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6155A - 具有中继器站的蜂窝无线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具有中继器站的蜂窝无线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6155A
CN1196155A CN96196963A CN96196963A CN1196155A CN 1196155 A CN1196155 A CN 1196155A CN 96196963 A CN96196963 A CN 96196963A CN 96196963 A CN96196963 A CN 96196963A CN 1196155 A CN1196155 A CN 11961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station
carrying
antenna
repe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61969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R·赫克马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nklijke PTT Nederland NV
Original Assignee
Koninklijke PTT Nederland N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nklijke PTT Nederland NV filed Critical Koninklijke PTT Nederland NV
Publication of CN11961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61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6Cell enhancers or enhancement, e.g. for tunnels, building shadow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28Control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f a relay station to exploit the physical medium
    • H04B7/1555Selecting relay station antenna mode, e.g. selecting omnidirectional -, directional beams, selecting polariz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6Arrangements for base station covera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lays in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02Resource partitioning among network components, e.g. reuse partitioning
    • H04W16/12Fixed resource partitio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 Financial Or Insurance-Related Operations Such As Payment And Settlement (AREA)
  • Input Circuits Of Receivers And Coupling Of Receivers And Audio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每个网孔具有一个基站和几个中继器的现有技术中的通信系统以低效构成。通过使用一种新的网孔结构,其中网孔由三个六等边形的子网孔组成,三个子网孔拥有一个公共点,基站设置在这个位置,每个子网孔具有设置在子网孔中心处的中继器,则获得一种就空间分布而言非常有效地通信系统。并且通过把子网孔划分为三个相等区域并给其配备一个附加中继器,则获得一种就时间分割而言非常有效地构成的通信系统。基于这个事实即由于应用第一中继器出现的可用时隙的丢失通过应用第二中继器得到补偿,其中由于应用第二中继器出现的可用时隙的丢失通过应用第一中继器得到补偿。例如,两个中继器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所谓的交替时隙中继器。

Description

具有中继器站的蜂窝无线电系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系统,该系统备有设置在网孔内的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的至少一个基站,所述基站被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并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若干个中继器装置所包围。
这种通信系统可从美国申请4,722,590中得知,该申请的第二个图显示了一种通信系统,它具有三个六边形网孔(美国申请4,727,590的图2中的服务区A,B和C),每一网孔备有一基站(美国申请4,727,590的图2中的1a,1b和1c),其中每个基站被设置在六边形网孔之边角上的六个中继器(美国申请4,727,590图2中3a往上直至并包括3m)所包围。基站和中继器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每个中继器还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通过使用此现有技术的通信系统,则移动站可以实行低功率发射,这样,例如,移动站在其便利性及尺寸方面具有积极效果。
这种通信系统特别地具有一种缺陷,即它以一种低效方式构成。
本发明的目的特别在于,提供在前文所提到的那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以更有效的方式构成。
