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29465A - 在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系统的节点间转接隧道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在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系统的节点间转接隧道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29465A
CN1429465A CN01809687A CN01809687A CN1429465A CN 1429465 A CN1429465 A CN 1429465A CN 01809687 A CN01809687 A CN 01809687A CN 01809687 A CN01809687 A CN 01809687A CN 1429465 A CN1429465 A CN 14294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version
running
sgsn2
tu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18096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25939C (zh
Inventor
汉斯·米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DE100381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DE10038182C2/d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AG filed Critical Siemens AG
Publication of CN14294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294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2593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2593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33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using encapsulation techniques, e.g. tunne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40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2Reselecting a serving backbone network switching or routing node
    • H04W36/125Reselecting a serving backbone network switching or routing node involving different types of service backb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2Manipulation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08Protocols for interworking; Protocol co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4Negotiation of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9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layer [OSI layer 7]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2Reselecting a serving backbone network switching or routing no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将隧道从移动无线通信系统、尤其是GPRS系统的第一操作节点(SGSN1)转接到第二操作节点(SGSN2)的方法,其中,该移动无线通信系统具有操作节点(SGSN1,SGSN2)和网关节点(GGSN),其中,至少有一个节点是GTP协议版本V0节点,而其它节点是版本V1节点。为正确转接隧道,当第一操作节点(SGSN1)是V0版节点时,上下文匹配请求中包含所涉及隧道的IMIS和NSAPI数据,当第二操作节点(SGSN2)或网关节点(GGSN)是V0版节点时,第一操作节点(SGSN1)为上下文分配一流标记,而第二操作节点(SGSN2)引入该分配的流标记发送对所涉及隧道的上下文进行匹配的请求。

Description

在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系统 的节点间转接隧道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从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系统的第一操作节点向第二操作节点转接隧道的方法。
当使用所涉及隧道的移动终端装置从第一操作节点的入口区转到第二操作节点的入口区时,需要将隧道进行转接。这种变换造成一RAU(Routing AreaUpdate,路由区域更新),在其运行过程中使关于终端装置的PDP上下文的数据从第一操作节点转发到第二操作节点。这种数据传输是以遵照GTP协议(GPRS隧道协议)的消息形式进行的。此外,GTP协议消息用于建立和撤消PDP上下文以及在路由区域更新的情况下转发PDP上下文。关于GTP协议的详情请参阅规范说明书3G TS 23.060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Services and System Aspects(技术说明书组业务和系统方面);General PacketRadio Service(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Service Description(业务描述);Stage2,1999 Ralease(第二阶段,1999发布),例如3GPP(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伙伴项目), www.3GPP.ORG)2000年4月的V3.3.0版。
在该两个操作节点间传输的数据使第二操作节点可以与网关节点建立联系,并由该网关节点提供所需的关于上下文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使其能够转接GTP隧道,从而能使对该终端装置的业务不中断地进行。
