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18590A - 数据传输过程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过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18590A CN1218590A CN97194610A CN97194610A CN1218590A CN 1218590 A CN1218590 A CN 1218590A CN 97194610 A CN97194610 A CN 97194610A CN 97194610 A CN97194610 A CN 97194610A CN 1218590 A CN1218590 A CN 121859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equency
- transmission
- radio
- data
- tup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40—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 Photoreceptors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 Circuits Of Receivers In General (AREA)
- Optical Fibers, Optical Fiber Cores, And Optical Fiber Bund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以数字编码无线电信号形式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其中无线电信号由数据部分和协议部分组成。该过程是为了获得高质量的数据传输,其特征是在传输中继站中,数据部分在协议部分进行处理之前、期间或与之同时开始传输。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以数字编码无线电信号形式的数据传输过程,其中无线电信号由协议部分和(有用)信息部分组成。
上述类型的各种数据传输过程在实践中已经提出了许多年。例如,这些已知的传输过程被应用于C、D1、D2和E附加(E-plus)移动无线电网络。此处所例举的移动无线电网络通常包括固定无线电设备和关于该移动无线电网络内部无线电传输交换过程的外部无线电网络管理。传输过程完全由离散无线电终端装置之外的外部操作点(例如由中央运算计算机控制的)进行控制。因此,该无线电网络的移动无线电装置以及固定无线电设备(例如无线电基站或这些无线电网络各自固定无线电网元的传输中继站)便受到外部影响。
在已知无线电网络对数字编码无线电信号形式之数据的常规传输过程中,各次传输中的待发送数据由传输中继站所接收,首先在数据处理的范围内进行处理,且只有在完成该处理之后才进行进一步的传输。就该数据处理而言,无线电信号中除了信息部分之外还包括协议部分(例如以某种传输协议的形式)。这种数据处理还可包含对接收无线电信号的误差检测和误差校正。
具体而言,在长无线电路径的情况下,要传输数据则需要许多传输中继站。在每个传输中继站,将接着产生根据协议的无线电信号处理。因此,该无线电信号的传输速率或传输时间便由各个中继站处理时间之和所决定。相对于处理时间的纯无线电信号传播速度或无线电信号的群延迟时间所产生的影响较小。但在数据传输的许多应用中,特别是在音频传输期间,这种与中继相关的传输延迟对于传输质量而言是极其不利的。
因此,本发明旨在说明一种上述类型的数据传输过程,根据该过程可实现高质量数据传输。
上述目的通过本发明权利要求1所提出的过程而得以实现。相应地,该过程的完成以如下方式进行,即在传输中继站中,信息部分的传输在协议部分处理之前、处理期间或与协议部分处理同时进行。
已经发现,根据本发明的方法,首次协议处理和随后数据传输之预先已知程序的改变将导致数字编码无线电信号形式之数据传输过程中显著的时间增益。为此,信息部分的传输已经在协议部分处理之前、处理期间或与协议部分处理的同时进行。由根据本发明在数据传输中(特别是在音频传输中)选择信息部分传输和协议部分处理程序所引起的时间增益将使传输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由于随后通过传输中继站之无线电信号的相应较快速传输,传输持续时间可减小至纯无线电信号传播时间。
本发明的传输过程不仅应用于具有中央无线电网络管理的现有移动无线电网络之中,而且还应用于分散中继无线电网络之中,例如应用于19535021.9号德国专利申请所描述的分散中继无线电网络之中,该网络包括离散移动无线电终端装置和移动无线电中继站,其中移动无线电终端装置也可作为移动无线电中继站,或者相反。为执行该传输过程,移动无线电终端装置或移动无线电中继站包括电子处理器和存储器,以便通过它们对这些装置的用户接口状态和中继性能进行控制。
从快速数据传输的角度出发,在传输前建立数据传输所需的无线电连接具有极大的优越性。由此而实现无线电连接的建立与正常数据传输之间的分离。这样,传输过程可以在不产生由建立连接所导致之时间延迟的情况下进行。
在常规传输过程中,待发送数据识别和寻址所需的数据处理通过读取待发送数据包中所包含的发送协议数据而进行。在常规传输过程中,这些数据完全是时间编码。数字脉冲时序类型和方式以及数字脉冲时间步进类型和方式给出记录或数据。
对于在协议部分处理之前、期间或与协议部分处理同时进行的特别简单的传输而言,除了时间编码之外,还可产生无线电信号的频率编码。从而频率编码可以用于待发送数据的识别和寻址。由待发送数据标识和地址组成的协议部分可以以极其简单的方式完全与信息部分的传输同时进行。因此,通过传输中继站的无线电信号传输可以在近乎纯无线电传播速度的速度下进行,因为此时用于对待发送信息进行识别和寻址的离散传输中继站只需检测和处理频率编码,而不需要进行完全协议处理。完全协议处理将显著降低传输速度。