为此,根据本发明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网孔配备有至少三个子网孔,其中每个子网孔大体为六边形并且每个子网孔大体等边以及每个子网孔大体拥有一个公共点,基站大约位于公共点附近,并且至少一个中继器装置大体位于每个子网孔的中心位置,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和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
通过提供这种具有三个子网孔的网孔,其中每个子网孔大体为六边形并且每个子网孔大体等边以及每个子网孔大体拥有一个公共点,则可以获得新网孔结构。正象现有技术的六边形网孔结构一样,所述新网孔结构提供了把某一区域划分为相邻网孔的可能性,当然划分的结果是新网孔结构包括三个六边形子网孔。因为基站大约位于公共点附近,并且中继器装置基本位于每个子网孔的中心位置,那么按照本发明的通信系统是以非常有效的方式构成的,因为中继器装置在这种情况下不再位于网孔的边界。
本发明是基于这种观点即:现有技术的通信系统中出现的重叠产生了高无效测量,而在按照本发明的通信系统中,该重叠被减少了。
这样,通信系统的无效构成问题就由六边形子网孔构成的新网孔结构给以解决。其中基站位于网孔中心,并且中继器装置位于子网孔的中心。
根据本发明的通信系统的第一个实施例,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中继器装置备有第一和第二天线,其中该第一天线是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定向天线,并且该第二天线是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区域天线(sector antenna)。
最好通过给每个中继器装置提供至少一个第一和第二天线,其中第一天线是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定向天线和第二天线是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区域天线,则网孔被划分成三个区域和一个剩余区域。如果移动站位于三个区域中的其中一个区域时,则与基站的通信一般会以非直接方式,经过相关的中继器装置来进行。同时,如果移动站位于剩余区域,则与基站的通信一般会以直接方式进行,反之亦然。定向天线通常是指具有相对窄波束(beam)的天线,所述相对窄波束具有例如1到30度的角度。区域天线通常是指具有相对宽波束的天线,所述相对宽波束具有例如30到300度的角度。在这种情况下,具有高于120度波束的天线一般是通过或者放置至少两个相互接近的子天线来实现,或者例如通过在天线塔(柱)附近放置一个全向天线来实现,在该情况下,所述天线塔(柱)的尺寸和全向天线与天线塔(柱)之间的距离决定该相对宽波束的角度。
第二天线最好覆盖大约240度的区域,由此可获得理论上完全无重叠问题的非常有效的通信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通信系统的第二个实施例,其特征在于,在每个子网孔的大体中心位置处,设置至少一个另外的中继器装置,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以及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
因为在每个子网孔的大体中心位置处设置两个中继器装置,则可以获得一个非常有效地构成的通信系统,因为应用第一中继器装置(它转发从移动站产生的信号到基站,反之亦然)造成的可用时隙的丢失在这里通过应用第二中继器装置而得到补偿。例如,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中继器装置都被称为交替时隙中继器(alternating slot repeater)。
本发明还涉及另外一种通信系统,该系统配备有位于网孔中用于和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的至少一个基站,所述基站被位于网孔内的至少一个中继器站所包围,该中继器站包含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并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中继器装置。
这样的另一通信系统可从美国申请4,727,590得知,该申请的第二个图显示了具有三个网孔的通信系统,其中每个网孔备有一个基站(美国申请4,727,590图2中1a,1b和1c),其中每个基站被设置在网孔边角的六个中继器站(美国申请4,727,590图2中3a往上直至并包括3m)所包围。基站以及中继器站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并且每一中继器站还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通过应用此现有技术的通信系统,移动站可以实现低功率发射,这对于例如便利性及尺寸方面都有积极影响。
这样的另一通信系统特别具有一个缺陷即:如果在该通信系统中例如使用交替时隙中继器,则由于使用包含一个中继器装置(它转发从移动站产生的信号至基站,反之亦然)的中继器站而丢失有用时隙使其表现低效。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以上提到的另一种,它以更有效的方式工作的通信系统。
为此,该另一种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中继器站备有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并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至少一个另一个中继器装置。
通过给中继器站提供另一中继器装置,该中继器站由其支配的第一和第二中继器装置,其中,从应用第一中继器装置(它转发从移动站产生的信号至基站,反之亦然)造成的可用时隙的丢失通过应用第二中继器装置得到补偿。两个中继器装置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就是所谓的交替时隙中继器。
本发明还特别基于这种观点,即在现有技术中的通信系统由于应用第一中继器装置而出现的可用时隙的丢失,可以通过应用第二中继器装置得到补偿,其中由于应用第二中继器装置而出现的可用时隙丢失可以通过应用第一中继器装置得到补偿。两个中继器装置在这种情况下例如都是所谓的交替时隙中继器。
这样,通信系统的无效作用的另一问题就由应用设置在大约同一位置上的两个中继器装置而解决。
