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14168C - 电源转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源转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14168C
CN1314168C CNB031044727A CN03104472A CN1314168C CN 1314168 C CN1314168 C CN 1314168C CN B031044727 A CNB031044727 A CN B031044727A CN 03104472 A CN03104472 A CN 03104472A CN 1314168 C CN1314168 C CN 131416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apter
power
housing
opening
protuber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10447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23713A (zh
Inventor
陈俊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to CNB0310447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314168C/zh
Publication of CN15237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237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1416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1416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转接器,包含一壳体及一转接头,其中壳体包含一凹陷区、一导电端子及一第一开口,且此导电端子位于凹陷区内;转接头则包含一本体、一导电片、一支臂以及一突部,其中本体包含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且此第二表面上包含一第二开口。转接头上的导电片均区分为第一端与第二端,其中第一端突出于本体上的第一表面,而第二端则隐藏于本体内且突出于第二开口底部。转接头上的支臂连接于转接头上的本体,且侧向突出于本体。支臂上还包含一突出部以和壳体上的第一开口相互嵌合。当转接头放置于凹陷区的一第一位置并旋转一角度使转接头旋转至一第二位置后,支臂上的突出部可嵌合于壳体上的第一开口而将转接头固定于壳体上。

Description

电源转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转接器,特别是一种可提高转接头与壳体之间的结合稳定度、并提高电源转接器的组装效率的电源转接器。
背景技术
一般电源转接器的使用,通常是为了旅行世界各地时,让随身使用的电器能适应各地电压的变化。但提供电压的插座却随着不同国家而改变,因此,为了能适应不同国家的插座变化,电源转接器常常具有可变换转接头的功能。
图1(a)是一现有电源转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转接头11利用滑入方式进入电源转接器10的本体12,以实现接合的过程,并且利用本体上的卡榫121作为与转接头11咬合固定之用。然而,此种结构的电源转接器却存在加工工艺的繁琐及使用上的缺点。
图1(b)是现有技术转接头的内部透视图。由图中可见,转接头11的导电片111在转接头11内部,为了配合与本体上的导电端子122接触,在制作时,必须多一个步骤,而将转接头内部的导电片112曲折成一定的曲度。这一结构大大增加了制作成本和加工时间。首先,为了将导电片的尾端折成一定的曲度,在制作时必须多一道手续,相对的,也增加了制作时间,再者,为了包覆下端的导电片,整个转接头所需的材料就必须增多,而且,在制作上也较为复杂,这都是在有待改进之处。
此外,由图1(a)可以清楚看到,将转接头11与本体12脱离,需要靠使用者按下一「push」键123,而使两者间的咬合消失,进而使转接头11脱离本体12,但这样的设计却使得转接头非常容易与壳体脱离,只要使用者在使用时稍加不注意,不小心误触「push」键123,即会造成转接头的脱离。而且这样的设计,必须多一个零件的制作及组装,在制作成本及时间上也是一种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项电源转接器,利用在壳体上的第一开口与转接头上的突出部、或是利用在壳体上的第一档板以及转接头上的第二档板相互嵌合,以将转接头稳定地固定在壳体上,从而实现简化电源转接头结构组装过程、并且避免电源转接器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生转接头与壳体意外脱离的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以上目的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实现,即利用在壳体上的第一开口与转接头上的突出部或是利用在壳体上的第一档板以及转接头上的第二档板相互嵌合。
