到重现单元25a。
选择/输出单元24b在(i)从解复用单元21输出的视频高质量流和(ii)从积累单元22b中积累的视频低质量流部分中间选择一个数字流,以及把选择的视频数字流输出到重现单元25b。
重现单元25a重现从选择/输出单元24a输出的音频数字流。
重现单元25b重现从选择/输出单元24b输出的视频数字流。
重现控制单元26控制选择/输出单元24a和24b的输出。重现控制单元26在复用流被正常地接收时,指令选择/输出单元24a输出音频高质量流以及选择/输出单元24b输出视频高质量流。重现控制单元26在接收中断周期期间如下地执行重现控制,其中假设接收中断周期持续时间周期T。
在接收中断周期的头半个时间周期(T/2)期间,重现控制单元26指令选择/输出单元24a输出被积累在积累单元22a中的分组,以及指令选择/输出单元24b输出被积累在积累单元22b中的分组。因为积累单元22a积累音频低质量流部分以及积累单元22b积累视频低质量流部分,所以音频低质量流和视频低质量流在接收中断周期的头半个时间周期(T/2)期间被重现。
在接收中断周期的第二个半个时间周期(T/2)期间,重现控制单元26指令选择/输出单元24a输出被积累在积累单元22a中的分组。然而,因为被积累在积累单元22b中的所有的分组,即,视频低质量流部分在头半个(T/2)接收中断周期期间已被重现,因而只有音频低质量流在第二个半个(T/2)的接收中断周期期间被重现。
如上所述,按照本实施例,如果发生传输路径故障,在正常接收周期期间提供的、“高质量音频+高质量视频”输出改变为“低质量音频+低质量视频”输出。而且,如果接收中断的时间在某个时间周期内持续,则重现从“音频+视频”改变为“仅仅音频”。也就是说,被重现的数据从正常的接收周期的高质量音频和视频逐步改变到低质量音频和视频,再改变到仅仅音频而没有视频。这样,数字接收设备模仿在发生传输路径故障时在模拟接收设备中观察到的、重现输出的逐渐降级,给受众以重现质量按照与他们正在收听模拟接收机时相同的方式逐渐降级的印象。
实施例6
实施例1中的编码单元11和12执行固定比特速率编码。在实施例6中,发送设备执行可变长度编码。
图16显示实施例6中广播系统的发送设备的结构。与图1相比较,图16包括编码单元60和62,分别代替编码单元11和12,以及包括缓冲器61和63,分别相应于编码单元11和12。
编码单元60通过执行可变长度编码而生成低质量流,其中它把可变长度比特速率指配给每个音频帧。
在那些构成由编码单元60生成的低质量流的音频帧中间,缓冲器61存储30秒音频帧。
编码单元62通过执行可变长度编码而生成高质量流,其中它把可变长度比特速率指配给每个音频帧。
在那些构成由编码单元60生成的高质量流的音频帧中间,缓冲器63存储30秒音频帧。
复用单元14把被存储在缓冲器61中的30秒音频帧与被存储在缓冲器63中的30秒音频帧相复用,以及把复用流输出到调制单元15。调制单元15以用于一个频带的1Mbps比特速率输出该复用流。
这里,将描述由编码单元60和62执行的可变长度编码。
在可变长度编码中,编码单元60(62)检验相应于每个音频帧的每段模拟信号,以及检测该段包含的可闻成分的量,与被检测的可闻成分的量成比例地指配比特速率给每段,以及通过按照指配的比特速率编码每段,而生成音频帧。通过这个安排,与从包含较少的可闻成分的量的音频帧省略的、同样多的比特速率量,可适合于包含较多的可闻成分的量的音频帧。这使得音频重现的质量能够总体地被改进。
由编码单元60指配给每个音频帧的比特速率是通过“1Mbps×10%×30秒”得到的比特数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虽然编码单元60指配可变长度比特速率给每个音频帧,但30秒内总的比特速率并不超过“1Mbps×10%”。
同样地,由编码单元62指配给每个音频帧的比特速率是通过“1Mbps×90%×30秒”得到的比特数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虽然编码单元62指配可变长度比特速率给每个音频帧,但30秒内总的比特速率并不超过“1Mbps×90%”。
这是因为在缓冲器61中存储的30秒音频帧和在缓冲器63中存储的30秒音频帧(它们被复用在一起以及被输出到传输路径上),应当不超过用于一个频带的1Mbps的比特速率。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通过把较高的比特速率指配给包含较多的可闻成分的量的音频帧、和把较低的比特速率指配给包含较少的可闻成分的量的音频帧,而使得音频重现的质量总体地被改进。
这里应当指出,30秒的时间周期仅仅是为了方便起见而给出的一个例子,以及它可以被增加或减小。
实施例7
在实施例1到6中,信号源10生成模拟信号,以及编码单元11和12以不同的量化比特数目执行量化处理,这样,两个数字流以不同的比特速率在传输路径上传输。在实施例7中,信号源10生成数字信号。也就是说,信号源10生成量化的数字信号,以及编码单元11和12编码该量化的数字信号。在这个编码中,编码单元11的编码量被设置为较大的数值,以及编码单元12的编码量被设置为较小的数值。有可能如上所述地只通过调节编码量而把不同的比特速率指配给用于传输的两个数字流。因此,有可能使用已被MPEG编码和按其原样被积累的一个数字信号源。这便利于广播站。