这里可以观察到,术语“网孔”是指基站结合中继器或不结合中继器的覆盖区。因此本发明不只局限于蜂窝通信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和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系统的第一个实施例,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中继器装置备有至少一个第一和一个第二天线,其中该第一天线是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定向天线,并且其中该第二天线是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通信的区域天线,还在于至少另一个中继器装置备有至少一个第三和一个第四天线,其中该第三天线是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定向天线,而其中该第四天线是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区域天线。
最好通过给每个中继器装置提供至少一个第一和第二天线,其中该第一天线是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定向天线,而其中该第二天线是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区域天线,以及最好通过给每个另一中继器装置提供至少一个第三和第四天线,其中该第三天线是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定向天线,而其中该第四天线是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区域天线,而该网孔被划分成六个区域和一个剩余扇域。如果移动站位于六个区域中的其中一个区域之内,则与基站的通信一般会以非直接方式,经过相关的中继器装置进行,而如果移动站位于剩余扇域,则与基站的通信一般会以直接方式进行,反之亦然。定向天线通常是指具有相对窄波束的天线,所述相对窄波束天线具有例如1到30度的角度。扇域天线通常是指具有相对宽波束的天线,所述相对宽波束具有例如30到300度的角度。在这种情况下,具有高于120度波束的天线一般是通过放置至少两个彼此接近的子天线或者例如通过在天线塔附近放置一个全向天线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天线塔的尺寸和在全向天线与天线塔之间的距离决定相对宽波束的角度。
最好地,每个第二天线和第四天线以不重叠方式在理论上覆盖大约120度的区域,由此获得在理论上完全不再有任何重叠的非常有效的通信系统。
本发明还另外涉及位于网孔中的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基站,所述基站被若干个设置在网孔内的中继器站所包围,每个中继器站包含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并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中继器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中继器站备有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并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至少一个另外的中继器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基站的第一个实施例,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中继器装置备有至少一个第一和一个第二天线,其中该第一天线是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定向天线,并且其中该第二天线是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区域天线,还在于至少一个另一中继器装置备有至少一个第三和一个第四天线,其中该第三天线是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定向天线,并且其中该第四天线是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区域天线。
本发明还另外涉及包含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并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中继器装置的中继器站。
根据本发明的的中继器站,其特征在于,中继器站备有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并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至少另外一个中继器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中继器站的第一个实施例,其特征在于,中继器装置备有至少一个第一和一个第二天线,其中,该第一天线是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定向天线,并且其中第二天线是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区域天线,还在于至少一个另外的中继器装置备有至少一个第三和一个第四天线,其中该第三天线是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定向天线,并且其中该第四天线是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区域天线。
本发明还涉及用于以无线方式经由位于网孔中心内的至少一个基站与移动站进行通信的方法,所述基站被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并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若干个中继器装置所包围。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网孔备有至少三个子网孔,每个子网孔大体为六边形并且每个子网孔大体等边以及每个子网孔大体具有一个公共点,基站大约位于公共点附近,在每个子网孔的大体中心位置处设置至少一个中继器装置,并且其中,用于以无线方式与移动站进行通信的方法是以直接方式经过基站来建立,或者以非直接方式经过三个中继器装置之一以及基站来建立。