迄今为止对GTP协议有两个标准化版本,一个是GTP V0版,也称为98版,或在GSM09.60中称为97版;另一个是GTP V1版,在已提到的出版物TS23.060中也称为99版。V1版标准要求按照V1的节点应能与那些按照V0的节点一起工作,且GTP隧道以当前最高版本进行操作。
为了使接收节点能识别接收消息所依据的GTP版本,在该消息的头部设置一个配属于各版本的符号。按照版本V1建立的消息不能由按照版本V0或更早标准工作的节点进行解释。因此,按照版本V1的节点必须能够根据其发送消息的对象节点所使用的GTP版本,依据V1版或V0版建立消息。
GTP协议V1版和V0版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将消息与配属给所建立的隧道以及PDP上下文所依据的方法。在V0版中为此使用所谓的隧道标识符(缩写为TID),它被作为消息的一部分加以传输,并由IMSI(InternationalMobil Subscriber Identity,国际移动用户标识)和NSAPI(Network LayerService Access Point Identifier,网络层服务接入点标识符)组成。IMSI是一用户在世界范围内的唯一编号;NSAPI表示多个可配属给该用户的PDP上下文中的一个。由于12字节长的隧道标识符非常不便于使用,在其位置上附加地使用可迅速将消息配属给一上下文的、2字节长的所谓流标记(Flow Lable)。但流标记不一定是单义的,因为其值域只有大约65,000,且明显可在每个节点上建立多个上下文。
流标记在激活GTP隧道时被分配;其中,每个参与该隧道的节点通知其相对节点,其在该隧道上的后续消息中或在同等意义上,在其PDP上下文中包含怎样的流标记。在操作节点向网关节点发送的建立隧道的第一消息中(建立PDP上下文请求),该流标记为0,因为该网关节点尚不能分配流标记,将传输隧道标识符;该隧道的所有后续消息都必须与该网关节点所分配的流标记一起发送。确切地说每次分配两个流标记,一个用于信号,一个用于数据。但下面将仅讨论用于信号的流标记。
在GTP版本V1中,分配与流标记功能相同的所谓TEID(Tunnel EndpointIdentifier,隧道端点标识符),但其长度为4字节。因此TEID与按照版本V0的流标记不兼容,但其可以单义地被分配。在按照V1版的消息中不再包含V0版中已知的隧道标识符。能够将消息与PDP上下文单义对应的IMSI和NSAPI只包含在操作节点发给网关节点的第一消息中(请求建立PDP上下文)。
在两个GTP版本的各个版本中工作正常。标准要求V1版的节点也应支持GTP版本V0,即反向兼容。为使不同版本的节点能一起工作,这是必须的。
但在移动通信用户在包含不同版本的节点的网络中移动,并从一个操作节点的入口区转换到另一操作节点的入口区时,则会出现问题。这种转换造成一RAU(路由区域更新),即,将隧道从用户原先所在入口区的节点转换到新入口区的节点。在该过程中,须借助GTP消息将关于PDP上下文的数据从旧节点转发到新节点。该新节点需要这些数据以建立与网关节点的联系,并将GTP隧道转接,从而使对该用户的业务能够不中断地进行。如果参与隧道转接的所有三个节点的GTP版本相同,则转接不存在问题。即便这些节点中的两个是按照V0版而第三个是按照V1版的,也不会有问题,因为这些节点间的所有消息交换须根据GTP版本V0进行。但如果其中两个节点是V1版的,而第三个是V0版的,则两个节点按照V1版相互交换V1版消息,而与第三节点以V0版消息进行通信,因此就出现了困难。要区分三种情况:
1.移动通信用户从按照V0版的第一操作节点移动到按照V1版的第二操作节点。在这种情况下,对该第一操作节点与第二操作节点和与该网关节点的通信须使用GTP版本V0;网关节点与第二操作节点间的通信按照版本V1进行。在建立隧道时,为该网关节点分配一个流标记,第一操作节点使用该流标记来标识属于该隧道的消息。当该两个操作节点为准备转接隧道而建立联系时,它们按照版本V0进行通信,且第一操作节点向第二操作节点传输最初由网关节点分配给隧道的流标记。为使该网关节点能得到所要求的隧道上下文数据,第二操作节点须能向该网关节点发送带有该流标记的消息。但第二操作节点与网关节点按照版本V1进行通信,而版本V1不允许传输流标记。尽管按照V1可以用TEID代替流标记,但在网关节点中没有为隧道对其进行定义。因此网关节点无法按照V1为构成的信道分配GTP版本V1的消息。由于IMSI和NSAPI都不包含“更新PDP上下文请求”的消息,则该网关节点在忽略TEID时也不能找到该上下文。
2.移动通信用户从按照版本V1的第一操作节点移动到一个按照版本V0的操作节点。在这种情况下,在该第一操作节点与该网关节点间的通信中使用GTP版本V1建立隧道,即尽管为隧道确定了TEID,却没有流标记。对于两个操作节点间的通信须使用GTP版本V0,但其只允许流标记。向第二操作节点传输TEID是不可能的,即便是有这种可能性,也无法进行处理。因此,第二操作节点无法找到其用来向网关节点请求所需上下文的流标记。
3.移动通信用户从一个按照版本V1的操作节点移动到另一个相同版本的操作节点,但该网关节点按版本V0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操作节点间相互按照版本V1通信,但与该网关节点间按版本V0通信。因此网关节点在建立隧道时分配一个流标记,但将该流标记不能被从第一操作节点传输到第二操作节点,从而也不能向网关节点查询上下文信息。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将隧道从GPRS系统的第一操作节点转接到第二操作节点的方法,该方法即使在操作节点和网关节点中至少有一个节点按照GTP协议版本V0,而其它节点按照版本V1时也能起作用。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对于第一操作节点是版本V0节点、第二操作节点和网关节点是版本V1节点的情况是通过一种方法来解决的:其中,第二操作节点向该网关节点发出的对上下文匹配的请求中包含一个所涉及隧道的IMSI和NSAPI的数据。该数据允许该网关节点产生一个与一存储上下文的单义匹配,并将所需的上下文传输给第二节点。
可以非常简单地传输所需的IMSI和NSAPI数据:该第二操作节点和该网关节点在相同的协议版本下继续操作在GTP协议V0版本下建立的隧道。在这种情况下,由第二节点发送给该网关节点的匹配上下文的请求,即消息“更新PDP上下文请求”,从一开始就包含有这些所需的数据。该技术方案还包括:第二操作节点与该网关节点通信时所使用的协议与隧道过去的状况相关,而所交换的消息属于该协议。当一个隧道是由第二节点本身或由另一个节点按照版本V1建立的时,则与该网关节点间的通信按照版本V1进行;如果该隧道最初是由一个节点按照版本V0建立的,则尽管两个参与节点都是版本V1的,与网关节点的通信也仍然按照版本V0进行。
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实现对所使用的版本的这种控制,即第一操作节点首先向第二操作节点发送一个开始隧道建立过程的消息(SGSN上下文响应),第二操作节点将该消息的版本用于向该网关节点提出匹配上下文的请求,并以其所接收的所有发给它的消息的版本对这些消息进行响应。
另一种可能性是,第二操作节点按照版本V1发送类型为“建立PDP上下文请求”的消息作为对隧道匹配的要求,而不是发送常规的消息“更新PDP上下文请求”。该消息将由该接收网关节点按照前面引用过的规范TS29.060进行恰当的处理,即,重新找到存在的PDP上下文,并使用更改后的参数。以这种方式建立通往第二操作节点的隧道,并更改版本。