作为特别有利的方式,数据可利用多个独立频率编码成为频率集(frequency tuple)。而该频率集(frequency tuple)可以是n重集。
根据不同需要,频率集(frequency tuple)的离散频率可以等于零和/或等于频率集(frequency tuple)之内的两个或多个频率。
就频率而言,无线电载频可以极其简单的方式应用于无线电信号。
在传输中继站的异步工作期间(例如在无线电连接建立或无线电路径建立的范围内),中继延迟(特别是当采用大量中继站时)产生信号传输范围内信号传输时间的主要部分。利用根据本发明的传输过程(即所谓F3T(First Talk Then Think)过程),所产生之无线电信号总的群时延可以被降低至近乎纯无线电信号传播时间。接着,各个中继站以某种相移同时发送输入接收数据包并在该数据包传输后进行所需信号处理,该信号处理是各自在传输协议处理和转移的范围内或在误差检测和误差校正的范围内进行的。
为了避免在传输中继站区域内发生串扰,编码和/或编码形式(分别为无线电载频的调制过程和/或键控过程)可以以不同无线电连接相位在无线电连接的持续时间内进行改变。从而,可根据不同要求提供相应的能力以便在幅度调制与频率调制或键控之间进行变换。编码的改变可能完全涉及频率编码。因此,举例而言,在传输中继站中,不同传输振荡器以给定的频道互耦地运行于空载状态。这些均通过来自输入数字无线电信号的接收功率以电子开关方式直接转换至中继站天线,在根据调制过程进行相应的键控。这样,同时发送的信号根据频率而实现传输。
为避免昂贵、复杂的误差检测和误差校正,数据的传输可用二进制位方式产生,以使之不易受到干扰。对每一个数据位,可分配一个频率集(frequency tuple)。在传输中继站中经过积分之后,数据位可根据频率得到传输或通过键控得到转移,并且可无延迟地进一步得到传输。此时,频率编码或频率码本身还可用于数据的识别和寻址。另外,在本发明中,频率编码或频率码本身也可用于数据的识别和寻址。再有,可以想象,利用频率编码或频率码本身能够进行传输频道的识别。频率编码或频率码本身还可进一步用于对待发送数据进行编码。
尽管对于直接传输,由于噪声去除的缘故还可获得给定信号干扰。如果开关转换操作在与数字无线电信号单个脉冲持续时间相匹配的时间积分过程之后进行,则可以鉴别无线电信号中的较低干扰峰。此时,它们不会引起误差信号传输。
在上述用于正常数据传输的直接传输模中,只有在转换信号无线电路径中指定的和直接寻址的目标传输中继站工作于F3T模式。无线电通信线路的终端用户则不工作在F3T模式。因此,无线电信号可在完成所接收无线电信号的直接传输后进行内部处理。一旦发现不可忽略的误差,信号可在消除误差之后重新进行传输。
通过重复传输,在F3T模式工作期间可增加无线电网络的无线电作用范围,因为原始误差无线电信号进一步得到传输并随即传送消除误差后的附加信号。另外,工作于F3T模式的异步中继站同样也发射不属于由现有无线电路径限定之无线电通信业务部分的无线电信号,这些信号可能未经检测。
如上所述,终端用户不在F3T模式下工作。因此,对于正常数据传输,由于终端用户在协议处理范围内检测待发送数据包数字无线电编码顺序的目标地址,在无线电连接线路终端用户之间不会产生显著的串扰。
然而,串扰会增加无线电负载,从而会涉及无线电网络中无线电网络容量和无线电截获的问题,所以应当予以避免。
为此,可以预期频率集(frequency tuple)中的编码数据与接收中继站中预定频道或特定时间间隔相一致,从而半开启所涉及之既定无线电线路中的无线电连接门。至此,用于发送诸如绝对频移键控等数字编码数据的多频处理过程才起到抑制无线电信号中的干扰效应。
更严格地说,可在传输中继站和/或数据接收机预定时间窗范围内以预定时序预期或接收用于避免串扰之频率集(frequencytuple)的各个频率脉冲。类似地,可与传输中继站和/或数据接收机预定时间范围相一致地预期或接收频率集(frequency tuple)的各个频率脉冲。因此,中继站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同步(即“分段F3T过程(Slotted F3T Process)”)。
在无线电探测步骤期间,进行中继传输的特定时间窗将得到确定,其中中继站完全工作在F3T模式。来自其它接触无线电路径的外部数据包大体上均落在该F3T模式传输时间窗的外部。随后,首先对这些外部数据包进行检测,且如果检测恰当的话,则不对它们作进一步传输。
可以利用均匀时间标制成公用同步时钟,以便所有延迟均可通过诸如内部无线电时钟进行接收。此时,误差同步仅会减慢信号传输,因为待发送无线电信号首先由中继站进行检测后才被发送。
这样,可以实现防止F3T模式中串扰的其它可能性,以便针对特定无线电线路和/或数据接收机所选定的传输中继站分别在预定或可预定接收频道内预期或接收频率编码数据来波。该预期频率集(frequency tuple)(相对于无线电信号频率集(frequencytuple)频率的各个预期值)可以进行改变以便根据可预定过程用于无线电信号传输过程中新的接收。类似地,频率集(frequency tuple)的频率可以根据可预定过程而进行改变。这样,一方面考虑到接收端,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发射端。
周期过程可能是非常有效的交替过程。这可通过所谓跳频周期过程加以实现,其中一个中继站只对输入无线电信号产生反应,该无线电信号的信号脉冲由高度限定之预期连续频率所承载。传输频率(其最初可为任意频率)可在连续无线电通信业务过程中通过所定义的周期过程进行改变。
为此,该交替过程可根据与中继站和数据接收机相关联的频率表而进行。此表可通过微处理器应用于中继站和/或数据接收机。
根据不同需要,给定数目传输中继站中各个传输中继站或特定传输中继站组的交替过程可以是相同的。另一方面,频率选择周期对于所有的中继站也可以是相同的。如果一个中继站已经接收到具有特定无线电频率的初始无线电传输,它将期待来自该无线电传输方向的下一个传输,该传输具有与周期相一致且大致以表的形式给定之高度限定的无线电频率。该周期过程在无线电通信业务的进一步过程中决定了两个现有传输方向(即发射机至接收机及其相反方向)上整个无线电路径中的全部无线电频率组合。该组合在无线电线路的各个接续传输中得到决定性的改变。
