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43431A - 在电信系统中合并不同的传输技术 - Google Patents

在电信系统中合并不同的传输技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43431A
CN1443431A CN01812918A CN01812918A CN1443431A CN 1443431 A CN1443431 A CN 1443431A CN 01812918 A CN01812918 A CN 01812918A CN 01812918 A CN01812918 A CN 01812918A CN 1443431 A CN1443431 A CN 14434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interworking gateway
section point
message
addr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18129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43431B (zh
Inventor
P·维拉斯
D·科姆斯托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Original Assignee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filed Critical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ublication of CN14434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434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4434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43431B/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04LAN interconnection over a backbone network, e.g. Internet, Frame Re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10Mapping addresses of different typ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04LAN interconnection over a backbone network, e.g. Internet, Frame Relay
    • H04L12/4608LAN interconnection over ATM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6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networks having differing types of switching systems, e.g. gatew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08Protocols for interworking; Protocol co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04L69/169Special adaptations of TCP, UDP or IP for interworking of IP based networks with other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40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4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for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 H04Q11/0428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e. 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digitised signals, e.g. speech, data, telecentral, television signals
    • H04Q11/0478Provisions for broadband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54Store-and-forwar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Packet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01Transfer mode dependent, e.g. ATM
    • H04L2012/5629Admission control
    • H04L2012/563Signalling, e.g. protocols, reference mod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54Store-and-forwar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Packet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01Transfer mode dependent, e.g. ATM
    • H04L2012/5638Services, e.g. multimedia, GOS, QOS
    • H04L2012/5646Cell characteristics, e.g. loss, delay, jitter, sequence integrity
    • H04L2012/5652Cell construction, e.g. including header, packetisation, depacketisation, assembly, reassembly
    • H04L2012/5653Cell construction, e.g. including header, packetisation, depacketisation, assembly, reassembly using the ATM adaptation layer [AAL]
    • H04L2012/5656Cell construction, e.g. including header, packetisation, depacketisation, assembly, reassembly using the ATM adaptation layer [AAL] using the AAL2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6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transport layer [OSI layer 4]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在包括应用层和传输层的多层电信系统中,在不终止应用层信令或者不涉及在应用层控制平面上的技术互通(例如,没有应用信令中的互通)的情况下不同的传输技术被互通。在各种说明的实施方案中,应用层是无线电信系统的无线电网络层。在本发明的至少某些实施方案中传输层互通功能位于在无线电接入网(RAN)的两个节点(26,N)之间的接口上。互通功能可以位于单独的节点上,或者在具有ATM和互联网协议(IP)接口的节点之一里。有多种实现本发明的互通的模式,不管影响哪个接口(例如,Iur接口、Iu接口、或Iub接口)。第一种互通模式涉及与q.aa12信令的互通。有多种实现与q.aa12信令互通的方式或选项。第一种这样的示例选项是在IP网上使用IP特定信令协议。第二种示例选项是在IP网上使用去往/来自IP节点的q.aa12信令。在其方面之一,本发明还提供如果在接口(Iur接口、Iu接口、或Iub接口)的两侧的节点是IP连接节点时的优化特性。另一种互通模式涉及通过参考传输层互通网关获得地址和绑定识别符参数以便被包括在应用信令消息中。实现本发明的互通的另一种模式涉及隧道。

Description

在电信系统中合并不同的传输技术
                     背景
本申请要求2000年5月22日提出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号60/205,569的优先权,其合并在这里供参考。本申请涉及2000年12月12日提出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号09/734,040,其合并在这里供参考。
1.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信,并且特别涉及电信系统中不同的传输技术的互通。
2.相关技术以及其他考虑
在典型的小区无线电系统中,移动用户设备单元(UE)通过无线电接入网(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通信。用户设备单元(UE)可以是移动站如移动电话(“小区”电话)以及带有移动终端的膝上电脑,并且因此可以是,例如,与无线电接入网通信语音和/或数据的便携的、袖珍的、手持的、内藏计算机的、或者安装在车上的移动设备。
无线电接入网(RAN)覆盖被划分成小区区域的地理区域,每个小区区域由一个基站服务。小区是在基站站点的无线电基站设备在其中提供无线电覆盖的地理区域。每个小区典型地由在小区中广播的一个唯一的身份来识别。基站在空中接口(例如,无线电频率)上与基站范围内的用户设备单元(UE)通信。在无线电接入网中,几个基站典型地连接到(例如,通过陆上陆线或微波)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无线电网络控制器,有时也称为基站控制器(BSC),管理并且协调连接到其中的多基站的不同的活动。无线电网络控制器连接到核心网。
无线电接入网的一个例子是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陆地无线电接入网(UTRAN)。UTRAN是在某些方面建立在欧洲发展起来的被称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无线电接入技术上的第三代系统。UTRAN基本上是宽带码分多址(W-CDMA)系统。
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的,在W-CDMA技术中通用频段允许用户设备单元(UE)和多基站之间同时通信。在接收站通过基于高速代码,如伪噪声(PN)码的使用的扩频CDMA波形特性来区别占用通用频段的信号。这些高速PN码用于调制从基站和用户设备单元(UE)发送的信号。发送器站利用不同的PN码(或PN码在时间上的偏移量)生成可以在接收站被单独解调的信号。高速PN调制还允许接收站通过合并发送的信号的几个不同传播路径来有利地生成来自单一发送站的接收信号。因此,在CDMA中,当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进行连接的切换时用户设备单元(UE)不需要转换频率。结果,目的地小区可以在发起小区继续为该连接服务的同时支持到用户设备单元(UE)的连接。因为用户设备单元(UE)在切换期间总是通过至少一个小区通信,因此通话没有中断。因此,有术语“软切换”。与硬切换相反,软切换是“在中断之前进行”的转换操作。
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陆地无线电接入网(UTRAN)适合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连接。在这点上,在UTRAN中电路交换连接涉及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与移动交换中心(MSC)通信,其进而连接到可以是(例如)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和/或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面向连接的外部核心网。另一方面,在UTRAN中分组交换连接涉及无线电网络控制器与GPRS业务支持节点(SGSN)通信,其进而又通过骨干网和网关GPRS支持节点(GGSN)连接到分组交换网(例如互联网、X.25外部网)。
在UTRAN中有几种感兴趣的接口。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和核心网之间的接口称为“Iu”接口。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和其基站(BS)之间的接口称为“Iub”接口。用户设备单元(UE)和基站之间的接口称为“空中接口”或“无线电接口”或“Uu接口”。在一些例子中,连接涉及服务或源RNC(SRNC)和目标或漂移RNC(DRNC),SRNC控制该连接但是由DRNC处理该连接的一个或多个不同的支路(在这一点上,参见1998年3月6日提出的名为“TelecommunicationsInter-Exchange Measurement Transfer(电信交换间测量转移)”的美国专利申请号09/035,821;以及1998年3月6日提出的名为“Telecommunications Inter-Exchange Congestion Control(电信交换间拥塞控制)”的美国专利申请号09/035,788,两者都合并在这里供参考)。SRNC和DRNC之间的接口称为“Iur”接口。
在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中,业务由非评估层(NAS)业务识别符(NAS业务ID)在UMTS结构的非接入层等级上识别。在UMTS结构的接入层等级上,由无线电接入载体(RAB)识别符(RABID)在Iu接口上以及由一个或多个无线电载体(RB)识别符(RBID)在无线电接口(例如,空中接口)上识别每个业务。因此每个NAS业务链接到一个无线电接入载体(RAB),并且每个无线电接入载体(RAB)链接到一个或多个无线电载体(RB)。一个或多个无线电载体(RB)在Iur、Iub以及无线电接口链接到一个传输信道,例如,链接到通用传输信道或者链接到专用的传输信道(DCH)。