在实施例1-7中的发送设备中,延时单元13在编码单元12后运行。然而,延时单元13可以在编码单元12之前运行。也就是说,延时单元13可以在信号被输入到编码单元12之前延迟来自信号源10的信号。
在实施例1-7中描述的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特性可以通过计算机可读的程序来实现。这样的计算机可读的程序可以与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分开地执行。另外,这样的程序可被记录在计算机可读的记录媒体中,可以通过记录媒体转移给或租借给其他方,以及可以由其他方执行。另外,这样的程序可以分布在网络上,以及由接收机执行。
虽然已参照附图通过例子充分地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指出,各种改变和修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所以,除非这样的改变和修正背离本发明的范围,否则它们应当被看作为被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31)

1.一种包括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广播系统,该发送设备包括:
生成单元,用来通过以不同的编码比特速率编码同一个信号,而生成第一数字流和第二数字流,其中第一数字流的编码比特速率低于第二数字流的编码比特速率;以及
发送单元,用来在传输路径上发送该第一和第二数字流,而同时使第二数字流相对于第一数字流进行延时,
该接收设备包括:
重现单元,用来在正常状态下重现该第二数字流;以及
重现控制单元,用来在出现传输路径故障的情况下,使得重现单元重现在发生传输路径故障之前接收的该第一数字流的一部分,而不重现该第二数字流。
2.权利要求1的广播系统,其中
该接收设备还包括:
接收单元,用来接收对于每个数字流的、组成该第一和第二数字流的分组;以及
积累单元,用来积累在直至当前时间的预定时间周期期间由该接收单元接收的该第一数字流的一个或多个分组,其中
如果发生传输路径故障,则该重现控制单元使得该重现单元重现被积累在该积累单元中的第一数字流的一个或多个分组。
3.权利要求2的广播系统,其中
该预定的时间周期等于第二数字流被发送单元延迟的时间周期。
4.权利要求2的广播系统,其中
该接收设备还包括:
写控制单元,用来在接收单元每次新接收到一个分组时,在删除在积累单元中积累的一个或多个分组中间的最老分组后,把新接收的分组写入到积累单元中。
5.权利要求4的广播系统,其中
该预定的时间周期是根据传输路径故障持续的时间周期的统计值被确定的。
6.权利要求1的广播系统,其中
当由于出现传输路径故障而重现一个或多个分组时,接收设备可以在积累单元中积累的一个或多个分组上叠加一个类似噪声的信号。
7.权利要求1的广播系统,其中
该接收设备被配备以导引灯,它按照把正常状态与异常状态区分开的方式发光,其中在正常状态下重现第二数字流,以及在异常状态下重现第一数字流。
8.权利要求2的广播系统,其中
如果传输路径故障持续超过预定的时间周期,在该预定的时间周期期间,一个或多个分组被积累在积累单元中,则接收设备重现辅助数据,以便补充该积累的分组的重现。
9.权利要求1的广播系统,其中
该接收设备还包括:
操作接收单元,用来接收用户请求实时重现的输入操作;以及
开关单元,用来在操作接收单元接收到用户的输入操作时,从重现第二数字流切换到重现第一数字流。
10.权利要求1的广播系统,其中
发送设备的生成单元包括两个编码器,它们通过对模拟信号执行可变长度编码而分别生成该第一数字流和第二数字流。
11.一种包括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广播系统,该发送设备包括:
生成单元,用来通过以不同的编码比特速率分别编码同一个信号,而生成第一数字流、第二数字流和第三数字流,其中用于第一数字流的编码比特速率是这些编码比特速率中间的最低值,用于第二数字流的编码比特速率是用于第一和第三数字流的编码比特速率之间的中间值,以及用于第三数字流的编码比特速率是这些编码比特速率中间的最高值;以及
发送单元,用来在传输路径上发送该第一、第二和第三数字流,而同时使第二数字流延迟时间周期T1,和使第三数字流延迟时间周期T2,其中T2>T1,
该接收设备包括:
积累单元,用来积累从发送设备接收的第一和第二数字流部分;
重现单元,用来在正常状态下重现第三数字流;以及
重现控制单元,用来在传输路径的故障持续时间周期T2或更长的时间的情况下,使得重现单元不重现该第三数字流,而重现积累单元中积累的该第二数字流部分,以及在重现被积累在积累单元中的该第二数字流部分后,重现被积累在积累单元中的该第一数字流部分。
12.一种包括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广播系统,该发送设备包括:
第一生成单元,用来通过以不同的编码比特速率编码同一个信号,而生成第一音频流和第二音频流,其中用于第一音频流的编码比特速率低于用于第二音频流的编码比特速率;以及