另外,给定数目传输中继站中各个传输中继站或特定传输中继站组的预定频率集(frequency tuple)可以由另一频率集(frequency tuple)选择过程或该频率集(frequency tuple)选择过程的另一周期区间或周期片段所产生。传递接收数据的中继站可以传递具有交变频率集(frequency tuple)的接收无线电信号。在此,通过及其简单的方式,频率集(frequency tuple)的交替过程对于相应中继站组的发射和接收可以是相同的。
瞬时概率W(中继串扰概率)说明某个中继站受到并非由指定无线电线路产生之具有预期无线电频率的无线电信号的冲击,它在适应传输功率条件下的固定无线电通信业务时按下式减小:
w=n+/m2
其中m代表所使用传输频带的无线电频道占用数,n+代表可进行发射的最近邻频数。这个概率等于利用一个具有m个面的色子的两个掷色者掷出相同点数的概率。
此概率的进一步减小可通过双频过程或多频过程而实现。此时,使得中继站对某个无线电频率对或频率集(frequency tuple)发生敏感。这可通过该无线电信号的调频或频移键控而直接应用。无线电信号的解调可在重合解调范围内进行。在敏感于无线电频率对的场合,所采用的无线电频率可在来自无线电频道现有无线电频率的发射传输中随机地配对。关于无线电线路串扰之瞬时概率W2的上限为:
W2=3np(2/m(m-1))2
其中m为可用无线电频道数,n为无线电路径上中继站数,p为某个中继站的可能平行传输数。此模型采用直角坐标网格。
由来自用以产生正常无线电连接之无线电联络站点的无线电呼叫而引起的串扰可通过进一步的调制特性加以避免。如前所述,该无线电联络的建立并非在F3T模式下发生,它借助调幅或幅度键控信号而实现。这对应于频率v=0时的频率调制或频率对的频移键控。由于重合解调的缘故,该频率对在中继站F3T模式下被忽略,从而不会产生串扰。
因此,串扰仅可能发生在给定的、交叉的或接触的无线电路径的场合,它在交叉点处局部工作于频率选择周期的相同频率集(frequency tuple)上。在适应发射功率下,当无线电路径上具有m=256的双频通道和100个转播台时,当各个独立中继站具有4个平行传输能力时,关于调制识别的、周期的F3T模式之无线电连接的串扰概率小于W2=1.1×10-6。
上述在无线电联络站点范围内的幅度键控还具有节约无线电中继能量的优点,因为此时只需产生数字无线电信号传输功率的正数据位。另一方面,给定无线电线路中的数据包可利用调频进行传输,它特别不易受到干扰的影响。
在无线电路径的优化过程中,例如在增加或减少转播台数目时,必须重新适应频率周期。各个中继站可依照无线电协议将其自身沿传输变量进行调整,该协议限定了下个数据包的频率集(frequency tuple)选择。
在根据本发明的过程中,其必要条件是传输中继站传送用于数据接收机的有效数据或信息部分应当在相关传输或控制协议或控制指令的时间上分开进行。具体而言,此时在传输中继站中,诸如目标寻址或待发送数据误差检测或校正的数据处理可以与数据传输在时间上分开进行。
由于特别简单与有效的误差检测和误差校正,各个传输方向上的数据传输可由互易无线电联络通过上一个传输中继站进行监控或检测,且一旦发生误差,该误差将得到校正。这种误差校正将通过对根据本发明处理过程实例方案的描述而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过程使无线电中继网获得最小的中继时间延迟,以致可以在无线电中继网的无线电线路中连接数百个中继站。因而,建立覆盖广大地域的大型无线电通信中继网络成为可能,其中的数据传输至少可以达到与现有有线通信网或光纤通信网同样的高传输速率。
为了更好地理解根据本发明的过程如何进行数字编码无线电信号形式的数据传输,以下将参考实例方案对该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传输过程是快速且无干扰的过程,它可以在可能拥有极大数目传输中继站的无线电线路之内或无线电线路网之内进行有用信息传输。建立无线电线路并非本发明和以下说明的主体。这里假定无线电线路已经存在并且是闭合的。
在通过无线电中继站进行多路通信的场合,存在之下列问题和要求:
1.各个中继站在传输过程中会产生被称为中继跳变(relayhop)的时间延迟,该时间延迟必须实现最小化以便能够进行实时传输(例如音频传输等)。
2.无线电传输中由于干扰而引起的传输误差在多路传输情况下会发生严重的积累。这些传输误差必须加以避免或进行校正。
多路传输或多跳变(multihop)传输中的上述问题均可通过本发明得到解决。
为了实现最小中继传输时间或中继响应时间,必须省略对长传输数据串进行费时的中间存储以及正常数据传输之前的内部误差分析和误差校正。这一点在数字数据传输范围内通过单脉冲或单数据位传输而实现。因为仅包含一个无线电传输脉冲,此时所涉及的中间存储时间极小。因此,在通过中继站进行传输时可省略误差分析和误差校正。
单脉冲传输还包含其它许多优点。待传输的单个数据位在传输期间不能被无线电信号的干扰所删除。这一点与采用数据串场合形成鲜明的对照,该数据串含有大量无线电发射脉冲并形成复杂的脉冲波形。这种波形在干扰的影响下可能发生显著的变形和失真。
另外,单数据位传输避免了由具有群延迟时差之多路径传播所引起的叠加干扰。根据协议,如果只有一个无线电发射脉冲作为数据单位进行传输,则到达相同接收频道且由其它无线电线路或同一无线电线路之多路径传播产生的其它相同脉冲将被忽略。在常规传输过程中,发生叠加时间偏差的数据串甚至在没有干扰现象的情况下也不能得到正确处理,从而会提供误差数据。
再有,已经传送了数字数据位的各个传输中继站通过随后的传输中继站检测该位数据内容的转发,从而避免了误差传输。
如果误差由随后的传输中继站产生和转发,该误差可通过监控第一传输中继站得到检测,且可利用其后发送的跟踪误差位进行标记,该跟踪误差位也同时被转发。接着,随后的传输中继站可检测出误差或其后跟有误差位的数据位,将它们作为误差并予以忽略。这种过程排除了误差传输和误差经由传输中继站在无线电线路网内的积累。