本发明还涉及用于以无线方式经由在网孔中心处设置的至少一个基站与移动站通信的另一方法,所述基站被设置在网孔内的至少一个中继器站所包围,该中继器站包含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并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中继器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法,其特征在于,中继器站装有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并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至少一个另外的中继器装置,其中用于以无线方式与移动站通信的方法是以直接方式经过基站来建立,或者是以非直接方式经由两个中继器装置之一以及基站来建立。
引用
·美国专利4,727,590
·由L.Bonzano,R.De Benedittis,V.Palestim and G.Rosina在欧洲公司科学和技术研究领域(EURO-COST 231)TD94),Praag,1994.4.12-15上提出的“在DECT无线电本地环路应用中使用中继器的新无线电接入规划”。
.由K.Fujimoto和J.R.James,Artech House,Boston London,1994.ISBN 0-89006-539-X提出的“移动天线系统手册”。
·NL1000875(荷兰优先权专利申请)
所有引用被认为已纳入本专利申请中。
在图中所示的典型实施例的基础上,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在这方面:
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的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备有由三个六等边形子网孔组成的网孔,并且配有设置在这三个子网孔的公共点处的基站,并且每个子网孔备有设置在子网孔中心处的一个中继器站,其中每个中继器站包括一个第一和一个第二中继器装置,以及
图2显示有关经过位于网孔内的移动站和基站之间的中继器装置或不经过中继器装置进行的通信的时隙概述图。
在图1中表示的通信系统包含一个第一网孔,它由三个六等边形的子网孔组成。第一子网孔由三个等边菱形区域12,13和18形成,第二子网孔由三个菱形区域14,15和19形成,以及第三子网孔由三个相等的菱形区域16,17和20构成。这样,就获得了新的网孔结构,其中三个菱形区域18,19和20共同形成一个六等边形的剩余区域11,其中基站1设置在大约中心位置处。该新网孔结构还包含(第一)区域12,(第二)区域13,(第三)区域14,(第四)区域15,(第五)区域16和(第六)区域17。在区域12设置中继器装置2,并在区域13设置中继器装置3,这两个中继器都位于第一子网孔的中心附近。在区域14,设置中继器装置4,并在区域15设置中继器装置5,这两个装置都位于第二子网孔的中心附近。在区域16设置中继器装置6,并在区域17设置中继器7,这两个装置都位于第三子网孔的中心附近。相应的中继器装置2,3,4,5,6和7的每一个装有第一天线,用于与装有至少一个天线的基站1通信,借助于该天线,至少一个天线基本覆盖剩余区域11,并且每一个中继器装置装有一个第二天线,借助于该天线,区域12,13,14,15,16和17基本上被分别覆盖。
对于第二网孔,剩余区域21的顶点与区域15的,不与其它区域14,16以及第一网孔的剩余区域11重合的那个顶点重合。第二网孔的(第一)区域22的一边邻接区域15的一边,并且第二网孔的(第六)区域27的第一和第二边分别邻接着区域15的另一边以及区域16的一边。对于第二网孔的(第五)区域26,一个顶点与区域16的不与其它区域15,16和第一网孔的剩余区域11重合的那个顶点重合。
第三个网孔的(第一)区域32的一边邻接区域16的另一边,并且对于第三个网孔的(第二)区域33,一个顶点与区域16的,不与其它区域15,16和第一网孔的剩余区域11重合的那个顶点重合。
第四个网孔的(第一)区域42的一边邻接区域17的一边,并且对于第四个网孔的(第二)区域43,一个顶点与区域16和17重合而不与第一网孔的剩余区域11重合的那些顶点重合。
对于第五个网孔,剩余区域51的一个顶点与区域12的,不与其它区域13和17以及第一网孔的剩余区域11重合的那个顶点重合。第五网孔的(第一)区域52的第一和第二边分别邻接区域12的一边和区域17的另一边。对于第五网孔的(第二)区域53,一个顶点与区域17的不与其它区域12和16以及第一网孔的剩余区域11重合的那个顶点重合,第五网孔的(第六)区域57的一边邻接区域12的另一边。
对于第六网孔的(第一)区域62,一个顶点与区域13的,不与其它区域12和14以及第一网孔的剩余区域11重合的那个顶点相重合。该第六网孔的(第二)区域63的一边邻接区域13的一边。
对于第七网孔,剩余区域71的一个顶点与区域14的,不与其它区域13和15以及第一网孔的剩余区域11重合的那个顶点重合。该第七网孔的(第一)区域72的第一和第二边分别邻接区域13的另一边和区域14的一边。该第七网孔的(第六)区域77的一边邻接区域14的另一边。
每个第一天线是例如用于与基站1进行无线通信的定向天线,并且每个第二天线是例如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区域天线。如果移动站分别位于区域12,13,14,15,16和17的其中之一,则与基站1的通信通常会以非直接方式经由相关的各个中继器装置2,3,4,5,6和7分别进行,而,如果移动站位于剩余区域11,则与基站1的通信通常会以直接方式进行,反之亦然。定向天线通常是指具有相对窄波束的天线,所述相对窄波束具有例如1到30度的角度。区域天线通常是指具有相对宽波束的天线,所述相对宽波束具有例如30到300度的角度。在这方面,具有高于120度波束(beam)的天线通常是通过放置至少两个彼此接近的子天线来实现,或者例如通过在天线塔附近放置一个全向天线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天线塔的大小以及在全向天线与天线塔之间的距离决定相对宽波束的角度。每个第二天线最好具有大约120度的波束,由此在理论上每个区域以非重叠方式被精确地覆盖,这导致了在理论上不再有任何一点重叠的任何问题的通信系统,这是非常有效的。基站1的天线是例如一个定向天线或者包含几个(最好是三个)区域天线。