作为另一种选择,还可将消息“更新PDP上下文请求”与其值为0的TEID一起发送,并且作为对按照TS23.060设置的信息要素的补充还附加地包含IMSI和NSAPI,以便有可能在该网关节点中对相应的PDP上下文进行匹配。
在第二操作节点或网关节点是按照版本V0的节点、而其它节点是按照版本V1的节点的情况下,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来解决的,其中,为将隧道从第一操作节点转接到第二操作节点由第一操作节点向第二操作节点提供该第二操作节点和网关节点所需的流标记。
这里有各种不同匹配流标记的可能性。当网关节点是按照版本V1的节点时,信道的建立也按照版本V1,则在建立隧道时对该隧道只配备TEID,而不配备流标记。在这种情况下由第一操作节点有针对性地将流标记与隧道相对应。
这种情况的第一种变形为,第一操作节点为上下文分配一带有一个专用于将隧道从一个按照版本V1的操作节点转接到一个按照版本V0的操作节点的值的流标记,即其值与常规按照版本V0工作的节点的通信所使用的所有流标记不同。第二操作节点可以在接收到这种专用流标记时作出反应:代替其在从同一版本的第一操作节点接收到正确的流标记时所通常发给该网关节点的消息“更新PDP上下文请求”,而向该网关节点发送包含IMSI和NSAPI的消息“建立PDP上下文请求”,并因此而允许在网关节点对匹配的上下文进行单义的识别。作为另一种选择,还可以由第二操作节点向该网关节点发送一个与有效的版本V1协议有些偏离、附加地包含IMSI和NSAPI的消息“更新PDP上下文请求”,并因此再允许进行识别。由于现有规范中没有规定流标记为0的PDP更新请求,且对其的处理因而也是非标准的,这样一种过程是可能的。
同样,当该网关节点按照版本V1工作,而第二操作节点按照V0工作时,也可应用的上述方法的第二种变形为,该网关节点不仅为按照V1版工作的第一操作节点建立的每个上下文分配一个TEID,而且还同时使用一种确定的方法,按照该方法网关节点可以为每个按照V1版建立的上下文、或确切地说为其TEID分配一个流标记。因此,在网关节点中,每个按照GTP版本V1建立的上下文都与一个TEID和一个流标记相对应。合适的方法是,网关节点可以在分配TEID时就已经在按照流标记能有效识别上下文的意义上考虑了所产生的流标记。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于第一操作节点。因此,当必须将一个按照GTP版本V1的第一操作节点建立的隧道转接到按照GTP版本V0的第二操作节点时,该第一操作节点可以通过使用该方法直接确定该流标记的正确值,并将其提供给第二操作节点,网关节点借助于流标记的值可以识别PDP上下文。因此,该第二操作节点可与该网关节点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对话,就好象其是从一个按照V0版的操作节点得到该隧道的一样。
一种优选的、特别简单的为TEID分配流标记的方法是使流标记与TEID的两个低位字节相等。
反之,如果网关节点是一个按照版本V0的节点,而两个操作节点是按照版本V1的节点,则将流标记分配给隧道在建立隧道时就已经由该网关节点完成,且该流标记对于第一操作节点是已知的。为了通过V1版消息将该流标记发送给第二节点,将其有目的地“封装”在V1版消息的TEID字段中。
由于该流标记未将TEID填满,则具有优点的是可以将TEID字段中剩余的位置用于传输在其它情况下不会在TEID中出现的预先给定的值,而第二操作节点由该值可以识别出,所传输的值不是一个TEID,而是一个“封装”的流标记,并能相应地对该值进行正确的处理。这样一种预先给定的值例如可以为0。
下面将借助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
图1至图3为参加节点中有两个是按照GTP版本V1的节点一个是按照V0的节点时,在两个操作节点间移交隧道的可能的情况;
图4至图6为在不同情况下移交隧道时的信号传输过程。
对于图1中的情况,第一操作节点SGSN1是按照GTP版本V0的节点,终端装置MS的隧道最初是通过该节点建立起来的;它与网关节点GGSN和第二操作节点SGSN2按照GTP版本V0进行通信,即被交换的消息是用流标记和TEID标识的。该网关节点GGSN和第二操作节点SGSN2之间利用由TEID标识的消息按照版本V1进行通信。
图4示出了在终端装置MS和三个节点SGSN1、SGSN2和GGSN之间的信号传输过程,其一方面是在激活PDP上下文时进行的,另一方面是在转接GTP隧道时进行的。其中,用细箭头表示按照GTP V0版的消息,用粗箭头表示按照V1版的消息。不是在节点间交换的、也因此与GTP协议无关的消息(如与终端装置MS交换的消息)则用虚箭头表示。
在步骤1,终端装置MS向SGSN1发送一个激活PDP上下文的请求(激活PDP上下文请求),该PDP上下文此外还给定了NSAPI和所期望的业务的类型和质量。操作节点SGSN1据此按照GTP版本V0向网关节点GGSN发送请求“建立PDP上下文请求”,将IMSI和NSAPI通知给网关节点GGSN(步骤2)。该网关节点据此在其PDP上下文表中产生一个新的项,该项使其可以在节点SGSN1和一个图中未示出的PDP网络的外部节点之间传送终端装置MS的数据分组并计算费用,并为之分配一个流标记。在步骤3,该网关节点向第一操作节点SGSN1回发一个包含该分配的流标记的消息“建立PDP上下文响应”作为确认。该第一操作节点通过消息“激活PDP上下文接受”向终端装置MS确认在其一侧该上下文已建立(步骤4)。
该节点SGSN1通过该分配的流标记可以这样标识该终端装置MS的属于新设置的上下文的数据分组,使得该网关节点GGSN可将其与其它终端装置的数据分组或同一终端装置属于其它上下文的数据分组区分开。
隧道转接过程在步骤5从终端装置向第二操作节点SGSN2发送“路由区域更新请求”开始。该操作节点SGSN2按照GTP版本V1工作。
第二操作节点SGSN2通过按照GTP版本V0的消息“SGSN上下文请求”(步骤6)首先通知该第一操作节点SGSN1,该上下文应当转发;该节点SGSN1通过消息“SGSN上下文响应”对此进行确认(步骤7),并开始将来自PDP网络、且为用户站MS确定的数据分组进行缓存。然后,在步骤8,新的操作节点SGSN2通过消息“SGSN上下文确认”确认其已准备好接受该数据,于是在步骤9该操作节点SGSN1将缓存的数据分组传递给该第二操作节点SGSN2。
为了使为用户站MS确定的数据分组不再传给SGSN1,而是直接传递给新的操作节点SGSN2,须由网关节点GGSN通知这种变更。这通过步骤10中操作节点SGSN2向网关节点GGSN发送上下文匹配要求来实现。
如果在从一个相同版本的操作节点接受上下文时为请求匹配上下文所发送的消息为“更新PDP上下文请求”,则在这里所讨论的情况下,该第二操作节点SGSN2利用一个“建立PDP上下文请求”类型的消息作为这种请求。与“更新PDP上下文请求”消息相反,该消息按照GTP版本V1包含终端装置MS的IMIS和NSAPI。网关节点对于这类消息并不期待其与一个定义的TEID一起发送;因此,该网关节点不会试图去对这样的消息TEID进行解释,而是直接利用IMIS和NSAPI在其所设置的目录中识别所涉及的上下文。由此找到的上下文项被激活,其中,该上下文与新的操作节点SGSN2以及网关节点GGSN和操作节点间的通信所依据的GTP版本相对应。
当该网关节点成功地实施了这一操作时,在步骤11通过“建立PDP上下文响应”或“更新PDP上下文响应”类型的消息向该新操作节点SGSN2对此进行确认。