一个称为第三代合作项目(3GPP)的项目已经开始进一步发展UTRAN和基于GSM的接入网技术。在如3GPP R99标准规定的UTRAN的无线电接入网中,需要在无线电接入网的节点之间传输数据。这些节点可以是例如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节点和基站节点。例如,可以在两个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节点,或者在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节点和基站节点之间传输数据。
一般在无线电接入网的节点之间传输的数据有两种基本分类。第一种数据类型是用户数据,其一般是最终在无线电(空中)接口上传送的数据(在空中接口上从用户设备单元(UE)发送或者从中接收的数据)。第二种类型的数据是控制信令,例如用于在无线电接入网内的节点之间控制的信令。通常,这两种类型的数据的传输被组织为单独的传输网。也就是,用户数据在用户数据传输网上传送,而控制信令在信令传输网上传送。还有与用户数据相关的控制数据,这样的控制数据在用户数据传输网上传送。
对于第三代合作项目(3GPP)规定的UMTS R99标准,选择AAL2/ATM作为WCDMA无线电接入网(例如UTRAN)的用户数据传输。异步传输模式技术(ATM)是利用异步时分多路技术的面向分组的传输模式。分组称为信元并且具有固定长度。一个ATM信元由53个八位字节组成,其中五个形成头并且48个构成“有效负荷”或信元的信息部分。ATM信元的头包括两个数,用于识别信元要在其上传播的ATM网中的连接,特别是VPI(虚通路标识符)和VCI(虚信道标识符)。一般,虚通路是在网络的两个交换节点之间定义的主要路径;虚信道是各别主要路径上的一个特定连接。
已经开发了用于说明ATM分层的协议参考模型。协议参考模型层包括(从较低到较高层)物理层(包括物理介质子层和传输会聚子层两个)、ATM层、以及ATM适配层(AAL)、以及更高层。AAL层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将更高层协议数据单元(PDU)映射为ATM信元的信息域或者相反来将更高层与ATM层的特定特征相隔离。
有几个不同的AAL类型或分类,包括AAL0、AAL1、AAL2、AAL3/4、以及AAL5。AAL2是由ITU建议I.363.2规定的标准。AAL2分组包括三个八位字节分组头,以及分组有效负荷。AAL2分组头包括一个8比特信道识别符(CID)、一个6比特长指示符(LI)、一个五比特用户到用户指示符(UUI)、以及一个五比特头错误控制(HEC)。传送用户数据的AAL2分组有效负荷可以从一个到45个八位字节不同。
虽然对于3GPP R99标准在WCDMA无线电接入网(例如UTRAN)中选择AAL2/ATM作为用户数据传输,但是UTRAN结构被构建来适合不同于ATM的传输技术。促进对其他传输技术的这样的适应的UTRAN的一个方面是UTRAN被仔细地分为无线电网络层和传输层的事实。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无线电网络层在线L之上,而传输层在线L之下。无线电网络层和传输层每个都有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对于用户数据的传输,这种分层暗示已经规定了单独的帧处理(FP)协议作为无线电网络层的一部分(例如,用于用户数据的格式化和相关控制数据的添加)。这个帧处理(FP)协议假设来自传输层的特定业务。
图1说明根据3GPP R99标准操作的第一节点1-26。节点1-N是也根据3GPP R99标准操作的另一个节点。节点1-26和节点1-N通过Iux接口通信。在描述符“Iux接口”中,“x”指示接口是通称的,并且可以是,例如Iub接口(在这种情况下节点1-N是基站节点),或者Iur接口(在这种情况下节点1-N是另一个RNC节点),或者Iu接口(在这种情况下节点1-N是核心网节点)。如上所述,图1不显示物理层,其可以是节点1-26和节点1-N之间的优选的是双向的链路。
图1还显示了节点1-26和节点1-N之间的几种类型的信令。在无线电网络层的控制平面上,节点1-26和节点1-N都执行涉及节点1-26和节点1-N之间应用控制信令的“应用”。在图1中,由标记为“A-XP”的线描述该应用控制信令。在无线电网络层的用户平面上,用户平面业务量如由标记为“Iux FP”的线所指示的出现。
根据3GPP R99标准,传输载体的建立一般(但不总是)由服务无线电网络控制器(SRNC)启动作为无线电网络层(RNL)过程执行的一部分。通过其SRNC启动传输载体的无线电网络层过程有四个基本步骤。作为第一步,启动该(RNL)过程的节点在无线电网络层的控制平面上向其他节点发送应用消息(应该启动控制消息),启动无线电网络层过程。对于Iu接口,启动控制消息的应用包括地址和参照(例如,捆绑标识)。作为第二步,接收该应用启动应用消息的节点返回一个应用启动应答消息。为Iur和Iub接口上传输载体的建立,该应用启动应答消息包括对于接收节点(例如图1中的UMTS节点1-N)的地址和参照(例如,捆绑标识)。作为第三步,SRNC利用传输层里的特定传输信令来发送传输载体建立请求消息。3GPP已经采用接入链路连接应用协议(ALCAP)作为通用名称来指示用于传输载体建立的协议,例如用于传输层控制平面信令的名字。对于由3GPP R99标准实现的AAL2/ATM用户数据传输方案,ALCAP协议是Q.2630.1协议,也称为q.aal2。接收节点(例如,图1中的UMTS节点1-N)接收在传输载体建立请求消息中传送的传输载体相关信息并且利用地址和参考(例如,在Iur和Iub接口的情况下,在第二个上述消息中返回的地址和参考)将传输载体与前面的无线电网络层过程相关联。作为第四步,接收节点发送回建立确认消息。直到发起节点接收到建立确认消息才建立传输载体。当建立传输载体时,其被通信到发起RNL过程的UMTS节点(例如UMTS节点1-26)的较高层。
考虑到被构造来适应除ATM之外的传输技术的UTRAN结构,已经考虑互联网协议(IP)作为另一种传输技术。在这点上,需要IP顶部的一些适配协议以便如AAL2协议所提供的向帧处理(FP)协议提供业务。这样的适配协议的一个例子是XTP协议,其在2000年12月12日提出的美国专利申请号09/34,040中公开,合并在这里供参考。这样的适配协议特别提供了IP网络端点和顺次发送中连接识别。有两种主要的方式建立IP传输载体。一种方式是在无线电网络层应用信令中包含IP地址和IP端点识别符,并且在两个方向上交换IP地址和IP端点识别符。另一种方式是有单独的信令来交换这个信息。
AAL2和互联网协议(IP)之间的互通迄今已经涉及无线电网络层和传输层两个控制平面。在这种情况下,在两个阶段执行应用层信令。第一个阶段涉及首先到用做该信令网关的节点的信令。在该网关节点应用信令终止,并且传输相关的信息从ATM改变为IP或者相反。然后将这个传输信息提供给传输互通功能的传输层。但是,对于有些应用如3GPP UTRAN,这种技术发展水平的互通不满足将传输技术从无线电网络层(例如,应用)信令中分离出来的结构化要求。
当引入如互联网协议(IP)的新的传输技术时,必须考虑已经实施的网络的移植方面。这意味着,例如,对于操作员必须可能操作其中UTRAN的一部分使用AAL2/ATM传输,并且其他部分使用互联网协议(IP)的网络。而且,新的节点必须能够与老节点以向后兼容的方式互通。假定在如UTRAN的无线电网中的所有RNC节点应该能够彼此到达的考虑,新的传输技术的引入会有问题。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是要求连接到互联网协议(IP)网络的所有新节点也连接到已有的AAL2/ATM网络以便在两个传输网上允许到达性。但是,这样的要求在新节点的部署上加上了不切实际的限制。
本发明所需要的以及一个目的是用于互通包括应用层和传输层的多层电信系统中不同的传输技术的技术。
发明简述
在包括应用层和传输层的多层电信系统中,不需要终止应用层信令或不需要涉及应用层的控制平面的技术互通(例如,不需要在应用信令上互通)而使不同的传输技术互通。在各种说明的实施方案中,应用层是无线电信系统的无线电接入网(RAN)。
在本发明的至少某些实施方案中,互通功能位于无线电接入网(UTRAN)的两个节点之间的传输接口上,或者位于无线电接入网(UTRAN)的一个节点(例如RNC节点)和一个核心网节点之间的接口上。互通功能可以位于是具有ATM和互联网协议(IP)接口两者的另一个UMTS节点的单独的节点上。不管影响哪种接口(例如,Iur接口、Iub接口或Iu接口),实现本发明的互通有多种模式。
第一种互通模式涉及与q.aal2信令的互通。有多种实现与q.aal2信令互通的方式或选项。第一种这样的示例选项是在IP网上使用IP特定信令协议。第二种示例选项是使用IP网上去往/来自IP节点(例如IP连接的RAN或UMTS节点)的q.aal2信令。
在其一个方面,本发明还提供如果在接口(Iu接口、Iur接口或Iub接口)两侧的节点是IP连接的节点的优化特性。本优化特性促进两个节点实际上是否是IP连接的节点以及(如果是)则允许在应用信令消息中交换IP信息的确定。为实现这个确定和可能的交换,第一节点(是IP连接节点)为在发送到发起应用控制消息的第二节点的IP传输载体容器中的上行链路业务量包括其IP地址和IP端点识别符。如果从应用控制响应消息的第二节点接收到IP传输载体容器,则认为传输载体被建立。否则,如果没有从第二节点接收到IP传输载体容器,则由第一节点调用本发明的互通。
另一种互通模式涉及通过与传输层互通网关商量来获得包含在应用信令消息中的地址以及绑定识别符参数。在这种模式中,第一节点不是IP连接节点,但是第二节点是IP连接节点。一从第一节点接收到启动应用消息,第二节点就从传输层互通网关获得互通网关的网络地址以及互通网关的绑定识别符以便发送回第一节点。而且,第二节点建立与互通网关的双向IP连接。然后第一节点可以使用互通网关的网络地址以及互通网关的绑定识别符来建立与互通网关的连接。
实现本发明的互通的另一种模式涉及隧道。当不需要在发送数据之前建立传输连接并且哪个节点发起AAL2连接无关紧要时可以使用隧道机制。在隧道中,建立在IP和AAL2侧的两个独立的单向流。对于隧道,载体传输信息可以包括在应用信令消息中。
本发明还包含多个互通步骤的潜在使用。例如,可以是IP-ATM-IP互通的多个步骤(例如,IP/ATM互通后面跟随ATM/IP互通)。替代的,可以是ATM-IP-ATM互通的多个步骤。
                       附图简述
从如附图中说明的优选实施方案的下列更特别的描述中本发明的前述以及其他目的、特点和优点将很显然,其中遍及各种视图参考符号指相同的部分。附图不必须按比例,重点在于强调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说明例如无线电接入网的两个节点之间分层的示意图。
图2A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互通网关的示例位置的示例移动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B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的互通节点的示例位置的示例移动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C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的互通节点的示例位置的示例移动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3A和3B是显示利用q.aal2信令的本发明的示例传输层互通技术的示意图。
图4A和4B是显示在IP网上利用IP特定信令协议来实现图3A和图3B的互通技术的选项的示意图。
图4A(1)和图4B(1)是显示当分别在图4A和图4B中描述的选项中发送用户数据时包括的基本信息的示意图。
图5A和5B是显示利用在IP网上去往/来自IP节点的q.aal2信令来实现图3A和图3B的互通技术的选项的示意图。
图5A(1)和图5B(1)是显示当分别在图5A和图5B中描述的选项中发送用户数据时包括的基本信息的示意图。
图6A和图6B是显示用于图5A和图5B选项的选项,分别在ATM网和IP网上的协议层的示意图。
图7A、图7B和图7C是说明促进确定两个节点实际上是否是IP连接节点并且如果是则允许交换IP信息,但是其否则采用互通的示例优化特性的各种情景的示意图。
图8是显示利用与应用信令的互通的本发明的示例互通技术的示意图。
图9A和图9B是显示利用隧道的本发明的示例互通技术的示意图。
图10A和图10B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互通的多个阶段或步骤的示例的示意图。
                        详细描述
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说明而不是限制的目的,提出特定的细节如特殊的结构、接口、技术等以便提供对本发明的彻底的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很显然可以在背离这些特定细节的其他实施方案中实践本发明。在其他例子中,忽略众所周知的设备、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描述以便不使不必要的细节使本发明的描述变得模糊。
在如图2A所示的UMTS 10A、图2B所示的UMTS 10B、以及图2C所示的UMTS 10C的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的非限制的示例上下文环境中描述本发明。UMTS 10A、UMTS 10B、以及UMTS 10C的配置基本相同,除了如下文描述的某些示例互通节点的定位。
在如图2A所示的UMTS 10A、图2B所示的UMTS 10B、以及图2C所示的UMTS 10C的每个中,显示为云12的有代表性的、面向连接的、外部网络可以是例如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和/或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显示为云14的有代表性的、面向连接的、外部网络可以是例如互联网。两个网络都耦合到对应的业务节点16。PSTN/ISDN面向连接的网12连接到显示为提供电路交换业务的移动交换中心(MSC)节点18的面向连接的业务节点。互联网面向无连接的网14连接到适合于提供分组交换类型业务的有时称作GPRS业务节点(GSN)的通用分组无线电业务(GPRS)节点20。
核心网业务节点18和20的每个通过称为Iu接口的无线电接入网(RAN)接口连接到UMTS陆地无线电接入网(UTRAN)24。UTRAN 24包括一个或多个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26。为简单起见,图2A的UTRAN 24显示为仅带有两个RNC节点,特别是RNC 261和RNC 262。每个RNC 26连接多个基站(BS)28。在UTRAN中,基站(BS)28也称为节点B。例如,并且再次为简单起见,显示两个基站节点连接到每个RNC 26。在这点上,RNC 261服务基站281-1以及基站281-2,而RNC262服务基站282-1以及282-2。应该理解不同数字的基站可以由每个RNC服务,并且RNC不需要服务相同数字的基站。而且,图2A显示一个RNC可以通过Iur接口连接到UTRAN 24中的一个或多个其他的RNC。Iur链路29显示为连接两个示例无线电网络控制器节点RNC 26和RNC 262