本发明的以上目的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实现,即利用在壳体上的第一开口与转接头上的突出部或是利用在壳体上的第一档板以及转接头上的第二档板相互嵌合,以将转接头稳定地固定在壳体上并降低制作电源转接器的制作成本。
综合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旋转式转接头固定结构的电源转接器,以使转接头与壳体之间能够更稳固地结合并避免使用者因一时不慎使转接头与壳体分离,而导致使用电源转接器时的困扰。本发明的电源转接器包含一壳体及一转接头,其中壳体包含一凹陷区、一导电端子及一第一开口且此导电端子位于凹陷区内。转接头则包含一本体、一导电片、一支臂以及一突部,其中本体包含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且此第二表面上包含一第二开口。本发明的实施例分为下述四个实施例,但是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第一实施例中,壳体上的凹陷区恰可容纳该转接头的放置而使得转接头可以和壳体结合而形成电源转接器,因此凹陷区的外形通常视转接头与支臂的外形而决定。在转接头上的导电片均区分为第一端与第二端,其中第一端突出于本体上的第一表面而第二端则隐藏于本体内且突出于第二开口的底部。转接头上的支臂是连接于其上的本体且侧向突出于本体。支臂上还包含一突出部以和壳体上的第一开口相互嵌合。当转接头放置于凹陷区的一第一位置并旋转一角度使转接头旋转至一第二位置后,支臂上的突出部可嵌合于壳体上的第一开口而将转接头固定于壳体上且导电片可以与导电端子相互接触而形成电导通的状态。在第二实施例中,壳体内还包含一导槽以使突出部更能顺利地与第一开口嵌合。当转接头与壳体进行接合时,转接头必须旋转一角度以与壳体进行嵌合。而此旋转的过程则是通过壳体内部的一导槽作为媒介,该角度的范围约为5°至90°。当该转接头由该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时,中间所通过的空间即为导槽。此导槽位于壳体内且位于凹陷处的侧壁。当转接头在旋转时,此导槽更为突出部或是支臂及突出部所通过的路径。通过此一路径,突出部可到达第一开口处,进而与第一开口进行嵌合而将转接头固定于壳体上。此导槽还包含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其中第一端为突出部的入口端而第二端为突出部的出口端。此导槽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在一轴向上的水平高度并非为等高,其中此轴向垂直于壳体上的第三表面且此第三表面为壳体上的第一开口所在的平面。在导槽的第一端处,导槽的顶端在一轴向上的水平高度较高。随着越接近导槽的第二端处,导槽顶端在一轴向上的水平高度渐渐降低。而此一水平高度渐降的结构,将使得支臂及突出部皆会因转接头的旋转而渐渐受压向下。待到达壳体上的第一开口时,突出部会弹起而与第一开口相互嵌合而将转接头固定于壳体上。在第三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电源转接器可于部分凹陷区的侧壁上设置一第一挡板,并于部分转接头的侧壁上设置一第二档板,以使得转接头进入凹陷区的第一位置并旋转至第二位置后,部分转接头上的侧壁的第二档版可被设置于部分凹陷区侧壁上的第一挡板所限制,进而被固定于凹陷区。同时,此第一挡板以及第二档板的设置皆可视需要而定,只需第一档板与第二档板彼此配合即可。在第四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电源转接器的结构亦可省去壳体上的第一开口、转接头上的支臂与突出部,而是通过位于凹陷区的侧壁上的第一档板与位于转接头的侧壁上的第二档板而将转接头固定于壳体上。任一第一档板上均有一第一固定装置且任一第二档板上均有一第二固定装置,其中第一固定装置通常为一凹槽或是凸块且第二固定装置通常为一凸块或是凹槽。当转接头放入凹陷区内并旋转一角度后,第一固定装置将会和第二固定装置相互结合而使得部分或是整面的第二档板均被第一档板所覆盖并使得第一档板与第二档板相互嵌合而将转接头固定于壳体上。由于本发明的电源转接器的壳体与转接头部分皆可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作,因此利用本发明的电源转接器可减少电源转接器的加工步骤并降低制作电源转接器的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图1(a)是现有电源转接器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b)是现有转接头的内部结构透视图;
