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15761C - 一种采育器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采育器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15761C CN1215761C CN031335977A CN03133597A CN1215761C CN 1215761 C CN1215761 C CN 1215761C CN 031335977 A CN031335977 A CN 031335977A CN 03133597 A CN03133597 A CN 03133597A CN 1215761 C CN1215761 C CN 1215761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reeding apparatus
- collecting
- seedling
- water
- po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的高效采苗和中间育成技术,具体是公开一种采育器及其应用。托盘结构,底部有孔、内衬筛网,筛网上铺细砂;所述筛网片状,40~60目,可以采用聚乙烯材料;所述托盘底部孔径为5~7mm,密度为1200~1800个/平方米;所述细砂直径为0.5~1mm。所述采育器用于采苗,将所述采育器用于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采苗时,被单层平置于水泥或玻璃钢制成的采苗池内,可用作为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幼虫的附着基,并为其生活和生长提供空间和条件;其成活率达82%,生长速度为16μm/天。所述采育器用于中间育成,它具体分为室内、室外两个阶段;其成活率达85%,生长速度为28μm/天。本发明具有采苗率高、稚贝生长速度快和成活率高特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Adams et Reeve)等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的高效采苗和中间育成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采育器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采苗和中间育成技术是菲律宾蛤仔等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人工育苗技术中的重要技术环节。菲律宾蛤仔是世界性分布的种类,中国从南到北沿海水域都有分布。2龄以上成体壳长为2.5~4.5cm,贝壳卵圆形且膨胀,左右壳相等,壳面有较为平滑的以壳顶为中心的同心生长纹,壳面花纹杂。菲律宾蛤仔属埋栖型贝类,喜居于含砂量达80%左右的滩涂底质底内,正常情况下潜入底内生活,适温范围为5℃~28℃,适盐为15~34,以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为食。黄渤海区繁殖季节从5月持续到10月,但繁殖高峰在5~6月和9~10月,当年可长至0.3~1.0厘米。生物学最小型为1.5cm,当年可达性成熟,翌年形成生殖高峰,寿命5~10年。菲律宾蛤仔雌雄异体,但有少数雌雄同体,成熟雌性生殖腺呈乳黄色、雄性性腺呈乳白色。
菲律宾蛤仔等滩涂贝类在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菲律宾蛤仔为例,近年来年产量在100吨以上,销售市场已从过去主要是国内市场,现已拓展进入国际市场,价格也在不断攀升,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过去养殖用的苗种主要依靠从自然海区获得,但近年由于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苗种短缺日益严重,严重制约了菲律宾蛤仔的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发展菲律宾蛤仔的健康苗种的全人工培育,势在必行。
目前滩涂贝类(如菲律宾蛤仔)苗种生产的技术大多是采集天然苗种、土池育苗、或土池半人工育苗。其中,对于稚贝的中间育成,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土池(例如虾池、露天蓄水池等)或者具有一定保护措施的自然滩涂,将采集的种苗播撒在泥砂底质中,凭借自然环境条件实施种苗中间育成。这种方法虽然具有比较简易、造价低的特点,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同时由于种苗育成的环境条件无法控制,种苗在中间育成阶段的成活率低,在后期阶段,种苗的生长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尤其在高密度培育条件下,种苗的成活率和生长率更低,满足不了大规模全人工种苗生产中,高密度的苗种中间育成的要求,很难有计划地大批量获得优质苗种,成为制约滩涂贝类种苗生产的一个瓶颈之一。
为了与开展大规模全人工滩涂贝类苗种生产相配套,必须开发能在高培育密度条件下,进行高效安全种苗中间培育技术。不恰当的中间育成技术往往导致菲律宾蛤仔人工苗种培育的成败。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大规模全人工培育滩涂贝类采用采育器进行采苗和中间育成的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菲律宾蛤仔等健康苗种全人工培育过程中高效的种苗培育的关键技术,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适用于菲律宾蛤仔等埋栖型滩涂贝类高效采苗和中间育成的采育器及其应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采育器:托盘结构,底部有孔、内衬筛网,筛网上铺细砂;