用户设备单元(UE),如图2A显示的用户设备单元(UE)30,通过无线电或空中接口32与一个或多个基站(BS)28通信。无线电接口32、Iu接口、Iub接口、以及Iur接口的每个由图2A中的虚点线显示。在这个例子中,无线电接入是基于具有利用CDMA扩展码分配的单个无线电信道的宽带码分多址(WCDMA)。当然,可以采用其他的接入方法。WCDMA为多媒体业务和其他高传输速率要求提供宽带宽以及如分集切换和RAKE接收机的健壮特性以便保证高质量。每个用户移动站或设备单元(UE)30被指定其自己的扰码以便使基站28来识别来自该特定用户设备单元(UE)的传输以及供用户设备单元(UE)识别来自从所有其他传输以及在相同区域中存在的噪声中打算用于该用户设备单元(UE)的基站的传输。
在RNC节点26的一个以及用户设备单元(UE)30之间存在不同类型的控制信道。例如,在前向或下行链路方向,有包括通用广播信道(BCH)、寻呼信道(PCH)、通用引导信道(CPICH)以及转发接入信道(FACH)的几种类型的广播信道用于向用户设备单元(UE)提供各种其他类型的控制消息。在反向或上行链路方向,无论何时想要访问以便执行位置注册、呼叫发起、寻呼响应、以及其他类型的访问操作时,用户设备单元(UE)采用随机访问信道(RACH)。随机访问信道(RACH)也被用于传送特定用户数据,例如,为例如web浏览器应用提供最大努力分组数据。可以分配业务信道,例如通用业务信道或专用业务信道(DCH)来传送与用户设备单元(UE)的大量呼叫通信。
本发明特别涉及在不涉及无线电接入网的控制平面上的技术互通(例如没有应用信令中的互通)的情况下的不同技术(例如传输层技术)之间的互通。如在前面描述的图1的情况下,在本发明中有应用层(例如无线电网络层[RNL])以及传输层,应用层和传输层每个有一个控制平面和一个用户平面。“应用”在应用层执行;应用信令在应用层的控制平面执行。作为其执行的一部分,应用通常执行无线电网络层(RNL)过程以便启动传输载体。
执行的特定应用依赖于例如,涉及哪些接口。在Iu接口上,应用信令协议被称为无线电接入网络应用部分(RANAP)并且用户平面帧协议是Iu用户平面帧协议(IuFP)。对于Iu接口,应用信令协议称为RNSAP并且用户平面帧协议是Iur用户平面帧协议(IurFP)。对于Iub接口,应用信令协议被称为NBAP并且用户平面协议是Iub用户平面帧协议(IubFP)。对于核心网中的呼叫控制,有称为载体独立呼叫控制(BICC)的应用。在下文中,为简便(并且不作为限制)应用层一般称作无线电接入网络层。
根据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至少某些实施方案中互通功能适合于在无线电接入网(UTRAN)的两个节点之间的传输网络接口上。互通功能可位于可以是具有ATM和互联网协议(IP)两个接口的UMTS节点的单独的节点上。例如,在图2A所说明的实施方案中,互通网关节点50A位于服务RNC节点(如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节点261)以及另一个RNC节点(如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节点262)之间。在图2B所示的另一个实施方案中,互通网关节点50B位于服务RNC节点(如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节点261)以及一个或多个基站节点(例如,如基站281-1)之间。在图2C所示的另一个实施方案中,互通网关节点50C位于核心网节点(例如,如MSC节点18)和服务RNC节点(如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节点261)之间。哪个UTRAN接口需要互通由网络操作员决定。因为互通仅在传输网络层完成,可以不管要传输的应用(Iu、Iur、Iub)而使用相同的互通节点。因为其他实施方案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所以这些实施方案不意味着排他性。例如,图2A和2B的情景可以根据传输网的路由表配置由位于传输网内的相同的互通网关节点(例如,在图2A、图2B或图2C中所示的任何位置/跨越任何接口)来服务。
虽然图2A、2B和2C显示分别沿Iur、Iub和Iu接口的互通节点,这仅用于说明。互通仅在传输层执行并且独立于Iur、Iub和Iu应用协议。一个互通节点可以执行所有接口的功能。
现在理解了本发明的互通节点可以位于如图2A所示、或图2B所示、或图2C所示、或者甚至位于节点内,本发明的描述不需要关于互通网关的特定位置继续。也就是,除非其他说明,接着的讨论涉及(1)两个无线电接入网络节点[一个无线电接入网络节点是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节点并且另一个无线电接入节点或者是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节点(如图2A中的实施方案)或者是基站节点(如图2B中的实施方案)]或者(2)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节点和核心网节点(如图2C中的实施方案)。根据这个一般描述,对于“互通功能”或“互通网关”,或其任何变化的参考,应该理解为表示如图2A的实施方案中的互通网关50A,或者如图2B的实施方案中的互通网关50B,或者如图2C的实施方案中的互通网关50C,或者其任何其他变化(包括其中互通网关适合于在无线电接入网(RAN)节点或RNC节点和核心网节点之间的实施方案)的互通网关。
有多种模式来实现本发明的互通。图3A和图3B中一般说明了涉及与q.aal2信令的互通的第一种这样的模式。
              与Q.AAL2信令的互通:概述
图3A和图3B都描述了在利用与q.aal2信令的互通的传输载体启动过程中各种执行的步骤和/或发送的消息。在图3A和图3B中,节点3A-26和3B-26是连接信令发起者(“发起节点”)并且节点3A-N和节点3B-N是连接信令接收者。在这个意义上,“连接”指由传输层提供的连接,其在3GPP规范中指“传输载体”。在图3A和图3B中,传输层互通网关50在该连接的一个路径上。在图3A中,节点3A-N(连接信令接收者)是互联网协议(IP)节点,而节点3A-26(连接信令发起者节点)是ATM节点。
在图3A的情景中,连接信令发起者节点3A-26通过向另一个节点(例如节点3A-N)发送启动应用消息3A-1来启动应用启动过程。在响应中,基于IP的节点3A-N返回一个启动响应消息3A-2。该启动响应消息3A-2包括节点3A-N(例如E.164地址)的地址以及对接收节点(例如节点3A-N)的参照(例如绑定识别)。在说明的实施方案中,绑定识别优选地是被服务的用户生成的参照(SUGR)。启动应用消息3A-1和启动响应消息3A-2都是在说明的实施方案中可以由SS7网络,或者由任何其他信令载体技术传送的应用信令消息。SS7是与用户数据传输网分离的传输网络。SS7网络可以进而基于纯的SS7(MTP3b)或SCTP/IP或其混合。
适合于在该连接的路径上的传输层互通网关节点50对应用控制信令是透明的并且与应用控制信令无关。因此,传输层互通网关50不影响,并且基本上不受发起应用消息3A-1和启动响应消息3A-2的影响。传输层互通网关50仅处理传输层的某种类型的信元流(例如某种ATM适配层(AAL)类型,如在说明的实施方案中的AAL2)并且不是应用信令的信元流(例如在说明的实施方案中的AAL5)。总之,应用控制信令在与传输层网络不同的一个网络上传输。
返回图3A的情景,连接信令发起者节点3A-26接着在传输层上发送q.aal2建立请求消息3A-3。术语“q.aal2”与Q.2630.1[在出版物NEW ITU-T Recommendation Q.2630.1 AAL Type 2 SignallingProtocol(Capability Set 1)(新的ITU-T建议Q.2630.1AAL类型2信令协议(能力集1))或其后续/修订(如Q.2630.2)同义。由传输层互通网关50接收q.aal 2建立请求消息3A-3。互通网关50实现到达具有在q.aal2建立请求消息3A-3中规定的E.164地址的节点,从互通网关50向外的路由在互联网协议(IP)网络上。在这点上,互通网关50查询数据库以便将E.164地址翻译成端点节点(例如节点3A-N)的IP地址。
一获得端点节点的IP地址,互通网关50就向节点3A-N发送IP载体信令消息3A-4。IP载体信令消息3A-4包括节点3A-N建立向互通网关50的单向连接所需的信息。SUGR包括在IP载体信令消息3A-4中,因此节点3A-N、IP节点可以将这个信令,例如IP载体信令消息3A-4与应用信令(例如,发起应用消息3A-1)相关联。IP载体信令消息3A-4在IP载体控制协议中,一般示为IP-ALCAP,其可以在例如流控制传输协议(SCTP)上发送[参见IETF RFC 2960]。
一接收到IP载体信令消息3A-4,节点3A-N就用包括建立从互通网关50到IP节点3A-N的单向连接所需的IP响应消息3A-5响应(利用例如IP-ALCAP)。在互通网关50处接收IP响应消息3A-5导致互通网关50向连接发起节点,例如节点3A-26发送q.aal2建立确认消息3A-6。
互通网关50查询的数据库52可以是如图3A所示的内部数据库。替代的,数据库52可以是外部数据库,如域名服务器(DNS)。参见RFC 1034,“Domain Names-Concepts and Facilities(域名-概念和功能)”;RFC 1035,“Domain Names-Implementation andSpecification(域名-实现和规范)”;以及,RFC 2181,“Clarifications to the DNS Specification(对DNS规范的解释)”。
在图3B的情景中,情况相反,节点3B-26是互联网协议(IP)节点,而节点3B-N是ATM节点(例如,3GPP R99节点)。如图3A的情景中,连接信令发起者节点3B-26通过向另一个节点(例如节点3B-N)发送启动应用消息3B-1来启动应用启动过程。在响应中,基于ATM的节点3B-N返回启动响应消息3B-2。启动响应消息3B-2包括节点3B-N的地址(例如E.164地址)以及来自接收节点(例如节点3B-N)的SUGR。
一接收到启动响应消息3B-2,IP节点3B-26就认识到要到达如节点3B-N的节点,SRNC节点3B-26就必须通过合适的互通网关50在IP网上发送消息。为了这样做,节点3B-26查询数据库54以便将为节点3B-N接收的E.164地址翻译成合适的互通网关50的IP地址。数据库54可以在节点3B-26内部或外部。一知道合适的互通网关50的IP地址,节点3B-26就向该互通网关50发送IP载体信令消息3B-3。IP载体信令消息3B-3包括从节点3B-N接收的连接信息,例如,节点3B-N的E.164地址以及节点3B-N的SUGR,以及互通网关50建立到节点3B-26,连接信令发起者的单向连接的必需的IP连接信息(例如单向IP连接信息[IP地址、如UDP端口号的端点识别符])。
一接收到IP载体信令消息3B-3,互通网关50就基于接收的节点3B-N的E.164地址向节点3B-N发送q.aal2建立请求消息3B-4。从互通网关50接收到q.aal2建立请求消息3B-4提示节点3B-N向互通网关50发送一个q.aal2建立确认消息3B-5。
当互通网关50接收到来自节点3B-N的q.aal2建立确认消息3B-5时,互通网关50向节点3B-26发送IP响应消息3B-6。IP响应消息3B-6包括从节点3B-26到互通网关50的单向连接所需的连接信息(例如单向IP连接信息[IP地址、如UDP端口号的端点识别符])。
有多种方式或选项来实现一般在图3A和图3B中都描述的与q.aal2信令的互通。第一种这样的选项是在IP网上使用IP特定信令协议,如图4A和图4B所说明的。第二种示例选项是在IP网上使用去往/来自IP网络上的q.aal2信令,如图5A和5B中所说明的。为简单起见,图4A-4B和图5A-5B主要显示了无线电接入网和传输网的控制平面上的信令,没有详细描述节点和互通网关的内部功能。实际上,一方面图4A和图4B的,另一方面图5A和图5B的选项是已经参考图3A和图3B描述的一般实现的子集,并且因此(除非另外指示)基本上被解释为与图3A和图3B相一致。虽然图4A、图4B和图5A、图5B中的消息的前缀数字分别与图3A和图3B中概括的那些不同,但是带有类似后缀的消息有类似的目的。而且,应该理解虽然在实现中出现用户平面,但是用户平面的标签从一些说明中被忽略。
与Q.AAL2信令的互通:在IP网上使用IP特定信令协议的选项
图4A和图4B显示在IP网上使用IP特定信令协议来实现与q.aal2信令的互通的选项中出现的某些基本事件。在这个选项中,在IP网上使用IP特定信令协议。本发明不限于使用任何特定的IP协议,只要其与所需的任何能够传递的信息(下文中解释)一致,就可以采用任何IP协议。本发明可以采用的IP特定信令协议包括SIP和H.245。SIP是会话发起协议,参见IETF RFC 2543。对于H.245,参见ITU-T建议H.245,Control Protocol for MultimediaCommunication(用于多媒体通信的控制协议)。本发明使用的IP协议可以是传统的已有协议,或者新的轻型IP特定信令协议。
为实现本发明的IP信令选项必须由IP特定信令协议传递的信息包括下列:
(1)单向IP连接信息(IP地址、如UDP端口号的端点识别符);
(2)AAL2网络的目的地地址例如,E.164地址,以及SUGR;
(3)互通网关能够用合适的属性并且在合适的VCC上建立AAL2连接的潜在的带宽和QoS信息。
如在图3A和图3B类似的方式,在图4A和图4B中节点4A-26和4B-26是连接信令发起者(“发起节点”)并且节点4A-N和4B-N是连接信令接收者。图4A说明其中连接信令发起者4A-26是ATM节点并且节点4A-N是IP节点的情况。相反的,图4B说明其中连接信令发起者节点4B-26是IP节点并且节点4B-N是ATM节点的情况。
如在其是一个实现子集的一般的图3A情景中,在图4A情景中ATM连接信令发起者节点4A-26通过向另一个节点(例如节点4A-N)发送启动应用消息4A-1来启动应用启动过程。在响应中,基于IP的节点4B-N返回启动响应消息4A-2。启动响应消息4A-2包括节点4B-N的地址(例如E.164地址)以及作为绑定识别的SUGR值。
图4A显示连接信令发起者节点4A-26接着在传输层可能通过AAL2交换机向互通网关50发送q.aal2建立请求消息4A-3。如图4A中所示,建立请求消息4A-3包括下列信息元素:(1)到互通网关50的VCC/CID;(2)端点节点的E.164地址(在这个情景中也就是节点4A-N);(3)ALC[AAL类型2链路特征];(4)OSAID;(5)端点节点(节点4A-N)的SUGR,以及Q.2630的未来功能集的其他相关元素,例如用于服务质量(QoS)管理。
