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58948C - 传输信号化信息的方法,发射站,移动站和消息单元 - Google Patents

传输信号化信息的方法,发射站,移动站和消息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58948C
CN1258948C CNB008119376A CN00811937A CN1258948C CN 1258948 C CN1258948 C CN 1258948C CN B008119376 A CNB008119376 A CN B008119376A CN 00811937 A CN00811937 A CN 00811937A CN 1258948 C CN1258948 C CN 125894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ssage
cell site
receiving station
data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0081193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70385A (zh
Inventor
马丁·汉斯
约瑟夫·劳门
马克·贝克曼
福尔克尔·戴希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pcom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Robert Bosch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26054781&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258948(C)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Priority claimed from DE1994276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DE19942768B4/d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bert Bosch GmbH filed Critical Robert Bosch GmbH
Publication of CN13703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703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5894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5894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32Carrie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s H04L27/02, H04L27/10, H04L27/18 or H04L27/26
    • H04L27/34Amplitude- and phase-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e.g. 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 H04L27/36Modulator circuits; Transmitter circuits
    • H04L27/366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undesirable propertie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between the modulator and the demodulator
    • H04L27/367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undesirable propertie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between the modulator and the demodulator using predistortion
    • H04L27/368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undesirable propertie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between the modulator and the demodulator using predistortion adaptive predistor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4Reselecting a cell layer in multi-layered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在发射站(1)和接收站(5)之间传输信号化信息的方法,还提出了一种发射站、接收站和可逆的消息单元,其作用是减少移动接收站内的功率消耗。与所述信号化信息一起,从发射站(1)向接收站(5)传输第三消息,该消息指示了在发射站(1)或者在随后的与接收站(5)对应的另一个发射站(2)中,特别是当接收站(5)从一个无线网的第一无线蜂窝变换到第二无线蜂窝时,是否对需发送的数据进行处理,以提高接收站(5)对所述数据的接收质量。

Description

传输信号化信息的方法,发射站,移动站和消息单元
已有技术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发射站和接收站之间传输信号化信息的方法、一种发射站、一种接收站、以及一种消息单元。
在文献“RRC协议规范”(TS 25.331 v.1.1.0,3 GPP TSG RAN WG1)中公开了一种在一个基站和一个移动站之间传输信号化信息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在所述基站和移动站之间至少建立一个传输信道,该信道专门用于在基站和移动站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在一种这样的传输信道中,可对脉冲应答作出估算,而且所估算的脉冲应答可用于被发送信号的预畸变处理,因此在接收站内可省掉校正处理。一种这样的预畸变处理方法见文献“联合预畸变简述”TSG-RAN WG1中所公开的联合预畸变处理方法。
根据所列举的文献“RRC协议规范”,采用一种这样的预畸变处理方法经专门建立的数据信道,从基站向移动站传输数据,其中将产生的问题是:在移动站中无法得知基站是否已经通过预畸变方式经至少一个专门建立的传输信道传输了数据,或者没有传输。通过这种方式无法使移动站决定它是否必须对从基站经专门建立的传输信道所接收的数据进行校正处理,或者不进行处理。
本发明的优点
本发明所述传输信号化信息的方法,特别是具有本发明所述发射站和本发明所述接收站,其优点是,采用所述信号化信息从发射站向接收站传输第三消息,该消息中包含的信息是在发射站或者在随后的与接收站对应的另一个发射站中,是否对需发送的数据进行处理,以提高接收站对所述数据的接收质量。通过该方式可以使接收站在建立从发射站至接收站的传输信道之前决定:它必须怎样对发射站或者在随后的与接收站对应的另一个发射站发出的数据进行解码,从而保证实现最佳的数据接收。如果接收站通过以上方式确定:由对应的发射站发送的数据已经在对应的发射站中经过了处理,则接收站将不进行复杂的校正处理,因为所述数据已经以相应提高的接收质量抵达接收站。通过该方式可以将接收站的功率消耗减至最小,这对于作为用蓄电池工作的移动站构成的接收站是很有利的。
其中特别有利的是,所述从发射站向接收站传输的第三消息中包含的信息是:对需发送数据采用何种方式处理。通过该方法可以使接收站内可能需要的校正处理得到进一步的区分,因此接收站内的校正处理对于需建立的传输信道将以最佳方式与对需发送信号的处理相匹配。通过该方法可进一步实现接收站内功率消耗的最佳化和最小化。此外,还可以避免错误的校正处理,该处理不会与需发送数据的处理方式相匹配。
另一个优点是,所传输的第三消息涉及的是多个用于需发送数据传输的传输信道,条件是在这些传输信道内的处理方式相同。通过该方法可以减少传输第三消息所需的数据量。
另一个优点是,采用所述信号化信息从发射站向接收站在所述第三消息之前传输第二消息,该消息中包含的信息是:以何种方式支持在发射站中对需发送数据的处理以及在接收站中对该数据的检测。通过该方法可以防止发射站对需发送给接收站的数据以一种方式进行处理,在该方式中发射站对该数据不进行校正处理,或者仅进行有限的处理。通过该方法可以使发射站对需发送给接收站的数据的处理与接收站所支持的检测或者校正机制相匹配,从而保证最佳的传输。
另一个优点是,作为需发送数据,从发射站向接收站传输的信号化信息的最早处理时间是: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得知一个接收站或多个接收站所支持的发射站的处理方式,其中在所述第三消息移送到接收站后采用接收站所支持的处理方式。通过该方法可以在建立从发射站至接收站的专用传输信道之前,在发射站内对信号化信息进行处理,从而提高接收站的接收质量,使得接收站内所需的校正开销减少,因此将接收站内的校正开销尽量提前进行,节省了功率消耗。
另一个优点是,采用所述信号化信息从发射站向接收站在所述第三消息之前传输第一消息,该消息中包含的信息是:以何种方式支持在发射站中对需发送数据的处理。通过该方法可以使接收站选择需发送数据的处理方式,并且将选择出的处理方式通过所述第二消息通知给发射站。这种选择可以由接收站按以下方式进行,即选择一种对接收站最有利的、最节省开销和功率的检测和校正方法,该方法的对象是发射站发送的数据。
所述第一消息、第二消息和第三消息可以分别通过相应的消息单元的形式在发射站和接收站之间进行传送,而且特别有利的方式是:将其简单地集成在已经存在的信号化协议内。