其中:所述筛网片状,40~60目,可以采用聚乙烯材料;所述托盘底部孔径为5~7mm,密度为1200~1800个/平方米;所述细砂直径为0.5~1mm,使用前要经过淡水浸泡和筛洗,再用高压蒸汽熏烫;采育器可互成90度角叠置4~6层于采苗池内,或采用单层平置于采苗池内。
所述采育器用于采苗,将所述采育器用于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采苗时,被单层平置于水泥或玻璃钢制成的采苗池内,可用作为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幼虫的附着基,并为其生活和生长提供空间和条件;具体为:
a.将所述采育器紧密平铺在于采苗的池底,缓注入新鲜海水,至0.5~0.8米,即为正常需要量的1/2~2/3;
b.当菲律宾蛤仔幼虫达到160~180μm时,轻轻将这些后期面盘幼虫转移到设有采育器的采苗池,微充气,使其均匀分布;
c.投喂单胞藻作为幼体的饵料,随着幼体的生长,饵料种类多样化,数量也相应增加;
d.每天换水1~2次,光照控制在800~1000Lux;
e.每天检查幼虫生长、摄食和附着变态情况,在18℃~22℃条件下,7~10天即可完成附着变态;
其中:所述后期面盘幼虫在采苗池中的的密度为每毫升5~8个。
所述采育器用于中间育成,它具体分为室内、室外两个阶段,其中:
a.室内阶段,即前期种间育成,采用置于采苗池的采育器将所述附着后菲律宾蛤仔转入中间育成,池深为0.8~1.2米,采育器可互成90度角叠置4~6层于采苗池内;附着以后的蛤苗称为稚贝,次生壳发生,开始阶段没有水管出现,约4~6天后出现水管,起先只是发生用于排泄的出水管,而后才出现进水管。从附着到水管发生完好,需要10~12天左右时间,这期间的管理对稚贝的成活率影响甚大;投喂单胞藻的饵料;可正常光照;生长至壳长1.0~2.0mm后,转入后期中间育成;
b.室外阶段,即后期种间育成,将蛤苗移至经消毒处理专用土池进行,土池水深为1.5~2.0米;采育器单层平置;其蛤苗密度为每采育器10~15万个稚贝,随着稚贝的生长,应进行疏密;此间利用海区自然饵料;到壳长1.0~1.5cm即可出海养成。
在进行稚贝的后期中间育成前,土池应预先进行消毒处理,杀死捕食性动物;换水筏门设过滤网,以防敌害生物的进入;在稚贝进入中间育成土池前,在消毒后应进行肥水,增加水中的基础饵料。
本发明所述换水方法为:浮游期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2;幼虫全部附着后,每天全量换水1次,饲育海水全量排空,再注入新鲜过滤海水;所述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为菲律宾蛤仔、文蛤、青蛤、四角蛤蜊、中国蛤蜊或硬壳蛤。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采用本发明设计的采育器,模拟了海区自然环境,为菲律宾蛤仔等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稚幼期的生长发育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提高其成活率、加快其生长速度。采育器的应用其采苗率可提高50%以上,生长速度可提高10~20%,特别是中间育成率可提高60~70%以上。应用本发明采育器可使采苗到中间育成连为一体,便于管理和操作,在实际操作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采育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采育器:托盘1结构,底部有孔2、内衬筛网4,筛网上铺细砂3;其中:所述托盘底部孔径为5~7mm(本实施例为7mm),密度为1500个/平方米;所述细砂直径为0.5~1mm(本实施例为1mm);
采育器的主体为一长方形无毒聚乙烯塑料托盘;其上部开口外径长为360mm,下部内径边长为320mm;短轴上部外径开口为280mm,下部内径边长为240mm;有效使用面积为0.0884m2;盘高40mm;托盘内平置一聚乙烯筛网片,孔径为40~60目(本实施例为60目),剪成矩形,长边为450mm,短边为350mm。
应用于采苗: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中选取菲律宾蛤仔;采苗池采用玻璃钢池;用所述采育器作为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幼虫的附着基采苗,并为其生活和生长提供空间和条件。
使用前,所述细砂先经过淡水浸泡和筛洗,再用高压蒸汽熏烫;采苗池清理干净后,采育器平置于采苗池内,池内的采育器摆放整齐,不留空隙,加海水0.5~0.8米(本实施例为0.8米),水量可为正常需要量的1/2;幼虫壳长达到160~180μ后,轻轻将其后期面盘幼虫均匀撒布在设有采育器的采苗池内,光照控制在1000Lux以内,微充气,使幼虫分布均匀,饲以金藻、硅藻、小球藻或塔胞藻等天然饵料,投喂量为每天20万细胞/ml,分6次投喂,(随着幼体的生长,饵料种类多样化,数量也相应增加)。在20℃条件下,2~3天内即可在采育器内附着,附着后的幼体每天生长速度为10~15μ。在后期面盘幼虫分布密度为6~7个/ml条件下,附着变态稚贝密度为100~600万粒,每盘可采稚贝8~62万粒。由于密度不同,稚贝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不同。
换水方法为:浮游期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2;幼虫全部附着后,此后随着生长换水量相应增加每天全量换水1次,饲育海水全量排空,再注入新鲜过滤海水;每天换水2次;每天检查幼虫生长、摄食和附着变态情况。
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实施例1~14为不同采苗密度条件下,前期稚贝(0.2~1.0mm)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实施例 密度(万个/采育器) 成活率(%) 生长速度(μm/天)