与图3A情景中类似的方式,在图4A的情景中互通网关50查询数据库52以便将AAL2地址,例如E.164地址翻译成端点节点(例如节点4A-N)的IP地址。一获得端点节点的IP地址,互通网关50就向节点4A-N发送IP载体信令消息。消息4A-4被标记为图4A中的请求消息4A-4。请求消息4A-4包括互通网关50的IP地址(Ipg);由互通网关50提供了连接识别符(CEIDg);以及端点节点(例如节点4A-N)的SUGR。
一接收请求消息4A-4,IP端点或接收节点(节点4A-N)就返回对应于图3A的消息3A-5的IP响应消息4A-5。这个IP响应消息包括建立从互通网关50到IP节点4A-N的单向连接所需的信息。响应消息4A-5包括端点节点(例如接收节点4A-N)的IP地址Ipr以及由端点节点提供的连接识别符(CEIDr)。在互通网关50接收响应消息4A-5导致互通网关50向连接发起节点,例如节点4A-26发送q.aal2建立确认消息4A-6。建立确认消息4A-6包括信息元素DSAID和OSAID。
信息元素DSAID是目的地信令关联识别符;信息元素OSAID是原始信令关联识别符。在q.aal2信令中采用DSAID和OSAID。在连接建立信令期间,DSAID/OSAID由每个节点选择并且与相邻节点通信作为控制平面上该连接的参考。当连接被释放时,释放消息与这些信令识别符一起发送因此这些节点知道哪个连接应该被释放。
对于图4A的情景,图4A(1)显示当发送帧协议(FP)数据时包括的基本信息。当在IP网上发送帧协议数据时,发送目的地IP地址、连接识别符、以及帧协议数据。图4A(1)还显示在ATM节点4A-26和互通网关50之间存在一个交换机100,以及一方面由ATM节点4A-26和交换机100之间的链路传送的信息,以及另一方面由链路交换机100和互通网关50传送的信息。在图4A(1)中,Ipr指接收节点(例如节点4A-N)的IP地址,并且CEIDr类似地指接收节点的连接识别符。相反,Ipg指互通网关50的IP地址并且CEIDg指互通网关50的连接识别符。显示的IP地址包含在相应IP头的目的地IP地址域中。
在图4B的情景中,情况相反(如图3B),节点4B-26是互联网协议(IP)节点,而节点4B-N是ATM节点(例如3GPP R99节点)。连接信令发起者IP节点4B-26通过向另一个节点(例如节点4B-N)发送启动应用消息4B-1来启动应用启动过程。在响应中,基于ATM的节点4B-N返回启动响应消息4B-2。启动响应消息4B-2包括节点4B-N的地址(例如E.164地址)以及来自接收节点(节点4B-N)的SUGR。如在图3B中,查询数据库54以便将为节点4B-N接收的E.164地址翻译成合适的互通网关50的IP地址。一知道合适的互通网关50的IP地址,SRNC节点4B-26就向该互通网关50发送IP载体信令消息。
在图4B的选项中,IP载体信令消息被标记为请求消息4B-3。请求消息4B-3包括连接发起节点(例如SRNC节点4B-26)的IP地址;由连接发起节点(CEIDsrnc)提供的连接的识别符;端点节点(例如节点4B-N)的地址,以及端点节点的SUGR。因此,在图4B的选项中,网关50生成q.aal2消息所需的参数包括在消息4B-3中。
一接收到以请求消息4B-3形式的IP载体信令消息,互通网关50就向节点4B-N发送建立请求消息4B-4。建立请求消息4B-4是包括下列信息元素的q.aal2消息:(1)到互通网关50的VCC/CID;(2)端点节点的E.164地址(在这个情景中也就是节点4B-N);(3)ALC;(4)OSAID;以及(5)端点节点(节点4B-N)的SUGR。
从互通网关50接收到q.aal2建立请求消息4B-4提示节点4B-N向互通网关发送q.aal2建立确认消息4B-5。建立确认消息4B-5包括信息元素DSAID和OSAID。当互通网关50从节点4B-N接收到q.aal2建立确认消息4B-5时,互通网关50向SRNC节点4B-26发送IP响应消息。IP响应消息在图4B中被标记为响应消息4B-6。响应消息4B-6包括互通网关50的IP地址以及由互通网关50(CEID网关)提供的连接的识别符。
对于图4B的情景,图4B(1)显示当发送帧协议数据时包括的基本信息。再次,如图4A(1)中,当在IP网上发送帧协议数据时,发送目的地IP地址、连接识别符、以及帧协议数据。与图4A(1)类似,图4B(1)还显示存在交换机100,这次在ATM节点4B-N和互通网关50之间。在图4B(1)中,Ipsrnc指连接发起者节点(例如节点4B-26)的IP地址,并且CEIDsrnc类似地指连接发起者节点的连接识别符。如前面理解的,IPg指互通网关50的IP地址并且CEIDg类似地指互通网关50的连接识别符。显示的IP地址包含在相应的IP头的目的地IP地址域。
与Q.AAL2信令的互通:在IP网上使用Q.AAL2信令的选项
图5A和图5B显示在IP网上使用去往和来自IP节点的q.aal信令来实现互通的选项出现的某些基本事件。在图5A和图5B所示的特定示例说明中,SCTP用于在IP网上传输信令。
与图3A和图3B类似的方式,在图5A和图5B中节点5A-26和5B-26是连接信令发起者(“发起节点”)并且节点5A-N和5B-N是连接信令接收者。图5A说明其中连接信令发起者节点5A-26是ATM节点并且节点5A-N是IP节点的情况。相反,图5B说明其中连接信令发起者节点5B-26是IP节点并且节点5B-N是ATM节点的情况。
如在其是一个实现子集的一般的图3A情景中,在图5A情景中ATM连接信令发起者节点5A-26通过向另一个节点(例如节点5A-N)发送启动应用消息5A-1来启动应用启动过程。在响应中,基于IP的节点5A-N返回启动响应消息5A-2。启动响应消息5A-2包括节点5A-N的地址(例如E.164地址)以及作为绑定识别的SUGR值。节点5A-N的连接端点(CEID)可用于作为q.aal2消息中的SUGR。换句话说,在发起响应消息5A-2中,基于IP的节点5A-N在RNSAP中向SRNC节点5A-26发送其地址和SUGR。
图5A显示连接信令发起者节点5A-26接着在传输层上向端点节点(例如节点5A-N)发送q.aal2建立请求消息5A-3。建立请求消息5A-3包括下列信息元素:(1)到互通网关50的VCC/CID;(2)端点节点(在这个情景中也就是节点5A-N)的E.164地址;(3)ALC;(4)OSAID;(5)端点节点(节点5A-N)的SUGR。互通网关50在向端点节点5A-N的路径上。当互通网关50接收到来自SRNC ATM节点5A-26的建立请求消息5A-3时,互通网关50查询数据库以便将E.164地址翻译成端点节点(例如节点5A-N)的IP地址。
一获得端点节点的IP地址,互通网关50选择要使用的源IP地址用于接收q.aal2信令和用户数据。互通网关50利用IP传输向节点5A-N发送IP载体信令消息(例如基于IETF SCTP标准[在IP网上发送基于SS7的消息的标准方式]。选择的源IP地址用于IP头的源IP地址域。IP头中的目的地IP地址是与端点地址相关的地址。根据图5A描述的实现选项,消息被标记为建立请求消息5A-4。建立请求消息5A-4包括由互通网关50(CEIDg)提供的连接识别符;端点节点(例如节点5A-N)的地址;ALC、OSAID,以及端点节点的SUGR。互通网关50可在q.aal2建立请求消息5A-4中包括其连接端点识别符(CEIDg)域。因此用于发向互通网关50(CEIDg)的数据的CEID包括在连接元素识别符域(其通常为AAL2传送VCC/CID)中。
在节点5A-N一接收到q.aal2建立请求消息5A-4,就可以从q.aal2建立请求消息5A-4的IP头的源地址确定互通网关50的IP地址。IP端点节点(节点5A-N)向互通网关50返回建立确认消息5A-5。建立确认消息5A-5基本上对应于图3A的IP响应消息3A-5。这个建立确认消息5A-5包括DSAID和OSAID。在互通网关50接收建立确认消息5A-5导致互通网关50向连接发起节点,例如节点5A-26发送建立确认消息5A-6。建立确认消息5A-6也包括信息元素DSAID和OSAID。
在图5A的情景中,IP节点5A-N为向互通网关50的用户数据(例如,帧协议数据[FP])利用建立请求消息5A-4中的源IP地址,并且利用CEIDg作为这个方向(例如向互通网关)的连接识别符。对于向端点节点(例如节点5A-N)的用户数据,互通网关50使用对应于端点地址的IP地址,并且为连接识别符使用在SUGR参数中提供的端点节点的CEID。
在图5B的情景中,情况相反(如图3B),因为SRNC节点5B-26是互联网协议(IP)节点,而节点5B-N是ATM节点(例如,3GPP R99节点)。连接信令发起者节点5B-26通过向另一个节点(例如节点5B-N)发送启动应用消息5B-1来启动应用启动过程。在响应中,基于ATM的节点5B-N返回启动响应消息5B-2。启动响应消息5B-2包括节点5B-N的地址(例如E.164地址)以及来自接收节点(例如节点5B-N)的SUGR。
IP SRNC节点5B-26选择源IP地址用于接收q.aal2信令以及用户数据。如图3B所示,其查询数据库以便将为节点5B-N接收的E.164地址翻译成合适的互通网关50的IP地址。一知道合适的互通网关50的IP地址,SRNC节点5B-26就向该互通网关50发送建立请求消息5B-3。建立请求消息5B-3可以被利用IETF SCTP协议在IP网上发送。选择的源IP地址用于IP头的源IP地址域。IP头中的目的IP地址是与启动响应消息中接收的端点地址相关的地址。图5B的建立请求消息5B-3包括由连接发起节点(CEIDsrnc)提供的连接的识别符;端点节点(例如节点5B-N)的地址;ALC;连接发起节点的OSAID;以及端点节点的SUGR。
SRNC节点5B-26需要知道互通网关50的IP地址。可以以多种方式获得这样的知识,如(例如)基于从接收机节点(例如节点5B-N)接收的地址对合适的网关的IP地址的映射的预配置。当其确定向哪里发送q.aal2消息时,ATM q.aal2信令做相同的事。
一接收到建立请求消息5B-3,互通网关50就向节点5B-N发送建立请求消息5B-4。建立请求消息5B-4包括下列信息元素:(1)到端点节点(也就是节点5B-N)的VCC/CID;(2)5B-N的地址;(3)ALC;(4)OSAID;以及(5)端点节点(节点5B-N)的SUGR。因此,互通网关50基于从IP SRNC节点5B-26接收的E.164地址和SUGR来向基于ATM的节点5B-N发送建立请求消息5B-4以便建立ATM连接。
从互通网关50接收到q.aal2建立请求消息5B-4提示节点5B-N向互通网关发送建立确认消息5B-5。建立确认消息5B-5包括信息元素DSAID和OSAID。当互通网关50从节点5B-N接收到建立确认消息5B-5时,互通网关50向SRNC节点5B-26发送建立确认消息5B-6。建立确认消息5B-6包括SRNC节点5B-26的DSAID(在建立请求消息的OSAID参数中接收);以及互通网关50的OSAID。这个消息中的OSAID参数也用做从IP节点5B-26到互通网关50的用户平面业务量的连接端点识别符。
建立确认消息5B-6被发送到在建立请求消息4B-4中接收为IP源地址的IP地址。建立确认消息5B-6中的OSAID用于从IP SRNC节点5B-26到互通网关50的用户数据的用户平面连接识别符。IP SRNC节点5B-26使用建立确认消息5B-6中的源IP地址作为向互通网关50的用户数据的目的地地址,并且将互通网关50的OSAID用于互通网关50的连接识别符(CEIDg)。可能建立确认消息5B-6中的源IP地址与建立请求消息用于目的地址的不是相同的地址。在建立确认消息中,SRNC5B-26的DSAID以及目的地地址将唯一地绑定IP SRNC 5B-26中的建立请求和建立确认消息。
对于图5A的情景,图5A(1)显示当发送帧协议数据[FP](例如用户数据)时包括的基本信息。显示的IP地址(Ipr和IPg)包含在IP头的IP目的地地址域里。CEIDr是在连接建立阶段使用的SUGR。Ipr对应从E.164端点地址映射导致的IP地址。类似的,对于图5B的情景,图5B(1)显示当发送帧协议数据时包括的基本信息。显示的IP地址(Ipsrnc和IPg)包含在IP头的IP目的地地址域中。图5A(1)和图5B(1)基本上分别对应早先描述的图4A(1)和图4B(1)的业务流。
图6A和6B分别显示,在IP网上利用去往和来自IP节点的q.aal信令来互通的图5A和图5B选项的ATM网络和IP网络上的协议栈。图6A和图6B显示在ATM(图6A)或IP(图6B)上传送的q.aal2消息。显示M3UA的使用作为例子。可以使用其他SCTP适配方法。
在图5A和图5B前面的描述中,由互通网关50为q.aal2信令使用的相同的IP地址用于业务。IP节点5B-N可从IP头中获得这个IP地址。互通网关50有来自从ATM SRNC节点5B-26接收的q.aal2消息的节点5B-N的IP地址。
                 使用应用级信令的优化特性
在其一个方面,本发明还提供如果在接口(Iu接口、Iur接口、或者Iub接口)两侧的节点是IP连接的节点时的优化特性。这一优化特性促进确定两个节点是否实际上都是IP连接节点,并且然后允许IP信息交换。如果两个节点都不是IP连接节点,则根据本发明采用有互通功能的传输载体建立。
操作的一种可能的模式仅在一个方向在应用信令中交换传输信息并且依赖于与3GPP版本99一致的传输载体信令。另一种模式是与应用信令交换所有的传输载体信息。只要遵循向下兼容性的规则就可以支持两种模式。仅为说明起见,下面在服务RNC(SRNC)节点和非服务RNC(SRNC)节点的示例环境中描述这些规则,但对上面提到的其他节点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用于IP连接的SRNC节点的操作规则列表为下列S1-S3:
S1:新的IP连接的SRNC节点包括用于发起应用控制消息的“IP传输载体容器”中的上行链路业务量的IP地址和IP端点识别符,在这样的方式中其将被非IP节点忽略(例如,由3GPP R99节点忽略)。
S2:如果从应用控制响应消息中的一个节点接收IP传输载体容器,则认为传输载体在建立。
S3:如果没有从应用控制响应消息中的一个节点接收IP传输载体容器,而是替代地接收到通常的AAL2响应消息(例如AAL2地址和参照),则采用第一个模式(例如上述的与q.aal2信令的互通)。
用于IP连接的非SRNC节点的操作规则列表为下列D1-D3:
D1:如果非SRNC节点接收到没有IP传输载体容器的应用控制消息,则非SRNC节点假设该SRNC节点是AAL2/ATM节点,并且因此非SRNC节点以AAL2/ATM兼容的格式(例如根据3GPP R99规范)返回传输地址。此后,采用第一个模式(例如,上述的与q.aal2信令的互通)。
D2:如果非SRNC节点接收带有IP传输载体容器的应用控制消息,则非SRNC节点包括在RNSAP响应消息中的容器。IP传输载体容器(以及因此的RNSAP响应消息)包括下行链路业务量的IP地址和IP端点识别符。
在图7A、图7B和图7C中提供说明这个优化特性的示例情景。再次,为方便和示例起见,在SRNC节点和非SRNC节点的非限制环境中描述了这些情景。
图7A显示IP SRNC源节点7A-26和非SRNC IP节点7A-N之间的通信。根据规则S1,由IP SRNC源节点7A-26发送的启动应用消息7A-1包括带有用于上行链路的IP地址和IP端点识别符的IP传输载体容器。一接收启动应用消息7A-1,非SRNC IP节点7A-N就检测IP传输载体容器的存在,如规则S2所要求的,发送包括IP传输载体容器的启动响应消息7A-2。启动响应消息7A-2中包括的IP传输载体容器有用于下行链路业务量的IP地址和IP端点识别符。在图7A的情景中,一接收到启动响应消息7A-2,就认为传输载体被建立了。