图2(a)是本发明电源转接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b)是本发明的转接头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电源转接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a)、图4(b)是本发明电源转接器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电源转接器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电源转接器可通过对以下实施例的描述而得到充分说明,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按照这些描述进行实现,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仅局限于下列实施例所包括的内容。
图2(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b)是本发明的转接头的侧视图。本发明的电源转接器20包含一壳体22及一转接头21,其中壳体22包含一凹陷区221、一导电端子223及一第一开口222,且此导电端子223位于凹陷区221内。随着产品需求的不同,导电端子223的数量可为多个,但并不限制本发明的的范围。转接头21则包含一本体211、一导电片212、一支臂213以及一突部214,其中本体包含一第一表面2111及一第二表面2112且此第二表面2112上包含一第二开口2113。随着产品需求的不同,导电片的数量及第二开口的数量可为多数个导电片及多数个第二开口但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本发明中,转接头21的本体211的形状为圆形板、支臂213的形状为长方形、且壳体22上的凹陷区221恰可容纳该转接头21的放置而使得转接头21可以和壳体22结合而形成电源转接器,因此凹陷区221的外形通常视转接头与支臂的外形而决定。在本实施例中,凹陷区221的外形为一圆形与一长方形,但是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转接头21上的任一导电片212均区分为第一端2121与第二端2122,其中第一端2121突出于本体211上的第一表面2111而第二端2122则隐藏于本体211内且突出于第二开口2113的底部2114。转接头21上的支臂213连接于转接头21上的本体211且侧向突出于本体211。支臂213上还包含一突出部214以和壳体22上的第一开口222相互嵌合。当转接头21放置于凹陷区221的一第一位置并旋转一角度使转接头21旋转至一第二位置后,支臂213上的突出部214可嵌合于壳体22上的第一开口222而将转接头21固定于壳体22上且导电片212可以与导电端子223相互接触而形成电导通的状态。
本发明中所采用的导电片212是由不易弯曲的导电材质所构成。任一导电片212均区分为第一端2121与第二端2122,其中第一端2121突出于本体211上的第一表面2111而第二端2122则隐藏于本体211内且突出于第二开口2113底部2114。突出于第一表面2111的导电片212的第一端2121是作为电源转接器20插入一插座的媒介。当转接头21进入壳体22上的凹陷区221时,隐藏于本体211内且突出于第二开口2113的底部2114的任一导电片212的第二端2122会与导电端子接触而形成电导通。根据产品需求的不同,本发明中的支臂213与突出部214所采用的材质可全部采用弹性材质或是只有部分组件采用弹性材质,以使在后续使用本发明的电源转接器20的过程中,突出部214可与壳体22上的第一开口222嵌合或是脱离而使本发明的转接头能灵活运用于壳体之上。若本发明中的支臂213及突出部214皆不属于弹性材质,则支臂与本体之间还包含一弹性组件(未显示于图中)以使支臂213相对于本体211而言具有一弹力。
在使用本发明的电源转接器时,需先将转接头21调整至其上的本体211、支臂213与突出部214恰可进入壳体上22的凹陷区221的一第一位置。此时,隐藏于本体211内且突出于任一第二开口2113的底部2114的任一导电片212的第二端2122会与凹陷区221内的任一导电端子223接触而形成电导通的状态。待转接头21进入凹陷区221后,可将转接头21进行一顺时钟方向或是逆时钟方向的旋转待旋转一角度后使其到达一第二位置,其中此角度大约为5°至90°。在此第二位置上,安装于转接头21支臂上的突出部214恰可弹起而嵌合进入壳体上的第一开口222,因而使得转接头21固定于该壳体22上。在此同时,隐藏于本体211内且突出于第二开口2113的底部2114的任一导电片212的第二端2122会与凹陷区221内的导电端子223接触而形成一电导通的状态,进而完成该转接头21与该壳体22的接合。随着产品需求以及设计上的不同,当转接头21进入第一位置时,隐藏于本体211内且突出于任一第二开口2113的底部2114的任一导电片212的第二端2122也可先不需要与凹陷区221内的导电端子223发生接触。直到转接头21被旋转进入第二位置时,任一导电片212的第二端2122再与凹陷区221内的导电端子223接触而形成一电导通的状态。
在需要更换转接头21时,只需将嵌合于第一开口222内的突出部214按下,即可解除该转接头21与该壳体22的嵌合,而能轻易地再将该转接头21由该第二位置旋转回该第一位置并将转接头21由凹陷区内221取出。最后再将需要使用的转接头21放入凹陷区221内的第一位置处并将转接头21旋转至第二位置处即完成更换转接头21的过程。
