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03763A - 制冷/制热潜能储存技术 - Google Patents

制冷/制热潜能储存技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03763A
CN1403763A CN02132742A CN02132742A CN1403763A CN 1403763 A CN1403763 A CN 1403763A CN 02132742 A CN02132742 A CN 02132742A CN 02132742 A CN02132742 A CN 02132742A CN 1403763 A CN1403763 A CN 14037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solution
storage tank
cold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21327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6578C (zh
Inventor
徐士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B0213274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6578C/zh
Publication of CN14037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037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8657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657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Abstract

制冷/制热潜能储存技术属于蓄能技术领域。本发明是将各种能量首先通过一次能量转换,转换成工作溶液制冷/制热潜能并储存;当用户需要冷能或热能时,采用制冷/制热的方式,通过二次能量转换,将储存的工作溶液所具有的制冷/制热潜能转换成冷能或热能。本发明的优点是:工作溶液对环境友好,制冷/制热潜能在常温下可长久储存,工作溶液蓄能密度高,系统设备简单,投资低廉,适合各种能源转换和储存,所储存的能量既可转换成冷能也可转换成热能,所转换的冷/热能温度范围大,蓄能系统运行灵活,既可按全蓄能策略运行也可按部分蓄能策略运行,易于对旧制冷/热泵系统进行改造,相关技术比较成熟。

Description

制冷/制热潜能储存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蓄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将各种能量首先经过一次转换成为工作溶液的制冷/制热潜能,并将具有制冷/制热潜能的工作溶液储存于储罐内;当用户需要冷能或热能时,采用制冷/制热的手段进行能量二次转换,将所储存的工作溶液制冷/制热潜能转换为冷能或热能的技术。
背景技术
现有蓄能(蓄冷/蓄热)技术主要是利用工作介质状态变化过程所具有的显热、潜热效应或化学反应过程的反应热,采用直接储存冷能或热能方式进行。现有蓄能(蓄冷/蓄热)技术有显热蓄能技术、潜热蓄能技术和热化学蓄能技术。
现有蓄能(蓄冷/蓄热)技术简单描述:
1)显热蓄能技术:利用每一种物质均具有一定的热容,在物质形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变化会吸收或放出热量的特性。从理论上说,所有物质均可以被应用于显热蓄能。在蓄能技术发展的初期,显热蓄能首先被提出并得到应用,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冷/热)水蓄能技术。
2)潜热蓄冷技术:利用物质相变时需要吸收或放出热量的特性来储存或释放冷(热)能,包括:冰蓄能技术,共晶盐(相变材料—PCM)蓄能技术。冰蓄冷技术是目前使用较广泛的一项蓄冷技术,它是利用冰的相变潜热进行冷量的储存和释放。共晶盐(相变材料—PCM)蓄能技术是另一种较新的潜热蓄能技术,它是利用各种蓄能材料(又称相变材料—PCM)特殊的相变温度,使该项技术既适用于蓄热又适用于蓄冷。
