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8215A - 用于复杂构造环境中勘测的地震反射数据获取及处理方法和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复杂构造环境中勘测的地震反射数据获取及处理方法和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8215A
CN1198215A CN97190967A CN97190967A CN1198215A CN 1198215 A CN1198215 A CN 1198215A CN 97190967 A CN97190967 A CN 97190967A CN 97190967 A CN97190967 A CN 97190967A CN 1198215 A CN1198215 A CN 11982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iver
source
cmp
grid
gath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71909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克里斯琴·德普莱斯特
埃里克·德贝兹拉瑞
阿兰·里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ciete Nationale Elf Aquitaine Production SA
Original Assignee
Societe Nationale Elf Aquitaine Production S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ciete Nationale Elf Aquitaine Production SA filed Critical Societe Nationale Elf Aquitaine Production SA
Publication of CN11982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82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20Trace signal pre-filtering to select, remove or transform specific events or signal components, i.e. trace-in/trace-ou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复杂构造环境中勘测的地震反射数据获取及其处理方法和处理装置。尤其是,地震反射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对于提供张量叠加速度场和3D图象单元是有用的,例如在大地3D地震或者复杂构造中。

Description

用于复杂构造环境中勘测的地震反射数据 获取及处理方法和处理装置
本发明是关于获取和处理反射地震数据以勘测具有复杂构造的介质的装置和方法。
在多重复盖反射地震数据获取技术中,发射源和接收器被布置在被勘测介质的表面上。以记录道形式形成的记录构成具有相同中点的组合。与同一中点相关联的记录系列构成通常所谓的共中点记录道选排。为得到这些记录道选排,必须根据预定的几何排列在介质表面分布震源(或称发射源)以及记录器。
可以定义两类装置:2D(二维)或3D(三维)。在一个2D装置中,震源和接收器在理论上是分布在介质表面上的一条直线上,从而提供共中点(CMP)的线性分布,或者是这样处理的一种分布,对于每个CMP有单一的水平坐标。
在3D装置中,震源和接收器的布置提供共中点的面上分布,或者是这样处理的一种分布,对于每个CMP有二个水平坐标。
在1995年1月23日的专利申请FR2729766(这里,在涉及处理被勘测介质特性或参数的所有方面都引入这一专利申请作为参考)中描述了一种处理地震数据的方法,它特别适用于研究具有复杂构造的介质并产生至少能表征与反射体部分(component)相关联的叠加(stack)速度场的参数。在FR2729766中描述的方法特别提出记录四个2D地震勘查(Survey)系列,这与传统的海洋3D地震勘查类似,并指向四个方向,任何两个相继方向彼此间的角度基本上为45°。这种方法的一个重要优点是:对于只能在三维中勘测的介质,能以2D(二维)获取装置来实现在三维中的数据获取。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一种获取和处理反射地震数据的方法,以在例如对复杂构造进行大地3D地震勘探中产生张量叠加速度场和3D图象块。
本发明的方法是这样一种类型的方法,它使用至少一个弹性波源和多个接收器用于接收被介质中至少一个反射体反射的波,反射波被以地震记录道的形式记录,该方法的特征在于:
a)沿着预先确定的第一方向产生足够大量的地震记录道,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得到产生所述地震记录道的各对源-接收器的中点的第一密集分布,以及