图7B显示另一种情景,其中IP SRNC源节点7B-26向非IP节点7B-N发送启动应用消息7B-1。如图7A的情景中,启动应用消息7B-1包括带有用于上行链路业务的IP地址和IP端点识别符的IP传输载体容器。但是,一接收启动应用消息7B-1,非IP节点7B-N忘记了其中包括的IP传输载体容器。因此,非IP节点7B-N仅以非IP格式返回具有ATM传输地址的启动响应消息7B-2。也就是,启动响应消息7B-2包括AAL2地址和SUGR。因此,根据规则S3,一接收启动响应消息7B-2,IP SRNC节点7B-26就采用互通,如上述的与q.aal2信令的互通(例如,图3A和图3B的情况)。
图7C显示另一种情景(说明规则D1的应用)其中非IP SRNC节点7C-26向IP节点7C-N发送启动应用消息7C-1。因为SRNC节点7C-26不是IP节点,所以启动应用消息7C-1没有IP传输载体容器。节点7C-N,作为IP节点,留意其接收的启动应用消息中的IP传输载体容器,但是检测到消息7C-1中没有IP传输载体容器推断出启动消息7C-1的节点(也就是节点7C-26)不是IP节点。因此,IP节点7C-N发送具有ATM传输载体容器的启动响应消息。因此在这个图7C的情景中,如在图7B的情景中,SRNC节点7B-26采用互通,如上述的与q.aal2信令的互通(例如,图3A或图3B的情况)。
考虑到使用优化特性的尝试在图7B的情景或图7C的情景中没有成功的事实,采用互通来建立前面描述的传输载体(例如在图3A和图3B的一般情况下)。因此,图7B和图7C没有显示在采用优化特性的这样的成功尝试中出现的传输层信令,这样的传输层信令由前述的其他实施方案显示。
               由传输层互通增加的应用信令
实现本发明的互通的另一种模式涉及通过参考传输层互通网关来获得地址和绑定识别符参数以便包括在应用信令消息中。在这种模式下,额外的信令出现与应用层信令相结合。
根据本发明的这种模式的应用信令参数的获得(例如,包括在应用信令消息中的地址和绑定识别符参数)不涉及在应用信令层或应用信令终止处的互通,而是涉及在传输层提供的互通网关的参考。
通过参考传输层互通网关获得应用信令参数的示例实现一般在图8中说明。在图8中,节点8-26可以是(但不必是)SRNC节点,而节点8-N可以是(例如)漂移RNC节点(DRNC)、基站节点、或核心网络节点。
在图8中,连接启动节点8-26是ATM节点而连接接收机节点8-N是具有上述优化特性功能的IP节点。当IP节点8-N接收启动应用消息8-1时,IP节点8-N注意连接发起节点不是IP节点而是另一种类型的节点(例如ATM节点)。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种模式,接收节点(IP节点8-N)向互通网关80发送应用增加互通请求(App IW请求)消息8-1-1。
应用增加互通请求消息8-1-1的目的基本上是获得AAL2地址和SUGR以便发送回ATM节点8-26。应用增加互通请求消息8-1-1包括下列:接收节点(例如节点8-N)的IP地址;由接收节点(CEID接收)给予的连接识别符,以及对要发送到SRNC 8-26的AAL2的地址和SUGR的请求(表示为req[aal2地址,SUGR])以及对互通网关80的IP地址和由互通网关80使用的连接识别符(在图8中表示为req[Ipg,CEIDg])的请求。
一接收到应用增加互通请求消息8-1-1,互通网关80就获得请求的信息并且将应用增加互通响应消息8-1-2发送到节点8-N。响应消息8-1-2包括互通网关80的AAL2地址(AAL2g);互通网关80的SUGR(SUGRg);以及用于互通网关80的IP地址(Ipg);以及用于互通网关80的CEID(CEIDg),所有的如在应用增加互通请求消息8-1-1中请求的。因此,互通网关80以及IP接收机接点8-N在两个方向上交换IP连接信息。
利用从应用互通响应消息8-1-2中获得的信息,连接接收机节点(例如节点8-N)可以向基于ATM的SRNC节点8-26发送其启动响应消息8-2。启动响应消息8-2包括从应用互通响应消息8-1-2中获得的互通网关80的AAL2地址(AAL2g)以及用于互通网关80的SUGR。
一接收到启动响应消息8-2,基于ATM的SRNC节点8-26就利用建立请求消息8-3建立与互通网关80的AAL2连接。此时IP网络的连接信息已经建立,因此全连通性对于IP网是适当的。因此,互通网关80用建立确认消息8-4响应建立请求消息8-3。建立请求消息8-3和建立确认消息8-4与例如图5A中说明的可比的AAL2消息有相同的参数。
对于由传输层互通增加的应用信令,图4B用做当连接启动节点是基于IP的节点并且连接接收机节点是ATM节点时的示例情景。对于图8的情景,当发送用户数据时包括的基本信息分别参考图4A(1)和图4B(1)的早前描述的业务流来理解。
在其中MSC提供ATM传输参数的Iu接口的情况下,在发送启动应用消息之前从网关获得ATM和IP参数。启动应用消息将包括从网关接收的ATM传输参数。然后RNC将建立与网关的AAL2连接。
                      与隧道的互通
实现本发明的互通的另一种模式涉及隧道。当不要求在数据发送之前建立传输连接并且哪个节点发起AAL2连接无关紧要时可以使用隧道机制。在隧道中,建立在IP和AAL2侧的两个独立的单向流。对于隧道,载体传输信息可以包括在应用信令消息中。
图9A说明隧道的第一种情况,其中数据被从IP节点发送到ATM节点。在图9B的说明中,数据被从ATM节点9A-N发送到IP节点9A-26。图9A显示IP节点9A-26已经通过应用控制信令消息9A-1接收到ATM节点9A-N的E.164地址和SUGR(CEIDa)。在符号“CEIDa”中“a”指ATM节点9A-N。
图9A还显示从基于IP的节点9A-26发送到ATM节点9A-N的用户数据,作为用户数据流9A-2。在9A-2的用户数据流中,IP分组被构建就象其要利用E.164地址作为Ipv6分组被发送到ATM节点一样。到ATM节点的流的CEID(SUGR)包括在应用头中。如图9A中的栈所示,这个分组被封装在寻址到IP网关90的另一个IP分组中以便隧道传输到网关90。IP网关90的地址事先知道(例如,预配置,并且可能基于E.164地址选择)。
当网关90接收到该分组时,其看封装的地址和CEID并且检查对于这个连接识别符是否已经存在AAL2连接。无论何时连接已经存在,关于该连接的信息已经被存储并且因此作为连接存在的指示。而且,部分连接信息是AAL2连接用于从目的地地址/CEID(SUGR)直接映射得到的ATM节点。如果没有对应于目的地地址/CEID(SUGR)的AAL2连接,则如图9A中步骤9A-3所表示的由网关90向ATM节点9A-N启动一个。连接在向网关90的方向的意义上是单向的,业务链路参数可以设置为零因此该方向没有使用资源。
对于图9B说明的第二种情况,数据从ATM节点9B-N发送到IP节点9B-26。ATM节点9B-N通过如消息9B-1所示的应用控制信令接收IP节点9B-26的IP地址,以及IP节点9B-26的CEID(CEIDsrnc)。ATM节点9B-N如图9B的步骤9B-2所描述的建立与IP网关90的AAL2连接。对于图9B中的9B-3表示的数据流,ATM节点9B-N在q.aal2连接请求消息的服务用户传输(SUT)域中包括IP端点节点(例如IP节点9B-26)的IP地址。从资源分配的观点来看这个AAL2连接也是单向的。当网关90接收到连接请求消息时,其将SUGR和IP地址与建立的AAL2连接相关联。对于在该链路上接收的数据,网关90用在SUT中接收的IP节点的目的地地址创建IP分组。这个IP分组包括在图9B中由9B-4表示的数据流中。SUGR在头中用做CEID。当IP节点9B-26接收到该数据时,其可以将CEID与应用相关联。
因此,在本发明的隧道实施方案中,IP网络不需要传输载体信令。
                      互通的多个步骤
本发明还包括多个互通步骤的潜在的使用。例如,可以有IP-ATM-IP互通的多个步骤(例如,由ATM/IP互通随后跟随的IP/ATM互通)。
在图10A中所示的ATM-IP-ATM互通的示例情况,涉及如10A-1所描述的,从远端ATM节点10A-N接收地址/SUGR的ATM连接发起者节点10A-26。这两个ATM节点彼此没有ATM连接性,并且在这两个ATM节点之间有IP网10A-30。在这种情况下,ATM连接发起者节点10A-26向互通节点10A-40发送q.aal2信令10A-2。互通节点10A-40向另一个互通节点10A-50的IP地址发送消息10A-3。这个消息10A-3包括终端ATM节点10A-N的地址和SUGR,以及第二个互通节点10A-50将用于向其发送数据的IP地址和连接端点识别符(CEID)。第二个互通节点10A-50使用目的地ATM节点地址和SUGR来启动到端点ATM节点的AAL2连接,由10A-4表示。端点ATM节点10A-N将建立确认消息10A-5发送回第二个互通节点10A-50。第二个互通节点10A-50向第一互通节点10A-40发送带有用于向其发送数据的IP地址和CEID以及一些参照的消息10A-6,因此第一互通节点10A-40可以将这个消息与建立的连接相关联。最后,第一互通节点10A-40向启动ATM节点10A-26发送建立确认。
替代的,可以有IP-ATM-IP互通的多个步骤。图10B说明了IP-ATM-IP互通的示例情况,其中IP连接发起者节点10B-26通过ATM网10B-3连接到远端IP节点10B-N。节点10B-26通过互通节点10B-40连接到ATM网10B-3;节点10B-N通过互通节点10B-50连接到ATM网10B-3。
为简单起见图的ATM网中的ATM节点被说明为直接连接到合适的互通网关节点。但是,实际上AAL2是交换技术,应该理解一个或多个ATM交换机存在于连接中涉及的ATM节点和互通网关节点之间。
可能节点既有ATM又有互联网协议(IP)接口。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在既有ATM又有互联网协议(IP)接口的节点上执行互通功能(而不是在其中不同的图中所示的单独节点上)。
在上述的许多例子中,已经采用了E.164地址,例如,通过AAL2。虽然E.164寻址特别方便供AAL2使用,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也可以想象其他类型的寻址。
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案提供了许多优点。优点如下:
●连接启动由特定网络结构中相同的节点启动,不管其是ATM网还是IP网。
●不影响应用层信令(例如,无线电接入层)。例如,应用层(例如无线电接入层)信令不终止以便仅改变信令消息中传输相关的参数。
●互通优选地仅在传输层执行。
●除了隧道实施方案,在发送任何用户数据之前建立传输连接。
●允许从AAL2/ATM传输到IP传输的具有所有节点之间完整连接性的逐步移植。
●网络中的某些节点被允许仅使用一种传输技术,并且其他节点仅使用另一种传输技术。
●保留3GPP UTRAN R99的一般结构和原理,并且对应用层(例如无线电接入网)协议有最小的影响。
虽然已经结合目前被认为最实用而且最优选的实施方案描述了本发明,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实施方案,而是相反,其打算覆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修改和等价方案。

Claims (68)

1.一种具有应用层和传输层的电信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节点(26)和第二节点(N),其特征在于
第一节点利用第一种传输技术并且第二节点利用第二种传输技术;以及,
第一种传输技术和第二种传输技术互通用于在不终止或互通应用层的应用控制信令的情况下促进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载体的建立。
2.如权利要求1的系统,其中应用层执行无线电网络层过程来在无线电信系统的无线电接入网中启动传输载体。
3.如权利要求1的系统,还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连接的传输层互通网关(50)。
4.如权利要求3的系统,其中互通网关接收由第一种传输技术传送的建立请求消息并且将由建立请求消息携带的第二节点的地址转换为第二种传输技术可用的地址,并且其中互通网关采用第二种传输技术可用的地址向第二个节点发送载体信令消息。
5.如权利要求4的系统,其中第一种技术是ATM并且第二种技术是互联网协议(IP)。
6.如权利要4求5的系统,其中载体信令消息在IP载体控制协议中并且包括从第二节点获得的绑定识别符。
7.如权利要求6的系统,其中在接收载体信令消息之后,第二节点向互通网关发送IP响应消息,IP响应消息包括使得能够从互通网关到第二节点建立单向连接的信息。
8.如权利要求7的系统,其中在接收到IP响应消息之后,互通网关向第一节点发送建立确认消息。
9.如权利要求3的系统,其中第一节点使用第二节点的地址来确定互通网关的地址,并且其中第一节点向互通网关发送载体信令消息。
10.如权利要求9的系统,其中载体信令消息在IP载体控制协议中并且包括第二节点地址、从第二节点获得的绑定识别符、以及互通网关建立到第一节点的单向连接所需的IP连接信息。
11.如权利要求10的系统,其中一接收到载体信令消息,互通网关就向第二节点发送建立请求消息,并且其中一接收到建立请求消息,第二节点就向互通网关发送建立确认消息。
12.如权利要求11的系统,其中建立请求消息和建立确认消息是q.aal2消息。
13.如权利要求11的系统,其中一接收到建立确认消息,互通网关就向第一节点发送IP响应消息,IP响应消息包括第一节点建立到互通网关的单向连接所需的IP连接信息。
14.如权利要求1的系统,其中互通功能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一中将第一种技术和第二种技术互通。
15.如权利要求1的系统,其中互通功能在与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不同的一个节点处将第一种技术和第二种技术互通。
16.如权利要求1的系统,其中互通功能利用q.aal2信令将第一种技术和第二种技术互通。
17.如权利要求16的系统,其中传输技术之一是互联网协议(IP),并且其中互通功能涉及在互联网协议(IP)网上使用互联网协议(IP)特定的信令。
18.如权利要求16的系统,其中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一是互联网协议(IP)节点,并且其中互通功能涉及在互联网协议(IP)网上使用去往/来自互联网协议(IP)节点的q.aal2信令。
19.如权利要求1的系统,其中第一节点是试图利用应用级信令建立传输载体的IP连接节点,但是当不成功时调用建立传输载体的互通功能。
20.如权利要求1的系统,其中第一节点是IP连接节点,其包括用于在启动应用控制消息中发送到第二节点的IP传输载体容器中的其IP地址和上行链路业务量的IP端点识别符,其中如果从第二节点接收应用控制响应消息中的IP传输载体容器,则传输载体被认为建立,并且否则由第一节点调用互通功能。
21.如权利要求1的系统,其中IP连接的节点从传输层互通网关获得传输层互通网关的地址参数用于包括在到第一节点的应用层信令中。