3)热化学蓄冷技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某些物质吸热或放热时会产生某种热化学反应。利用这一原理所构成的蓄能技术称之为热化学蓄能技术。目前正在研究开发的气体水合物蓄冷技术从物质状态变化形式上可以划入潜热蓄冷技术,但从蓄冷原理上是属于由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化学反应热来蓄冷。
以上所有现有蓄能技术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直接储存冷能或热能,即首先采用制冷或制热手段将能量直接转换成冷能或热能,然后进行储存;蓄能温度均低(高)于环境温度,在储存过程中需要采用绝热措施,以减轻传热现象;所储存的冷(热)能温度是一定限制的,不能任意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把各种能量先转换成工作溶液的制冷/制热潜能,并在储罐内常温下将其储存;当用户需要冷或热能时,采用制冷/制热手段将储存的制冷/制热潜能转换成所需的能量,对波动负荷起到“削峰填谷”作用的制冷/制热潜能储存技术。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制冷/制热潜能储存技术由一次能量转换和二次能量转换构成;一次能量转换是将各种形式的能量先转换成热能,然后利用热能将制冷剂从工作溶液中分离出来,而使工作溶液具有的具有制冷/制热潜能;分离前、后工作溶液及冷凝后制冷剂分别在各自储罐内被储存。二次能量转换是将储存于储罐内具有制冷/制热潜能的工作溶液和制冷剂引入蒸发器和吸收器;制冷剂在蒸发器内蒸发产生冷能,其蒸气在吸收器内被工作溶液吸收产生热能,从而将将储存的制冷/制热潜能转换为实际需求的冷能或热能。
蓄能循环中设置有制冷剂储罐,稀溶液储罐和浓溶液储罐,分别储存被分离出并被冷凝成液体的制冷剂和分离制冷剂前后的工作溶液;设置冷/热负荷控制调节装置;储存的制冷剂液体经冷/热负荷控制调节装置进入蒸发器,获得低温热量后汽化;储存的工作溶液经冷/热负荷控制调节装置进入吸收器,吸收制冷剂蒸气后储存于溶液储罐内。
工作溶液为水/溴化锂溶液。
工作溶液为氨/水溶液。
工作溶液为水/溴化锂溶液,热能为一次转换能量,工作循环和流程为:储存于储罐(12)内的稀溶液,经溶液泵(9)通过溶液热交换器(1)加热后,由喷淋器(3)将其喷淋在换热管束(4)上,并与外部热流(4a)(4b)进行热量交换,溶液中的水蒸汽被分离出来。水蒸汽进入冷凝器(7)被冷却流股(7a)(7b)冷却,冷却热或用于供热或排向环境。冷凝后的水进入储罐(8)内被储存。分离出水蒸汽后的浓溶液离开发生器(2),经溶液热交换器(1)降温后进入储罐(6)内被储存。储罐(6)内设有晶/液分离及溶晶装置(5)以保证进入吸收器的浓溶液中不含溴化锂晶粒。当储罐(12)液位达到设计低位,储罐(6)和(8)的液位达到设计高位后,能量一次转换阶段结束,转换后以制冷/制热潜能形式表现的能量被储存起来。当需要冷量或热量时,冷/热负荷控制调节装置(11)(16)工作,根据用冷或用热负荷需求将储存于储罐(8)和(6)中的水和浓溶液引入蒸发器(15)和吸收器(14)。水在蒸发器(15)内吸收低温热量汽化产生冷量,水蒸汽离开蒸发器(15)进入吸收器(14),被通过喷淋器(13)喷淋出的浓溶液所吸收成为稀溶液,稀溶液进入储罐(12)内被储存。吸收热被冷却流股(14a)(14b)带走,或用于供热或排向环境。当储罐(6)内浓溶液有溴化锂晶体析出时,溶晶控制装置(10)工作,储存于储罐(12)内的稀溶液,经溶液泵(9)通过溶晶控制装置(10)进入储罐(6)内,利用晶/液分离及溶晶装置(5)进行溶晶。当储罐(12)液位达到设计高位,储罐(6)和(8)的液位达到设计低位后,能量二次转换阶段结束,完成本项蓄能技术中“能量转换—储存—再转换”一个完整循环。