附图说明
下面对照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发射站和接收站的方框图,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进行信号化信息交换的流程图,图3是根据第二实施例进行信号化信息交换的流程图,图4是根据第三实施例进行信号化信息交换的流程图,图5是根据第四实施例进行信号化信息交换的流程图,图6表示本发明所述的接收站设置在一个蜂窝移动无线网内,在由发射站移交给另一个发射站之前的构成。
实施例的说明
图1中标号1表示一个远程通信网的发射站,它可以采用无线方式或者有线方式构成。此外在图1中用标号5表示出该远程通信网的一个接收站,它同样可以采用无线方式或者有线方式构成。在所述发射站1和接收站5之间应当建立至少一个传输信道,它根据发射站1和接收站5的构成方式同样可以是无线或者有线的。经所述的至少一条传输信道应当将数据从发射站1传输给接收站5,其中所述至少一条传输信道是专门用于进行这种从发射站1至接收站5的数据传输。对于发射站1的数据向一个图1中没有示出的接收站的传输可以建立至少一条自己的传输信道。这样一条将发射站1的数据传输给接收站而专门建立的传输信道被称为“专有信道”或者“专有传输信道”。凡是以下提到的传输信道均应当理解成这样一种“专有传输信道”。为了构成一条这样的专有信道,可以利用一个或多个物理资源。这种物理资源可以是一个频率、一个时间间隔,例如以时隙形式出现的时间间隔、一个空间区域,例如一个天线的覆盖范围或者一种编码等等。发射站1向多个接收站发送数据,所以一个传输信道可以由发射站1复用,其中各个接收站在分配给它们的传输信道内分别按照所使用的物理资源根据一种相应的信道接入方法进行连接,从而接收由发射站1向其发送的数据。根据所使用的物理资源,所述信道接入方法可以相应地是一种频分多址方法或FDMA法(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一种时分复用接入方法或TDMA法(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一种空分复用接入方法或SDMA法(Spac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一种码分复用接入方法或CDMA法(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也可以是以上所述方法的任意组合或者类似的方法。
下面作为举例假定发射站1是作为一个移动无线网的基站构成的,接收站5是作为移动站构成的。在所述基站1和接收站5之间至少建立的一条传输信道是作为无线信道构成的。所述移动无线网、基站1和移动站5例如可以按照GSM标准(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构成,或者按照UMTS标准(通用移动远程通信系统)或类似的标准构成。下面作为实例假设所述移动无线网、基站1和移动站5是按照UMTS标准构成的。按照UMTS标准构成的移动无线网的基础是一种在TDD方式(时分复用)下工作的CDMA系统。其中在基站1和移动站5之间要建立一个半复用连接,该连接用于基站1向移动站5以及移动站5向基站1在不同时隙内的传输。对于从基站1向移动站5的传输至少规定一个时隙。在该时隙内从基站1向移动站5传输的数据是按照一种CDMA码进行编码的,并且调制到一个载波频率上。所述CDMA码、时隙和载波频率分别代表了一种物理资源,其组合构成了从基站1向移动站5的传输信道。移动站5包括第一接收单元85,它经第一选择装置25以选择方式与第一检测装置30或与第二检测装置35连接。在该第一接收单元85内连接着第一计算装置20。该第一计算装置20控制移动站5的第一消息生成装置40和第一选择装置25。在所述第一接收单元85上连接着第一接收天线60,并且在所述第一消息生成装置40上连接着移动站5的一个发射天线70。移动站5的所述第一接收天线60和发射天线70例如可以通过一个天线分路器相互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式发射/接收天线。所述基站1包括第二计算装置50、第二消息生成装置45和一个处理单元55。在该第二计算装置50上经第二接收单元90连接着第二接收天线65。所述处理单元55经第二选择装置75以选择方式与第一天线单元10或者与第二天线单元15连接。所述第二消息生成装置45经第三选择装置80以选择方式与所述第一天线单元10或者与所述处理单元55连接。所述第一选择装置25、第二选择装置75和第三选择装置80可以分别如图1所示作为可控开关构成,其中所述第一选择装置25由所述第一计算装置20控制,所述第二选择装置75和第三选择装置80由所述第二计算装置50控制。所述第一天线单元10是作为独立发射天线构成的。所述第二天线单元15包括至少两个发射天线,从而能够实现在一个发射反向工作方式中对信号的发射。在基站1内也可以将发射和接收天线按照移动站5所述的方式组合成一个发射反向工作方式的发射/接收天线,或者多个发射/接收天线,借助于天线分向滤波器实现所述的组合。
为了至少在基站1和移动站5之间建立一条传输信道,需要先在基站1和移动站5之间进行信号化信息的交换,从而启动相应物理资源的引导,以构成必须的传输信道。所以应当规定,经需建立的传输信道从基站1向移动站5发送的数据应当在基站1内处理,以便提高移动站5接收该数据的质量。被接收数据的检测在移动站5内只需要很少的开销,甚至没有开销,所以可以减少移动站5内的功率消耗,并且提高移动站5的待机时间。移动站5能够在两个不同的检测装置30、35之间切换,切换的依据是接收基站1的数据时具有何种质量。但是在移动站5内需要得知以下知识,即需发送的数据是否已经在基站1内经过了处理。所以在建立传输信道之前,由基站1随信号化信息从基站1向移动站5传输第三消息,其中所包含的信息是:在发射站1内是否已经执行了对需发送数据的处理。该第三消息是由第二消息生成装置45产生的,并且经第三选择装置80和第一天线单元10发射给第一接收单元85。所述第一计算装置20然后根据第三消息检测:是否已经在基站1内对需发送数据进行了处理。如果已经进行了处理,则为进行检测,选择第一检测装置30,否则选择第二检测装置35进行检测。作为选择方案可以规定,需发送的数据在基站1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处理。然后随第三消息也从基站1向接收站5发送以下信息,即需发送数据是按何种方式处理的。所述移动站5可以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包括第三检测装置36,它经所述第一选择装置25同样与第一接收单元85相连。所述第一选择装置20随后将根据第三消息首先检查:需发送数据是否已经在基站1内经过处理。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则第一计算单元20将要求第一选择装置25将第一接收单元85与第二检测装置35相连。否则的话,第一计算装置20将根据第三消息检查,需发送数据在基站1内是按照何种方式进行处理的。根据处理的方式不同,第一计算单元20可以要求第一选择装置25将第一检测装置30或第三检测装置36与第一接收单元85相连。需由基站1发送的数据此时将由与第一接收单元85相连的检测装置检测。
还可以规定,从基站1向移动站5发送的数据仅在一个唯一的专有传输信道内传输。但是也可以规定,建立多个专有传输信道进行传输。所述第三消息将从基站1出发,经每条需建立的传输信道分别传输给第一接收单元85的第一计算装置20。该方式在以下情况中是必要的,因为在不同传输信道内发送的数据在基站1内是按照不同的方式处理的,或者在一条传输信道内数据未经处理即发出,并且在另一条传输信道内处理数据。但是当在多个传输信道内向移动站5传输没有经基站1处理的数据时,或者当不同的传输信道所传输的数据是按照相同的方式处理时,则也可以规定,从基站1向移动站5经多条传输信道传输唯一一个第三消息,其条件是在该传输信道内有相同的处理方式,或者在该传输信道内没有执行处理。
在基站1内对需发送数据的处理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一种方式是:需由基站1发送的数据由第一天线单元10用一个发射天线发射,或者由第二天线单元15按照一种发射反向法用多个发射天线发射。采用具有发射天线的第一天线单元10是用于没有对需发送数据进行处理的普通情况。使用具有多个发射天线的第二天线单元15时,在移动站5内产生一种多路接收,通过在一个或多个接收路径上的信号空缺或者衰减可以通过一个接收路径实现无衰减补偿。因此,利用第三消息,可传输以下信息,即由基站1发送的数据是否是由第一天线单元10发射的,或者是由第二天线单元15发射的。如果需发送数据是由第一天线单元10发射的,则第一计算装置20将要求第二检测装置35经第一选择装置25接通第一接收装置85。否则的话,第三检测装置36将经第一选择装置25与第一接收单元85接通。所述第二检测装置35按照公知的方式对所接收的数据进行校正和检测,例如按照一种联合检测方法(JD)。这样一种方法可参见文献“系统描述性能评测”,设计组德尔塔(Concept Group Delta)WB-TDMA/CDMA,ETSI,SMG2。其中涉及到一种所谓多用户参考和符号间参考的组合式退回方法。其中多用户参考产生于编码的相互影响,所述编码对应着不同的移动站,并经复用传输信道进行传输。符号间参考是通过无线信道内的信号多路传播而产生的。
所述第三检测装置36同样可以按照一种JD方法工作,并且与所使用的第二天线单元15相匹配,对应于校正所需的对所用传输信道的脉冲应答的估算。
需由基站1发送的数据,其处理可按以下方式进行,在处理单元55内对需发送数据进行预畸变处理。所述预畸变通过待建立传输信道的特性在与第二检测装置35的比较中得到补偿,所以需由基站1发送的数据抵达第一接收单元85时没有畸变,并且不必在移动站5内进行校正处理。所接收的数据然后通过第一检测装置30例如仅采用相互关联接收方式进行检测,使得第一检测装置30经第一选择装置25与第一接收单元85连通。
第一检测装置30可以仅作为相互关联接收机构成,例如按照一种所谓的“匹配滤波器”概念构成,参见文献《信号传输》,吕克著,施普林格出版社,第5版,1991年,因为它可由基站1检测相应处理的数据,该数据没有畸变,所以,能以较高的接收质量抵达移动站5。