在终端装置MS在步骤18接收到对其RAU请求的确认“路由区域更新接受”之前,还将利用移动通信系统的归属位置寄存器(Home LocationRegister,HLR)进行两个操作节点的消息交换,在其过程中,终端装置MS与新操作节点SGSN2的配属关系记录到该寄存器中。这些步骤与用于GSM或UMTS无线通信的已知步骤没有区别,因此这里对其不进行深入描述。
对于在步骤10中使用消息“建立PDP上下文请求”的另一种选择是,还可以使用相对于有效GTP版本V1略有修改的“更新PDP上下文请求”类型的消息。该修改的消息包含具有0值的TEID和终端装置MS的IMIS和NSAPI。网关节点GGSN本身并不分配具有0值的TEID。当其接收到一个TEID=0的“更新PDP上下文请求”时,则可断定该TEID不是由该网关节点GGSN分配的,且因此在该GGSN的上下文目录中没有与之相应的项。因此该GGSN在这种情况下使用IMIS和NSAPI,以便对“更新PIDP上下文请求”所涉及的上下文进行识别,并如上所述将其更新。
再一种选择是,第二操作节点对步骤10的更新请求选择其在步骤7中的消息“SGSN上下文确认”中所包含的GTP版本,这里即版本V0。以这种方式该操作节点相对于与网关节点GGSN对所涉及的上下文为一个V0版节点,可以通过流标记数据识别待匹配的上下文,并从网关节点获得同样为V0版的应答消息。以这种方式,即便所使用的GTP版本保持原样,也能将上下文正确地转接到新的操作节点SGSN2。
将隧道从第一操作节点SGSN1转接到第二操作节点SGSN2的第二种方法与图4所示的信号交换过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步骤10,第二操作节点对于更新上下文的请求也使用该节点在步骤7已收到的该隧道流标记所依据的版本V0。网关节点在步骤11同样使用版本V0对此进行应答。这意味着,尽管第二操作节点SGSN2和网关节点GGSN是V1控制的,但对利用版本V0建立的隧道仍继续使用版本V0。
由于在该第二种方法中在将隧道转接到第二操作节点时隧道的版本不变,如果该隧道须被第二次转接到第三个按照V1的操作节点时,则需要有特殊的防护措施。
在从使用版本V1的第二操作节点向也使用版本V1的第三操作节点转发该V0版隧道时,会出现与那种必须将一个在V1版的第一操作节点和一个V0版的网关节点之间建立的隧道转接到一个V1版的第二操作节点的情况同样存在的问题。因此。后面将描述的若干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也可用于这种情况。
图2示出了一种在一个GTP版本V1的第一操作节点SGSN1、一个GTP版本V1的网关节点GGSN以及一个版本V0的第二操作节点SGSN2间相互通信的配置情况。第一操作节点SGSN1和网关节点GGSN相互之间使用由隧道端点标识符TEID标识的V1版的消息,两个操作节点SGSN1和SGSN2相互之间使用由流标记和TEID标识的V0版的消息。
图5所示的建立和转接隧道的步骤顺序相应于图4所示的步骤顺序。然而,仍用粗箭头和细箭头表示的不同消息所使用的版本是不同的。上下文请求“建立PDP上下文请求”和在步骤2和3中对其的应答就其目标确定来说与图4中的相应,所不同的是,对该上下文使用GTP版本V1,因此,网关节点GGSN为该上下文分配一个隧道端点标识符TEID,并将其通知第一操作节点SGSN1。
在步骤6由第二操作节点SGSN2发送到第一操作节点SGSN1的、GTP版本V0的请求“SGSN上下文请求”,将由该第一操作节点SGSN1利用V0版的“SGSN上下文响应”来回答。在纯V0版运行的信道转接中,该消息在其信息元素(Informationselement,IE)“PDP上下文”中包含一个由网关节点为该上下文向第一操作节点分配的流标记。由于这里不存在这样的流标记,则在第一操作节点中代之以按照预先确定的方法由网关节点GGSN所分配的TEID计算出一个流标记。一种特别简单的计算流标记的方法是,将TEID的两个低位字节用作流标记,而将两个高位字节忽略。第二操作节点SGSN2在步骤10中在其发到网关节点的上下文匹配的请求中将使用该流标记。由于该第一操作节点SGSN1由TEID产生流标记所依据的方法对网关节点GGSN是“已知的”,该网关节点可以在步骤10中接收第二操作节点的上下文更新请求时在其目录中容易地找到少量更新所涉及到的上下文,然后可在其中立即确定出事实上涉及到的上下文。
另一种更新上下文的可能性是:类似于上面对图4的描述,使用带有0值的流标记。由于带有该值的流标记除此之外就不作分配,或者最多仅是由V0版操作节点在“建立PDP上下文请求”类型的消息中使用,其中,在发送该消息的时刻尚不知隧道的流标记,则网关节点GGSN可以在接收到第二操作节点SGSN2的一个带有这种具有0值的流标记的消息时判断出,该流标记不可能是由其本身分配的,并且一定是发生了在忽略该流标记和使用共同传输的标识信息(即在消息头的TID中所包含的终端装置的IMIS和NSAPI)的情况下将该消息与一个隧道进行配属。
作为再另一种选择,还可以对GTP版本V0进行补充,其中,当第二操作节点SGSN2从第一操作节点SGSN1接收到带有被置为0的流标记的消息时,发送一个类型为“建立PDP上下文请求”的消息。
在图3所示的第三种情况中,两个操作节点SGSN1和SGSN2为GTP版本V1的节点,网关节点GGSN为版本V0的节点。隧道的建立以及将其从第一操作节点SGSN1转接到第二操作节点SGSN2如图6所示。步骤1至4中的建立隧道与图1和图4中所描述的相同。不同的是,这二个操作节点须使用版本V1。为了将在操作节点SGSN1和网关节点GGSN之间商定的流标记传输给第二操作节点SGSN2,须通过与V1版的关联来传送。为了将该流标记传送到第二操作节点SGSN2,第一操作节点SGSN1对在步骤7“SGSN上下文响应”中传输给该第二操作节点SGSN2的TEID的两个高位字节进行补充。
按照该方法的第一种变形,在图6中随后有两次用虚箭头表示的消息交换:在步骤10’节点SGSN按照版本V1向网关节点GGSN发送上下文匹配请求(更新PDP上下文请求)。由于该网关节点GGSN只是V0版控制的,则它向该第二操作节点SGSN2发送信号,表示无法处理该请求(步骤10”)。第二节点由此识别出,网关节点需要一个带有流标记的V0版消息,并在步骤10产生一个新的请求,这次是按照版本V0,将其从第一操作节点SGSN1接收到的TEID的两个低位字节作为流标记加在该请求中。
按照该方法的第二种变形,第一操作节点SGSN1使用两个带有预定值的字节,以将分配给该隧道的流标记补充成TEID的形式。所述预定值(此处为0)应当在通常产生V1版PDP上下文时不会被分配,因此,第二操作节点SGSN2从该两字节的值可以识别出,在步骤7中以TEID的格式传输给它的信息实际上是一个再次产生的流标记,并对在步骤10中的上下文更新请求能立即选择出网关节点GGSN可解释的V0版消息格式。
由于在该第二种变形中第二操作节点SGSN2为更新请求所使用的版本不是在第二操作节点SGSN2和网关节点GGSN之间的对话中由后者确定的,而是通过消息SGSN上下文请求的版本确定的,则这种变形也适用于上面提到过的情况,即将最初在一个V0版操作节点SGSN1和一个V1版网关节点GGSN之间建立、然后转接到一个V1版第二操作节点SGSN2的隧道,在保持最初该隧道所使用的协议版本的情况下转接到一个V1版的第三操作节点的情况。
按照第三种变形,也可以将在步骤7中待传输的上下文信息进行如下扩充,使得流标记和TEID都能被传输,分别进行这样的标识。这可通过在上下文信息中添加一个附加的、接受该流标记的数据字段来实现,因此,当识别出后,可以将TEID和流标记都传输给第二操作节点SGSN2。还可考虑加入一个简单的标志,其状态表示消息的TEID字段的内容是作为IEID还是作为流标记的。因此使TEID的值域不受限制。