第二生成单元,用来通过以不同的编码比特速率编码同一个信号,而生成第一视频流和第二视频流,其中用于第一视频流的编码比特速率低于用于第二视频流的编码比特速率;以及
发送单元,用来在传输路径上发送第一和第二音频流与第一和第二视频流,而同时使该第二视频流延迟时间周期T1,和使该第二音频流延迟时间周期T2,其中T2>T1,
该接收设备包括:
第一积累单元,用来积累在直至当前时间的时间周期T1期间接收的第一视频流部分;
第二积累单元,用来积累在直至当前时间的时间周期T2期间接收的第一音频流部分;
重现单元,用来在正常状态下重现第二视频流和第二音频流;以及
重现控制单元,用来在传输路径的故障持续时间周期T2或更长的时间的情况下,使得重现单元对于时间周期T1重现(i)在第一积累单元中积累的该第一视频流部分和(ii)在第二积累单元中积累的该第一音频流部分,以及在时间周期T1后重现在第二积累单元中积累的该第一音频流部分。
13.一种在包括发送设备的广播系统中使用的接收设备,该发送设备通过以不同的编码比特速率编码同一个信号而生成第一数字流和第二数字流,其中第一数字流的编码比特速率低于第二数字流的编码比特速率,以及在传输路径上发送该第一和第二数字流而同时使该第二数字流相对于第一数字流进行延时,该接收设备包括:
重现单元,用来在正常状态下重现该第二数字流;以及
重现控制单元,用来在出现传输路径故障的情况下,使得该重现单元不重现该第二数字流而重现在发生传输路径故障之前接收的该第一数字流的一部分。
14.权利要求13的接收设备,还包括:
接收单元,用来接收对于每个数字流的、组成该第一和第二数字流的分组;以及
积累单元,用来积累在直至当前时间的预定时间周期期间由该接收单元接收的该第一数字流的一个或多个分组,其中
如果发生传输路径故障,则该重现控制单元使得该重现单元重现被积累在该积累单元中的第一数字流的一个或多个分组。
15.权利要求14的接收设备,其中
该预定的时间周期等于第二数字流被发送单元延迟的时间周期。
16.权利要求14的接收设备,还包括:
写控制单元,用来在接收单元每次新接收到一个分组时,在删除在积累单元中积累的一个或多个分组中间的最老分组后,把新接收的分组写入到积累单元中。
17.权利要求16的接收设备,其中
该预定的时间周期是根据传输路径故障持续的时间周期的统计值被确定的。
18.权利要求13的接收设备,其中
当由于出现传输路径故障而重现一个或多个分组时,接收设备可以在积累单元中积累的一个或多个分组上叠加一个类似噪声的信号。
19.权利要求13的接收设备,其中
该接收设备被配备以导引灯,它按照把正常状态与异常状态区分开的方式发光,其中在正常状态下重现具有延时的第二数字流,以及在异常状态下重现不带有延时的第一数字流。
20.权利要求13的接收设备,其中
如果传输路径故障持续超过预定的时间周期,在该预定的时间周期期间,一个或多个分组被积累在积累单元中,则接收设备重现辅助数据,以便补充该积累的分组的重现。
21.权利要求13的接收设备,还包括:
操作接收单元,用来接收用户请求实时重现的输入操作;以及
开关单元,用来在操作接收单元接收到用户的输入操作时,从重现第二数字流切换到重现第一数字流。
22.一种在包括发送设备的广播系统中使用的接收设备,该发送设备通过以不同的编码比特速率分别编码同一个信号,而生成第一数字流、第二数字流和第三数字流,其中用于第一数字流的编码比特速率是这些编码比特速率中间的最低值,用于第二数字流的编码比特速率是用于第一和第三数字流的编码比特速率之间的中间值,以及用于第三数字流的编码比特速率是这些编码比特速率中间的最高值,以及在传输路径上发送该第一、第二和第三数字流,而同时使第二数字流延迟时间周期T1,和使第三数字流延迟时间周期T2,其中T2>T1,该接收设备包括:
积累单元,用来积累从发送设备接收的第一和第二数字流部分;
重现单元,用来在正常状态下重现该第三数字流;以及
重现控制单元,用来在传输路径的故障持续时间周期T2或更长的时间的情况下,使得重现单元不重现第三数字流,而重现积累单元中积累的第二数字流部分,以及在重现被积累在积累单元中的第二数字流部分后,重现被积累在积累单元中的第一数字流部分。
23.一种在包括发送设备的广播系统中使用的接收设备,该发送设备通过以不同的编码比特速率编码同一个信号而生成第一音频流和第二音频流,其中用于该第一音频流的编码比特速率低于用于该第二音频流的编码比特速率,通过以不同的编码比特速率编码同一个信号而生成第一视频流和第二视频流,其中用于第一视频流的编码比特速率低于用于第二视频流的编码比特速率,以及在传输路径上发送第一和第二音频流与第一和第二视频流,而同时使该第二视频流延迟时间周期T1,和使该第二音频流延迟时间周期T2,其中T2>T1,该接收设备包括:
第一积累单元,用来积累在直至当前时间的时间周期T1期间接收的第一视频流部分;
第二积累单元,用来积累在直至当前时间的时间周期T2期间接收的第一音频流部分;
重现单元,用来在正常状态下重现该第二视频流和第二音频流;以及
重现控制单元,用来在传输路径的故障持续时间周期T2或更长的时间的情况下,使得重现单元对于时间周期T1重现(i)在第一积累单元中积累的该第一视频流部分和(ii)在第二积累单元中积累的第一音频流部分,以及在时间周期T1后重现在第二积累单元中积累的第一音频流部分。