反之,如果数据从基站1以无预畸变方式经第一天线单元10发送给移动站5,则信号抵达第一接收单元85时是畸变的,所以必须输送到第二检测装置35进行校正处理,从而提高了开销。这种非常复杂而且导致功率消耗的方案作为一个实例是具有第一检测装置30的一种纯粹的相互关联接收。在这种情况中或者没有第三消息,或者第三消息在这种情况下含有的信息是在基站内没有进行处理。
一种实现更高接收质量的方式是:所述预畸变与第二天线单元15的发射联系在一起,使得需发送信号不仅保持不畸变,而且抵达接收单元85时也没有信号空缺或者衰减。在这种情况中也可以例如将第一检测装置30以一种纯粹的相互关联接收方式与第一接收单元85相连,其间经过第一选择装置25。采用所述第三消息可传送的信息是:由基站1发送的数据是通过第二天线单元15发射的,并且在基站1内对需发送数据进行了预畸变处理。
第一选择装置25将相应的检测装置与第一接收单元85的连接,其控制是通过第一计算装置20根据对相应的第三消息的计算实现的。
在这里所述的采用TDD方式工作的CDMA系统中,预畸变处理的进行可采用上述公知文献“联合预畸变简述”中公开的连环预畸变方法(JP)。相应地在从基站1向移动站5传输的第三消息内包含的信息是:需发送数据是否已经按照JP方法进行了预畸变处理。在所述JP方法中,基站1通过从移动站5至基站1的传输所使用的时隙对移动站5至基站1的传输信道脉冲应答进行评估。该评估也可以用于从基站1至移动站5建立的传输信道,因为在TDD工作方式中,两个传输信道的传输特性在上行和下行方向上基本相同,并且不会产生频率差。需发送的数据在传输到移动站之前采用反向评估的脉冲应答进行褶合,从而实现预畸变。
此外还可以规定,采用信号化信息在第三消息之前从移动站5向基站1传输第二消息,该消息包含的信息是:以何种方式支持在基站1中对需发送数据的处理以及在移动站5中对该数据的检测。所述第二消息是由第一消息生成装置40产生的,并且由移动站5的发射天线70发射给基站1。在基站内由第二接收单元90经第二接收天线65接收,并且传输给第二计算装置50。由移动站5所支持的处理方式取决于移动站5内经第一选择装置25将第一接收单元85与检测装置30、35、36的连接。所以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二消息中包含的信息是:在移动站5内通过纯粹的相互关联接收方式进行的检测,以及按照一种联合检测方法在两个不同的阶段中考虑到错误识别和/或修正进行的检测。第二计算装置50然后对第二消息进行计算,以决定以何种方式支持移动站5对发送信号进行处理。第二计算装置50然后检测:该方式是否也支持基站1的处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计算装置50确认,由移动站5提供的通过纯粹相互关联方式的检测,例如是与通过预畸变、或预畸变和发射反向工作方式的处理相匹配的。此外第二计算装置50还将根据第二消息确认,需发送数据在发射到移动站5之前并没有经过处理,或者仅通过发射反向工作方式进行了部分处理,因为采用联合检测方法可对待建立的传输信道中的畸变信号进行校正和检测,并通过衰减对所述信号施加或多或少的影响。所述第二计算装置50在该实施例中确认,由移动站5支持的处理方式也得到基站1的支持。第二计算装置50随后选择出至少一种处理方式,它不仅得到基站1的支持,也得到移动站5的支持,并且按照以下方式控制第二消息生成装置45,使其提供至少一种所选择的处理方式进入第三消息内。此外,第二计算装置50还控制处理单元55和第二选择装置75,其方式是:需发送数据按照至少一种所选择的方式得到处理。如果例如第二计算装置50根据第二消息确认,移动站5支持一种纯粹的相互关联接收方式的检测,则它将要求处理单元55为进行需发送信号的预畸变处理,让第二选择装置75将第二天线单元15或第一天线单元10与处理单元55相连。此外,第二计算装置50还要求第二消息生成装置45产生包括以下信息的第三消息,即需发送的数据已经进行了预畸变处理,并且经一个或多个天线发射。如果预畸变是采用JP方法进行的,则该信息同样也可在第三消息中给出。
这种对需发送数据处理方式的选择可使移动站5实现最小的接收数据检测开销,并且实现最小的功率消耗。
此外还可以规定,采用所述信号化信息从基站1向移动站5在所述第三消息之前传输第一消息,该消息中包含的信息是:以何种方式支持在基站1中对需发送数据的处理。其中第二消息生成装置45在发出第三消息之前产生第一消息,并将该消息发送给移动站5。在所述的实施例中,该第一消息包含的信息是:需发送的数据没有进行预畸变处理,并且仅用移动站5上的一个发射天线发出。此外,该第一消息还包括以下信息,即需从基站1发送的数据可以已进行了预畸变处理,并且仅从一个唯一的发射天线发出。另外,该第一消息中还可以包含以下信息,即需从基站1发送的数据已经进行了预畸变处理并且经多个天线发出。并且,该第一消息中还可包含以下信息,即需发送数据没有经过预畸变处理,但是可经多个天线发出。因此有4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可在基站1内进行,并且作为信息包含在所述第一消息内。其中也包括对没有预畸变的数据不进行处理,和仅使用一个发射天线作为处理方式。按以上方法产生的第一消息在移动站5的第一接收单元85内被接收,并且传送给第一计算装置20进行计算。所述第一计算装置20对第一消息的计算目的是:以何种方式支持基站1对需发送信号的处理。该第一计算装置20检查该处理方式是否也得到移动站5的支持。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计算装置20确认:由移动站5采用或不采用发射反向工作方式进行的预畸变处理是通过第一检测装置30以纯粹的相互关联接收方式支持的。此外,该第一计算装置20还确认,没有预畸变的不处理以及仅用一个发射天线可通过第二检测装置35借助于联合检测方法支持。另外,该第一计算装置20还确认:没有预畸变的处理以及具有发射反向工作方式的处理通过第三检测装置36借助于联合检测方法得到支持。
所述第一计算装置20对第一消息生成装置40的控制方式是:在第二消息中至少给出一种处理方式,该方式不仅得到基站1的支持,而且也得到移动站5的支持。所述第一计算装置20在该实施例中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对第一消息生成装置40加以控制,即在第二消息中包含的信息是:可以用纯粹相互关联接收方式进行检测。当然在第二消息中也可以含有以下信息,即检测可以按照联合检测法先用校正实现。但是在最后所述的信息中,关于按照联合检测法进行的校正不能进入第二消息,因此可保证基站1对需发送信号的处理可实现在移动站5内用纯粹的相互关联接收方式进行检测,从而减小了移动站5内的功率消耗。
另一种选择方式是:作为需发送数据,信号化信息本身经处理后从基站1向移动站5传输。该传输最早发生的时间是:根据第二消息由移动站5支持的一种处理方式或者由移动站5支持的多种处理方式已被基站1所知,其中的处理至少以移动站5支持的一种方式进行。在向移动站5传输经过处理的信号化信息之前,还要向移动站5发送一个对应的第三消息,使移动站5及时得知所使用的处理方式,从而使移动站5在传输经处理的信号化信息之前能够相应地配置第一选择装置25,让所要求的检测装置与第一接收单元85连接。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在向移动站5传输信号化信息时节省移动站5的功率消耗,特别是当信号化信息按以下方式处理时,即第一检测装置30采用纯粹的相互关联接收方式检测所接收的信号化信息。在所述的实施例中,信号化信息在基站1内例如可按以下方式处理,即该信息经过预畸变后通过一个或多个发射天线发出。在移动站5内的检测是通过第一检测装置30经第一选择装置25与第一接收单元85连通而实现的,所以可达到纯粹的相互关联接收。
信号化信息经处理后从基站1传输给移动站5,从该时刻开始,第二计算装置50将要求第三选择装置80将第二消息生成装置45与第一天线单元10之间的连接断开,并且将第二消息生成装置45与处理单元55连通。所述处理将按照以上所述的对需发送数据的一般处理方式进行。所有随后对信号化信息由第二消息生成装置45产生的消息将根据所选择的一种处理方式或选择的多种处理方式经处理后发送给移动站5。
如果需发送数据在处理单元55内没有经过预畸变处理,而是仅仅通过多个天线发射的处理,则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规定,需发送数据仅仅透明地经所述处理单元55传输。
经过处理的需发送数据可以在一个传输信道内传输,该信道专用于基站1和移动站5之间的连接。在处理单元55内按照联合预畸变方法进行了预畸变处理的情况下,这种方式甚至是无法避免的,因为这种预畸变处理仅适用于基站1和移动站5之间的专用上行和下行信道,不适用于由多个移动站共同使用的信道。相应处理的信号化信息也可以在所述传输信道内传输,该信道仅供基站1和移动站5之间的连接。然而该方式最早发生在从基站1向移动站5发出第三消息之后,因为此后才能建立这个传输信道。此前所述信号化信息将在一个或多个移动站拥有的信道内传输。该方式也用于传输需在第三消息之前传输的第一消息。
所述第一消息、第二消息和第三消息分别以消息单元的形式作为信号化信息的一部分传输。这样的消息单元可以采用特别简单的方式插入到已有的用于信号化信息交换的协议内。
由基站1向移动站5发送的信号化信息是通过第二消息生成装置45产生的,并且由第一天线单元10经一个或多个移动站共同使用的信道发射给移动站5,只要需建立的位于基站1和移动站5之间的专有传输信道尚未存在。如果存在这条传输信道,则其他信号化信息从第二消息生成装置45经处理单元55以及或者是第一天线单元10或者是第二天线单元15发送给移动站5。为了生成信号化信息所需的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生成装置45由第二计算装置50控制,该装置包括一个无线资源控制器RRC(无线资源控制)。经该RRC,移动无线网的运营商可决定相应物理资源的分配,以便在基站1和移动站5之间建立所述专有传输信道。在RRC中,采用该方式对需建立的传输信道物理资源进行管理。是否以及何时在一个时隙传输信道内采用一种联合预畸变处理方法取决于RRC移动无线网络运营商。何种物理资源以何种方式由RRC分配给哪个移动站也由RRC通过第二消息生成装置45构成的信号化信息传输给相应的移动站。对于该信号化信息所构成的消息以及所属的消息单元公开在所列举的文献“RRC协议规范”中。
在图2中,沿时间轴表示出信号化的一种可能的流程图,它表示基站1和移动站5之间交换的信号化信息与时间的相关性。