该第三种变形也适用于将一在版本V0下描述的隧道转接到一个V1版的第三操作节点。
第四种可能性是,还可以在GTP版本V0的操作节点间使用。其中,第二操作节点SGSN2以第一节点(SGSN1)可以理解的GTP版本V1开始与第一操作节点SGSN1的对话;因此该节点通常必须以GTP版本V1进行应答。但其中该第一操作节点SGSN1佯装“不理解”GTP版本V1的消息,促使第二操作节点SGSN2使用版本V0,以便能够传输流标记。这种变形也允许将一个V0版隧道在保持版本的情况下转接到一个第三操作节点。

Claims (17)

1.一种将隧道从一个移动无线通信系统、尤其是GPRS系统的第一操作节点(SGSN1)转接到一个第二操作节点(SGSN2)的方法,其中,该移动无线通信系统具有操作节点(SGSN1,SGSN2)和一个网关节点(GGSN),其中,这些节点中至少有一个是按照GTP协议版本V0的节点,而其它节点是按照GTP协议版本V1的节点,其中,该第二节点(SGSN2)从一个终端装置(MS)接收到关于转接隧道需求(RAU请求)的消息,并据此向网关节点(GGSN)发出对涉及该隧道的上下文进行匹配的请求,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操作节点(SGSN1)是V0版的节点,而第二操作节点(SGSN2)和网关节点(GGSN)为V1版的节点的情况下,对上下文进行匹配的请求包含一个所涉及隧道的IMIS和NSAPI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请求是一个“建立PDP上下文请求”类型的消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请求是一个“更新PDP上下文请求”类型的消息,其包含一个具有0值的TEID和关于该隧道的IMIS和NSAPI的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关节点(GGSN)和第二操作节点(SGSN2)按照GTP协议版本V0操作被转接的隧道。
5.一种将隧道从一个移动无线通信系统、尤其是GPRS系统的第一操作节点(SGSN1)转接到一个第二操作节点(SGSN2)的方法,其中,该移动无线通信系统具有操作节点(SGSN1,SGSN2)和一个网关节点(GGSN),其中,这些节点中至少有一个是按照GTP协议版本V0的节点,而其它节点是按照GTP协议版本V1的节点,其中,该第二节点(SGSN2)从一个终端装置(MS)接收到关于转接隧道需求(RAU请求)的消息,并据此向网关节点(GGSN)发出对涉及该隧道的上下文进行匹配的请求,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操作节点(SGSN1)和网关节点(GGSN)是按照V1版的节点,而第二操作节点(SGSN2)是按照V0版的节点的情况下,或在网关节点(GGSN)是按照V0版的节点,而操作节点(SGSN1,SGSN2)是按照V1版的节点的情况下,该第一操作节点(SGSN1)向该第二操作节点(SGSN2)传输配属于该上下文的流标记,以及该第二操作节点(SGSN2)在引入该所配属的流标记的条件下发送与涉及该隧道的上下文相匹配的请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操作节点(SGSN1)和网关节点(GGSN)是按照版本V1的节点,而第二操作节点(SGSN2)是按照版本V0的节点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操作节点(SGSN1)为上下文配备一个具有为将一隧道从一个按照版本V1的第一操作节点转接到一个按照版本V0的操作节点的专用预定值的流标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标记的值为0。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操作节点(SGSN2)发送一个“建立PDP上下文请求”类型的消息作为对涉及所述隧道的上下文进行匹配的请求。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操作节点(SGSN1)和网关节点(GGSN)是按照版本V1的节点,而第二操作节点(SGSN2)是按照版本V0的节点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操作节点(SGSN1)依据一种给定的方法为每个按照版本V1建立的上下文配备一个流标记,以及所述网关节点(GGSN)按照相同的方法配备相同的流标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备流标记的方法包括将TEID的两个低位字节设置为流标记。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网关节点(GGSN)为按照版本V0的节点,而操作节点(SGSN1,SGSN2)为按照版本V1的节点的情况下,在从第一操作节点(SGSN1)向第二操作节点(SGSN2)发送的消息的TEID字段中传输由网关节点(GGSN)分配给所述隧道的流标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操作节点(SGSN2)向所述网关节点(GGSN)发送一个按照版本V1更新上下文的请求,当该网关节点(GGSN)不能处理该请求时,该第二操作节点(SGSN2)从TEID字段中抽取流标记,并利用该抽取的流标记重新发送一个按照版本V0的请求。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TEID字段的未被流标记填充的字节中填入一个专用于经按照版本V0的网关节点在两个按照版本V1的操作节点间转接隧道的预定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TEID字段包含所述预定值时,所述第二操作节点(SGSN2)发送按照版本V0的更新上下文请求。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专用的预定值为0。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除所述TEID字段外传输一个指出该TEID字段包含一个TEID还是一个流标记的标识。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网关节点(GGSN)是按照版本V0的节点,而操作节点(SGSN1,SGSN2)是按照版本V1的节点的情况下,在从第一操作节点传输到第二操作节点(SGSN1或SGSN2)消息中的不同于TEID字段的专用数据段中传输网关节点(GGSN)配备给隧道的流标记。
CNB018096875A 2000-05-16 2001-05-09 在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系统的节点间转接隧道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2593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023963 2000-05-16