位于第一网孔内的移动站和基站之间的通信按以下方式进行。如果移动站1位于剩余区域11(或位于三个区域18,19和20之一),则通信以直接方式进行,例如从移动站到基站经由第一频率信道,以及从基站1到移动站经由第二频率信道。另一方面,如果移动站位于区域12中,例如,通信经由中继器装置2以非直接方式进行,例如从移动站到中继器装置2经由第三频率信道,而从中继器装置2到基站1经由第四频率信道,以及从基站1到中继器装置2经由第五频率信道,而从中继器装置2到移动站经由第六频率信道。
代替用在每个子网孔上分别设置两个中继器装置2和3,4和5以及6和7,来分别以大约120度来覆盖区域12和13,14和15以及16和17的这种方式,可以采用每个子网孔备有一个中继器的方式,每个中继器分别以大约总角度240度来覆盖区域12和13,14和15以及16和17。
图2中表示的时隙概述图显示在第一移动站MS1经由第一中继器RP1和基站BS之间的通信,并显示在第二移动站MS2经由第二中继器RP2和基站BS之间的通信,以及显示在第三移动站MS3和基站BS之间的通信。
例如,在现有技术中通常知道,每一帧可以产生二十四个时隙T1至和包括T24,其中,第首十二时隙T1直至并包括T12时隙用于所谓的上行链路(也就是说,用于从移动站到基站的通信),而其中下一个十二时隙T13至并包括T24时隙用于所谓的下行链路(也就是说,用于从基站到移动站的通信)。两个中继器RP1和RP2就是所谓的交替时隙中继器,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它意味着在某一时隙到达一个中继器的信号由该中继器在随后的时隙中转发。如果基站在某一时隙接收了从移动站直接产生的信号,则基站通常在十二时隙之后向该移动站返回一个信号。在另一方面,如果基站在某一时隙期间接收了非直接从移动站,而是经由中继器产生的信号,则基站通常会在十个时隙之后经由中继器向该移动站返回一个信号。这样,基站检测信号是否直接从移动站产生,或者非直接从移动站而是经由中继器产生,并且,在这方面考虑这个事实即:经由中继器发射的那些信号和将要经由一个中继器发射的信号中的每一个信号,可以说在中继器中丢失一个时隙。
在时隙T5,移动站MS1发射第一信号,该信号由中继器RP1在时隙T5接收,该中继器在时隙T6转发该第一信号至基站BS,基站BS接收在时隙T6的该第一信号。基站BS检测到该第一信号经过中继器已经到达(例如,通过检测加在第一信号上的标志),并在此作为响应,在时隙T16发射第二信号至中继器RP1,该信号由中继器RP1在时隙T16接收,中继器RP1将该第二信号在时隙T17转播至移动站MS1。这样,在移动站MS1和基站BS之间的通信经由中继器RP1来进行,其中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方式设置中继器RP1,例如使用非偶数时隙与移动站通信,然后使用偶数时隙与基站通信。
在时隙T6,移动站MS2发射第三信号,该信号由中继器RP2在时隙T6接收,中继器RP2在时隙T7转发该第三信号至基站BS,基站BS接收在时隙T7中的该第三信号。基站BS检测到该第三信号经过中继器已经到达,并在此作为响应,在时隙T17发射第四信号至中继器RP2,该第四信号由中继器RP2在时隙T17接收,中继器RP2在时隙T18转播该第四信号至移动站MS2。这样,在移动站MS2和基站BS之间的通信经由中继器RP2进行,其中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方式设置中继器RP2,例如使用偶数时隙与移动站通信,然后使用非偶数时隙与基站通信。
在时隙T10,移动站MS3发射第五信号,该第五信号由基站BS在时隙T10接收。基站BS检测到该第五信号不经过中继器到达,并在此作为响应,在时隙T22发射第六信号至移动站MS3。这样,在移动站MS3和基站BS之间的通信不需要中继器的传递就能进行。
使用一个中继器,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方式设置该中继器以使用可用时隙的大约一半与移动站通信,然后使用可用时隙的另一半与基站通信,这种方式导致可用于通信的时隙的个数减半。除了这个中继器外,通过应用根据本发明的另外的中继器,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方式设置该另外的中继器以便使用可用时隙的另一半与移动站通信,并使用可用时隙的其它一半与基站通信,则可用于通信的时隙总个数仍然可全部得到,当然这是非常有利的。在这方面,两个中继器之一覆盖的区域(移动站通常必须位于这个区域之内以允许经过中继器与基站通信)通常不必与在其它中继器和基站之间的通信路由重合,反之亦然。

Claims (11)

1.一种通信系统设备,它配有位于网孔内的,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的至少一个基站,所述基站被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并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若干个中继器装置所包围,其特征在于,该网孔备有至少三个子网孔,每个子网孔大体上为六边形并且每个子网孔大体上等边以及每个子网孔大体上拥有一个公共点,其中基站大致位于公共点附近,并且在每个子网孔的大体中心位置上设置一个中继器装置,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并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中继器装置备有至少一个第一和一个第二天线,其中该第一天线是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定向天线,并且其中该第二天线是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区域天线。
3.根据权利要求1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每个子网孔的大体中心位置处设置至少另一个中继器装置,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和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