工作溶液为水/溴化锂溶液,电能或机械能为一次转换能量,在循环流程中增加了电机或发动机(17),压缩机(18),制冷剂喷淋器(19),减温器(20),减压阀(21)和辅助加热器(22),换热管束(4)改为冷凝/发生管束(4),取消冷凝器(7)。通过喷淋器(3)喷淋在冷凝/发生管束(4)上的稀溶液受热产生过热水蒸汽。过热水蒸汽流经减温器(20),与喷淋器(19)喷出的水雾混合并汽化,蒸汽温度降低后被引入由电机或发动机(17)驱动的压缩机(18)。经压缩机(18)压缩后在水蒸气在冷凝/发生管束(4)内冷凝,冷凝热作为发生热传给管束外的稀溶液。冷凝后的水经溶液热交换器(1)降温后小部分通过减压阀(21)进入减温器(20),大部分进入储罐(8)内被储存。出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降温后进入储罐(6)内被储存。辅助加热器(22)在循环启动和冷凝热小于发生热时工作。
工作溶液为氨/水溶液,电能或机械能为一次转换能量,当制冷剂蒸发温度较低时可增设过冷器(26),储存于储罐(8)内的氨液先经过冷器(26)降温后,再经冷/热负荷控制调节装置(16)进入蒸发器(15),从蒸发器(15)出来的氨蒸气经过冷器(26)升温后进入吸收器(14)。当循环流程内不设辅助加热器(22)时,需设调节阀(24);从出蒸发器(15)的氨蒸气中通过调节阀(24)引出部分氨蒸气与出减温器(26)的主氨蒸气混合进入压缩机(18),满足冷凝热大于发生热的要求。由于氨/水溶液无结晶现象,可取消晶/液分离及溶晶装置(5)和溶晶控制装置(10),储罐(12)内的溶液也不需要泵入储罐(6)内。系统内设置减温器(20),在冷凝/发生管束(4)内冷凝后的部分制冷剂液体,经减压阀(27)和喷淋器(19)喷入减温器(20),与出发生器(2)的过热制冷剂蒸汽充分混合并完全气化;降低进入压缩机的制冷剂蒸气温度,同时还起精馏器的作用。
工作溶液为氨/水溶液,电能、机械能为一次转换能量,采用部分蓄能策略运行,循环流程内增设两个控制阀(23)和(24);在蓄能期间,阀(23)关闭,(24)开启,在冷凝/发生管束(4)内冷凝的氨液经热交换器(1)降温后通过阀(24)进入储罐(8)内被储存。在非蓄能期间,阀(23)开启,(24)关闭,泵(9)停止运行,压缩后的氨蒸气不能在冷凝/发生管束(4)内被冷凝,而是经过阀(23)进入冷凝器(7)被冷却流股(7a)(7b)冷却,冷却热或用于供热或排向环境,冷凝后的氨液进入储罐(8);当出蒸发器的氨蒸气不能被压缩机(18)全部吸入时,余下的部分进入吸收器(14),被来自于储罐(6)经冷/热负荷控制调节装置(11)并被引入吸收器(14)的稀溶液所吸收,吸收后的浓溶液进入储罐(12)被储存。系统内设置减温器(20),在冷凝/发生管束内冷凝后的部分制冷剂液体,经减压阀(27)和喷淋器(19)喷入减温器(20),与出发生器(2)的过热制冷剂蒸汽充分混合并完全气化;降低进入压缩机的制冷剂蒸气温度,同时还起精馏器的作用。
工作溶液为氨/水溶液,热能为一次转换能量,流程内增设精馏器(27)和回流调节阀(28),出发生器的混合蒸气经精馏器(27)被提纯后进入冷凝器(7)内被冷凝。部分冷凝液作为精馏器回流液通过调节阀(28)进入精馏器(27)。当制冷剂蒸发温度较低时可增设过冷器(26)。储存于储罐(8)内的氨液先经过冷器(26)降温后,再经冷/热负荷控制调节装置(16)进入蒸发器(15),从蒸发器出来的氨蒸气经过冷器升温后进入吸收器(14)。由于氨/水溶液无结晶现象,可取消晶/液分离及溶晶装置(5)和溶晶控制装置(10),储罐(12)内的溶液也不需要泵入储罐(6)内。
本发明的效果和益处是,对将需要转换成冷或热能的能源种类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并在储存时不直接储存冷(热)能,而是储存工作溶液的制冷/制热潜能;当所储存的工作溶液制冷/制热潜能被转换成冷或热能时,采用制冷或热泵工作方式。工作溶液以制冷/制热潜能形式储存的能量经转换后得到的冷或热能,其温度范围可以根据需要在较大的范围内变化,而且同一套蓄能系统既可以用于供冷,又可以用于供热。因此,本项蓄能技术不仅可用于蓄能空调(制冷/供热)系统,而且还可用于商业或工业蓄能制冷系统。当本项技术用于供热时,供热热量大于供入系统的一次转换能量。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以水/溴化锂溶液为工作溶液,将热能转换成制冷/制热潜能、储存并最终转换为冷或热能的循环流程图。
图2是一种以水/溴化锂溶液为工作溶液,将电能或机械能转换成制冷/制热潜能后储存,并最终转换为冷或热能的循环流程图。
图3是一种以氨/水溶液为工作溶液,将电能或机械能转换成制冷/制热潜能后储存,并最终转换为冷(热)能的循环流程图。
图4是一种以氨/水溶液为工作溶液,采用部分蓄能策略时将电能或机械能转换成制冷/制热潜能后储存,并最终转换为冷(热)能的循环流程图。