因此,为解决以上1和2所描述的问题,采用了单数据位传输。然而,独立的恒等无线电发射脉冲均通过相同载频进行传送,它们不会引起数字数据传输中的任何数据标识。为了在数据传输中获得数据标识,必须凭借无线电发射脉冲的其它特性以便能够表示不同的数据位,例如二进制位和控制位、误差位、虚拟位、同步位等。
这可以通过不同脉冲形状而实现,例如无线电发射脉冲或无线电发射脉冲组的脉冲高度或脉冲宽度不同。举例而言,人们已经知道,摩尔斯无线电传输利用具有长短脉冲之脉冲序列表示单个数据符号。
另外,为实现上述目的还可利用关于某个时间事件恒等之无线电发射脉冲的绝对或相对时间位置,例如其中的时间事件可以是前一无线电发射脉冲或脉冲组的同步脉冲。已知的简单二进制脉冲编码调制传输便是一个例子。
最后,为实现上述目的还可对无线电发射脉冲的载频标识进行选择。在此,不同数字数据位利用无线电发射脉冲的不同无线电频率或无线电相位进行表征。此处的已知实例是电话双音频多频通信。
然而,在上述过程的所有已知应用中,总是在特定时间区段内使用至少具有两个或更多按时间排序之单个脉冲的时间脉冲串作为数据单位(例如作为逻辑二进制位)。由于若干无线电发射脉冲组成一个数据单位,则它们必须在时间上加以标识以区别于其它单位。因此,这可通过同步而产生,也就是通过关于某个时间事件的特定时间关系而产生,例如,关于特定无线电发射脉冲或无线电发射脉冲组,或分别关于某个数据位(同步位)。
事实上,与上述相反,本发明中采用单个无线电发射脉冲作为完全数据单位或作为逻辑数据位,其在无线电发射脉冲组或数据位组范围内的绝对时间位置对数据传输没有影响。所以此时不需要任何无线电发射脉冲同步。
数据标识或数据位标识通过频率编码范围内的差分编码产生于数据传输之中。为此,各个传输中继站包括事先存储的载频表或频率选择过程。包含各种待用载频规定顺序的载频表以及用来从此表选择并使用传输频率的选择原则均以相同方式施加于传输中继站之特定组的所有传输中继站。
在此,技术的实现通过在传输中继站中采用电子存储器和微处理器而进行,在传输中继站中,所需频率表及选择过程的存储是可改变和可编程的,且在该传输中继站中执行相应的处理或选择。
在传输中继站之间进行多路传输期间,必须在中继站收到无线电波之后根据频率传输待发送无线电信号脉冲,以便能够立即或同时进行转发。这种频率转移防止了中继站串扰输出级的潜在高发射输出功率施加在相同频道之可能仍然(同时)打开的敏感接收级,令其过载甚至将其损坏。
上述频率变换中的逻辑数据立即被发送,且由于不同数据位的选择,来自发射机并源于启动信号频率的高度限定频率在传输中继站之间得到一致确认。
为了说明该频率变换过程,将参考附加在本说明书之后的表。
有效数据的传输由源自三个高度限定载频的启动发射脉冲集(pulse tuple)开始。这些载频在中继站与中继站之间的传输过程中总是随机地改变。启动信号的载频同时作用于各个传输中继站以便在其进一步传输频率表中定义原位置。各个传输中继站以及源发射机和目标接收机同样借助其目标传输中继站记录进一步传送的启动信号。这样,在进一步传输过程中,它们可以检测其目标传输中继站的无线电传输。
已接收并传送其启动信号的传输中继站将等待有效数据的传输。它期待着包含预定载频的不同可能无线电发射脉冲之一。它只有对这些预定的无线电信号才保持其特定无线电接收频道开放。不同频率的可能无线电信号数目对应于数据传输所需不同数据位的数目。例如,若数据传输需要两个二进制逻辑位和一个控制位,则应将三个不同载频用于无线电发射脉冲。
此时,传输中继站以其具有特定发射频率的预定接收频道接收第一有效数据位。它根据特定选择原则(例如特定选择过程)定义哪些接收频道保持开启。该选择原则对每个无线电入网用户是已知的。它通过上述存储器和微处理器以可编程形式在传输中继站中予以实现。
选择原则对于此处的实例而言可能如下所述。只有下面这些输入频道保持接收开启状态,这些频道的接收频率按特定方向配置于拟定频率表中距离原位置2、3和7个位置处。如果接收频道中的接收信号具有频率位置2,便提供数据位“逻辑0”。如果接收发生在频率位置3,则提供数据位“逻辑1”;如果接收发生在频率位置7,则提供“控制位”。
传输中继站可为如此收到的无线电信号分配一个数据位并进行进一步传输。它识别传输过程并发送无线电信号,该信号的频率已经根据预定数据位传输表所定义的选择原则而在内部频率表上移动了相应的位置。它利用其上一次转发的无线电信号位置作为频率转移的原位置。无线电信号的下一个接收机再次在三个可能的连续计数频率位置期待着该信号,这些频率位置从其上一次收到的接收信号位置开始计数。
此过程通过频率表中载频的差分位置对发射脉冲或接收脉冲的数据进行编码或重构,它本身可同时用作编码过程。如前所述,从无线电技术的观点出发,此时的优点是非常有利于频率转移。通过简单方式的频率转移过程,可以得到传输数据的充分编码而无需进行另外的编码处理步骤。这极大地减小了实现传输过程的硬件费用。
只要频率表和位移原则为第三方所知,则无法根据纯无线电接收而获得关于编码的信息。使用的所有数据位均绝对对称地出现在无线电传输中,即是说不可能检测出存在哪些数据位,因为产生的是贯穿频率表的周期过程,且对于不同数据位可能顺序出现相同频率和类型的无线电发射脉冲。
即使知道了传输文本,仍旧无法对该文本字母按时间传输顺序分配无线电发射脉冲,因为在文本文字数目与无线电发射脉冲数目之间无需给出固定关系。实现了这一点,从而在通过随机决定传输数据位之后,传输中继站在该数据位后面跟随一个“虚拟位”(其就信息而言无意义,但却是规则的),或者传输下一个数据位。从这个意义上说,误差位与虚拟位具有相同的编码效应。
在无线电中继网络中,必须预计到目标中继站附近潜在的大量中继站和密集通信业务。每个无线电线路总是在两个中继站之间沿前向和后向分段连接,则至少要使得两个不同无线电频道相一致,这将导致对频道或频带的高要求。
除此之外,给定区域内所有相互独立的中继站决定使用哪些频道。所以,存在如下危险,即在两个空间距离很近的无线电线路中采用相同的频道。这会导致两无线电线路之间的串扰。
为了抑制这种同频道干扰,必须尽可能广泛地配置频道栅网以便使同频道干扰降至最小。实现了这一点,从而在两个中继站之间,事实上存在若干具有不同频率的无线电发射脉冲作为一个数据位进行交换。这些频率根据所采用的数量而构成频率集(frequency tuple)。因此,中继站并非期待特定的单个无线电发射脉冲,而是期待具有不同载频之无线电发射脉冲集(tuple)的到来。