对于沿第一方向分布的每个MP(中点),构成一个共中点记录道选排,它把基本上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各源-接收器对所产生的全部记录道组合起来,每个源-接收器对的中点与记录道选排的CMP相重合,
b)沿着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产生MP的第二密集分布,并对于每个沿第二方向分布的MP构成一个CMP记录道选排,它把基本上沿着第二方向排列的各源-接收器对所产生的全部记录道组合起来,每个源-接收器对的中点与记录道选排的CMP相重合,
从而得到平行于第一和第二方向的CMP线系列,由此构成一个分析网格,网格的交切点是分析节点,在每个CMP记录道选排中地震记录道的数目对于时距曲线的曲率分析是足够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性,还产生沿第三方向的MP第三密集分布,对于沿第三方向分布的每个MP构成一个CMP记录道选排,它把由基本上沿第三方向排列的各源-接收器对产生的所有记录道组合起来,每对源-接收器的中点与记录道选排的CMP重合,在每个CMP记录道选排中地震记录道的数目对于时距曲线的曲率分析是足够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性,还产生沿第四方向的MP第四密集分布,对于沿第四方向分布的每个MP构成一个CMP记录道选排,它把由基本上沿第四方向排列的各源-接收器对产生的所有记录道组合起来,每对源-接收器的中点与记录道选排的CMP重合,在每个CMP记录道选排中地震记录道的数目对于时距曲线的曲率分析是足够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性,第三和第四方向的每一个与第一和第二方向的每一个之间的夹角近似为45°。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性,分析网格构成对一反射地震数据获装置的支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性,与构成分析网格同时实现了密集分布的3D(三维)复盖,其中沿每个所述方向分布的MP是从为3D复盖所得到的那些MP中选出来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性,对先前实现的3D复盖使用该分析网格。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性,对于每个对应于一个分析节点的CMP,在每个方向上确定时距曲线的曲率值,按这种方式得到的值用于确定与所述CMP相关联的t0时刻速度场分量,对于给定的介质反射体单元而言,t0是源和接收器之间为零偏移情况下的反射垂直旅行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性,由与反射体单元相关联的速度场分量确定表征所述反射体单元几何特性的参数,如θ,τ,tp min和tp max,这里θ代表第一方向和一参考方向之间的夹角,tp min和tp max分别表示所述反射体单元倾角的较低值和较高值,τ表示旅行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性,分析网格的网眼是规则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性,分析网格的网眼是正方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性,分析网格的网眼是平行四边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性,所使用的装置至少由分布在分析网格上的两行接收器和至少一个发射源组成,接收器根据要得到的复盖类型来启动,所述发射源在每次起爆时位于所述两行接收器之一行上或其附近。
本发明的一个优点是单一的一次地震数据获取勘查便足以按照2×2D、3×2D或4×2D分析网格和同时的3D复盖来提供速度数据。
对于实现分析网格的介质,可以使用从先前的数据获取勘查得到的3D地震数据,从而不必与分析网格同时实现3D复盖。
从阅读本发明方法的描述和附图中可更清楚地看出本发明的其他特性和优点,这些附图是:
图1是2×2D分析网格的示意图,
图2是3×2D分析网格的示意图,
图3是4×2D分析网格的示意图,
图4是2×2D和1×3D复盖图的一个例子,
图5是本发明的分析网格和源/接收器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A型复盖所用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7是C型复盖所用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8是A型和C型复盖组合所用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地震数据获取装置布设在被勘测介质的表面,例如所述表面为地面或海床(图5至图7)。
获取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向被勘测介质发射弹性波的源和若干个接收在一个或多个反射体处反射的反射波的接收器。反射波被以地震记录道的形式记录下来。
本发明的方法组成是建立分析网格使得能确定所述介质中的张量速度场。