4.通信系统备有位于网孔中的,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的至少一个基站,所述基站被设置在网孔中的至少一个中继器站所包围,该中继器站包含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并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中继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中继器站备有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并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至少一个另外的中继器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中继器装置备有至少一个第一和一个第二天线,其中该第一天线是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定向天线,并且其中该第二天线是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区域天线,还在于,至少另一个中继器装置备有至少一个第三和一个第四天线,其中该第三天线是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定向天线,并且其中该第四天线是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区域天线。
6.一种基站,它位于网孔中,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所述基站被位于网孔中的若干个中继器站所包围,每个中继器站包含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并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中继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中继器站备有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并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至少一个另外的中继器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中继器装置备有至少一个第一和一个第二天线,其中该第一天线是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定向天线,并且其中该第二天线是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区域天线,还在于,至少一个另外的中继器装置备有至少一个第三和一个第四天线,其中该第三天线是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定向天线,并且其中该第四天线是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区域天线。
8.包含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并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中继器装置的中继器站,其特征在于,中继器站备有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并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至少一个另外的中继器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8的中继器站,其特征在于,中继器装置备有至少一个第一和一个第二天线,其中该第一天线是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定向天线,并且其中该第二天线是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区域天线,还在于至少一个另外的中继器装置备有至少一个第三和一个第四天线,其中该第三天线是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定向天线,并且其中该第四天线是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区域天线。
10.用于以无线方式经过位于网孔内的至少一个基站与移动站通信的方法,所述基站被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并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若干个中继器装置所包围,其特征在于,该网孔备有至少三个子网孔,每个子网孔大体为六边形并且每个子网孔大体等边以及每个子网孔大体上拥有一个公共点,该基站大约位于该公共点附近,其中在每个子网孔的大体中心位置处设置至少一个中继器装置,并且其中,用于以无线方式与移动站通信的方法或者是以直接方式经过基站来建立,或者以非直接方式,经过三个中继器装置之一以及基站来建立。
11.用于以无线方式经过位于网孔中的至少一个基站与移动站通信的方法,所述基站被位于网孔内的至少一个中继器站所包围,该中继器站包含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并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中继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中继器站备有用于与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并用于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至少一个另外的中继器装置,其中,用于以无线方式与移动站通信的方法或者是以直接方式,通过基站来建立,或者以非直接方式,经过两个中继器装置之一以及基站来建立。
CN96196963A 1995-07-24 1996-07-23 具有中继器站的蜂窝无线电系统 Pending CN11961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NL1000875A NL1000875C2 (nl) 1995-07-24 1995-07-24 Telecommunicatiesystemen, alsmede basisstation alsmede repeaterstation, alsmede werkwijzen.