在本发明中,当转接头21上的突出部214嵌合于壳体22上的第一开口222时,突出部214在一轴向的水平高度将会略低于壳体22上的第三表面23在一轴向的水平高度,其中此第三表面23为第一开口222在壳体22上的平面且此轴向垂直于第三表面23。因此,在将本发明的电源转接器紧密插入插座时,壳体的第三表面23可以完全紧贴于插座,以避免因误触如现有技术的「push」按键,而造成该转接头的脱离及使用上的不便。
图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当转接头21与壳体22进行接合时,转接头21必须旋转一角度以与壳体进行一嵌合。而在第二实施例中,此旋转的过程则是通过壳体22内部的一导槽33作为媒介,其中此角度的范围约为5°至90°。当转接头21由第一位置(即支臂213及突出部214恰可进入壳体的凹陷区221时)旋转至第二位置(即该突出部214嵌合入第一开口222时),中间所通过的空间即为导槽33。此导槽33位于壳体22内且位于凹陷处221的侧壁。此导槽还包含一第一端331与一第二端332,其中第一端331为突出部214的入口端而第二端332为突出部214的出口端。当转接头21在旋转时,此导槽33更为突出部214或是支臂213及突出部214所通过的路径。通过此一路径,突出部214可到达第一开口222处,进而与第一开口222进行嵌合而将转接头21固定于壳体22上。但是此导槽33并非为一高度等高的通道。在靠近第一位置处,导槽33的顶端在一轴向上的水平高度较高。随着越接近第一开口222,导槽33顶端在一轴向上的水平高度渐渐降低,其中此轴向垂直于壳体22上的第三表面23。而这一水平高度渐降的结构,将使得支臂213及突出部214皆会因转接头的旋转而渐渐受压向下。待到达壳体22上的第一开口222时,突出部214会弹起而与第一开口222相互嵌合而将转接头21固定于壳体22上。当突出部214与第一开口222相互嵌合时,突出部214的顶点2141并不会超过壳体22的第三表面在一轴向上的水平高度且由于支臂213与突出部214皆为弹性结构,因此两者在通过导槽33时,可以顺利的受压向下,而不会在支臂213或是突出部214上发生因受压而断裂的缺陷。
上述本发明的电源转接器实施例,是通过转接头上的支臂与突出部的设计,再加上壳体上的凹陷区与导槽结构的配合,而能完全将转接头固定于与壳体的平面,并可避免如现有技术中使用的一凸出的按键的困扰。同时,转接头上的本体、支臂与突出部可采用一体成型的制作方式制作完成,而与转接头相对应的壳体亦不需要多余的零件配合,因此在制作上相当简易。
当然,由于一般电源转接器在使用上,必须配合插座的方向,若是导电片的方向固定则容易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因此,本发明亦可在该壳体上包含多数个第一开口,以及在任两第一开口间加设一导轨,而使得转接头在进行一次旋转之后,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而再做一次旋转,如此一来,就可以避免使用上可能产生的不便。
更进一步,图4(a)和图4(b)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明可在部分凹陷区221的侧壁上设置一第一挡板41,并于部分转接头21的侧壁上设置一第二档板411,以使得转接头21进入凹陷区221的第一位置并旋转至第二位置后,部分转接头上的侧壁的第二档板411可被设置于部分凹陷区221侧壁上的第一挡板41所限制,进而被固定于凹陷区。同时,此第一挡板41以及第二挡板411的设置皆可视需要而定,只需第一档板41与第二档板411彼此配合即可。在图4(a)中,第一挡板41设置于部分凹陷区的侧壁上且转接头的直径(若转接头为圆形板时)略小于凹陷区的直径。当转接头进入凹陷区由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后,突出部214即会进入第一开口222处以使转接头21固定于壳体22上。在此同时,转接头侧壁上的第二档板将会被凹陷区的侧壁上的第一档板41所阻挡,而使转接头21能更稳定地固定于壳体22上。随着产品需求不同,位于部分凹陷区的侧壁上的第一档板41的数量与安装于位于部分转接头的侧壁上的第二档板411的数量更可为多个,以使转接头21能够以最稳定的形式固定于壳体22上。
图5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此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电源转接器的结构亦可省去壳体22上的第一开口222、转接头21上的支臂213与突出部214,而是通过位于凹陷区的侧壁上的第一档板41与位于转接头21的侧壁上的第二档板411而将转接头21固定于壳体22上。根据产品需求的不同,位于部分凹陷区的侧壁上的第一档板41的数量与安装于位于部分转接头的侧壁上的第二档板411的数量可为一个也可为多个,以使转接头21能够以最稳定的形式固定于壳体22上。任一第一挡板41上均有一第一固定装置(未显示于图中)且任一第二档板411上均有一第二固定装置(未显示于图中),其中第一固定装置通常为一凹槽或是凸块且第二固定装置通常为一凸块或是凹槽。当转接头放入凹陷区222内并旋转一角度后,第一固定装置将会和第二固定装置相互结合而使得部分或是整面的第二档板411均被第一挡板41所覆盖并使得第一档板与第二档板相互嵌合而将转接头21固定于壳体22上。当要将转接头脱离壳体时,使用者只需旋转一与安装时相反的角度,即可使转接头与壳体相互分离。