为此目的,在第一方向1产生足够大量的地震记录道,该方向有预先确定的方位或与一参考方向夹角为Φ。在第一方向1产生的地震记录道的数目必须足够多,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得到中点(MP)的密集分布。一个中点MP是一给定的源-接收器对的源和接收器之间的中点。
在另一步骤中,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分布的每个MP构成一个共中点(CMP)记录道选排,它把由基本上与第一方向1对齐而且以该CMP为中心的源-接收器对(即该源-记录器对的中点(MP)落在待分析的记录道选排的共中点(CMP)上)所产生的所有记录道组合起来。
在另一步骤中(这最好与前述步骤同时进行),也以同样的方式产生足够数量的地震记录道,以得到在与第一方向1垂直的第二方向2上MP的密集分布。也对在第二方向2上分布的每个MP构成一个CMP记录道选排,它把由基本上与第二方向D2对齐而且其中点落在待分析的记录道选排的CMP上的那些源-接收器对所产生的所有记录道组合起来。
得到了平行于方向1的MP线11系列和平行于方向2的MP线21系列。
线11和21两个系列(称作分析线)构成分析网格5和网眼3,这些网眼是规则形状的,例如棱形(如图1所示)。网眼的节点4构成速度场的分析节点。分析网格5被称作2×2D分析网格。
在本方法的一种改型中(如图2所示),3×2D分析网格6是由分析网格5加上第三方向7得到的,该第三方向最好是与方向1和方向2各成45°左右角。以同样方式得到平行于第三方向7的MP线71。
线71与线11和21的交点已经是所述线11和21的交点。这些三重交点8是网格6的分析和叠加节点,而双重交点9(只在线11和线21之间)只是叠加节点。
对于线71的每一条,也以对线11和21所采用的相同方式产生出足以沿线71得到MP密集分布的大量记录道。并为沿所述线71分布的每个MP构成一个CMP记录道选排,该记录道选排把由基本上与第三方向7对齐的而且中点在待分析的记录道选排的CMP上的那些源-接收器对所产生的所有记录道组合起来。
在图3所示的另种变型中,对网格6加上第四方向12得到了4×2D分析网格10,这第四方向最好是与方向1、2和7中的每一个都各成45°左右角。以同样方式得到平行于第四方向12的MP线121。线121基本上垂直于线71并穿过线11、21和71的三重交叉点,这样,这些点成为四重交点13。交点13是网格10的分析和叠加节点,其他的非四重交点14是叠加节点。
选择每个网格5、6和10的分析节点密度,以便为所用的数据获取装置得到适于支持该装置的分析网格所需要的规则地面空间取样。调整地面上的规则空间取样以适应于近地面速度场的空间涨落。
为了曲率分析的目的,选择沿分析线的CMP密度以便对具有最大倾角的介质反射体或介质中存在的绕射能正确地取样。
每条分析线CMP可组合足够数量的记录道,这些记录道的方位(即相关源-接收器对的方位)接近于待分析方向的方位,以实现对那个方位的时距曲线进行曲率分析。
在上文中使用的表述“基本上沿某方向排列”,意味着对应于分析中的角度容差,对此可以使用相对于各源-接收器对的共线性有大约15°的误差。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2×2D、3×2D或4×2D复盖都伴随着对所关心介质的3D复盖。
3D复盖能与构成分析网格之一同时实现并具有密集的表面分布。在所用网格的各方向上分布的MP是从为3D复盖所得到的那些MP中选出的。
也有可能把2×2D、3×2D或4×2D复盖与先前对待分析介质所做的3D地震复盖结合起来。
图4给出为图1所示分析网格所用的复盖图的一个实例。与沿着不是分析线的那些线的MP数量(32)相比,沿着分析线11和21有大量MP(大约160)。
数据分成单独的两部分:
a)具有沿着这些分析线的共中点的记录数据;和
b)具有离开这些分析线的共中点的记录数据。
首先,提取出其共中点在分析线上的记录道。这些记录道按共中点排序,就好象这些记录道是2D记录道。从这些记录道中提取出CMP,每一个是双重、三重或四重分析节点,这取决于信息是否是在特定方位方向上和在正交2×2D方向或在三个方向上(3×2D)或成45°的四个方向上被记录下来的。
如在FR2729766中解释的那样,在每个分析节点和对于每个方向,对曲率分析的每个整数得到参数t0和tp的测量值。
在两方向的情况中,假定存在严格的DIP(倾向)和STRIKE(走向)取向。在这种情况下,对同一t0的两个tp测量值是两个极值tp min和tp max
在四方向的情况中,由每个方向上对同一t0得到的四个tp测量值,借助张量反演,导出了描述局部求和(叠加)伞(umbrela)形状的参数α1、τ、tp min和tp max
α角代表叠加伞主轴相对于一参考轴的取向。如果确定了一个相对于叠加伞主轴的角
Figure A9719096700101
,则由下式给出
Figure A9719096700102
之值: t p ( Θ ) = t p min t p max - τ [ t p min cos 2 Θ + t p max Sin 2 Θ ] t p min Sin 2 + t p max cos 2 Θ - τ - - - - ( 1 )
记录道相对于参考轴的方位角Φ由下式给出: Φ = α - Θ - - - - ( 2 )
参数
Figure A9719096700105
与野外记录的每条记录道相关联,由记录道的方位角Φ及其偏移ξ用方程(1)和(2)确定。