图5是一种以氨/水溶液为工作溶液的,将热能转换成制冷(制热)潜能、储存并最终转换为冷能(或热能)的循环流程图。
虚线箭头为蒸气流股,实线箭头为液体流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一种以水/溴化锂溶液为工作溶液,将热能转换成制冷/制热潜能、储存并最终转换为冷或热能的循环流程。储存于储罐(12)内浓度为57%的稀溶液,经溶液泵(9)通过溶液热交换器(1)加热后由喷淋器(3)将其喷淋在换热管束(4)上,并与温度为100℃以上的热流(4a)(4b)进行热量交换,水蒸汽从溴化锂溶液中被分离出来进入冷凝器(7),被冷却流股(7a)(7b)冷却,冷却热或用于供热或排向环境。冷凝后的水进入储罐(8)内被储存。分离出水蒸汽后浓度为63%左右的浓溶液离开发生器(2),经溶液热交换器(1)降温后进入储罐(6)内被储存。储罐(6)内设有晶/液分离及溶晶装置(5)以保证进入吸收器的浓溶液中不含溴化锂晶粒。当储罐(12)液位达到设计低位,储罐(6)和(8)的液位达到设计高位后,能量一次转换阶段结束,转换后的能量被储存起来。当需要冷量或热量时,冷/热负荷控制调节装置(11)(16)工作,根据用冷或用热负荷需求将储存于储罐(8)和(6)中的水和浓溶液引入蒸发器(15)和吸收器(14)。水在蒸发器(15)内在5℃~7℃温度下蒸发产生冷量。水蒸汽进入吸收器(14),被通过喷淋器(13)所喷淋的浓溶液所吸收,吸收后浓度为57%的稀溶液储存于储罐(12)内。吸收热被冷却流股(14a)(14b)带走,或用于供热或排向环境。当储罐(6)内浓溶液有溴化锂晶体析出时,溶晶控制装置(10)工作,储存于储罐(12)内的稀溶液,经溶液泵(9)通过溶晶控制装置(10)进入储罐(6)内,利用晶/液分离及溶晶装置(5)进行溶晶。当储罐(12)液位达到设计高位,储罐(6)和(8)的液位达到设计低位后,能量二次转换阶段结束,完成本项蓄能技术中“能量转换—储存—再转换”一个完整循环。
                        实施例2
图2是一种以水/溴化锂溶液为工作溶液,将电能或机械能转换成制冷/制热潜能后储存,并最终转换为冷或热能的循环流程,与图1所述循环基本相同,只是在流程中增加了电机或发动机(17),压缩机(18),制冷剂喷淋器(19),减温器(20),减压阀(21)和辅助加热器(22),换热管束(4)改为冷凝/发生管束(4),取消冷凝器(7)。通过喷淋器(3)喷淋在冷凝/发生管束(4)上的稀溶液受热产生水蒸汽。水蒸汽流经减温器(20),与制冷剂喷淋器(19)喷出的水雾混合并汽化,蒸汽温度降低后被引入由电机或发动机(17)驱动的压缩机(18)。经压缩机(18)压缩后绝对压力达到0.1MPa以上的水蒸气在冷凝/发生管束(4)内冷凝,热量传给管束外的稀溶液。冷凝后的水经溶液热交换器(1)降温后小部分通过减压阀(21)进入减温器(20),大部分进入储罐(8)内被储存。出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降温后进入储罐(6)内被储存。辅助加热器(22)在循环启动和冷凝热小于发生热时工作。循环流程中的其余部分与图1中所述内容相同。
                           实施例3
图3是一种以氨/水溶液为工作溶液,将电能或机械能转换成制冷/制热潜能后储存,并最终转换为冷(热)能的循环流程。按全蓄能策略运行时该循环流程与图2中以水/溴化锂溶液为工作溶液的循环流程基本相同。不同部分是:①由于氨/水溶液无结晶现象,可取消晶/液分离及溶晶装置(5)和溶晶控制装置(10),储罐(12)内的溶液也不需要泵入储罐(6)内。②当制冷剂蒸发温度低于0℃时,可考虑增设过冷器(26),储存于储罐(8)内的氨液先经过冷器(26)降温后,再经冷/热负荷控制调节装置(16)进入蒸发器(15),从蒸发器(15)出来的氨蒸气经过冷器(26)升温后进入吸收器(14)。如果在循环流程内不设辅助加热器(22)时,需设调节阀(25)。从出蒸发器(15)的氨蒸气中通过调节阀(25)引出部分氨蒸气与出减温器(20)的主氨蒸气混合进入压缩机(18),满足冷凝热大于发生热的要求。流程中无控制阀(23),(24)和冷凝器(7)。
                          实施例4