22.如权利要求21的系统,其中第一节点不是IP连接节点但是第二节点是IP连接节点,其中一从第一节点接收到启动应用消息,第二节点就从传输层互通网关获得互通网关的网络地址和互通网关的绑定识别符以便发送回第一节点,其中第二节点建立与互通网关的双向IP连接;并且其中第一节点使用互通网关的网络地址和互通网关的绑定识别符来建立与互通网关的连接。
23.如权利要求1的系统,其中利用隧道机制来使第一种技术和第二种技术互通。
24.一种用于具有应用层和传输层的电信系统中的方法,所述系统包括利用第一种传输技术的第一节点(26)以及利用第二种传输技术的第二节点(N),所述方法特征在于使第一种传输技术和第二种传输技术互通以便在不终止或互通与应用层的应用控制信令的情况下促进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载体的建立。
25.如权利要求24的方法,还包括在应用层执行无线电网络层步骤来在无线电信方法的无线电接入网(RAN)中建立传输载体。
26.如权利要求24的方法,还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连接的传输层互通网关(50)。
27.如权利要求26的方法,还包括:
在互通网关接收由第一种传输技术传送的建立请求消息;
将由建立请求消息携带的第二节点的地址转换为第二种传输技术可用的地址;
互通网关采用第二种传输技术可用的地址来向第二节点发送载体信令消息。
28.如权利要求27的方法,其中第一种技术是ATM并且第二种技术是互联网协议(IP)。
29.如权利要求28的方法,其中载体信令消息在IP载体控制协议中并且包括从第二节点获得的绑定识别符。
30.如权利要求29的方法,还包括,在接收载体信令消息之后,第二节点向互通网关发送IP响应消息,IP响应消息包括使得能够从互通网关到第二节点建立单向连接的信息。
31.如权利要求30的方法,还包括在接收到IP响应消息之后,互通网关向第一节点发送建立确认消息。
32.如权利要求26的方法,还包括:
第一节点使用第二节点的地址来确定互通网关的地址;以及
第一节点向互通网关发送载体信令消息。
33.如权利要求32的方法,其中载体信令消息在IP载体控制协议中,并且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在IP载体信令消息中包含第二节点的地址、从第二节点获得的绑定识别符、以及互通网关建立到第一节点的单向连接所需的IP连接信息。
34.如权利要求33的方法,还包括:
一接收到载体信令消息,互通网关就向第二节点发送建立请求消息;以及
一接收到建立请求消息,第二节点就向互通网关发送建立确认消息。
35.如权利要求34的方法,其中建立请求消息和建立确认消息是q.aal2消息。
36.如权利要求34的方法,还包括一接收到建立确认消息,互通网关就向第一节点发送IP响应消息,IP响应消息包括第一节点建立到互通网关的单向连接所需的IP连接信息。
37.如权利要求24的方法,还包括利用互通功能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一将第一种技术和第二种技术互通。
38.如权利要求24的方法,还包括利用互通功能在与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不同的一个节点处将第一种技术和第二种技术互通。
39.如权利要求24的方法,还包括利用q.aal2信令将第一种技术和第二种技术互通。
40.如权利要求39的方法,其中传输技术之一是互联网协议(IP),并且还包括在互联网协议(IP)网上使用互联网协议(IP)特定的信令执行互通。
41.如权利要求39的方法,其中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一是互联网协议(IP)节点,并且还包括在互联网协议(IP)网上使用去往/来自互联网协议(IP)节点的q.aal2信令执行互通。
42.如权利要求24的方法,其中第一节点是IP连接节点,并且还包括:第一节点试图利用应用级信令建立传输载体,但是当不成功时第一节点调用互通功能来建立传输载体。
43.如权利要求24的方法,其中第一节点是IP连接节点,并且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第一节点在发送到启动应用控制消息中的第二节点的IP传输载体容器中包括其IP地址和上行链路业务量的IP端点识别符;
其中如果从应用控制响应消息中的第二节点接收IP传输载体容器,则认为传输载体被建立,并且否则由第一节点调用互通。
44.如权利要求24的方法,其中第二节点是IP连接节点,所述方法还包括:从传输层互通网关获得传输层互通网关的地址参数用于包括在到第一节点的应用层信令中。
45.如权利要求44的方法,其中第一节点不是IP连接节点但是第二节点是IP连接节点,所述方法还包括:
一从第一节点接收到启动应用消息,第二节点就从传输层互通网关获得互通网关的网络地址和互通网关的绑定识别符以便发送回第一节点;
第二节点建立与互通网关的双向IP连接;以及
第一节点使用互通网关的网络地址和互通网关的绑定识别符来建立与互通网关的连接。
46.如权利要求24的方法,还包括利用隧道机制来使第一种技术和第二种技术互通。
47.一种具有应用层和传输层的电信系统,所述应用层是无线电网络层,所述系统包括:
连接以便使用互联网协议的第一节点(26);
第二节点(N);
其特征在于:
第一节点试图利用应用层信令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建立传输载体,但是当不成功时调用传输层的互通功能来建立传输载体。
48.如权利要求47的系统,其中第一节点在发送到启动应用控制消息中的第二节点的IP传输载体容器中包括其IP地址和上行链路业务量的IP端点识别符,并且其中如果从第二节点接收到应用控制响应消息中的IP传输载体容器,则认为传输载体被建立,并且否则由第一节点调用互通功能。
49.如权利要求47的系统,还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连接的传输层互通网关(50)。
50.如权利要求49的系统,其中互通网关接收由第一种传输技术传送的建立请求消息并且将由建立请求消息携带的第二节点的地址转换为第二种传输技术可用的地址,并且其中互通网关采用第二种传输技术可用的地址来向第二节点发送载体信令消息。
51.如权利要求50的系统,其中第一种技术是ATM并且第二种技术是互联网协议(IP)。
52.如权利要求51的系统,其中载体信令消息在IP载体控制协议中并且包括从第二节点获得的绑定识别符。
53.如权利要求52的系统,其中在接收载体信令消息之后,第二节点向互通网关发送IP响应消息,IP响应消息包括使得能够从互通网关到第二节点建立单向连接的信息。
54.如权利要求53的系统,其中在接收到IP响应消息之后,互通网关向第一节点发送建立确认消息。
55.如权利要求47的系统,其中第一节点使用第二节点的地址来确定互通网关的地址,并且其中第一节点向互通网关发送载体信令消息。
56.一种用于具有应用层和传输层的电信系统中的方法,所述应用层是无线电网络层,所述系统包括被连接来利用互联网协议的第一节点(26)以及第二节点(N),所述方法包括试图利用应用层信令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建立传输载体,但是当不成功时调用传输层的互通功能来建立传输载体。
57.如权利要求56的方法,还包括:
第一节点在发送到启动应用控制消息中包括其IP地址和第二节点的IP传输载体容器中的上行链路业务量的IP端点识别符;
一从第二节点接收到应用控制响应消息中的IP传输载体容器,则认为传输载体被建立,但是
否则调用互通功能。
58.如权利要求56的方法,还调用互通功能涉及接入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连接的传输层互通网关。
59.如权利要求58的方法,还包括:
在互通网关一接收由第一种传输技术传送的建立请求消息,就将由建立请求消息携带的第二节点的地址转换为第二种传输技术可用的地址;并且
采用第二种传输技术可用的地址来向第二节点发送载体信令消息。
60.如权利要求59的方法,其中第一种技术是ATM并且第二种技术是互联网协议(IP)。
61.如权利要求60的方法,还包括在IP载体控制协议中形成载体信令消息并且在该载体信号消息中包括从第二节点获得的绑定识别符。
62.如权利要求61的方法,还包括在接收载体信令消息之后,第二节点向互通网关发送IP响应消息,IP响应消息包括使得能够从互通网关到第二节点建立单向连接的信息。
63.如权利要求62的方法,还包括在接收到IP响应消息之后,互通网关向第一节点发送建立确认消息。
64.如权利要求63的方法,还包括:
第一节点使用第二节点的地址来确定互通网关的地址;以及
第一节点向互通网关发送载体信令消息。
65.一种具有应用层和传输层的电信系统,所述应用层是无线电网络层,所述系统包括:
第一节点(26);
连接以便使用互联网协议的第二节点(N);
所述系统特征在于:
传输层互通网关(50);
其中第二节点从传输层互通网关获得传输层互通网关的地址参数用于包括在到第一节点的应用层信令中,以便使第一接点能够使用所述传输层互通网关来建立第一接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载体。
66.如权利要求65的系统,其中第一节点不是IP连接节点但是第二节点是IP连接节点,其中一从第一节点接收到启动应用消息,第二节点就从传输层互通网关获得互通网关的网络地址和互通网关的绑定识别符以便发送回第一节点,其中第二节点建立与互通网关的双向IP连接;并且其中第一节点使用互通网关的网络地址和互通网关的绑定识别符来建立与互通网关的连接。
67.一种用于具有应用层和传输层的电信系统中的方法,所述应用层是无线电网络层;所述系统包括第一节点(26)以及被连接以便使用互联网协议的第二节点(N);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获得传输层互通网关(50)的地址参数用于包括在到第一节点的应用层信令中,从而使得第一节点能够利用传输层互通网关来建立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载体。
68.如权利要求67的方法,其中第一节点不是IP连接节点但是第二节点是IP连接节点,还包括:
一从第一节点接收到启动应用消息,第二节点就从传输层互通网关获得互通网关的网络地址以及互通网关的绑定识别符用于第二节点发送回第一节点;
第二节点建立与互通网关的双向IP连接;
第一节点利用互通网关的网络地址以及互通网关的绑定识别符来建立与互通网关的连接。
CN018129188A 2000-05-22 2001-05-11 在电信系统中合并不同的传输技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4434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556900P 2000-05-22 2000-05-22
US60/205,569 2000-05-22
US09/842,027 US7072329B2 (en) 2000-05-22 2001-04-26 Combining differing transport technologies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S09/842,027 2001-04-26
PCT/SE2001/001047 WO2001091399A2 (en) 2000-05-22 2001-05-11 Combining differing transport technologies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43431A true CN1443431A (zh) 2003-09-17
CN1443431B CN1443431B (zh) 2011-06-08

Family

ID=26900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181291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443431B (zh) 2000-05-22 2001-05-11 在电信系统中合并不同的传输技术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7072329B2 (zh)
EP (1) EP1290910B1 (zh)
CN (1) CN1443431B (zh)
AR (1) AR043281A1 (zh)
AT (1) ATE499802T1 (zh)
AU (1) AU2001260886A1 (zh)
DE (1) DE60144089D1 (zh)
WO (1) WO2001091399A2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49439C (zh) * 2003-10-13 2007-11-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不同承载网络互通的实现方法
CN100440992C (zh) * 2004-04-21 2008-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码分多址电路数据业务的系统
CN1665238B (zh) * 2004-03-04 2010-04-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下一代网络的组网系统
CN1996967B (zh) * 2006-06-21 2010-05-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关转接装置、接入数据的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CN102273297A (zh) * 2008-12-31 2011-12-07 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通信系统中资源分配的方法
WO2012025061A1 (en) * 2010-08-26 2012-03-0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cross-stratum optimization in application-transport network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84829B1 (en) 1999-01-08 2001-02-06 Trueposition, Inc. Calibration for wireless location system
US7783299B2 (en) 1999-01-08 2010-08-24 Trueposition, Inc. Advanced triggers for location-based service applications in a wireless location system