频率集(frequency tuple)的离散无线电发射脉冲可以同时或在特定时间间隔内传送。相反,接收机则期待时间同步或在特定时间间隔内的单个脉冲。通过这种同步解调,可以大幅度抑制无线电线路之间的串扰,因为可以产生大量频率组合或不同频率集(frequency tuple)。
无线电网络中高干扰抑制所需之正交单频的必要数量不产生显著增长,从而该无线电网络中传输频道或频带的必要数量可保持相对较少。对于某个无线电网络,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确定和优化所需频道数和频率集(frequency tuple)等级以及同步解调所采用的无线电发射脉冲持续时间和时间窗。
总而言之,在上述传输过程应用中,首次利用同步解调将离散数据位的频率平行传输应用于接收机,借助特定选择过程,该接收机通过频率集(frequency tuple)表中的差分位置定义标识位数据。该频率表以及选择过程可编程地实现于各个无线电网络中继站。这种传输过程保证了多中继站无线电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具有最快速度并具有高度抗干扰性。处于频率集(frequency tuple)中频率编码范围内的无线电信号包括信息部分以及协议部分,其中协议部分与频率表合并使用,用于在启动信号范围内正确传输逻辑数据位0或1。
发送机 中继站 中继站“或”门
Claims (31)
1.数字编码无线电信号数据的传输过程,其中无线电信号除信息部分之外还包含协议部分,该传输过程的特征在于:传输中继站中信息部分在协议处理之前、期间或与之同时开始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过程,其中传输所需的无线电线路在传输之前已经建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过程,其中除时间编码以外还产生无线电信号的频率编码。
4.根据权利要求3的过程,其中无线电信号的时间编码和频率编码同时存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的过程,其中数据以离散频率的频率集(frequency tuple)进行编码。
6.根据权利要求5的过程,其中频率集(frequency tuple)为n重集。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的过程,其中频率集(frequency tuple)的离散频率等于零。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的过程,其中频率集(frequency tuple)之内的两个以上频率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的过程,其中采用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载频作为频率。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的过程,其中无线电载频的编码和/或编码形式,或调制过程和/或键控过程,可以在不同无线电连接阶段的无线电连接持续时间内进行改变。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过程,其中编码随频率编码而改变。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的过程,其中数据传输以二进制位方式进行。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过程,其中每个数据位分配一个频率集(frequency tuple)。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的过程,其中各个数据位在传输中继站中积分后通过键控而根据频率进行转移并立即加以转发。
15.根据权利要求3至14的过程,其中频率编码或频率码用于数据识别和寻址。
16.根据权利要求3至15的过程,其中频率编码或频率码用于传输频道识别。
17.根据权利要求3至16的过程,其中频率编码或频率码用于将待传输数据译成密码。
18.根据权利要求5至17的过程,其中在传输中继站和/或在数据接收机同可预定时间窗口范围内以可预定时间顺序期待或接收频率集(frequency tuple)的离散频率脉冲。
19.根据权利要求5至18的过程,其中在传输中继站和/或在数据接收机处以同可预定时间范围相符的方式期待或接收频率集(frequency tuple)的离散频率脉冲。
20.根据权利要求3至19的过程,其中根据特定无线电线路和/或数据接收机而选定的传输中继站在预定或可预定接收频道处期待或接收频率编码数据来波。
21.根据权利要求5至20的过程,其中预期频率集(frequencytuple)或关于再接收无线电信号频率集(frequency tuple)频率的预期值在无线电信号传输过程中按照可预定过程而改变。
22.根据权利要求5至21的过程,其中频率集(frequencytuple)的频率按照可预定过程而改变。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的过程,其中交变过程为周期过程。
24.根据权利要求21至23的过程,其中交变过程根据分配给中继站和数据接收机的频率表而进行。
25.根据权利要求21至24的过程,其中交变过程对于预定数目传输中继站或特定传输中继站组的各个传输中继站而言是相等的。
26.根据权利要求21至25的过程,其中特定数目中继站或特定中继站组之各个中继站的预定频率集(frequency tuple)由其它频率集(frequency tuple)选择过程或频率集(frequency tuple)选择过程的另外周期区间或周期分段而产生。
27.根据权利要求21至26的过程,其中转发接收数据的中继站以变化后频率集(frequency tuple)转发接收无线电信号。