由移动站5向基站1发送的信号化信息的产生可以通过第一消息生成装置40实现,并由第一计算装置20控制。移动站5的信号化信息的计算是通过基站1内的两个计算装置50实现,并且信号化信息的计算由基站1通过移动站5的第一计算装置20完成。
如图2所示的信号化流程图对于一条抵达移动站5的报文(Telefonanruf)呼叫被描述在一个所谓的“空载模式”中,在其中既不存在移动站5和基站1之间的数据传输,也不知道移动站5在移动无线网内的精确停留地点。在这种“空载模式”中,移动站5只能大致在移动无线网内定位。其中有多个分别由一个基站覆盖的无线蜂窝组成一个相应的定位区,并且移动站5在这样一个定位区内的停留是已知的。如果移动站5离开了一个定位区,以便进入另一个定位区,则它将向网络运营商通知该变换。只有当移动站5例如作为移动电话构成的移动站5被呼叫时,而且处在“空载模式”中时,基站1才会首先发出一个“呼叫”消息给移动站5,呼叫是经一个呼叫信道PCH进行的,因为移动站5由于其在“空载模式”中只能大致定位,所以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联络上移动站。从基站1至移动站5的连接在下面被称为下行连接,从移动站5至基站1的连接被称为上行连接。所以所述呼叫信道是一个下行连接的连通。通过该呼叫信道,移动站5得到所收到的呼叫信号。所述“呼叫”消息在第一时刻t1进入移动站5。在“空载模式”中,移动站5的出发点是:向它发送的信号化信息并没有经过处理,所以第一计算装置20对第一选择装置25的控制方式是:使第二检测装置35与第一接收单元85连接,并且开始进行联合检测校正以及在移动站5内进行检测。该过程在图2中在移动站5一侧是通过字母组合JD处在第一时刻t1表示的。针对所述“呼叫”消息,移动站5将作出以下反应,它经一个物理RACH信道(随机存取信道),向基站1发射一个所谓的“RRC连接请求”消息,所述RACH信道表示一个所有移动站都能使用的上行连接信道。通过该消息,移动站5要求网络运营商经基站1建立一个连通呼叫方用户的远程通信连接。所述基站1的RRC以及移动无线网的网络运营商接受该“RRC连接请求”消息,并且要求第二消息生成装置45向移动站5发出对“RRC连接请求”消息的回答,即发出一个“RRC连接设置”消息。经该“RRC连接请求”消息,处在移动无线网内的移动站5可被得知,并通过该方式在移动无线网的一个无线蜂窝内定位。在所述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蜂窝应当是基站1的无线蜂窝。多个处在所述基站1的无线蜂窝内的移动站经一个共有的FACH(上行存取信道)得到信号化信息。所述FACH是一个处在基站1的无线蜂窝内的用于多个移动站的一个共用下行连接信道。所述“RRC连接设置”消息从基站1经FACH传输给移动站5。该“RRC连接设置”消息是移动站5在第二时刻t2接收的,并且同样通过第二检测装置35,按照联合检测方法进行校正和检测处理。处在第一时刻t1和第二时刻t2之间的时间段的作用是在基站1和移动站5之间建立一个信号化连接,该连接在下行连接中是通过FACH构成的,在上行连接中是通过RACH构成的。其中的RACH是基站1的无线蜂窝内的所有移动站均可进入的一个信道。所以信号化连接从第二时刻t2起完全被激活,并且可用于进行后面的信号化处理。
因为采用所述的联合预畸变方法的预畸变仅专门适用于在基站1和移动站5之间建立的传输信息的传输信道,而不适用于所有处在基站1无线蜂窝内的移动站能够接入的传输信道,所以联合预畸变方法不能用于经FACH进行的信号化信息的交换。因此使用FACH从基站1向移动站5传输信号化信息时,还需要在移动站5内采用普通的畸变和检测方法,例如按照联合检测法进行。根据该实施例,所述方法的条件是:移动站5能够支持按照联合预畸变方法进行了预畸变处理的信号的接收,其方式是它将第一检测装置30与第一接收单元85连接,从而提供一种纯粹的相关接收。这意味着移动站5可以接收JP预畸变信号。为了向移动无线网通知该性能,移动站5在得到了“RRC连接设置”消息后,向基站发出一条“UE性能信息”消息。UE在这里表示“用户设备”,并且是指移动站5。“UE性能信息”消息的结构可从所述的文献“RRC协议规范”中得知。所发出的“UE性能信息”消息还包括一个消息单元,其名称为“UE模式性能”。在该消息单元内还发出以下信息,即移动站5是否支持TDD和/或FDD(频分多址)。所述消息单元“UE模式性能”同样公开在所述文献“RRC协议规范”中。参见下面的表1。
                         表1
  参数   参考   类型   注释
  系统适应性(UMTS/GSM/其他)
  UMTS适应性(TDD/FDD)
  芯片种类适应性
  无线频率适应性
  可变复用距离适应性
根据本发明,在该消息单元“UE模式性能”内还应该插入附加的信息,它向基站1发出信号,该信号是移动站5是否应当向基站1发送“UE性能信息”消息,以支持联合预畸变方法进行的预畸变处理。如表2所示,本发明以该方式补充了新的消息单元“UE模式性能”。
                     表2
  参数   参考   类型   注释
  系统适应性(UMTS/GSM/其他)
  UMTS适应性(TDD/FDD)
  TDD-模式(JD/JP)   仅对TDD模式
  芯片种类适应性
  无线频率适应性
  可变复用距离适应性
补充的参数信息“TDD-模式(JD/JP)”在本实施例中表示在TDD工作模式中,移动站5支持对JP法预畸变信号的检测。而注释“仅对TDD模式”则表示,这种检测的支持仅用于TDD工作模式。所述JP方法例如是不能用在FDD工作模式中的,因为从移动站5至基站1的下行信道中不能估算出从基站1至移动站5的上行信道脉冲应答,原因是在FDD工作模式中上行和下行信道有不同的频率位置。
此时移动无线网可根据新的消息单元“UE模式性能”得知移动站5可以从基站1接收到JP预畸变信号。所述RRC将在此基础上要求第二消息生成装置45,让移动站5发送一条对“UE性能信息”消息的接收确认,其形式为一条“UE性能信息确认”消息。该消息也是由移动站5按照JD方法进行校正和检测,因为它还没有在基站1内经过预畸变,并在FACH上发送给移动站5。
经FACH和RACH,随后在移动站5和基站1或移动无线网之间对于收到的呼叫交换正式数据传输的参数,传输通过需建立的一条专有传输信道进行或者经需建立的多条专有传输信道进行。该过程在图2中用双箭头“直接传输”表示。成功完成了参数的交换和确认后,对于需连接的传输信道经“直接传输”由基站1向移动站5通过FACH下行连接信道发送一条“RAB设置”消息(无线接入集合信道)。该“RAB设置”消息的结构同样公开在所述文献“RRC协议规范”中。基站1用所述“RAB设置”消息通知移动站5正式的有效数据通信所需的配置。该配置基于此前经“直接传输”所交换的参数。不仅经“直接传输”在移动站5内接收的信号化信息,而且所述“RAB设置”消息均由基站1经FACH发送给移动站5,并且在移动站5内还要按照JD方法进行校正和检测。所述“RAB设置”消息还包含一条消息单元,其名称是“下行连接时隙信息”作为号码信息,即在下行连接中使用的时隙内由移动站5在下行连接中建立的传输信道号码信息,也就是说,表明在哪个时隙内移动站5经需建立的传输信道在下行连接中接收来自基站1的数据。所述消息单元“下行连接时隙信息”同样公开在所述文献“RRC协议规范”中。见表3所示。
                       表3
  参数   参考   类型   注释
  时隙号码   所使用的时隙采用下联方式(仅对TDD)   对每个时隙
在基站1和移动站5之间可以在下行连接中建立多条专有传输信道,其形式为每个移动站5均分配一个时隙。消息单元“下行连接时隙信息”的注释“对每个时隙”的含义是:对所分配的每个时隙适用相同的条件。
所述消息单元“下行连接时隙信息”是“RAB设置”消息的一个选择消息单元。
根据本发明,基站1在消息单元“下行连接时隙信息”中还对每个所分配的时隙发出信号化信息,即数据在该时隙内是否在基站1中按照JP方法进行了预畸变处理,用于经所建立的传输信道进行传输。其中所分配的不同时隙可得到不同的处理,即所分配的第一时隙的数据可以按照JP方法在基站1内进行预畸变,而所分配的第二时隙的数据在基站1内则不进行预畸变。所述消息单元“下行连接时隙信息”可以仅提供给每个对应于下行连接的相应建立的传输信道的时隙,并且表明数据在该时隙内是否已经在基站1中按照JP方法进行了预畸变处理,或者没有经过处理。其中可以规定在消息单元“下行连接时隙信息”中包含以下信息,即数据在分配给下行连接的一个时隙内是否已经在基站1中按照JP方法进行了预畸变处理,或者没有进行处理,对于所分配的多个时隙可以组合在一起,条件是数据在这些时隙内,在基站1中,采用了相同的处理方法。
表4给出了一个按照本发明实现的新的消息单元“下行连接时隙信息”的实例。
                            表4
  参数   参考   类型   注释
  时隙号码   所使用的时隙采用下联方式(仅对TDD)   对每个时隙
  JD/JP指数   (仅对TDD)   对每个时隙
根据表4所示的实例,所述“下行连接时隙信息”按照本发明向移动站5告知的消息是:在移动站5的下行连接中,在基站1和移动站5之间需建立的传输信道所分配的所有时隙完全工作在TDD方式中,而且其传输的数据采用JP预畸变处理方法。
在图2所示的信号化流程图中,描述了在基站1中通过JP方法处理需发送数据的实例。当然还可以规定在基站1中对需发送数据采用任何其他的预畸变方法或处理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提高移动站5接收这些数据的质量。相应地这些处理方法必须表示在新的消息单元“UE模式性能”,或者表示在新的消息单元“下行连接时隙信息”中。
在移动站5中对“RAB设置”消息的接收是在第三个时刻t3进行的。在第二时刻t2和第三时刻t3之间,基站1和移动站5之间的信号化信息的交换是经FACH在下行连接中进行的,而经RACH则在上行连接中进行,所以移动站5所接收的信号化信息可以在该实例中采用JD方法进行校正和检测。接收到“RAB设置”消息后,移动站5将配置其物理层,并且建立从移动站5至基站1的一条新的物理上行连接传输信道。完成了配置后,移动站5经新建立的,而且刚刚配置好的上行连接传输信道向基站1发出一条“RAB配置完成”消息。通过该“RAB配置完成”消息,移动站5向基站1发出信号,表明它已经建立起这条从移动站5至基站1的上行连接传输信道,该信道专用于数据从移动站5向基站1的传输。