KR100323229B1 (ko) * 1999-12-30 2002-02-19 박종섭 아이엠티-2000 시스템의 핸드오버 처리장치 및 그 방법
GB0006230D0 (en) * 2000-03-16 2000-05-03 Univ Strathclyde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wworks
US7269185B2 (en) * 2000-05-22 2007-09-11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multi-layer networks
EP1161004A1 (en) * 2000-05-25 2001-12-05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ynchronisation of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s
SE518479C2 (sv) * 2000-10-13 2002-10-15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Kommunikationssystem som stödjer trådlös kommunikation av paketdata och förfarande och anordning relaterande därtill
FR2816159B1 (fr) * 2000-10-30 2002-12-06 Mitsubishi Electric Inf Tech Methode d'etablissement de lien radio entre un controleur d'acces et une station de base
US7016369B2 (en) 2000-12-22 2006-03-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Binding information for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KR100470687B1 (ko) * 2000-12-28 2005-03-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인터넷 프로토콜 기반의 핵심 망에서 무선 이동 통신액세스 망을 연동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JP3746040B2 (ja) * 2001-02-15 2006-02-15 ノキア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ネットワークへの移動要素の接続を管理する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US20020131416A1 (en) * 2001-03-19 2002-09-19 Stefan Pudas Dynamic set-up of ATM bearers for AAL2 connections
US7065093B1 (en) * 2001-05-17 2006-06-20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d-to-end ATM calls based on the interworking of ATM switched virtual circuit signaling with Q.2630.1 AAL2 signaling
DE10131561A1 (de) * 2001-06-29 2003-01-16 Nokia Corp Verfahren zur Übertragung von Anwendungspaketdaten
EP1419634A1 (en) * 2001-08-22 2004-05-19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terworking between different radio access network in umts; using q.2630
EP1439724A1 (en) * 2001-09-03 2004-07-21 Fujitsu Limite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59877C (zh) * 2001-10-25 2004-07-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ipoa通道的操作维护通道的建立方法
KR100408044B1 (ko) * 2001-11-07 2003-12-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Atm교환기의 트래픽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US7912079B2 (en) * 2001-11-12 2011-03-2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ystem and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a priority indication in a call control/bearer control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EP1449348B1 (de) * 2001-11-29 2007-01-03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Funkkommunikationssystem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betrieb
US7082121B1 (en) * 2001-12-13 2006-07-25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device, and method for interworking between a broadband SS7 network and an internet protocol network to provide transport of connection oriented information
US7085264B2 (en) * 2001-12-18 2006-08-01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media gateways that interconnect disparate networks
US8432893B2 (en) 2002-03-26 2013-04-30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RLAN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RAN IP gateway and methods
US20060007861A1 (en) * 2002-04-12 2006-01-1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Mechanism to support high speed circuit switched data services via an iu interface
ATE367704T1 (de) * 2002-04-29 2007-08-15 Nokia Corp System auf der basis des internet-protokolls
ATE281048T1 (de) * 2002-05-17 2004-11-15 Cit Alcatel Funkzugriffsnetz und netzwerkelement
US6631269B1 (en) * 2002-05-23 2003-10-07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ignaling connection admission control in a wireless network
EP1379047A1 (en) * 2002-07-03 2004-01-07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 a Delaware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terpreting of transport format combination indicators
AU2002368164A1 (en) * 2002-08-05 2004-02-25 Nokia Corporation A method of speeding up the registration procedure in a cellular network
EP1427235B1 (en) * 2002-12-04 2013-05-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onnectivity plane routing
US7636371B2 (en) 2002-12-27 2009-12-22 Intel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ubsystem for wireless devices or the like
US7633926B1 (en) * 2003-02-06 2009-12-15 Cisco Technology, Inc. Extending multicast applications available on data networks to cell-based wireless networks
US20050043030A1 (en) * 2003-08-22 2005-02-24 Mojtaba Shariat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GB0321423D0 (en) * 2003-09-12 2003-10-15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 multimedia service
WO2005034551A1 (en) * 2003-10-01 2005-04-14 Actix Limited Call tracking systems
US7236476B2 (en) 2003-10-02 2007-06-2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SCTP based handover of a mobile device between non-intersecting networks
FI20031457A0 (fi) * 2003-10-06 2003-10-06 Nokia Corp Menetelmä, järjestelmä ja verkon solmut olemassaolevan prosessi-informaation siirtämiseksi siirtymäprosessin aikana
GB0323453D0 (en) * 2003-10-07 2003-11-05 Nokia Corp Quality of service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0539754C (zh) * 2003-11-28 2009-09-09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在支持atm和ip的utran中传输网络层控制信令的方法和设备
SE0303463D0 (sv) * 2003-12-22 2003-12-22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Arrangements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macro diversity in a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S7710923B2 (en) * 2004-05-07 2010-05-04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a media independent handover
US7796579B2 (en) * 2004-12-03 2010-09-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echnique for interconnecting intermediate network nodes
KR100606367B1 (ko) * 2004-12-06 2006-07-31 엘지노텔 주식회사 더블유씨디엠에이 시스템에서의 아이피 네트워크 연동장치
CN100484093C (zh) * 2005-06-29 2009-04-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间数据业务互通的方法
US10769215B2 (en) * 2005-07-14 2020-09-08 Conversant Wireless Licensing S.A R.L.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providing an application integrated mobile device search solution using context information
US9042338B2 (en) 2007-07-09 2015-05-26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US8027291B2 (en) 2007-09-27 2011-09-27 Wireless Technology Solution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transport channels over a physical channel of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245903B1 (en) * 2007-12-19 2012-02-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pparatuses and program for handling protocol translation between eps and gprs