图4是一种以氨/水溶液为工作溶液,将电能或机械能转换成制冷/制热潜能后储存,并最终转换为冷(热)能的循环流程。按部分蓄能策略运行的循环流程与图3的循环流程基本相同。不同的部分是:按部分蓄能策略运行时,为了提高整个蓄能系统的性能系数(COP),循环流程内可增设两个控制阀(23)和(24),设置冷凝器(7)。在蓄能期间,阀(23)关闭,(24)开启,在冷凝/发生管束(4)内冷凝的氨液经热交换器(1)降温后通过阀(24)进入储罐(8)内被储存。在非蓄能期间,阀(23)开启,(24)关闭,泵(9)停止运行,压缩后的氨蒸气不能在冷凝/发生管束(4)内被冷凝,而是经过阀(23)进入冷凝器(7)被冷却流股(7a)(7b)冷却,冷却热或用于供热或排向环境,冷凝后的氨液进入储罐(8)。当出蒸发器(15)的氨蒸气不能被压缩机(18)全部吸入时,余下的部分进入吸收器(14),被来自于储罐(6)经冷/热负荷控制调节装置(11)并被引入吸收器(14)的稀溶液所吸收,吸收后的浓溶液进入储罐(12)被储存。
                       实施例5
图5是一种以氨/水溶液为工作溶液的,将热能转换成制冷/制热潜能并储存,最终转换为冷能或热能的循环流程。与图1中的循环流程基本相同,不同部分是:流程内增设精馏器(27)和回流调节阀(28),出发生器(2)的混合蒸气经精馏器(27)被提纯后进入冷凝器(7)内被冷凝。部分冷凝液作为精馏器(27)回流液通过调节阀(28)进入精馏器(27)。当制冷剂蒸发温度较低时可增设过冷器(26),储存于储罐(8)内的氨液先经过冷器(26)降温后,再经冷/热负荷控制调节装置(16)进入蒸发器(15),从蒸发器出来的氨蒸气经过冷器升温后进入吸收器(14)。由于氨/水溶液无结晶现象,可取消晶/液分离及溶晶装置(5)和溶晶控制装置(10),储罐(12)内的溶液也不需要泵入储罐(6)内。

Claims (9)

1.制冷/制热潜能储存技术,其特征在于:由一次能量转换和二次能量转换构成;一次能量转换是将各种形式的能量转换成的热能,热能将制冷剂从工作溶液中分离后的工作溶液具有制冷/制热潜能;分离前、后工作溶液、冷凝后制冷剂储存在各自储罐内,二次能量转换是将储罐内具有制冷/制热潜能的工作溶液和制冷剂引入蒸发器和吸收器;制冷剂在蒸发器内的蒸气在吸收器内被工作溶液吸收产生热能、冷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制热潜能储存技术,其特征在于,蓄能循环中设置有制冷剂储罐,稀溶液储罐和浓溶液储罐,分别储存被分离出并被冷凝成液体的制冷剂和分离制冷剂前后的工作溶液;设置冷/热负荷控制调节装置;储存的制冷剂液体经冷/热负荷控制调节装置进入蒸发器,获得低温热量后汽化;储存的工作溶液经冷/热负荷控制调节装置进入吸收器,吸收制冷剂蒸气后储存于溶液储罐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制热潜能储存技术,其特征在于,工作溶液为水/溴化锂溶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制热潜能储存技术,其特征在于,工作溶液为氨/水溶液。
5.根据权利要求1、2、3所述的制冷/制热潜能储存技术,其特征在于,工作溶液为水/溴化锂溶液,热能为一次转换能量,工作循环和流程为:储存于储罐(12)内的稀溶液,经溶液泵(9)通过溶液热交换器(1)加热后,由喷淋器(3)将其喷淋在换热管束(4)上,并与外部热流(4a)(4b)进行热量交换,溶液中的水蒸汽被分离出来。水蒸汽进入冷凝器(7)被冷却流股(7a)(7b)冷却,冷却热或用于供热或排向环境。冷凝后的水进入储罐(8)内被储存,分离出水蒸汽后的浓溶液离开发生器(2),经溶液热交换器(1)降温后进入储罐(6)内被储存,储罐(6)内设有晶/液分离及溶晶装置(5)以保证进入吸收器的浓溶液中不含溴化锂晶粒,当储罐(12)液位达到设计低位,储罐(6)和(8)的液位达到设计高位后,能量一次转换阶段结束,转换后以制冷/制热潜能形式表现的能量被储存起来。当需要冷量或热量时,冷/热负荷控制调节装置(11)、(16)工作,根据用冷或用热负荷需求将储存于储罐(8)和(6)中的水和浓溶液引入蒸发器(15)和吸收器(14)。水在蒸发器(15)内吸收低温热量汽化产生冷量,水蒸汽离开蒸发器(15)进入吸收器(14),被通过喷淋器(13)喷淋出的浓溶液所吸收成为稀溶液,稀溶液进入储罐(12)内被储存,吸收热被冷却流股(14a)(14b)带走,或用于供热或排向环境,当储罐(6)内浓溶液有溴化锂晶体析出时,溶晶控制装置(10)工作,储存于储罐(12)内的稀溶液,经溶液泵(9)通过溶晶控制装置(10)进入储罐(6)内,利用晶/液分离及溶晶装置(5)进行溶晶。当储罐(12)液位达到设计高位,储罐(6)和(8)的液位达到设计低位后,能量二次转换阶段结束,完成本项蓄能技术中“能量转换—储存—再转换”一个完整循环。