当发送出“RAB配置”消息后,基站1将相应地建立起一条从基站1至移动站5的下行连接传输信道,该信道专用于数据从基站1至移动站5的传输。经基站1和移动站5之间建立的这两条传输信道可以实现一种半复用TDD工作方式,其中一个或多个时隙分别构成一个专用上行连接传输信道,并且一个或多个与其不同的时隙分别构成一条专用的下行连接传输信道。以该时隙在相应的上行传输信道中传输的信息,基站1可以从中估算出对应的下行连接传输信道的一个脉冲应答,其中该估算出来的脉冲应答也表示对至少一个下行连接传输信道的脉冲应答的估算。该估算可用于在基站1内对需发送数据进行JP预畸变处理,所述数据经至少一个下行连接传输信道从基站1传输给移动站5。所有信号化信息和数据或有效数据,凡是由移动站5从此刻开始从基站1接收到的均在移动站5上的至少一条新的下行连接传输信道上接收。这不仅包括所接收的呼叫的原始数据和有效数据,也包括额外适用的信号化数据。所述用“数据交换”表示的处在移动站5和基站1之间的双箭头就是这种数据交换,它经基站1和移动站5之间的专用上行连接和下行连接传输信道之间的联系进行。由基站1向移动站5发送的数据至少对于基站1内的一条下行连接传输信道要按照JP方法进行预畸变,并且传输给移动站5,此处它可通过纯粹的相关接收用第一检测装置30检测出来。
在图3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所述信号化流程图可以按以下方式变化,移动站5已经在第二时刻t2通过“RRC连接设置”消息从基站1分配到一条上行连接和一条下行连接信道,该信道专用于基站1和移动站5之间的信号化信息交换。所述移动站5对“RRC连接设置”消息的确认方式是:向基站1发送一条“RRC连接设置完成”消息,该消息可经新建立的上行连接信道传输给基站1,并且告知基站,该上行连接信道已经成功建立。其中在第二时刻t2已经分配给移动站5的上行连接和下行连接信道可用于传输信号化信息,该信道与在第三时刻t3分配给移动站5的用于传输呼叫的有效数据的上行连接传输信道和下行连接传输信道是不同的。
当然也可以规定,在第二时刻t2分配给移动站5的上行连接和下行连接信道也用于从第三时刻t3起进行针对呼叫的有效数据传输,其中在第二时刻t2建立的上行连接和下行连接信道在第三时刻t3不必重新配置。第二个实施例是在图3中显示的,它是一种上行连接和下行连接信道需要重新配置的变化方案。
第二个实施例的特征是:在第二时刻t2即分配给移动站5专有的上行连接和下行连接信道,而JP方法则仍然从第三时刻t3开始使用,并且如上所述在“RAB设置”消息中向移动站5发出信号。在使用于第二时刻t2分配给移动站5的上行连接和下行连接信道时,也可在第三时刻t3后进行移动站5的JP方法的信号化,该方法是基站1自第三时刻t3起所使用的,也对上行连接和下行连接信道进行了必要的重新配置,所述配置是在移动站5向基站1发出“RAB设置完成”消息之后,并且在交换有效数据之前进行的,见图3所示。对于从基站1向移动站5传输的信号化信息的重新配置还没有由基站1进行预畸变,所以在移动站5内仍按JD方法校正和检测。对于重新配置需要由基站向移动站5发送一条“TRCH重新配置”消息,该消息公开在所述文献“RRC协议规范”中。通过这条“TRCH重新配置”消息可以对一些参数,例如已经在第二时刻t2分配给移动站5的上行连接和下行连接信道的数据进行重新配置。经过这种重新配置的上行连接信道,随后由移动站5发送一条“TRCH重新配置完成”消息,移动站利用该消息通知基站1已经成功完成了上行连接信道的重新配置。其后,所进入的呼叫的有效数据交换将可以在基站1和移动站5之间经重新配置的上行连接和下行连接信道进行。因为如第一个实施例所述,在“RAB配置”消息中,所述消息单元“下行连接时隙信息”就包含了基站1内预畸变的信息,所以“TRCH重新配置”消息在基站内将进行预畸变,例如按照JP方法进行,所以该消息在移动站5接收时可通过纯粹的相关接收方法检测出来。但是当然也可以规定,本发明所述“下行连接时隙信息”消息单元被集成“TRCH重新配置”消息内,使得“TRCH重新配置”消息在移动站5内仍按照JD方法校正和检测,只有当随后进行了进入的呼叫的有效数据交换后,并且必要时额外交换了信号化信息后,才在移动站5内通过纯粹的相关接收进行检测,因为所述信息在基站1内是按照JP方法进行预畸变处理的。其中还可以规定,所述文献“RRC协议规范”中公开的“TRCH重新配置”消息(TRCH=传输信道)中含有消息单元“下行连接时隙信息”,该信息可通知移动站5,在基站1内是否进行了某种处理,例如对随后需发送的数据进行了预畸变。
因为根据第二个实施例,从第二时刻t2开始,即建立一条专有下行连接信道,用于从基站1向移动站5传输信号化信息,所以从第二时刻t2起,即可由基站1对基站1发送的信号化信息进行预畸变,使得所述信息在移动站5内通过纯粹的相关接收被检测出来,达到在移动站5内从最早时刻起节约功率消耗的效果。从所述第二实施例出发,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得到图4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移动站5在“RRC连接请求”消息内向基站1发出一条名称为“原始UE性能”的消息单元,其中包含的信息是:移动站5是否支持预畸变处理,例如按照JP方法进行的处理,或者支持基站1中的其他处理。所述“RRC连接请求”消息公开在所述文献“RRC协议规范”中,它刚好与所属的选择性消息单元“原始UE性能”相同。该消息单元“原始UE性能”迄今为止还没有被填入内容,如表5所示。
                   表5
  参数   参考   类型   注释
根据本发明该消息单元可以如表6所示加以变换:
                    表6
  参数   参考   类型   注释
  TDD-模式(JD/JP)   仅对TDD模式
在表6所示的实施例中,移动站5通过新的消息单元“原始UE性能(Capability)”告知基站1,它支持基站1内的JP方法预畸变处理。这种支持是通过所接收数据的纯粹相关接收方式实现的。在第二时刻t2由基站1经上述FACH向移动站5传输的“RRC连接设置”消息将以未经预畸变的方式传输,并且在移动站5内通过JD方法校正和检测。在该“RRC连接设置”消息中,如以上关于“TRCH重新配置”消息所述,规定了消息单元“下行连连接时隙信息”,通过该信息使基站1告知移动站5,所述数据在用于后续信号而建立的从移动站5至基站1的专有下行连接信道中是按照JP方法进行预畸变处理的。此外,随着“RRC连接设置”消息还给移动站5分配至少一条下行连接信道和一条上行连接信道,用于后面的信号交换。移动站5确认“RRC连接设置”消息的方式是:向基站1发送一条“RRC连接设置完成”消息,该消息经新建立的上行连接信道传输给基站1,并且告知基站,该上行连接信道已经成功建立。“UE性能信息”消息和“UE性能信息确认”消息的交换如图4所示不再需要,所以随后可以在所分配的上行连接和下行连接信道中进行“直接传输”,其中从基站1向移动站5传输的数据已经按照JP方法进行了预畸变处理。以上方法首先适用于所有其他从基站1至移动站5为建立连接而发送的信号化数据和有效数据。所以在“RAB设置”消息中也不需要以下信息,即向移动站5告知基站1内的JP预畸变。但是,这种信息对于可能需要为上行连接和下行连接信道重新配置而规定的“TRCH重新配置”消息是必要的,因为在重新配置时可能需要给移动站5分配新的时隙。
图5表示的是第四实施例,它对应于第一实施例,但区别是插入了一个附加的“UE性能信息请求”消息,利用该消息可使基站1要求移动站5将“UE性能信息”消息发送给基站1。“UE性能信息请求”消息从基站1出发接续在“RRC连接设置”消息后面发送给移动站5,并且在其中同样按照联合检测方法进行校正和检测。所述“UE性能信息请求”消息同样公开在所述文献“RRC协议规范”中。在该“UE性能信息请求”消息中,通常传输给移动站5的信息是关于用信号化信息交换的信号化数据的类型。根据本发明,在所述“UE性能信息请求”消息中还可以附加一个消息单元,它向移动站5查询以下信息,即在基站1内有何种处理方式可得到移动站5的支持,其中在该附加的消息单元或者另一条附加的消息单元“UE性能信息请求”消息中,也可以包含以下由基站1向移动站5传输的信息,该信息是基站1内可能用何种方式对需发送数据进行处理。在这里所述的实施例中,这样一种附加的消息单元例如可以表明,有4种规定的处理方式可通过基站1完成,条件是将不予处理也算作一种处理方式。特别是可以在这里多数的实施例中表明基站1内可能进行的预畸变采用JP方法。该附加的消息单元还包括基站1所支持的对需发送数据的处理方式,或者包含图1所示的第一消息。
所述附加消息单元可以选择性地与“RRC连接设置”消息一起从基站1发送给移动站5,从而省略所述“UE性能信息请求”消息。因为在“RRC连接设置”消息中已经传输了“下行连接时隙信息”消息单元,所以附加消息单元也可以作为“下行连接时隙信息”消息单元的组合部分传输,所以在“RRC连接设置”消息中不需要附加的消息单元。
所述前3个实施例中的消息单元从基站1传输给移动站5时,其中包含的信息是:由基站1向移动站5发送的数据在基站1内是否进行了处理,相应地包含在图1所示的第三消息中。而所述前3个实施例中的消息单元从移动站5传输给基站1时,其中包含的信息是:移动站5是否支持基站1对需发送数据在基站1内的处理,或者移动站5支持基站1内的何种处理方式,相应地包含在图1所示的第二消息中。
在所述的第四实施例中,仅作为举例假定在基站1内按照JP方法进行处理。然而也可以采用所述的消息单元对需发送数据在基站1内以任意处理方式发出信号。其中的信号可通过在对应的消息单元中插入一个或多个比特实现。当然也可以采取商定的方式,在第三消息中设置的一个比特用于一种基站1专门执行的处理需发送数据的方式,而未设置该比特则表示在基站1内不进行这种方式的处理。在第二消息中设置的一个比特可约定为,需发送数据的一种专用处理方式得到移动站5的支持。而未设置该比特则表示移动站5不支持这种处理方式。相应地也可对所述第一消息进行约定。在第一消息内设置的一个比特可以约定表示基站1支持一种专门的方式对需发送数据进行处理。而未设置该比特则表示基站1不支持该处理方式。
此外,发送给基站1的第一消息还可包含一条附加的一般性系统信息,见所述文献“RRC协议规范”公开的内容,连续地或者以固定的间隔向移动无线网内的所有移动站发射。该第一消息可以包含一条额外的消息单元,该消息向移动站指明,移动无线网或属于该移动无线网的移动站支持何种方式对需发送数据进行处理。这条额外的消息单元也可按照表6构成,然后由基站1发送,其名称例如可以是“基站性能信息”消息单元。