应用于这一记录道的倾斜校正Δt由下式给出: Δt = - t p ( Θ ) + t p ( Θ ) 2 + ξ 2 V 0 2 - - - - ( 3 ) 用于其后对具有不同方位和偏移的一组不同记录道进行同相叠加。
相应地,当叠加参数依赖于方位时(这是当具有复杂构造时的情况),借助伴随3D复盖的4×2D复盖,能对所有记录道选排实现强有力的叠加。
在对角线上相对的两个相继分析节点之间,对tp的测量值在垂直于记录线方向的方向上进行线性内插。为对该地面分成网格,需要四次内插。离开对角线的任何中点将被提供四个tp值,这些值是从沿着每个各自正方形对角线的已内插值再做双线性内插得到的。然后计算出确定局部叠加伞形状的参数α、τ、tp min和tp max
在2×2D的情况中,不能直接估计出参数τ。对这一问题有两种解决办法:第一种办法是利用斜的第三获取方向,它与先前两个方向之一成45°左右角(改变成3×2D),以便得到独立的测量和估计参数τ。第二种解决办法是,如果介质不太复杂的话,或者做一近似,例如设τ=0,或者寻找该参数用于叠加的最佳值,例如通过在每个3D组或3D组组合中扫描τ值来找出最佳τ值。
在满足3×2D假设的单一构造轴的情况中,最好是分析网格的两个垂直方向的取向与DIP(倾向)和STRIKE(走向)轴的取向一致,因为这样会简化要求解的张量方程,但这不是必须的,因为对于每个3×2D分析节点,为求解这三个未知数(tp min,tp max和τ)有三个独立的曲率测量值tp1、tp2和tp3。
为了得到适于前述处理的4×2D+3D地面空间取样,可以采用任何能得到2D和3D复盖的装置,只要采取的方式能实现处理所需要的复盖。使用2×2D+1×3D基本装置有利于获取数据,并且与其他获取数据装置结合可产生完全的1×3D+4×2D和2×3D+4×2D复盖加上2×3D+2×2D;2×3D+3×2D;1×3D+2×2D;1×3D+3×2D型的次级复盖。
例如,把1×3D+2×2D复盖与2×2D复盖组合,或者把1×3D+1×2D复盖与3×2D复盖组合,或者把1×3D复盖与4×2D复盖组合,都能得到1×3D+4×2D复盖。
图6和图7所示该装置的两种改型,都能用来得到这些复盖。
用于实现本发明的方法的特别有利的装置,是下文中所描述的那种类型的装置。
构成适用装置的源系统和接收器系统布置在要复盖的表面上(图5),更精确地说,是指要得到上述复盖的表面,该表面由类似图1的分析网格51来表示。
接收器系统构成一组测线52,它由若干个规则的正方形或菱形网眼53组成,其接收器位于分析网格的线上。如下文要解释的那样,在每次发射或一系列发射之后,测线组52要被移动,以复盖所述分析网格51。
在测线组52的网眼53的每一侧边上有一个基本串54,它事实上是一串接收器55(例如四个接收器),它们均匀地分开一个距离e,称作记录道间距。每个串的长度l小于分析网格51的网眼侧边长度L并等于L-e,每一端取e/2,从而使十字交叉分布且属于测线组四个相邻网眼的四个相继串在两个垂直方向上分开的距离等于e。换句话说,基本串布设在两个垂直方向上,从而在所述方向的交叉处造成了一个边长为
Figure A9719096700121
的正方形间隙56,没有接收器放在分析网格5l的网眼的顶点。因此,每个基本串54的两端与它所在的分析网格网眼侧边的两端是分离开的。
每个接收器线上基本串的数目或者说基本串的系列数,实质上取决于要在分析网格上移动的组的大小。
源系统可以是各种形式的,这要根据源的性质和每次起爆所用源的个数。
当源是单一振动器时,对每次起振必须把它从一点移到另一点;然而可以用多个振动器,它们能被同时启动或一个接一个地顺序启动。如果用炸药作为源,则根据要得到的复盖类型把它们放置在这一组上。
为得到简单的2D复盖,必须在同一个位移方向D1发射和接收,即源57与各接收器55“共线”。如果源57在接收器串55之上或其附近而不在同一线上,则得到共线性。以接收器55’得到简单的3D复盖,在所选的例子中它们分布在彼此夹角为45°倍数的两个方向上。
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是在两个接收器55之间而且是在两个相继接收器55之间基本上是中点的地方起爆。在这种情况下,在基本串之间造成的空隙56的中心56’有一个源。如果两个垂直串的接收器55和55’被启动,则得到一个3D复盖和一个2×2D复盖。如果三个锯齿形串的接收器被启动(箭头D2),则得到一个1×3D+3×2D复盖。如果源位于空隙56的中心56’,则得到这里所称的A型复盖。
如果源非常接近于接收器55和55’或在其上(图7),即当空隙56的中心56’处无源时,则以同样的方式分别得到2D(源与接收器共线)、1×3D+2×2D(源和接收器在垂直方向上)和1×3D+3×2D(锯齿形源和接收器分布)复盖。然而,在空隙56的中心56’处无源的这一类型在这里称作C型复盖。
如果在每个基本串的接收器的位置和每个基本串的两个相继接收器55或55’的中点位置以及在所述基本串两方向交叉点56’处相继起爆,便能把A型和C型两种复盖组合在一起。图8中示出这种组合的一个分析节点80,图中的黑点81代表中点,十字82代表源,方块83代表接收器,节点80对应于图3中的四重节点。可以根据图8中指出的几何条件来实现这种组合。
例如,把3D复盖等于8的A型装置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复盖但扩展一个因子
Figure A9719096700131
并相对于该A型装置旋转45°的C型装置组合到一起是可能的,这样,在这些条件下,在每次组合(bin)中平均得到16个中点,其方位和偏移的复盖范围从小于一个记录道间距到该组最大尺寸的半对角线长度。