DE10023963.3 2000-05-16
DE10038182A DE10038182C2 (de) 2000-05-16 2000-08-04 Verfahren zum Umlegen eines Tunnels zwischen Knoten eines GPRS-Systems
DE10038182.0 2000-08-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29465A true CN1429465A (zh) 2003-07-09
CN1225939C CN1225939C (zh) 2005-11-02

Family

ID=26005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80968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25939C (zh) 2000-05-16 2001-05-09 在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系统的节点间转接隧道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7283497B2 (zh)
EP (1) EP1282997B1 (zh)
CN (1) CN1225939C (zh)
AT (1) ATE272301T1 (zh)
CA (1) CA2408993C (zh)
ES (1) ES2225563T3 (zh)
HK (1) HK1057303A1 (zh)
TW (1) TW525397B (zh)
WO (1) WO2001089232A2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22518A1 (fr) * 2006-08-18 2008-02-28 Zte Corporation Procédé d'acquisition d'information concernant le démarrage à la charge de sgsn d'un tunnel simple par ggsn
CN101472312B (zh) * 2008-01-31 2010-07-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释放控制方法及通讯系统以及相关设备
CN101394592B (zh) * 2007-09-19 2012-04-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Sgsn与ggsn的mbms ue上下文不一致的解决方法
CN101686443B (zh) * 2007-08-15 2013-10-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递方法和装置
US9088918B2 (en) 2007-08-15 2015-07-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formation transfer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46479A1 (en) * 2001-03-26 2002-10-02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GPRS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8041819B1 (en) * 2002-03-19 2011-10-18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network services
US7830853B2 (en) * 2002-12-06 2010-11-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supporting GSM to W-CDMA reselection
US7602753B2 (en) * 2003-03-12 2009-10-13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cing GPRS tunnel protocol resource
US7490152B2 (en) * 2003-04-11 2009-02-10 Alcatel-Lucent Usa Inc. Version caching mechanism
CN1283055C (zh) * 2003-08-15 2006-1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对创建分组数据协议上下文请求的处理方法
US7660586B2 (en) * 2003-12-30 2010-02-0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ystem and method relating to mobility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GB0402183D0 (en) * 2004-01-31 2004-03-03 Alcyone Holding S A Wireless mobility gateway
US8824430B2 (en) * 2004-01-31 2014-09-02 Athonet Srl Wireless mobility gateway
US7440459B2 (en) * 2004-02-02 2008-10-21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of detecting protocol suppor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050221770A1 (en) * 2004-03-31 2005-10-06 Shipshock Michael D User configurable pre-activated GPRS PDP context handling for improved activation time
CN100334895C (zh) * 2004-06-25 2007-08-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网络侧响应移动台业务请求的方法
US7614058B2 (en) * 2004-09-21 2009-11-03 Dell Products L. P. System and method for virtual media command filtering
CN1306766C (zh) * 2004-09-30 2007-03-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系统中业务识别和路由方法
KR100641174B1 (ko) 2004-10-14 2006-11-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패킷 서비스의 패킷 데이터 프로토콜 활성화 방법