图6表示移动无线网的一个局部,其中发射站1表示第一基站,它覆盖第一无线蜂窝1000,其中还设置了另一个发射站2,它表示第二基站,并且覆盖第二无线蜂窝2000,所述第一无线蜂窝1000和第二无线蜂窝2000相邻布置,并且在一个过渡区3000内有少许重叠。移动站5如图6所示,在第一无线蜂窝1000内部的过渡区3000内移动。所述发射站1此时确认:移动站5相对于第二基站2可以用较高接收质量进行信号交换,即高于第一基站1的质量。所以第一基站1通过第二基站2准备进行待建立或已建立连接的移交。这种移交也被称为“交接”。为了准备和组织这种交接,在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之间必须交换相应的信号化信息。其中可以规定,第一基站1在该信号化信息中向移动站5传输第三消息,该消息所包含的信息是:在完成了移交后,在第二基站内是否对需发送数据进行处理,以提高移动站5对该数据的接收质量,如果需要处理,则按照何种方式进行这种处理。通过这种方法,移动站5在交接的情况下,可以在从第一基站1更换到第二基站2之前,即在第二基站2和移动站5之间建立一条专有传输信道之前,以上述方式决定,采用何种方式对第二基站2发送的数据进行校正和检测,以保证最佳的数据接收质量,同时又尽可能减小功率消耗。对第二基站发送的数据的可能的处理方式例如可以是第一基站1所支持的方式,但是也可以是与其不同的方式。当然,第二基站2也可以仅支持一种处理方式。

Claims (37)

1、在一个发射站(1)和接收站(5)之间传输信号化信息的方法,其特征是,与所述信号化信息一起从发射站(1)向接收站(5)传输第三消息,该消息指示了在发射站(1)或者在随后的与接收站(5)对应的另一个发射站(2)中,是否通过采取在发射站(1,2)和接收站(5)之间建立一个传输信道的措施,对需发送的数据进行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三消息进一步指示对需发送数据采用何种方式处理。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传输的第三消息涉及的是刚好一个用于需发送数据传输的传输信道。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传输的第三消息涉及的是多个用于需发送数据传输的传输信道,条件是在这些传输信道内的处理方式相同。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传输的第三消息进一步指示了需由发射站(1)或者需由随后的与接收站(5)对应的另一个发射站(2)发出的数据是由一个天线(10)发射的,还是由多个天线(15)发射的。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传输的第三消息进一步指示了需由发射站(1)或者需由随后的与接收站(5)对应的另一个发射站(2)传输的数据是否对需发出的信息进行预畸变处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预畸变是一种联合预畸变(JP)。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传输的第三消息进一步指示了在接收站(5)和发射站(1)或者随后的与接收站(5)对应的另一个发射站(2)之间,是否根据至少一个时隙传输信道的估算脉冲应答进行预畸变处理。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采用所述信号化信息从发射站(1)向接收站(5)在所述第三消息之前传输第二消息,该第二消息指示了以何种方式支持在发射站(1)中对需发送数据的处理以及在接收站(5)中对该数据的检测。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在发射站(1)中,需发送数据根据所述第二消息处理的方式得到接收站(5)对该数据检测方式的支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经以上处理的需发送数据在一个传输信道内传输,该信道仅在发射站(1)和接收站(5)之间建立连接。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作为需发送数据,从发射站(1)向接收站(5)传输的信号化信息的最早处理时间是: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得知一个接收站(5)或多个接收站(5)所支持的发射站(1)的处理方式,其中在所述第三消息移送到接收站(5)后采用接收站(5)所支持的处理方式。
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采用所述信号化信息从发射站(1)向接收站(5)在所述第三消息之前传输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指示了以何种方式支持在发射站(1)中对需发送数据的处理。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消息经一个可连接多个接收站的传输信道传输。
1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信号化信息最早在第三信息发送完毕后,从发射站(1)或者从随后的与接收站(5)对应的另一个发射站(2)向接收站(5)传输,并且所述信号化信息此前经一个可连接多个接收站的传输信道传输。
1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发射站是基站,所述的接收站是移动站。
1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当接收站(5)从一个无线网的第一无线蜂窝变换到第二无线蜂窝时,发送所述的第三消息。
18、实施如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何一项所述方法的接收站(5),其特征是,设有第一计算装置(20),它对一个发射站(1)发出的第三消息进行计算,以决定是否通过采取在发射站(1,2)和接收站(5)之间建立一个传输信道的措施,对由发射站(1)或者由随后的与接收站(5)对应的另一个发射站(2)向接收站(5)发出的需发送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对发射站(1)或者随后的与接收站(5)对应的另一个发射站(2)的接收质量。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接收站(5),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计算装置(20)对第三消息进行计算,以决定采用何种方式对由发射站(1)或者由随后的与接收站(5)对应的另一个发射站(2)发出的需发送数据进行处理。
20、如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接收站(5),其特征是,设有第一选择装置(25),它根据所述第一计算装置(20)计算出的第三消息对检测装置(30,35)进行选择,所述检测装置可实现对由发射站(1)或者由随后的与接收站(5)对应的另一个发射站(2)发出的需发送数据的检测。
21、如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接收站(5),其特征是,设有第一消息生成装置(40),它根据所述接收站(5)支持的对发射站(1)发出的需发送数据的处理方式,生成第二消息并且移送给发射站(1)。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接收站(5),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计算装置(20)对发射站(1)的第一消息进行计算,以决定采用何种方式支持发射站(1)对需发送数据的处理,所述第一计算装置(20)检测该方式是否也支持接收站(5)的处理,并且所述第一计算装置(20)对第一消息生成装置(40)的控制方式是:至少给出一种对第二消息的处理方式,该方式不仅得到发射站(1)的支持,而且也得到接收站(5)的支持。
23、如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接收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射站是基站,所述的接收站是基站。
24、实施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何一项所述方法的发射站(1),其特征是,设有第二消息生成装置(45),它生成第三消息,该消息中包含的信息是在发射站(1)或者在随后的与接收站(5)对应的另一个发射站(2)中,通过采取在发射站(1,2)和接收站(5)之间建立一个传输信道的措施,对需发送的数据进行处理,以提高接收站(5)对所述数据的接收质量,并且所述第二消息生成装置(45)将第三消息移送给接收站(5)。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发射站(1),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消息生成装置(45)在第三消息中给出在发射站(1)或者在随后的与接收站(5)对应的另一个发射站(2)中对需发送的数据进行处理的方式。
26、如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发射站(1),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消息生成装置(45)在移送第三消息之前生成第一消息,该消息中包含的信息是发射站(1)所支持的方式或者发射站(1)所支持的对需发送的数据进行处理的方式,并且所述第二消息生成装置(45)将第一消息移送给接收站(5)。