24.一种使得计算机执行在包括发送设备的广播系统中的接收处理的程序,该发送设备通过以不同的编码比特速率编码同一个信号而从同一个信号源生成第一数字流和第二数字流,其中该第一数字流的编码比特速率低于该第二数字流的编码比特速率,以及在传输路径上发送该第一和第二数字流而同时使该第二数字流相对于第一数字流进行延时,该接收处理包括:
用于在正常状态下重现该第二数字流的重现步骤;以及
重现控制步骤,用于在出现传输路径故障时,使得重现步骤不重现第二数字流而重现在发生传输路径故障之前接收的第一数字流的一部分。
25.权利要求24的程序,其中
该计算机包括:
接收单元,用来接收对于每个数字流的、组成第一和第二数字流的分组;以及
积累单元,用来积累在直至当前时间的预定的时间周期期间由该接收单元接收的该第一数字流的一个或多个分组,其中
如果发生传输路径故障,则该重现控制步骤使得重现步骤重现被积累在积累单元中的第一数字流的一个或多个分组。
26.权利要求25的程序,其中
该预定的时间周期等于第二数字流被发送设备延迟的时间周期。
27.权利要求25的程序,其中
接收处理还包括:
写控制步骤,用于在接收单元每次新接收到一个分组时,在删除在积累单元中积累的一个或多个分组中间的最老分组后,把新接收的分组写入到积累单元中。
28.权利要求27的程序,其中
该预定的时间周期是根据传输路径故障持续的时间周期的统计值被确定的。
29.权利要求24的程序,其中
该计算机还包括:
操作接收单元,用来接收用户请求实时重现的输入操作;以及
接收处理还包括:
切换步骤,用来在操作接收单元接收到用户的输入操作时,从重现第二数字流切换到重现第一数字流。
30.一种使得计算机执行在包括发送设备的广播系统中的接收处理的程序,该发送设备通过以不同的编码比特速率编码同一个信号,而生成第一数字流、第二数字流和第三数字流,其中用于该第一数字流的编码比特速率是这些编码比特速率中间的最低值,用于第二数字流的编码比特速率是用于第一和第三数字流的编码比特速率之间的中间值,以及用于第三数字流的编码比特速率是这些编码比特速率中间的最高值,以及在传输路径上发送该第一、第二和第三数字流,而同时使第二数字流延迟时间周期T1,和使第三数字流延迟时间周期T2,其中T2>T1,该计算机包括:
积累单元,用来积累从发送设备接收的第一和第二数字流部分;
接收处理包括:
用来在正常状态下重现第三数字流的重现步骤;以及
重现控制步骤,用来在传输路径的故障持续时间周期T2或更长的时间周期的情况下,使得该重现步骤不重现第三数字流,而重现积累单元中积累的该第二数字流部分,以及在重现被积累在积累单元中的该第二数字流部分后,重现被积累在积累单元中的该第一数字流部分。
31.一种使得计算机执行在包括发送设备的广播系统中的接收处理的程序,该发送设备通过以不同的编码比特速率编码同一个信号而生成第一音频流和第二音频流,其中用于第一音频流的编码比特速率低于用于第二音频流的编码比特速率,通过以不同的编码比特速率编码同一个信号而生成第一视频流和第二视频流,其中用于第一视频流的编码比特速率低于用于第二视频流的编码比特速率,以及在传输路径上发送该第一和第二音频流与第一和第二视频流,而同时使第二视频流延迟时间周期T1,和使第二音频流延迟时间周期T2,其中T2>T1,该计算机包括:
第一积累单元,用来积累在直至当前时间的时间周期T1期间接收的该第一视频流部分;以及
第二积累单元,用来积累在直至当前时间的时间周期T2期间接收的该第一音频流部分,
接收处理包括:
用来在正常状态下重现第二视频流和第二音频流的重现步骤;以及
重现控制步骤,用来在传输路径的故障持续时间周期T2或更长的时间的情况下,使得重现步骤对于时间周期T1重现(i)在第一积累单元中积累的该第一视频流部分和(ii)在第二积累单元中积累的第一音频流部分,以及在时间周期T1后重现在第二积累单元中积累的该第一音频流部分。
CNB031550894A 2002-08-27 2003-08-27 具有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广播系统、接收设备、和程序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965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47695/2002 2002-08-27
JP247695/02 2002-08-27
JP2002247695A JP4157340B2 (ja) 2002-08-27 2002-08-27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を含む放送システム、受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89309A true CN1489309A (zh) 2004-04-14
CN100539651C CN100539651C (zh) 2009-09-09

Family

ID=31492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5508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9651C (zh) 2002-08-27 2003-08-27 具有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广播系统、接收设备、和程序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286601B2 (zh)