由于本发明电源转接器的转接头的导电片在制作时不需要另一道加工步骤使其弯曲,而且支臂及突出部与转接头本体之间皆可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作,这种设计方式能够实现最节省成本的目的。而本发明的壳体,是配合转接头而设计第一开口与导轨,同样可以一体成型的方式制作而不需其它零件的制作及组装,也是一相当简便的结构。同时,转接头与壳体在组装上更是相当容易方便且两者之间的嵌合状态较为稳固而不易脱落,必须特意对卡固部施压才能将两者分离,因此本发明也实现了避免现有技术中易造成转接器和转接头意外脱落的目的。
综合上述的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旋转式转接头固定结构的电源转接器,以使转接头与壳体之间能够更稳固地结合并避免使用者因一时不慎使转接头与壳体分离,而导致使用电源转接器时的困扰。本发明的电源转接器包含一壳体及一转接头,其中壳体包含一凹陷区、一导电端子及一第一开口且此导电端子位于凹陷区内。转接头则包含一本体、一导电片、一支臂以及一突部,其中本体包含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且此第二表面上包含一第二开口。本发明的实施例分为下述四个实施例,但是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第一实施例中,壳体上的凹陷区恰可容纳该转接头的放置而使得转接头可以和壳体结合而形成电源转接器,因此凹陷区的外形通常视转接头与支臂的外形而决定。在转接头上的导电片均区分为第一端与第二端,其中第一端突出于本体上的第一表面而第二端则隐藏于本体内且突出于第二开口的底部。转接头上的支臂连接于其上的本体且侧向突出于本体。支臂上还包含一突出部以和壳体上的第一开口相互嵌合。当转接头放置于凹陷区的一第一位置并旋转一角度使转接头旋转至一第二位置后,支臂上的突出部可嵌合于壳体上的第一开口而将转接头固定于壳体上且导电片可以与导电端子相互接触而形成电导通的状态。在第二实施例中,壳体内还包含一导槽以使突出部更能顺利地与第一开口嵌合。当转接头与壳体进行接合时,转接头必须旋转一角度以与壳体进行嵌合。而此旋转的过程则是通过壳体内部的一导槽作为媒介,该角度的范围约为5°至90°。当该转接头由该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时,中间所通过的空间即为导槽。此导槽位于壳体内且位于凹陷处的侧壁。当转接头在旋转时,此导槽更为突出部或是支臂及突出部所通过的路径。通过此一路径,突出部可到达第一开口处,进而与第一开口进行嵌合而将转接头固定于壳体上。此导槽还包含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其中第一端为突出部的入口端而第二端为突出部的出口端。此导槽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在一轴向上的水平高度并非为等高,其中此轴向垂直于壳体上的第三表面且此第三表面为壳体上的第一开口所在的平面。在导槽的第一端处,导槽的顶端在一轴向上的水平高度较高。随着越接近导槽的第二端处,导槽顶端在一轴向上的水平高度渐渐降低。而此一水平高度渐降的结构,将使得支臂及突出部皆会因转接头的旋转而渐渐受压向下。待到达壳体上的第一开口时,突出部会弹起而与第一开口相互嵌合而将转接头固定于壳体上。在第三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电源转接器可于部分凹陷区的侧壁上设置一第一挡板,并于部分转接头的侧壁上设置一第二档板,以使得转接头进入凹陷区的第一位置并旋转至第二位置后,部分转接头上的侧壁的第二档版可被设置于部分凹陷区侧壁上的第一挡板所限制,进而被固定于凹陷区。同时,此第一挡板以及第二档板的设置皆可视需要而定,只需第一档板与第二档板彼此配合即可。在第四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电源转接器的结构亦可省去壳体上的第一开口、转接头上的支臂与突出部,而是通过位于凹陷区的侧壁上的第一档板与位于转接头的侧壁上的第二档板而将转接头固定于壳体上。任一第一档板上均有一第一固定装置且任一第二档板上均有一第二固定装置,其中第一固定装置通常为一凹槽或是凸块且第二固定装置通常为一凸块或是凹槽。当转接头放入凹陷区内并旋转一角度后,第一固定装置将会和第二固定装置相互结合而使得部分或是整面的第二档板均被第一档板所覆盖并使得第一档板与第二档板相互嵌合而将转接头固定于壳体上。由于本发明的电源转接器的壳体与转接头部分皆可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作,因此利用本发明的电源转接器可减少电源转接器的加工步骤并降低制作电源转接器的制作成本。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电源转接器,其取代现有技术中必须对导电片加工、多制作一个零件、且转接头容易脱落的缺点,而解决了电源转接器制作成本较高及制作时间浪费的问题,具备创造性和工业应用性。

Claims (15)

1.一种电源转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壳体,具有一凹陷区、一导电端子及一第一开口,其中该导电端子位于该凹陷区内;以及