27、如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发射站(1),其特征是,设有第二计算装置(50),它对一个接收站(5)发出的第二消息进行计算,以决定采用何种方式支持接收站(5)对需发送数据的处理,所述第二计算装置(50)检测该方式是否也支持发射站(1)的处理,所述第二计算装置(50)至少选择一种处理方式,该方式不仅得到发射站(1)的支持,而且也得到接收站(5)的支持,所述第二计算装置(50)对第二消息生成装置(45)的控制方式是:在第三消息中至少给出一种所选择的处理方式,并且所述第二计算装置(50)控制发射站(1)内的一个处理单元(55)按照至少一种所选择的方式对需发送的数据进行处理。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发射站(1),其特征是,所述处理单元(55)执行一种预畸变处理。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发射站,其特征是所述的预畸变处理是按照一种联合预畸变方法进行预畸变处理。
30、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发射站(1),其特征是,所述处理单元(55)经多个天线(15)发射需发送的数据。
31、如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发射站,其中该发射站是基站,接收站是移动站。
32、一种消息单元的发送方法,用于在信号化信息交换的范围内从一个发射站(1)向一个接收站(5)发送消息,其特征是,所述消息指示是否通过采取在发射站(1,2)和接收站(5)之间建立一个传输信道的措施,对由发射站(1)或者由随后的与接收站(5)对应的另一个发射站(2)发出的需发送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提高接收站(5)的接收质量。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消息单元传输的信息涉及以何种方式对需发送信号进行处理。
34、如权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发射站是基站,接收站是移动站。
35、一种消息单元的发送方法,用于在信号化信息交换的范围内从一个发射站(1)向一个接收站(5)发送消息,其特征是,所述消息指示以何种方式通过采取在发射站(1,2)和接收站(5)之间建立一个传输信道的措施,支持处理由发射站(1)或者由随后的与接收站(5)对应的另一个发射站(2)发出的需发送数据,从而提高接收站(5)的接收质量。
36、一种消息单元发送方法,用于在信号化信息交换的范围内从一个接收站(5)向一个发射站(1)发送消息,其特征是,所述消息指示以何种方式通过采取在发射站(1,2)和接收站(5)之间建立一个传输信道的措施,支持处理由发射站(1)或者由随后的与接收站(5)对应的另一个发射站(2)发出的需发送数据,从而当接收站(5)检测到该信号时,提高接收站(5)的接收质量。
37、如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接收站是移动站,发送站是基站。
CNB008119376A 1999-08-30 2000-06-30 传输信号化信息的方法,发射站,移动站和消息单元 Expired - Lifetime CN125894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9941432 1999-08-30
DE19941432.7 1999-08-30
DE19942768.2 1999-09-08
DE19942768.2A DE19942768B4 (de) 1999-08-30 1999-09-08 Verfahren zur Übertragung von Signalisierungsinformationen, Sendestation, Mobilstation und Nachrichtenelement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70385A CN1370385A (zh) 2002-09-18
CN1258948C true CN1258948C (zh) 2006-06-07

Family

ID=26054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8119376A Expired - Lifetime CN1258948C (zh) 1999-08-30 2000-06-30 传输信号化信息的方法,发射站,移动站和消息单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983147B1 (zh)
EP (1) EP1236368B1 (zh)
CN (1) CN1258948C (zh)
TW (1) TW549003B (zh)
WO (1) WO20010173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37592B1 (en) * 2000-09-01 2005-08-30 Intel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that supports multiple modes of operation
US7421276B2 (en) * 2003-04-09 2008-09-02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of configuring a wireless device based on location
US8462671B2 (en) 2005-04-07 2013-06-11 Nokia Corporation Terminal having a variable duplex capability
ATE510432T1 (de) * 2005-07-08 2011-06-15 Huawei Tech Co Ltd Verfahren zum handover zwischen systemen
GB2418806B (en) * 2005-08-19 2006-09-27 Ipwireless Inc Duplex operation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70104167A1 (en) * 2005-11-07 2007-05-10 Nokia Corporation Signaling cell combining capabilities
ES2781469T3 (es) * 2007-02-05 2020-09-02 Nec Corp Sistema de comunicación inalámbrica, su estación de base y estación de telefonía móvil, método de gestión de la sincronización de la comunicación y su programa de control de temporizador
CN101690378B (zh) * 2007-05-01 2013-07-1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基站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GB2458885A (en) * 2008-03-20 2009-10-07 Nec Corp Accepting or rejecting a connection request based upon capability information of a user device
US8706129B2 (en) * 2008-10-30 2014-04-22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improving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resources reconfigu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DE602008003035D1 (de) * 2008-11-05 2010-11-25 Alcatel Lucent Synchronisierungsverfahren zwischen Basisstationen, Funkkommunikationssystem und Basisstation davon
CN104660382B (zh) 2009-03-11 2019-02-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中确认信号的传输
CN102014514B (zh) * 2009-11-10 2014-01-1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用户设备双工制式信息的获取方法及设备
US9351244B2 (en) * 2010-02-04 2016-05-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rioritization of energy over system throughpu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WO2011119680A2 (en) * 2010-03-23 2011-09-29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Efficient signaling f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TWI551174B (zh) * 2010-12-31 2016-09-21 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 使用者設備雙工規格訊息之獲取方法及設備
WO2014021610A1 (en) * 2012-07-30 2014-02-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system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102154C2 (de) * 1981-01-23 1984-11-08 Motorenfabrik Hatz Gmbh & Co Kg, 8399 Ruhstorf Brennkraftmaschine