28.根据权利要求21至27的过程,其中用于发射及接收之频率集(frequency tuple)的交变过程对相应中继站组是相同的。
29.根据权利要求1至28的过程,其中传输中继站用与相关传输或控制协议或控制指令不同的时间发射用于数据接收机的有效数据或信息部分。
30.根据权利要求1至29的过程,其中具体而言,传输中继站中数据处理(例如待传输数据的目标地址变化或误差检测或误差校正)的进行在时间上与数据传输相分离。
31.根据权利要求1至30的过程,其中各个传输方向的数据传输由前级传输中继站通过相互无线电联络而进行监控或检测并在出现误差时予以校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9619389 | 1996-05-14 | ||
DE19619389.3 | 1996-05-1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218590A true CN1218590A (zh) | 1999-06-02 |
CN1147080C CN1147080C (zh) | 2004-04-21 |
Family
ID=7794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9719461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47080C (zh) | 1996-05-14 | 1997-05-14 | 数据传输方法 |
Country Status (1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539002B1 (zh) |
EP (1) | EP0898818B1 (zh) |
JP (1) | JP3341037B2 (zh) |
CN (1) | CN1147080C (zh) |
AT (1) | ATE221282T1 (zh) |
AU (1) | AU2951097A (zh) |
BR (1) | BR9709318A (zh) |
CA (1) | CA2253793C (zh) |
DE (3) | DE19720236A1 (zh) |
DK (1) | DK0898818T3 (zh) |
ES (1) | ES2179341T3 (zh) |
HK (1) | HK1018863A1 (zh) |
PL (1) | PL183088B1 (zh) |
PT (1) | PT898818E (zh) |
RU (1) | RU2189118C2 (zh) |
TR (1) | TR199802293T2 (zh) |
WO (1) | WO199704384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297366A1 (en) * | 2006-01-05 | 2007-12-27 | Robert Osann | Synchronized wireless mesh network |
US20070160020A1 (en) * | 2006-01-05 | 2007-07-12 | Robert Osann | Interleaved wireless mesh network |
US8102868B2 (en) * | 2006-01-05 | 2012-01-24 | Folusha Forte B.V., Llc | Interleaved and directional wireless mesh network |
EP2075929A4 (en) * | 2006-10-18 | 2014-01-15 | Fujitsu Ltd | WIRELESS BASE STATION, RELAY STATION, WIRELESS RELAY SYSTEM, AND WIRELESS RELAY METHOD |
US8083937B2 (en) * | 2007-12-27 | 2011-12-27 | Happel Thomas H | Floating baffle panel and filter apparatus |
PL233729B1 (pl) * | 2017-12-11 | 2019-11-29 | Univ Slaski | Sposob transmisji rozgloszeniowej dla nadajnikow Bluetooth Low Energy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63055A (en) * | 1990-06-27 | 1992-11-10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ing a fault tolerant protocol |
WO1992022158A1 (de) * | 1991-05-27 | 1992-12-10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Verfahren zur bitorientierten datenübertragung nach dem hdlc-protokoll mit erhöhter fehlererkennung |
US5491719A (en) | 1993-07-02 | 1996-02-1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 System for handling data errors o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system PCM link |
FI940093A0 (fi) | 1994-01-10 | 1994-01-10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Foerfarande foer oeverfoering av data och datagraenssnittenhet |