一转接头,包含:
一本体,包含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其中该第二表面包含一第二开口;
一导电片,包含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其中该第一端突出于该第一表面且该第二端隐藏于该本体内并突出于该第二开口的一底部;
一支臂,连接于该本体并侧向突出于该本体;
一突出部,连接于该支臂;
当该转接头放置于该凹陷区的一第一位置,并旋转一角度使该转接头旋转至一第二位置后,该突出部可嵌合于该第一开口而固定该本体于该凹陷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是一圆形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所述支臂、及所述突出部是一体成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电片是由不易弯曲的导电材质所构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还包含一导槽,以提供所述支臂与所述突出部由该第一位置旋转至该第二位置时所需的空间,而该导槽的第一端在一轴向上的水平高度高于该导槽的一第二端在该轴向上的水平高度,其中:
该轴向垂直于一第三表面且该第三表面为该第一开口在该壳体上的一平面;
该第一端为该突出部的一入口;及/或
该第二端为该突出部的一出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突出部与所述支臂皆是弹性结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接器,其特征在于部分该凹陷区的一侧壁上还包含一第一挡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接器,其特征在于部分该转接头的一侧壁上还包含一第二挡板,用以将该转接头固定于该凹陷区。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角度是5°至90°。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嵌合于该第一开口时,该突出部的一顶点在一轴向上的水平高度低于一第三表面在该轴向上的水平高度,而该第三表面为该第一开口在该壳体上的一平面且该轴向为垂直于该第三表面。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臂与所述本体之间还包含一弹性组件。
12.一种电源转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壳体,具有一凹陷区、一导电端子及一导槽,该凹陷区的一侧壁上包含一第一档板且该第一档板上包含一第一固定装置;以及
一转接头,包含:
一本体,包含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表面包含一开口;
一导电片,包含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其中该第一端突出于该第一表面且该第二端隐藏于该本体内并突出于该开口的一底部;
一第二档板,位于部分该转接头的一侧壁上且包含一第二固定装置;及
其中该导槽用以提供该第二檔板与该第二固定装置由该第一位置旋转置该第二位置时所需的空间;及
当该转接头放置于该凹陷区的一第一位置,并旋转一角度使该转接头旋转至一第二位置后,该第一固定装置与该第二固定装置会相互嵌合以将该转接头固定于该壳体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源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位于该凹陷区内。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源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置是一凹槽。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源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装置是一突块。
CNB031044727A 2003-02-17 2003-02-17 电源转接器 Expired - Lifetime CN1314168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031044727A CN1314168C (zh) 2003-02-17 2003-02-17 电源转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031044727A CN1314168C (zh) 2003-02-17 2003-02-17 电源转接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23713A CN1523713A (zh) 2004-08-25
CN1314168C true CN1314168C (zh) 2007-05-02