EP (1) EP1394973B1 (zh)
JP (1) JP4157340B2 (zh)
CN (1) CN100539651C (zh)
DE (1) DE60332692D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77582A (zh) * 2008-06-26 2011-05-25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高品质内容生成系统及其方法和程序
CN103532921A (zh) * 2012-07-06 2014-01-2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文件发送方法、文件接收方法、服务器以及终端
CN105681682A (zh) * 2016-01-19 2016-06-15 广东威创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视频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7615773A (zh) * 2015-05-27 2018-01-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接收装置、影像显示装置、语音输出装置和接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44907A1 (de) 2001-09-12 2003-04-03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Sendeanordnung, insbesondere für den Mobilfunk
US20050050557A1 (en) * 2003-08-28 2005-03-03 Gabryjelski Henry P. Adaptive multiple concurrent CD/DVD streaming algorithms
US7305056B2 (en) * 2003-11-18 2007-12-04 Ibiquity Digital Corporation Coherent tracking for FM in-band on-channel receivers
US7818444B2 (en) 2004-04-30 2010-10-19 Move Networks, Inc.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bitrate content streaming
EP1746751B1 (en) * 2004-06-02 2009-09-30 Panasonic Corporation Audio data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audio data receiving method
US7546088B2 (en) * 2004-07-26 2009-06-09 Ibiquity Digita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lending an audio signal in an in-band on-channel radio system
US10726822B2 (en) 2004-09-27 2020-07-28 Soundstreak,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mote digital content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US7673063B2 (en) * 2004-10-15 2010-03-02 Motorola, Inc. Methods for streaming media data
JP4615958B2 (ja) * 2004-10-15 2011-01-19 クラリオン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放送の送出装置、受信装置およびデジタル放送システム
US20080196061A1 (en) * 2004-11-22 2008-08-14 Boyce Jill Macdonal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Change in Dsl System
US20060127059A1 (en) * 2004-12-14 2006-06-15 Blaise Fanning Media player with high-resolution and low-resolution image frame buffers