US5790527A (en) * | 1994-12-20 | 1998-08-04 | Research Triangle Park | Trunked radio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accommodating both frequency and time division based RF communications |
FR2734683B1 (fr) * | 1995-05-23 | 1997-07-04 | Thomson Csf | Procede pour gerer des ressources radio lors de la transmission de paquets et emetteur et recepteur mettant en oeuvre ce procede |
US5781540A (en) * | 1995-06-30 | 1998-07-14 | Hughes Electronics |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in a mobile satellite system |
US5663957A (en) * | 1995-07-12 | 1997-09-02 | Ericsson Inc. | Dual mode satellite/cellular terminal |
-
1997
- 1997-05-14 EP EP97923813A patent/EP0898818B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7-05-14 US US09/180,708 patent/US6539002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7-05-14 AT AT97923813T patent/ATE221282T1/de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7-05-14 TR TR1998/02293T patent/TR199802293T2/xx unknown
- 1997-05-14 CA CA002253793A patent/CA2253793C/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7-05-14 WO PCT/DE1997/000971 patent/WO1997043841A1/de active IP Right Grant
- 1997-05-14 AU AU29510/97A patent/AU2951097A/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1997-05-14 DK DK97923813T patent/DK0898818T3/da active
- 1997-05-14 DE DE19720236A patent/DE19720236A1/de not_active Ceased
- 1997-05-14 DE DE59707792T patent/DE59707792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7-05-14 JP JP54039597A patent/JP334103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7-05-14 BR BR9709318A patent/BR9709318A/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1997-05-14 PT PT97923813T patent/PT898818E/pt unknown
- 1997-05-14 PL PL97329839A patent/PL183088B1/pl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7-05-14 RU RU98122668/09A patent/RU2189118C2/ru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7-05-14 CN CNB971946108A patent/CN114708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7-05-14 ES ES97923813T patent/ES2179341T3/es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7-05-14 DE DE19780449T patent/DE19780449D2/de not_active Ceased
-
1999
- 1999-09-06 HK HK99103868A patent/HK1018863A1/xx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PL329839A1 (en) | 1999-04-12 |
PT898818E (pt) | 2002-12-31 |
PL183088B1 (pl) | 2002-05-31 |
CN1147080C (zh) | 2004-04-21 |
EP0898818A1 (de) | 1999-03-03 |
DE19720236A1 (de) | 1998-04-02 |
ATE221282T1 (de) | 2002-08-15 |
DK0898818T3 (da) | 2002-10-14 |
BR9709318A (pt) | 1999-08-10 |
AU2951097A (en) | 1997-12-05 |
TR199802293T2 (xx) | 1999-03-22 |