1 8 85 16
2 44 65 10
3 52 55 8
4 16 84 15
5 24 76 13
6 12 83 15
7 28 72 14
8 20 79 15
9 40 68 10
10 62 43 7
11 48 60 9
12 36 70 10
13 56 50 8
14 32 70 12
稚贝壳长达到1mm左右后转入后期稚贝中间育成,其重点是将稚贝的密度降低,增加饵料和换水量,有条件的可以移到室外土池进行培育,以使稚贝能保持较快地生长和更高的成活率。
用于稚贝的中间育成分为室内、室外两阶段:
在进行稚贝的中间育成前,土池应预先进行消毒处理,杀死捕食性动物;换水筏门设过滤网,以防敌害生物的进入;在稚贝进入中间育成土池前,在消毒后应进行肥水,增加水中的基础饵料。
a.室内阶段,采用置于采苗池的采育器将所述附着后菲律宾蛤仔转入中间育成,池深为0.8~1.2米(本实施例为1.0米),采育器可互成90度角叠置4层于采苗池内;附着以后的蛤苗称为稚贝,次生壳发生,开始阶段没有水管出现,约4~6天后出现水管,起先只是发生用于排泄的出水管,而后才出现进水管;从附着到水管发生完好,需要10~12天时间,这期间的管理对稚贝的成活率影响甚大;饲以金藻、硅藻、小球藻饵料等单胞藻饵料,投喂量为每天40万细胞/ml,分5次投喂。采用正常光照;生长至壳长1.0~2.0mm后,转入后期中间育成;
b.室外阶段,将蛤苗移至经消毒处理专用土池进行,土池水深为1.0~2.0米(本实施例为1.5米);采育器采用单层平置法,增加换水量,一般为每天3次全量换水,此间利用海区自然饵料;尺寸至2.5~3.0mm视蛤仔发育完全,成为幼贝或蛤苗,已经长成与成体完全一样的体貌特征;其蛤苗密度为每采育器15~20万个稚贝,随着稚贝的生长,应进行疏密,直到1.0~1.5cm即可,以后出海进行养成。
实施例15~24为稚贝后期育成的实例。
表2 实施例15~28为不同密度条件下,后期稚贝(1~3mm)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实施例 密度(万个/采育器) 成活率(%) 生长速度(μm/天)
15 8 77 22
16 14 67 21
17 2 82 28
18 18 61 20
19 24 50 18
20 6 78 24
21 16 65 21
22 12 67 20
23 22 55 18
24 28 45 15
25 20 60 20
26 4 80 25
27 26 48 17
28 10 70 22
本阶级重点是将稚贝的密度降低,以使稚贝能保持较快地生长和更高的成活率。在每个砂盘稚贝密度为2~28万条件下。
Claims (7)
1.一种采育器,其特征在于:托盘结构,底部有孔、内衬筛网,筛网上铺细砂;所述筛网片状,40~60目,可以采用聚乙烯材料;所述托盘底部孔径为5~7mm,密度为1200~1800个/平方米;所述采育器中细砂直径为0.5~1mm;该细砂为使用前经过淡水浸泡和筛洗,再经高压蒸汽熏烫的细砂。
2.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采育器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采苗;将所述采育器用于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采苗时,被单层平置于水泥或玻璃钢制成的采苗池内,可用作为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幼虫的附着基,并为其生活和生长提供空间和条件;具体为:
a.将所述采育器紧密平铺在于采苗的池底,缓注入新鲜海水,至0.5~0.8米,即为正常需要量的1/2~2/3;
b.当菲律宾蛤仔幼虫达到160~180μm时,将这些后期面盘幼虫转移到设有采育器的采苗池,微充气,使其均匀分布;
c.投喂单胞澡作为幼体的饵料;
d.每天换水1~2次,光照控制在800~1000Lux;
e.每天检查幼虫生长、摄食和附着变态情况,在18℃~22℃条件下,7~10天即可完成附着变态。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采育器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期面盘幼虫在采苗池中的密度为每毫升5~8个。
4.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采育器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中间育成,具体分为室内、室外两阶段:
a.室内阶段,即前期种间育成,采用置于采苗池的采育器将所述附着后蛤仔转入中间育成,池深为0.8~1.2米,采育器可互成90度角叠置4~6层于采苗池内;蛤仔经10~12天培养先后长出出水管及进水管;投喂单胞藻的饵料;生长至壳长1.0~2.0mm后,转入后期中间育成;
b.室外阶段,即后期中间育成,将蛤苗移至经消毒处理专用土池进行,土池水深为1.5~2.0米;采育器单层平置;其蛤苗密度为每采育器10~15万个稚贝,随着稚贝的生长,应进行疏密;到壳长1.0~1.5cm即可出海养成;此间利用海区自然饵料。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采育器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在进行稚贝的中间育成前,土池应预先进行消毒处理,杀死捕食性动物;换水阀门设过滤网,以防敌害生物的进入;在稚贝进入后期中间育成土池前,在消毒后应进行肥水,增加水中的基础饵料。
6.按照权利要求2或4所述采育器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水方法为:浮游期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2;幼虫全部附着后,每天全量换水1次,饲育海水全量排空,再注入新鲜过滤海水。