6.根据权利要求1、2、3所述的制冷/制热潜能储存技术,其特征在于,工作溶液为水/溴化锂溶液,电能或机械能为一次转换能量,在循环流程中增加了电机或发动机(17),压缩机(18),制冷剂喷淋器(19),减温器(20),减压阀(21)和辅助加热器(22),换热管束(4)改为冷凝/发生管束(4),取消冷凝器(7)。通过喷淋器(3)喷淋在冷凝/发生管束(4)上的稀溶液受热产生过热水蒸汽。过热水蒸汽流经减温器(20),与喷淋器(19)喷出的水雾混合并汽化,蒸汽温度降低后被引入由电机或发动机(17)驱动的压缩机(18)。经压缩机(18)压缩后在水蒸气在冷凝/发生管束(4)内冷凝,冷凝热作为发生热传给管束外的稀溶液。冷凝后的水经溶液热交换器(1)降温后小部分通过减压阀(21)进入减温器(20),大部分进入储罐(8)内被储存,出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降温后进入储罐(6)内被储存。
7.根据权利要求1、2、4所述的制冷/制热潜能储存技术,其特征在于,工作溶液为氨/水溶液,电能或机械能为一次转换能量,当制冷剂蒸发温度较低时可增设过冷器(26),储存于储罐(8)内的氨液先经过冷器(26)降温后,再经冷/热负荷控制调节装置(16)进入蒸发器(15),从蒸发器(15)出来的氨蒸气经过冷器(26)升温后进入吸收器(14),当循环流程内不设辅助加热器(22)时,需设调节阀(24);从出蒸发器(15)的氨蒸气中通过调节阀(24)引出部分氨蒸气与出减温器(20)的主氨蒸气混合进入压缩机(18),由于氨/水溶液无结晶现象,可取消晶/液分离及溶晶装置(5)和溶晶控制装置(10),储罐(12)内的溶液也不需要泵入储罐(6)内,系统内设有减温器(20),在冷凝/发生管束(4)内冷凝后的部分制冷剂液体,经减压阀(27)和喷淋器(19)喷入减温器(20),与出发生器(2)的过热制冷剂蒸汽充分混合并完全气化。
8.根据权利要求1、2、4所述的制冷/制热潜能储存技术,其特征在于,工作溶液为氨/水溶液,电能、机械能为一次转换能量,采用部分蓄能策略运行,循环流程内增设两个控制阀(23)和(24);在蓄能期间,阀(23)关闭,(24)开启,在冷凝/发生管束(4)内冷凝的氨液经热交换器(1)降温后通过阀(24)进入储罐(8)内被储存,在非蓄能期间,阀(23)开启,(24)关闭,泵(9)停止运行,压缩后的氨蒸气不能在冷凝/发生管束(4)内被冷凝,而是经过阀(23)进入冷凝器(7)被冷却流股(7a)(7b)冷却,冷却热或用于供热或排向环境,冷凝后的氨液进入储罐(8);当出蒸发器的氨蒸气不能被压缩机(18)全部吸入时,余下的部分进入吸收器(14),被来自于储罐(6)经冷/热负荷控制调节装置(11)并被引入吸收器(14)的稀溶液所吸收,吸收后的浓溶液进入储罐(12)被储存。系统内设置减温器(20),在冷凝/发生管束内冷凝后的部分制冷剂液体,经减压阀(27)和喷淋器(19)喷入减温器(20),与出发生器(2)的过热制冷剂蒸汽充分混合并完全气化。
9.根据权利要求1、2、4所述的制冷/制热潜能储存技术,其特征在于,工作溶液为氨/水溶液,热能为一次转换能量,流程内增设精馏器(27)和回流调节阀(28),出发生器的混合蒸气经精馏器(27)被提纯后进入冷凝器(7)内被冷凝,部分冷凝液作为精馏器回流液通过调节阀(28)进入精馏器(27)。当制冷剂蒸发温度较低时可增设过冷器(26),储存于储罐(8)内的氨液先经过冷器(26)降温后,再经冷/热负荷控制调节装置(16)进入蒸发器(15),从蒸发器出来的氨蒸气经过冷器升温后进入吸收器(14),由于氨/水溶液无结晶现象,可取消晶/液分离及溶晶装置(5)和溶晶控制装置(10),储罐(12)内的溶液也不需要泵入储罐(6)内。
CNB021327424A 2002-08-06 2002-08-06 制冷/制热潜能储存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86578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021327424A CN1186578C (zh) 2002-08-06 2002-08-06 制冷/制热潜能储存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021327424A CN1186578C (zh) 2002-08-06 2002-08-06 制冷/制热潜能储存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03763A true CN1403763A (zh) 2003-03-19