要指出的是,本方法的优点在于它允许要进行的校正时距曲线(一般情况下是从研究4×2D速度场知道的)曲率的处理使能例如对所有方位和所有偏移进行同相相加,即使当这种校正作为方位的函数而改变时也能这样做。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对于复杂构造,也能从冗余的反射信号中得到充分的好处,而来自那些散布在地面上且统计上彼此相距很远的源和记录器的记录的不相干信号和噪声的平均值,在相加处理后被强烈地衰减了。
如图6和图7中的图形所示,对每个基本串提供一个由无线连接的发射机90(例如无线电台)链接到记录实验室,记录实验室对每次起爆接收来自一定数量基本串的数据,把这些数据组织成组并记录在例如磁存储介质上,供本发明的方法去处理。
为避免使用振动器时各接收串相互交叉的问题,如图6和图7所示,最好在接收串的相对两侧分别平行放置两行振动源,并沿着这两条线移动两行振动源,两个振动源行与该接收串之间的距离等于例如e/4。
例如,可按下述方式实现数据获取:
利用地形勘查确定分析网格51的源和接收点,
把一组52布设在分析网格的足够大区域以实现全部所需要的接收,
沿着接收串激发源,这些源或者沿直线或沿锯齿线复盖该组的全部地区,在每个源点,只记录对得到3D和/或2D复盖有利的那些串的接收器所产生的数据,
对于A型复盖,每个爆点纵向位于两个相继接收器之间的中心位置和在两串间隙的中心位置(图6),
对于C型复盖,每个爆点纵向位于每个接收器上或分别在每个接收器的相对两侧(图7),
如果接收系统包括不止一个工作着的接收串,可以使用其他源(沿锯齿线或沿直线)以完成对该组的复盖(图5),
当对于一组已得到适当的2D和3D复盖时,所述组被移动到分析网格上的相邻部分,从而由其后的起爆保证3D复盖的连续性和均匀性。
上文描述的装置也能用于OBS(海底勘查)技术中。在这一应用中,例如从电缆布设船把沉重的地震电缆布设出去,从而布设有一个分量或三个分量的检波器接收器和/或水声器。这些接收器被链接到一个记录实验室,从表面上实现起爆,例如由装备空气枪的振源船来起爆。
为得到A型或C型的2×2D+1×3D记录,其过程如下:
首先,提供足够数量的电缆和记录实验室,以复盖一个1×3D+2×2D组(对该组进行转换得到完全的3D复盖),
在一个方向(例如北)布设电缆第一阵列,以确定该组上网眼的第一方向,
然后把同一电缆阵列或另一电缆阵列沿垂直方向(例如西)布设在该组上,以得到这两个方向之间在两个相继接收器中点处相交;这样产生的接收几何分布适于A型或C型装置,
然后可实施起爆,例如首先沿着与每条北线垂直对齐的一系列线移动,然后另一系列爆点与西线垂直对齐,在沿着这些线的每个方向上,把爆点固定在两接收点之间(A型)或与这些点重合(C型),
例如对每次起爆来自该组的每个接收器的数据可以被记录下来,然后再对记录排序以重新构成所需要的该组均匀2D和3D复盖。
于是足以把该组移动一个适当距离,例如首先向北,然后再向西,逐步以均匀的方式复盖全部按2×2D和按3D所需要的地面,并考虑到把这些数据与例如辅助的2×2D+1×3D勘查组合起来并对其进行联合处理。

Claims (22)

1.处理反射地震数据以勘探具有复杂构造介质的方法,该类方法使用至少一个弹性波源和多个接收器用于接收被介质中至少一个反射体反射的波,反射波被以地震记录道的形式记录,该方法的特征在于:
a)沿着预先确定的第一方向(1)产生足够大量的地震记录道,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得到产生所述记录道的各对源-接收器的中点(MP)的第一密集分布,以及
对于沿第一方向分布的每个MP,构成一个共中点记录道选排,它把基本上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各源-接收器对所产生的全部记录道组合起来,每个源-接收器对的中点与所述记录道选排的CMP相重合,
b)沿着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2)产生MP的第二密集分布,并对于每个沿第二方向分布的MP构成一个CMP记录道选排,它把基本上沿着第二方向排列的各源-接收器对所产生的全部记录道组合起来,每个源-接收器对的中点与记录道选排的CMP相重合,
从而得到平行于第一和第二方向的CMP线系列,由此构成一个分析网格(5),网格的交切点是分析节点,在每个CMP记录道选排中地震记录道的数目对于时距曲线的曲率分析是足够的。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产生沿第三方向(7)的MP第三密集分布,对于沿第三方向分布的每个MP构成一个CMP记录道选排,它把由基本上沿着第三方向排列的各源-接收器对产生的所有记录道组合起来,所述每对源-接收器的中点与上述记录道选排的CMP重合,在每个CMP记录道选排中地震记录道的数目对于时距曲线的曲率分析是足够的。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产生沿第四方向(12)的MP第四密集分布,对于沿第四方向分布的每个MP构成一个CMP记录道选排,它把由基本上沿第四方向排列的各源-接收器对产生的所有记录道组合起来,所述每对源-接收器的中点与上述记录道选排的CMP重合,在每个CMP记录道选排中地震记录道的数目对于时距曲线的曲率分析是足够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三和第四方向(7,12)的每一个与第一和第二方向(1,2)的每一个之间的夹角近似为45°。