Family

ID=34282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044727A Expired - Lifetime CN1314168C (zh) 2003-02-17 2003-02-17 电源转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314168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7629A (zh) * 2010-05-06 2011-11-09 英华达(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结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34806A (en) * 1994-02-24 1997-06-03 Asian Micro Sources, Inc. Interchangeable collapsible plug device for battery charger
US6039608A (en) * 1998-02-27 2000-03-21 Motorola, Inc. Adapter system
US6086395A (en) * 1998-08-02 2000-07-11 Motorola, Inc. Power transformer
US6109977A (en) * 1998-08-11 2000-08-29 Motorola, Inc. Prong for adapter plug for international use
JP2001043927A (ja) * 1999-07-30 2001-02-16 Smk Corp 電気アダプ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34806A (en) * 1994-02-24 1997-06-03 Asian Micro Sources, Inc. Interchangeable collapsible plug device for battery charger
US6039608A (en) * 1998-02-27 2000-03-21 Motorola, Inc. Adapter system
US6086395A (en) * 1998-08-02 2000-07-11 Motorola, Inc. Power transformer
US6109977A (en) * 1998-08-11 2000-08-29 Motorola, Inc. Prong for adapter plug for international use
JP2001043927A (ja) * 1999-07-30 2001-02-16 Smk Corp 電気アダプタ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7629A (zh) * 2010-05-06 2011-11-09 英华达(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结构
CN102237629B (zh) * 2010-05-06 2012-10-31 英华达(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23713A (zh) 2004-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51078B (zh) 笔记本计算机及其卡合机构
CN201285987Y (zh) 电连接器及其固定机构
CN1901292A (zh) 电连接装置
US6486418B1 (en) Controller switch assembly
CN1314168C (zh) 电源转接器
CN2410751Y (zh) 零插入力电连接器
CN1807966A (zh) 一种电子蜡烛
CN1080006C (zh) 杠杆型连接件
CN108389741A (zh) 一种保护开关
CN2624368Y (zh) 触动式开关
CN1133705A (zh) 用一个开关按钮来操纵电源开关和绕线组件的清洁器
EP2048680B1 (en) Rotating dual switching mechanism
CN2383126Y (zh) 电脑壳体拆装机构
CN216994036U (zh) 一种模块化车载电器的连接结构
CN203180229U (zh) 数据缆线插座装置及数据缆线组装结构
US6599146B2 (en) ZIF socket
CN219286272U (zh) 一种电动车防呆开关
CN2599732Y (zh) 步进继电器
CN1501425A (zh) 用于环形荧光灯的并有整体式镇流引燃装置的适配器
CN1050000C (zh) 按键式数字开关
CN2775803Y (zh) 嵌入式电器件的卡持机构
CN2489453Y (zh) 多凸轮万能转换开关
CN202040160U (zh) 一种夹子和安装了所述夹子的台灯或台灯式取暖器
CN200982590Y (zh) 灯泡更换结构
CN201285820Y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