CN1186578C CN1186578C (zh) 2005-01-26

Family

ID=47469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3274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86578C (zh) 2002-08-06 2002-08-06 制冷/制热潜能储存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6578C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87926C (zh) * 2004-04-02 2008-05-14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蓄能除湿/空调机组的蓄能除湿/空调方法及设备
CN100398947C (zh) * 2006-01-14 2008-07-02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多温级蓄能制冷方法
CN102161166A (zh) * 2010-02-24 2011-08-24 通用热泵工业株式会社 生产线系统
CN104457019A (zh) * 2014-11-17 2015-03-25 浙江大学 一种热量内部循环利用常规压缩热泵/两级吸收复合制冷系统
CN104534731A (zh) * 2014-11-28 2015-04-22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冷热功储存与转换系统和方法
CN107014105A (zh) * 2017-05-24 2017-08-04 荏原冷热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型吸收式制冷机(热泵)
CN109443065A (zh) * 2018-12-01 2019-03-08 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主动结晶技术的大浓差吸收式蓄能装置
SE1850065A1 (en) * 2018-01-22 2019-07-23 Saltx Tech Ab Accumulating absorption machine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87926C (zh) * 2004-04-02 2008-05-14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蓄能除湿/空调机组的蓄能除湿/空调方法及设备
CN100398947C (zh) * 2006-01-14 2008-07-02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多温级蓄能制冷方法
CN102161166A (zh) * 2010-02-24 2011-08-24 通用热泵工业株式会社 生产线系统
US9061390B2 (en) 2010-02-24 2015-06-23 Zeneral Heatpump Industry Co., Ltd. Production line system
CN104457019A (zh) * 2014-11-17 2015-03-25 浙江大学 一种热量内部循环利用常规压缩热泵/两级吸收复合制冷系统
CN104534731A (zh) * 2014-11-28 2015-04-22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冷热功储存与转换系统和方法
CN107014105A (zh) * 2017-05-24 2017-08-04 荏原冷热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型吸收式制冷机(热泵)