US20070213057A1 (en) * 2006-03-08 2007-09-13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routing area update procedures in a single tunnel gprs-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128043B (zh) 2006-08-15 2011-02-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系统间切换或者改变时的数据处理方法
JP4740368B2 (ja) * 2009-12-24 2011-08-03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方法及び交換局
US8929249B2 (en) * 2010-09-03 2015-01-06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virtual private local area network service to use the flow aware pseudowire
US8982842B2 (en) * 2012-11-16 2015-03-17 Tektronix, Inc. Monitoring 3G/4G handovers in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
EP2924940B1 (en) * 2012-12-27 2019-12-0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User plane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s, mobility management network element and evolved node b
US9298560B2 (en) 2013-05-16 2016-03-29 Tektronix Texa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GTP session persistence and recovery
US9860325B2 (en) * 2014-03-18 2018-01-02 Axis Ab Tunnel broker in a 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US10601610B2 (en) * 2017-04-05 2020-03-24 Nokia Of America Corporation Tunnel-level fragmentation and reassembly based on tunnel context
US10721272B2 (en) 2017-06-15 2020-07-21 Palo Alto Networks, Inc.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 and/or IOT equipment identity and application identity based security enforcement in service provider networks
US10708306B2 (en) * 2017-06-15 2020-07-07 Palo Alto Networks, Inc. Mobile user identity and/or SIM-based IoT identity and application identity based security enforcement in service provider networks
US10812532B2 (en) 2017-06-15 2020-10-20 Palo Alto Networks, Inc. Security for cellular internet of things in mobile networks
US11050789B2 (en) 2017-06-15 2021-06-29 Palo Alto Networks, Inc. Location based security in service provider networks
US10834136B2 (en) 2017-06-15 2020-11-10 Palo Alto Networks, Inc. Access point name and application identity based security enforcement in service provider networks
CN113518387B (zh) * 2020-04-10 2023-07-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网际协议版本IPv6的无线网络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972725A (fi) * 1997-06-24 1998-12-25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Uudelleenreititys
FI108192B (fi) * 1998-03-19 2001-11-30 Nokia Networks Oy Menetelmä ja laitteisto palvelun laadun kontrolloimiseksi matkaviestinjärjestelmässä
DE59911543D1 (de) 1998-07-06 2005-03-10 Siemens Ag Weiterreichen einer Paketdatenverbindung in einem Mobilfunknetz
FI105969B (fi) * 1998-08-10 2000-10-31 Nokia Networks Oy Palvelunlaadun hallinta matkaviestinjärjestelmässä
US6839339B1 (en) * 2000-02-02 2005-01-04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Header compression for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tunneling protocol (GTP)-encapsulated packets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22518A1 (fr) * 2006-08-18 2008-02-28 Zte Corporation Procédé d'acquisition d'information concernant le démarrage à la charge de sgsn d'un tunnel simple par ggsn
CN101686443B (zh) * 2007-08-15 2013-10-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递方法和装置