NL1000875 1995-07-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96155A true CN1196155A (zh) 1998-10-14

Family

ID=19761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6196963A Pending CN1196155A (zh) 1995-07-24 1996-07-23 具有中继器站的蜂窝无线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EP (1) EP0840987B1 (zh)
CN (1) CN1196155A (zh)
AT (1) ATE197218T1 (zh)
AU (1) AU6659596A (zh)
DE (1) DE69610773T2 (zh)
ES (1) ES2152546T3 (zh)
NL (1) NL1000875C2 (zh)
WO (1) WO1997004613A1 (zh)
ZA (1) ZA966235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06213A1 (fr) * 2005-07-08 2007-01-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e radio de station de base multimode
CN101123789B (zh) * 2006-08-10 2010-09-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资源控制和分配的方法及系统
CN101174887B (zh) * 2006-11-03 2012-05-09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于中继站辅助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调度方法及其系统
CN103945392A (zh) * 2014-05-12 2014-07-23 东南大学 面向lte-a的中继定向配置联合分频复用方法
CN106772333A (zh) * 2016-12-22 2017-05-31 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 一种基于无线测距的距离测量验证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03631A1 (de) * 2001-06-28 2003-01-09 Ascom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Ag Verfahren, vorrichtung und anordnung zur übertragung von daten
US6839542B2 (en) * 2002-07-22 2005-01-04 Motorola, Inc. Virtual dynamic cellular infrastructure based on coordinate information
US7626960B2 (en) * 2004-04-20 2009-12-01 Nokia Corporation Use of signaling for auto-configuration of modulators and repeaters
US20060141929A1 (en) * 2004-12-28 2006-06-29 Lockie Douglas G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GB2425440B (en) * 2005-04-22 2008-05-21 Toshiba Res Europ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GB2426893B (en) * 2005-06-02 2008-08-20 Toshiba Res Europ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GB2427528B (en) * 2005-06-23 2008-04-09 Toshiba Res Europ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8155016B2 (en) 2005-11-12 2012-04-10 Rockstar Bidco,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unbalanced relay-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65723A (ja) * 1986-09-05 1988-03-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移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4759051A (en) * 1987-03-16 1988-07-19 A. A. Hopeman, III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4941200A (en) * 1987-08-03 1990-07-10 Orion Industries, Inc. Booster
US5233643A (en) * 1991-10-08 1993-08-03 Network Acces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network for providing an area with limited bandwidth bi-direction burst personnel telecommunications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06213A1 (fr) * 2005-07-08 2007-01-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e radio de station de base multimode
CN100442882C (zh) * 2005-07-08 2008-12-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模基站无线系统
CN101123789B (zh) * 2006-08-10 2010-09-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资源控制和分配的方法及系统
CN101174887B (zh) * 2006-11-03 2012-05-09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于中继站辅助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调度方法及其系统
CN103945392A (zh) * 2014-05-12 2014-07-23 东南大学 面向lte-a的中继定向配置联合分频复用方法
CN106772333A (zh) * 2016-12-22 2017-05-31 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 一种基于无线测距的距离测量验证方法
CN106772333B (zh) * 2016-12-22 2019-06-14 内蒙古北疆交通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无线测距的距离测量验证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NL1000875C2 (nl) 1997-01-28
AU6659596A (en) 1997-02-18
ZA966235B (en) 1998-02-13
DE69610773T2 (de) 2001-05-23
ATE197218T1 (de) 2000-11-15
EP0840987B1 (en) 2000-10-25
WO1997004613A1 (en) 1997-02-06
ES2152546T3 (es) 2001-02-01
EP0840987A1 (en) 1998-05-13
DE69610773D1 (de) 2000-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073971A (en) Cellular radiotelephone communications system
EP0707780B1 (en) Frequency plan for a cellular network
US4736453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frequency channel assignment in a cellular or non-cellular radiotelephone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5432780A (en) High capacity sectoriz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96155A (zh) 具有中继器站的蜂窝无线电系统
JPS62136930A (ja) 移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EP0359535B1 (en) High capacity sectoriz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AU5724298A (en) Frequency assigning method in a seven cell frequency plan for a cellular comm unications system without adjacent frequencies
US6035219A (en) Frequency assignment among antennas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451209A (zh) 在闭合区域内通过收发信机的安排改进的该区域射频覆盖范围
CN1230826A (zh) 支持接收分集的无线电信系统结构
US7010304B1 (en) Cell plann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 and networks configured based on same
CA2276253C (en) Frequency assigning method for an eight cell frequency re-use plan
EP1350398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frequency re-use in a sectorized cell patter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519976A (zh) 用于室内无线通信的内置天线系统
US20020072373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maximizing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signal resource
US7221962B2 (en) Telecommunications radio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services
JPS6069923A (ja) 移動通信における基地局ゾ−ン構成方法
EP0714572B1 (en) Communications system
Dropmann et al. Architecture of a multi-cell centralized packet access system
CN2792033Y (zh) 使用波束成型及扫描于共享及专用频道的主台
CN113207168B (zh) 一种基于定向波束合成的敏捷接入方法及系统
CA2268485C (en) Sector cell configuration for improved carrier-to-interference ratio
JPH08265839A (ja) 移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2000270362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