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权利要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析网格(5,6,10)构成对一反射地震数据获取装置的支持。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权利要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与构成分析网格(5,6,10)同时实现了密集分布的3D复盖,其中沿每个所述方向分布的MP是从为3D复盖所得到的那些MP中选出来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权利要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先前实现的3D复盖使用该分析网格。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何一权利要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每个对应于一个分析节点的CMP,在每个方向上确定时距曲线的曲率值,按这种方式得到的值用于确定与所述CMP相关联的t0时刻速度场分量,对于给定的介质反射体单元而言,t0是源和接收器之间为零偏移情况下的反射垂直旅行时。
9.根据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与所述反射体单元相关联的速度场分量确定表征所述反射体单元几何特性的参数,如θ,τ,tp min和tp max,这里θ代表第一方向和一参考方向之间的夹角,tp min和tp max分别表示所述反射体单元倾角的较低值和较高值,τ表示旅行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何一权利要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析网格的网眼是规则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析网格的网眼是正方形。
12.根据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析网格的网眼是平行四边形。
13.实施权利要求1至10的方法所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使用的装置至少由分布在分析网格(51)上的两行接收器(55,55’)和至少一个发射源(57)组成,接收器根据要得到的复盖类型来启动,所述发射源(57)在每次起爆时位于所述两行接收器(55或55’)之一行上或在所述两行接收器(55或55’)之一的附近。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每次起爆时源(57)非常接近于接收器(55,55’)或在其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3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每次起爆时源(57)位于两个相继接收器(55或55’)之间的中点处。
16.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中的任何一权利要求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行接收器是垂直的。
17.根据权利要求13至16中的任何一权利要求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行接收器由一系列基本串(54)组成,每个基本串分布在分析网格的一个网眼的一边上,并由给定数量的接收器(55,55”)组成,每个基本串的长度(1)小于所述网眼的侧边长度(L)。
18.根据权利要求17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基本串的两端与其所在的网眼侧边的两端有一定距离。
19.根据权利要求15和18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各基本串的相继接收器之间并在基本串方向的交点处实施起爆。
20.根据权利要求14和18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每个基本串的接收器所在位置实施起爆。
21.根据权利要求19和20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每个基本串的接收器所在位置、在每个基本串的两个相继接收器之间的中点和在基本串方向的交点处实施起爆。
22.根据权利要求13至19中任何一权利要求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一组基本串构成在分析网格(51)上移动的测线组(52)。
CN97190967A 1996-07-25 1997-07-11 用于复杂构造环境中勘测的地震反射数据获取及处理方法和处理装置 Pending CN11982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96/09397 1996-07-25