GB2427338B (en) * 2005-06-17 2010-01-20 Univ Cambridge Tech Restoring corrupted audio signals
JP4859412B2 (ja) * 2005-08-26 2012-01-25 クラリオン株式会社 ディ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ディジタル放送受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KR20070040285A (ko) * 2005-10-11 2007-04-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모바일 디지털 방송 수신기
JP4525634B2 (ja) * 2006-05-18 2010-08-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
WO2007139073A1 (ja) * 2006-06-01 2007-12-0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コンテンツ再生装置
JP5358874B2 (ja) * 2006-09-05 2013-12-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JP4962119B2 (ja) * 2007-04-27 2012-06-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機
US9516375B2 (en) 2008-12-02 2016-12-06 Orckit Ip, Llc Edge optimized transrating system
US8374254B2 (en) * 2008-12-15 2013-02-12 Sony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Multimedia stream combining
US20100150245A1 (en) * 2008-12-15 2010-06-17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Multimedia Stream Selection
EP2805464B1 (en) * 2012-01-20 2016-05-04 Sonova AG Wireless sound transmission and method
US9313138B2 (en) * 2012-08-17 2016-04-12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daptive switching of multicast content delivery to optimize bandwidth usage
US9357215B2 (en) * 2013-02-12 2016-05-31 Michael Boden Audio output distribution
US20140281011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Watchitoo,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plicating a media stream
JP6277646B2 (ja) * 2013-09-25 2018-02-14 富士通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受信方法,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21465A (ja) * 1990-12-21 1992-08-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記録装置
JP3135417B2 (ja) 1993-05-26 2001-02-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放送方式および放送送受信システムおよび放送受信機
US5745777A (en) * 1994-05-10 1998-04-28 Seiko Communications Holding N.V. Analyzer for frequency modulated signals
NL9401150A (nl) 1994-07-12 1996-02-01 Nederland Ptt Werkwijze voor het aan een ontvangzijde aanbieden van een van een zendzijde afkomstig eerste aantal videosignalen, alsmede systeem, alsmede zender, alsmede netwerk, en alsmede ontvanger.