7.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采育器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为菲律宾蛤仔、文蛤、青蛤、四角蛤蜊、中国蛤蜊或硬壳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031335977A CN1215761C (zh) | 2003-06-06 | 2003-06-06 | 一种采育器及其应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031335977A CN1215761C (zh) | 2003-06-06 | 2003-06-06 | 一种采育器及其应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52201A CN1552201A (zh) | 2004-12-08 |
CN1215761C true CN1215761C (zh) | 2005-08-24 |
Family
ID=34323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03133597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5761C (zh) | 2003-06-06 | 2003-06-06 | 一种采育器及其应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215761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96228C (zh) * | 2005-08-04 | 2009-06-10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一种用于滩涂贝类育苗的采苗器 |
CN100399886C (zh) * | 2005-12-26 | 2008-07-09 |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 海产贝类苗种中间培育装置 |
CN103229740A (zh) * | 2013-05-16 | 2013-08-07 | 宁德市渔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泥蚶蚶苗培育的方法及处理装置 |
CN106719489B (zh) * | 2016-11-24 | 2020-03-06 |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 一种埋栖型贝类稚贝取样观察装置及其制作和使用方法 |
CN106719186A (zh) * | 2017-01-16 | 2017-05-31 | 中国海洋大学 | 一种适用于北方长牡蛎养殖的附着基及其制作方法 |
CN107047404A (zh) * | 2017-05-06 | 2017-08-18 | 广东海洋大学 | 一种马氏珠母贝术后休养方法 |
CN112189604B (zh) * | 2020-11-09 | 2023-07-25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水产苗种数量控制系统、控制早繁虾苗数量的方法、应用 |
-
2003
- 2003-06-06 CN CN031335977A patent/CN1215761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52201A (zh) | 2004-12-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855310B (zh) | 一种光唇鱼仿生态工厂规模化繁育驯养方法 | |
CN101692796B (zh) | 刺参自然海区规模化生态育苗方法 | |
CN103120140B (zh) | 一种扇贝的养殖方法 | |
CN1440647A (zh) | 一种日本对虾高产养殖方法及养殖池 | |
CN101406164B (zh) | 日本囊对虾分层养殖技术及其配套设施 | |
CN105706810A (zh) | 一种新型稻田养鱼的方法 | |
CN105994072B (zh) | 一种松江鲈鱼人工配合饲料的养殖方法 | |
CN1215761C (zh) | 一种采育器及其应用 | |
CN103598149B (zh) | 光裸方格星虫幼苗海区中间培育方法 | |
CN111011277A (zh) | 一种适用于底栖双壳类的池塘中间培育方法 | |
CN101843225B (zh) | 细角螺的人工养殖方法 | |
CN106719183A (zh) | 织锦巴非蛤苗种的海区中培方法 | |
CN106035176A (zh) | 一种青虾的养殖技术 | |
CN107087560B (zh) | 南美白对虾与金鲳鱼生态混养模式的建立及其应用 | |
CN102524116B (zh) | 中华仙影海葵的人工繁殖方法 | |
CN110393164B (zh) | 适合我国北方寒冷海区的文蛤大规格苗种三段式培育方法 | |
CN102090359A (zh) | 一种等边浅蛤的人工育苗生产的方法 | |
CN111406700A (zh) | 一种虾蟹养殖池内的修复净化方法 | |
CN106259068A (zh) | 一种糙海参和南美白对虾室内池的混养方法 | |
WO2013120322A1 (zh) | 短蛸室外土池人工繁殖方法 | |
Macintosh | Aquaculture in coastal lagoons | |
CN106852287A (zh) | 一种喜盐草移植海草场中糙海参生态养殖方法 | |
KR102200440B1 (ko) | 해상용 해삼 양식장치 | |
CN114532264A (zh) | 一种提高大珠母贝珍珠质量的阶段性池塘养殖方法 | |
CN114304018A (zh) | 一种河蟹生态化养殖系统及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