FR9609397A FR2751757B1 (fr) 1996-07-25 1996-07-25 Methode d'acquisition et de traitement de donnees sismiques reflexion pour l'exploration d'un milieu a tectonique complex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98215A true CN1198215A (zh) 1998-11-04

Family

ID=9494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7190967A Pending CN1198215A (zh) 1996-07-25 1997-07-11 用于复杂构造环境中勘测的地震反射数据获取及处理方法和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5999487A (zh)
EP (1) EP0857307A1 (zh)
CN (1) CN1198215A (zh)
BR (1) BR9702357A (zh)
CA (1) CA2229988A1 (zh)
FR (1) FR2751757B1 (zh)
NO (1) NO980988D0 (zh)
OA (1) OA10676A (zh)
RU (1) RU2193217C2 (zh)
WO (1) WO199800493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8703C (zh) * 2001-01-05 2007-04-04 维斯特恩格科地震控股有限公司 用于生成相似性图和计算反射体倾角的地震探测方法及设备
CN102243319A (zh) * 2010-05-14 2011-11-1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下不连续体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13462B2 (en) * 2009-04-03 2014-12-16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Real-time reflection point density mapping during three-dimensional (3D) vertical seismic profile (VSP) surveys
CN102183790A (zh) * 2011-02-12 2011-09-1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基于时空双变网格的弹性波正演模拟技术
US10088596B2 (en) 2013-03-15 2018-10-02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shless representation of a geologic environment
CN105388513B (zh) * 2015-10-15 2017-12-0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地震采集观测系统的建立方法和装置
CN111538083A (zh) * 2020-06-08 2020-08-14 吉林大学 基于速度梯度的崎岖海底界面的光滑处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89908A (en) * 1974-12-11 1977-10-26 Mobil Oil Corp Determination of interval velocity in the presence of dip
US4611311A (en) * 1983-04-20 1986-09-09 Chevron Research Company Method of seismic processing involving converted P- or S-wave data
US4742497A (en) * 1985-11-18 1988-05-03 Western Atlas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 of processing seismic data
FR2726091B1 (fr) * 1994-10-19 1996-12-20 Elf Aquitaine Methode d'analyse et de traitement de donnees sismiques reflexion pour la determination d'un champ fin de vitesse de correction d'hyperbolicit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8703C (zh) * 2001-01-05 2007-04-04 维斯特恩格科地震控股有限公司 用于生成相似性图和计算反射体倾角的地震探测方法及设备