JP3329351B2 (ja) * 1994-07-22 2002-09-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双方向放送システムおよび返信システム
DE19549621B4 (de) 1995-10-06 2004-07-01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Vorrichtung zum Codieren von Audiosignalen
US5886276A (en) * 1997-01-16 1999-03-23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resolution scalable audio signal encoding
US6182031B1 (en) * 1998-09-15 2001-01-30 Intel Corp. Scalable audio coding system
US6430401B1 (en) 1999-03-29 2002-08-06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Technique for effectively communicating multiple digital representations of a signal
US6842724B1 (en) 1999-04-08 2005-01-11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start-up delay in data packet-based network streaming applications
US6785523B2 (en) * 2001-05-04 2004-08-31 Atheros Communications, Inc. Self-correlation detection in automatic gain calibration
US6756854B2 (en) * 2002-10-31 2004-06-29 Aeroflex Powell, Inc. Digitally controlled angle noise signal generator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77582A (zh) * 2008-06-26 2011-05-25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高品质内容生成系统及其方法和程序
CN102077582B (zh) * 2008-06-26 2014-04-16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高品质内容生成系统及其方法和程序
CN103532921A (zh) * 2012-07-06 2014-01-2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文件发送方法、文件接收方法、服务器以及终端
CN107615773A (zh) * 2015-05-27 2018-01-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接收装置、影像显示装置、语音输出装置和接收方法
CN105681682A (zh) * 2016-01-19 2016-06-15 广东威创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视频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5681682B (zh) * 2016-01-19 2019-06-14 广东威创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视频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39651C (zh) 2009-09-09
JP4157340B2 (ja) 2008-10-01
JP2004088507A (ja) 2004-03-18
EP1394973A3 (en) 2005-05-04
US20040105505A1 (en) 2004-06-03
EP1394973B1 (en) 2010-05-26
US7286601B2 (en) 2007-10-23
EP1394973A2 (en) 2004-03-03
DE60332692D1 (de) 2010-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489309A (zh) 具有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广播系统、接收设备、和程序
CN1205760C (zh) 传送设备、接收设备以及接收方法
CN1706146A (zh) 流式媒体
CN1768374A (zh) 音频处理
CN1788491A (zh) 用于在服务信息中发信号通知时间分片参数的方法
CN1745582A (zh) 无伪像的健壮模式交错播送
CN1311424C (zh) 音频数据内插、关联信息制作、内插信息发送装置和方法
KR102654232B1 (ko) 데이터 처리 장치 및 데이터 처리 방법
CN1830164A (zh) 面向携带终端的传输方法以及装置
CN1745551A (zh) 通信控制装置、通信终端装置、服务器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CN1236228A (zh) 纠错编码方法和装置,数据传输方法,接收方法和接收机
CN1960260A (zh) 为不同类型的终端提供iptv业务的方法和iptv业务系统
CN1868213A (zh) 内容接收设备、视频/音频输出定时控制方法及内容提供系统
WO2011003302A1 (zh)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中分级传送、接收方法与装置
CN1914924A (zh) 数字广播系统和数字广播发射与接收方法
CN1168272C (zh) 复合数据接收装置
CN1253809C (zh) 数据重放装置及数据重放方法
CN1705017A (zh) 数字信息再生装置和方法
CN101047476A (zh) 一种选择调制方式的方法和装置
CN1513261A (zh) 多视图存储广播服务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902845A (zh) 数字麦克风
CN1160959C (zh) 数字广播接收机、记录装置和数据记录方法
CN101043645A (zh) 流媒体节目互动实现方法及其系统
CN1161889C (zh) 数码多个数据信息信号的装置和方法和解码装置
CN1126907A (zh) 信息编码方法和装置,信息译码方法和装置及记录载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09

Termination date: 20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