JPH11514175A (ja) | 1999-11-30 |
DE59707792D1 (de) | 2002-08-29 |
CA2253793C (en) | 2005-08-09 |
EP0898818B1 (de) | 2002-07-24 |
ES2179341T3 (es) | 2003-01-16 |
WO1997043841A1 (de) | 1997-11-20 |
US6539002B1 (en) | 2003-03-25 |
DE19780449D2 (de) | 1999-04-29 |
CA2253793A1 (en) | 1997-11-20 |
HK1018863A1 (en) | 2000-01-07 |
RU2189118C2 (ru) | 2002-09-10 |
JP3341037B2 (ja) | 2002-11-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92654C (zh) | 基站收发信机的改进方法和装置 | |
RU2172077C2 (ru) | Система радиосвязи, использующая радиочастотный сигнал, модулированный в режиме мн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доступа с кодовым разделением каналов, совместно с сетевым протоколом связи а-интерфейса стандарта gsm | |
CN101047421B (zh) | 利用中继站实现移动通信的装置及方法 | |
CN110611915B (zh) | 自适应控制自组织跳频网络频率的方法 | |
CN1147071C (zh) | 在采用密集频率复用模式的蜂窝系统内传送信令信息 | |
CN101346950B (zh) | 对多个物理层连接使用单个逻辑链路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 |
EP0962064B1 (en) | Out of channel cyclic redundancy code method for a discrete multitone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s system | |
CN1244320A (zh)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经多信道通信的方法、系统和移动通信单元 | |
WO1995001019A1 (en) | Subscriber network arrangement for accession of subscribers to a telephone network | |
CN1361956A (zh) | Fh/tdd系统中的时间和频率分集 | |
KR20090088458A (ko) | 초기 파일럿 주파수 선택 | |
JP3507436B2 (ja) | ワイヤレスインターネットアクセスシステム | |
CN1169316C (zh) | 多线无线电话中的基站单元与手机时周同步 | |
JPH05504248A (ja) | 周波数ホッピングを可能にするための相互接続および処理システム | |
CN108631951A (zh) | 重传处理方法和设备 | |
CN1543081A (zh) | 用于发送和接收超宽带信号的装置和方法 | |
CN1166261A (zh) | 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的再发送控制方法 | |
CN109391346A (zh) |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47080C (zh) | 数据传输方法 | |
Pan et al. | CDD: coordinating data dissemination in heterogeneous IoT networks | |
CN1124424A (zh) | 双音频信号的传送方法及无线收发信机 | |
CN104917595B (zh) | 一种加密通信过程中密钥切换方法及系统 | |
CN116456383A (zh) | 用于无线网络传输信道的信号映射算法处理系统 | |
US5754957A (en) | Method for performing a high speed automatic link transfer in a 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1467378A (zh) | 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ASS |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
Owner name: IP2H AG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ITSUBISHI INTERNATIONAL GMBH Effective date: 20020704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20704 Address after: Bern Hof Zweig (3013) No. 11 Applicant after: I P 2H AG Address before: Dusseldorf,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International GmbH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