CN102243319A (zh) * 2010-05-14 2011-11-1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下不连续体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2243319B (zh) * 2010-05-14 2013-10-1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下不连续体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FR2751757A1 (fr) 1998-01-30
RU2193217C2 (ru) 2002-11-20
NO980988L (no) 1998-03-06
MX9802292A (es) 1998-05-31
OA10676A (en) 2002-09-26
NO980988D0 (no) 1998-03-06
FR2751757B1 (fr) 1998-08-28
CA2229988A1 (fr) 1998-02-05
EP0857307A1 (fr) 1998-08-12
WO1998004933A1 (fr) 1998-02-05
US5999487A (en) 1999-12-07
BR9702357A (pt) 1999-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598378A (en) Method of performing high resolution crossed-array seismic surveys
CN1177235C (zh) 地震数据采集方法与装置
CN1186647C (zh) 处理和探测地震信号的方法及装置
CN1036682C (zh) 利用有限孔径偏移和蒙特卡罗偏移的偏移速度分析
CN1529823A (zh) 地震勘测期间用于确定地震接收器定向的方法和设备
CN1404582A (zh) 用于地震波场分离的系统和方法
US5963879A (en) Binning of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data
RU2192658C2 (ru) Способ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сборок с общим удалением и общим азимутом при трехмерных сейсмических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х и способ изучения вариаций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 отраженных сигналов
CN1613021A (zh) 用于从单色波场计算有限频率地震迁移传播时间的方法
US20030067842A1 (en) Helix streamer acquisition of seismic data
US5029145A (en) Methods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AU1296895A (en) Method for seismic processing on a multiprocrssor computer
WO1997042525A1 (en)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acquisition
CN1130572C (zh) 地震数据的道集抽取方法
US6028822A (en) Configuration of source and receiver lines for 3-dimensional seismic acquisition
CN1198215A (zh) 用于复杂构造环境中勘测的地震反射数据获取及处理方法和处理装置
CN105589103B (zh) 井周地质反射体环向扫描成像的探测方法
AU2006237350B2 (en)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method for RMO picking
CN1145666A (zh) 勘探复杂大地构造环境的方法
WO1998015849A1 (en) Method of generating a fold distribution and of evaluating a seismic survey
GB2592125A (en) Wide-tow source surveying with subline infill
US20210247533A1 (en) Wide-tow source surveying with subline infill
US20220099856A1 (en) Surveying with non-uniform survey configuration with wide-tow source geometry
CN1176385C (zh) 柱面波三维地震勘探方法
CN115774288A (zh) 横波矢量反演建模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