US9144113B2 (en) * 2008-12-30 2015-09-2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migrate transport protocols
US8503434B2 (en) * 2009-09-28 2013-08-06 Stoke,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serting a new node into a communications path between two existing nodes without disruption
US20120044876A1 (en) * 2010-08-18 2012-02-23 Pouya Taagho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virtualization of wireless network
CN102857954B (zh) * 2011-06-30 2017-09-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配置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US9769292B2 (en) * 2012-01-19 2017-09-19 Miosoft Corporation Concurrent process execution
US9762634B2 (en) * 2012-04-06 2017-09-12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System and method to transmit digital broadcast grade video via a cellular data network
WO2013164378A1 (en) * 2012-05-04 2013-11-07 Altobridge Limited Optimizing mobile network bandwidth
RO130141A2 (ro) * 2013-06-12 2015-03-30 Ixia, A California Corporation Metode, sisteme şi suport care poate fi citit de calculator pentru atribuirea purtătorilor individuali dedicaţi pentru fluxuri de date audio şi video, într-un mediu de testare simulat
US10219305B2 (en) * 2013-11-21 2019-02-26 Bao Tra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20150256465A1 (en) * 2014-03-04 2015-09-10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oftware-Defined Network Control Using Control Macros
US10514683B2 (en) 2015-09-16 2019-12-24 Profire Energy, Inc. Distributed networking system and method to implement a safety state environment
US10432754B2 (en) 2015-09-16 2019-10-01 Profire Energy, Inc Safety networking protocol and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107498B (fi) 1997-06-30 2001-08-15 Nokia Networks Oy Verkkopalveluiden määrittäminen radioaccessverkossa
US6374112B1 (en) * 1998-04-03 2002-04-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Flexible radio access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universal mobile telephone system
FI107504B (fi) 1998-04-09 2001-08-15 Nokia Networks Oy Monen samanaikaisen puhelun toteuttaminen matkaviestinjärjestelmässä
SE519474C2 (sv) 1998-04-28 2003-03-04 Telia Ab Metod att sända data över ett cellulärt mobilradiokommunikationssystem
US6490284B1 (en) 1998-09-08 2002-12-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cson Use of CIC to identify calls when using ISUP in conjunction with AAL type 2 signaling protocol
FI105438B (fi) * 1998-09-21 2000-08-15 Nokia Networks Oy Yhteydenmuodostus langattomassa tietoliikenneverkossa
US6801542B1 (en) * 1999-08-19 2004-10-05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n interworking unit between ATM networks and IP networks
US6891833B1 (en) * 2000-02-16 2005-05-10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Elimination of premature blocking in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US6621793B2 (en) * 2000-05-22 2003-09-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pplication influenced policy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49439C (zh) * 2003-10-13 2007-11-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不同承载网络互通的实现方法
CN1665238B (zh) * 2004-03-04 2010-04-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下一代网络的组网系统
CN100440992C (zh) * 2004-04-21 2008-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码分多址电路数据业务的系统
CN1996967B (zh) * 2006-06-21 2010-05-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关转接装置、接入数据的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CN102273297A (zh) * 2008-12-31 2011-12-07 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通信系统中资源分配的方法
WO2012025061A1 (en) * 2010-08-26 2012-03-0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cross-stratum optimization in application-transport networks
CN103109505A (zh) * 2010-08-26 2013-05-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应用-传输网络中的交错层级优化的方法和系统
US8909786B2 (en) 2010-08-26 2014-12-09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ross-stratum optimization in application-transport networks
US9184983B2 (en) 2010-08-26 2015-11-10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Cross-stratum optimization protocol
CN103109505B (zh) * 2010-08-26 2015-1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应用-传输网络中的交错层级优化的方法和系统
US10181977B2 (en) 2010-08-26 2019-01-15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Cross-stratum optimization protocol
US11316730B2 (en) 2010-08-26 2022-04-26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Cross-stratum optimization protocol across an interface between the service stratum and the transport stratu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R043281A1 (es) 2005-07-27
ATE499802T1 (de) 2011-03-15
US7072329B2 (en) 2006-07-04
CN1443431B (zh) 2011-06-08
EP1290910A2 (en) 2003-03-12
WO2001091399A3 (en) 2002-06-20
EP1290910B1 (en) 2011-02-23
DE60144089D1 (de) 2011-04-07
AU2001260886A1 (en) 2001-12-03
WO2001091399A2 (en) 2001-11-29
US20010053145A1 (en) 2001-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443431A (zh) 在电信系统中合并不同的传输技术
US681326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outing voice over IP calls
CN100444592C (zh) 在无线接入网络中使用互联网协议(ip)的系统和方法
CN1213630C (zh) 移动台在无线网络子系统间切换期间的算法参数的传送
KR100800794B1 (ko) 패킷망을 통해 음성 서비스를 지원하는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음성 서비스의 전송률을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396782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分组数据业务
CN1078996C (zh) 确定一个目的地异步传输方式地址的方法
KR100795902B1 (ko) 패킷-교환 데이터 전송에서 데이터 전송 자원들을 할당하는 방법
CN1470120A (zh) 在链路层采用信头压缩密钥的上下文标识
EP1677506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ference calling with voip terminal
AU2002356895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outing voice over IP calls
JP2010273370A (ja) Atmネットワークとipネットワークとの間の相互接続装置を提供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CN1625275A (zh) 地址获取
CN101068216A (zh) 上、下行传输方法及汇聚节点
JP4010330B2 (ja) プロトコル変換装置及び方法
US708526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media gateways that interconnect disparate networks
CN1866969A (zh) 宽带码分多址网络中Iub接口数据传输方法
US7436817B2 (en) Call clearing for legacy mobile circuit switched domain wireless systems
WO2007091573A1 (ja) パケット多重伝送方法
CN1402483A (zh) 多路传输设备和多路传输方法
CN1885990A (zh) 移动通信网络及其通信方法
JP2004536509A (ja) All−ip網に基づいた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での音声フレームを伝送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CN1650545A (zh) 移动通信网络系统和移动通信方法
CN1160914C (zh) Umts线路交换的数据用户平面
CN1767484A (zh) 一种无线接入网络构架及实现资源分配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08

Termination date: 201605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