US5734977A (en) * 1994-11-10 1998-03-3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Fraud detection in radio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515776C2 (sv) * 1996-01-26 2001-10-08 Telia Ab System för radiokommunikation vid korta avstånd mellan sändare och mottagare
US6067460A (en) * 1996-05-23 2000-05-23 Nokia Mobile Phones Limited Mobile station having enhanced standby mode
US5893035A (en) * 1996-09-16 1999-04-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Centralized forward link power control
US6038449A (en) 1996-11-20 2000-03-1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exchange hand-off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ervice capabilities of the candidate cell
AU738870B2 (en) * 1996-12-24 2001-09-27 General Dynamics Government Systems Corporation Adaptive predistortion system
SE511882C2 (sv) * 1997-02-25 1999-12-13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etod och anordning för återupprättande av en samtalsförbindelse i ett mobilt telekommunikationssystem
FI105639B (fi) * 1997-06-25 2000-09-15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Parannettu menetelmä solun vaihtamiseksi
KR100265855B1 (ko) * 1997-07-10 2000-09-15 정선종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의셀간핸드오프호처리방법
US6708041B1 (en) * 1997-12-15 2004-03-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Publ) Base station transmit power control in a CDMA cellular telephone system
US6205128B1 (en) 1998-01-07 2001-03-20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Enhanced handoff signaling for high speed data and multimedia
KR100308900B1 (ko) * 1998-05-13 2001-11-15 윤종용 송신다이버시티를지원하는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의핸드오프수행장치및방법
JP3911861B2 (ja) * 1998-07-22 2007-05-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方法、送信電力制御方法及び移動局
US6256301B1 (en) * 1998-10-15 2001-07-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ervation multiple access
DE69926737T2 (de) * 1999-06-18 2006-06-08 Alcatel Verfahren zur Abwärtsrichtungsleistungssteuerung und Zellulares Netzwerk welches dieses Verfahr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70385A (zh) 2002-09-18
TW549003B (en) 2003-08-21
WO2001017303A1 (de) 2001-03-08
EP1236368A1 (de) 2002-09-04
US6983147B1 (en) 2006-01-03
EP1236368B1 (de) 2009-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58948C (zh) 传输信号化信息的方法,发射站,移动站和消息单元
CN101500320B (zh) 基站设备
CN100521644C (zh) 在无线电信系统中增强通信能力的方法及装置
CN1310564C (zh) 在通信系统中用于增加的信息传送的方法和设备
CN1703847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基于空间信道指配训练序列
CN1703924A (zh) 在通信系统中用于业务和接入的信道上发送信号
CN103891378A (zh) 在lte tdd系统中通知ul/dl配置
CN103959876A (zh) 在lte tdd系统中通知ul/dl配置
CN103327569A (zh) 蜂窝通信系统、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636332A (zh) 高速率分组数据和低时延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1507340B (zh) 移动台装置和基站装置以及寻呼方法
CN1535550A (zh) 无线通信环境中的码分多址通信系统及方法
MX2010003248A (es) Omisión del identificador de un equipo de usuario en un proceso de canal de acceso aleatorio mejorado.
CN103796192B (zh) 单源单宿直通中继通信系统中的跨层优化设计方法
CN1318234A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指定专用通信的反向公共信道的设备和方法
RU2008115452A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предназначенные для мультиплексирования множества каналов обратной связи обратной линии связи в беспроводных сетях с множеством несущих
WO2006026122A3 (en)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high-reliability wireless connectivity to mobile devices using multi channel radios
WO2006016332A1 (en) Bil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ffline p2p communication
CN101128035B (zh) 时分码分多址系统中信道间的定时方法
CN1248422C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方便快速寻呼信道解调的系统和方法
CN101309522B (zh) 上行应答消息反馈方法以及移动终端
CN102349275A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载波定时
CN1734970A (zh) 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下行链路发射功率控制方法
CN1656845A (zh) 确定在寻呼信道上每隔多久向移动站发送消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96758C (zh) 包括移动台和基站的通信系统及其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IPCOM PARTENERSHIP CO.,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ROBERT BOSCH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08020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80201

Address after: German plach

Patentee after: IPCom GmbH & Co. KG

Address before: Stuttgart,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Robert Bosch GmbH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607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