US9088918B2 (en) 2007-08-15 2015-07-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formation transfer
CN101394592B (zh) * 2007-09-19 2012-04-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Sgsn与ggsn的mbms ue上下文不一致的解决方法
CN101472312B (zh) * 2008-01-31 2010-07-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释放控制方法及通讯系统以及相关设备
US8144665B2 (en) 2008-01-31 2012-03-2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Resource release control metho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US8325682B2 (en) 2008-01-31 2012-12-04 Huaweie Technologies Co., Ltd. Resource release control metho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US8830962B2 (en) 2008-01-31 2014-09-0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resource releas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25939C (zh) 2005-11-02
CA2408993A1 (en) 2002-11-14
WO2001089232A3 (de) 2002-04-04
ES2225563T3 (es) 2005-03-16
ATE272301T1 (de) 2004-08-15
HK1057303A1 (en) 2004-03-19
TW525397B (en) 2003-03-21
CA2408993C (en) 2008-01-08
EP1282997A2 (de) 2003-02-12
EP1282997B1 (de) 2004-07-28
US7283497B2 (en) 2007-10-16
US20030153296A1 (en) 2003-08-14
WO2001089232A2 (de) 2001-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25939C (zh) 在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系统的节点间转接隧道的方法
CN1181696C (zh) 利用cdma无线频率信号调制的无线电信系统
JP4037456B2 (ja) 電気通信網内のルーティングアドレス変換
AU678310B2 (en) A system and method for routing messages i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0420230C (zh) 将关于分组数据的信息供给基站的方法
CN1701584A (zh) 用于在网际协议系统中产生访问终端的网际协议地址并发送用于产生网际协议地址的消息的方法和系统
CN1442979A (zh)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网络系统
CN1353526A (zh) 移动网络和ip分组传送方法
JP2002539728A (ja) パケット交換セルラ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いてマルチメディア関連情報を送信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構成
CN1883167A (zh) 一种用于在无线网络的第一站和第二站之间直接通信的方法
CN1154332C (zh) 在移动智能网上提供短消息智能业务的方法
CN1199509C (zh) 用于更新移动分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位置寄存器的设备和有关方法
CN1493164A (zh) 有代理交换器的无线通信网络的故障处理系统和方法
CN1848979A (zh) 一种群组呼叫的寻呼方法
US20050157726A1 (en) Internet protocol based system
CN1679020B (zh) 向具有相同域名的多个主机进行多个数据单播传送的方法和装置
CN100385970C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信息传输单元的系统和方法
CN1265653C (zh) 经网际协议传输发射、接收和执行应用查询消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531356A (zh) 无线接入网移动控制和小区控制功能实体间消息寻路方法
CN1422083A (zh) 一种同时提供软交换多种业务接口的方法
EP1492359A1 (en) Processing of signalling messages according to one of a plurality of protocol stacks
CN100391274C (zh)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服务支持节点路由区更新方法
CN100499897C (zh) 一种业务服务器识别用户终端的方法
CN101494589B (zh) 一种传输资源的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929518A (zh) 一种np业务的实现方法、系统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OKIA SIEMENS NETWORK KG.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IEMENS AG

Effective date: 20080125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80125

Address after: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after: Nokia Siemens Networks

Address before: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Siemens AG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1102

Termination date: 201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