CN107014105B (zh) * 2017-05-24 2022-07-05 荏原冷热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型吸收式制冷机
SE1850065A1 (en) * 2018-01-22 2019-07-23 Saltx Tech Ab Accumulating absorption machine
CN109443065A (zh) * 2018-12-01 2019-03-08 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主动结晶技术的大浓差吸收式蓄能装置
CN109443065B (zh) * 2018-12-01 2023-12-26 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主动结晶技术的大浓差吸收式蓄能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6578C (zh) 2005-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600967A (en) Refrigerant enhancer-absorbent concentrator and turbo-charged absorption chiller
Wang et al. An energy efficient hybrid system of solar powered water heater and adsorption ice maker
CN102141322B (zh) 一种吸附-机械压缩耦合制冷及蓄冷系统
CN103003531A (zh) 用于储存热电能的热电能量储存系统和方法
CN102216702B (zh) 热泵循环系统以及冷热联供方法
CN102230686A (zh) 溴化锂吸收-压缩式串联升压制冷/热泵系统
Lu et al.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an adsorption refrigerator with mass and heat-pipe heat recovery process
CN2913969Y (zh) 压缩式、吸收式联合制冷装置
AU2009322086A1 (en) Coo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029045B2 (en) Heat-pump driven desiccant regeneration
CN102322705B (zh) 扩散吸收式制冷与蒸汽压缩制冷联合循环装置
Jiang et al. Investigation on an innovative cascading cycle for power and refrigeration cogeneration
JPH0252962A (ja) 冷熱発生方法
Wang et al.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green cooling driven by low grade thermal energy
CN1403763A (zh) 制冷/制热潜能储存技术
CN108562066A (zh) 一种膜式接触装置及吸收式制冷系统
CN102364266A (zh) 一种双温位的蒸汽压缩冷变换器
WO1997040327A1 (fr) Pompe thermique d'absorption par compression
US20230103235A1 (en) High-cop heat pump with thermochemical storage system
EP1550830A1 (en) Heat pump system
CN101398238B (zh) 二级双重热化学吸附制冷循环系统
CN1560539B (zh) 一种蓄能制冷/制热方法和蓄能制冷/热泵机组
CN108317769A (zh) 一种热电协同蓄能式吸收-吸附复叠多效制冷系统
CN202304055U (zh) 一种双温位的蒸汽压缩冷变换器
CN207112767U (zh) 节能型冷热双效蒸汽发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